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品种技术创新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技术创新是推动农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农业品种技术创新是农业技术创新的关键领域之一,对农业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论文对中国农业品种技术创新的研究有两个主要目的:一是剖析农业品种技术创新体系的构成及各子系统的相互联系、分析农业品种技术创新体系运行过程及过程体系的衔接与协调,探寻农业品种技术创新的内在规律。二是借鉴典型国家的经验,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适应农业发展新形势要求的新型农业品种技术创新体系。
     一、研究思路
     论文以知识经济、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系统理论等为指导,立足于农业品种技术创新过程,构建农业品种技术创新体系的研究框架。从过程体系、组织体系、支撑体系三个维度对农业品种技术创新体系进行理论阐释。以此为基础,通过对美国、法国、印度三个典型国家农业品种技术创新成功经验的概括、总结,为中国农业品种技术创新体系改革提供有益的启示;通过对中国农业品种技术创新体系的现状透视、问题剖析、原因分析和创新绩效评价,总结经验,反思教训。最后,结合农业品种技术创新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提出构建新型中国农业品种技术创新体系的政策建议。
     二、主要研究结论
     1、农业品种技术创新是一个特殊面重要的技术创新领域。农业品种技术创新是农业品种技术与农业发展的互动过程;是有关的组织和制度体系形成、变革和发挥作用的过程。农业品种技术创新活动具有创新对象的复杂性、活动的系统性、过程的长期性、投入的风险性、主体的多元性、效益的外部性等特征。
     2、农业品种技术创新的过程特征是:多环节、关联性、制约性和双向性。农业品种技术创新过程分为研究开发、传播、物化、推广、应用五个主要环节。研究开发是源头,应用是目的。创新各环节依次演进,相互承接,前一环节的完成是后一环节开始的前提和条件,后续环节对前面环节发挥检验作用。创新过程分为正向演进和逆向反馈两个方面。某一环节运行不畅或中断,都会影响创新效率或中止创新。
    
    百甫农业大学2004月协士今位论文
     3、农业品种技术创新的主体特征是:多元性、互补性、合作性和竞争性。农业品种技术创新有
    六大主体:即政府、农业品种技术研究开发机构、农业品种技术传播机构、种子(种畜禽等)企业、
    品种技术推广机构、农民和农业生产企业。政府是特殊的创新主体,在创新活动中居于领导地位。
    不同创新主体的行为目标不同,各主体的行为相互补充,在某些环节既有合作,又存在一定程度的
    竞争。
     4、农业品种技术创新体系是一个多层次的、、动态的复合系统。农业品种技术创新体系由过程体
    系、组织体系、支撑体系三个子系统构成,每个子系统内部又由若干分系统组成。三个子系统相互
    关联,互为补充。过程体系是创新的基础,组织体系是创新的载体,支撑体系是创新的保障.子系
    统的结构和功能直接影响农业品种技术创新体系的整体功能和效率。
     S、典型国家农业品种技术创新体系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奋美国、法国、印度三个典型国家农
    业品种技术创新实践证明,完善的组织、‘政府强有力的支持、创新合作、私人企业的推动和充足的
    创新资金支持是农业品种技术创新体系富有活力和成效的重要保证。
     ‘、政府主导着中国农业品种技术创新体系。我国农业品种技术创新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创新战
    略和发展方向、创新组织分布格局和主体行为均受到政府强烈的干预和影响,主要的创新组织从属
    于政府,创新投入主要依靠政府,等等。政府主导推动着创新进程,但是,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7、中国农业品种技术创新体系有一定成效。经过50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国农业品种技术创新
    体系基本形成,取得了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等突破性的创新成果,在某些领域具有国际竞争力。农业
    品种技术创新为我国结束农产品短缺时代,进入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新阶段,保障粮食安全,实
    现农业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8、现有的中国农业品种技术创新体系需要变革。我国农业品种技术创新体系存在着过程脱节、
    组织松散、体系庞大、支撑乏力等问题。体系内部结构不协调、功能不健全,体系外部的体制性障
    碍、运行环境条件不良等导致创新体系运行效率不高,需要对农业品种技术创新体系进行变革.
    三、主要创新点
     1、从农业品种技术创新过程的内在联系出发,从系统的角度对农亚品种技术创新的内在机制进
    行研究,揭示了不同创新环节的关联性及运行机制、创新过程协调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突破了已有
    研究孤立地分析创新环节的局限,使得对农业品种技术创新的研究更为系统、全面。
     2、从创新成果自身性质出发,明确进行了农业品种技术创新的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领域划分,
    界定了各自的职能和作用范围,为农业品种技术创新体系改革提供了依据。
     东针对农业品种技术研究开发和推广环节长期脱节的现实问题,提出在省一级把大学的创新要
    素与现有政府农业技术推广组织体系进行整合,通过组织创新促使农业品种技术创新的、教育紧密
    地结合。
    
    摘县
    ..目‘翻吕二翻..吕田..日.
     四、对策建议1、协调创新过程体系。通过制度创新、组织创新、主体协同、利益调整、?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s the important motive force of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As one of the key fields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he agricultural variety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to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The two major goals in the study of the agricultural variety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roblem in China are: (1)The first is to dissect the composition of the agricultural variety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ystem and the connection of its subsystem, analyze its course and the link-up and coordination of its course system in order to seek its inherent rule. (2)The second is to learn the experience from representative countries, structure a agricultural variety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ystem that is suitable for the actual conditions of China and adapt to the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in the new situation.1. IDEAL FOR STUDYFounded on the knowledge economy,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stitution innovation and systematic theory etc, the thesis establishes the research frame of agricultural variety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the innovative system through the study on agricultural variety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ourse. The experience of agricultural variety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ystem in representative countries such as U.S.A. etc, are summarized and recommend as reference for Chinese innovation in same aspec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issues, reason of China agricultural variety innovation system and evaluating its innovative performance learn the lessons from such experience. Based on this, combining with new situation and new task faced in agricultural variety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ropose the target, task and ideal of development of its system construction. From three-linked aspect, agricultural variety course system, organizing system and support system, construct and perfect the agricultural variety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ystem of China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innovation of agricultural
    
    variety technology.2. MAIN RESULTS OF STUDY(1) The agricultural variety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s a special and important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field. Its essence is to obtain the more and the better new agricultural varietie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social welfare. It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layers, microcosmic and macroscopic, and own such characteristics as complexity, systematicness, long-term, high risk, plural subject, benefit overflow etc.(2) The course characteristic of agricultural variety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re: Multiple- link , correlation, conditionality and two-way. The agricultural variety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ourse can be divided into five key links, R&D, spread, materialization, extension and use. It is a source to R&D, it is a purpose to use. It will reduce the innovative efficiency or terminate the innovation if a certain link cannot be run smoothly or cut off.(3) The subject characteristic of agricultural variety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s: pluralism, complementarity, cooperation and competitiveness. Subject plurality of agricultural variety technology innovation. There are six major subjects in the agricultural variety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government, agricultural variety R&D organization, spread organization, seed (breeding, stock, birds etc.) enterprise, extension organization, peasants and agricultural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 As a special subject the government occupies the leadership in the innovative activity. Though each subject has its own performance target, they connected with each other. There is cooperation and competition of a certain degree in some links.(4) The agricultural variety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s a multi-levels, dynamic complex system. It is formed by course system, organizing system and supporting system. The three parts serving as the foundation, carrier and guarantee in turn promote the agricultural variety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ctivity together.(5) Enlightenment of agricultural variety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the typical countries.
引文
1. OECD,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Internet Paper, 1997.
    2. Webster' s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G. and C. Merriam Company Publishers Springfield, Massachusetts, USA, 1976. P2322.
    3.诺思、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中译本.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4.[美]R·科斯、A·阿尔钦、D·诺斯.財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新1版.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5.[美]D·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陈郁等译.第1版.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1。
    6.[美]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何畏等译.第1版.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7.[美]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第1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8.理查德·R·纳尔逊.美国支持技术进步的制度.技术进步与经济理论.第1版.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
    9.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1996年科学、技术和产业展望,1996.
    10.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1996.
    11.冯鹏志.技术创新社会行动系统论.第1版.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0.
    12.傅家骥.技术创新学.第1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13.郭杰、黄志仁、徐大勇等.中国种子市场学.第1版.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8.
    14.郭小川.合作技术创新——大学与企业合作的理论与实证.第1版.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15.国风.农村经济创新分析.第1版.山西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1.
    16.黄季焜、胡瑞法、Scott Rozelle.中国农业科研投资:挑战与展望.第1版.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17.黄季焜、胡璃法、张林秀等.中国农业科技投资经济.第1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18.黄顺基.走向知识经济时代.第1版.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1998。
    19.纪玉山、曹志强等.现代技术创新经济学.第1版.吉林长春:长春出版社.2001.
    20.蒋和平等.当代农业新技术革命与中国农业科技发展.第1版.江西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
    21.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杨宏进,薛澜译.第1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7。
    22.雷海章.现代农业经济学,第1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23.雷家骗,冯婉玲.知识经济学导论.第1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24.李平.知识经济与产业变革.第1版.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
    25.李容.中国农业科研公共投资研究,第1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26.李学勇.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探索与实践.第1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27.李学勇.中国首届农业生物技术发展论坛文集.第1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28.李正风、曾国屏.中国创新系统研究——技术、制度与知识.第1版.山东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29.林德金、陈洪、刘珠江.政策研究方法论.第1版.吉林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1989.6.
    
    30. 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新1版.吉林延古: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31. 刘茂松等. 农业产业发展的制度分析, 第1版.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32. 刘思华.可持续农业经济发展论.第1版.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
    33. 刘志澄、黄佩民. 中国农业之研究.第1版. 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1990。
    34. 柳卸林.21世纪的中国技术创新系统. 第1版.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35. 路甬祥.创新与未来——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国家创新体系.第1版.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8。
    36. 罗必良.经济组织的制度逻辑.第1版. 山西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0.
    37. 孙世贤. 中国农作物品种管理与推广.第1版,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38. 汤锦如.农业推广学.第1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年。
    39. 王大洲.技术创新与制度结构.第1版.辽宁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1。
    40. 王明友.知识经济与技术创新.第1版.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
    41. 王维国.协调发展的理论与方法研究.第1版.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42. 信乃诠.农业科技管理基础.第1版.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9。
    43. 熊银解、傅裕贵等。农业技术·创新·扩散·管理.第1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44. 张建华.创新、激励与经济发展.第1版.湖北武昌: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45. 张景安.技术创新与风险投资.第1版.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
    46. 张永谦、郭强. 技术创新的理论与政策.第1版.广东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1999。
    47. 赵建生、李玉铃.提高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率研究.第1版.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1998.
    48. 朱希刚.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测定方法.第1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7年.
    49.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农村与社会发展司、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2002中国农村科技发展报告.第1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50.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农村与社会发展司、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2003中国农村科技发展报告.第1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51. 中国投资年鉴.第1版.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
    52. 中国统计年鉴.第1版.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1999-2003.
    53. FAO生产年鉴(1999)
    54. Austin, D.H. "An Event-Study Approach to Measuring Innovative Output: The Case of Biotechnology".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83(May 1993)
    55. Dinar, A. "Extension commercialization. American Jour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 Vol. 78 (1996)
    56. Fug]ie et al. "Public-Private Collaboration in Agricultural Reseach", Iow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2000
    57. Rivera, W.M. "Agricultural extension in transition worldwide" .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Development, Vol. 16 (1996)
    58. Solow, R. Technical Change and the Aggregate Production Function,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vol. 39(1957), pp. 311-720.
    59
    
    59. 《中国农业技术推广体制改革研究》课题组. 中国农技推广:现状、问题及解决对策. 管理世界.2004, (5).0-57, 75。
    60. 白硕、刘剑飞、吴江.加入WTO与我国农业技术创新的战略选择.农业技术经济.2003. (2).-32-35。
    61. 白献晓、薛喜梅.农业技术创新主体的界定与特点分析. 中国科技论坛.2003, (6).-54-56.
    62. 白献晓、薛喜梅.农业技术创新主体的类型、特征与作用.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2.4(4).-76-78
    63. 蔡立湘、邓文、彭新德. 中国农业科技产业的组织创新.农业科技管理.2001,(2). 11-14.
    64. 长青. 印度的绿色革命及其带给我们的启示.中国软科学. 1995,(10).95-104.
    65. 陈超、林祥明.论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对中国农业发展的影响.农业科技管理.2004,(2) -11-15.
    66. 陈会英、周衍平. 中国农业技术创新问题研究.农业经济问题.2002. (8).-22-26.
    67. 陈耀邦.关于改革和健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建议.人民网,2003年3月8日,www.people.com.cn.
    68. 陈志兴、杜迅雷、柳国华.美国种业现状及对我国种业发展的启示.种子科技.2003,21(6).-324-325.
    69. 戴思锐.农业技术进步过程中的主体行为分析.农业技术经济.1998.(1).-12-13.
    70. 邓江峰、徐安军.谈我国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构建.农业经济.2003. (12).-35-36.
    71. 丁巨涛.当前我国农业技术创新的主要障碍因素及对策.中国科技论坛.2004, (2).-49-53。
    72. 杜青林.建设新型种业体系推动我国农业上新台阶.中国农技推广.2004, (1).-4-6。
    73. 杜原.美国种子产业对我国种业发展的几点启示. 中国农业综合开发.2003, (6).-54-57.
    74. 冯承明、周衍平、陈会英等.论农业科技经济一体化组织创新.农业科技管理.1999,(4).-39-42
    75. 傅新红、马文彬、杨锦秀.试论农业技术创新的内涵和特征.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03.22(4).-332-335。
    76. 高启杰. 国际农业推广改革与我国的对策. 中国农村观察.2000. (4).-19-23.
    77. 高启杰.农业技术创新发展的国际经验与趋势.世界农业.2004. (1).-14-16。
    78. 高启杰.我国农业推广投资现状与制度改革的研究。农业经济问题。2002, (8).-27-33.
    79. 高启杰.中国农业技术创新模式及其相关制度研究.中国农村观察.2004. (2).-53-60。
    80. 辜胜阻、黄永明.加快农业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对策思考.经济评论.2000, (6).-25-28。
    81. 顾海英.农业技术创新的界定.科学管理研究.1997,15(5).-32-35。
    82. 顾焕章.我国农业技术创新的若干问题.江苏经济.2000, (2).-9-11。
    83. 郭高、胡永年.加快农业技术创新步伐大力推动农业科技革命.安徽农业科学.2000,28(3).-265-266,271。
    84. 国鲁来.农业技术创新诱致的组织制度创新——农民专业协会在农业公共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中的作用. 中国农村观察.2003.(5).-24-31,45
    85. 国鲁来.农业技术创新中的农民专业协会分析.古今农业.2003, (2).-10-20。
    86. 韩俊强.种子产业的现状分析.海峡科技.2002. (10).44-44。
    87. 韩耀民.种子产业化的内涵及其理论基础(上)、(下).种子科技.2002,20(2).-72-73;2002,20(1).-1-3.
    88. 何蒲明、魏凤秀.农业技术创新问题探讨.河北农业科学.2002,6(4).-63-66.
    89. 胡虹文.农业技术创新与农业技术扩散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20(5).-73-75.
    
    90.胡瑞法.种子产业化与开放种子市场. 中国农村经济. 1998, (6).-59-67.
    91.黄明元、罗作兵. 知识经济的兴起与我国农业技术创新的发展势态. 农业现代化研究.1999,20(3).-158-160。
    92.黄如鑫. 中国种业历史回顾与入世后展望. 大麦科学.2003. (1). -11-13.
    93.黄献光、张伟光. 当前国外农业技术创新的基本特点.发展研究.2000, (4).-60-63.
    94.霍学喜、石爱虎.我国种业发展的理论框架与政策分析.经济问题. 1997,(5).30-33。
    95.姜长云.农村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宏观思路. 调研世界.2004,(2).-7-11。
    96.姜长云.农村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三大支撑点.调研世界.2004,(4).-6-7,9。
    97.姜凌.我国农业类上市公司经营业绩探析. 农业经济.2003, (7).-8-9。
    98.蒋和平、孙炜琳.我国种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农业科技管理.2004,23(2).-20-25。
    99.解宗方、李海现.强化农业技术创新的对策思考.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0,2(5).-74-77。
    100.解宗方、李海现.影响农业技术创新的因素分析.科技与管理(哈尔滨).2000, (3).-55-57。
    101.解宗方、李继军.论农业技术创新主体的确立科技进步与对策.2001,18(7).-38-40。
    102.解宗方.政府在培育农业技术创新主体中的功能分析.科学管理研究.2001,19(5).-27-30.
    103.李明.对民营种业发展的几点思考.种子世界.2001, (7).-16-17。
    104.李容.市场失效与农业技术创新的激励.农业技术经济. 1997. (5).-25-27。
    105.李瑞云.农业知识产权保护与种业发展. 中国种业.2004, (3).-3-4.
    106.李小云. 论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方向与战略. 中国农村经济.2002, (11).43-47。
    107.李晓、陈茂钢.农业技术创新系统综合实力评价方法的研究.软科学.2002.16(1).-14-18.
    108.李玉生.浅论我国种子产业化主体的主要存在形式和发展趋势. 中国种业.2003. (3).-5-6。
    109.李哲敏.新时期中国农业技术创新的发展战略.科学管理研究.2003.21(4).-1-4。
    110.刘怫翔、张丽君.我国农业技术创新与扩散模式探讨.农业现代化研究. 1999.20(5).-294-297.
    111.刘焕菊.增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研究.农业科技管理.2000,(2).-26-28。
    112.刘继芬、刘渊.国际农业科技发展的新趋势.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2,(4).29-33.
    113.刘坚.总结经验,开拓进取,全面推进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工作.中国农技推广.2001. (1).
    114.刘时香、李立生.试析中国农业技术创新的瓶颈与对策.湖南农业科学.2002, (3).-33-34.42.
    115.刘婷. 浅论农业科技创新与农业技术创新. 中国农学通报.2002,18(1).-90-92。
    116.刘晓昀、辛贤. 国外私人农业R&D投资及对我国农业科研机构转制的政策启示.中国农村经济.2001, (7).-72-78。
    117.卢良恕. 中国农业科技的成就与展望. 农村实用工程技术温室园艺. 2002,(6).3-4。
    118.陆彩兰、古万年.我国农业技术创新中R&D经费投入现状与对策. 贵州农业科学.2004,32(3).-102-104。
    119.马四近.法国农业发展工作的组织机构与职能.农业经济. 1997, (4).-52-53
    120.梅建明、靖王新. 农业技术创新的障碍及对策. 上海经济研究.2002, (4).-10-16,9。
    121.莫鸿钧. 2000年世界农业科技发展综述. 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01, (7).-45-50.
    122.农业部软科学委员会课题组. 重大科技创新对农业发民的推动作用. 农业技术经济. 2002. (1). -1-7。
    
    123.邵长勇、 王晓文、李艳,等。 民营种业企业发展的制度性障碍. 山东农业.农村经济.2003, (12).-11-11。
    124.邵建成. 论农业技术创新的涵义、特征、行为主体及其相互关系.中国农学通报.2002. 18(2).-103-106.
    125.沈桂芳.我国农业科技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中国科技产业.2002,(5).-37-38.
    126.沈银贵、顾焕章. 农业推广服务的公共物品属性分析.农业经济问题.2002,(12).30-34.
    127.孙利祥.种业发展国际化及启示——种业国际化的特征.种子世界.2004. (5).-1-2.
    128.孙联辉.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多元化的分析与探索. 中国农学通报.2003,(2). 147-149
    129.谭祖卫、孙宝启、高旺盛,等.中美种业体系比较研究(1)、(2)中国种业.2004,(5).-7-9;2004,(6).-3-6
    130.陶承光.全球种业回顾与新世纪种业展望、(续)种子世界.2002, (3).-3-6;2002.(4).-6-9.
    131.田东良、田国英.规范常设农业技术市场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河北农业科技.2003.(10).43-43.
    132.佟屏亚.让育种研发在种子企业中唱主角——访山西省潞玉种业有限主任公司董事长武志兴.中国种业.2004,(9). -19-20.
    133.佟屏亚、吴长春、薄文艳.世界种业发展与跨国公司的新战略.世界农业.2002, (7).-7-9。
    134.佟屏亚.民营种子企业,联合起来种子世界.2003. (8).-13-14.
    135.佟屏亚. 中国种业上市公司的现状与发展.中国种业.2002, (5).-8-10;2002,(4).-11-14.
    136.王德纯.关于中国种子产业发展战略的思考.湖南农业科学.2002. (5).44-46.
    137.王静.农业技术创新的思路、重点及体制安排.产业经济研究: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3,(4).-56-61
    138.王培志、黄璜.我国农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分析.生态农业研究.1994,2(1).-37-42.
    139.王志本. “入世”后我国农业科技知识产权发展战略研究.农业经济问题.2003,(4).47-51
    140.王志文.我国种子产业现代化的体制创新.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农业经济与科技发展研究 2000.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11.-259-280.
    141.魏勤芳.美国农业科技体系及运行机制.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2,(4). -34-37.
    142.魏守军、袁有禄、陆作楣.现代农业生物技术发展及其对种业技术体系的影响.农业现代化研究.2003,24(5).-396-400。
    143.吴玉坤、付华、陈国荣.论企业战略联盟及其对中国种业的启示.中国种业.2004.(5).-1-2。
    144.夏恩君、顾焕章.构建我国农业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农业经济问题.1995,16(11):-42-45。
    145.肖广岭.加入WTO与我国农业技术创新.科学学研究.2001,19(4).-47-52。
    146.肖亚成.加入WTO与我国农业技术创新.中国科技成果.2003. (13).-25-28.
    147.肖亚成.中国种业产学研结合及体制变革.农业科技管理. 1997,(5).-39-42.
    148.辛贤.公共农业研发投资与私人农业研发投资的互补关系研究.中国农村经挤.2002,(5).-41-47.
    149.许世卫.农业技术创新主体分析.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00. (1).-27-29.
    150.薛喜梅、白献晓. 中外农业技术创新主体培育比较与启示.科技与经济(南京).2003,16(4).-15-18
    151.杨炳照. 当前农业技术创新的主体,特点及对策. 中国科技产业. 1998.(11).-22-23.
    152.杨从科.新时期农业技术创新的信息需求与保障.河北农业科学.2002,6(3).-69-72.
    153.杨继良.法国植物品种鉴定与种子质量控制.种子.2000, (2).-73-76。
    
    154.杨学举、冯风奎. 中国作物育种面临的挑战及对策.世界农业.2002.(1).-4-5。
    155.尹洪娟、宋俊骥、陈光.农业技术创新:特点、困难和政府介入.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24(10).-57-59。
    156.尹茂生. 私人部门农业科研投资的国际分析.农业经济问题.2004,(3).-19-24。
    157.张长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及若干问题探讨.农业科技管理.2001. (6).-33-36。
    158.张文.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的回顾与展望.农业科技管理. 1998, (12).-1-3
    159.张小兰.加快农业技术创新的解析与思考. 中国农村经济.2002, (5).-56-58.
    160.张远德、吴方卫. 国外农业科研领域中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的合作. 农业经济问题.2004,(1).-72-76.
    161.张运栋.地市农科所参与种业竞争面临的形势及对策.种子科技.2001,19(6).-325-326.
    162.张正河.美国政府农业公共政策分析.中国软科学.2003. (7).-12-18。
    163.赵赞、王洪亮.现阶段我国农业技术创新的制度障碍及对策分析.南方农村.2000. (5).-47-50.
    164.郑有贵.农业技术政策对农业技术创新和技术变迁影响的实证分析及对策探讨.科技导报(北京).1998,(2).-49-53。
    165.重庆农技推广体系再造的曙光,浙江农业信息网,2003.8.22.
    166.周关印、刘金海. 国产转基因抗虫棉种子产业化现状与发展战略. 中国种业.2003, (5).-2-4.
    167.朱方长.我国农业技术创新的需求机制研究. 自然辩证法研究. 1997.13(7).-51-54。
    168.朱广其.论中国农业技术创新模式的选择.经济问题.1997, (4).-38-41.
    169.朱广其.我国农业技术创新的主体,模式及对策.农业现代化研究. 1997,18(3).-132-135。
    170.朱广其.我国农业技术创新制度的优化.乡镇经济.2002, (2).-10-12。
    171.朱明宽.过程机制道路——新中国农业品种技术变革思考.农业现代化研究.1993, (3).-130-133。
    172.朱希刚.我国“九五”时期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农业经济问题.2002.(5).-12-13.
    173.宗禾.农技推广体系在改革中发展——建国以来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回顾.中国农技推广.1999,(1).10-11.
    174.陆迁.中国农业技术进步运行机制研究.[博士学位论文].陕西杨陵.西北农林科技大学.1997。
    175.饶智宏.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问题研究.[博士学位论文].重庆北碚.西南农业大学.2000.
    176.邵建成.中国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研究.[博士学位论文].陕西杨陵.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2.
    177.王洪亮.我国农业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研究. [博士学位论文].北京. 中国农业大学.2000.
    178.肖焰恒.可持续农业技术创新理论及应用分析. [博士学位论文].重庆北碚.西南农业大学.2000.
    179.曾维忠.我国农业科技体制及运行机制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四川雅安.四川农业大学.2002。
    180.农业部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中国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宣传资料,2003.
    181.许越先、金昱等.“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基本框架”调研报告. 1999.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