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生事死:风水与福建社会文化变迁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采用区域研究的取向,从文化史和社会史的视角,力图较全面地讨论风水习俗与福建传统地方社会的互动关系,以剖析风水习俗所蕴含着的社会文化意义。研究时段以明清时期为主,更重视区域的历时性分析,而非急剧变迁中的现状的考察。全文分为七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绪论,对学术界的研究成果作一简要的回顾和反思,并提出本文的研究思路及分析框架。本部分还对论文所涉及的研究方法及所搜集的地方史料作出说明。
     第二部分试图将早期风水术放在福建开发进程的社会大背景中来考察,藉以管窥中原汉文化如何随着社会变迁而有效地渗入闽中,并影响地区早期的各种开发活动。唐以前,避乱迁徙是北方士民入闽的主要因素。畏难怀居、以求安堵的北方士民在闽的风水活动尚未蔚为风气。唐五代以降,福建早期家族的开发活动已跟风水观念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第三部分着重探讨唐宋以来风水两大流派在福建的形成、传播,以及从对抗走向相容的历程。该部分并非专门针对风水流派的理论特质之流变,即风水思想发展的内在理路作线性的描述,而更侧重从外缘的因素(社会史和数术史相结合)探讨两大流派在社会与文化变迁中的区域历史表现形态。两派风水术的传布带有强烈的文化整合意义,参与了福建地域文化的改造和民间道德秩序的建构。外在的社会变迁因素很大程度影响着两派风水术的整合及其区域扩展程度。
     第四部分主要以渗入风水观念的民间通书、灵签、安镇符咒、竖造及丧葬祝文、乩示文等为例,来探寻风水信仰走入福建民间社会的文化过程,是如何和为何发展的。从文化变迁的角度来看,风水术为民间社会所承认、接受并转变为民俗信仰的过程,乃是种价值转换及意义再生的过程。借助于各类反复再现的宗教仪式活动,传统风水观念已逐步“内敛化”为一种社会记忆,从而影响着福建不同民系的文化认同抉择。伴随着宗教信仰的本土化、民俗化进程,风水观念广泛渗入了福建各种民俗活动当中,成为民间社会文化生活的一部分。
     第五部分主要考察风水与福建士绅的人文空间建构的关系问题,藉以更深入反思风水信仰在民间长期存在的原因,以及士绅对待风水的复杂文化心态。富有儒学教养的士绅阶层,通常会结成“利益共同体”,利用风水这种意义图式来营造、改变或恢复区域性的人文空间秩序。士绅阶层的这种活动意图,既可能是外显的,如旨在提升特定区域之尚人文、重科名的文化氛围,因而对发展地方的文教事业常有正功能;亦可能是潜在的,如意在维持和控制地方社会、经济秩序,因而也间接地加速或阻滞着地方社会经济
    
     中文提要
    的变迁。
     第六部分主要剖析风水信仰影响近世福建家族的社会变迁问题。随着风水信仰在福
    建民间的传播与扩散,家族组织或乡族势力也常利用这个文化幽灵的强势魔力,参与对
    家族发展历史及社会地位的想象与建构,参与对地方权威的塑造与社会文化的整合。风
    水既是提升家族组织和乡族势力向心力的强心剂,也是诱发家族内部或乡族间离心力的
    迷魂药。在当代家族复兴过程中,祖墓风水及相关的传说故事仍是复活和再造家族文化
    传统的象征资源的一部分。风水其实为家族的社会变迁提供了一套圆融自足的文化解释
    机制。
     第七部分是结语,对前述第二到六部分的内容作一总结。
Starting from a social cultural perspective orientated towards the specific region of Fujian, the dissertation is rather a rational and systematic exploration examining the inter-dynam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ustoms of Fengshui and the conventional local society of Fujian. Focusing on the span between the Ming Dynasty and the Qing Dynasty, I attach much importance to a diachronic analysis of the region instead of venturing a close-up at the present situation which is now undergoing radical changes. The whole thesis consists of 7 different sections.
    In the 1st section of Introduction, I begin with a brief account and reflection on the researches existing home and abroad before proposing the framework for both the study and analysis. I also specify the research approach and local historical materials involved therein.
    In the 2nd section, the history of Fujian is traced up by means of archaeological data, clan charts as well as other local literatures. I probe into some relationships between Fengshui and immigration of Chinese nationality from the north to Fujian, striving to catch a glimpse of the course of an effective cultural infiltration of China from the central plains down to Fujian province, and to examine its influences on the early development there. Generally speaking, prior to the Tang Dynasty, the main factor for such an immigration trend had been turmoil avoidance. At that time, the geomantic activities for a peaceful homestead were far from being prevalent. However, starting from the Five Dynasties, development of early clans in Fujian has been closely linked to the concept of Fengshui, namely, the geomantic omens.
    The 3rd section saw me focusing on the formation, dissemin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from conflicting into compatible of the two genres of Fengshui dating from the Tang Dynasty and the Song Dynasty, it is not a linear description of the inner logic of the development of Fengshui, rather, it has centered round the external factors for an exploration of the regional historical expression of the two genres in the course of social and cultural changes. Spreading of the two genres of Fengshui has strong effect on the cultural conformity, it is not exaggeration to say that it actually has participated in the reform of the regional culture in Fujia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morality among the public. Nevertheless, the conformity and rate of regional expansion of the two genres has been greatly influenced by the external factors of social changes.
    In the 4th section, by referring to the Fengshui-associated almanacs, divine slips,
    
    
    
    juju, and wishful messages for instances, I track the penetration of the belief ingeomantic omens into the folk culture of Fujian, seeking the answers for why and how this has grown. Viewing from the point of cultural changes, establishment of Fengshui among the public of Fujian has been a process of value transformation and meaning rebirth. Fengshui has been turned into a social memory through a gradual internalization, influencing the identification choice of different nationalities in Fujian. It is with the gradual localization and folk-orientation of the religious believes in Fujian that the concept of Fengshui has won general acceptance among the public, merging with various folk activities and, at length, becoming part of the social cultural life of the folk.
    The 5th section is mainly on the issue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Fengshui and human choice of the gentry, which tended to form a "benefit community" composing of well-educated intellectuals such as local officals, squires, and scholars. The gentry managed to construct, change or restore the order of public space in their region through Fengshui梐 meaning image deemed then. Their aims might have been "externalized", such as to upgrade the atmosphere for the worshipping of humanity and titles in a specific area, which would be positive towards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culture and education in the area; or sometimes "underlying", such as aiming at a balanced social and economic order of the region, whi
引文
第一部分:史料
    一、族谱(按:族谱修纂年代、纂者及版本不详者,只列谱名。)
    1、马建钊:《中国南方回族谱牒选编》,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8年2月版。
    2、泉州历史研究会编:《泉州回族谱牒资料选编》,泉州文献丛刊第3种,1980年8月版。
    3、庄为玑、王连茂:《闽台关系族谱资料选编》,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8月版。
    4、吴金璋撰编:《台湾吴氏族谱》,台湾彰化县吴氏宗亲会1993年12月版。
    5、庄景辉编校:《陈埭丁氏回族宗谱》,香港:绿叶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6、尊杰修辑:福州《虎邱义山黄氏族谱》,铅印本。
    7、(清)郑惠元编纂:《郑氏族谱》,道光二十八年刊本。
    8、(清)郭则寿编:《福州郭氏支谱》,民国九年刊本。
    9、侯官《云程林氏家乘》,民国二十七年铅印本。
    10、萨镇冰等续修:《雁门萨氏家谱》,民国二十四年刊本。
    11、仙游《罗锋傅氏族谱》,民国十五年重修铅印本。
    12、(明)方尚祖纂:《蒲阳刺桐金紫方氏族谱》,明崇祯十五年重修,1964年抄本。
    13、(清)黄邦士辑:《莆阳巩溪黄氏宗谱》甲、乙、丙3辑,旧抄本。
    14、新奕堂编纂:《闽汀龙足乡邹氏族谱》,敦本堂铅印本,厦大1996年复印本。
    15、《长汀四堡马氏族谱》,敦本堂铅印本,厦大1996年复印本。
    16、长汀《马氏大宗族谱》,孝思堂活字本,厦大1996年复印本。
    17、(清)邹序衢等重修:《四修邹氏族谱》,民国元年铅印,厦大1996年复印本。
    18、漳平《钟山易氏宗谱》,民国二十九年重修,铅印本。
    19、(清)詹贤拔主修、詹程勋纂:《浦城詹氏族谱》,光绪三十二年续修,浦城詹氏刊本。
    20、(民)徐裴纂:浦城《重修徐氏族谱》,民国三十五年铅印本。
    21、(清)黄锦澜纂:《浦城西溪黄氏世谱》,嘉庆七年重修,清浦城黄氏刊本。
    22、林泰山抄:《林氏家祖族谱来历经书》,1986年正月抄本。
    23、(清)吴懋基主修:浦城《渤海西吴宗谱》,光绪十七年修,豫章集贤堂刊本。
    24、(清)黄锦澜纂:《浦城西溪黄氏世谱》,清嘉庆七年重修,清浦城黄氏刊本。
    25、(清)崔君佐修:浦城《崔氏合修族谱》,同治十一年修,浦城崔氏宗祠刊本。
    26、(清)祖国钧纂:《浦城莲湖祖氏族谱》,光绪二十五年修,清刊本。
    27、(清)蔡乃清主修:《庐峰蔡氏族谱》,光绪三年修,建阳蔡氏济阳堂刊本。
    28、邵武《樵西古潭何氏宗谱》,陈支平先生复印本。
    29、(明)朱莹撰:《紫阳朱氏建安谱》,明崇祯年间修,1982年尤溪县文化馆重印本。
    30、(清)杨玉清修:《宏农杨氏房谱》,同治九年文华堂邱爱庆梓。
    31、(清)李思恪修,陈崖若等续修:《桃源东关陈氏族谱》,世德堂实录馆原印,1997年排印本。
    32、(清)洪氏修:南安《武荣英山洪氏族谱》,清抄本。
    33、(清)陈重绳修:《陈江陈氏五房五家谱》,1963年抄本。
    34、苏功成修:《同安苏氏族谱》,道光六年修,1984年抄本。
    
    
    35、《三修永春夹漈郑氏族谱》,1959年修。
    36、《桃源仙乡郭氏宗谱》,1996年整理本。
    37、《桃源蓬莱巷梁氏族谱》,民国二十年版。
    38、泉州《新榜吴氏家谱》,清末(?)初抄本。
    39、南安《蓬岛郭氏家谱》,民国十年重修刊本。
    40、晋江《虹山彭氏族谱》,民国二十年重修刊本。
    41、(明)李广齐辑:泉州《李氏族谱》,抄本。
    42、(清)蒲中男修:泉州《蒲氏族谱》,抄本。
    43、(清)留明辉修:《清源留氏族谱》,乾隆三十一年修,抄本。
    44、(明)郭荫等修,清郭□□续修:泉州《郭氏族谱》,抄本。
    45、(明)丁仪等修:泉州《丁氏族谱》,抄本。
    46、(清)粘文友编:晋江《粘氏族谱》,抄本。
    47、(清)林捷云修:《西河林氏族谱》,民国二十三年厦门林氏宗祠刊本。
    48、(明)《林希元家谱》,明抄本。
    49、(民)林志崇、林恭襄等修:《陶江林氏族谱》,民国十八年铅印本。
    50、漳州方志办编:漳州《白石丁氏世谱》,影印抄本。
    51、闽清塔峰梅谷(渡口)可行支谱编委会编:《颍川陈熹公系千郎宗谱可行支谱》,1998年7月版。
    52、漳州《梅溪陈氏族谱》,抄本。
    53、南靖《和溪林氏世系家谱》,抄本。
    54、南靖《和溪坂场李氏族谱》,抄本。
    55、南靖《和溪乐土黄氏谱》,乐土黄土江藏,抄本。
    56、南靖书洋《坂寮李氏族谱》,抄本。
    57、南靖《高才社徐氏族谱》,抄本。
    58、庄宝舆汇集:《庄氏世系族谱》(一,二),民国十一年抄本。
    59、平和五寨《锦秀庄氏族谱》,抄本。
    60、《锦秀庄氏族谱》,惠安科山庄应祯史迹陈列馆1987年翻印本。
    61、南靖《龟洋庄氏族谱》,庄兆祥承录,庄成国1963年承抄本。
    62、南靖《奎洋庄氏族谱》,抄本。
    63、南靖《龟山庄氏十四世贞裕房谱》,抄本。
    64、南靖奎洋下峰庄炎上《庄氏族谱》,抄本。
    65、《松洋庄氏族谱》,宣统三年重修本。
    66、《晋邑庄氏族谱》,明庄际昌重修刊本。
    67、台湾高雄庄氏宗亲会编《庄氏族谱》,台中:新远东出版社1967年1月版。
    68、《泉州桃源庄氏族谱汇编》,厦门大学出版社1999年6月版。
    69、《漳州氏族源流汇编》第1辑,漳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漳州市氏族渊源研究会编,1992年自印本。
    70、刘阿亨、江万哲等编:《刘氏大族谱》,台中:新远东出版社1962年9月版。
    71、林英富、江万哲等编:《林氏族谱》,台中:新远东出版社1962年10月版。
    72、洪福增编印:《柏埔洪氏家谱》,1993年3月初版(台湾出版)。
    73、《莆田浮山东阳陈氏族谱》,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年版。
    74、《华安马坑李氏族谱》,民国本,
    75、《桃源太平李氏族谱》,1999年重印本。
    
    
    二、方志、类志、寺庙志等
    1、(清)曹抡彬等修 朱肇济等纂:《处州府志》,雍正十一年刊本。
    2、(清)潘绍诒修 周荣椿纂:《处州府志》,光绪三年刊本,中国方志丛刊.华南地方第193号。
    3、(宋)梁克家纂修:《淳熙三山志》,《钦定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景印本,第484册。
    4、(明)陈道修 黄仲昭纂:《八闽通志》(上下),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年2月校注本。
    5、(明)何乔远:《闽书》,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年校点本。
    6、(明)叶溥、张孟敬纂修:《福州府志》,福州:海风出版社2001年7月版。
    7、(清)徐景熹修 鲁曾煜、施廷枢等纂:《福州府志》,福州:海风出版社2001年7月版。
    8、(民)何振岱纂:《西湖志》,福州:海风出版社2001年7月版。
    9、(清)孙尔准、陈用光修 陈寿祺纂:《重纂福建通志》,同治七年正谊书院刊本。
    10、(民)杨宗彩修 刘训瑺纂:《闽清县志》,民国十年排印本,中国方志丛书.华南地方第101号。
    11、(清)陈焱、王纲修 俞荔、陈云客纂:《永福县志》,乾隆十三年刊本,中国方志丛书.华南地方第84号。
    12、(民)董秉清修 王绍沂纂:《永泰县志》,民国十一年排印本。
    13、(清)饶安鼎、邵应龙修 林昴、李修卿纂:《福清县志》,光绪二十四年刘玉璋重刊本。
    14、(民)曹刚、高时驾等修 邱景雍纂:《连江县志》,民国十六年排印本,中国方志丛书.华南地方第76号。
    15、(清)卢凤棽修 林春溥纂:《罗源县志》,道光九年刊本。
    16、(清)薛起凤主纂:《鹭江志》,乾隆三十一年修,鹭江出版社1998年4月整理本。
    17、(清)周凯修 凌翰、林焜等纂:《厦门志》,道光十年修,鹭江出版社1996年2月校注本。
    18、(民)林学增修 吴锡璜纂:《同安县志》,民国十八年厦门退补斋排印本。
    19、(清)万友正纂:《马巷厅志》,乾隆四十二年修,光绪十九年校补刊本,中国方志丛书华南地方第98号。
    20、(明)陈能修 郑庆云、辛绍佐纂:《延平府志》,1964年上海古籍书店影印天一阁嘉靖四年刊本。
    21、(清)傅尔泰修 陶元藻纂:《延平府志》,乾隆十六年修,同治十二年补刊本,中国方志丛书.华南地方第99号。
    22、(民)吴栻、刘维浚修 蔡建贤纂:《南平县志》,民国十七年排印本,中国方志丛书.华南地方第217号。
    23、(明)邢址修 陈让编次:《邵武府志》,上海古籍书店1964年影印天一阁嘉靖本。
    24、(清)王琛、徐兆豊修 张景祁、张元奇等纂:《邵武府志》,光绪二十三年刊本,中国方志丛书.华南地方第73号。
    25、(清)许庭梧修 谢钟瑾纂,陆嗣渊、贾懋功增修 谢钟玿增纂:《顺昌县志》,光绪七年吴恩庆重刊道光十二年增补本,中国方志丛书.华南地方第220号。
    26、(明)范嵩修 谢纯、汪佃等纂:《建宁府志》,1964年上海古籍书店影印天一阁嘉靖二十年刊本。
    27、(明)冯继科修 朱凌纂:《建阳县志》,1962年上海古籍书店影印天一阁嘉靖三十二年刊本。
    28、(民)万文衡修 罗应辰纂 姚有则续修:《建阳县志》,民国十八年排印本,中国方志丛书.华南地方第237号。
    29、(清)邓其文纂修:《瓯宁县志》,康熙三十二年刊本,中国方志丛书.华南地方第94号。
    30、(民)詹宣猷、刘达潜修 蔡振坚、何履祥纂:《建瓯县志》,民国十八年排印本,中国方志丛书.华南地方第95号。
    31、(清)翁天祐、吕渭英修 翁昭泰纂:《浦城县志》,光绪二十三年刊本,中国方志丛书.华南地方第96号。
    
    
    32、(清)魏大名修 章朝栻纂:《崇安县志》,嘉庆十三年刊本。
    33、(民)刘超然修 郑丰稔纂:《崇安县志》,民国三十一年排印本,中国方志丛书.华南地方第238号。
    34、(清)李麟瑞、钮承藩续修 何秋渊继修:《光泽县志》,光绪二十三年增刊道光二十年刊本,中国方志丛书.华南地方第221号。
    35、(清)潘拱辰纂修 黄鉴补遗:《松溪县志》,康熙三十九年刊本,民国十七年重印本,中国方志丛书.华南地方第232号。
    36、(民)钱鸿文、黄体震修 李熙纂:《政和县志》,民国八年排印本,中国方志丛书.华南地方第97号。
    37、(清)李拔纂修:《福宁府志》,光绪六年刊本,宁德地区地方编纂委员会1991年6月点校本。
    38、(清)卢建其修 张君宾纂:《宁德县志》,乾隆四十六年刊本,宁德县志编纂办公室1983年12月重印本。
    39、(清)谭抡修 王锡龄、高昊纂:《福鼎县志》,嘉庆十一年刊本,中国方志丛书.华南地方第223号。
    40、罗汝泽、刘以臧修 徐友梧纂:《霞浦县志》,民国十八年排印本,中国方志丛书.华南地方第102号。
    41、(清)张景祈修 黄锦灿纂:《福安县志》,光绪十年刊本,中国方志丛书.华南地方第78号。
    42、(民)陈一夔:《甘棠堡琐志》,民国十六年铅印本。
    43、(清)辛竟可修 林咸吉、蓝孙璇纂:《古田县志》,乾隆十六年刊本,中国方志丛书.华南地方第100号。
    44、(清)沈钟纂修:《屏南县志》,乾隆十七年增补本,屏南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89年12月点校本。
    45、(明)冯梦龙纂修:《寿宁待志》,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排印本。
    46、(明)周华:《兴化县志》,明正统间修,民国二十五年张国枢重校排印本。
    47、(清)宫兆麟、王恒等修 廖必琦、林黉纂:《莆田县志》,乾隆二十三年修,光绪五年潘文凤补刊本,中国方志丛书,华南地方第81号。
    48、(清)胡启植修 叶和侃纂:《仙游县志》,同治十二年吴森重刊本,民国十九年排印本。
    49、(清)怀荫布修 黄佐郭赓武纂:《泉州府志》,同治九年章倬标重刊本。
    50、(明)莫尚简修 张岳纂:《惠安县志》,1963年上海古籍书店影印天一阁嘉靖九年刊本。
    51、(清)胡之鋘修 周学曾等纂:《晋江县志》,道光九年修稿本,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7月点校本。
    52、(清)刘佑修 叶献论、洪孟瓒纂:《南安县志》,清康熙十一年刊本。
    53、(民)李汉青编纂:《南安续志》,石印本。
    54、(清)庄成修 沈钟、李畴纂:《安溪县志》,清乾隆二十二刊本。
    55、(清)郑一崧修 颜铸、林为楫纂:《永春州志》,乾隆五十一年刊本,中国方志丛书.华南地方第222号。
    56、(民)郑翘楚纂:《永春县志》,民国十九年中华书局排印本,中国方志丛书.华南地方第231号。
    57、(民)方清芳修 王光张纂:《德化县志》,民国十六年年修,二十九年排印本。
    58、(清)周凯修 林焜横纂,刘松亭续修 林豪续纂:《金门志》,民国年间抄本。
    59、(清)沈定均续修 吴联薰增纂:《漳州府志》,光绪三年芝山书院刊本.
    60、(清)吴宜燮修 黄惠、李寿纂;《龙溪县志》,乾隆二十七年修,光绪五年补刊本,中国方志丛书.华南地方第90号。
    61、(清)陈鍈、王作霖修 邓来祚、叶廷推纂:《海澄县志》,乾隆二十七年刊本,中国方志丛书.华南地方第92号。
    62、(清)薛凝度修 吴文林文:《云霄厅志》,嘉庆十九年修,民国二十四年排印本,中国方志丛书.华南地方第89号。
    63、(民)徐炳文修 郑丰稔纂:《云霄县志》,民国三十六年排印本,中国方志丛书.华南地方第240号。
    64、(清)陈汝咸修 林登虎、林绍祖纂 施锡卫续纂修:《漳浦县志》,民国二十五年排印本,中国方志丛书.华南地方第105号。
    
    
    65、(民)陈荫祖修 吴名世纂:《诏安县志》,民国六年修,民国三十一年排印本。
    66、(清)张懋建修 赖翰颙、王苍等纂:《长泰县志》,民国二十一年校印本,中国方志丛书.华南地方第236号。
    67、(清)李鋐、王柏等修 昌天锦等纂:《平和县志》,康熙五十八年修,光绪十五年重刊本,中国方志丛书.华南地方第91号。
    68、(宋)胡太初修 赵与沐纂:《临汀志》,宋开庆元年修,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11月点校本。
    69、(清)曾曰瑛修 李拔、熊为霖纂:《汀州府志》,乾隆十七年刊本,同治六年刊本,中国方志丛书.华南地方第75号。
    70、(清)彭衍堂、袁曦业修 陈文衡纂:《龙岩州志》,道光十五年修,光绪十六年补刊本,中国方志丛书.华南地方第85号。
    71、(民)马和鸣等修 杜翰生、郑丰稔等纂:《龙岩县志》,民国九年铅印本,中国方志丛书.华南地方第86号。
    72、(清)王垒、乔有豫修 杨澜、周联奎等纂:《长汀县志》,光绪五年刊本,中国方志丛书.华南地方第87号。
    73、(民)张汉修 丘复纂:《上杭县志》,民国六年修.二十七年上杭启文书局排印本。
    74、(清)刘昈纂修 赵良生增修:《武平县志》,民国十九年排印本。
    75、(清)董钟骥修 陈天枢、吴正南纂:《宁洋县志》,光绪元年刊本,中国方志丛书.华南地方第103号。
    76、(民)陈一坤等修 邓光瀛纂:《连城县志》,民国二十七年维新书局排印本,中国方志丛书.华南地方第239号。
    77、(民)王维梁、刘孜治修 廖立元纂;《明溪县志》,民国三十二年沙县排印本,中国方志从书.华南地方第235号。
    78、(清)裘树荣纂修:《永安县志》,雍正十年修,道光十三年增刊本,中国方志丛书.华南地方第224号。
    79、(清)孙义修 陈树兰、刘永美纂:《永安县续志》,道光十三年刊本,中国方志丛书.华南地方第228号。
    80、(清)王士俊纂修 王霖纂:《清流县志》,康熙四十一年刊,抄本。
    81、(清)祝文郁修 李世熊纂:《宁化县志》,康熙二十三年刊本,同治八年重刊本,中国方志丛刊.华南地方第88号。
    82、(民)陈朝宗修 王光张、张韶光纂:《大田县志》,民国十七年修,二十年排印本,中国方志丛刊华南地方第229号。
    83、(民)卢兴邦、马传经修 洪清芳纂:《尤溪县志》,民国十一年修,十六年排印本,中国方志丛刊华南地方第230号。
    84、(民)梁伯荫修 罗克涵纂:《沙县志》,民国十七年排印本,中国方志丛刊.华南地方第233号。
    85、(清)李永锡、程廷栻修 徐观海纂:《将乐县志》,乾隆三十年刊本。
    86、(民)钱江修 范毓桂纂,吴海清续修 张书简续纂:《建宁县志》,民国八年铅印本,中国方志从刊.华南地方第104号。
    87、郑丽生辑:《罗星塔文献》,手抄本。
    88、(明)徐(火勃)纂辑:《雪峰志》,清乾隆二十年重刊本,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6年8月版。
    89、(清)陈祚康纂、魏杰参订:《九峰志》,清同治刊本,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6年8月版。
    90、《灵光北禅事迹合刻》,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6年8月版。
    91、(民)证亮碧溪编:《西禅小记》,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6年8月版。
    92、(明)释元贤:《温陵开元寺志》,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6年8月版。
    93、(清)陈祚康撰:《重修鼓山志》,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6年8月版。
    
    
    94、(清)张琴编纂:《广化寺志》,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6年8月版。
    95、《西禅长庆寺志》,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6年8月版。
    96、(明)谢肇淛:《支提寺志》,清同治十一年刊本。
    97、(清)杨浚纂:《白礁志略》,光绪十三年刊本。
    98、(清)杨浚纂:《风山寺志略》,光绪十三年刊本。
    99、(清)杨浚纂:《清水岩志略》,光绪十三年刊本。
    100、(清)杨浚纂:《湄洲屿志略》,光绪十三年刊本。
    101、(清)戴凤仪纂:《郭山庙志》,光绪二十三年刊本。
    三、碑刻、契约文书
    1、(清)刘尚文撰:《莆阳金石初编》,清光绪二十六年福州刊本。
    2、(清)陈启仁撰 林尔嘉考证:《闽中金石略》,菽庄丛书本。
    3、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编:《泉州伊斯兰教石刻》,银川、福州:宁夏人民出版社、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11月版。
    4、郑振满、丁荷生编纂:《福建宗教碑铭汇编——兴化府分册》,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版。
    5、王文径编:《漳浦历代碑刻》,福建漳浦县博物馆1994年12月自印。
    6、厦门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宣传委员会编:《厦门摩崖石刻》,福州:福建美术出版社2001年6月版。
    7、黄典权编:《台湾南部碑文集成》,台北:台湾大通出版社1987年10月版。
    8、邱秀堂编:《台湾北部碑文集成》,台北市文献委员会1986年6月版。
    9、刘枝万编:《台湾中部碑文集成》,台北:台湾大通出版社1987年10月版。
    10、周宗贤编:《台北市古碑》,台北市文献委员会1993年版。
    11、何培夫编:《台湾地区现存碑碣图志》,台北市台湾分馆1994年版。
    12、粘良图编:《晋江碑刻选》,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版。
    13、杨国桢编:《闽南契约文书综录》,《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0年增刊。
    14、福建师大历史系编(唐文基、鹤见尚弘、周瑛):《明清福建经济契约文书选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5月版。
    15、王连茂、叶恩典编:《泉州、台湾张士箱家族文件汇编》,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版。
    16、傅衣凌、陈支平:《明清福建社会经济史料杂抄》,《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6-1987年连载。
    17、《台湾私法物权编》,南投: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94年10月版。
    18、泉州闽台博物馆藏明清泉州契约文书(笔者藏部分复印件)。
    四、风水书、通书、签诗、家礼、符篆等
    1、《永乐大典》卷一四二一七—一四二一八,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9月影印本。
    2、《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一一四.术数类.相宅相墓之属,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景印本。
    3、《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钦定协纪辨方书》。
    4、《古今图成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堪舆部》,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
    5、(元)赵汸:《风水问对》,清光绪五年陆氏刻十万卷丛书本。
    6、(明)徐试可:《地理天机会元》,中洲古籍出版社1997年9月影印本。
    7、(清)邵嗣宗蔚田辑:《葬考》,棣香斋丛书本。
    8、(明)罗明祖:《地理微绪》,载《罗纹山全集》,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6年版。
    9、《无上三元镇宅灵籙》,《道藏》第11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10、《儒门崇理折衷堪舆完孝录》,《道藏》第35册。
    11、《徐仙翰藻》,《道藏》第35册。
    12、《藏外道书》第14册,成都:巴蜀书社1996年版。
    13、(清)洪潮和:《洪氏锦囊》,泉州民间翻印本。
    14、释淮右:《清源穴图(水源坑、柳洋附)》,抄本,泉州闽台关系史博物馆藏,下同。
    15、释淮右:《清源山结穴图》,抄本(残)。
    16、释淮右:《淮右师泉郡地理谶图说》,抄本。
    17、释淮右:《东岳世家坑七里庵图》,抄本。
    18、释淮右:《象坑、桃花山、五里亭、万安山图(浔美、乌屿、惠安附)》,抄本。
    18、释淮右:《紫帽、罗裳图》,抄本。
    20、释淮右:《潘山、翠屏、葵山略图》,抄本。
    21、释淮右:《南山晋北紫帽南门外图》,抄本。
    22、释淮右:《东岳洛阳风水结穴图》,抄本(残)。
    23、继成堂《洪潮和通书》,厦门长房择日馆民国戊寅年度。
    24、继成堂《洪潮和通书》,泉州三房择日馆民国初年度。
    25、继成堂《洪潮和通书》,泉州三房择日馆民国庚午年度。
    26、继成堂《洪潮和通书》,泉州长房择日馆民国十六年度。
    27、继成堂《洪潮和通书》,泉州长房择日馆民国十七年度。
    28、继成堂《尅择讲义》,泉州三房择日馆编。
    29、董珍辉编:洪湖和长房派星华堂《阴阳日表趋避通书》,2001年度。
    30、李丰成编:《洪潮和来孙洪英林授生李丰成大通书》,2001年度。
    31、罗志文编:《宗睦堂罗家推算通书》,1998年版。
    32、马裕良容:《催福通书》,民间复印本。
    33、浩渺山人编著:《北帝灵签精解》(题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4年9月版,疑是盗版或假托)。
    34、《三平寺签诗解》,漳州平和县三平寺自印本。
    35、云霄县《碧湖岩观音佛祖签诗解》,民间自印本。
    36、《通用杂普》一册,平和县连武手抄本。
    37、《家礼会通集录》,平和县民间手抄本。
    38、《祝文、药方等》,南靖奎洋民间手抄本。
    39、庞伟:《中国灵签研究(资料篇)》,台北:龙记图书有限公司1976年12月版。
    40、福建永春《太平境五庙览概》,昆仑洞进香百年庆典委员会编,1996年印。
    41、《九鲤湖仙吉凶梦解》,民间自印本。
    42、程灵凡:《昆仑符法总解》,台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1998年11月版。
    43、许绍龙撰:《符咒施法全书》,台北:满庭芳出版社1996年5月版。
    44、同安马巷洪厝《咒语簿》影印本,陈支平提供。
    五、文集、杂记、笔记小说等
    1、(宋)《朱子全书》,《景印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台北:台湾世界书局1985年版,第249-251册。
    2、(宋)《朱子文集》,民国丛书集成初编本。
    3、(宋)《朱子语类》,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3月版。
    4、(元)熊禾:《勿轩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88册。
    
    
    5、(元)吴海:《闻过斋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217册。
    6、(清)李光地:《榕村语录、榕村续语录》,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6月点校本。
    7、(清)蔡世远:《二希堂文集》,清乾隆刻本。
    8、(清)孟超然:《孟氏八录》,《亦园亭全集》,嘉庆二十年陈寿祺校刊本。
    9、(明)谢肇淛:《五杂俎》,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铅印本。
    10、(民)陈国仕辑录:《丰州集稿》,福建南安县志编纂委员会1992年印行。
    11、(清)杨捷编:《平闽记》,《中国野史集成》39册,成都:巴蜀书社1993年版。
    12、(清)陈盛诏:《问俗录》,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3年6月版。
    13、(民)黄献炳等撰:《古檗山庄题咏集》,民国二十一年拓印本。
    14、(清)旧题里人何求:《闽都别记双峰梦》,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15、(清)郭柏苍:《葭柎草堂集》,光绪十二年郭氏丛刊本。
    16、(清)郭柏苍:《我私录》,光绪十二年郭氏丛刊本。
    17、(清)赵異:《陔余丛考》,清嘉庆刻瓯化全集本。
    18、(宋)周密:《癸辛杂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40册。
    19、《笔记小说大观》全十六册,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5年版。
    20、《五朝小说大观》,民国十五年上海扫叶山房发行,石印本。
    21、(清)屈大均:《广东新语》,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22、《漳泉长老总会条规》,光绪三十二年厦门信文斋印。
    23、《西方问答》,明崇祯十年晋江景教堂刻。
    24、永春大同堂会编:《基督教传入永春七五周年史略》,民国三十四年印。
    25、冯秉正:《盛世刍荛.异端篇》,铅印本。
    26、黄艾庵:《见道集》,光绪癸卯福州道学院刊本。
    27、《口铎日抄》,民国十一年上海慈母堂重印。
    28、《泉州旧风俗资料汇编》,泉州市民政局、泉州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1985年10月编。
    29、李禧:《紫燕金鱼室笔记》,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5年12月版。
    30、向达校注:《两种海道针经》,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9月版。
    31、(清)郭柏苍辑:《竹间十日语》,福州:海风出版社2001年7月版。
    32、(清)林枫撰:《榕城考古略》,福州:海风出版社2001年7月版。
    第二部份:研究文献
    一、专著、著作
    1、何晓昕:《风水探源》,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0年6月版。
    2、高友谦:《中国风水》,北京: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92年5月版。
    3、王其享主编:《风水理论研究》,天津大学出版社1992年8月版。
    4、何晓昕、罗隽:《风水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7月版。
    5、刘沛林:《风水:中国人的环境观》,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10月版。
    6、金其鑫:《中国古代建筑尺寸设计研究——论周易蓍尺制度》,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7月版。
    7、刘敏耀:《澎湖的风水》,澎湖县立文化中心1998年7月版。
    
    
    8、徐吉军:《中国丧葬史》,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8年1月版。
    9、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
    10、傅衣凌、杨国桢主编:《明清福建社会与乡村经济》,厦门大学出版社1987年8月版。
    11、傅衣凌:《傅衣凌治史五十年文编》,厦门大学出版社1989年12月版。
    12、傅衣凌:《明清社会经济史论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6月版。
    13、庄为玑:《古刺桐港》,厦门大学出版社1989年9月版。
    14、高令印、陈其芳:《福建朱子学》,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6年10月版。
    15、李亦园:《文化的图像》(上、下),台北: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1月版。
    16、赵世瑜:《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4月版。
    17、陈支平:《福建族谱》,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8、陈支平:《福建六大民系》,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9、陈支平:《近500年来福建的家族社会与文化》,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5月版。
    20、陈支平:《客家源流新论》,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21、郑振满:《明清福建家族组织与社会变迁》,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6月版。
    22、朱维干:《福建史稿》,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6年3月版。
    23、林国平主编:《福建省志.民俗志》,北京:中国方志出版社1997年9月版。
    24、林国平:《中国灵签研究——以福建为中心》,厦门大学1999年3月博士论文。
    25、林国平、彭文宇:《福建民间信仰》,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版。
    26、谢必震:《中国与琉球》,厦门大学出版社1996年12月版。
    27、朱越利:《道藏分类解题》,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年版。
    28、刘枝万:《中国民间信仰论集》,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1974年版。
    29、李零:《中国方术考》,北京:东方出版社2000年4月版。
    30、李零:《中国方术续考》,北京:东方出版社2000年10月版。
    31、王先明:《近代绅士——一个封建阶层的历史命运》,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12月版。
    32、吴小强:《秦简日书集释》,长沙:岳麓书社2000年7月版。
    33、刘晓明:《中国符咒文化》,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9年11月版。
    34、王铭铭:《逝去的繁荣——一座老城的历史人类学考察》,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8月版。
    35、王铭铭:《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6月版。
    36、谢水顺、李珽:《福建古代刻书》,福州:福建人出版社1997年6月版。
    37、吴春明、林果:《闽越国古都城考古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版。
    38、吴诗池:《厦门考古与文物》,厦门:鹭江出版社1996年10月版。
    39、张泽洪:《道教斋醮符咒仪式》,成都:巴蜀书社1999年4月版。
    40、束景南:《朱子大传》,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2年10月版。
    41、王耀华:《客家艺能文化》,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42、林嘉书:《土楼与中国传统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3、林嘉书:《南靖与台湾》,香港:华星出版社1993年10月版。
    44、刘善群编著:《客家与宁化石壁》,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0年10月版。
    45、苏黎明:《泉州家族文化》,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0年6月版。
    46、杨彦杰主编:《闽西的城乡社会与村落文化》,香港:国际客家学会、海外华人研究社、法国远东学院1998年6月版。
    47、杨彦杰主编:《汀州府的宗族庙会与经济》,香港:国际客家学会、海外华人研究社、法国远东学院1998年6月版。
    
    
    48、杨国桢:《明清土地契约文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2月版。
    49、卢增荣:《福建民间契约文书的最新搜集和论说》,厦门大学2000年2月博士论文。
    50、刘浩然:《闽南侨乡风情录》,香港闽南人出版社1998年版。
    51、周銮书主编:《千古一村——流坑历史文化的考察》,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
    52、刘海峰、庄明水:《福建教育史》,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年10月版。
    53、何淑宜:《明代士绅与通俗文化——以丧葬礼俗为例的考察》,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专刊(30),2000年12月版。
    54、郑国栋、林胜利、陈垂成编:《泉州道教》,厦门:鹭江出版社1993年5月版。
    55、范正义:《基督教与中国民间信仰——以福建为研究中心》,福建师范大学2000年6月硕士论文。
    56、渡边欣雄著,周星译:《汉族的民俗宗教——社会人类学的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2月版。
    57、渡边欣雄著,杨昭译:《东方社会之风水思想》,台北:地景企业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5月版。
    58、渡边欣雄著,索秋劲译:《风水.气的景观地理学》,台北:地景企业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8月版。
    59、渡边欣雄、三浦国雄编:《风水论集》,环中国海民俗文化(4),凱风社。
    60、濑川昌久著,钱杭译:《族谱:华南汉族的宗族、风水、移居》,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版。
    61、张仲礼著,李荣昌译:《中国绅士——关于其在19世纪中国社会中作用的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5月版。
    62、克利福德.格尔兹著,纳日碧力戈等译:《文化的解释》,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1月版。
    63、RR.马雷特著,张颖凡、汪宁红译:《心理学与民俗学》,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8月版。
    64、安东尼.泰特罗著,王宇根等译:《文本人类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3月版。
    65、保罗.康纳顿著,纳日碧力戈译:《社会如何记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12月。
    66、莫里斯.弗里德曼著、刘晓春译:《中国东南的宗族组织》,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3月版。
    67、黄永融:《历史都市计画规范风水论关研究》,1996年10月。
    68、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二集,上海:三联书店1990年版。
    69、黄树民著、素兰、纳日碧力戈译:《林村的故事》,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3月版。
    70、杜赞奇著、王福明译:《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3月版。
    71、Maurice Freedman: Chinese lineage and society: Fujian and Kwangtung. University of London the Athlion Press. New York: Humanities Press Inc.
    72、Rev. John MacGowan: "Christ or Confucius, Which?" London,1895,Second Edition.
    73、Edwin Joshua Dukes:"Everyday Life in china"(or :Scenes Along River and Road in FuH-Kien)。
    74、Ping ti Ho, The Ladder of Success in Imperial China-Aspects of Social Mobility 1368-1911, New York: John※sons, 1964.
    
    
    二、主要论文
    1、叶春荣:《风水与空间——一个台湾农村的考察》,收入黄应贵主编:《空间、力与社会》,台湾“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1995年12月版.
    2、叶春荣:《风水与报应:一个台湾农村的例子》,台湾“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集刊》第88期,1999年秋季。
    3、邱博舜:《从‘天圆地方’的观点看‘八宅’的操作架构》,收入黄应贵主编:《空间、力与社会》,版本同上。
    4、黄兰翔:《风水中的宗族脉络与其对生活环境的影响》,《台湾史研究》第4卷第2期。
    5、林美容:《由地理与年签来看台湾汉人村庄的命运共同体》,《台湾风物》第38卷第4期。
    6、郭于华:《生命的续存与过渡:传统丧葬仪礼的意识结构分析》,《象征与社会》(王铭铭、潘忠党主编),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12月。
    7、高丙中:《时空设置的构造与重构》,《象征与社会》。
    8、曾国栋:《从示禁碑探讨清代台湾的社会现象》,台湾《史联杂志》第35期,1999年11月版。
    9、洪健荣:《当矿脉遇上龙脉——清季北台鸡笼煤务史上的风水论述》,《台湾风物》第50卷第3—4期。
    10、庄孔韶:《“金翼”黄村山谷的风水实践》,《民俗研究》1999年第4期。
    11、房学嘉:《从民间信仰等看宗族互动——以丰顺县汤南镇罗氏宗族为例》,《客家研究辑刊》2000年第1期。
    12、宋德剑:《宗族发展与族群互动——以丰顺县留(阝自王)镇九河村为例》,《客家研究辑刊》2000年第1期。
    13、科大卫、刘志伟:《宗族与地方社会的国家认同——明清华南地区宗族发展的意识形态基础》,《历史研究》2000年第3期。
    14、王闽石:《蔡温与中国堪舆学说在琉球的传播》,《道韵》第8期,台北:中华大道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2月版。
    15、王育成:《中国古代道教奇异符铭考论》,《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97年第2期。
    16、王育成:《东汉道符释例》,《考古学报》1991年1期。
    17、王育成:《文物所见中国古代道符述论》,《道家文化研究》第九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6月版。
    18、黄一农:《通书——中国传统天文与社会的交融》,《汉学研究》第14卷第2期(1996年12月)。
    19、陈槃:《于历史与民俗之间看所谓“瘗钱”与“地券”:附论所谓“镇墓券”与“造墓告神文”》,台北:中央研究院国际汉学会议论文集.历史考古组.中册,1981年10月中央研究院编印。
    20、包发生:《四堡雕版印刷业情况调查》,载《客家纵横》1998年第1、2期。
    21、余光弘:《没有祖产就没有祖宗牌位?》,《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集刊》1987年第62期。
    22、陈在正、庄英章:《闽南龟山庄氏宗族的发展及向台移民》,第34届亚洲及北非研究国际学术会议论文。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