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传唱与文化书写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近二十年来,文学人类学的研究受到国内文学与人类学界的共同关注。在文学研究领域,人类学对“文化”的定义和对“人类文化”的整体研究方法,使对文学作品的研究,得以在“人类整体经验”的视野中进行。同时,中国人类学研究受到欧美人类学学界“实验民族志”潮流的影响,也开始关注人类学在某种程度上的“文学转向”:即在后结构主义思潮的影响下,把民族志书写视为经由文学修辞而塑造的“虚构”文本,进而反思文化表述中的诗学和政治问题。
     由文学和人类学学科的交叉,激活了一些跨学科的研究议题,开拓了新的论述空间。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其一是对古代文学典籍的“文化破译”;其二是对“口头传统”的研究;其三是对文学表述与族群和民族国家关系的论述。这三方面的具体研究不同,但也有共通的视角和论域,即借助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获得对地方文化的认知,试图:1、达到对多元的、具有差异性的地方性知识的“还原”,2、通过对地方性知识的“还原”,重新勾勒“中国文学/文化”乃至“人类文学/文化”的知识谱系。
     在这样的学科背景下,本文选择“刘三姐文化”作为论说对象,尝试以这个勾连起(主要是)两广(广西、广东)的民间歌唱文化、牵连着400多年来的文化书写、文化运动的传说形象为例,讨论一种“地方性文化”如何被民间、文人、学界、官方的不同话语呈现,以及这些不同的呈现体现了人们如何想像“异地/当地文化”和“中国文化”。
     “刘三姐”(最初称为“刘三妹”)传说是流传在中国南部的著名民间传说。最初见于明清之际的地方志和文人笔记;在“五四”时期歌谣学大潮中被再次从民间收集。20世纪50—60年代,彩调剧《刘三姐》造成了席卷整个广西的“刘三姐会演”运动,电影《刘三姐》进一步使“壮族歌仙”风靡全中国甚至东南亚。改革开放以来,“刘三姐”作为最具地方象征的文化符号,出现在广西诸多领域的生活中:直到今天仍在广西长盛不衰。这表明,“刘三姐文化”如果不是唯一的、也是少见的一个延续400余年、贯穿一个世纪中国民间文化运动的重要现象。就国家空间、族群地理方面而言,“刘三姐”是分布于中国南部、联系着古代“百越”、近代“两粤”/岭南的当代的“广西”、“壮族”的民间事象。就族群文化、民间文化的境遇而言,“刘三姐”经历了明清时期中原士人对蛮地民风的书写,经历了民国时期的现代民俗学运动,还经历了1949年以后以民众文化的名义来改造的社会主义文化运动、以及20世纪后期以来伴随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而涌现的旅游文化、大众文化等等;以至到了21世纪,“刘三姐”又加入了新兴的国际性的文化运动——进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可以说,在数百年来民族文化和民间文化沉浮的浪潮中,“刘三姐”始终是纠缠于中原与边地、汉族和南方民族关系,纠缠于国家、文人、民众行为的文化符号。
     “刘三姐文化”涉及的范围虽然既广且杂,但本文不作面面俱到的描述,而是将其视为一种“文化表征”,在总体梳理的基础上选取各个历史阶段中的关键事件来加以分析。在“文化表征”的层面,“刘三姐”不当视为一种民族民间文化的直接呈现。因为在试图从“刘三姐”进入某种民族民间文化之前,要审视的是这种被提取的“民族”和“民间”经过了怎样的规范体系和权力阶序的制约?在“刘三姐”被表述的背后,是什么样的现实情境在主导其话语的展开?文化表征背后的“本相”为何?
     围绕着上述问题,本文从中原对岭南的认识历史和近现代南方政治地理以及民族的变迁过程,去查看作为南方民族文化代表的“刘三姐”是如何在历史的动态结构中呈现的。本文第一章交待岭南和百越族群的历史,以及在中原汉语书写中,“刘三姐”关联着中原文化的文人对“岭南”“两粤”和“百越”怎样的想象传统。第二章结合民国时期歌谣学和民俗学运动的背景,讨论在新的西学范式下,学人从“民间歌谣”和“民间传说”的角度对“刘三妹”加以把握,并在新涌现的地理区分和种族区分的背景下重新审视这个传说人物的属性。第三章至第六章主要研究了20世纪中期以来,“刘三姐”如何配合着广西壮族形象塑造和地方文化建设,成为壮族和广西的文化表征;并以发生在21世纪的民间文化建设个案为例,说明白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刘三姐文化运动”如何反馈和影响了民间的“刘三姐叙述”。
     通过笔者的梳理发现,“刘三姐”作为中原与岭南族群交往历史中被发现和持续塑造的一个少数族群文化符号,在几百年来的呈现中,经历了从岭南的表征,收缩到广西表征的过程。“刘三姐”作为一种文化表征,是岭南民间文化被翻译、被纳入汉语世界的产物。自一开始被发现,“她”就是中原帝国辖内“蛮荒之地”的代表。自20世纪中期,广东逐渐成功地将自身的文化“去蛮夷化”,成为国内的汉族地区和经济发达之地以后,代表着岭南异族歌俗文化的“刘三姐”,则不再适宜作为广东文化的表征。相反,广西作为壮族自治区亟需树立具有壮族特性的文化表征,昔日中原人心目中“蛮荒”的岭南风俗表征就顺理成章嫁接到今日广西少数民族文化之上。这就是“刘三姐”从岭南文化表征“收缩”为广西文化表征背后的现实情境。
     在“刘三姐”被表述的历史过程中,这个形象既象征着岭南异族的文化,又是被汉语所叙述和表征的传统。这使其区别于其他基本流传在少数民族内部的文化,因此更快、更早地被汉语文化吸收、被汉人欣赏。种种“刘三姐文化”,均是由这种跨越族际、加入汉语文化的逻辑而衍生出来的变体:显示了不同的表述者利用“刘三姐”来区分中原和岭南、汉族和壮族,乃至在广西内部以争夺文化表征来进行社会发展资源争夺。这个符号的历史演变,就是岭南地理和族群变动的历史折射。
     为此,本研究的意义在于通过一个个案的研究,反思当下民族文化研究的范式。“刘三姐研究”表面上看是一个少数民族文化研究的个案,但并没有跟随既有的以本质主义思维来研究民族文化的方式——借用少数民族的历史证据和文化证据,去考证“刘三姐”的“真身”为何,或搜集其蛛丝马迹汇集成“刘三姐”大观;而是通过梳理“刘三姐表征”的关键性文本的形成,希望揭示这种表面上的“少数民族文化”,实际上是岭南/少数民族在四百余年来被中原/汉族文化不断识别和接纳的产物,也是前者内部的地理和文化不断变迁的反映。进一步地,笔者还希望藉由该案例的研究,提供从文学人类学的角度——由中国历史上族群互动和文化交往的动态视野,来考察和论述民族文化和民族文学“生成”的一种新视角。
In last 20 years, the literary anthropological research has gotten common concern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anthropology circles. Now, according to the definition of culture and the methodology of studying the overall culture in anthropology, the study of literary texts could be undertook in the view of the whole experience of all human being. Meanwhile, with the influence of the experimental ethnography trend in European and American anthropology, to some extent, Chinese anthropological study is beginning to concern the trend, which "change the direction to literature": that i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post-structuralism, the ethnography is viewed as fictitious texts, thus some poetic and political issues in cultural expressions get reflected.
     The cross of the literature and the anthropology creates some issues of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which includes three perspectives: First, the interpretation to the ancient literary works with view of anthropology; secondly, the study of the oral traditions; last, the study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literary representation and nation-state. There are some differences in these perspectives, but they all have the same view and frame that is to recognize the local culture by anthropological fieldwork, and try to restore the diversity of local knowledge and reconstruct the knowledge of Chinese literature/culture and human literature/culture.
     In such context, this dissertation chooses the culture of Liu Sanjie as the object, which is a legendary image connecting Guangxi province and Guangdong province, and influencing 400-year cultural writings and movements.
     The legend of "Liu Sanjie"(named "Liu Sanmei " originally) is a famous folklore in the south of China. It was written in the local chronicles and literary sketches in Ming Dynasty and Qing Dynasty. And it was recollected during the May 4th Movement. In the fifties to sixties in 20 century, Cai Diao opera Liu Sanjie made the performing movement sweeping Guangxi, and the movie Liu Sanjie made this gifted singer of Zhuang people popular in the whole China and even the South-East Asia.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 "Liu Sanjie", as the most typical symbol, has been popular in many fields of Guangxi, which shows that Liu Sanjie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and infrequent phenomenon lasting for more than 400 years and influencing Chinese cultural movement since one century ago. In the view of cultural geography, "Liu Sanjie" is a folklore image scattered in the south of China, having important relation with the culture of the "Bai Yue" (百越) ethnic groups in the ancient time, the "Two Yue" (两粤) and "Lingnan" (岭南) in the modern times, and the Guangxi Province and the Zhuang people in contemporary tim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ulture of ethnic groups and folklore, "Liu Sanjie" had been a part of the texts about the savage custom written by the scholars in the "Central Plain" region, had experienced the modern folklore movement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had undergone the socialist cultural transformation by the name of the popular culture after 1949, and had undergone the tourist industry and the popular culture in the late period of 20 century. In the beginning of 21 century, "Liu Sanjie" has joined the developing international cultural movement, and was written in the lis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Maybe it can be said that during the fluctuation of national culture and folk culture, "Liu Sanjie" has always been the sign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Central Plain" region and the borderland, between the Han people and the minority.
     The culture of Liu Sanjie relates to too great region, but this dissertation is not to describe every prospect, however, only view it as a cultural representation and analyze the chosen key events in every historical period. As a represented sign, "Liu Sanjie" ought not to be regarded as the direct representation of folk culture, because we still need see how the folk culture is restricted by the standard system and the power, see what context is the representation in and what reality is on the back of textual representation?
     Through scanning the history of the people in "Central Plain" region knowing those in "Lingnan" region, and the process of politics, geography and nation, I research, as a representative of the culture of ethnic groups in the south of China, how "Liu Sanjie" presents concretely. The first chapter of the dissertation describes the history of Lingnan area and the Bai Yue ethnic groups, and the tradition that scholars in Central Plain region imagining "Lingnan", "Two Yue" and "Bai Yue". The second chapter discusses how scholars survey "Liu Sanjie" from the respect of folksong and folklore in the background of Western new paradigm. From the third to the sixth chapter, I mainly research how "Liu Sanjie" has been the representation of the Zhuang people and Guangxi province since the middle of 20 century. And taking the construction of folk culture in 21 century as example, this part also explains how the cultural movement of Liu Sanjie has effected the narration of Liu Sanjie in folklore since 1950s,.
     Through these researches, I find that "Liu Sanjie" has become the representation of Guangxi province deflating from that of Lingnan region. As a cultural sign, "Liu Sanjie" is the consequence of interpreting Lingnan folk culture into Chinese culture. From the very beginning, "she" presented the culture of savage region governed by Central Empire. From the middle of 20 century, Guangdong province has got rid of the savage color gradually and become the developed area in China. Thus, "Liu Sanjie" presenting the other ethnic singing custom, does not fit to be the very presentation of Guangdong. On the contrary, Guangxi needs a symbolic sign containing the feature of the Zhuang people. So the representation of savage folk custom of Lingnan in past became that of the minority culture of Guangxi province. That is how "Liu Sanjie" "drew back to" be represented Guangxi culture from Lingnan culture.
     In the process of the representation, "Liu Sanjie" symbolizes the other's culture in Lingnan region, and it is also the tradition narrated and represented by Chinese, which distinguishes it from the other culture that only spread within the minorities, so it is earlier and sooner absorbed and appreciated by the Chinese culture. All kinds of culture of Liu Sanjie, are the varieties of cross ethnic communication, showing how different writers use "Liu Sanjie" to differentiate Central Plain region and Lingnan region, the Han people and the Zhuang people, even showing how the people in different area in Guangxi shoot for resources by striving for cultural representation. And the history of this sign reflects the changing history of geography and ethnic groups.
     Therefore, the significanc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reflect the paradigm of national culture studies. On the surface, the study of Liu Sanjie is a case of minority cultural study, in fact, it does not follow the traditional way to research national culture, but announces the ostensible minority culture is actually the result of Lingnan and minority being recognized and accepted by Central Plain and Han people in 400 years, and also reflects the changing history of former's territory and culture. By studying the case, I hope to provide a new view that scan the "shaping" process of national culture and literature from the point of literary anthropology.
引文
① 作为一种学术研究现象,“文学人类学”在中国的正式提出由20世纪90年代的一系列事件促成:1996年中国比较文学学会长春年会组织了文学人类学专题研讨会,并成立中国文学人类学学会;北京《文艺研究》、南宁《广西民族研究》组织笔谈和专栏文章;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文学人类学笔记从书”5种;1997年11月,中国文学人类学学会召开首届学术研讨会,与会人员包括比较文学界的著名学者,如乐黛云、汤一介、曹顺庆、叶舒宪、彭兆荣等。由此,“文学人类学”最初渗透着不少比较文学的学科意识。
    ② 参见萧兵《世界村的新来客——“走向人类、回归文学”的文学人类学》,载《江苏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第120-121页;夏敏《首届文学人类学学术研讨会简介》,载《民族文学研究》,1998年第2期,第94页。
    ③ 指的是“文化人类学”对“文化”的定义,一般认为泰纳的定义是最早确切提出“文化”,详见后文。
    ④ 如中国文学人类学的主要倡导者之一的叶舒宪,借用弗莱“原型批评”的方法,把整个文学作为一个结构整体去分析,挖掘文学中蕴含的普遍知识。代表成果如《中国神话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文学与人类学——知识全球化时代的文学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⑤ (美)詹姆斯·克利福德(James Clifford)、乔治·E.马库斯(George E.Marcus)‘写文化——民族志的诗学与政治学》,高丙中等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
    ① 詹姆斯·克利福德(James clifrord) 《导言:部分的真理),《写文化——民族志的诗学与政治学》,前引书,第34页。
    ② 根据叶舒宪等人对古代典籍的“文化破译”,实际上这种方法也是将古代典籍的内容视为在时间上远离我们的“异文化”、“地方性知识”,需要采用人类学对异文化研究的方法将其“还原”。
    ③ “刘三姐”在传说中具有多种异名(见“结语”部分),本文若不必特别指示某时代或某人对其异名的使用,则一律采用当今普遍的说法,采用“刘三姐”代之。
    ① 钟敬文《歌仙刘三妹故事》,邓凡平选编《刘三姐传说集》,广西民族出版社,1995年,第9页(原载《民间文艺》1927年11-12期合刊)。
    ① 钟敬文《刘三姐传说试论》,《钟敬文学术论著自选集》,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
    ① 覃桂清,《探索歌仙千古之谜:刘三姐纵横》,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2年。
    ② 邓凡平选编《刘三姐传说集》,《刘三姐剧本集》,《刘三姐评论集》,《刘三姐山歌集》,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5年。
    ③ 过伟《中国女神》,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
    ④ 杨宁宁《刘三姐形象演变探微》,《民族文学研究》,1998年第1期,第64—67页;《“刘三姐”——壮汉民族文化交融结出的硕果》,《民族文学研究》,2003年第2期,第37-40页。
    ① 宜山县“三套集成”编委会《宜山县歌谣集》,1987年。
    ① 黄勇刹《壮族歌谣概论》,广西民族出版社,1983年。
    ② 钟敬文《刘三姐传说试论》,《钟敬文学术论著自选集》,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
    ③ 农学冠《刘三姐文化初论》,潘琦主编《刘三姐文化品牌研究》,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
    ① 泰勒《原始文化》,连树声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页。
    ② 参见雷蒙·威廉斯《文化与社会》,吴松仁、张文定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赵国新《文化研究》,载《西方文论关键词》,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年,第558-567页。
    ① (美)格尔兹(Clifford Geertz)《文化的阐释》,韩莉译,译林出版社,1999年。
    ② (法)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实践感》,蒋梓骅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
    ③ 保罗·拉比诺《表征就是社会事实:人类学中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美)詹姆斯·克利福德(James Clifford)、乔治·E.马库斯(George E.Marcus)编《写文化——民族志的诗学与政治学》,高丙中等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283-314页。
    ④ 王明珂《反思史学与史学反思:文本表征分析》(未刊稿)。
    ① 此处的歌名戏中无,按陆次云《峒嵠纤志志余》的记录名之。参见(清)陆次云《峒嵠纤志志余》,《昭代丛书》,上海古籍出版社(据道光本印),1990年,第450页。
    ② 蒋士铨《雪中人》,《蒋士铨戏曲集》,中华书局,1993年,第329—330页。
    ① (汉)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中华书局,1962年。
    ② 最有代表性的说法有二:晋朝裴渊《广州记》称五岭为:大瘐、始安、临贺、桂阳、揭阳;北魏郦道元的说法是:大瘐、越城、萌渚、骑田、都庞。参见胡守为《岭南古史》,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页。
    ③ (宋)周去非著、杨武泉校注《岭外代答校注》,中华书局,1999年,第12页,注释五。
    ④ (汉)司马迁《史记·张耳陈馀列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七册,第2573页。
    ⑤ (汉)司马迁《史记·张耳陈馀列传》,前引书,第2574页。
    ⑥ 同上。
    ① 房玄龄等《晋书·地理志》,中华书局,1974年。
    ② (宋)周去非著、杨武泉校注《岭外代答校注》,中华书局,1999年,第11页。
    ③ (宋)周去非著、杨武泉校注《岭外代答校注》,中华书局,1999年,第12页,注释五。
    ④ 胡守为《岭南古史》,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页。
    ① 陈国强、蒋炳钊等《百越民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第1-2页。
    ② 据《百越民族史》,关于越族的名称的来源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华夏人“对于东南沿海地区使用形态特殊的有段石 的人们共同体的称呼”,属于他称;另一种观点认为古代南方土著称呼“人”的语言,读音为wut、wat、wet,汉人遂以“越”称之。这是由自称化来。陈国强、蒋炳钊等《百越民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第4-6页。
    ③ 关于这一点,王明珂对战国文献中“氐羌”的研究可作为旁证。王先生认为出自诸子著作、《吕氏春秋》、《逸周书》等的“氐羌”记录,混杂着神话传说,并不一定是事实记录。由此,“氐羌”在当时只是指某西方人群,并非指“某一与华夏经常有往来接触的异族”。战国时期记载“越”的同类文献,亦可作如是分析,而不能视为“越族”存在的佐证。参见王明珂《华夏边缘》,社会文献出版社,2006年。
    ④ 转引自陈国强、蒋炳钊等《百越民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第18页。
    ⑤ 同上。
    ① 程美宝《地域文化与国家认同:晚清以来“广东文化”观的形成》,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第45页。
    ② 程美宝《地域文化与国家认同:晚清以来“广东文化”观的形成》,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第46页。
    ③ 《礼记正义》,李学勤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98-399页。
    ① 皮锡瑞《经学通论·论王制为今文大宗即春秋素王之制》,转引自皮鹿门笺注、王锦民校笺《王制笺》,华夏出版社,2006年,第16页。
    ② 刘小枫《〈王制与大立法者之“德”〉》,皮鹿门笺注、王锦民校笺《王制笺),华夏出版社,2006年,第5页。
    ③ 皮鹿门笺注、王锦民校笺《王制笺》,华夏出版社,2006年,第127页。
    ① 参见徐新建《族群地理与生态史学——由藏彝走廊引起的综述和评说》,[香港]《二十一世纪》,2005年8月号。
    ① 参见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186页,第199页,第202页。
    ② 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前引书,第186页,注释①。
    ① 彭静中《中国方志简史》,四川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67-73页。
    ② 关于“方志”反映了华夏化倾向的概述,参见王明珂《反思史学与史学反思:文本表征分析》(未刊稿)。此外,程美宝对晚清以来广东方志的研究表明,士人对“地方文化”的书写,往往折射着他们的中国文化观念。参见程美宝《地域文化与国家认同:晚清以来“广东文化”观的形成》,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
    ③ 参见刘叶秋《历代笔记概述》,北京出版社,2003年,第4页。
    ④ 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
    ⑤ 刘叶秋《历代笔记概述》,前引书,第11页。
    ⑥ 刘叶秋先生认为,笔记的成熟期是唐朝。参见刘叶秋《历代笔记概述》,前引书,第92页。
    ⑦ 屈大均《广东新语》,中华书局,1985年。
    ① (汉)杨孚《异物志》,曾钊辑,《笔记小说大观》,台北:新兴书局,1984年,第25编3册,第1366页。
    ② 郭璞对“儋耳”的描述为:“其人耳大下儋垂在肩上,朱崖儋耳,镂画其身,亦以放之也。”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425页。
    ③ 《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其珠崖、儋耳二郡在海洲上,东西千里,南北五百里。其渠帅贵长耳,皆穿而缒之,垂肩三寸,”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1973年。
    ① 《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三四七·岭表录异》“提要”,〔清〕纪昀等总纂,台湾商务印书馆,第80页。
    ② (清)吴震方《岭南杂记》,《笔记小说大观》,台北:新兴书局,1984年,第3编10册。
    ③ (清)李调元《南越笔记》,《函海》第22函。
    ④ (宋)周去非著、杨武泉校注《岭外代答校注》,中华书局,1999年,第1页。
    ① 《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三四七·桂海虞衡志》“提要”,〔清〕纪昀等总纂,台湾商务印书馆,第366页。
    ②〔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序》,《范成大笔记六种》,中华书局,2002年,第81页。
    ③〔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序》,《范成大笔记六种》,中华书局,2002年,第134-135页。
    ④ 《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三四七·桂海虞衡志》“提要”,〔清〕纪昀等总纂,台湾商务印书馆,第389页。
    ①〔宋〕周去非著、杨武泉校注《岭外代答校注》,中华书局,1999年,第411页。
    ② 同上,校注1。
    ① 顾颉刚《粤风的前身》,《民间月刊》第二卷,第八号,收入台湾国立北京大学中国民俗学会编《民俗丛书》第一辑第21册,台北:东方文化书局,1971年,第124-131页。
    ① 王鞠候《关于〈粤风的前身〉》,《民间月刊》第二卷,第九号,台湾国立北京大学中国民俗学会编《民俗丛书》第一辑第22册,台北:东方文化书局,1971年,第253-259页。
    ② 顾颉刚《粤风的前身》,《民间月刊》第二卷,第八号,收入台湾国立北京大学中国民俗学会编《民俗丛书》第一辑第21册,台北:东方文化书局,1971年,第128-129页。
    ③〔清〕王士桢《池北偶谈》(下册),中华书局,1982年,第383-384页。
    ④ 陆次云《峒嵠纤志志余》,《昭代丛书》,上海古籍出版社(据道光本印),1990年,第150—451页。
    ① 李调元《岭南舟行杂诗十首》,转引自陈子艾《〈粤风续九〉与〈粤风〉研究三题》,载《二十世纪中国民俗学经典·史诗歌谣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173页(原载《民间文艺集刊》第2集,1982)。
    ② 左天锡《刘三妹故事与粤风续九及粤风》,邓凡平选编《刘三姐传说集》,广西民族出版社,1995年,第273页。
    ③ 陈子艾《〈粤风续九〉与〈粤风〉研究三题》,载《二十世纪中国民俗学经典·史诗歌谣卷》,前引书,第172-173页。
    ④ 参见陈子艾《〈粤风续九〉与〈粤风〉研究三题》,载《二十世纪中国民俗学经典·史诗歌谣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156-177页(原载《民间文艺集刊》第2集,1982)。
    ① 陆次云《峒嵠纤志》,《笔记小说大观》,台北:新兴书局,1984年,第3编10册,第6232页。
    ② 陆次云《峒嵠纤志志余》,《昭代丛书》,上海古籍出版社(据道光本印),1990年,第450页。
    ③ 相关解释参见王明珂《羌在汉藏之间》,台北:联经事业出版公司,2003年。
    ① 《礼记正义》,李学勤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99页。
    ② 例如,直到当代,壮学学者仍使用古籍中描述异族时普遍使用的“文身”用语,并根据近代民族学的图腾理论加以解释。参见黄现瑶、黄增庆等编著《壮族通史》,广西民族出版社,1988年,第15—17页。
    ③ 参见袁珂《山海经校注》“出版说明”,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1页。
    ④ 参见彭静中编著《中国方志简史》,四川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119页。
    ① 王象之《舆地纪胜》(下),台北:文海出版社,1962年,第3页。
    ① 前引书,第561页。
    ② 转引自邓凡平选编《刘三姐传说集》,广西民族出版社,1995年,第21页。
    ③ (清)闵叙《粤述》,、《笔记小说大观》,台北:新兴书局,1984年,第3编10册,第6122页。
    ④ (清)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17册),中华书局、巴蜀书社,1985年,第20842页。
    ① 《云笈七签》卷二十七:“第二十一白石山洞,周回七十里,名曰秀乐长真天,在郁林州,南海之南也。”,《道藏》(第22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第200页。
    ② 参见王丽英《道教南传与岭南文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③ (宋)周去非著、杨武泉校注《岭外代答校注》,中华书局,1999年,第13页。
    ① (清)王士桢《池北偶谈》,中华书局,1982年,第382-383页。
    ② (清)陆次云《峒嵠纤志志余》,《昭代丛书》,上海古籍出版社(据道光本印),1990年,第450页。
    ① 此文与前两篇最大不同者在于前半部分关于刘三妹生平的描述,后半部分的对歌、化石情节与《池北偶谈》相仿,故不录。
    ① 参见欧初、王贵忱《屈大均全集·前言》,《屈大均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第1—23页。
    ② 司徒尚纪《中国地理学史上被湮没了的屈大均其人其书》,《热带地理》,1994年3月号,第91—95页。
    ③ 杨皑《研究岭南文化的英杰——纪念屈大均逝世300周年》,《广东史志》,1996年3期,第63—70页。
    ④ 屈大均《广东新语》,中华书局,1985年,第1页。
    ① 前引书,第260页。
    ① 前引书,第261页。
    ② 前引书,第358页。
    ① 刘策奇《刘三姐》,《歌谣》周刊,82期,1925年3月15日。
    ① 近年来关于民国时期的歌谣学和民俗学的专门论述不少。从学科总结的角度来进行历史综述的有:王文宝《中国民俗学发展史》,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年;钟敬文《民俗文化学:梗概与兴起》,中华书局,1996年。采取跨学科研究的方法论述中国学术的“民间转向”、以及民俗学与现代化进程的关系的有:(美)洪长泰《到民间去:1918—1937年的中国知识分子与民间文学运动》,董晓萍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赵世瑜《眼光向下的革命:中国现代民俗学思想史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吕微《现代性论争中的民间文学》,《文学评论》,2000年第2期,第124—134页;陈泳超《中国民间文学研究的现代轨辙》,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此外,徐新建的《民歌与国学——民国早期“歌谣运动”的回顾与思考》,探讨了民国新知识界在将“民间歌谣”提升为“国学”的知识运动中,“民歌”呈现出来的多义性和“新知识分子”不同知识主张。参见徐新建《民歌与国学——民国早期“歌谣运动”的回顾与思考》,巴蜀书社,2006年。
    ① 刘策奇《刘三姐》,《歌谣》,82期,1925年3月15日。
    ① 胡愈之《论民间文学》,《胡愈之全集》(第一册),三联书店,1996年(原载《妇女杂志》,1921年1月第7卷第1号)。
    ① 参见陈泳超《作为学术史对象的“民间文学”》,《中国民间文学研究的现代轨辙》,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22页。
    ② 参见杨荫深《中国民间文学概说》,上海华通书局,1930年;陈光尧《中国民众文艺论》,商务印书馆,1935年。
    ③ 王显恩《中国民间文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据上海广益书局1932年版影印)。
    ④ 杨荫深区分的三个类别是:故事、歌谣和唱本(参见杨荫深《中国民间文学概说》,上海华通书局,1930年。)陈光尧的分类是:有韵者、无韵者、其他各项零星文艺(参见陈光尧《中国民众文艺论》,商务印书馆,1935年)。
    ① 杨荫深《中国民间文学概说》,上海华通书局,1930年。
    ② 如段宝林将“民间故事”分为神话、传说、生活故事、笑话、寓言和童话。他认为“传说”是“历史性较强的一种民间故事”;而“传统生活故事”则“主要是以日常生活为题材,以现实中的人物为主角的民间故事”。两者之间可以相互转化:“传说的典型化程度愈高,愈容易转化为生活故事,不少传说人物失去姓名就成了故事人物”。同时,“有些故事和传说不易分辨”,如牛郎和织女的故事、粱山泊与祝英台的故事,等等。参见段宝林《中国民间文学概要》,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52页,第68页。
    ③ 刘光汉《论谣谚》,《二十世纪中国民俗学经典·史诗歌谣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1页。
    ④ 郭绍虞《中国文学史纲要》,转引自朱自清《中国歌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7页。
    ① 朱自清《中国歌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3页。
    ② 笔者曾撰文论述朱自清进行歌谣研究,意图在于重构文学史,参见梁昭《“五四”歌谣学大潮中的“背影”——论朱自清及其〈中国歌谣〉》,《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2年增刊,第120-121页。
    ① 参见董晓萍《钟敬文的俗文学研究》,陈平原主编《现代学术史上的俗文学》,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497—506页;陈泳超《民间文学研究的世纪见证——钟敬文及其民间文艺学》,前引书,第220—245页。
    ① 钟敬文《话说民间文化·序》,杨哲编《钟敬文生平·思想及著作》,河北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269页。
    ② 钟敬文《民俗文化学发凡》,《钟敬文学术论著自选集》,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460—488页。
    ③ 陈泳超《民间文学研究的世纪见证——钟敬文及其民间文艺学》,前引书,第240页。
    ① 钟敬文《歌仙刘三妹故事》,邓凡平选编《刘三姐传说集》,广西民族出版社,1995年,第9页(原载《民间文艺》1927年11-12期合刊,第1-11页)。
    ① 刘禾《一场难断的“山歌”案》,《语际书写》,三联书店,1999年,第137-187页。
    ② 徐新建《民歌与国学——民国早期“歌谣运动”的回顾与思考》,巴蜀书社,2006年,第41页。
    ③ 钟敬文《刘三姐传说试论》,《钟敬文学术论著自选集》,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316页。
    ① 钟敬文《刘三姐传说试论》,《钟敬文学术论著自选集》,前引书,第319页。
    ② 钟敬文《〈刘三姐纵横〉序》,载覃桂清《刘三姐纵横》,广西民族出版社,1992年,第2页。
    ③ 实际上,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刘三姐”的论述就主要集中于广西。下文将具体阐述这一点。
    ① 这“11个全国第一”为:成立了第一个以“民俗学会”命名的民俗学组织、制定第一个民俗学会章程、发展第一批民俗学会会员、容肇祖为第一任民俗学会主席、留下第一批民俗学会会员照片、举办首次民俗学培训班、制定民俗学会第一个工作计划、创办第一个以“民俗”命名的刊物、首次出版《民俗丛书》、出版第一本高质量的民族民俗调查报告(杨成志《云南民族调查报告》)、成为第一个有分会的民俗学组织。参见王文宝《中国民俗研究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11-116页。
    ② 王文宝《中国民俗学史》,巴蜀书社,1995年,第232页。
    ③ 桑兵《晚清民国的国学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52-55页。
    ④ 杨堃《民俗学与民族学》,杨堃《民族与民族学》,四川民族出版社,1983年,第54-55页。
    ① 桑兵《晚清民国的国学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55页。
    ② 转引自王文宝《中国民俗学史》,巴蜀书社,1995年,第221页。
    ③ 徐新建《民歌与国学——民国早期“歌谣运动”的回顾与思考》,巴蜀书社,2006年,第141-142页。
    ① 钟敬文和张清水的观点,转引自陈子艾《〈粤风续九〉与〈粤风〉研究三题》,苑利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民俗学经典·史诗歌谣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171页。
    ② 程美宝《地域文化与国家认同:晚清以来“广东文化”观的形成》,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第241-259页。
    ① 乐嗣炳《粤风之地理的考察》,邓凡平选编《刘三姐传说集》,广西民族出版社,1995年,第273-274页(原载《文学》1934年二卷六号)。
    ② 乐嗣炳《粤风之地理的考察》,前引文,第280页。
    ① 黄芝冈《粤风与刘三妹传说》,邓凡平选编《刘三姐传说集》,广西民族出版社,1995年,第306页(原载《中山文化馆教育季刊》1937年四卷二期)。
    ① 刘锡蕃《岭表纪蛮》(1934),台北南天书局,1987年。
    ② 陈志良的《广西特种部族歌谣集目录》
    ③ 刘锡蕃《岭表纪蛮》,前引书,“陈序”第5页。
    ④ 刘锡著《岭表纪蛮》,前引书,“提要”第1页。
    ① 刘锡蕃《岭表纪蛮》,前引书,第155页。
    ② 刘锡蕃《岭表纪蛮》,前引书,第157页。
    ① 刘锡蕃《岭表纪蛮》,前引书,第166页。
    ② 刘锡蕃《岭表纪蛮》,前引书,“绪言”第5页。
    ③ 刘锡蕃《岭表纪蛮》,前引书,第41页。
    ④ 刘锡蕃《岭表纪蛮》,前引书,第167页。
    ⑤ 刘锡蕃《岭表纪蛮》,前引书,第176页。
    ① 陈志良《广西特种部族歌谣集目录》“序一”,中央银行经济研究处,1942年。
    ② 陈志良《广西特种部族歌谣集目录》,前引书,第1-2页。
    ① 欧阳予倩《刘三妹》,载邓凡平选编《刘三姐剧本集》,广西民族出版社,1996年,第307页。
    ① 笔者在今天的罗城县四把镇蓝靛村进行调查时,了解到在民国时候,该村的刘名曦曾作为罗城县宣传干部,演出“调子戏”《刘三姐》。
    ② Johnson, David (ed.), Action Speak Louder Than Words: The Cultural Significances of Chinese Ritual Opera, in Ritual opera, Operatic Ritual. "Mu-lien Rescues His Mother" in Chinese Popular Culture, Berkeley: CPCP, 1989.
    ③ 蔡仪《论刘三姐》,《文学评论》1960年5月,第18页。
    ① 《柳州日报》,1959年3月26日,第四版。
    ② 柳州市《刘三姐》创作组《彩调剧〈刘三姐〉创作始末》,邓凡平选编《刘三姐评论集》,广西民族出版社,1996年,第482页。
    ① 《希望观众多对会演节目提意见》,载《柳州日报》,1959年3月27日第一版。
    ② 《柳州日报》,1959年5月22日,第三版。
    ③ 《柳州日报》,1959年6月21日,第一版。
    ④ 从1960年撰写彩调剧《刘三姐》“第五方案”开始,创作组增补一名执笔者:包玉堂。从当年起,该创作组调整署名顺序为:曾昭文、龚邦榕、邓凡平、牛秀、黄勇刹、包玉堂。
    ⑤ 关于彩调的起源形态,有的持“外来说”,认为这是源于湖南花鼓戏、吸取了桂北民间的山歌、小调演变而成(参见《中国戏曲志·广西卷》,《中国戏曲志·广西卷》编辑委员会,中国ISBN中心出版,1995年,第75页)。有的持“本土说”。认为是在“广西民间歌舞和说唱文学的基础上”,吸取兄弟剧种——特别是湖南花鼓戏以后,逐步发展起来的(参见蔡定国《彩调艺术研究》,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4—9页)。
    ① 蔡定国《彩调艺术研究》,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0页。
    ② 参见《中国戏曲志·广西卷》“彩调剧”条目,《中国戏曲曲艺词典》“小戏”条目。《中国戏曲志·广西卷》,前引书,第75—79页;上海艺术研究所、中国戏剧家协会上海分会编《中国戏曲曲艺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年,第68页。
    ③ 《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一九五○年全国文化艺术工作报告与一九五一年计划要点》,此为1951年4月20日文化部副部长周扬在政务院第八十一次政务会上的报告,载《戏曲报》,第43期,1951年5月20日,第251页。
    ① 《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载《戏曲报》,第43期,1951年5月20日,第247—248页。
    ② 参看庞绍元《柳州市彩调剧大事记》,庞绍元、吴兰跃《柳州市彩调剧团团史》,载《柳州市戏曲史料汇编》,《中国戏曲志·广西卷》《柳州分卷》编辑部,1988年,第226—239页,第240—253页。
    ③ 《文化部关于整顿和加强全国剧团工作的指示》,转引自余从、王安葵编《中国当代戏曲史》,学苑出版社,2005年,第131页。
    ① 庞绍元、吴兰跃《柳州市彩调剧团团史》,载《柳州市戏曲史料汇编》,前引书,第243页。
    ② 庞绍元、吴兰跃《柳州市彩调剧团团史》,载《柳州市戏曲史料汇编》,前引书,第243页。
    ③ 余从、王安葵主编《中国当代戏曲史》,学苑出版社,2005年,第40页。
    ④ 参见庞绍元《柳州市彩调剧团历年上演剧目表》,载《柳州市戏曲史料汇编》,前引书,第296-311页。
    ① 柳州市《刘三姐》创作组《彩调剧〈刘三姐〉创作始末》,邓凡平主编《刘三姐评论集》,前引书,第482页。
    ② 《关于桂剧〈刘三姐〉的一些情况》,邓凡平选编《刘三姐剧本集》,广西民族出版社,1996年,第364—371页。
    ③ 柳州市《刘三姐》创作组《彩调剧〈刘三姐〉创作始末》,邓凡平选编《刘三姐评论集》,前引书,第483页。
    ① 《中国戏曲志·广西卷》,前引书,第662—663页。
    ① 《现代汉语词典》:“各地或各单位的文艺节目集中起来,单独或同台演出。具有汇报、互相学习、交流经验的作用。也作汇演。”《现代汉语词典》,1996年修订版,第565-566页。
    ② 据《广西艺术》记者报导,“根据区党委提出的力争思想艺术双丰收的指示,会演期间的安排主要是:晚上会演,下午汇报演出。”参见《花繁满枝,气象万千——“刘三姐”演出活动和全区会演的综合报导》,内部资料(原载《广西艺术》创刊号,1960年5月)。
    ③ 余从、王安葵主编《中国当代戏曲史》,学苑出版社,2005年,第21页。
    ④ 万红《戏剧传播形式剖析》,《四川戏剧》,2004年,第32-33页。
    ① 20世纪50年代,中国共分为五个大行政区:华北区、东北区、华东区、中南区、西北区、西南区。
    ① 据《广西日报》每日剧目演出预告,1960年4月11-27日。
    ① 参见《花繁满枝,气象万千——“刘三姐”演出活动和全区会演的综合报导》,内部资料(原载《广西艺术》创刊号,1960年5月)。
    ② 1959年8月27日—9月10日,《广西日报》分五次全文连载柳州市彩调剧《刘三姐》剧本(第三方案):1959年8月29日—9月14日,《柳州日报》亦连载同一剧本;此外,该剧本 还于1959年12月出版单行本,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出版社出版。
    ③ 如柳州市彩调团曾应广西各地邀请组织到各地演出和传授经验。参见柳州市《刘三姐》创作组《彩调剧〈刘三姐〉创作始末》,邓凡平选编《刘三姐评论集》,广西民族出版社,1996年,第482-494页。
    ④ 广西日报记者《光辉灿丽的篇章——我区〈刘三姐〉》创作和演出活动回顾》(1960年4月13日),邓凡平选编《刘三姐评论集》,前引书,第522页。
    ⑤ 关于“民间歌舞剧”的称呼,是广西区彩调团为了区别于柳州市彩调剧《刘三姐》的重新命名,其表演方式仍然是以彩调形式为主。参见郑天健《关于〈刘三姐〉创作》,邓凡平选编《刘三姐评论集》,前引书,第437-449页;《刘三姐》(彩调集锦之十一),广西金凤凰音像出版社。
    ① 陈思和《民间的浮沉:从抗战到“文革”文学史的一个解释》,《陈思和自选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214-225页。
    ② 刘禾《一场难断的“山歌”案》,《语际书写》,三联书店,1999年,第137-187页。
    ① 曾昭文《彩调剧〈刘三姐〉编导工作中的体会》,邓凡平选编《刘三姐评论集》,前引书,第422-423页。
    ② 邓凡平《毛泽东文艺思想的伟大胜利——创编彩调〈刘三姐〉 (第三方案)的体会》,邓凡平选编《刘三姐评论集》,前引书,第428-429页(原载《广西艺术》第一期)。
    ③ 邓凡平《毛泽东文艺思想的伟大胜利——创编彩调〈刘三姐〉 (第三方案)的体会》,邓凡平选编《刘三姐评论集》,前引书,第435页(原载《广西艺术》第一期)。
    ① 曾昭文编《刘三姐》(彩调剧,第一方案),邓凡平选编《刘三姐剧本集》,广西民族出版社,1996年,第2—41页。
    ② 在这一点上,对比欧阳予倩的歌剧《刘三妹》是有趣的。他就是以刘三妹争取爱情自由为主线来展示起反封建家庭的主题。
    ① 如有人提出要加强塑造小牛的形象,因为“作为刘三姐这样一个出类拔萃人物的爱人的李小牛”,“至少在性格上应该有与众人不同之处,在其他方面也应该有些特殊的才能”。参见赵淑华、张鲁石《一枝红杏出墙来——试论“刘三姐”》,邓凡平主编《刘三姐评论集》,前引书,第20页。
    ② 郑天健《关于〈刘三姐〉的创作》,邓凡平主编《刘三姐评论集》,前引书,第449页。
    ③ 郑天健《关于〈刘三姐〉的创作》,邓凡平主编《刘三姐评论集》,前引书,第446—447页。
    ④ 《柳州市〈刘三姐〉创作组成员谈彩调〈刘三姐〉第三方案》,邓凡平选编《刘三姐评论集》,前引书,第59-60页。
    ⑤ 《大家动手提高〈刘三姐〉的剧本质量和演出质量——区文艺界座谈摘要》,,邓凡平选编《刘三姐评论集》,前引书,第39-58页。
    ① 郑天健《关于〈刘三姐〉的创作》,邓凡平主编《刘三姐评论集》,前引书,第448页。
    ② 刘禾《一场难断的“山歌”案》,《语际书写》,三联书店,1999年,第172-173页。
    ③ 彩调剧《刘三姐》“第三方案”(1959年),邓凡平选编《刘三姐剧本集》,前引书,第100页。
    ① 《柳州市〈刘三姐〉创作组成员谈彩调〈刘三姐〉第三方案》,邓凡平选编《刘三姐评论集》,前引书,第62页。
    ② 柳州市《刘三姐》创作组《彩调剧〈刘三姐〉创作始末》,邓凡平选编《刘三姐评论集》,前引书,第485页。
    ③ 蔡定国《彩调艺术研究》,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202-203页。
    ① 钟泽骐《彩调音乐简论》,转引自蔡定国《彩调艺术研究》,前引书,第203-204页。
    ① 柳州市《刘三姐》创作组《彩调剧〈刘三姐〉创作始末》,邓凡平选编《刘三姐评论集》,前引书,第488页。
    ② 柳州市《刘三姐》创作组《彩调剧〈刘三姐〉创作始末》,邓凡平选编《刘三姐评论集》,前引书,第489页。
    ① 参见《电影〈刘三姐〉文学剧本与彩调剧〈刘三姐〉剧本之歌词对比资料》(内部资料)。
    ① 1949年10月-1965年10月,今天的“壮族”一般称为“僮族”。为行文方便,本章涉及专门的文献和机构名称时,根据原名采用“僮族”;而涉及一般的叙述时,则统一用1965年更名之后的“壮族”。
    ② 转引自刘禾《一场难断的“山歌”案:民俗学与现代通俗文艺》,《语际书写》,三联书店,1999年,第166页。
    ③ 据中央歌剧院作曲家、曾协助柳州市创作小组创作彩调剧音乐的作曲家舒铁民的日记,他当年经过采风了解,即认为歌剧和电影《刘三姐》都不宜用壮族音乐来写,因为“壮歌有特点,但太单调;不如汉歌丰富、动听”。作曲家雷振邦曾计划采用几首壮歌来发展电影音乐,后来也改变了观点。参见舒铁民《广西之行——日记摘抄》,《刘三姐评论集》,前引书,第515页。
    ① 刘锡蕃《岭表纪蛮》(1934),台北南天书局,1987年,第11页。
    ① 费孝通《关于广西壮族历史的初步推考》(1951),《费孝通文集》(第六卷),群言出版社,1999年,第320-321页。
    ① 王建民等《中国民族学史》(下卷),云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108页。
    ② 刘介,字锡蕃,因他出版《岭表纪蛮》时书名刘锡蕃,故前文称其字;后文所引是他以刘介为名发表文章,故称其名。
    ③ 参见刘介《略论僮族名称在历史上的演化及僮族的伟大贡献》,《广西日报》,1957年1月27日,第3版;《再论僮族名称在历史上的演化》,《广西日报》,1957年3月3日,第3版;《为什么说僮族名称可能源于庆远南丹》,《广西日报》,1957年5月10日,第3版。
    ④ 该资料集至1984年才开始出版。
    ⑤ 黄现璠《广西僮族简史》,广西人民出版社,1957年。
    ⑥ 据近年研究,黄现璠在民国时期就出版了《唐代社会概略》(商务印书馆,1936年)和《宋代太学生救国运动》(商务印书馆,1936年),被认为是中国社会生活史的奠基人。参见(日)塜田诚之《新中国成立前后有关壮族论著的比较研究》,《广西民族研究》,2005年第3期,注释③,第130页。
    ① 参见(日)塜田诚之《新中国成立前后有关壮族论著的比较研究》,前引文,第127页。
    ② 范宏贵《研究壮族历史的今昔》,范宏贵、顾有识编《壮族论稿》,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
    ③ 《壮族简史》编写组《壮族简史》,广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
    ④ 黄现瑶、黄增庆等编著《壮族通史》,广西民族出版社,1988年。
    ⑤ 关于壮族研究的综述,参看覃乃昌《20世纪的壮学研究》(上、下),《广西民族研究》,2001年第4期,第29-37页,2002年第1期,第48-55页。
    ⑥ 张声震《壮族历史文化与〈壮学丛书〉》——〈壮学丛书〉总序》,《广西民族研究》,2003年第1期,第38-54页。
    ① 李富强《论壮学》,《广西民族研究》,1999年第2期,第57页。
    ① 张兆和《从“他者呈现”到“自我呈现”——民国年间苗族知识分子对族群身份的探索和实践(前言部分)》,载贵州省苗学研究会编《苗学研究》,贵州民族出版社,1997年,第53—54页。参见同一作者类似内容的英文文章:Miao Identities,Indigenism,and the Politics of Appropriation in Southwest China during the Republican Period。
    ② Katherine, Palmer. Kaup: Creating The Zhuang: ethnic politics in china, Lynne Rienner Publicers, Inc. 2000. 3.
    ③ 参见张声震《我与壮学研究二十年》,《广西民族研究》,2006年第2期,第82-86页。
    ④ 张声震于1997年发表过长文,指出壮学体系存在的客观性,表达了为建立壮学体系作长期努力。张声震《建立壮学体系雏议》,《广西民族研究》,1997年第1期。
    ① 张声震《壮族历史文化与〈壮学丛书〉》——〈壮学丛书〉总序》,《广西民族研究》,2003年第1期,第41-46页。
    ② 《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广西民族出版社,2004年。
    ① 张声震说:“希望早日看到壮学和藏学、蒙古学一样,正式登上大专院校及研究院所的大雅之堂。”参见张声震《我与壮学研究二十年》,《广西民族研究》,2006年第2期,第86页。
    ② 《广西僮族文学·后记》,广西僮族文学史编辑室、广西师范学院中文系编著《广西僮族文学》,广西僮族自治区人民出版社,1961年,第444页。
    ③ 广西僮族文学史编辑室、广西师范学院中文系编著《广西僮族文学》,广西僮族自治区人民出版社,1961年。
    ① 俄文的“民俗学”在当时一般被翻译成“民间创作”、“民间文艺学”和“民间文学”(参见杨《民俗学与民族学》,杨垫《民族与民族学》,四川民族出版社,1983年,第57页)。“五四”时期的民间文学因以下层民众的文化为对象,与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规定的人民的方向相吻合,故1949年以后成为中国文学史研究的主流(参见戴燕《文学史的权力》,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06-131页)。
    ① 参见蒋林《彩调剧〈刘三姐〉著作权纠纷案:被告称主题不一》,《广西日报》,2005年4月1日。
    ② 《广西僮族文学》,前引书,第433页。
    ③ 《广西僮族文学》,前引书,第437页。
    ① 参见潘其旭《壮族歌圩研究》,广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
    ② 笔者曾撰文论述“歌圩”命名的含义。“歌圩”的形式为汉字“歌”与古越语的借音汉字“圩”的组合。当代学界采用“歌圩”之名来概括壮族歌俗,既蕴含着关于岭南历史记忆的无意识结构,又体现了作为“集市”之“圩”构成的岭南地理文化。参见梁昭《汉、壮文化的交融与疏离——“歌圩”命名再思考》,《民族文学研究》,2007年第1期,第139-146页。
    ③ 伍国栋《20世纪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的拓展》,载《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第2期。
    ④ 云汉《歌圩》,《满族研究》,1998年第4期。
    ① 《少数民族的传统歌唱节日》,载“中国民歌网”,www.china.org.cn。
    ② 《少数民族部分传统节日掠影》,载《中国民族》,2002年第2期,第16页。
    ③ 张声震《壮族历史文化与〈壮学丛书〉》——〈壮学丛书〉总序》,《广西民族研究》,2003年第1期,第38-54页。
    ④ 陆晓芹《“歌圩”是什么——文人学者视野中的“歌圩”概念与民间表述》,《广西民族研究》,2005年第4期,第72-81页。
    ① 潘其旭《壮族歌圩研究》,前引书,第156页。
    ① 常弼宇《别了,刘三姐》,《广西文学》,1989年第1期,第3页。
    ② 如严磷认为不能把代表广西文艺成就的作品“一笔抹掉”,“无须全盘接受。但是借鉴则是必不可少的”(严磷《继承·超越》,《广西日报》,1989年4月11日);谢福铭以“民族文化不可弃”为题重新肯定《刘三姐》(谢福铭《民族文化不可弃》,《广西日报》,1989年4月11日)。
    ③ 沈明《关于文化反思的思索》,《南方文坛》,1989年第2期。
    ④ 谢福铭《浅谈文化、圆圈和刘三姐》,《南方文坛》,1989年第4期。
    ① 陶东风《文学经典与文化权力——文化研究视野中的文学经典问题》,《中国比较文学》第3期。
    ② 黄伟林《被遮蔽了的多元文学生态》,“金羊网”:http://www.ycwb.com(原载《羊城晚报》,2004年12月11日)。
    ③ 20世纪90年代开始,东西、鬼子、凡一平、李冯等作家逐渐发表具有重要影响的作品,以他们为主形成一批优秀的广西青年作家,被称为“文坛新桂军”。参见黄伟林《被遮蔽了的多元文学生态》,前引文。
    ① 南宁卷烟厂《破译“刘三姐”之谜》,潘琦主编《刘三姐文化品牌研究》,广西人民出版社,第164-171页。
    ① 潘琦主编《刘三姐文化品牌研究》,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
    ② 潘琦《关于建设“刘三姐”文化品牌的几个问题》,《刘三姐文化品牌研究》,前引书,第1-7页。
    ① 唐正柱《关于“刘三姐”与民族文化品牌研究的若干问题》,《刘三姐文化品牌研究》,前引书,第9页。
    ② 吴兴明《从消费关系座架看文学经典的商业扩张》,《中国比较文学》,2006年第1期,第20-34页。
    ① 刘三姐文化考察组《刘三姐文化调查报告》,《刘三姐文化品牌研究》,前引书,第18-44页。
    ① 周晓虹《文化何以能够成为产业》,顾江主编《文化产业研究》(第1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7-9页。
    ② 在一篇杂文中,作者甚至认为“文化产业”的浪潮,将改变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只向上看不向下看”的思维定式,将“回归百姓案头”。《文化研究与文化产业》,中国文化产业网,http://www.cnci.gov.cn。
    ① 万毅忠《揭密张艺谋铁三角——印象王潮歌》,华声在线:http://www.voc.com.cn.2006年12月21日。
    ② 《印象·刘三姐》(音像),天唱声场文化公司,2004年3月。
    ① 桂林导游网对“印象·刘三姐”的介绍。http://www.netguilin.cn.
    ① 《印象·刘三姐》的门票分为三个等级:A(总统席)680元/人,B(贵宾席)320元/人,C(普通席)188元/人。
    ② 广西文化厅《广西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致富”工程探析》,南国都市网http://www.scity.cn,2007年1月21日。
    ① 从2005年开始,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委托上海社会科学院专家课题组对《印象·刘三姐》进行调查研究。课题组采用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头脑风暴、田野作业四大方法,设计了该项目的社会满意度的测量体系和评估模型,对其综合效益、艺术特色、产业运作、社会评价、存在弱点等进行了全面分析,形成《〈印象·刘三姐〉文化产业总体成果评估及前景研究报告》。2006年7月29-30日,国家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在桂林阳朔联合举办了对此报告的论证会。
    ② 引自中国旅游院院长郑建平的分析。参见李红梅《文化观察:〈印象·刘三姐〉留下深印象》,人民网“文化”栏目:http://culture.people.com.cn(原载《人民日报》,2006年8月21日,第11版)。
    ③ 李红梅《文化观察:〈印象·刘三姐〉留下深印象》,前引文。
    ④ 李红梅《文化观察:〈印象·刘三姐〉留下深印象》,前引文。
    ⑤ 《〈印象·刘三姐〉:一个文化品牌激活多重效应》,新华网广西频道:http://www.gx.xinhuanet.com,2006年12月15日。
    ①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新闻会客厅”《刘三姐走市场》,引自新浪网http://news.sina.com.cn。
    ② 丁伟《开创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之路》,人民网“理论”栏目:http://theory.people.com.cn,2006年07月26日。
    ① 南宁国际民歌节的历史演变,参见《南宁年鉴2002》“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条目,南宁市人民政府主编,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92页:更名为“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的缘由,参见杨基常《在首府迎接′99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动员大会上的讲话》,民歌艺术节组委会编辑委员会《′99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文件资料汇编》(广西内部资料),第12页。
    ① 王杰《民歌与当代大众文化——全球化语境中民族文化认同的危机及其重构》,顾江主编《文化产业研究》,前引书,第158-159页。
    ① 在一次访谈中,笔者了解到当时任广西师范大学副校长的王杰,为那坡县贫困中学生争取到降低高考分数线升入广西师范大学就读的名额。可见在对民歌节与黑衣壮的研究中,以王杰为代表的本土研究者,不仅是一名持“客观”立场的学者,还是以其社会现实身份加入到被研究对象群体中,为之去争取现实资本的实践者。
    ② 参见王杰《民歌与当代大众文化——全球化语境中民族文化认同的危机及其重构》,顾江主编《文化产业研究》,前引书,第163页。
    ① 杰姆逊的原话是:“……资本主义全球化在资本主义体系的第三或晚期阶段带来的标准化图景给一切对文化多样性的虔诚希望打上了一个大问号,因为未来的世界正被一个普遍的市场秩序殖民化。”参见(美)弗雷德里克·杰姆逊(Fredric Jameson)《现代性的幽灵》,张旭东译,《上海文学》,2002年第10期。
    ① 陆汉魁、覃以斌《实至名归:宜州市刘三姐乡挂牌》,陆汉魁《广西宜州市递出”刘三姐”新名片:黄克、梁胜利为刘三姐乡揭牌》(图片新闻),新华网广西频道http://www.gx.xinhuanet.com,2004年7月30日。
    ② 徐新建《地名历史与族群记忆——“中原”与“四夷”关系的历史一人类学研究》(未刊稿)。
    ① 《梁胜利在宜州市刘三姐乡挂牌暨下枧河流域刘三姐歌谣文化生态保护区启动仪式上的讲话》,新华网广西频道http://www.gx.xinhuanet.com,2004年7月30日。
    ② 宜山县“三套集成”编委会《宜山县歌谣集》,1987年。
    ① 1959年12月2-6日,宜山文艺代表团在南宁桂剧院演出彩调《刘三姐》。12月5日《广西日报》刊登评论文章《彩调“刘三姐”叶绿花红》。参见《广西日报》,1959年12月5日,第3版。
    ② 黄波《创优迎评,弘扬刘三姐旅游文化品牌——大力提升宜州市在广西旅游市场上的竞争力》(未刊稿)。
    ③ 参见覃慧宁《宜州—下枧河流域壮族歌谣文化及其文化生态保护研究》(打印稿),第六届“创新杯”大学生科学技术与创业计划竞赛参赛获奖作品。
    ④ 据村长李宏刚介绍,此次山歌赛由村内李姓家族倡导并主要捐资,所以冠以“李小牛杯”。此次山歌赛邀请宜州市莫瑞扬等3名文化干部担任评委,吸引了邻近乡村2000多人参加和观看。
    ① 据巴莫曲布嫫的文章考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原使用nonphysical cultural heritage来指涉与物质性的“文化及自然遗产”对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后来受日本“无形文化财”术语的影响,将nonphysical改为intangible(参见巴莫曲布嫫《“无形文化遗产”:定义与保护》,国学网“中国经济史”论坛:http://economy.guoxue.com)。目前,有一些学者多用“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的汉语直译——“无形文化遗产”,如巴莫曲布嫫、苑利等,但中国文化部仍采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故本文也沿用这一汉译。
    ① 参见顾军、苑利《文化遗产报告——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理论与实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1-2页。
    ②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3年,“民间中国”网站:http://www.folken.org。
    ①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3年,“民间中国”网站:http://www.folken.org。
    ② 王宁《谈中国口头非物质遗产价值的评定原则与保护的方法》,“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http://www.ihchina.cn。
    ③ 方李莉《二十一世纪一场新文化运动的崛起——人类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http://www.ihchina.cn。
    ① 《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实施方案》中规定,保护工程从2004-2008年第一期工作任务,就包括“申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参见《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实施方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http://www.ihchina.com.cn。
    ② 综合性试点要从宏观管理角度,侧重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的制度建设和机制创新,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政策法规和保护工作制度建设、经费投入机制、工程组织工作体系等进行研究和探索。专业性试点要针对某一门类民族民间文化的现状,制定保护标准和具体保护措施,侧重探索专业门类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思路、办法和措施。
    ①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申报书编写指南》,“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http://www.ihchina.com.cn.
    ② 《文化部关于申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通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http://www.ihchina.com.cn.
    ①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http://www.ihchina.com.cn.
    ① 韦可耀、温远涛《长寿之乡河池行》,贵州民族出版社,2002年。
    ② 蓝涛、胡希琼《刘三姐故里——蓝靛村》,韦可耀、温远涛《长寿之乡河池行》,前引书,第114页。
    ① 2005年4月29日蓝靛访谈录音。
    ① 刘冠学《2000年三姐故乡“山歌联欢会”讲稿》。
    ① 《刘三姐故乡中秋山歌会活动比赛评分标准及评分表》。
    ② 刘冠学《纪念刘三姐山歌节》。
    ① 吴忠树等编写《下里乡简志》(内部打印稿),2005年,第22页。
    ② 据悉,本来已有一位商人愿意投资开发旅游资源,因旅游地涉及的三个自然村村民在某些问题上未达到一致而搁浅。
    ① 黄勇刹在《壮族歌谣概论》里列出Fwen(欢)流行的大致区域:除了东兰、巴马县以外,绝大部分讲北壮方言的地区都把歌谣叫做Fwen(欢);右江流域、龙江河流域、红水河流域、柳江河流域、漓江流域各县基本把歌谣叫做Fwen(欢)。讲南壮方言地区的德保、天等县以及归属南宁地区的部分县也叫fwen(欢)。参见黄勇刹:《壮族歌谣概论》,广西民族出版社,1983年,第22页。周耘的《中国传统民歌艺术》总结Fwen(欢)的形式特点:字数有五言、七言、五七言嵌字、杂言:句数有四句、十二句和自由句等;音韵上押脚韵或者腰韵、脚连韵。参见周耘:《中国传统民歌艺术》,武汉出版社,2003年。
    ② 当地以五言八行的壮歌为主。七字壮歌在第四行尾音多一个“biu-oi”的村词。
    ③ 黄勇刹总结壮歌的勒脚体有五言、七言、五三五言、七三七言之分;论行数有八行、十二行、十八行、三十六行、七十二行勒脚歌等。但即使同为八行勒脚歌,各地的形式亦不尽相同。参见黄勇刹:《壮族歌谣概论》,广西民族出版社,1983年,第51—73页。
    ① 李娜《衬腔在壮族民歌结构中的表现意义》,第154页。
    ② 宜山县“三套集成”编委会《宜山县歌谣集》,1987年,第2页。
    ① “讲古歌”包括歌唱刘三姐、乾隆王、薛仁贵等民间流传的真实历史人物和传说人物。壮语中并没有专门词汇概括这一类型的歌,歌手在指这一类歌时,或者用桂柳话称“刘三姐歌”、“乾隆王歌”、“薛仁贵歌”,或者笼统说“历史歌”、“讲古歌”等等。本文暂命名为“讲古歌”。
    ② 农历八月十五的中秋节歌唱例外,后文详。
    ① 参见潘其旭《壮族歌圩研究》,广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46—47页,第114—143页:潘春见《歌墟源流——壮族歌圩与其他民族歌场之比较(一)》,载《广西民族研究》,1995年第4期,第81—90页。
    ② 方素梅《巫、道思想和壮族文化的结合》,载覃乃昌主编《壮侗语民族论集》,广西民族出版社,1995年,第171—181页。此外,关于包括壮族在内的南方民族社会盛行“巫”的特点,参见黄世杰《蛊毒:财富和权力的幻觉——南方民族使用传统毒药与解药的人类学考察》,广西民族出版社,2004年。
    ① 据《广西近代圩镇研究》,“中圩”指“有少量店铺的圩市”,包括大圩镇和小圩镇两级,行政单位以为县市或者乡市.据此,下里圩属于中圩中规模较小的一类。联系到前引“基本圩镇”的概念,下里圩亦属于基本圩镇中规模较小的一类。
    ② 参见下里圩碑文。
    ③ 据清代《天河乡土志》记载:“下里墟在城东三十里逢寅申巳亥日为期。”杨家珍等编《天河乡土志》(清末抄稿,无页码)。
    ④ 《广西圩镇圩期统计表》,载吕盂禧等《广西圩镇手册》,广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387页。
    ⑤ 成圩,桂柳话,指商品交易活动热闹,形成真正的“圩”。
    ① 徐新建曾撰写《小黄歌节考》,亦论述民间歌俗演变为“歌会”、“歌节”的过程。参见徐新建《小黄歌节考》,《采风论坛》,2007年第1期。
    ② 据《刘氏宗支薄》,刘姓人自三世祖刘光汉从湖南迁来,开发和定居蓝靛之后,其族人渐渐繁衍分布于下里的姚村、圆村、圩上、小峒、大洞,以及罗城、宜州的天桥、祥贝、天河、乔普、怀群、庆远等地,共有三千人。《刘氏宗支薄》,2000年,第11页。
    ③ 表格中括号内字和标点为笔者所加。《刘氏宗支簿》,2000年,第61页。
    ① (日)濑川昌久《族谱:华南汉族的宗教·风水·移居》,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第3页。
    ① 江碧秋修,潘宝簶纂《罗城县志》,民国二十四年铅印本,第195页。
    ② 《刘氏宗支簿》,2000年,第74页,120页,148页。
    ① 《刘氏宗支簿》,2000年,第23页。
    ① 括号内的字和标点为笔者所加。引自刘名锦口述《蓝靛与(刘三姐)传说》,刘曹、刘冠学整理,2000年。
    ① 《下里乡简志(1986—2004)》(打印稿),吴忠树、潘启龙编,2005年,第22页。
    ② “下里视窗”网站:http://bbs.546400.com。
    ① 就目前搜集的刘三姐材料来看,该传说虽然遍及中国8省市,但是目前所见共67条材料,其中58条分布于广西和广东,仅有9条分布于其他各省。参见覃桂清《刘三姐纵横》,前引书,第61-94页。
    ① (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想像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5页。
    ② 参见王明珂《反思史学与史学反思:文本表征分析》(未刊稿)。
    ① 参见王续天《现代中国地方主义的政治解读》,载《史学月刊》,2002年第6期;金太军《当代中国国家结构形式的改革与发展》,载《行政学与行政管理》,1999年第7期。
    ① 参见(日)塚田诚之《新中国成立前后有关壮族论著的比较研究》,《广西民族研究》,2005年第3期,注释⑧,第130页。
    ② 张声震《壮族历史文化与〈壮学丛书〉》——〈壮学丛书〉总序》,《广西民族研究》,2003年第1期。
    ① 如纳西族学者白庚胜曾例举他与一位苗族学者的对话,提示本民族学者要善于“把自己从传统的民间文化里面脱离出来,将它作为一种对象来认识它”。参见白庚胜《民间文化保护诸问题——2004年5月27日在萨满文化学术报告会上的讲话》,《民间文化论坛》,2004年第4期,第6页。
    ② 参见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① 此次争论在2004年11月13-14日的首届“中国多民族文学论坛”上展开。参见梁昭《和而不同:中国民族文学的未来景观》,《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12月。
    《道藏》,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广西文坛三思录·序》,《广西文学》编者,《广西文学》,1989年第1期,第2页。
    《礼记正义》,李学勤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刘氏宗支簿》,2000年。
    《柳州市戏曲史料汇编》,《中国戏曲志·广西卷》《柳州分卷》编辑部,1988年。
    《南宁年鉴2002》,南宁市人民政府主编,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申报书编写指南》,“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http://www.ihchina.com.cn.
    《文化部关于申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通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http://www.ihchina.com.cn。
    《下里乡简志(1986—2004)》(打印稿),吴忠树、潘启龙编,2005年。
    《中国比较文学》曾组织。
    《中国戏曲志·广西卷》,《中国戏曲志·广西卷》编辑委员会,中国ISBN中心出版,1995年。
    《壮族简史》编写组《壮族简史》,广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
    《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广西民族出版社,2004年。
    巴莫曲布嫫《“无形文化遗产”:定义与保护》,国学网“中国经济史”论坛:http://economy.guoxue.com.
    白庚胜《民间文化保护诸问题——2004年5月27日在萨满文化学术报告会上的讲话》《民间文化论坛》,2004年第4期。
    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
    蔡定国《彩调艺术研究》,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
    蔡仪《论刘三姐》,《文学评论》1960年5月,第18页。
    常弼宇《别了,刘三姐》,《广西文学》,1989年第1期。
    常弼宇《不容忽视的时代文化氛围》,《广西日报》,1989年4月21日,第3版。
    陈光尧《中国民众文艺论》,商务印书馆,1935年。
    陈国强、蒋炳钊等《百越民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
    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中华书局、巴蜀书社,1985年。
    陈平原主编《现代学术史上的俗文学》,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
    陈思和《陈思和自选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陈泳超《中国民间文学研究的现代轨辙》,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陈志良《广西特种部族歌谣集目录》,中央银行经济研究处,1942年。
    程美宝《地域文化与国家认同:晚清以来“广东文化”观的形成》,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
    邓凡平选编《刘三姐传说集》,广西民族出版社,1995年。
    邓凡平选编《刘三姐剧本集》,广西民族出版社,1996年。
    邓凡平选编《刘三姐评论集》,广西民族出版社,1996年。
    段宝林《中国民间文学概要》,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范成大《范成大笔记六种》,中华书局,2002年
    范宏贵、顾有识编《壮族论稿》,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
    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1973年。
    方李莉《二十一世纪一场新文化运动的崛起——人类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http://www.ihchina.cn。
    房玄龄等《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
    费孝通《费孝通文集》(第六卷),群言出版社,1999年。
    顾江主编《文化产业研究》(第1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顾颉刚《粤风的前身》,台湾国立北京大学中国民俗学会编《民俗丛书》第一辑第21册,台北:东方文化书局,1971年。
    顾军、苑利《文化遗产报告——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理论与实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胡守为《岭南古史》,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
    胡愈之《胡愈之全集》三联书店,1996年。
    黄伟林《被遮蔽了的多元文学生态》,“金羊网”:http://www.ycwb.com。
    黄世杰《蛊毒:财富和权力的幻觉——南方民族使用传统毒药与解药的人类学考察》,广 西民族出版社,2004年。
    黄现瑶、黄增庆等编著《壮族通史》,广西民族出版社,1988年。
    黄现瑶《广西僮族简史》,广西人民出版社,1957年。
    纪昀等总纂《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
    江碧秋修,潘宝簶纂《罗城县志》,民国二十四年铅印本。
    蒋士铨《蒋士铨戏曲集》,中华书局,1993年。
    金太军《当代中国国家结构形式的改革与发展》,载《行政学与行政管理》,1999年第7期。
    李富强《论壮学》,《广西民族研究》,1999年第2期。
    粱昭《“五四”歌谣学大潮中的“背影”——论朱自清及其〈中国歌谣〉》,《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2年增刊。
    梁昭《汉、壮文化的交融与疏离——“歌圩”命名再思考》,《民族文学研究》,2007年第1期。
    梁昭《和而不同:中国民族文学的未来景观》,《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12月。
    刘策奇《刘三姐》,《歌谣》周刊,82期。
    刘光汉《论谣谚》,《二十世纪中国民俗学经典·史诗歌谣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刘禾《语际书写》,三联书店,1999年。
    刘锡蕃《岭表纪蛮》(1934),台北南天书局,1987年。
    刘叶秋《历代笔记概述》,北京出版社,2003年,第4页。
    刘知几《史通》,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陆次云《峒嵠纤志志余》,《昭代丛书》,上海古籍出版社(据道光本印),1990年。
    陆晓芹《“歌圩”是什么——文人学者视野中的“歌圩”概念与民间表述》,《广西民族研究》,2005年第4期。
    吕微《现代性论争中的民间文学》,《文学评论》,2000年第2期。
    民歌艺术节组委会编辑委员会《′99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文件资料汇编》。
    闵叙《粤述》,、《笔记小说大观》,台北:新兴书局,1984年,第3编10册。
    潘其旭《壮族歌圩研究》,广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
    潘琦主编《刘三姐文化品牌研究》,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
    彭静中编著《中国方志简史》,四川大学出版社,1990年。
    皮鹿门笺注、王锦民校笺《王制笺》,华夏出版社,2006年。
    屈大均《广东新语》,中华书局,1985年。
    屈大均《屈大均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
    桑兵《晚清民国的国学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上海艺术研究所、中国戏剧家协会上海分会编《中国戏曲曲艺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年。
    沈明《关于文化反思的思索》,《南方文坛》,1989年第2期。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62年。
    司徒尚纪《中国地理学史上被湮没了的屈大均其人其书》,《热带地理》,1994年3月。
    覃桂清《刘三姐纵横》,广西民族出版社,1992年。
    覃乃昌《20世纪的壮学研究》(上、下),《广西民族研究》,2001年第4期,2002年第1期。
    万红《戏剧传播形式剖析》,《四川戏剧》,2004年。
    王建民等《中国民族学史》,云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
    王鞠候《关于〈粤风的前身〉》,《民间月刊》第二卷,第九号,台湾国立北京大学中国民俗学会编《民俗丛书》第一辑第22册,台北:东方文化书局,1971年。
    王丽英《道教南传与岭南文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王明珂《反思史学与史学反思:文本表征分析》(未刊稿)。
    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王明珂《羌在汉藏之间》,台北:联经事业出版公司,2003年。
    王士桢《池北偶谈》,中华书局,1982年。
    王文宝《中国民俗学史》,巴蜀书社,1995年,第232页。
    王文宝《中国民俗研究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
    王显恩《中国民间文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据上海广益书局1932年版影印)。
    王象之《舆地纪胜》,台北:文海出版社,1962年。
    王续天《现代中国地方主义的政治解读》,载《史学月刊》,2002年第6期。
    吴兴明《从消费关系座架看文学经典的商业扩张》,《中国比较文学》,2006年第1期。
    吴震方《岭南杂记》,《笔记小说大观》,台北:新兴书局,1984年。
    伍国栋《20世纪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的拓展》,载《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第2期。
    夏敏《首届文学人类学学术研讨会简介》,《民族文学研究》,1998年第2期。
    萧兵《世界村的新来客——“走向人类、回归文学”的文学人类学》,《江苏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第120-121页
    谢福铭《浅谈文化、圆圈和刘三姐》,《南方文坛》,1989年第4期。
    徐新建《地名历史与族群记忆——“中原”与“四夷”关系的历史—人类学研究》(未刊稿)。
    徐新建《民歌与国学——民国早期“歌谣运动”的回顾与思考》,巴蜀书社,2006年。
    徐新建《族群地理与生态史学——由藏彝走廊引起的综述和评说》,[香港]《二十一世纪》,2005年8月号。
    徐新建《小黄歌节考》,《采风论坛》,2007年第1期。
    杨皑《研究岭南文化的英杰——纪念屈大均逝世300周年》,《广东史志》,1996年3期。
    杨孚《异物志》,曾钊辑,《笔记小说大观》,台北:新兴书局,1984年。
    杨堃《民族与民族学》,四川民族出版社,1983年。
    杨荫深《中国民间文学概说》,上海华通书局,1930年。
    杨哲编《钟敬文生平·思想及著作》,河北教育出版社,1991年。
    叶舒宪《文学与人类学——知识全球化时代的文学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叶舒宪《中国神话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余从、王安葵编《中国当代戏曲史》,学苑出版社,2005年。
    余树萍《什么是经典》,“经典与解释”网站:http://philosophy.sysu.edu.cn.
    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苑利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民俗学经典·史诗歌谣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云汉《歌圩》,《满族研究》,1998年第4期。
    张声震《建立壮学体系雏议》,《广西民族研究》,1997年第1期。
    张声震《我与壮学研究二十年》,《广西民族研究》,2006年第2期。
    张声震《壮族历史文化与(壮学丛书)》——(壮学丛书)总序》,《广西民族研究》,2003年第1期。
    张西宁《接受主体的迷误——由〈刘三姐〉引发的对广西文艺的反思》,《南方文坛》,1989年第2期。
    张兆和《从“他者呈现”到“自我呈现”——民国年间苗族知识分子对族群身份的探索和实践(前言)》,载贵州省苗学研究会编《苗学研究》,贵州民族出版社,1997年。
    赵世瑜《眼光向下的革命:中国现代民俗学思想史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赵一凡等主编《西方文论关键词》,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年。
    钟敬文《民俗文化学:梗概与兴起》,中华书局,1996年。
    钟敬文《钟敬文学术论著自选集》,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
    周去非著、杨武泉校注《岭外代答校注》,中华书局,1999年。
    周耘《中国传统民歌艺术》,武汉出版社,2003年。
    朱自清《中国歌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
    (法)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实践感》,蒋梓骅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
    (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想像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美)洪长泰(Hung Chang-tai)《到民间去:1918—1937年的中国知识分子与民间文学运动》,董晓萍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
    (美)格尔兹(Clifford Geertz)《文化的阐释》,韩莉译,译林出版社,1999年。
    (美)詹姆斯·克利福德(James Clifford)、乔治·E.马库斯(George E.Marcus)《写文化——民族志的诗学与政治学》,高丙中等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
    (美)弗雷德里克·杰姆逊(Fredric Jameson)《现代性的幽灵》,张旭东译,《上海文学》,2002年第10期。
    (日)濑川昌久《族谱:华南汉族的宗教·风水·移居》,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
    (日)塚田诚之《新中国成立前后有关壮族论著的比较研究》,《广西民族研究》,2005年第3期。
    (英)雷蒙·威廉斯《文化与社会》,吴松仁、张文定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英)泰勒《原始文化》,连树声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Anderson, Benedict, 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London: Verso, 1983.
    Clark, Paul, Chinese cinema: culture and politics since 1949.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Connerton, Paul, How Societies Remember,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
    Dik(?)tter, Frank, The Discourse of race in modern China,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1992.
    Gellner, Ernest, Nation and Nationalism, Oxford: Blackwell, 1983.
    Harrell, Stevan, Cultural Encounters on China's Ethnic Frontiers,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1996.
    Harrell, Stevan. ed., Perspectives on the Yi of Southwest China,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1.
    Kaup,Katherine Palmer, Creating the Zhuang: ethnic politics in China. Colo.: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2000.
    Marcus,George E. and Fischer, Michael M.J., Anthropology as cultural critique : an experimental moment in the human sciences, Chicago :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6.
    Schein, Louisa, Minority rules: the Miao and the feminine in China's cultural politics,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00.
    《柳州日报》
    《广西日报》
    《戏曲报》
    《歌谣周刊》
    “民间中国”网:http://www.folkcn.org。
    “下里视窗”网:http://bbs.546400.com。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http://www.ihchina.cn。
    “中国民歌网”,http://www.china.org.cn。
    “新华网广西频道”网:http://www.gx.xinhuanet.com。
    “人民网”“理论”栏目:http://theory.people.com.cn.
    《大地飞歌》(1999—2003),南宁:广西民族音像出版社,2004年。
    《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音乐大典》,广州:广州音像出版社,2004年。
    《刘三姐》(彩调集锦之十一),广西电影制片厂、广西文化音像出版社、广西金凤凰音像出版社联合出版发行。
    《刘三姐》,长春电影制片厂1960年摄制,广州:广州音像出版社,2004年。梁昭田野访谈录音磁带。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