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宗室文化活动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唐代宗室作为皇室家族成员,不仅是皇权政治集团的重要代表之一,也是唐代社会文化领域中颇为出彩的群体,由其参与和缔造的宗室文化成为了唐代整个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学术界对唐代宗室的关注虽多,但在宗室文化活动的研究方面却是一个薄弱环节,因此本篇学位论文着力于此,力求真实客观地展现唐代宗室文化活动的这段历史。
     本文分四个部分对唐代宗室文化活动加以探讨,结构如下:
     第一部分即本文绪论部分,主要介绍论文的选题意义及相关研究成果,界定唐代宗室的具体范围,对文章的主体内容、研究方法、写作思路进行定位,并说明需要注意的资料运用等问题。
     第二部分是本文的第一章,即是对唐代宗室文化活动的主要内容进行梳理,从与宗室有关的学术著述、文学艺术、宗教、科举、文化交往等活动着手,围绕宗室文化的代表人物,描绘唐代宗室文化的精彩绝伦。又借助对宗室著作、《全唐文》所收宗室文章篇目、《全唐诗》录入宗室诗歌数量、宗室进士和学士的统计,从侧面反映出唐代宗室文化的活跃。
     第三部分是本文的第二章,试以历史学、社会学和文化学角度,从唐代社会文化的奠基、对宗室的政策管理、皇帝给予宗室的文化教育以及宗室个人修为四个方面对唐代宗室文化活动的产生原因和背景进行探讨。
     第四部分是本文第三章,主要研究唐代宗室文化活动的特征、成就及影响。通过对第一章的分析,总结出唐代宗室文化活动具有时间阶段性、涉及领域丰富和极具家学传统的特征。在文化成就和影响方面,唐代宗室文化也不乏学术精品,具有开创性功绩,成为后世效仿学习的典范;宗室诗虽然没有多少突出成就,但作为为唐代诗歌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有不少值得称道之处,同时宗室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动又充实了唐代的社会文化生活。
     总而言之,由唐代宗室参与和领导的文化活动为中国古代宗室史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本文针对唐代宗室研究的薄弱环节——宗室文化活动的尝试性探析提出一点见解,以期加深对宗室这一特殊群体系统、全面的研究,有助于深刻再现唐代社会文化全貌。
The imperial clan of the Tang Dynasty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royal political group, but also an outstanding group in the cultural field. The culture of the imperial cla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entire Tang culture. Although there has been considerable attention for the Tang imperial clan in the academic world recently, little research was done for its cultural activity, which is the emphasis of this thesis. My goal is to objectively exhibit the history of the cultural activity of the Tang imperial clan.
     This thesis is divided into four main sections as explained below:
     Section one is the introduction. I explained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topic and relevant research results, defined the Tang imperial clan, set the guidelines for the content, research methods, and writing style. This section also clarified important issues such as material reference.
     Section two is the first chapter of this thesis. I described in detail the cultural activity of the Tang imperial clan. The excellence of the Tang imperial clan culture was presented based on the activities of its prominent members in academic writing, liberal arts, religion, imperial examination, and cultural exchanges. The statistical study of the number of articles, articles in Quan Tang Wen, poems in Quan Tang Shi, successful candidate in the highest imperial examination, and imperial scholars also reflected the cultural vibrancy of the Tang imperial clan.
     Section three is the second chapter of this thesis. From historical, sociological, and culture perspectives, I explored the background and cause of the cultural activity of the Tang imperial clan, in areas including the founding of the Tang social culture, imperial clan policy management, imperial clan cultural education, and personal cultivation within the imperial clan.
     Section four is the third chapter of this thesis. I studied the characteristics, achievements, and influences of the cultural activity of the Tang imperial clan. Through analysis of the first chapter, I summarized the thre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ultural activity of the Tang imperial clan. First, it can be divided into several phases in time. Second, it covers a vast cultural area. Third, it has a strong family tradition. In terms of the cultural achievements and influences, the Tang imperial culture is abundant with scholarly masterpieces, pioneering achievements, and classics. On the other hand, the poems of the imperial clan were not considered masterpieces. However, they were an important part of Tang poetry and include many commendable pieces. In addition, the vivid cultural activities of the clan enriched the cultural life of the Tang society.
     In summary, the cultural activities conducted and led by the Tang imperial clan were precious spiritual and cultural assets of the Chinese imperial history. This thesis provided some insights into the study of the cultural activities of the imperial clan, which is a weak link in the study of the Tang imperial clan. This thesis should facilitate the systematic study of the imperial clan, and reproduce a panoramic view of the social culture of the Tang Dynasty.
引文
1刘思怡:《弥足珍贵可圈可——评<全唐文补遗·千唐志斋新藏专辑>》,成建正主编:《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14辑,陕西:三秦出版社,2007年,第330页。
    2夏金兰:《浅谈宋代宗室文化》,《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1杜文下:《唐代宫廷史》,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10年。
    2贾艳红:《论唐代德顺时期的立储之争》,《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
    3雷艳红:《君权、皇族与中晚唐政治》,《学术月刊》,2007年第11期。
    4谢元鲁:《唐代诸王和公主出阁制度考辨》,《中国唐史学会第十届年会第二次会议暨唐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9年,第49-57页。
    1介永强:《唐代宗室管理制度论略》,《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2刘思怡:《唐代宗室管理制度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
    3#12
    4刘思怡:《墓志所见唐代宗室之婚姻》,杜文玉主编:《唐史论丛》第13辑,陕西:三秦出版社,2011年,第301-317页。
    5郭海文:《唐代公主的家庭生活》,《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6汤谷香:《唐代宫廷妇女娱乐生活研究》,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7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第320-352页。
    8张金龙:《李唐出于赵郡李氏说》,《历史研究》1993年第5期。
    9董建福、王楷:《李唐祖籍考》,《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3期。
    10胡可先:《<新唐书·宗室世系表>补正》,《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3期。
    11潘明福:《<新唐书·宗室世系表>匡补》,《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12陈于全:《<新唐书·宗室世系表>“蔡王房”补考》,《中国典籍与文华》,2010年第4期。
    13刘思怡:《弥足珍贵可圈可点——评<全唐文补遗·千唐志斋新藏专辑>》,成建正主编:《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14辑,第330页-333页。
    14张菁:《试探唐朝公主的群体特征》,《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15洪海安:《章怀太子研究》,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16许怡:《唐代皇太子研究》,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1刘琴丽:《<新唐书·公主传>拾遗补正》,《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7年第6期。
    2郑炳林、张全明:《<大唐国公礼葬故祐墓志铭>考释和太宗令诸王之藩问题研究》,《敦煌学辑刊》2007年第2期。
    3葛承雍:《新出唐遂安王李世寿墓志考释》,荣新江主编:《唐研究》第3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445-451页。
    4丁放、袁行霈:《李林甫与盛唐诗坛》,《文学遗产》,2004年第5期。
    5郁贤皓:《李白与玉真公主过从新探》,《文学遗产》,1994年第1期。
    6丁放、袁行霈:《玉真公主考论——以其与盛唐诗坛的关系为归结》,《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7陶敏:《刘禹锡诗中的九仙公主考》,《云梦学刊》,2001年第9期。
    8张强:《李贺研究的几个问题——<李贺集>序》,《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7年第4期。
    9阮堂明:《李贺诗歌的宗教意识》,《河北大学学报》,1996年增刊。
    1汪习波:《李贺诗歌的美学特征及成因》,《殷都学刊》,1998年第1期。
    2陶庆梅:《李贺诗歌风格特征论——以意象研究为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5期。
    3邹少雄:《超越生命的羁绊——评李贺的超我意识兼及意识构成》,《东岳论从》,1996年第1期。
    4范冬冬:《李贺:以天地为我心》,《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5郭艳:《李贺奇诡诗风的心理剖析》,《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12月增刊。
    6傅乐成:《李唐皇室与道教》,中国唐史学会编、国立编译馆主编:《中华从书:唐代研究论集》第4辑,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2年,第95页-117页。
    7罗盱兰:《唐代女冠研究》,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8李嘉郁:《唐代公主与佛道二教》,首都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8年。
    9王汝涛:《玉真公主轶事考——兼论唐代公主入道》,《监沂师专学报》,1995年第1期。
    10邹流芳:《唐代公主入道现象探析》,《衡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8期。
    11邢鹏飞:《李思训、李昭道青绿山水画研究》,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12杨华:《李思训对青绿山水画材料的页献》,《美术观察》,2006年第3期。
    13王琦荣:《中国山水画祖李思训沿革考》,《艺术论坛》,2007年第8期。
    14岳连建、柯卓英:《唐淮南大长公主墓志所反映的唐代历史问题》,《华夏考古》,2008年第2期。
    1《新唐书》中称驸马名为“封道言”,吴缜的《新唐书纠谬》最早提出驸马“封道言”之名有误,今据该文,并岳连建:《唐淮南大长公主驸马封言道墓志考释》一文,载于《考古与文物》2004年第4期。可知淮南公主下嫁“封言道”而非《新唐书》所记之“封道言”。
    2赵小华:《唐玄宗时期的音乐与政治关系刍论》,《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3李正庚:《唐代皇室家族的书法教育》,《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4向楷:《中国古代皇室书法教育考察》,《艺术百家》,2008年第5期。
    5洪海安:《章注<后汉书>的历史贡献》,《社会科学家》,2005年第5期。
    6张固也:《<资暇集>作者李匡文的仕履与著述》,《文献》,2000年第4期。
    7毕彩霞:《<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小说集解》,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文论文,2006年。
    8郑天挺等主编:《中国历史大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第3779页。
    1[宋]宋敏求编:《唐大诏令集》卷64《许凉武昭王孙绛郡姑藏等等四房了孙隶入宗正属敕》,上海:商务印书馆,1959年,第356页。
    1此表所用资料均出自《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和《宋史·艺文志》,文中凡涉及两《唐书》及《宋史》者,所用版本如下:[后晋]刘昫:《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元]脱脱等:《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
    2《旧唐书·经籍志》书“相发起事”,《新唐书·艺文志》书“相起发事”,非笔者误写。
    3原文写作“览”,《宋史·艺文志》同。
    4《新唐书·艺文志》题“贤命刘讷言、格希玄等注”字样,第1456页。
    5《新唐书·艺文志》注《则天皇后实录》由魏元忠、武三思、祝钦明、徐彦伯、柳冲、韦承庆、崔融、岑艺、徐坚等撰,刘知几、吴兢删正,第1471页。
    1《旧唐书·经籍志》注“(《六典》)李林甫代张九龄,加苑咸”。
    2《新唐书·艺文志》题由“中书令李林甫、侍中牛仙客、御史中丞王敬从、左武卫胄曹参军崔晃、卫州司户参军直中书陈承信、酸枣尉直刑部俞元杞等删定,开元二十五年上”,第1496页。
    3《新唐书·艺文志》原注为“集贤院学士李林甫、陈希烈、徐安贞、直学士刘光谦、齐光又、陆善经、修撰官史玄晏、待制官梁令瓒等注解”,第1434页。
    4《宋史·艺文志》题“李林甫至崔湜百余家诗”,第5398页。
    5《新唐书·艺文志》云李弘泽为李林甫孙,第1492页。
    6《新唐书·艺文志》记《宪宗实录》由“沈传师、郑瀚、宇文籍、蒋系、李汉、陈夷行、苏景胤撰”,第1472页。
    7《宋史·艺文志》作“《集贤院诸厅壁记》二卷李吉甫、武元衡、常衮题咏集”,第5398页。
    1周绍良、赵超主编:《唐代墓志汇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130页:景云020条《大唐故章怀太子并妃清河韦氏墓志铭》。
    2《旧唐书》卷36《高宗诸子传》,第2831页。
    3《新唐书》卷81《三宗诸子传》,第3590页。
    1《新唐书》卷81《三宗诸子传》,第3590页。
    2《唐代墓志汇编》神龙029条《大唐故雍王墓志铭并序》,第1060页。
    3鉴于已有学者对“章怀注”有专门细致的研究,可参考孙良明:《李贤<后汉书注>中的语法分析》,《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顾义生:《<后汉书>李贤注辨析》,《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4年第2期;洪海安:《唐章怀太子研究》第四章《关于章怀太子注<后汉书>的问题》等文章,此处不多着墨。
    4[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卷1《光武帝纪一》,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12—13页。
    5《后汉书》卷1《光武帝纪一》,第39页。
    1周绍良、赵超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续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265页:嗣圣001条《大唐故新安郡墓志铭并序》。
    2《旧唐书》卷76《太宗诸子传》,第2653页。
    3[宋]司马光撰、[元]胡三省注:《资治通鉴》卷196,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6714页。
    4《旧唐书》卷76《太宗诸子传》,第2653页。
    5[宋]王溥:《唐会要》卷36《修撰》,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第651页。
    6[唐]李泰等着、贺次君辑校:《括地志辑校》卷首《序略》,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页。
    1《唐大诏令集》卷40《睦亲族·魏王泰上括地志赐物诏》,第189页。
    2《旧唐书》卷56《李林甫传》,第3235页。
    3《旧唐书》卷56《李林甫传》,第3240页。
    4[英]崔瑞德编:《剑桥中国隋唐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360页。
    5[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419,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4613页。
    6《新唐书》卷223《(?)臣传上》,第6347页。
    7[宋]钱易撰、黄寿成点校:《南部新书》甲卷,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3页。
    8《剑桥中国隋唐史》,第360页。
    1《新唐书》卷58《艺文志二》,第1477页。
    2[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6,第166页。收录于王五主编:《丛书集成初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后中华书局据此版本重印。
    1[清]永熔等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118《子部二十八·杂家类二》,中华书局,1960年,第1016页。
    2《直斋书录解题》卷8,第222页。
    3张固也:《<资暇集>作者李匡文的仕履与著述》,《文献季刊》,2000年第4期。
    4《直斋书录解题》卷8,第222页。
    5陈尚居辑校:《全唐文补编》中侧卷70《圣唐偕日谱序》,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871页。
    6《新唐书》卷224《叛臣传下》,6406页。
    1[清]董诰:《全唐文》卷764,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7945页。
    2[五代]孙光宪:《北梦琐言》卷9,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198页。
    3[唐]李涪:《刊误》卷上《序》,第168页,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850册。
    4《刊误》卷上,第168-169页,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850册。
    5《刊误》卷下,第181-182页,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850册。
    1[唐]李匡文:《资暇集》上,第148页,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850册。
    2《资暇集》下,第163页,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50册。
    1《全唐文》卷514,第5222页。
    2《全唐文》卷514《道德真经新注序》,第5222页。
    3张国刚:《略论唐代学术史的时代特征》,《史学月刊》2003年第6期。
    4《旧唐书》卷190《文苑中》,第5025页。
    1此表资料出自《全唐文》,《唐文拾遗》和《唐文续抬》者,均采用中华书局1983年版。出自《全唐文补编》者,版本为陈尚君辑校:《全唐文补编》,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
    2此处原书“太祖景”,李唐太祖名李虎,故改。
    1“蜀王房”后改为“渤海郡王房”。按《新唐书·宗室世系表》称,李博义以蜀王第二子身份过继至“梁王房”,现据《全唐文》仍纳入“蜀王房”。
    1吴钢主编:《全唐文补遗·千唐志斋新藏专辑》,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年。因《全唐文补遗》系列浩繁,且不断有新书出版,故不计入总数统汁。
    2《全唐文》卷406,称李彻为“密王元晓再从孙”,但据《新唐书·宗室世系表》查得其从属虢王房,因密王房无后嗣,故从虢王子孙中过继。
    1《唐代墓志汇编》大历003条,《大唐故光禄卿王公墓志铭并序》,第1763页:题“前秘书监嗣泽王潓撰并书”,亦可作证。
    2《全唐文补编》中册卷82,第1005页:称李瀆“又名光硕,宗室子。宣宗大中间应进上试”
    3《全唐文补编》中册卷86,第1056页:称李蠙“字懿川,初名虬,唐宗室。武宗会昌元年登进士第”。
    1统计数据来源笔者收集,恐有遗漏,万望指正。
    2《全唐文》篇目20025篇,《唐文拾遗》和《唐文续拾》日3000余篇,由于《全唐文》编录系列又收录五代十国文章,因此数据未能做到十分精确。
    3《全唐文》卷513《东林寺远法师影堂碑(并序)》,第5210页。
    4《唐代墓志汇编续集》永淳003条《大唐故曹州刺史韦府君夫人晋原郡君王氏墓志铭并序》,第255页:题5皇弟左卫大将军荆州大都督上柱国纪王纂”。
    6《全唐文补遗·千唐志斋新藏专辑》,第353页。
    1《唐代墓志汇编》大中115条,《唐故万年县尉直弘文馆李府君墓志铭》,第2341页:自称“再从叔朝议行郎殿中侍御史分司东都庾(?)(撰)并书”。
    2吴钢主编:《全唐文补遗》第九辑,陕西:三秦出版社,2007年,第384页。据志文知李慎为李承乾后裔,署名墓主之侄。
    3《唐代墓志汇编》大中131条,《唐故乡页进士上陇西李府君墓志铭》,第2353页。此人与薛王同名,称宗室李业以示区别。
    4《全唐文补遗·千唐志斋新藏专辑》,第355页。据志文记载,李助与墓主李鷾司宗,推知为宗室大郑王房襄邑王神符之后。5[元]辛元房撰,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卷1,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1页。
    6论文此章节诗作统计来源皆出自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分25册。为方便查阅,表中来源以第某册,第某卷标记。
    7[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卷3,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30页:载孟利贞尝称“刘邻之、周思茂不过也”,刘、周二人皆北门学士。又李汉《黄公记》云“(李(?))为文与当时周思口口利贞者齐名”,当此赞语对象非李元嘉,而是其子李撰。
    8《全唐诗》卷29《杂歌谣辞》,第423页:云李贤“日夜忧惕,乃作此辞,命乐工歌之,冀后感悟”。
    1《唐诗纪事》卷11,第168页。
    2[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卷329,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第2651页。
    3《全唐诗》卷121,第1212页。
    4《全唐诗》卷215,第2250页:“贾至常为撰制诗”。《全唐诗》收录为应景题作,而非他人代作的应制诗。
    5[明]胡震亨:《唐音癸籤》卷7,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第60页。
    6《旧唐书》卷《武元衡传》,第4161页。
    7[唐]赵磷:《因话录》卷3《商部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83页。
    1李贺有数首乐府歌诗收入《全唐诗》第2册《杂曲歌辞》、《杂歌要辞》部分,故未取重复记录。
    2《新唐书》卷203《文艺传下》,第5788页
    3《唐诗纪事》卷48,第726页:写作“李秘”称“唐宗室也,元和时人”。由于唐宗室者多有重名者,且有用同因异体字,本文采用原文书写用字,不考虑繁简异化字体。
    4《唐音癸籖》卷7,第61页。
    5《唐诗纪事》卷52,第788页。
    6《唐诗纪事》卷8,第887页。
    7《新唐书》卷76《太宗诸子传》,第2660页。
    1李玲:《唐代应制诗研究》,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
    2《唐才了传校笺》卷4,第209页。
    3《旧唐书》卷137《李贺传》,第3772页。
    4《新唐书》卷203《文艺下》,第5787-5788页。
    5《新唐书》卷203《文艺下》,第5788页。
    6叶葱奇编订:《李贺诗集》附录《原序》,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第355页。
    1《全唐文》卷780,李商隐:《李贺小传》。
    2《唐诗纪事》卷58,第887页。
    3《唐诗纪事》卷58,第887页。
    4《全唐诗》卷674,第7715页。
    5《唐诗纪事》卷47,第720页:计有功称李佑“唐宗室也。大历、元和间江南录事参军纂之子”。其诗未收入进《全唐诗》。
    6吴宗国:《我看隋唐史研究(下)》,《文史知识》2006年第5期。
    1《旧唐书》卷64《高祖二十二子传》,第2434页。
    2《旧唐书》卷56《李林甫传》,第3235页。
    3《旧唐书》卷95《睿宗诸了传》,第3011页。
    4《新唐书》卷22《乐志十二》,第476页。
    5[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卷12《语资》,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14贝。
    6[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卷上,第73页。收录至丁如明辑校:《开元天宝遗事十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7《新唐书》卷22《乐志十二》第475页。
    8[唐]郑綮:《开天传信记》,第51页。收录至丁如明辑校:《开元天宝遗事十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9[唐]南卓:《鼓录》,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859册,第892页。
    10《新唐书》卷81《三宗诸了传》,第3599页。
    11《旧唐书》卷131《李勉传》,3633页。
    1《旧唐书》卷131《李勉传》,3636页。
    2[唐]韦绚:《刘宾客嘉话录》,收入王云五:《丛书集成初编》,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重印,第7页。
    3《新唐书》卷131《宗室宰相传》,第4509页。又李肇:《唐国史补》卷下,第58页。
    4《唐音癸簸》卷14《乐通三·琴曲》,第121页。
    5[唐]朱景玄:《唐朝名画录》,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812册,第363灭。
    6《唐人轶事汇编》卷4,第200页。
    7[唐]张彦远撰、冈村繁译注:《历代名画记译注》卷9《唐朝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446页。
    8《旧唐书》卷64《高祖二十二子卷》,第2436页。
    9《唐朝名画录》,第363页。
    10《全唐诗》卷302《宫词一百首》,第3443页。
    1《酉阳杂俎·续集》卷二《支诺皋中》,第217页。
    2顾茂彬、蔡卫京、陈仁利:《滕派蝶画的始祖和当代传人》,《昆虫知识》,2009年第4期。
    3[宋]佚名:《宣和画潜》卷10,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813册,第121页。
    4《全唐文》李邕:《唐故云麾将军右武卫大将军赠秦州都督彭国公谥曰昭公李府君神道碑(并序)》,原墓志缺字较多。
    5《旧唐书》卷60《宗室传》,第2346页。
    6《宣和画谱》卷10,第122页。
    7《宣和画谱》卷11,第129页。
    8《唐朝名画录》,第343页。.
    1《唐人轶事汇编》卷12,第613页。
    2《历代名画记译注》卷9《唐朝上》,第446页。
    3《历代名画记》又《唐人轶事汇编》卷12,第614页。
    4[明]陶宗仪:《书史会要》卷5,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814册,第690页--691页。
    5[宋]佚名:《宣和书谱》卷1,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813册。
    6[唐]张怀瓘:《书段》,收录于[唐1张彦远:《法书要录》卷9,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812册,第234页。
    7《法书要录》卷9,第234页。
    8《书史会要》卷5第690页。
    9《书史会要》卷5第691页。
    10《法书要录》卷9,第234页。
    11《书史会要》卷5,第691页。
    12《书史会要》卷5,第691页。
    13《书史会要》卷5,第702页。
    14《书史会要》卷5,第702页。
    1《新唐书》卷83《诸帝公主传》,第3647页。
    2《全唐文》卷153《大唐故兰陵长公主碑》,第1563页。
    3《新唐书》卷83《诸帝公主传》,第3648页。
    4《唐代墓志汇编》永淳025条《大唐故临川郡长公主墓志铭》,第703页。
    5《新唐书》卷83《诸帝公主传》,第3646页。
    6《唐代墓志汇编》永淳025条《大唐故临川郡长公主墓志铭》,第703页。
    7《唐代墓志汇编》永淳025条《大唐故临川郡长公主墓志铭》,第704页
    8《新唐书》卷48《百官志三》,第1785页。
    1 《唐代墓志汇编续集》开元145条《大唐故金仙长公主志石铭并序》,第552贞。
    2《唐代墓志汇编》天宝258条《皇第五孙女墓志铭并序》,第1711页。
    3《唐代墓志汇编》至德001条《大唐故赠清源县主墓志之铭》,第1732页。
    4《全唐文》卷390,独孤及7:《唐故睢阳太守赠秘书监李公神道碑铭并序》,第3969页。
    5《唐朝文化史》第十章《宗教与迷信》,第385页。
    6《大唐故淮南大长公主墓志铭并序》,转引自岳连建、柯卓英:《唐淮南大长公主墓志所反映的唐代历史问
    题》附载志文,《华夏考古》,2008年第2期,第136页。
    7《唐代墓志汇编》景云002条《大唐故南海县主福昌县令长孙府君夫人李氏墓志铭并序》,第1]16条。
    8《全唐文补遗》第五辑,《大唐故怀德县主墓志铭并序》,第8页。三秦出版社,1998年版。
    9《全唐文》卷321,李华8:《故相国兵部尚书梁国公李岘传》。
    10《唐代墓志汇编》大历042条,《唐国师故如愿律师谥大正觉禅师志铭》,第1787页。
    11 《唐代墓志汇编》开元300条,《大唐故兴圣寺主尼法澄塔铭并序》,第1362页
    1《唐代墓志汇编》天宝079条,《大唐皇四从姑正议大夫使持节邺郡诸军事守邺郡太守上柱国贺兰府君夫人金城郡君陇西李氏墓志铭并序》,第1588页。
    2《《唐代墓志汇编》长庆010条,《安邑县报国寺故开法大德泛舟禅师塔铭并序》,第2065页。
    3《唐代墓志汇编》开元479条《大唐都景福寺威仪和上龛塔铭》,第1485页。
    4《全唐文》卷731,贾馈:《扬州华林寺大悲禅师碑铭并序》。
    5《新唐书》卷34《选举志》,第1159页。
    6《新唐书》卷34《选举志》,第1166页。
    1《新唐书》卷34《选举志》,第1169页。
    2《唐代墓志汇编》天宝271条《唐故散朝大夫太子左赞善大夫陇西李府君墓志铭并序》,第172页。
    3[唐]张读:《宣室志·辑佚卷》,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92页。
    4[清]徐松:《登科记考》卷9,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340页。
    5《登科记考》卷10,第359页。
    6《新唐书》卷70《宗室世系表上》,第1988页。
    7《旧唐书》卷171《李汉传》,4453页。
    8《全唐文》卷563,韩愈:《中大夫陕府左司马李公墓志铭》,第5706页。
    9《唐代墓志汇编》大历035条,《皇五从叔祖故衢州司事参军府君墓志铭并序》,第1783页:写作“独孤及撰”。又大历068条,1808页:收同一志文,但书“梁萧撰”,有盖“大唐故李府君墓志铭”。
    10《登科记考》卷11,第420页。
    11 《唐才子传校笺》第二册,卷4,第201页。
    1《新唐书》卷70《宗室世系表上》,第1988页。
    2《登科记考》卷12,第438页。
    3《旧唐书》卷176《李宗闵传》,第4555页。
    4《全唐文》卷376,任华:《送李彝宰新都序》,第5821页。
    5《登科记考》卷12,第447页。
    6《登科记考》卷12,第454页。
    7《旧唐书》卷131《李皋传》,第3641页。
    8《全唐文》卷563,韩愈:《昭武校尉守左金吾卫将军李公墓志铭》,第5699页。
    9《旧唐书》卷158《武元衡传》附,第4162页。
    10《登科记考》卷13,480页。
    11《登科记考》,卷14,第502页。
    12[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8,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90页。
    13《旧唐书》卷]71《李景俭传》,第4455页。
    14《新唐书》卷81《三宗诸子传》,第3600页。
    1《旧唐书》卷171《李景俭传》,第4456页。
    2《旧唐书》卷175《李宗闵传》,第4551页。
    3《唐会要》卷76《制科举》,第1389页。
    4《新唐书》卷99《牛僧孺传》,5229页。
    5《旧唐书》卷175《李宗闵传》,第4555页。又《新唐书》卷174《李宗闵传》,第5237页。
    6《唐代墓志汇编》元和120条,《唐渤海王五代孙系陈许溵蔡观察判官监察御史里行李仍叔四岁女德孙墓志铭并序》,第2033页。
    7《登科记考》卷18,第647页。
    8《唐代墓志汇编》大和058条,《唐故朝议朗守比部郎中上柱国赐绯鱼袋陇西李府君墓志铭并序》,第2137页。
    9《旧唐书》卷171《李汉传》,第4454页。
    10《旧唐书》卷171《李汉传》,第4455页。
    11《旧唐书》卷167《李程传》,第4374页。
    12《唐才了传校笺》卷6,第128页。
    13《旧唐书》卷167《李程传》,第4374页。
    14《新唐书》卷131《宗室宰相传》,第4512页。
    15《唐摭言》卷15,第162页。
    16《旧唐书》卷172,第4483页。
    1《新唐书》卷131《宗室宰相传》,第4517页。
    2《登科记考》卷19,第691页。
    3《旧唐书》卷173《李回传》,第4501页。
    4《新唐书》卷78,《宗室传》,第3534页。
    5《登科记考》卷20,第722页。
    6《旧唐书》卷171《李汉传》,第4455页。
    7《登科记考》卷20,第723页。
    8《旧唐书》卷172《李石传》附,第4487页。
    9《登科记考》卷21,第771页。
    10《唐诗纪事》卷52,第788页。
    11 《唐代墓志汇编》大中115条,《唐故万年县尉直弘文馆李府君墓志铭》,第2341页。
    12此处为说明字形差异,特用繁体。
    13《全唐文》卷502,权德舆20:《金紫光禄大夫司农卿邵州长史李公墓志铭(并序)》。
    14《全唐文》卷502,权德舆20:《朝散大夫守司农少卿赐紫金鱼袋陇西县开国男李公墓志铭并序》。
    15《全唐文补遗》第六辑,三秦出版社,1996年版,第80页:“国子进士李收撰《唐故丰府户曹参军皇族
    叔李府君(复)墓志铭并序》”。
    16《全唐诗》卷674,第7715页
    17《登科记考》卷21,第784页
    18《登科记考》卷23,第860页。
    1《新唐书》卷46《百官志一》,第1183页。
    2《新唐书》卷46《百官志一》,第1183页。
    3《新唐书》卷46《百官志一》,第1184页。
    4《新唐书》卷47《百官志二》,第1209页。
    1《新唐书》卷47《百官志二》,第1212—1213页。
    2《新唐书》卷119《武平一传》,第4293页。
    3陶敏:《<景龙文馆记>与<唐诗纪事>》,《唐代文学与文献论集》,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6页。
    4《新唐书》卷119《武平一传》,第4295页。
    5[宋]程俱撰,张富祥校正:《麟台故事校正》,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卷1,第43页。
    6陶敏:《<景龙文馆记>与<唐诗纪事>》,《唐代文学与文献论集》,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7—8页。
    7《因话录》卷3《商部下》,第82页。
    8《新唐书》卷131《宗室宰相传》,第4511贞。又《唐摭言》有载。
    9《新唐书》卷80《太宗诸了传》,第3583页。
    10《全唐文》卷563,韩愈:《昭武校尉守左金吾卫将军李公墓志铭》,第5699页。
    11《旧唐书》卷172《李石传》,4485页。
    12《新唐书》卷131《宗室宰相传》,第4517页。
    13《东观奏记》上卷,第90页。
    1《旧唐书》卷176《李宗闵传》,第4555页。
    2《新唐书》卷174《李宗闵传》,第5237页。
    3《唐会要》卷5《诸王》,第56页。
    4《旧唐书》卷189《儒学传下》,第4961页。
    5《旧唐书》卷64《高祖二十二子传》,第2428页。
    6《旧唐书》卷85《良吏传下》,第4813页。
    7《旧唐书》卷183《外戚传》,第4735页。
    8《新唐书》卷81《三宗诸子传》,第3601页。
    9《新唐书》卷81《三宗诸了传》,第3600页。
    10《全唐诗》卷245。(第8册)
    11《因话录》卷2《商部上》。
    12《唐才了传校笺》卷10。
    1《唐诗纪事》卷31,第487页。
    2《全唐诗》卷309《赠韦况》,第3496页。
    3《唐才了传校笺》卷6,第84页。
    4《唐才了传校笺》卷6,第83页。
    5虞法志:《唐代致使官生活研究》,《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35页。
    6《全唐诗》卷134,第1362页。
    7《全唐诗》卷803,第9037页。
    1[宋]王溥:《唐会要》,卷2《帝号下·杂录》,第21页:“龙朔二年,孝敬命宾客许敬宗等,于文思殿博采古今集,摘其英词丽句,以类相从,勒成五百卷,名曰《瑶山玉彩》。”又《新唐书》卷81《三宗诸子传》,第3589页:也记其事,但无时间记载。
    2《唐代墓志汇编》龙朔051条,《大唐故刑部郎中定州司马辛君墓志铭并序》,第369页。
    3《资治通鉴》卷212《唐纪二十八》,第6741页
    4《资治通鉴》卷211《唐纪二十七》,卷6701页。又《开天传信记》第50页。
    5《酉阳杂俎》卷12《语资》,第114页。
    6《唐会要》卷36,第506页。
    7《剑桥隋唐史》,第196页。
    8《唐代墓志汇编》开成026条,《大唐三藏大遍觉法师塔墓志铭并序》,第2186页。
    1《新唐书》卷44《选举志上》,第1164页。
    2《唐会要》卷77,第908页。
    3《贞观政要·尊敬师傅第十》。
    4《唐代墓志汇编续集》开元093条,《国皇叔祖□□□祭酒嗣韩王墓志铭》,第517页。
    5《唐会要》卷35。
    6刘思怡:《唐代宗室管理制度研究》,第123页。
    1《法书要录》,又《太平广记》卷208《书三》。
    2《太平广记》卷209《书四》“二王真迹一条”。
    3《新唐书》卷39下《百官志四下》,第1305页。
    4《唐会要》卷74《侍讲等官放选敕》。
    5《新唐书》卷39 L《百官志四上》,第1292页。
    6《南部新书》内部。
    7《大唐新语》卷9《著述》,第137页。
    8《大唐故淮南大长公主墓志铭并序》,转引自岳连建、柯卓英:《唐淮南大长公主墓志所反映的唐代历史问题》附载志文,《华夏考古》,2008年第2期,第135贞。
    9《唐代墓志汇编》水淳025条《大唐故临川郡公主墓志铭》,第703页。
    10《旧唐书》卷52《后妃下》,第2199贞。
    11 《旧唐书》卷107《玄宗诸子传》,第3268页。又《新唐书》卷82《十一宗诸了传》,第3613页。
    12《唐代墓志汇编》贞元005条《唐赠尚书左仆射嗣曹王故妃荥阳郑氏墓志铭并叙(序)》,1840页。
    1《唐代墓志汇编续集》垂拱017条,《大唐故使持节怀州诸军事怀州刺史L柱国临都县国男京兆韦公墓志铭并序》,第291灭。
    2《唐代墓志汇编》开元065条,《大唐故太了少保豫州刺史越王墓志铭》,第1197页。
    3《旧唐书》卷76《太宗诸子传》,第2665页。
    4《全唐文》卷563,韩愈:《中大夫陕府左司马李公墓志铭》,第5706。
    5《旧唐书》卷107《玄宗诸子传》,第3262页。
    6《新唐书》卷82《十一宗诸了传》,第3610页。
    7《旧唐书》卷175《敬宗五了传》,第4539页。
    8《唐代墓志汇编》大中131条,《唐故乡贡进士陇西李府君墓志铭》,第2354页。
    9《唐代墓志汇编》天宝116条《大唐故宁远将军守左卫率府中郎嗣曹王墓志铭并序》,第1613负。
    10《新唐书》卷83《诸帝公主传》,第3643页。
    11 《唐代墓志汇编》乾元007条《大唐故左领军魏、卫大将军慕容口口府君墓志铭并序》,第1739页。
    12《唐代鉴志汇编续集》,龙朔006条,《大唐故闻喜县主墓志》,第121页。
    13《新唐书》卷81《三宗诸了传》,第3587页。
    14《旧唐书》卷62《李麟传》,第3339页。
    1《唐代墓志汇编》天宝211条《大唐赠南川县主墓志铭并序》,第1678页
    2《唐代墓志汇编续集》咸亨023条,《大唐房陵大长公主墓志铭并序》,第201页。
    3《唐代墓志汇编续集》开元008条,《唐故谯国夫人墓志铭》,第458页:“祖至元,则天皇太后昆季也..父嗣宗,周封临川郡王……”,故知其为武周宗室。
    4《全唐文补遗》第2辑,《故赠卜原长公主墓志铭并序》,西按:三秦出版社,1995年版。第68页。
    1《新唐书》卷82《十一宗诸子传》,第3640页。
    2谢元鲁:《唐代诸王和公主出阁制度考辨》,第51页。
    3《旧唐书》卷151《德宗顺宗诸子传》,第4046页。又《资治通鉴》卷238,第7687页。
    4《唐才子传校笺》卷6,第85页。
    5徐连达著:《唐朝文化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3页。
    6只书“邓王”二字,与卢照邻“弱冠拜邓王府典籤”比对,推测应该是李元裕,不是继子李炅。
    7《朝野佥载》卷6,第141页。
    8《旧唐书》卷64《高祖二十二子传》,第2427页。
    9《新唐书》卷79《高祖诸子传》,第3551页。
    1《朝野佥载》卷6,第142页。
    2[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58页。
    3《唐代墓志汇编续集》嗣圣001条,《大唐故新安郡王墓志铭并序》,第256页。
    4《旧唐书》卷76《太宗诸子传》,第2663页。
    5《旧唐书》卷171《李汉传》,第4455页。
    6《宣和面谱》卷10,122页。
    7《因话录》卷2《商部上》,第79页。
    8《唐才子传校笺》卷6,第83贝。
    9《旧唐书》卷64《高祖二十二子传》,第2429。
    1《全唐文补遗》第五辑《唐淮南节度等使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荥阳郡公李公(夷
    简)家庙碑》,第6页。2杨光华、马强编:《中国历史地理文献导读》,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14页。
    1《滕派蝶画的始祖和当代传人》,第654页。
    2《宣和画谱》卷11,第130。
    3李斌城:《唐代文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60页。
    4李玲:《唐代应制诗研究》,《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研究生学文论文》,第11页。
    5《唐诗纪事》卷11,第168页。
    1《因话录》卷3《商部下》,第82页。
    2《旧唐书》卷137《李贺传》,第3772页。
    3《全唐诗》卷29《杂歌谣辞》,第423页,题“贤日夜优惕,乃作此辞,命乐工歌之,冀后感悟”。也收入《全唐诗》卷6。
    4《全唐诗》卷309,第3497页。
    1《唐代墓志汇编续集》,上元011条,《大唐故使持节青州诸军事行青州刺史上柱国赠司徒扬州大都督虢庄王墓志之铭并序》,第214页。
    2《唐才子传校笺》卷9,第四册,第220页。
    3《全唐文》卷755,杜牧《唐故平卢军节度巡官陇西李府君墓志铭》。
    1、[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
    2、[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3、[唐]李涪:《刊误》,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唐]李贺撰,王友胜、李德辉校注:《李贺集》,长沙:岳麓书社,2003年。
    5、[唐]李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唐六典》,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
    6、[唐]李匡文:《资暇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唐]李泰等著、贺次君辑校:《括地志辑校》,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8、[唐]李肇:《唐国史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9、[唐]刘餗:《隋唐嘉话》,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10、[唐]刘肃:《大唐新语》,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11、[唐]南卓:《羯鼓录》,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2、[唐]裴庭裕:《东观奏记》,北京:中华书局,1994。
    13、[唐]吴兢撰,谢保成集校:《贞观政要集校》,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
    14、[唐]张读:《宣室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15、[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6、[唐]张彦远撰、冈村繁译注:《历代名画记泽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17、[唐]张鷟:《朝野佥载》,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18、[唐]赵璘:《因话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19、[唐]郑处诲:《明皇杂录》,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
    20、[唐]朱景玄:《唐朝名画录》,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1、[后晋]刘昫:《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22、[五代]孙光宪:《北梦琐言》,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23、[五代]王定保:《唐摭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24、[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25、[宋]计有功:《唐诗纪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26、[宋]李昉:《太平广记》,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
    27、[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28、[宋]钱易:《南部新书》,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29、[宋]司马光撰、[元]胡三省注:《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
    30、[宋]宋敏求:《唐大诏令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
    31、[宋]王溥:《唐会要》,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
    32、[宋]不著撰人:《宣和画谱》,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3、[宋]不著撰人:《宣和书谱》,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4、[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王云五主编:《丛书集成初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
    35、[元]脱脱等:《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
    36、[元]辛元房撰,傅璇琮校笺:《唐才子传校笺》,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37、[明]胡震亨:《唐音癸籤》,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
    38、[明]陶宗仪:《书史会要》,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9、[清]陈鸿墀:《全唐文纪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40、[清]董诰:《全唐文》,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41、[清]彭定求:《全唐诗》,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
    42、[清]徐松:《登科记考》,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43、[清]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
    44:[清]赵翼撰,王树民校证:《甘二史札记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1、岑仲勉:《唐史余渖》,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2、陈尚君编:《唐五代文作者索引》,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
    3、陈尚君辑校:《全唐文补编》,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
    4、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
    5、陈治国编:《李贺研究资料》,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
    6、成建正主编:《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13辑、第14辑,西安:三秦出版社。
    7、程蔷、董乃斌:《唐帝国的精神文明——民俗与文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8、[英]崔瑞德主编:《剑桥中国隋唐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9、党明德:《历代李氏望族》,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
    10、杜文玉:《唐代宫廷史》,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10年。
    11、韩昇、张志达:《<唐大诏令集>补订》——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12、李斌城:《唐代文化》,北京:中国社火科学出版社,2002年。
    13、李成斌、李锦秀等著:《隋唐五代社会生活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14、[日]仁井田陞、池田温著:《唐令拾遗补》,编集代表:东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15、荣新江主编:《唐研究》第1卷、第3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6、陶敏:《唐代文学与文献论集》,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
    17、吴枫:《隋唐历史文献集释》,许昌: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
    18、吴钢主编:《全唐文补遗》第1-9辑,西安:三秦出版社。
    19、吴钢主编:《全唐文补遗(千唐志斋新藏专辑)》,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年。
    20、徐连达:《唐朝文化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
    21、杨光华、马强:《中国历史地理文献导读》,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22、周绍良、赵超主编:《唐代墓志汇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23、周绍良、赵超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续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24、周勋初主编:《唐人轶事汇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1、陈见昕点注:《唐故太子少保豫州刺史越王墓志铭》,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1期。
    2、陈磊:《李林甫与开天朝局研究》,第二届传统中国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一),2007年。
    3、陈尚君:《<新唐书·艺文>补——集部别集类》,荣新江主编:《唐研究》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4、陈于全:《<新唐书·宗室世系表>“蔡王房”补考》,中国典籍与文化,2010年第4期。
    5、丁放、袁行霈:《李林甫与盛唐诗坛》,文学遗产,2004年第5期。
    6、、董建福、王楷:《李唐祖籍考》,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3期。
    7、都樾:《明代宗室的文化成就及其影响》,中国典籍文化,2000年第2期。
    8、傅乐成:《李唐皇室与道教》,中国唐史学会编、国立编译馆主编:《中华丛书:唐代研究论集第四辑》,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2:95-117页。
    9、洪海安:《章注<后汉书>的历史贡献》,社会科学家,2005年第5期。
    10、侯忠明:《唐代书法繁盛之教育成因探究》,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年第9期。
    11、顾茂彬、蔡卫京、陈仁利:《滕派蝶画的始祖和当代传人》,昆虫知识,2009年第3期。
    12、胡可先:《<新唐书·宗室世系表>补正》,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3期。
    12、黄林纳:《试论唐代皇子教育与唐代政治的关系》,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9期。
    13、介永强:《唐代宗室管理制度论略》,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14、郎菁:《历代陕西状元考略》,唐都学刊,2010年第3期。
    15、李彦群:《唐代前期的宗室政策述论》,理论界,2009年第4期。
    16、李正庚:《唐代皇室家族的书法教育》,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17、刘琴丽:《<新唐书·公主传>拾遗补正》,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7年第6期。
    18、牛广红:《唐李适之墓志疏证》,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19、潘明福:《<新唐书·宗室世系表>匡补》,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20、王昌焕:《论唐代社会的神仙信仰》,史学月刊,2000年第4期。
    21、王兰:《<大唐故临川郡长公主墓志铭>考释》,黑龙江史志,2009年第22期。
    22、王琦荣:《中国山水画祖李思训沿革考》,美术界,2007年第8期。
    23、吴宗国:《我看隋唐史研究》,文史知识,2006年第5期。
    24、夏金兰:《浅谈宋代宗室文化》,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25、谢光辉:《唐太宗对初唐书法的介入与影响》,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3期。
    26、谢元鲁:《唐代诸王和公主出阁制度考辩》,收录于《中国唐史学会第十届年会第二次会议暨唐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9年,第49-57页。
    27、叶茂:《唐代学术文化发展述论》,南都学刊,1994年第1期。
    28、岳连建、柯卓英:《唐淮南大长公主墓志所反映的唐代历史问题》,华夏考古,2008年第2期。
    29、张固也:《<资暇集>作者李匡文的仕履与著述》,文献,2000年第4期。
    30、张国刚:《略论唐代学术史的时代特征》,史学月刊,2003年第6期。
    31、张强:《李贺研究的几个问题——<李贺集>序》,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7年第4期。
    1、李嘉郁:《唐代公主与佛道二教》,首都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8年。
    2、李玲:《唐代应制诗研究》,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3、刘思怡:《唐代宗室管理制度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
    4、邱贤文:《唐代宗室诸王若干问题研究》,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