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论两汉对匈奴政策的演变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两汉王朝的对匈奴政策,是汉匈关系史研究中的重大课题。前辈学者对此问题论述颇多,而近二十年来对匈奴问题的研究又取得了重要进展,研究成果丰硕。笔者在学习、吸收、借鉴前辈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西汉初年至东汉前期的对匈政策问题进行重新审视和系统叙述。
     全文包括序言和结语在内共有五个部分。
     “前言”介绍了近二十年来国内史学界有关两汉王朝对匈奴政策研究的状况及其笔者的研究思路。两汉王朝的对匈奴政策,是汉匈关系研究中的重大问题,历来受到史学家的重视,国内学者先后对西汉王朝在各个时期对匈奴采取的和亲政策、武力征伐、羁縻统治政策以及东汉王朝的“安南定北”政策进行了大量的、深入的研究,取得了诸多令人瞩目的成果。受学识所限,笔者欲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做一梳理性质的工作,并对于其中的某些具体问题做一些深入的探讨。如对匈奴南下的问题,还有对汉武帝时期的汉匈关系,长期以来,学者们注重汉武帝对匈奴的武力征伐活动的成绩,而对武帝的作战策略及其用将等问题上的失误,以及武帝时期所采取的一些笼络羁縻手段,并没有太多关注。
     第一章:西汉初期到西汉中期的对匈政策。这一章叙述匈奴初年的和亲政策及汉武帝的对匈征伐与笼络政策。西汉初年,匈奴兴盛于大漠南北,成为西汉王朝的强劲对手。高祖刘邦在未做充分准备的情况下以武力讨之,其结果是失败而归,其后,他便采取和亲之策,经过惠帝、吕后、文帝、景帝时期的和亲往来,终在武帝时期通过武力的方式来“制夷”,使得匈奴遭重创,而汉也为此付出了由盛转衰的代价。战争间隙,武帝还通过笼络匈奴降众、置属国的策略来分化匈奴内部势力,这为后来汉朝对匈的羁縻政策的实施做了铺垫。
     第二章:西汉中后期至新朝的对匈政策。这一章叙述西汉中后期对匈的羁縻统治及新朝的与匈政策。武帝时期对四方之民的武力开拓政策,使汉由盛转衰。昭帝继位后,辅佐大臣霍光遵守武帝的遗愿贯彻执行轮台诏书的内容,不主张武力征伐,希望通过和平的方式臣服匈奴。宣帝基本延续昭帝的政策,并通过努力最终使得匈奴附汉称臣,并进一步发展了前期安降众、置属国的羁縻政策,以实现“治夷”的目的,由此,汉末双方出现一片和好的景象。新朝由于王莽执行错误的民族政策,致使汉匈关系再度陷入对峙的局势。
     第三章:东汉前期(公元25年—公元93年)的对匈政策。这一章叙述东汉初期对匈的防御政策及后来的“安南定北”政策。东汉初年,面对匈奴的进犯,“方平诸夏,未遑外事”的光武帝刘秀根本无力兴兵抗击,故只好下令“筑亭侯,修烽火”,遣将屯守,对匈奴采取防御的政策。至公元48年,匈奴分为南北两部,
The Han Dynasties' policies for Xiongnu is a matter of great important in the study of the history of Han-Xiong relation. It is highly valued by historians. Great important has been made in this field with a lot of founding. In this thesis, drawing on the founding of other scholars, I will make a new scrutiny study of this problem by thoroughly investigating and examining historical materials.
    My thesis is divided into five parts including preface and epilogue:
    Introduction, the research on Han Dynasties' polices for Xiongnu is outlined. I also point out my approach to this problem. The Han Dynasties' polices for Xiongnu is the important problem in the Han-Xiong relation research, which was always valued by the historian house. Local scholars have successively done some researches in this field, such as the marital consolation for Xiongnu, martial conquest for Xiongnu, jimi manipulation (indirect administration) for Xiongnu and also the polices to pacify Xiongnu in the south and to conquer Xiongnu in the north. Be subjected to scholarship limit, I do up on combing the work of the property based on the person study of the foundation, and do some thorough studies on some concrete problems. Such as the reason of Xiongnu aggression to Han Dynasty , again such as the Han-Xiong relation of the HanWuDi period , for long time, the scholars paid attention to the HanWuDi to go on expedition the result of the activity to the force of Xiongnu , but the battle strategy of Hanwudi, and jimi manipulation for Xiongnu was rarely attentioned.
    In part one, from the early Western Han Dynasty to medium-term Western Han Dynasty' s polices for Xiongnu . I narrate marital consolation of early western Han Dynasty, and martial conquest and pacification for Xiongnu during HanWuDi period. During the early Western Han Dynasty, Xiongnu sprung up in the north of Han Dynasty, and became the sturdy opponent of the west Han Dynasty. Liubang begged for it by force under the situation that wasn't full preparation, its result was a failure, afterwards, he adopted marital consolation for Xiongnu, the polices was always adopted from HuiDi to JingDi. Then HanWuDi passed the way of the force to override Xiongnu eventually, which made Xiongnu encounter a serious wound, and the Han Dynasty also paid out the price of from prosperous to decline. The war cleft, HanWuDi still haltered Xiongnu to place strategy of belong to the country to divide internal influence of Xiongnu, and this did cushion for afterwards the Han dynasty' s polices for Xiongnu.
    In part two, from the evening of western Han Dynasty to Xin Dynasty' s polices for Xiongnu. I narrate jimi manipulation(indirect administration) for Xiongnu during the evening of Western Han Dynasty and also Xin dynasty for Xiongnu. HanWuDi force polices for all sides made Han Dynasty downfall.
引文
1 《汉书》卷49《晁错传》。
    2 王柏灵:《匈奴史话》,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页。
    3 余英时著、邬文玲译:《汉代贸易与扩张——汉胡经济关系结构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42页。
    4 参见马大正:《中国边郡研究论稿》,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93页。
    5 《汉书》卷94《匈奴传》。
    6 《汉书》卷94《匈奴传》。
    7 《汉书》卷94《匈奴传》。
    8 至于西汉的和亲之策是否始于刘敬,战继发对此提出质疑,认为始议“和亲”者,不是刘敬,而是陈平。参见《“和亲之论发于刘敬”质疑》,《北方论丛》1983年第5期。
    9 《汉书》卷94《匈奴传》。
    10 此表材料出处:《史记》、《汉书》、林干《匈奴历史年表》,中华书局,1984年。
    11 赵坚:《西汉与匈奴前后期和亲之比较》,《烟台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
    12 彭建英称汉代的和亲是“消极、退让的屈辱之策”,对其积极的一面,似乎注意不够。见其著《中国古代羁縻政策的演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16页。
    13 马大英:《汉代财政史》,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3年,第196页。
    14 《汉书》卷6《武帝纪》。
    15 余英时著、邬文玲译:《汉代贸易与扩张:汉胡经济关系结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21—22页。
    16 《汉书》卷24《食货志》。
    17 吕思勉:《论汉世马贾》,刊于《论学集林》,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103页。
    18 《汉书》卷94《匈奴传》。
    19 《史记》卷123《大宛列传》。
    20 《汉书》卷94《匈奴传》。
    21 《汉书》卷24《食货志》。
    22 《汉书》卷94《匈奴传》。
    23 《汉书》卷94《匈奴传》。
    24 《史记》卷110《匈奴列传》。
    25 《汉书》卷7《昭帝纪》。
    26 《汉书》卷96《西域传》。
    27 《汉书》卷24《食货志》。
    28 《盐铁论·徭役》。
    29 《盐铁论·西域》。
    30 《史记》卷30《平准书》。
    31 《后汉书》卷89《南匈奴列传》。
    32 赵冀:《廿二史札记》,中华书局,1984年,第51页。
    33 吕思勉:《秦汉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115页。
    34 吕思勉:《秦汉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115页。
    35 钱穆:《秦汉史》,三联书店,2004年,第161页。
    36 吕思勉:《吕思勉读史札记》,上海占籍出版社,1981年,第593页。
    37 李陵兵败以后,武帝先是责问回来报信的陈步乐,陈害怕而自杀,除了司马迁之外,朝廷的官员没有一个敢出来为李陵说好话。所以,有学者称武帝是严刑峻法的时代。参见李长之:《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开明书店,1984年,第125页。
    38 吕思勉:《吕著史学与史籍》,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41页。
    39 吕思勉:《秦汉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114页。40 彭建英:《中国古代羁縻政策的演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62页。
    41 此表材料出处:《史记·建元以来侯者年表》、《汉书·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并参考武沐:《匈奴史研究》,民族出版社,2005年,第163—165页。
    42 参见徐杰舜、韦日科主编:《中国民族政策史鉴》,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5月版,第81页。
    43 《史记》卷111《卫将军骠骑列传》。
    44 《史记》卷111《卫将军骠骑列传》。
    45 乌维单于(公元前114—前105年),在位九年;乌师庐儿单于(公元前105—前102年),在位三年;呴犁湖单于(公元前102—前101年),在位一年;且鞮侯单于(公元前101—前96年),在位五年;狐鹿姑单于(公元前96—前85年),在位十年;壶衍鞮单于(公元前85—前68年),在位十七年;虚闾权渠单于(公元前68—前60年),在位七年。
    46 余英时著、邬文玲译:《汉代贸易与扩张:汉胡经济关系结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253页。
    47 《汉书》卷94《匈奴传》。
    48 《汉书》卷94《匈奴传》。
    49 《汉书》卷8《宣帝纪》。
    50 《汉书》卷78《萧望之传》。
    51 《汉书》卷8《宣帝纪》。
    52 《汉书》卷94《匈奴传》。
    53 《汉书》卷94《匈奴传》。
    54 此表材料出处:《汉书》,《资治通鉴》;林干《匈奴历史年表》,中华书局,1984年。
    55 马勇:《两汉王朝对匈奴政策新论》,林超民主编《新风集》,云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38页。
    56 《汉书》卷94《匈奴传》。
    57 《汉书》卷94《匈奴传》。
    58 徐杰舜:《关于中国民族政策史的若干问题》,《黑龙江民族丛刊》1998年第2期。
    59 彭建英:《中国古代羁縻政策的演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7—11页。
    60 由于秦时历史短暂,材料不多,难以得见其详,所以本文的论述主要以汉代的历史为主要对象。
    61 《礼记·王制》。
    62 《汉书》卷43《郦陆朱刘叔孙传》。
    63 《汉书》卷6《武帝纪》。
    64 参见彭建英:《中国古代羁縻政策的演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16页。彭书虽然指出汉初和亲与后来的羁縻政策的“人相径庭”,但由于她采用的是广义的羁縻观念,故和亲仍然隶属于羁縻政策的一种。
    65 《汉书》卷94《匈奴传》。
    66 参见莫任南:《王莽对匈奴的民族政策有进步、合理的一面吗?》,《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6年第1期。
    67 《汉书》卷24《食货志》。
    68 《汉书》卷94《匈奴传》。
    69 《汉书》卷99《王莽传》。
    70 《汉书》卷94《匈奴传》。
    71 《汉书》卷94《匈奴传》。
    72 《汉书》卷94《匈奴传》。
    73 《汉书》卷12《平帝纪》。
    74 参见龚留柱:《秦汉时期军马的牧养和征集》,《史学月刊》,1987年第6期,第14页。
    75 《汉书》卷99《王莽传》。
    76 《汉书》卷99《王莽传》。
    77 此表材料山处:《汉书》;林干《匈奴历史年表》,中华书局,1984年;陈高偏等编《中国历代天灾人祸年表》(上),上海书店,第59—72页。78 《汉书》卷99《王莽传》。
    79 《汉书·匈奴传》云,单于闻之,勃然大怒,乃遣兵“入云中益寿塞,人杀吏民”,并“厉告左右部都尉、诸边王,入塞寇盗,火辈万余,中辈数千,少者数百,杀雁门、朔方太守、都尉,略吏民畜产不可胜数,缘边虚耗”。
    80 《汉书》卷94《匈奴传》。
    81 《汉书》卷99《王莽传》。
    82 《汉书》卷99《王莽传》。
    83 《汉书》卷99《王莽传》。
    84 《汉书》卷99《王莽传》。
    85 《汉书》卷99《王莽传》。
    86 参见李大龙:《试论王莽的民族政策》,《民族研究》,1992年第1期。
    87 参见莫任南:《王莽对匈奴的民族政策有进步、合理的一面吗?》,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6年第1期。
    88 《汉书》卷94《匈奴传》。
    89 《汉书》卷99《王莽传》。
    90 《汉书》卷99《王莽传》。
    91 《后汉书》卷22《杜茂列传》。
    92 《后汉书》卷89《南匈奴列传》。
    93 《后汉书》卷20《王霸列传》。
    94 《汉书》卷94《匈奴传》。
    95 《后汉书》卷89《南匈奴列传》。
    96 林干《匈奴通史》,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89页。
    97 此表材料出处:《后汉书》、林干《匈奴历史年表》,中华书局,1984年。
    98 《后汉书》卷89《南匈奴列传》。
    99 《汉书》卷7《昭帝纪》。
    100 《后汉书》卷45《袁安列传》。
    101 《后汉书》卷89《南匈奴列传》。
    102 《后汉书》卷19《耿弇列传》。
    103 《后汉书》卷2《显宗孝明帝纪》。
    104 《后汉书》卷79《南匈奴列传》。
    105 《后汉书》卷79《南匈奴列传》。
    106 《后汉书》卷23《窦融列传》。
    107 《后汉书》卷41《宋意列传》。
    108 《后汉书》卷23《窦融列传》。
    109 《后汉书》卷45《袁安列传》。
    110 《后汉书》卷45《袁安列传》。
    111 《后汉书》卷79《南匈奴列传》。
    112 此表材料出处:《后汉书》、林干《匈奴历史年表》,中华书局,1984年。
    113 《后汉书》卷79《南匈奴列传》。
    114 《后汉书》卷41《宋意列传》。
    115 参见彭建英:《中国古代羁縻政策的演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92—93页。
    116 吕思勉说:“若论军事上的实力,则唐代何能和汉朝比?汉朝对外的征讨,十之八九是发本国兵出去打的,唐朝则多是以夷制夷。”参见吕思勉:《吕著中国通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版,第152页。
    117 徐兴详:《中国古代民族思想与羁縻政策研究》,《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年。
    118 吕思勉:《论民族主义之真际》,《教与学》1935年10月,第1卷第4期。(西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75年。
    (东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75年。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1975年。
    (西汉)桓宽:《盐铁论》,中华书局,1991年。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第二二编,人民出版社,1964。
    [英]崔瑞德、鲁惟一编:《剑桥中国秦汉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马长寿:《北狄与匈奴》,三联书店,1962年。
    林干:《匈奴通史》,人民出版社,1986年。《匈奴历史年表》,中华书局,1984年。《匈奴史料汇编》,中华书局,1988年。《匈奴史论集》,中华书局,1983年。《中国古代北方民族通论》,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年。
    王柏灵:《匈奴史话》,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
    葛剑雄:《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三联书店,1994年。
    林剑鸣:《秦汉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安作璋:《两汉与西域关系史》,山东人民出版社,1959年。
    陶克涛:《毡乡春秋》,人民出版社,1987年。
    钱穆:《秦汉史》,三联书店,2004年。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三联书店,1997年。
    林超民主编:《新风集》,云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
    吕思勉:《秦汉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吕思勉读史札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吕著史学与史籍》,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吕思勉遗文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论学集林》,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年。
    孙建民:《中国历代治边方略研究》,军事科学出版社,2003年。
    余英时著,邬文玲等译:《汉代贸易与扩张:汉胡经济关系结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彭建英:《中国古代羁縻政策的演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许倬云:《许倬云自选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李长之:《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开明书店,1984年。
    马大英:《汉代财政史》,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3年。
    武沐:《匈奴史研究》,民族出版社2005年。
    沈长云、秦进才等编著:《探古集》,中华书局,2002年。
    龚荫:《民族史考辨》,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
    罗贤佑:《历史与民族——中国边疆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杨建新、马曼丽著:《西北民族关系史》,民族出版社,1990。
    西北师范大学历史系编:《西北史研究》(上、下),兰州大学出版社,1997年。
    黄烈:《中国古代民族史研究》,人民出版社,1987年。
    黄烈:《中国北方民族关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
    木芹:《两汉民族关系史》,四川民族出版社,1988年
    崔明德《汉唐和亲研究》,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0年。
    崔明德:《中国古代和亲史》,人民出版社,2005年。
    阎明恕:《中国古代和亲史》,甘肃民族出版社,2003年。
    陈育宁、汤晓芳:《北方民族史论丛》,宁夏人民出版社,1991年。
    杨建新:《中国西北少数民族史》,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
    田继周等著:《中国历代民族政策研究》,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田继周:《秦汉民族史》,四川民族出版社,1996年。
    陈业新:《灾害与两汉社会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马大正主编:《中国古代边疆政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徐杰舜、韦日科主编:《中国民族政策史鉴》,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
    赵云田:《中国边疆民族管理机构沿革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
    贺卫光:《中国古代游牧民族经济社会文化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2001年。
    翁独健:《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王仲翰主编:《中国民族史概要》,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
    宋超:《汉匈战争对两汉社会心态的研究》,《史学理论研究》,1997年第4期。
    莫任南:《匈奴史二题》,《内蒙古师大学报》,1992年第2期。
    肖瑞玲:《东汉对匈奴政策评析》,《内蒙古师大学报》,2000年第6期。
    吴明月:《谈西汉时期汉人入居匈奴及其影响》,《内蒙古师大学报》,1995年第4期。
    晓克:《论新莽时期的汉匈关系》,《内蒙古社会科学》,1991年第2期。
    白音查干:《论汉武帝对匈奴的征服战争》,《内蒙古社会科学》,1997年第5期。李大龙:《“用夏变夷”与西汉初期刘敬的“和亲建议》,《内蒙古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
    李大龙:《试论王莽的民族政策》,《民族研究》,1992年第1期。
    李大龙:《西汉前期“和亲”政策新论》,《民族研究》,1993年第4期。
    赵志坚:《西汉与匈奴前后期和亲之比较》,《烟台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
    陈立柱:《王莽与周边民族关系新论》,《安徽史学》,2000年第3期。
    雍秉乾:《略论西汉文景时期对匈奴的积极防御政策》,《甘肃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
    王嵘:《西汉和亲政策与汉文化的传播》,《新疆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唐国军:《论西汉王朝对匈奴的政策与其国力兴衰的关系》,《广西社会科学》,1996年第2期。
    陈博:《试论呼韩邪单于在与汉“和亲”中的主导作用》,《西北大学学报》,1990年第4期。
    张菁:《再论汉初的“和亲”》,《南京师大学报》,1997年第4期。
    莫任南:《王莽对匈奴的民族政策有进步合理的一面吗?》,《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
    高旗:《从政治效益观看西汉时期的汉匈关系》,《云南社会科学》,1998年第4期。
    肖黎:《也谈如何评价西汉“和亲”问题》,《北方论丛》,1982年第2期。
    柳用能:《试论<轮台之诏>与统一西域》,《新疆师大学报》,1982年第1期。
    王可宾:《从匈奴单于的继承看父死子继和兄终弟及》,《社会科学战线》,1984年第1期。
    莫任南:《匈奴分裂的原因和呼韩邪附汉的意义》,《湖南师院学报》,1984年第2期。
    许辉:《再论桑弘羊与盐铁会议》,《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4年第4期。
    彭年:《从“白登之围”到“马邑之谋”——论高惠文景四代汉朝与匈奴的关系》,《四川师院学报》1985年第3期。
    王学松:《试论汉武帝时期的民族关系》,《北方论丛》,1985年第1期。
    李振宏:《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和民族问题研究概况》,《青海社会科学》,1985年第4期。
    白音查干:《试谈西汉初年的和亲政策》,《秦汉史论丛》,1986年第3期。
    舒顺林:《略论北匈奴西迁的原因》,《内蒙古师大学报》,1986年第3期。
    莫任南:《匈奴的军事制度》,《中国史研究》,1987年第3期。
    彭中一:《论两汉中期的汉匈奴战争对汉匈奴民族融合的影响》,《华中师大学报》,??1987年第2期。
    崔明德:《西汉与匈奴,乌孙的和亲》,《烟台大学学报》,1989年第3期。
    余太山:《匈奴,鲜卑与西域关系述考》,《西北民族研究》,1989年第9期。
    张南:《论西汉长城边区的经济开发》,《内蒙古社会科学》,1989年第3期。
    陈博:《试论呼韩邪单于在与汉“和亲”的主导作用》,《西北大学学报》,1990年第4期。
    笑端:《南匈奴的附汉与东汉时期包头地区的发展》,《阴山学刊》,1991年第2期。
    林干:《应该正确阐明匈奴的历史面貌和历史作用——评吐尔贡,阿勒马斯的<匈奴简史>》,《西域研究》,1991年第3期。
    吴兴勇:《论匈奴人西迁的自然地理原因》,《史学月刊》,1991年第3期。
    晓克:《论新莽时期的汉匈关系》,《内蒙古社会科学》,1991年第2期。
    周乾荣:《对盐铁会议的重新估价》,《天津师大学报》,1992年第6期。
    崔明德:《关于王昭君的几个问题》,《烟台大学学报》,1992年第1期。
    徐杰舜:《秦汉民族政策特点初论》,《贵州民族研究》,1992年第2期。
    徐志清:《西汉同匈奴的经济交往》,《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1992年第3期。
    莫任南:《匈奴对汉王朝的政策》,《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2年第4期。
    张志坤:《也谈匈奴及其先民与中原王朝的关系——兼同陶克涛同志商榷》,《内蒙古大学学报》,1992年第3期。
    侯广峰:《独具历史个性的昭君文化现象》,《内蒙古社会科学》,1992年第2期。
    李希廉:《昭君出塞的历史作用》,《内蒙古社会科学》,1994年第6期。
    王文光:《匈奴社会政治制度略论》,《云南师大学报》,1994年第6期。
    龚荫:《关于西汉对匈奴政策之研究》,《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4年第5期。
    丁毅华:《盐铁会议论战性质辨析》,《天津师大学报》,1994年第4期。
    王宗维:《汉武帝的民族思想和政策》,《西北大学学报》,1995年第1期。
    李桂荣:《汉初和亲政策作用简论》,《黑龙江民族丛刊》,1995年第2期。
    葛亮:《西汉前期北方边防对策举要》,《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6年第4期。
    肖瑞玲:《秦汉对北部边郡的开发》,《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6年第4期。
    胡宏起:《两汉军费问题》,《中国史研究》,1996年第4期。
    胡宏起:《汉代兵力论考》,《历史研究》,1996年第3期。
    黄今言:《东汉军事后勤的几个问题》,《江西师大学报》,1996年第1期。
    陈晓鸣:《汉代边兵的同常生活和待遇问题述略》,《江西师大学报》,1996年第3期。
    叶永新:《汉与匈奴第一次,第二次和亲考略》,《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8年??第4期。
    王虹,龚萍:《<盐铁论>与汉代民族关系史研究》,《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8年第3期。
    傅允生:《西汉盐铁会议与本末之争再认识》,《浙江社会科学》,2000年第5期。
    王云飞:《浅议<盐铁论,散不足>中反映的汉代社会生活》,《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
    李新达:《和亲简议》,《北方论丛》,1980年第4期。
    张烈:《从白登之围到昭君出塞——论此阶段的汉匈关系及汉王朝的决策》,《社会科学战线》,1988年第3期。
    胡刚:《论西汉对匈奴政策的变迁和得失——兼评汉武帝的历史作用》,《求索》1982年第4期。
    高景新:《评西汉前期的和亲政策》,《内蒙古民族学院学报》,1987年第2期。
    王连升:《关于汉武帝评价的两个问题》,《天津社会科学》,1984年第2期。
    马勇:《两汉王朝对匈奴政策新论》,林超民主编《新凤集》,云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