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与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渊源关系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论文研究马克思与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渊源关系。这一研究力求回到政治经济学与近代思想史的语境,围绕着对资本主义社会关系本质的争论,展开马克思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传承与批判关系。古典政治经济学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理论分析,马克思正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认识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性本质,并提出了超越资本主义的社会政治构想。全文结构如下:
     第一章,政治经济学是现代市民社会的科学理论。斯密的政治经济学作为市民社会理论终结了政治观念论的传统,通过把经济置于现代政治的核心,为现代政治哲学开拓出一个全新的论域。而康德与黑格尔对政治经济学的观念论反思,既构成了对市民社会的政治性超越,也为马克思在更高的理论界面上展开资本主义批判铺垫了思想史背景。
     第二章,马克思通过批判黑格尔法哲学认识到“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求”。古典政治经济学从财产权和经济视角对市民社会的起源进行了历史性分析,它构成了唯物史观的重要理论来源。但古典政治经济学在其本质上是一种市民社会理论,其主要目的是论证市民社会的合法性,而历史唯物主义要在“历史科学”的层面上超越市民社会理论,即政治经济学批判。
     第三章,社会问题是马克思进入政治经济学批判的问题路径。青年马克思曾经在法学上为穷人的利益作辩护,但在穷人的利益具有正当性之前,则先有斯密在伦理学上论证穷人和富人具有相同的道德禀赋,从而扭转了西方思想史上对穷人的偏见。古典政治经济学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案是诉诸于自由市场,它认为自由交换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生产力、促进社会和谐。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指出了自由市场的乌托邦性质,证明了资本主义的社会关系才是造成社会问题的全部根源。
     第四章,马克思重塑了政治经济学的生产概念。斯密的《国富论》具有两副面孔:一方面它从生产视角证明了资本主义社会存在阶级冲突,另一方面它又从交换视角说明资本主义是和谐的。前一视角经过李嘉图改造,发展出了“穷人政治经济学”谱系。后一视角则被萨伊和西尼尔继承,形成了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富人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不仅继承了“穷人政治经济学”的道义立场,而且在历史唯物主义语境中深化了生产概念的规定性,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的历史性本质进行揭示,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科学批判。
     第五章,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核心主题是正义。在现代意义上,正义问题的实质是经济问题,斯密所理解的正义主要是指交换正义,李嘉图社会主义者则依据劳动价值论原理把交换正义改写为分配正义。马克思认为,分配正义理论依然囿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而科学社会主义则应该奠基于生产领域的革命,通过建构合理的生产方式以满足人的需要,为真正人的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前提,即生产正义。
The dissertation mainly research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heory of Marx'sand classical political economics. It sought to back to the context of politicaleconomics and modern intellectual history. Around the debate the nature of capitalistsocial relations, Marx started the inheritance and criticism to classical politicaleconomics. Classical political economics is a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the capitalistsociety, Marx was in a critique of political economy in understanding the historicalnature of capitalist mode of production, and put forward a conception beyond thecapitalist politics. The full text structure is as follows:
     Chapter one, Political economics is the science of modern civil society. Politicaleconomics of Adam Smith as a social theory puts an end to the traditional concept ofpolitical theory, through placing the economy at the core of modern politics, whichopens up a new domain for the modern political philosophy. Kant and Hegel doidealism reflection of political economics, which constitutes the politicaltranscendence of the civil society, but also lays the background of history for Marx’scritique of capitalism at a higher theoretical level.
     Chapter two, through the critique of Hegel's law philosophy, Marx realized “theanatomy of the civil society should seek to the political economics”. Classical polialeconomics historically analyses the origin of civil socie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property rights and economic, which constitutes the important theoretical source ofhistorical materialism. But the classical political economics in its essence is a kind oftheory of civil society, whose main purpose is to prove the legitimacy of civil society,and the historical materialism to go beyond the civil society theory in the level of"historical science", namely the critique of political economy.
     Chapter three, social problem is a path for Marx into the critique of politicaleconomy. Young Marx had defended on the law for the benefit of the poor, but beforethe poor were justified, Smith had proved that the poor and the rich had the same in the ethics moral legitimacy, which reversed the traditional western social prejudice againstthe poor. The classical political economics resorts to the free market to solve the socialproblems, which says free exchange can maximize production efficiency and promotesocial harmony. Marx's critique of political economics just points out that utopiacharacteristics of market principles and proves that social relations of capitalism is thecause for social problems.
     Chapter four, Marx has reshaped the political economics production concept."The Wealth of Nations" of Smith has two faces, on the one hand it proves theexistence of class conflict in the capitalist socie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oduction,on the other hand it suggests that capitalism is harmonious starting from the exchange.The former was modified by David Ricardo, developing "The poor politicaleconomics" lineage. The latter was inherited by J·B·Say and N·Senior, and developed"The rich political economics" on behalf of the interests of the bourgeoisie. Marx notonly inherited the moral standing of "the poor political economics", but also deepenedthe stipulation of the concept of production in the context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which realizes the scientific criticism of the capitalist system by revealing thehistorical essence of capitalist production.
     Chapter five, justice is the theme of the Marx's political economics. In the modernsense, the essence of justice problem is economic problem. Smith's understanding ofjustice refers to the justice of exchange. Based on the theory of labor value, Ricardosocialist rewrites the exchange justice as distributive justice. Marx thinks, distributivejustice is still limited to the capitalist mode of production. Scientific socialism shouldbe based on the production of revolution,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a reasonablemode of production to meet the needs of human nature, to lay the material premise forall-round development of the real person's free individuality, namely productionjustice.
引文
1[英]亚当·斯密:《国富论》,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版,第22页。
    1[美]谢尔登·S﹒沃林:《政治与构想:西方政治思想的延续和创新》,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9年版,第310页。
    2[英]亚当·斯密:《国富论》,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版,第13页。
    3[德]斐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53、62页。
    4参见[英]亚当·斯密:《国富论》,第五卷第一章,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版;坎南编:《亚当斯密关于法律、警察、岁入及军备的演讲》第一篇“论法律”,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
    1[英]唐纳德·温奇:《亚当·斯密的政治学》,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6页。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73-574页。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91页。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4页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98页;《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页。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95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第2版,第4页;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99页。
    2[英]亚当·斯密:《国富论》,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版,第31页。
    3[英]亚当·斯密:《国富论》,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版,第30、33页。
    4[英]亚当·斯密:《国富论》,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版,第52页。
    5[英]亚当·斯密:《国富论》,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版,第55页。并参见[美]E﹒K﹒亨特:《经济思想史——一种批判性视角》,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0、84页。
    1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史》第2卷,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6页。
    2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史》第2卷,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6-7页。
    3[英]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第1页。
    4转引自[英]米克:《劳动价值学说的研究》,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109页。
    1[英]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第8-9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第2版,第4页。
    3[英]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第15页。
    4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6页。
    5[英]约翰·米尔斯:《一种批判的经济学史》,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44-146页。
    1[英]西尼尔:《政治经济学大纲》,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第35-36页。
    2[法]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59、60页。
    3[法]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55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第2版,第195页。
    5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940页。
    1正如马克思所承认:“我的价值、货币和资本的理论就其要点来说是斯密-李嘉图学说的必然的发展”。参见《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2004年版,第19页。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20页。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44、723页。
    4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90页。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00、120页。
    2《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书信集》,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283页。
    3[美]奈格里:《<大纲>:超越马克思的马克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8页。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16页。
    2参见[英]威廉·汤普逊:《最能促进人类幸福的财富分配原理的研究》,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一、二章。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32、435页。
    1[英]亚当·斯密:《国富论》,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版,第904页。
    2参见[英]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第三十一章。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19-520页。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0页。
    2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874页。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3页。
    1[英]迈克尔·欧克肖特:《政治中的理性主义》,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2、6、16页。
    2[美]列奥·施特劳斯:《什么是政治哲学》,华夏出版社2011年版,第3页。
    3[德]海因里希·A﹒罗门:《自然法的观念和哲学史》,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19页。
    4参见张盾:《马克思政治哲学中的个人原则与社会原则》,载于《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第8期。
    1[英]迈克尔·莱斯诺夫:《社会契约论》,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74页。
    1[美]塔尔科特·帕森斯:《社会行动的结构》,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104-105页。
    2转引自[法]雷蒙·阿隆:《社会学的主要思潮》,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第21页。
    1[英]亚历山大·布罗迪编:《苏格兰启蒙运动》,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31页。
    2参见[英]亚当·斯密:《国富论》,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版,第五卷第一章。
    1[英]唐纳德·温奇:《亚当·斯密的政治学》,译林出版社2010年版,第6页。
    2[英]亚当·斯密:《国富论》,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版,第22页。
    3[英]亚当·斯密:《国富论》,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版,第12页。
    4[美]谢尔登·S﹒沃林:《政治与构想:西方政治思想的延续和创新》,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9年版,第310页。
    1[英]亚当·斯密:《国富论》,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版,第13页。
    2[英]亚当·斯密:《国富论》,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版,第511页。
    1[美]托尔斯坦·凡勃伦:《科学在现代文明中的地位》,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第101页。
    2[美]约瑟夫·克罗普西:《国体与经体:对亚当·斯密原理的进一步思考》,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65页。
    3[英]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版,第295页。
    1[英]R﹒N﹒伯尔基:《马克思主义的起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2页。
    2[英]亚当·斯密:《国富论》,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版,第904页。
    1[德]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第157页。
    2[德]康德:《判断力批判》,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86页。
    3[德]康德:《判断力批判》,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87页。
    4[德]康德:《判断力批判》,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87页。
    5[德]康德:《判断力批判》,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88页。
    1[德]康德:《判断力批判》,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89页。
    1[德]黑格尔:《耶拿时期实在哲学》,转引自《国外黑格尔哲学新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284页。
    2[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208页。
    3[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201、217页。
    4[德]黑格尔:《耶拿时期实在哲学》,转引自《国外黑格尔哲学新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289页。
    1[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240页。
    2[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260页。
    3[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211页。
    4[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95页。
    1邹诗鹏:《激进政治的兴起——马克思早期政治与法哲学批判手稿的当代解读》,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9-10页。
    1[德]瓦·图赫舍雷尔:《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9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2版,第261页。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页。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第1版,第442-443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2版,第13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2版,第14页。
    1参见[德]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27页。
    2[法]皮埃尔·罗桑瓦隆:《乌托邦资本主义——市场观念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203页。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页。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4页。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0页。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0页。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1页。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6页。
    1[法]路易·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65-66页。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92页。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91页。
    1[德]卡尔·柯尔施:《卡尔·马克思——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阶级运动》,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第60页。
    2[美]汉娜·阿伦特:《人的境况》,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9年版,第61页。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1页。
    1[英]亚历山大·布罗迪编:《苏格兰启蒙运动》,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31、232页。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47-548页。
    3[英]克里斯托弗·J·贝瑞:《苏格兰启蒙运动的社会理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39页。
    4[英]亚历山大·布罗迪编:《苏格兰启蒙运动》,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37页。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40页。
    6[英]克里斯托弗·J·贝瑞:《苏格兰启蒙运动的社会理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08页。
    1[英]坎南编著:《亚当·斯密关于法律、警察、岁入及军备的演讲》,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第41页。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40、582页。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75-576页。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44页。
    1[日]柄谷行人:《跨越性批判——康德与马克思》,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版,第125页。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12页。
    2[英]克里斯托弗·J·贝瑞:《苏格兰启蒙运动的社会理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42页。
    3[英]克里斯托弗·J·贝瑞:《苏格兰启蒙运动的社会理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42页。
    1[英]亚当·斯密:《国富论》,中央编译局2011年版,第2页。
    2[美]汉娜·阿伦特:《人的境况》,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9年版,第28、205页。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页。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7-538页。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56页。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72页。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81页。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6页。
    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0页。
    2[美]汉娜·阿伦特:《论革命》,译林出版社2007年版,第50页。
    1崇明:《契约·团结·共和》,载于《读书》2013年第7期。
    2[英]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思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4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2版,第250、253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2版,第253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2版,第252、254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2版,第261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2版,第261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2版,第269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2版,第363页。
    1[美]塞缪尔·弗莱施哈克尔:《分配正义简史》,译林出版社2010年版,第6页。
    2[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137页。
    1[美]塞缪尔·弗莱施哈克尔:《分配正义简史》,译林出版社2010年版,第11-12页。
    2[罗马]查士丁尼:《法学总论》,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第5页。
    3[美]塞缪尔·弗莱施哈克尔:《分配正义简史》,译林出版社2010年版,第11-12页。
    1[英]亚当·斯密:《国富论》,中央编译局2011年版,第15页。
    2[英]亚当·斯密:《国富论》,中央编译局2011年版,第86页。
    3转引自[美]塞缪尔·弗莱施哈克尔:《分配正义简史》,译林出版社2010年版,第86页。
    1[英]亚当·斯密:《国富论》,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版,第386页。
    2[法]卢梭:《政治经济学》,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第44页。
    3按照政治经济学的经典定义,它在广义上是研究财富的生产与交换的规律的科学,在狭义上就是研究资本主义条件下财富的性质、生产、交换与分配规律的科学。但这个定义只是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明线,其背后的价值指向、社会任务、政治性质则作为理论暗线被经济学家的价值中立和去政治化的修辞所掩盖了。马克思基于唯物史观的视野,就是要对古典政治经济学进行政治与社会的“前提批判”。参见[英]杰弗·霍奇森:《资本主义、价值和剥削》,第三章“意识形态与正统经济学”,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
    4[美]塞缪尔·弗莱施哈克尔:《分配正义简史》,译林出版社2010年版,第53页。
    1参见[美]塞缪尔·弗莱施哈克尔:《分配正义简史》第七章“斯品汉姆兰,1795”,译林出版社2010年版。
    2[英]亚当·斯密:《国富论》,中央编译局2011年版,第9页。
    1[英]亚当·斯密:《国富论》,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版,第80页。
    2转引自[英]卡尔·波兰尼:《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98页。
    1[英]卡尔·波兰尼:《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99页。
    2[英]哈罗德·J·拉斯基:《欧洲自由主义的兴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43页。
    3参见[英]卡尔·波兰尼:《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02页。
    1[英]哈罗德·J·拉斯基:《欧洲自由主义的兴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43页。
    2转引自[美]E·K·亨特:《经济思想史——一种批判性的视角》,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9页。
    1[英]哈罗德·J·拉斯基:《欧洲自由主义的兴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78页。
    2[美]汉娜·阿伦特:《论革命》,译林出版社2007年版,第50、51页。
    1参见[英]卡尔·波兰尼:《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92页。
    2社会的自发秩序原理因新古典自由主义理论家哈耶克而知名,这个观点在理论传承上来源于苏格兰启蒙学派的市民社会理论。
    3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15页。
    4张盾:《从个人原则到社会原则:“道德政治”谱系中的黑格尔》,载于《哲学研究》2013年第4期。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6页。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7、21、35页。
    3[英]亚当·斯密:《国富论》,中央编译局2011年版,第73页。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9页。
    2[英]卡尔·波兰尼:《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59页。
    3[英]卡尔·波兰尼:《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63页。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49-150页。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2页。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0页。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3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第2版,第444页。
    1参见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98-99页注释。
    1[英]约翰·米尔斯:《一种批判的经济学史》,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14页。
    1[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第240页。
    2[英]亚当·斯密:《国富论》,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版,第28页。
    3[英]亚当·斯密:《国富论》,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版,第50、51页。
    4[英]亚当·斯密:《国富论》,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版,第51页。
    5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史》第1卷,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05页。
    1[英]亚当·斯密:《国富论》,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版,第1页。
    2[英]亚当·斯密:《国富论》,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版,第72页。
    3[英]亚当·斯密:《国富论》,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版,第825页。
    1[英]亚当·斯密:《国富论》,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版,第74页。
    2参见[美]默瑞·N﹒罗斯巴德:《亚当斯密以前的经济思想:奥地利学派视角下的经济思想史》第一卷,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第714页。
    3[英]亚当·斯密:《国富论》,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版,第53页。
    4[英]亚当·斯密:《国富论》,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版,第52页。
    1[英]亚当·斯密:《国富论》,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版,第53页。
    2[英]亚当·斯密:《国富论》,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版,第51-52页。
    3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史》第1卷,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09页。
    4参见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史》第1卷,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26页;[英]亚当·斯密:《国富论》第1卷,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版,第55页。
    5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史》第1卷,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25页。
    1[英]亚当·斯密:《国富论》,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版,第13页。
    2[英]亚当·斯密:《国富论》,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版,第85-86页。
    1[英]彼罗·斯拉法主编:《李嘉图著作和通信集第一卷: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第3页。
    1[英]彼罗·斯拉法主编:《李嘉图著作和通信集第一卷: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第7、9页。
    2转引自[美]E﹒K﹒亨特:《经济思想史——一种批判性的视角》,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82页。
    3[英]彼罗·斯拉法主编:《李嘉图著作和通信集第一卷: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第19页。
    1转引自[美]E·K﹒亨特:《经济思想史——一种批判性的视角》,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90页。
    2[英]彼罗·斯拉法主编:《李嘉图著作和通信集第一卷: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第55页。
    3[英]彼罗·斯拉法主编:《李嘉图著作和通信集第一卷: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第101页。
    4[英]R﹒N﹒伯尔基:《马克思主义的起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23页。
    5[英]威廉·汤普逊:《最能促进人类幸福的财富分配原理的研究》,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30页。
    1[英]威廉·汤普逊:《最能促进人类幸福的财富分配原理的研究》,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96、102、54页。
    2[英]威廉·汤普逊:《最能促进人类幸福的财富分配原理的研究》,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152、153页。
    3转引自[美]E·K﹒亨特:《经济思想史——一种批判性的视角》,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15页。
    4参见[英]托马斯·霍吉斯金:《通俗政治经济学》,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9章。
    1[法]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59页。
    1参见[美]E·K﹒亨特:《经济思想史——一种批判性的视角》,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07页。
    2[法]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60、63页。
    3[法]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78页。
    4参见[法]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一篇第十一章、第二篇第九章。
    1[美]E·K﹒亨特:《经济思想史——一种批判性的视角》,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15、123页。
    2[英]西尼尔:《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第2、3页。
    1[英]西尼尔:《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第39页。
    2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史》第1卷,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93页。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95页。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9页。
    1参见张盾:《财产权批判的政治观念与历史方法》,载于《哲学研究》2011年第8期。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99页。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3、44页。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02页;《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7页。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们出版社2009年版,第602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1版,第92、93、94页。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2页。
    2[英]杰弗·霍奇森:《资本主义、价值和剥削》,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第41页。
    3[英]杰弗·霍奇森:《资本主义、价值和剥削》,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第26页。
    4转引自[美]E·K﹒亨特:《经济思想史——一种批判性的视角》,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49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第2版,第195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第2版,第203页。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页。
    3参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20页。
    4参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0页。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1页。
    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0页。
    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99页。
    2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99页。
    3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90页。
    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92页。
    2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04页。
    3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95页。
    1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史》第1卷,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12页。
    2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93页。
    3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673-674页。
    1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史》第1卷,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02页。
    2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史》第1卷,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20页。
    1[德]卡尔·柯尔施:《卡尔·马克思——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阶级运动》,重庆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
    61页。
    1[美]汉娜·阿伦特:《人的境况》,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9年版,第18页。
    1[英]唐纳德·温奇:《斯密的政治学》,译林出版社2010年版,第11页。
    2[英]唐纳德·温奇:《斯密的政治学》,译林出版社2010年版,第12页。
    3[匈]伊什特万·洪特、[加]米凯尔·伊格纳季耶夫编:《财富与德性:苏格兰启蒙运动中政治经济学的发展》,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2页。
    4[匈]伊什特万·洪特、[加]米凯尔·伊格纳季耶夫编:《财富与德性:苏格兰启蒙运动中政治经济学的发展》,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33页。
    1转引自[意]洛苏尔多:《黑格尔与现代人的自由》,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8年版,第203页。
    2[匈]伊什特万·洪特、[加]米凯尔·伊格纳季耶夫编:《财富与德性:苏格兰启蒙运动中政治经济学的发展》,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7页。
    3[英]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版,第103、104页。
    4[英]大卫·休谟:《人性论》,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523、536页。
    1[英]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版,第98页。
    2[英]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版,第98页。
    1[英]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版,第103页。
    2[英]唐纳德·温奇:《斯密的政治学》,译林出版社2010年版,第179页。
    1[英]唐纳德·温奇:《斯密的政治学》,译林出版社2010年版,第178页。
    2[美]塞缪尔·弗莱施哈克尔:《分配正义简史》,译林出版社2010年版,第108-109页。
    3[美]塞缪尔·弗莱施哈克尔:《分配正义简史》,译林出版社2010年版,第110页。
    1参见[英]彼罗·斯拉法主编:《李嘉图著作和通信集》第五卷,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中译本前言”。
    2[英]彼罗·斯拉法主编:《李嘉图著作和通信集》第五卷,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55页。
    3[英]彼罗·斯拉法主编:《李嘉图著作和通信集》第五卷,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13页。
    1[英]威廉·汤普逊:《最能促进人类幸福的财富分配原理的研究》,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30页。
    2[英]威廉·汤普逊:《最能促进人类幸福的财富分配原理的研究》,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152页。
    3[英]威廉·汤普逊:《最能促进人类幸福的财富分配原理的研究》,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147页。
    1转引自[美]E﹒K﹒亨特:《经济思想史——一种批判性的视角》,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38页。
    2转引自[美]E﹒K﹒亨特:《经济思想史——一种批判性的视角》,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39页。
    3[英]R﹒N﹒伯尔基:《马克思主义的起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22-123页。
    4[英]威廉·汤普逊:《最能促进人类幸福的财富分配原理的研究》,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156-158页。
    1[英]约翰·勃雷:《对劳动的迫害及其救治方案》,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202页。
    2[英]约翰·勃雷:《对劳动的迫害及其救治方案》,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77页。
    3[英]约翰·勃雷:《对劳动的迫害及其救治方案》,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144-145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2册,第1版,第124-125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3册,第1版,第103页。
    3[美]亨利·威廉·斯皮格尔:《经济思想的成长》上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91页。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51页。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页。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36页。
    2[德]卡尔·柯尔施:《卡尔·马克思——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阶级运动》,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第60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1版,第117页。
    2[美]艾伦·伍德:《马克思对正义的批判》,载于李惠斌、李义天编:《马克思与正义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5-26页。
    1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79页。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03-204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版,第219页。
    2[德]卡尔·柯尔施:《卡尔·马克思——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阶级运动》,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第54页。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3-34页。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7-78页。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0页。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61页。
    2[美]G·E·麦卡锡:《马克思与古人:古典伦理学、社会正义和19世纪政治经济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71页。
    3[美]G·E·麦卡锡:《马克思与古人:古典伦理学、社会正义和19世纪政治经济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316页。
    1[美]齐雅德·胡萨米:《马克思论分配正义》,载于李惠斌、李义天编:《马克思与正义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70页。
    2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96页。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7页。
    2[美]艾伦·伍德:《马克思论权利和正义:对胡萨米的回复》,载于李惠斌、李义天编:《马克思与正义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94页。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9页。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37页。
    1[德]卡尔·柯尔施:《卡尔·马克思——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阶级运动》,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第54页。
    1参见[英]约翰·米尔斯:《一种批判的经济学史》,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五章。
    2参见[美]G·E·麦卡锡:《马克思与古人:古典伦理学、社会正义和19世纪政治经济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五章。
    3张盾:《马克思的六个经典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61页。
    1汉娜·阿伦特:《马克思与西方政治思想传统》,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8页。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4页。
    1施特劳斯:《什么是政治哲学》,华夏出版社2011年版,第44页。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92页。
    3[英]R﹒N﹒伯尔基:《马克思主义的起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88页。.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2-53页。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75页。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5页。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5页。
    2张盾:《马克思政治哲学中的个人原则与社会原则》,载于《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第8期。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37页。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37页。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第一版.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第一版.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第一版.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第二版.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第二版.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第二版.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第二版.
    [14]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15]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16]马克思.资本论(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7]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史(第1-3卷)[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
    [18]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书信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
    [19][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20][罗马]查士丁尼:《法学总论》,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
    [21][英]休谟.人性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22][英]休谟.休谟经济论文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23][英]洛克.政府论(下篇)[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24][法]卢梭.政治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25][法]卢梭.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26][法]蒲鲁东.什么是所有权[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27][德]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28][德]康德.判断力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9][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30][英]威廉·配第.赋税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
    [31][法]杜阁.关于财富的形成和分配的考察[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32][法]弗朗斯瓦·魁奈.魁奈经济著作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33][英]亚当·弗格森.文明社会史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34][英]亚当·斯密.国富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
    [35][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
    [36][英]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
    [37][英]亚当·斯密.亚当·斯密哲学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38][英]坎南编著.亚当·斯密关于法律、警察、岁入及军备的演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
    [39][英]欧内斯特·莫斯纳、伊恩·辛普森·罗斯编.亚当·斯密通信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40][英]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人口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41][英]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
    [42][英]彼罗·斯拉法主编.李嘉图著作和通信集第一卷: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
    [43][英]彼罗·斯拉法主编.李嘉图著作和通信集第五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44][英]彼罗·斯拉法主编.李嘉图著作和通信集第八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45][英]西尼尔.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7.
    [46][法]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47][法]巴斯夏.财产、法律与政府[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48][法]巴斯夏.和谐经济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49][英]威廉·汤普逊.最能促进人类幸福的财富分配原理的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50][英]托马斯·霍吉斯金.通俗政治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51][英]约翰·勃雷.对劳动的迫害及其救治方案[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52][瑞士]西斯蒙第.政治经济学新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53][英]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要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54][英]葛德文.论财产[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55]康芒斯.制度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
    [56][美]A·E·罗门编.早期经济思想[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57][美]詹姆斯·A·卡波拉索、戴维·P·莱文.政治经济学理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
    [58][英]约翰·内维尔·凯恩斯.政治经济学的范围与方法[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59][英]约翰·希克斯.经济史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60][英]琼·罗宾逊.经济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61][英]莱昂内尔·罗宾斯.经济科学的性质和意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62][奥]庞巴维克.马克思主义体系之崩溃[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
    [63][奥]庞巴维克.资本实证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64][英]艾玛·罗斯柴尔德.经济情操论——亚当斯密、孔多塞与启蒙运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65][英]亚历山大·布罗迪编.苏格兰启蒙运动[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66][英]克里斯托弗·J﹒贝瑞.苏格兰启蒙运动的社会理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67][匈]伊什特万·洪特、[加]米凯尔·伊格纳季耶夫.财富与德性:苏格兰启蒙运动中政治经济学的发展[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68][英]努德·哈孔森.立法者的科学:大卫·休谟与亚当·斯密的自然法理学
    [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69][英]唐纳德·温奇.亚当·斯密的政治学[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0.
    [70][美]帕特里夏·沃哈恩.亚当·斯密及其留给现代资本主义的遗产[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71][美]约瑟夫·克罗普西.国体与经体:对亚当·斯密原理的进一步思考[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72][英]杰弗·霍奇森.资本主义、价值和剥削[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73][美]托尔斯坦·凡勃伦.科学在现代文明中的地位[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74][美]塞缪尔·弗莱施哈克尔.分配正义简史[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0.
    [75][英]卡尔·波兰尼.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76][英]迈克尔·佩罗曼.资本主义的诞生——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一种诠释
    [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77][法]埃利·哈列维.哲学激进主义的兴起——从苏格兰启蒙运动到功利主义
    [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
    [78][美]约翰·肯尼思·加尔布雷思.不确定的时代[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
    [79][英]米克.劳动价值学说的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80][法]皮埃尔·罗桑瓦隆.乌托邦资本主义——市场观念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81][美]约瑟夫·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82][美]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分析史(第一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83][美]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分析史(第二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84][美]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分析史(第三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85][美]E·K·亨特.经济思想史——一种批判性的视角[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86][英]约翰·米尔斯.一种批判的经济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87][美]默瑞·N﹒罗斯巴德.亚当·斯密以前的经济思想:奥地利学派视角下的经济思想史(第一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88][美]默瑞·N﹒罗斯巴德.古典经济学:奥地利学派视角下的经济思想史(第二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89][美]亨利·威廉·斯皮格尔:经济思想的成长[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90][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91][法]路易·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92][法]路易·阿尔都塞、艾蒂安·巴里巴尔.读《资本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93][德]卡尔·柯尔施.卡尔马克思——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阶级运动[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
    [94][德]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
    [95][美]汉娜·阿伦特.人的境况[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9.
    [96][美]汉娜·阿伦特.论革命[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
    [97][美]汉娜·阿伦特.马克思与西方政治思想传统[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98][日]柄谷行人.跨越性批判——康德与马克思[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
    [99][日]柄谷行人.世界史的构造[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
    [100][日]广松涉.唯物史观的原像[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
    [101][英]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思传[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102][美]约翰·E·罗默.在自由中丧失——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导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103][英]R﹒N﹒伯尔基.马克思主义的起源[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04][德]瓦·图赫舍雷尔.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105][苏]维·索·维戈茨基.《资本论》创作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
    [106][美]G·E·麦卡锡.马克思与古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107][意]奈格里.《大纲》:超越马克思的马克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108][法]吕贝尔.吕贝尔马克思学文集(上)[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109][英]S·H·里格比.马克思主义与历史学——一种批判性的研究[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
    [110][美]罗伯特·查尔斯·塔克.马克思主义革命观[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11][美]R·W·米勒.分析马克思——道德、权力和历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112][美]R·G·佩弗.马克思主义、道德与社会正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113][英]哈罗德·J·拉斯基.欧洲自由主义的兴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114][英]安东尼·吉登斯.资本主义与现代社会理论:对马克思、涂尔干和韦伯著作的分析[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
    [115][英]迈克尔·欧克肖特.政治中的理性主义[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116][美]谢尔登·S﹒沃林.政治与构想:西方政治思想的延续和创新[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9.
    [117][美]约翰·罗尔斯.政治哲学史讲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118][美]列奥·施特劳斯.什么是政治哲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1.
    [119][德]海因里希·A﹒罗门.自然法的观念和哲学史[M].上海:三联书店,2007.
    [120][英]迈克尔·莱斯诺夫.社会契约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121][德]斐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纯粹社会学的基本概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122][美]塔尔科特·帕森斯.社会行动的结构[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
    [123][法]雷蒙·阿隆.社会学的主要思潮[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124][意]洛苏尔多.黑格尔与现代人的自由[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8.
    [125][美]罗兰·斯特龙伯格.西方现代思想史[M].北京:金城出版社,2012.
    [126]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西方哲学史研究室编.国外黑格尔哲学新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127]季陶达编著.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
    [128]李惠斌、李义天编.马克思与正义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129]张亮、熊婴编.伦理、文化与社会主义[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
    [130]孙正聿.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131]张盾.马克思的六个经典问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132]白刚.瓦解资本的逻辑——马克思辩证法的批判本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133]王福生.求解颠倒之谜——马克思与黑格尔理论传承关系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134]张一兵.回到马克思[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
    [135]张一兵、周嘉昕.资本主义理解史第一卷:马克思恩格斯资本主义科学批判构架的历史生成[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
    [136]唐正东.从斯密到马克思[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70.
    [137]邹诗鹏.激进政治的兴起——马克思早期政治与法哲学批判手稿的当代解读[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138]R·L·Meek. Social Science and the Ignoble Savage[M]. 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2011.
    [139]M. Cohen, T.Nagel and T. Scanlon (eds.), Marx, Justice and History[M].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9.
    [140]R.Peffer. Marxism, Morality and Social Justice[M]. PrincetonUniversity Press,1990.
    [141]M.C.Howward and J. E. king.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Marx (2nd Edition)
    [M]. Longman Group Limited,1985.
    [142]Fredric Jameson. Representing Capital; A Reading of Volume One [M].London·New York: Verso Press,2011.
    [143]John E. Roemer. Free to Lose: An Introduction to Marxist EconomicPhilosophy[M].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8.
    [1][美]卢卡斯·斯坦奇科.生产的正义[J].国外理论动态,2014,2:34-45.
    [2][法]奥·科尔纽.马克思摈弃李嘉图的价值理论批判黑格尔的劳动观念[J].1978,2:9-16.
    [3]魏小萍.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及其同古典经济学的四个决裂——德国柏林工业与经济学院海里希教授访谈[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7:12-23.
    [4]孙正聿.“现实的历史”:《资本论》的存在论[J].中国社会科学,2010,2:4-14.
    [5]孙正聿.《资本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J].学习与探索,2014,1:1-14.
    [6]张盾.马克思政治哲学中的个人原则与社会原则[J].中国社会科学,2013,8:4-21.
    [7]张盾.从个人原则到社会原则:“道德政治”谱系中的黑格尔[J].哲学研究,2013,4:
    [8]张盾.财产权批判的政治观念与历史方法[J].哲学研究,2011,8:3-11.
    [9]张盾.“道德政治”谱系中的卢梭、康德、马克思[J].中国社会科学,2011,3:52-68.
    [10]张盾.马克思哲学研究的思想史路径——以“市民社会与历史唯物主义”为案例[J].哲学研究,2010,1:23-29.
    [11]崇明.契约·团结·共和[J].读书,2013,7:35-44.
    [12]韩立新.《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市民社会概念(上)[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4:40-54.
    [13]白刚.政治经济学批判与资本现象学——《资本论》的哲学革命[J].学习与探索,2013,2:21-27.
    [14]张文喜.马克思的理性主义国家观及其法的正义批判[J].教学与研究,2013,10:37-44.
    [15]张文喜.马克思对“伦理的正义”概念的批判[J].中国社会科学,2014,3:31-43.
    [16]臧峰宇.苏格兰启蒙运动与青年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J].天津社会科学,2014,2:29-42.
    [17]臧峰宇.苏格兰启蒙运动与马克思的正义论[J].哲学研究,2014,1:10-15
    [18]仰海峰.政治经济学批判中的历史唯物主义[J].中国社会科学,2010,1:4-16.
    [19]仰海峰.历史唯物主义的双重逻辑[J].哲学研究,2010,11:11-18.
    [20]王福生.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及其内在结构[J].天津社会科学,2013,6:12-21.
    [21]王庆丰.马克思的《资本论》与古典政治经济学[J].学术研究,2013,8:1-7.
    [22]李佃来.马克思正义思想的三重意蕴[J].中国社会科学,2014,3:5-16.
    [23]谌林.马克思对正义观的制度前提批判[J].中国社会科学,2014,3:17-30.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