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东京治安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传统中国社会,“治安”一词,含义深刻,内容广泛。现代学者对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而对于现代“治安”一词的理解,学术界也是存在分歧。笔者在此基础上界定了本文的治安含义。
     都城作为一个王朝的核心区域,不仅反映出一个时代社会面貌的缩影,而且又是各项制度运作的舞台。北宋时期,由于经济的发展,东京以商业为特色的性质日趋明显,而且兼有工商、消费、娱乐等多方功能。原有的城市布局,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加之东京城郊日渐兴盛,明显的城区界线被打破。同时,东京人口不断增加,居民结构日益复杂,人口流动频繁,贫富阶层分化加剧。这些都给东京治安带来新的问题。特别是里坊制崩溃,城市职能转变,社会秩序动荡,加速了东京治安问题的凸显。
     北宋统治者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逐步发展和完善了治安机构。其目的在于加强王朝统治,维护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为此,巩固国家政权的治安防范成为王朝最大的治安。皇城治安维护和东京城防,无不体现了这一点。而且对于东京农民和东京驻军,也采取相应的治安防范措施。东京地域广大,作者从治安空间的视角,着重讨论了东京里城、外城、郊区、辖县、以及基层乡村的治安空间维护。另外,北宋政府从维护自身统治需要出发,在保障东京社会秩序稳定的前提下,采取了一系列治安管理举措。诸如镇压和惩治反抗专制皇权的犯罪,进行社会公共秩序管理,加大经济秩序方面管理,加强东京人口和户籍管理,强化防火管理,以及生活环境管理等。
     总之,本文以北宋东京具体的时空为依托,考察其治安的诸多侧面,探讨其治安过程中形成的治安特点、制约因素及其影响。
In traditional chinese society, the implication of "security"was profound and content was extensive. Modern scholars of the public opinions were divergent and unable to agree on which was right.To comprehension of the modern "security" word, academic circles also existed differences. The author based on this article defines the connotation of public security.
     The core area of the capital of a dynasty, not only reflected a microcosm of the social landscape of an era, and also the operationed stage of many system.In the Northern Song Dydasty, due to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nature of the DongJing commercial features become more evident, and both industry and commerce, consumer, entertainment and other multi-functional.The original layout of the city had not been able to meet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coupled with the DongJing suburbs growing prosperity of the city boundaries to be broken.Meanwhile, the population of DongJing was increasing, the residents ofthe increasingly complex structure, population flow, rich and poor differentiation intensified.Which gave the DongJing law and order brought new problems. Specially, collapse of Li Fang System, transformation of functions of city, the turmoil of the social order, these accelerated the highlights in law and order problem of DongJing.
     Rulers of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governed in the process of the countryand gradually developed and improved the security agencies.It's purpose to strengthen the dynasty rule, maintenance the Monarchy of centralized.To this end, the consolidation of state power of the security precautions was the dynasty's largest law and order.imperrial law and order maintenance and DongJing city defense, all reflected this.Rulers took appropriate security precautions to DongJing farmer and DongJing garrison. DongJing vast, the author from the perapective of law and order in space, focused on law and order in space maintenance DongJing where the city, outside the city, suburbs, countyjurisdiction, and the grass-roots rural.In addition, the Northern Song Dydasty government started needly from the maintenance of their own rule, adopted a series of security management initiatives under the premise of the protection of social order and stability in DongJing.Such as, rulers crackdowned and punished to resist the authoritarian imperial's crime, did social and public order management, and increased the economic order management, and strengthened the population of DongJing and household management, and strengthened fire management, and did environmental life management, and so on.
     In short,this article relyed on specific time and space in DongJing of Northern Song Dynasty,inspected it's security many side, discussed security's features, restricting factors and it's influence during the formation of security.
引文
1(清)黎翔凤撰,梁运华整理:《管了校注》卷20《形势解第六十》,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1168页。
    2(三国)王肃注:《孔子家语》卷8《辩乐解第三十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88页。
    3(战国)韩非子撰,陈奇猷校注;《韩非子集释》卷19《显学第五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1103---1104页。
    1(东汉)班固撰,颜师古注:《汉书》卷48《贾谊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2237页。
    2唐明邦主编:《周易评注·易经·系辞下传》,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238页。
    3(清)王先谦撰,沈啸寰、王星贤点校:《荀子集释》卷8《君道第二十》,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230页。
    4唐明邦主编:《周易评注·易经·系辞下传》,第238页。
    5《宋史·尹源传》、《宋史·高登传》、《宋史·王伯大传》、《新五代史·唐六臣传》、《资治通鉴·周纪一》、《续资治通鉴·宋纪六十二》、《续资治通鉴·宋纪六十一》、《续资治通鉴·宋纪一百三十一》、《续资治通鉴·宋纪一百五十》、《续资治通鉴·宋纪一百六十三》、《续资治通鉴·宋纪一百六十九》、《宋史·律历志四·崇天历》。
    6卫之民:《治安行政管理学总论》,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86年;陈绍政:《治安行政管理学基础理论》,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年。
    7熊一新主编:《治安管理学》,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0年;王彩云:《对治安概念的理性思考》,《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8李健和:《比较警察学研究“热点”问题思考》,《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9谢惠敏:《对“治安”一词的再认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1995年第1期。
    1参见沈志祥:《治安管理学》,北京:群众出版社,1998年。
    2卫之民:《治安行政管理学总论》,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1页。
    3参见李健和:《新编治安行政管理学总论》,北京:中国人民公安人学出版社,1998年。
    4参见金其高:《社会治安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
    5参见陈鸿彝:《中国古代治安简史》,北京:群众出版,1998年。
    1王彩云:《对治安概念的理性思考》,《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第133页。
    2王:彩云:《对治安概念的理性思考》,《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第133页。
    3朱绍侯:《中国古代治安制度史》,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
    1陈鸿彝:《中国治安史》,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
    2陈鸿彝:《中国古代治安简史》,北京:群众出版社,1998年。
    3陈智勇:《中国古代社会治安管理史》,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
    4陈友冰:《中国古代管理概论》,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1年。
    5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法制史研究室编著:《中国警察制度简论》,北京:群众出版社,1985年。
    6陈茂同:《历代职官沿革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陈立民:《中国历代职官辑要》,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0年;王超:《中国历代中央官制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7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杨鸿年:《中国政制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龚延明:《中国古代职官科举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1那波利贞:《中国古代都市的研究》,载《时事类编》第5卷第9期,1937年。
    2杨宽:《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3叶孝信:《中国法制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
    4赵哓耕:《中国法制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5张晋藩:《中国法制通史》,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
    6李采芹:《中国火灾大典》,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
    1孟正夫:《中国消防简史》,北京:群众出版社,1984年。
    2李采芹:《中国消防通史》,北京:群众出版社,2001年。
    3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4朱瑞熙:《中国政治制度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龚延明:《宋代官制辞典》,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龚延明:《宋史职官志补正》,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张邦炜:《宋代皇亲与政治》,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年:邓小南:《宋代文官选任制度诸层面》,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3年:苗书梅:《宋代官员选任和管理制度》,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聂崇岐:《宋史丛考》(上、下),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5贾玉英、赵文东:《北宋开封府管理制度研究》,《史学月刊》2001年第6期。
    6王曾瑜:《宋朝兵制初探》,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7罗球庆:《北宋兵制研究》,《新亚学报》1957年3卷1期;李丽真:《宋代的兵制》,《史苑》(辅大)1974年22期;林瑞翰:《宋代兵制初探》,《台湾大学历史学报》1976年第3期,《宋史研究集》第21辑,台北:国立编译馆中华从书编审委员会,1980年。
    1久保田和男:《宋都开封と禁军军营の变迁》,《东洋学报》第74卷第3·4号,1993年。
    2戴建国:《宋代法律初探》,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郭东旭:《宋代法制研究》,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1997年;郭东旭:《宋朝法律史论》,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薛美卿:《宋刑统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年;赵晓耕:《宋代法制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工云海主编:《宋代司法制度》,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
    3柳立言:《宋代的家庭和法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宋元时代的法律、思想和社会》,台北:国立编译馆,2001年。杨一凡总主编:《中国法制史考证》(内编第三卷:宋辽西夏元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4Brian·E·McKnight:《Law and Order in Song Chin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2。
    5伊永文:《宋代城市风情》,哈尔滨:黑龙江出版社,1987年。
    6伊永文:《行走在宋代的城市》,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
    7李春棠:《坊墙倒塌以后---宋代社会生活长卷》,衡阳: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
    8汪圣铎,罗炳良:《宋代火政考略》,《宋史研究论文集》,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1996年。
    1吴以宁:《宋代消防制度述论》,《学术月刊》1996年第1期。
    2参见《漆侠先生纪念文集》,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
    3马继云、于云瀚:《宋代厢坊制论略》,《史学月刊》1997年第6期。
    4贾宏辉:《宋代城市厢制研究》,北京大学城环学系历史地理专业毕业论文,未刊稿,北京大学图书馆藏。
    5孔宪易:《关于绘制北宋东京城池图的商榷》,《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81年第2期,第55---58页;《北宋东京城坊考略》,(《宋史研究论文集》,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346---369页;《北宋东京城坊考略(第二部分)》,(《宋史研究论文集》,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361---378页。
    6李合群:《北宋东京内城里坊布局初探》,《中原文物》2005年第3期。
    7刘淑芬:《中古都城坊制的崩解》,《大陆杂志》第82卷第1期,1980年。
    8戴建国:《宋代的提点刑狱司》,《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第2期:石涛:《北宋提点刑狱司研究》,《聊城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王晓龙:《宋代提点刑狱司制度研究》,河北大学2006年博士学位论文。
    9参见《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五代宋元卷》,刘俊文主编,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7月。(原载《东方学报》京都,第9册,1938年)。
    10程民生:《北宋探事机构---早城司》,《河南大学学报》1984年第4期。
    1参见张其凡、陆勇强主编:《宋代历史文化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2穆朝庆:《两宋户籍制度问题》和《两宋户籍制度与人口再探讨》,《中州学刊》1988年第6期;李宝柱:《宋代人口统计问题研究》,《北京大学学报》1982年第4期;苏启龙:《宋代的人口统计制度---对有关制度的综合分析》,《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5年第1期;何忠礼:《宋代户部人口统计考察》,《历史研究》1999年第4期;吴松弟:《宋代户口的汇总发布系统》,《历史研究》1999年第4期;程民生:《宋代户数探研》,《河南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
    3张庆五、杨了慧:《中国历代人口与户籍》,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91年;吕思勉:《中国制度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
    1柳田节子:《宋代都市的户等制》,《国际宋史研讨会论文集》,中国文化大学1988年:梅原郁:《宋代の户口问题をめぐつて》,《东方学报》,《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1990年。
    2姜庆湘、萧国亮:《从(清明上河图)和<东京梦华录)看北宋汴京的城市经济》,《中国社会科学》1981年第4期;周宝珠:《宋代东京城市经济的发展及其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的地位》,《中国史研究》1981年第2期。
    3张全明:《论北宋开封的物价管理》,《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第4期、《北宋开封的商业管理》,《河南大学学报》1990年第4期:胡建华:《宋代城市市场管理简论》,《河南大学学报》1990年第4期;尹向阳:《试论唐宋市场管理模式的变迁》,《思想战线》2008年第2期、《宋代政府市场管制制度演进分析》,《中国经济史研究》2008年第2期。
    4刁培俊:《宋代的富民与乡村治理》,《河北学刊》2005年第2期、《宋代国家权力渗透乡村的努力》,《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宋朝的乡役与乡村“行政区划”》,《南开学报》2008年第1期、《唐宋时期乡村控制理念的转变》,《厦门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宋朝“保护法”四题》,《中国史研究》2009年第1期;谭景玉:《宋代乡村行政组织及其运转研究》,山东大学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康武刚:《论宋代基层势力与基层社会控制》,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博士学位论文。
    1周宝珠:《宋代东京研究》,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
    2吴涛:《北宋都城东京》,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
    3田银生:《走向开放的城市---宋代东京街市研究》,北京:三联书店,2011年。
    4久保田和男撰,郭万平译:《宋代开封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5参见梁建国:《日本学者关于宋代东京研究概况》,《中国史研究动态》2007年第4期。
    6木田知生:《关于宋代城市研究的诸问题---以国都开封为中心》,《东洋史研究》第37卷第2号,1978年。
    7梅原郁:《皇帝·祭祀·国都》,《历史中的城市---续城市社会史》,米乃路瓦书房,1986年。
    8平田茂树:《宋代政治史研究的现状与课题》,《亚洲游学》第7号,特集:宋代知识人的诸相,勉诚出版社,1999年;《从政治史料解读宋代的都市空间》,《亚洲游学》第78号,特集:中国城市的时空世界,勉诚出版社,2005年。
    1久保田和男:《宋都开封与禁军军营的变迁》,《东洋学报》第74卷第3、4号,1993年、《关于唐宋帝国的都市构造》,《史滴》第17号,1995年。
    2陈鸿彝:《宋代城市治安管理模式杂谈》,《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3陈鸿彝:《宋代城市的治安管理》,《江苏公安专科学校学报》1998年第5期。
    4肖忠文:《北宋东京治安管理模式探析》,《江苏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2期。
    5钟佳伶:《宋代城市治安的管理与维护》,《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研究所》2000年中国文化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久保田和男:《宋都开封の治安制度と都市构造》,《史学杂志》104编7号,1995年。
    7久保田和男:《北宋东京的市容和治安制度》,载《宋史研究论文集》,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
    1漆侠:《(三言二拍>与宋史研究》,《河北大学学报》1988年第3期;王曾瑜:《开拓宋代史料的视野与(三言>、(二拍)》,《四川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2(明)施耐庵:《水浒传》,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年。
    3(宋)洪迈:《夷坚志》,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4(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喻世明言》、《醒世恒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
    5(明)凌蒙初:《拍案惊奇》,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二刻拍案惊奇》,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
    6庞德新:《宋代两京市民生活》,香港:龙门书店有限公司,1974年。
    7周宝珠:《<清明上河图>与清明上河学》,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
    8丘刚:《北宋东京城御街遗址探析》,《中州学刊》1999年第6期、《开封宋城考古述略》,《史学月刊》1999年第6期。
    9开封市文物工作队和开封宋城考古队:《北宋东京外城的初步勘探与试掘》,《文物》1992年第12期;《北宋东京内城的初步勘探与测试》,《文物》1996年第5期;《北宋东京皇城的初步勘探与试掘》,《开封考古发现与研究》,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宋东京城遗址内蔡河故道的初步勘探》,《开封考古发现与研究》,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河南开封市宋东京城内汴河故道的初步勘探与测试》,《考古》1999年第3期;《北宋东京城外城城壕护坡勘探简报》,《华夏考古》2007年第3期。
    1张劲:《开封历代皇宫沿革与北宋东京皇城范围新考》,《史学月刊》2002年第7期、《两宋开封临安皇城宫苑研究》,2004年暨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李合群:《北宋东京皇宫二城考略》,《中原文物》1996年第3期、《“宋东京无宫城”及“皇城七里”说质疑》,《史学月刊》2003年第12期;直长云、李合群:《北宋东京外城的结构与形制》,《河南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丘刚:《北宋东京外城的城墙和城门》,《中原文物》1986年第4期、《北宋东京皇宫沿革考略》,《史学月刊》1989年第4期、《北宋东京三城的营建和发展》,《中原文物》1990年第4期;张驭寰:《北宋东京城复原研究》,《建筑学报》2000年第9期;陈朝云:《北宋东京皇城、宫城问题考辨》,《郑州大学学报》1997年第6期;孙新民:《略谈北宋东京外城的兴废》,《华夏考古》1994年第1期;李幸聪:《宋代开封的拐子城》,《史学月刊》1985年第3期。
    2参见漆侠:《论历史研究的方法》,《中国文化研究》2003年冬之卷。
    1本节参考了学界有关论述,详见《绪论》部分,第16页。
    2《宋史》卷85《地理一》,第2097页。
    3丘刚:《开封宋城考古述略》,《史学月刊》1999年第6期,第107页。
    4《宋史》卷85《地理一》,第2097页。
    5孟元老撰,伊永文注:《东京梦华录笺注》卷1《旧京城》,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9页。
    6《宋会要辑稿》方域1之1,第7319页。
    7丘刚:《开封宋城考古述略》,《史学月刊》1999年第6期,第106页。
    1《宋会要辑稿》方域1之1,第7319页。
    2《旧五代史》卷116《周书七·本纪三》,第1593页。
    3参见丘刚:《开封宋城考古述略》,《史学月刊》1999年第6期,第106页。
    4《宋会要辑稿》方域1之22,第7329页。
    5《东京梦华录笺注》卷1《东都外城》,第2页。
    6《东京梦华录笺注》卷1《东都外城》,第1页。
    7《东京梦华录笺注》卷1《东都外城》,第1页。
    8《东京梦华录笺注》卷1《东都外城》,第1页;《宋会要辑稿》方域1之1至2,第7319页。
    9《宋文鉴》卷7《汴都赋》,第93页。
    10《东京梦华录笺注》卷2《宣德楼前省府宫宇》,第82页。
    1《东京梦华录笺注》卷1《河道》,第24---25页。
    2《东京梦华录笺注》卷7《三月一日开金明池、琼林苑》,第644页。
    1参见梁方仲编著:《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葛剑雄主编:《中国人口史》(第三卷),吴松弟著:《辽宋金元时期》,上海:复口.大学出版社,2000年。
    2分别据《太平寰宇记》、《北道刊误志》、《元丰九域志》和《宋史·地理志》,按崇宁户原文误作二年(1103年)。
    3《长编》卷32,淳化二年六月乙酉条,第716页。
    4《长编》卷38,至道元年九月条,第820页。
    5《宋会要辑稿》食货61之97,第5922页。
    6《宋史》卷327《王安石传》,第10546页。
    7《彭城集》卷32《开封府南司判官题名记》,第435页。
    8《宋会要辑稿》方域4之23,第7382页。
    9《东京梦华录笺注》卷5《民俗》,第451页。
    10葛剑雄主编:《中国人口史》(第三卷),吴松弟著:《辽宋金元时期》,第573---574页。
    1包伟民:《试论宋代城市发展中的新问题》,2005年韩国中国史学会第六届学术讨论会提交论文。
    1《长编》卷394,元祐二年春正月辛巳条,第9612页。
    2《长编》卷145,庆历三年十二月庚申条,第3518页。
    3《宋会要辑稿》崇儒7之79,第2328页。
    4《燕翼诒谋录》卷5,第46页。
    5《长编》卷175,皇祐五年闰七月戊辰条,第4221页。
    6《燕翼诒谋录》卷5,第46页。
    7葛剑雄主编:《中国人口史》(第三卷),吴松弟著:《辽宋金元时期》,第574页。
    8《建炎以来朝明野杂记》甲集卷1《大宗正司两外宗废置》,第58页。
    9《续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56《教养宗室》,第1793页。
    10《东斋记事》卷1,第11页。
    11《宋朝事实》卷8《玉牒》,第128页。
    1《靖康稗史笺证》卷7,第243页。
    2《宋史》卷478---483《世家》,第13853---13951页。
    3《宋朝事实》卷17《削平僭伪》,第263页。
    4《长编》卷116,景祐二年春正月戊申条,第2719页。
    5《长编》卷120,景祐四年十一月辛丑条,第2839页。
    6《长编》卷36,淳化五年十一月丁卯条,第801页。
    7《玉海》卷127《官职·开宝省官》,第2358页。
    8《长编》卷158,庆历六年夏四月壬子条,第3824页。
    9《长编》卷386,元祐元年八月辛亥条,第9401页。
    1《喻世明言》卷36《宋四公大闹禁魂张》,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第520--545页。
    2《文献通考》卷35,《选举考》8,考331。
    3参见赵忠祥:《宋代胥吏的职能浅析》,《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4详见祖慧:《宋代胥吏出职与差遣制度研究》,《浙江学刊》1997年第5期、《论宋代胥吏的作用及影响》,《学术月刊》2002年第6期。
    5参见祖慧:《宋代胥吏溢员问题研究》,《中国史研究》1998年第3期。
    6《长编》卷327,元丰五年六月壬申条,第7883页。
    7《宋史》卷278《王超传》,第9465页。
    8程民生:《宋代兵力部署考察》,《史学集刊》2009年第5期。
    9葛剑雄主编:《中国人口史》(第三卷),吴松弟著:《辽宋金元时期》,第574页。
    10吴涛:《北宋都城东京》,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25…26页。
    11《长编》卷30,端拱二年二月条,第678页。
    12《宋史》卷157《选举三》,第3658页。
    13《宋史》卷157《选举三》,第3657页。
    1《燕翼冶谋录》卷5,第51页。
    2《宋史》卷157《选举三》,第3657页。
    3《欧阳修全集·奏议集》卷14《举留胡瑗管勾太学状》,第1670页。
    4周宝珠:《宋代东京研究》,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374页。
    5《燕翼诒谋录》卷5,第51页。
    6《东轩笔录》卷6,第71页。
    7《宋会要辑稿》崇儒1之30,第2177页。
    8《宋史》卷20《本纪二十》,第379页。
    9《宋史》卷157《选举三》,第3667页。
    10参见李华瑞:《宋史论集》,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374---375页。原载《美术史论》1993年第1期。
    11周宝珠:《宋代东京研究》,第413页。
    1《宋朝事实》卷7《道释》,第109页。
    2详见参周宝珠:《宋代东京研究》,第556—612页。
    3《宋会要辑稿》道释1之13,第7875页。
    4《长编》卷85,大中祥符八年十一月己巳条,第1956页。
    5《长编》卷63,景德三年五月戊辰条,第1403页。
    6《宋会要辑稿》食货17之21至22,第5094页。
    7《宋文鉴》卷7《汴都赋》,第93页。
    1《东京梦华录笺注》卷2《宣德楼前省府宫宇》,第82页。
    2《东京梦华录笺注》卷3《般载杂卖》,第326页。
    3《东京梦华录笺注》卷3《诸色杂卖》,第373页。
    4《东京梦华录笺注》卷3《诸色杂卖》,第373页。
    5《东京梦华录笺注》卷3《诸色杂卖》,第373---374页。
    6《东京梦华录笺注》卷2《饮食果子》,第188页。
    7《东京梦华录笺注》卷3《马行街铺席》,第313页。
    8《东京梦华录笺注》卷3《天晓诸人入市》,第357页。
    9《宋史》卷186《食货八》,第4552页。
    10《东京梦华录笺注》卷4《肉行》,第440页。
    11《东京梦华录笺注》卷8《是月巷陌杂卖》,第771页。
    1《韩魏公集》卷6《辞避赐第》,第89页。
    2《欧阳修全集·居士集》卷8《答梅舜俞大雨见寄》,第123页。
    3《湘山野录》卷下《石曼卿谓馆俸清薄》,第43页。
    4《东京梦华录笺注》卷4《杂赁》,第410---411页。
    5《东京梦华录笺注》卷4《筵会假赁》,第417---418页。
    6《东京梦华录笺注》卷4《皇后出乘舆》,第405---406页。
    7《清异录》卷1《人事门·钱井经商》,第39页。
    8《长编》卷189,嘉祐四年三月己亥条,第4553页
    9《长编》卷14,开宝六年六月丁未条,第304页。
    10《长编》卷107,天圣七年闰二月辛卯条,第2498页。
    1《东京梦华录笺注》卷1《宣德楼前省府宫宇》,第81页。
    2《长编》卷315,元丰四年八月己巳条,第7627页。
    3《宋会要辑稿》食货37之12,第5454页。
    4《文献通考》卷20,《市籴考》1,考197。
    5《宋会要辑稿》食货40之16,第5516页。
    6参见杨宇勋:《取民与养民:南宋的财政收支与官民互动》,台北:国立台湾师大历史研究所,2003年。
    7《宋会要辑稿》食货68之17,第6262页。
    1朱瑞熙:《宋代商人的社会地位及其历史作用》,《宋史研究》1986年第2期,第129页。
    《长编》卷359,元丰八年九月乙未条,第8592页。
    3葛剑雄主编:《中国人口史》(第3卷),吴松弟著:《辽宋金元时期》,第352页。
    4《宋会要辑稿》刑法2之47,第6519页。
    5《宋会要辑稿》职官16之24,第2733页。
    6《宋会要辑稿》方域3之51,第7369页。
    7《宋会要辑稿》职官27之44,第2958页。
    8《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卷18《御前军器所》,第433页。
    9《净德集》卷4《奏乞罢军器冗作状》,第39页。
    10《宋会要辑稿》职官30之1,第2992页。
    11《宋会要辑稿》职官22之5,第2862页。
    12《宋会要辑稿》职官29之8,第2991页。
    13《长编》卷246,熙宁六年八月内子条,第5990页。
    14《宋会要辑稿》职官29之1,第2988页。
    1《宋史》卷165《职官五》,第3918页。
    2《东京梦华录笺注》卷2《酒楼》,第174页。
    3吴涛:《北宋都城东京》,第37页。
    4《东京梦华录笺注》卷3《雇觅人力》,第338页。
    5《东京梦华录笺注》卷4《食店》,第430页。
    6《东京梦华录笺注》卷4《修整杂货及斋僧请道》,第413---414页。
    7《东京梦华录笺注》卷4《饼店》,第444贝。
    8《东京梦华录笺注》卷2《朱雀门外街巷》,第99---100页。
    9《东京梦华录笺注》卷2《东角楼街巷》,第144页。
    10《东京梦华录笺注》卷2《潘楼东街巷》,第164页。
    1《东京梦华录笺注》卷3《大内西右掖门外街巷》,第275页。
    2《东京梦华录笺注》卷3《大内前州桥东街巷》,第284页。
    3《东京梦华录笺注》卷3《马行街铺席》,第312页。
    4《东京梦华录笺注》卷8《七夕》,第780页。
    5《东京梦华录笺注》卷8《六月六日崔府君生日二十四日神保观神生日》,第758页。
    6《东京梦华录笺注》卷2《东角楼街巷》,第145页。
    7李春棠:《坊墙倒塌以后---宋代社会生活长卷》,衡阳: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47页。
    8《清异录》卷1《人事门·蜂窠巷陌》,第36页。
    1《东京梦华录笺注》卷2《宣德楼前省府宫宇》,第82页。
    2《东京梦华录笺注》卷2《朱雀门外街巷》,第99页。
    3《东京梦华录笺注》卷2《朱雀门外街巷》,第99---100页。
    4《东京梦华录笺注》卷2《潘楼东街巷》,第164页。
    5《东京梦华录笺注》卷2《潘楼东街巷》,第164页。
    6《东京梦华录笺注》卷2《潘楼东街巷》,第164页。
    7《东京梦华录笺注》卷3《寺东门街巷》,第301页。
    8《东京梦华录笺注》卷3《上清宫》,第309页。
    9《东京梦华录笺注》卷6《收灯都人出城探春》,第613页。
    10李华瑞:《宋代酒的生产和征榷》,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287页。
    11《清异录》卷1《人事门·蜂窠巷陌》,第36页。
    12《癸辛杂识》后集《禁男娼》,第109页。
    13《东京梦华录笺注》卷2《饮食果子》,第188页。
    14参见陈宝良:《中国流氓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15《癸辛杂识》续集下《吴生坐亡》,第172页。
    1《东京梦华录笺注》卷4《会仙酒楼》,第420页。
    2《东京梦华录笺注》卷2《酒楼》,第176页。
    3《齐东野语》卷11《沈君与》,第206页。
    4《东京梦华录笺注》卷2《酒楼》,第174页。
    5《东京梦华录笺注》卷2《饮食果了》,第188页。
    6《东京梦华录笺注》卷2《酒楼》,第176页。
    7《宋会要辑稿》食货20之7,第5136页。
    8《东京梦华录笺注》卷2《潘楼东街巷》,第164页。
    9《东京梦华录笺注》卷4《食店》,第430页。
    10《东京梦华录笺注》卷4《饼店》,第443---444页。
    11《东京梦华录笺注》卷4《食店》,第430页。
    12《东京梦华录笺注》卷3《马行街铺席》,第312页。
    1《东京梦华录笺注》卷4《修整杂货及斋僧请道》,第413---414页。
    2《喻世明言》卷13,第166页。
    3《清波杂志校注》卷3,第104页。
    4《王文公文集》卷32《汴说》,第386页。
    5《东京梦华录笺注》卷4《肉行》,第440页。
    6《东京梦华录笺注》卷《天晓诸人入市》,第357页。
    7《清异录》卷1《青铜海》,第20页。
    8《东京梦华录笺注》卷《鱼行》,第447页。
    1参见李华瑞:《论宋代乡村客户的流动》,《唐研究》第11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张邦炜:《两宋时期的社会流动》,《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第2期;程民生:《论宋代的流动人口问题》,《学术月刊》2006年7月;胡建华:《宋代城市流动人口管理探析》,《殷都学刊》1994年第2期;徐东升:《宋代农民流动与经济发展》,《中国社会经济研究》1999年第1期;宁欣:《由唐入宋都市人口结构及外来、流动人口数量变化浅论---从(北里志>和<东京梦华录)谈起》,《中国文化研究》2002年夏之卷、《由唐人宋城关区的经济功能及其变迁---兼论都市流动人口》,《中国经济史研究》2002年第3期。
    2《湘山野录》卷中《李退夫撒园菜》,第30页。
    3《夷坚志·支志庚》卷6《胡宏休东山》,第1182页。
    4《东京梦华录笺注》卷3《寺东门衔巷》,第301页。
    5《东京梦华录笺注》卷3《大内前州桥东街巷》,第284页。
    6《历代兵制》卷8,第52页。
    7《长编》卷182,嘉祐元年三月己巳条,第4398页。
    1《宋史》卷175《食货三》,第4251---4252页。
    2《宋文鉴》卷7《汴都赋》,第95页。
    3《宋会要辑稿》食货46之2,第5604页。
    4详见梁建国:《朝堂之外:北宋东京士人交友诸侧面》,北京大学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
    5《文献通考》卷30,《选举考》3,考285。
    6《宋会要辑稿》选举15之6,第4498页。
    7《宋朝事实》卷14《科目》,第218页。
    8《历代名臣奏议》卷165,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437册,第560页。
    9《长编》卷186,嘉祐二年十二月丁未条,第4495页。
    10《古灵集》卷6《理会考校进士卷子状》,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93册,第535页。
    11《司马光奏议》卷24《议学校贡举状》,第271页。
    1漆侠:《宋代经济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940页。
    2《长编》卷436,元祐四年十二月甲子条,第10521页。
    3《东京梦华录笺注》卷2《东角楼街巷》,第144页。
    4《宋会要辑稿》食货55之31,第5763页。
    5戴裔煊:《宋代钞盐制度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231页。
    1《乐全集》卷26《论率钱募役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04册,第277页。
    2《净德集》卷25《著作佐郎李府君墓志铭》,第274页。
    3漆侠:《宋代经济史》,第736页。
    4《州县提纲》卷2《籍定工匠》,第21页。
    5《长编》卷246,熙宁六年八月乙未条,第5997页。
    6《宋史》卷189《兵志三》,第4644页。
    7《宋朝事实》卷7《道释》,第107页。
    8《长编》卷78,大中祥符五年八月乙巳条,第1779页。
    9《宋会要辑稿》食货64之17,第6108页。
    10《宋会要辑稿》职官50之4,第3536页。
    11《宋会要辑稿》职官26之34,第2936页。
    12参见李华瑞:《宋史论集》,第374---375页。
    1《宋朝名画评》卷1《人物第一·神品六人·武宗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812册,第452页。
    2《宋会要辑稿》食货68之33,第6270页。
    3《宋会要辑稿》食货59之5,第5841页。
    4《宋会要辑稿》食货68之149,第6328页。
    5《长编》卷256,熙宁七年九月庚子条,第6249页。
    6《长编》卷256,熙宁七年九月庚子条,第6250页。
    7《东轩笔录》卷5,第52页。
    8《宋会要辑稿》食货57之9,第5815页。
    9《宋会要辑稿》食货68之46,第6276页。
    10《宋会要辑稿》食货68之46,第6276页。
    1《玉海》卷172《宫室·宋朝都亭驿》,第3165页。
    2《宋会要辑稿》方域10之15,第7481页。
    3《东京梦华录笺注》卷6《元旦朝会》,第516页。
    4《喻世明言》卷11《赵伯昇茶肆遇仁宗》,第165页。
    5《夷坚志·乙志》卷11《白猕猴》,第279页。
    6《春渚纪闻》卷2《谢石拆字》,第29页。
    7《宋史》卷461《方伎传》,第13510页。
    8《夷坚志·乙志》卷11《米张家》,第275页。
    1《黄氏日抄》卷78《又晓谕假手代笔榜》,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708册,第786页。
    2《宋史》卷153《舆服五》,第3573---3574页。
    3《宋会要辑稿》选举14之15,第4490页。
    4《宋史》卷299《孙祖德传》,第9928页。
    5《宋会要辑稿》帝系4之23,第104页。
    6《历代名臣奏议》卷75《内治》,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435册,第147页。
    7《萍洲可谈》卷1,第112页。
    8以上史料出自《鸡肋集》卷62《朝散郎充集贤殿修撰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杜公行状》,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18册,第923页。
    9王曾瑜:《宋朝阶级结构》(增订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355页。
    10《宋会要辑稿》职官55之39,第3618页。
    11《宋文鉴》卷106《议官》,第1478页。
    1《宋文鉴》卷61《论士风》,第912页。
    2《长编》卷17,开宝九年二月庚戌条,第364页。
    3《宋史》卷264《沈伦传》,第9112灭。
    4《泊宅编》卷1,第3页。
    5《宋史》卷463《马季良传》,第13552灭。
    6《龙川别志》卷上,第74页。
    7《长编》卷73,大中祥符三年夏四月乙亥条,第1668页。
    8《宋史》卷245《宗室二》,第8696页。
    9《宋会要辑稿》职官77之81,第4173页。
    10《宋史》卷471《章惇传》,第13713页。
    11《袁氏世范》卷3《富家置田当存仁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698册,第638页。
    12《黄氏日抄》卷78《七月初一日劝上户放债减息榜》,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708册,第801页。
    13宋杰人、严佐之、刘永翔主编:《朱了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4071页。
    1沈括著,胡道静校证:《梦溪笔谈校证》卷9《人事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383---384页。
    2《宋会要辑稿》选举32之16,第4750页。
    3《宋会要辑稿》选举32之21至22,第4753页。
    4《长编》卷396,元祐二年三月丙了条,第9664页。
    5《宋史》卷472《蔡京传》,第13723页。
    6《宋史》卷182《食货四》,第4452页。
    7《长编》卷73,大中祥符三年夏四月乙亥,第1668页。
    8《夷坚志·支志戊》卷8《许大郎》,第1110页。
    9《欧阳修全集》卷115《论矾务利害状》,第1745页。
    10《东轩笔录》卷2,第21页。
    11《长编》卷345,元丰七年五月辛酉条,第8290页。
    1《长编》卷103,天圣三年五月癸巳条,第2381页。
    2《鸡肋编》卷下《道君朝宫女万人》,第107页。
    3《邵氏闻见后录》卷1,第4页。
    4《宋朝诸臣奏议》卷29《帝系门·嫔御·上仁宗论宫禁五事》,第276页。
    5《宋朝事实》卷7《道释》,第107页。
    6参见周宝珠:《宋代东京研究》,第41---44页。
    7《宋史》卷179《食货一》,第4354页。
    8《东京梦华录笺注》卷1《大内》,第41页。
    9《宋史》卷244《宗室一》,第8665页。
    10《传家集》卷25《论财利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094册,第255页。
    11《宋人轶事汇编》卷3《诸王宗室》,第112页。
    12《宋史》卷244《宗室一》,第8665页。
    13《宋史》卷463《外戚传》,第13542页。
    1《长编》卷61,景德二年十月丙戌条,第1370页。
    2漆侠:《宋代经济史》,第504页。
    3《淮海集笺注》卷15《进策·财用上》,第593页。
    4《涑水记闻》卷1,第11---12页。
    5《宋史》卷249《王溥传》,第8801页。
    6《宋史》卷171《职官十一》,第4101页。
    7《宋史》卷171《职官十一》,第4102页。
    8漆侠:《宋代经济史》,第508页。
    9《小畜集》卷16《李氏园亭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086册,第154页。
    10《宋人轶事汇编》卷4,第150页。
    1《宋人轶事汇编》卷7,第311页。
    2《独醒杂志》卷9《蔡元长之侈》,第81页。
    3王曾瑜:《宋朝阶级结构》,第269---278页。
    4漆侠:《宋代经济史》,第270---273页。
    5《文忠集》卷40《新复报恩善生院计》,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47册,第433页。
    6《清异录》卷1《释族门·梵嫂》,第64页。
    7《长编》卷2,建隆二年闰三月庚午条,第42页。
    8《宋史》卷462《方技传》,第13529页。
    9《长编》卷149,庆历四年五月壬戌条,第3606页。
    10《东京梦华录笺注》卷2《东角楼街巷》,第144页。
    11《景文集》卷28《乞损豪强优力农劄子》,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088册,第242页。
    1《梦溪笔谈校证》卷9《人事一》,第350页。
    2《湘山野录》卷下《石曼卿谓馆俸清薄》,第43页。
    3《乐全集》卷14《食货论·畿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04册,第117页。
    4《渑水燕谈录》卷1《帝德》,第3页。
    5《宋史》卷250《石守信传》,第8811页。
    6《宋史》卷250《石守信传》,第8812页。
    7《宋史》卷250《石守信传》,第8813页。
    8《宋史》卷257《王仁赡传》,第8957页。
    9《宋史》卷194《兵志八》,第4841页。
    10王曾瑜:《宋朝阶级结构》,第341页。
    1《巽斋文集》卷4《与王吉州论郡政书》,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83册,第532页。
    2王曾瑜:《宋朝阶级结构》,第318页。
    3王曾瑜:《宋朝阶级结构》,第322--328页。
    4《宋会要辑稿》食货37之27,第5461页。
    5《尽言集》卷3《论胡宗愈除右丞不当·第四》,第32页。
    6《宋会要辑稿》食货64之16,第6107页。
    7《宋会要辑稿》食货64之16,第6107页。
    8《长编》卷17,开宝九年八月乙巳条,第374页。
    9《长编》卷18,太平兴国二年九月乙未条,第412页。
    10《欧阳修全集》卷116《乞免浮客及下等人户差科劄子》,第1771页。
    11《宋史》卷177《食货五》,第4300页。
    12《长编》卷85,大中祥符八年十一月已巳条,第1956页。
    13《三朝北盟会编》卷32《靖康中帙七》,第236页。
    14《传家集》卷3《和公达过潘楼观七夕市》,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094册,第22页。
    1《传家集》卷3《八月十七日夜省直纪事呈同舍》,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094册,第22---23页。
    2《古今考》卷18《附论班固计井田百亩岁入岁出》,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853册,第368页。
    3《宋会要辑稿》食货69之80,第6369页。
    4《欧阳修全集》卷103《论救赈雪后饥民劄子》,第1570页。
    5《张右史文集》卷13,四部从刊初编本。
    6《西塘集》卷6《上王荆公书》,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17册,第435页。
    7王曾瑜:《宋朝阶级结构》,第360---361页。
    8《包孝肃奏议集》卷5《请断销金等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427册,第124页。
    9《宋会要辑稿》职官29之8,第2991页。
    10《夷坚志·甲志》卷18《天津丐者》,第163页。
    1《长编》卷189,嘉祐四年春正月丁酉条,第4547页。
    2《长编》卷494,元符元年二月甲申条,第11746页。
    3《夷坚志·丁志》卷7《夏二娘》,第596---597页。
    4《北溪大全集》卷44《上庄太卿论鬻盐》,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68册,第857页。
    5《梦粱录》卷20,第194页。
    6王曾瑜:《宋朝阶级结构》,第399页。
    7《长编》卷54,咸平六年夏四月庚午条,第1189页。
    8《夷坚志·丙志》卷8《耿愚侍婢》,第435页。
    9《袁氏世范》卷3《雇婢仆要牙保分明》,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698册,第633页。
    10王曾瑜:《宋朝阶级结构》,第504---505页。
    11参见郭东旭;《论宋代婶仆的社会地位》,《河北大学学报》1993年第3期;戴建国:《“主仆名分”与宋代奴婢的法律地位》,《历史研究》2004年第4期。
    1《宋会要辑稿》帝系4之19,第102页。
    2《宋会要辑稿》帝系5之10,第116页。
    3《宋会要辑稿》帝系5之10,第116页。
    4《长编》卷398,元祐二年夏四月己亥条,第9714页。
    5《长编》卷490,绍圣四年八月癸未条,第11621页。
    6《续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66《议减兵数杂数》,第2164负。
    7《玉海》卷141《兵制·建隆军律》,第2623页。
    8张文:《宋朝社会救济研究》,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9《燕翼冶谋录》卷2,第13页。
    10详见张文:《宋朝的贫宦与对贫宦的救济》,《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第4期。
    11详见黄云鹤:《唐宋下层士人研究》,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
    12《道乡集》卷40《冯贯道传》,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21册,第530页。
    1《长编》卷143,庆历三年九月丁卯条,第3438页。
    2《温国文正公文集》卷54《乞罢保甲招置长名弓手劄子》,四部丛刊初编本,第139册。
    3《宋会要辑稿》食货65之6,第6159页。
    4《毗陵集》卷3《论措置民兵利害劄子》,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27册,第747页。
    5《乐全集》卷21《论天下州县添置弓手事宜》,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04册,第205页。
    6《朱子全书》,第4626页。
    7漆侠:《论“等贵贱、均贫富”》,《中国史研究》1982年第1期。
    8《彭城集》卷6《江南田家》,第67页。
    9《长编》卷362,元丰八年十二月丙寅条,第8660页。
    10《长编》卷27,雍熙三年秋七月甲午条,第621页。
    11《都官集》卷7《说农》,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096册,第485页。
    1《历代名臣奏议》卷106,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436册,第89页。
    1宫崎市定:《汉代里制与唐代坊制》,《东洋史研究》第21卷第3号,1962年。
    2《唐会要》卷86《街巷》,第1576页。
    3力藤繁:《宋代都市的发展》,《中国经济史考证》,东京:东洋文库,1952年。
    4梅原郁:《宋代的开封与城市制度》,载《鹰陵史学》第3、4号合刊,1977年。
    5木田知生:《关于宋代城市研究的诸问题---以国都开封为中心》(冯佐哲译,《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80年第2期;原载《东洋史研究》第37卷,第2号,1978年。
    6久保田和男:《宋都开封的治安制度与都市构造》,(《史学杂志》104编7号,1995年):《宋代开封研究》王水照主编,郭万平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7贺业鉅:《唐宋市坊规划制度演变探讨》,载《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论丛》,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年。
    8吴涛:《北宋都城东京》,第13页。
    1《册府元龟》卷14《帝王部·都邑二》,第167页。
    2《宋史》卷270《魏不传》,第9277页。
    3《长编》卷17,开宝九年二月乙巳条,第370页。
    4《长编》卷21,太平兴国五年秋七月己巳条,第477页。
    5《长编》卷51,咸平五年二月戊辰条,第1114页。
    6《长编》卷79,大中祥符五年十二月甲戊条,第1808页。
    7《长编》卷95,天禧四年五月戊午条,第2192页。
    8《长编》卷102,天圣二年六月己未条,第2358页。
    9《长编》卷115,景祐元年十一月甲辰条,第2706页。
    10《长编》卷116,景祐二年三月丁酉条,第2725页。
    11《宋史》卷291《王博文传》,第9745页。
    12《文献通考》卷19,《征榷考》6,考186。
    1《春明退朝录》卷上,第11页。
    2《春明退朝录》卷上,第11页。
    3久保田和男:《宋代开封研究》,第123页。
    4详见久保田和男:《宋代开封研究》,第114---125页。
    5《宋刑统》卷26《杂律》,第418页。
    6《长编》卷6,乾德三年夏四月壬子条,第153页。
    7《长编》卷90,天禧元年十二月庚辰条,第2089页。
    8《宋史》卷292《张观传》,第9766页。
    9《东轩笔录》卷9,第103页。
    1周宝珠:《宋代东京研究》,第19页。
    2以上参见周宝珠著:《宋代东京开封府》,开封:河南师大学报编辑部出版:《宋代东京研究》,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
    3《宋史》卷93《河渠三》,第23162317页。
    4《长编》卷13,开宝五年秋七月甲申条,第287页。
    5《东京梦华录笺注》卷1《宣德楼前省府宫宇》,第81---82页。
    1《东京梦华录笺注》卷1《宣德楼前省府宫宇》,第81---82页。
    2《东京梦华录笺注》卷3《天晓诸人入市》,第357页。
    3《宋会要辑稿》食货67之1,第6253贝。
    4《东京梦华录笺注》卷2《州桥夜市》,第115---116页。
    5《铁围山丛谈》卷4,第70页。
    6《岁时广记》卷21,第235页。
    7《岁时广记》卷26,第300页。
    8《东京梦华录笺注》卷8《中元节》,第794---795页。
    1熊伯履:《相国寺考》(修订本),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89页。
    2《塵史》卷下《谐谑》,第88页。
    3《东京梦华录笺注》卷3《相国寺内万姓交易》,第288页。
    4《燕翼诒谋录》卷2,第20页。
    5熊伯履:《相国寺考》,第97---98页。
    6吴涛:《北宋都城东京》,第73页。
    7吴涛:《北宋都城东京》,第73页。
    8详见漆侠:《宋代经济史》,第26章、第27章、第29章、第30章。
    1《长编》卷143,庆历三年九月丁丑条,第3452页。
    2《读史方舆纪要》卷47,第2137页。
    3《文献通考》卷152,《兵考》4,考1327。
    4《长编》卷143,庆历三年九月丁卯条,第3441页。
    5《文献通考》卷157《兵考》9,考1371。
    6《宋史》卷3《本纪三》,第48页。
    7《宋史》卷4《本纪四》,第57页。
    8《宋史》卷2《本纪二》,第27页。
    9《宋史》卷6《本纪六》,第115页。
    10《宋史》卷6《本纪六》,第117--118页。
    11《宋史》卷23《本纪二十三》,第435页。
    12《玉海》卷145《兵制·飞山雄武场习战》,第2678页。
    13《宋文鉴》卷7《汴都赋》,第95页。
    14李合群:《北宋东京布局研究》,2005年郑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第90---91页。
    15《长编》卷149,庆历四年五月壬戊条,第3603页。
    16《东京梦华录笺注》卷2《酒楼》,第174页。
    1《东京梦华录笺注》卷2《酒楼》,第174页。
    2《东京梦华录笺注》卷2《酒楼》,第174页。
    3《东京梦华录笺注》卷2《饮食果子》,第188页。
    4《东京梦华录笺注》卷7《驾回仪卫》,第736---737页。
    5《梦粱录》卷19《瓦舍》,第179页。
    6《长编》卷68,大中祥符元年夏四月辛亥条,第1535页。
    7《长编》卷12,开宝四年春正月癸亥条,第259页。
    8《长编》卷32,淳化二年闰二月己丑条,第713页。
    9《长编》卷52,咸平五年五月庚戌条,第1133页。
    10《老学庵笔记》卷6,第73页。
    1《宋史》卷342《王岩叟传》,第10895页。
    2《长编》卷119,景祐年秋七月乙未条,第2797页。
    1《宋史》卷163《职官三》,第3847页。
    2《宋史》卷163《职官三》,第3847页。
    3《宋会要辑稿》职官13之16,第2672页。
    4《宋史》卷163《职官三》,第3854页。
    5《宋史》卷163《职官三》,第3856页。
    6《宋会要辑稿》职官14之2,第2688页。
    7《宋会要辑稿》职官14之2至3,第2688---2689页。
    1《宋史》卷163《职官三》,第3857页。
    2《宋史》卷163《职官三》,第3861页。
    3《文献通考》卷52,《职官考》6,考482。
    4《宋史》卷164《职官四》,第3869页。
    5《宋史》卷164《职官四》,第3871页。
    6《宋会要辑稿》职官24之1,第2892页。
    7《宋会要辑稿》职官24之4,第2894页。
    8《宋会要辑稿》职官20之1,第2821页。
    9《宋史》卷164《职官四》,第3887页。
    10《宋会要辑稿》职官22之1,第2860页。
    11《宋史》卷164《职官四》,第3892页。
    1《长编》卷188,嘉祐三年十一月己丑条,第4534页。
    2《宋史》卷165《职官五》,第3921---3922页。
    3《宋史》卷165《职官五》,第3922页。
    4详见郭丽冰、吴业国:《北宋城市公共事务管理探析---以东京开封府为中心》,《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
    5有关地方治安机构及其执掌详见李昌宪先生:《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宋西夏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和《宋代安抚使考》(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
    6《宋东京考》卷9《官治》,第162贝。
    7参见贾玉英:《宋代京畿制度变迁论略》,《河北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唐宋京畿管理制度变迁初探》,《中州学刊》2007年第6期。
    8周宝珠:《宋代东京研究》,第67页。
    1《宋史》卷166《职官六》,第3941---3942页。
    2《宋史》卷166《职官六》,第3942页。
    3《宋史》卷166《职官六》,第3942页。
    4《宋史》卷166《职官六》,第3942页。
    5《宋史》卷166《职官六》,第3942页。
    6《宋史》卷166《职官六》,第3943页。
    7《宋会要辑稿》职官22之13,第2866页。
    8《宋会要辑稿》职官43之1,第3274页。
    9《长编》卷368,元祐元年闰二月丙申条,第8876页。
    10《宋史》卷167《职官七》,第3972页。
    1《长编》卷338,元丰六年八月庚了条,第8156页。
    2《宋史》卷167《职官七》,第3971页。
    3参见杨宽:《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07---308页。
    4参见日野开三郎:《唐代州治从城防制到城厢制的变迁》,《日野开三郎东洋史论集》卷20,东京:三书房,1995年。
    5《宋会要辑稿》兵3之1,第6802页。
    6《宋会要辑稿》兵3之5,第6804页。
    7参见周宝珠:《宋代东京研究》,第75---76页。
    1关于东京厢坊具体位置,以孔宪易的研究为准。参见孔宪易《北宋东京城坊考略》,《宋史研究论文集》,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346---369页;《北宋东京城坊考略(第二部分)》,《宋史研究论文集》,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361---378页。
    2参见程应镠:《宋代都市发展两证》,载《宋史研究论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1《宋会要辑稿》兵3之3至4,第6803页。
    2《河南先生文集》卷4《题祥符县尉厅壁》,四部从刊初编本,第137册。
    3《长编》卷36,淳化五年八月丁西条,第792页。
    4《长编》卷24,太平兴国八年三月乙酉条,第541页。
    5《宋会要辑稿》兵3之2,第6802页。
    6《宋会要辑稿》兵3之6,第6804页。
    7《宋会要辑稿》兵3之5至6,第6804页。
    1《宋会要辑稿》兵3之6至7,第6804---6805页。
    2《东京梦华录笺注》卷3《防火》,第342页。
    3周宝珠:《宋代东京研究》,第87页。
    1钟少异:《军事工程技术史》(上古至五代),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8-10页。
    2《长编》卷2,建隆二年秋七月戊辰条,第49页。
    3《长编》卷32,淳化二年八月丁亥条,第719页。
    4《长编》卷141,庆历三年六月癸丑条,第3388页。
    5《宋朝诸臣奏议》卷146《总议门·总议二·上仁宗论时务十一事》,第1662页。
    6《宋朝诸臣奏议》卷131《边防门·辽夏三·上仁宗论外尤始于内患》,第1446页。
    7《温国文正公文集》卷57《遗表》,四四部从刊初编本,第139册。
    8《宋史》卷344《李周传》,第10935页。
    9《邵氏闻见录》卷19,第214页。
    1《宋会要辑稿》方域1之11,第7324页。
    1《东京梦华录笺注》卷1《大内》,第40---41页。
    2参见平田茂树:《宋代政治结构研究》,王水照主编,林松涛、宋刚等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292页。
    3《东京梦华录笺注》卷1《大内》,第40页。
    1参见李合群:《北宋东京布局研究》,郑州大学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第76页。
    2详见周宝珠:《宋代东京研究》,第41---42页。
    3《宋史》卷187《兵志一》,第4570页。
    4《宋史》卷259《张琼传》,第9009页。
    1《宋会要辑稿》职官32之7至8,第3009页。
    2《宋会要辑稿》职官32之11,第3011页。
    3《温国文正公文集》卷21《论皇城司巡察亲事官劄子》,四部丛刊初编本,第138册。
    4《长编》卷22,太平兴国六年十一月甲辰条,第504页。
    5《宋史》卷166《职官六》,第3932---3933页。
    6《宋会要辑稿》职官34之20,第3038页。
    7《长编》卷327,元丰五年六月甲寅条注文,第7867页。
    8《宋史》卷166《职官六》,第3935页。
    1《宋史》卷166《职官六》,第3927页。
    2《宋史》卷166《职官六》,第3930页。
    3《石林燕语》卷1,第2---3页。
    4《长编》卷77,大中祥符五年春正月戊戌条,第1754页。
    5《五代会要》卷26《城郭》,第417页。
    6《宋会要辑稿》方域1之20,第7328页。
    1开封文物工作队编:《开封考古发现与研究》,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
    2《宋史》卷85《地理一》,第2102页。
    3《东京梦华录笺注》卷1《东都外城》,第1页。
    4《长编》卷149,庆历四年五月壬戊条,第3603页。
    5《桯史》卷1《汴京故城》,第8---9页。
    1《癸辛杂识》别集卷上《汴梁杂事》,第218页。
    2《汴京遗迹志》卷1,第2页。宋敏求《东京记》。
    3《长编》卷267,熙宁八年八月庚戌条,第6552页。
    1《长编》卷268,熙宁八年九月丙寅条,第6561页。
    2《长编》卷268,熙宁八年九月丙寅条,第6561页。
    3《长编》卷277,熙宁九年九月庚辰条,第6787页。
    4《长编》卷293,元丰元年冬十月丁未条,第7148页。
    5《宋会要辑稿》方域1之22至23,第7329---7330页。
    6《宋会要辑稿》方域1之20,第7328页。
    1《长编》卷428,元祐四年五月丁酉条,第10346页。
    2参见周宝珠:《宋代东京研究》,第46---47页。
    3《宋会要辑稿》方域13之19,第7539页
    4《长编》卷267,熙宁八年八月丁巳条,第6556页。
    5《长编》卷329,元丰五年八月丙子,第7925页。
    6《长编》卷331,元丰五年十二月甲子条,第7988页。
    7《长编》卷415,元祐三年十月庚子条,第10096-10098页。
    1《长编》卷370,元祐元年闰二月辛亥条,第8936页。
    2《东京梦华录笺注》卷1《东都外城》,第1页。
    3《长编》卷331,元丰五年十二月甲子条注文,第7988页。
    4漆侠:《探知集》,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51---167页。
    1《长编》卷7,乾德四年十二月庚辰条,第182---183页。
    2《宋会要辑稿》兵11之18,第6946页。
    3《长编》卷52,咸平五年五月庚戌条,第1133页。
    4《长编》卷309,元丰三年闰九月庚戌条,第7498页。
    5《宋史》卷326《张君平传》,第10525页。
    6《宋会要辑稿》兵11之26,第6950页。
    7《宋史》卷312《曾公亮传》,第10236页。
    8《宋史》卷322《吴中复传》,第10443页。
    9《宋史》卷340《苏颂传》,第10861页。
    10《宋史》卷331《李中师传》,第10644页。
    11《宋朝诸臣奏议》卷144《边防门·盗贼·上仁宗乞选任转运守令以除盗贼》,第1630页。
    12《宋朝诸臣奏议》卷144《边防门·盗贼·上仁宗乞诸道置兵以备寇盗》,第1633页。
    1《宋朝诸臣奏议》卷144《边防门·盗贼·上仁宗论御盗之策莫先安民》,第1634页。
    2《宋朝诸臣奏议》卷144《边防门·盗贼·上英宗论京东盗贼》,第1635页
    3《宋朝诸臣奏议》卷144《边防门·盗贼·上哲宗乞除盗贼重法》,第1642页。
    4《历代名臣奏议》卷317《弥盗·修论御贼四事劄子》,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441册,第770页。
    5《文献通考》卷152,《兵考》4,考1327---1328。
    6《嵩山文集》卷1《元符三年应·诏封事》,四部丛刊续编本,第59册。
    7《长编》卷262,熙宁八年夏四月甲子条,第6375页。
    1《长编》卷327,元丰五年六月壬申条,第7883页。
    2《长编》卷41,至道三年秋七月丙寅条,第871页。
    3《长编》卷68,大中祥符元年二月辛丑条,第1525页。
    4《长编》卷67,景德四年冬十月甲午条,第1495页。
    5《宋史》卷187《兵志一》,第4569---4570页。
    6《宋史》卷291《宋绶传》,第9734页。
    7《宋史》卷324《张亢传》,第10489页。
    8《宋史》卷193《兵志七》,第4809页。
    9《长编》卷301,元丰二年十一月癸巳条,第7324页。
    10《嵩山文集》卷1,四部从刊续编本,第59册。
    1漆侠:《知困集》,第52页。
    2漆侠:《知困集》,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51页。
    3参见郭东旭:《论北宋“盗贼”重法》,《河北大学学报》2000年第5期。
    4《长编》卷344,元丰七年三月乙巳条,第8255页。
    5《宋史》卷199《刑法一》,第4978页。
    6《宋朝诸臣奏议》卷144《边防门·盗贼·上英宗论京东盗贼》,第1635页。
    7《宋会要辑稿》兵11之26至27,第6950---6951页。
    8《宋史》卷199《刑法一》,第4978页。
    1《铁围山从谈》卷1,第19页。
    2参见周宝珠:《宋代封建政府的招安政策与农民起义的反招安斗争》,《开封师范学院学报》1975年第3期;王学泰:《话说“招安”》,《社会科学论坛》2003年第11,12期。
    3《宋史》卷2《本纪二》,第30页。
    4《宋史》卷344《孙觉传》,第10928页。
    1《文献通考》卷152,《兵考》4,考1327。
    2《文献通考》卷152,《兵考》4,考1327。
    3《宋朝诸臣奏议》卷144《边防门·盗贼·上仁宗乞选任转运守令以除盗贼》,第1630页。
    4《梦溪笔谈校证》卷25《杂志二》,第821页。
    1《温国文正公文集》卷31《阶级劄子》,四部从刊初编本,第138册。
    2《宋会要辑稿》刑法7之1,第6734页。
    3《历代兵制》卷8,第51---52页。
    4《长编》卷327,元丰五年六月壬申条,第7883页。
    5《历代兵制》卷8,第52页。
    6《群书考索》卷40《后集·兵门》,第713页。
    7《宋会要辑稿》刑法7之4,第6735页。
    8《宋史》卷190《兵志四》,第4711页。
    9《宋会要辑稿》刑法7之1l,第6739页。
    10《宋会要辑稿》刑法7之11,第6739页。
    11《吕祖谦全集·历代制度详说》卷11《兵制·详说》,第9册,第136页。
    12《皇宋中兴两朝圣政》卷50,乾道七年五月戊寅条,第4册,第53页。
    13《宋史》卷187《兵志一》,第4569页。
    14以上史料《曲洧旧闻》卷9,第69页。
    1以上史料出自《历代兵制》卷8,第52页。
    2《宋史》卷340《苏颂传》,第10861页。
    3参见程民生:《宋代兵力部署考察》,《史学集刊》2009年第5期,第66页。
    4《长编》卷6,乾德三年五月壬辰条,第154页。
    5《长编》卷6,乾德三年五月丁亥条,第154页。
    6《宋会要辑稿》礼25之5,第957页。
    1参见王曾瑜:《宋朝兵制初探》;张德宗:《北宋的养兵政策》,《河南师大学报》1982年第4期;周銮书:《宋代养兵政策剖析》,《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
    2参见久保田和男撰,郭万平译:《宋代开封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59---83页。
    3此表选自久保田和男:《宋代开封研究》,第61页。
    4《梦溪笔谈校证》卷25《杂志二》,第821页。
    5《长编》卷163,庆历八年三月甲寅条,第3928页。
    6《宋史》卷197《兵十一》,第4909页。
    7《宋刑统》卷27《杂律》,第443页。
    1《东京梦华录笺注》卷6《十六日》,第596页。
    2《齐东野语》卷8《张魏公二事》,第133页。
    1参见史念海:《中国古都和文化·序言》,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
    2平田茂树:《宋代政治结构研究》,王水照编,林松涛、朱刚等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289--333页。
    3参见田银生:《走向开放的街市---宋代东京街市研究》,北京:三联书店,2011年,第19---54贞。
    4参见田银生:《走向开放的街市---宋代东京街市研究》,第86页。
    1《朱子语类》卷90《礼七·祭》,第2304页。
    2《朱子语类》卷138《杂类》,第3283页。
    3《宋会要辑稿》兵3之1,第6802页。
    1参见陈振:《十一世纪前后的开封》,《中州学刊》1982年第1期。
    2参见陈振:《从厢坊制到隅坊(巷)制、厢界坊(巷)制---略论宋代城市行政制度的演变》,《漆侠先生纪念文集》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
    3参见曾我部静雄:《中国及古代日本乡村形态的变迁》第五章《都市区划制的成立》,吉川弘文馆,1963年,第414---497页;室永芳三:《唐都长安城的坊制与治安机构》(上下),载《九州岛大学东洋史论集》,第2号,1974年3月,第1---13页;第四号,1975年10月,第1---19页。
    4《资治通鉴》卷254,中和元年八月己丑条,第8258页。
    5《五代会要》卷24《诸使杂录》,第389页。
    6《长编》卷38,至道元年十一月丁卯条,第823页。
    1《玉海》卷139《兵制·宋朝四厢军》,第2587页。
    2《事物纪原》卷6《都厢》,第230231页。
    3《长编》卷211,熙宁三年五月庚戌条,第5135页。
    4《宋会要辑稿》职官37之9,第3139页。
    5《文献通考》卷63,《职官考》17,考568。
    6周宝珠:《宋代东京研究》,第82灭。
    7参见郑寿彭:《宋代开封府研究》,台湾:国立编译馆中华丛书编审委员会,1980年,第652页。
    8详见王云海主编:《宋代司法制度》,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43---46页。
    1《宋大诏令集》卷161《置纠察在京刑狱诏》,第610页。
    2《长编》卷214,熙宁三年八月乙亥条,第5210页。
    3周宝珠:《宋代东京研究》,第72页。
    4《文献通考》卷152,《兵考》4,考1327。
    5《宋会要辑稿》职官22之13,第2866页。
    1《长编》卷80,大中祥符六年三月丁未条,第1820页。
    2《宋会要辑稿》兵3之1至2,第6802页。
    3《宋会要辑稿》兵3之9,第6806页。
    4《历代名臣奏议》卷318《弥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441册,第806页。
    5《宋会要辑稿》职官37之9,第3139页。
    6《宋史》卷122《礼二十五》,第2851页。
    1以上史料出自《宋文鉴》卷2《皇畿赋》,第20页。
    2参见梁庚尧:《宋代社会经济史论集》上卷,台北:允成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
    3《宋会要辑稿》兵3之3,第6803页。
    4《宋文鉴》卷2《皇畿赋》,第20页。
    5邓广铭、漆侠:《两宋政治经济问题》,上海:知识出版社,1988年,第189页。
    6参见傅宗文:《宋代草市镇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年。
    7以上史料出自《元丰九域志》卷1《四京·东京》,第2页。
    1《长编》卷175,皇祐五年十二月辛酉条,第4242页。
    2《长编》卷181,至和二年十月己丑条,第4378页。
    3《宋会要辑稿》兵3之1,第6802页。
    4《宋会要辑稿》方域1之13,第7325页。
    5周宝珠:《宋代东京研究》,第76---77页。
    6陈振:《十一世纪前后的开封》,《中州学刊》1982年第1期,第135页。
    1参见久保同和男:《宋代开封研究》,第65---68页。
    2有关巡检、县尉参见学界较多研究:李华瑞:《西夏巡检简论》,《中国史研究》2006年第1期;吴建璠:《宋代的巡尉两司制》载《中国警察制度简论》,社科院法学所编,北京:群众出版社,1985年;陈振:《关十宋代的县尉与尉司》,《中州学刊》1987年第6期;苗书梅:《宋代巡检初探》,《中国史研究》1989年第3期、《宋代巡检再探》原载中国宋史研究会2008年昆明年会论文集;黄宽重:《从中央与地方关系互动看宋代基层社会演变》,《历史研究》2005年第4期:姜锡东、王钟杰:《宋代的武臣县尉》,《河北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王钟杰:《唐宋县尉研究》,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9年;王云海主编:《宋代司法制度》;羽生健一:《北宋的巡检与保甲法》,《史渊》第92卷,1964年1月;曾我部静雄:《宋代巡检、县尉与招安政策》,《东北大学文学院研究年报》第14号,1963年;柳田节了:《宋代的县尉》,《宋元社会经济史研究》,东京:创文社,1994年。3《宋史》卷167《职官七》,第3982页。
    1《长编》卷147,庆历四年三月壬申条,第3556页。
    2《宋会要辑稿》兵11之2,第6938页。
    3《宋会要辑稿》兵11之19,第6947页。
    4《长编》卷167,皇祐元年秋七月乙卯条,第4009页。
    5《宋大诏令集》卷160《置县尉诏》,第604页。
    1《宋史》卷167《职官七》,第3978页。
    2《宋会要辑稿》兵11之1至2,第6938页。
    3《宋会要辑稿》兵11之18,第6946页。
    4《宝庆四明志》卷7《十军》,第5073页。
    5《宋会要辑稿》兵11之20,第6947页。
    1张厚安等主编:《中国农村基层建制的历史演变》,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马戎等主编:《中国乡镇组织变迁研究》,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年;陆益龙:《户籍制度---控制与社会差别》,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仝晰纲:《中国古代乡里制度研究》,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赵秀玲:《中国乡里制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王棣:《宋代经济史稿》,长春:长春出版社,2001年:林文勋、谷更有:《唐宋乡村社会力量与基层控制》,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谷更有:《唐宋国家与与乡村社会》,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吴泰:《宋代“保甲法”探微》,《宋辽金史论从》第二辑,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俞鹿年:《宋代的保甲制度与基层治安》载《中国警察制度简论》(社科院法学所编,北京:群众出版社,1985年);郑世刚:《宋代的乡和管》载(邓广铭、漆侠主编:《中日宋史研讨会中方论文选编》,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1991年):王棣:《宋代乡里两级制度质疑》,《历史研究》1999年第4期;夏维中:《宋代乡村基层组织衍变的基本趋势》,《历史研究》2003年第4期;王曾瑜:《宋代社会结构》载(周积明、宋德金主编:《中国社会史论》下卷,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张文:《对流民的救济与安置:宋朝社会控制的实践途径》,《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王善军:《强宗豪族与宋代基层社会》,《河北大学学报》1998年第3期。
    2参见《绪论》第13页。
    3《宋会要辑稿》职官48之25,第3468页。
    4《长编》卷246,熙宁六年八月己卯条,第5991页。
    1《宋会要辑稿》兵2之6至7,第6774---6775页,据《长编》卷218,熙宁三年十二月乙丑条校对。
    1以上史料选自《长编》卷218,熙宁三年十二月乙丑条,第5297--5298页。
    2《长编》卷218,熙宁三年十二月乙丑条,第5297---5298页。
    3《长编》卷218,熙宁三年十二月乙丑条,第5297---5298页。
    4《长编》卷218,熙宁三年十二月乙丑条,第5297---5298页。
    5参见前注第107页吴泰:《宋代“保甲法”探微》。
    6《宋会要辑稿》兵1之8,第6757页。
    7《长编》卷218,熙宁三年十二月乙丑条,第5297页。
    8《文献通考》卷153,《兵考》5,考1334。
    9《宋史》卷192《兵志三》,第4768页。
    1邓广铭:《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第190页。
    2《宋会要辑稿》兵2之28,第6785负。
    3《曾巩集》卷32《申明保甲巡警盗贼劄了》.第469---470页。
    4《宋会要辑稿》兵2之8,第6775页。
    1《东京梦华录笺注》卷2《酒楼》,第176页。
    2《东京梦华录笺注》卷3《马行街铺席》,第312页。
    2《宋刑统》卷17《贼盗律》,第268---269页。
    4《宋史》卷244《宗室一》,第8666页。
    1《宋史》卷244《宗室一》,第8666页。
    2详见张其凡著:《赵普评传》,北京:北京出版社,1991年。
    3《宋史》卷244《宗室一》,第8669负。
    4《长编》卷23,太平兴国七年三月癸巳条,第514页。
    5《宋史》卷244《宗室一》,第8666负。
    6《宋史》卷244《宗室一》,第8668页。
    7《长编》卷23,太平兴国七年五月癸丑条,第520页。
    8以上参见张其凡著:《宋太宗》,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年,第55---66页。
    1《长编》卷107,天圣七年春正月癸卯条,第2492页。
    2《长编》卷107,天圣七年春正月癸卯条,第2492页。
    3《涑水记闻》卷10,第198页。
    4《长编》卷118,景祐三年二月甲寅条,第2776页。
    5《宋刑统》卷23《斗讼律》,第361页。
    6以上史料出自《挥塵录》后录卷8,第183页。
    7《旧闻证误》卷2,第32页。
    8《宋刑统》卷23《斗讼律》,第361页。
    1《宋刑统》卷23《斗讼律》,第363页。
    2周密:《宋代刑法史》,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第316页。
    3《宋刑统》卷23《斗讼律》,第364页。
    4周密:《宋代刑法史》,第317页。
    5《宋刑统》卷24《斗讼律》,第370---371页。
    6《长编》卷23,太平兴国七年五月庚申条,第521页。
    7《长编》卷123,宝元二年三月戊申条,第2899页。
    8《长编》卷96,天禧四年九月丙辰条,第2216页。
    9《宋史》卷200《刑法一》,第4999页。
    1《宋会要辑稿》刑法2之23,第6507页。
    2《宋会要辑稿》刑法2之34,第6512页。
    3《小畜集》卷20《右街僧录通惠大师文集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086册,第197页。
    4《宋史》卷399《高登传》,第12128页。
    5《宋史》卷333《荣諲传》,第10707---10708页。
    6《长编》卷73,大中祥符三年三月丁四条,第1659页。
    7《长编》卷105,天圣五年八月甲戊条,第2445页。
    8《宋史》卷199《刑法一》,第4981---4982页。
    9《宋刑统》卷18《贼盗律》,第282页。
    10《长编》卷77,大中祥符五年春正月乙酉条,第1751页。
    11《宋会要辑稿》刑法法2之9至10,第6500页。
    1《宋史》卷199《刑法一》,第4981页。
    2《张方平集》卷21《论京东西河北百姓传习妖教事》,第306---307页。
    3《宋会要辑稿》刑法2之64,第6527页。
    4《宋会要辑稿》刑法2之65,第6528页。
    5《宋大诏令集》卷198《禁天文相术六壬遁甲三命及阴阳书诏》,第731页。
    1《宋大诏令集》卷198《禁习天文星算相术图谶诏》,第733页。
    2《宋刑统》卷27《杂律》,第430页。
    3《宋刑统》卷1《名例律》,第11---12页。
    4详见柳立言:《宋代的家庭和法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252页。
    5以上史料出自《宋会要辑稿》刑法5之2至3,第6670---6671页。
    1《宋史》卷200《刑法二》,第4986页。
    2《宋刑统》卷21《斗讼律》,第325页。
    3《宋刑统》卷23《斗讼律》,第360页。
    4《宋刑统》卷23《斗讼律》,第357页。
    1《宋刑统》卷23《斗讼律》,第359页。
    2《长编》卷113,明道二年八月戊申条,第2633页。
    3《嘉祐杂志》卷27,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036册,第571页。
    4《宋刑统》卷21《斗讼律》,第324页。
    5《宋史》卷268《赵镕传》,第9225页。
    6《铁围山从谈》卷1,第3---4页。
    7《宋刑统》卷21《斗讼律》,第329页。
    1《宋刑统》卷21《斗讼律》,第328页。
    2《夷坚志》补卷8《京师浴堂》,第1625---1626页。
    3《宋刑统》卷17《贼盗律》,第275页。
    4《宋史》卷327《王安石传》,第10542页。
    5《长编》卷197,嘉祐七年冬十月甲午条,第4783页。
    1周密:《宋代刑法史》,第269页。
    2《宋刑统》卷19《贼盗律》,第300页。
    3周密:《宋代刑法史》,第269页。
    4《宋刑统》卷19《贼盗律》,第300页。
    5周密:《宋代刑法史》,第270---271页。
    6《宋刑统》卷19《贼盗律》,第302---303页。
    7《宋刑统》卷19《贼盗律》,第303页。
    8《长编》卷71,大中祥符二年春正月庚辰条,第1591页。
    1《宋史》卷279《许均传》,第9485页。
    2《宋史》卷353《聂昌传》,第11143页。
    3《燕翼诒谋录》卷2,第16页。
    4《长编》卷80,大中祥符六年三月丁未条,第1820页。
    5《宋史》卷280《田绍斌传》,第9496页。
    6《宋刑统》卷26《杂律》,第415页。
    7《宋大诏令集》卷182《使民惇本从俭诏》,第659页。
    8《宋大诏令集》卷190《诫饬士庶子弟甥侄等诏》,第696页。
    9《宋会要辑稿》刑法2之4,第6497页。
    《长编》卷103,天圣三年八月戊午条,第2387页。
    2《宋会要辑稿》刑法2之9,第6500页。
    3《长编》卷80,大中祥符六年二月乙酉条,第1819页。
    4《长编》卷12,开宝四年冬十月癸亥条,第270页。
    5《宋会要辑稿》食货32之11,第5363页。
    6参见《夷坚志》补卷8《王朝议》,第1621---1623页。
    1《宋刑统》卷25《诈伪律》,第395页。
    2参见郭东旭:《宋代法制研究》,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年、《宋代买卖契约制度的发展》,《河北大学学报》1997年第3期;杨卉青:《宋代契约法律制度研究》,河北大学2008年博士学位论文;高楠:《宋代民间财产纠纷与诉讼研究》,河北大学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宋代的私有田宅纠纷---以亲邻法为中心》,《安徽史学》2004年第5期;牛杰:《论宋代契约关系和契约法》,《中州学刊》2006年第2期:姜锡东:《宋代商业信用研究》,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3年:《宋代商人和商人资本》,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缪坤和:《宋代信用票据研究》,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黄纯艳:《宋代茶法研究》,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
    3《真西山先生集》卷2《南雄州学四先生祠堂记》,第30页。
    4《桯史》卷2《望江二翁》,第22页。
    5《宋刑统》卷12《户婚律》,第196页。
    6天一阁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天圣令整理课题组校证:《天一阁藏明钞本(天圣令)校证》。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430页。
    1《宋刑统》卷13《户婚律》,第205页。
    2《长编》卷432,元祐四年八月己未条,第10426---10427页。
    3柳立言:《宋代的家庭和法律》,第260贝。
    4《宋刑统》卷13《户婚律》,第206页。
    5郭东旭:《宋代法制研究》,第527页。
    6《长编》卷170,皇祐三年二月戊申条,第4082页。
    7《袁氏世范》卷下《治家》,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698册,第633页。
    8《袁氏世范》卷下《治家》,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698册,第634页。
    9《夷坚志·丙志》卷8《耿愚侍婢》,第435---436页。
    1以上引自《拍案惊奇》卷33《张员外义抚螟蛉子》,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第561---563页。
    1参见漆侠:《宋代经济史》;李华瑞:《宋代酒的生产和征榷》;李晓:《宋代工商业经济与政府干预研究》,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郭正忠:《两宋城乡商品货币经济考略》,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年、《宋代盐业经济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斯波义信:《宋代商业史研究》,庄景辉译,台北:稻禾出版社,1997年;戴裔煊:《宋代钞盐制度研究》;郭正忠:《宋代的私鹾案和盐子狱》,《盐业史研究》1997年第1期、《宋代私盐述略》,《江西社会科学》1997年第4期;史继刚:《浅谈宋代私盐盛行的原因及其影响》,《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第3期、《宋代私盐贩阶级结构初探》,《盐业史研究》1990年第4期、《论宋代私盐的构成与运销》,2005年河北保定中韩宋辽金元史研讨会提交论文;姜锡东:《关于宋代的私盐贩》,《盐业史研究》1999年第1期、《宋代商人和商人资本》(第六章)。
    2《宋会要辑稿》职官27之1,第2937页。
    3《宋史》卷165《职官五》,第3906页。
    4《宋史》卷163《职官三》,第3861页。
    5《宋史》卷163《职官三》,第3850页。
    6《宋史》卷167《职官七》,第3968页。
    1《宋会要辑稿》食货23之18,第5183页。
    2《宋会要辑稿》食货23之19,第5184页。
    3《宋史》卷181《食货三》,第4415页。
    4《宋史》卷181《食货三》,第4415页。
    5《宋史》卷181《食货三》,第4415页。
    6《宋史》卷181《食货三》,第4415页。
    7《宋史》卷183《食货五》,第4462负。
    8《吕祖谦全集·历代制度详说》卷6《酒禁·制度》,第9册,第78页。
    7《咸平集》卷1《上太宗条奏事宜》,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085册,第268---369页。
    8《长编》卷2,建隆二年夏四月壬戊条,第44页。
    9《长编》卷3,建隆三年三月丁亥条,第65页。
    10《长编》卷7,乾德四年十一月戊戌条,第182页。
    1《宋史》卷185《食货七》,第4516页。
    2《长编》卷94,天禧三年十一月乙卯条,第2170页。
    3参见李华瑞:《宋代酒的生产和征榷》,第九章。
    4参见李华瑞:《宋代酒的生产和征榷》,第119---121页。
    5《宋会要辑稿》食货20之8,第5136页。
    6《宋会要辑稿》食货20之1,第5133页。
    7《宋史》卷381《洪拟传》,第11750页。
    8《宋会要辑稿》食货23之35,第5192页。
    9《宋会要辑稿》食货24之29,第5209页。
    10《黄氏日抄》卷84,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708册,第861页。
    11《长编》卷449,元祐五年冬十月丁未条,第10794页。
    12《清江三孔集》卷11《代论湖南酒禁奏状》,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345册,第304页。
    13《长编》卷8,乾德五年二月己巳条,第189页。
    14详见李华瑞:《宋代酒的生产和征榷》,第222---235页。
    1详见王曾瑜:《宋朝阶级结构》、《宋朝阶级结构概述》,《社会科学战线》1979年4期、《宋朝的坊郭户》,《宋辽金史论从》1985年第1辑;王云海、张德宗:《宋代坊郭户等的划分》,《史学月刊》1985年第6期,
    1陈鸿彝:《宋代城市治安管理模式杂谈》,《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第44页。
    2《宋刑统》卷12《户婚律》,第187---189页。
    3以上论述参见周密:《宋代刑法史》,第188-190页。
    4《长编》卷108,天圣七年十一月庚午条,第2527页。
    1《长编》卷108,天圣七年十一月癸酉条,第2527页。
    2《长编》卷474,元祐七年六月甲子条,第11304页。
    3《宋史》卷173《食货三》,第4164---4165页。
    4《长编》卷113,明道二年十二月甲寅条,第2648页。
    5参见胡建华:《宋代城市流动人口管理探析》,《殷都学刊》1994年第2期。
    6《长编》卷364,元祐元年春正正月戊戌条,第8706页。
    7《东京梦华录笺注》卷4《饼店》,第444页。
    8《文献通考》卷1l,《户口考》2,考121。
    1《文献通考》卷20,《市籴考》1,考198。
    2以上史料引自《作邑自箴》卷7《膀客店户》,四部从刊续编本,第48册。
    3参见周宝珠:《宋代东京研究》;张文:《宋朝社会救济研究》,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郭文佳:《宋代社会保障机构简论》,《广西社会科学》2003年第6期、《宋代的济贫与助困》,《江西社会科学》2003年第6期、《宋代流民救助述论》,《烟台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王德毅:《宋代的养老与慈幼》,原刊《中央图书馆馆刊特刊》(1968年),收入氏著《宋史研究论集》第2辑(台北:鼎文书局,1972年);金中枢:《宋代几种社会福利制度:居养院、安济坊、漏泽园》,《新亚书院学术年刊》(1968年),收入《宋史研究论集》第18辑(1998年)。
    4《长编》卷199,嘉祐八年十二月庚寅条,第4841页。
    5《宋会要辑稿》食货68之128,第6317页。
    6《长编》卷270,熙宁八年十一月辛巳条,第6625---6626页。
    7《长编》卷280,熙宁十年二月丁酉条,第6865页。
    1《宋会要辑稿》食货68之130至131,第6318---6319页。
    2《宋史》卷178《食货六》,第4338贝。
    3《宋史》卷12《本纪十二》,第248页。
    4《宋会要辑稿》食货68之128,第6317页。
    5《却扫编》卷下,第207---208页。
    1《宋会要辑稿》食货60之4,第5866页。
    2《宋会要辑稿》刑法6之51,第6719页。
    3《州县提纲》卷3《病囚别牢》,第30页。
    4《宋史》卷199《刑法一》,第4961页。
    5《宋刑统》卷29《断狱律》,第471页。
    6《长编》卷83,大中祥符七年十二月乙卯条,第1905页。
    7《宋刑统》卷29《断狱律》,第472页。
    1《宋会要辑稿》刑法6之58,第6722页。
    2《宋刑统》卷29《断狱律》,第471页。
    3《长编》卷10,开宝二年五月癸卯条,第223页。
    4《长编》卷43,咸平元年夏四月己丑条,第912页。
    5《宋刑统》卷29《断狱律》,第471页。
    6《宋刑统》卷29《断狱律》,第472页。
    7《长编》卷48,咸平四年春正月己巳条,第1052页。
    8《宋刑统》卷29《断狱律》,第471页。
    9《宋大诏令集》卷202《州县狱罪人死具为令诏》,第751页。
    10《宋史》卷201《刑法三》,第5026页。
    1《宋刑统》卷28《捕亡律》,第459页。
    2《宋刑统》卷17《贼盗律》,第276页。
    3《长编》卷209,治平四年闰三月丙午条,第5089页。
    4《宋大诏令集》卷216《祫享赦后拣货杂犯刺面配车诏》,第823页。
    5《宋会要辑稿》刑法4之52,第6647页。
    6《长编》卷106,天圣六年秋七月乙未条,第2476页。
    1《宋史》卷264《薛居正传》,第9111页。
    2《金史》卷79《王伦传》,第1793页。
    3《老学庵笔记》卷6,第73页。
    4参见陈宝良:《中国流氓史》,第133页。
    5《宋史》卷327《王安石传》,第10542页。
    6《燕翼诒谋录》卷2,第16页。
    7《宋史》卷1《本纪一》,第8页,第13页。
    8《宋大诏令集》卷190《诫饬士庶了弟甥侄等诏》,第696页
    9《宋史》卷199《刑法一》,第4974页。
    10《涑水纪闻》卷7,第134页。
    1此表参见周宝珠:《宋代东京研究·东京灾害一览表》和《宋史》卷63《五行二》,第1375---1380页。
    1参见周宝珠:《宋代东京研究》;汪圣铎、罗炳良:《宋代火政考略》载《宋史研究论文集》,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1996年;吴以宁:《宋代消防制度述论》,《学术月刊》1996年第1期;汪圣铎:《宋代火政研究》载《宋代社会生活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陈欣:《北宋东京城防火问题研究》,《中州学刊》2008年第2期。
    2《东京梦华录笺注》卷3《防火》,第342页。
    3《宋刑统》卷27《杂律》,第435页。
    4《宋刑统》卷27《杂律》,第436页。
    1《宋刑统》卷27《杂律》,第436页。
    2《宋刑统》卷27《杂律》,第437页。
    3《东轩笔录》卷10,第117页。
    4《宋会要辑稿》刑法2之12,第6501页。
    5《长编》卷88,大中祥符九年十一月乙巳条,第2026页。
    6《宋会要辑稿》瑞异2之31,第2097页。
    7《长编》卷84,大中祥符八年五月辛巳条,第1928页。
    1《宋会要辑稿》兵3之2,第6802页。
    2《宋会要辑稿》刑法2之18,第6504页。
    3《长编》卷68,大中祥符元年二月庚申条,第1527页。
    4《宋会要辑稿》刑法2之17,第6504页。
    5《长编》卷67,景德四年十二月丁酉条,第1511页。
    6《长编》卷333,元丰六年二月庚申条,第8020页。
    1《宋史》卷165《职官五》,第3922页。
    2《宋会要辑稿》职官30之18,第3000页。
    3《传家集》卷4《都门路》,第1094册,第34页。
    4《清波杂志校注》卷2,第53页。
    5《宋刑统》卷26《杂律》,第417页。
    6参见周宝珠:《宋代东京研究》,第3章。
    7《东京梦华录笺注》卷1《河道》,第24页。
    8《宋史》卷94《河渠四》,第2341页。
    9《长编》卷503,元符元年冬十月戊子条,第11979页。
    1《宋史》卷94《河渠四》,第2341页。
    2《长编》卷70,大中祥符元年九月庚申条,第1560页。
    3《宋会要辑稿》方域16之27,第7589页。
    4《长编》卷158,庆历六年六月丙寅条,第3831页。
    5《东京梦华录笺注》卷3《诸色杂卖》,第373页。
    6《东京梦华录笺注》卷3《寺东门街巷》,第301页。
    7《长编》卷8,乾德五年春正月戊戌条,第186页。
    8《宋史》卷65《五行三》,第1421页。
    9《宋史》卷65《五行三》,第1421页。
    10《宋史》卷94《河渠四》,第2343页。
    11《长编》卷101,天圣元年八月甲寅条,第2332页。
    12《长编》卷104,天圣四年秋七月丙寅条,第2414页。
    13《宋史》卷316《包拯传》,第10317页。
    1详见梁庚尧:《南宋城市的公共卫生问题》,《史语所集刊》,第17本,第1册,1999年。
    2《王文公文集》卷76《读诏书》,第809页。
    3《鹤林玉露》丙编卷6《风水》,第345页。
    4周锡保:《中国古代服饰史》,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年,第266页。
    5参见周宝珠:《宋代东京研究》;程遂营:《唐宋开封生态环境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6《东轩笔录》卷3,第30页。
    7《王文公文集》卷76《作翰林时》,第811页。
    8《宋会要辑稿》职官34之20,第3048页。
    9《东京梦华录笺注》卷2《御街》,第78页。
    1《东京梦华录笺注》卷2《御街》,第78页。
    2《东京梦华录笺注》卷2《朱雀门外街巷》,第100页。
    3《东京梦华录笺注》卷7《驾幸宝津楼宴殿》,第683页。
    4《东京梦华录笺注》卷1《东都外城》,第2页。
    5《陈与义集》卷10《中牟道中二首》,第147页。
    6详见《东京梦华录笺注》卷1《东都外城》,第1页。
    7周宝珠:《宋代东京研究》;曹家齐:《宋代交通管理制度研究》,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
    1《长编》卷74,大中祥符三年十二月壬了条,第1696页。
    2《宋会要辑稿》方域12之3,第7521页。
    3《宋会要辑稿》方域12之4,第7521页。
    4《宋会要辑稿》方域12之4,第7521页。
    5《宋会要辑稿》方域3之42,第7364页。
    6《长编》卷234,熙宁五年六月丙寅条,第5681页。
    7《宋刑统》卷8《卫禁律》,第134---135页。
    8《湘山野录》卷中,第37页。
    9《长编》卷464,元祐六年八月己亥条,第11078页。
    1《宋刑统》卷26《杂律》,第408页。
    2《长编》卷24,太平兴国八年春正月癸未条,第538页。
    1《长编》卷262,熙宁八年夏四月己丑条,第6411页。
    1《长编》卷74,大中祥符三年八月庚午条,第1687页。
    2《长编》卷18,太平兴国二年秋七月戊寅条,第408页。
    3《长编》卷500,元符元年秋七月己酉条,第11900页。
    4《宋史》卷291《李若谷传》,第9742页。
    5《九朝编年备要》卷19,第328策,第494页。
    6《长编》卷252,熙宁七年夏四月甲申条,第6162页。
    7《长编》卷375,元祐元年四月乙巳条,第9107页。
    1《宋会要辑稿》职官34之22,第3049页。
    2《长编》卷74,大中祥符三年冬十月乙亥条,第1693页。
    3《长编》卷190,嘉祐四年秋七月庚申条,第4580页。
    4《宋会要辑稿》刑法2之27,第6509页。
    5《老学庵笔记》卷7,第91页。
    6《长编》卷114,景祐元年五月癸亥条,第2675页。
    7《长编》卷103,天圣三年八月戊午条,第2387页。
    8《长编》卷143,庆历三年九月丙戌条,第3455页。
    1《宋史》卷199《刑法一》,第4963页。
    2周宝珠:《<清明上河图>与清明上河学》,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3页。
    3《宋史》卷288《赵稹传》,第9682页。
    4《宋史》卷199《刑法一》,第4968页。
    5《宋史》卷199《刑法一》,第4968页。
    1《宋史》卷199《刑法一》,第4970页。
    2《宋史》卷199《刑法一》,第4975页。
    3《宋史》卷199《刑法一》,第4972页。
    4《宋史》卷199《刑法一》,第4974页。
    5《涑水记闻》卷3《钱俶贿赵普》,第41页。
    6《宋会要辑稿》刑法3之42,第6598页。
    7《宋会要辑稿》刑法4之70,第6656页。
    8《公是集》卷53,第639页。
    9《宋史》卷377《向了諲传》,第11639页。
    10《长编》卷110,天圣九年夏四月己巳条,第2558---2559页。
    1《宋史》卷371《王伦传》,第11522页。
    2《宋史》卷295《谢绛传》,第9842页。
    3《宋史》卷174《食货二》,第4202页。
    4《温国文正公文集》卷20《劝农劄子》,四部从刊初编本,第138册。
    1漆侠:《宋代经济史》,第346---347页。
    2漆侠:《宋代经济史》,第1113---1118页。
    3《宋史》卷331《陈舜俞传》,第10663页。
    4《欧阳修全集》卷60《原弊》,第871页。
    5《长编》卷240,熙宁五年十一月戊午条,第5829---5830页。
    6《温国文正公文集》卷48《乞省览农民封事劄子》,四部从刊初编本,第138册。
    1《宋史》卷262《李谷传》,第9052---9053页。
    2《欧阳修全集·居士集》卷21《盗政殿学士户部侍郎文正范公神道碑铭》,第333页。
    3《宋史》卷291《吴育传》,第9729页。
    4《说郛》卷19《晁氏客话》,第877册,第139页。
    5《宋史》卷320《蔡襄传》,第10400页。
    6《宋史》卷446《苏缄传》,第13156页。
    7《宋史》卷331《李中师传》,第10644页。
    8《宋史》卷354《时彦传》,第11168页。
    1《却扫编》卷中,第134---135页。
    2《宋史》卷316《包拯传》,第10317页。
    3《宋史》卷319《欧阳修传》,第10378页。
    4《长编》卷325,元丰五年夏四月壬子条,第7813页。
    5《宋史》卷316《吴奎传》,第10320页。
    6《渑水燕谈录》卷4《才识》,第42---43页。
    7《宋史》卷286《薛奎传》,第9630页。
    8《名臣碑传琬琰之集》中卷30《王学士存墓志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450册,第435页。
    9《宋史》卷317《钱惟演传》,第10350页。
    10《名臣碑传琬琰之集》中卷16《石工部扬休墓志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450册,第329页。
    11《名臣碑传琬琰之集》中卷30《苏承相颂墓志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450册,第431页。
    1《文献通考》卷3,《田赋考》3,考52。
    1漆侠:《王安石变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5---16页。
    1漆侠:《王安石变法》,第18---19页。
    2《东京梦华录笺注》卷5《民俗》,第451页。
    3《东京梦华录笺注》序,第1页。
    4《宋会要辑稿》方域2之2,第7332页。
    5《乾道临安志》卷2《城南北两厢》,第3222页。
    6《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75,绍兴二十有六年冬十月乙卯,第2891页。
    7《乾道临安志》以左一南厢和左一北厢合称左一厢。
    8详见杨宽:《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第362---371页。
    1《乾道临安志》卷2《在城戢八厢》,第3223页。
    2《宋会要辑稿》兵3之7至8,第6805页。
    3《宋会要辑稿》兵3之10,第6806页。
    4《梦粱录》卷10,第89页。
    5《宋会要辑稿》兵3之1,第6802页。
    6《宋会要辑稿》兵3之1,第6802页。
    7以上史料选自《宋会要辑稿》兵3之8,第6805页。
    8《宋会要辑稿》兵3之8至9,第6805---6806页。
    1《梦粱录》卷10,第89页。
    2《梦粱录》卷10,第89页。
    3《梦粱录》卷10,第90页。
    4《宋史》卷166《职官六》,第3944页。
    (宋)包拯:《包孝肃奏议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宋)蔡倏撰,冯惠民、沈锡麟点校:《铁围山丛谈》,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宋)晁说之:《嵩山文集》,四部丛刊续编本。
    (宋)晁补之:《鸡肋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陈襄:《古灵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陈淳:《北溪大全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陈傅良:《历代兵制》,丛书集成初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宋)陈舜俞:《都官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陈元靓:《岁时广记》,丛书集成初编本。
    (宋)陈元靓:《事林广记》,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
    (宋)陈与义撰,吴书荫、金德厚点校:《陈与义集》,中华书局,1982年。丁传靖辑:《宋人轶事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宋)窦仪等撰,吴翊如点校:《宋刑统》,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宋)杜大硅编:《名臣碑传琬琰之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范成大:《吴郡志》,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
    (宋)范镇撰,汝沛点校:《东斋记事》,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宋)方勺撰,许沛藻、杨立扬点校:《泊宅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明)冯梦龙编,许政扬校注:《喻世明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
    (宋)高承:《事物纪原》,丛书集成初编本。
    (明)顾炎武:《历代宅京记》,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
    (宋)韩琦:《韩魏公集》,丛书集成初编本。
    (宋)何薳撰,张明华点校:《春渚纪闻》,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宋)洪迈撰,何卓点校:《夷坚志》,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明)黄淮、杨士奇等编:《历代名臣奏议》,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黄震:《黄氏日抄》,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江休复:《嘉祐杂志》,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孔文仲:《清江三孔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明)李濂撰,周宝珠、程民生点校:《汴京遗迹志》,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宋)李攸:《宋朝事实》,丛书集成初编本。
    (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
    (宋)李心传撰,徐规点校:《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
    (宋)李元弼:《作邑自箴》,四部丛刊续编本。
    (宋)廉布:《清尊录》,丛书集成初编本。
    (宋)刘攽:《彭城集》,丛书集成初编本。
    (宋)刘敞:《公是集》,丛书集成初编本。
    (宋)刘安世:《尽言集》,丛书集成初编本。
    (宋)陆游撰,李剑雄、刘德权点校:《老学庵笔记》,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宋)罗浚:《宝庆四明志》,《宋元方志丛刊》,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
    (宋)吕陶:《净德集》,丛书集成初编本。
    (宋)吕祖谦编,齐治平点校:《宋文鉴》,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宋)孟元老撰,伊永文注:《东京梦华录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宋)欧阳修著,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
    (宋)欧阳守道:《巽斋文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秦观著,徐培均注:《淮海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宋)确庵、耐庵编:《靖康稗史笺证》,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
    (宋)邵伯温:《邵氏闻见录》,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宋)邵博撰,李剑雄、刘德权点校:《邵氏闻见后录》,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宋)沈括著,胡道静校证:《梦溪笔谈校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明)施耐庵:《水浒传》,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年。
    (清)宋继郊:《东京志略》,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
    (宋)宋祁撰:《景文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宋敏求,诚刚点校:《春明退朝录》,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宋)司马光:《传家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司马光:《温国文正公文集》,四部丛刊初编本,上海:上海书店,1989年。
    (宋)司马光著,王根林点校:《司马光奏议》,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
    (宋)司马光撰,邓广铭、张希清点校:《涑水记闻》,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
    (宋)司马光编,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
    (宋)苏轼著,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宋)苏辙撰,俞宗宪点校:《龙川别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宋)陶谷:《清异录》,丛书集成初编本。
    (明)陶宗仪等编:《说郛》,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田锡:《咸平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天一阁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天圣令整理课题组校证:《天一阁藏明钞本<天圣令>校证》,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元)脱脱等撰:《金史》,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元)脱脱等撰:《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
    (宋)王安石:《王文公文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
    (宋)王存:《元丰九域志》,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宋)王得臣撰,俞宗宪点校:《麈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宋)王瓘撰:《北道刊误志》,丛书集成初编本。
    (宋)王明清:《挥麈录》,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
    (宋)王钦若:《册府元龟》,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
    (宋)王闢之撰,吕友仁点校:《渑水燕谈录》,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宋)王溥:《唐会要》,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
    (宋)王溥:《五代会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宋)王象之:《舆地纪胜》,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年。
    (宋)王应麟:《玉海》,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上海书店影印本,1987年。
    (宋)王栐:诚刚点校:《燕翼诒谋录》,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宋)王禹偁:《小畜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魏了翁:《古今考》,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魏泰撰,李裕民点校:《东轩笔录》,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宋)文莹撰,郑世刚、杨立扬点校:《湘山野录》,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宋)吴自牧:《梦粱录》,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
    (宋)徐度:《却扫编》,丛书集成初编本。
    (宋)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宋)薛居正:《旧五代史》,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
    (清)徐松等辑:《宋会要辑稿》,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
    (宋)杨仲良:《续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
    (宋)叶梦得撰,宇文绍奕考异,侯忠义点校:《石林燕语》,中华书局,1984年。
    (宋)佚名:《州县提纲》,丛书集成初编本。
    (宋)尹洙:《河南先生文集》,四部丛刊初编本。
    (宋)佚名:《皇宋中兴两朝圣政》,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年。
    (宋)佚名撰:《宋大诏令集》,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宋)岳珂撰,吴企明点校:《程史》,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宋)乐史撰,王文楚等点校:《太平寰宇记》,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宋)袁采:《袁氏世范》,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明)袁褧:《枫窗小牍》,丛书集成初编本。
    (宋)曾巩著,陈杏珍、晁继周点校:《曾巩集》,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宋)曾敏行撰,朱杰人点校:《独醒杂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宋)赵汝愚:《宋朝诸臣奏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宋)赵林:《清献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真德秀:《真西山先生文集》,丛书集成初编本。
    (宋)真德秀:《真文忠公文集》,四部丛刊初编本。
    (宋)郑侠:《西塘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张方平著,郑涵点校:《张方平集》,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
    (宋)张方平:《乐全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张耒:《张右史文集》,四部丛刊初编本。
    (宋)章如愚:《群书考索》,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2年。
    (宋)张守:《毗陵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周必大:《文忠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清)周城:《宋东京考》,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
    (宋)周密撰,张茂鹏点校:《齐东野语》,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宋)周密撰,吴企明点校:《癸辛杂识》,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
    (宋)周煇著,刘永翔校注:《清波杂志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
    (宋)周淙:《乾道临安志》,《宋元方志丛刊》,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
    (宋)邹浩:《道乡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朱弁:《曲洧旧闻》,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宋)朱或撰,李伟国点校:《萍洲可谈》,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宋)庄绰撰,肖鲁阳点校:《鸡肋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曹家齐:《宋代交通管理制度研究》,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
    陈振:《宋代社会政治论稿》,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程遂营:《唐宋开封生态环境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程子良、李清银:《开封城市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年。
    戴均良:《中国城市发展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
    戴裔煊:《宋代钞盐制度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邓广铭:《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
    邓广铭、漆侠:《两宋政治经济问题》,上海:知识出版社,1988年。
    段玉明:《相国寺---在唐宋帝国的神圣与凡俗之间》,成都:巴蜀书社,2004年。
    傅宗文:《宋代草市镇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年。
    谷更有:《唐宋国家与乡村社会》,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郭正忠:《两宋城乡商品货币经济考略》,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年。
    郭正忠:《宋代盐业经济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
    何一民:《中国城市史纲》,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年。
    何竹淇:《两宋农民战争史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
    黄纯艳:《宋代茶法研究》,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
    黄云鹤:《唐宋下层士人研究》,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
    黄灵庚、吴战垒主编:《吕祖谦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年。
    姜锡东:《宋代商业信用研究》,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3年。
    姜锡东:《宋代商人和商业资本》,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日)久保田和男撰,郭万平译:《宋代开封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葛剑雄主编:《中国人口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
    龚延明:《宋代官职辞典》,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
    郭东旭:《宋代法制研究》,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年
    开封文物工作队编:《开封考古发现与研究》,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
    李昌宪:《宋代安抚使考》,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
    李昌宪:《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宋西夏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
    李春棠:《坊墙倒塌以后---宋代社会生活长卷》,衡阳: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
    李华瑞:《宋代酒的生产和征榷》,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1995年。
    李华瑞:《宋史论集》,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
    李华瑞:《王安石变法研究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李华瑞主编:《唐宋变革论由来与发展》,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年。
    李晓:《宋代工商业经济与政府干预研究》,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
    李孝聪:《历史城市地理》,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年。
    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
    梁庚尧:《宋代社会经济史论集》,台北:允成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
    梁寒冰:《历史学理论辑要》,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林文勋、谷更有:《唐宋乡村社会力量与基层控制》,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
    (日)柳田节子:《宋元社会经济史研究》,东京:创文社,1995年。
    柳立言:《宋代的家庭和法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陆益龙:《户籍制度---控制与社会差别》,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
    马戎等主编:《中国乡镇组织变迁研究》,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年。
    缪坤和:《宋代信用票据研究》,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
    (日)平田茂树撰,林松涛、朱刚等泽:《宋代政治结构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漆侠:《王安石变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
    漆侠:《宋代经济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漆伙:《探知集》,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1999年。
    漆侠:《知困集》,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2年
    丘刚:《开封考古发现与研究》,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年。
    (美)施坚雅编,叶光庭等译:《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
    史念海:《中国古都和文化》,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
    (日)斯波义信:《宋代の都市城郭》,东京:汲古书院,1981年。
    (日)斯波义信:《宋代商业史研究》,庄景辉译,台北:稻禾出版社,1997年。
    唐代剑:《宋代道教管理制度研究》,北京:线装书局,2003年。
    田银生:《走向开放的城市---宋代东京街市研究》,北京:三联书店,2011年。
    仝晰纲:《中国古代乡里制度研究》,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
    徐邦达:《中国绘画史图录》(上、下),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年。
    万川:《治安行政管理学》,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年。
    汪圣铎:《宋代社会生活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
    汪圣铎:《两宋货币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王棣:《宋代经济史稿》,长春:长春出版社,2001年。
    王云海编:《宋代司法制度》,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
    王曾瑜:《宋朝兵制初探》,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王曾瑜:《宋朝阶级结构》(增订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
    王钟杰:《唐宋县尉研究》,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9年。
    吴涛:《北宋都城东京》,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
    熊伯履:《相国寺考》(修订本),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
    杨宽:《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郑寿彭:《宋代开封府研究》,台北:国立编译馆中华丛书编审委员会,1980年。
    张厚安等主编:《中国农村基层建制的历史演变》,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
    张其凡:《宋太宗》,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年。
    张其凡:《赵普评传》,北京:北京出版社,1991年。
    张文:《宋朝社会救济研究》,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张泽咸:《唐代阶级结构研究》,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
    赵秀玲:《中国乡里制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
    周宝珠:《宋代东京研究》,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
    周宝珠:《<清明上河图>与清明上河学》,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
    周密:《宋代刑法史》,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
    周锡保:《中国古代服饰史》,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年。
    (日)伊原弘:《中国人の都市と空间》,东京:原书房,1993年。
    游彪:《宋代寺院经济史稿》,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
    钟少异:《军事工程技术史》(上古至五代),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8年。
    朱杰人、严佐之、刘永翔编:《朱子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
    包伟民:《试论宋代城市发展中的新问题》,2005年韩国中国史学会第六届学术讨论会提交论文。
    包伟民:《宋代城市管理制度》,《文史》2007年第2期。
    单远慕:《北宋时期的东京》,《史学月刊》1980年第3期。
    常志刚:《宋朝路级机构的治安职能探论》,《求索》2006年第12期。
    陈欣:《北宋东京城防火问题研究》,《中州学刊》2008年第2期。
    陈振:《关于宋代的县尉与尉司》,《中州学刊》1987年第6期。
    陈振:《十一世纪前后的开封》,《中州学刊》1982年第1期。
    陈振:《从厢坊制到隅坊(巷)制、厢界坊(巷)制---略论宋代城市行政制度的演变》,《漆侠先生纪念文集》,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
    程应镠:《宋代都市发展两证》,载《宋史研究论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成荫:《北宋开封饮食服务业述论》,《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程民生:《北宋探事机构---皇城司》,《河南大学学报》1984年第4期。
    程民生:《北宋募兵制的特征及其矛盾》,《中州学刊》1989年第1期。
    程民生:《简述宋代募兵制的根源及确立》,《史学月刊》1990年第4期。
    程民生:《论宋代的流动人口问题》,《学术月刊》2006年第7期。
    程民生:《宋代军队数量考》,《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第5期。
    程民生:《宋代兵力部署考察》,《史学集刊》2009年第5期。
    程民生:《宋代社会自由度评估》,《史学月刊》2009年第12期。
    程郁:《宋代城郊发展的原因与特点》,《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1期。
    戴建国:《宋代的提点刑狱司》,《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第2期。
    戴建国:《宋代的狱政制度》,《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第3期。
    戴建国:《“主仆名分”与宋代奴婢的法律地位》,《历史研究》2004年第4期。
    邓广铭:《宋朝的家法和北宋的政治改革运动》,《中华文史论丛》1986年第3期。
    邓卓海:《宋代都城的服务行业》,《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第5期。
    邓晔:《北宋东京城市空间形态研究》,清华大学2004年硕士学位论文。
    高楠:《宋代的私有田宅纠纷---以亲邻法为中心》,《安徽史学》2004年第5期。
    高楠:《宋代民间财产纠纷与诉讼研究》,河北大学2005年博十学位论文。
    (日)宫崎市定:《汉代里制与唐代坊制》,《东洋史研究》第21卷第3号,1962年。
    郭东旭;《论宋代婢仆的社会地位》,《河北大学学报》1993年第3期。
    郭东旭:《宋代买卖契约制度的发展》,《河北大学学报》1997年第3期。
    郭东旭:《论北宋“盗贼”重法》,《河北大学学报》2000年第5期。
    郭丽冰、吴业国:《北宋城市公共事务管理探析---以东京开封府为中心》,《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
    郭正忠:《唐宋时期城市的居民结构》,《史学月刊》1986年第2期。
    郭正忠:《宋代的私鹾案和盐子狱》,《盐业史研究》1997年第1期。
    郭止忠:《宋代私盐述略》,《江西社会科学》1997年第4期。
    郭文佳:《宋代社会保障机构简论》,《广西社会科学》2003年第6期。
    郭文佳:《宋代的济贫与助困》,《江西社会科学》2003年第6期。
    郭文佳:《宋代流民救助述论》,《烟台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韩光辉、何峰:《宋辽金元城市行政建制与区域行政区划体系的演变》,《北京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韩光辉、林玉军、王长松:《宋辽金元建制城市的出现与城市体系的形成》,《历史研究》2007年第4期。
    贺业鉅:《唐宋市坊规划制度演变探讨》,载《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论丛》,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年。
    何兆泉:《宋代宗室研究》,浙江大学2004年博士学位论文。
    胡建华:《宋代城市经济与城市中的瓦子勾栏》,《河南大学学报》1993年第4期。
    胡建华:《宋代城市市政建设刍论》,《中国经济史研究》1991年第1期。
    胡建华:《宋代城市流动人口管理探析》,《殷都学刊》1994年第2期。
    黄宽重:《从中央与地方关系互动看宋代基层社会演变》,《历史研究》2005年第4期。
    贾芳芳:《宋代的豪强势力及其与地方官府的关系》,《河南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贾文龙:《宋代“妖言”罪源流考》,《河北学刊》2002年第2期。
    (日)加藤繁:《宋代都市的发展》,《中国经济史考证》,东京:东洋文库,1952年
    贾玉英:《特别路区---宋代开封府界制度考》,《中国史研究》2009年第1期。
    贾玉英:《宋代京畿制度变迁论略》,《河北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贾玉英:《唐宋京畿管理制度变迁初探》,《中州学刊》2007年第6期。
    姜锡东:《关于宋代的私盐贩》,《盐业史研究》1999年第1期。
    姜锡东、王钟杰:《宋代的武臣县尉》,《河北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金中枢:《宋代儿种社会福利制度:居养院、安济坊、漏泽园》,《新亚书院学术年刊》1968年
    (日)久保田和男:《宋都开封城内的东部与西部》,郭万平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6年第2辑。
    (日)久保田和男:《北宋东京的市容和治安制度》,载《宋史研究论文集》,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
    2002年。孔宪易:《北宋东京城坊考略》,《宋史研究论文集》,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
    孔宪易:《北宋东京城坊考略(第二部分)》,《宋史研究论文集》,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
    宙钧:《宋代贩运商人的贸易及历史作用》,《唐都学刊》1990年第1期。
    李春棠:《宋代城市外部空间的新格局》《湖南师范大学报》1990年第4期。
    李润田:《开封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河南大学学报》1985年第3期。
    李合群:《北宋东京内城里坊布局初探》,《中原文物》2005年第3期。
    李合群:《北宋东京布局研究》,郑州大学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
    李合群:《论中国古代里坊制的崩溃---以唐长安与宋东京为例》,《社会科学》2007年第12期。
    李合群:《论北宋东京城的防御体系及其社会成因》,《郑州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李华瑞:《论宋代乡村客户的流动》,《唐研究》第11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李华瑞:《西夏巡检简论》,《中国史研究》2006年第1期。
    李华瑞:《近三十年来国内宋史研究方向博十学位论文选题取向分析与思考》,《历史教学》2009年第12期。
    李华瑞:《唐宋变革论对国内宋史研究的影响》,《中国史研究》2010年第1期。
    李华瑞:《劝分与宋代救荒》,《中国经济史研究》2010年第1期。
    李华瑞:《改革开放以来宋代研究若干热点问题述评》,《史学月刊》2010年第3期。
    李华瑞:《北宋荒政的发展与变化》,《文史哲》2010年第6期。
    李孝聪:《宋代开封的拐子城》,《史学月刊》1985年第3期。
    梁庚尧:《南宋城市的公共卫生问题》,《史语所集刊》,第17本,第1册,1999年。
    梁庚尧:《南宋城市的社会结构》,《宋代社会经济史论集》上卷,台北: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
    梁建国:《朝堂之外:北宋东京士人交友诸层面》,北京大学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
    (日)柳田节子:《宋代的县尉》,《宋元社会经济史研究》,东京:创文社,1994年。
    刘顺安:《经济因素对北宋东京城的影响》,《史学月刊》1992年第6期。
    刘春迎:《试论北宋东京外城的军事防御功能》,《中原历史文物》2006年第2期。
    马继云、于云瀚:《宋代厢坊制论略》,《史学月刊》1997年第6期。
    (日)梅原郁:《宋代的开封与城市制度》,载《鹰陵史学》第3、4号合刊,1977年。
    苗书梅:《宋代巡检初探》,《中国史研究》1989年第3期。
    苗书梅:《宋代巡检再探》,原载中国宋史研究会2008年昆明年会论文集。
    穆朝庆:《两宋户籍制度与人口再探讨》,《中州学刊》1988年第6期。
    (日)木田知生:《关于宋代城市研究的诸问题---以国都开封为中心》,冯佐哲译,《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80年第2期。
    宁欣:《由唐入宋都市人口结构及外来、流动人口数量变化浅论---从(北里志>和<东京梦华录)谈起》,《中国文化研究》2002年夏之卷。
    宁欣:《由唐入宋城关区的经济功能及其变迁---兼论都市流动人口》,《中国经济史研究》2002年第3期。
    牛杰:《论宋代契约关系和契约法》,《中州学刊》2006年第2期。
    漆侠:《关于宋代雇工问题》,《河北大学学报》1987年第3期。
    漆侠:《论“等贵贱、均贫富”》,《中国史研究》1982年第1期。
    丘刚:《开封宋城考古述略》,《史学月刊》1999年第6期。
    (日)日野开三郎:《唐代州治从城防制到城厢制的变迁》,《日野开三郎东洋史论集》卷20,东京:三一书房,1995年。
    任仲书:《宋代农民负担问题》,《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史继刚:《浅谈宋代私盐盛行的原因及其影响》,《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第3期。
    史继刚:《宋代私盐贩阶级结构初探》,《盐业史研究》1990年第4期。
    史继刚:《论宋代私盐的构成与运销》,2005年河北保定中韩宋辽金元史研讨会提交论文。
    石涛:《北宋提点刑狱司研究》,《聊城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
    (日)室永芳三:《唐都长安城的坊制与治安机构》(上、下),载《九州岛大学东洋史论集》,第2号,1974年3月,1975年10月。
    陶立明:《宋元禁赌及其赌风昌盛之原因初探》,《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陶立明,朱冠艾:《宋元时期赌风再探》,《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汪圣铎、罗炳良:《宋代火政考略》载《宋史研究论文集》,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1996年。
    汪圣铎:《宋代火政研究》载《宋代社会生活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
    王彩云:《对治安概念的理性思考》,《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王德毅:《宋代的养老与慈幼》,《中央图书馆馆刊特刊》,1968年。
    王善军:《强宗豪族与宋代基层社会》,《河北大学学报》1998年第3期。
    王棣:《宋代乡里两级制度质疑》,《历史研究》1999年第4期。
    王晓龙:《宋代开封府界提刑司考论》,《河南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
    王晓龙:《宋代提点刑狱司制度研究》,河北大学2006年博士学位论文。
    王晓龙:《从提点刑狱司制度看宋代“路”之性质》,《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8年第3期。
    王晓龙:《国家改革过程中地方政府角色的转型》,《河北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王学泰:《话说“招安”》,《社会科学论坛》2003年第11,12期。
    王云海、张德宗:《宋代坊郭户等的划分》,《史学月刊》1985年第6期。
    王育济:《关於北宋“养兵之费”的数量问题》,《山东大学学报》1990年第1期。
    王曾瑜:《宋朝阶级结构概述》,《社会科学战线》1979年4期。
    王曾瑜:《王安石变法简论》,《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第3期。
    王曾瑜:《宋代人口浅谈》,《天津社会科学》1984年第6期。
    王曾瑜:《宋朝的坊郭户》,《宋辽金史论丛》1985年第1辑。
    王曾瑜:《宋代社会结构》,《中国社会史论》下卷,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王钟杰:《唐宋县尉研究》,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9年。
    魏华仙:《宋代消费经济若干问题研究》,河北大学2005年博十学位论文。
    韦祖松:《北宋国家安全问题研究》,2006年暨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吴建璠:《宋代的巡尉两司制》载《中国警察制度简论》,社科院法学所编,北京:群众出版社,1985年。
    吴泰:《宋代“保甲法”探微》,《宋辽金史论丛》第2辑,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
    吴涛:《北宋东京城的营建与布局》,《郑州大学学报》1982年第3期。
    吴松弟:《中国大陆宋代城市史研究回顾(1949---2003)》,《宋史研究通讯》2008年第2期。
    吴以宁:《宋代消防制度述论》,《学术月刊》1996年第1期。
    夏维中:《宋代乡村基层组织衍变的基本趋势》,《历史研究》2003年第4期。
    谢慧敏:《对“治安”一词的再认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1995年第1期。
    谢彦明:《秦汉京师治安制度研究》,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博十学位论文。
    徐东升:《宋代农民流动与经济发展》,《中国社会经济研究》1999年第1期。
    杨卉青:《宋代契约法律制度研究》,河北大学2008年博十学位论文。
    杨立武:《北宋东京城市结构特点论略》,《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第4期。
    杨倩描:《两宋诸班直番号及沿革考》,《浙江学刊》2002年第4期。
    杨文秀:《北宋东京市民的夜生活》,《唐都学刊》1997年第2期。
    杨宇勋:《取民与养民:南宋的财政收支与官民互动》,台北:国立台湾师大历史研究所,2003年。
    俞鹿年:《宋代的保甲制度与基层治安》,载《中国警察制度简论》,社科院法学所编,北京:群众出版社,1985年。
    (日)羽生健一:《北宋的巡检与保甲法》,《史渊》第92卷,1964年1月。
    余小满:《试论宋代城市发展及其管理制度变革》,《天中学刊》2009年第6期。
    (日)曾我部静雄:《宋代巡检、县尉与招安政策》,《东北大学文学院研究年报》第14号,1963年。
    (日)曾我部静雄:《中国及古代日本乡村形态的变迁》,吉川弘文馆,1963年。
    曾育荣、张其凡:《关于宋代人口政策的若干问题》,《江汉论坛》2008年第2期。
    张邦炜:《两宋时期的社会流动》,《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89第2期。
    张德宗:《北宋的养兵政策》,《河南师大学报》1982年第4期。
    张其凡:《宋代兵制改革及其特点》,《河北学刊》2008年第5期。
    张其凡:《宋初兵制改革初探》,《暨南大学学报》1989年第4期。
    张劲:《两宋开封临安皇城宫苑研究》,暨南大学2004年博十学位论文。
    张文:《对流民的救济与安置:宋朝社会控制的实践途径》,《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张文:《宋朝的贫宦与对贫宦的救济》,《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第4期。
    张祥云:《北宋西京河南府研究》,河南大学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
    张兆端:《“警察”、“公安”与“治安”概念辨析》,《政法学刊》2001年第4期。
    赵龙:《对北宋开封府所属赤畿知县的考察》,《江西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
    赵忠祥:《宋代吏胥的职能浅析》,《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郑世刚:《宋代的乡和管》,载邓广铭、漆侠主编:《中日宋史研讨会中方论文选编》,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1991年。
    郑迎光:《宋代地方社会治安问题初探》,河北大学2007年博十学位论文。
    郑迎光:《宋代地方治安巡逻制度探析》,《河南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
    周宝珠:《宋代城市行政管理制度初探》,《宋辽金史论丛》1985年第1辑。
    周宝珠:《宋代封建政府的招安政策与农民起义的反招安斗争》,《开封师范学院学报》1975年第3期。
    周建明:《北宋漕运与东京人口》,《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第2期。
    周銮书:《宋代养兵政策剖析》,《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
    朱瑞熙:《宋代商人的社会地位及其历史作用》,《宋史研究》1986年第2期。
    祖慧:《宋代胥吏出职与差遣制度研究》,《浙江学刊》1997年第5期。
    祖慧:《宋代胥吏溢员问题研究》,《中国史研究》1998年第3期。
    祖慧:《论宋代胥吏的作用及影响》,《学术月刊》2002年第6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