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思想政治教育的马克思人学基础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给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创新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借助马克思人学理论的睿智和深邃,在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忽视人或对人片面性理解的批判性反思的基础上,对思想政治教育中诸多重大问题进行人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及价值观的指导和统摄,真正把思想政治教育看成是人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人之生成的过程,从而构建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本文通过对马克思人学思想的梳理,发现马克思对人的研究是一种倚重整体把握人的历史形成及其实践丰富性的过程,是一种从人的多样性存在审度人的本质的过程,是一种把人的价值放在首位始终关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过程。人的存在论、人的本质论、人的发展论构成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基本内容。本文从这三个部分出发,分别阐明现实的人、人的需要、人的主体性、人的价值、人的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逻辑关系,揭示出马克思人学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只有以马克思人学为指导,才能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和发展提供根本依据和合理性解释,才能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更大发展,也才能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发展。
Entering the crucial period of reform and development, China has experienced profound changes in economic system, social structure, the pattern of interests and ideology of its people, which have given rise to unprecedented challenges 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PE), and as a result, the theoretic innovation in the field is thought to be pressing. With the help of the wisdom and thoroughness of Marxist Human Science and on the basis of critical reflection to the traditional IPE which ignores human or holds only one-sided interpretation on human, it is undoubtedly of magnifice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guide and dominate many major issues of the education with the theory of human on the world outlook and methodology and values, to truly regard the IPE as people's education and the process of the education as the process of people's elevating, and thereby, to construct the objective of people's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Through closely studying the thoughts of Marxist Human Science, three aspects of the theory are found: in the first place, the study of human was a process that emphasized an overall understanding of human's historical formation and the richness of human's practices; second, the study was a process that penetrated the nature of human from the diverse existences of human; lastly, it was also a process that put the value of human in the utmost important place and always concerned the free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To conclude, the basic content of Marxist Human Science consists of the existence of people, the essence of huma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 Starting from the three parts, the dissertation clarifies the IPE's internal logical relationship with people in reality, people's needs, and the subjectivity of human, the value of human and human development. And it reveals that Marxist Human Theory is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the IPE. Only with the guidance of Marxist Human Science can we find a foundation and reasonable explanations for the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IPE; only with the guidance of the theory can there be greater development in the discipline; only with the guidance can the practice of the IPE be promoted.
引文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页。
    [2]张耀灿、徐志远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论》,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91页。
    [1]张耀灿、徐志远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论》,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96页。
    [2][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第3页。
    [3]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第62页。
    [4]陈志尚主编:《人学原理》,北京出版社2005年版,第5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329页。
    [2][法]雅克·德里达著:《马克思的幽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1页。
    [3]陈学明、马拥军:《走近马克思》,东方出版社2003年版,第550页。
    [1]鲁洁:《人对人的理解:道德教育的基础——道德教育当代转型的思考》,《教育研究》2000年第7期。
    [2]戚万学:《关于建构中国现代道德教育理论的几点设想》,《教育研究》,1997年第12期。
    [3]戚万学、唐汉卫:《以人为本的道德和以学生为本的道德教育》,《中国教育学刊》,2003年第1期。
    [4]《鲁迅全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100页。
    [1]赵汀阳:《论可能生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87页。
    [1]李伟言、柳海民:《中国传统人性论对德育价值取向的预制及其批判》,《东北师大学报》,2005年第4期。
    [2]王建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174页。
    [3]杨叔子:《是“育人”非“制器”——再谈人文教育的基础地位》,《高等教育研究》2001年第2期.
    [4]《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94页。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日报》2007年10月25日。
    [2]参见郭晓君:《“人学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综述》,《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6年第1期。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3页。
    [1]陈志尚主编:《人学原理》,北京出版社2004年版,第1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版,第121页。
    [2]转引自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卷,商务印书馆1987版,第27页。
    [1]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商务印书馆1979版,第280页。
    [2]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版,第63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版,第269页。
    [4]转引自周辅成:《从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资产阶级哲学家政治思想家有关人道主义人性论言论选集》,商务印书馆1966版,第68页。
    [5]培根:《新工具》,商务印书馆1935版,第114页。
    [6]转引自赵敦华:《西方人学观念史》,北京出版社2005版,第181页。
    [7]转引自陈志尚:《人学原理》,北京出版社2005版,第24页。
    [8]斯宾诺莎:《伦理学》,商务印书馆1958版,第206页。
    [1]康德:《逻辑学讲义》,商务印书馆1991版,第15页。
    [2]康德:《实践理性批判》,商务印书馆1999版,第95页。
    [1]转引自欧洲哲学史教程编写组:《欧洲哲学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版,第514-515页。
    [2]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下卷,商务印书馆1982版,第491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版,第222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版,第3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版,第5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版,第819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59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16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28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270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39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10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6页。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6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6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7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67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2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0页。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5页。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页。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1-72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4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4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1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三册,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545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42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67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5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5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67页。
    [5]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7页。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63页。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页。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73-374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77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0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6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6页。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2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6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14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4页。
    [1]参见陈志尚:《人学——21世纪的显学》,《北京大学学报》1995年第3期。
    [1]钟明华、李萍等著:《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中的现代人生问题》,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页。
    [1]参见韩庆祥等:《马克思的人学理论——对马克思的思想体系的一种新解释》,《中共中央党校学报》1997年第1期。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9页。
    [2]李慎明:《探究“以人为本”最实质的诉求》,社会科学报2008年1月3日第3版。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6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页。
    [2]黑格尔:《小逻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92页。
    [3]黑格尔:《小逻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92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63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59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0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0-241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4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3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1-72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9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3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85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14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2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18-119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09-410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59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400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2页。
    [4]参见鹿林:《论人的生活世界》,《哲学研究》2007年第9期。
    [5]李文阁:《回归现实生活世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32页。
    [1]参见邱伟光、张耀灿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4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31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0页。
    [4][俄]维果茨基:《教育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13页。
    [1]转引自[德]博尔诺夫:《教育人类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5页。
    [2][德]博尔诺夫:《教育人类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6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5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7页。
    [3]赵家祥、李清昆、李士坤:《历史唯物主义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64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3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2-123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86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02页。
    [2][美]赫舍尔:《人是谁》,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6页。
    [3][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567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页。
    [5]《马克思恩格格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2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1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1995年版,第32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2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2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8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9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04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26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98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1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32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32页。
    [1]《博雷家书》,三联书店1993年版,第194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382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0页。
    [1]参见潘玉腾著:《现代思想道德教育论》,海风出版社2003年版,第48-51页.
    [1]袁贵仁著:《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46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39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4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7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67-168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69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3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14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69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39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9页。
    [1]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205-206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405页。
    [1]《马克思恩格斯余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516-517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492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95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210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60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3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26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5页。
    [1]参见王伟光:《需要的类别和体系》,《北京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243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8-79页。
    [4]《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7页。
    [5]《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6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1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86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60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6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30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7页。
    [1]章海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人性和道德价值的同构》,《道德文明》1995年第5期。
    [1]马斯洛著:《动机与人格》,华厦出版社1987年版,第29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9页。
    [3]参见袁贵仁著:《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47-148页。
    [1]参见袁贵仁著:《价值学引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54-55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82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307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03页。
    [1]参见朱红文著:《人文精神与人文科学——人文科学方法论导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版,第176页。
    [2]《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7页。
    [1]参见陈学明:《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当代人的生活取向》,《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
    [1]《人民日报》1999年10月26日。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6页。
    [2]参见田秀云著:《社会道德与个体道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82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270页。
    [1]冯友兰:《中国哲学与未来世界哲学》,《哲学研究》1987年第6期。
    [1]参见田秀云著:《社会道德与个体道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82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8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9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9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6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6-97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6页。
    [1]袁贵仁著:《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09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6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9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60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67-168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69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16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4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74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6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85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4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41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03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97页。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22页。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34页。
    [1]郑永廷等著:《人的现代化理论与实践》,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57页。
    [1]卢梭:《爱弥儿》,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44页。
    [2]福禄倍尔:《人的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41-42页。
    [3]赵祥麟:《外国教育家评传》(第3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60页。
    [1]参见潘玉腾著:《现代思想道德教育论》,海风出版社2003年版,第186-191页。
    [1]瞿葆奎,钟启泉:《教育学文集·日本教育改革》,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249页。
    [1]《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书信集》,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170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406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409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三册,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39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三册,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326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10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7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7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90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2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566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86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2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96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38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7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41-142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48-149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376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480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48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4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2页。
    [1]鲁洁:《论德育的个体享用性功能》,《教育研究》1994年第6期。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84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84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7-38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84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84、85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7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4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8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86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30页。
    [3]参见韩庆祥、亢安毅著:《马克思开辟的道路——人的全面发展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64-65页。
    [4]参见王霞、李建平:《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发展悖论及其破解》,《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0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1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3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3-94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6页。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7-98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5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89-390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5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316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09页。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316页。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49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3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01-202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13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30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370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15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95-296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95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399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8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二册,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124-125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49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30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370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4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5页。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6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68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318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32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19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9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8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81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4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85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8页。
    [3]参见韩庆祥、亢安毅著:《马克思开辟的道路——人的全面发展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75页。
    [4]《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45页。
    [1]《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80页。
    [2]《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803-804页。
    [1]《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28页。
    [2]《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08页。
    [3]《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8页。
    [4]《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1页。
    [5]《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97页。
    [1]《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94页。
    [1]《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95页。
    [2]《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95页。
    [3]《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95页。
    [4]《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95页。
    [1]《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94页。
    [2]《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95页。
    [3]《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95页。
    [1]《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369页。
    [2]《人民日报》,2007年10月25日。
    [1]《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369页。
    [2]人民日报2003年10月22日。
    [1]《人民日报》2006年10月19日。
    [2]《人民日报》2005年2月20日。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486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78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81页。
    [1]《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4-75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281页。
    [1]《人民日报》,2007年10月25日。
    [2]《人民日报》2003年12月8日。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03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23、25、42、46上、46下卷,人民出版社1956、1960、1972、1974、1979、1979、1980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2,3、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列宁选集》第1、2、3、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毛泽东选集》第1、2、3、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5、《邓小平文选》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6、《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7、《江泽民文选》第1、2、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8、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日报》2007年10月25日。
    1、[美]杜威:《人的问题》,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
    2、[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
    3、[美]赫舍尔:《人是谁》,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4、[德]雅斯贝尔斯:《现时代的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
    5、[美]柯尔伯格:《道德教育的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6、[美]丹尼尔·贝尔:《意识形态的终结——五十年代政治观念衰微之考察》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7、[法]雅克·德里达著:《马克思的幽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8、[法]爱弥尔·涂尔干:《道德教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9、[俄]维果茨基:《教育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0、[德]博尔诺夫:《教育人类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1、[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12、[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版。
    13、[英]怀特海:《教育的目的》,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
    14、[美]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5、[美]阿列克斯·英克尔斯:《人的现代化》,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6、[美]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17、[德]马克斯·舍勒:《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上海文化出版社1989年版。
    18、[德]雅斯贝尔斯:《时代的精神状况》,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
    19、[英]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20、[德]赫尔穆特·施密特:《全球化与道德重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21、[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
    22、[美]宾克莱:《理想的冲突》,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23、[英]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24.Alasdair Macintyre.After virtue:a study in moral theory,Notre Dame,Ind.: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1984.
    25.Gerard Verbeke.Moral Education in Aristotle,Washington,D.C.:Catholic University of America Press,1990.
    26.Nel Noddings.Caring:A Feminine Approach to Ethics and Moral Education,University of Callifornia Press,1984.
    27.Betty,A.S.Moral Education:Character,Community and Ideal.Philadelphia:Religious Education Press.1988.
    1、黄楠森著:《人学原理》,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黄楠森著:《人学的足迹》,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袁贵仁著:《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4、李建平著:《<资本论>第一卷辩证法探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5、陈征、李建平、郭铁民著:《<资本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运用和发展》,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6、丰子义、孙承叔、王东著:《主体论——新时代新体制呼唤的新人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7、丰子义著:《现代化的理论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8、韩庆祥著:《哲学的现代形态——人学》,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9、韩庆祥、宫敬才著:《计划人与市场人》,当代中国出版社1995年版。
    10、韩庆祥著:《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研究》,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1、韩庆祥著:《马克思开辟的道路——人的全面发展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2、陈志尚主编:《人学原理》,北京出版社2005年版。
    13、薛德震著:《人的哲学论纲》,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4、夏甄陶著:《人是什么》,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15、袁洪亮著:《近代人学思想史》,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6、邸建新著:《人学理论研究争鸣》,广播电视出版社1993年版。
    17、王双桥著:《人学概论》,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8、张文喜著:《马克思论“大写的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19、赵敦华主编:《西方人学观念史》,北京出版社2005年版。
    20、李中华主编:《中国人学思想史》,北京出版社2005年版。
    21、张同善著:《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学说与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22、钟明华等著:《马克思主义人学观域中的现代人生问题》,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3、李超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人学底蕴》,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4、康渝生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学致思理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25、郭艳君著:《历史与人的生成——马克思历史观的人学阐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26、贺善侃著:《实践主体论》,学校出版社2001年版。
    27、郭湛著:《主体性哲学——人的存在及其意义》,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8、李福梅、雷咏雪著:《主体论——作为主体的人》,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29、李德顺著:《价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30、赵汀阳:《论可能生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1、舒志定著:《人的存在与教育——马克思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学林出版社2004年版。
    32、刘志生著:《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与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黄河出版社2004年版。
    33、万光侠等著:《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基础》,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4、张澍军著:《德育哲学引论》,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35、王仕民著:《德育功能论》,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6、王小锡等著:《道德资本论》,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37、黄向阳著:《德育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8、王东莉著:《德育人文关怀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39、杨超著:《现代德育人本论》,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40、唐汉卫著:《生活道德教育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41、鲁洁著:《道德教育的当代论域》,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42、高德胜著:《生活德育论》,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43、汪凤炎著:《德化德生活——生活德育模式的理论与应用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44、苏振芳著:《道德教育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45、田秀云著:《社会道德与个体道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46、王立仁著:《德育价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47、郑永廷等著:《人的现代化理论与实践》,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8、罗国杰主编:《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49、苏振芳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50、张孝宜主编:《人生观通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51、林泰主编:《唯物史观通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52、邱伟光等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53、刘德华主编:《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著作导读》,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54、张耀灿等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55、陈秉公著:《思想政治教育原理》,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56、张耀灿等著:《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7、万斌等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58、陈章龙著:《论主导价值观》,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9、吕会霖主编:《新世纪思想政治工作》,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60、沈壮海著:《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视野》,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61、沈壮海著:《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62、张耀灿、徐志远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论》,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63、王建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64、王敏著:《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论》,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65、李辉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66、潘玉腾著:《现代思想道德教育论》,海风出版社2003年版。
    1、黄楠森:《人学与哲学》,《江海学刊》1996年第1期。
    2、高清海:《人学研究与哲学》,《江海学刊》1996年第1期。
    3、韩庆祥:《我的人学观》,《江海学刊》1996年第1期。
    4、王锐生:《类和个性:人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学术月刊》1996年第4期。
    5、陈志尚:《人学——21世纪的显学》,《北京大学学报》1995年第3期。
    6、陈先达:《唯物史观视野中的“以人为本”》,《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7、孙正聿:《塑造和引导新的时代精神——面向新千年的马克思哲学》,《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5期。
    8、张奎良:《马克思视域中的以人为本》,《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年第3期。
    9、张奎良:《试论马克思以人为本的哲学发展轨迹》,《哲学研究》1994年第2期。
    10、林剑:《关于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几个问题》,《哲学动态》1996年第2期。
    11、韩庆祥、庞井君:《马克思的人学理论——对马克思的思想体系的一种心解释》,《中共中央党校学报》1997年第1期。
    12、侯惠勤:《<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理论贡献及其当代价值》,《高校理论战线》2006年第3期。
    13、陈曙光:《范式革命:马克思人学走向科学的关键——从抽象人学到现实人学的范式转换《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14、汪信砚、李志:《“现实的个人”:唯物史观的人口处——<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个人概念及其意义》,《哲学动态》2007年第9期。
    15、鹿林:《论人的生活世界》,《哲学研究》2007年第9期。
    16、张耀灿、曹清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人学取向探析》,《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年第12期。
    17、洪波:《思想政治教育的马克思主义人学审视》,《探索》2007年第3期。
    18、张增孝、郭政:《思想政治教育人学取向研究初探》,《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19、段文灵:《试论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关系》,《学习与探索》2007年第6期。
    20、闫艳:《马克思交往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求实》2006年第4期。
    21、廖申白、孙春晨:《转型时期的社会伦理道德问题与对策》,《哲学研究》1997年第5期。
    22、叶澜:《教育创新呼唤“具体个人”意识》,《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
    23、鲁洁:《教育:人之自我建构的实践活动》,《教育研究》1998年第9期。
    24、鲁洁:《人对人理解:道德教育的基础——道德教育当代转型的思考》,《教育研究》2000年第7期。
    25、邹兴明:《论以人为本是以满足人的需要为本》,《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市行政学院学报》 2005年第4期。
    26、李淑梅:《人的需要结构及其历史发展》,《教学与研究》1999年第8期。
    27、王伟光:《需要的类别和体系》,《北京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
    28、项久雨:《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生成的人性基础》,《西安石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29、王全宇:《人的需要即人的本性——从马克思的需要理论说起》,《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30、张积家等:《马克思的需要心理学思想》,《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31、赵长太:《需要与人的发展》,《学术论坛》2005年第9期。
    32、胡建等:《人的需要结构发展趋势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求索》2004年第10期。
    33、崔浩:《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浙江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
    34、牛利华:《论教育的“需要”之维》,《当代教育科学》2004年第15期。
    35、刘秀伦等:《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要正确对待人的需要》,《探索》2003年第1期。
    36、吴倬等:《论社会主导价值观和个性化价值意识》,《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37、马捷莎:《对人的自我价值的思考》,《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38、邹千江:《当前中国社会价值观的存在特点》,《社会科学辑刊》2005年第4期。
    39、项久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与人的价值》,《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12期。
    40、邹安乐:《略论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价值实现特点》,《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年第8期。
    41、王啸:《“人是价值的存在”及其教育学意蕴》,《高等教育研究》2001年第5期。
    42、袁贵仁:《关于价值与文化问题》,《河北学刊》2005年第1期。
    43、王霞、李建平:《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发展悖论及其破解》,《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44、吴向东:《对人的全面发展内涵的解释》,《教学与研究》2004年1期。
    45、陈学明:《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当代人的生活取向》,《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
    46、韩庆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及其当代意义》,《科学社会主义》2004年第1期。
    47、丰子义:《如何理解和把握人的全面发展》,《北京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
    48、赵剑英:《坚持生产力发展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辩证统一》,《新华文摘》2006年第13期。
    49、陈新夏:《人的发展的世界视野和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年第9期。
    50、韩庆祥:《论以人为本的双重意义》,《学习与探索》2007年第1期。
    51、李慎明:《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知精神实质》,《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6期。
    52、戚万学:《关于建构中国现代道德教育理论的几点设想》,《教育研究》,1997年第12期。
    53、戚万学、唐汉卫:《以人为本的道德和以学生为本的道德教育》,《中国教育学刊》,2003年第1期。
    54、万光侠、雷骥:《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的人性基础探析》,《思想教育研究》2007年第6期。
    55、章海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人性和道德价值的同构》,《道德与文明》1995年第5期。
    56、张琼:《人应当而且能够走向崇高——兼论道德接受的动力机制》,《道德与文明》1998年第4期。
    57、王代月:《论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思维方式的变革——以“现实的个人”化解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方式的消极因素》,《思想教育研究》2006年第9期。
    58、褚凤英、李光烨:《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模式的转变——以“现实的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出发点》,《思想教育研究》2006年第9期。
    59、潘玉腾:《改革开放以来青年价值观念的变迁》,《福建论坛》2001年第6期。
    60、潘玉腾:《现代思想道德教育要发展人的主体性》,《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61、潘玉腾:《现代思想道德教育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教育研究》2003年第2期。
    62、潘玉腾:《构建以人为本的思想道德教育方法体系》,《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4年第11期。
    63、潘玉腾:《“以人为本”的教育必须贴近生活》,中国教育报2005年2月4日第3版。
    64、潘玉腾:《论“以人为本”的思想道德教育》,《思想教育研究》2005年第11期。
    65、潘玉腾:《论和谐社会的精神维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年第1期。
    66、潘玉腾:《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职能》,《科学社会主义》2006年第2期。
    67、潘玉腾、邱海锋:《和谐社会视域下的思想政治工作》,《广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
    68、潘玉腾、陈赵阳:《促进心理和谐 夯实社会和谐基础》,《光明日报》2007年10月10日理论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