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支撑中国崛起的雄鸡发展战略模式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就在21世纪的新曙光刚沐浴地球的时候,中国又以更新的思维方式和更积极的姿态迎接着它的到来。更新的思维方式表现在顺应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发展趋势,谋求依靠集团化的力量;更积极的姿态表现在事事都不再有过多的矜持,主动参与意识增强,谋求“有所作为”。
     20多年的改革开放使得中国成熟多了,中国已成为一个稳健而负责任的世界大国。在21世纪里,中国要想继续发展壮大并维护自身的大国地位,就必须不失时机地融入更多的全球和区域、次区域组织。一系列的事实显示和证明了,21世纪谋求立足亚洲、支撑中国崛起的亚洲发展战略模式逐渐从幕后走向台前,那就是“雄鸡发展战略模式”。
     “中国雄鸡发展战略模式”,首先是从象形的角度假设命名的,即中国像一只昂首挺立东方的雄鸡,并伸展着两个巨大的翅膀:“北翼”是上海合作组织(SCO),“南翼”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ACFTA)。“中国雄鸡发展战略模式”的目标将不停留在使上海合作组织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合二为一,还要将周边的其他国家不断地吸收进来,进而形成更大的区域组织或贸易区,即将来的“东亚自由贸易区”,或“亚洲自由贸易区”,甚至“亚洲联盟”。
     “中国雄鸡发展战略模式”实际上是对中国在21世纪以更积极、更开放的姿态走向世界,迎接挑战,把握机遇,而投身于区域经济集团化浪潮中的发展战略总和的抽象概括。这种发展战略模式是以中国的崛起为前提的,也是以中国的崛起和发展为动力的,同时也是有利于中国的崛起和发展的“双赢”模式。随着这只雄鸡不断地茁壮成长,中国才能从容不迫地发挥一个世界大国的作为。
     文章共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对发展战略模式概念的界定。本文所要论及的“发展战略模式”,是指一个或某些国家(或地区)为了自身利益的延续、拓展和壮大而制定和选择的在当前和未来一段比较长的时间里正在或将要采取的它(或它们)所特有的政
    
     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诸多方面的事关全局的策略或手段的总和。这个
     或这些国家(或地区)的“发展战略模式”可以用来解释它(或它们)的利益、
     立场和出发点。
     第二部分:分别从其发展历程、成立原因、发展趋势以及存在问题等四个方
     面来深刻地剖析了中国雄鸡发展战略模式的北翼一上海合作组织和南翼一中国东
     盟自由贸易区。
     上海合作组织是于2001年成立的,其前身是“上海五国”。它的成立首先是
     由安全问题引起,是为了缓解边境地区紧张与对峙以及共同打击“三股势力”,逐
     步走向政治领域的合作,并进而加强经济领域的合作;其发展趋势是经贸合作和
     安全合作齐头并进,有利于中亚地区乃至整个亚洲的稳定与繁荣;当然,上海合
     作组织的发展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双方之间的关系并不在各成员国对外关
     系中占据最重要的地位等。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尚在建立的过程中,到2010年最终建成。其建立的根本
     原因在于“双赢”的需要,并进一步寻求解决一些地区安全问题。它的如期建成
     将有利于中国和东盟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竞争以及地区安全事务的有效磋商解决。
     目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存在问题是多方面的,比如:双方贸易依存度还比较
     低,“中国威胁论”,美国因素的存在等。
     接着,通过对博鳌亚洲论坛(B队)的成立、性质以及定址中国的原因的简单
     分析,引出了中国雄鸡发展战略模式的高端:“亚盟”。指出,亚洲区域一体化面
     临的挑战,如亚洲各国需要结构性改革,增强经济互补性,相互减少贸易壁垒等。
     但是,“亚盟”最终会在亚洲各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实现。
     第三部分:是主要从中国的地缘政治现实和地缘经济现实、经济全球化和区
     域经济集团化以及多极化等四个方面来分析了中国雄鸡发展战略模式构想的现实
     依据。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21th Century, China presents a new mode of thinking and a much active attitude. The mode of thinking is showed by that China conforms to the trend of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and seeks relying on the strength of group; The attitude is done by that China acts actively, and tries to accomplish something.
    China has become much stronger and more responsible for the world than before through more-than-20-year' s reform and opening-up. In the 21th Century, China will become much strong and maintain the status of great power if it continues seasonably to take part in more global, regional or sub-regional organizations. Manifested by a series of facts, on comes Asian development strategic model of China rising in the 21th Century, i.e., the cock-shaped development strategic model.
    The cock-shaped development strategic model is initially assumed by pictorialization. That is, China is like a chinning-up cock, standing on the Orient and extending his two huge wings: the north wing is SCO, the south one is ACFTA. The Model' s goal is to integrate SCO and ACFTA together, and to absorb some other neighbouring countries in to form a much great regional organization ( or free trade area ). The free trade area in future is Eastern Asian Free Trade Area, or Asian Free Trade Area, perhaps Asian Union.
    Actually, the Model is summarized from the total development strategies that China heads for the world, meets the challenges and seizes
    
    
    
    the chances in the 21th Century with a much active and much liberal manner, then plunges into the waves of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The Model takes the rise and development of China as a premise and a driving power, meanwhile it is a win-win model favorable to the rise and development of China. In the future, the stronger the cock becomes, the more generously China acts 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ountry in the world.
    This thesis has three sections.
    Section One is the definition of the concept of development strategic model. The Model in this thesis is defined to a sum of tactics about all aspects of a country ( or some countries / a region ) that the country adopts the tactics to strengthen itself in the current and future time. The Model can explain the interest, the standpoint and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e country.
    Section Two analyzes the two wings of the Model by analyzing its developing course, the reason of its establishment, its developing trend and existing issues. Then on comes the uppermost goal of the Model to establish Asian Union after a simple analysis of Boao Forum for Asia (BFA).
    Section Three analyzes the actual foundation of the Model by analyzing the geo-politic and geo-economic reality of China, economic globalization,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and world multipolarization.
引文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894.
    [2] 刘文义主.现代汉语新词典[M] .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2.557.
    [3] 陈峰君.当代亚太政治与经济析论[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245.
    [4] 严书翰.亚洲四小龙发展启示录[M] .郑州:中原农民出版社,1994.473.
    [5] 陈峰君.当代亚太政治与经济析论[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340.
    [6] 王逸舟.当代国际政治析论[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455.
    [7] 王逸舟.当代国际政治析论[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455—460.
    [8] 在此,我想谈一下关于中国雄鸡发展战略模式构想的一些思绪。首先,构想中国雄鸡发展战略模式时比照了美国的“蝴蝶模式”。这只“蝴蝶”头部在北美洲,身体躯干部分是中美洲和南美洲,左翼是亚太经合组织,右翼是它所创建和支配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欧洲安全体系。从其左翼看,亚太经合组织虽已创建多年,仍然是一个论坛形式,美国想竭力控制它但都未能得逞,因此可以说是这只“蝴蝶”羽翼并未丰满。从这一点上得到的启示是构想发展战略模式时,不必拘泥于是否完全成熟,而是在于是否存在明显的发展趋势。其次,构想中国雄鸡发展战略模式时比照了日本的“雁阵模式”。这一“雁阵”的排头是日本,“四小龙”紧随其后,东盟和中国为第三序列。“雁阵模式” 实际上是区域经济合作梯次发展框架,其意在于形成东亚乃至整个亚洲甚至太平洋地区的产业结构的连锁式调整:日本生产高技术产品、“四小龙”生产一般技术产品和耐用消费品、东盟和中国等国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但由于日本经济在20世纪90年代的“低迷”,再加上其他国家不再甘于这种国家分工格局、谋求“后发优势”,所以这一“雁阵”也就凌乱不堪了。从这一点上得到的启示是中国同上海合作组织的其他成员国以及东盟在各个领域都积极
    
    寻求“共赢”,因此中国雄鸡发展战略模式能够持续、稳健的展开。第三,构想中国雄鸡发展战略模式时比照了欧盟的发展历程。欧盟经历了50多年的风风雨雨,从低级形式走向高级形式,由几个成员发展到几十个成员,但直到今天也没有涵盖整个欧洲。从这一点上得到的启示是未来的“亚盟”也并不追求一步到位,循序渐进,先“东扩”,再“西进”,稳中求发展。
    [9] 王逸舟先生在《当代国际政治析论》中把中国在亚太地区的发展战略模式称为“扇形模式”,并从象形的角度解释说:“中国就像坐北朝南的扇轴,其东南方向面临的亚洲一太平洋区域为扇面,同这一区域大小不一的各个国家(及国家联盟)的联系好似一根根扇柄,古老的中国谋略就是摇动这把扇子的手”。而我认为王先生在提出这种模式时的情景和现在是不一样的:因为在“扇轴”的北面又出现了上海合作组织。但从我所提出的“雄鸡发展战略模式”来看,并没刻意、也不能完全涵盖“扇形模式”,只求对“扇形模式”起到互补的作用。——参见王逸舟.当代国际政治析论[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460—462.
    [10] 美国的发展战略模式曾被人称为“蝴蝶模式”,这里用“蝴蝶”来借喻美国。参见:王逸舟.当代国际政治析论[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455—457.
    [11] 1967年8月7日至8日,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五国外长在曼谷举行会议,会议发表了《东南亚国家联盟宣言》(即《曼谷宣言》),宣告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文莱(1984年)、越南(1995年)、老挝(1997年)、缅甸(1997年)和柬埔寨(1999年)也先后加入东盟。至此由十国组成的大东盟正式形成。这是一个拥有450万平方公里,人口达5亿、国内生产总值近7000亿美元的强大的政治经济组织。
    [12] 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想法最开始叫“10+3”。它始于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东盟国家向亚洲北部的日本、韩国和中国的求助。几年来,“10+3”从无到有、从虚到实,由东亚国家间的对话会议成长为内容丰富的合作体系,建立
    
    起了较为完善的运作机制,合作内容从金融、经贸向政治、社会和安全领域不断扩展。
    [13] “10+1”,即东盟与日本、东盟与韩国、东盟与中国之间的合作。“10+1”是一种对话和协商机制,但目前开始取得了越来越多的实质性的进展。参见:冯晓明.“中国与东盟能够共享繁荣”——访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研究所所长张蕴岭[J] .国际经济评论,2002,(Z1):60-62.
    [14] 即日本、韩国和中国三国之间的合作与磋商机制。在1999年11月的马尼拉会议上,三国政府同意就三边经济合作问题进行联合研究,并正式在各自的国家指定了研究所,从事这项工作。参见:冯晓明.“中国与东盟能够共享繁荣”——访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研究所所长张蕴岭[J] .国际经济评论,2002,(Z1):60-62.
    [15] 即日本、韩国和中国三国再加上印度与东盟之间的合作与磋商机制。
    [16] 德米特里·科瑟列夫.上海合作组织峰会成为全球化盛典的范例[N] .参考消息,2003-5-31(1)。
    [17] 翟景升,朱云龙.促进地区和国家的发展:东盟力促合作求发展[Z] .新华网,2003-10-6.http://news3. xinhuanet. com/world/2003-10/O6/content_1111330. htm.
    [18] 田昆,潘有典.中国与东盟贸易投资关系及“未来全球第三大市场”展望[J] .东南亚研究,2002,(5):32-37.
    [19] 骆传朋.试论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J] .国际经贸探索,2002,(4):51-53,72.
    [20] 刘秀平.背景资料:不断发展的中国东盟睦邻互信伙伴关系[Z] .新华网,2003-10-8.http://news3. xinhuanet. com/world/2003-10/OS/content_1113956. htm.
    [21] 田昆,潘有典.中国与东盟贸易投资关系及“未来全球第三大市场”展望[J] .东南亚研究,2002,(5):32-37.
    
    
    [22] 袁炳忠,翟景升.温家宝出席第七次中国与东盟(10+1)领导人会议[Z] .新华网,2003.10-8.http://news3. xinhuanet. com/world/2003-10/08/content_1113779. htm.
    [23] 田昆,潘有典.中国与东盟贸易投资关系及“未来全球第三大市场”展望[J] .东南亚研究,2002,(5):32-37.
    [24] 1994年,中国和东盟从磋商伙伴关系升格为全面对话伙伴关系;1997年,江泽民主席和东盟领导人共同发表了联合声明,又宣布建立“面向21世纪的睦邻互信伙伴关系”。
    [25] 曹云华.中国加入WTO对中国与东盟关系的影响[J] .当代亚太,2001,(12):40-45.
    [26] 参见:江西元,江涛.后冷战时期中国与东盟关系[J] .国际观察,1994,(6):5-9.
    [27] 博鳌亚洲论坛举办在即 打造未来”亚盟”雏形[Z] .网易商业报道,http://biz.163.com.2003-10-31,来源:中新网.http ://biz. 163.com/2003w10/12356/2003w10_1067567368594.html.财经时报的文章援引博鳌亚洲论坛理事会副理事长蒋晓松不久前的话称,从某种意义上说,博鳌亚洲论坛是亚洲的希望,是将来“亚盟”的雏形。
    [28] 胡锦涛.中国的发展,亚洲的机遇[Z] .人民网,2004-4-24.这是2004年4月24日胡锦涛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开幕式上发表的主旨演讲。http://www.people.com.cn/GB/shizheng/1024/2466418. html.
    [29] 周泓洋、贺广华、曲哲涵.博鳌亚洲论坛2003年年会开幕,温家宝出席并发表演讲[N] .人民日报,2003-11-3(1).
    [30] 贺广华、周泓洋、曲哲涵.博鳌亚洲论坛举行全体大会——与会政要和代表围绕“亚洲寻求共赢:合作促进发展”年会主题各抒己见[N] .人民日报,2003-11-3(4).
    
    
    [31] 赵江林.从博鳌亚洲论坛到APEC[J] .时事(时事报告大学生版),2000,(4):41.
    [32] 周泓洋、贺广华、曲哲涵.在博鳌亚洲论坛2003年年会上温家宝总理发表演讲[N] .人民日报,2003-11-3(1),(4).
    [33] 周泓洋、贺广华、曲哲涵.在博鳌亚洲论坛2003年年会上温家宝总理发表演讲[N] .人民日报,2003-11-3(1),(4).
    [34] 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大棋局[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210—226.
    [35] 美前驻华大使傅立民谈中美关系和台湾问题[Z] .人民网,2004-5-14.http://www.people. com. cn/GB/shizheng/1026/2496202.. html.另见: Mr. Freeman On Sino-US Relations And Taiwan Issue.http://english.peoledaily.com.cn/200404/23/eng20040423-141360.shtml.
    [36] 张军.谎言编织的神话.——“中国军事新威胁论”[Z] .人民网,2004-5-2.http://www.people.com.cn/GB/guardian/1036/2478742..html.
    [37] 这种早期预警系统,侦测范围超过3000公里,覆盖中国的新疆、内蒙古等地,可为台湾提供5-7分钟的预警时间。
    [38] 胡锦涛.中国的发展,亚洲的机遇[Z] .人民网,2004-4-24.这是2004年4月24日胡锦涛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开幕式上发表的主旨演讲。http://www.people.com.cn/GB/shizheng/1024/2466418.html.
    [39] 袁炳忠,翟景升.温家宝出席东盟商业与投资峰会并发表演讲——强调中国的发展强大将给亚洲各国带来发展机遇和实际利益[N] .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10-8(1).
    [40] 翟昆.“睦邻、安邻、富邻”的时代内涵[J] .半月谈,2003,(21):81-83.
    [41] 阎学通.中国国家利益分析[M]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282—283.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十六大报告辅导读本编写组.十六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4]、党的十六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编写组.党的十六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和人民出版社,2002.
    [1]、靳德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89.
    [2]、王绳祖.国际关系史(1——10卷)[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
    [3]、方连庆.国际关系史(现代卷)(1917—1945)[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4]、方连庆.战后国际关系史(1945—1995)[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5]、唐闲兴.近现代国际关系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1]、[美]汉斯·摩根索.国际纵横策论——争强权,求和平[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
    [2]、[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3]、[美]罗伯特·O·基欧汉.新现实主义及其批判[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美]罗伯特·O·基欧汉,约瑟夫·奈.权力与相互依赖(第3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5]、[英]杰弗里·帕克.地缘政治学:过去、现在和未来[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
    [6]、俞正梁.当代国际关系学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7]、王逸舟.西方国际政治学:历史与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8]、卢明华.当代国际关系理论与实践[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9]、王逸舟.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安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10]、张丽东,章前明.当代国际关系概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11]、俞正梁.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关系[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12]、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13]、樊勇明.西方国际政治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14]、阎学通,孙学峰.国际关系研究实用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15]、苏长和.全球公共问题与国际合作:一种制度的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16]、李少军.国际政治学概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17]、仪名海.20世纪国际组织[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1]、王缉思.文明与国际政治——中国学者评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2]、冯绍雷.制度变迁与对外关系——1992年以来的俄罗斯[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3]、曹建.大国政治论衡[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
    [4]、夏保成.国家安全论[M].长春:长春出版社,1999.
    [5]、何方.论和平与发展时代[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
    [6]、庄起善.世界经济新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7]、夏保成,王保庆.欧洲一体化与欧洲安全[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1.
    [8]、陈玉刚.国家与超国家——欧洲一体化理论比较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
    
    社,2001.
    [9]、陈峰君,王传剑.亚太大国与朝鲜半岛[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杨玉珍.知识经济与中国发展战略模式的选择[J].理论学习与研究,1998,(5):34-35.
    [2]曾端祥.我国发展战略理论模式的大提升——从东部沿海开放到西部大开发战略模式研究[J].江汉大学学报,2001,(5).
    [3]曹志宏.对建立东北亚自由贸易区的设想[J].北方经贸,2002,(12):103—104.
    [4]夏义善.“上海合作组织”的特点及其发展前景[J].和平与发展,2001,(3):22—25.
    [5]夏义善.“上海合作组织”和平与合作的典范[J].求是杂志,2001,(14):58-60.
    [6]苗华寿.从“上海五国”机制到“上海合作组织”[J].和平与发展,2001,(3):25—30.
    [7]王金存.具有历史意义的跨越——从“上海五国”到“上海合作组织”[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9):76—81.
    [8]胡延新.从“上海五国”到“上海合作组织”[J].当代世界,2001,(7):19—21.
    [9]俞正梁.上海合作组织:时代的召唤——国家共同治理的范例[J].国际观察,2001,(4):13-15.
    [10]崔颖.加强经济合作,巩固上海合作组织[J].东南亚研究,2001,(6):53-57.
    [11]房广顺,唐彦林.从“上海五国”到“上海合作组织”[J].党政干部学刊,2001,(8):46.
    [12]王正泉.“上海合作组织”的重大意义[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2,(5):38—41.
    [13]许涛.论新形势下的上海合作组织[J].现代国际关系,2002,(6):6—13.
    [14]唐玉华.上海合作组织与中国的石油战略[J].东南亚研究,2002,(3):37-41.
    [15]孙壮志.上海合作组织:任重而道远[J].当代世界,2002,(1):18—20.
    
    
    [16]赵华胜.中亚形势变化与“上海合作组织”[J].东欧中亚研究,2002,(6):54-60.
    [17]张宏伟.上海合作组织——新安全观的典范[J].学术论坛,2002,(2):21-24.
    [18]潘光.新形势下的上海合作组织——挑战、机遇和发展前景[J].国际问题研究,2002,(5):38-42,18.
    [19]云华.中国与东盟的安全——论东盟与周边大国的战略关系(上)[J].东南亚研究,1995,(1):7-9.
    [20]邵允振.中国与东盟:前景广阔的合作伙伴[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1997,(6):11-14.
    [21]孙福生.走向世纪的中国与东盟关系[J].东南学术,1998,(6):104—107.
    [22]陈明华.金融危机以来中国与东盟的关系发展[J].云南社会科学,1999,(4):74—81.
    [23]宋德星.世纪之交中国与东盟关系的再定位及其重要特征[J].国际论坛,1999,(5):47—52.
    [24][新加坡]骆奇.迈向21世纪的中国与东盟关系[J].开放导报,1999,(12):28—30.
    [25]罗文博.构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与东盟结合部经济区[J].创造,1999,(10):4—6.
    [26]侯松岭.中国与东盟关系中的不稳定因素——南沙问题[J].东南亚研究,2000,(5/6):65-69.
    [27]陈明华.进入新世纪中国与东盟面临的挑战[J].东南亚,2000,(1):8-13.
    [28]陈明华.世纪之交的中国与东盟关系发展评述[J].东南亚,2001,(1):7-13.
    [29]郑一省.中国与东盟经贸关系发展的机遇与挑战[J].当代亚太,2002,(1):49-53.
    [30][台湾]田君美.西部大开发对中国与东盟经济整合的影响[J].开放导报,2003,(1):21-22.
    
    
    [31]曹骑豹,李新平.构筑中国与东盟“双赢”发展战略平台[J].学术探索,2003,(3):54-57.
    [32]曹云华.中国与东盟关系:现状和前景[J].东南亚研究,2002,(1):55—63.
    [33]李红,康鹏.中国与东盟协同发展的理论、现实与展望[J].东南亚纵横,2002,(7):9-11.
    [34]邢和平.中国与东盟从经济合作走向政治互信[J].东南亚纵横,2002,(12):11-12.
    [35]左锋.中国与东盟开展区域经济合作模式的选择分析[J].经济界,2002,(4):88-90.
    [36]刘爽,任鸿生.中国与东盟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原因及意义[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52—55.
    [37]刘妙龙,孔爱莉,张伟.亚太地区新形势下的中国地缘政治战略[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4):122-126.
    [38]周玉鸿.浅析冷战后中国地缘政治背景之变迁[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16-19.
    [39]邢希娜.北约东扩对中国地缘政治环境的影响[J].和平与发展,2002,(4):51-53.
    [40]药朝诚.关于未来“亚盟”的探讨[J].晋阳学刊,2003,(6):21-2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