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朝文学娱情观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中国古代历来重视文学的教化功能,对情志的研究论者众多,而少有对文学的娱情功能的探讨。本文选择魏晋南朝的文学娱情观作为研究对象,结合魏晋南朝时期的文学消遣娱情现象,着重考察娱情观念,将其作为文学教化功能的补充,以此说明消遣娱乐也是文学的功能之一。
     魏晋时期,由于文人和文学在社会生活中所承担的角色的转变。无论宫廷宴饮,或是个人消遣,还是文人集会,都将文学作为一项娱乐活动,文人作者们参与其中,写意抒怀,竞技取乐。文学娱情成为魏晋南朝社会的普遍现象。文学娱情创作带来文学内容和形式的新变,也带来娱情文学观念的产生。
     娱情文学观念为消遣游戏性质的文学创作立论,分为两个方面:一为“闲情”立论的娱己闲情理论;二为“艳情”、“虚情”立论的形式游戏理论。前者零散出现在文人的篇章著述中,表现为文人对自身创作娱情目的的自觉,与传统的“缘情观”联系紧密。而后者与南朝文学形式的发展、宫体文学的出现紧密相关,以系统的理论正面肯定文学的娱情功能,表现出与传统情志理论截然不同的文学游戏娱乐性。
     因娱情文学观不同于传统诗教理论,肯定文学的消遣娱乐作用而忽略文学劝善惩恶,持人情性的教化作用,娱情文学遭到了来自儒家文人的种种批评。而刘勰却在批判娱情文学“为文而造情”,内容空洞、辞句繁冗的缺点的同时,肯定文学娱情所带来的文学形式上的发展,汲取了文学娱情对文学发展的有利因素。
     文学娱情观虽然不同于诗教理论,然而其对个人的强调,对情感的重视,对形式的探讨,也对后世文学有所启发,促进了形式理论的发展,也开拓了后世通俗文学的发展空间。
The ancient Chinese paid much attention to the education functions of literature, there are many research on education function, few of entertainment features. This thesis studied on The concept of entertainment literature, basic on the Wei,Ji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phenomenon of the literary entertainment, focusing on investigating the concept of delight literature, as the a complement to the education functions of literature, and point out that entertainment is also one of the literature functions.
     At Wei and Jin Dynasties, the literati and literature changed the role in the social life. Both the Palace Banquet, or personal entertainment, or literary gatherings, put the literary as a entertainment. Literary authors participate in these activities, decent to have sentiment, competitive to have fun. Literary entertainment situation has been a common phenomenon in the society. Literary entertainment creation brought the new change of literature content and form, also brought the emergence of literature entertainment concept.
     The concept of entertainment literary was set up for the literature entertainment. It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areas:one is for " Leisure ", which is for oneself entertainment; the other was for " Erotic " and " Hypocrites ",which is a theory for form game. The former fragmented appeared in the authors' writings, performance as the literati's conscious of their entertainment purposes in literature creating, and it's closely related with the traditional "Emotion view". And the latter wa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Southern form literary and the emergence of "Gong Ti" literature,which positive affirmed the literature's entertainment function, showing a completely different with the traditional theory of the literary.
     The concept of entertainment literary is di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literature theory,it affirm with the entertainment function of literature, and ignore the education function,there for, the concept of entertainment literary is be criticized by the traditional literary criticism. But Liu Xie found different situation in criticism entertainment literary "Wei Wen Er Zao Qing",he found there were many shortcomings of entertainment literary, such as inanition of content, burdensome modify, but the entertainment literary brought the development of literature form, and learn the Favorable factor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literature from literary entertainment.
     Although the concept of literary entertainment is di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Poetry theory, its emphasis on individual,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the emotion, discussion of form, also inspire the literature of future,it develop the form of theory, and start up the popular literature of the later Development.
引文
①詹福瑞、赵树功《从志思蓄愤到遣兴娱情——论六朝时期的文学娱情观》,《文艺研究》2006年第1期。
    ②杨柏岭《词娱情而婉丽——从中国古代娱情文学观说起》,《文学评论丛刊》2009年第11卷第二期。
    ③蒋振华《魏晋南朝文学思想中的娱乐养生倾向及其生成》,《文艺研究》2010年第6期。
    1 [春秋]墨子著,施明译注《墨子》,广州出版社2004年版,第190页。
    2 杨树达《论语疏正》,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384-386页。
    3 同上,第385页。
    ①杨树达《论语疏止》,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385页。
    ②[清]刘宝南撰,高流水点校《论语正义》,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624页。
    ③[宋]朱熹《诗集传》,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第66页。
    ④[汉]毛亨传,[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5-32页。
    ⑤同上,第5页。
    ⑥[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038页。
    ①[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2134-2135页。
    ②同上,第2135页。
    ③[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794页。
    ④[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2161页。
    同上,第1808页。
    同上,第2066页。
    ①[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43页。
    ②[南朝宋]刘义庆著,张万起、刘尚慈译注《世说新语译注》,中华书局 1998年版,第109页。
    ③[唐]姚思廉《梁书》,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13页。
    ④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鲁迅全集》(第三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501页。
    ①[清]朱铭盤《南朝陈会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118-119页。
    ②[唐]房玄龄《晋书》,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510页。
    ③[清]朱铭盤《南朝齐会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124页。
    ④同上,第124页。
    ⑤[清]朱铭盤《南朝宋会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166页。
    ⑥[清]朱铭盤《南朝梁会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122页。
    ⑦[晋]陈寿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国志》,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39页。
    ⑧[晋]陈寿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国志》,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38页。
    ①[清]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三国文》,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66页。
    ②[唐]李延寿《南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197页。
    ③同上,第702页。
    ④[唐]姚思谦《梁书》,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413页。
    ⑤[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590页。
    ⑥[唐]姚思谦《梁书》,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411页。
    ⑦[唐]李延寿《南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792页。
    ⑧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第三编第一册),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101页。
    ①[清]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晋文》,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333页。
    ②同上,第257-258页。
    1 [清]朱铭盤《南朝齐会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170页。
    2 [清]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115页。
    1 阮籍《咏怀诗之八》,[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昭明文选》卷二十三,中华书局1977年版。
    2 阮籍《咏怀诗之十五》,[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昭明文选》卷二十三,中华书局1977年版。
    3 张华《情诗》,[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昭明文选》卷二十九,中华书局1977年版。
    1 [南朝陈]徐陵编,[清]吴兆宜注、程琰删补,穆克宏点校《玉台新咏笺注》,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14 页。
    ①同上,第506页。
    ②刘桢《公宴诗》,[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昭明文选》卷二十,中华书局1977年版。
    ③谢瞻《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集送孔令诗》,[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昭明文选》卷二十,中华书局1977年版。
    1 [清]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275页。
    ①吴小如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版,第813页。
    ②同上,第813页。
    ③[宋]严羽著,宋刚批注《沧浪诗话》,凤凰出版社2009年版,第143-144页。
    ④[清]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后汉文》,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420页。
    同上,第940页。
    ⑤同上,第912页。
    ①[清]严可均辑《全上_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晋文》,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473页。
    ②[唐]房玄龄《晋书》,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005页。
    ③参见梅家玲《汉魏六朝文学新论——拟代与赠答篇》,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0页。
    ①[清]严可均辑《全上古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三国文》,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83页。
    ②《礼记·经解》:“温柔敦厚,诗教也。”[汉]郑玄著,[唐]孔颖达疏《礼记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368页。
    ③[晋]陆机撰,金涛声点校《陆机集》,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4页。
    ①[清]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三国文》,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66页。
    ②同上,第160页。
    ③同上,第161页。
    ④[南朝宋]刘义庆著,张万起、刘尚慈译注《世说新语译注》,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440页。
    ⑤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648页。
    ⑥[唐]房玄龄《晋书》,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924页。
    ①[晋]陶潜著,龚斌校笺《陶渊明集全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211页。
    ②同上,第421页。
    ③同上,第421页。
    ④同上,第391页。
    ⑤[晋]陆云撰,黄葵点校《陆云集》,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139页。
    ⑥同上,第140页。
    ①[晋]陆云撰,黄葵点校《陆云集》,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143页。
    ②同上,第144页。
    ③同上,第176页。
    1 [晋]陆机撰.金涛声点校《陆机集》,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3页。
    2 同上,第3页。
    3 [西晋]陆机著,张少康集释《文赋集释》,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08页。
    4 同上,第108页。
    同上,第108页。
    同上,第108贞。
    ①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从》(第三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74页。
    ②钟嵘《诗品序》:“永嘉时,贵黄老,稍尚虚谈。于时篇什,理过其辞,淡乎寡味。”吕德中《钟嵘诗品校释》,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页。
    1 [清]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宋文》,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319页。
    2 [唐]房玄龄《晋书》,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396-1397页。
    3 同上.第1398贝。
    4 [清]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宋文》,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638页。
    宗炳《画山水序》,[清]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宋文》,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191贞。
    ①[梁]刘勰著,陆侃如、牟世金译注《文心雕龙译注》,齐鲁书社1995年版,第552页。
    ②吕德申《钟嵘诗品校释》,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1页。
    ③同上,第91页。
    ④同上,第100页。
    ⑤[日本]遍照金刚《文镜秘府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年版,第50页。
    ⑥[梁]刘勰著,陆侃如、牟世金译注《文心雕龙译注》,齐鲁书社1995年版,第144页。⑦“(齐梁两代)在皇帝和太子周围聚集了一批文人,形成三个文学集团,分别以南齐竟陵王萧子良,梁代萧衍、萧统,和梁代萧纲为中心。”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二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1页。
    1 参见罗宗强《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408-409页。
    2 萧统《文选序》,[清]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222页。
    同上,第113页。
    [清]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陈文》,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321页。
    [唐]姚思谦《梁书》,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307页。
    ①[清]朱铭盤《南朝陈会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118页。
    ②同上,第119页。
    ③[唐]魏征《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090页。
    ④[清]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8586页。
    ⑤同上,第115页。
    ①[南朝陈]徐陵编,[清]吴兆宜注、程琰删补,穆克宏点校《玉台新咏笺注》,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1页。
    ②同上.第12-13页。
    ①[晋]陆机撰,金涛声点校《陆机集》,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页。
    ②同上,第4页。
    ③[晋]陆机著.张少康集释《文赋集释》,人民义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07页。
    ④[晋]陆机撰,金涛声点校《陆机集》,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4页。
    ⑤同上,第3页。
    ⑦[晋]陆云撰,黄葵点校《陆云集》,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138页。
    同上,第142-143页。
    ⑧同上,第142页。
    ①[梁]刘勰著,陆侃如、牟世金译注《文心雕龙译注》,齐鲁书社1995年版,第152页。
    ②同上,第414页。
    ③同上,第572页。
    ①[晋]陆机著,张少康集释《文赋集释》,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08页。
    ②同上,第108页。
    ③吕德中《钟嵘诗品校释》,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65页,
    ④同上,第87页。
    1 [清]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575-576页。
    ①《梁书·裴子野传》:“子野为文典而速,不尚丽靡之词。其制作多法古,与今文体异。当时或有诋诃者,及其末皆翕然重之。”[唐]姚思谦《梁书》,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304-305页。
    ②[汉]郑玄著,[唐]孔颖达疏《礼记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077页。
    ③吕德中《钟嵘诗品校释》,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2页。
    ①吕德申《钟蝾诗品校释》,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7-20页。
    ②同上,第115页。
    ③[唐]魏征《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544页。
    ④同上,第1544页。
    1 [梁]刘勰著,陆侃如、牟世金译注《文心雕龙译注》,齐鲁书社1995年版,第405页。
    ①詹锳《文心雕龙文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1146页。
    ②[梁]刘勰著,陆侃如、牟世金译注《文心雕龙译注》,齐鲁书社1995年版,第137页。
    ③同上,第398页。
    ④同上,第407页。
    1 [梁]刘勰著,陆侃如、牟世金译注《文心雕龙译注》,齐鲁书社1995年版,第144页。
    2 同上,第552页。
    3 同上,第417页。
    4 同上,第417-428页。
    ①[梁]刘勰著,陆侃如、牟世金译注《文心雕龙译注》,齐鲁书社1995年版,第365页。
    ②[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504页。
    ③同上,第587页。
    ④[梁]刘勰著,陆侃如、牟世金译注《文心雕龙译注》,齐鲁书社1995年版,第586页。
    ⑤同上,第123页。
    ⑥同上,第130页。
    ①[梁]刘勰著,陆侃如、牟世金译注《文心雕龙译注》,齐鲁书社1995年版,第401页。
    ②同上,第511页。
    ③[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504页。
    1 [梁]刘勰著,陆侃如、牟世金译注《文心雕龙译注》,齐鲁书社1995年版,第402页。
    1 朱光潜《诗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39页。
    [春秋]墨子著,施明译注《墨子》,广州出版社2004年版。
    杨树达《论语疏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清]刘宝楠《论语正义》,中华书局1990年版。
    [汉]郑玄著,[唐]孔颖达疏《礼记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汉]班固著,[唐]颜师古注《汉书》,中华书局1999年版。
    [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2008年版。
    [晋]陆机撰,金涛声点校《陆机集》,中华书局1982年版。
    [晋]陆机著,张少康集释《文赋集释》,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
    [晋]陆云撰,黄葵点校《陆云集》,中华书局1988年版。
    [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三国志》,中华书局1999年版。
    戴明扬校注《嵇康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
    陈伯钧校注《阮籍集校注》,中华书局1987年版。
    [南朝宋]刘义庆著,张万起、刘尚慈译注《世说新语译注》,中华书局1998年版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中华书局1999年版。
    [梁]萧子显《南齐书》,中华书局2000年版。
    [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
    [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昭明文选》,中华书局1977年版。
    [梁]刘勰著,陆侃如、牟世金译注《文心雕龙译注》,齐鲁书社1995年版。
    [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梁]刘勰著,詹锳义证《文心雕龙义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梁]钟嵘《诗品》,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南朝陈]徐陵编,[清]吴兆宜注、程琰删补,穆克宏点校《玉台新咏笺注》,中华书局1985年版。
    [日]遍照金刚《文镜秘府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年版。
    [唐]姚思廉《梁书》,中华书局2000年版。
    [唐]房玄龄《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
    [唐]李延寿《南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
    [唐]魏征《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
    [后蜀]赵崇祚集、华锺彦注《花间集注》,中州书画社1983年版。
    [宋]朱熹《诗集传》,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
    [宋]严羽著,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校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
    [明]胡应麟《诗薮》,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版。
    [清]朱铭盤《南朝陈会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清]朱铭盤《南朝齐会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清]朱铭盤《南朝梁会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清]朱铭盤《南朝陈会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清]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后汉文》,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清]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三国文》,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清]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晋文》,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清]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宋文》,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清]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齐文》,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清]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
    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康正果《风骚与艳情:中国古典诗词的女性研究》,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李泽厚《美的历程》,文物出版社1989年版。
    卢盛江《魏晋玄学与文学思想》,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通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罗宗强《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中华书局1996年版。
    詹福瑞《中古文学理论范畴》,河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徐公持《魏晋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刘跃进《玉台新咏研究》,中华书局2000年版。
    朱光潜《诗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吴功正、许伯卿《六朝文学》,南京出版社2003年版。
    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中华书局2003年版
    梅家玲《汉魏六朝文学新论——拟代与赠答篇》,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胡大雷《宫体诗研究》,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第三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林继中《文化建构文学史纲(魏晋——北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詹福瑞《南朝诗歌思潮》,河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赵树功《闲意悠长——中国文人闲情审美观念演生史稿》,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辛刚国《六朝文采理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李珺平《中国古代抒情理论的文化阐释》,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归青《南朝宫体诗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许云和《汉魏六朝文学考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聂石樵《魏晋南北朝文学史》,中华书局2007年版。
    张蕾《<玉台新咏>论稿》,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张晓梅《男子作闺音: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男扮女装现象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朱自清《诗言志辨》,凤凰出版社2008年版。
    孙蓉蓉《刘勰与<文心雕龙>考论》,中华书局2008年版。
    杜晓勤《齐梁诗歌向盛唐诗歌的嬗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刘怀荣、宋亚莉《魏晋南北朝乐府制度与歌诗研究》,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詹福瑞、赵树功《从志思蓄愤到遣兴娱情——论六朝时期的文学娱情观》,《文艺研究》2006年01期。
    赵树功《“为文造情”辨》,《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黄亚卓《六朝公宴诗与游戏娱情诗学观》,《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王从芳《陆云文学思想探微》,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马若环《陆机“诗缘情”说新探》,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孙明君《两晋士族的文学走向》,《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7月。
    杨柏岭《词娱情而婉丽——从中国古代娱情文学观说起》,《文学评论丛刊》2009年第11卷第二期。
    霍贵高《东晋文学研究》,河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
    蒋振华《魏晋南朝文学思想中的娱乐养生倾向及其生成》,《文艺研究》2010年6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