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科技体制的建立和初步发展(1949-1966)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科技体制是一段时期内科技活动的组织方式、组织体系、管理形式和运行机制等的总称,是表现科技管理系统内各构成要素相互关系的动态模式。从1985年以来,体制问题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但是,当前的研究者们比较注意探讨运行机制方面的问题或对策,而对于新中国科技体制是如何形成的,国家在构建新型科技体制过程中取得了哪些重要成果,建国初期的科技体制有怎样的特点等问题则探讨不够。从总体上看,目前学术界在科技体制方面的研究成果还显得相当零散,研究也缺乏整体性、系统性和历史性。
     论文基于资料调研的基础上,对建国初期的科技体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这一体制的特点。具体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关于科技领导体制的演变。在前人的研究中,对于建国初期宏观科技管理体制的演变过程尚未进行过系统的梳理,因此在建制思想的选择、体制变化的原因、体制最终形态的特点等方面存在一些不同看法。论文基于较为详实的历史资料,认为新中国科技事业的领导体制,伴随着科技发展指导思想和客观条件的变化,经历了一个由“双中心”向“单中心”的转变过程。在此过程中,苏联模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一时期,人民政府先后成立了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等科技团体,建立了群众性科技活动的组织领导体制,成为新中国科技管理体制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国家就在国防科技领域设立了领导机构,进行统一管理,其后又在尖端武器的研制方面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这些做法,不仅促进了国防科技成果的大量涌现,保障了国家安全,同时也强化了新中国科技体制的行政性特点。
     第二,关于科技机构的建立。建国初期的“五路大军”究竟是如何形成的,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薄弱环节。论文认为,新中国的科研机构,是在接收和整合旧中国遗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逐步形成了中国科学院、产业部门、高等院校、地方和国防五个系统的科研力量。中国科学院还筹建了学部,使其成为建国初期重要的国家学术机构。论文重点研究了国家设置科技机构的原则,认为这对科技机构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规范和推动的作用。
     第三,关于科研队伍的建设。前人的研究,集中于比较具体的政策和措施,而对于国家构建人才队伍的思路、方式等,并未进行过深入探讨。论文认为,新中国在科技队伍建设上,着手安排了三个方面的工作:初步建立、全面培养和培养高端人才。建国以后,人民政府对旧中国遗留下来的知识分子,按照“容、化、用”的方针,采取“包下来”的政策,进行了妥善的安排和安置,并通过思想改造促使其世界观的转变,初步建立起了自己的科研队伍。通过院系调整,改变了高等学校的专业结构,扩大了招生数量,初步解决国家建设人才奇缺的局面。在高层次人才方面,人民政府积极采取措施争取海外知识分子归国工作,向苏联等国大规模派遣留学生,并创立了研究生制度,这些措施使得新中国有了一支发展科技的中坚力量。论文重点研究了建国初期的人才培养规划,认为这种方式促进了科技人才在数量、质量和速度上的增长。
     第四,关于科技管理和组织方式。目前学术界对于计划管理的形成与作用、原子弹研制过程中的协作攻关方式,已有比较成熟的研究。但是,对于计划管理和协作攻关的历史来源、协作攻关的运用范围,以及它们对于新中国科技体制特点的影响等,并未进行过系统梳理,因而产生了一些模糊或错误的认识。论文通过历史研究认为,由于科学落后、基础薄弱和人才不足,建国伊始的科学技术难以满足国家建设和科技发展的急需。计划管理和协作攻关很好地解决了这一矛盾,不仅解决了一批迫切需要解决的科技问题,填补了一些重要科研空白,并且夯实了科技发展的基础,对新中国科技事业的飞跃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计划管理和协作攻关既是新中国“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人民科学工作”方针的具体运用,也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科技管理工作的新发展,它们成为建国初期国家管理科技工作的最主要方式。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论文对建国初期的科技体制进行了分析与评价。认为新中国的科技体制虽然受到了苏联的深刻影响,但其形成却是中国科技事业自身发展的结果。在体制的建立过程中,机构的设立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条块分割成为阻碍科技体制运行的结构性障碍。规划模式和协作攻关这两种方式对于建国初期主要科技成就的取得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也给科技事业的发展带来了一些不利的影响。
The scientific system with many research results has always been the focus of the academe studying and there are a series of monograph and many articles dealing with their many aspects. These achievements intensively probe into the problem or countermeasure about the circulating mechanism; however, it is not enough or nothing for us to discuss the organization mode, system or management mode of the scientific system. Hence, as a whole, these achievements seem loose and their researches are lack of the integrity, system and historicity.
     On the basis of the research of data, the paper makes the rather hackling to the scientific system at the founding period of our country. It is summarized as the character of scientific system. Like these aspects.
     First, the paper thinks the new China's leading system in scientific course experiences the change from the double centers to the single one. At the beginning of founding country, China Academy of Science has been the center of leading institution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for a time, which plays a certain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tific course. However, owing to the deficiency of the founding system, China Academy of Science found it hard to exert its leading function. Influenced by the USSR's mode, Chinese government found the Scientific Technology Committee, which leads the whole country's scientific work unitedly. The appearance of the Scientific Technology Committee also symbolizes the shape of Chinese scientific system. During this period, Chinese government found two associations, Chinese Natural Science and the Application Association of it. The combination of the two associations, coupled with the founding of Chinese Associ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ult in the founding of organization and leading system in the peopl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ctivities in the management of national defense and scientific technology. Soon after the founding of the new China, the leading institutions were set up to consolidate management and rather integrate national defense system; special management institutions are still be built to ensure the success of the top weapons'research.
     Second,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stitution is the important carrier of scientific technological course development. Paper thinks that the new China's scientific and research institutions develop from the basis of accepting and integrating the old China and form gradually the science and research force such a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Industrial departments, Higher academies, Local and National Defense.
     Third, the research personnel is the basis of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fter the founding of China, Chinese government arrange appropriately the intellectualist left behind by the old China according to the guide line of allowance, changing and adopting, the policy of contracting and set up their ow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groups by means of transform of their thought and then the world outlook. By the adjustment of the colleges and departments and the transform of higher schools'special structures, the recruiting number has been enlarged so as to solve the shortage of Chinese construction personnel. In the aspect of the top level personnel, measures must be actively taken to ask the overseas intellectualists to return, send a large multitude of overseas students to USSR etc., who serve as the key force of new China'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and to set up the postgraduate system. In new China, the personnel development plan was set up to promote the increas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ersonnel in numbers, quality and speed; in the mean time, many policies and measures were taken to create conditions to better exert their functions.
     Fourth, paper thinks the organically and systematically starting the people's scientific work is the pointer for the new China's science work and ma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aging and organizing modes:planning management and collaborated tackling key problems. For the shortage of backward science, weak basis and inadequate personnel, it is hard for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founding new China to meet the urgent need of the country construction and science development. The planning management and collaborating tacking the key problems solved this conflict very well, which not only solved a seri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blems in urgent need of solving, filled a number of important science research blanks but also tamped the basi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which played a decisive role in the fast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areer.
     On the basis of the above research and addressing, the paper analyzes and comments on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ystem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founding China. It thinks that although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ystem in the new China was deeply influenced by USSR, its formation is also the result of Chine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In the course of setting up the system, the instauration of institution has made a rather great development, but there is also a series of problems which can be divided into the construction obstacles in the oper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ystem. This system engenders two main modes such as planning and collaboration tackling, which makes very important contribution to the ma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chievements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founding China.
引文
1 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
    2 [美]萨特米尔.科研与革命[M].袁南生等译.北京: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1989,8.
    3 武衡.延安时代科技史[M].北京:中国学术出版社,1988.
    4武衡.当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事业[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1.
    5武衡.科技战线五十年[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2.
    6董光璧.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论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7童大林.中国的科学技术事业[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8刘大椿.中国科技体制的转型之路[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9操菊华.中国近代科学体制化的历史演进[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2.
    10孙从军.中国近现代科技体制化的历程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5.
    11曾维忠.我国农业科技体制及运行机制研究[D].雅安:四川农业大学,2002.
    12陈应勇.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管理体制改革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4.
    13古标仁.论转型时期科技体制的变迁及其对经济发展的促进[D].南宁:广西大学,2003.
    14如中国科大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藏书,中国科学院发展史(预印本);董保华.人民治黄50年科技工作回顾与展望[J].人民黄河,1996(4);陈俊钦.新中国体育科技50年回顾与前瞻[J].体育科学,2000(5);孙启贵.我国科技战略的历史回顾与展望[J].技术经济,2000(10)。
    15王清扬.第一生产力与科技体制改革[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
    16马来平.科技第一生产力的实现机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
    17马来平.中国科技思想的创新[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18段治文.当代中国的科学文化变革[D].杭州:浙江大学,2004.
    19伍景玉.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动因[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4.
    20崔禄春.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科技政策研究[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并可参见龚育之.中国共产党的科学政策的历史发展(建国以前的部分)[J].自然辩证法通讯,1984(6)。
    21徐阳.新中国科技政策的历史演进述评[D].天津:天津大学,2002.
    22朱小兵.毛泽东知识分子思想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03.
    23王亮.毛泽东的知识分子观述评[D].西安:西安交通大学,2002.
    24胡章燕.建国以来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演进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05.
    25如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科技系统结构调整研究[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5;丁厚德.中国科技运行论:科技战略与运行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1樊洪业.科学院的筹设[N].科学时报,2004-3-12.
    2参见龚育之.回忆中宣部科学处[J].中国科技史杂志,2007(3).
    3参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年谱[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1949年3月18日”.
    4樊洪业.科学院的筹设[N].科学时报,2004-3-12.
    5樊洪业.中国科学院编年史(1949-1999)[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9.1.
    6樊洪业.中国科学院编年史(1949-1999)[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9.1.
    7赵春生.周恩来文化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51.
    8见竺可桢日记·Ⅱ[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284—1285.
    9樊洪业.中国科学院史事汇要(1949).中国科学院院史文物资料征集委员会办公室,1991.19-20.(未出版)
    10见樊洪业.中国科学院史事汇要(1949).中国科学院院史文物资料征集委员会办公室,1991.21.(未出版)
    11见樊洪业.中国科学院史事汇要(1949).中国科学院院史文物资料征集委员会办公室,1991.9.(未出版)
    12樊洪业.中国科学院史事汇要(1949).中国科学院院史文物资料征集委员会办公室,1991.22.(未出版)
    13樊洪业.中国科学院编年史(1949-1999)[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9.3.
    14中国科学院办公厅.中国科学院资料汇编(第1集)[G].1950.1.
    15中国科学院办公厅.中国科学院资料汇编(第2集)[G].1950.157.
    16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化建设教育委员会郭沫若主任关于中国科学院基本任务的指示.中国科学院办公厅.中国科学院资料录编(1949—1954)[G].1955.
    17中国科学院办公厅.中国科学院资料录编(1949-1954)[G].1955.188.
    18李真真.中国科学院史事汇要(1950年).中科院院史文物资料征集委员会办公室,1994.134.(未出版)
    19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院史研究室.薛攀皋文集.2008.12-13.(未出版)
    20关于中国科学院的基本情况和今后工作任务的报告.中国科学院办公厅.中国科学院资料录编(1949-1954)[G].1955.
    21郭沫若院长在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大会上的报告.中国科学院秘书处.中国科学院年报(1955).
    22郭沫若院长在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大会上的报告.中国科学院秘书处.中国科学院年报(1955).
    23见薛攀皋,中国科学院第一次定位——政务院主管国家科学事业的政府职能部门,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院史研究室.薛攀皋文集.2008.(未出版)
    24参见薛攀皋.中国科学院第一次定位——政务院主管国家科学事业的政府职能部门.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院史研究室.薛攀皋文集.2008.(未出版)
    25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院史研究室.薛攀皋文集.2008.1.(未出版)
    26中国科学院办公厅.中国科学院资料录编(1949—1954)[G].1955.8.
    27自序:不曾想走的路.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院史研究室.薛攀皋文集.2008.6.(未出版)
    28中国科学院秘书处.学习苏联先进科学:中国科学院访苏代表团报告汇刊 [G].1954.1.
    29中国科学院秘书处.学习苏联先进科学:中国科学院访苏代表团报告汇刊[G].1954.2.
    30认真学习苏联的先进科学成果.中国科学院秘书处.学习苏联先进科学:中国科学院访苏代表团报告汇刊[G].1954.
    31见中国科学院秘书处.学习苏联先进科学:中国科学院访苏代表团报告汇刊[G].1954.
    32中国科学院秘书处.学习苏联先进科学:中国科学院访苏代表团报告汇刊[G].1954.7.
    33张稼夫.对今后科学工作的意见.院档53-2-3.
    34中共中央对中国科学院党组《关于目前科学院工作的基本情况和今后任务给中央的报告》的批示.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5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35关于中国科学院的基本情况和今后工作任务的报告.中国科学院办公厅.中国科学院资料录编(1949-1954)[G].1955.
    36参见薛攀皋.中国科学院第一次定位——政务院主管国家科学事业的政府职能部门.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院史研究室.薛攀皋文集.2008.(未出版)
    37中共中央对中国科学院党组《关于目前科学院工作的基本情况和今后任务给中央的报告》的批示.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5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38龚育之.科学·哲学·社会[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杜,1987.293.
    39中共中央对中国科学院党组《关于目前科学院工作的基本情况和今后任务给中央的报告》的批示.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5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40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院史研究室.薛攀皋文集.2008.3.(未出版)
    41关于贯彻院长顾问柯夫达建议向国务院的报告.中国科学院学术秘书处.中国科学院年报(1955).
    42武衡.科技战线五十年[M].北京:科技文献出版社,1992.192、196.
    43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院史研究室.薛攀皋文集.2008.4.(未出版)
    44苏尚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机构(1949-1990年)[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3.560-561.
    45工业劳动模范张明山第七人关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技术革新运动向中华全国总工会的建议书[N].人民日报,1954-5-27.
    46正确开展技术革新运动[N].人民日报,1954-9-18.
    47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档案馆.1953—1957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工业卷)[M].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227—228.
    4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9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431-432.
    4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9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434.
    50转引自武衡.当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事业[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1.21.
    51中国科学院办公厅.中国科学院年报(1957).24—29.
    52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院史研究室.薛攀皋文集.2008.7.(未出版)
    53王清扬.第一生产力与科技体制改革[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37.
    54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85.
    55薛攀皋,中国科学院第二次定位——向科学进军的“火车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院史研究室.薛攀皋文集.2008.(未出版)
    56中国科学院办公厅.中国科学院年报(1957).113.
    57中国科学院办公厅.中国科学院年报(1957).178.
    58参见樊洪业.中国科学院编年史(1949-1999)[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9.77—79.
    59参见樊洪业.中国科学院编年史(1949-1999)[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9.77—78.
    60参见樊洪业.中国科学院编年史(1949-1999)[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9.79.
    61中国科学院办公厅.中国科学院年报(1957).14.
    62中国科学院办公厅.中国科学院年报(1957).13.
    63中国科学院办公厅.中国科学院年报(1957).14.
    64中国科学院办公厅.中国科学院年报(1957).p13.
    65转引自武衡.当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事业[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1.20.
    66转引自武衡.当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事业[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1.22.
    67中共中央对中国科学院党组《关于目前科学院工作的基本情况和今后任务给中央的报告》的批示.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5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68武衡.当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事业[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1.20.
    69武衡.当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事业[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1.101-102.
    70中央人民政府法令汇编(1949-1950)[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2.1-7.
    71李真真.中宣部科学处与中国科学院[J].院史资料与研究,1994(1).何柞麻.胡乔木同志与自然科学研究[J].院史资料与研究,1993(6).
    72龚育之.回忆中宣部科技处[J].中国科技史杂志,2007(3):211.
    73李真真.龚育之同志访谈录[J].院史资料与研究,1995(1):19.
    74见科学通讯,1949(1):11.
    75王顺桐.中国科学技术协会[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21.
    76樊洪业.中国科学院史事汇要(1949).中国科学院院史文物资料征集委员会办公室,1991.19-20.(未出版)
    77樊洪业.中国科学院编年史(1949-1999)[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9.2.
    78樊洪业.中国科学院史事汇要(1949).中国科学院院史文物资料征集委员会办公室,1991.29.(未出版)
    79郭传杰.中国科学院早期领导人物传[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272.
    80王扬宗.1949—1950年的科代会:共和国科学事业的开篇[J].科学文化评论,2008(2).
    81王顺桐.中国科学技术协会[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19.
    82见科学通讯,1949年7月11日。
    83竺可桢全集(第11卷)[M].上海:上海科学教育出版社,2006.477.
    84王顺桐.中国科学技术协会[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21.
    85王扬宗.1949—1950年的科代会:共和国科学事业的开篇[J].科学文化评论,2008(2).
    86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人民科学工作[N].人民日报,1950-8-27.
    87王扬宗.1949-1950年的科代会:共和国科学事业的开篇[J].科学文化评论,2008(2).
    88王顺桐.中国科学技术协会[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25.
    89建设与团结.周恩来选集(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90王顺桐.中国科学技术协会[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28.
    91王顺桐.中国科学技术协会[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26.
    92转引自王顺桐.中国科学技术协会[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21.
    93报告在编入文选时,篇名为《在科联、科普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见聂荣臻科技文选[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99.
    94章道义.中国科普:一个世纪的简要回顾[J].科技日报,2001-4-20.
    95毛泽东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345.
    96聂荣臻.聂荣臻回忆录[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4,766.
    97张琼.战后中日国防科技发展战略比较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00.10.
    98彭德怀军事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498.
    99聂荣臻回忆录[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6.789.
    100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232.
    101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380.
    102周恩来文化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568.
    103李觉.当代中国的核工业[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364.
    104国家统计局科技统计司.中国科学技术四十年(1949-1989)统计资料[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0.191.
    105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58.
    106李觉.当代中国的核工业[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13-14.
    107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95.
    108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109唐小龙.周恩来科技观及其指导下的“两弹一星”工程[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05.24.
    110毛泽东军事文集(第6卷)[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374.
    111李觉.当代中国的核工业[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33.
    112李觉.当代中国的核工业[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33-34.
    113谢光.当代中国的国防科技事业[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2.44.
    114毛泽东军事文集(第6卷)[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392.
    115金冲及.周恩来传(第4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1743.
    116聂荣臻回忆录[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4.812.
    117有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通鉴(第2卷)[M].北京:红旗出版社,1992.215.
    118中央文献出版社.不尽的思念[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342.
    119李觉.当代中国的核工业[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48.
    120见党的文献,1994(3):20.
    121李觉.当代中国的核工业[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21.
    122聂荣臻回忆录[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6.8-9.
    123周恩来.在聂荣臻《关于立足国内发展科技等问题向中央并毛泽东的报告》上的几段批语.党的文献,1996(1).
    124转引自张钧.当代中国的航天事业[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35.
    1樊洪业.中国科学院编年史(1949-1999)[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9.3.
    2转引自陶英惠.蔡元培与中央研究院[J].中研院近史所集刊(第7期).6.
    3关于中国科学院的基本情况和今后工作任务的报告.中国科学院办公厅.中国科学院资料录编(1949-1954)[G].1955.
    4中国科学院发展史.55.(预印本)
    5中国科学院发展史.55.(预印本)
    6参见薛攀皋.中国科学院第一次定位——政务院主管国家科学事业的政府职能部门.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院史研究室.薛攀皋文集.2008.(未出版)
    7参见熊卫民.五六十年代的科研管理干部与科学家——罗登先生访谈录[J].中国科技史杂志,2005(3):257-265.
    8王忠俊.中国科学院史事汇要(1955).中国科学院院史文物资料征集委员会办公室,1995.4.(未出版)
    9中共中央对中国科学院党组《关于目前科学院工作的基本情况和今后任务给中央的报告》的批示.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5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10武衡.无悔[M].北京:专利文献出版社,1997.115.
    11张劲夫调至中科院的情况,参见刘振坤.在科学院辉煌的背后——张劲夫访谈录[J].百年潮,1999(6).
    12刘振坤.在科学院辉煌的背后——张劲夫访谈录[J].百年潮,1999(6).
    13樊洪业.中国科学院编年史(1949-1999)[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9.84.
    14熊卫民.五六十年代的科研管理干部与科学家——罗登先生访谈录[J].中国科技史杂志,2005(3).
    15余志华.中国科学院早期领导人物传[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118.
    16关于认真进行调查研究工作问题给各中央局,省、市、自治区党委的一封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4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
    17中国科学院发展史.5.(预印本)
    18樊洪业.中国科学院编年史(1949-1999)[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9.2.
    19科学通报,1950(1):12.
    20郭沫若.中国科学院1950年工作总结和1951年工作计划要点[J].新华月报,1951(1).
    21中国科学院发展史.10.(预印本)
    22国家统计局科技统计司.中国科学技术四十年(1949-1989)统计资料[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0.18.
    23中国科学院发展史.31.(预印本)
    24中国科学院发展史.44-45.(预印本)
    25樊洪业.中国科学院编年史(1949-1999)[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9.91-92.
    26中国科学院办公厅.中国科学院资料录编(1949-1954)[G].1955.7.
    27关于中国科学院的基本情况和今后工作任务的报告.中国科学院办公厅.中国科学院资料录编(1949-1954)[G].1955.
    28关于中国科学院的基本情况和今后工作任务的报告.中国科学院办公厅.中国科学院资料录编(1949-1954)[G].1955.
    29中国科学院访苏代表团资料汇编[G].1953.5-6.
    30中国科学院研究所学术委员会暂行组织规程.中国科学院学术秘书处.中国科学院年报(1955年).
    31王忠俊.中国科学院史事汇要(1955).中国科学院院史文物资料征集委员会办公室,1995.91.(未出版)
    32薛攀皋,季楚卿.中国科学院史料汇编(1953年).中国科学院院史文物资料征集委员会办公室,1996.95.(未出版)
    33王扬宗.中国院士制度的建立及其问题[J].科学文化评论,2005(12):5-22.
    34陈建新.当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12.
    35王忠俊.中国科学院史事汇要(1955年).中国科学院院史文物征集委员会办公室,1995.3.(未出版)
    36王忠俊.中国科学院史事汇要(1955年).中国科学院院史文物征集委员会办公室,1995.10.(未出版)
    37王忠俊.中国科学院史事汇要(1955年).中国科学院院史文物征集委员会办公室,1995.29.(未出版)
    38王清扬.第一生产力与科技体制改革[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32.
    39陈建新.当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13.
    40樊洪业.前中央研究院的创立及其首届院士选举[J].近代史研究,1990(3).
    41王扬宗.中国院士制度的建立及其问题[J].科学文化评论,2005(6).
    42王扬宗.中国院士制度的建立及其问题[J].科学文化评论,2005(6).
    43王扬宗.中国院士制度的建立及其问题[J].科学文化评论,2005(6).
    44参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年谱[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1955年6月7日”.
    45陈建新.当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13.
    46中国科学院学部暂行组织规程.中国科学院学术秘书处.中国科学院年报(1955).
    47苏联科学院学部条例.中国科学院学术秘书处.苏联科学院有关资料汇编[G].1955.
    48郭沫若院长在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大会上的报告.中国科学院秘书处.中国科学院年报(1955).
    49郭沫若院长在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大会上的报告.中国科学院秘书处.中国科学院年报(1955).
    50樊洪业.院士制度七辨[N].科学时报,2005-6-6.
    51王扬宗.中国院士制度的建立及其问题[J].科学文化评论,2005(6).
    52钱临照.中国科学院(上)[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88.
    53中国科学院办公厅.中国科学院年报(1980).31.
    54郭沫若院长在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大会上的开幕词.中国科学院秘书处.中国科学院年报(1955).
    55王忠俊.中国科学院史事汇要(1955年).中国科学院院史文物征集委员会办公室,1995.47.(未出版)
    56武衡.科技战线五十年[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2.147.
    57王忠俊.中国科学院史事汇要(1955年).中国科学院院史文物征集委员会办公室,1995.177.(未出版)
    58王忠俊.中国科学院史事汇要(1955年).中国科学院院史文物征集委员会办公室,1995.43.(未出版)
    59王忠俊.中国科学院史事汇要(1955年).中国科学院院史文物征集委员会办公室,1995.214.(未出版)
    60科学通报,1950(2):120-122.
    61国立中央研究院院务月报.第2卷第4期.
    62中国西部科学院概况[J].档案史料与研究,1993(3).
    63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499.
    64马永顺.适应需要设置和调整机构.周恩来组建与管理政府实录[M].北京:中 央文献出版社,1995.
    65竺可桢.中国科学的新方向[J].新华月报,1950(2).
    66武衡.当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事业[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1.20.
    67中国科学院办公厅.中国科学院年报(1957).14.
    68余志华.中国科学院早期领导人物传[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397.
    69王清扬.第一生产力与科技体制改革[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43.
    70王清扬.第一生产力与科技体制改革[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44.
    71武衡.当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事业[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2.27.
    72国家统计局科技统计司.中国科学技术四十年(1949-1989)统计资料[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0.26.
    73郭建荣.中国科学技术纪事(1949-1989)[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78.
    74国家统计局科技统计司.中国科学技术四十年(1949—1989)统计资料[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0.26.
    75参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年谱[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1962年9月24日-27日”、“1962年9月29日”
    76刘大椿.代中国科学技术的体制转型与发展态势[J].教学与研究,1995(5)
    77中共中央对中国科学院党组《关于目前科学院工作的基本情况和今后任务给中央的报告》的批示.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5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78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336.
    79中国科学院发展史.33.(预印本)
    80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86.
    81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86.
    82中共中央同意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党组《关于征求(一九五六——一九六七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修正草案))意见的报告》.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9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
    83见张酉水.20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科技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84李真真.1956: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科技体制模式的定位[J].自然辩证法通讯,1995(6).
    85吴波尔.解放第一生产力——中国科技体制改革[M].南宁:广西师大出版社,1998.13.
    86张似阳.我国大学科研职能的历史演变及启示[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9).
    87参见唐卫东.高校的科研机构及其运行现状分析[J].运筹与管理,1995(S1).
    88武衡.当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事业[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2.422.
    89详见李阳成.福建省属科研机构发展现状及其问题分析[J].海峡科学,2007(2)
    90吴波尔.解放第一生产力——中国科技体制改革[M].南宁:广西师大出版社,1998.14.
    91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一九八六年科技统计资料。
    92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一九八六年科技统计资料.
    93中国科学院发展史.19-21.(预印本)
    94中国科学院发展史.23.(预印本)
    95中国科学院发展史.33.(预印本)
    96中国科学院发展史.33.(预印本)
    97中共中央批转聂荣臻关于一九六一、一九六二年科学技术工作安排的报告及汇报提纲.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4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
    98林中斌.中国的核力量与核战略[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2.178.
    99杨明伟.创建、发展中国原子能事业的决策[J].党的文献,1994(3):28.
    100武衡.当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事业[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2.99.
    101中国科学院1956年下半年工作安排.中国科学院办公厅.中国科学院年报(1956).
    102中国科学院发展史.37.(预印本)
    103中国科学院发展史.44—45.(预印本)
    104中国现代科学家传记(第1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775.
    105聂荣臻传[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548.
    106中共中央同意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党组《关于征求<一九五六——一九六七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修正草案)>意见的报告》.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9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
    1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277.
    2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58.
    3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12.
    4中央关于旧人员处理问题的指示.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8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
    5参见关于正确解释对旧人员“包下来”的政策问题的电报.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2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
    6大量吸收知识分子.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7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82.
    8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269-1270.
    9毛泽东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88.
    101951年-1952年上海市处理失业知识分子问题史料选[J].档案与史学,1998(2):36.
    11毛泽东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9.
    12韩勤英,苏峰.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北京的失业知识分子救济政策及其成效[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6(3).
    13郝先中.建国初期上海对失业知识分子的调查登记和就业安置[J].党史与党建,2003(11).
    14韩勤英,苏峰.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北京的失业知识分子救济政策及其成效[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6(3).
    15参见傅国涌.1949年:中国知识分子的私人记录[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
    16政务院关于划分农村阶级成份的决定.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M].北京: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
    17关于对待部队中知识分子问题的指示.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3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18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49.
    19为科学工作者的自我改造与科学研究工作的改进而奋斗.中国科学院办公厅.中国科学院资料录编(1949—1954)[G].1955.
    20中国科学院发展史.10.(预印本)
    21中国科学院发展史.11.(预印本)
    22中国科学院发展史.13.(预印本)
    23龚育之.纠正科学刊物中脱离政治脱离实际的倾向[N].人民日报,1952-1-10.
    24竺可桢日记·Ⅲ[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9.225.
    25编者的自我检讨[J].科学通报,1952(1-2合刊).
    26转引自中国科学院发展史.12.(预印本)
    27参见为科学工作者的自我改造与科学研究工作的改进而奋斗.中国科学院办公厅.中国科学院资料录编(1949—1954)[G].1955.
    28罗常培.我光荣地属于工人阶级了![N].人民日报,1950-1-31.
    29梁思成.我为谁服务了二十余年[N].人民日报,1951-12-27.
    30科学通报,1950(1):11.
    31参见陈建新.当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3.
    32从中国人民政协到中央人民政府成立[M].上海:时代书局,1949。207-242。
    33王扬宗.1949—1950年的科代会:共和国科学事业的开篇[J].科学文化评论,2008(2).
    34陈建新.当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3.
    35陈建新.当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15.
    36参见兰林.建国初期留美学生回国潮[J].兰台世界,2000(3).
    37沈卫威.胡适传[M].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1999.283.
    38齐卫平.建国初期海外知识分子的爱国情结[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
    39王扬宗.1949-1950年的科代会:共和国科学事业的开篇[J].科学文化评论,2008(2).
    40陈建新.当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16.
    41陈建新.当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17.
    42李滔.中华留学教育史录(1949年以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48.
    43金铁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上册)[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368.
    44陈建新.当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19.
    45陈建新.当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19.
    46陈建新.当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19-20.
    47朱健华.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纪事本末[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2.338.
    48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8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
    49可参见路振朝.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科学家的科研时间问题[J].科学文化评论,2004(2).
    50邱石.共和国轶事:共和国重大事件和决策内幕(第一卷)[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8.252—253.
    51国务院关于工资改革的决定.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8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
    52[美]史沫特莱.伟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时代[M].北京:北京三联出版社,1979.106.
    53中国科学院发展史.32.(预印本)
    54中国科学院发展史.32—33.(预印本)
    55朱健华.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纪事本末[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2.342.
    56武衡.当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事业[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2.26.
    57中共中央关于摘掉确实悔改的右派分子帽子的指示.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2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
    5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4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515.
    5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4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515.
    60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的公报[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7.
    61建成社会主义强国,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周恩来选集(下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62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63聂荣臻回忆录(下)[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4.834.
    6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3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345—346.
    65陈建新.当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24.
    66陈建新.当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24.
    67陈建新.当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27.
    68陈建新.当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28.
    69[美]卡扎米亚斯.教育的传统与变革[M].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
    70中国科学院秘书处.学习苏联先进科学:中国科学院访苏代表团报告汇刊[G].1954.4.
    71中共中央对中国科学院党组《关于目前科学院工作的基本情况和今后任务给中央的报告》的批示.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5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7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暂行条例.中国科学院秘书处.中国科学院年报(1955).
    73王鸿生.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科学与技术[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7.13.
    74沈志华.历史考察:中苏同盟的经济背景——对中苏经济关系的初步研究[J].党的文献,2001(2):11.
    75陈得昌.从苏联回来的大学毕业生[N].光明日报,1959-7-29.
    76国家教育部.共和国教育50年[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599.
    77[苏]鲍里索夫.苏中关系[M].肖东川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2.152.
    78宋健.百年留学潮对中国科技事业的影响[J].中国工程科学,2003(4).
    79毛泽东主席在最高国务会议上讲话的摘要[J].新华半月刊,1956(4):1.
    80关于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的选举问题.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81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82关于农业问题.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83关于农业问题.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84关于农业问题.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85陈建新.当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72.
    86钱三强.周总理领导我们建设新中国核技术.不尽的思念[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
    87奖励发明和技术改进,促进我国生产建设的发展[N].人民日报,1963-12-2.
    88科学通报,1950(1):11.
    89建设与团结.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90参见武夷山.我国1949年以来科学发展的若干经验教训[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7(9).
    91国家统计局科技统计司.中国科学技术四十年(1949—1989)统计资料[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0.200-201.
    92中国科学院办公厅.中国科学院资料录编(1949-1954)[G].1955.8.
    93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 8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
    94路振朝.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科学家的科研时间问题[J].科学文化评论,2004(2).
    9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一九六三——一九七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批示.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7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
    96中共中央同意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党组《关于征求<一九五六——一九六七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修正草案)>意见的报告》.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9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
    1徐特立.怎样发展我们的自然科学.延安自然科学院史料[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北京工业学院出版社,1986.
    2武衡.延安时代科技史[M].北京:中国学术出版社,1988.408.
    3中国科学院发展史.6.(预印本)
    4中国科学院发展史.6.(预印本)
    5参见王顺桐.中国科学技术协会[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
    6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人民科学工作[N].人民日报,1950-8-27.
    7为加强科学院对工业农业卫生教育国防各部门的联系给各部门的指示.中国科学院办公厅.中国科学院资料录编(1949-1954)[G].1955.
    8樊洪业.中国科学院编年史(1949-1999)[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 社,1999.30.
    9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69.
    10林浣芬.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基本形成及其历史特点[J].党的文献,1995(2).
    11中国科学院关于加强学习和介绍苏联先进科学的决议.中国科学院办公厅.中国科学院资料录编(1949-1954)[G].1955.
    12薛攀皋.中国科学院史事汇要(1953).中国科学院院史文物资料征集委员会办公室,1996.6.(未出版)
    13薛攀皋.中国科学院史事汇要(1953).中国科学院院史文物资料征集委员会办公室,1996.8.(未出版)
    14武衡..先进的苏联科学计划工作.中国科学院秘书处.学习苏联先进科学:中国科学院访苏代表团报告汇刊[G].1954.
    15中共中央对中国科学院党组《关于目前科学院工作的基本情况和今后任务给中央的报告》的批示.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5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16中共中央对中国科学院党组《关于目前科学院工作的基本情况和今后任务给中央的报告》的批示.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5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17订好中国科学院十五年发展远景计划[J].科学通报,1955(11).
    18订好中国科学院十五年发展远景计划[J].科学通报,1955(11).
    19关于中国科学院的基本情况和今后工作任务的报告.中国科学院办公厅.中国科学院资料录编(1949-1954)[G].1955.
    20订好中国科学院十五年发展远景计划[J].科学通报,1955(11).
    21新中国的科学研究工作.中国科学院办公厅.中国科学院资料录编(1949-1954)[G].1955.
    22光荣属于科学研究者[J].科学通报,1951(1).
    23樊洪业.中国科学院编年史(1949-1999)[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9.53.
    24关于制订中国科学院十五年发展远景计划的指示.中国科学院秘书处.中国科学院年报(1955).
    25樊洪业.中国科学院编年史(1949-1999)[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9.41-42.
    26郭沫若院长在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大会上的报告.中国科学院秘书处.中国科学院年报(1955).
    27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大会总决议.中国科学院秘书处.中国科学院年报(1955).
    28关于制订中国科学院十五年发展远景计划的指示.中国科学院秘书处.中国科学院年报(1955).
    29樊洪业.中国科学院编年史(1949-1999)[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9.57-58.
    3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8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13.
    31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32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33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34聂荣臻回忆录(下)[M].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出版社,1984.768.
    35中共中央同意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党组《关于征求<一九五六——一九六七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修正草案)>意见的报告》.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9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
    36可参见施雅风.参加十二年科学规划制订工作的回顾[J].中国科学院院刊,1995(2).
    37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38中共中央同意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党组《关于征求(一九五六——一九六七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修正草案))意见的报告》.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9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
    3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9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78.
    40武衡.当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事业[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1.102—103.
    41武衡.当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事业[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1.30.
    42龚育之.马克思主义与科学技术[J].科学学研究,1991(3):6.
    43[美]萨特米尔.科研与革命[M].袁南生等译.北京: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1989.159.
    44聂荣臻.聂荣臻回忆录(下册)[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4.778—779.
    45参见武衡.当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事业[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1.19.
    46武衡.当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事业[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1.101.
    47参见李国秀.科学的社会视角[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0.63.
    48聂荣臻同志和科技工作[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4.10-11.
    49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8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
    50中共中央同意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党组《关于征求(一九五六——一九六七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修正草案))意见的报告》.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9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
    51周恩来教育文选[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159.
    52樊洪业.中国科学院编年史(1949-1999)[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9.24—25.
    53樊洪业.中国科学院编年史(1949-1999)[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9.63.
    54竺可桢.十年来的综合考察[J].科学通报,1959(14).
    55张风波.中国宏观经济结构与行政管理[M].北京:中国财经经济出版社,1988.29.
    56世界知识年鉴(1982)[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2.896.
    57邢立鹏.中美国防科技投资政策比较研究[D].北京: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6.8.
    58聂荣臻回忆录[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4.815.
    59聂力.回顾与展望:新中国的国防科技工业[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89.498.
    60毛泽东军事文集(第6卷)[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374.
    61转引自胡家模.周恩来与将帅[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145.
    62钱三强科普著作选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170.
    6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年谱(1949—1976)[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445.
    64聂荣臻传[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600.
    65中共中央批转聂荣臻关于一九六一、一九六二年科学技术工作安排的报告及汇报提纲.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4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
    66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原子能工业建设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4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
    67金冲及.周恩来传[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1748.
    68钱三强科普著作选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170.
    69解密中国原子能事业:中南海绝密会议作出决策[N].中国青年报,2005-1-14.
    70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79.
    71聂荣臻科技文选[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99.419.
    72聂荣臻回忆录[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4.817.
    73聂荣臻科技文选[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99.140.
    74谢光.当代中国的国防科技事业[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2.44.
    75解密中国原子能事业:中南海绝密会议作出决策[N].中国青年报,2005-1-14.
    76转引自樊洪业.中国科学院编年史(1949-1999)[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9.167.
    77见中国科技史料,1985(1).
    78吕华.中国石油天然气的斟查与发现[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2.24-27
    79中共中央批转石油工业部党组《关于东北松辽地区石油勘探情况和今后工业部署问题的报告》.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3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
    80徐特立.怎样发展我们的自然科学.延安自然科学院史料[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北京工业学院出版社,1986.
    81周恩来教育文选[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159.
    82聂荣臻回忆录[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6.789.
    1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院史研究室.薛攀皋文集.2008.3.(未出版)
    2中国科学院发展史.13.(预印本)
    3陈伯达.在中国科学院研究人员学习会上的讲话[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52.
    4王鸿生.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科学与技术[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7.15.
    5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499—500.
    6参见薛攀皋.中国科学院第一次定位——政务院主管国家科学事业的政府职能部门.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院史研究室.薛攀皋文集.2008.
    7参见马齐彬.中国共产党执政四十年(1949—1989)[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110.
    8樊洪业.中国科学院编年史(1949-1999)[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9.98—99.
    9服务与求索:武衡科技工作文选[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4.26.
    10胡维佳.“十二年科技规划”的制定、作用及其启示[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6(3).
    11[美]萨特米尔.科研与革命[M].袁南生等译.北京: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1989.19.
    12陈建新.当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175.
    13中国现代科学家传记(第一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779.
    14何志平.中国科学技术团体[M].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90.
    15武衡.延安时代科技史[M].北京:中国学术出版社,1988.408.
    16金冲及.周恩来传[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1748.
    17陈建新.当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176-177.
    18参见赵红州.大科学观[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19辞海(上)[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1658.
    20胡维佳.“十二年科技规划”的制定、作用及其启示[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6(3).
    21陈建新.当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179.
    22中国科学院办公厅.中国科学院年报(1957).14.
    23刘大椿.中国科技体制的转型之路[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212.
    24吴波尔.解放第一生产力——中国科技体制改革[M].南宁:广西师大出版社,1998.18.
    25中央科学小组、国家科委党组关于一九六三—一九七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报告.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7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
    ①米高扬对周恩来的建议,转引自樊洪业.科学院的筹设[N].科学时报,2004-3-12.
    ①部分资料摘自王顺桐.中国科学技术协会[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
    ①部分资料摘自王顺桐.中国科学技术协会[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