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政史中超然主义的兴起与衰落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主要以伊藤博文与山县有朋为中心,研究明治中期“超然主义”的整个历程,即从“超然主义”的兴起(1889年宪法发布之时黑田清隆的“超然主义”演说)到“超然主义”的失败(1900年伊藤博文的立宪政友会成立)。
     从伊藤博文主导制定明治宪法的行为本身来看,就说明他不是一个“超然主义者”。黑田清隆和山县有朋的“超然主义”表示不打算与民党合作,想以藩阀集团为主支撑明治政府的态度,其中明显包含了藩阀政治家对民党的蔑视与保守倾向。但是通过第一届帝国议会的攻防,“超然主义”显示出了它的空想性。由于伊藤博文的组党计划得不到政府高层的支持,所以伊藤转而谋求与自由党土佐派的提携,这是对“超然主义”在事实上的抵抗。而彻底的“超然主义使徒”山县此时亦组建政府党,将大成会组成国民协会。在经过九次议会之后,伊藤与自由党之间公然提携,表明了伊藤博文在实践上对山县有朋的反对。同时,自由党总裁板垣的入阁表示政党开始接近权力,已经一脚跨入政府的大门。松隈联立内阁的成立表示,在明治宪法体制下,藩阀不能无视民党的存在,只是此时的联立尚未固定化,在遇到各自切身利益之时就互不相让。伊藤博文第三次组阁后,开始第二次实施自己的组党计划,最后由于实业家的不支持、山县系官僚的反对以及宪政党的出现,伊藤暂时放弃了组党计划,但是伊藤迫使山县不得不接受宪政党组阁,形成了政党内阁的事实,这标志着“超然主义”的衰落。其后,山县组成纯乎“超然内阁”,开始加强官僚和军队的后方,尽管山县守住了官僚与军队的阵地,但是却将此外的权力悉数留给政党。最后,在伊藤的主导之下,与宪政党联合成立立宪政友会,组成了正式的政府友党,“超然主义”彻底失败。
In this paper, to Ito Hirobumi and Yamagata Aritomo as the center of entire process from the rise and failure of the“transcendentalism”in mid-Meiji period. That, Kuroda Kiyotaka released the“transcendentalism”speech in 1889, and Ito Hirobumi established the Rikken Seiyukai in 1900.
     The behavior of itself which Ito Hirobumi formulated the Meiji Constitution shows that he is not a“proponent of transcendentalism”. Kuroda Kiyotaka and Yamagata Aritomo did not plan to cooperate with the people’s party, they would like to hanbatsu-based support the Meiji government, which obviously includes the contempt and conservative tendency for politicians on the people’s party. But the“transcendentalism”shows its utopian nature after the contest in the first Imperial Parliament. Ito Hirobumi’s party plan have not get supported by the high-level government menbers, so turn to seek cooperation with the Tosa faction of the Liberal Party, this is the resistance on“transcendentalism”in fact. Then Yamagata Aritomo, who as the“complete apostle of transcendentalism”, also created a government party, which from the Daiseikai to 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After the ninth council, Ito openly cooperation with the Liberal Party, which demonstrated that Ito Hirobumi’s opposition on Yamagata in practice. Meanwhile, Itagaki Taisuke, the Liberal Party president, entered the cabinet, it shows that political party started close to the power of government, yet one foot in the door. Matsukata Masayoshi and Okuma Shigenobu established a united cabinet, under the system of the Meiji Constitution, hanbatsu can not ignore the people’s Party, but the coalition has not immobilized, they will give away each other when face their own vital interests. After Ito Hirobumi formated the third cabinet, he started a second party plan, finally as industrialists do not support, Yamagata faction and bureaucracy’s opposition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Kenseitou, Ito temporarily abandoned his party plan. But Yamagata had to accept the Kenseitou’s cabinet, formed a political fact of the party cabinet, which marks the decline of the“transcendentalism”. Then, Yamagata formated the pure“transcendental cabinet”and worked for the rear of hanbutsu on bureaucracy and the military, Yamagata hold positions in the bureaucracy and the military, but also left the other powers to political parties. Finally, under the guidance of Ito, Ito and Kenseitou jointly set up the Rikken Seiyukai as an official government party, the“transcendentalism”totally failure.
引文
①指原安三編:《明治政史》(『明治文化全集』第十巻),東京:日本評論新社, 1956年,第128頁。
    ②《黒田清隆文書》,日本国立国会図書館憲政資料室蔵,转引自林茂、辻清明編:《日本内阁史錄》(第1巻),東京:第一法规出版株式会社,昭和56年,第118頁。
    
    ①大山梓編:《山縣有朋意見書》,東京:原書房,昭和四十一年,第129頁。
    ②大山梓編:《山縣有朋意見書》,東京:原書房,昭和四十一年,第130-132頁。
    ③都筑馨六著:《超然主義》,東京:国立国会図書館憲政資料室蔵,一八九二年七月未刊稿。
    ②坂野潤治著:《近代日本の国家構想》,東京:岩波書店,1996年,第156頁。
    ③大津淳一郎著:《大日本憲政史》(第三巻),東京:原書房,昭和五十四年,第263頁。
    ④春畝公追頌会編:《伊藤博文伝》(中巻),東京:統正社,昭和十五年,第656頁。
    ⑤升味準之輔著:《日本政党史論》(第2巻),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1980年,第228頁。陈伟认为他们的差别是黑田清隆只是单纯认为政府应该采取超然态度,伊藤博文明确指出了其原因;伊藤认为日本将来有实现政党政治的可能性,黑田清隆则完全没有谈及此点;但黑田并没有绝对否定政党成员进入政府,而且实施了元勋网罗策,开展寻求民党支持的工作。同时,他们的共同点是对于政党和政党政治的怀疑和不信任。参见陈伟:《试析黑田清隆和伊藤博文的政党观——以其“超然主义”演说为中心》,《日本学论坛》,2008年第3期,第41—42页。
    ⑥金子堅太郎著:《憲法制定と欧米人の評論》,東京:日本青年馆,1937年,第173頁。
    ⑦金子堅太郎著:《憲法制定と欧米人の評論》,東京:日本青年馆,1937年,第174頁。
    ⑧金子堅太郎述:《伊藤公を語る》,東京:興文社,昭和十四年,第103頁。松泽弘阳对伊藤的“诚心诚意”给予很高评价:“于是,在‘吐露’纯粹以‘至诚’之心忧虑国家之‘心事’时,意志的‘疏通’成为可能。通过自己无私的‘至诚’的说服力,是伊藤终生强烈寄予的期待。”参见松沢弘陽:《伊藤博文》,神島二郎編集:《権力の思想》(現代日本思想大系10),東京:筑摩書房,1965年,第84頁。
    ⑨金子堅太郎述:《伊藤公を語る》,東京:興文社,昭和十四年,第104頁。
    ①金子堅太郎著:《憲法制定と欧米人の評論》,東京:日本青年馆,1937年,第175頁。松泽弘阳认为:“这是伊藤的‘不彻底的超然主义’(植松孝昭)与山县有朋之流的‘彻底的超然主义’早在帝国议会的伊始就呈现出了微妙的差别。”松沢弘陽:《伊藤博文》,参见神島二郎編集:《権力の思想》(現代日本思想大系10),東京:筑摩書房,1965年,第86-87頁。
    ②升味準之輔著:《日本政党史論》(第2巻),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1980年,第229頁。
    ③松永昌三編:《中江兆民評論集》,東京:岩波書店,1993年,第23頁。
    ④松永昌三編:《中江兆民評論集》,東京:岩波書店,1993年,第88頁。
    ①嘉治隆一編校:《中江兆民選集》,東京:岩波書店,1936年,第276-277頁。
    ②神岛二郎对中江兆民的评价是:“在他看来,超然主义是超政治的政治主义,只有天皇才能采取的主义。他的理解是传统的天皇观和议会主义君主制的完美结合。据此,他以‘借用’引出批判藩阀超然主义的逻辑,为了解除这个‘借用’,指出了政党政治的必然性。”参见神島二郎:《超然主義》,福田歓一編集:《政治思想における西欧と日本》,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1961年,第38頁。
    ③福泽谕吉的《帝室论》,首先以社论的形式于1882年4月28日至5月11日分十二次在《时事新报》上连载,同时由丸善商社出版单行本。刘岳兵对福泽的天皇观有专门分析,参见刘岳兵:《福泽谕吉的天皇观及其影响》,《读书》,2005年第6期,第24—30页。
    ④慶応義塾編纂:《福沢諭吉全集》(第5卷),東京:岩波書店,昭和34年,第261頁。
    ⑤慶応義塾編纂:《福沢諭吉全集》(第5卷),東京:岩波書店,昭和34年,第279頁。
    ⑥慶応義塾編纂:《福沢諭吉全集》(第5卷),東京:岩波書店,昭和34年,第277—278頁。
    ⑦《尊王论》是福泽谕吉在《帝室论》出版六年之后,于1888年10月又一旨趣大致相同的文章,可以说是对《帝室论》的完善和补充。
    ⑧慶応義塾編纂:《福沢諭吉全集》(第6卷),東京:岩波書店,昭和34年,第24頁。
    ⑨对此,神岛二郎分析道:“但是这种置换产生了重大差别。前者是从政治隐退的姿势,后者是进入政治的姿势。这是
    ①大隈侯八十五年史編纂会:《大隈侯八十五年史》(第二巻),東京:大隈侯八十五年史編纂会,大政十五年,第176-177頁。
    ①大山梓編:《山縣有朋意見書》,東京:原書房,昭和四十一年,第203-204頁。
    ②伊藤博文関係文書研究会編:《伊藤博文関係文書》(二),東京:塙書房,1974年,第472頁。
    ③升味准之辅著:《日本政治史》第二册,董果良、郭洪茂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271页。
    ④林茂、辻清明編:《日本内阁史錄》(第1巻),東京:第一法规出版株式会社,昭和56年,第170、171頁。
    ⑤松永昌三編:《中江兆民評論集》,東京:岩波書店,1993年,第317頁。
    ⑥[美]ジョージ·アキタ著:《明治立憲政と伊藤博文》,荒井孝太郎、坂野潤治訳,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1971年,第159頁。
    
    ①大津淳一郎著:《大日本憲政史》(第三巻),東京:原書房,昭和五十四年,第625頁。
    ②大津淳一郎著:《大日本憲政史》(第三巻),東京:原書房,昭和五十四年,第637頁。
    ③徳富蘇峰編述:《公爵山縣有朋傳》(下巻),東京:原書房,1980年,第53-54頁。
    ①信夫清三郎著:《日本政治史》(第三卷),吕万和、熊达、张健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第245页。
    ②春畝公追頌会:《伊藤博文伝》(中巻),東京:原書房,1970年,第795-796頁。
    ③春畝公追頌会:《伊藤博文伝》(中巻),東京:原書房,1970年,第811頁。
    ④春畝公追頌会:《伊藤博文伝》(中巻),東京:原書房,1970年,第822頁。
    ⑤山本四郎著:《初期政友会の研究――伊藤総裁時代》,大阪:清文堂出版株式会社,昭和五十年,第14頁。
    ①大津淳一郎著:《大日本憲政史》(第四巻),東京:原書房,1970年,第611、612頁。
    ②大津淳一郎著:《大日本憲政史》(第四巻),東京:原書房,1970年,第618頁。
    ③远山茂树认为:“虽然采取了脱离党籍的形式,但政党首领尤其就任掌握地方政治和警察实权的内相,这意味着藩阀内阁据以自立的超然主义原则大加修改。”参见远山茂树著:《日本近现代史》(第一卷),有恒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131-132页。
    ④冯玮著:《日本通史》,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第433页。
    ⑤[美]ジョージ·アキタ著:《明治立憲政と伊藤博文》,荒井孝太郎、坂野潤治訳,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1971年,第227頁。
    ⑥大津淳一郎著:《大日本憲政史》(第三巻),東京:原書房,昭和四十四年,第762-763頁。
    ⑦大津淳一郎著:《大日本憲政史》(第四巻),東京:原書房,1970年,第12頁。
    ①大津淳一郎著:《大日本憲政史》(第四巻),東京:原書房,1970年,第689頁。
    ②升味准之辅著:《日本政治史》第二册,董果良、郭洪茂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309页。
    ③林茂、辻清明編:《日本内阁史錄》(第1巻),東京:第一法规出版株式会社,昭和56年,第257頁。
    ④信夫清三郎对进步党猎官的评价是:“当时日本的猎官制来自渴望权力而又得不到满足的党员的权力欲。至于猎官制的民主作用,亦即使议会的统制力达到官僚机构,从当时的政党情况来看,亦即从企图通过与政权妥协来达到接近政权这种情况来看,乃是近乎梦想。”参见信夫清三郎著:《日本政治史》(第三卷),吕万和、熊达、张健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第318页。
    ⑤大津淳一郎著:《大日本憲政史》(第四巻),東京:原書房,1970年,第732頁。
    ⑥林茂、辻清明編:《日本内阁史錄》(第1巻),東京:第一法规出版株式会社,昭和56年,第265頁。
    ①大津淳一郎著:《大日本憲政史》(第四巻),東京:原書房,1970年,第694頁。
    ②徳富蘇峰編著:《公爵桂太郎伝》(乾巻),東京:原書房,大正六年,第758頁。
    ③升味准之辅著:《日本政治史》第二册,董果良、郭洪茂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254页。
    ④对伊藤的决定,阿吉塔认为由于井上馨看到现有政党的贪欲,转而支持伊藤的政党结成计划,伊藤也认为“庸兵不足恃,非亲兵不可”,所以伊藤才舍弃伊东。但是由此因井上与伊东的对峙使伊藤不能确保自己的根据地,伊东从此逐渐远离伊藤。参见ジョージ·アキタ著:《明治立憲政と伊藤博文》,荒井孝太郎、坂野潤治訳,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1971年,第244頁。
    ⑤大津淳一郎著:《大日本憲政史》(第四巻),東京:原書房,1970年,第790頁。
    ⑥大津淳一郎著:《大日本憲政史》(第四巻),東京:原書房,1970年,第795頁。
    ①徳富蘇峰編述:《公爵山縣有朋傳》(下巻),東京:原書房,1980年,第310頁。
    ②关于此四点原因,参见林茂、辻清明編:《日本内阁史錄》(第1巻),東京:第一法规出版株式会社,昭和56年,第283頁。又,ジョージ·アキタ著:《明治立憲政と伊藤博文》,荒井孝太郎、坂野潤治訳,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1971年,第246-247頁。
    ③大津淳一郎著:《大日本憲政史》(第四巻),東京:原書房,1970年,第804-805頁。
    ④坂野潤治著:《明治憲法体制の確立》,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1971年,第166頁。
    ①春畝公追頌会編:《伊藤博文伝》(下巻),東京:統正社,1940年,第377-380頁。
    ②关于伊藤的态度转变,冈义武从伊藤的心理上进行了一种尝试性解释,参见岡義武:《初代首相·伊藤博文》(岡義武著作集·第四巻),東京:岩波書店,1993年。
    ①徳富蘇峰編述:《公爵山縣有朋傳》(下巻),東京:原書房,1980年,第309、321頁。
    ②“即当伊藤为党首时,他身为元老兼总裁不发生矛盾,而当他不是首相时,元老和总裁的地位就要发生冲撞。”参见升味准之辅著:《日本政治史》第二册,董果良、郭洪茂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323页。在明治35年的第十七次议会时,围绕是否继续增征地租的问题,作为元老、政党总裁的伊藤陷入两难困境。
    ③徳富蘇峰編述:《公爵山縣有朋傳》(下巻),東京:原書房,1980年,第319頁。
    ④[美]ジョージ·アキタ著:《明治立憲政と伊藤博文》,荒井孝太郎、坂野潤治訳,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1971年,第251頁。
    ①徳富蘇峰編著:《公爵桂太郎伝》(乾巻),東京:原書房,大正六年,第796頁。
    ②[法]让?布隆代尔(Jean Blondel)、[意]毛利齐奥?科塔(Maurizio Cotta)主编:《政党政府的性质——一种比较性的欧洲视角》,曾淼、林德山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9页。
    ③林茂、辻清明編:《日本内阁史錄》(第1巻),東京:第一法规出版株式会社,昭和56年,第293-294頁。
    ④升味准之辅著:《日本政治史》第二册,董果良、郭洪茂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309页。
    ⑤大津淳一郎著:《大日本憲政史》(第四巻),東京:原書房,1970年,第820頁。
    ⑥徳富蘇峰編著:《公爵桂太郎伝》(乾巻),東京:原書房,大正六年,第804頁。
    ⑦升味准之辅著:《日本政治史》第二册,董果良、郭洪茂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309页。
    ①林茂、辻清明編:《日本内阁史錄》(第1巻),東京:第一法规出版株式会社,昭和56年,第316頁。
    ②阿吉塔的认为,此时政府面临两个问题:第一,为了消弥不断膨胀的财政赤字,通过地租增征法案,政府必须在议会中与政党合作。第二,如果中止宪法,极有可能会使即将到来的条约改正的实施无限延期,没有人愿意看到这个结果,也没有人能够承担这个责任。所以,宪法中止是不可行的。参见ジョージ·アキタ著:《明治立憲政と伊藤博文》,荒井孝太郎、坂野潤治訳,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1971年,第271-272頁。
    ③徳富蘇峰編著:《公爵桂太郎伝》(乾巻),東京:原書房,大正六年,第848頁。
    ④林茂、辻清明編:《日本内阁史錄》(第1巻),東京:第一法规出版株式会社,昭和56年,第318頁。
    ⑤徳富蘇峰編述:《公爵山縣有朋傳》(下巻),東京:原書房,1980年,第354-355頁。
    ⑥大津淳一郎著:《大日本憲政史》(第五巻),東京:原書房,1969年,第25頁。
    ①升味準之輔著:《日本政党史論》(第2巻),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1980年,第308-309頁。
    ②参见坂野潤治著:《近代日本政治史》,東京:岩波書店,2006年,第90—92頁。
    ③徳富蘇峰編著:《公爵桂太郎伝》(乾巻),東京:原書房,大正六年,第869頁。
    ④大津淳一郎著:《大日本憲政史》(第五巻),東京:原書房,1969年,第54頁。
    ⑤徳富蘇峰編述:《公爵山縣有朋傳》(下巻),東京:原書房,1980年,第373頁。冯玮认为:“第二届山县有朋内阁时期最终建立的日本文官制度,在使藩阀统治获得安定的同时,也产生了使制度和人事固定化的结果。”参见冯玮著:《日本通史》,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第438页。
    ⑥[美]ジョージ·アキタ著:《明治立憲政と伊藤博文》,荒井孝太郎、坂野潤治訳,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1971年,第269頁。
    ①升味准之辅著:《日本政治史》第二册,董果良、郭洪茂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316页。
    ②[美]ジョージ·アキタ著:《明治立憲政と伊藤博文》,荒井孝太郎、坂野潤治訳,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1971年,第272頁。
    ③升味準之輔著:《日本政党史論》(第2巻),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1980年,第297頁。
    ④徳富蘇峰編述:《公爵山縣有朋傳》(下巻),東京:原書房,1980年,第433-434頁。
    ①山本四郎著:《初期政友会の研究――伊藤総裁時代》,大阪:清文堂出版株式会社,昭和五十年,第15頁。
    ②伊藤在清国旅行时恰逢戊戌政变,成为伊藤组建国民性政党的原因之一,参见松沢弘陽:《伊藤博文》,神島二郎編集:《権力の思想》(現代日本思想大系10),東京:筑摩書房,1965年,第87頁。又,安井達弥:《藩閥支配の変容―伊藤博文の場合》,篠原一、三谷太一郎編:《近代日本の政治指導》,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1965年,第186頁。
    ③伊藤的演讲题目为“宪法政治论”,以上引文参见伊藤博邦監修/平塚篤編:《続伊藤博文秘錄》,東京:原书房,昭和五十七年,第92-101頁。
    ④林茂、辻清明編:《日本内阁史錄》(第1巻),東京:第一法规出版株式会社,昭和56年,第346-347頁。
    ①徳富蘇峰編述:《公爵山縣有朋傳》(下巻),東京:原書房,1980年,第436頁。
    ②升味准之辅著:《日本政治史》第二册,董果良、郭洪茂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319页。
    ③大津淳一郎著:《大日本憲政史》(第五巻),東京:原書房,1969年,第125-126頁。
    ④大津淳一郎著:《大日本憲政史》(第五巻),東京:原書房,1969年,第122-124頁。
    ⑤安井達弥:《藩閥支配の変容―伊藤博文の場合》,篠原一、三谷太一郎編:《近代日本の政治指導》,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1965年,第186頁。
    ⑥信夫清三郎以政友会的“会”字从侧面评析伊藤的目标:“作为政府的御用政党活动的大成会和国民协会才不称‘党’,而称‘会’。……由于伊藤拒绝称‘会’,而称‘党’,这就表明了政友会不是党派性的战斗组织,而是志愿者集合的‘俱乐部’。……伊藤组织政党,并不是为了开辟走向政党内阁和政党政治的道路。”参见信夫清三郎著:《日本政治史》(第三卷),吕万和、熊达、张健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第342-343页。
    ⑦大津淳一郎著:《大日本憲政史》(第五巻),東京:原書房,1969年,第131頁。
    ⑧[美]ジョージ·アキタ著:《明治立憲政と伊藤博文》,荒井孝太郎、坂野潤治訳,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1971年,第276頁。
    ⑨[美]ジョージ·アキタ著:《明治立憲政と伊藤博文》,荒井孝太郎、坂野潤治訳,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1971年,第293頁。
    ①[加]E.H.ノーマン著:《日本における近代国家の成立》,大窪愿二訳,東京:岩波書店,1993年,第296頁。
    ②升味准之辅著:《日本政治史》第二册,董果良、郭洪茂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321页。
    ③冯玮著:《日本通史》,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第438页。
    ④信夫清三郎著:《日本政治史》(第三卷),吕万和、熊达、张健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第345页。
    ⑤[美]ジョージ·アキタ著:《明治立憲政と伊藤博文》,荒井孝太郎、坂野潤治訳,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1971年,第295頁。
    ⑥[美]ジョージ·アキタ著:《明治立憲政と伊藤博文》,荒井孝太郎、坂野潤治訳,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1971年,第297頁。
    ⑦升味准之辅著:《日本政治史》第二册,董果良、郭洪茂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256页。
    [1]春畝公追頌会編:《伊藤博文伝》(中、下巻)[G],東京:統正社,昭和十五年。
    [2]徳富蘇峰編述:《公爵山縣有朋傳》(下巻)[G],東京:原書房,1980年。
    [3]大山梓編:《山縣有朋意見書》[G],東京:原書房,昭和四十一年。
    [4]小松緑著:《伊藤公と山縣公》[G],東京:千倉書房,昭和十一年。
    [5]徳富蘇峰編著:《公爵桂太郎伝》(乾巻)[G],東京:原書房,大正六年。
    [6]伊藤博邦監修/平塚篤編:《続伊藤博文秘錄》[G],東京:原书房,昭和五十七年。
    [7]伊藤博文関係文書研究会編:《伊藤博文関係文書》(二)[G],東京:塙書房,1974年。
    [8]大津淳一郎著:《大日本憲政史》(第三、四、五巻) [G],東京:原書房,昭和四十四、1970、1969年。
    [9]金子堅太郎著:《憲法制定と欧米人の評論》[G],東京:日本青年馆,1937年。
    [10]金子堅太郎述:《伊藤公を語る》[G],東京:興文社,昭和十四年。
    [11]大隈侯八十五年史編纂会編:《大隈侯八十五年史》(第二巻)[G],東京:大隈侯八十五年史編纂会,大政十五年。
    [12]指原安三編:《明治政史》(『明治文化全集』第十巻) [G],東京:日本評論新社, 1956年。
    [13]歴史学研究会編:《日本史史料[4]:近代》[G],東京:岩波書店,1997年。
    [14]都筑馨六著:《超然主義》[G],東京:国立国会図書館憲政資料室蔵,一八九二年七月未刊稿。
    [15]松永昌三編:《中江兆民評論集》[G],東京:岩波書店,1993年。
    [16]嘉治隆一編校:《中江兆民選集》[G],東京:岩波書店,1936年。
    [17]慶応義塾編纂:《福沢諭吉全集》(第5、6卷)[G],東京:岩波書店,昭和34年。
    [18]伊藤博文著:《憲法義解》[G],東京:岩波文庫,1940年。
    [1]林茂、辻清明編:《日本内阁史錄》(第1巻)[M],東京:第一法规出版株式会社,昭和56年。
    [2]升味準之輔著:《日本政党史論》(第2巻)[M],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1980年。
    [3]升味準之輔著:《日本政治史》(第2冊)[M],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1988年。
    [4]藤村道生著:《山県有朋》[M],東京:吉川弘文館,昭和36年。
    [5]岡義武著:《山県有朋——明治日本の象徴》(岡義武著作集·第五巻)[M],東京:岩波書店,1993年。
    [6]岡義武著:《初代首相·伊藤博文》(岡義武著作集·第四巻)[M],東京:岩波書店,1993年。
    [7]藤井貞文著:《近代日本內閣史論》[M],東京:吉川弘文館,昭和六十三年。
    [8]川人貞史著:《日本の政党政治:1890―1937年》[M],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1992年。
    [9]中村吉藏著:《伊藤博文》[M],東京:大日本雄辯會講談社,昭和十七年。
    [10]稲田正次著:《明治憲法成立史》(下巻) [M],東京:有斐閣,1962年。
    [11]坂野潤治著:《明治憲法体制の確立》[M],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1971年。
    [12]坂野潤治著:《近代日本の国家構想》[M],東京:岩波書店,1996年。
    [13]坂野潤治著:《近代日本政治史》[M],東京:岩波書店,2006年。
    [14]坂野潤治著:《明治デモクラシー》[M],東京:岩波書店,2005年。
    [15]山本四郎著:《初期政友会の研究――伊藤総裁時代》[M],大阪:清文堂出版株式会社,昭和五十年。
    [16]白鳥令編:《日本の内阁》(Ⅰ) [M],東京:新評論,1986年。
    [17]丸山真男著:《日本の思想》[M],東京:岩波書店,1961年。
    [18]松永昌三著:《中江兆民評伝》[M],東京:岩波書店,1993年。
    [19](美)ジョージ·アキタ著:《明治立憲政と伊藤博文》[M],荒井孝太郎、坂野潤治訳,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1971年。
    [20](加)E.H.ノーマン著:《日本における近代国家の成立》[M],大窪愿二訳,東京:岩波書店,1993年。
    [1]安井達弥:《藩閥支配の変容——伊藤博文の場合》[J],篠原一、三谷太一郎編:《近代日本の政治指導》,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1965年。
    [2]松沢弘陽:《伊藤博文》[J],神島二郎編集:《権力の思想》(現代日本思想大系10),東京:筑摩書房,1965年。
    [3]神島二郎:《超然主義》[J],福田歓一編集:《政治思想における西欧と日本》,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1961年。
    [4]源川真希:《政党はどうして崩壊を余儀なくされたか》[J],佐々木隆爾編集:《争点日本の歴史》(第6巻),東京:新人物往来社,平成三年。
    [5]坂野潤治:《明治立憲制の3つの選択——超然主義、政党内閣主義、議会主義》[J],《思想》(1986年第11号),東京:岩波書店。
    [6]羽仁五郎:《伊藤博文と山県有朋》[J],《中公論》,1956年第1期。
    [1]丸山真男著:《日本的思想》[M],区建英、刘岳兵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
    [2]升味准之辅著:《日本政治史》(第二册)[M],董果良、郭洪茂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
    [3]信夫清三郎著:《日本政治史》(第三卷)[M],吕万和、熊达、张健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
    [4]远山茂树著:《日本近现代史》(第一卷)[M],有恒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
    [5](法)让·布隆代尔(Jean Blondel)、(意)毛利齐奥·科塔(Maurizio Cotta)主编:《政党政府的性质:一种比较性的欧洲视角》[M],曾淼、林德山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6](法)让·布隆代尔(Jean Blondel)、(意)毛利齐奥·科塔(Maurizio Cotta)主编:《政党与政府》[M],史志钦、高静宇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1]冯玮著:《日本通史》[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
    [2]吴廷璆主编:《日本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年。
    [3]孙耀珠:《山县有朋与日本政党政治》[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4]武寅:《论明治宪法体制下日本内阁与议会的关系》[J],《世界历史》,1996年第5期。
    [5]刘岳兵:《福泽谕吉的天皇观及其影响》[J],《读书》,2005年第6期。
    [6]陈伟:《试析黑田清隆和伊藤博文的政党观——以其“超然主义”演说为中心》[J],《日本学论坛》,2008年第3期。
    [7]陈伟:《近代日本的藩阀政党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D],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9年9月。
    [8]萧瀚编:《宪政二十讲》[G],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年。
    [9]万俊人、梁晓杰编:《正义二十讲》[G],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年。
    [10]丁一凡编:《权力二十讲》[G],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