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中国古代文论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二十世纪,是中国现代学术生成、发展和演化的世纪。现代学术的产生,主要端赖于西方现代思潮的启蒙。西学的冲击下,中国学术开始自觉,学术与研究主体逐渐取得了独立地位和自觉意识。二十世纪,又是中国不断革命,追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过程。革命现实的需要和现代性焦虑,呼唤了马克思主义的译介、传播和中国化。从此,马克思主义成为了二十世纪中国的主导意识形态,在革命功利和执政者参与的交错中,促成和导演了二十世纪的中国学术生态。在这种环境下产生、生存和发展的古代文论学科,学术主体的知识结构、思想观念都鲜明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学术研究的进程和成果直接反应着学术环境的阴晴冷暖。
     本文就是从现代学术发展、学术主体遭遇、学术环境变化的角度,全面梳理了20世纪在马克思主义视域下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坎坷历程与卓越成就。本文力图忠于学术发展史实,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文论主导下的20世纪古代文论研究过程的透视,对马克思主义文论与古代文论研究的契合、冲突、促进、融合及悖论等学术现象进行剖析,以给我们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论和古代文论研究及文论话语建构带来一些启示。
     20世纪前期,在西方科学理性启蒙下,现代“文学”和“文学批评”观念诞生,进化史观、唯物史观、科学研究方法,以及现代学术主体和学术环境产生,以一批奠基性著作的出版为标志,古代文论学科建立起来。这一时期,又是在中国革命现实的呼唤下,马克思主义译介、传播和中国化的过程。马克思主义文论契合了革命现实和文论传统,因此也很快在中国传播、生成,中国化为毛泽东文艺思想。毛泽东文艺思想诞生于战争年代,在文艺战线的战斗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它具有鲜明的战争年代烙印的内容,直接奠定了建国后中国文论发展的框架和基调。
     建国后,无产阶级取得政权,马克思主义成为主导意识形态。毛泽东文艺思想不断被阐释和拔高,并落实为具体文艺政策。在“双百”方针和建设有民族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论文艺政策的推动下,一度出现了古代文论研究的复兴。但是由于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教条化、庸俗化,以及知识分子思想改造、政治批判运动的泛化,学术研究受到各方面的制约。这时的古代文论研究,因此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并且出现规范化下的悖论,甚至最终停滞不前。
     新时期伴随着国家指导方针的改变和思想解放运动的开展,学术研究在权威意识形态松绑下解缚,并对曾经的机械化、庸俗化社会学研究方法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反拨,从而明确了我们真正应该坚持的马克思主义文论,古文论研究也在调整中迈向新的方向。
     80年代以后,在新一轮“西学东渐”的冲击下,人们的思想更加开放和自觉,出现了文论研究方法论的讨论和研究思维方式的变革。新时期的多元文艺格局,决定了传统文论、西方文论、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方法的多样并存和相互融通,研究思维上也由直观思维和知性思维上升为马克思主义综合辩证思维。在这种学术环境下,古代文论研究也不再甘于寂寞,经过自身的反拨与调整,积极参与到中国当代文论建设中来。古代文论学会的成立,多次年会召开对各种学术热点的讨论,古代文论研究中西方各种新思想、新视角的引入,都标志着古文论研究的繁荣。事实上,在这种活跃开放的学术氛围下,古文论研究也的确是多方进展,成果斐然。文论史研究继续拓展深入,理论史、批评史、思想史等众多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复旦大学七卷本批评通史无论在研究视域拓展,还是研究视角宏阔深入上,都达到了集大成的高度。另外古文论范畴研究,体系探索,中西比较文论、比较诗学研究,等多方面都卓有建树。而在全球化语境和市场经济条件下,面对马克思主义文论和古代文论研究当代性问题的挑战,我们更应该以马克思主义综合辩证思维为指导,融合古今中西文论话语资源,面向大众文化实践和多元文艺格局,以建构立足本国文艺实践,多元共生又富有民族特色的文论话语。
During the 20th century, there ar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China's modern academic formation. The foundation of China's modern subject mainly depends on the enlightenment of the modern trends of thought in the West. Under the impact of Western, Chinese academic consciously started, and the academic research and academician gradually achieved status and sense of independence. During the 20th century, China is on the process of constantly revolution, and pursuit of national independence and the country's prosperity. Revolutionary reality condition and the modern anxiety, calling the Marxism translation, diffusion and nationalization in China. Since then, Marxism became the dominant ideology in China in the 20th century, and the participation of those in power and the revolution utilitarian direct the Chinese academic ecology in the 20th century. Under such circumstances prudction,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Ancient literary theory subject, the main knowledge structure , ideas and concepts of the academician are clearly branded with the times, and the process of academic research results in direct response to the changes of the academic environment.
     This article is comprehensively cleaning up the China Ancient Literary Theory Research bumpy course and outstanding achievements and the Marxist view, through the modern academic development, the academician experiences, and academic environment changes in the 20th century. This paper seeks to historical facts to the academic development and analyses the academic phenomena such as harmony, conflicts, promotion, integration and paradox between the Marxist Literary Theory and the China Ancient Literary Theory Research, to give us the enlightenment in the research and construction in the future.
     Early 20th century, under the science and rational Enlightenment in the West, the modern "literature" and "Literary Criticism" concept came into being, and evolutionary history, historical materialism, scientific research methods, and modern academician and academic environment was born. With the publication of a number of prominent works, the Chinese Ancient Literary Theory Research disciplines established. During this period, in the call of the Chinese revolution, the Marxism translation, diffusion and nationalization in China. Marxist Literary Theory fit the reality of the revolutionary and the cultural traditions, and therefore spread quickly in China, and got the formation of China as Mao Zedong's literary thought. Mao Zedong's artistic thinking was born in the the war years, which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on the frontline of fighting in the literature. It's content which has a distinctive brand of the war years, lay directly the framework and tone of the development of literary theory after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After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the proletariat in power, Marxism became the dominant ideology. Mao Zedong's literary thought was constantly interpretation and overstating, and was implemented as specific. Under the impetus of the arts policy of "Shuang Bai" and to build a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arxist Literary Arts, there was the renaissance of Ancient literary theory research. However, as the dogmatism and philistinism of Marxism, as well as the thought transforming in the intellectuals and the generalization of political criticism campaign. At that moment, the Ancient Literary Theory Research therefore have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and appear Paradox of in standardized restriction, and even stagnation.
     In the new era, along with the change of national guidelines and expansion of ideological emancipation movement, academic research ideas was relaxed under relaxation of restriction of the authority of the ideological, and then to have the mechanization, and vulgarization of sociological research methods to profound reflection and analysis, and clear the Marxist literary theory that we really should uphold. The study of classical Chinese literary theory are also adjusting their weight towards a new direction.
     After the 1980s, under the impact of new round of "Western Learning Eastward Transmission " people's minds more open and conscious, there has been the discussion of research methodology and research ways of thinking change. The multiple artistic pattern of new era, determines the mutual coexistence of diverse factoring on research methods of the Ancient Literary Theory, the Western Literary Theory and the Marxist Literary Theory. The research thinking, from intuitive thinking, intellectual thinking rise to the Marxist comprehensive dialectical thinking. In this academic environment, the Chinese ancient literary theory research also no longer be willing to be lonely. After their own backwash and adjustment and they actively take part in China's contemporary literary theory construction.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hinese Ancient Literary Theory Acad. , the various academic hot discussion on annual meeting and the introduction of many of western various new ideas and perspectives, all indicates the prosperity of classical Chinese literary theory research. In fact, in this lively and opening up academic atmosphere, classical Chinese literary theory study really obtained multi-progress, the achievements striking. Study of the History of Literary Criticism continue to expand in-depth. Theoretical history, the history of criticism, the history of ideas, and many other research results have emerged. Fudan University's seven-tome History of the ancient literary criticism both in expanding research horizon, or in-depth research perspective, achieved the height of the inheritor. On other areas of classical Chinese literary theory category studies, system exploration, comparative study of literary theory between the West and China, Comparative Poetics research, and so are distinguished contribution.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and the market economy conditions, in the face of the challenges of contemporary issues of Marxist and Ancient Literary Theory Study, we should be even more guided by Marxist comprehensive dialectical thinking, integrate Chinese and Western, ancient and modern resources of literary theory, and aim at the cultural practices to the public and the multiple artistic pattern, to construct our own artistic practice based, multi-ethnic symbiosis and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text of the literary theory discourse.
引文
[1]刘梦溪主编:《中国现代学术经典·鲁迅、吴宓、吴梅、陈师曾卷》总序第54页,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2]同上,第62页。
    [1]资料引自陈鸣树《论文学研究方法论的历史、现状及其发展方向》,《学术月刊》1992年第6期。
    [1]朱希祖:《文学论》,《北京大学月刊》第1卷第1号,1919年1月。
    [2]郑振铎:《整理中国文学的提议》,原载《文学旬刊》1922年第51期,引自《郑振铎全集》第6集,花山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5页。
    [1]陈钟凡:《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中华书局1927年版,第5-6页。
    [2]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3页。
    [3]郭绍虞:《我怎样研究中国文学批评史的》,《书林》1980年第1期,第4页。
    [4]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一),中华书局1962年新1版,第46页。
    [1]陈钟凡:《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华书局1927年版,第7页。
    [2]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一),中华15局1962年新1版,第8页。
    [3]同上书,第14页。
    [4]同上书,第15页。
    [5]同上书,第10页。
    [1]朱东润:《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绪言”,上海古籍出版社1957年版,第3页。
    [2]朱自清:《诗文评的发展》,《文艺复兴》第1卷第6期1946年7月,第759-764页。
    [1]龚自珍:《壬癸之际胎观第五》,《龚自珍全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6页。
    [2]魏源:《默觚上·学篇二》,《魏源集》,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8页。
    [3]魏源:《国朝顾问类钞序》,《魏源集》,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229页。
    [1]章太炎:《驳康有为论革命书》(1903年5月),引自《太炎文灵初编》“文录卷二”,《章太炎全集》第四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81页。
    [2]胡适:《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改良》(原载《新青年》第5卷第4期,1918年10月15日),《胡适文存》第1集卷1,上海亚东图书馆1921年初版,第197-206页。
    [3]陈钟凡:《中国文学演进之趋势》(原载《文哲学报》1922年第1期),《陈钟凡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254、262页。
    [1]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12-13页。
    [2]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94、173页。
    [3]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新青年》第6卷第5号,1919年5月。
    [4]罗根泽:《郑宾于著<中国文学流变史>》,《图书评论》1934年第二卷第10期。
    [1]王元化:《对“五四”的思考》,《九十年代反思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25-127页。
    [2]《毛泽东选集》合订本,人民出版社,1969年版,第667-668页。
    [1]参见李庆本:《20世纪中国浪漫主义美学》,现代出版社,1999年版,第173页。
    [2]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7-9页。
    [1]杨鸿烈《<文心雕龙>的研究》,《中国文学杂论》,上海亚东图书馆,1928年版,第4、14页。
    [2]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卷),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3页。
    [3]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127-131页。
    [4]朱东润《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上海开明书店,1944年版,第3页。
    [1]该文原载《新青年》7卷5号,1920年4月1日。引自《陈独秀著作选》第2卷,任建树等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23页。
    [2]该文为梁启超于1922年8月20日在南通为科学社年会所作的讲演,原载北京《晨报副刊》1922年8月24日至26日。见《饮冰室文集》(第14册)之三十九,第3页。上海中华书局1941年版。
    [3]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13-114页。
    [4]梁启超:《国民浅训》的十二章“不健全之爱国论”,《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三二,上海中华书局1941年版,第19页。
    [5]王国维:《论新学语之输入》,《静安文集》,第97-98页,《王国维遗书》(五),上海古籍书店1983年版。据商务印书馆1940年版影印。
    [6]朱光潜:《诗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1页。
    [1]朱自清:《评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卷》,原载《清华学报》第9卷第4期,1934年10月。引自《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539-540页。
    [1]傅庚生:《中国文学批评通论》“自序”,商务印书馆1948年版。
    [2]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4页。
    [1]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一),中华书局 1962年版,第34页。
    [2]章太炎:《自述学术次第》,《章太炎学术史论集》,傅杰编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7年版,第392页。
    [3]胡适:《清代学者的治学方法》(原题《清代汉学家的科学方法》,原载1919年至1922年《北京大学月刊》第1卷第5、7、9期),引自《胡适文存》第1集卷2,上海亚东图书馆1921年初版,第216页。
    [4]《胡适考书自传》,唐德刚编,华文出版社 1992年版,第210-211页。
    [1]胡适:《论国故学——答毛子水》(原载《新潮》2卷1期)。《胡适文存》第1集卷2,上海亚东图书馆1921年版,第287页。
    [2]梁启超:《中国之美文及其历史》,《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七四,上海中华书局1941年版,第107-108页。
    [1]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第1册“绪论”,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7年版,第4-6页。
    [1]唐君毅:《民国初年的学风与我学哲学的经过》,这一篇演讲词是唐君毅于1974年退休前对中文大学哲学系学生所作。原载丁1979年2月12日香港华侨人文周刊,又转载于《鹅湖》第46期。
    [2]余英时:《五四运动于中国传统》,《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8年版,第354页。
    [1]王国维:《沈乙庵先生七十寿序》,《观堂集林》卷23,第26-27页,《王国维遗书》(四),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年影印,商务印书馆 1940年版。
    [2]此处参考了李刚的《论<学衡>的作者群》一文(载《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该文对《学衡》杂志的作者群的文化背景和知识背景及其作品篇数进行过详细分析和图表例示。
    [3]浦江清:《论大学文学院的文学系》,载《周论》第1卷第14期,1948年4月16日,引自《浦江清文史杂文集》,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3年版,第239页。
    [1]钱穆:《现代中国学术论衡》,岳麓书社 1986年版,第168页。
    [1]周勋初:《罗根泽传略》,《中国现代社会科学家传略》第9辑,晋阳学刊编辑部,山西人民出版社 1987年版,第290-291页。
    [1]朱自清:《诗言志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年版,第35页。
    [2]陈独秀:《文学革命论》,原载《新青年》2卷6号,1917年2月1日。引自《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赵家璧主编,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0年据上海良友图书公司1935年版影印,第63-64页。
    [3]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胡适文存》第2集卷2,上海亚东图书馆 1924年初版,第102页。
    [1]郑振铎:《新文学观的建设》,原载《文学旬刊》第37期,1922年5月1日。引自《郑振铎文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5年版,第345页。
    [2]沈雁冰:《什么是文学》,引自《中国现代文学史参考资料》第1卷,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文学教研室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58年版,第139页。
    [3]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之“神”“气”说》,《小说月报》第19卷第1号,1928年1月。引自《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上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46页。
    [4]《燕京学报》第4期,1928年12月。《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上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32页。
    [5]《睿湖》第1期,1929年6月。《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上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149页。
    [6]《新东方》1卷1,2期,1940年2月、3月。
    [7]《西北月刊》创刊号,1943年7月。
    [8]《申报》1947年8月27日。
    [9]《国文月刊》69期,1948年7月。
    [1]舒舍予:《文学概论讲义》,北京出版社 1984年版,第20-22页。
    [2]同上书,第31-32页。
    [1]李何林:《近二十年中国文艺思潮论·序》,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7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6页,人民出版社 1960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460、462页,人民出版社 1956年版。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第385页,人民出版社 1974年版。
    [1]《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第2版,第499-500页。
    [1]《毛泽东选集》第655页。
    [2]《毛泽东选集》第624页。
    [3]《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第2版,第860页。
    [4]《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第2版,第694页。
    [1]《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第2版,第865页。
    [2]同上书,第866页。
    [3]同上书,第865页。
    [4]同上书,第866页。
    [5]同上书,第866页。
    [1]同上书,第866页。
    [2]《毛泽东选集》合订本,人民出版社,1969年版,第819页。
    [3]同上书,第821-822页。
    [4]同上书,第819页。
    [5]《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第2版,第875页。
    [1]同上书,第1083页。
    [2]《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第2版,第851页。
    [3]同上书,第850-851页。
    [1]《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第2版,第868-869页。
    [2]同上书,第869-870页。
    [3]同上书,第869页。
    [1]《毛泽东选集》合订本,人民出版社,1969年版,第667-668页。
    [2]《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第2版,第860页。
    [3]《毛泽东选集》合订本,人民出版社,1969年版,第826页。
    [1]《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第2版,第707页。
    [2]《毛泽东论文艺》(增订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第4版,第91页。
    [1]《文学遗产增刊》第2辑,作家出版社 1955年版。
    [2]《人民日报》1955年12月3日。
    [1]《光明日报》1956年7月15日。
    [2]邹酆:《打开我国古代文学理论的宝库》,《光明日报》 1957年3月3日。
    [3]《新建设》 1957年8月号。
    [4]《光明日报》 1959年6月28日。
    [1]《光明日报》 1957年6月9、12日。
    [2]《文学研究》 1957年第1期。
    [3]郭绍虞:《关于“文心雕龙”的评价问题及其他》,《光明日报》 1956年9月9日;黄海章《论刘勰的文学主张——<文心雕龙>研究之一》,《中山大学学报》 1956年第6期;吴林伯《试论刘勰文学批评的现实性》,《文史哲》 1956年第10期。
    [4]周扬:《建立中国自己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批评》,《文艺报》 1958年第17期。
    [5]《文艺报》 1959年第18期。
    [6]汪渐成:《看到、想到——谈谈发掘和整理古典文学理论的一些问题》,《光明日报》 1960 年2月21日。
    [1]据复旦大学文学研究室20世纪80年代初编《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史资料索引》统计。
    [1]旷新年:《中国2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第二部下卷,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1年版,第113-114页。
    [2]旷新年:《中国2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1年版,第314页;王元骧:《文学理论与当今时代》,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第282页。
    [3]周扬:《马克思主义与文艺》,作家出版社,1984年版。
    [4]周扬:《周扬文集》(第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
    [1]《文艺报》 1958年第17期。
    [2]周扬:《让文学艺术在建设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发挥巨大的作用》,《周扬文集》(二),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5年版,第480页。
    [1]朱光潜:《朱光潜全集·第十卷》,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3年版,第79-80页。
    [1]黄曼君主编:《毛泽东文艺思想与中国文艺实践》,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56-257页。
    [1]此处材料,参见胡明《关于“胡适思想批判”运动》,载《长江学术》第四辑,武汉大学中文系编,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33-34页。
    [2]朱光潜:《朱光潜全集·第十卷》,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3年版,第79页。
    [1]赵敏俐、杨树增:《20世纪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史》,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98页。
    [1]如夏承焘《词论十评》,《文学评论》1962年第1期;钱钟书《通感》,《文学评论》 1962年第2期;王运熙《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体”》,《文汇报》1962年10月20日;吴新雷《<曲品>真本的考见——曲海钩沉探源录》,《文汇报》 1962年4月20日等。
    [2]《文学研究》 1957年第2期。
    [3]《江海学刊》 1961年第4期。
    [4]此外,陆侃如《刘勰论诗的幻想和夸饰》,《文艺报》 1962年第8期;俞元桂《刘勰对文章风格的要求》,《文学遗产增刊》第11辑;王达津《试谈刘勰的论风骨》,《文学遗产》第278期,都是用“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来解释“奇”“正”两个文论术语。
    [5]《光明日报》1958年1月12日,《文学遗产》第191期。
    [6]《文学遗产增刊》第11辑。
    [1]陆侃如、吕美生《如何批判继承文学理论遗产》,《文史哲》 1964年第3期。
    [1]郭绍虞:《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下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年版,第162-163页。
    [1]周扬:《关于高等学校文科教材编选情况和今后工作意见的报告》,见《周扬文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1年版,第143页。
    [2]周扬:《关于高等学校文科教材编选情况和今后工作意见的报告》,见《周扬文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1年版,第140页。
    [1]《文艺报》1979年第11-12期合刊。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55-256页。
    [1]黄保真:《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学理论研究中的现实主义问题质疑》,《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丛刊》,第4辑,第50页。
    [1]陈伯海:《文艺方法讨论中的一点思考》,《上海文学》 1985年第9期。
    [2]《文学遗产》 1986年第3期。
    [3]蔡钟翔等:《中国文学理论史》第一册,北京出版社,1991年版,第2页。
    [1]蔡钟翔等:《中国文学理论史》第一册,北京出版社,1991年版,第11页。
    [2]同上书,第13页。
    [3]同上书,第15页。
    [1]“谈话”载《美学》 1981年第3期。
    [2]《学术月刊》 1979年第4期。
    [3]《社会科学》(上海) 1983年第4期。
    [1]敏泽:《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5月,第3页。
    [2]敏泽:《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5月,第218页。
    [3]蒋凡、汪涌豪:《发见中国文学批评论的独特会心——评周勋初<中国文学批评小史>》,《社会科学战线》 1997年第5期。
    [4]周勋初:《中国文学批评小史》,长江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第1页。
    [1]周勋初:《中国文学批评小史》,长江文艺出版社,1981年8月,第2页。
    [1]王元化:《<文心雕龙创作论>第二版跋》,《文心雕龙讲疏》,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第355。
    [2]劳承万:《王元化的文学观念与学术思想》,见王瑶主编《中国文学研究现代化进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592页。
    [1]王元化:《王国维的境界说与龚自珍的出入说》,《文心雕龙讲疏》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第108页。
    [1]徐公持:《关于古典文学的宏观研究及其理论现状》,《文学遗产》 1987年4月。
    [1]见陈尚君、汪涌豪《<二十四诗品>不是司空图所作》一文,《寻根》 1996年第4期、陈尚君、汪涌豪《司空图<二十四诗品>辨伪》一文,载《中国古籍研究》第一卷。
    [2]《<诗家一指>的产生时代与作者》一文,《北京大学学报》 1995年第5期。
    [3]祖保泉、陶礼天《<诗家一指>与<二十四诗品>作者问题》一文,《安徽师大学报》1996年第1期。另见祖保泉著《司空图诗文研究》一书,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8年第1版,第五章关于《二十四诗品》作者问题的讨论。
    [1]蔡钟翔、黄保真、成复旺:《中国文学理论史》绪言第37页,北京出版社,1987年版。
    [1]王运熙、顾易生主编,顾易生、蒋凡著:《先秦两汉文学批评史》“说明”第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1]顾易生、蒋凡:《先秦两汉文学批评史》,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年版,第32页。
    [2]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版,第2页。
    [1]张少康、刘三富:《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上)前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3页。
    [2]周扬:《关于建立与现代科学水平相适应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美学体系和整理美学遗产问题》,《美学》1981年第3期。
    [1]曾祖荫:《中国古代美学范畴》,华中工学院出版社 1986年版,第4、5页。
    [1]《文学遗产》1992年第5期。
    [1]周来祥:《中国古典美学的艺术本质观》,《文学遗产》1987年第6期。
    [2]皮朝纲:《关于创建中国古代文艺美学的思考》,《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第6期。
    [3]成立:《中国美学的元范畴》,《学术月刊》1991年第3期。
    [4]陈良运:《中国古代诗歌理论的一个轮廓》,《文学遗产》1985年第1期。
    [1]吴调公:《论中国古典文学美学的建构》,《文艺理论研究》1990年第2期。
    [2]党圣元:《中国古代文论的范畴和体系》,《文学评论》1997年第1期。
    [3]蒲震元:《从范畴研究到体系研究》,《文艺研究》1997年第2期。
    [4]蔡钟翔等:《中国文学理论史》第一册,北京出版社,1991年版,第30页。
    [5]同上书,第30页。
    [1]蔡钟翔等:《中国文学理论史》第一册,北京出版社,1991年版,第33-34页。
    [1]赵毅衡:《管锥编中的比较文学平行研究》,《读书》1981年第2期。
    [2]钱中书:《读<拉奥孔>》,《七缀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年版,第29页。
    [1]同上书,第34页。
    [2]张隆溪:《钱钟书谈比较文学》,《读书》1981年第10期。
    [3]《中国比较文学年鉴(1986)》,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中国比较文学年鉴》编委会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7年版,第439页。
    [4]钱中书:《管锥编》,中华书局 1979年版,第171页。
    [5]张隆溪:《自成一家风骨:谈钱钟书著作的特点兼论系统与片断思想的价值》,《读书》1992年第10期。
    [1]王元化:《论古代文论研究的“三个结合”——<文心雕龙创作论>第二版跋》,《社会科学战线》1983年第4期。
    [2]王元化:《文心雕龙创作论》初版后记,《文心雕龙讲疏》,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44页。
    [1]详见《中国古代文论研究和建立民族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问题(座谈纪要)》一文,《文史哲》1983年第1期。
    [2]曹顺庆:《中西比较诗学》,北京出版社 1988年版,第271页。
    [1]曹顺庆:《中西比较诗学》,北京出版社 1988年版,第269页。
    [1]许明:《回应当下性——关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思考》,《文艺研究》2001年第4期。
    [1]《文艺研究》2001年第4期。
    [2]见曹顺庆《文论失语与文化病态》一文,《文艺争鸣》1996年第2期;曹顺庆、李思屈《重建中国文论话语的基本途径及其方法》,《文艺研究》1996年第2期。相关论文还有:曹顺庆、吴兴明《替换中的失落——从文化转型看古文论转换的学理背景》,《文学评论》1999年第4期;曹顺庆、吴兴明《论中国诗学的知识背景——关于传统知识谱系的研究报告(提要)》,《文学前沿》,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总第2期。
    [3]见屈雅君《变则通,通则久——“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研讨会综述》一文,《文学评论》1997年第1期。另见钱中文、杜书瀛、畅广元主编《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一书,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年第1版。
    [4]《文学遗产》,2000年第一期。
    [1]蒋寅:《文学医院:“失语症”诊断》,《粤海风》1998年第9、10期。
    [2]陈洪、沈立言:《也谈中国文论的“欠语”与“话语重建”》,《文学评论》1997年第3期。
    [3]王志耕:《“话语重建”与传统选择》,《文学评论》1998年第4期。
    [1]张少康:《古代文论研究杂识》,《文艺研究》1999年第3期。
    [2]朱立元:《走自己的路——对于迈向21世纪的中国文论建设问题的思考》,《文学评论》2000年第3期。
    [3]见蒋述卓《解放思想,认真反思,开拓创新》一文,“20世纪中国文论笔谈”之一,《文学评论》1998年第3期,第46页。
    [4]南帆:《文学观念与文学理论资源》,《思想文综》总第5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256、257页。
    [1]《面对现实,融会中西——“西方文论与中国文论建设”学术讨论会综述》,《文学评论》1999年第1期。
    [2]《“20世纪中国文学与理论批评”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文艺研究》1997年第5期。
    [1]傅斯年:《中国古代思想与学术十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84-186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24页。
    [1]转引自《跨文化对话》,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17页。
    安启念.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阿英.阿英全集[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
    巴赫金.巴赫金全集[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
    彼得·沃森[英].20世纪思想史[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蔡钟翔、黄保真、成复旺.中国文学理论史[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1.
    蔡尚思.中国现代思想史资料简编[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
    曹顺庆.中西比较诗学[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8.
    陈独秀.陈独秀著作选[M].任建树等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陈晋.毛泽东与文艺传统[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陈良运.中国诗学批评史[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5.
    陈良运.中国诗学体系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陈平原.中国文学研究现代化进程二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陈钟凡.中国文学批评史[M].上海:上海中华书局,1927.
    陈钟凡.陈钟凡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董乃斌、陈伯海、刘扬忠主编.中国文学史学史[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
    杜书瀛、钱竞主编.中国2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四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方孝岳.中国文学批评[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
    冯友兰.三松堂自序[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福柯著.疯癫与文明[M].北京:三联书店,1999.
    傅庚生.中国文学批评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48.
    傅杰.章太炎学术史论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傅斯年.中国古代思想与学术十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龚自珍.龚自珍全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
    顾易生、蒋凡.先秦两汉文学批评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郭沫若.郭沫若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郭沫若.郭沫若古典文学论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郭绍虞.宋诗话考[M].北京:中华书局,1979.
    郭绍虞.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
    郭绍虞.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郭英德.中国古代文体学论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顾易生.顾易生文史论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哈贝马斯.现代性德哲学话语[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
    海德格尔.林中路[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韩经太.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何其芳.何其芳文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胡风.胡风全集[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
    黄曼君.毛泽东文艺思想与中国文艺实践[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黄霖主编.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七卷)[M].上海:东方出版社中心,2006.
    黄念然.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现代转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黄药眠、童庆炳.中西比较诗学体系[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胡适.胡适文存[M].上海:上海亚东图书馆,1921.
    胡适.胡适传记作品全编[M].耿云志、李国彤编.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9.
    吉尔伯特·罗兹曼[美]主编.中国的现代化[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季羡林.季羡林学术精粹(四卷)[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6.
    金克木.比较文化论集[M].北京:三联书店,1984.
    金耀基.中国现代化与知识分子[M].香港:香港时报出版公司,1984.
    蒋孔阳.美学新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
    蒋述卓.二十世纪中国古代文论学术研究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蒋述卓主编.文化诗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雷纳·韦勒克.近代文学批评史(1—8)[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李博.汉语中马克思主义术语德起源和作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李何林.近二十年中国文艺思潮论[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
    李衍柱等.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发展与传播[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列宁.列宁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梁启超.饮冰室文集[M].上海:上海中华书局,1941.
    刘大杰.刘大杰古典文学论文选集[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
    刘梦溪主编.中国现代学术经典[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刘若愚[美].中国诗学[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
    陆侃如.陆侃如古典文学论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罗根泽.罗根泽古典文学论文集[M].上海:上海估计出版社,1985.
    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罗宗强.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毛泽东.毛泽东论文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6.
    毛庆耆、董学文、杨福生.中国文艺理论百年教程[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敏泽.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庞朴.文化德民族性与时代性[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
    彭继红.传播与选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1899—1921)[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浦江清.浦江清文史杂文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3.
    钱穆.现代中国学术论衡[M].长沙:岳麓书社,1986.
    钱钟书.七缀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钱钟书.管锥编[M].北京:中华书局,1979.
    萨义德.东方学[M].北京:三联书店,1999.
    舒舍予.文学概论讲义[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
    宋荣培[韩].中国社会思想史:儒家思想、儒家式社会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谭好哲.文艺与意识形态[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
    谭好哲等.现代性与民族性——中国文学理论建设的双重追求[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谭帆等.中国古典戏剧理论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汪涌豪.中国文学批评范畴及体系[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王国维.王国维遗书[M].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83.
    王季思.王季思学术论著自选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王水照.王水照自选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王先霈、周伟民.明清小说理论批评史[M].广州:花城出版社,1986.
    王瑶.王瑶全集[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王瑶主编.中国文学研究现代化进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王元化.传统与反传统[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
    王元化.九十年代反思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王元化.清园论学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王元化.清园近思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王元化.文心雕龙创作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王元化.文心雕龙讲疏[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王元骧.文学理论与当今时代[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
    王运熙.文心雕龙探索[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王运熙.中国古代文论管窥[M].济南:齐鲁书社,1987.
    王运熙、顾易生主编.中国文学批评通史(七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魏源.魏源集[M1.上海:中华书局,1976.
    吴承学.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徐懋庸.文艺思潮小史[M].北京:生活书店,1936.
    许纪霖.中国知识分子十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雅克·勒高夫.新史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亚里士多德.诗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叶舒宪.诗经德文化阐释—中国诗歌德发生研究[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
    叶维廉.中国诗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
    游国恩.游国恩学术论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9.
    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
    俞吾金.重新理解马克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袁行霈、孟二冬、丁放.中国诗学通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
    詹姆逊.詹姆逊文集(4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詹福瑞.中古文学理论范畴[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1997.
    张伯伟.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0.
    张岱年.张岱年全集[M].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
    张凤阳.现代性的谱系[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张海明.回顾与反思:古代文论七十年[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张灏[美].危机中的中国知识分子[M].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1988.
    张京媛编.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张隆溪.中西文化研究十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张隆溪.走出文化的封闭圈[M].北京:三联书店,2004.
    张少康、刘三富.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1995.
    张汝伦.现代中国思想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章太炎.章太炎学术史论集[M].傅杰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章太炎.章太炎全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张毅.宋代文学思想史『M].北京:中华书局,1995.
    赵家璧主编.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
    赵敏俐、杨树增.20世纪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史[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赵一凡.西方文论关键词[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
    郑振铎.郑振铎文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郑振铎.郑振铎古典文学论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郑振铎.中国文学研究fMl.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周勋初.中国文学批评小史[M].湖北:长江文艺出版社,1981.
    周勋初.周勋初文集[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
    周兴陆.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总论卷)[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6.
    周扬.马克思主义与文艺[M].北京:作家出版社,1984.
    周扬.周扬文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朱东润.朱东润传记作品全集(四卷)[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9.
    朱东润.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M].上海:上海开明书店,1944.
    朱东润.中国文学论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3.
    朱光潜.诗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
    朱光潜.朱光潜全集(第十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
    朱辉军.西风东渐——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4.
    朱维之.中国文艺思潮史略[M].香港:香港青年出版社,1978.
    朱自清.诗言志辨[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朱自清.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宗白华.宗白华全集[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