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转换与融创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以“中西融合”的方式来介入中国画的现代变革,是20世纪独具时代特征的美术文化现象。写实水墨人物画作为这一时期产生的典型的“中西融合”的绘画样式,它深刻烙印了中国画曲折、复杂的演进轨迹。
     对写实水墨人物画样式是如何从选择、借鉴到转换、突破的脉络进行综合、系统的梳理和学理分析,既是期望讨论清晰其形成的共时性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形式语言、笔墨图式衍生的内在机制和历时性的阶段特征;也是希冀通过对“样式”的研究,探讨其在面对西方绘画的影响与冲击,是以怎样的姿态回应的,又是以怎样的方式保持传统文化品质的世纪性问题,确认它在“融合与创构”过程中为我们留下了哪些有益的线索和值得总结的负面影响,从而使其获得应有的学术定位。
     研究表明,写实水墨人物画样式形成、衍生的意义,首先在于它对20世纪中国画坛所产生的影响,特别是对西方写实绘画观念和造型手段的选择与融合,开拓了20世纪中国画“创新求变”的水墨画路径,延展了中国水墨画传统;其次在于它对水墨画笔墨语汇的丰富和发展,阶段性地实现了由受制于“光影结构的表达”到诉诸于“笔墨结构的转换”,并以“写实水墨”的视觉结构形态和笔墨图式确立了“样式”的文化身份。本论文具有专门史研究的性质,但又不趋同纪年撰史的方法。因此,笔者打破以年代时序来安排研究内容的做法,着力关注影响写实水墨人物画样式整体呈现的“选择、转换与融创”三个重要的支点问题来设计论文的体例结构,有意把“史”的线索隐含在对问题的“论”的结构之中。
     质言之,笔者力求在广泛的学术视野中,对写实水墨人物画样式所境遇的诸多问题,做出自己的客观的评价和判断,以此为其今后的取向提供拙见和参照。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modern Chinese paintings in the 20th century had been uniquely characterized by the introduction of the“integr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styles”approach. The realistic wash figure paintings, of which the style epitomizes the practice of such approach during the period, have cut deep into the intricate and complicated evolution of the Chinese paintings.
     The paper aims to conducting an integrative and systemic review of and theoretical analysis on the style of the realistic wash figure paintings and exploring how the style has come into formation going from choice and referencing to transformation and creation. It has been expected to present a clear discussion on the synchronic social cultural setting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alistic wash figure painting style, in relation to its formal language and the internal mechanism of derivations of the patterns in using brush and ink. Also explored are how the approach responds to the western paintings while preserving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al qualities and how to determine both its contributory and negative effects upon other paintings in the process of“integration and creation”, to the confirmation of its due academic status.
     The study has shown that the realistic wash figure painting style is significant primarily for the fact that it has influenced the Chinese paintings at large in the 20th century, particularly for its practice in choosing and integrating the western realistic painting ideas and construction techniques, which having opened up a new path to“innovation for changes”for the Chinese wash painting and having expanded the tradition of the Chinese painting. It has also enriched and developed the repertoire of the expressions of the wash painting, having successfully broken through the limit of the“light-shade structure representation”and achieved the“brush-ink structure transformation”, and thus have established the cultural status of the“style”for its visual structure and patterns of using brush and ink in“realistic wash painting”.
     The paper of its nature is a specialized historical study, yet not in chronological order. The author focuses on the three pivotal theses of“choice, transformation and creation in integration”, which are holistically present in the formation of the realistic wash figure painting style, while deliberately underlying the discussions with the historical links thereof.
     In an attempt is to approach the realistic wash figure painting style with a broad perspective and to present an unbiased evaluation and judgment for the various related issues, with a purpose of providing suggestions and reference for the later development of the style under examination.
引文
1唐·王维,《山水诀》,载沈子丞,《历代画论名著汇编》,文物出版社,1982年6月版,第30页。另外有观点认为:“《山水诀》一般被认为是宋人的画诀,托名王维。”参见郎绍君,《论笔墨》,《美术研究》,1999年1期,第26页。
    2五代·荆浩,《笔法记》,转引沈子丞,《历代画论名著汇编》。文物出版社,1982年6月版,第49页。
    3参见《词源》第三册,商务印书馆,1982年1月版,第1713页。
    1参见王伯敏,《中国绘画史》,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年12月版,第162页。
    2钟家骥,《“中国画”概念的拆解与重建》,《美术观察》,2001年4期,第50页。
    3钟家骥,《水墨画新论》,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年11月版,第2页。
    4吕澎,《20世纪中国艺术史(上)》,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2月版,第104页。
    1明·刘侗、于奕正合著,《帝京景物略》,载《续修四库全书·七二九·史部·地理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月版,第342页。
    2参见《中国画研究》,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年11月版,第19—28页。
    3参见水天中,《中国现代绘画评论》,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5版,第54—61页。
    3刘曦林在《蒋兆和论艺术》一书中,把1935年确定为蒋兆和“水墨人物画时期”的起始点。见刘曦林编《蒋兆和论艺术·蒋兆和艺术年表》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年12月版。
    4蒋兆和,《蒋兆和画册?自序一》,1941年版。转引刘曦林,《蒋兆和论艺术》,人民美术出版社,1994年4月版,第4页。
    5蒋兆和,《国画人物写生的教学问题》,《美术研究》,1957年2期,载刘曦林,《蒋兆和论艺术》,人民美术出版社,1994年4月版,第62页。
    1蒋兆和,《中国水墨人物画的造型规律》,转引刘曦林,《蒋兆和论艺术》,人民美术出版社,1994年4月版,第114页。
    2参见邓福星,《20世纪中国画的写实派》,《美术研究》,1997年4期,第4—7页。
    3薛永年,《变古为今借洋兴中——20世纪中国水墨画演进的回顾(下)》,《美术研究》,1996年3期,第36页。
    1参见陈孝信,《当代水墨人物画(续)简说》,《美术文献》,(总35辑2004年)。
    2参见林木,《二十世纪的水墨写实人物画——当代中国画类型之二》,《中国书画报》,2004年4月5日。
    3王琦,《当代中国美术》,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年5月版,第71页。
    4水天中,《进入新世纪的水墨画》,《美术研究》,1999年2期,第39页。
    5郎绍君,《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中国画的情境、类型与诸画派》,载邵大箴主编,《危机·应对——二十一世纪中国画学院教育首届论坛论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10月版,第18页。
    6鲁虹,《现代水墨二十年》,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1月版,第1页。
    7刘曦林,《民族艺术的世纪丰碑——1901年至2000年的中国画》,见《百年中国画(1901—2000)》,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年9月版,第6页。
    1参见林木,《20世纪中国画研究·现代部分》,广西美术出版社,2000年1月版。
    
    1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版,第5页。
    2翟泰丰,《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回顾与思考》,《光明日报》,2000年7月6日。
    1转引田文棠,《中国文化源流视野》,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9月版,第450页。
    1黄兴涛,《中国文化通史·民国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年1月版,第15页。
    2李大钊,《青春》,《新青年》,第2卷第1号。
    1黄兴涛,《中国文化通史·民国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年1月版,第537页。
    2 (美)费正清,费维恺编,刘敬坤等译《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6月重印版,第379页。
    1黄兴涛,《中国文化通史·民国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年1月版,第317页。
    1转引黄兴涛,《中国文化通史·民国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年1月版,第482页。
    2参见潘耀昌,《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百家出版社,2004年8月版,第181页。
    
    1龚书铎主编,《中国近代文化概论》,中华书局,1997年9月版,第53页。
    2转引龚书铎主编,《中国近代文化概论》,中华书局,1997年9月版,第55页。
    3转引龚书铎主编,《中国近代文化概论》,中华书局,1997年9月版,第57页。
    4陈独秀,《宪法与孔教》,载《新青年》,第2卷第3号。
    5李大钊,《李大钊文集》(上册),人民出版社,1984年12版,第264页。
    1转引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论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版,第304页。
    2有观点认为,毛泽东在1940年2月发表的《新民主主义论》中,所提出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的提法,是从鲁迅“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的提法发展而来的。参见张岱年、程宜山所著《中国文化论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版,第312页。
    3黄兴涛,《中国文化通史·民国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年1月版,第131页。
    
    1黄兴涛,《中国文化通史·民国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年1月版,第7页。
    2张延风,《中国艺术的文化阐释》,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12月版,第4页。
    3参见潘公凯,《中国现代美术之路:“自觉”与“四大主义”》,《文艺研究》,2007年4期,第124-125页。
    1参见万青力,《潘天寿在二十世纪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载洛齐,《潘天寿研究》(第二集),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7年3月版,第11-13页。
    1转引阮荣春、胡光华,《中国近代美术史》,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6月版,第57页。
    2陈师曾,《文人画之价值》,载姚渔湘编,《中国画讨论集》,立达书局,1932年10月版,第10页。
    3“癸亥合作社”由14人发起成立,他们是:潘至中、赵浩公、黄般若、姚栗若、邓诵先、罗艮斋、李耀屏、卢振寰、黄君壁、黄少梅、卢观海、张谷雏、何冠五、卢子枢。后又发展至120余人。
    4参见赵浩公,《国画研究会是怎样成长的》,广州《中山日报》,1947年9月13日。
    1郑工,《演进与运动》,广西美术出版社,2002年5月版,第147页。
    2黄宾虹,《美展国画谈》,原载《艺观》1929年3期。载黄宾虹,《黄宾虹美术文集》,人民美术出版社,1994年10月版,第29页。
    3黄宾虹,《画法要旨》,原载《国画月刊》1934年1卷1、2、3、5期。载黄宾虹,《黄宾虹美术文集》,人民美术出版社,1994年10月版,第33页。
    4薛永年,《民国初期北京画坛传统派的在认识》,《美术观察》,2002年4期,第48页。
    
    1转引陈池瑜,《中国画的改良思潮与现代进程》,《美术观察》,2002年5期,第56页。
    2陈独秀,《新青年》,第6卷第1号,第86页,(1919年1月15日)。
    3徐悲鸿,《中国画改良之方法》,载王震编,《徐悲鸿文集》,上海画报出版社,2005年9月版,第3页。
    1林木,《20世纪中国画研究·现代部分》,广西美术出版社,2000年1月版,第496页。
    1陈池瑜,《中国画的改良思潮与现代进程》,《美术观察》,2002年5期,第57页。
    2蒋兆和,《蒋兆和画集·自序一》,1941年版,载刘曦林主编,《蒋兆和论艺术》,人民美术出版社,1994年4月版,第4页。
    3邵大箴,《写实主义和二十世纪中国》,载邵大箴主编,《危机·应对:21世纪中国画学院教育首届论坛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10月版,第5页。
    1转引沈鹏、陈履生,《美术论集·中国画讨论专辑》第四集,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3月版,第3页。
    2康有为,《万木草堂藏画目》。载郎绍君、水天中,《二十世纪中国美术文选》(上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年11月版,第24页。
    3吕澂,《美术革命》,载《新青年》,第6卷第1号(1919年1月15日),第85页。
    1吕澂,《美术革命》,载《新青年》,第6卷第1号(1919年1月15日),第85页。
    2陈独秀,《答美术革命》,载《新青年》,第6卷第1号(1919年1月15日),第86页。
    
    1汪叔潜,《新旧问题》,《青年杂志》,第1卷第1号(1915年9月5日)。
    2陈世强,《大匠旁观寄蕴宏志——陈独秀与中国近现代美术》,《美术研究》,2002年2期,第22页。
    3转引林木,《20世纪中国画研究·现代部分》,广西美术出版社,2000年1月版,第8页。
    1徐悲鸿,《中国画改良之方法》,原载《北京大学日刊》。转引徐伯阳、金山,《徐悲鸿艺术文集》,台北,艺术家出版社,1987年12月版,第39—45页。
    2徐悲鸿,《古今中外艺术论——在大同大学讲演辞》,原载《时报》。转引王震,《徐悲鸿文集》,上海画报出版社,2005年9月版,第16页。
    3转引林木,《20世纪中国画研究·现代部分》,广西美术出版社,2000年1月版,第9页。
    4参见陈师曾,《中国绘画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版,第158-164页。
    1汪亚尘,《美术上的科学分子》,《时事新报》,1922年9月9日。
    1康有为,《欧洲十一国游记》,转引钟叔河,《走向世界丛书》,岳麓书社,1985年5版,第134页。
    2徐建融,《传统的兴衰》,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年12月版,第86页。
    1蔡元培,《在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上的演说》,原载《北京大学日刊》。转引郎绍君、水天中,《二十世纪中国美术文选》(上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年11月版,第36—37页。
    2吕瀓,《美术革命》,《新青年》,第6卷1号(1919年1月15日),第85页。
    3郑锦,《郑褧裳讲演录》,原载《绘学杂志》。转引郎绍君、水天中,《二十世纪中国美术文选》(上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年11月版,第49页。
    
    1王震、荣君立,《汪亚尘的艺术世界》,民主与建设出版社,1995年9月版,第18页。
    2王震、荣君立,《汪亚尘的艺术世界》,民主与建设出版社,1995年9月版,第48页。
    1乌以锋,《美术杂话》,原载《造型美术》。转引沈鹏、陈履生,《美术论集·中国画讨论专辑》,第四辑,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版,第35页。
    2周鼎培,《世界艺术与国画》,原载《国画特刊》,1927年第1号。转引郎绍君、水天中,《二十世纪中国美术文选》(上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年11月版,第150页。
    3转引彭薇《书画传家三百年文采风流照四筵》,《美术》,2004年4期,第116页。
    1马孟容,《中西画法之概要及其异同之点》,转引《马孟容马公愚纪念集》,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3年5月版,第71页。
    2蒋锡曾,《中国画之解剖》,转引姚渔湘,《中国画讨论集》,立达书局,1932年10月版,第59-69页。
    3蒋锡曾,《中国画之解剖》,转引姚渔湘,《中国画讨论集》,立达书局,1932年10月版,第60页。
    1宗白华,《论中西画法的渊源与基础》,载《艺境》,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月版,第104-105页。
    2宗白华,《论中西画法的渊源与基础》,载《艺境》,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月版,第111页。
    3载《东方杂志》,第23卷第10号,1926年。
    4载姚渔湘,《中国画讨论集》,立达书局,1932年10月版。
    5载《东方杂志》,第27卷第1号,1930年。
    6载《国画月刊》,第1卷第4期,1935年。
    7载《东方杂志》,第27卷1号,1930年。
    8方汉文,《比较文化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版,第110页。
    
    1转引李树声,《从革命美术的发展到社会主义美术的形成》,《美术研究》,1992年2期,第14页。
    2林木,《20世纪中国画研究·现代部分》,广西美术出版社,2000年1月版,第118页
    1转引李树声,《从革命美术的发展到社会主义美术的形成》,《美术研究》,1992年2期,第13-14页。
    2冯雪峰,《关于“艺术大众化”》,载林伟民,《中国左翼文学思潮》,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版,第150页。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706页。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860-861页。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860页。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855页。
    4周扬,《对就形式利用在文学上的一个看法》,原载《中国文化》第1期,1939年。转引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教学改革小组编,《中国现代文学史参考资料》第1卷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59年3月版,第732页。
    1参见阮荣春、胡光华,《中国近现代美术史》,天津美术出版社,2005年6月版,第287页;郑工,《演进与运动》,广西美术出版,2002年5月版,第199-200页;赵力忠,《百年中国画纪略》,载《百年中国画集》,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年9月版,第555页。
    2转引阮荣春、胡光华,《中国近现代美术史》,天津美术出版社,2005年6月版,第204页。
    3转引阮荣春、胡光华,《中国近现代美术史》,天津美术出版社,2005年6月版,第204页。
    
    1洪毅然,《抗战绘画的“民族形式”之创造》,载《战时后方画刊》第14期,1941年1月3日。
    2洪毅然,《抗战绘画的“民族形式”之创造》,载《战时后方画刊》第14期,1941年1月3日。
    3杨邨人,《西洋画中国化运动的进军》,载《中央日报》,1940年5月25日。
    4陈晓南,《抗战时期重庆的美术活动概况》,《美术研究》,2002年2期,第39页。
    
    1参见陈晓南,《抗战时期重庆的美术活动概况》,《美术研究》,2002年2期,第40页。
    2黄宗贤,《贯穿世纪的和声——论新写实主义美术观的确立与影响》,《美术》,2000年1期,第50页。
    3徐悲鸿,《新艺术运动之回顾与前瞻》。载王震,《徐悲鸿文集》,上海画报出版社,2005年9月版,第118页。
    4刘新,《中国油画百年图史》,广西美术出版社,1996年2月版,第157页。
    2林木,《20世纪中国画研究·现代部分》,广西美术出版社,2000年1月版,第504页。
    
    1转引王震,《徐悲鸿文集》,上海画报出版社,2005年9月版,第118页。
    2转引林木,《20世纪中国画研究·现代部分》,广西美术出版社,2000年1月版,第23页。
    1 (英)E·H·贡布里希著,范景中等译,《理想与偶像——价值在历史和艺术中的地位》,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年7月版,第262页。
    2宗白华,《艺境》,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月版,第78页。
    2创建于1563年的意大利佛罗伦萨迪塞诺学院,一般被认为是西方“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正规的、公立性质的美术学院”。见邢莉,《自觉与规范》,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版,第2页。同时参见(德)N·佩夫斯纳著,陈平译,《美术学院的历史》,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11月版,第27-39页。
    3邢莉《自觉与规范》,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版,第3页。
    4参见马凤林,《西方艺术主潮》,湖北美术出版社,2005年9月版,第127-132页。
    
    1转引邢莉,《自觉与规范》,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版,第105页。
    2参见阮荣春、胡光华,《中国近现代美术史》,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6月版,第292-303页。
    3转引(意)达·芬奇著,张谦、米子译,《达·芬奇笔记》,湖南文艺出版社,2006年1月版,第10页。
    1 (意)达·芬奇著,戴勉译,《芬奇论绘画》,人民美术出版社,1979年11月版,第14页。
    2 (美)锡德尼·芬克斯坦著,赵澧译,《艺术中的现实主义》,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1月版,第80页。
    3转引吴甲丰,《西方写实绘画》,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3月版,第4页。
    4 (意)达·芬奇著,戴勉译,《芬奇论绘画》,人民美术出版社,1979年11月版,第56、57页。
    1 (意)达·芬奇著,戴勉译,《芬奇论绘画》,人民美术出版社,1979年11月版,第41页。
    1参见马凤林,《西方艺术主潮》,湖北美术出版社,2005年9月版,第222页。
    2 (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著,滕守尧、朱疆源译,《艺术与视知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7月版,第128页。
    3刘天呈,《俄国素描新选》,湖北美术出版社,1999年6月版,导言。
    
    1狄德罗著,施康强译,《狄德罗美学论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9月版,第370页。
    2转引杨身源、张弘昕,《西方画论辑要》,江苏美术出版社。1990年4月版,第369页。
    1清·原济《大涤子题画诗跋卷一·跋画》,转引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江苏美术出版社,1985年8月版,第495页。
    3郎绍君,《守护与拓进——二十世纪中国画谈丛》,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208页。
    1 (美)詹姆斯·埃尔金斯著,潘耀昌、顾冷译,《西方美术史学中的中国山水画》,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9年4月版,第72页。
    1陈衡恪,《文人画的价值》,转引姚渔湘,《中国画讨论集》,立达书局,1932年10月版,第4页。
    2元·倪瓒,《清閟阁全集卷十·答张藻仲书》,转引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江苏美术出版社,1985年8月版,第166页。
    
    1宋·韩拙,《山水纯全集》,载吴孟复主编,《中国画论》,安徽美术出版社,1995年9月版,第626页。
    1徐悲鸿,《中国画改良之方法》,转引王震,《徐悲鸿文集》,上海画报出版社,2005年9月版,第3页。
    1徐悲鸿,《新艺术运动之回顾与前瞻》,转引王震,《徐悲鸿文集》,上海画报出版社,2005年9月版,第117页。
    2参见陈衡恪,《文人画的价值》和《文人画之价值》,载姚渔湘,《中国画讨论集》,立达书局,1932年10月版,第1-10页。
    1黄宾虹,《美展国画谈》,原载《艺观》,第3期,1929年。转引黄宾虹著,赵志钧辑,《黄宾虹文集》,人民美术出版社,1994年10版,第28-31页。
     1蒋兆和,《蒋兆和画册·自序一》1941年版。转引刘曦林,《蒋兆和论艺术》,人民美术出版社,1994年4月版,第3-4页。
    2徐悲鸿,《介绍几位作家的作品》,转引王震,《徐悲鸿文集》,上海画报出版社,2005年9月版,第142页。
    3徐悲鸿,《介绍几位作家的作品》,转引王震,《徐悲鸿文集》,上海画报出版社,2005年9月版,第142页。
    1邱石冥(1897—1970)原名树滋,号石冥山人,贵州石阡人。1924年毕业于北平美专,创办京华美术专科学校,任校长,并兼任北平艺专教授。建国后曾在西北艺术学院(今西安美术学院)、内蒙古师范学院艺术系任教。
    2徐悲鸿,《新国画建立之步骤》,原载1947年10月16日《世界日报》。转引郎绍君、水天中,《二十世纪中国美术文选(上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年11月版,第717页。
    3邱石冥,《论国画“新旧”之争》,原载1947年11月4、5日《世界日报》。转引郎绍君、水天中,《二十世纪中国美术文选(上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年11月版,第728页。
    4邱石冥,《论国画“新旧”之争》,原载1947年11月4、5日《世界日报》。转引郎绍君、水天中,《二十世纪中国美术文选(上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年11月版,第728页。
    1参见郎绍君,《守护与拓进——二十世纪中国画谈丛》,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230页。
    1参见《中央美术学院建院三十五年纪事》,《美术研究》,1985年1期,第8页。
    1参见王逊,《对目前国画创作的几点意见——北京中国画研究会第二届展览会观后》,《美术》,1954年8期,第35-37页。
    2王逊,《对目前国画创作的几点意见——北京中国画研究会第二届展览会观后》,《美术》,1954年8月号,第35、36、37页。
    1徐燕荪,《对讨论国画创作接受遗产问题的我见》,《美术》,1955年2月号,第14页。
    2秦仲文,《国画创作问题的商讨》,《美术》,1955年4月号,第42页。
    
    1张仃《关于国画创作继承优良传统问题》,《美术》,1955年6月号,第17、18、19页。
    2周扬,《关于美术工作的一些意见》,《美术》,1955年7月号,第18页。
    3傅抱石,《政治挂了帅,笔墨就不同》,《美术》,1959年1月号,第5页。去脉有过详细的记述。参见郎绍君,《守护与拓进——二十世纪中国画谈丛》,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231-232页。
    1孟兰亭,《来函照登》,《美术》,1962年4期,第32页。
    2参见施立华,《喝“倒彩”》,《美术》,1962年5期,第50页。
    3参见李凭,《与孟兰亭先生商榷》,《美术》,1963年1期,第37-38页。
    4参见周韶华、刘纲纪,《略论中国画的笔墨与推陈出新》,《美术》,1963年2、3期,第10-12页、第33-37页。
    5参见阎丽川,《论“野、怪、乱、黑”——兼谈艺术评论问题》,《美术》,1963年4期,第20-24页。
    6参见何溶,《这是什么阶级的艺术观点——对王琦先生“论艺术形式的探索”一文德质疑》,《美术》,1964年4期,第35-40页。
    7参见刘纲纪,《马克思主义美学与资产阶级形式主义美学的根本对立——评王琦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看法》,《美术》,1964年5期,第37-42页。
    8参见冯湘一,《群众化,还是化群众?——与王琦先生讨论》,《美术》,1964年5期,第43-47页。
    1何溶,《这是什么阶级的艺术观点——对王琦先生“论艺术形式的探索”一文德质疑》,《美术》,1964年4期,第40页。
    2蒋兆和,《人物画的造型基础与传统的表现规律并谈个人在教学上的一些体会》,原载《中国画》,1960年2期。转引刘曦林,《蒋兆和论艺术》,人民美术出版社,1994年4月版,第97-98页。
    1蒋兆和,《谈传统人物写生的基本锻炼》,原载《河北美术》,1963年2期。转引刘曦林,《蒋兆和论艺术》,人民美术出版社,1994年4月版,第151页。
    2转引惠蓝,《在写实与构成之间——方增先访谈》,《美术观察》,2002年11期,第15页。
    1此阶段主要展事的辑录,请参见赵力忠《百年中国画纪略》,载《百年中国画集》,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年9月版,第556-559页。同时参见陈履生,《1949—1966新中国美术图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10月版,第361-384页、王琦,《当代中国美术》,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年5月版,第368-387页。
    1此阶段主要“事记”的辑录,请参见赵力忠《百年中国画纪略》,载《百年中国画集》,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年9月版,第560页。同时参见王明贤、严善錞,《1966—1976新中国美术图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10月版,第219-225页。
    2转引李铸晋、万青力,《中国现代绘画史——当代之部》,文汇出版社,2004年7月版,第37页。
    1王明贤、严善錞,《1966-1976新中国美术图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10月版,第149页。
    
    1吕澎,《20世纪中国艺术史(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2月版,第911页。
    2参见吴冠中,《绘画的形式美》,《美术》,1979年5期,第33-35、44页。
    3参见吴冠中,《关于抽象美》,《美术》,1980年10期,第37-39页。
    4参见洪毅然,《艺术三题议》,《美术》,1980年12期,第6-8页。
    5参见迟轲,《形式美与辩证法》,《美术》,1981年1期,第15-22页。
    6参见洪毅然,《谈谈艺术的内容和形式——兼与吴冠中同志之商榷》,《美术》,1981年6期,第4-7页。
    7参见浙江美术学院文艺理论学习小组,《形式美及其在美术中的地位》,《美术》,1981年4期,第41-43、60页。
    1参见沈鹏,《互相制约——讨论形式与内容的一封信》,《美术》,1981年12期,第41-44页。
    2参见冯湘一,《给吴冠中老师的信》,《美术》,1981年12期,第44-47、48页。
    3参见彭德,《审美作用是美术的唯一功能》,《美术》,1982年5期,第15-18页。
    4参见高尔泰,《艺术概念的基本层次》,《美术》,1982年8期,第4-7页。
    5参见何新、栗宪庭,《试论中国古典绘画的抽象审美意识》,《美术》,1983年1期,第4-9页。何新、栗宪庭,《试论中国古典绘画的抽象审美意识(续)》,《美术》,1983年5期,第16-19页。
    6参见徐书城,《也谈抽象美》,《美术》,1983年1期,第10-14页。
    7参见洪毅然,《从“形式感”谈到美和“抽象美”》,《美术》,1983年5期,第4-6页和22页。
    8参见刘曦林,《形式美的抽象性与“抽象美”》,《美术》,1983年5期,第9-13页。
    9参见杜键,《形象的节律与节律的形象——关于抽象美问题的一些意见》,《美术》,1983年10期,第16-20页。
    10参见马钦忠,《抽象美讨论简评》,《美术》,1984年1期,第53-57页。
    11转引张少侠、李小山,《中国现代绘画史》,江苏美术出版社,1986年2月版,第347页。
    1胡德智,《任何一条通往真理的途径都不应该忽视——只有现实主义精神才是永恒的》,《美术》,1980年7期。
    2参见栗宪庭,《谈现实主义不是唯一正确的途径》,《美术》,1981年2期,第44-46页。和《再谈现实主义不是唯一正确的途径》,《美术》,1982年1期,第44-46页。
    3贺万里,《永远的前卫——中国现代艺术的反思与批判》,郑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版,第39页。
    
    1李小山,《当代中国画之我见》,《江苏画刊》,1985年7期,第2页。
    2李小山,《作为传统保留画种的中国画》,《江苏画刊》,1986年1期,第3页。
    3牛加明,《新中国美术经典》,湖北美术出版社,2004年7月版,第10页。
    4王琦,《当代中国美术》,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年5月版,第69页。
    1刘文西,《熟悉人严造型讲笔墨》,《广州文艺》,1978年9月5期,第81页。
    1郎绍君,《守护与拓进——二十世纪中国画谈丛》,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20页。
    1原载1997年6月8日香港《文汇报》,《近访画家吴冠中先生》,转引钱海源,《应该正确评价徐悲鸿》,《美术》,2000年6期,第59页。
    2林木,《20世纪中国画研究(现代部分)》,广西美术出版社,2000年1月版,第368页。
    2参见吴冠中,《笔墨等于零》,香港《明报周刊》,1992年3期。
    3参见张仃,《守住中国画的底线》,《美术》,1999年1期,第22-25页。
    4参见郎绍君,《笔墨问题答客问——兼评“笔墨等于零”诸论》,《美术观察》,2000年8期,第56-60页。
    1韩小蕙,《我为什么说“笔墨等于零”——访吴冠中》,《美术》,1999年7期,第67页。(原载《光明日报》,1999年4月7日。)
    2张仃,《守住中国画的底线》,《美术》,1999年1期,第23页。
    3张仃,《守住中国画的底线》,《美术》,1999年1期,第23页。
    1孙江宁,《如何看待中国画及其笔墨——访姚有多先生》,《美术》,1999年9期,第14页。
    1吴山明、董文运,《人物百家》,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年3月版,第2页。
    2参见(美)高居翰著,李佩桦译,《气势憾人——17世纪中国绘画中的自然与风格》,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年12月版,第1-65页。
    3张宏(1577—1652),字君度,号鹤涧,江苏吴郡(今江苏苏州)人,明代晚期画家。擅长山水、人物,画风远承元代诸家,近受沈周影响。
    4 (美)高居翰著,李佩桦译,《气势憾人——17世纪中国绘画中的自然与风格》,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年12月版,第12页。
    2参见蒋兆和,《蒋兆和画册·自序一》,载刘曦林,《蒋兆和论艺术》,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年12月版,第4页。
    1参见郎绍君,《杨之光和新人物画》,载《杨之光画集》,岭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6月版,第13页。
    2田黎明,《关于人体写生》,载邵大箴主编,《危机·应对:21世纪中国画学院教育首届论坛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10月版,第141页。
    1林木,《20世纪中国画研究(现代部分)》,广西美术出版社,2000年1月版,第314页。
    2林木,《20世纪中国画研究(现代部分)》,广西美术出版社,2000年1月版,第316-318页。
    1蒋兆和,《从国画展览会中所得到的启示》,原载《美术》,1956年8期。转引刘曦林,《蒋兆和论艺术》,人民美术出版社,1994年4月版,第43页。
    1水天中,《进入新世纪的水墨画》,《美术研究》,1999年2期,第39页。
    1方增先,《对国画人物练习的几点意见》,载《中国画人物线描水墨技法经验随笔》,《广州文艺》编辑部,1979年12月,第26页。
    2方增先,《对国画人物练习的几点意见》,载《中国画人物线描水墨技法经验随笔》,《广州文艺》编辑部,1979年12月,第26页。
    3惠蓝,《在写实与构成之间——方增先访谈》,《美术观察》,2002年11期,第15页。
    1惠蓝,《在写实与构成之间——方增先访谈》,《美术观察》,2002年11期,第15页。
    1刘文西,《祖孙四代(创作回忆)》,《江苏画刊》,1999年12期,第21页。
    2刘文西,《要有感而发》,《美术》,1980年5期,第42页。
    3转引郎绍君,《杨之光和新人物画》,载《杨之光画集》,岭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6月版,第7页。
    4杨之光,《创作札记》,载《杨之光四十年回顾文集》,岭南美术出版社,1995年12月版,第145页。
    1李伟铭,《论杨之光》,载《杨之光画集》,岭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6月版,第12页。
    1蔡若虹,《真实——艺术的生命》,载《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王盛烈》,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年3月版,第1页。
    2蔡若虹,《南歌子·悼念画家黄胄》,1997年5月17日,《光明日报》,第6版。
    1参见薛永年,《黄胄与中国画传统》,载郑闻慧主编,《黄胄研究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9月版,第133页。
    2参见刘国辉,《平淡中的深刻——重读黄胄的信》,载郑闻慧主编,《黄胄研究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9月版,第184页。
    1何怀硕,《风摧雨折戛然曲终——悼天才画家周思聪》,《美术研究》,1996年3期,第6页。
    1郎绍君,《心欲静,忧未歇——周思聪十年作品略读》,载《周思聪画集》,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年12月版,序言。
    2何怀硕,《风摧雨折戛然曲终——悼天才画家周思聪》,《美术研究》,1996年3期,第6页。
    3周思聪,《谈艺术造型》,《美术研究》,1996年3期,第4、5页。
    4郎绍君,《心欲静,忧未歇——周思聪十年作品略读》,载《周思聪画集》,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年12月版,序言。
    1转引林木,《论李伯安的水墨人物画艺术》,载《李伯安画集》,河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10月版,第318页。
    2转引刘晓纯,《生辣的艺术》,载《李伯安画集》,河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10月版,第310页。
    1刘晓纯,《生辣的艺术》,载《李伯安画集》,河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10月版,第310页。
    2邹建平,《现代水墨二十年》,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1月版,第200页。
    3参见田黎明、付京生等,《当代文化语境中传统文化精神的显现——田黎明先生访谈录》,《中国画苑》,2006年4期,第23页。
    1薛永年,《大家风范众说田黎明》,《中国画苑》,2006年4期,第12页。
    1潘公凯,《大家风范众说田黎明》,《中国画苑》,2006年4期,第10页。
    2田黎明、付京生等,《当代文化语境中传统文化精神的显现——田黎明先生访谈录》,《中国画苑》,2006年4期,第35页。
    3李松在“中国文联‘世纪之星’工程——赵奇画展”研讨会上的发言,转引陈弢,《“我路过的地方”——赵奇的艺术创作经历》,《美苑》,1996年5期,第12页。
    4恩存,《简论赵奇》,《美术观察》,1996年9期,第11页。
    
    1赵奇,《置身于现实中的技巧——中国画创作谈》,《美苑》,1998年3期,第11页。
    2赵奇,《置身于现实中的技巧——中国画创作谈》,《美苑》,1998年3期,第12页。
    1参见王宁宇、郭全忠等,《苦涩体验尴尬意境——关于源自一种生活的艺术体验与创造的对话》,《美术观察》,2003年6期,第41页。
    2王宁宇、郭全忠等,《苦涩体验尴尬意境——关于源自一种生活的艺术体验与创造的对话》,《美术观察》,2003年6期,第41页。
    1徐沛东,《“不和谐”的时代之音——郭全忠绘画在当代画坛的意义》,《美术观察》,2006年2期,第60页。
    2申宏磊,《郭全忠:西部艺术醉汉酿造的烈酒》,《今日中国》,2001年11期,第49页。
    3王赞,《中国画传统人物造像写形法则研究》,载邵大箴主编,《危机·应对:21世纪中国画学院教育首届论坛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10月版,第121页。
    1袁武,《关于水墨人物写生的几个问题》,《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1年4期,第79页。
    1袁武,《关于水墨人物写生的对话》,《美术观察》,2001年1期,第22页。
    
    1参见卢辅圣,《历史的象限》,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年12月版,第6页。
    2参见张坚,《视觉形式的生命》,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4年9月版,第1页。
    
    1水天中,《进入新世纪的水墨画》,《美术研究》,1999年2期,第37页。
    2宋·苏轼,《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转引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江苏美术出版社,1985年8月版,第163页。
    1元·倪瓒,《清閟阁全集卷十·答张藻仲书》;明·陆师道,《跋画》。转引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江苏美术出版社,1985年8月版,第166页、第198页。
    2清·沈宗骞,《芥舟学画编卷一·山水·作法》。转引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江苏美术出版社,1985年8月版,第202页。
    3清·郑绩,《梦幻居学画简明·论肖品》。转引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江苏美术出版社,1985年8月版,第184页。
    4郎绍君,《现代中国画论集》,广西美术出版社,1995年12月版,第437页。
    5郎绍君,《现代中国画论集》,广西美术出版社,1995年12月版,第438页。
    1蒋兆和,《新国画发展的一点浅见》,原载《文艺报》,1956年24号,载刘曦林,《蒋兆和论艺术》,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年12月版,第49页。
    2周昌谷,《谈意笔技法在现代国画人物画上的实践和探索》,载《中国画人物线描水墨技法经验随笔》,《广州文艺》编辑部编辑出版,1979年12月,第5页。
    3刘骁纯,《笔墨——黄宾虹与林风眠》,载顾森、李树声,《百年中国美术经典》,海天出版社,1998年12月版,第240页。
    1郎绍君,《守护与拓进——二十世纪中国画谈丛》,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208页。
    1转引林木,《笔墨论》,上海画报出版社,2002年8月版,第22页。
    2郎绍君,《守护与拓进——二十世纪中国画谈丛》,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209页。
    3李小山,《当代中国画之我见》,《江苏画刊》,1985年7期,第2页。
    4林木,《笔墨论》,上海画报出版社,2002年8月版,第30页。
    1徐悲鸿,《国画与临摹》,载王震,《徐悲鸿文集》,上海画报出版社,2005年9月版,第102页。
    2徐悲鸿,《中国艺术的贡献及其趋向》,载王震,《徐悲鸿文集》,上海画报出版社,2005年9月版,第122页。
    3徐悲鸿在《画范》序中提出了“新七法”:一、位置得当。二、比例正确。三、黑白分明。四、动态天然。五、轻重和谐。六、性格毕现。七、传神阿堵。参见王震,《徐悲鸿文集》,上海画报出版社,2005年9月版,第46页。
    1转引刘曦林,《蒋兆和论艺术》,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年12月版,第150页、第116页。
    2刘骁纯,《笔墨——黄宾虹与林风眠》,载顾森、李树声,《百年中国美术经典》,海天出版社,1998年12月版,第239页。
    
    1转引伍蠡甫,《和预定图式作斗争》,《江苏画刊》1987年7期,第34页。
    2转引韩林德,《石涛与画语录研究》,江苏美术出版社,1989年,10月版,第154页。
    
    1 (瑞士)海因里希·沃尔夫林著,潘耀昌译,《艺术风格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版,第270页。
    2黄宾虹,《画法要旨》,载赵志钧编,《黄宾虹论画录》,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93年1月版,第104、105页。
    1郎绍君,《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中国画的情境、类型与诸画派》,载邵大箴主编,《危机应对:21世纪中国画学院教育首届论坛论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10月版,第18页。
    2蒋兆和,《从国画展览会中所得到的启示》,原载《美术》,1956年8期,载刘曦林,《蒋兆和论艺术》,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年12月版,第44页。
    3潘天寿在《域外绘画流入中土考略》中认为:外域绘画对中国画的影响主要分为四个时期,秦代为第一时期;汉代为第二时期;元、明为第三时期;鸦片战争以后为第四时期。参见潘天寿,《中国绘画史》,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282-301页。
    1薛永年,《变古为今借洋兴中——20世纪中国水墨画演进的回顾》,《美术研究》,1996年2期,第6页。
    2转引伍蠡甫,《和预定图式作斗争》,《江苏画刊》1987年7期,第34页。
    1郎绍君,《从太行到巴颜喀拉》,载《李伯安画集》,河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10月版,第308页。
    
    1薛永年,《变古为今借洋兴中——20世纪中国水墨画演进的回顾》,《美术研究》,1996年2期,第7页。
    2安格尔著,朱伯雄译,《安格尔论艺术》,辽宁美术出版社,1979年6月版,第21页。
    3郎绍君,《守护与拓进——二十世纪中国画谈丛》,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518页
    1宋·黄休复,《益州名画录》,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12月版,第52页。
    2元·倪瓒,《清閟阁全集卷十·答张藻仲书》,转引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江苏美术出版社,1985年8月版,第166页。
    3徐建融,《传统的兴衰》,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年12月版,第46页。
    4郑工,《演进与运动》,广西美术出版社,2002年5月版,第103页。
    1陈独秀,《新青年》,第6卷第1号,第85页,(1919年1月15日)。
    2宗白华,《徐悲鸿与中国绘画》,载《艺境》,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月版,第34页。
    3宗白华,《论素描——孙多慈素描集序》,载《艺境》,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月版,第179页。
    4郎绍君,《守护与拓进——二十世纪中国画谈丛》,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519页。
    1 (美)方闻著,萧芬琪等译,《中西交汇——《两种文化之间》序言》,《美术研究》,2002年1期,第27-28页。
    3参见林木,《20世纪中国画研究·现代部分》,广西美术出版社,2000年1月版,第96页。
    4林木,《20世纪中国画研究·现代部分》,广西美术出版社,2000年1月版,第357页。
    1方增先,《中国人物画的造型问题》,《美术丛刊》,第7期,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79年6月版,第23页。
    2尚辉,《否认写实、否认现实,不利于中国人物画发展》,《美术》,2004年11期,第76页。
    1刘文西,《熟悉人严造型讲笔墨》,《广州文艺》,1978年5期,第80页。
    2蒋兆和,《谈传统人物写生的基本锻炼》,原载《河北美术》,1963年2期,转引刘曦林,《蒋兆和论艺术》,人民美术出版社,1994年4月版,第151页。
    1杨身源、张弘昕,《西方画论辑要》,江苏美术出版社,1990年4月版,第235页。
    2美国美术史家房龙认为:“有什么样的作画的工具,决定有什么样式的绘画。”见(美)房龙著,衣成信译,《人类的艺术》(下),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7版,第461页。
    3 (美)方闻著,萧芬琪等译,《中西交汇——《两种文化之间》序言》,《美术研究》,2002年1期,第29页。
    1 (英)里德著,《艺术的真谛》,转引胡东放,《中国画黑白体系论》,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年7月版,第105页。
    2郎绍君,《守护与拓进——二十世纪中国画谈丛》,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214页。
    
    1明·沈周,《题画》,转引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江苏美术出版社,1985年8月版,第197页。
    2明·莫是龙,《跋画》,转引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江苏美术出版社,1985年8月版,第199页。
    3清·杨晋,《跋画》,转引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江苏美术出版社,1985年8月版,第201页。
    4 (法)罗曼·罗兰著,吴达志译,《米勒传》,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1月版,第57页。
    1 (俄)苏里柯夫著,奚静之译,《我的故乡、童年和创作》,《世界美术》,1984年2期,第3页。
    2蒋兆和,《国画人物写生的教学问题》,载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编,《中国画教学研究论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9月版,第468页。
    1黄宗贤,《贯穿世纪的和声——论新写实主义美术观的确立与影响》,《美术》,2000年1期,第51页。
    2蒋兆和,《新国画发展的一点浅见》,原载《文艺报》,1956年第24号。载刘曦林,《蒋兆和论艺术》,人民美术出版社,1994年4月版,第50页。
    3蒋兆和,《关于人像写生》,载刘曦林,《蒋兆和论艺术》,人民美术出版社,1994年4月版,第80页。
    4黄专、杨小彦,《写生的意义》,载《杨之光四十年回顾文集》,岭南美术出版社,1995年12月版,第77页。
    1郎绍君,《心欲静,忧未歇》,载周思聪,《周思聪画集·序》,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年12月版。
    2郎绍君,《李可染的山水写生》,载郎绍君,《现代中国画论集》,广西美术出版社,1995年12月版,第182页。
    3田黎明,《关于人体写生》,载邵大箴主编,《危机·应对:21世纪中国画学院教育首届论坛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10月版,第141页。
    1载潘耀昌,《走出巴贝尔:融合中的冲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版,第193页。
    2 (瑞士)海因里希·沃尔夫林,《艺术风格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版,第55页。
    1徐悲鸿,《在中华艺术大学讲演辞》(1926年2月),载王震编,《徐悲鸿文集》,上海画报出版社,2005年9月版,第15页。
    2徐悲鸿,《新国画建立之步骤》(1947年10月),载王震编,《徐悲鸿文集》,上海画报出版社,2005年9月版,第139页。
    1转引徐建融,《学院与非学院——当代中国画教学比较与设想》,载《危机·应对——21世纪中国画学院教育首届论坛论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10月版,第60页。
    2潘天寿,《赏心只有三两枝——关于中国画的基础训练》,《美术丛刊》,第7期,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79年6月版,第8页。
    1毕建勋,《论水墨人物画及其造型问题》,《美术》,2003年9期,第67页。
    2刘国辉,《写实人物画的若干问题——一个实践者的学习笔记》,《美术研究》,2003年2期,第32页。
    1 (英)M·苏利文著,陈瑞林译,《东西方美术的交流》,江苏美术出版社,1998年6月版,第197页。
    2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论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版,第255—256页。
    3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文化论争的主要观点:“儒学复兴”论;“全盘西化”论;“西体中用”论;“综合创造”论等。见张岱年、程宜山所著《中国文化论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版,第315—339页。
    1张延风,《中国艺术的文化阐释》,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12月版,第341页。
    
    1史革新,《中国文化通史·晚清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年1月版,绪言。
    2徐悲鸿,《新国画建立之步骤》,转引王震,《徐悲鸿文集》,上海画报出版社,2005年9月版,第139页。
    
    1林木,《20世纪中国画研究(现代部分)》,广西美术出版社,2000年1月版,第324页。
    2转引刘曦林,《蒋兆和论艺术》,人民美术出版社,1994年4月版,第109页。
    3参见刘文西,《熟悉人严造型讲笔墨》,《广州文艺》,1978年5期,第78-82页。
    1田黎明,《中国画要立本》,《美术研究》,2003年4期,第30页。
    2徐恩存,《现代水墨艺术——焦虑与突围》,吉林美术出版社,1999年5月版,第9页。
    4转引史革新,《中国文化通史·晚清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年1月版,第7页。
    1潘公凯,《中国现代美术之路:“自觉”与“四大主义”》,《文艺研究》,2007年4期,第112页。
    2林木,《20世纪中国画研究(现代部分)》,广西美术出版社,2000年1月版,第7页。
    1郎绍君,《守护与拓进——二十世纪中国画谈丛》,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20页。
    1邵大箴,《写实主义和二十世纪中国》,载邵大箴主编,《危机·应对——二十一世纪中国画学院教育首届论坛论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10月版,第9页。
    2牛加明,《新中国美术经典80年代》,湖北美术出版社,2004年7月版,第4页。
    1司马云杰,《文化价值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10月版,第155页。
    2参见郎绍君,《守护与拓进——二十世纪中国画谈丛》,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243页。
    3张忠利、宗文举,《中西文化概论》,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版,第25页。
    
    1参见徐建融,《传统的兴衰》,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年12月版,第83页。
    2参见水天中,《进入新世纪的水墨画》,《美术研究》,1999年2期,第39页。
    1鲁虹,《为什么要重新洗牌》,湖南美术出版社,2003年8月版,第217-218页。
    2 (美)高居翰著,李佩桦译,《气势憾人——十七世纪中国绘画中的自然与风格》,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年12版,第2页。
    01.鲁迅,《且介亭杂文》,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3月版。
    02.沈子丞,《历代画论名著汇编》,文物出版社,1982年6月版。
    0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杏园东汉墓壁画》,辽宁美术出版社,1995年4月版。
    04.王伯敏,《中国绘画史》,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年12月版。
    05.钟家骥,《水墨画新论》,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年11月版。
    06.吕澎,《20世纪中国艺术史(上)》,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2月版。
    07.明·刘侗、于奕正合著,《帝京景物略》,载《续修四库全书·七二九·史部·地理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月版。
    08.水田中,《中国现代绘画评论》,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5版。
    09.刘曦林编《蒋兆和论艺术》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年12月版。
    10.王琦,《当代中国美术》,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年5月版。
    11.邵大箴主编,《危机·应对——二十一世纪中国画学院教育首届论坛论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10月版。
    12.鲁虹,《现代水墨二十年》,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1月版。
    13.林木,《20世纪中国画研究·现代部分》,广西美术出版社,2000年1月版。
    14.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版。
    15.胡经之、王岳川,《文艺学美学方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10版。
    16.田文棠,《中国文化源流视野》,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9月版。
    17.黄兴涛,《中国文化通史·民国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年1月版。
    18.(美)费正清,费维恺编,刘敬坤等译《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6月重印版。
    19.潘耀昌,《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百家出版社,2004年8月版。
    20.张岱年、程宜山所著《中国文化论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版。
    21.龚书铎主编,《中国近代文化概论》,中华书局,1997年9月版。
    22.李大钊,《李大钊文集》(上册),人民出版社,1984年12版。
    23.张延风,《中国艺术的文化阐释》,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12月版。
    24.洛齐,《潘天寿研究》(第二集),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7年3月版。
    25.阮荣春、胡光华,《中国近代美术史》,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6月版。
    26.姚渔湘编,《中国画讨论集》,立达书局,1932年10月版。
    27.郑工,《演进与运动》,广西美术出版社,2002年5月版。
    28.黄宾虹,赵志钧辑,《黄宾虹美术文集》,人民美术出版社,1994年10月版。
    29.王震编,《徐悲鸿文集》,上海画报出版社,2005年9月版。
    30.沈鹏、陈履生,《美术论集·中国画讨论专辑》第四集,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3月版。
    31.陈师曾,《中国绘画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版。
    32.徐伯阳、金山,《徐悲鸿艺术文集》,台北,艺术家出版社,1987年12月版。
    33.钟叔河,《走向世界丛书》,岳麓书社,1985年5版。
    34.郎绍君、水天中,《二十世纪中国美术文选》(上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年11月版。
    35.王震、荣君立,《汪亚尘的艺术世界》,民主与建设出版社,1995年9月版。
    36.马孟容,《马孟容马公愚纪念集》,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3年5月版。
    37.宗白华,《艺境》,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月版。
    38.方汉文,《比较文化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版。
    39.林伟民,《中国左翼文学思潮》,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版。
    40.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
    41.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教学改革小组编,《中国现代文学史参考资料》第1卷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59年3月版。
    42.百年中国画集编委会,《百年中国画集》,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年9月版。
    43.刘新,《中国油画百年图史》,广西美术出版社,1996年2月版。
    44.(英)E·H·贡布里希著,范景中等译,《理想与偶像——价值在历史和艺术中的地位》,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年7月版。
    45.吴甲丰,《西方写实绘画》,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3月版。
    46.邢莉,《自觉与规范》,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版。
    47.(德)N·佩夫斯纳著,陈平译,《美术学院的历史》,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11月版。
    48.马凤林,《西方艺术主潮》,湖北美术出版社,2005年9月版。
    49.(意)达·芬奇著,张谦、米子译,《达·芬奇笔记》,湖南文艺出版社,2006年1月版。
    50.(美)锡德尼·芬克斯坦著,赵澧译,《艺术中的现实主义》,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1月版。
    51.(意)达·芬奇著,戴勉译,《芬奇论绘画》,人民美术出版社,1979年11月版。
    52.(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著,滕守尧、朱疆源译,《艺术与视知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7月版。
    53.刘天呈,《俄国素描新选》,湖北美术出版社,1999年6月版。
    54.狄德罗著,施康强译,《狄德罗美学论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9月版。
    55.杨身源、张弘昕,《西方画论辑要》,江苏美术出版社。1990年4月版。
    56.(美)方闻著,李维琨译:《心印:中国书画风格与结构分析研究》,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2月版。
    57.徐建融,《传统的兴衰》,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年12月版。
    58.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江苏美术出版社,1985年8月版。
    59.蒋玄佁,《中国绘画材料史》,上篔榛霭嫔纾?986年5月版。
    60.李青,《古楼兰鄯善艺术综论》,中华书局,2005年2月版。
    61.郎绍君,《守护与拓进——二十世纪中国画谈丛》,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1年8月版。
    62.(美)詹姆斯·埃尔金斯著,潘耀昌、顾冷译,《西方美术史学中的中国山水画》,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9年4月版。
    63.吴孟复主编,《中国画论》,安徽美术出版社,1995年9月版。
    64.王明贤、严善錞,《1966—1976新中国美术图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10月版。
    65.李铸晋、万青力,《中国现代绘画史——当代之部》,文汇出版社,2004年7月版。
    66.吕澎,《20世纪中国艺术史(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2月版。
    67.张少侠、李小山,《中国现代绘画史》,江苏美术出版社,1986年2月版。
    68.贺万里,《永远的前卫——中国现代艺术的反思与批判》,郑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版。
    69.牛加明,《新中国美术经典》,湖北美术出版社,2004年7月版。
    70.吴山明、董文运,《人物百家》,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年3月版。
    71.(美)高居翰著,李佩桦译,《气势憾人——17世纪中国绘画中的自然与风格》,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年12月版。
    72.杨之光,《杨之光画集》,岭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6月版。
    73.杨之光,《杨之光四十年回顾文集》,岭南美术出版社,1995年12月版。
    74.王盛烈,《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王盛烈》,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年3月版。
    75.郑闻慧主编,《黄胄研究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9月版。
    76.周思聪,《周思聪画集》,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年12月版。
    77.李伯安,《李伯安画集》,河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10月版。
    78.邹建平,《现代水墨二十年》,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1月版。
    79.卢辅圣,《历史的象限》,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年12月版。
    80.张坚,《视觉形式的生命》,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4年9月版。
    81.郎绍君,《现代中国画论集》,广西美术出版社,1995年12月版。
    82.顾森、李树声,《百年中国美术经典》,海天出版社,1998年12月版。
    83.林木,《笔墨论》,上海画报出版社,2002年8月版。
    84.韩林德,《石涛与画语录研究》,江苏美术出版社,1989年,10月版。
    85.(瑞士)海因里希·沃尔夫林著,潘耀昌译,《艺术风格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版。
    86.赵志钧编,《黄宾虹论画录》,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93年1月版。
    87.潘天寿,《中国绘画史》,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年12月版。
    88.安格尔著,朱伯雄译,《安格尔论艺术》,辽宁美术出版社,1979年6月版。
    89.宋·黄休复,《益州名画录》,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12月版。
    90.胡东放,《中国画黑白体系论》,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年7月版。
    91.(美)房龙著,衣成信译,《人类的艺术》(下),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版。
    92.(法)罗曼·罗兰著,吴达志译,《米勒传》,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1月版。
    93.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编,《中国画教学研究论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9月版。
    94.潘耀昌,《走出巴贝尔:融合中的冲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版。
    95.(英)M·苏利文著,陈瑞林译,《东西方美术的交流》,江苏美术出版社,1998年6月版。
    96.史革新,《中国文化通史·晚清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年1月版。
    97.徐恩存,《现代水墨艺术——焦虑与突围》,吉林美术出版社,1999年5月版。
    98.司马云杰,《文化价值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10月版。
    99.张忠利、宗文举,《中西文化概论》,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版。
    100.鲁虹,《为什么要重新洗牌》,湖南美术出版社,2003年8月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