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道德交往与学校道德教育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交往实践观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交往理论被引入到教育中后,立刻为教育理论的发展打开了一扇窗,教育成为人类交往的一种特殊形式,交往与教育的关系逐渐明朗与清晰。然而,交往的教育观对道德教育又会产生何种影响,交往与道德教育具有怎样的关系,或者说将交往引入到教育中来,学校道德教育将会面临何种变化,有何变革,如此等等的问题便摆在了我们面前。
     本文正是试图将交往引入到道德教育中来,在交往理论的指导下,对传统道德教育进行了批判与反思,并提出了“道德交往”的概念。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道德交往的特征以及学校道德交往的若干问题。
     引论:道德的基本问题之一是利益关系问题,利益关系的产生、展开与处理都是通过人们的交往活动实现的。因此,德育研究或德育活动的开展必须从学生与他人所发生的交往活动出发。这样,从交往视角出发,便找到了德育理论的新的生长点。而在交往观看来,传统道德教育是以“单向”交往为突出特征的。也正是这一特征导致了传统道德教育中学生主体地位的丧失,道德灌输成为必然,道德教育与生活世界的剥离。
     第一部分:在抓住了传统道德教育中问题的症结——“单向”交往的基础之上,通过考察道德与道德需要的产生与发展,提出了道德交往的概念。道德交往是一种双向的精神交往,并深入探讨了它的内涵与特征。
     第二部分:学校道德交往是道德交往的特殊形态,它具有自身的特点,如导向性与示范性,情感性与激励性,稳定性与连续性等。从交往主体看,学校道德交往可分为五大类型,每一类形式的道德交往都蕴涵着丰富的教育内容。
     第三部分:学校道德交往要有效开展,必须掌握基本的教育策略。
    
    拥有一个民主、自由、平等的德育氛围是前提;正确处理义与利的关
    系是学校道德教育一个基本问题;必须重视学生主体在交往过程中的
    体验与感悟;也要加强主体在交往过程中的理解与对话;最后,学校
    道德交往要以学生实践道德生活为目标,实现学校道德教育与学生生
    活世界的统一。
The practical approach of communication is the essence of the spirit of the time. The introduction of it into education opened a new horiz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ducation theory. Education becomes a special form of human communication, and the relation between communication and education becomes clearer and clearer. However, the problems of how 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 to education will have an effect on the moral education and what kind of relation will lie between communication and moral education, or, to put it in another way, after the introduction of communication into education, moral education in schools will undergo what changes and reforms, pose before us.
    This thesis, under the guidance of communicative approach, examines and introspects the traditional school moral education, and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 "moral communication". Based on this, the thesis discusses the features of the moral communication and several problems in the school moral communication.
    Introduction: The basic issue of morality is a matter of interest. The beginning, proceeding, and the handling of interest are all realized through people's communication activities. Therefore, the research of moral education and the moral activities should start from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students and other people. Thus, from a communicative viewpoint, moral theory finds its new starting point. From a communicative point of view, the traditional moral education is characterized of a one-way communication. It is exactly this characteristic causes the loss of the student's agent position in the traditional moral education. It also makes moral preachment a necessity, and makes the moral education isolated from
    
    
    
    the world of everyday life.
    Part I: The crux of the problem in traditional moral education lies in that it is a one-way communication. Based on this, after probing into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morality and moral needs, the thesis proposes the concept of moral communication, a two-way spiritual communication, and studies its implications and characteristics.
    Part II: The school moral communication, being a special form of moral communication, has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directivity, exemplarity, emotivity, inspirativity, stability and consistency. From the aspect of communicative agent, school moral communica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five types, each embodying rich educational contents.
    Part IE: The appropriate education strategy ensures the effective performance of school moral communication. A democratic, free, and equal atmosphere of moral education is the prerequisite; the proper handling of the relations between justice and interest is one of the basic problems in school moral education; the experience and reflections of students in the process of communication should be paid great attention to; the mutual understanding and dialogue between agents in the process of communication should also be enhanced; and, finally, school moral communication should be aimed at the student's practicing of moral life and the unity between school moral education and the world of everyday life.
引文
[1] 任平:《走向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1期,第53~69页.
    [2] 叶澜:《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40~41页。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8页.
    [4] 参见张敷荣、和学新:《试论德育实践的逻辑起点》,《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1998年第2期,第35页.
    [5] 从根本上讲,德育研究的理论基础始终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然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的内容也是极其丰富的复杂的.我们在这里所讲的德育理论在其理论根基上要有突破并非对以往德育工作的全面否定(事实上,由于德育工作者的辛勤劳作,德育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而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时代精神的反映.这种突破意在于寻找适合于当今德育发展规律和特点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理论中的某一理论,比如说其交往实践观.
    [6] 传统道德教育属于赫尔巴特的传统教育范畴,其基本思想与赫氏的传统教育思想是一致的。与“传统道德教育”相对的应是“现代道德教育”,但后者不属于杜威所称“现代教育”的范畴,而是指用新的时代精神与理念指导下的道德教育。
    [7] 冯建军:《论交往的教育过程观》,《教育研究》,2000年第2期第35~36页.
    [8] 陈佑清:《教育活动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253~254页。
    [9] 这种特殊需要只是相对于一般需要而言以示区别的,道德需要并不是人的一种特殊需要,它同道德是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一样。如果说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乃是将人和动物比较而言的。
    [10]夏伟东:《道德本质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46页。
    [11]哈贝马斯主要是从语言学的角度论证言语交往问题的,而言语交往是精神交往的主要形式.因此,我们可将言语交往的有效性条件应用到道德交往中来。
    [12]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重庆出版社,1989年第3页.
    [13]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重庆出版社,1989年第3页.
    [14]项贤明:《关于交往与教育的哲学思考》,《上海教育科研》,1996年第4期第8页.
    [15]唐凯麟:《伦理学教程》,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54~55页。
    [16]魏英敏:《新伦理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35页。
    [17]魏英敏:《新伦理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34页。
    [18]姚新中:《道德活动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233页。
    [19]朱小蔓主编:《道德教育论丛》,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31页。
    [20]项贤明:《关于交往与教育的哲学思考》,《上海教育科研》,1996年第4期第9页。
    [21]鲁洁主编:《德育社会学》,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332页。
    [22]朱小蔓:《教育的问题与挑战》,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30~35页。
    [2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学会生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108页。
    [24]金生鲍:《理解与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129页。
    [25]朱小蔓:《教育的问题与挑战》,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30~35页。
    [2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学会生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263页。
    [27]肖川:《论教学与交往》,《教育研究》,1999年第2期第9页。
    [28]马卡连柯:《论共产主义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55年第334页。
    [29]转引自王天一等:《外国教育史》(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378页。
    
    
    [30]殷鼎:《理解的命运》,三联书店,1988年第24页。
    [31]金生鈜:《理解与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85页.
    [32]恩斯特·卡西尔:《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第8页.
    [33]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50页.
    [34]参见田汉族:《从知识教育到交往—生成》,全国心理教育研究会第六次年会交流论文,2001年4月.
    [35]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三联书店,1987年第340页。
    [36]肖川:《论教学与交往》,《教育研究》,1999年第2期,第59页.
    [37]这种自由是与教师对称的自由,也强调的是师生之间的平等,学生获得的自由不是教师施舍给学生的自由,而是学生本身应得的自由,只不过传统道德教育下的学生的这种自由被“合理地”剥夺了。
    [38]朱小蔓主编:《道德教育论丛》,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400~401页.
    [39]肖川:《论教学与交往》,《教育研究》,1999年第2期,第58页。
    [40]刘惊铎、朱小蔓:《体验:道德教育的本质》,2001年全国德育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
    [41]参见张华:《课程与教学整合论》,《教育研究》2000年第2期,第56页。
    [42]转引自陈嘉映:《海德格尔哲学概论》,三联书店,1995年第30页。
    [43]金生鈜:《理解与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135页。
    [44]杜威著,林宝山译:《民本主义与教育》,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2年第5~6页。
    [45]戚万学:《活动道德教育模式的理论构想》,《教育研究》,1996年第6期,第73页。
    [46]陈佑清:《教育活动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261页。
    [47]陈佑清:《教育活动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263页。
    [48]衣俊卿:《理性向生活世界的回归》,《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第2期。
    
    
    1、张天宝:《主体性教育》[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
    2、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M],重庆出版社,1989年.
    3、殷鼎:《理解的命运》[M],三联书店,1988年.
    4、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上海译文,1998年.
    5、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三联书店,1987年.
    6、陈嘉映:《海德格尔哲学概论》[M],三联书店,1995年.
    7、肖前 李淮春:《实践唯物主义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
    8、董耀鹏:《人的主体性初探》[M],北京图书馆出版,1996年.
    9、夏伟东:《道德本质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
    10、唐凯麟:《伦理学教程》[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
    11、魏英敏:《新伦理学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12、姚新中:《道德活动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
    13、曾钊新:《道德心理论》[M],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87年。
    14、叶澜:《教育概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
    15、朱小蔓主编:《道德教育论丛》[C],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16、陈佑清:《教育活动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
    17、金生鈜:《理解与教育》[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
    18、鲁洁主编:《德育社会学》[M],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年.
    19、朱小蔓:《教育的问题与挑战》[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20、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
    21、马卡连柯:《论共产主义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1955年。
    22、王天一等:《外国教育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
    2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
    24、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
    25、鲁洁 王逢贤主编:《德育新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年.
    26、储培君等:《德育论》[M],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年.
    27、任平:《走向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J],《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1期。
    28、张敷荣、和学新:《试论德育实践的逻辑起点》[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1998年第2期.
    29、冯建军:《论交往的教育过程观》[J],《教育研究》,2000年第2期。
    30、衣俊卿:《理性向生活世界的回归》[J],《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第2期。
    31、项贤明:《关于交往与教育的哲学思考》[J],《上海教育科研》,1996年第4期。
    32、肖川:《论教学与交往》[J],《教育研究》,1999年第2期。
    33、田汉族:《从知识教育到交往—生成》[J],全国心理教育研究会第六次年会交流论文,2001年4月。
    34、张华:《课程与教学整合论》(JJ,《教育研究》,2000年第2期.
    35、夏正江:《对话人生与教育》[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1997年第4期.
    36、戚万学:《活动道德教育模式的理论构想》[J],《教育研究》,1996年第6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