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自由概念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论文致力于对马克思的自由理论进行系统地阐释。马克思的自由观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原则,人、主体的自我实现是马克思自由理论的基本命题。本论文着重阐释了马克思自由概念的形成过程、逻辑结构以及理论再生长点。
     在马克思的原著中对他的自由思想进行系统地梳理是本论文最重要的研究路径,解读文本是本论文最基本的研究方法。在文本解读过程中,本论文十分注意在马克思的文本中发现理论批判与自我批判的运动轨迹。本论文确认唯物主义历史辩证法是马克思自由理论的科学方法论,在对马克思自由概念的阐释中本文也尝试着运用了历史辩证法。
     本文对马克思自由概念的形成过程进行了考察。本文首先考察了马克思自由概念产生的历史条件。马克思批判继承了西方自由理论的优秀传统,本文对西方自由观念史进行了简要的阐释。在对自由观念史的阐述中,本文贯彻了观念的历史与现实的历史相统一的原则,探讨了自由观念与时代主题的辩证统一关系。在对自由观念史的阐释中,本文着重研究了德国古典哲学的自由理论。德国古典哲学在历史辩证法的视野中研究自由,确立了自由即是主体的自我实现的基本观点,成为马克思自由概念诞生的理论前奏。
     本文研究了马克思的自由观与时代精神的关系,在详细的文本解读中,梳理出马克思自由观发展的四个阶段,即作为道德原则的自由、作为理性本质的自由、作为人的生命活动本质的自由以及包容了社会历史必然的自由。本文考察了实践概念在马克思自由观形成过程中的革命作用,并对马克思自由概念与实践概念的理论联系进行了阐释:马克思的自由概念建立在实践概念的基础之上,马克思的自由概念与实践概念同时形成。
     本论文对马克思自由概念的逻辑结构进行了阐释。自由作为人、主体的自我实现建立在主体与客体辩证统一的基础之上。马克思从实践概念的逻辑运动中揭示出历史运动中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他在自由概念的逻辑运动中揭示出自由主体生成的历史过程。本论文从马克思哲学的发展史中梳理出马克思确证自由主体、揭示自由主体历史生成的理论内容,并对之进行了阐释。
     本论文对马克思确证自由主体的理论基础和科学方法论进行了考察。本文认为,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确立了“物质生产力的发展与人自身的发展是同一个历史过程”这一重要的历史唯物主义命题,这一命题成为揭示自由主体历史生成的理论基石。然而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对以上命题的论证中还存在着价值判断与事实判断不相一致的理论困难。马克思在其后的文本中不断地对以上命题加以充实、发展,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将“物质生产力的发展与人自身的发展是同一个历史过程”这一命题进一步深化和系统化,他指出历史唯物主义归根到底研究的是主观与客观、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历史,并提出要在必然与偶然、自由与必然、历史条件的先在性与历史主体的能动性等诸多范畴中展开对主体与客体辩证关系的研究。并且,在这里马克思还确定了研究历史运动中主体与客体辩证统一关系的科学方法论——历史辩证法。从而奠定了揭示自由主体历史生成的科学理论基础。
     本论文阐述了马克思确证自由主体的逻辑过程,论述了马克思确证自由主体生成之历史必然性的三个理论步骤:以实践概念的诞生为标志马克思发现了可能意义上的自由主体;以发现历史运动的内在动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为标志,马克思发现了现实意义上的自由主体;以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深化——马克思深刻阐释历史运动中主体与客体的矛盾为标志,马克思发现了自由主体生成的历史必然性。本论文还阐述了马克思对自由主体历史生成之具体历史的揭示,马克思将历史辩证法运用到对自由史的考察中去,通过解读资本主义的特殊规律性而发现解读总体历史运动规律的钥匙: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中主体与客体相异化、相对立的状况的揭示,发现了资本主义相对于前资本主义时代的解放作用,同时发现资本主义的自我否定性为扬弃主体与客体的异化状态创造着条件。
     本论文在对马克思自由概念发展史进行了总体理解之后,对马克思的“自由王国”思想提出了新的见解。本文认为,“自由王国”思想是马克思进一步贯彻历史辩证法的理论成果。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社会作出全面批判之后指出了自由的未来发展趋势:随着物质生产力的发展超越资本主义阶段,主体与客体相对立、相异化的状况将得以消除,一切人作为自由的主体将获得全面的发展。通过详细的文本解读,本文提出如下观点:“自由王国”不仅仅是马克思对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类能力不断得以发展的生活领域的概括,同时也是他对未来新社会中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新型关系的展望。
     本论文的结论是:只有在历史辩证法的视野中,认识到物质生产力发展的历史与人自身发展的历史辩证统一的关系,才能发现人作为主体自我实现的历史过程。马克思对自由主体历史生成的揭示依然具有现实的意义,马克思的自由思想依然适应于我们的时代主题。马克思的“自由王国”思想是我们继承和发展马克思自由思想的理论生长点。
This articile is committed to grasp completly Marx's concept of freedom. Base on the fundamental principle of human all-round free development, Marx's concept of freedom can be summed up as: people, and the self-realization of subject. Therefore,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formation, the logical structure, and the redevelopment of Marx's concept of freedom.
     The most important study approach of this paper is to systematically understand the throughts of freedom through reading Marx's original text. During this process, the paper has paid much attention to Marx's criticism, self-criticism, and historical dialectics, as a scientific method when reaserching the Marx's freedom theory.
     The paper mainly includes following contents:
     First, it investigates the formation of Marx's concept of freedom. The formation of Marx's concept of freedom has its own historical conditions, i.e., Marx has critically succeeded good traditions of western freedom theory. German classic phyolosiph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west concept of the history of freedom, among which the idea of "freedom is the self-realization of subject" is the preclude of birth of Marx's concept of freedom.
     Second, this article studies the inter-relation between Marx's concept of freedom and the spirit of the times. Marx's concept of freedom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stages, i.e., freedom as moral principle, freedom as the nature of reason, freedom of the nature of human beings, and freedom as the inevitability of history. The concept of practice plays the role of revolution in the formation of Marx's concept of freedom. There is a very close relation between the concept of practice and Marx's concept of freedom: the concept of practice is the foundation of Marx's concept of freedom, and this two concepts came into being simultaneously.
     Third, the paper explains the logical structure of Marx's concept of freedom. Freedom, as self-realization of subject, whose basis is the dialectical unity of the subject and object. Starts with the concept of practice, Marx has posted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ubject and object, and has explored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the formation of free subject.
     Fourth, the thesis reviews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and technical methods with which Marx has identified the free subject. In the work of The German Ideology, Marx has established a very important proposition in historical materialism "the development of material productive forces and the people's own development is a same historical process." This proposition has later become a theoretical footstone of the historical formation of the free subject. However, in the argumention of this proposition, Marx has faces a theoretical difficulty, that is the non-consistent connotation of value judgments and fact judgments. Thereafter, Marx has constantly enriched and developed this proposition. In another work of the 1857-1858 Manuscript of Economics, Marx has settled the groundwork to disclose the historical formation of a free subject, that is, the scientific methodology to research into the dialectical unity between the subject of object in historical movements, historical dialectics.
     Fifth, the article expounds the three theoretical steps how Marx has identified a free subject: to use the birth of the concept of practice as a mark, Marx has found a possible and potential free subject; to use the inner motive of historical movements, i.e. conflicts between productive forces and production relations, as a mark, Mark has found a practical free subject; and to use contradictions between the subject and object in historical movements, Mars has found a inevitable free subject.
     Sixth, this paper makes a new explanation of Marx's "realm of freedom". "Realm of freedom" is a theoretical result of historical dialectics. On the one hand, Marx points out the development trends of "freedom": when the development of material productive forces goes beyond the stage of capitalism, the situation in which subject and object are opposing and alienating to each other has between changed gradually, and the subject gains an all-round free development. In this process, Marx prospects the new relation between economic base and superstructure in the future society. On the other hand, "realm of freedom" is a epitome of the incessantly development of human capacity.
     In general, the conclusion of this paper is that only in the view of historical dialectics, can one discover the process of self-realization of human beings. Marx'sconcept of freedom still has realistic significance. It still applies to the theme of our times. Marx's "realm of freedom"' is the start for us to succeed and develop Marx's theory of freedom.
引文
[1]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36页。
    [1]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244页。
    [2]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245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1卷,第440页。
    [1]马克思:《经济学手稿》(1857-1858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200-202页。
    [2]参考:李德顺:《论“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原则”》《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第6期,第21页。
    [3]参考:《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995年版,第58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6卷(上),第108-109页。
    [1]参见孙伯鍨、张一兵、唐正东:《“历史之谜”的历史性剥离与马克思哲学的深层内涵》《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0年第1期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995年版,第1卷,第124页。
    [3]参考:《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6卷(上),第47-48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1卷,第63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2卷,第96页。
    [1]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276页。
    [1]《古希腊罗马哲学》,三联书店1961年版,第7页。
    [2]《古希腊罗马哲学》,三联书店1961年版,第29页。
    [1]转引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2版,第25-26页。
    [2]伊壁鸠鲁:《致美诺寇的信》,《古希腊罗马哲学》,第369页。
    [1]卢克莱修:《物性论》,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第76-77页。
    [2]卢克莱修:《物性论》,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第79页。
    [3]卢克莱修:《物性论》,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第79页。
    [1]《阿奎那政治著作选》,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06页。
    [1]《阿奎那政治著作选》,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46页。
    [1]北京大学哲学系编译:《西方哲学原著选读》,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345页。
    [2]北京大学哲学系编译:《西方哲学原著选读》,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347页。
    [3]洛克:《人类理解论》上册,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217页。
    [4]洛克:《人类理解论》上册,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208页。
    [1]休谟:《人类理解研究》,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第85页。
    [2]霍尔巴赫:《自然的体系》上卷,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177页.
    [3]霍尔巴赫:《自然的体系》上卷,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175页。
    [4]霍尔巴赫:《健全的思想》,商务印书馆1966年版,第78页。
    [5]霍尔巴赫:《自然的体系》上卷,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71页。
    [6]狄德罗:《狄德罗哲学选集》,商务印书馆1956年版,第183页。
    [1]笛卡儿:《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14页。
    [2]笛卡儿:《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15页。
    [3]笛卡儿:《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14页。
    [4]休谟:《人类理解研究》,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第89页。
    [5]霍尔巴赫:《自然的体系》上卷,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192页。
    [6]斯宾诺莎:《伦理学》,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第4页。
    [1]莱布尼茨:《人类理解新论》上册,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63页。
    [2]莱布尼茨:《人类理解新论》上册,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63页。
    [3]莱布尼茨:《人类理解新论》上册,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63页。
    [4]莱布尼茨:《人类理解新论》上册,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69页.
    [5]《莱布尼茨与克拉克论战书信集》,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54页。
    [6]《莱布尼茨与克拉克论战书信集》,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55页。
    [7]莱布尼茨:《人类理解新论》上册,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67页。
    [1]斯宾诺莎:《神学政治论》,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218页。
    [1]斯宾诺莎:《神学政治论》,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82页。
    [2]斯宾诺莎:《神学政治论》,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218页.
    [3]斯宾诺莎:《神学政治论》,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218页。
    [4][荷兰]斯宾诺莎:《伦理学》,第227页。
    [5]洛克:《政府论》下篇,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6页。
    [6]洛克:《政府论》下篇,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39-40页。
    [1]洛克:《政府论》下篇,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6页。
    [2]洛克:《政府论》下篇,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35-36页。
    [3]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54页。
    [4]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87页。
    [5]卢梭:《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23页。
    [6]卢梭:《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30页。
    [1]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韦卓民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34页。
    [2]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韦卓民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34页。
    [1]费希特:《人的使命》,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49页。
    [1]谢林:《先验唯心主义体系》,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第245页。
    [2]谢林:《先验唯心主义体系》,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第243页。
    [3]谢林:《先验唯心主义体系》,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第254页。
    [4]谢林:《先验唯心主义体系》,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第244页。
    [1]黑格尔:《小逻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05页。
    [2]黑格尔:《小逻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323页。
    [3]黑格尔:《小逻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323页。
    [4]黑格尔:《小逻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322页。
    [5]黑格尔:《历史哲学》,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57页。
    [6]黑格尔:《历史哲学》,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72页。
    [7]黑格尔:《小逻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324页。
    [1]费尔巴哈:《费尔巴哈著作选集》上卷,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422页。
    [2]费尔巴哈:《费尔巴哈著作选集》上卷,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412页。
    [1]康德:《道德形而上学探本》,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第60页。
    [1]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36页。
    [2]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244页。
    [1]康德《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129页注释
    [2]康德《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130页注释
    [3]康德《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131页注释
    [4]康德《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131-132页。
    [1]谢林:《先验唯心主义体系》,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第72页。
    [2]转引自:《哲学史讲演录》第四卷,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358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2卷,第139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0卷,第6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0卷,第7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0卷,第3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0卷,第5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0卷,第6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0卷,第136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0卷,第136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0卷,第285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0卷,第189-190页。
    [2]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3卷,第4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0卷,第195页。
    [1]参考:候才:《青年黑格尔派与马克思早期思想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9页。
    [2]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3卷,第5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0卷,第258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2卷,第48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2卷,第48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1卷,第129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1卷,第71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1卷,第72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1卷,第180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1卷,第216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13卷,第7-8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39卷,第446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1卷,第414-415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1卷,第460-461页
    [2]参考:候才:《青年黑格尔派与马克思早期思想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50页。
    [1]费尔巴哈:《费尔巴哈著作选集》上卷,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63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13卷,第8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1卷,第249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1卷,第281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1卷,第283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1卷,第426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1卷,第435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1卷,第434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1卷,第428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1卷,第434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1卷,第438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1卷,第438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1卷,第448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1卷,第448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1卷,第443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1卷,第452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1卷,第453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1卷,第453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27卷,第442-443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1卷,第417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1卷,第452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1卷,第459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1卷,第459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1卷,第460-461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1卷,第463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1卷,第464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1卷,第462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1卷,第462页。
    [3]参考:《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1卷,第466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2卷,第56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2卷,第46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2卷,第46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2卷,第89-90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2卷,第90页。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2卷,第91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2卷,第95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2卷,第96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2卷,第98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2卷,第101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2卷,第24-25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2卷,第37-38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2卷,第120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2卷,第120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2卷,第120-121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2卷,第121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2卷,第124-125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2卷,第123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2卷,第131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2卷,第163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2卷,第163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2卷,第169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2卷,第126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2卷,第172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2卷,第158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2卷,第166-167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3卷,第3-4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3卷,第4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3卷,第4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3卷,第6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995年版,第1卷,第74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995年版,第1卷,第74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995年版,第1卷,第56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995年版,第1卷,第67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995年版,第1卷,第124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995年版,第1卷,第86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995年版,第1卷,第67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995年版,第1卷,第79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995年版,第1卷,第81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995年版,第1卷,第115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995年版,第1卷,第123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995年版,第1卷,第89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995年版,第1卷,第122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1卷,第85-86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1卷,第85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995年版,第1卷,第124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2卷,95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27卷,第450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2卷,第96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2卷,第97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2卷,第95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2卷,第96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2卷,第97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2卷,第123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2卷,第123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2卷,第98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995年版,第1卷,第123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995年版,第1卷,第124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27卷,第478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卷,第144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卷,第197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995年版,第1卷,第67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995年版,第1卷,第68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995年版,第1卷,第92页。
    [1]参考:《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1卷,第466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2卷,第101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2卷,第44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995年版,第1卷,第91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卷,第465-466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卷,第478-479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卷,第489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卷,第490-491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17卷,第362-363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卷,第478-479页。
    [1]参考:《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6卷(上),第47-48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6卷(上),第28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6卷(上)。第28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6卷(上),第29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6卷(上),第29页。
    [5]参考:《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6卷(上),第31页。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6卷(上),第31-32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6卷(上),第37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46卷(下),第115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46卷(下),第112-113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46卷(上),第41-42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46卷(上),第331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46卷(上),第18页。
    [2]《资本论》1975年版,第1卷,第20页。
    [1]《资本论》1975年版,第1卷,第92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46卷(上),第38-39页。
    [3]《资本论》1975年版,第1卷,第23-24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46卷(上),第37-38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46卷(上),第37-38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46卷(上),第44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46卷(上),第39-40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46卷(上),第43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46卷(上),第44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46卷(上),第177-178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46卷(下),第35-36页。
    [1]《资本论》1975年版,第3卷,第994页。
    [1]《资本论》1975年版,第1卷,第98页。
    [2]《资本论》1975年版,第1卷,第88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46卷(上),第103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46卷(上),第103-104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46卷(上),第94页。
    [3]《资本论》1975年版,第1卷,第119页。
    [1]《资本论》1975年版,第1卷,第133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46卷(上),第91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46卷(上),第107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46卷(上),第170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46卷(上),第171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46卷(上),第171页。
    [5]参考:《资本论》1975年版,第1卷,第152页。
    [1]《资本论》1975年版,第1卷,第644页。
    [2]《资本论》1975年版,第1卷,第175-176页。
    [1]《资本论》1975年版,第1卷,第639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6卷(下),第469-470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6卷(上),第186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6卷(上),第196-197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6卷(下),第11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6卷(下),第159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6卷(下),第161页。
    [3]参考:《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6卷(上),第252-253页。
    [1]参考:《资本论》1975年版,第1卷,第708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6卷(上),第248页。
    [1]参考:《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2卷,第120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2卷,第44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6卷(上),第470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6卷(上),第104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6卷(上),第457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6卷(上),第483-484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6卷(上),第495-496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6卷(上),第513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6卷(上),第486-487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6卷(上),第235-236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6卷(下),第122-123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6卷(下),第32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6卷(上),第392-393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6卷(下),第37-38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6卷(下),第112-113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6卷(下),第212页。
    [2]《资本论》1975年版,第1卷,第463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6卷(下),第219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6卷(下),第361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6卷(下),第218-219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6卷(下),第218-219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6卷(下),第221-222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6卷(下),第226-227页。
    [1]《资本论》1975年版,第1卷,第23-24页。
    [1]《资本论》1975年版,第3卷,第926-927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至第四卷1995年第2版 人民出版社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1、2、3、4、7、8、13、16、17、19、22、23、24、25、26、27、28、30、31、33、39、40、42、45、46、47、48、49、50卷
    3、《资本论》第一、二、三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4、柏拉图:《理想国》,商务印书馆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5、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6、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7、《古希腊罗马哲学》,三联书店1961年版
    8、卢克莱修:《物性论》,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
    9、《阿奎那政治著作选》,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10、洛克:《人类理解论》,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11、洛克:《政府论》下篇,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12、休谟:《人类理解研究》,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
    13、霍尔巴赫:《自然的体系》,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
    14、霍尔巴赫:《自然的体系》,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
    15、狄德罗:《狄德罗哲学选集》,商务印书馆1956年版
    16、笛卡儿:《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17、斯宾诺莎:《伦理学》,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
    18、斯宾诺莎:《神学政治论》,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19、莱布尼茨:《人类理解新论》上册,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20、《莱布尼茨与克拉克论战书信集》,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21、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
    22、卢梭:《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23、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韦卓民 译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4、康德:《实践理性批判》韩水法 译 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25、康德:《判断力批判》邓晓芒 译 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6、康德:《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
    27、费希特:《人的使命》,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28、谢林:《先验唯心主义体系》,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
    29、黑格尔:《精神现象学》贺麟 王玖兴 译 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30、、黑格尔:《小逻辑》贺麟 译 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31、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一至四卷 贺麟 王太庆 译 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
    32、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 张企泰 译 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
    33、黑格尔:《历史哲学》王造时 译 上海世纪出版社2006版
    34、费尔巴哈:《费尔巴哈著作选集》,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35、北京大学哲学系编译:《西方哲学原著选读》,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36、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37、柯尔施:《马克思主义与哲学》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
    38、阿尔都塞:《读<资本论>》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39、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40、麦克莱伦:《马克思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1、麦克莱伦:《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东方出版社1986年版
    42、施密特:《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43、施密特:《历史与结构》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
    44、奥依则尔曼:《辩证法史·德国古典哲学》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45、罗森塔尔:《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史》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46、陈晏清、阎孟伟:《辩证的历史决定论》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47、阎孟伟:《论社会有机体的性质、结构和动态》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8、俞吾金 陈学明:《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新编·西方马克思主义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9、侯才:《青年黑格尔派与马克思早期思想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50、赵家祥:《历史唯物主义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51、孙伯鍨 张一兵:《走进马克思》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52、张一兵:《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主体向度》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版
    53、刘森林:《追寻主体》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1版
    54、陈新夏:《认识·主体·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1版
    55、张康之:《总体性与乌托邦--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总体范畴》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第1版
    56、赵海英:《主体性:与历史同行》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版
    1、孙伯鍨、张一兵、唐正东:《“历史之谜”的历史性剥离与马克思哲学的深层内涵》《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0年第1期
    2、李德顺:《论“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原则”》《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第6期
    3、丰子义:《如何理解和把握人的全面发展》《北京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
    4、徐长福:《重新理解马克思人论的四个命题--一种反思性的探讨》
    5、贺来:《哲学:一种批判性的“自由思想”--马克思哲学观的灵魂和核心》《哲学动态》2003年第1期
    6、赵敦华:《论马克思主义析学的中间原理--批判性自由理论》《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9月
    7、赵常林:《马克思自由观的演变》
    8、尹刚、王刚:《必然、实践与时间--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由观》《法制与社会》200704
    9、邓晓芒:《康德自由概念的三个层次》《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10、邓晓芒:《康德历史哲学.“第四批判”和自由感--兼与何兆武先生商榷》《哲学研究》2004年第4期
    11、邓晓芒:《康德和黑格尔的自由观比较》《社会科学战线》2005年第3期
    12、刘明文:《卢卡奇的自由观》《理论界》2005年第4期
    13、欧力同:《“自由王国”的此岸性与彼岸性--马克思与恩格斯的自由现比较研究》《学术月刊》1995年第4期
    14、郁建兴:《马克思自由观的“自由王国”范畴探本--兼与欧力同先生商榷》《学术月刊》1995年第12期
    15、王金福,王永山:《从异化到自由全面的发展--对人的存在状态发展之路的马克思主义解答》《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16、秦美珠:《论人的自由个性的可能性与现实性--读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17、黄浩,谢翩:《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自由观探析》《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18、李红波:《马克思反对封建“政治暴政”的思想探析--兼谈马克思《莱茵报》时期的自由观》《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年第12期
    19、陈刚:《马克思自由观的初步形成---<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与<德法年鉴>》《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4期
    20、陈刚:《束缚与自由--<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自由观》《江苏社会科学》1995年第2期
    21、张勤:《马克思“自由人联合体”的伦理解读》《齐鲁学刊》2006年第6期
    22、阎孟伟:《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价值的三个时代主题》《浙江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23、阎孟伟:《马克思的解放理论及其对我们的启示--兼论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12期
    24、阎孟伟:《政治解放与当代中国市场取向的改革--再论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1期
    25、阎孟伟:《旨在人类解放的政治解放--三论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1期
    26、阎孟伟:《康德的“普遍历史观念”及其在当代的回应》《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2期
    27、阎孟伟:《“感性世界”的实践论诠释及哲学范式的变革》《哲学研究》2004年第3期
    28、王南湜:《<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分工和异化理论》《南京社会科学》2005年10期
    29、王南湜:《马克思的自由观及其当代意义》《当代哲学》2004年第2期
    30、王南湜、谢永康:《历史唯物主义的再理解》《河北学刊》2005年9月
    31、李淑梅:《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视野》《天津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32、李淑梅:《经济全球化与人的发展》《南开学报》(哲社版)2001年第3期
    33、李淑梅:《人的需要结构及其历史发展》《教学与研究》1999年第8期
    34、王新生:《马克思超越政治正义的政治哲学》《学术研究》2005年第3期
    35、许瑞祥:《论唯物辩证法的双重结构》《南开大学学报》(哲社版)1999年第2期
    36、李大兴:《自由时间:人的发展过程中的价值祈向》《浙江社会科学》2000年6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