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网络表达自由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与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使地球成为了融为一体的地球村,使世界各国人民更能无距离地在互联网上进行交流和沟通,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利用互联网交流思想,向政府提供各种意见。互联网为人们提供了更便捷、更快速和更多样的表达方式,这就为表达自由的实现提供了更便捷的途径,同时也为表达自由的保护提出了新的课题。
     本论文的目的,就是试图探索如何在我国法治建设的进程中适应网络时代表达自由保护的特点,既要依法充分保护公民个人的表达自由,又要在保护表达自由的同时注意维护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我国关于表达自由保护的有关专门法律,目前主要有《游行示威法》、《出版法》等法律。这些法律基本上都属于保护传统表达自由的法律。而在网络时代表达自由的保护方面,目前只有一些内部规范性文件。在网络时代表达自由的保护方面如何建立和健全有关制度和法律,是我国当前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本论文的研究,对于丰富我国宪法学关于表达自由的理论,适应网络时代表达自由保护的特点,建立和健全我国的有关制度和法律,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论文第一章包括三个部分:第一节表达自由的权利属性。一、表达自由的确立;二、表达自由是一项基本人权。第二节表达自由的宪政价值。(一)形成和巩固民主制度;(二)保证权力制衡和强化政治监督;(三)培育公众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四)营造思想宽容和政治多元化的制度空间;(五)实现人格独立和自治。第三节从若干案例看表达自由宪法保护的法律特征。一、焚烧国旗案中的表达自由;二、挪威的“羞示”案与表达自由的界限。
     第二章论述互联网的兴起与表达自由。第一节互联网的起源、发展及其信息传播特点。第二节互联网丰富和发展了表达自由的权利范畴。1、在网上发表评论、演说和其它各类作品的权利;2、制作网站,创建博客,使用微博、QQ群和群发电子邮件的自由;3、创办电子期刊和出版电子书籍或文集的自由;4、建立网络组织,实行网上集结,开放式征集网上意见并在网上向政府机关、企业事业组织和社会团体反映意见或提出意见、建议或抗议的权利。第三节互联网颠覆了传统的关于表达自由限制的理论。
     第三章论述网络表达自由的法律保护。第一节网络表达自由的国际法保护。第二节网络表达自由的国内法保护。一、国外对网络表达自由的法律保护的一般特征;二、美国网络立法的演变及司法对网络表达自由的保护;三、一些国家宪法法院判决中对网络表达自由的法?律保护。第三节网络表达自由的法律界限。一、表达自由法律界限的一般特征;二、对网络环境下表达自由的法律限制原则;三、网络环境下表达自由与相关权利冲突。
     第四章论述网络表达行为的法律规制。第一节法律规制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第二节网民行为的法律规制。一、“人肉搜索”与法律规制的必要性。(一)“人肉搜索”的概念和功能;(二)近年来若干有社会影响的“人肉搜索”案及其影响分析;(三)反“人肉搜索”第一案体现出的对法律规制的需求。二、“人肉搜索”的法律规制。(一)“人肉搜索”可能存在的侵权行为;(二)对“人肉搜索”进行法律规制目前存在的问题;(三)江苏省徐州市用立法禁止“人肉搜索”引发公众和网民争议;(四)“网络实名制”与“人肉搜索”自治规范。第三节网站行为的法律规制。一、网站在保障网络表达自由方面的作用;二、网站对于网民行为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三、目前网站行为存在的违法和侵权现象及成因;四、对网站行为的法律规制的主要手段。
     第五章探讨我国对网络表达自由的保护问题。第一节我国保护网络表达自由的立法现状。一、我国保护表达自由的一般法律制度。二、我国有关网络表达自由的特殊法律规定。三、关于网络表达自由的国际法规范。第二节我国网络表达自由保护的问题及对策。一、立法方面的问题。二、行政管理方面的问题。三、司法方面的问。四、加强网络表达自由保护的几点对策。(一)应当进一步深化现行宪法第35条的规定,通过加强各种立法措施,来保障一般意义上的表达自由的充分和有效实现,为网络表达自由提供一个良好的制度空间。(二)网络表达自由的法律保护除了依靠保障表达自由的一般法律制度之外,还需要国家立法机关针对互联网的技术特点,及时出台保护网络表达自由的基本法律,或者是以互联网作为一个整体,及时出台保护网络环境下包括表达自由在内的各项法律权利。(三)有关网站和网民的网络表达行为的法律规制应以有关国际法规范为依据,并吸取各国有关网络行为法律规制的经验,尽快与国际通行做法接轨。
     特色与创新之处: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归纳、提炼出网络时代表达自由的时代特点,探索如何适应其时代特点进行有效保护的对策,研究传统表达自由与网络表达自由的冲突与融合,分析如何处理网络时代表达自由的保护与维护国家安全、公共利益和公民合法权益的平衡点,同时融合国际社会在网络时代保护表达自由的理念和经验,尝试建构我国保护表达自由的制度模式和法律体系,并在制度建构上注意与有关国际规则接轨。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and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he earth became integrated into the global village so that there is no distance for the world's people in the Internet on the exchange and communication to communicate thinking and to express their ideas and views to the Government for their comments by the use of Internet.The Internet has provided people with more convenient, faster and more diverse means of expression. This not only provides a more convenient way to the realization of freedom of expression, but also raises new issues for the protection of freedom of expression.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attempt to explore how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the rule of law in our country adapts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ternet age in protection of freedom of expression , it is necessary to fully protect freedom of expression of individual citizens according to the law , but also in the protection of freedom of expression, meanwhile bearing in mind to safeguard the fundamental interests of all the people .China's ideas on freedom of expression relating to the protection of freedom of expression are stipulated in special laws, as the key of "Demonstrations Law" and "Publication Law" and other laws. These laws basically belong to category of laws related to the protection of traditional freedom of expression.
     In the Internet age ,in the aspect of protection of freedom of expression, there are only some internal rules and regulations. In the Internet age, how to establish and perfect the system and laws on the protection of freedom of expression, is the major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issue urgently necessary to be studied and resolved in our country. This paper studies, for the rich in our constitution on the theory of freedom of expression to adapt to the Internet Age to protect freedom of expression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stablishing and perfecting the system and laws of our country, have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Basic elements are: On freedom of expression in the Internet. Chapter I, Introduction on Constitutional Protection of Freedom of Expression. Section I, the nature of freedom of expression. First, establishment of freedom of expression. Second, freedom of expression is a basic human right. Section II, the constitutional value of freedom of expression: (a) the formation and consolidation of democratic institutions; (b) to ensure the balance of powers and strengthening the political oversight; (c) incubation of public awareness of civic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d) the fostering of ideas of tolerance and political pluralism system space; (e) to achieve personal independence and autonomy. Section III, from a number of cases to see the legal features of freedom of expression protected by the Constitution .Chapter II, the emergence of the Internet and freedom of expression. Section I, the Internet's origins, development and dissemination of in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Section II, the Internet has enriched and developed the scope of the right to freedom of expression: (a) right to In-line comments, speeches and other types of work; (b) freedom of production site, creating a blog, using micro-Bo, QQ groups and mass e-mail; (c) freedom of establishment of an electronic journals and publishing e-books or Collected Works; (e) right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networks and implementing the assembly line, open-ended comments collected online and on the Internet to government agencies, enterprises, institutions and social organizations to reflect their views or make comments, suggestions or the right to protest. Section III, the Internet has subverted the traditional restrictions on freedom of expression theory. Chapter III, legal protection of freedom of expression in the Internet. Section I, freedom of expression in the Internet under the protection of international law. Section II, freedom of expression in the Internet under the domestic law. Section III, legal boundaries to freedom of expression in the Internet. Chapter IV, legal regulation to action of expression in the Internet. Section I, conception of legal regulation and its possibility and necessity. Section II, legal regulation of users. First, the "human flesh search" and the need for legal regulation. (a) the concept and function of "human flesh search"; (b) in recent years a number of "human flesh search" cases and analysis of their effects on society; (c)the first anti-"human flesh search" case reflects the demand for legal regulation. Second, the legal regulation of "human flesh search".(a) possible infringement in" human flesh search"; (b)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legal regulation of the "human flesh search "; (c) Xuzhou, Jiangsu province with legislation to ban "human flesh search" leads the public and users controversy; (d) "real name" and self -rule in "human flesh search". Section III, legal regulation of the website. (a) the role of the website in the support of freedom of expression in the Internet; (b)the website for Internet users conduct should bear the legal responsibility; (c)the current law-violations and the causes of the website; (d) principal means of the legal regulation of the Website behavior . Chapter V, protection of freedom of expression in the Internet in China. Section I, legislative situation of protection of freedom of expression in the Internet. First, our Constitution, laws and regulations on the general legal protection of freedom of expression :(a) The existing provision of the Constitution; (b) the existing provision of laws and regulations; (c) legal measures of the Constitution, laws and regulations by providing for a corresponding system of safeguards to protect the realization of freedom of expression. Second, the special legal provisions of freedom of expression in the Internet. (a) under the premise of complying with legal requirements, you can enjoy freedom of expression in the Internet. (b) the exercise of freedom of expression in the Internet must be subject to more stringent legal regulation. (c) if in the network environment not appropriate under the law or the exercise of freedom of expression against the law, it shall bear the corresponding legal responsibility. Third,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s or norms of international law should be observed with regard to freedom of expression on the internet. (a) "Universal Declaration of Human Rights"; (b) " the International Covenant on Civil and Political Rights "; (c) " the International Covenant on Economic, Social and Cultural Rights." Section II, the issues of legal protection of freedom of expression in the Internet. First, the legislative issues of protection of freedom of expression in the Internet. Second, the issues of administrative protection of freedom of expression in the Internet: (a) the plight of recovery after individuals registered domain name was cancelled; (b) "green dam" software subject to various aspects of negative assessment and resistance; (c) Radio and Television Administration shut down 111 illegal audio-visual program service sites ,which was suspected of excessive restrictions on freedom of expression on the internet. Third, the issues of judicial protection of freedom of expression in the Internet: (a) an insult to the county party secretary by SMS text; (b)Wang Shuai events in Henan province; (c) the case of administrative punishment of Press website because of slogan of“Filling the Olympic Games”. Fourth, a number of measures of strengthening legal protection of freedom of expression in the Internet. First, it is necessary to further deepen the existing provisions of Section 35 of the Constitution, through the strengthening of legislative measures to protect freedom of expression in a general sense of the full and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freedom of expression for the network to provide a good system space. Second, in addition to relying on general legal regime, it is also necessary for the state legislature to protect freedom of expression in the Internet based on the Internet's technical features, timely in adoption of basic law of protection of freedom of expression in the Internet , or as a whole, timely in adoption of the legal rights including freedom of expression in the Internet. Third, legal regulation of expression of the website and users of the network should be based on the norms of international law, and absorb the legal regulation on network behavior of the experience in other countries, as soon as possible with international practice.
     Features and innovations:The author proposed ,on the basis of previous studies, analysis, draw conclusions, to extrac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reedom of expression in network era , to explore effective protection measures how to adapt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ts era , to study conflict and fusion between traditional freedom of expression and freedom of expression on the internet ,and to analyze how to deal with the equilibrium point in the protection of freedom of expression and maintenance of national security, public interests and the legitimat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citizens in the Internet age.At the same time, based on integration of ideas and experiences in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to protect freedom of expression in the Internet Age, I try to construct a system pattern and the legal system of China's protection of freedom of expression, and to build on the attention of the system with relevant international rules.
引文
1参见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法律出版社1996年12月版,第558页。
    1李怀德:《论表达自由》,载《当代法学》1988年第6期。
    2黄达强、辛向阳、陈劲松:《初级阶段?商品经济,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主论》,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56页。
    3邹瑜、顾明:《法学大辞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793页。
    4张新宝:《论言论表述和新闻出版自由与隐私权保护》,载《法学研究》1996年第6期。
    5王世杰、钱端升:《比较宪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83页。
    6林纪东:《比较宪法(上)》,第197页,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印行。
    7肖蔚云、姜明安主编:《北京大学法学百科全书,宪法学行政法学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6页。
    8谢鹏程:《公民的基本权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24页。
    9甄树青:《论表达自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19页。
    10张西明:《从No-regulation走向Regulation--网络时代如何保障言论自由》,载《宪法学、行政法学》人大复印资料2001年第6期。
    11《百度百科》关于“表达自由”的解释为:表达自由,又有人称“言论自由”。但现代学术界认为,“表达自由”比“言论自由”更加能涵盖这种以表现个人观点和态度为目的的个人自由。除了言论外,个人还可以通过行为,暗示和其他行动形式,来表达他自己的观点。参见http://baike.baidu.com/view/1058011.htm?fr=ala0_1,2010年3月18日最新访问。
    
    12甄树青:《论表达自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66—80页。
    13王锋:《表达自由及其界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66—80页。
    
    14【美】科恩:《论民主》,聂崇信译,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141页。
    15郭秋永:《当代三大民主理论》,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第10页。
    16郭秋永:《当代三大民主理论》,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第13-14页。
    17郭秋永:《当代三大民主理论》,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第103-104页。
    18郭秋永:《当代三大民主理论》,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第105页。
    19郭秋永:《当代三大民主理论》,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第14页。
    20郭秋永:《当代三大民主理论》,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第14页。
    
    21郭秋永:《当代三大民主理论》,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第7页。
    22【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54页。
    23张千帆:《宪法学导论—原理与应用》,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219页。
    
    
    24郭秋永:《当代三大民主理论》,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第107页。
    25郭秋永:《当代三大民主理论》,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第85页。
    
    26张千帆:《宪法学导论—原理与应用》,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73页。
    27转引自甄树青:《论表达自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162页。
    28资料来源:Texas v. Johnson, 491 U.S. 397 (1989), laws.findlaw.com/US/491/397.html。
    29“瑞典宪政制度的特点及对表达自由的保护”,莫纪宏、张明杰,中国法学网,参见http://www.chinacourt.org/html/article/200209/10/10486.shtml,2010年3月19日最新访问。
    30参见莫纪宏:《表达自由的法律界限》,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8年11月版。
    31参见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1298682.html,2010年3月19日最新访问。
    32资料来源:重庆商报,2009年1月2日,参见http://www.chinanews.com.cn/it/txxw/news/2009/01-02/1511606.shtml, 2010年3月19日最新访问。
    33《百度·BBS》辞条参见http://baike.baidu.com/view/66.htm?fr=ala0_1,2010年3月19日最新访问。
    34资料来源:搜狐网,参见http://news.sohu.com/20100303/n270539336.shtml,2010年3月19日最新访问。
    35《百度·网站》辞条,http://baike.baidu.com/view/4232.htm?fr=ala0_1_1,2010年3月19日最新访问。
    36《百度·博客》辞条,参见http://baike.baidu.com/view/1509.htm?fr=ala0_1_1,2010年3月19日最新访问。
    
    40《百度·电子期刊》http://baike.baidu.com/view/206133.htm?fr=ala0_1, 2010年3月19日最新访问。
    41 http://iask.sina.com.cn/b/5657781.html,2010年3月19日最新访问。
    42《百度·网络型组织结构》辞条,http://baike.baidu.com/view/1490442.htm,2010年3月19日最新访问。
    43 [美]欧文·M.费斯:《言论自由的反讽》,刘擎、殷莹等译,新星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
    44 [美]亚历山大·米克尔约翰:《表达自由的法律限度》,侯健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
    45夏勇:《走向权利的时代(修订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
    46《国际新闻界》1997年第5期,参见http://www.zjol.com.cn/node2/node38/node58/node59/node72/userobject7ai1597.html,2010年3月20日最新访问。
    47新华网:中国拒绝"政治的谷歌"与"谷歌的政治",作者:记者李云路、王建华、颜昊,参见http://news.163.com/10/0320/13/627LE22Q0001124J.html,2010年3月19日最新访问。
    48“分析:网络安全国际立法缺失给黑客以可乘之机”,路透伦敦2010年2月22日电,参见http://cn.reuters.com/article/CNAnalysesNews/idCNCHINA-1739720100223?pageNumber=2&virtualBrandChannel=0,2010年3月19日最新访问。
    49参见http://www.osce.org/docs/chronos.htm,2010年3月22日最新访问。
    50 1989年维也纳人权大会闭幕词。
    51蒋永福:《信息自由及其限度研究》,社科文献出版社2007年5月第1版,第298-299页。
    52参见《联合早报》,2000年8月22日。
    53张千帆:《西方宪政体系》(下册·欧洲宪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93页。
    54 BVerfGE7,198,[208f].
    55“德国联邦宪法法院判定《数据储存法》违宪”,新华网, 2010年3月3日,参见http://www.iolaw.org.cn/showNews.asp?id=21261,2010年3月22日最新访问。
    56严茜:“美国互联网的内容管制与表达自由的冲突问题”,参见http://b2b.toocle.com/detail--5047295.html,2010年3月22日最新访问。
    57严茜:“美国互联网的内容管制与表达自由的冲突问题”,参见http://b2b.toocle.com/detail--5047295.html,2010年3月22日最新访问。
    58范杰臣:《各国网络内容复制政策之比较研究》,民法评论网,2005年6月9日。
    
    59 [美]亚历山大·米克尔约翰:《表达自由的法律限度》,侯健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81页。
    60 [美]亚历山大·米克尔约翰:《表达自由的法律限度》,侯健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75页。
    61 [美]亚历山大·米克尔约翰:《表达自由的法律限度》,侯健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9页。
    
    62 [美]亚历山大·米克尔约翰:《表达自由的法律限度》,侯健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6页。
    63 [美]亚历山大·米克尔约翰:《表达自由的法律限度》,侯健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7页。
    64 [美]亚历山大·米克尔约翰:《表达自由的法律限度》,侯健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45页。
    65韩大元、莫纪宏:《外国宪法判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87页。
    66任东来、陈伟、白雪峰:《美国宪政历程——影响美国的25个司法答案》,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第278页。
    4 Cf.E/CN.4/Sub.2/1992/9,page5-page6。
    67参见莫纪宏:《现代宪法的逻辑基础》第13章“表达自由:民主合法性的最低保证”,法律出版社2001年12月版。
    68程曼丽:“中国、欧盟学者共同探讨表达自由的法律与实践——“中欧人权对话研讨会·表达自由”会议综述”,资料来源:中华传媒学术网,参见http://academic.mediachina.net/article.php?id=4655,2010年3月22日最新访问。
    69严茜:“美国互联网的内容管制与表达自由的冲突问题”,参见http://b2b.toocle.com/detail--5047295.html,2010年3月22日最新访问。
    70“美国恶毒攻击中国限制互联网自由中国外交部坚决反对”,外交部网站,2010年1月22日,参见http://news.mylegist.com/1605/2010-01-22/19868.html,2010年3月22日最新访问。
    71参见蔡宗珍:《公法上之比例原则初论———以德国法的发展为中心》,载《政大法学评论》(台湾) ,第62期,第32页。
    72《百度·政府规制》,参见http://baike.baidu.com/view/1095483.htm,2010年3月20日最新访问。
    74《百度·人肉搜索》,http://baike.baidu.com/view/542894.htm?fr=ala0_1_1,2010年3月21日最新访问。
    78参见http://digibbs.tech.163.com/bbs/localjs/168361066.html,2010年3月20日最新访问。
    79参见http://www.fjlawyers.net/news1.asp?id=1123, 2010年3月20日最新访问。
    
    80“江苏徐州立法禁止人肉搜索被质疑封杀网络监督”,《新闻晨报》记者李晓明、姜鹏,2009年1月20日。
    81“江苏徐州称举报揭黑不在人肉搜索禁令中”,《扬子晚报》2009年01月20日。
    
    82参见http://baike.baidu.com/view/3377575.htm,2010年3月20日最新访问。
    83刘义昆:"人肉搜索公约"尽显公民意识,《齐鲁晚报》2009年1月8日。
    84《百度·网站》,参见http://baike.baidu.com/view/4232.htm?fr=ala0_1_1,2010年3月22日最新访问。
    85《百度·CCID》,参见http://baike.baidu.com/view/2808369.htm?fr=ala0_1,2010年3月22日最新访问。
    86“57%网民主张留言法律风险由发文者承担”,中央社,2010年2月22日,参见http://gb.udn.com/gb/udn.com/NEWS/MAINLAND/BREAKINGNEWS4/5432891.shtml,2010年3月22日最新访问。
    87《法制日报》,2009年10月30日,参见http://tech.sina.com.cn/i/2009-10-30/11333552060.shtml,2010年3月22日最新访问。
    91资料来源:中国新闻网,2009年7月6日,参见http://it.sohu.com/20090706/n265013799.shtml,2010年3月22日最新访问。
    92参见http://www.people.com.cn/electric/201201/l03.html,2010年3月22日最新访问。
    93王邵平:“人肉搜索”侵权法律适用与立法补全之探讨,《法制与社会》2009年第2期。
    94参见http://www.ttzyw.com/Department/she/ewtd/200902/48720.html,2010年3月22日最新访问。
    95本文来源:环球时报-环球网。参见http://news.163.com/10/0310/09/61DG7HHH0001121M.html,2010年3月23日最新访问。
    9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6页。
    106王邵平:“人肉搜索”侵权法律适用与立法补全之探讨,《法制与社会》2009年第2期。
    114资料来源:央视网,2009年11月12日, 参见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0911/12/t20091112_20406223.shtml,2010年3月17日最新访问。
    116参见http://www.fashuo365.com/html/2008-01/4440.html,2010年3月16日最新访问。
    117资料来源:中国人权,参见http://www.humanrights-china.org/cn/zt/xwgzrd/2009/24/t20090427_494521.htm,2010年3月17日最新访问。
    118马国英:《河南“王帅诽谤案”:政府应宽容对待“名誉侵权”》,《人民日报》2009年4月29日,参见http://www.chinanews.com.cn/gn/news/2009/04-29/1669072.shtml,2010年3月17日最新访问。
    119参见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ef4f6d0100dpkz.html,2010年3月17日最新访问。
    122王四新:“中国法律对表达自由的保护”,《人权》杂志2009年第5期。
    124新华网:中国拒绝"政治的谷歌"与"谷歌的政治" ,作者:记者李云路、王建华、颜昊,参见http://news.163.com/10/0320/13/627LE22Q0001124J.html,2010年3月19日最新访问。
    125“分析:网络安全国际立法缺失给黑客以可乘之机”,路透伦敦2010年2月22日电,参见http://cn.reuters.com/article/CNAnalysesNews/idCNCHINA-1739720100223?pageNumber=2&virtualBrandChannel=0,2010年3月19日最新访问。
    1、甄树青:《论表达自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2、林子仪:《言论自由与新闻自由》,月旦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版。
    3、张新宝:《名誉权的法律保护》,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4、王利明主编:《电子商务法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年版。
    5、王云斌:《互联法网—中国网络法律问题》,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年版。
    6、李德成:《网络隐私权保护制度处探》,中国方正出版社,2001年版。
    7、屈茂辉、凌立志:《网络侵权行为法》,湖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8、蒋志培主编:《网络与电子商务法》,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9、李铁映:《论民主》,人民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
    10、邱小平:《表达自由———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版。
    11、张千帆:《宪法学导论-原理与应用》,法律出版社,2004版。
    12、季卫东:《宪政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版。
    13、王世杰、钱端升:《比较宪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4、林纪东:《比较宪法》,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9年版。
    15、朱国斌:《中国宪法与政治制度》,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16、王振民:《中国违宪审查制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7、李永刚:《我们的防火墙:网络时代的表达和监管》,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10月版。
    18、李道刚:《德国语境中的思想表达自由与约束:取宪政哲学理论和广播电视实践》,法律出版社,2009年12月版。
    19、张新宝主编:《互联网上的侵权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0、魏永征、张鸿霞:《大众传播法学》,法律出版社,464页,2007年2月第1版。
    21、梁瑞祥:《网际网路与传播理论》,(台湾)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12月初版。
    22、刘德良著:《网络时代的民商法理论与实践》,人民法院出版社,9-10页,12-15页,2008年7月第1版。
    23、陈红梅:《网络传播与公众表达的现状与影响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指导老师:张国良教授,2005年4月。
    24、李兆丰:《英美传统下的表达自由发展路径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指导老师:张国良教授,2004年4月。
    25、刘连泰:《《国家人权宪章》与我国宪法的比较研究-以文本为中心》,法律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
    26、何勤华:《外国法学经典解读》,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
    27、莫纪宏:《表达自由的法律界限》,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8、马为公:《互联网的新时代》,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7年5月第1版。
    29、胡泳:《众声喧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第1版。
    30、杨雄、毛翔宇:《网络时代行为与社会管理》,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版。
    31、王军编著:《网络传播法律问题研究》,群众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
    32、高中:《国家安全与表达自由比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8月第1版。
    33、王四新:《表达自由-原理与运用》,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7月第1版。
    34、侯键:《表达自由的法理》,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4月第1版。
    35、王四新:《网络空间的表达自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3月第1版。
    36、王锋:《表达自由及其界限》,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5月第1版。
    37、蒋永福:《信息自由及其限度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5月第1版。
    38、陈欣新:《表达自由的法律保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
    39、饶传平:《网络法律制度-前沿与热点专题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
    40、鈡英:《网络传播伦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
    41、陈卫星主编:《网络传播与社会发展》,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
    42、冯军等编著:《版权保护法制的完善与发展-基于欧盟经验与中国实践的视角》,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43、欧爱民:《破译宪法的实践密码-基本理论·分析方法·个案考量》法律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
    44、杜承铭、吴家清等著:《社会转型与中国宪法自由权制度的完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2月第1版。
    45、杜承铭:《论宪法自由权》,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46、齐爱民、刘颖:《网络法研究》,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47、郭为华、金朝武、王静:《网络中的法律问题及其对策》,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48、莫纪宏:《国际人权公约与中国》,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
    49、韩大元、莫纪宏主编:《外国宪法判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
    50、胡建淼主编:《外国宪法案例及评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
    51、韩大元主编:《中国宪法事例研究》(一),法律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52、韩大元主编:《中国宪法事例研究》(二),法律出版社,2008年2月第1版。
    53、韩大元主编:《中国宪法事例研究》(三),法律出版社,2009年3月第1版。
    54、邱瑞惠:《俄罗斯传媒体系:变迁与发展》,(台湾)风云论坛有限公司,2009年1月初版。
    55、王利明、葛维宝主编:《中美法学前沿对话-人格权法及侵权法专题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
    56、王人博:《宪政的中国之道》,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57、李强:《自由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58、姜士林等主编:《世界宪法全书》,青岛出版社,1997年1月第1版。
    59、董云虎、刘武萍主编:《世界各国人权约法》,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3月第1版。
    60、张千帆:《西方宪政体系》(美国宪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1、张君励:《宪政之道》,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
    62、张知本:《宪法论》,何勤华、殷啸虎主编,《华东政法学院珍藏民国法律名著丛书》,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
    63、韩大元、胡锦光主编:《宪法教学参考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
    64、刘培峰:《结社自由及其限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年7月版。
    65、胡锦光主编:《中国十大宪政事例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2月第1版。
    66、胡锦光主编:《2008年中国十大宪政事例评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11月第1版。
    67、胡锦光主编:《2007年中国典型宪政事例评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11月第1版。
    1、[美]唐纳德·M·吉尔摩等:《美国大众传播法:案例评析》,梁宁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版。
    2、C. Edwin Baker著,国立编译馆主译/冯建三译:《传媒、市场与民主》,(台湾)巨流图书股份有限公司与国立编译馆合作翻译出版,2008年1月初版。
    3、Robert W. McChesney著,罗世宏、魏勺、冯建三、唐士哲、林丽云、王菲菲、王贺白合译:《问题媒体:二十一世纪美国传播政治》,(台湾)巨流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版。
    4、[美]理查德·斯皮内洛:《铁笼,还是乌托邦》(第2版),李伦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
    5、[英]伯里:《思想自由史》,宋桂煌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6、[英]戴雪:《英宪精义》,雷宾南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4月第1版。
    7、[英]以赛亚·伯林:《自由论》,胡传胜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
    8、[英]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邓正来译,三联书店,1997年版。
    9、[英]约翰·密尔:《论自由》,许宝揆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12月版。
    10、[英]约翰·弥尔顿:《论出版自由》,吴之春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11、[英]霍布斯:《论公民》,应星、冯克利等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
    12、[英]霍布豪斯:《自由主义》,朱曾汶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13、[英]马丁·洛克林:《公法与政治理论》,郑戈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5月第1版。
    14、[英]米尔恩:《人的权利与人的多样性-人权哲学》,夏勇、张志铭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3月第1版。
    15、[英]杰弗里·马歇尔:《宪法理论》,刘刚译,法律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
    16、[英]戴维·赫尔德:《民主的模式》,燕继荣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
    17、[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18、[美]约翰·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万俊人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19、[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修订版。
    20、[美]罗伯特·诺齐克:《国家、无政府、乌托邦》,何怀宏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21、[美]欧文·M·费斯:《言论自由的反讽》,刘擎、殷莹等译,新星出版社,2005年1月第一版。
    22、[美]亚历山大·米克尔约翰:《表达自由的法律限度》,侯健译,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3年1月第一版。
    23、[美]保罗·布莱斯特、桑福·列文森、杰克·巴尔金、阿基尔·阿玛编著:《宪法决策的过程:案例与材料》,张千帆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第四版。
    24、[美]罗纳德·德沃金:《自由的法—对美国宪法的道德解读》,刘丽君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5、[美]罗纳德·德沃金:《认真对待权利》,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
    26、[美]理查德·A·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蒋兆康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6月第1版。
    27、[美]凯斯·R·桑斯坦:《偏颇的宪法》,宋华琳、毕竞悦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
    28、[美]霍伊:《自由主义政治哲学》,刘锋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年版。
    29、[美]詹姆斯·M·伯恩斯、杰克·W·佩尔塔森、托马斯·E·克罗宁:《美国式民主》(中译本),谭君文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30、[美]纪念美国宪法颁布200周年委员会编:《美国公民与宪法》,劳娃、许旭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第1版。
    31、[美]埃尔斯特、[挪]斯莱格斯塔德:《宪政与民主-理性与社会变迁研究》,潘勤、谢鹏程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
    32、[德]卡尔·恩吉施著,《法律思维导论》,郑永流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
    33、[奥]曼弗雷德·诺瓦克:《民权公法评注》,毕小青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
    34、[奥]凯尔森:《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沈宗灵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月第1版。
    35、[日]阿部照哉:《宪法》[M].周宗宪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6、[日]三浦隆:《实践宪法学》[M],李力、白云海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7、[日]芦部信喜、高桥和之:《宪法》(第3版),林来梵、凌维慈、龙绚丽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2月第1版。
    38、[日]美浓部达吉:《宪法学原理》,欧宗佑、何作霖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
    39、[英]布劳尼斯娄·马林诺夫斯基:《自由与文明》,张帆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年10月版。
    40、威廉··A·盖尔斯敦:《自由多元主义---政治理论与实践中的价值多元主义》,佟德志、庞金友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8月版。
    41、托马斯·雅诺斯基:《公民与文明社会》,柯雄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10月版。
    1、张西明:《从Non-regulation走向Regulation--网络时代如何保障言论自由》,《法学》2007年第1期。
    2、孟凡涛、孙春牛:《宪政视野下的互联网表达自由》,《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09年第8期。
    3、段鸣玉:《网络技术对人的自由的解放与制约》,《中国科技论坛》2003年第3期。
    4、邵培仁、李雯:《隐性障碍,通往表达自由之路上的伏击》,《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7期。
    5、杨久华:《试论我国网络表达自由发展的障碍因素及其对策》,《兰州学刊》2008年第5期。
    6、王晓瑞:《论网络表达自由权》,《晋中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7、李忠:《论言论自由的保护》,《山东法学》2002年第6期。
    8、石仲广:《网络时代言论自由的空间》,《法治论丛》2005年第1期。
    9、孙茂华:《网络言论自由与侵权问题的法律思考》,《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10、李永刚:《互联网络与民主的前景》,《江海学刊》1999年第4期。
    11、李仁淼:《网络内容规制立法之违宪审查与表现自由》,《中正法学集刊》2003年第12期。
    12、魏永征:《言论自由和网上诽谤》,《环球法律评论》,2001年春季号。
    13、张明杰:《政府管理互联网应当遵循的原则》,《环球法律评论》,2001年春季号。
    14、周汉华:《互联网对传统法治的挑战》,《环球法律评论》,2002年春季号。
    15、陈力丹:《论网络传播的自由与控制》,《新闻与传播研究》,1999年第三期。
    16、陈力丹:《中国、欧盟学者共同探讨表达自由的法律与实践——“中欧人权对话研讨会·表达自由”会议综述》,《国际新闻界》,2005年第4期。
    17、陈力丹:《表达自由与传媒自律》,《新闻界》,2005年第5期。
    18、陈力丹:《西方新闻自由与言论自由的固有矛盾》,《新闻大学》,2008年第3期。
    19、韩大元:《表达自由理论研究的重要创新-评《论表达自由》》,《法学家》,2001年3期。
    20、邓晔:《宪政下的自由--以网络言论自由权为视角》,《湖南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
    21、汪志刚:《美国法上的“网络匿名发表言论权”述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22、蒋云蔚:《网络言论自由的私法限制》,《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23、秦前红、陈道英:《网络言论自由法律界限初探——美国相关经验之述评》,《信息网络安全》,2006年第4期。
    24、王四新:《表达自由:媒体与互联网——以美国为例》,《国际新闻界》,2007年第5期。
    25、李尚旗:《网络表达自由的利弊分析及其管理》,《学术论坛》,2008年第10期。
    26、王磊:《网络表达与传统表达的比较——传统传播理论的颠覆与网络表达自由的扩张》,《新闻导刊》,2008年第3期。
    27、杨久华:《试论我国网络表达自由发展的障碍因素及其对策》,《兰州学刊》,2008年第5期。
    28、刘春霖、孟涵:《论网络表达自由》,《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29、赵天富:《互联网表达自由的保障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法制与社会》,2009年23期。
    30、江滢:《论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界限及侵权责任的承担》,《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11期。
    31、张佐国:《从“人肉搜索”看网络言论自由的合理限制》,《西部法学评论》,2009年第6期。
    32、方明:《论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规制》,《山东社会科学》,2009年第12期。
    33、曾佳:《论网络言论自由》,《现代商贸工业》,2009年第18期。
    34、曾佳:《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限制和保护》,《法制与社会:旬刊》,2009年第23期。
    35、张文考、黄玉芬:《网络言论自由的限度及其法律保护》,《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年第34期。
    36、田海、梁家平:《浅析网络言论自由的界限——对张殊凡事件的法律思考》,《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年第5期。
    37、邱兴琼、李咏:《公民言论自由权的司法保护——基于“黄静”案探析网络言论自由权》,《法制与社会:旬刊》,2009年第9期。
    38、曹洲敏:《网络言论自由与网络侵权的权衡——“人肉搜索”引发的法律思考》,《法制与社会:旬刊》,2009年第12期。
    39、林明凤:《我国网络监控的现状及反思》,《法制与社会:旬刊》,2009年第1期。
    40、邢璐:《德国网络言论自由保护与立法规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德国研究》,2006年第3期。
    41、张子成:《“人肉搜索”的宪政之维——从<徐州市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的相关条款说起》,《学术交流》,2009年第4期。
    42、周绪阳:《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规制》,《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 2009年07期。
    43、陈伯礼、徐信贵:《网络表达的民主考量》,《现代法学》, 2009年04期。
    44、张小兵:《网络表达与社会稳定》,《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03期。
    45、任湘云:《论网络表达自由》,《阴山学刊(自然科学版)》,2005年01期。
    46、刘素华:《网络时代通讯自由基本人权保护研究》,《浙江学刊》,2005年01期。
    47、李昕:《网络隐私权侵权问题研究》,《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48、丁海俊:《控制网络信息发布是对网络表达权的规范》,《信息网络安全》, 2008年07期。
    49、吕耀怀、胡愈、刘春娥:《网络语言伦理的原则与规范》,《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50、黄萍:《从“人肉搜索案”谈个人信息的保护》,《长白学刊》,2009年02期。
    51、黄萍:《由“人肉搜索第一案”谈个人信息保护》,《法治论丛(上海政法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52、曹泳鑫、曹峰旗:《网络民主的作用和意义》,《中国信息界》,2009年Z1期。
    53、龚文庠、张向英:《美国、新加坡网络色情管制比较》,《新闻界》,2008年05期。
    54、李小余:《论网络媒体的舆论引导》,《记者摇篮》,2005年06期。
    55、田捷:《互联网法制建设研讨会辑要中国互联网络法规政策状况的反思》,《环球法律评论》,2001年01期。
    56、刘津:《网络实名制的前提与限度——韩国实名制及其在中国实现的可能性》,《新闻天地(论文版)》,2009年Z1期。
    57、金明、单广荣、徐涛、杨欢欢:《web舆论在Internet上的传播监控浅析》,《科技创新导报》,2009年08期。
    58、梁志文:《论ISP信息披露义务与著作权法公共政策》,《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59、谷猛:《网络舆论的形成与控制》,《新闻世界》,2009年12期。
    60、姜胜洪:《试论网上舆情的传播途径、特点及其现状》,《社科纵横》,2008年01期。
    61、张亚勇:《网络民意——走向理性的“百家争鸣”》,《政工研究动态》, 2008年04期。
    62、徐丛青、阮丽玉:《试析网络传媒在中国的公共领域功能——以博客为代表的网络舆论空间分析》,《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09年05期。
    63、周亦楣:《独立调查人,网络舆论监督的新生力量》,《传媒观察》,200年06期。
    1. Carole Aciman, Diane Vo-Verde, Refining The Zippo test:New Trend On Personal Jurisdiction For Internet Activities, Computer and Internet Lawyer,2000.
    2. David R.Johnson, David G.Post—The Rise of Law in Cyberspace, 48 Stan.L.Rev.1367,1402(1996).
    3. Parry Aftab,Monitoring Communications on the Internet—Big Brother or Responsible Business? The New York Law Journal, September 30,1996.
    4. Mark Farber, Empolyee Privacy and E-mail, Computers and the Law, March ,1997.
    5. Siemens Solar indust. Vatlantic Richfield Co,A.No.93-Civ-1126, LAP,1994U.S.Dist.Lexis 3026,S.D.N.Y MAR.16,1994.
    6. Joshua Micah Marshall,The Curious Politics of Internet Privacy, June 23,1997.
    7. Charles Pillar, Bosses with X-ray Eyes, Macworld, July 1993.
    8. Whitney v. California, 274U. S. 357,377 (1927)(Brandeis ,J.concurring opinion).
    9. T. Emerson, The System of Freedom of Exp ress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1: 9.
    10. Jean-Bernard Marie,“National Systems for the protection of human rights”, in Janusz Symonides, (eds.) Human Rights: International Protection, Monitoring, Enforcement, Ashagate UNESCO Publishing, 2003.
    11. Michael Kirby,“Indicator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Human Rights”, in Janusz Symonides, (eds.) Human Rights: International Protection, Monitoring, Enforcement, Ashagate UNESCO Publishing, 2003.
    12. Rett R. Ludwikowski,“Constitutionalization of Human Rights in Post-Soviet States and Latin America: A comparative Analysis”, 33 Ga. J. Int’l & Comp. L. 2004.
    13. Nsongurua J Udombana,“Interpreting rights globally: courts and constitutional rights in emerging democracies”, in African human rights law journal, vol.5 no.1 2005.
    14. Christof Heyns, David Padilla and Leo Zwaak,“A schematic comparison of regional human rights systems: An update”, in African human rights law journal, vol. 5 no.2, 2005.
    15. Martin Scheinin,“The Proposal Optional Protocol to the Covenant on Economic, Social and Cultural Rights: a Blueprint for UN Human Rights Treaty Body Reform—without Amending the existing Treaties”, 6 Hum. Rts. L. Rev. 131.2006.
    16. John C. Mubangizi,“some reflections on recent and current trends in the promotion and protection of human rights in Africa: the pains and the gains”, in African Human Rights Law Journal, vol.6 no.1 2006.
    17. Francoise J. Hampson,“An Overview of the Reform of the UN Human Rights Machinery”, 7 Hum Rts. L. Rev. 7.2007.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网站(http://www.cnnic.com.cn/)
    2、百度搜索网站(http://www.baidu.com/)
    3、新浪网(http://www.sina.com.cn/)
    4、搜狐网(http://www.sohu.com/)
    5、网易(http://www.163.com/)
    6、腾讯QQ(http://www.qq.com/)
    7、人民网(http://www.people.com.cn/)
    8、中国网(http://www.china.com.cn/)
    9、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
    10、正义网(http://www.jcrb.com/)
    11、法制网(http://www.legaldaily.com.cn/)
    12、中国法学网(http://www.iolaw.org.cn/)
    13、光明网(http://www.gmw.cn/)
    14、中新网(http://www.chinanews.com.cn
    15、中青网(http://www.chinanews.com.cn/)
    16、中国人大网(http://www.npc.gov.cn/)
    17、中央人民政府网(http://www.gov.cn/)
    18、中国法院网(http://www.chinacourt.org/)
    19、中国普法网(http://www.legalinfo.gov.cn/)
    20、中国宪政网(http://www.calaw.cn/)
    1、外交部网站(http://www.fmprc.gov.cn/chn/wjb/)
    2、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http://www.nwccw.gov.cn/)
    3、中国人权(中国人权研究会) (http://www.humanrights-china.org/cn/index.htm)
    4、人权网(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http://www.humanrights.com.cn/)
    5、人权资料库(中国社会科学院人权研究中心、法学研究所人权研究资料中心)(http://humanrights.fyfz.cn/blog/humanrights/)
    6、北京大学法学院人权研究中心(http://www.hrol.org/)
    7、广州大学人权研究中心(http://www.humanrights.org.cn/)
    8、中国人权保障网(http://www.cnrqbz.com/)
    9、(台湾)东吴大学张佛泉人权研究中心(http://www.scu.edu.tw/hr/) 1、联合国人权(中文)(http://www.un.org/chinese/hr/) 2、联合国人权事务(中文)(www.un.org/chinese/hr/issue/index.html) 3、亚洲·太平洋人权情报中心(HURIGHTS大阪) (http://www.hurights.or.jp/index_c.html)
    (1)联合国主页(www.un.org/english)
    (2)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办事处(OHCHR) (www.ohchr.org)
    (3)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UNESCO) (www.unesco.org)
    (4)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局(UNESCO)(www.ibe.unesco.org)
    (5)联合国监察员办公室(http://www.un.org/chinese/ombudsman/)
    (6)国际刑事法院(ICC) (http://www.icc-cpi.int/)
    (7)联合国条约数据库( http://untreaty.un.org/ )
    (8)联合国光盘系统(http://www.ods.un.org/ods)
    (9)联合国文件研究指南(http://www.un.org/Depts/dhl/resguide/)
    (1)人权教育协会(HREA)(http://www.hrea.org)
    (2)人权教育人民运动(PDHRE)(http://www.pdhre.org)
    (3)人权教育网站( http://www.erc.hrea.org)
    (4)国际赫尔辛基人权联合会(IFHR)(http://ihf-hr.org/)
    (1)亚洲区域人权教育资源中心(ARRC)(http://www.arrc-hre.com)
    (2)亚太人权信息中心(HURIGHTS OSAKA)(http://www.hurights.or.jp)
    (3)国际人权网站(http://www.rightsinternational.org/)
    (4)耶鲁大学法学院图书馆(http://www.yale.edu/lawweb/avalon/diana/)
    (5)欧洲理事会(http://www.coe.int)
    (6)欧洲人权法院(http://www.echr.coe.int/echr/)
    (7)挪威人权中心(http://www.humanrights.uio.no/english/)
    (8)瑞典隆德大学罗尔·瓦伦堡人权与人道主义法研究所(http://www.rwi.lu.se/index.shtml)
    (9)爱尔兰人权中心(http://www.nuigalway.ie/human_rights)
    (10)非洲民主和人权研究中心(ACDHRS)(http://www.acdhrs.org)
    (11)阿拉伯人权研究所(AIHR)(http://aihr.org.tn)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