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阿多诺道德哲学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阿多诺哲学的主旨在于“反体系”。然而,要研究阿多诺的道德哲学,似乎又陷入了“体系”的框架中,二者之间的“悖论”让研究者颇感踌躇。但是,理论研究又不离开概念、范畴与逻辑的整合,也就是逃脱不了理论体系的“束缚”。否则,研究对象无法客观地呈现出来。因此,本文按照理论研究的客观要求,在梳理和阐释阿多诺道德哲学思想中,力图勾勒其道德哲学的概貌,虽有违阿多诺哲学的主旨却又不能不如此。本文从下述几个方面展示阿多诺道德哲学的基本内容:
     第一部分,阐明阿多诺道德哲学的起点。起点可分为两个方面阐述:一是阿多诺道德哲学的现实起点。围绕阿多诺关于现代社会是“错误的生活中不存在正确的生活”的论断进行说明,即所谓“错误的生活”的状态。通过阐述阿多诺说明文化工业的虚假繁荣和反犹主义的普遍化,对现代社会的无道德性和忽视主体存在意义的揭示,说明阿多诺是如何通过批判现实社会而寻求其道德哲学内容起点。二是阿多诺道德哲学的理论起点。即围绕阿多诺对启蒙理性的变异、工具理性何以成为社会生活中占统治地位的思维逻辑、价值理性如何在以交换原则为同一性的社会中被忽略等等的揭示,凸显阿多诺对同一性逻辑的批判及其价值,以及这一批判何以成为其道德哲学的理论起点。
     第二部分,阐明阿多诺道德哲学的基点。着重说明由于阿多诺思想中对康德哲学的倚重,康德道德哲学是怎样被阿多诺视为研究道德哲学的“工具”的。指出这个“工具”在阿多诺那里的作用,一是关系到话语转换,即阿多诺是如何借助康德道义论而拒斥功利主义的。二是阐明康德道义论的思想主旨,即其理论背景和理论主旨,这关系到近代西方社会和启蒙运动时期重要的价值观念。三是阐明阿多诺如何赋予了康德道义论的理论意义,或者说,阿多诺将康德道义论作为其道德哲学的基本理由。四是通过界定阿多诺诠释哲学思想的类型与视角,阐明阿多诺对康德道义论诠释的基本视域。
     第三部分,具体阐述阿多诺的道德哲学是如何展开的。指明阿多诺批判现代社会无道德性主要表现为“不自由”和借助康德道义论的“自由观念”对道德哲,学的探讨。而康德道义论作为现代道德哲学的主要理论,其“自由观念”和“道德法则”给予阿多诺深刻的影响,他通过诠释康德的自由观念和道德法则表明了其道德哲学的基本观点。具体为:一是阐明康德道义论中自由观念和道德法则,说明康德是如何对自由观念和道德法则进行论证的。二是阐明阿多诺是如何诠释自由观念和道德法则的,以说明阿多诺诠释的独特性。三是阐明阿多诺诠释“自由观念”和“道德法则”的合理性与局限性,并与康德道德哲学的经典诠释观点进行比较,从而凸显康德道德哲学中的问题。
     第四部分,阐明阿多诺道德哲学的实旨,在于从形而上学维度的探讨。指出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对形而上学的批判其指向是传统哲学的“同一性”框架,这种“同一性”又反作用于社会同一性逻辑思维,并成为强化它的来源。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实旨在于“非同一性”和“绝对的否定”,说明否定的辩证法在广义的道德哲学视域中对社会无道德性的价值意义。而在道德哲学理论的视域中,说明否定的辩证法对康德道义论的反思价值。
The main idea of Adorno's philosophy is "anti-system". When it comes to the study of Adorno's moral philosophy, it seems to fall into the framework of "system". The "paradox" makes the researcher quite hesitant. However, theoretical study must use concept, category and logical system and can not escape the "bondage" of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therwise, the object of study can't be objectively presented. Therefor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objective requirements of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the paper combs and interprets the idea of Adorno's moral philosophy, trying to outline an overview of its moral philosophy, although it violates the subject of Adorno's philosophy, but I can not deal with the case. The following shows the basic content of Adorno's moral philosophy:
     1. Clarifying the starting point of Adorno's moral philosophy. The starting point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areas:first,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e social reality. The paper illuminates Adorno's statement that the modern society is "Wrong life cannot be lived rightly", that is "the status of the wrong life". By illustrating Adorno's revealing of the false prosperity of the culture industry and generalization of the anti-Semitism and the meaning of society non-moral and neglecting subject, I show how Adorno seeks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e social reality by criticizing the modern society. Secondly, the theoretical starting point. The paper revolves around the Adorno how to reveal the variation of Enlightenment rationality, pointing out why the instrumental rationality becomes the dominant logic in the social life and how value rationality is ignored in the society that follows the exchange principle, which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Adorno's critique of identity logic, and why this criticism has become the theoretical starting point of moral philosophy.
     2. Clarifying the basic point of Adorno's moral philosophy. The main idea of the part is to illustrate how Kant's moral philosophy is regarded as its tool of his study because Adorno's theory relies heavily on the philosophy of Kant and point out the important roles of the tool. First, being related to a discourse conversion, that is Adorno rejects the classical consequentiality-utilitarianism with the help of Kant's deontology; secondly, clarifying the main idea of Kant's deontology, that is, its theoretical background and the subject, which is related to the important values of modern Western society and the Enlightenment period; thirdly, clarifying the significance of Kant's moral theory or the basic reason of its moral philosophy which is given by Adorno; fourth, defining the type of Adorno's interpretation of the philosophy and perspective, and clarifying the basic domain of Adorno's interpretation on Kant's moral theory.
     3. Presenting how Adorno start his moral philosophy. The part points out that Adorno's criticizing the non-moral of sociality is mainly "not free" and he explores the moral philosophy with the help of the idea of freedom of Kant's deontology. As the main theory of modern moral philosophy, the idea of freedom and moral laws of Kant's deontology have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Adorno. The content reads as follows:First, I clarify the concept of idea and moral laws in Kant's deontology and show how Kant demonstrates them. Second, I clarify how Adorno interpret the concept of freedom and moral laws to show the unique of his interpretation. Third, I point out the reasonable points and limitation of Adorno's interpretation and compare it with the classical interpretation of Kant's moral philosophy to highlight the problem in Kant and Adorno's general views of moral philosophy.
     4. Clarifying the essence of Adorno's moral philosophy is that he explores the moral philosophy from a metaphysical dimension. The aim of Adorno's dialectics is the "identity" framework of traditional philosophy, which also acts on the social logical thinking and becomes the resource of strengthening it. The essence of the Negative Dialectics is "non-identity" and "absolute negation". Therefore, from the sight of broad moral philosophy, I clarify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Negative Dialectics in the "non-moral"'society. From the sight of the moral philosophical theory, I show the theoretical value of the Negative Dialectics on Kant's moral theory, and described Adorno's reflection on moral philosophy.
引文
①“星从”本是一个天文学的概念,主要说明许多星星形成了一种天文上的现象,它表现为一种松散的统一体,但每一个星星都具有自身的独立特征。阿多诺使用这个概念在于说明,主体认识客体的过程中,客体中具有不同的特征,而不能简单地运用概念就一劳永逸地认识到客体本身,他的意思在于,首先认可客体的优先性,其次,主体认识客体的过程中,逐步发现客体本身。“星从只是从外部来表达被概念在在内部切掉的东西:即概念非常严肃地想成为的‘更多’。概念聚集在认识的客体周围,潜在地决定着客体的内部,在思维中达到了从必然思维中被割去的东西。”(参阅:[德]阿多尔诺《否定的辩证法》张峰译[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年,第159-160页)这种认识论思维,通过概念又要超越概念的思考,犹如“认识的乌托邦”。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在主体认识和把握客体的非概念物的过程中,这样的一种认识论思维,有意破除主体决定客体或客体是主观的客体的观念论,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②注:德国弗莱堡大学教授,海德格尔协会主体,从事形而上学、现象学和解释学研究
    ③[德]君特·费伽尔《论非同一物——阿多诺的辩证法》谢永康译[J].《求是学刊》2009年1期,第40页。
    ①在阿多诺看来,所谓反体系就是针对体系化了的东西,这里可以指作,在形而上学方面,概念把握非概念物(如黑格尔的哲学思想);在社会实践领域,社会整体的意识形态被工具理性的思维所固化(如批判理论所批判的工具理性对社会意识形态总体的“极权主义”统治)。因为,阿多诺的哲学中,无论从行文的特征,还是语言的表达,最后还是对道德诉求,都不想类同与哲学家的论证、思维方式。但是,阿多诺哲学虽反对体系化了的哲学,但是从中把握他——贯之的思想,也能够梳理出一个相对合理的体系思想,这不违背阿多诺思想主旨。
    ②[德]阿多尔诺《否定的辩证法》张峰译[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年,第169页。
    ①Theodor W . Adorno:Kant's Critique Of Pure Reason, edited by Rolf Tiedemann, translated by Rodney Livingstone, Stanford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
    ②注:这是《道德哲学的问题》的译者谢地坤先生的评价,可见:[德]T.W.阿多诺《道德哲学的问题》谢地坤王彤译谢地坤校[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译者导言第7页。
    ①Martin . Jay:Adorno,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4.
    ②(德)洛伦茨·耶格尔:《阿多诺:一部政治传记》陈晓春译[M]..上海L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③[德]格尔哈特·施威蓬豪依塞尔:《阿多诺》鲁路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
    ④[美]马丁·杰:《辩证的想象——法兰克福学派史》单世联译[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
    ⑤[德国]于尔根·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曹卫东译[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年,第123页。
    ⑥[德]阿梅龙[德]狄安涅刘森林主编:《法兰克福学派在中国》[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
    ①[德]君特·费伽尔:《论非同一物——阿多诺的辩证法》谢永康译[J].《求是学刊》2009年1期。
    ②J. M. Bernstein:Adorno:Disenchantment and Eth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③Yvonne Sheeeatt:Adorno Positive Dialectic,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4
    ④[德]格·施威蓬豪依塞尔等:《多元视角与社会批判——今日批判理论》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
    ①[德]阿多尔诺:《否定的辩证法》张峰译[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年。
    ②[德]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启蒙的辩证法》渠敬东曹卫东译[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
    ③《法兰克福学派论著选辑》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外国哲学研究室编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
    ④[美]西奥多·W·阿道诺:《权力主义人格》李维译[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
    ⑤[德]T.M.阿多诺:《道德哲学的问题》谢地坤王彤译谢地坤校[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
    ①注:这句话来自阿多诺《最低限度的道德》,这是一种翻译,还有一种翻译是:“在虚假的生活中,没有正当的生活”。按照英文:Wrong life cannot be lived rightly.笔者使用了文中的翻译。详细可参阅:Theodor·Adorno, Minma Moralia:reflections on a damaged life (London-New York Verso,2005),p39
    ②[德]阿多诺《道德哲学的问题》谢地坤王彤译谢地坤校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3页。
    ③注:对现代社会而言,西方社会可以以16世纪是开端,即从宗教改革开始。而对于阿多诺而言,以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为开端。从《启蒙辩证法》中得知,阿多诺认为,启蒙理性变异为工具理性,从而导致工具理性的同一性思维,启蒙理性在于打破神话统治,而工具理性成为新的神话。
    ①[德]阿多尔诺:《否定的辩证法》张峰译[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年,第19页。
    ②雅各布·布克哈特(1818-1897),瑞士文化史专家,著有《君士坦丁大帝时代》、《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希腊文化史》。《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是其重要的代表作,是研究文艺复兴最为重要的历史思想著作。
    ③注:他的界定在于精神对象实质的待定性,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虽带有物质主义的倾向但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完全规定性。转引自[德]格尔哈特·施威篷豪依塞尔《阿多诺》鲁路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76页。
    ④转引自[德]格尔哈特·施威蓬豪依塞尔《阿多诺》鲁路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 第188页。
    ①转引自[德]格尔哈特·施威篷豪依塞尔《阿多诺》鲁路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86页。
    ①[德]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启蒙的辩证法哲学断片》渠敬东曹卫东译[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第121负。
    ②[德]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启蒙的辩证法哲学断片》渠敬东曹卫东译[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第122页。
    ③[德]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启蒙的辩证法哲学断片》渠敬东曹卫东译[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第114-115页。
    ①[德]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启蒙的辩证法哲学断片》渠敬东曹卫东译[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第127页。
    ②[德]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启蒙的辩证法哲学断片》渠敬东曹卫东译[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第128页。
    ③[德]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启蒙的辩证法哲学断片》渠敬东曹卫东译[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第113页。
    ④[德]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启蒙的辩证法哲学断片》渠敬东曹卫东译[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第122页。
    ①[德]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启蒙的辩证法哲学断片》渠敬东曹卫东译[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第121页。
    ②[德]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启蒙的辩证法哲学断片》渠敬东曹卫东译[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第144页。
    ③[德]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启蒙的辩证法哲学断片》渠敬东曹卫东译[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第123页。
    ①[德]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启蒙的辩证法哲学断片》渠敬东曹卫东译[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第120页。
    ②[德]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启蒙的辩证法哲学断片》渠敬东曹卫东译[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第120页。
    ③[德]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启蒙的辩证法哲学断片》渠敬东曹卫东译[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第151页。
    ④[德]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启蒙的辩证法哲学断片》渠敬东曹卫东译[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第151页。
    ①[德]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启蒙的辩证法哲学断片》渠敬东曹卫东译[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第116页
    ①[德]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启蒙的辩证法哲学断片》渠敬东曹卫东译[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第133页。
    ②[德]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启蒙的辩证法哲学断片》渠敬东曹卫东译[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第137页。
    ①[德]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启蒙的辩证法哲学断片》渠敬东曹卫东译[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第138页。
    ②[德]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启蒙的辩证法哲学断片》渠敬东曹卫东译[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第139页。
    ③[德]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启蒙的辩证法哲学断片》渠敬东曹卫东译[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第140页。
    ④[德]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启蒙的辩证法哲学断片》渠敬东曹卫东译[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第141页。
    ①[德]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启蒙的辩证法哲学断片》渠敬东曹卫东译[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第143页。
    ②[德]格尔哈特·施威篷豪依塞尔《阿多诺》鲁路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82页。
    ③[德]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启蒙的辩证法哲学断片》渠敬东曹卫东译[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第132-133页。
    ①[德]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启蒙的辩证法哲学断片》渠敬东曹卫东译[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第154页。
    ①[德]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启蒙的辩证法哲学断片》渠敬东曹卫东译[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第155页。
    ②[德]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启蒙的辩证法哲学断片》渠敬东曹卫东译[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第156页。
    ③[德]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启蒙的辩证法哲学断片》渠敬东曹卫东译[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第156页。
    ④[德]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启蒙的辩证法哲学断片》渠敬东曹卫东译[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第157页。
    ①[德]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启蒙的辩证法哲学断片》渠敬东曹卫东译[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第157页。
    ②[德]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启蒙的辩证法哲学断片》渠敬东曹卫东译[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第165页。
    ③[德]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启蒙的辩证法哲学断片》渠敬东曹卫东译[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第166页。
    ①[德]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启蒙的辩证法哲学断片》渠敬东曹卫东译[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第166页。
    ②[德]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启蒙的辩证法哲学断片》渠敬东曹卫东译[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第166页。
    ③[德]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启蒙的辩证法哲学断片》渠敬东曹卫东译[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第167页。
    ④[德]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启蒙的辩证法哲学断片》渠敬东曹卫东译[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第167页。
    ①[德]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启蒙的辩证法哲学断片》渠敬东曹卫东译[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第172页。
    ②[德]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启蒙的辩证法哲学断片》渠敬东曹卫东译[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第174页。
    ③[德]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启蒙的辩证法哲学断片》渠敬东曹卫东译[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第174页。
    ①[德]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启蒙的辩证法哲学断片》渠敬东曹卫东译[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第175页。
    ②[德]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启蒙的辩证法哲学断片》渠敬东曹卫东译[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第177页。
    ③[德]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启蒙的辩证法哲学断片》渠敬东曹卫东译[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第183页。
    ①注:阿多诺在《启蒙辩证法》中,对现代社会的不满与批判,奠定了他后来所有著作的思想的主旨。马丁·杰认为,阿多诺《启蒙辩证法》之后著述都是为了注脚它。(参阅[美]马丁·杰《阿多诺》瞿铁鹏张赛美译张晓明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笔者赞同这种看法,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阿多诺所讲授课程中都基本以道德哲学为主,著名的《否定的辩证法》也是从形而上学的角度对现实社会思想同一性逻辑的批判,并且重新对康德自由观进行了论述。
    ②J. M. Bernstein:Adorno:Disenchantment and Eth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p55-56
    ①[德]阿多尔诺《否定的辩证法》张峰译[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年,第188页
    ②注: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获得物的性质,并从而获得一种‘幽灵般的对象性’,这种对象性以其严格的、仿佛十全十美和理性的自律性(Eigengesetzlichkeit)掩盖着它的基本本质,即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所有痕迹。”参阅:[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146-147页。
    ③ J. M. Bernstein:Adorno Disenchantment and Eth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p41
    ④谢永康《形而上学的批判与拯救——阿多诺辩证法的逻辑与影响》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65页。
    ⑤[德]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启蒙的辩证法 哲学断片》渠敬东曹卫东译[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第5页。
    ①[德]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启蒙的辩证法哲学断片》渠敬东曹卫东译[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第5页。
    ②注:理解阿多诺神话概念所包含的三重含义,得益于国内学者韩水法教授《论阿多诺和霍克海默启蒙批判的话语与范式》一文。。可参阅:[德]阿梅龙[德]狄安涅刘森林主编《法兰克福学派在中国》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101-p123页。
    ③注:对“启蒙”概念的历史演变‘与语义演变,得益于汪堂家教授《启蒙概念及其张力》一文。参阅:吴晓明邹诗鹏主编《全球化背景下的现代性问题》[M]重庆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出版社2009年版。
    ①[德]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何兆武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23页。
    ②注:启蒙运动是在1618世纪西方思想的解放运动,以理性定义启蒙,其基本思想同康德所认为的理性与启蒙的关系相近,但在这时对启蒙的理解和对启蒙概念的运用比较复杂,以至于在阿多诺的著述中对启蒙与启蒙运动的概念使用都是比较随意的。可参阅汀堂家教授一文。
    ③[德]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启蒙的辩证法哲学断片》渠敬东曹卫东译[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第1页。
    ④[德]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启蒙的辩i证法哲学断片》渠敬东曹卫东译[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第8页。
    ⑤(德)阿多尔诺《否定的辩证法》张峰译iM]重庆重庆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44页。
    ①[德]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启蒙的辩证法哲学断片》渠敬东曹卫东译[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第8页。
    ②[德]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启蒙的辩证法哲学断片》渠敬东曹卫东译[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第21页。
    ③[德]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启蒙的辩证法哲学断片》渠敬东曹卫东译[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第123页。
    ①[德]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启蒙的辩证法哲学断片》渠敬东曹卫东译[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第23页。
    ②[德]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启蒙的辩证法哲学断片》渠敬东曹卫东译[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第72页。
    ①注:对理性概念的理解,得益于童世骏教授,可参阅: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童世骏2010年10月15日终身教授报告:《理性的历史》
    ②Theodor W. Adorno:Kant's Critique Of Pure Reason, Edited by Rolf Tiedemann,Translated by Rodney Livingstone, Stanford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p6
    ③[德]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启蒙的辩证法哲学断片》渠敬东曹卫东译[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第71页
    ①可参阅:[德]T.M.阿多诺:《道德哲学的问题》谢地坤王肜译谢地坤校[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
    ②[德]阿多尔诺《否定的辩证法》张峰译[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第206—207负
    ③[德]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何兆武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23页。
    ①康蒲·斯密《康德<纯粹理性批判>解义》韦卓民译[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45页。
    ②李泽厚《李泽厚哲学文存》上编[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291页。
    ③[德]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杨祖陶校[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445页。
    ①[德]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杨祖陶校[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446页。
    ②(德)阿多尔诺《否定的辩证法》张峰译[M]重庆重庆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34页。
    ③[德]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启蒙的辩讪证法哲学断片》渠敬东曹卫东译[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第7172页
    ④[德]T.W.阿多诺《道德哲学的问题》谢地坤王彤译谢地坤校[M].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73-174页。
    ①[德]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启蒙的辩证法哲学断片》渠敬东曹卫东译[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第19页。
    ②[德]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启蒙的辩证法哲学断片》渠敬东曹卫东译[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第3页。
    ④[德]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启蒙的辩证法哲学断片》渠敬东曹卫东译[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第4页。
    ①[德]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启蒙的辩证法哲学断片》渠敬东曹卫东译[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第7页。
    ②吴晓明邹诗鹏主编《全球化背景下的现代性问题》[M]重庆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出版社2009年版,第260261页。
    ③[德]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启蒙的辩证法哲学断片》渠敬东曹卫东译[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第13-14页。
    ①(德)阿多尔诺《否定的辩证法》张峰译[M]重庆重庆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页。
    ②[德]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启蒙的辩证法哲学断片》渠敬东曹卫东译[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第18页。
    ③[德]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启蒙的辩证法哲学断片》渠敬东曹卫东译[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第20页。
    ①注:王凤才教授曾撰文指出,可见:吴晓明邹诗鹏主编《全球化背景下的现代性问题》[M].重庆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出版社2009年。
    ①[德]T.w.阿多诺《道德哲学的问题》谢地坤王彤译谢地坤校[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8页。
    ②注:康德道德哲学,简称康德道义论,笔者在行文中,康德道义论‘与康德道德哲学经常换用以便表达清晰。
    ③注:也可以译作功效主义,徐大建教授对译法做出过说明。参阅(约翰·穆勒《助利主义》徐大建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社2008年版)。功利主义是后果主义的经典类型,功利主义伦理学足以快乐定义最大善的,后果主义(consequentialism)伦理学接受了各种后果定义最大善,比功利主义范围史为宽泛,功利主义的代表是边沁和约翰·斯图亚特·密尔
    ④注:即是说,人的品性和美德在是社会实践和行动要保持一一贯之。但这一理论在,安斯康姆在20世纪50年代《现代道德哲学》一文中提出,道德义务‘与道德责任是法治主义的概念不适合现代社会,因为现代社会已经世俗化没有必要回到这些的概念的神命论框架,必要的是使用美德的概念,回到亚里士多德。如亚里士多德的美德伦理学,著作《尼克马克伦理学》。可参阅:G . E . M . Anscombe, Modern Moral Philosophy, Philosophy 33(1958),本文的理解得益于徐向东教授《道德哲学与实践理性》。
    ⑤注:规范伦理学在在于说明现代道德哲学的转向,已经不再是古代道德哲学论题,即“我们应该做什么’一般而言,康德道义论在于说明,从动机出发,所有的行动都要符合动机要“善”的理性规定,以此说明行动与实践的道德性。后果主义在于说明,只有后果达到一个最大的善,我们的行动与实践就赋予了道德性,即达到最大的后果具有了道德性。美德伦理学,虽说是现代道德哲学的一个重要理论,但有些学者认为它不是现代规范伦理学。之后,美德伦理学没有如康德道义论和后果主义伦理学占主导地位。
    ①约翰·穆勒《功利主义》徐大建译[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社2008年版,第16页。
    ①彼特·布莱顿《异化、后果主义与道德要求》徐向东编《后果主义与义务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26页。
    ①傅永军《法兰克福学派的现代性理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80页。
    ②[德]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启蒙的辩证法哲学断片》渠敬东曹卫东译[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第135页。
    ③[德]阿梅龙[德]狄安涅刘森林主编《法兰克福学派在中国》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112页。
    ①Yvonne Sherratt:Adorno's Positive Dialectic,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4, p24
    ①[加拿大]查尔斯·泰勒《黑格尔》张国清朱进东译[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年,第1617页。
    ②转引自范进《康德文化哲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年,第126页。
    ③[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4页。
    ①[德]伊曼努尔·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苗力田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8页。
    ①霍克海默《传统理论和批判理论》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外国哲学研究室编译《法兰克福学派论著选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第88-89页。
    ②②霍克海默《传统理论和批判理论》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外国哲学研究室编译《法兰克福学派论著选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第7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6页。
    ①注:张一兵著作中,已经有过详细说明。可参阅:张一兵:《无调式的辩证想象》[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
    ②徐向东《自我、他人与道德——道德哲学导论》上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5页。
    ③注:可参阅,王雨辰:《论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对启蒙道德的批判》[J].载《江汉论坛》2010年12期。
    ①[德]T.W.阿多诺《道德哲学的问题》谢地坤王彤译谢地坤校[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2页。
    ②Theodor . W. Adorno:Negative Dialectics, London Routedge and Kegan Paul Ltd,1973. p143
    ③[德]T.W.阿多诺《道德哲学的问题》谢地坤王彤译谢地坤校[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4页。
    ①童世骏《批判与实践————论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第2728页。
    ②[德]T.W.阿多诺《道德哲学的问题》谢地坤王彤译谢地坤校[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7页。
    ①[德]T.W.阿多诺《道德哲学的问题》谢地坤王彤译谢地坤校[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6页。
    ②[德]T.W.阿多诺《道德哲学的问题》谢地坤王肜译谢地坤校[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7贞。
    ③[德]T.W.阿多诺《道德哲学的问题》谢地坤王彤译谢地坤校[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8页。
    ①[德]T.W.阿多诺《道德哲学的问题》谢地坤王彤译谢地坤校[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3页。
    ②[美国]列奥·施特劳斯《霍布斯的政治哲学》申彤译[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年,第105页。
    ①[德]T.W.阿多诺《道德哲学的问题》谢地坤王彤译谢地坤校[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1页。
    ②[德]T.W.阿多诺《道德哲学的问题》谢地坤王彤译谢地坤校[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1-12页。
    ③[德]T.W.阿多诺《道德哲学的问题》谢地坤王彤译谢地坤校[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0 页。
    ①[加]A·麦金太尔《追寻美德》宋继杰译[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年,第49页
    ②[加]A·麦金太尔《追寻美德》宋继杰译[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年,第53页。
    ①Bernard Wiliams:Ethics and the Limits of Philosophy, London Routledge Press 2006, p6
    ②[英]D·D·拉菲尔《道德哲学》邱仁宗译[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1-12页。
    ③注:可见杨国荣《伦理与存在》、徐向东《自我、他人与道德——道德哲学导论》和童世骏《批判与实践——论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
    ①[德]伊曼努尔·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苗力田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3页
    ②[德]T.W.阿多诺《道德哲学的问题》谢地坤王彤译谢地坤校[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5页。
    ①注:这三个方面对规范性问题的界定来自科尔斯戈德,可参阅:[美]克里斯蒂娜·科尔斯戈德《规范性的来源》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年。
    ②[美]克里斯蒂娜·科尔斯戈德《规范性的来源》[M].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年,第21页。
    ③注:“如果批判忽视了其规范性前提,那么批判就陷入了过于轻而易举的危险了。批判必须避免这种危险。而要做到这一点,考虑一下阿多诺从属的那条理论传统的批判功能,是不无裨益的。”可见:[德]格尔哈特·施威蓬豪依塞尔:《阿多诺》鲁路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0页。
    ④[德]T.W.阿多诺《道德哲学的问题》谢地坤王彤译谢地坤校[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5-16页。
    ①[德]T.W阿多诺《道德哲学的问题》谢地坤王彤译谢地坤校[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59页。
    ②[德]T.W.阿多诺《道德哲学的问题》谢地坤王彤译谢地坤校[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60页。
    ③[德]T.W.阿多诺《道德哲学的问题》谢地坤王彤译谢地坤校[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61页。
    ①[德]T.W.阿多诺《道德哲学的问题》谢地坤王彤译谢地坤校[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6页。
    ①[德]T.W.阿多诺《道德哲学的问题》谢地坤王彤译谢地坤校[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7页。
    ②[德]T.W.阿多诺《道德哲学的问题》谢地坤王彤译谢地坤校[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1页。
    ③[美]约翰·罗尔斯《道德哲学史讲义》张国清译[M].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第210页。
    ④[美]涛慕思.博格《康德、罗尔斯与全球正义》刘莘徐向东等译[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年版,第17页。
    ①注:马丁·杰的观点,参阅:[美]马丁·杰:《阿多诺》瞿铁鹏张赛美译张晓明校[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②潘德荣《诠释学导论》[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9年,第4页。
    ③潘德荣《诠释学导论》[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9年,第7-8页。
    ④潘德荣《诠释学导论》[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9年,第8-9页。
    ①潘德荣《诠释学导论》[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9年,第9页。
    ②[德]T.W.阿多诺《道德哲学的问题》谢地坤王彤译谢地坤校[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3页。
    ③[德]T.W.阿多诺《道德哲学的问题》谢地坤王彤译谢地坤校[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5页。
    ④[日]细见和之《阿多诺非同一性哲学》谢海静李浩原译卞崇道校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53页。
    ① Theodor W . Adorno:Kant's Critique Of Pure Reason, Edited by Rolf Tiedemann,Translated by Rodney Livingstone, Stanford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pl4
    ②[德]T.W.阿多诺《道德哲学的问题》谢地坤王彤译谢地坤校[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9页。
    ①[德]T.W.阿多诺《道德哲学的问题》谢地坤王彤译谢地坤校[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0页。
    ②[德]T.W.阿多诺《道德哲学的问题》谢地坤王彤译谢地坤校[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0页。
    ③[德]康德《实践理性批判》韩水法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1负。
    ④[日]细见和之《阿多诺 非同一性哲学》谢海静李浩原译卞崇道校[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54页。
    ①[德]阿多尔诺《否定的辩证法》张峰译[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年,第206-207页。
    ②[德]T.W.阿多诺《道德哲学的问题》谢地坤王彤译谢地坤校[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6页。
    ①[德]阿多尔诺《否定的辩证法》张峰译[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年,第210页。
    ②[德]T.W.阿多诺《道德哲学的问题》谢地坤王肜译谢地坤校[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31页。
    ①[德]康德《彼岸星空:康德书信选》李秋零译[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1年,第341-342页。
    ②邓晓芒《康德哲学诸问题》[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第54页。
    ③[德]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杨祖陶校[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374页。
    ④注:自然的因果性在于:前面存在一个原因,那么后面就接着一个结果,这种关系体现了前因与后果的一致性,一致性表明了前因决定后果的关系。不仅是一个原因接着一个后果的出现,还有整个自然的序列能够决定后果,从而任何认识在于寻找到原因和原因序列。而自由则不同,自由不受到自然序列和因素的决定,自由成为一个原因序列的开端并开启一个因果的序列,避免了原因的无穷递推导致无法完成因果序列。。可以说,自然因果性,在于对原因的追溯及其对确定性的寻求方面确定后果产生的有效性;自由则不关心后果的发生,只注重对第一因的定义和开始是如何发生的。因此,康德面临的情况就是把自由能够开 启一个因果性的序列,又能够说明这个自由开启的序列符合因果性的序列。
    ①[德]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杨祖陶校[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376-378贞。
    ②[德]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杨祖陶校[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378页。
    ①[德]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杨祖陶校[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378379页。
    ②注:本文展开先验的自由与实践的自由之间的关系问题,贝克认为,只有先有先验自由才能说明实践自由;阿里森则认为,不用解释先验自由,即可说明实践自由的存在。对于这两种观点,在《康德自由理论》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三章有过讨论。本文在于说明,先验的自由是从宇宙论的角度,得出先验的自由出自二律背反的第三个背反中,表明了人具有一种作为理性的存在者具有一种纯粹理性的自发性能力,能够作为原因开启一个自然的因果序列。而在实践中,作为实践理性的行动者就是这种自由的一种在实践时,“应当做什么”的一种理性的因果性的基础。可以说,后者是前者的应用或实践。因为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道德形而上学原理》都有过说明。因此,怎么说明康德论证这个过程成为了本文关注的焦点。从而说明的理由,可以视作是遵从了贝克的观点。
    ①[德]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杨祖陶校[M].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389-390页。
    ②[德]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杨祖陶校[M].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434页。
    ①[德]伊曼努尔·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苗力田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70页。
    ②[德]伊曼努尔·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苗力田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74页。
    ③[德]康德《实践理性批判》韩水法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113页。
    ①注:“我在这里可以稍微表明一下我的观点,如果人们在一个像康德体系这样庞大复杂的思想结构中说出这样一些断裂,并且把它们表现出来,然后又试图把必然性的理解与断裂的意义弥合起来,这个做法就如同人们企图在一个尽可能统一的表面关联的兴趣上以某种或多或少的优美形式澄清这种断裂和对抗一样;我相信,我在这里是完全站在康德立场上的,因为康德的道德哲学的论证恰恰是以必然的、无法回避的矛盾意识——即所谓的二律背反——为出发根据的。”可见:[德]T.W.阿多诺《道德哲学的问题》谢地坤王彤译谢地坤校[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31页。
    ②[德]T.W.阿多诺《道德哲学的问题》谢地坤王彤译谢地坤校[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8-29‘页。
    ①[德]T.W.阿多诺《道德哲学的问题》谢地坤王肜译谢地坤校[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32-33页。
    ② Theodor W. Adorno:Kant's Critique Of Pure Reason, Edited by Rolf Tiedemann,Translated by Rodney Livingstone, Stanford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p21
    ①[德]T.W.阿多诺《道德哲学的问题》谢地坤王彤译谢地坤校[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37页。
    ②[德]T.W.阿多诺《道德哲学的问题》谢地坤王彤译谢地坤校[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39页。
    ③注:对于因果性与因果关系的界定,笔者得益于张志林先生的界定,“在英文中,同‘因果关系’相对应的主要有两个词:causation和causality。尽管二者常可互换使用,但它们之间的关系不是本质主义的‘同—'(sameness, identity),而是反本质主义的‘家族相似’(family resemblance)。它们均可用于表示原因(cause)与结果(effect)之间的关系,但causation正是强调原因引起结果的这样关系,causality则突出原因具有引起结果的性质。正因如此,我主张把'causation'译为‘因果关系’,而把causality译为‘因果性’。”见张志林《因果关系与休谟问题》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38页。
    ①[德]T.W.阿多诺《道德哲学的问题》谢地坤王彤译谢地坤校[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42页。
    ②[德]T.W.阿多诺《道德哲学的问题》谢地坤王彤译谢地坤校[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3940页。
    ①[德]T.W.阿多诺《道德哲学的问题》谢地坤王彤译谢地坤校[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43页。
    ②[德]T.W.阿多诺《道德哲学的问题》谢地坤王彤译谢地坤校[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44页。
    ③[德]T.W.阿多诺《道德哲学的问题》谢地坤王彤译谢地坤校[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44页。
    ①[德]T.W.阿多诺《道德哲学的问题》谢地坤王彤译谢地坤校[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45页。
    ②[德]T.W.阿多诺《道德哲学的问题》谢地坤王彤译谢地坤校[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45页。
    ③Theodor W . Adorno:Kant's Critique Of Pure Reason, Edited by Rolf Tiedemann,Translated by Rodney Livingstone, Stanford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p16
    ①[德]T.W.阿多诺《道德哲学的问题》谢地坤王彤译谢地坤校[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57页。
    ②[德]T.W.阿多诺《道德哲学的问题》谢地坤王肜译谢地坤校[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59页。
    ③[德]T.W.阿多诺《道德哲学的问题》谢地坤l王彤译谢地坤校[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59-60页。
    ①[德]T.W.阿多诺《道德哲学的问题》谢地坤[彤译谢地坤校[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65-66页。
    ②[德]T.W.阿多诺《道德哲学的问题》谢地坤[肜译谢地坤校[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78-79页。
    ③[德]伊曼努尔·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苗力田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1-12页。
    ①[德]T.W.阿多诺《道德哲学的问题》谢地坤王彤译谢地坤校[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79页。
    ②[德]T.W.阿多诺《道德哲学的问题》谢地坤王彤译谢地坤校[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74页。
    ③[德]T.W,阿多诺《道德哲学的问题》谢地坤王彤译谢地坤校[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80页。
    ①[德]T.W.阿多诺《道德哲学的问题》谢地坤王彤译谢地坤校[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80页。
    ②[德]T.W.阿多诺《道德哲学的问题》谢地坤王彤译谢地坤校[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81页。
    ③[德]T.W.阿多诺《道德哲学的问题》谢地坤王彤译谢地坤校[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77-78页。
    ①[德]T.W.阿多诺《道德哲学的问题》谢地坤王肜译谢地坤校[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62-63页。
    ②[德]T.W.阿多诺《道德哲学的问题》谢地坤王彤译谢地坤校[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60-61页。
    ①[美]约翰·罗尔斯《道德哲学史讲义》张国清译[M].上海三联出版社2003年,第388389页。
    ②[美]刘易斯·贝克《<实践理性批判>通释》黄涛译[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36页。
    ①亨利·E·阿里森《康德的自由理论》陈虎平译[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98页。
    ②亨利·E·阿里森《康德的自由理论》陈虎平译[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24-25页。
    ③[德]伊曼努尔·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苗力田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71页。
    ④[德]阿多尔诺《否定的辩证法》张峰译[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年,第223页。
    ①[德]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杨祖陶校[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434页。
    ②邓晓芒《<纯粹理性批判>句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951页。
    ①[德]T.W.阿多诺《道德哲学的问题》谢地坤王彤译谢地坤校[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p46
    ②[德]阿多尔诺《否定的辩证法》张峰译[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年,第213页。
    ③注:一般西方学者或国内研究西方哲学者,更为准确的是研究认识论的学者,都会与此问题相遇。普遍的用法:自由意志与决定论的关系问题。所以本文结合阿多诺的说法,叫做自由与因果关系的问题。可见徐向东《理解自由意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①亨利·E·阿里森《康德的自由理论》陈虎平译[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28-29页。
    ②[德]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杨祖陶校[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15页
    ③[美]约翰·罗尔斯《道德哲学史讲义》张国清译[M].上海三联出版社2003年,第377页。
    ④[美]约翰·罗尔斯《道德哲学史讲义》张国清译[M].上海三联出版社2003年,第378页。
    ①注:有关自由意志与决定论的讨论,由于是西方哲学中的重要问题之一,笔者现在不能很好的把握这个大问题。只是就阿多诺诠释康德哲学的有效性角度来谈论,与西方的康德诠释者进行必要的比较。
    ②[德]T.W.阿多诺《道德哲学的问题》谢地坤王彤译谢地坤校[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34-35页。
    ①[德]阿多尔诺《否定的辩证法》张峰译[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年,第236页。
    ②[德]阿多尔诺《否定的辩证法》张峰译[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年,第225页。
    ①[德]T.W.阿多诺《道德哲学的问题》谢地坤王彤译谢地坤校[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49-50页。
    ②[德]T.W.阿多诺《道德哲学的问题》谢地坤王彤译谢地坤校[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50页。
    ①[德]阿多尔诺《否定的辩证法》张峰译[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年,第207页。
    ②[德]阿多尔诺《否定的辩证法》张峰译[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年,第219页。
    ①[德]阿多尔诺《否定的辩证法》张峰译[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年,第223页。
    ②注:至于对康德道义论给出更为合理的重新诠释更是无法谈及,不过当代学者中的大卫·高蒂尔则是这方面的佼佼者。可以参见:徐向东编《实践理性》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①亨利·E·阿半森《康德的自由理论》陈虎平译[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32页。
    ②[德]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杨祖陶校[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443444页。
    ①[德]T.W.阿多诺《道德哲学的问题》谢地坤王肜译谢地坤校[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p8
    ②注:批判理论,来源于霍克海默的《传统理论和批判理论》,(可见:《法兰克福学派论著选辑》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外国哲学研究室编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批判理论的主旨在于,继承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特质,从而对传统的理论体系和现代社会进行有效的批判。阿多诺是霍克海默批判理论的坚定拥护者,从阿多诺的著作来看,《启蒙的辩证法》和《否定的辩证法》等著作中都具有非常强的批判意识。而在对道德哲学的有关问题上,虽然是就康德道德哲学来思考一般道德哲学的问题,即作为“工具”,但是这一批判意识也似乎占据了主要位置。
    ①[德]阿多尔诺《否定的辩证法》张峰译[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年,第248页。
    ①[德]伊曼努尔·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苗力田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90-91页。
    ①[德]康德《实践理性批判》韩水法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1-2页。
    ②[德]伊曼努尔·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苗力出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30页。
    ①[德]伊曼努尔·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苗力田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2页。
    ②[德]伊曼努尔·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苗力田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6页。
    ③[德]伊曼努尔·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苗力田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6页。
    ①[德]伊曼努尔·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苗力田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2页。
    ②注:康德分别在两本不同的著作中对道德法则进行了论述,在《道德形而上学原理》是从一般经验上升到道德法则的出现;《实践理性批判》则是从演绎的视角下降到一般经验世界。这里不妨引用阿多诺观点,“《实践理性批判》是与《纯粹理性批判》相比较而撰写的,它试图分析实践理性的能力,在这方面展开实践理性的一些矛盾、二律背反,然后解决这些矛盾,并且提出一种方法论。《道德形而上学的基础》与之相反,它是一种原初的尝试:从自然的意识上升为道德哲学的范畴,从一个所谓的前批判出发点奔向道德哲学的观点。从这两部著作的内容来看,它们在很多方面是一致的。”可见[德]T.W.阿多诺《道德哲学的问题》谢地坤王彤译谢地坤校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40页。这个观点比较客观,《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与《实践理性批判》内容的一致。
    ①[德]伊曼努尔·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苗力田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31-32页。
    ①[德]伊曼努尔·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苗力田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32页。
    ②注:这里总结了三条公式,可见[德]伊曼努尔·康德《道德形而L学原理》苗力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一般第二条叫做人性公式,第三条叫做人格公式或自主性公式。
    ③[德]康德《实践理性批判》韩水法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27页。
    ④[德]康德《实践理性批判》韩水法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34-35页。
    ①[德]康德《实践理性批判》韩水法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69页。
    ②[德]T.w.阿多诺《道德哲学的问题》谢地坤王彤译谢地坤校[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47页。
    ①注:阿多诺认为,康德哲学已经意识到,先验与经验之间的这种关系,并且认为康德是辩证思维的开启者和推动者。可见[德]T.W.阿多诺《道德哲学的问题》谢地坤王彤译谢地坤校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88页。
    ②[德]T.W.阿多诺《道德哲学的问题》谢地坤王彤译谢地坤校[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88页。
    ③注:一般伦理学中把中世纪的神学的伦理学叫做“神正论”,它是最早的规范伦理学的代表。因此,在一个规范伦理学中,道德法则的有效性是内在的,由于神正论与康德道义论之间的理论渊源,阿多诺进行了界定。
    ④注:伦理学论著中都涉及到该问题,这是广泛意义上的伦理学或道德哲学都晏说明的理论形态,参见:徐向东《自我、他人与道德——道德哲学导论》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五章。
    ①[德]T.W.阿多诺《道德哲学的问题》谢地坤王彤译谢地坤校[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82页。
    ②[德]T.W.阿多诺《道德哲学的问题》谢地坤王彤译谢地坤校[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82页。
    ③[德]T.W.阿多诺《道德哲学的问题》谢地坤王彤译谢地坤校[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83-84页。
    ④注:阿多诺认同叔本华在《关于道德的基础》中,对康德道德法则的理解。参见叔本华《道德的基础》
    ①[德]T.W.阿多诺《道德哲学的问题》谢地坤王彤译谢地坤校[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87页。
    ②[德]T.W.阿多诺《道德哲学的问题》谢地坤王彤译谢地坤校[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8990页。
    ③[德]T.W.阿多诺《道德哲学的问题》谢地坤王彤译谢地坤校[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95页。
    ①[德]T.W.阿多诺《道德哲学的问题》谢地坤王彤译谢地坤校[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89页。
    ②注:阿多诺对道德法则的诠释时,专门对自由与意志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阐释。将在下文中把阿多诺这个诠释进行具体的梳理。
    ③[德]T.W.阿多诺《道德哲学的问题》谢地坤王彤译谢地坤校[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39页。
    ④[德]T.W.阿多诺《道德哲学的问题》谢地坤王彤译谢地坤校[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01页。
    ①[德]T.W.阿多诺《道德哲学的问题》谢地坤王彤译谢地坤校[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05页。
    ②:[德]T.W.阿多诺《道德哲学的问题》谢地坤王彤译谢地坤校[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05页。
    ③注:因为康德在于说明一个问题是,霍布斯和斯宾诺莎的观点尽管是从自我持存的角度出发,如果人没有了理性那就是一种盲目的行为与动物无异。霍布斯和斯宾诺莎在谈论,人为了不进入人与人之间就是—种斗争时,一个前提就是人有理性,有了这个理性人就开始思考属十人的生活是什么样子。阿多诺在接下里的诠释中,阐明了康德是基于这个前提去谈论理‘性所处的二重性矛盾,这个矛盾产生了康德“道德法则”
    ①[德]T.W.阿多诺《道德哲学的问题》谢地坤王彤译谢地坤校[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06页。
    ②注:阿多诺认为这种矛盾就是一种理性的断裂,“理性在这里一方面是作为依据自我保持的模式而建立的,而另一方面却必须限制由此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和矛盾的自我保持的分离性”。详见:[德]T.W.阿多诺《道德哲学的问题》谢地坤王彤译谢地坤校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06页。
    ③[德]T.W.阿多诺《道德哲学的问题》谢地坤王彤译谢地坤校[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07页。
    ①[德]T.W.阿多诺《道德哲学的问题》谢地坤王彤译谢地坤校[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51页。
    ②[德I,T.w.阿多诺《道德哲学的问题》谢地坤王肜译谢地坤校[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42页。
    ③[德]T.W.阿多诺《道德哲学的问题》谢地坤王彤译谢地坤校[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45-146页。
    ①[德]T.W.阿多诺《道德哲学的问题》谢地坤王彤译谢地坤校[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46页。
    ②[德]T.W.阿多诺《道德哲学的问题》谢地坤王彤译谢地坤校[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48-149页。
    ①[德]T.W.阿多诺《道德哲学的问题》谢地坤王肜译谢地坤校[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18页。
    ②[德]T.W.阿多诺《道德哲学的问题》谢地坤王彤译谢地坤校[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23页。
    ③[德]T.W.阿多诺《道德哲学的问题》谢地坤王肜译谢地坤校[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24页。
    ①[德]T.W.阿多诺《道德哲学的问题》谢地坤王彤译谢地坤校[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26页。
    ①注:这里只是谈论道德法则的问题,下一章将说明阿多诺对理性在这里存在的二元论问题的处理,阿多诺将用否定的辩证法进行一个超越二元论的处理。
    ②[德]T.W.阿多诺《道德哲学的问题》谢地坤王彤译谢地坤校[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91-92页。
    ①[德]T.W.阿多诺《道德哲学的问题》谢地坤王彤译谢地坤校[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92-93页。
    ②[德]T.W.阿多诺《道德哲学的问题》谢地坤王彤译谢地坤校[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17页。
    ①[德]T.W.阿多诺《道德哲学的问题》谢地坤王肜译谢地坤校[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14页。
    ②[德]T.W.阿多诺《道德哲学的问题》谢地坤王肜译谢地坤校[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98页。
    ③[德]T.W.阿多诺《道德哲学的问题》谢地坤王彤译谢地坤校[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13 页。
    ①亨利·E·阿里森《康德的自由理论》陈虎平译[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276页。
    ②亨利·E·阿里森《康德的自由理论》陈虎平译[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281页。
    ①亨利·E·阿里森《康德的自由理论》陈虎平译[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279-280页
    ②亨利·E·阿里森《康德的自由理论》陈虎平译[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284页。
    ③亨利·E·阿里森《康德的自由理论》陈虎平译[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289页。
    ①徐向东编《实践理性》[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50页。
    ②[美]约翰·罗尔斯《道德哲学史讲义》张国清译[M],上海三联出版社2003年,第384页。
    ③注:牟宗三先生在这里把通常翻译为“纯粹实践判断范型”译为“纯粹实践判断力的符征”,并且对为什么翻译为这样一个译名给出了疏释。见《牟宗二先生全集15》台北联经图书出版公司,第249-264页。
    ④牟宗三译注《康德的道德哲学》系《牟宗三先生全集15》[M].台北联经出版公司2002年,第251页。
    ⑤牟宗三译注《康德的道德哲学》系《牟宗三先生全集15》[M].台北联经出版公司2002年,第260-262页。
    ①牟宗三译注《康德的道德哲学》系《牟宗三先生全集15》[M].台北联经出版公司2002年,第262页。
    ①俞吾金陈学明《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新编》上册[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67页。
    ②张一兵《无调式的辩证想象》[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2001年,第257页。
    ①注:笔者的理解借鉴于学界对这个四个方面的理解,可见:俞吾金陈学明《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新编》上册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谢永康《形而上学的批判‘与拯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张一兵《无调式的辩证想象》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
    ①谢永康《形而上学的批判与拯救》[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36贞。
    ②转引自:周礼全《黑格尔的辩证逻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第50页。
    ③[德]君特·费伽尔谢永康译《论非同一物——阿多诺的辩证法》[J]《求是学刊》2009年1期,第41-42页。
    ①[德]君特·费伽尔谢永康译《论非同一物——阿多诺的辩证法》[J]《求是学刊》2009年1期,第42页。
    ②[德]卡尔·洛维特《从黑格尔到尼采》李秋零译[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第171页。
    ③[德]黑格尔《逻辑学》上卷贺麟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6年版,第181-182页。
    ④[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贺麟王玖兴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117页。
    ⑤[加拿大]查尔斯·泰勒《黑格尔》张过清来进东译[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年,第230页。
    ①[德]黑格尔《逻辑学》上卷贺麟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6年,第1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18页。
    ①[德]阿多尔诺《否定的辩证法》张峰译[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年,第6页。
    ②[德]阿多尔诺《否定的辩证法》张峰译[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年,第142页。
    ③[德]阿多尔诺《否定的辩证法》张峰译[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年,第10页。
    ④[德]阿多尔诺《否定的辩证法》张峰译[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年,第151页。
    ①[德]阿多尔诺《否定的辩证法》张峰译[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年,第8页。
    ②[德]阿多尔诺《否定的辩证法》张峰译[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年,第151页。
    ③[德]阿多尔诺《否定的辩证法》张峰译[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年,第3负。
    ④[德]阿多尔诺《否定的辩证法》张峰译[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年,第159-160页。
    ①[德]阿多尔诺《否定的辩证法》张峰译[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年,第156页。
    ②[德]君特·费伽尔谢永康译《论非同一物——阿多诺的辩证法》[J].《求是学刊》2009年1期,第43页。
    ①[德]阿多尔诺《否定的辩证法》张峰译[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年,第157页。
    ②谢永康《形而上学的批判与拯救》[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21页。
    ③欧力同张伟《法兰克福学派研究》[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年,第177页。
    ④[德]阿多尔诺《否定的辩证法》张峰译[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年,第172页。
    ①[德]阿多尔诺《否定的辩证法》张峰译[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年,第168页。
    ②[德”阿多尔诺《否定的辩证法》张峰译[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年,第168页。
    ③转引自:俞吾金陈学明《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新编》上册[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72页。
    ④[德]阿多尔诺《否定的辩证法》张峰译[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年,第184页。
    ⑤《法兰克福学派论著选辑》上卷[M].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外国哲学研究所编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209页。
    ①[德]阿多尔诺《否定的辩证法》张峰译[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年,第170页。
    ②鲁路《阿多诺非同一性观念对统治的批判》[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1年第2期,第128页。
    ①陈燕《一种思辨的理论:阿多诺的社会观》[J].《浙江学刊》2010年第3期,第214页。
    ②转引自:陈燕《一种思辨的理论:阿多诺的社会观》[J].《浙江学刊》2010年第3期,第214页。
    ③注:“在逻辑上说,主休与客体的关系首先是实践的,然后再是理论的。理论作为一种抽象活动,与对象的作用是间接的,直接接触到对象的是实践。而它对客体的认识之所以可能,就在于理论的对象属于一个已然中介了的世界。马克思的这一基本观点,在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的的批判理论重视被接受了的。”可参阅:谢永康《形而上学的批判与拯救》[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80页。
    ④鲁路《阿多诺非同一性观念对统治的批判》[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1年第2期,第128页。
    ①[德]阿多尔诺《否定的辩证法》张峰译[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年,第146页。
    ②[德]格·施威蓬豪依塞尔等《多元视角与社会批判——今日批判理论》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180页。
    ③[德]阿多尔诺《否定的辩证法》张峰译[M].重庆重庆出版社社1993年,第362页。
    ④[德]阿多尔诺《否定的辩证法》张峰译[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年,第362页。
    ①[德]阿多尔诺《否定的辩证法》张峰译[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年,第215页。
    ②[德]阿多尔诺《否定的辩证法》张峰译[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年,第149页。
    ③于永坤:《解构与重建: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理论目的的解读》[J].载《理论探讨》2008年第6期,第63页。
    ④[德]阿多尔诺《否定的辩证法》张峰译[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年,第149页。
    ⑤[德]阿多尔诺《否定的辩证法》张峰译[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年,第150页。
    ①张一兵《无调式的辩证想象》[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289页。
    ②[德]阿多尔诺《否定的辩证法》张峰译[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年,第238页。
    ①[德]阿多尔诺《否定的辩证法》张峰译[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年,第238页。
    ②转引自:汪堂家《对“进步”概念的哲学审视——兼评建构主义的“进步”概念》[J].《复旦学报》2010年第1期,第107页。
    ③[德]阿多尔诺《否定的辩证法》张峰译[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年,第214页。
    ④[德]阿多尔诺《否定的辩证法》张峰译[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年,第213页。
    ①[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苗力田译[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第88-89页。
    ②[德]阿多尔诺《否定的辩证法》张峰译[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年,第213页。
    ①[德]阿多尔诺《否定的辩证法》张峰译[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年,第225页。
    ①[德]阿多尔诺《否定的辩证法》张峰译[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年,第182-183页。
    ②[德]阿多尔诺《否定的辩证法》张峰译[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年,第230页。
    ①鲁路《阿多诺非同一性观念对统治的批判》[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1年第2期,第129页。
    1、[德]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启蒙的辩证法》渠敬东曹卫东译[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
    2、[德]阿多尔诺:《否定的辩证法》张峰译[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年。
    3、[德]T.M.阿多诺:《道德哲学的问题》谢地坤王彤译谢地坤校[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
    4、《法兰克福学派论著选辑》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外国哲学研究室编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
    5、[美]马丁·杰:《阿多诺》瞿铁鹏张赛美译张晓明校[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6、[德]格尔哈特·施威蓬豪依塞尔:《阿多诺》鲁路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
    7、[美]马丁·杰:《法兰克福学派史》单世联译[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
    8、[日]细见和之:《阿多诺非同一性哲学》谢海静李浩原译卞崇道校[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9、[德]阿梅龙[德]狄安涅刘森林主编:《法兰克福学派在中国》[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
    10、[德]格·施威蓬豪依塞尔等:《多元视角与社会批判——今日批判理论》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
    11、欧力同张伟:《法兰克福学派研究》[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年。
    12、张一兵:《无调式的辩证想象》[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
    13、谢永康:《形而上学的批判与拯救》[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
    14、陈胜云:《否定的现代性——理解阿多诺》[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5年
    15、傅永军:《法兰克福学派的现代性理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
    16、王凤才:《批判与重建——法兰克福学派文明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
    17、仰海峰:《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逻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18、陈士部:《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历史演进》[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0年。
    19、陈爱华:《法兰克福学派科学伦理思想的历史演进》[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
    20、[德国]于尔根·哈贝马斯:《后形而上学思想》曹卫东付德根译[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年。
    21、[德国]于尔根·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曹卫东译[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年。
    22、[美国]A·麦金太尔:《追寻美德——伦理理论研究》宋继杰译[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年。
    23、[加拿大]查尔斯·泰勒:《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韩震等译[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年。
    24、[加拿大]查尔斯·泰勒:《黑格尔》张国清朱进东译[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年。
    25、[德]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杨祖陶校[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26、[德]康德:《实践理性批判》韩水法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
    27、[德]康德:《判断力批判》邓晓芒译杨祖陶校[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
    28、[德]康德:《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李秋零译邓晓芒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29、[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李秋零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30、[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苗力田译[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
    31、[德]康德:《实用人类学》邓晓芒译[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
    32、[德]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何兆武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
    33、[美]罗尔斯:《道德哲学史讲义》张国清译[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
    34、[德]马克斯.舍勒著《伦理学中的形式主义与质料的价值伦理学》上下册,倪梁康译[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
    35、[英]D.D.拉菲尔著《道德哲学》邱仁宗译[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
    36、亨利·E·阿里森:《康德自由理论》陈虎平译[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
    37、[美]克里斯蒂娜·科尔斯戈德:《规范性的起源》杨顺利译[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年。
    38、[美]弗兰克·梯利:《伦理学导论》何意译[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39、[美]列奥·施特劳斯:《霍布斯的政治哲学》申彤译[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年。
    40、[英]约翰·穆勒:《功利主义》徐大建译[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
    41、[美]维塞尔:《启蒙运动的内在问题——莱辛思想再释》贺志刚译[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年。
    42、[美]卡尔·贝克尔:《启蒙时代哲学家的天城》何兆武译[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
    43、[德]恩斯特·卡西尔:《卢梭问题》[美]彼得·盖伊编王春华译[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年
    44、郑听:《康德学述》[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
    45、杨祖陶邓晓芒:《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指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46、周礼全:《黑格尔的辩证逻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
    47、邓晓芒:《<纯粹理性批判>句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
    48、邓晓芒:《康德哲学诸问题》[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2006 年。
    49、朱高正:《朱高正讲康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50、黄伟合:《英国近代自由主义研究——从洛克、边沁到密尔》[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51、童世骏:《批判与实践——论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
    52、徐向东:《自我、他人与道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
    53、徐向东:《道德哲学与实践理性》[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
    54、徐向东:《自由主义、社会契约与政治辩护》[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55、徐向东:《怀疑论、知识与辩护》[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56、徐向东:《理解自由意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57、徐向东编:《后果主义与义务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
    58、徐向东编:《实践理性》[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
    59、龚群:《当代西方道义论与功利主义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60、俞吾金陈学明:《国外马克思主义新编》上下册[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
    61、张志林:《因果关系与休谟问题》[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
    62、吴晓明邹诗鹏主编:《全球化背景下的现代性问题》[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9年。
    63、靳凤林:《道德法则的守护神——伊曼努尔·康德》[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5年
    64、[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杜章智等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
    65、[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刘继译[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
    66、[美]刘易斯贝克:《<实践理性批判>通释》黄涛译[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67、[加]本·阿格尔:《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慎之等译[M]北京中国人民大 学出版社,1991年。
    69、徐崇温:《西方马克思主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
    70、[德]阿尔布莱特希特·维尔默:《论现代和后现代的辩证法——遵循阿多诺的理性批判》钦文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1、 Theodor W. Adorno:Negative Dialectics, translated by E. B. Ashton, London,Routledge & Kegan Paul Ltd,1973.
    2、Theodor W. Adorno:The Jargon Of Authenticity, translated by Knut Tarnowski and Frederic Will, Evanston,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1973.
    3, Theodor Adorno:Mminima Moralia:Reflections On A Damaged Life, Translated from the German by E. F.N. Jephctt, London-New York, Verso,1974.
    4、Theodor Adorno:Hegel:Three Studies, translated Shierry Weber Nicholsen,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1993.
    5、Theodor W. Adorno:The Culture Industry:Selected essays on mass culture, Edited and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J. M . Bernstein, London an New York, Routledge,2001
    6、Theodor W.Adorno:Problem of Moral Philosophy, Edited Schroder and translated Rodeny Livingstone,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7、Yvonne Sherratt:Adorno's Positive Dialectic,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4.
    8、J. M. Bernstein:Adorno Disenchantment and Eth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9、Deborah·Cook:Adorno, Habermas, and the Search for a Rational Society, London Routledge,2004.
    10、Martin Morris:Rethinking the Communicative Turn:Adorno, Habermas, and the Problem of Communicative Freedom,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2001.
    11、Feminist Interpretations Of Theodor Adorno, edited by Renee Heberle, Pennsylvania, 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2006.
    12、Roger Foster:Adorno:The Recovery of Experienc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2007.
    13、Lambert Zuidervaart:Social Philosophy after Adorno,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
    14、Paul. Guyer:Kant's System of Nature and Freedom, Clarendon Press,2005.
    15、Allen. W. Wood:Kant's Ethical Thought, Cambridg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
    16、Anne Margaret Baxley:Kant's Theory of Virtue:the Value of Autocrac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0.
    17、Theodor W. Adorno:Kant's Critique Of Pure Reason, Edited by Rolf Tiedemann,Translated by Rodney Livingstone, Stanford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
    1、[德]君特·费伽尔:《论非同一物——阿多诺的辩证法》谢永康译[J].载《求是学刊》2009年第1期。
    2、谢地坤:《从道德的“至善”到道德的“底限”——读阿多诺<道德哲学的问题>》[J].载《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3、鲁路:《阿多诺非同一性概念对统治的批判》[J].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1年第2期。
    4、张一兵:《自由:实践的辩证法——<否定的辩证法>解读》[J].载《南京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
    5、王雨辰:《论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对启蒙道德的批判》[J].载《江汉论坛》2010年12期。
    6、杨玉成:《后现代语境下的阿多诺的现代性哲学》[J].载《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
    7、谢地坤:《道德的底限与普世伦理学》[J].载《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
    8、胡绪明陈学明:《启蒙的逻辑与现代性的秘密》[J].载《学海》2007年第5期。
    9、谢永康:《被误读的阿多诺——否定辩证法与后现代主义关系辨正》[J]载《哲学研究》2007年第9期。
    10、谢永康侯振武:《实现启蒙自身的启蒙——形而上学批判视域下的启蒙辩证法》[J].载《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九卷第四期。
    11、谢永康:《从“否定性的辩证法”到“否定的辩证法”——阿多诺与黑格尔马克斯哲学传统》[J].载《社会科学战线》2007年第4期。
    12、陈燕:《一种思辨的理论:阿多诺的社会观》[J].载《浙江学刊》2010年第3期。
    13、于永坤:《解构与重建: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理论目的的解读》[J]载《理论探讨》2008年第6期。
    14、白刚:《马克斯批判的辩证法的时代回响——阿多诺<否定辩证法>》[J]载《天津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
    15、邢立军:《阿多诺与总体性的真实关系》[J].载《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16、陈蓓洁:《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对启蒙精神的批判及其存在论基础》[J].载《河北学刊》2008年第5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