李鸿章与“丁戊奇荒”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1876年至1879年,中国发生了一场古今罕见的大旱灾,它以山西、河南为中心,波及直隶、山东等数省,史称“丁戊奇荒”。古代中国,荒政关乎国计民生和统治阶级的政权稳固,也是衡量官吏政绩的重要依据。历朝历代统治者和官吏任职期间都非常重视荒政事务,位高权重的李鸿章也不例外。在“丁戊奇荒”前后,作为直隶总督兼理赈运事务的李鸿章实施了一系列的荒政措施。从总体上而言:李鸿章所采取的灾前预防、赈灾、灾后恢复措施都收到了一定效果;对吏治的整顿、对赈灾官员的选贤任能,对于荒政的推行也起到了一定保障作用,并且他在办赈中注重恤民与恤商相结合,这些都显示出他务实性的一面。但作为封建王朝的官吏由于受时代、传统的影响,他所推行的荒政措施有一定局限性:没有认识到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对灾前预防重视还不够;没有从根本上提高灾区的生产力从而达到抵御灾荒的目的,而是就灾论灾,治标不治本,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对其所产生的后果也不能给与过高估计。另外,李鸿章在办赈过程中并不是真正的关心民间疾苦,而是以自己的政治前途为主,有很大自私自利性。
     本文主要分三个部分进行论述:
     第一部分:主要是介绍“丁戊奇荒”简况和李鸿章的主要荒政措施。李鸿章的荒政措施主要从灾前预防、赈灾和灾后恢复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另外还介绍了为保证这些措施的实施而推行的整顿吏治和选贤任能。
     第二部分:主要论述李鸿章荒政措施的实施效果,分别从灾前、赈灾、灾后措施的实施效果进行分析,另外还对整吏治、选贤能办赈的效果进行了分析。
     第三部分:论述李鸿章荒政的特点和局限性。主要从恤民与恤商相结合、务实性和不重视科学技术的应用、自私性和灾前预防重视不够几个方面来论述。
From 1876 to 1879, there was a big drought that the ancient and modern were rare. It took Shanxi, Henan as the center and effected number provinces, such as Zhili, Shandong. It was called“Ding Wu Qi Huang”(“丁戊奇荒”) in history. The famine relief measures were important basis that weight the government officials' achievements in the Chinese ancient times. The government officials of all previous dynasties thought highly of famine relief measures. Li Hongzhang was not exceptional, although his official position was very high. Li Hongzhang had implemented a series of famine relief measures as Zhili governor and a person in charge of transportation grain in the period of“Ding Wu Qi Huang”(“丁戊奇荒”). Overall speaking: the measures including before disaster's prevention, the disaster relief, the disaster's restoration that Li Hongzhang adopted had received certain effect; the measures of reorganization administrative style and achievement of local officials and assign talented disaster relief officials also played certain safeguard role regarding famine relief measures carrying out, and he paid great attention to the unify of pity the people and the business, these all demonstrated his practical side. But as the feudal dynasty's government official and because of the result of the time, the famine relief measures which he carried out had certainly limited: had not realized the importance of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ot place importance on prevention before the disaster enough; had not enhanced fundamentally the productive forces of the disaster area to serve the purpose of resistance famine, but only discussed the disaster on the disaster, could not solve the rooted problem and could not achieve the anticipated purpose, therefore to the consequences could not give the high estimate. Moreover, Li Hongzhang was not true care for folk hardship in the process of relief matters, but by own political future primarily and he had big selfish self-interesting.
     This article is mainly divided three parts to carry on the elaboration: The first part: mainly introduce the status of“Ding Wu Qi Huang”(“丁戊奇荒”) and Li Hongzhang's main famine relief measures. Li Hongzhang's famine relief measures mainly from the preventive measures before the disaster, disaster relief measures and disaster restore measures after the disaster three aspects to carry on the elaboration. In addition,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reorganization administrative style and achievement of local officials and assigns talented disaster relief officials in order to guarantee these measures carry out implementation.
     The second part: mainly elaborates the effect of famine relief measures that Li Hongzhang implementation, separately from disaster's prevention, the disaster relief, the disaster's restoration to expound. Moreover,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effect of reorganization administrative style and achievement of local officials and assigns talented disaster relief officials.
     The third part: elaborates the characteristic and the limitation of famine relief measures. Mainly from the unify of pity the people and the businessmen, result-oriented and not take applic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eriously, selfish aspects to elaborate.
引文
① 梁启超:《李鸿章传》,海口:海南出版社 1993 年版。
    ② 戴仕军:《李鸿章研究概述》,载《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 年增刊,第 138-145 页。
    ① 陈旭麓:《李鸿章与中国近代化》,载《文汇报》1988 年 12 月 6 日;乔还田:《应全面评价李鸿章》,载《北方论丛》1983 年第 2 期。
    ② 李守孔:《李鸿章传》,台北:台湾学生书局 1978 年版。
    ③ 戴仕军:《李鸿章研究概述》,载《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 年增刊,第 138-145 页。
    ④ 王显成:《李鸿章督直期间的抗灾救灾实践及其教训》,载《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 年第 4期,第 144-149 页。
    ⑤ 池子华、李红英:《晚清直隶灾荒及减灾措施的探讨》,载《清史研究》2001 年第 2 期,第 72-82 页。
    ⑥ 戴仕军:《李鸿章治理直隶省务研究》(首都师范大学 2004 年硕士论文)。
    ① 杨剑利:《晚清社会灾荒救治功能的演变——以“丁戊奇荒”的两种赈济方式为例》,载《清史研究》2000年第 4 期,第 59 页。
    ② 李向军:《清代荒政研究》,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2 页。
    ③ 孟昭华:《中国灾荒史记》,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299 页。
    ④ 王显成:《李鸿章督直期间的抗灾救灾实践及其教训》,载《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 年第 4 期,第 144-149 页。
    ⑤ 池子华、李红英:《晚清直隶灾荒及减灾措施的探讨》,载《清史研究》2001 年第 2 期,第 72-82 页。
    ① 戴仕军:《李鸿章治理直隶省务研究》(首都师范大学 2004 年硕士论文)。
    ② 卢世菊:《张之洞赈荒述评》,载《武汉交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 年第 2 期,第 54-57 页。
    ③ 曾杰丽:《林则徐的荒政实践及其思想》(广西师范大学 2002 年硕士论文)。
    ④ 王卫平、顾国梅:《林则徐的荒政思想与实践——以江苏省为中心的考察》,载《中国农史》2002 年第 1 期,第 82-87 页。
    ⑤ 曾杰丽:《林则徐在荒政实践中的选才用人思想》,载《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 年第 3 期,第 69-72 页。 ⑥周艺、高中华:《沈葆桢荒政思想述评》,载《柳州师专学报》2001 年第 1 期,第 66-69 页。
    ⑦ 孙玉敏:《简论经元善的赈灾思想》,载《黑龙江农垦师专学报》2000 年第 12 期,第 41-42 页。
    ⑧ 王雪丽:《曾国荃抚晋赈灾述略》(山西大学 2003 年硕士论文)。
    ⑨ 钟霞:《论郑观应的荒政思想》,载《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2 年第 6 期,第 113-115 页。
    ⑩ 高中华:《试论左宗棠的荒政思想及其边疆救荒实践》,载《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5 年第 3 期,第 40-45 页。 11 王金香:《洋务派与“丁戊奇荒”》,载《黄河科技大学学报》1999 年 6 月第 1 期,第 31-37 页。
    ①《清实录·德宗景皇帝实录》,北京:中华书局 1987 年版,第五十二册,卷十,第 195 页。
    ②《万国公报》,台北:华文书局 1968 年影印版,第七册,605 页。
    ③《申报》,1976 年 3 月 10 日,上海:上海书店 1983 年影印版。
    ④《申报》,1876 年 6 月 14 日,上海:上海书店 1983 年影印版。
    ⑤ 李文海等著:《中国近代十大灾荒》,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82 页。
    ⑥ 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北京:中华书局 1958 年版,总第 409 页。
    ①《申报》,1877 年 6 月 29 日,上海:上海书店 1983 年影印版。
    ②《万国公报》,台北:华文书局 1968 年影印版,第八册,第 5114 页。
    ③《申报》,1878 年 3 月 29 日,上海:上海书店 1983 年影印版。
    ④ 李文海等著:《中国近代十大灾荒》,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88 页。
    ⑤ 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北京:中华书局 1958 年版,总第 514-515 页。
    ⑥ 陈庆国主编:《晚清社会与文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43 页。
    ⑦ 池子华:《中国流民史》近代卷,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80 页。
    ⑧《万国公报》,台北:华文书局 1968 年影印版,第八册,第 6721 页。
    ⑨ 梁启超:《李鸿章传》,海口:海南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30 页。
    ① 黄彭年编:《畿辅通志》,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1989 年影印本,第十册,卷八十四,第 589 页。
    ② 邓云特:《中国救荒史》,中国文化史丛书第二辑,上海:上海书店 1984 年版,第 256 页 。
    ③ 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北京:中华书局 1958 年版,总第 2025 页。
    ④ 李鸿章:《复丁稚瑝宫保》,《李鸿章全集·朋僚函稿》,近代史料丛刊续编第七十辑,台北:文海出版社,卷十三,第 2658 页。
    ⑤ 李国杰编:《合肥李氏三世遗集》,近代史料丛刊正编第七辑,台北:文海出版社,第 804 页。
    ⑥ 黄彭年编:《畿辅通志》,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 年影印本,卷首,第 1 页。
    ⑦ 李鸿章:《统筹工赈事宜折》,《李鸿章全集·奏稿》,近代史料丛刊续编第七十辑,台北:文海出版社,卷二十二,第 786 页。
    ⑧ 李鸿章:《统筹工赈事宜折》,《李鸿章全集·奏稿》,近代史料丛刊续编第七十辑,台北:文海出版社,卷二十二,第 786 页。
    ① 李鸿章:《请复永定河工需原额折》,《李鸿章全集·奏稿》,近代史料丛刊续编第七十辑,台北:文海出版社,卷二十一,第 743 页。
    ② 黄彭年编:《畿辅通志》,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1989 年影印本,第十册,卷七十八,第 220 页。
    ③ 黄彭年编:《畿辅通志》,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1989 年影印本,第十册,卷八十四,第 565 页。
    ④ 李鸿章:《复吴清卿太吏》,《李鸿章全集·朋僚函稿》,近代史料丛刊续编第七十辑,台北:文海出版社,卷十三,第 2663 页。
    ⑤ 黄彭年编:《畿辅通志》,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1989 年影印本,第十册,卷八十四,第 567 页。
    ⑥ 黄彭年编:《畿辅通志》,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1989 年影印本,第十册,卷八十四,第 555 页。
    ⑦ 黄彭年编:《畿辅通志》,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1989 年影印本,第十册,卷八十四,第 357 页。
    ⑧ 黄彭年编:《畿辅通志》,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1989 年影印本,第十册,卷八十四,第 586 页。
    
    ① 黄彭年编:《畿辅通志》,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1989 年影印本,第十册,卷八十五,第 664 页。
    ② 黄彭年编:《畿辅通志》,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1989 年影印本,第十册,卷八十四,第 602 页。
     ① 黄彭年编:《畿辅通志》,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1989 年影印本,第十册,卷七十九,第 253 页。
    ① 黄彭年编:《畿辅通志》,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1989 年影印本,第十册,卷八十四,第 574 页。
    ② 李鸿章:《北运河工程完竣折》,《李鸿章全集·奏稿》,近代史料丛刊续编第七十辑,台北:文海出版社,卷三十四,第 1091 页。
    ③ 黄彭年编:《畿辅通志》,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1989 年影印本,第十册,卷八十四,第 593 页。
    ④ 李鸿章:《潮白河工程请奖折》,《李鸿章全集·奏稿》,近代史料丛刊续编第七十辑,台北:文海出版社,卷二十六,第 890 页。
    ⑤ 黄彭年编:《畿辅通志》,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1989 年影印本,第十册,卷八十四,第 599 页。
    ⑥ 李鸿章:《动用协饷修筑南运河片》,《李鸿章全集·奏稿》,近代史料丛刊续编第七十辑,台北:文海出版社,卷十七,第 583 页。
     ① 李鸿章:《派军修筑黄河新堤折》,《李鸿章全集·奏稿》,近代史料丛刊续编第七十辑,台北:文海出版社,卷二十七,第 910 页。
    ① 李鸿章:《筹办晋赈片》,《李鸿章全集·奏稿》,近代史料丛刊续编第七十辑,台北:文海出版社,卷二十九,第 978 页。
    ② 李文海等著:《中国近代十大灾荒》,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87 页。
    ③ 李鸿章:《分途运粮入晋片》,《李鸿章全集·奏稿》,近代史料丛刊续编第七十辑,台北:文海出版社,卷三十,第 991 页。
    ④ 李鸿章:《截漕轻薺剥价请扣留片》,《李鸿章全集·奏稿》,近代史料丛刊续编第七十辑,台北:文海出版社,卷三十一,第 1019 页。
    ⑤ 李鸿章:《直境被旱救荒折》,《李鸿章全集·奏稿》,近代史料丛刊续编第七十辑,台北:文海出版社,卷二十七,第 913 页。
    ① 李鸿章:《筹议京城晋省运粜折》,《李鸿章全集·奏稿》,近代史料丛刊续编第七十辑,台北:文海出版社,卷三十,第 986 页。
    ② 李鸿章:《官轮运粮济赈请奖折》,《李鸿章全集·奏稿》,近代史料丛刊续编第七十辑,台北:文海出版社,卷三十一,第 1029 页。
    ③ 李鸿章:《截留东漕片》,《李鸿章全集·奏稿》,近代史料丛刊续编第七十辑,台北:文海出版社,卷二十七,第 914 页。
    ④ 李鸿章:《京城平粜用款折》,《李鸿章全集·奏稿》,近代史料丛刊续编第七十辑,台北:文海出版社,卷三十四,第 1087 页。
    ⑤ 李鸿章:《直境被旱救荒折》,《李鸿章全集·奏稿》,近代史料丛刊续编第七十辑,台北:文海出版社,卷二十七,第 913 页。
    ⑥ 李鸿章:《筹办春抚折》,《李鸿章全集·奏稿》,近代史料丛刊续编第七十辑,台北:文海出版社,卷三十一,第 1007 页。
    ⑦ 李鸿章:《台湾道捐赈片》,《李鸿章全集·奏稿》,近代史料丛刊续编第七十辑,台北:文海出版社,卷三十一,第 1022 页。
    ① 李鸿章:《津局晋赈收数折》,《李鸿章全集·奏稿》,近代史料丛刊续编第七十辑,台北:文海出版社,卷三十一,第 1009 页。
    ② 李鸿章:《直属筹办粜抚折》,《李鸿章全集·奏稿》,近代史料丛刊续编第七十辑,台北:文海出版社,卷三十,第 988 页。
    ③ 李鸿章:《晋局晋赈收数折》,《李鸿章全集·奏稿》,近代史料丛刊续编第七十辑,台北:文海出版社,卷三十一,第 1009 页。
    ④ 李鸿章:《大员捐赈片》,《李鸿章全集·奏稿》,近代史料丛刊续编第七十辑,台北:文海出版社,卷三十一,第 1010 页。
    ⑤ 李鸿章:《筹办春抚片》,《李鸿章全集·奏稿》,近代史料丛刊续编第七十辑,台北:文海出版社,卷三十一,第 1007 页。
    ⑥ 李鸿章:《筹垫河间赈款片》,《李鸿章全集·奏稿》,近代史料丛刊续编第七十辑,台北:文海出版社,卷三十一,第 1027 页。
    ① 李鸿章:《暹罗捐赈片》,《李鸿章全集·奏稿》,近代史料丛刊续编第七十辑,台北:文海出版社,卷三十一,第 1030 页。
    ②《申报》,1878 年 6 月 7 日,上海:上海书店 1983 年影印版。
    ③ 李文海等著:《中国近代十大灾荒》,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113 页。
    ④ 李鸿章:《晋赈捐运请奖折》,《李鸿章全集·奏稿》,近代史料丛刊续编第七十辑,台北:文海出版社,卷三十五,第 1110 页。
    ⑤ 李鸿章:《晋赈捐运请奖折》,《李鸿章全集·奏稿》,近代史料丛刊续编第七十辑,台北:文海出版社,卷三十五,第 1110 页。
    ⑥ 李鸿章:《直境被旱救荒折》,《李鸿章全集·奏稿》,近代史料丛刊续编第七十辑,台北:文海出版社,卷二十七,第 913 页。
    ① 李鸿章:《京城外变通平粜折》,《李鸿章全集·奏稿》,近代史料丛刊续编第七十辑,台北:文海出版社,卷三十,第 997-998 页。
    ② 李鸿章:《筹议京城晋省运粜折》,《李鸿章全集·奏稿》,近代史料丛刊续编第七十辑,台北:文海出版社,卷三十,第 986 页。
    ③ 李鸿章:《直隶赈捐数目折》,《李鸿章全集·奏稿》,近代史料丛刊续编第七十辑,台北:文海出版社,卷二十九,第 963 页。
    ④ 李鸿章:《光绪二年赈抚灾数折》,《李鸿章全集·奏稿》,近代史料丛刊续编第七十辑,台北:文海出版社,卷三十三,第 1058 页。
    ① 李鸿章:《复沈幼丹制军》,《李鸿章全集·朋僚函稿》,近代史料丛刊续编第七十辑,台北:文海出版社, 卷十八,第 2761 页。
    ② 李国杰编:《合肥李氏三世遗集》,近代史料丛刊正编第七辑,台北:文海出版社,第 963 页。
    ③ 李鸿章:《请豁免民欠片》,《李鸿章全集·奏稿》,近代史料丛刊续编第七十辑,台北:文海出版社,卷三十二,第 1038 页。
    ④ 李鸿章:《直属筹办粜抚折》,《李鸿章全集·奏稿》,近代史料丛刊续编第七十辑,台北:文海出版社,卷三十,第 987 页。
    ⑤ 李鸿章:《直东抚缉捕情形折》,《李鸿章全集·奏稿》,近代史料丛刊续编第七十辑,台北:文海出版社,卷三十,第 990 页。
    ⑥ 李鸿章:《海防机局款难分拨折》,《李鸿章全集·奏稿》,近代史料丛刊续编第七十辑,台北:文海出版社,卷三十一,第 1012 页。
    ① 李鸿章:《直境被旱救荒折》,《李鸿章全集·奏稿》,近代史料丛刊续编第七十辑,台北:文海出版社,卷三十,第 988 页。
    ② 李鸿章:《直东抚缉捕情形折》,《李鸿章全集·奏稿》,近代史料丛刊续编第七十辑,台北:文海出版社,卷三十,第 990-991 页。
    ③ 李鸿章:《光绪二年赈抚实数折》,《李鸿章全集·奏稿》,近代史料丛刊续编第七十辑,台北:文海出版社,卷三十三,第 1063 页。
    ④ 李鸿章:《秋禾望收无庸劝贷片》,《李鸿章全集·奏稿》,近代史料丛刊续编第七十辑,台北:文海出版社,卷三十二,第 1041 页。
    ⑤ 李鸿章:《筹垫河间赈款片》,《李鸿章全集·奏稿》,近代史料丛刊续编第七十辑,台北:文海出版社,卷三十一,第 1027 页。
    ① 乔志强、行龙主编:《近代华北农村社会变迁》,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 1998 年版,第 913 页。
    ② 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北京:三联书店 1957 年版,第 740 页。
    ③ 李鸿章:《满蒙官民捐助耕牛奖折》,《李鸿章全集·奏稿》,近代史料丛刊续编第七十辑,台北:文海出版社,卷三十三,第 1083 页。
    ④ 李鸿章:《口外捐牛请奖片》,《李鸿章全集·奏稿》,近代史料丛刊续编第七十辑,台北:文海出版社,卷三十二,第 1041 页。
    ⑤ 中国第一档案历史馆编:《光绪朝朱批奏折》第 31 辑,“内政”,北京:中华书局 1995 年版,第 27-28 页。
    ①《清实录·德宗景皇帝实录》,北京:中华书局 1987 年版,第五十二册,卷二十六,第 386 页。
    ② 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北京:中华书局 1958 年版,总第 657 页。
    ③ 李鸿章:《截留东漕片》,《李鸿章全集·奏稿》,近代史料丛刊续编第七十辑,台北:文海出版社,卷二十七,第 914 页。
    ④ 李鸿章:《直属筹办粜抚折》,《李鸿章全集·奏稿》,近代史料丛刊续编第七十辑,台北:文海出版社,卷三十,第 987 页。
    ⑤ 李鸿章:《合肥李氏三世遗集》,近代史料丛刊正编第七辑,台北:文海出版社,第 968-969 页。
    ⑥ 李鸿章:《直境被旱救荒者》,《李鸿章全集·奏稿》,近代史料丛刊续编第七十辑,台北:文海出版社卷二十七,第 913 页。
    ⑦ 赵尔巽撰:《清史稿》,北京:中华书局 1986 年版,传四十一, 第 12576 页。
    ① 李鸿章:《奏保李金庸片》,《李鸿章全集·奏稿》,近代史料丛刊续编第七十辑,台北:文海出版社,卷三十三,第 1078 页。
    ② 李鸿章:《奏调吴大瀓片》,《李鸿章全集·奏稿》,近代史料丛刊续编第七十辑,台北:文海出版社,卷三十,第 981 页。
    ③ 赵尔巽撰:《清史稿》,北京:中华书局 1986 年版,传四十一,第 12551 页 。
     ① 李鸿章:《朱其昂请恤折》,《李鸿章全集·奏稿》,近代史料丛刊续编第七十辑,台北:文海出版社,卷三十一,第 1025 页。
    ② 赵尔巽撰:《清史稿》,北京:中华书局 1986 年版,传四十一,第 12577 页。
    ① 黄彭年编:《畿辅通志》,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1989 年影印本,第十册,卷八十四,第 602 页。
    ② 黄彭年编:《畿辅通志》,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1989 年影印本,第十册,卷八十四,第 575 页。
    ③ 黄彭年编:《畿辅通志》,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1989 年影印本,第十册,卷八十四,第 593 页。
    ① 黄彭年编:《畿辅通志》,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1989 年影印本,第十册,卷八十四,第 599 页。
    ② 李鸿章:《派军修筑黄河新堤折》,《李鸿章全集·奏稿》,近代史料丛刊续编第七十辑,台北:文海出版社,卷二十七,第 910 页。
    ③ 李鸿章:《酌议变通永定河工程折》,《李鸿章全集·奏稿》,近代史料丛刊续编第七十辑,台北:文海出版社,卷十七,第 603 页。
     ① 戚其章主编:《中日战争》第三册,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续编,北京:中华书局 1991 年版,第 533 页。
    ① 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二卷,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58 年版,第 341 页。
    ② 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二卷,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58 年版,第 341 页。
    ③ 萧一山著:《清代通史》第四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136-142 页。
    ④ 李鸿章:《截漕轻薺剥价请扣留片》,《李鸿章全集·奏稿》,近代史料丛刊续编第七十辑,台北:文海出版社,卷三十一,第 1019 页。
    ⑤ 李鸿章:《截漕收竣片》,《李鸿章全集·奏稿》,近代史料丛刊续编第七十辑,台北:文海出版社,卷三十一,第 1029 页。
    ⑥ 李鸿章:《复阎丹初侍郎》,《李鸿章全集·朋僚函稿》,近代史料丛刊续编第七十辑,台北:文海出版社, 卷十七,第 2757 页。
    ①《申报》,1877 年 7 月 14 日,上海:上海书店 1983 年影印版。
    ② 李文海:《中国灾荒纪年》,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0 年版,第 364 页。
    ③ 康沛竹:《清代仓储制度的衰败与饥荒》,载《社会科学战线》1996 年第 3 期,第 190 页。
    ④ 张九洲:《光绪初年的河南大旱及影响》,载《史学月刊》1990 年第 5 期,第 98-99 页。
    ⑤ 李鸿章:《南北筹运济赈折》,《李鸿章全集·奏稿》,近代史料丛刊续编第七十辑,台北:文海出版社,卷三十,第 1003 页。
    ⑥《申报》,1876 年 7 月 28 日,上海:上海书店 1983 年影印版。
    ① 蔡勤禹:《民间组织与灾荒救治》,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5 年版,第 1 页。
    ② 李鸿章:《京城平粜请奖折》,《李鸿章全集·奏稿》,近代史料丛刊续编第七十辑,台北:文海出版社,卷三十四,第 1103 页。
    ③ 李鸿章:《筹议京城晋省运粜折》,《李鸿章全集·奏稿》,近代史料丛刊续编第七十辑,台北:文海出版社,卷三十,第 985 页。
    ④ 李鸿章:《光绪二年赈抚实数折》,《李鸿章全集·奏稿》,近代史料丛刊续编第七十辑,台北:文海出版社,卷三十三, 第 1059 页。
    ① 李鸿章:《直属筹办粜抚折》,《李鸿章全集·奏稿》,近代史料丛刊续编第七十辑,台北:文海出版社,卷三十,第 988 页。
    ② 祝嘉庸修、吴浔源纂:《宁津县志》,台湾:台湾文成出版社 1976 年版,卷十一,第 925 页。
    ③ 池子华、李红英:《晚清直隶灾荒及减灾措施的探讨》,载《清史研究》2001 年 5 月第 2 期,第 88 页。
    ④ 李鸿章:《复郭筠倦星使》,《李鸿章全集·奏稿》,近代史料丛刊续编第七十辑,台北:文海出版社,卷十八,第 2763 页。
    ① 中国第一档案历史馆编:《光绪朝朱批奏折》第三十一辑,“内政”,北京:中华书局 1995 年版,第 452 页。
    ② [法]魏丕信:《18 世纪中国的官僚制度和荒政》,徐建青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201 页。
    ③《申报》,1877 年 3 月 8 日,上海:上海书店 1983 年影印版。
    ④ [英]李提摩太著:《亲历晚清四十五年——李提摩太在华回忆录》,李宪堂、侯林莉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 年版,第 78-79 页。
    ⑤ [英]李提摩太著:《亲历晚清四十五年——李提摩太在华回忆录》,李宪堂、侯林莉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78-79 页。
    ① 李向军:《清代荒政研究》,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88 页。
    ② 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北京:中华书局 1958 年版,总第 1100 页。
    ③ 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北京:中华书局 1958 年版,总第 843 页。
    ④《清实录·穆宗实录》,北京:中华书局 1987 年版,第五十一册,卷三百五十五,第 698-699 页。
    ⑤ 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北京:中华书局 1958 年版,总第 1755 页。
     ① 谢世诚:《李鸿章与晚清吏治》,载《江苏社会科学》2005 年第 2 期,第 158 页。
    ① 李鸿章:《芦商借款展限完缴片》,《李鸿章全集·奏稿》,近代史料丛刊续编第七十辑,台北:文海出版社,卷二十八,第 941 页。
    ② 李鸿章:《芦盐缓徵正课折》,《李鸿章全集·奏稿》,近代史料丛刊续编第七十辑,台北:文海出版社,卷三十,第 984 页。
    ① 李鸿章:《海运霉变请恤船商折》,《李鸿章全集·奏稿》,近代史料丛刊续编第七十辑,台北:文海出版,卷三十一, 第 1013-1014 页。
    ② 李鸿章:《芦纲积引减新销旧折》,《李鸿章全集·奏稿》,近代史料丛刊续编第七十辑,台北:文海出版社,卷三十三,第 1073 页。
    ③ 李鸿章:《长芦引欠展现停徵折》、《芦纲停引展现折》、《请缓芦课奏销折》、《芦盐欠课展现折》、《芦盐加 耗展现折》,《李鸿章全集·奏稿》,近代史料丛刊续编第七十辑,台北:文海出版社,卷三十三、卷三十四、卷三十四、卷三十四、卷三十五,第 1081 页、第 1088 页、第 1099 页、第 1102 页、第 1114 页。
    ① 李国杰编:《合肥李氏三世遗集》,近代史料丛刊正编第七辑,台北:文海出版社,第 755-763 页。
    ② 黎庶昌编:《曾文正公全集·卷首奏议》,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集第一辑,台北:文海出版社,第 25 页。
    ③ 黎庶昌编:《曾文正公全集·年谱》,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集第一辑,台北:文海出版社,卷一,第 18360页。
    ④ 曹耀湘等编:《曾文正公全集·家书》,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集第一辑,台北:文海出版社,卷一,第 19132页。
    ⑤ 王启原编、刘传莹集录:《曾文正公全集·求阙斋日记》,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集第一辑,台北:文海出版社,第 17963 页。
    ① 黎庶昌编:《曾文正公全集·年谱》,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集第一辑,台北:文海出版社,卷一,第 18387页。
    ② 吴永口述:《庚子西狩丛谈》,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一辑,台北:文海出版社 1966 年版,第 108-109 页。
    ③ 周维立校:《清代四名人家书》,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六十三辑,台北:文海出版社,第 145 页。
    ④ 雷禄庆:《李鸿章新传》,台北:文海出版社 1983 年版,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九十九辑,序。
    ⑤ 于晖若编:《李文忠公尺牍》,台北:文海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13 页。
    ⑥ 梁启超:《李鸿章传》,海口:海南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41 页。
    ⑦ 梁启超:《李鸿章传》,海口:海南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32 页。
    ⑧ 梁启超:《李鸿章传》,海口:海南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72 页。
    ⑨ 梁启超:《李鸿章传》,海口:海南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76 页。
    ① 李国杰编:《合肥李氏三世遗集》,近代史料丛刊正编第七辑,台北:文海出版社,第 1-3 页。
    ② 李国杰编:《合肥李氏三世遗集》,近代史料丛刊正编第七辑,台北:文海出版社,第 725-730 页。
    ③ 李国杰编:《合肥李氏三世遗集》,近代史料丛刊正编第七辑,台北:文海出版社,第 725-730 页。
    ④ 李鸿章:《谢赐祭折》,《李鸿章全集·奏稿》,近代史料丛刊续编第七十辑,台北:文海出版社,卷四十三,第 1351 页。
    
    ① 李国杰编:《合肥李氏三世遗集》,近代史料丛刊正编第七辑,台北:文海出版社,第 725-730 页。
    ② 李国杰编:《合肥李氏三世遗集》,近代史料丛刊正编第七辑,台北:文海出版社,第 17 页。
    ③ 周维立校:《清代四名人家书》,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六十三辑,台北:文海出版社,第 138 页。
    
    ① 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北京:中华书局 1958 年版,总第 189 页。
    ②《申报》,1876 年 3 月 14 日,上海:上海书店 1983 年影印版。
    ③《申报》,1876 年 5 月 8 日,上海:上海书店 1983 年影印版。
    ④ 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北京:中华书局 1958 年版,总第 482 页。
    ① [英]李提摩太著:《亲历晚清四十五年——李提摩太在华回忆录》,李宪堂、侯林莉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78-79 页。
    ②《申报》,1876 年 5 月 18 日,上海:上海书店 1983 年影印版。
    ③ 李鸿章:《直境被旱救荒折》,《李鸿章全集·奏稿》,近代史料丛刊续编第七十辑,台北:文海出版社,卷二十七,第 913 页。
    ④ 李鸿章:《复何筱宋制军》,《李鸿章全集·朋僚函稿》,近代史料丛刊续编第七十辑,台北:文海出版社, 卷十八,第 2766 页。
    ⑤ 孙锡祺:《孙中山年谱长编》,北京:中华书局 1993 年版,第 24 页。
    ①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室等编:《孙中山全集》,北京:中华书局 1981 年版,卷一,第 8 页。
    ② 高中华:《试论孙中山的社会救济思想及其演变》,载《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 年第 4 期, 第 63 页。
    ③ 汪汉忠著:《灾害、社会和现代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10 页。
    ④ 蔡铁山、王遂华:《孙中山的治黄计划》,载《治黄科技信息》2001 年第 2 期,第 16-17 页。
    ① 林则徐:《查勘豫省商旅厅料垛被烧分别办理折》,《林文忠公(则徐)奏稿》,近代史料丛刊续三编第十七辑,台北:文海出版社,第 25 页。
    ② 林则徐:《酌筹平粜粮抚亟贫片》,《林文忠公(则徐)奏稿》,近代史料丛刊续三编第十七辑,台北:文海出版社,第 950-951 页。
    ③ 曾杰丽:《林则徐的荒政实践及其思想》(广西师范大学 2002 年硕士论文),第 7-9 页。
    ① 李鸿章:《海防机局款难分拨折》,《李鸿章全集·奏稿》,近代史料丛刊续编第七十辑,台北:文海出版社,卷三十一,第 10-13 页。
    ② 李鸿章:《复热河延都护》,《李鸿章全集·朋僚函稿》,近代史料丛刊续编第七十辑,台北:文海出版社,卷十七,第 2755 页。
    ③ 李鸿章:《京城平粜用款折》,《李鸿章全集·奏稿》,近代史料丛刊续编第七十辑,台北:文海出版社,卷三十四,第 1087 页。
    ④ 邓云特著:《中国救荒史》,中国文化史丛书第二辑,上海:上海书店 1984 年版,第 247 页。
    ⑤ 沈葆桢:《江府属拟请减漕粮折》,《沈文肃公(葆桢)政书》,近代史料丛刊第六辑,台北:文海出版社,第 1327 页。
    ⑥ 沈葆桢:《江府属拟请减漕粮折》,《沈文肃公(葆桢)政书》,近代史料丛刊第六辑,台北:文海出版社,第 1327 页。
    ① 沈葆桢:《议修扬属运河东堤摺》,《沈文肃公(葆桢)政书》,近代史料丛刊第六辑,台北:文海出版社,第 1467 页。
    ② 周艺、高中华:《沈葆祯荒政思想述评》,载《柳州师专学报》2001 年 3 月第 1 期,第 66-69 页。
    ③ 沈葆桢:《议修扬属运河东堤摺》,《沈文肃公(葆桢)政书》,台北:文海出版社,近代史料丛刊第六辑,第 1467 页。
    ④ 沈葆桢:《议修扬属运河东堤摺》,《沈文肃公(葆桢)政书》,台北:文海出版社,近代史料丛刊第六辑,第 1467 页。
    ⑤ 王显成:《李鸿章的河务实践及其历史教训》,载《江淮论坛》2002 年第 4 期,第 58 页。
    ①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年版,第 207-208 页。
    ② 李鸿章:《复周筱堂》,《李鸿章全集·朋僚函稿》,近代史料丛刊续编第七十辑,台北:文海出版社,卷十八,第 2736 页。
    1. 曹耀湘等编:《曾文正公全集·家书》,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集第一辑,台北:文海出版社。
    2.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室等编:《孙中山全集》,北京:中华书局 1981 年版。
    3. 黄彭年编:《畿辅通志》,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1989 年影印版。
    4. 李国杰:《合肥李氏三世遗集》,近代史料丛刊正编第七辑,台北:文海出版社。
    5. 黎庶昌编:《曾文正公全集》,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集第一辑,台北:文海出版社。
    6. 林则徐:《林文忠公(则徐)奏稿》,近代史料丛刊续三编第十七辑,台北:文海出版社。
    7. 戚其章主编:《中日战争》第三册,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续编,北京:中华书局 1991 年版。
    8. 《清实录·德宗景皇帝实录》,北京:中华书局 1987 年版。
    9. 《清实录·穆宗实录》,北京:中华书局 1987 年版。
    10. 孙锡祺:《孙中山年谱长编》,北京:中华书局 1993 年版。
    11. 王启原编、刘传莹集录:《曾文正公全集·求阙斋日记》,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集第一辑,台北:文海出版社。
    12. 吴汝伦编:《李鸿章全集·朋僚函稿》,近代史料丛刊续编第七十辑,台北:文海出版社。
    13. 吴汝伦编:《李鸿章全集·奏稿》,近代史料丛刊续编第七十辑,台北:文海出版社。
    14. 吴永口述:《庚子西狩丛谈》,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一辑,台北:文海出版社 1966 年。
    15. 吴元炳辑:《沈文肃公(葆桢)政书》,近代史料丛刊第六辑,台北:文海出版社。
    16. 赵尔巽撰:《清史稿》,北京:中华书局 1986 年版。
    17. 中国第一档案历史馆编:《光绪朝朱批奏折》第三十一辑,“内政”,北京:中华书局 1995年版。
    18. 周维立校:《清代四名人家书》,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六十三辑,台北:文海出版社。
    19. 祝嘉庸修、吴浔源纂:《宁津县志》,台湾:台湾文成出版社 1976 年版。
    20. 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北京:中华书局 1958 年版。
    1. 《申报》,上海:上海书店 1983 年影印版。
    2. 《万国公报》,台北:华文书局 1968 年影印版。
    1. 蔡勤禹:《民间组织与灾荒救治》,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5 年版。
    2. 陈庆国主编:《晚清社会与文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 年版。
    3. 池子华:《中国流民史》近代卷,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
    4. 邓云特:《中国救荒史》,中国文化史丛书第二辑,上海:上海书店 1984 年版。
    5. 梁启超:《李鸿章传》,海口:海南出版社 1993 年版。
    6. [英] 李提摩太著:《亲历晚清四十五年――李提摩太在华回忆录》,李宪堂、侯林莉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6 年版。
    7. 李文海等著:《中国近代十大灾荒》,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 年版。
    8. 李文海等编:《中国灾荒纪年》,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0 年版。
    9. 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57 年版。
    10. 李向军:《清代荒政研究》,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5 年版。
    11. 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二卷,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58 年版。
    12. 孟昭华:《中国灾荒史记》,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1999 年版。
    13. 乔志强、行龙主编:《近代华北农村社会变迁》,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 1998 年版。
    14. 汪汉忠著:《灾害、社会和现代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 年版。
    15. [法]魏丕信:《18 世纪中国的官僚制度和荒政》,徐建青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3年版。
    16.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年版。
    1. 蔡铁山、王遂华:《孙中山的治黄计划》,载《治黄科技信息》2001 年第 2 期。
    2. 池子华、李红英:《晚清直隶灾荒及减灾措施的探讨》,载《清史研究》2001 年 5 月第 2 期。
    3. 戴仕军:《李鸿章治理直隶省务研究》(首都师范大学 2004 年硕士论文)。
    4. 高中华:《试论孙中山的社会救济思想及其演变》,载《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 4 期。
    5. 高中华:《试论左宗棠的荒政思想及其边疆救荒实践》,载《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5 年第3 期。
    6. 康沛竹:《清代仓储制度的衰败与饥荒》,载《社会科学战线》1996 年第 3 期。
    7. 卢世菊:《张之洞赈荒述评》,载《武汉交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 年 2 期。
    8. 孙玉敏:《简论经元善的赈灾思想》,载《黑龙江农垦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 年第12 期。
    9. 王金香:《洋务派与“丁戊奇荒”》,载《黄河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 年 6 月第1 期。
    10. 王卫平、顾国梅:《林则徐的荒政思想与实践——以江苏省为中心的考察》,载《中国农史》2002 年第 1 期。
    11. 王显成:《李鸿章的河务实践及其历史教训》,载《江淮论坛》2002 年第 4 期。
    12. 王显成:《李鸿章督直期间的抗灾救灾实践及其教训》,载《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 年第 4 期。
    13. 王雪丽:《曾国荃抚晋赈灾述略》(山西大学 2003 年硕士论文)。
    14. 谢世诚:《李鸿章与晚清吏治》,载《江苏社会科学》2005 年第 2 期。
    15. 杨剑利:《晚清社会灾荒救治功能的演变——以“丁戊奇荒”的两种赈济方式为例》,载《清史研究》2000 年第 4 期。
    16. 曾杰丽:《林则徐的荒政实践及其思想》(广西师范大学 2002 年硕士论文)。
    17. 曾杰丽:《林则徐在荒政实践中的选才用人思想》,载《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 年第 3 期。
    18. 张九洲:《光绪初年的河南大旱及影响》,载《史学月刊》1990 年第 5 期。
    19. 钟霞:《论郑观应的荒政思想》,载《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2 年第 6 期。
    20. 周艺、高中华:《沈葆桢荒政思想述评》,载《柳州师专学报》2001 年 01 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