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国家形象塑造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建国17年的绘画艺术由于国家意识形态的特殊影响以及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思想的主导,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有着特殊的历史意义,无论是挖掘它的历史价值,或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廓清它的客观存在,自20世纪50、60年代以来,一直受到学者和艺术工作者们的广泛关注,就目前学术研究的现实状况看来,以“概念化”、“公式化”对其定位的居多,在很大程度上对一些问题的判断有失公允。作为建国17年绘画艺术创作的重要内容——绘画题材也由于社会性质的转变,从艺术形式到主题思想都发生了鲜明的变化,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关乎时代的新的问题。在今天这个更加注重国家形象塑造的当代社会,艺术这一具有民族性和世界性的语言方式在加强和促进国家与国家之间文化沟通、树立本民族形象、提高国家在国际社会上的软实力方面有着积极的、不可替代的社会意义,本选题拟从客观史实的角度出发,在分析建国后17年绘画艺术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以绘画题材的研究为核心,研究建国17年绘画题材在国家意识形态的主导下,其社会性质何以发生历史的置换,以及如何从传统的艺术发展观转变为对服务于社会的“大众化”艺术的追求,绘画题材又是怎样通过政治叙事最终建立起与国家形象塑造之间的“特殊关系”。特别是新世纪的到来,中国国际社会地位的提高、国力的强盛、文化的繁荣、国家与社会的进一步和谐,本选题的研究对于当代绘画艺术的发展及国家形象的建构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选题的文章结构是,首先交代研究对象,由近代以来至建国前后各个历史阶段绘画题材的历史变革推演出建国17年绘画题材的总体面貌,并对建国17年绘画题材的不同类别及主要内容与形式进行客观阐述、分析,进一步呈现建国17年时期绘画题材在中国绘画艺术发展历程中的清晰轮廓,即在以“现实”为主题的基调上,对现实进行理想赞美的同时,也体现了一种时代精神的嬗变——个人主义的消解和集体主义精神的倡扬,突显了建国17年绘画题材的时代个性。由此展开对本选题的进一步研究;
     其次,从宏观的角度客观的分析新中国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情境,揭示形成绘画题材历史必然性的社会氛围,而艺术教育作为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部分,其现实主义的教育观与写实主义的教学体系,尤其是写实主义的教学观念和创作方法对建国17年绘画艺术的发展、艺术观念的传播、美术人才的培养以及绘画题材的现实转换都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因此运用艺术教育学的方法,可以有助于从艺术本体的角度来挖掘建国17年绘画题材的客观事实和艺术价值。在此基础上,并通过对建国17年绘画艺术在“文艺为工农兵服务”和“为社会主义服务”方针的指导下,其“大众化”意味和“现实主义”的主流形态的深入分析,以揭示建国17年绘画题材“大众化”和“现实化”的根本原因,可以更进一步的了解建国17年绘画题材服务于社会和现实的社会意义;
     通过对以上史实的研究,我们发现,建国17年绘画题材“大众化”与“现实化”的追求,以及所倡扬的集体主义精神,都是对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的贯彻和体现,并在这一核心要求的指导下来实现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作为艺术创作的指导思想,它同时又是建国17年时期国家的一项重要的政治纲领,于是在这一政治纲领的指导下,建国17年的绘画题材必然带有极强的政治色彩。因此,通过对绘画艺术的政治功利、艺术家的政治使命、绘画题材的政治性、典型题材的特殊意义等一系列带有政治色彩的问题做进一步阐述,可以见证建国17年的绘画题材是对这一时期国家形象的一种“政治叙事”。
     最后,我们从理论的高度进行总结,在绘画艺术作为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工具这一政治要求下,出于国家利益和社会现实的需要,建国17年的绘画题材对个人主义的消解和集体主义的倡扬,彻底实现了从传统到现实的社会性转型,在突出其“政治叙事”的功能时,其实与塑造国家形象之间存在着特殊的互动性,是对新中国国家形象的一种塑造。
Influenced by China’s special ideology and instructed by the thoughts expressed by Mao Tse-tung in The Speech of Literature and Art Symposium at Yanan, the Art of Painting in 17 years since the Foundat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s significant in the history of China’s modern art. To explore its historical value and to clean up its objective existence in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ry caught the eyes of the scholars and art workers since 1950s and 1960s. In the present academic research, it was defined by“Conceptualization”and“Formulation”, which is partial to some degrees. A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the art of painting in 17 years since the Foundat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painting themes were changed a lot in the forms of art and topics due to the reform of the social nature, which aroused a series of new problems about the times. In the modern society which emphasizes on the shaping of national image, the art, the language of the nationality and the world, plays an active and irreplaceable part in strengthening and promoting the cultur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different countries, establishing the national image and improving the country’s soft power in international society. This dissertation begins from the objective historical facts and analyses the painting themes of the Art of Painting in 17 years since the Foundat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ries to find the reason why its social nature was changed guided by the national ideology, how the traditional concept of art development changed to serve the society’s seeking for the popular arts, and how the painting themes finally established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e national image by political narration. Especially in the new century, the rising of China’s international status, the national power, the cultural flourishing and the further harmony between China and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make it possible for this dissertation, thus make us think and explore more about this spell of history and the art of painting.
     The structure of the dissertation is the following:The first part of this dissertation is the subjects of the research. The author tries to show the presence of the painting themes of the 17 years since the Foundat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by exploring the historical reform of the painting themes in different history spells before and after the foundation of New China, narrates,analyses the different kinds of the painting themes of the 17 years since the Foundat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ts main contents and forms, and presents the clear profile of the painting themes of the 17 years since the Foundat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China’s art painting. In the keynote of the themes of reality, the author praises the reality, finds the change of time spirit---the eliminating of individualism and the advocating of the spirit of collectivism, and makes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 of the painting themes of the 17 years since the Foundat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prominent
     In the second part of the dissertation, the author tries to find the basic reasons of the popularization and actualization of the painting themes of the 17 years since the Foundat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its social significance of serving for the society and reality. In this part, the author analyses the special polit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of New China objectively in the macro-prospective view, reveals its social atmosphere of the historical necessit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China’s socialism, the art education focused on the education concept of realism and the teaching system of painting realistically, especially the teaching concept and creative method of painting realistically, influenced a lot on the development of art, the transmission of art concepts, the training of art talents, the practical transformation of painting themes of the 17 years since the Foundat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 the method of art education, we can explore the objective facts and art value of the painting themes of the 17 years since the Foundat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 the prospective of art feature of thing-in-self. And then narrates the meaning of popularization and the main stream of modernization which were guided by the principles of“The literature and art should serve for the workers, peasants and soldiers”and“Serving for the socialism”.
     By researching the above historical facts we find that the seeking for popularization and actualization of the painting themes of the 17 years since the Foundat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the advocated collective spirit are actually the implementing and embodying of the spirit of The Speech of Literature and Art Symposium at Yanan by Chairman Mao Tse-tung, and it was realized in the guidance of this core requirement. As the guidance of art creation, The Speech of Literature and Art Symposium at Yanan was an important political guiding principle of New China in the 17 years since the Foundat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hich bestowed the political color to the painting themes of this period. Therefore, by further narration of political nature of the painting art, the political mission of the artists, the political advancement of the painting themes, the special significance of the typical themes, the author concludes that the painting themes of the 17 years since the Foundat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s a kind of political narration of national image at that time.
     Finally, the author sums up in theory that the painting themes of the 17 years since the Foundat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s the eliminating of individualism and the advocating of collectivism, it realized the society transition from tradition to reality. In highlighting its function of political narration, it interacted with the shaping of the national image, the one of the New China. The reason is that, as the important tool to shape the national image, the art of painting has to meet the requests of the national interest and social reality.
引文
刘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龙注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
    傅佩荣,《傅佩荣解读论语》[M],北京:线装书局2006年。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M],台北市:素书楼文教基金会出版,中华民国90年。
    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
    王朝闻、王琦等主编,《当代中国美术》[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年。
    王朝闻,《新艺术论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2年。
    王朝闻,《新艺术创作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年。
    栗宪庭,《重要的不是艺术》[M],江苏:江苏美术出版社2000年。
    倪贻德,《二十世纪中国美术文选》(上卷)[C],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年。
    吕澎,《20世纪中国艺术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高名潞,《中国当代美术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年。
    范迪安、殷双喜等编著,《穿越世纪:中央美术学院校史》[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顾平,《近现代中国画教育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
    阮荣春、胡光华,《中华民国美术史》[M],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1992年。
    洪再辛,《海外中国画研究文选》[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年。
    郎绍君,《守护与拓进—二十世纪中国画谈丛》[M],杭州:中国美术出版社2001年。
    张少侠、李小山,《中国现代绘画史》[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86年。
    郭沫若,《沫若诗词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
    叶浅予,《细叙沧桑记流年》[M],群言出版社1992年。
    管文虎,《国家形象论》[M],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年。
    张昆,《国家形象传播》[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潘耀昌,《20世纪中国美术教育》[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年。
    潘耀昌,《中国近现代美术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潘耀昌,《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史》,[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年。
    陈传席,《中国绘画美学史》(下)[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年。
    吴继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美术运动》[M],湖北:湖北辞书出版社2003年。
    陈履生,《新中国美术图史(1949年-1966年)》[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
    邹跃进,《新中国美术史(1949年-2000年)》[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
    《江丰美术论集》,北京: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年。
    《列宁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周恩来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
    艾青,《艾青论创作》[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
    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编,《周恩来论文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周恩来教育文选》[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
    《周扬文集》第二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
    毛泽东,《毛泽东论文艺》[M],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7年。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7年。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
    《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年。
    《毛泽东论文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l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年。
    周申明主编,《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概览》[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2年。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著作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
    《中共党史大事年表》[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2年。
    刘梦义、高齐毅,《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M],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1983年。
    冯贵民、高金华,《毛泽东文艺思想大辞典》[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3年。
    高凯、熊光甲主编,《新中国的历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
    滕守尧,《艺术社会学描述》[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汤哲明,《多元化的启导》[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1年。
    潘运告编,《汉魏六朝书画论》[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7年,
    魏源著,李巨澜评注《海国图志》[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
    王树村,《中国近现代美术全集·年画》[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1998年。
    姜维朴,《中国近现代美术全集·连环画》[M],北京:中国连环画出版社1998年。
    姜维朴,《面对世纪之交关于连环画、年画、宣传画等通俗美术的一些思考》[M],人民美术出版2002年。
    林尚立,《政治建设与国家成长》[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年。
    吴冷西,《十年论战(1956—1966)中苏关系回忆录》[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
    张力、齐凤阁、姜凡著,《当代中国美术家话语类编》1989年。
    王琦,《当代中国美术》[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年。
    刘玉山,《中国近现代美术全集·版画》[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
    中国美术馆藏品选集编辑委员会编《中国美术馆藏品选集》(1949年——1984
    年版画编)[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年。
    《中国美术年鉴》(1949年一1989年)[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1993年。
    齐凤阁,《中国新兴版画发展史》[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1994年。
    赵力、余丁,《中国油画文献》[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
    顾丞峰,《现代化与百年中国美术》[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8年。
    刘树勇,《新中国美术文献博物馆》[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
    《中国美术年鉴1949——1989》[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1993年。
    《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卷一)[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年。
    《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卷二)[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年。
    潘运告编《汉魏六朝书画论》[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7年。
    陈烨,《新中国美术经典》(60年代卷)[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4年。
    高名潞,《中国前卫艺术》[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7年。
    卢纳察尔斯基著,郭家申译,《艺术及其最新形式》[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
    王震,《徐悲鸿文集》[M],上海:上海画报出版社2005年。
    王震,《徐悲鸿研究》[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1年。
    艾中信,《徐悲鸿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年。
    徐悲鸿,《徐悲鸿讲艺术》[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年。
    《徐悲鸿艺术文集》[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4年。
    李松,《徐悲鸿年谱》[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
    《十年中国绘画选集(1949一1959)》[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1年。
    李铸晋、万青力著《中国现代绘画史》(当代之部)[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4年。
    水天中,郎绍君编《二十世纪中国美术文选》,1996年。
    顾森、李树声主编《百年中国美术经典》[M],深圳:海天出版社1998年。
    王毅,《中国民间艺术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
    老舍,《老舍论创作》[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
    李玉昌、谢善骁编《无尽的怀念—纪念董希文先生诞辰80周年文集(1914~1994)》,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4年。
    《蔡若虹文集》[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5年。
    李伟铭,《图像与历史一一20世纪中国美术论稿》[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蔡仪,《新艺术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43年。
    毕克宫,《漫画的话与画》[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年。
    王树村,中国现代年画史叙要[A],中国现代美术全集(年画)[M],北京:新华书店总店1998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教育科技司编《中国高等艺术院校简史集》,杭州: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91年。
    《中国美术年鉴1949一1989》[M],广西:广西美术出版社1993年。
    《世纪传薪——中国美术学院七十周年纪念》[M],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8年。
    朱伯雄《中国西画五十年》[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年。
    《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六十五年(续编)》[M],杭州: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93年。
    董小明,《建设新中国一20世纪50至60年代中期中国画专题展》[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5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办公厅编《教育文献法令汇编(1949-1952)》[M],1958年。
    [美]诺克林,《现代生活的英雄一论现实主义》[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美]罗德里克·麦克法夸尔著,费正清译,《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美]费正清著张沛译,《费正清文集中国:传统与变迁》[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
    [美]迈克尔·H·亨特《意识形态与美国外交政策》[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
    [英]汤因比、(美)马尔库塞等著,王治河译《艺术的未来》[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英]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英〕柯林武德,《历史的观念》[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
    [俄]瓦·康定斯基著,查力译,《论艺术的精神》[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
    [俄]普列汉诺夫,《艺术与社会生活》[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
    [匈]阿诺德·豪泽尔著,《艺术社会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7年。
    [英]А·Я·齐斯,М·Л·斯塔费茨卡娅著、董学文等译《西方艺术理论中的方法论探索》[M],北京:台声出版社1989年。
    《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纪念文集》[C],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宣传处编,1950新华书店发行。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与设计〉版百期优秀论文集》[C],南京: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编辑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高等教育重要文献选编》(上)[C],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
    上海书画出版社编,《二十世纪山水画研究文集》[C],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年。
    《20世纪中国画:“传统的延续与演进”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年。
    薛永年,罗世平主编《中国美术史论文集》[C],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6年。
    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一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第二次年会论文集)[C],1981年。
    李玉昌、谢善骁,《无尽的怀念—纪念董希文先生诞辰80周年文集(1914~1994)》[C],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4年版。
    1. Ellen Johnston liang:Chinese Paintings in Chinese Publications 1956-1968 An annotated Biliography and an Index to the Paintings,Michigan,Michigan Papers in Chinese Studies,1969.
    2. Julia F·Andrews: Painting and Politics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1949-1979,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Michigan,Michigan Papers in Chinese Studies,1994.
    3. Ellen Johnston liang:The Winking Owl—Art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China.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8.
    4. Michael Sullivan:Art and Artist of Twentieth-century Chin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Ltd.London,England 1996.
    5. Michael Sullivan:The Meeting of Eastern and Western Art.Connecticut:New York Graphic Societ Ltd,1973.
    6. Larry A.Samovar,Richard E.Porter and Lisa A.Steani,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3th edition,wor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1998.
    7. Chang,Arnold.Painting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Politics of Style.Boulder: Westview Press,1980.
    8. Michael Sullivan:Art in China since 1949. The China quarterly,1999.
    9. HuaJunwu,ed.Contemporary Chinese Painting.Beijing:NewYork Press,1984.
    10. Michael Sullivan:Art in China since 1949, The China quarterly,1999.
    11. Michael Sullivan:Chinese Art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59.
    张法,国家形象概论[J],文艺争鸣2008(7)。
    李永林,军事题材绘画中周恩来形象的塑造[J],中国美术馆2008(2)。
    介甫,军事题材美术的主题价值[J],美术观察2007(8)。
    金戈,军事题材美术:寓多样化于统一性之中[J],美术观察2007(8)。
    李鸿照,政治与艺术的长安画派[J],美术观察2007(8)。
    汪洋,反观20世纪六十年代中国画人物画之得失[J],山东文学2007(8)。
    吴轶博,毛泽东时代宣传画[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07(6)。
    屈波,文字.进入绘画——“十七年”时期绘画作品中的文字分析[J] ,艺术探索2007(2)。
    戈声,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中国画创作研讨会纪要[J],美术观察2006(8)。
    高居翰,中国画的意义和功能[J],美苑,2006(5)。
    潘耀昌,复制、印刷和大众传播—木刻和年画、连环画、宣传画全盛的时代[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
    [俄]别林斯基,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J],《新美术》2006(4)。
    薛永年,百年山水画之变论纲[J],《新美术》2006(4)。
    陈传席,20世纪中国美术形成的各种因素[J],美术2006(2)。
    耿化敏,从宏大叙事到实证分析:“1950年代的中国”研究热述论[J],2006(1)。
    顾丞峰,从主人公到看客——1942年以来美术作品中农民形象分析[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2006(1)。
    邹跃进.从美术影响社会的场所和途径看30年中国社会和美术的变迁[J],《美术观察》2005(11)。
    邹建林,趣味之辩—从新年画看民间审美观念在“毛泽东时代美术”中的渗透和转换[J],《美术观察》2005(9)。
    戴陆,“毛泽东时代美术”(1942—1976)学术研讨会纪要[J],《美术观察》2005(9)。
    邹跃进,作为美术史研究对象的“毛泽东时代美术”及其中心观念[J],《文艺研究》2005(9)。
    邹跃进,毛泽东时代美术文献展[J],《东方艺术》2005(9)。
    蓝犁,毛泽东时期的中国美术[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5(5)。
    [美]高居翰著杨振国译,中国绘画中的政治主题—“中国绘画的三种选择历史”之一
    西艺术学院学报《艺术探索》[J],2005年(4)。
    顾平,20世纪中国文化特征与中国画观念的不同选择[J],《艺术探索》2005(3)。
    张玉春,新中国美术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及其意义[J],美术2005(3)。
    谭天,“毛泽东思想美术”研究的若干问题——“毛泽东时代美术(1942-1976)”
    学术研讨会评述[J],《美术学报》2005(3)。
    殷双喜,革命现实主义——20世纪中国的先锋艺术[J],西北美术》2005(2)。
    鲁虹,“文革”期间艺术家面临的问题情境[J],《艺术探索》2005(2)。
    高名潞,回归"痕迹"本身:一个没有办法的办法[J].《东方艺术》2005(1)。
    王斌,20世纪初何以写实绘画在中国形成主导地位[J],美术观察》2004(3)。
    吴继金,辛亥革命与美术[J].美术研究,2004(2)。
    尚辉,20世纪花鸟画的演变脉络及文化观念的转换[J],国画家》2003(5)。
    邹跃进,浅谈新中国美术中的国家形象[J],美术观察2003(10)。
    黄宗贤,在救亡的旗帜下——抗战时期解放区与国统区的美术交流[J],美术》2002(6)。
    林木,毛泽东文艺为人民服务思想与二十世纪文艺的大众化思潮[J],美术》2002(4)。
    郑工,论社会主义美术对民族资源的开发和利用[J],美术观察,2002(3)。
    顾平,对美术史社会历史学研究方法的反思[J],美术观察,2001(3)。
    邹跃进李小山,朱为民纪念鲁迅诞辰120周年中国新兴版画70周年
    1881—2001 1931—2001──试论解放区的木刻版画艺术[J],美术》2001(1)。
    顾丞峰,没有英雄的年代─—“给定与超越”展与70年代艺术家[J],中国艺术》2000(1)。
    林木,20世纪中国艺术形式问题研究得失辨[J],《文艺研究》1999(6)。
    顾丞峰,当代绘画与艺术的观念方式[J],《美苑》1999(2)。
    邓福星,20世纪中国美术研究[J],美术观察,1998(2)。
    刘小清,无声的呐喊──蒋兆和与他的《流民图》[J],《炎黄春秋》1997(2)。
    薛永年,变古为今借洋兴中20世纪中国水墨画演进的回顾(下)[J],《美术研究》1996(3)。
    陈传席,现代大家和名家钱松岩[J],江苏画刊,1999(6)。
    李树声,从革命美术的发展到社会主义美术的形成[J],《美术研究》1992(2)。
    范达明,关于革命历史画与革命历史题材创作[J],《美术研究》1991(9)。
    殷双喜,转折时期的中国现代美术[J],《美术研究1989(2)。
    《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45周年笔谈(摘要)》[J],《新美术》1987(3)。
    王小箭,总结经验继往开来——革命历史画创作问题座谈会发言摘要[J],《美术》1983(7)。
    王树村,鲁迅与年画的收集和研究[J],《美术研究》1982(1)。
    江丰,论继承、发展美术的革命传统和我国油画的发展问题[J],《新美术》1981(4)。
    罗工柳,生活源泉与民族形式——谈延安木刻工作团的创作经验[J],《美术研究》1980(2)。
    黄新波,坚决实行艺术民主认真贯彻“双百”方针[J],《美术》1979(11)。
    何溶,美术创作的伟大转折[J],《美术》1979(9)。
    赵家璧,回忆鲁迅与连环图画[J],《美术》1979(8)。
    何溶,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读连环画《枫》和想到的一些问题[J],《美术》1979(8)。
    力群,论美术的主题与题材[J],《美术》1979(6)。
    艾中信,再谈油画民族化问题[J],《美术研究,》1979(4)。
    王朝闻,行成于思[J],《美术》1979(3)。
    王琦,鲁迅论美术创作问题[J],《美术研究》1979(3)。
    王朝闻,历史经验值得注意[J],《美术》1979(2)。
    吴冠中,要重视油画问题[J],《美术研究》1979(2)。
    王琦,延安木刻在国统区[J],《美术研究》1979(2)。
    江丰,回忆延安木刻运动[J],《美术研究》1979(2)。
    叶浅予,要大框框不要小框框[J],《美术》1979(2)。
    刘开渠,要按艺术规律办事[J],《美术》1979(2)。
    艾中信,此心耿耿——徐悲鸿研究之一[J],《美术研究》1979(2)。
    奚静之,现实主义、写实主义及其它[J],《美术研究》1979(2)。
    王琦,鲁迅论版画、插画、讽刺画和连环画的特点[J],《美术研究》1979(1)。
    朱朴,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指导创作实践[J],《美术》1979年(1)。
    高虹、何孔德,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对待革命历史画的创作[J],《美术》1979(1)。
    白桦,文学艺术与民主——1978年11月在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讲——[J],《美术研究》1979(1)。
    何群,主题与题材——对年画《如饥似渴》的意见[J],《美术》1978(5)。
    臧克家,闻一多先生的艺术创作[J],《美术》1978(4)。
    叶文西,试谈年画的作用和特点[J],《美术》1978(2)。
    程永江,内容能否批判地继承[J],《美术》1977(6)。
    潘嘉峻,毛主席关怀革命画[J],《美术》1977(5)。
    闻立鹏李化吉,《血衣》和王式廓的创作道路[J].《美术》1977(3)。
    力群,深入工农兵为工农兵服务[J],《美术》1977年03期。
    美术工作者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任务——本刊编辑部邀请部分美术工作者座谈领
    袖形像塑造问题发言摘要[J],《美术》1977(3)。
    薛永年,《“当革命时,版画之用最广”——学习鲁迅关于版画的论述》[J],《美术》1976(4)。
    坚持美术革命,要和十七年文艺黑线对着干——《农奴愤》创作组部分同志座谈创作体会[J],《美术》1976(1)。
    发挥革命美术的战斗作用——记全国美展中南地区作品的展出[J],《美术》1965年(5)。
    钱松岩,搞好国画为工农兵服务[N],《文汇报》(上海)1965-2-16。
    华君武,山水画推陈出新的样板[J],《文艺报》1964(5)。
    古元,好兵好画[J],《美术》1964年(4)。
    钱松喦,画社会主义的丰收田[J],《美术》1964(3)。
    华君武,画有新意看钱松岩同志的国画[N],《人民日报》1964-3-19。
    华木,赞《老贫农赞》[J],《美术》1964年(2)。
    田立禾,农民新春评新画[J],《美术》1964年(2)。
    钱松嵒,画社会主义丰收田[J],《美术》1964年(3)
    林木,五四运动革命性质讨论续志[J],哲学研究1963年(4)。
    钱松嵒,创作(红岩)点滴[J],《美术》1963(4)。
    革命历史画创作座谈会纪要[J],《美术》1961年(4)。
    朱狄,谈历史题材的美术创作[J],《美术》1961年(4)。
    金维诺,花鸟画的阶级性[J],美术,1961(3)。
    叶浅予,刮目看山水[J],《美术》1961(3)。
    孙美兰,试評“血衣”[J],《美术》1960年(1)。
    王朝闻.必须坚持政治标准第一——驳张望同志[J],《美术》1960年(3)。
    邓斌.丰富的生活英雄的形象[J],《美术》1960年(3)。
    王朝闻,英雄的颂歌[J],《美术》1960(3)。
    陈沛,坚持政治挂帅反对美术创作和教学中的资产阶级观点[J],《美术》1960年(Z1)。
    傅抱石、关山月,万方歌舞声中谈谈我们创作“江山如此多娇”的点滴体会[J],《美术》1959(10)。
    葛路,再谈创造性地再现自然美——关于花鸟画创作问题[J],《美术》1959(8)。
    俞剑华,花鸟画有没有阶级性?[J],《美术》1959(8)。
    华夏,是不是唯题材论[J],《美术》1959(6)。
    范曾,从“逸笔草草,不求形似”想起的[J],《美术》1959(6)。
    王伯敏,谈“文人画”的特点[J],《美术》1959(6)。
    王盛烈,创作“八女投江”的体会[J],《美术》1959(6)。
    王式廓,题材与主题、生活与艺术形象——在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创作草图座谈会上的发言[J],《美术》1959(3)。
    王琦,坚持美术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纪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十五周年[J],美术研究1959(3)。
    葛路,我对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结合的理解[J],《美术》1959(2)。
    司徒常,十年来的群众美术活动(初稿)[J],《美术研究》1959(2)。
    蒋兆和,关于中国画的素描教学[J],《美术研究》1959(2)。
    馬克,建国十年来的政治宣传画[J],《美术研究》1959(1)。
    傅抱石,政治挂了帅,笔墨就不同—从江苏省中国画展览会谈起《美术》1959(1)。
    王朝闻,工农兵美术,好![J],《美术》1958(12)。
    郭沫若,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J],《红旗》1958(8)。
    《生产大跃进,文化艺术紧紧记全国农村群众文化艺术共会议》[J],《美术》1958(5)。
    王琦,农民绘画开辟了美术创作的新道路——从农民画展所想到的[J],《美术研究》1958年(4)。
    促进社会主义美术事业大繁荣—周扬同志在上海与美术家座谈[J],《美术》1958(3)。
    刘海粟,谈中国画的特征[J],《美术》1957(6)。
    叶又新,《试谈年画的特点及其发展问題》读后[J],《美术》1957(3)。
    董希文,从中国绘画的表现方法谈到油画的中国风格[J],《美术》1957(1)。
    邱石冥,关于国画问题[J],《文艺报》1956(12)。
    俞剑华,读艾青同志“谈中国画”[J],《文艺报》1956(11)。
    李桦,为提高版画创作的质量而努力[J],《美术》1955(5)。
    鲍·约干松、冯湘一,直觉与逻辑在美术创作中的作用[J],《美术》1955(4)。
    王朝闻,论世界观与创作的取材和构思[J],美术,1955(4)。
    艾中信,苏联的油画艺术[J],《美术》1954(11)。
    朱丹,在造型艺术中怎样塑造英雄人物——记苏联雕塑家托木斯基院士的谈话[J],《美术》1954(2)。
    蔡若虹,开辟美术创作的广阔道路[J],《美术》1954(1)。
    黑儿门·尼度雪温、高莽,现实主义是进步艺术的创作方法[J],《美术》1950(4)。
    刘建庵,一九五0年年画工作的几项统计[J],《人民美术》1950(4)。
    王朝闻,精確描写不等於现实主义[J],《美术》1950(3)。
    《人民日报》
    《光明日报》
    《新华日报》
    《解放日报》
    《红旗》
    《解放军报》
    《人民画报》
    
    ①《坚决贯彻毛泽东文艺路线》,《周扬文集》第二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57、59页。
    ①刘骁纯《解体与重建》,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3年版第106页。
    ①[英]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61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l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2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63—664页。
    
    ①《毛泽东著作选读》,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98—399页。
    ②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45页。
    ③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周恩来教育文选》,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71页。
    ①《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第4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第45—46 页。
    ②王朝闻、王琦等主编,《当代中国美术》,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年5月版第20页。
    ①殷双喜,《革命现实主义——世纪中国的先锋艺术》,《西北美术》,2005年第2期第3页。
    ①潘耀昌,《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史》,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年第43页。
    ②“师夷长技以制夷”出自魏源著,李巨澜评注《海国图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67页。
    ③[匈]阿诺德·豪泽尔,《艺术社会学》,上海:学林出版社,1987年08月第1版第53页。
    ①早在1906年,南京两江师范学堂设立的图画手工科,课程就已经设置素描,这是民国时期美术教育中素描教学的最早实践,也为以后素描的继续发展做了前期铺垫。
    ②靳尚谊,《从发展中看素描和素描教学》,《美术研究》,1994年04期第5页。
    
    ①转引自靳之林,《董希文艺术教育思想》,《美术研究》,1980年04期第52页。
    ②靳之林,《董希文艺术教育思想》,《美术研究》,1980年04期第52页。
    ③曹庆晖,《中央美术学院1959至1964年油画工作室教学的浅见》《美术观察》2009年04期第106页。
    ①冯法祀,《油画素描基本训练浅谈》,《美术研究》,1979年04期第6—7页。
    ②冯法祀《吴作人艺术思想略说》,《美术研究》1986年01期。
    ③曹庆晖,《中央美术学院1959至1964年油画工作室教学的浅见》《美术观察》2009年04期第106页。
    ④罗工柳《谈变》,《美术》1961年04期第49页。
    ⑤罗工柳《谈变》,《美术》1961年04期第50页。
    ⑥刘骁纯编,《罗工柳艺术对话录》,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43页。
    ⑦曹庆晖《“学到手再变—油画民族化思潮中的罗工柳油画研究班教学研究”》,《文艺研究》2007年第12期第106页。
    
    ①罗工柳,《谈变》,《美术》1961年第4期第50页。
    ②水中天,《访问罗工柳—关于油画创作和美术教育的对话》,《美术》1983年第10期第53页。
    ③朱青生,《吴作人—学院与艺术》,中华读书报2008年11月12日。
    ①1918年,徐悲鸿,《中国画改良之方法》,引自王震《徐悲鸿研究》,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1年版第155页。
    ②1926年,徐悲鸿,《大同大学演说词》,引自王震《徐悲鸿研究》,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1年版第185页。
    ③1930年,徐悲鸿,《悲鸿自述》,引自王震《徐悲鸿研究》,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1年版第185页。
    ④1935年,徐悲鸿,《对<世界日报>记者的谈话》,引自王震《徐悲鸿研究》,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1年版第188页。
    ⑤1943年,徐悲鸿,《新艺术运动回顾与前瞻》,引自王震《徐悲鸿研究》,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1年版第187页。
    ⑥1947年,徐悲鸿,《新国画建立之步骤》,引自王震《徐悲鸿研究》,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1年版第158页。
    ①《毛泽东书信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605页。
    ②《关于绘画、雕塑使用模特问题》(1965年7月18日、8月4日),《毛泽东文艺论集》第230页,引自《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1587页。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办公厅编印,文化工作文件资料汇编:二[A],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年第379-380页。
    ④艾青,《艾青论创作》,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707页。
    ①冯法祀,《油画素描基本训练浅谈》,《美术研究》1979年04期第7页。
    
    ①转引自李明军《论二十世纪中国大众文艺流变》,《齐鲁学刊》2005年1期96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7年版第823页。始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注:邹跃进,《作为美术史研究对象的“毛泽东时代美术”及其中心观念》,《文艺研究》2005年09期第107—116页。
    ①《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纪念文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宣传处编,新华书店发行。1950年版第5页。
    ②《周恩来教育文选》,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52—53页。
    ③冯宪光《深入生活是文艺创作的客观规律》,《文艺报》1990年6月30日。引自冯贵民、高金华主编《毛泽东文艺思想大辞典》武汉:武汉出版社1993年版第784页。
    ④张国民《社会主义文艺的指针》,《文艺研究》1991年第4期。引自冯贵民、高金华主编《毛泽东文艺思想大辞典》武汉:武汉出版社1993年版第785页。
    ②司徒常《十年来的群众美术活动初稿》,《美术研究》1959年02期第23页。
    ③引自郑工,《演进与运动》,桂林:广西美术出版社,2002年第297页。
    ④同上。
    ⑤陈履生《新中国美术图史(1949—1966)》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版第257页。
    ⑥《生产大跃进,文化艺术紧紧跟——记全国农村群众文化艺术工作会议》,《美术》1958年,第5期。
    
    ①力群《新壁画的出现是一件大事》,《美术》,1958年第8期第20页。
    ②《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7年第812页。
    ③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66年,第658页。
    ④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59页。
    
    ①尚辉《20世纪中国美术现实主义内涵的变化与发展》,《文艺评论》2007年05期第81页。
    ②王琦,《在徐悲鸿诞辰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美术》1995年0-9期第14页。
    ①倪蕊琴主编,《论中苏文学发展进程》,格隆斯基《关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47。
    ②高金华、冯贵民著《毛泽东文艺思想大辞典》,武汉:武汉出版社1993年版第61页。
    ①高金华、冯贵民著《毛泽东文艺思想大辞典》,武汉:武汉出版社1993年版第61页。
    ②高金华、冯贵民著《毛泽东文艺思想大辞典》,武汉:武汉出版社1993年版第62页。
    ③引自潘耀昌编《二十世纪中国美术教育》,1999年版第112页。原文出自徐悲鸿《西洋美术对中国美术之影响》载20世纪40年代《美术家》第2期。
    ④汤哲明,《多元化的启导》,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1年版第367页。
    ①栗宪庭,《五四“美术革命”批判》,《二十世纪中国美术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年版第123页。
    ②王逊《关于概括与具体描写》,《美术》1955年09期第7页。
    ③[苏]马林科夫,《苏共十九大报告》,《文艺报》1952年第21页。
    ④[匈]阿诺德·豪泽尔著《艺术社会学》,上海:学林出版社1987年版第4页。
    ⑤蔡仪《新艺术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43年版第165—167页。
    ②陈独秀《美术革命》,《美术史论》丛刊,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年第2期,第179页。
    ①艾青,《艾青论创作》,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621页。
    ②[俄]普列汉诺夫,《艺术与社会生活》,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217页。
    ③邹跃进,《新中国美术史(1949年-2000年)》(序言),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
    ①[美]高居翰著,杨振国译,《中国绘画中的政治主题——“中国绘画的三种选择历史”之一》,《艺术探索》2005年04期23—28页。
    ②唐亚林、郭林,《从阶级统治到阶层共治——新中国国家治理模式的历史考察》,《学术界》2006年04期。
    ①邹跃进,《毛泽东时代美术文献展》,《东方艺术》2009年09期第45页。
    
    ①邹跃进,《新中国美术史(1949年-2000年)》,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第2-3页。
    ②《美术》,1954年2期。
    ①《坚持毛主席革命路线就是胜利——纪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三十周年》,《人民日报》,北京,1972年5月23日。
    ②《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48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65页。
    ④赖应棠,《创作与批评》,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79年版第9—10页。
    ①周晓风,《新中国文艺政策的基本类型》,《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第5—13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61页。
    ③中国美术家协会当时全称是“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简称全国美协。1949年7月21日在北京中山公园来今雨轩宣布成立,徐悲鸿当选为第一任主席,江丰、叶浅予为副主席,蔡若虹、刘开渠、吴作人、李桦、古元、王朝闻、等担任常委。
    ①《六十年文艺大事记1919一1979》第四次文代会筹备组起草组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理论政策研究室1979年10月。
    ②滕守尧,《艺术社会学描述》,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9页。
    ①徐悲鸿,《徐悲鸿讲艺术》,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年版第1页。
    ②圣西门,《有关文学、哲学和工业的观点》,《美国历史评论》第73期,1967年12月号。转引自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三联书店,1989年5月第1版第81页。
    ③邹跃进,《新中国美术史(1949年-2000年)》,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第8页。
    ④范迪安、殷双喜,《穿越世纪:中央美术学院校史》,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10月第1版第46页。
    ⑤范迪安、殷双喜,《穿越世纪:中央美术学院校史》,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10月第1版第45页。
    ①李玉昌、谢善骁,《无尽的怀念—纪念董希文先生诞辰80周年文集(1914~1994)》,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4年版第26页。
    ②《光明日报》,1956年2月11日。
    ③吕澎,《20世纪中国艺术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11页。
    ④吕澎,《20世纪中国艺术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16页。
    ⑤傅抱石《政治挂了帅,笔墨就不同》,《美术》1959年第9期。
    ⑥邹跃进,《新中国美术史(1949年-2000年)》,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第10页。
    ⑦《毛泽东选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0页。
    ①王晖,《塑造我们时代的英雄形象》,《光明日报》,1973年8月2日。
    ②周扬,《为创造更多的优秀在文学艺术作品而奋斗》,《文艺报》,1953年第19期。
    ③《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纪念文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宣传处编,1950年3月,新华书店发行,第379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7年版第805页。
    ⑤《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7年版第808页。
    
    ①《蔡若虹文集》,人民美术出版社,1995年版第49页。
    ②邹跃进《新中国美术史》,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第34页。
    ③沈雁冰,《三年来的文化艺术工作》,《人民日报》,1952年9月27日。
    ①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宣传部编《伟大的抗美援朝运动》,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第93页。
    ②吴轶博,《毛泽东时代宣传画》,《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第14页。
    ①转引自吕澎,《20世纪中国艺术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12页。
    ②转引自吴轶博《毛泽东时代宣传画》,《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第14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4月版第141页。
    
    ①《列宁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28页。
    ②陈履生,《新中国美术图史》,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版第64页。
    ③王琦,《农民绘画开辟了美术创作的新道路——从农民画展所想到》,美术研究,1958年第4期。
    ④司徒常,《十年来的群众美术活动》,《美术研究》,1959年02期第21页。
    ⑤毕克官,《漫画的话与画》,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年版第34-35页。
    ①广东省档案馆档案号,311一l一12一100一136,1958年。
    ②T·涅陀希文,《论绘画中的典型问题》,《美术》1954年01期第41页。
    ③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1967年第818页。
    ④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编《周恩来论文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53页。
    
    ①刘伟东等,《艺术作品中的国家形象》,《艺术百家》,2007年第5期第1页。
    ②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编《周恩来论文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第18页。
    ③《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纪念文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宣传处编,1950年3月,新华书店发行,第24页。
    ①《毛泽东早期文稿》,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年版第292页。
    ②[美]迈斯纳著张宁、陈铭康译,《马克思主义、毛泽东主义与乌托邦主义》,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50页。
    ③《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7年版第820页。
    ①李正国:《国家形象构建》,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0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7年版第624页。
    ①潘耀昌《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史》,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85页。
    ②李树生,《从革命美术的发展到社会主义美术的形成》,《美术研究》1992年02期第13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版第34—35页。
    ④《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7版第805页。
    ⑤邹跃进,《毛泽东时代美术文献展》,《东方艺术》,2005年09期第44页。
    ①李正国,《国家形象构建》,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页。
    ②所谓国家认同(National identity )是指“国民对本民族和本国家的语言、文化、传统、便捷、制度、价值、利益和身份的一种自觉的认可和接受”。注:李正国,《国家形象构建》,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页。
    ③[俄]瓦·康定斯基著,查力译,《论艺术的精神》,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69页。
    ④《毛泽东著作选读》(甲种本),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524页。
    ①薛永年,《百年山水画之变论纲》,《二十世纪山水画研究文集》,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版第1-2页。
    ②蔡星仪,《文人画的传统和中国画的创新》,《二十世纪中国美术文选(下卷)》,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年版。
    ①汪亚尘,《艺术源泉的生命流露》,《时事新报》,1922年7月5日。
    ②观念往往具有建构艺术的力量,毛泽东时代的美术也正是在毛泽东文艺思想的观念体系的作用下被建构起来的。
    ①1951年,中国革命博物馆下发了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任务;1957年,为纪念建军30周年,“人民解放军建军30周年作品展”历史画创作;1959年,国庆10周年之际,中国革命博物馆再次下达革命历史画的创作任务。
    ②吕澎《20世纪中国艺术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5页。
    ③江丰《美术工作的重大发展》,《美术》1954年第10期。
    ①魏华:《新中国连环画题材与内容演变研究》,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第181页。
    ②转引自陈池瑜《艺术题材的功能及其现代转换》,《新美术》,1995年第1期第67页,原文出自贡布里希,《象征形象》,《美术译丛》1984年第3期。
    ①邹跃进,《新中国美术史(1949年-2000年)》(导言),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
    ①转引自夏伟东,《从毛泽东是否使用过集体主义概念谈起》,《道德与文明》2006年06期第7页。
    ②2008年1月8日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剧场报告厅举行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和《文艺报》社联合主办的“文艺作品中的国家形象”研讨会。
    ①[匈]阿诺德·豪泽尔,《艺术社会学》,上海:学林出版社,1987年08月第1版第11页。
    ②陈履生,《解读“中国气派”与“国家形象”》,《美术报》,中国先锋艺术家联盟http://blog.sina.com.cn/wincome77 2008-12-22。
    ③马振超,《国家安全观的内涵分析》,《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①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16页。
    ①殷双喜《革命现实主义—20世纪中国的先锋艺术》,《西北美术》2005年02期。
    ②邹跃进《作为美术史研究对象的“毛泽东时代美术”及其中心观念》,《文艺研究》2005年第9期第108页。
    ①冯贵民、高金华主编《毛泽东文艺思想大辞典》(序言),武汉:武汉出版社,1993年版第3页。
    ②冯贵民、高金华主编《毛泽东文艺思想大辞典》(序言),武汉:武汉出版社,1993年版第2页。
    ③邓小平《答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问》,《邓小平文选(1975—1982)》,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03—304页。
    ④冯贵民、高金华主编《毛泽东文艺思想大辞典》(总论),武汉:武汉出版社,1993年版第1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