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亮工及其《印人传》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首次以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艺术鉴藏家、印论家周亮工(1612-1672)及其印学著作为中心进行专题研究,深入剖析这一时期的文人艺术活动与社会文化环境及其所显示的历史意义。
     在考察周亮工亦宦亦士的一生时,对其生活的时代特征、字号、里籍、明末行迹、“甲申之变”时的选择、顺康时期的疏劾、晚年焚书等方面讨论其在明末清初历史舞台的活动;又通过周亮工与北方、金陵、扬州、浙江、闽地等地文人圈的关系,揭示其广泛的文人交游与艺术活动的互动。文章还从思想行为、著作情况、师碑风气下的书法艺术等方面对周亮工进行了系统研究。
     在对周亮工其人讨论的基础上,着力研究其所著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记录印人活动的著作——《印人传》。文章从三个方面进行探讨:第一,讨论明末清初文人印章活动的兴盛和周亮工《赖古堂印谱》编选的关系,进而对《印人传》的成书过程、版本流传和与《读画录》比较,揭示这一时期的文化风气与《印人传》成书的关联。第二,对《印人传》一书的编辑思想进行研究,一方面,比较分析钱谦益《吾炙集》、王渔洋《感旧集》和《印人传》写作动机的关系和清初选诗写传风气对《印人传》写作体例的影响,指出《印人传》的写作体现了明末清初文人感旧的历史和文化记忆;另一方面,从这一时期印章的发展来看,印章“文人品味”的形成,包括印人地位的上升、金陵文化环境的影响、印人与文人的交往、印材变革、功能变化等都使得印人和印章品味得到提升,此书写作实为印章发展之必然。文中所论“感旧记忆”和“文人品味”问题不仅在印章讨论中有着特别的价值,在艺术史范围内也有着普遍的意义。第三,《印人传》集中体现了周亮工的印学观,他提出的“此道与声诗同”的重要思想,大大丰富了印章的文化内涵。文章对其印学观的渊源作了探讨,指出其“合”、“分”等诗文观和公安派的文学观对其有重要影响。关于其印学思想的讨论包括印章的本质,文彭、何震等印章流派问题的批评,印章的“正”、“变”规律,取法秦汉的问题、品评话语的出现、印人创作状态,篆法、章法、刀法的关系等等,全面反映了周亮工从文化和艺术立场上对印章的阐发,凸现其在印章史上的历史地位与价值。通过这些细致分析,勾勒出明末清初印章发展的线索和印章审美观的嬗变轨迹。《印人传》还运用了多种批评方法,突出以印人印章为艺术批评的中心,丰富了中国古代的文艺批评。
     文章后还附录有《乾隆禁书与周亮工著作的抽毁问题》、《周亮工年表》、《周亮工交游人物表》三个部分,和正文的讨论互为补充,体现印人活动与社会文化环境的内在联系,藉此关照文人著作在特定历史语境的命运以及明清易代之际士人艺术活动的整体特征,使明清艺术史研究向更深方向掘进。
This is the first study of the famous literati, connoisseur and artworkcollector, seal carver Zhou Lianggong(1612-1672)who lived at the end of MingDynasty and the beginning of the Qing Dynasty, focusing on himself and hiswritings on seal carving. The literatis' cultural activities in this period and theirrelationship with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environment are discussed thoroughlyin this dissertation.
     In the study, as either an literati or an official, Zhou Lianggong's entire lifeis investigated. His activities on the historic stage of the end of Ming Dynastyand the beginning of the Qing Dynasty are analyzed by looking at thecharacteristics of his era, his names (ancient Chinese literator usually hadthree names, the first one was got from their parents; while the others aredecided by themselves according to their own thoughts, ambitions, or affection,etc.), his native place, the places he visited, the choice he made during "thechange of Jiasheng", his impeachment during the period of Shunkang, andburning books. Zhou Lianggong's extensive acquaintance of literati andinteraction in arts activities are showed by looking at his relationship withliterati circles in the North, Jinling, Yangzhou, Zhejiang, and-Fujian. Thisdissertation also conducts a systematic study on the thoughts, behaviors,works, and calligraphy arts.
     Based on the discussion of Zhou Linggong himself, this dissertationfocuses on the first work in Chinese history recording the activities of carverswritten by Zhou-yinren zhuan. It is discussed in the following three fields:Firstly, it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rosperity of seal cuttingactivities of literatis at the end of Ming Dynasty and the beginning of the QingDynasty and the edited Laigutang Seal cutting Paper. And the writingprocesses, version development of yinren zhuan and Duhualu. Secondly, itinvestigates the thoughts of yinren zhuan. On one hand, it compares and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of writing motives of Qian Qianyi's Wuzhi ji, WangYuyang's ganjiuji, and yinren zhuan; it studies the influence of poets-selectingand biography-writing fashion at the beginning of Qing Dynasty on the writingstyle of yinren zhuan; it indicates that the writing of yinren zhuan shows thehistory and cultural memory of literatis' reminiscence at the end of MingDynasty and the beginning of the Qing Dynasty. On the other hand, from theperspective of the development of seal cutting in that-period, thecome-into-being of seal cutting "literati taste", the promotion of the status ofcarvers, the influence of Jinling cultural environment, the exchange betweencarvers and literatis, the changes in seal cutting materials, and the changes infunctions have all improved the tastes of carvers and seal cuttings. The writingof this book is really a necessity of seal cutting development. The"reminiscence memory" and "literatis taste" talked about in the book is not only of special value in the seal cutting discussion, but also of universal significancein the area of art history. Thirdly, yinren zhuan represents the seal cuttingartistic viewpoints of Zhou Lianggong. The important point "the skill is similar tothat of literature and poetry" proposed by him greatly enriches the cultureconnotation. The dissertation probes into the origins of his seal cutting artisticviewpoints and indicates that he is greatly influenced by "join" and "separate"of his poetry viewpoints and Gongan school of literature viewpoints. Thediscussion concerning his seal cutting artistic viewpoints include the essenceof seal cutting, the criticism of problems about Wenpeng, Hezhen seal cuttingschools, the rules of "upright" and "changes", the problem of adopting Qin andHan carving style, the appearance of comments tanguage, the creationstatus of carvers, the relationship of seal cutting methods, the carvingtechniques, and the knife techniques, etc. These contents comprehensivelyrepresent Zhou Lianggong's clarification in terms of culture and art. They verifythe historic status and value of this book. By the thorough analysis, the clue ofseal cutting development at the end of Ming Dynasty and the beginning of theQing Dynasty and the track of changes in seal.cutting taste, yinren zhuan alsouses a few criticizing methods to make carvers and seal cuttings the center ofartistic criticism, which enriches the literature criticism of ancient China.
     Attached there are three parts as supplements of the discussion in thebody. They are: Deleting and Destroying Problem of Prohibited books byQianlong and Works of Zhou Lianggong, The Chronological Table of ZhouLianggong, The table of Zhou Lianggong's Acquaintances. These parts keepan eye to the fates of literatis' works in particular historic period, and the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artistic activities held by literatis during the dynastychanging period. They show the inter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carvers'activities and cultural environment and boost the art history research of Mingand Qing Dynasty a deeper and further development.
引文
1 谢国桢《(增订)晚明史籍考》,北京:北平图书馆,1934年版;上海: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4年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2 谢国桢《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
    3 谢国桢《明末清初的学风》,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4 陈祖武《清初学术思辩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5 赵永济《清初诗歌》,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3年版。
    6 周明初《晚明士人心态与文学个案》,上海:东方出版社,1997年版。
    7 谢正光、佘汝丰《清初人选清初诗汇考》,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8 赵园《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9 孙立《明末清初诗论研究》,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0 李玫《明清之际苏州作家群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11 谢正光《清初诗文与士人交游考》,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2 何宗美《明末清初文人结社研究》,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3 龚鹏程《晚明思潮》,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14 张兵《清初明遗民诗群研究》,苏州大学博士论文,1994年。
    15 谢正光《明遗民传记索引》,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0年版;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16 谢正光《明遗民汇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7 苏双碧主编《洪承畴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18 如汪世清研究四僧贡献尤大,整理有《渐江资料集》,安徽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发表有《清初四大画僧合考》,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第15卷,1984年;《清初画苑八家画目系年》,《新美术》1996年第3、4期。
    19 如白谦慎以《傅山的世界——十七世纪中国书法的变迁》为题,展开了对明末清初书法的详细讨论。台北:石头出版公司,2005年版
    20 黄惇《中国古代印论史》,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4年版。
    21 傅抱石《评明清画家印鉴》,《傅抱石美术文集》,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337页。
    22 来新夏《周亮工和他的杂著》,《中州今古》1983年第5期。又见来新夏《结网集》,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15-118页。
    23 陈垣《<四库提要>中之周亮工》,《文献论丛》,北京:故宫博物院,1936年10月版。
    24 来新夏《周亮工和他的杂著》,《中州今古》,1983年第5期。
    25 刘奉文《<四库全书>著录周亮工<同书>考》,《社会科学战线》,1991年第3期。
    26 刘奉文、王辉《周亮工著述考》,《文献》季刊,1994年第4期。
    27 黄惇师《周亮工<印人传>及其印章流派革新观》,《书法研究》,1991年第4期。
    28 顾景星《周亮工与赖古堂印谱》,《文史杂志》,1993年第3期。
    29 这两篇文章分别见《西泠艺丛》总第十四期,1986年版;香港《书谱》1988年第五期。
    30 蔡耀庆《周亮工与<印人传>》,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馆刊》,1998年第10期。
    31 萧高洪《印章历史与文化》,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32 金红男《THE LIFE OF A PATRON》,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士论文,1996年。
    33 何传馨《画家的朋友—周亮工》,台北《故富文物月刊》,1984年第二卷第8期。
    34 许文惠《周亮工与清初金陵画坛》,《艺苑》1998年第2期。
    35 这两篇文章分别在《荣宝斋》2004年第5期和《美术研究》2004年第3期发表。
    36 《明史》卷二三一《列传》一一九《顾宪成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6029-6033页。
    37 南明福王朱由崧即位的弘光朝执政的情况,黄宗羲的《弘光实录钞》、顾炎武的《圣安皇帝本纪》、李清的《南渡录》、文秉的《甲乙事案》、冯梦龙的《中兴实录》、顾苓的《金陵野钞》等所录史实甚详。见《南明史料》,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关于晚明社会的综合研究,可参见樊树志《晚明史》一书的讨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8 关于清初政治变革的概况,可参见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纲要》第九章的讨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31-334页;又见戴逸主编《简明清史》上册第一章和第二章的讨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78-122页。
    39 见方文《嵞山集》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40 王季思先生对此剧通过明末复社文人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来讨论这一时代的社会背景所论甚为精辟,详见《桃花扇》前言,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在《桃花扇》的续四十出余韵中,有《秣陵秋》一段唱词:“陈隋烟月恨茫茫,井带胭脂土带香。骀荡柳绵沾客鬓,叮咛莺舌恼人肠。中兴朝市繁华续,遗孽儿孙气焰张。只劝楼台追后主,不愁弓矢下残唐。蛾眉越女才承选,燕子吴歈早擅场。力士签名搜笛步,龟年协律奉椒房。西昆词赋新温李,乌巷冠裳旧谢王。院院宫妆金翠镜,朝朝楚梦雨云床。五侯阃外空狼燧,二水洲边自雀舫。指马谁攻秦相诈,入林都畏阮生狂。春灯己错从头认,社党重钩无缝藏。借手杀雠长乐老,胁肩媚贵半闲堂。龙钟阁部啼梅岭,跋扈将军噪武昌。九曲河流晴唤渡,千寻江岸夜移防。琼花劫到雕栏损,玉树歌终画殿凉。沧海迷家龙寂寞,风尘失伴凤彷徨。青衣衔璧何年返,碧血溅沙此地亡。南内汤池仍蔓草,东陵辇路又斜阳。全开锁钥淮阳泗,难整乾坤左史黄。建帝飘零烈帝惨,英宗困顿武宗荒。哪知还有福王一,临去秋波泪数行”颇能概括对这个时代的慨叹。
    41 石守谦《从奇趣到复古——十七世纪金陵绘画的一个切面》,台北《故宫学术季刊》第15卷第四期,1998年,第34页。
    42 黄虞稷《栎下先生行状》所载最详:“先生生于万历壬子四月初七子时,卒于康熙壬子六月二十三日午时,得年六十有一”。见周亮工《赖古堂集》附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据南京图书馆藏清康熙刻本影印。《清史列传》卷七十九载“十一年,死。”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二十册,6575页。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卷八载“卒于十一年,年六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下册,889页。“年六十”误,据周亮工《赖古堂集》附录《年谱》,当为六十一岁。
    43 姜宸英《墓碣铭》载:“庭槐游大梁而乐之,因占籍开封,遂为开封人焉。”又见王若先《小传》和周在浚《行述》,见周亮工《赖古堂集》附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据南京图书馆藏清康熙刻本影印。
    44 黄虞稷《栎下先生行状》。见周亮工《赖古堂集》附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据南京图书馆藏清康熙刻本影印。
    45 周亮工常用印中有一字常被释为“谅”字,实误。《说文》中未收“亮”字而刻成“谅”字,但还应释为“亮”。周亮工并无“谅工”名和“元谅”字。周亮工曾自谓:“仆名亮,每为仆作印者,执谅字须用言旁京字语,多用谅,予甚以为不然。俗书不可从者,谓古无此字,近人伪用者耳!若刘若亮,安得谓之俗字乎?”傅抱石对此曾称“自用名印,安有伪舛?”此论甚当。详见《评<明清画家印鉴>》,《傅抱石美术文集》,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86年版,337页。
    46 王己迁藏有周亮工康熙七年作《枫枝图》款后有“字伯安”印,见《艺苑掇英》第38期。
    47 其他如“栎下老农”、“栎园居士”、“栎下生”等都为此号延伸出。
    48 周亮工《赖古堂集》卷二十二《题所作八分书寒鸦歌后》有“阿谁解爱邰阳碑”句,邰阳碑即曹全碑,阿谁为周亮工早年号,南京图书馆藏《赖古堂家印谱》卷一收录有圆形朱文印“阿谁”一方,周亮工藏《髡残山水册题跋》中亦钤“阿谁”白文印。其《读画录》卷一“邹衣白”条载“惟有阿谁章者,为其得意笔”和龚贤诗“欲寄音书付阿谁”以及龚贤好友祖心涵可(1610-1659)诗“寄阿谁”都应指周亮工。美国学者吴定一在《龚贤中晚年画风的转变》一文将此号认为是清初的邹之麟(衣白),应误。见《龚贤研究》,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年版,第104页。
    49 周亮工的别号中,“周圻”一名很特别。《尺牍新钞》第十二卷“周圻”后注为“百安,抚州,《尝实堂集》。”此名后所收29封书信与《赖古堂集》所收相同。《藏弆集》“周圻”后注为“百安,江西抚州籍贯,河南祥符人,《尝实堂集》。” 《藏奔集》中评语不加评者姓名,而此条前有“高康生评”。高康生即高阜,周亮工好友。“周圻”后为“周亮节”条,下注为:“靖公,河南祥符籍,江西金溪人”,再后为周在延。《赖古堂集》附录《年谱》载:“壬戌,十一岁,是年弟靖公生”,又载:“癸巳,四十二岁,寇退,复自漳署兴泉道篆。夏,升本省左布使。是年,生第三子在延。”这说明“周圻”正是周亮工。《赖古堂印谱》收有两印,一为“圻三十七公第五子锦八十六在青印”,是周亮工子周在青用印;一为“栎下周圻三十七”,是自用印,亦可证之。此外,《赖古堂印谱》所收“祥符周亮工百安氏印”与《尺牍新钞》和《藏弆集》所注“百安”可互证。“圻”有曲折之意,当是自况之词,很能反映周亮工的复杂心情。用“圻”与“百安”相连,有祈祷平安之意,《赖古堂印谱》收录有“大梁周氏平安家报印”亦可证此。“恕老堂”、“认老堂”周亮工在《与冒襄》中说:“亮患难叠更,老遂易到,筋力既衰,万念灰冷。初颜吾堂恕老,近且更名认老,盖直认为老,则百事谢绝不为。”
    50 周亮工生平的记载,除姜宸英《墓碣铭》、钱陆灿《墓志铭》、黄虞稷《行状》、《清史列传》记录外,林佶《朴学斋文稿》、鲁曾煜《秋塍文钞》、王士祯《感旧集》、邓之诚《清诗纪事》以及《昭代名人尺牍小传》、《碑传集》、《文献征存录》、《清朝名家诗钞小传》、《清代七百名人传》、《瓯钵罗室书画过目考》、《清画家诗史》、《清代画史补录》、《皇清书史》、《国朝书人辑略》等都曾有关于其生平和诗歌、书画方面的记录,亦可参见周骏富辑《清代传记丛刊》中的相关传记,台北:明文书局,1985年版。
    51 黄虞稷《栎下先生行状》,见周亮工《赖古堂集》附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据南京图书馆藏清康熙刻本影印,第966页。
    52 王晫《今世说》卷六《豪爽》,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69页。
    53 王晫《今世说》卷八《简傲》,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82页。
    54 《祥符县志》卷十四《乡望》,乾隆四年(1739)刻本。
    55 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卷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下册,第889页。
    56 钱陆灿《墓志铭》,见《赖古堂集》附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据南京图书馆藏清康熙刻本影印。
    57 姜宸英《墓碣铭》,见周亮工《赖古堂集》附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据南京图书馆藏清康熙刻本影印,第945页。
    58 王晫《今世说》卷三《文学》,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37页。
    59 王若先《小传》,见周亮工《赖古堂集》附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据南京图书馆藏清康熙刻本影印。
    60 黄虞稷《栎下先生行状》,见周亮工《赖古堂集》附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据南京图书馆藏清康熙刻本影印,第970页。
    61 《赖古堂印谱》所载周亮工及其家人别号甚多,除本表所列举别号和室名外,还有如玉皇香案吏、松柏后身、柏叶松身、乐乐老、响山堂、觉海问津者、海曲花压、云林山人、今是草堂、天公度外人、贞山草堂、云林山农、池上草堂、春雨草堂、雨其晴好之堂、止足轩、留云堂、顾曲亭、菊庄、且朴斋、红豆词人、白沙翠竹江村、复始堂、晓剑阁、爱日堂、清晖楼、橙观堂、来鹤堂、百芝山房、碧澜堂、赤壁江上渔人、一草亭、香岩阁、莲花中人、清娱斋、绣谷老人、爽阁、爽然楼、秋爽轩、异云书屋、甘泉学人、澄潭渔者、晚香堂、李书楼、豆花园、食旧庵、曲林茅舍、栖山饮谷、荔琴轩种蕉客、丰南外史、柱下史、吾鼎斋、说饼堂、洛阳酒家吏部郎、心远书屋、云林三十六峰樵者、蓬碣山樵、乐阿兰那行者、云林澌水、世外交、修桐轩、岱云楼、师古斋、瘦竹轩等。这些名号哪些为周亮工所用,哪些为其家人所用,还需要进一步考订。
    62 《诸暨县志》卷二十二《名宦志》,宣统二年(1910)刻本。
    63 周亮工友人张岱在《快园道古》第五卷“夙慧部”有此载。此部分专门记录明代的神童有二十馀人,如四岁写大字的洪钟、李东阳,六岁能作诗的解缙等。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65-70页。
    64 《诸暨县志》卷二十二《名宦志》,宣统二年(1910)刻本。
    65 前四种见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卷二十八《别集》所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688页。后一种共一卷,被清人张潮收入《昭代丛书》甲集第二帙,见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刻本。
    66 《赖古堂集》附录《年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据南京图书馆藏清康熙刻本影印。
    67 黄虞稷《栎下先生行状》。见周亮工《赖古堂集》附录,《赖古堂集》附录《年谱》作“此道复振,赖有斯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据南京图书馆藏清康熙刻本影印。
    68 《赖古堂集》附录《年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据南京图书馆藏清康熙刻本影印。
    69 王晫《今世说》卷三《文学》,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30页。
    70 黄虞稷《栎下先生行状》。见周亮工《赖古堂集》刚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据南京图书馆藏清康熙刻本影印。
    71 黄虞稷《栎下先生行状》。见周亮工《赖古堂集》附录,《赖古堂集》附录《年谱》辛未条载:“京兆詹公大收日中完七艺,列公冠军,人益忌之”,这使得周亮工处境更加艰难。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据南京图书馆藏清康熙刻本影印。
    72 关于孙承泽对周亮工的影响,详见本章第二节的详细讨论。
    73 黄虞稷《栎下先生行状》,见周亮工《赖古堂集》附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据南京图书馆藏清康熙刻本影印。
    74 崇祯十三年(1640)庚辰科第一甲三名,第二甲五十七名,第三甲二百三十六名。金堡、方以智分别为第二甲四十名和五十四名。见朱保炯、谢沛霖编《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下册,第2617-2618页。
    75 黄虞稷《栎下先生行状》。见周亮工《赖古堂集》附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据南京图书馆藏清康熙刻本影印。
    76 《尺牍新钞》卷九,清康熙赖古堂刻本,《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三十六册。
    77 张民表《原圃集》,清顺治周亮工等刻本,《四库未收书辑刊》第六辑第二十三册。
    78 张民表《原圃集》,清顺治周亮工等刻本,《四库未收书辑刊》第六辑第二十三册。
    79 张民表《原圃集》,清顺治周亮工等刻本,《四库未收书辑刊》第六辑第二十三册。
    80 《赖古堂集》卷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据南京图书馆藏清康熙刻本影印,第187页。
    81 《赖古堂集》卷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据南京图书馆藏清康熙刻本影印,第175页。
    82 黄虞稷《栎下先生行状》:“潍俗相沿有三大害:一临清末米累,一柩书征解,一驿递雇役,民病黄堪。先生莅事未三月,悉除去之。”
    83 见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卷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下册,第889-890页。
    84 《赖古堂集》附录《年谱》,上海:上海吉籍出版社1979年据南京图书馆藏清康熙刻本影印。
    85 《赖古堂集》附录《年谱》作“浙江道试御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据南京图书馆藏清康熙刻本影印。
    86 详见余英时《方以智晚节考》增订版自序,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3页。明季殉国者不计其数,士人都面临生死的考验,关于明季士人殉国的原因及其评价,详细讨论见何冠彪《生与死——明季士大夫的抉择》,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7年版,第29-50页,第161-192页。
    87 [美]魏斐德《洪业——清朝开国史》,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38-140页。1644年及以后降清文官有几种情况,包括先附李自成,后降清的明朝文官如翰林学士梁清标,给事中戴名说、分守道丞方大猷、给事中龚鼎孳、孙承泽等;在北京降于多儿衮的明朝文官如御史曹溶、大学士冯铨、户部侍郎王正治等;在地方投诚,接受赦免,或顺治以后荐至北京的明文官如顺天巡抚宋权、兵部侍郎任浚、少詹事吴伟业等;南京陷落时以及降清的明朝文官如礼部尚书钱谦益、御史周亮工等。
    88 《赖古堂集》附录《年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据南京图书馆藏清康熙刻本影印。
    89 《赖古堂集》附录《年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据南京图书馆藏清康熙刻本影印。黄宗羲《弘光实录钞》卷二载左都御史刘宗周上台员从贼姓名中有周亮工名,称其为“伪命无据、或考或逃者”,又称其为“御贼全城,行取提授,遇变潜身。”“遇变潜身”或能反映当时周亮工的态度。见《黄宗羲全集》第二册,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3132页。
    90 顺治二年(1645)的四月,清军攻陷扬州,屠城十日,史可法被俘,五月,清军入南京,钱谦益、王铎等率百官迎降,周亮工也在此时归清。《清实录》卷十九《世祖章皇帝实录》载此年七月,周亮工出任两淮都转运盐使司运使。
    91 《扬州府志》卷二十七《名宦》,雍正十一年(1733)刊本。
    92 《扬州府志》曾载周亮工在扬州一事:“海陵有黠奴密告,宦室谋反状,越治兵掩捕之,亮工侦之其妄,全活甚众。一时无军趣议事,传呼甚亟,众皆惊。亮工徐行,至堂下,抚军作色曰,吏报某地贼起,待公急扑灭之,来何迟?亮工曰,以某料之必无是事。抚军恚甚,曰,观察能以百尸保鼠辈乎?亮工应曰,能。第仓卒,未蓐食,烦为某置食食讫出口乎?骑士谯让之,曰,抚军趣吾会食,向惊呼奚为,于是惊扰始定然,亦卒无贼也。”见《扬州府志》卷二十七《名宦》,雍正十一年(1733)刊本。
    93 黄虞稷《栎下先生行状》。见周亮工《赖古堂集》附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据南京图书馆藏清康熙刻本影印。康熙年间《扬州府志》亦载:“亮工抚恤凋瘵,为民赎被俘子女无算,广储门外,白骨如山,置义冢埋之。”
    94 周亮工《赖古堂集》附录周在浚《行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据南京图书馆藏清康熙刻本影印。又见周在延《赖古堂印谱》跋,《历代印学论文选》下册,杭州:西泠印社,1999年版,520页。
    95 王晫《今世说》卷三《文学》,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30页。
    96 黄虞稷《栎下先生行状》,见周亮工《赖古堂集》附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据南京图书馆藏清康熙刻本影印。
    97 《赖古堂集》卷七《丁亥除夕,独宿邵武城楼,永夜不寐,成诗四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342页。
    98 张民表《原圃集》,清顺治周亮工等刻本,《四库未收书辑刊》第六辑第二十三册。
    99 黄虞稷《栎下先生行状》,见周亮工《赖古堂集》附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据南京图书馆藏清康熙刻本影印。
    100 王晫《今世说》卷二《政事》,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22页。
    101 黄虞稷《栎下先生行状》,见周亮工《赖古堂集》附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据南京图书馆藏清康熙刻本影印。
    102 《福州府志》卷六十四《名宦》,清乾隆十九年(1754)刊本。
    103 黄虞稷《栎下先生行状》,见周亮工《赖古堂集》附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据南京图书馆藏清康熙刻本影印。
    104 《清史列传》、钱陆灿《墓志铭》和黄虞稷《栎下先生行状》都有详细记载。
    105 [美]魏斐德《洪业——清朝开国史》,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55页。
    106 王晫《今世说》卷四《赏鉴》,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47页。
    107 《清史列传》卷七十九《贰臣乙》,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二十册,第6574-6575页。又见《清代七百名人传》,北京:中国书店,1984年版,第31页。
    108 《赖古堂集》附录《年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据南京图书馆藏清康熙刻本影印。
    109 黄虞稷《栎下先生行状》,见周亮工《赖古堂集》附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据南京图书馆藏清康熙刻本影印。
    110 《施愚山诗集》卷二十六《喜周侍郎释系南还》,清宣统二年.(1910)上海国学扶轮社石印。
    111 《赖古堂集》附录《年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据南京图书馆藏清康熙刻本影印,第916页。
    112 关于海防道一职,咸丰九年(1859)刻本《青州府志》卷十一载,顺治初设兵各海防道,,康熙六年裁。九年复专为青州设也。四十年裁青州海防加登莱青道,移驻莱州。
    113 黄虞稷《栎下先生行状》,见周亮工《赖古堂集》附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据南京图书馆藏清康熙刻本影印。
    114 《青州府志》卷三十七,咸丰九年(1859)刻本。
    115 见《蒲松龄年潜》,盛伟编《蒲松龄全集》,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年版,第3369页。
    116 《清史列传》卷七十九《贰臣乙》,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二十册,第6575页。
    117 钱陆灿《墓志铭》,《赖古堂集》附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据南京图书馆藏清康熙刻本影印。
    118 钱陆灿《墓志铭》,《赖古堂集》附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据南京图书馆藏清康熙刻本影印。
    119 黄虞稷《栎下先生行状》,见周亮工《赖古堂集》附录,第924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据南京图书馆藏清康熙刻本影印。
    120 《赖古堂集》卷二《庚子重九杂感用古诗十九首韵呈今醉先生并诸同人》,第142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据南京图书馆藏清康熙刻本影印。
    121 《赖古堂集》凡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据南京图书馆藏清康熙刻本影印,第25页。
    122 详见清人杨风苞《秋室集》卷五《记庄廷鑨史案本末》,光绪癸未(1883)湖州陆氏刻本,又见傅以礼辑《庄史案本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123 《归庄集》卷十《随笔二十四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518页。
    124 关于清代的禁书运动情况,可参见王彬《清代禁书总述》,北京:中国书店,1999年版。清初文字狱文人的言论环境,可参见赵园《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一书中的讨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25-240页。
    125 《赖古堂集》凡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据南京图书馆藏清康熙刻本影印,第25页。
    126 钱陆灿《墓志铭》,《赖古堂集》附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据南京图书馆藏清康熙刻本影印。
    127 姜宸英《墓碣铭》,见周亮工《赖古堂集》附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据南京图书馆藏清康熙刻本影印,第946页。
    128 《清史列传》卷七十九《贰臣乙》,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二十册,第6575页。
    129 姜宸英《墓碣铭》,见周亮工《赖古堂集》附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据南京图书馆藏清康熙刻本影印。
    130 《赖古堂集》卷三《庚辰春侍张林宗先生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据南京图书馆藏清康熙刻本影印,第187-188页。
    131 《赖古堂集》卷二《庚子重九杂感用古诗十九首韵呈今醉先生并诸同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据南京图书馆藏清康熙刻本影印,第137页。
    132 吕留良《赖古堂集序》,见《赖古堂集》附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据南京图书馆藏清康熙刻本影印。
    133 周在延《赖古堂印谱跋》,见《历代印学论文选》下册,杭州:西泠印社,1999年版,第521-522页。
    134 中国知识分子古代传统的讨论,可参见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03-116页。
    135 《赖古堂集》卷十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据南京图书馆藏清康熙刻本影印,第743页。
    136 台湾学者王汎森在《清初士人的悔罪心态与消极行为》一文中曾描述清初流行的一些负面性的“罪”、“愧”、“悔”、“弃”的意识和大量不入城、焚弃儒服、不入县庭以及不赴讲会、不结社等事例,都是具有典型的“象征性”的。见《晚明清初思想十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96页。周亮工的“象征性”举动尤多,除“焚书”之外,如甲申投缳、不入城以及《赖古堂集》中所录诗、《赖古堂印谱》所录其字号、斋馆等都有此特征。
    137 明代遗民焚稿焚笔砚及毁稿的事例很多,可参见孙静庵《明遗民录》中的有关记录。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138 钱陆灿《墓志铭》,《赖古堂集》附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据南京图书馆藏清康熙刻本影印。
    139 邓汉仪《慎墨堂笔记》,扬州图书馆藏钞本,夏荃辑。
    140 王晫《今世说》卷四《赏誉》,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50页。
    141 《祥符县志》卷十四《乡望》,乾隆四年(1739)刻本。
    142 邓汉仪《慎墨堂笔记》,扬州图书馆藏钞本,夏荃辑。
    143 《陋轩诗》计东书序,道光二十年(1840)泰州夏氏刻本。
    144 见叶昌炽《藏书纪事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355页。
    145 王晫《今世说》卷一《德行》,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4页。
    146 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卷一载方中通《论交篇赠佟俨若》诗称佟国桢营救方以智之事,邓之诚根据《陪诗》称方以智难事由周亮工营救得白。详见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上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129-131页。余英时《方以智晚节考》称方以智与周亮工似无直接交情,此事应非周一人出力,但周亮工参与营救是肯定的。详见该书《俗缘考》,第33页,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版。笔者从《赖古堂集》等周亮工著作中的诗来看,他们之间有直接的往来,余英时之说“似无直接交情”欠妥,但说“此事应非周一人出力,但周亮工参与营救是肯定的”则比邓之诚所论更为确切。
    147 见王汎森《晚明清初思想十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87-248页。
    148 见《清事记事》第三册《顺治朝卷》,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582页。
    149 如谢巍先生《中国画学著作考录》对《读画录》、《赖古堂书画跋》、《书影择录》等作过考订,见上海书画出版社,1998年版;刘奉文、王辉先生《周亮工著述考》对不同时期的诗集、杂著作了考订,见《文献》1994年第4期。
    150 《赖古堂集》凡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据南京图书馆藏清康熙刻本影印,第25页。
    151 此稿本现藏天津图书馆,编入《天津图书馆孤本秘籍丛书》第十三册。
    152 《赖古堂集》卷二十三《题蕉堂索句图》,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据南京图书馆藏清康熙刻本影印,第855-856页。
    153 《赖古堂集》附录《年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据南京图书馆藏清康熙刻本影印,第910页。
    154 《赖古堂集》卷二十一《闽雪小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据南京图书馆藏清康熙刻本影印,第789页。
    155 《赖古堂集》卷二十一《北雪小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据南京图书馆藏清康熙刻本影印,第790页。
    156 《赖古堂集》卷二十一《北雪小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据南京图书馆藏清康熙刻本影印,第790页。
    157 《赖古堂集》卷二十一《书诗册后与吴冠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据南京图书馆藏清康熙刻本影印,第806页。
    158 《赖古堂集》附录《年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据南京图书馆藏清康熙刻本影印,第915页。
    159 《赖古堂集》卷二十一《书诗册后与吴冠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据南京图书馆藏清康熙刻本影印,第807页。
    160 《赖古堂集》卷十九《与汪次舟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据南京图书馆藏清康熙刻本影印,第730页。
    161 《赖古堂集》卷十三《赖古堂诗集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据南京图书馆藏清康熙刻本影印,第532页。
    162 笔者于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所见题为“赖古堂全集”二十四卷本,卷首有魏禧序,毛甡《赖古堂文集序》、道光已丑周氏裔孙周銮序,以及康熙十四年周在浚、在延、在建、在都、在青凡例。此本内容与《赖古堂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据南京图书馆藏清康熙刻本影印本同,应为周氏后人据康熙刻本所刻,或与《金溪县志》所载“赖古堂全集二十四卷”为同一刻本。
    163 邓实、黄宾虹编《美术丛书》有《书影择录》一卷,选录《书影》中有关书画方面的内容。南京:江苏 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164 《赖古堂集》附录《行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据南京图书馆藏清康熙刻本影印,第1001页。
    165 《赖古堂集》附录《年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据南京图书馆藏清康熙刻本影印,第910页。
    166 《赖古堂集》卷十三《赖古堂诗集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据南京图书馆藏清康熙刻本影印,第531页。
    167 《赖古堂集》卷十五《广金石韵府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据南京图书馆藏清康熙刻本影印,第622-623页。
    168 参见刘奉文《<四库全书>著录周亮工<同书>考并补<四库撒毁书提要>》,《社会科学战线》1991年第3期,第340页。
    169 《赖古堂集》凡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据南京图书馆藏清康熙刻本影印,第27页。
    170 陈垣《<四库提要>中之周亮工》,《文献论丛》,故宫博物院编,1936年10月。
    171 周亮工还有不少人物传被收入他人著作中,如收入《赖古堂集》卷十八的《书戚三郎事》后被清张潮《虞初新志》卷七收录,康熙刻本,今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编入《四库禁毁书丛刊》子部第三十八卷;收入周亮工《读画录》的《刘酒传》被《虞初新志》卷十六收录;《唐仲言传》被《虞初新志》卷十六收录;《李公起传》被张潮《虞初新志》卷十六收录,以上传记又收入《笔记小说大观》第十六册。
    172 清代金石学的发展概况,参见暴鸿昌《清代金石学及其史学价值》,《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第5期。
    173 这方面近年来研究成果颇多,如黄悖《汉碑与清代前碑派》,见《中国碑帖与书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2001年版,第299-316页;白谦慎《从八大山人临<兰亭序>论明末清初书法的临书观念》、刘恒《清代书家与<兰亭序>》,均见《兰亭论集》,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62-472页和473-485页;金丹《阮元书学思想研究》,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01年硕士论文,等等。
    174 周亮工跋《谷口临曹全礼器二碑合卷》,故宫博物院藏,见《中国古代书画图目》第二十二册,167-168页。
    175 《赖古堂集》卷二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据南京图书馆藏清康熙刻本影印,第786-787页。
    176 钱泳《履园丛话》卷十一上《书学·隶书》,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287页。
    177 万经《分隶偶存·论汉唐分隶同异》,《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版,第427页。
    178 杨载《赵公行状》,见赵孟頫《松雪斋集》附录,海王邨古籍丛刊,北京:中国书店,1991年版。
    179 钱泳《履园丛话》卷十一上《书学·隶书》,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286页。
    180 郑簠,字汝器,号谷口,上元人,是清代碑派运动之先驱,薛龙春兄有关于郑簋与清初隶书的讨论。
    181 《朱彝尊选集》诗选《赠郑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80页。朱彝尊,字锡鬯,号竹垞,秀水人。为清初浙派文坛领袖和著名学者。羲娥,即羲和、嫦娥,古人以为羲为日御,娥为月御,故以此喻日月,语出自韩愈《石鼓诗》:“孔子西行不到秦,掎摭星宿遗羲娥”,星宿指《诗》三百篇,这里朱彝尊用之谓郑簠摹拓古碑无一遗漏。
    182 《施愚山诗集》卷二十二《酒间赠郑谷口》,清宣统二年(1910)上海国学扶轮社石印。
    183 姜宸英《湛园题跋》,《小石山房丛书》第二册。
    184 周亮工跋《谷口临曹全礼器二碑合卷》,故宫博物院藏,见《中国古代书画图目》第二十二册,167-168页。
    185 钱泳《履园丛话》卷十一上《书学·隶书》,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286页。
    186 郑板桥《题程邃印拓册》,见启功《击脑篇》手稿本,引自周积寅《郑板桥年谱》,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1991年版,第436页。
    187 《赖古堂集》卷二十二,第833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据南京图书馆藏清康熙刻本影印。
    188 周亮工跋《谷口临曹全礼器二碑合卷》,故宫博物院藏,见《中国古代书画图目》第二十二册,167-168页。
    189 《赖古堂集》卷十五《广金石韵府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据南京图书馆藏清康熙刻本影印,第623页。
    190 《赖古堂集》卷十五《广金石韵府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据南京图书馆藏清康熙刻本影印,第624-625页。
    191 《赖古堂集》卷二十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据南京图书馆藏清康熙刻本影印,第835-836页。
    192 详细讨论参见拙文《清代扬州八怪的师碑破帖风气》,《扬州八怪艺术国际研讨会论文集》,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03-108页。
    193 书写异体字的风气约从明万历年间开始,至崇祯、顺治年间达到高潮,康熙后期开始衰落,代表人物如王铎、傅山、八大等人,见白谦慎《新新无已 愈出愈奇——十七世纪书法家书写异体字风气的研究》,台北《故宫学术季刊》第22卷第2期,2004年,第101-131页。周亮工生活的时代正是异体字书写风气的高潮期,其书风中有此特点。
    194 包世臣《艺舟双楫》,《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版,第658页。
    195 详细人物可参见本文附录三《周亮工交游人物表》。
    196 北方鉴藏家群体兴起的直接原因是皇室的更替、新宫廷的旧藏和北方官僚的兴起,北方人有机会获得大量的南方藏品,这些都是北方鉴藏圈形成的因素,王铎在其中又起着先导作用。可参见傅申《王铎与清初北方鉴藏家》,《朵云》季刊第28期。
    197 关于孙承泽的详细研究,可参见林婉瑜《儒士、贰臣、收藏赏鉴家——孙承泽(1592-1676)之生活、绘画品味与影响》,台北中央大学艺术学研究所硕士论文,2004年。
    198 《清史列传》卷七十九《贰臣乙》,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二十册,第6598页。此外,《四库未收书辑刊》第一辑收录有其《孔易》七卷,《四库禁毁书丛刊》第七十一册收录有其《山书》十八卷。
    199 《赖古堂集》附录《年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据南京图书馆藏清康熙刻本影印,第906页。
    200 《赖古堂集》卷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据南京图书馆藏清康熙刻本影印,第166页。
    201 《书影》卷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51页。
    202 如《赖古堂集》卷五有《九月十六日望西山呈北海夫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据南京图书馆藏清康熙刻本影印,第280页。
    203 宋荦《论画绝句》,黄宾虹、邓实编《美术丛书》第一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265页。
    204 孙承泽《庚子销夏记》卷一,《中国书画全书》,第七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4年版,第756页。
    205 金红男在《the life of a patron》一文中对这种影响作过详细讨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士论文,1996年,第194页。
    206 详见本文第一章关于周亮工生平的讨论。
    207 《历代印学论文选》下册,杭州:西泠印社,1999年版,第517页。
    208 《重刊江宁府志》卷三十四《儒林》,清光绪六年(1880)刻本。
    209 孙静庵《明遗民录》卷十七《张怡》,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36页。
    210 《金陵通传》卷二十《本传》,清陈作霖编,1970年台北成文出版社据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刊本影印。又见《张白云先生事略》卷四十六《遗逸》,四部备要史部,上海中华书局据原刻本校刊。
    211 《清事记事》第二册《明遗民卷》,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057页。
    212 周亮工《结邻集》卷八,清康熙赖古堂刻本。
    213 《国朝耆献类征》卷四百七十八,李桓辑,清光绪十年(1884)湘阴李氏刊本。
    214 龚鼎孳《定山堂诗集》卷一,清光绪九年(1883)刻本。
    215 孔尚任《湖海集》卷七《白云庵访张瑶星道士》:“淙淙历冷泉,乱石路频转。久之见白云,云中吠黄犬。篱门呼始开,此时主人膳。我入拜其床,倒屣意颇善。著书充屋梁,欲读从何展。数语发精微,所得已不浅。先生忧世肠,意不在经典。埋名深山颠,穷饿极淹蹇。每夜哭风雷,鬼出神为显。说向有心人,涕泪胡能免。”诗后有遗民黄云批语“白云心事,一一写出,是一篇逸民传。”,见康熙刻本。孔尚任《桃花扇》之闰二十《闲话》、第三十出《归山》和第四十《入道》中的“张薇”,即以此为原形创作,分别见《桃花扇》第132页、第198页、第252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孔尚任与张怡的交往,参见袁世硕《孔尚任交游考》,《孔尚任年谱》,济南:齐鲁书社,1987年版,第291-294页。
    216 《赖古堂印谱引》,《赖古堂印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又见《历代印学论文选》下册,杭州:西泠印社,1999年版,第517-518页。
    217 《读画录》序,于安澜编《画史丛书》,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版,第3页。
    218 关于髡残生平的研究,可参见郑锡珍《弘仁髡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茅新龙《髡残生平考略》,《朵云》季刊第15期;胡艺《髡残年谱》,《朵云》季刊第16期;薛锋、薛翔《髡残》,沈阳:吉林美术出版社,1996年版,等等。
    219 龚鼎孳《定山堂诗集》卷一,光绪九年(1883)刻本。
    220 《赖古堂集》卷六,第324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据南京图书馆藏清康熙刻本影印。
    221 可参见吕晓《髡残绘画研究》,南京艺术学院博士论文,2003年,第54页。
    222 《读画录》卷二,于安澜编《画史丛书》,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版,第24页。
    223 《藏(?)集》卷十一,清康熙赖古堂刻本,《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三十六册。
    224 《赖古堂集》卷二十,第780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据南京图书馆藏清康熙刻本影印。
    225 《赖古堂集》卷二十,第783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据南京图书馆藏清康熙刻本影印。
    226 关冕钧《三秋阁书画录》卷上,民国十七年(1928)苍梧关氏铅印本。
    227 陆心源《穰梨馆过眼录》卷三十六,《中国书画全书》,第十三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8年版,第222页。
    228 《石渠宝笈三编》御书房著录《周亮工集名家山水册》,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229 有关程邃生卒年问题,汪世清曾撰文专门考证,见香港《大公报》副刊《艺林》,1979年2月7日,后收入《艺苑疑年丛谈》一书,见紫禁城出版社,2002年版,第159页至163页。程邃的出生地,张潮、张载辑《昭代丛书》丙集所收靳治荆《思旧录》中《程处士穆倩先生逡》和黄宾虹《垢道人佚事·游迹》都载其“生于云间”。关于程邃的研究,以汪世清着力尤多,发表有《程邃年谱》,见《徽学通讯》1985年第2-6期,又有未刊本《程邃资料集》。此外,还有李志纲《程邃研究》、陈三弟《程邃交游考议》,均见《朵云》季刊第46期,1997年版。
    230 陈鼎《留溪外传·垢区道人传》,康熙刻本。又载盛宣怀辑《常州先哲遗书》卷五,光绪二十一年(1895)至二十四年(1898)刻本。
    231 《扬州府志》卷三十三《人物流寓》,雍正十一年(1733)刻本。
    232 王晫《今世说》卷六《容止》,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233 王豫《江苏诗征》引《遗佚录》:“邃旷怀高尚,不与俗伍,尤重气节,为黄石斋所重,与周亮工、龚孝升、龚贤堪称白头交。”见《清事记事》第一册《明遗民卷》,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06页。
    234 《印人传》卷一《书程穆倩印章前》,康熙十二年(1673)周氏刻本。
    235 姜宸英《题摹古印谱》,《小石山房丛书》第二册。
    236 《赖古堂集》卷七《丁亥除夕,独宿邵武城楼,永夜不寐,成诗四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343页。
    237 《赖古堂集》卷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据南京图书馆藏清康熙刻本影印,第457页。诗中“邗上”即扬州。
    238 见许珌《铁堂诗草》卷下,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兰山书院刻本,《四库未收书辑刊》第五辑,第30册,诗中“竹西”即扬州。《铁堂诗草》卷上有《饮周栎园方伯仲蕉堂作歌》,周亮工还为《铁堂诗草》作序,称“余与天玉尤欢,相得无间”,足见与许珌关系亦十分密切。
    239 孙枝蔚《溉堂集》上册《溉堂前集》卷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据上海图书馆藏清康熙刻本影印,第268页。
    240 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卷三十八《文苑》,四部各要史部,上海中华书局据原刻本校刊。
    241 《赖古堂集》卷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据南京图书馆藏清康熙刻本影印,第243页。
    242 《赖古堂集》卷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据南京图书馆藏清康熙刻本影印,第242页。
    243 《读画录》卷三,见《画史丛书》,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版,第37页。
    244 程邃《萧然吟》,清顺治刻本,《四库禁毁丛刊》集部一一六册。
    245 黄宾虹(予向)辑《垢道人遗著》,见《中和月刊》第四卷第四期,1943年版,第30-47页。
    246 《赖古堂集》卷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据南京图书馆藏清康熙刻本影印,第412页。
    247 《赖古堂集》卷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据南京图书馆藏清康熙刻本影印,第477页。
    248 关于周亮工和龚鼎孳的交往,详见本文附录三《周亮工交往人物表》。
    249 《读画录》卷三,见《画史丛书》,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版,第36页。
    250 《读画录》卷三,见《画史丛书》,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版,第36页。
    251 关于陈洪绶的生平及艺术的讨论,可参见陈传席《明末怪杰》一书,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年版;翁万戈《陈洪绶》,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年版。
    252 《诸暨县志》卷三十九《流寓传》,清宣统二年(1910)刻本。
    253 《读画录》卷一,见《画史丛书》,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版,第11页。陈洪绶《五洩山图》(美国克利夫兰博物馆藏)约绘于这一时期,或正是他们同游之后有感而作。
    254 《读画录》卷一,见《画史丛书》,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版,第11页。
    255 《归去来兮图》现为美国檀香山火奴鲁鲁艺术学院所藏,全卷分十一段:第一段,“采菊”题云“黄华初开,白衣酒来,吾有何求于人哉!”第二段“寄力”题云:“人子役我子,我子役人子,不作子人观,谆谆付此纸。”第三段“种秫”题云:“米桶中人,争食是力,狂药中人,何须得食。”第四段“归去”题云:“松景思余,余乃归欺。”第五段“无酒”题云:“佛法甚远,米汁甚逦,吾不能去彼而就此。”第六段“解印”题云:“糊口而来,折腰则去,乱世之出处。”第七段“贳酒”题云:“有钱不守,吾媚吾口。”第八段:“赞扇”题云“寄生晋宋,携手商周,松烟鹤馆,以写我忧。”第九段“却馈”题云:“乞食者却肉,吾竟不爱吾腹。”第十段“行乞”题云:“辞禄之臣,乞食之人。”第十一段“灌酒”题云:“衣冠我累,麴蘖我醉。”高居翰曾在《陈洪绶:人像写照与其他》一文对此图蕴涵的意义作精彩的分析,参见《气势撼人——十七世纪中国绘画中的自然与风格》,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年版,第88-91页。
    256 画家以陶渊明《归去来辞》为题材进行创作历来著录甚多,如《铁网珊瑚》卷十九有唐韩混《归去来图》、《宣和画谱》卷七有李公麟《归去来图》、《清河书画舫》卷四有北宋晁补之《自画归来图》、《式古堂书画汇考》卷二有南宋赵伯驹《画归去来辞》、《江村书画目》卷十二有何澄《归庄图》、《书画见闻录》卷五有钱选《归去来图》、《穰梨馆过眼录》卷十七有文徵明《归去来辞书画》、《佩文斋书画谱》卷八十六有明徐贲《画归去来辞》等,这种题材代表了文人画反朴归真、回归自然的基本倾向。此外,以描绘陶渊明形象和生活故事的画作和关于《桃花源记》题材的画作也十分丰富。在书法作品中,陶渊明的诗文也是文人常常抄录的内容。
    257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韩非子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221-222页。
    258 《吕氏春秋》卷十七《执一》,(汉)高诱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310页。
    259 《战国策》卷五《秦三·蔡泽见逐于赵》,(汉)刘向集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220页。
    260 高居翰在《陈洪绶及其人物画》一文中有详细讨论,见《山外山——晚明绘画(1570-1644)》,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年版,第221页。
    261 《读画录》卷一,见《画史丛书》,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版,第11页。
    262 《赖古堂集》卷二十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据南京图书馆藏清康熙刻本影印,第824页。周亮工在《读画录》卷一还载有黄澍称陈洪绶甲申后“意存谆戒”,劝谏友人不要降清,这里“坚不落笔”也反映了陈洪绶对周亮工仕清的态度。
    263 《赖古堂集》附录《年谱》:顺治八年“代左辖职,入闱提调。秋,复代职赴延平。”十年,“夏,升省左布政使”,十一年,“秋,乡试提调,擢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十二年,“正月,由南京赴京都察院任,即疏言闽事,又陈用兵机宜六事,顺治嘉纳之,后蒙采择行”,“六月擢户部总督兼右侍郎,未几推吏部左侍郎。”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据南京图书馆藏清康熙刻本影印。
    264 《书影》卷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9页。
    265 据《宣和画谱》卷五载,从唐代郑虔开始已经创作陶渊明像,到元明时如钱选、赵孟頫、仇英、吴伟、唐寅等描绘陶渊明形象的画作已很多。周亮工提到的陈洪绶为其画像仿陶渊明的形象,说明晚明以来肖像画中已把陶渊明作为一个隐逸文人的主题来效仿,一直到清初仍然如此,如禹之鼎为周亮工画像仍保留着这种风格。
    266 《赖古堂集》卷二十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据南京图书馆藏清康熙刻本影印,第824-825页。陈洪绶《宝纶堂集》卷五收录有《喜周元亮至湖上》二首,其中有“半年两握手,十载几封书”语,表现出陈洪绶见到周亮工喜悦而感伤的情怀。
    267 《赖古堂集》卷二十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据南京图书馆藏清康熙刻本影印,第825-826页。赖古堂集》中收录有周亮工题陈洪绶画与友人两则,或正是四十二幅中的作品。其一《题陈章侯画与林铁崖》云:“丙申以此卷寄铁公,时公方各琼海兵,戊戌予复自闽赴廷尉质,抵西曹不十日,而公亦中谗逮至,颂系之地,相去数武,唾咳皆闻,独不能交语耳。当时意吾两人旦夕且死,即徼天幸,而贻此卷与藏此卷者其一得不死,然亦不能并活,此卷归他人勿论矣。使贻者不得脱,藏有独存,何以把此耶。庚子公既蒙恩南还,辛丑予冤亦雪,是年秋,值公明圣湖(杭州西湖)出此相视,装潢有加,旧观顿反,观故人手跋,皆为予抱痛,予把此卷,盖不禁潸然泪下数行也。嗟夫,铁公当时意我两人即万幸一脱耳,岂意贻者、藏者不知死,乃得并活,复从荷香桂影茗碗炉香间从容展视如是耶。嗟夫,铁公东崖先生所谓日影之悲,山阳之痛,予两人幸免矣。第章侯不免作人琴之感,予对此滋戚。今日章侯第四儿鹿头涉江过慰,一衣带水,便是老迟埋骨处,铁公固因此卷以交章侯者,未免有情,亦复谁能遗此。”其二《题老莲画与王竹庵》云:“予与竹庵性情嗜好无不同,数年以来,交游者亦无少异,所异者,予长竹庵十有八岁,予得交老莲,竹庵不及见老莲耳。竹庵将返里,予出老莲此幅相赠,据琴人酷肖老莲,疑是此老自图其貌。竹庵收展之余,应仿佛与老莲遇也。老莲生平以不登二华为憾,竹庵云开立马时,其悬此幅于莲萼峰下,使此老一慰生平。”分别见《赖古堂集》卷二十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据南京图书馆藏清康熙刻本影印,第831-832页:第837-838页。此外,《赖古堂集》卷二十三《又题蕉堂图》提到的《蕉堂夜话图》和安徽博物馆所藏《闽雪图》等也都为陈洪绶应周亮工之请所作。
    268 《赖古堂集》卷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据南京图书馆藏清康熙刻本影印,第382页。
    269 王渔洋《为周亮工题陈洪绶水仙、竹两首》:“清冷池畔梁园种,奈此生绡素影何。更写东阿旧时恨,芝田馆外见凌波。玲珑疏影玉缤纷,以似江梅迥不群,特向苍梧分一本,泪痕斑处伴湘君。”见《渔阳精华录集注》,惠栋注,济南:齐鲁书社,1992年版。
    270 《书影》卷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03页。
    271 《书影》卷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23页。
    272 《书影》卷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06页。
    273 《民国闽侯县志》卷七十二《文苑下》本传。
    274 如《施愚山诗集》卷九有《集高云客遗安草堂,同郑奚仲、崔五竺、陈效儋、刘直夫、彭尔仁》云:“大海多琼树,君子怀清晖。游娱遂谈宴,曲坐临水涯。谢公有别墅,遗构欣在兹。藏书累箧笥,盛事传声诗。……”卷九《答侯官高云客》云:“怀友思卓荦,寻山豁拘陋。遂杖武夷策,冥搜遍岩岫。……后劲推高生,斐然擅深秀。闻声欣夙昔,素心投邂逅。珍馔集良朋,清池足枕漱。”卷三十三《寄高云客闽中》云:“不信干戈地,犹传万里书。林庐劫火后,身世海波馀。天意存耆旧,生涯稳钓鱼。十年尊酒阔,白首付离居。”这些都记录了施闰章与高兆的来往,又如朱彝尊《曝书亭集》卷十二有《高处士兆、方处士中德、陈上舍治将归,过集古藤书屋,同陆处士嘉淑、魏上舍坤分韵赋长歌送别得要字》等说明高兆和他们关系都很密切。
    275 《赖古堂集》卷二十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据南京图书馆藏清康熙刻本影印,第808—811页。
    276 《尺牍新钞》卷五,上海:上海书店据上海杂志公司1935年初版复印,1988年版,第116页。
    277 《赖古堂集》卷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据南京图书馆藏清康熙刻本影印,第290页。
    278 关于许友的生卒年,上世纪日本学者即有讨论。田中勇次郎《许友人书》一文根据许友于周亮工案后1661年由北京归乡和《米友堂集》中有关文献曾有1618-1662年的推测,泽田雅弘《许友生殁年》根据《赖古堂集》中与许友相关的诗文年代认为当为1620-1663年,较为可信。许友其人其书的详细讨论,可参见张佳杰《明末清初福建地区书风探究——以许友为中心》,台湾大学艺术史研究所2002年硕士论文。
    279 《赖古堂集》卷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据南京图书馆藏清康熙刻本影印,第185页。
    280 见《米友堂诗集》,福建省图书馆藏手抄本。
    281 《赖古堂集》卷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据南京图书馆藏清康熙刻本影印,第408页。
    282 《赖古堂集》卷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据南京图书馆藏清康熙刻本影印,第470页。
    283 《印人传》卷一《书许有介自用印章后》,康熙十二年(1673)周氏刻本。
    284 参见张佳杰《明末清初福建地区书风探究——以许友为中心》第四章的讨论,台湾大学艺术史研究所硕士论文,2000年,第75-79页。
    285 《赖古堂集》卷二十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据南京图书馆藏清康熙刻本影印,第822页。
    286 《尺牍新钞》卷十一《与周减斋》称“闭门为师作山水花卉”,上海:上海书店,1988年版,第286页。
    287 《读画录》卷三,见《画史丛书》,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版,第33页。
    288 《赖古堂集》卷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据南京图书馆藏清康熙刻本影印,第13页。
    289 参见张佳杰《明末清初福建地区书风探究——以许友为中心》,台湾大学艺术史研究所2000年硕士论文,第101-102页。
    290 谢正光《顾炎武、曹溶论交始末》,见《清初诗文与士人交游考》,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20页。
    291 可参见白谦慎《傅山与魏一鳌:清初明遗民与仕清汉族官员关系的个案研究》,《台湾大学美术史研究集刊》,1996年第3期。
    292 关于元末明初文化环境的问题,可参见拙文《论元代末期的苏州书坛》的讨论,《东南文化》2003年第1期,又见《宋克书法研究》第一章,南京艺术学院硕士论文,2003年。
    293 见李日华《味水轩日记》卷四、卷五,《中国书画全书》第三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2年版,第1178页;第1193页。
    294 仅孙静庵《明遗民录》中所录擅书画者就有如唐复思、阮玉铉、方以智、王若之、朱金芝、恽寿平、担当、郭都贤、陶汝鼐、吕留良、万寿祺、韩洽、傅眉、胡庭、林浤、尺宵子、王方魏、张盖、陈洪绶、金俊明、曹竣、陈恭尹、阮浚、李潜昭、章有成、郑澹居、申自然、归庄、万斯祯、王馀佑、徐枋、戴易、八大、髡残、明光、如寿、仞千禅师等数十人,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如果加上仕清文人中擅书画者,足见这一时期书画艺术的兴盛。
    295 此文载于《晚村文集》卷八,《钞本晚村诗文集》中有文无例,《国粹学报》第六十四期曾根据海宁管庭芬钞本排印,有例。天津图书馆藏有管庭芬《一瓶笔存》稿本,有例无跋,笔者未见,详参见卞僧慧《吕留良年谱长编》所录,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107页。
    296 《歙县志》卷十《人物志·遗佚》,许承尧等纂,民国二十六年(1937)铅印本。黄宾虹《冰谼杂录》也载其“甲申后,服如野僧,或有言触往事者,辄哭不休,簪绂中人有愿近呢者,皆拒绝之。”见《黄宾虹文集·杂著篇》,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年版,第41页。
    297 《拜经斋日记》为稿本,现藏于杭州市文物考古所。引自翟屯建《徽派篆刻》,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69-70页。
    298 《利玛窦中国札记》,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4-25页。
    299 这一现象可以从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所藏七百多通明代后期的书信上可以看到,陈智超先生对这批手札作了细致地考释和研究,参见《明代徽州方氏亲友手札七百通考释》,安徽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00 明代周应愿《印说·正名》载有关于印谱的产生和发展:“古有印无谱,谱自宋宣和始。《宣和谱》有四卷,今不传。后王厚之顺伯亦有印谱,王球子弁氏有《啸堂集古录》,赵吴兴子昂有《印史》,吾衍子行氏有《学古印式编》,浦城杨遵宗道氏有《集古印谱》,吴孟思、钱舜举、颜叔夏、沈润卿诸家,不一而足。”朱简《印经》中也认为“印谱自宋宣和始”。韩天衡《九百年印谱史考略》以为起于杨克一《印格》,早于《宣和印谱》,见《天衡印谭》,上海:上海书店,1993年版,第80-83页;然而关于集古印谱的记录在《旧唐书·韦述传》和《新唐书·艺文志》中已经出现,可参见黄悖《中国古代印论史》第一章《元代印论史前史——由书画鉴藏印和集古印谱产生的印章审美意识》的具体讨论,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4年版, 第3-7页。
    301 甘赐《印章集说》,《历代印学论文选》上册,杭州:西泠印社,1999年版,第76页。
    302 《印人传》卷一《书文国博印章后》,康熙十二年(1673)周氏刻本。
    303 董其昌《学山堂印谱》序,《历代印学论文选》下册,杭州:西泠印社,1999年版,第505页。
    304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子部艺术类《篆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437页。
    305 据《西泠艺丛》第十四期柴子英《社藏印谱介绍——<赖古堂印谱>》一文介绍,此谱原为张鲁庵先生藏本,1962年捐献西泠印社。卷首钤有“丁仁收集摹拓之记”、“曾经八千卷楼所得”、“丁仁金石”、“辅之所藏”、“葛祖芬鉴赏印”、“望云草堂”、“鲁庵所藏”等收藏印。开本高二九·五,宽一七·五公分:板框高一九·六,宽一三·四公分,书口刻隶书书名。玉扣纸蓝框,殊泥原钤。笔者尚未访得,现根据柴文来讨论。
    306 南京图书馆藏有《赖吉堂家印谱》一卷,收录印一百五十八方,而卷首仅有高阜一人序,笔者疑为后人根据钤印本所辑。
    307 周在延《赖古堂印谱》跋,《历代印学论文选》下册,杭州:西泠印社,1999年版,第521页。
    308 张贞《杞田集》卷十四《跋赖古堂印谱》,康熙庚寅(1710)重九日春岑阁刻本,《四库未收书辑刊》第七辑第28册,第750页。
    309 《四库撤毁书提要》,见《四库全书总目》附录,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842页。
    310 赵孟頫《松雪斋集》卷六《印史序》,海王村古籍丛刊,北京:中国书店,1991年版。
    311 黄悖《<印说>的价值、影响、流传及其成书时间》,《中国古代印论史》,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4年版,第55页。
    312 现流传的各种版本都将此跋署为周在浚,误。《印人传》康熙十二年(1673)周氏刻本署名为“在浚、在延、在建、在都、在青”,因此书为其子合编而成,故共同署名,非周在浚一人所编。
    313 《印人传》康熙十二年(1673)周氏刻本的这个顺序在后来的各个版本中,将《书文信国铁印后》和《书海忠介泥印后》两篇顺序颠倒。
    314 见陈麦青《流传日本的<印人传>抄本》,《随兴居谈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15-217页。
    315 《四库撤毁书提要》,见《四库全书总目》附录,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841页。
    316 周在浚《读画录》跋,于安澜编《画史丛书》,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版,第63页,。
    317 周在浚《印人传》跋,康熙十二年(1673)周氏刻本。
    318 余绍宋《书画书录解题》卷一,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8页。
    319 钱陆灿《印人传》序,康熙十二年(1673)周氏刻本。此序中流传刻本还将“雪客”刻为“云客”,实误。
    320 谢正光、余汝丰《清初人选清初诗汇考》一书对《吾炙集》序跋收录和考论甚详,本文对此书不再专门研究。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2-40页。
    321 钱谦益《牧斋有学集》第十七卷《序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766-770页。
    322 详见本文附录一《乾隆禁书与周亮工著作的抽毁》一文的讨论。
    323 卢见曾《感旧集补传》凡例,乾隆十七年(1752)德州卢氏刻本。
    324 朱彝尊《感旧集》序,乾隆十七年(1752)德州卢氏刻本。
    325 《印人传》卷一《书许有介自用印章前》,康熙十二年(1673)周氏刻本。《四库撤出书》中此部分将“牧斋…,如此”删去,将”予亦”改为”尝”。
    326 关于周亮工与许友的交往,详见本文第一章中《周亮工与明末清初地域文化圈》的讨论。
    327 钱谦益《吾炙集》,光绪二十八年(1902)怡兰堂刻本。又见《清事记事》第二册《明遗民卷》,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064页。
    328 陈维崧《箧衍集》,康熙三十六年(1697)蒋国祥刻本。
    329 卢见曾《感旧集补传》序,乾隆十七年(1752)德州卢氏刻本。
    330 黄传祖《扶轮新集》卷七,顺治十六年(1659)刻本。
    331 《赖古堂集》卷二十二《跋黄心甫自叙年谱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据南京图书馆藏清康熙刻本影印,第828页。
    332 龚鼎孳《定山堂诗集》卷二十二,光绪九年(1883)刻本。
    333 钱陆灿《汇刻列朝诗集小传》序,见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9年版,第1页。
    334 钱陆灿《汇刻列朝诗集小传》序,见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9年版,第1页。
    335 钱陆灿《印人传》序,康熙十二年(1673)周氏刻本。
    336 唐人选唐诗很多,如元结选《箧中集》、殷璠选《河岳英灵集》、芮挺章选《国秀集》、令狐楚选《御览诗》、高仲武选《中兴间气集》、姚合《极玄集》等,具体篇目可参见《唐人选唐诗》,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
    337 冯舒《怀旧集》序,《滂喜斋丛书》,光绪三年(1877)吴县潘氏刻本。
    338 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可参见谢正光《清初诗文与士人交游考》,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39 傅抱石《读周栎园<印人传>》,《傅抱石美术文集》,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276页。
    340 《印人传》卷二《书黄济叔印谱前》,康熙十二年(1673)周氏刻本。
    341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荀彧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310页。
    342 《苏轼诗选》,陈迩冬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22页。
    343 宇文所安《追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往事再现》导论,郑学勤译。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3—9页。
    344 宇文所安《黍稷和石碑:回忆者和被回忆者》,见《追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往事再现》第一章,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36页。
    345 《读画录》卷三有周亮工赠樊圻诗云:“兄弟东园户白封,不教人世见全龙,疏灯梦稳长桥雨,破砚欹磨近寺钟,白堕荒唐胸五岳,青来迢递笔三峰,北山云树萧条尽,老去朝朝拜废松。”可见樊圻在清初的景遇和高致。见于安澜编《画史丛书》,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版,第44页。
    346 关于明末国变后的金陵与其怀旧画风的讨论,可参见石守谦《从奇趣到复古——十七世纪金陵绘画的一个切面》,台北《故宫学术季刊》第15卷第四期,1998年。
    347 《西湖梦寻》卷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348 关于集体记忆和文化记忆的讨论近年来在西方社会文化史研究中成为重要课题。美国学者沃尔夫·坎斯特纳认为,集体记忆不是历史,尽管他有时从类似的材料中产生,是一种集体现象,但是它能在个人的行为和个人的叙述中证明自己。德国学者简·阿斯曼认为,文化记忆包含了各个时期各个社会特定的可以再度使用的文本、图像和仪式,对他们的“培养”有助于稳定和传递那个社会的自我意象。参见沃尔夫·坎斯特纳《寻找记忆的意义》,张智译,《历史与理论》第41期,2002年5月,又见《表象的叙述——新社会文化史》,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139-166页。感旧的集体记忆和文化记忆在明末清初被文人普遍运用,对场景、妙语、艺术品、人物身份等等的怀旧,实际上成为文人对现实态度一种隐喻式的表达。
    349 关于南宋遗民诗人的讨论,可参见方勇《南宋遗民诗人群体研究》,书中对南宋遗民的群体形成、成员类型、心态表现、主题取向等讨论甚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50 钟嗣成《录鬼簿》自序,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
    351 《礼记》卷三《王制第五》,陈澔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据清代英殿本影印,第76页。
    352 《吕氏春秋》第十卷《孟冬纪》,(汉)高诱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146页。
    353 《后汉书》卷六十下《蔡邕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990页。
    354 陶宗仪《书史会要》卷二载:“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人,彪之子,官至中郎将,善大小篆,因扬雄《训纂》,遂作《续训纂》十三章,通一百二章,凡六千一百二十字,无复者。”上海:上海书店1984年据1929年武进陶氏逸园景刊明洪武本影印本,第31页。除班国外,历代还有不少文人参与篆印,后交给工匠刊刻,如唐代虞世南、宋代欧阳修、章惇、元代虞集、周伯琦等。
    355 《新唐书》卷二百二《吕向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758页。
    356 关于隋唐五代的工匠活动及其工艺,尚刚《隋唐五代工艺美术史料简编》所录史料甚详,这里不一一展开,可参见《隋唐五代工艺美术史》第249-333页,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版。唐代刻石官署的设置及其所辖刻工与刻石的情况,可参见程章灿《唐代刻石官署所辖刻工考》,《全国第六届书学讨论会论文集》,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4年版,113-123页。早期工匠管理及汉唐之际出土遗迹中有关工匠的讨论,可参见丛文俊《关于魏晋出土文字遗迹的性质与学术意义的分析》,《丛文俊书法篆刻研究文集》,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版,第247-259页。
    357 如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三十有关于浙西银工的记载,有嘉兴的朱碧山、平江的谢君馀、谢君和、松江的唐俊卿等,称他们“精于手艺,表表有声者,屈指不多数也。”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72-373页。此外,近代学者还注意到宋元时期的古籍刊工,如傅增湘编著《藏园群书题记》正续集、《藏园群书经眼录,张元济主编《宝礼堂宋本书录》、《涵芬楼烬余书录》、赵斐云《中国版刻图录》都详细著录了这一时期古籍中记录的刊工姓名。
    358 德国学者雷德侯还从“模件”的角度来讨论中国工匠的活动与中国古代工艺和艺术的关系,可参见《万物》,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版。
    359 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十六《玩具·好事家》,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654页。
    360 《三袁随笔》,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160页。
    361 张岱《陶庵梦忆》卷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362 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十六《玩具·新安制墨》,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660页。
    363 徐巨源说:“当神宗时,天下文治向盛。若赵高邑(南星)、顾无锡(宪成)、邹吉水(元标)、海琼州(瑞)之道德风节,袁嘉兴(黄)之穷理,焦秣林(弘)之博物,董华亭(其昌)之书画,徐上海(光启)、利西士(玛窦)之历法,汤临池(显祖)之词曲,李奉祠(时珍)之本草,赵隐君(宦光)之字学,下而时氏(大彬)之陶,顾氏(名字不详)之治理,方氏(于鲁)、程氏(君旁)之墨,陆氏(子冈)攻玉,何氏(震)刻印,皆与古者同敝天壤。”《书影》卷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4页;又见《尺 牍新钞》卷二,上海:上海书店,1988年版,第42页。徐世溥即徐巨源,江西新建人,明亡后山居晦迹,绝意仕进,著有《榆墩集》、《榆溪诗钞》等。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卷三十七《文苑》载其生平事迹,见《四部各要》史部,上海中华书局据原刻本校刊。
    364 详细讨论可参见白谦慎《傅山的世界——十七世纪中国书法的变迁》一文第一章,他以这封信为中心对晚明文化环境作了精彩的讨论,台北:石头出版公司,2005年版。
    365 参见石守谦《雅俗的焦虑:文徵明、钟馗与大众文化》一文,台北:故宫博物院《美术史研究集刊》2004年第16期,第307-329页。
    366 周应愿《印说·成文》,明万历刻本。
    367 马衡《谈刻印》,《凡将斋金石丛稿》,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301页。
    368 章简甫(1491-1572),原名章文,字简甫,号筼谷,以字行。长洲人,其祖父章昶、父亲章浩均擅书,工镌刻,其子章藻、章芝均以镌刻为业。
    369 王世贞《弇州续稿》,见周骏富编《明代传记丛刊》卷九一,台北:明文书局,1991年版,第11-13页。
    370 孙鑛《书画跋跋·真赏斋帖》,《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版,第301页。
    371 文震亨《长物志》卷七《器具》,《中国工艺文献选编》,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29页。
    372 关于明代徽州刻书的讨论,可参见翟屯建《明清时期徽州刻书简述》,《文献》,1988年第4期。
    373 周应愿《印说·得力》,明万历刻本。
    374 高濂《遵生八笺》卷十四《燕闲清赏》,光绪十年(1884)重刊本。书中多处有关于刻工人名的记录,如载宣德年间刻工有夏白眼,后鲍天成、朱小松、王百户、朱浒崖、袁友竹、朱龙川、方古林等人都精于雕刻,又称“吾杭旧有刻银称最者,惟岑东云、沈葑湖二人极工雕模,岑更善于连环三五层叠并奇异锦纹套挽等钮,其刻本亦高于沈,而沈刻文不足取也。后有效者甚乏古雅意趣,此亦印章中一善技也。”
    375 周应愿《印说·辨物》,明万历刻本。
    376 《印人传》卷一《书金一甫印谱前》,康熙十二年(1673)周氏刻本。
    377 《琅嬛文集》卷一《印汇印品》,长沙:岳麓书社,1985年版,第40页。
    378 黄惇《明代印论的标帜:周应愿<印说>》,《中国古代印论史》,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4年版,第53-55页。
    379 周应愿《印说·众目》,明万历刻本。
    380 朱简《印经》,《历代印学论文选》下册,杭州:西泠印社,1999年版,第141页。
    381 石守谦在一篇谈明初浙派绘画的文章中讨论明中期金陵文化环境之改变与纯文人艺术品味时谈到,在正德时期,金陵的主要文化活动主要由较具权贵性质的人物主持,文化界即承继了明初以来的情况,以具贵族品位的人物为主导。《明史》卷二八六载:“南都自洪、永初,风雅未畅;徐霖、陈铎、金琮、谢璿辈谈艺,正德时,稍稍振起。”可见金陵文化界中的文人力量,至正德时因此四人才稍振起。接着徐霖、金琮而活跃于金陵文坛的第二代人物以顾璘、陈沂、王韦为主,时号“金陵三俊”。他们在金陵文化界的地位显然要比较早的徐、金等人重要,《明史·卷二八六》载“自璘主词坛,士大夫希风附尘,厥道大彰”,或更可说 他们已经开始主宰金陵文化界的活动。可参见石守谦《浙派画风与贵族品味》,《风格与世变》,台北:允晨文化出版公司,1996年版,第224-228页。
    382 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丁集《李临淮言恭》后刚《金陵社集诸诗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下册,第462-463页。
    383 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丁集《李临淮言恭》后附《金陵社集诸诗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下册,第462-463页。
    384 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丁集《李临淮言恭》后附《金陵社集诸诗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下册,第462-463页。
    385 关于这一时期金陵篆书的发展,可参见黄惇《李东阳、徐霖及金陵书家》的详细讨论,《中国书法史·元明卷》,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28-240页。
    386 张学礼《考古正文印薮》自序,《历代印学论文选》下册,杭州:西泠印社,1999年版,第433页。
    387 《印人传》卷一《书何主臣印章前》,康熙十二年(1673)周氏刻本。周亮工称何震是“新安之婺源人”,冯梦祯(1548-1605)在《题何主臣符章册》中称他为“歙人”,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据汪世清先生考证,何震的籍贯是徽州府婺源县(今属江西省)人,但他的家实际上在休宁。歙县与休宁毗邻,都属徽州府,故常记载何震籍贯为歙人或者休宁人。这种解释是可信的。参见《艺苑疑年丛谈》第108页,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2年版。周亮工在文中说“余与黄济叔札子及它印引中论之备矣”,黄济叔,即黄经,一字山松,江苏如皋人,与周亮工为狱中难友,善篆刻。《印人传》卷二有《书黄济叔印谱前》论述甚详。
    388 日本京都国立图书馆藏,见《书道全集·21·中国13》,东京:日本平凡社,1961年版,图59。
    389 冯梦祯《快雪堂集》卷三一《题何主臣符章册》,万历四十四年(1616)黄汝亨朱之蕃等刻本,《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一六四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
    390 《印人传》卷一《书文国博印章前》,康熙十二年(1673)周氏刻本。汪道昆,一名守昆,初字玉卿,改字伯玉,号高阳生、南溟等,休宁人,官至兵部侍郎,与王世贞并称“两司马”,著有《太函集》一百二十卷等。其生平事迹可参见徐朔方《汪道昆年谱》,《晚明曲家年谱》第三卷(皖赣卷),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391 汪道昆《太函集》卷一一七有《京口送何主臣还海阳为母陈孺人七十寿》诗云:“扬州东阁下何郎,片席西归荐寿觞。白发向来门独倚,斑衣此去袖俱长。凭将玉笈三山记,好献瑶池七宝床。洞口蟠桃君莫摘,有人指点白云乡。”汪道昆《送何主臣北游四绝句》见汪道昆《太函集》卷一二0,明万历十九年(1591)刻本,《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一一八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
    392 汪道昆《太函集》卷一二0,明万历十九年(1591)刻本。《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一一八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
    393 方扬《方初庵集》卷六《送何生序》,万历四十年(1612)方时化刻本,《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一五六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方扬,字思善,号初庵,歙县人,隆庆五年(1571)进士,官至杭州知府。
    394 《印人传》卷一《书何主臣章》,康熙十二年(1673)周氏刻本。
    395 欧大任《欧虞部集·秣陵集》卷八《送何长卿往江西兼询同伯、宗良、用晦、贞吉、孔阳诸宗候三首》,清刻本。欧大任,字桢伯,顺德人,嘉靖中以贡生历官国子博士,终南京工部郎中。
    396 据汪世清先生考,《欧虞部集·秣陵集》收诗起自万历辛巳(1581)秋,讫于甲申(1584)秋,均为欧大任官南京工部郎中期间所作,何震和他们的来往主要是在南京。参见《艺苑疑年丛谈》,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2年版,第109页。《秣陵集》卷六又有《中秋郭次父、陆华甫、周文美、陆无从、胡伯昂、何长卿、李季常、安茂卿、陈从训、黄白仲、陈季迪、梅季豹过集得长字》,说明何震和文人之间来往十分密切,这也进一步证明了金陵文化环境对印人的影响。
    397 方用彬,字元素,号黔江,徽州儒商。关于他的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陈智超所著《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藏明代徽州方氏亲友手札七百通考释》一书中。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此外,黄惇《明代印人方用彬及其同时代印人研究》一文则钩沉明嘉靖后期至万历中期印人活动,为了解周亮工《印人传》成书前印人活动背景提供了史实。见《百年名社 千秋印学——国际印学研讨会论文集》,杭州:西泠印社,2003年版,第274-285页。
    398 《印人传》卷三《书薛弘壁印章前》,康熙十二年(1673)周氏刻本。
    399 《印人传》卷三《书张江如印章前》,康熙十二年(1673)周氏刻本。
    400 《印人传》卷三《书顾中翰印章前》,康熙十二年(1673)周氏刻本。
    401 《印人传》卷二《书程与绳印章前》,康熙十二年(1673)周氏刻本,后来传本中“孰使之然哉”被删去。
    402 傅抱石《中国篆刻史略》,《傅抱石美术文集》,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266页。
    403 沙孟海《印学史》,杭州:西泠印社,1987年版,第8-10页。
    404 黄惇《有迹无体印章研究报告》,《中国篆刻》,荣宝斋出版社,1996年总第7期。
    405 《赖古堂集》卷十五《何省斋太史诗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据南京图书馆藏清康熙刻本影印,第597-599页。
    406 《赖古堂集》卷十四《南昌先生四部稿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据南京图书馆藏清康熙刻本影印,第586页。
    407 《赖古堂集》卷十四《南昌先生四部稿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据南京图书馆藏清康熙刻本影印,第587页。
    408 《赖古堂集》卷十九《与陈琪园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据南京图书馆藏清康熙刻本影印,第732-737页。
    409 《赖古堂集》卷十四《托素斋诗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据南京图书馆藏清康熙刻本影印,第578-579页。
    410 《赖古堂集》卷二十《复高念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据南京图书馆藏清康熙刻本影印,第751-752页。
    411 他在《南昌先生四部稿序》说:“至启、祯之际,千子大振坛,而士业(陈宏绪)、巨源(徐世溥)、茂先(万时华)、武子(苏桓)诸君子,相与后先倡道,文章遂复炳中天。”《书影》卷六中他赞同艾南英扬唐宋派、抑七子古文论的批评意见,认为“近日论古文词者,当以艾天傭为正。”《赖古堂集》附录《年谱》“戊辰”条载艾南英“独于公敬异之”,可见他和周亮工诗文观上多有讨论。
    412 《印人传》卷二《书黄济叔印谱前》,康熙十二年(1673)周氏刻本。
    413 《印人传》卷二《书程孟长印章前》,康熙十二年(1673)周氏刻本。
    414 《印人传》卷二《书江皜臣印谱前》,康熙十二年(1673)周氏刻本。
    415 《印人传》卷二《书程与绳印章前》,康熙十二年(1673)周氏刻本。
    416 《印人传》卷二《书徐子固印谱前》,康熙十二年(1673)周氏刻本。
    417 《印人传》卷三《书陆汉标印谱前》,康熙十二年(1673)周氏刻本。
    418 关于公安派主张的形成及其思想本文不展开论述,可参见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下卷《公安派》的详细讨论,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215-249页。
    419 这一点将在周亮工印学思想的讨论中作具体分析。
    420 袁宏道《丘长孺》,《袁中郎全集》卷二十一《尺牍》,台北:伟文图书出版公司1976年影印明刻本,第995-996页。
    421 袁宏道《叙小修诗》,《袁中郎全集》卷一《序》,台北:伟文图书出版公司1976年影印明刻本,第178页。
    422 袁宏道《雪涛阁集序》,《袁中郎全集》卷一《序》,台北:伟文图书出版公司1976年影印明刻本,第180-181页。
    423 袁宏道《江进之》,《袁中郎全集》卷二十二《尺牍》,台北:伟文图书出版公司1976年影印明刻本,第1062-1064页。
    424 周在浚《行状》,见《赖古堂集》附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据南京图书馆藏清康熙刻本影印。
    425 《书影》卷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23页。
    426 《赖古堂集》卷十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据南京图书馆藏清康熙刻本影印,第551-552页。
    427 《印人传》卷二《书黄济叔印谱前》,康熙十二年(1673)周氏刻本。这段话中的语汇来源于钱谦益评王世贞:“嘉隆之际,跻北地而挤长沙者,元美为之职志;至谓长沙之启何李,尤陈涉之启汉高…“见《书影》卷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6页。
    428 傅抱石《读周栎园<印人传>》,《傅抱石美术文集》,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277页。
    429 袁宏道《叙小修诗》,《袁中郎全集》卷一《序》,台北:伟文图书出版公司1976年影印明刻本,第177页。
    430 谢国桢先生曾有专文讨论明末清初的学风在文学艺术上的反映,参见《明末清初的学风》,《四川大学学报》1963年第2期。
    431 钱陆灿《周亮工墓志铭》,见《赖古堂集》附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据南京图书馆藏清康熙刻本影印。
    432 《赖古堂集》卷十三《西江游草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据南京图书馆藏清康熙刻本影印,第550页。
    433 《赖古堂集》卷十九《与汪舟次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据南京图书馆藏清康熙刻本影印,第730页。此外,“本色”一词周亮工还多次提到,如《赖古堂集》卷二十《复余澹心》中云“……广霞君不屑与世人斗巧争能,只欲以本色二字挽回风气耳。”《尺牍新钞》卷十二《与黄济叔》称“绝去甜俗蹊径,是济叔本色;空夷浩渺,更可见济叔胸次。”这种观念来源于钱谦益所论“古之为诗者有本”,详见《周元亮赖古堂合刻集序》,《牧斋有学集》卷十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767页。
    434 《周元亮赖古堂合刻集序》,《牧斋有学集》卷十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767页。
    435 《印人传》卷三《书吴尊生印谱前》,康熙十二年(1673)周氏刻本。
    436 《印人传》卷二《书王安节王宓左印谱前》,康熙十二年(1673)周氏刻本。
    437 《印人传》卷二《书江皜臣印谱前》,康熙十二年(1673)周氏刻本。
    438 《印人传》卷二《书江皜臣印谱前》,康熙十二年(1673)周氏刻本。
    439 《印人传》卷三《书陆汉标印谱前》,康熙十二年(1673)周氏刻本。
    440 《印人传》卷一《书梁大年印谱前》,康熙十二年(1673)周氏刻本。
    441 许令典《甘氏印集》序,见《甘氏印集》,明万历钤印本,南京图书馆藏。
    442 朱简《印经》,《历代印学论文选》上册,杭州:西泠印社,1999年版,第139页。
    443 《四库撤毁书提要》,见《四库全书总目》附录,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842页。
    444 《印人传》卷一《书文国博印章前》,康熙十二年(1673)周氏刻本。
    445 《印人传》卷二《书黄济叔印谱前》,康熙十二年(1673)周氏刻本。
    446 《印人传》卷二《书沈石民印章前》,康熙十二年(1673)周氏刻本。
    447 《赖古堂集》卷二十《与倪师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据南京图书馆藏清康熙刻本影印,第787页。
    448 傅抱石《中国篆刻史述略》,《傅抱石美术文集》,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267页。
    449 《印人传》卷三《书袁曾期图章前》,康熙十二年(1673)周氏刻本。
    450 《印人传》卷二《书钦序三图章前》,康熙十二年(1673)周氏刻本。
    451 《印人传》卷三《书张鹤千图章前》,康熙十二年(1673)周氏刻本。
    452 《印人传》卷三《书袁卧生印章前》,康熙十二年(1673)周氏刻本。
    453 《印人传》卷二《书顾云美印章前》,康熙十二年(1673)周氏刻本。
    454 《印人传》卷二《书黄济叔印谱前》,康熙十二年(1673)周氏刻本。
    455 杨士修《印母》,《历代印学论文选》上册,杭州:西泠印社,1999年版,第93页。
    456 《甘氏印集》自序云:“金陵邢太史稚山,姚羽徵石,吴郡文寿承,许高阳,皆留心于斯,而法松雪、子行所遗章篆,世益珍重。”见《甘氏印集》,明万历钤印本,南京图书馆藏。
    457 李流芳《题汪杲叔印谱》,《历代印学论文选》上册,杭州:西泠印社,1999年版,第463页。
    458 万寿祺《印说》,《历代印学论文选》上册,杭州:西泠印社,1999年版,第146页。
    459 《印人传》卷二《书吴仁趾印章前》,康熙十二年(1673)周氏刻本。
    460 《印人传》卷二《书胡省游印谱前》,康熙十二年(1673)周氏刻本。
    461 《印人传》卷三《书秦以巽图章前》,康熙十二年(1673)周氏刻本。
    462 《印人传》卷三《书袁卧生印章前》,康熙十二年(1673)周氏刻本。
    463 《印人传》卷三《书吴颂筠图章前》,康熙十二年(1673)周氏刻本。
    464 印人传》卷三《书吴秋朗印章前》,康熙十二年(1673)周氏刻本。
    465 《印人传》卷三《书顾元方印章前》,康熙十二年(1673)周氏刻本。
    466 《印人传》卷二《书黄济叔印谱前》,康熙十二年(1673)周氏刻本。
    467 《印人传》卷二《书程孟长印章前》,康熙十二年(1673)周氏刻本。
    468 《印人传》卷三《书汪宗周印章前》,康熙十二年(1673)周氏刻本。
    469 《印人传》卷二《书程孟长印章前》,康熙十二年(1673)周氏刻本。
    470 关于徽籍印人的流派问题,可参见黄惇《关于明清徽籍印人的流派问题》一文的详细讨论,《书法》,1989年第1期。
    471 黄宾虹《叙摹印》:“篆刻之学,昔称新安,甲于他郡。汪山来之包罗百家,朱修龄之模仿入妙,刘卫卿之博通籀篆,刀笔古朴。山来传王言,修龄传汪如,卫卿传赵时朗、赵端、汪以涝,渊源相接,咸有出蓝之誉。其最著者,何雪渔以绝艺冠于时,梁千秋传其学。梁之侍姬韩约素镌刻尤胜秀妙绝伦,周栎园所称“钿阁女子”是也。程穆倩、汪虎文以艺事相交善,去其奇古,专崇秦汉。穆倩早从陈仲醇、黄石斋诸君子游。万年少精通篆刻,结契尤厚,晚年侨寓邗江,学者宗之。虎文产于燕,游于吴越。而浙人徐念芝、吴人杨敏来得其传,皆称名作,学风所扇,流被海内。赵恒夫言篆学图书,多出新安,殆非过语。其后程萝裳,列汪稚川、巴予籍、胡西甫于垢道人之次,摹四子印二册,典型不泯,卓然可观,世无中郎,得见虎贲矣。”《国粹学报》1907年第30期,编入《黄宾虹文集·金石编》,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年版,第239页。
    472 沙孟海在他的《印学史》中有《何震与新安印派》一章,杭州:西泠印社,1987年版,第104-106页;又有《新安印派简史》一文收入《西泠印社八十周年论文集——印学论丛》,杭州:西泠印社,1987年版,第178-191页。
    473 《印人传》卷二《书黄济叔印谱前》,康熙十二年(1673)周氏刻本。
    474 《印人传》卷三《书黄子环子克侯印章前》,康熙十二年(1673)周氏刻本。
    475 《印人传》卷三《书陆汉标印谱前》,康熙十二年(1673)周氏刻本。
    476 《印人传》卷二《书黄济叔印谱前》,康熙十二年(1673)周氏刻本。
    477 《印人传》卷二《书黄济叔印谱前》,康熙十二年(1673)周氏刻本。
    478 《印人传》卷一《书梁千秋印谱前》,康熙十二年(1673)周氏刻本。
    479 《四库撤毁书提要》,见《四库全书总目》附录,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842页。
    480 关于秦汉官印的制作、分期及制度的详细讨论,可参见叶其峰《古玺印通论》,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版,第72-111页。
    481 赵孟頫《松雪斋集》卷六《印史序》,《海王村古籍丛刊》,北京:中国书店,1991年版。
    482 甘暘《集古印正》,《历代印学论文选》下册,杭州:西泠印社,1999年版,第434页。
    483 沈野《印谈》,《历代印学论文选》上册,杭州:西泠印社,1999年版,第65页。这里沈野虽提到的是“汉晋”,实际上都是指取法汉印一路的古典印风。
    484 如王穉登在《古今印则》跋称“《印薮》既出,坏于古法”和《金一甫印谱》序中称“《印薮》既出,而刻者泥古”等都对《印薮》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见《历代印学论文选》下册,杭州:西泠印社,1999年版,第440页、第459页。
    485 李流芳《题菌阁藏印》,《历代印学论文选》下册,杭州:西泠印社,1999年版,第495页。
    486 《印人传》卷二《书黄济叔印谱前》,康熙十二年(1673)周氏刻本。
    487 《印人传》卷二《书吴仁趾印章前》,康熙十二年(1673)周氏刻本。
    488 《印人传》卷三《书陆汉标印谱前》,康熙十二年(1673)周氏刻本。
    489 《赖古堂集》卷二十,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据南京图书馆藏清康熙刻本影印,第786-787页。
    490 《印人传》卷三《书林公兆印谱前》,康熙十二年(1673)周氏刻本。
    491 《印人传》卷二《书沈石民印章前》,康熙十二年(1673)周氏刻本。
    492 《印人传》卷二《沈逢吉》,康熙十二年(1673)周氏刻本。
    493 《世说新语》卷上《文学第四》,徐震堮校笺,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45页。
    494 《印人传》卷二《书汪尹子印章前》,康熙十二年(1673)周氏刻本。
    495 《印人传》卷三《书吴颂筠图章前》,康熙十二年(1673)周氏刻本。
    496 《印人传》卷二《书顾筑公印谱前》,康熙十二年(1673)周氏刻本。
    497 《印人传》卷二《书徐子固印谱前》,康熙十二年(1673)周氏刻本。
    498 周应愿《印说·兴到》,明万历刻本。
    499 沈野《印谈》,《历代印学论文选》上册,杭州:西泠印社,1999年版,第63页。
    500 杨士修《印母》,《历代印学论文选》上册,杭州:西泠印社,1999年版,第87页。
    501 《文赋集释》,张少康集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41页。
    502 《文心雕龙·物色第四十六》,见《文心雕龙今译》,周振甫著,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18页。
    503 张怀瓘《书断》,《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版,第180页。
    504 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三,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版,第62页。
    505 《印人传》卷一《书梁大年印谱前》,康熙十二年(1673)周氏刻本。
    506 《印人传》卷三《书吴颂筠图章前》,康熙十二年(1673)周氏刻本。
    507 《印人传》卷三《书顾中翰印章前》,康熙十二年(1673)周氏刻本。
    508 《印人传》卷三《书陈朝喈印章前》,康熙十二年(1673)周氏刻本。
    509 《印人传》卷三《书秦以巽图章前》,康熙十二年(1673)周氏刻本。
    510 有关文学艺术中的游戏娱乐问题的详细讨论,可参见梁广林《论中国古代文学的游戏娱乐功能》,《文学遗产》1992年第2期。
    511 《印人传》卷二《书黄济叔印谱前》,康熙十二年(1673)周氏刻本。
    512 沈野《印谈》,《历代印学论文选》上册,杭州:西泠印社,1999年版,第63页。
    513 徐上达《印法参同》,《历代印学论文选》上册,杭州:西泠印社,1999年版,第126页。
    514 朱简《印经》,《历代印学论文选》上册,杭州:西泠印社,1999年版,第138页。
    515 沈野《印谈》,《历代印学论文选》上册,杭州:西泠印社,1999年版,第653页。
    516 《印人传》卷二《书江皓臣印谱前》,康熙十二年(1673)周氏刻本。
    517 《印人传》卷一《书金一甫印谱前》,康熙十二年(1673)周氏刻本。
    518 《书影》卷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75页。
    519 《印人传》卷二《书黄济叔印谱前》,康熙十二年(1673)周氏刻本。
    520 黄惇《元代文人印章发展的三个阶段》,《西泠艺丛》1991年第一期。
    521 《印人传》卷一《书金一甫印谱前》,康熙十二年(1673)周氏刻本。
    522 《印人传》卷一《书文国博印章前》,康熙十二年(1673)周氏刻本。
    523 《印人传》卷一中记录有《金一甫印谱》、《梁千秋谱》、《梁大年印谱》、《沙门慧寿印谱》四种;卷二记录有《黄济叔印谱》、《顾筑公印谱》、《江皜臣印谱》、《程云来印谱》、《王安节王宓左印谱》、《钱雷中印谱》、《李云谷印谱》、《徐子固印谱》、《胡省游印谱》九种;卷三记录有《陆汉标印谱》、《林晋白印谱》、《陶石公印谱》、《林公兆印谱》、《吴尊生印谱》五种。
    524 《印人传》卷一《书何主臣章》,康熙十二年(1673)周氏刻本。
    525 《印人传》卷一《书胡中翰印章前》,康熙十二年(1673)周氏刻本。
    526 《印人传》卷二《书黄济叔印谱前》,康熙十二年(1673)周氏刻本。
    527 《印人传》卷一《书梁千秋谱前》,康熙十二年(1673)周氏刻本。
    528 《印人传》卷一《书文国博印章前》,康熙十二年(1673)周氏刻本。
    529 《印人传》卷一《书沙门慧寿印谱前》,康熙十二年(1673)周氏刻本。
    530 《印人传》卷三《书林晋白印谱前》,康熙十二年(1673)周氏刻本。
    531 黄惇《品格说和印章批评框架的建立》,《中国古代印论史》,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4年版,123页。
    532 《孟子译注》,杨伯峻撰,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初版,2005年第2版,第251页。
    533 《诗品注》,陈延杰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25-26页。
    534 《印人传》卷二《书张大风印章前》,康熙十二年(1673)周氏刻本。
    535 《印人传》卷二《书汪宏度印章前》,康熙十二年(1673)周氏刻本。
    536 《印人传》卷三《书吴颂筠图章前》,康熙十二年(1673)周氏刻本。
    537 《印人传》卷三《书姜次生印章前》,康熙十二年(1673)周氏刻本。
    538 黄惇师《万历时代有影响的印章美学观》,《中国古代印论史》,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4年版,第80-83页。
    539 姚一苇在讨论批评方法时专门讨论了“印象批评”,他指出自十九世纪后半叶开始直到二十世纪,印象主义批评在西方蔚然成风,代表人物有英国的佩特、王尔德、法国的法兰士等人,他们主张这种批评是传统的主观批评,批评者所需要的工具和能力,就是他自己的感觉力和敏感度,批评本身也成为一种艺术。印象批评的方法是我国传统批评的重要一环,虽然我们没有这个名词,但实际上却运用这种方法,如钟嵘《论曹植》、董其昌《论李成之画》等都是这种批评方法的体现。“情境批评”的方法主要探究艺术的历史、社会、心理的情境,主张要了解艺术作品,首先要了解艺术作品和作者的生存环境。详见姚一苇《艺术批评》,台北:三民书局,2003年版,第155-180页,第251-324页。
    540 《世说新语》卷下《容止第十四》,徐震堮校笺,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36页,第341页。
    541 袁昂《古今书评》,《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版,第73-74页。
    542 《印人传》卷一《书海忠介泥印后》,康熙十二年(1673)周氏刻本。
    543 《印人传》卷二《书吴仁趾书印章前》,康熙十二年(1673)周氏刻本。
    544 《印人传》卷二《书黄济叔印谱前》,康熙十二年(1673)周氏刻本。
    545 《印人传》卷二《书黄济叔印潜前》,康熙十二年(1673)刷氏刻本。
    546 黄虞稷《栎下先生行状》称赞周亮工“吏事精能,抚戢残暴,则如张乖崖:其屡更槃错,乃别利器,则如虞升卿;其文章名世,领袖后进,则如欧阳永叔;其博学多闻,穷探远览,则如张茂先;其风流弘长、座客恒满,则如孔北海;其心好异书、性乐酒德,则如陶渊明;其敦笃友朋、信心不期,则如朱文季;其孺慕终身、友爱无间,则如荀景倩、李孟元,至其登朝未久、试用不尽,则如范希文:而遭谗被谤、坎壈挫折又如苏长公。”见周亮工《赖古堂集》附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据南京图书馆藏清康熙刻本影印。
    547 冯承辉《历朝印识》,西泠印社印学丛书本。
    548 《四库撤毁书提要》,见《四库全书总目》附录,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842页。
    549 《傅抱石美术文集》,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276页。
    550 冯承辉《历朝印识》序,西泠印社印学丛书本。
    551 汪启淑,字慎仪,号訒庵、秀峰,悔堂等,安徽歙县人,寓居杭州。官工部郎中,喜收藏书籍,尤好印章。搜集周秦到元明印章上万方,又好结交当时的印人,与丁敬、黄易、金农友善。先后汇辑《訒庵集吉印谱》、《飞鸿堂印谱》、《汉铜印丛》等多种。
    552 叶铭,一名为铭,字品三,号叶舟,浙江杭州人。精于篆刻,有《松石庐印汇》、《列仙印玩》等印谱。又嗜金石碑版之学,有《金石书目》、《印谱存目》等,均收入《叶氏存古丛书》,1910年由西泠印社石印出版。
    553 参见陈麦青《校辑<印人传资料汇编>缘起》,《随兴居谈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96页。
    554 中井兼之,字资同,号敬所,江户人,博览群书,精于赏鉴,除《日本印人传》外,还著有《日本古印大成》、《皇朝印典》、《印谱考略》等。
    555 马衡《谈刻印》,《凡将斋金石丛稿》,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297页。
    556 这方面的研究以高居翰、龚继遂、白谦慎等学者为代表,可参见白谦慎《戴廷栻的交往论及中国书法中的应酬和修辞问题》一文的有关讨论,《故宫学术季刊》,第16卷,第4期(1999年夏季),第17卷,1999年第1期。白谦慎教授2005年夏相告,美国学者史景迁正以“怀旧的鉴藏家”为题展开研究,说明感旧记忆的问题已引起学者关注。
    557 董洵《多野斋印说》,《历代印学论文选》上册,杭州:西泠印社,1999年版,第304页。
    558 林霪《印说十则》,《历代印学论文选》上册,杭州:西泠印社,1999年版,第328页。
    559 魏锡曾《论印诗二十四首并序》,《历代印学论文选》上册,杭州:西泠印社,1999年版,第890页。
    560 魏锡曾《书赖古堂残谱后》,《历代印学论文选》下册,杭州:西泠印社,1999年版,第524页。
    561 《印人传》卷一《书何主臣章》,康熙十二年(1673)周氏刻本。
    562 程原《忍草堂印选自序》原文为“原也不敏,夙负篆籀癖,欲往师先生,恨未及门,居恒与友人论斯道,谓六书不精义入神,而能驱刀如笔,吾决不信。”
    563 如明代中期郎瑛《七修类稿》卷二十四《辨证类》载《时文石刻图书起》:“元末会稽王冕以花乳石刻之,今天下尽崇处州明石,果温润可爱也。”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黄悖师从元末刘绩的《霏雪录》关于王冕“以花乳石刻印”的记载,证明元代后期的文人印章活动有以石刻印的历史,见《中国古代印论史》,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4年版,第28-33页。孙慰祖《上海出土的元明石章及其印学意义》亦介绍元人用石印的情况,见《孙慰祖论印文稿》,上海:上海书店,1999年版,第183-185页。近年来的考古材料也证明明初中期石质印材已被使用。随着文献记载的发现,石材用于刻印这个问题还值得进一步探讨。
    564 韩霖《朱修能菌阁藏印序》,《历代印学论文选》下册,杭州:.西泠印社,1999年版,第493页。
    566 陈垣《史讳举例》卷八,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35页。
    567 均见《四库全书总目》卷首一圣谕《乾隆四十一年十一月十七日奉上谕》,北京:中华书局,1965版,第3-4页。
    568 《读画录》卷二,见《画史丛书》,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版,第21页。
    569 李延寿《南史隐逸传》称陶渊明“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宋武帝王业兴隆,不复肯仕。所著文章,皆题其年月,义熙以前,明书晋氏年号,自永初以来,唯云甲子而已。”引自《陶渊明资料汇编》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4页。
    570 陈垣《四库全书中的周亮工》,《文献论丛》,故宫博物院编,1936年10月版。
    571 陈垣《<四库提要>中之周亮工》,《文献论丛》,故宫博物院编,1936年10月。文中曾引祝允明《怀星堂集》提要下钱谦益一段六十一字举证。《怀星堂集》提要自“《艺苑卮言》以乞儿唱莲花落诋之”之下,原有一段为:“钱谦益《列朝诗集》乃谓其晚益自放,不计工拙,兴寄烂漫,时复斐然,所录桃花坞歌之类,殆于钉铰打油。朱彝尊《明诗综》凡例,谓谦益无是非之心,是亦端乎。”
    572 雷梦辰《清代各省禁书汇考》,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年版,第4页、第91页。
    573 详细讨论可参见卞孝萱《乾隆焚书与<板桥诗钞>铲板》,《文物》,1983年第10期。又见《郑板桥丛考》,沈阳:辽海出版社,2003年版,第87-88页。
    赖古堂集 周亮工撰 清康熙十四年(1675)刻本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 1979
    印人传 周亮工撰 清康熙十二年(1673)周氏刻本
    印人传 周亮工撰 清道光二十年(1840)海虞顾氏刻本 《续修四库全书》第一0九二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影印
    书影 周亮工撰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因树屋书影 周亮工撰 清康熙六年(1667)刻本《续修四库全书》第一一三四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影印
    尺牍新钞 周亮工编 上海书店据上海杂志公司1935年初版复印 1988
    赖古堂名贤尺牍新钞十二卷二选藏弆集十六卷三选结邻集十六卷 周再浚等辑 清康熙赖古堂刻本 《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三十六册,北京:北京出版社
    读画录 周亮工撰 清康熙十二年(1673)周氏烟云过眼堂刻本 《续修四库全书》第一0六五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影印
    读画录 周亮工撰 于安澜编《画史丛书》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
    闽小记 周亮工撰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瓜蒂庵明清掌故丛刊影印本1985
    闽小记 周亮工撰 康熙周氏赖古堂刻本《续修四库全书》第七三九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影印
    字触 周亮工撰 上海进步书局印,《笔记小说大观》第十六册,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3
    印人传·读画录·书影·闽小记·同书 周亮工撰《故宫珍本丛刊》第三四二册子部撤出书 故宫博物院编 海口:海南出版社 2000
    赖古堂未刻诗 中国公共图书馆古籍文献珍本汇刊丛部:天津图书馆孤本秘籍丛书第十三册北京:中华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据稿本影印 1999
    汉书 (东汉)班固撰 (唐)颜师古注 北京:中华书局 1962
    后汉书(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 北京:中华书局 1965
    三国志 (晋)陈寿撰,(南朝宋)裴松之注 北京:中华书局1959
    新唐书 (宋)欧阳修、宋祁等撰 北京:中华书局 1975
    明史 张廷玉等撰 北京:中华书局 1974
    清史稿 赵尔巽等撰 北京:中华书局1976
    清史列传 王钟翰点校 北京:中华书局1987
    清史稿艺文志及补编 章钰 武作成辑 北京:中华书局 1982
    清史稿艺文志拾遗 王绍曾主编 北京:中华书局2000
    碑传集 钱仪吉辑 北京:中华书局 1993
    礼记 陈澔注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据清代英殿本影印
    吕氏春秋 (汉)高诱注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
    战国策 (汉)刘向集录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
    国朝耆献类徵初编 李桓辑 清光绪十年 (1884)湘阴李氏刊本
    明遗民录汇辑 谢正光 范今民辑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5
    明遗民传记索引 谢正光辑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
    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 朱保炯 谢沛霖编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
    明遗民录 孙静庵编著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1985
    嘉靖青州府志 杜思修、冯惟讷纂,上海古籍书店据宁波天一阁藏明嘉靖刻本影印 1965
    青州府志 毛永柏修、刘耀椿纂 清咸丰九年(1859)刻本
    重刊江宁府志 吕燕昭修、姚鼐纂 清嘉庆十六年(1811)修,光绪六年(1880)刻本
    扬州府志 尹会一、程梦星等纂修 清雍正十一年(1733)刊本
    福州府志 徐景熹修 鲁曾煜等纂 清乾隆十九年(1754)刊本
    金溪县志 李云修 杨頀等纂 清道光三年(1823)刊本
    诸暨县志 陈通声 蒋鸿藻纂修 清宣统二年(1910)刊本
    祥符县志 张淑戴修 鲁曾煜等纂 清乾隆四年(1739)刊本
    金陵琐志 陈作霖编 1970年台北成文出版社据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刊本影印
    金陵通纪 陈作霖编 1970年台北成文出版社据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刊本影印
    首都志 叶楚伧 柳诒徵修 王焕鏕纂,民国二十四年(t935)南京正中书局铅印本
    南明史料 黄宗羲等著 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9
    清代传记丛刊 周骏富辑 台北:明文书局 1985
    国朝先正事略 李元度辑 四部各要史部,上海:中华书局据原刻校刊本
    历代名人年谱 吴荣光编 上海:上海书店 1989
    吴梅村年谱 冯其庸 叶君远撰 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0
    陈洪绶年谱 黄涌泉编著 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1960
    方以智年谱 任道斌编著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1983
    吕留良年谱长编 卞僧慧撰 北京:中华书局 2003
    王士稹年谱 王士稹撰 北京:中华书局 1982
    王渔洋事迹征略 蒋寅著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1
    孔尚任年谱 袁世硕著 济南:齐鲁书社 1987
    洪升年谱 章培恒著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
    晚明曲家年谱 徐朔方著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1993
    郑板桥年谱 周积寅著 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 1991
    明清江苏文人年表 张慧剑编撰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宋元明清书画家传世作品年表 刘九庵编著 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 1997
    中国印学年表 韩天衡著 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 1993
    中国历史大事年表 沈起炜编著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
    皇明诗选 陈子龙等辑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1
    明诗纪事 陈田辑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3
    列朝诗集小传 钱谦益撰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
    唐人选唐诗十种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辑 北京:中华书局 1958
    清诗纪事初编 邓之诚撰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扬州足征录 焦循辑 扬州:广陵书社 2004
    清诗纪事 钱仲联主编 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1987—1989
    藏书纪事诗 叶昌炽撰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陶渊明资料汇编 北京大学中文系编 中华书局1962
    四库全书总目 永塔等撰 北京:中华书局 1965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集部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编委会编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
    中国丛书综录 上海图书馆编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
    1911—1984影印善本书序跋集录 北京图书馆善本组辑 北京:中华书局 1995
    清人别集总目 李灵年等主编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
    丛书集成续编 第三十八册 上海:上海书店影印本
    石刻史料新编 第二辑考证目录题跋类 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影印本
    清稗类钞 徐珂著 北京:中华书局 1977
    书画书录解题 余绍宋著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据1932年国立北平图书馆排印本影印1982
    美术丛书 黄宾虹、邓实编 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1986
    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 1979
    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 崔尔平编 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 1993
    明清书法论文选 崔尔平编 上海:上海书店 1994
    历代笔记书论汇编 华人德编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6
    历代印学论文选 韩天衡编 杭州:西泠印社 1999
    中国古典文艺学丛编 胡经之主编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黄宾虹文集·金石编 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 1999
    孟子译注 杨伯峻撰 北京:中华书局1960
    韩非子选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松雪斋集 赵孟頫著 海王邨古籍丛刊,北京:中国书店 1991
    太函集 汪道昆著 明万历十九年(1591)刻本
    袁中郎全集 袁宏道撰 台北:伟文图书出版公司影印明刻本1976
    快雪堂集 冯梦祯撰 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黄汝亨朱之蕃等刻本
    方初庵集 方扬撰 明万历四十年(1612)方时化刻本
    太函集 汪道昆撰 明万历十九年(1591)刻本
    顾亭林诗文集 顾炎武撰 北京:中华书局 1959
    牧斋有学集 钱谦益撰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
    吴梅村全集 吴伟业撰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
    黄宗羲全集 黄宗羲撰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
    李渔全集 李渔撰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
    鑫山集 方文撰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 1979
    静惕堂诗集 曹溶撰 清雍正三年(1725)檇李曹氏刻本
    萧然吟 程邃撰 清顺治刻本《四库禁毁丛刊》集部116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定山堂诗集 龚鼎孳撰 清光绪九年(1883)刻本
    溉堂集 孙枝蔚撰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 1979
    施愚山先生全集 施闰章撰 清宣统二年(1910)上海国学扶轮社石印
    秋室集 杨凤苞著 清光绪癸未(1883)湖州陆氏刻本
    庄史案本末 傅以礼辑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快园道古 张岱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
    方以智全书 方以智撰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8
    扶轮新集 黄传祖辑 清顺治十六年(1659)刻本
    箧衍集 陈维崧辑 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蒋国祥刻本
    铁堂诗草 许珌撰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兰山书院刻本
    原圃集 张民表撰 清顺治周亮工等刊本《四库未收书辑刊》第六辑,第23册
    杞田集 张贞撰 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春岑阁刊本《四库未收书辑刊》第七辑,第28册
    陋轩诗 吴嘉纪著 清道光二十年(1840)泰州夏氏刻本
    渔阳精华录集注 清王士禛撰 惠栋注 济南:齐鲁书社 1992
    感旧集 王士禛编 清乾隆十七年(1752)德州卢氏刻本
    砥斋集 王弘撰撰 清康熙年间刊本
    张岱诗文集 张岱撰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1
    西河合集 毛奇龄撰 清康熙中李塨等刊本
    傅山全书 傅山撰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1991
    宋琬全集 宋琬撰 辛鸿仪、赵家斌校 济南:齐鲁书社2003
    琅嬛文集 张岱著 长沙:岳麓书社 1985
    图画见闻志 郭若虚撰 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1
    世说新语 徐震垮校笺 北京:中华书局 1984
    万历野获编 沈德符撰 中华书局1959
    七修类稿 郎瑛撰 北京:中华书局1958
    书史会要 陶宗仪撰 上海:上海书店据1929年武进陶氏逸园景刊明洪武本影印本 1984
    南村辍耕录 陶宗仪撰 北京:中华书局,1959
    嘉业堂藏书志 缪荃孙撰 吴昌绶等撰 吴格整理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7
    贩书偶记 孙殿起辑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
    千顷堂书目 黄虞稷撰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录鬼簿 钟嗣成撰 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1959
    怀旧集 冯舒撰 《滂喜斋丛书》光绪三年(1877)吴县潘氏刻本
    今世说 王晫撰 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 1957
    渔洋诗集 王士禛撰 康熙八年(1669)吴郡沂泳堂刊本
    陶庵梦忆·西湖梦寻 张岱撰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
    山志 王弘撰撰 北京:中华书局 1999
    虞初新志 张潮著 《笔记小说大观》第十四册,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3
    郎潜纪闻初笔二笔三笔 陈康祺编 北京:中华书局 1984
    郎潜纪闻四笔 陈康祺编 北京:中华书局 1990
    清代学术概论 梁启超撰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
    艺舟双楫 包世臣撰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39
    履园丛话 钱泳撰 北京:中华书局 1979
    利玛窦中国札记 利玛窦金尼阁著 北京:中华书局 1983
    清朝野史大观 上海:上海书店1981
    桃花扇 孔尚任著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五杂俎 谢肇淛撰 上海:上海书店2001
    遵生八笺 高濂撰 光绪十年(1884)重刊本
    东观馀论 黄伯思撰 《中国书画全书》第一册 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 1993
    味水轩日记 李日华撰 《中国书画全书》第三册 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 1992
    式古堂书画汇考 卞永誉撰 《中国书画全书》第七册 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 1994
    穰梨馆过眼续录 陆心源撰 《中国书画全书》第十三册 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 1998
    赖古堂印谱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2
    学山堂印谱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2
    飞鸿堂印谱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2
    甘氏印集 明万历钤印本
    周栎园读画楼书画集粹 故宫周刊二周年双十号 1931
    中国古代书画图目 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编 北京:文物出版社 1987—1994
    中国玺印篆刻全集 中国玺印篆刻全集编委会 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 1999
    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 上海博物馆编 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
    明清篆刻流派印谱 方去疾编 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 1980
    上海博物馆藏印选 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历代印风系列 黄惇主编 重庆:重庆出版社1999
    金石家珍藏书画集 台北:大通书局 1997
    晚明史 樊树志著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
    中国通史纲要 白寿彝主编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
    简明清史 戴逸主编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 谢国桢撰 北京:中华书局 1982
    明末清初的学风 谢国桢撰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清代禁书知见录 孙殿起辑 台北:世界书局影印本 1975
    清代禁书总述 王彬著 北京:中国书店1999
    凡将斋金石丛稿 马衡著 北京:中华书局1977
    清代各省禁书汇考 雷梦辰辑 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 1989
    傅抱石美术文集 傅抱石著 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86
    清初诗文与士人交游考 谢正光著 南京:南京大学 1998
    清初人选清初诗 谢正光 佘汝丰编著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万历十五年 黄仁宇著 北京:中华书局 1982
    士与中国文化 余英时著 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
    中国文学批评史 郭绍虞著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4
    清初扬州文化 (美)梅尔清著 朱修春译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
    艺苑疑年丛谈 汪世清著 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2002
    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藏明代徽州方氏亲友手札七百通考释 陈智超著 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 2001
    王渔洋与康熙诗坛 蒋寅著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洪业——清朝开国史(美)魏斐德著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 赵园著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清诗史 严迪昌著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
    晚明诗歌研究 李圣华著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清代文学批评史 邬国平 王镇远著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
    张岱研究 胡益民著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南宋遗民诗人群体研究 方勇著 人民出版社2000
    史讳举例 陈垣著 北京:中华书局2004
    文字学概要 裘锡圭著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8
    汉碑研究 中国书法家协会山东分会编 济南:齐鲁书社 1990
    兰亭论集 华人德、白谦慎编 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 2000
    中国古代印论史 黄惇著 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 1994
    中国美学史大纲 叶朗著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5
    中国工艺文献选编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
    山外山——晚明绘画 (美)高居翰著 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
    中国书法史·两汉卷 华人德著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9
    中国书法史·元明卷 黄惇著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中国书法史·清代卷 刘恒著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0
    印章概述 罗福颐著 王人聪著 香港:中华书局1973
    古玺印通论 叶其峰著 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2003
    天衡印谈 韩天衡著 上海:上海书店 1993
    艺术批评 姚一苇著 台北:三民书局2003
    万物 雷德侯著 北京:三联书店2005
    追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往事再现 (美)宇文所安著 郑学勤译 北京:三联书店2004
    THE LIFE OF A PATRON HONGNAM KIM(金红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士论文1996
    《傅山的世界——十七世纪中国书法的变迁》白谦慎著 台北:石头出版公司2005
    髡残绘画研究 吕晓著 南京艺术学院博士论文 2003
    晚明清初思想十论 王沉森著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随兴居谈艺 陈麦青著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徽派篆刻 翟屯建著 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
    (四库提要)中之周亮工 陈垣 故宫博物院《文献论丛 1936年10月
    周亮工和他的杂著 来新夏 《中州今古》1983年第5期
    周亮工《印人传》及其印章流派革新观 黄惇 《书法研究1991年第4期
    周亮工与《印人传》及其版本问题 柴子英 《书谱》1988年第5期
    由奇趣到复古——十七世纪金陵绘画的一个切面 石守谦 台北:故宫博物院《故宫学术季刊》 第15卷 1998年第4期
    雅俗的焦虑:文徵明、钟馗与大众文化 台北:故宫博物院 石守谦 台北:故宫博物院 《美术史研究集刊》2004年第16期
    明末清初福建地区书风探究—以许友为中心 张佳杰 台湾大学艺术史研究所硕士论文2002
    王铎及清初北方鉴藏家 傅申 《朵云》 1991年第1期
    题跋与法书 傅申 《书法研究》 1996年第1期
    郑簠年谱 胡艺 《书法研究》 1990年第2期
    清代金石学及其史学价值 暴鸿昌《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第5期
    戴廷栻的交往论及中国书法中的应酬和修辞问题 白谦慎《故宫学术季刊》,第16卷,第4期(1999年夏季),第17卷,1999年第1期
    傅山与魏一鳌:清初明遗民与仕清汉族官员关系的个案研究 白谦慎《国立台湾大学美术史研究集刊》,1996年第3期
    关于明末清初书法史的一些思考—以傅山为例 白谦慎 《书法研究》,1998年第2期
    关于魏晋出土文字遗迹的性质与学术意义的分析 丛文俊 《丛文俊书法篆刻研究文集》,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1999
    论中国古代文学的游戏娱乐功能 梁广林《文学遗产》1992年第2期
    明代初中期文人印章钩沉 黄惇《西泠艺丛》 2000年12月
    明代印人方用彬及其同时代印人研究 黄惇《百年名社千秋印学——国际印学研讨会论文集》,杭州:西泠印社 200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