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颜回的德行品质与人性魅力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颜回是孔子三千子弟中最得意的弟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虽然没有留下专门著作,也没有留下具体的业绩,但按照儒家“三不朽”的标准,他仍无愧于一个“不朽”的人物。颜回主要在“立德”方面为后人树立了一个可资借鉴的典范。
     本文我共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首先是对颜回家族做了简单的叙述,主要是从颜回本人简单的生平和其家族的起源两个方面论述的。第二章我主要从颜回德行品质形成的背景、德行品质所包涵的四个方面的内含及德行品质形成的四个方面的具体原因做了比较详细的阐述。因为颜回的德行品质具有审美的非功利性,这是与人格的高尚是相通的,所以第三章我写的是颜回德行品质所富有的五个方面的审美价值。第四章我写了颜回德行品质所体现出的四个方面的人性魅力,特别是对颜氏之儒所唤发出的经久不衰的魅力做了较多的论述。
     总之,颜回德行品质有其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与个人因素,在其影响下形成的德行品质主要有求仁为仁、尊师重教、志向高洁和安贫乐道等内容。而这些品质的形成也是经过勤奋好学、自我修养、乐观精神和师友影响等培养和冶铸的,同时颜回德行品质富有的审美价值不管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在都在熠熠生辉。这都是颜回本身德行光芒的折射,都是颜回德行品质所富涵人性魅力的彰显。他以高尚的道德人格品质影响于后世以至于今天,无愧于位居七十二贤之首。
Yan Hui was the most favored disciple of Confucius, and one of the important master i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history. Even Yan Hui did not proliferate masterpiece or work, he, according to the standard of "three-immortality", was very worthy of immortality in history. Yan Hui erected model in terms of moral essence for later human beings.
     This thesis focuses on moral essence of Yan Hui and his charm of personality, and consists of four chapters. Chapter one makes brief narration of Yan Hui familiy. The life of Yan Hui and the origin of Yan Hui family are included in this chapter. Chapter two probes into the backgroud in which Yan Hui moral essence was originated and four aspects of Yan Hui moral essence as well as the specific reason for each aspect. Since Yan Hui moral essence has the merit of non-utilitaria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esthetics, which is compatible with personal nobality. Chapter four illustrates the charm of personality of Yan Hui in four aspects related to his moral essence, especially put more words on his family immoral charm.
     In all, there are given social background and personal factor for the formation of Yan Hui moral essence, which has the characters of looking for kindness and doing kindness, respect tutor and highlight teaching, hold far-reaching will and poor-happiness as well as obey doctrine attitude. All of these merits must obtained by industrious study, self-cultivation, optimistic spirit and the effect of teacher and friend. The merits of Yan Hui moral essence have their meaning both in the past and nowadays. That's the overflow of his moral essence and his charming personality. So, there is no doubt that Yan Hui is top one among the seventy-two wisdom.
引文
[1](汉)许慎:《说文解字今释》,岳麓书社,1996年12月版,第844页
    [2](清)冯云鹤:《圣门十六子书·颜子书》,山东友谊书社,1989年7月版,第101页
    [3](清)黄爽:《论语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4月版,第5页
    [1](梁)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321页
    [2](清)董诰等:《全唐文卷三四零》,四库本,第3448页
    [3](清)董诰等:《全唐文卷三三七》,四库本,第3415页
    [4](魏)王肃:《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年版,第231页
    [1]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12月版,第14页
    [1](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第411页
    [2](鲁)左丘明:《国语·晋语九》,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3月版,第499页
    [1](唐)孔颖达:《礼记正义·王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第370页
    [2](唐)孔颖达:《礼记正义·王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第425页
    [3]叶瑛:《文史通义校注》,中华书局,2004年9月版,第131页
    [4](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疏:《春秋左传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第1366页
    [1](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论语注疏·先进》,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第2版,第151页
    [2](汉)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中华书局,1997年9月版,第1930页
    [1](魏)王肃:《孔子家语·颜回》,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年4月版,第124页
    [1](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论语注疏·颜渊》,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第2版,第157页
    [2](唐)孔颖达:《礼记正义·曲礼上》,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第1页
    [3](南宋)朱熹:《四书集注》,岳麓书社,2004年8月,第1版,第151页
    [1]陈奇猷:《吕氏春秋校释·任数》,学林出版社,1984年4月,第1版,第1066页
    [2]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5月版,第616页
    [3](东汉)王充:《论衡·实知》,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400页
    [4](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崔骃列传》,中华书局,1997年11月,第1版,第1716页
    [5](东汉)王充:《论衡·讲瑞》,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256页
    [1]陈奇猷:《吕氏春秋校释·劝学》,学林出版社,1984年4月,第1版,第196页
    [2](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论语注疏·先进》,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第2版,第146页
    [3](清)冯云鹤:《圣门十六子书·颜子书》,山东友谊书社,1989年7月版,第102页
    [4](清)郭庆藩:《庄子集释·田子方》,中华书局,2004年1月,第9版,第706页
    [1](汉)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中华书局,1997年9月版,第1932页
    [2](汉)赵岐注、(宋)孙奭疏:《孟子注疏·公孙丑上》,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第77页
    [3](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论语注疏·公治长》,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第2版,第68页
    [4](汉)赵岐注、(宋)孙奭疏:《孟子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第128页
    [1](汉)赵岐注、(宋)孙奭疏:《孟子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第l版,第234页
    [2](清)冯云鹤:《圣门十六子书·颜子书》,山东友谊书社,1989年7月版,第107页
    [3]石磊:《二十二子详注全译·晏子春秋译注·内篇问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版,第100页
    [1]卢元骏:《新序今注今译·刺奢》,台湾商务印书馆,1977年12月版,第210页
    [2](清)郭庆藩:《庄子集释·让王》,中华书局,2004年1月,第9版,第761页
    [3]马非百:《盐铁论简注·地广》,中华书局,1984年10月版,第126页
    [4](清)熊赐履:《学统正统·颜回》,山东友谊出版社,1990年9月版,第188页
    [1]洪玉琴、李守奎:《扬子法言译注·学行》,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版,第14页
    [2]陈郁夫:《周敦颐·通书·颜子第二十三》,东大图书公司,1990年12月版,第135页
    [3]洪玉琴、李守奎:《扬子法言译注·学行》,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版,第13页
    [4]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尚博》,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106页
    [1]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循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401页
    [2](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论语注疏·雍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第2版,第71页
    [3](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论语注疏·先进》,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第2版,第144页
    [4](汉)戴德:《大戴礼记·卫将军文子第六十》,山东友谊书社出版,1991年12月版,第476页
    [1]鲁迅:《古小说钩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1年版,第80页
    [2]王利器:《新语校注·思务》,中华书局,1986年8月版,第171页
    [3](东汉)王充:《论衡》,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207页
    [4]孟庆祥、孟繁红:《孔子集语·卷十三》,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版,第554页
    [1](东汉)王充:《论衡·命义篇》,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19页
    [2](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论语注疏·先进》,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第2版,第143页
    [3]赵善诒:《说苑疏证·敬慎》,华东师范大学出版,1985年版,第298页
    [1]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精神训》,中华书局,1989年5月版,第241页
    [2](清)王先谦:《荀子集解·子道》,中华书局,1997年10月,第4版,第400页
    [3]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齐俗训》,中华书局,1989年5月版,第352页
    [4](曹魏)徐干:《中论·虚道》,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2月版,第7页
    [1](梁)刘勰撰、林其锬、陈凤金集:《刘子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10月版,第100页
    [2](魏)王肃:《孔子家语·六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年版,第106页
    [3]许维遹:《韩诗外传集释·卷七》,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68页
    [1](魏)何晏注、(宋)邢爵疏:《论语注疏·里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第2版,第47页
    [2]洪玉琴、李守奎:《扬子法言译注·学行》,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版,第5页
    [3]陈郁夫:《周敦颐.通书·圣蕴》,东大图书公司,1990年12月版,第140页
    [1]许维遹:《韩诗外传集释·卷二》,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72页
    [2](魏)王肃:《孔子家语·颜回》,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年版,第127页
    [3]许维遹:《韩诗外传集释·卷九》,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312页
    [1](汉)班固:《汉书·楚元王传第六》,中华书局,1997年11月,第1版,第1945页
    [2](唐)孔颖达:《礼记正义·檀弓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第300页
    [3](魏)王肃:《孔子家语·颜回》,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年版,第126页
    [1](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论语注疏·八修》,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第2版,第30页
    [2](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论语注疏·述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第2版,第85页
    [3]杨伯峻:《列子集释·仲尼》,中华书局,1997年10月,第5版,第114页
    [1](南宋)朱熹:《四书集注》,岳麓书社,2004年8月,第1版,第102页
    [2]车尔尼雪夫斯基:《生活与美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10页
    [1]许维遹:《韩诗外传集释·卷二》,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43页
    [2]李轶、李守奎:《二十二子详注全译·尸子》,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版,第112页
    [3]许维遹:《韩诗外传集释·卷四》,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61页
    [1]鲁迅:《古小说钩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1年版,第80页
    [2]《永乐大典》(残卷)卷之三千一,见《九真人·风土生人》
    [1](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论语注疏·雍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第2版,第82页
    [2](唐)孔颖达:《礼记正义·中庸》,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第1456页
    [3](清)王先谦:《荀子集解·子道》,中华书局,1997年10月,第4版,第112页
    [4](唐)孔颖达:《礼记正义·中庸》,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第1426页
    [1](唐)孔颖达:《礼记正义·中庸》,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第1455页
    [2](清)王先谦:《荀子集解·子道》,中华书局,1997年10月,第4版,第400页
    [3](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论语注疏·雍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第2版,第83页
    [1](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论语注疏·述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第2版,第87页
    [2](南宋)朱熹:《四书集注》,岳麓书社,2004年8月,第1版,第64页
    [1](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论语注疏·公治长》,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第2版,第59页
    [2](南宋)朱熹:《四书集注》,岳麓书社,2004年8月,第1版,第87页
    [3](魏)王弼、(魏)韩康伯注:《周易正义·系辞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第2版,第309页
    [1](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论语注疏·卫灵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第2版,第210页
    [2](汉)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中华书局,1997年9月版,第1932页
    [1]许维遹:《韩诗外传集释·卷九》,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319页
    [2](魏)王肃:《孔子家语·致思篇》,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年版,第49页
    [1](清)王先谦:《荀子集解·大略》,中华书局,1997年10月,第4版,第518页
    [2](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论语注疏·述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第2版,第91页
    [3](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论语注疏·雍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第2版,第75页
    [4]许维遹:《韩诗外传集释·卷十》,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357页
    [1](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论语注疏·里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第2版,第48页
    [2](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论语注疏·先进》,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第2版,第149页
    [3](魏)王弼、(魏)韩康伯注:《周易正义·系辞上》,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第2版,第267页
    [4]杨伯峻:《列子集释·仲尼》,中华书局,1997年10月,第5版,第114页
    [1](元)李纯仁辑:《续修四库全书·新编颜子五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3月版,第26页
    [1]杨伯峻:《列子集释·仲尼篇》,中华书局,1997年10月,第5版,第122页
    [2](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论语注疏·雍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第2版,第71页
    [3](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论语注疏·雍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第2版,第73页
    [4](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论语注疏·子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第2版,第120页
    [5](汉)戴德:《大戴礼记·卫将军文子第六十》,山东友谊书社出版,1991年12月版,第476页
    [6](东汉)王充:《论衡·定贤篇》,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421页
    [7](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论语注疏·先进》,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第2版,第145页
    [1](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论语注疏·泰伯》,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第2版,第102页
    [2](魏)王肃:《孔子家语·弟子行》,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年版,第80页
    [3](汉)司马迁:《史记·伯夷列传》,中华书局,1997年9月版,第3116页
    [1]陈奇猷校注:《韩非子集释·显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1080页
    [2]吴龙辉:《原始儒家考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08页
    [3]郭沫若:《十批判书·儒家八派的批判》,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年版,第124页
    [4](汉)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华书局,1997年9月版,第1938页
    [1](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论语注疏·先进》,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第2版,第146页
    [1](清)郭庆藩:《庄子集释·至乐》,中华书局,2004年1月,第9版,第620页
    [2]赵善诒:《说苑疏证·敬慎》,华东师范大学出版,1985年版,第298页
    [3](魏)王肃:《孔子家语·贤君》,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年版,第88页
    [1](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论语注疏·先进》,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第2版,第153页
    [2](汉)司马迁:《史记·儒林列传》,中华书局,1997年9月版,第3115页
    [3](清)郭庆藩:《庄子集释·人世间》,中华书局,2004年1月,第9版,第131页
    [4](清)郭庆藩:《庄子集释·人世间》,中华书局,2004年1月,第9版,第131页
    [1](清)郭庆藩:《庄子集释·大宗师》,中华书局,2004年1月,第9版,第282页
    [2]陈鼓应:《庄子今译今注》,中华书局,2001年8月,第8版,第112页
    [3](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论语注疏·里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第2版,第48页
    [4](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论语注疏·泰伯》,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第2版,第104页
    [1](汉)赵岐注、(宋)孙奭疏:《孟子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第128页
    [2]冯云鹤:《圣门十六子书》,山东友谊书社,1989年7月版,第108页
    [3](南宋)朱熹:《四书集注·为政第二》,岳麓书社,2004年8月,第1版,第61页
    [1]许维遹:《韩诗外传集释·卷七》,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68页
    [2]许维遹:《韩诗外传集释·卷九》,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319页
    [3](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论语注疏·泰伯》,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第2版,第106页
    [1]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逸民》,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100页
    [2]《阙里志》卷十三
    [1]孟庆祥、孟繁红:《孔子集语·搜神记·八》,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版,第554页
    [2]颜景琴等:《新编陋巷志》,齐鲁书社,2002年9月版,第63页
    [1]陈郁夫:《周敦颐·通书·志学第十》,东大图书公司,1990年12月版,第124页
    [2]梁玉绳:《人表考》卷二,中华书局,1982年7月版,第561页
    [3]颜景琴等:《新编陋巷志》,齐鲁书社,2002年9月版,第65页
    [4]颜景琴等:《新编陋巷志·卷六》,齐鲁书社,2002年9月版,第68页
    [1](宋)范晔:《后汉书·吴延史卢赵列传》,中华书局,1997年11月版,第1版,第2104页
    [2]马非百:《盐铁论简注·地广》,中华书局,1984年10月版,第126页
    [3](明)张溥辑:《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曹植·大司马曹休诔》,文津出版社,第1120页
    [4](明)张溥辑:《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曹植·谏取诸国士息表》,文津出版社,第1072页
    [1](明)张溥辑:《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阮籍·咏怀诗十九篇》,文津出版社,第1329页
    [2](明)张溥辑:《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嵇康·嗟古贤原宪》,文津出版社,第1422页
    [3](明)张溥辑:《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嵇康·黄门郎向子期难养生论一首》,文津出版社,第1370页
    [4](明)张溥辑:《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嵇康·声无哀乐论》,文津出版社,第1380页
    [5](明)张溥辑:《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陶渊明·饮沥二十首》,文津出版社,第2483页
    [6]《韩昌黎先生全集》卷一
    [7]颜景琴等:《新编陋巷志》卷七,齐鲁书社,2002年9月版,第73页
    [1](晋)陈寿:《三国志卷十·魏书十·荀彧荀攸贾诩传》,中华书局,1997年11月版,第307页
    [2](晋)陈寿:《三国志卷十·魏书十·荀彧荀攸贾诩传》,中华书局,1997年11月版,第321页
    [3](晋)陈寿:《三国志卷五十一·吴书六·宗室传》,中华书局,1997年11月版,第1205页
    [4](宋)范晔:《后汉书·冯衍传》,中华书局,1997年11月,第1版,第990页
    [1](唐)房玄龄:《晋书·颜含传》,中华书局,1983年2月版,第2285页
    [1](唐)房玄龄:《晋书·颜含传》,中华书局,1983年2月版,第2286页
    [2](梁)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止足第十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316页
    [3](唐)房玄龄:《晋书·颜含传》,中华书局,1983年2月版,第2287页
    [4](梁)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勉学第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193页
    [1](梁)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止足第十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316页
    [2]《全唐文》卷三三七,见《与李太保帖八首·乞米帖》
    [1]《论语注疏》,(魏)何晏注、(宋)邢昺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孟子注疏》,(汉)赵岐注、(宋)孙奭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四书集注》,(宋)朱熹著,岳麓书社,2004
    [4]、《荀子集解》,(清)王先谦著,中华书局,1997
    [5]、《春秋左传正义》,(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6]、《周易正义》,(魏)王弼、(魏)韩康伯注,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7]、《毛诗正义》,(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8]《韩非子集释》,陈奇猷校注,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9]《列子集释》,杨伯峻撰,中华书局,1997
    [10]《说苑疏证》,(汉)刘向撰、赵善诒疏证,华东师范大学出版,1985
    [11]《礼记正义》,(汉)郑玄注、(唐)孔颖达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2]《尚书正义》,(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3]《论语新解》,钱穆著,三联书店,2004
    [14]《大戴礼记》,(汉)戴德撰,山东友谊书社出版,1991
    [15]《抱朴子外篇校笺下》,(东晋)葛洪著、杨明照校笺,中华书局,1997
    [16]《庄子集释》,(清)郭庆藩著,中华书局,2004
    [17]《韩诗外传集释》,(汉)韩婴撰、许维遹校释,中华书局,1980
    [18]《颜氏家训集解》,(隋)颜之推、王利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19]《老子今译今注》,(台湾)陈鼓应著,商务印书馆出版,2004
    [20]《朱子语类》,(宋)黎清德编、王星贤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21]《孔子家语》,(魏)王肃撰,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
    [22]《新序今注今译》,卢元骏译,台湾商务商务印书馆,1977年12月
    [23]《新语校注》,(汉)陆贾撰、王利器校注,中华书局,1986
    [24]《诸子学述》,(清)罗焌著,岳麓书社,1995
    [25]《孔门七十二贤》,李廷勇著,三秦出版社,2000
    [26]《刘子校注》,(梁)刘勰撰,林其锬、陈凤金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27]《淮南鸿烈集解》,刘文典撰,冯逸、乔花点校,中华书局,1989
    [28]《吕氏春秋校释》,陈奇猷校释,学林出版社,1984
    [29]《二十二子详注全译·扬子法言译注》,洪玉琴、李守奎译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30]《二十二子详注全译·孔子集语译注》,孟庆祥、孟繁红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
    [31]《二十二子详注全译·晏子春秋译注》,石磊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32]《二十二子详注全译·尸子译注》,李守奎、李轶译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
    [33]《儒家辩证法研究》,庞朴著,中华书局,1984
    [34]《中国儒学史》,赵吉惠、郭厚安、赵馥洁、潘策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35]《十批判书·儒家八派的批判》,郭沫若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
    [36]《孔子学说精华体系》,杜任之、高树帜著,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
    [37]《孔子思想体系》,蔡尚思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38]《原始儒家考述》,吴龙辉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39]《中国美学史》,李泽厚、刘纲纪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40]《孔子弟子资料汇编》,李启谦、王式伦著,山东友谊书社,1991
    [50]《新编颜子五卷》,元李纯仁辑,《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51]《新编陋巷志》,国伟、颜景琴等编,齐鲁书社,2002
    [52]《圣门十六子书·颜子书》,冯云鹤撰,山东友谊书社,1989
    [53]《学统》,熊赐履著,山东友谊书社,1990
    [54]《中论》,(曹魏)徐干,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
    [55]《论衡》,(东汉)王充撰,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56]《说文解字今释》,(东汉)许慎撰、汤可敬释,岳麓书社,1996
    [57]《盐铁论简注》,(西汉)桓宽、马非百注释,中华书局,1984
    [58]《周敦颐·通书》,陈郁夫著,东大图书公司,1990年12月
    [59]《士与中国文化》,余英时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60]《古代文论的人文追寻》,袁济喜著,中华书局,2002
    [61]《古小说钩沉》,鲁迅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1
    [62]《颜子研究论丛》,于联凯、颜世谦著,齐鲁书社,2003
    [63]《孔子与德行派弟子》,万光军,泰山学院学报,2003(3)
    [64]《颜子研究》,骆承烈编,人民日报出版社,1994
    [65]《关于颜回研究的几个个问题》,董韶华、韶军,山东师大学报,1997(2)
    [66]《颜乐新探》,杜豫、刘振佳,齐鲁学刊,2005(2)
    [67]《颜氏家族文化述论》,于联凯、于溟,济南教育学报,2005(5)
    [68]《颜氏家族儒家精神与文艺思想传承的个案研究》,李文玉,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3(3)
    [69]《从颜氏之儒的思想特质看其与易学的关系》,颜炳罡、陈代波,周易研究,2004(3)
    [70]《庄子思想对儒家思想的融通》,彭昊,湖南师范大学,2001年
    [71]《后汉书》,(宋)范晔著,中华书局,1997
    [72]《史记》,(西汉)司马迁著,中华书局,1997
    [73]《越绝书》,(东汉)袁康、吴平辑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74]《颜含传》、《晋书》卷八十八,(唐)房玄龄著,中华书局,1974
    [75]《文苑传·颜之推传》、《北齐书》卷四十五,(唐)李百药著,中华书局,1972
    [76]《颜延之传》,《宋书》卷七十三,(南朝梁)沈约著,中华书局,1974
    [77]《颜师古传》,《旧唐书》卷七十三,(后晋)刘昫等著,中华书局,1975
    [78]《颜师古传》,《新唐书》卷一百九十八,(宋)欧阳修、宋祁,中华书局,197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