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的价值论思考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只有从不断的实践活动视角来研究科学发展观的价值,才能真正使科学发展观的价值研究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即“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
     从实践出发来研究科学发展观的价值,第一,从价值本质这个核心的规定性出发,指出科学发展观的价值本质是追求人的自由自觉活动,这个特性是人的最高本质;当今阶段的人民群众以谋生为目的劳动正是人的自由自觉活动的当代展现,正是科学发展观的价值本质关系的反映。第二,从价值本质的实现可能性程度来研究科学发展观的价值目标,分为三个层次目标即最基本的价值目标、现实的价值目标、终极目的即真正的自由自觉活动;第三,论述了科学发展观的价值特征,人本性是科学发展观的价值本质特征即人民群众内在本质性需求即自由自觉活动需要是科学发展的价值本质尺度,人民群众素质全面发展即自由自觉活动能力发展是科学发展最具本质属性的价值客体,追求人民群众的自由自觉活动是科学发展的价值本质,追求绝大多数的人民群众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本质原则;实践性是科学发展观价值生成的路径特征;全面性、协调性和持续性是科学发展观的价值诉求的时代特征;和谐性是科学发展观的价值诉求根本方法的特征;从而深化了对科学发展观的价值本质的认识,使科学发展观的价值本质更加凸显;第四,对科学发展观的价值诉求原则展开研究,在价值主体诉求上追求整体性与个体性的有机统一;在价值本质诉求上坚持以人的自由自觉活动为目的和为手段的内在统一:在价值目标诉求上实现理想性与现实性的内在统一;在价值客体诉求上,实现物质、政治、精神、社会甚至生态文明和人的素质的内在统一;在价值思维方式诉求上实现价值诉求多元全面性、差异协调性、再生持续性的内在统一;在价值生成路径诉求上实现价值诉求规律性、目的性与实践性的内在有机统一;在价值评价检验标准诉求上实现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内在统一;从原则上把握了科学发展观的价值诉求思维方法和价值本质的发展方向。最后,立足于中国现实,对科学发展的价值诉求的现实路径做出选择。
The research of the value of scentif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could be genuinely advanced with time, innovation could be brought out continously which means constantly broadening sights and making summarizations theoretically, only when the research is conduct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garding it as the uninterrupted practice activity.
     The research could be started on the basis of practice, firstly, according to the key definition of the nature of value, the nature of the value of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could be characterized as a self-conscious activity of pursuing man's freedom which is the supreme nature of human beings. On current stage, the common people's work on making living is the present demonstration of human's free and self-conscious activity and reflection of the nature of the value of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Secondly, to study the value goals of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depending on the possibility levels of realizing the value's essence, and those goals could be divided in to three different levels, the basic one, the practical one and the ultimate one means truly free and self-conscious activity. Thirdly, to expou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value of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people-orientation is the natural characteristic of the value of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namely, the internal and natural demands of common people means the demands of free and self-conscious activity are the measurements for the nature of value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people's quality as the capability of free and self-conscious activity is the most natural object of the value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the pursuit of common people's free and self-conscious activity is nature of the value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the pursuit of all-round quality development of majority of people becomes the natural principle of socialism. Practice-based is the way how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originates and develops; comprehensiveness, coordinativeness and sustainability are the time feature of the appeal of the value of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hramony is the fundmental characteristic of the method of its pursuit of value; thus deepens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nature of value, and highlights the nature of value. Forthly, to conduct the study on the principles of the appeal of outlook's value which could be summarized:to seek the organic unification of wholeness and individualness on value subject; to stick to the internal unfication when taking people's free and slef-conscious activity as the method and the target on value nature; to realize the internal unification of idlealism and practicalism on value goals; to obtain the internal unification of materials, politics, psychology, society and even eco-civilization and people's qualities on value object; to achieve the internal unification of plurality comprehensiveness,differences coordination and renewable sustainability on value appealing of value thoughts; to seek the internal unification of general rules, targets and practice on the origin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value; to gain the internal unification of certainty and uncertainty on the standards of value assessment and test; so the thinking ways of value appealing and the direc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value nature of the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could be grasped on principle. Finally, in view of the fact in china, a practical way of value appealing of the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will be selected.
引文
①约翰.格雷:《伪黎明——全球资本主义的幻象》[M],张敦敏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0页。
    ①《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第72页。
    ①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R],人民日报,2012年11月9日第2版。
    ②(美)德尼.古莱:《发展伦理学》[M]高铦,温平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20页。
    ③(美)德尼.古莱:《发展伦理学》[M]高铦,温平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23页。
    ④邓万春:《发展的价值目标批判及新趋向》[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4期,第1页。
    ⑤邓万春:《发展的价值目标批判及新趋向》[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4期,第1页。
    ①约翰.格雷:《伪黎明——全球资本主义的幻象》[M],张敦敏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页。
    ②(美)威利斯.哈曼:《未来启示录》[M],徐元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第193页。
    ③(美)德尼.古莱:《发展伦理学》[M]高铦,温平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216页。
    ①《邓小平选集》第3版[M],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81、281页。
    ②杨信礼:《科学发展观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版,第18页。
    ①赵小芒:《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创新成果》[M],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版,第4页。
    ②杨信礼:《科学发展观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版,第15-16页。
    ③(法)弗朗索瓦.佩鲁:《新发展观》[M],张宁,丰子义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22页。
    ④(法)弗朗索瓦.佩鲁:《新发展观》[M],张宁,丰子义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175页。
    ⑤(法)弗朗索瓦.佩鲁:《新发展观》[[M],张宁,丰子义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2页。
    ①(印)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导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1页。
    ②景天魁:《中国社会发展与社会发展学》[M],学习出版社2000年版,第62页。
    ③(美)德尼.古莱特:《发展伦理学》[M],高銛,温平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56页。
    ④(美)德尼.古莱特:《发展伦理学》[M],高銛,温平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59页。
    ①(印)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M],于真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0页。
    ②景天魁:《作为公正的发展》[J],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第6期,第215—22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人民出版社1979版,第393页。
    ②(德)萨克塞:《生态哲学》[M],东方出版社1991版,第6-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M],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53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37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M],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63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2页。
    ④《列宁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9页。
    ⑤中央编译局、教育部社政司编:《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M],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3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M],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8-9页。
    ①彭国甫:《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经典著作导读》[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版,第480页。
    ①陈先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①杨信礼:《科学发展观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94页。
    ①杨信礼:《科学发展观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94页。
    ②中央编译局、教育部社政司编:《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M],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76页。
    ①《现代汉语词典》[M],商务印书馆,1983年1月第2版,147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人民出版社1979版,16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4页。
    ②彭国甫,《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经典著作导读》[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版,第19页。
    ③彭国甫,《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经典著作导读》[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版,第57页。
    ①彭国甫:《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经典著作导读》[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版,第41页。
    ②彭国甫:《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经典著作导读》[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版,第41—4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293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M],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94页。
    ①彭国甫:《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经典著作导读》[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版,第4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70页。
    ③林剑:《马克思自由观的再解读》[J],天津社会科学,2003年6期,第32页。
    ④林剑:《马克思自由观的再解读》[J],,天津社会科学,2003年6期,第3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4-2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9页。
    ④林剑:《马克思自由观的再解读》[J],,天津社会科学,2003年6期,第33页。
    ⑤《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人民出版社1985版,第10页。
    ①《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人民出版社1985版,第126页。
    ①中央编译局、教育部社政司编:《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M],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5页。
    ②《列宁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57页。
    ①中央编译局、教育部社政司编:《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M],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54-25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54-255页。
    ①赵小芒:《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创新成果》[M],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版,第3页。
    ②赵小芒:《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创新成果》[M],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版,第3页。
    ①彭国甫:《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经典著作导读》[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版,第48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18-119页。
    ①彭国甫:《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经典著作导读》[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版,第481页。
    ②《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人民出版社1985版,第5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67页。
    ①彭国甫:《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经典著作导读》[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版,第20页。
    ②林剑:《论人与自然、社会、历史的统一》[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4年第2期,第42页。
    ①袁贵仁:《马克思的人学思想》[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版,第152-158页。
    ①林剑:《论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人学理论的深刻革命》[J],哲学研究,2006年9期,第21页。
    ②林剑:《论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人学理论的深刻革命》[J],哲学研究,2006年9期,第21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31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04页。
    ①彭国甫:《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经典著作导读》[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版,第48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31页。
    ②陈艳飞等:《论科学发展观价值诉求目标和途径的内在一致性》[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第21页。
    ③陈艳飞等:《论科学发展观价值诉求目标和途径的内在一致性》[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第21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5卷[M],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69页。
    ①陈艳飞等:《论科学发展观价值诉求目标和途径的内在一致性》[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第22页。
    ②陈艳飞等:《论科学发展观价值诉求目标和途径的内在一致性》[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第2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人民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0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5卷[M],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387页。
    ②陈艳飞等:《论科学发展观价值诉求目标和途径的内在一致性》[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第23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50页。
    ④江泽民:《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闭幕时的讲话》[R],人民日报,1995年9月28日第1版。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5页。
    ②彭国甫:《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经典著作导读》[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版,第59页。
    ③林剑:《论人与自然、社会、历史的统一》[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4年第2期,第44页。
    ①林剑:《马克思自由观的再解读》[J]天津社会科学,2003年第6期,第3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54页。
    ③林剑:《马克思自由观的再解读》[J],天津社会科学,2003年第6期,第33页。
    ①(美)弗洛姆:《占有还是生存》[M],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5页。
    ②(美)弗洛姆:《占有还是生存》[M],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29页。
    ③(美)弗洛姆:《占有还是生存》[M],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23页。
    ①(美)弗洛姆:《占有还是生存》[M],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人民出版社1974第1版,第926-927页。
    ①林剑:《马克思自由观的再解读》,天津社会科学,2003年6期。
    ②林剑:《论人与自然、社会、历史的统一》,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4年第2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53页。
    ①《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850页。
    ①彭国甫:《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经典著作导读》[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版,第41页。
    ②彭国甫:《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经典著作导读》[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版,第34页。
    ①陈艳飞等:《论科学发展观价值诉求目标和途径的一致性》[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第21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5卷[M],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69页。
    ①陈艳飞等:《论科学发展观价值诉求目标和途径的一致性》[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第22页。
    ①本书编写组:《科学发展观干部学习读本》[M],红旗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25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6-77页。
    ②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R],人民日报,2007年10月16日第1版。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版,第285页。
    ②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R],人民日报,2007年10月16日第1版。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
    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R],人民日报,2007年10月16日第1版。
    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R],人民日报,2007年10月16日第1版。
    ①中央编译局、教育部社政司编:《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M],人民出版社1999年7月第1版,第5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443页。
    ②《论“三个代表”》[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8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2页。
    ②彭国甫:《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经典著作导读》[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版,第4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9页。
    ①中央编译局等编:《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M],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7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74页。
    ③彭国甫:《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经典著作导读》[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版,第59页。
    ①林剑:《论人与自然、社会、历史的统一》[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4年第2期,第44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7页。
    ①彭国甫:《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经典著作导读》[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版,第34页。
    ①彭国甫:《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经典著作导读》[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版,第19页。
    ①《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711-712页。
    ①彭国甫:《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经典著作导读》[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版,第2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1版,第926-92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62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65-466页,第22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626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570页。
    ④中央编译局等编:《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M],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5页。
    ⑤彭国甫:《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经典著作导读》[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版,第49页。
    ①彭国甫:《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经典著作导读》[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版,第5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461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0页。
    ②彭国甫:《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经典著作导读》[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版,第4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1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M],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66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7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570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57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8-6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23页。
    ①(美)弗洛姆:《占有还是生存》[M],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2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197页。
    ①周向军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精选与导读》[M],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版,第40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848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64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75页。
    ③《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638页。
    ④彭国甫:《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经典著作导读》[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版,第509页。
    ①李德顺、马俊峰:《价值论原理》[M],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39页。
    ①陈先达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版,第284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663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08页。
    ③《江泽民文选》第2卷[M],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58页。
    ①高翔:《中国社会科学学术前沿》(2006-2007)[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1版,第174-177页。
    ①高翔:《中国社会科学学术前沿》(2006-2007),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1版,第188页。
    ①彭国甫:《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经典著作导读》[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版,第3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82页。
    ①彭国甫:《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经典著作导读》[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版,第46页。
    ②彭国甫:《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经典著作导读》[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版,第46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28页。
    ①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R],人民日报,2001年7月2日第1版。
    ①郝立新:《中国模式的哲学意蕴》[J],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1期。
    ②陈学明:《人的满足最终在于生产活动而不在于消费活动—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命题》[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年第6期。
    ①张军:《价值与存在——价值话语的形上之思》[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60页。
    ②郝立新:《中国模式的哲学意蕴》[J],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1期。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4页。
    ④(匈)A.佩奇:《世界的未来》[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150页。
    ①杜宇:《“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对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新发展》[J],前沿,2006年第4期。
    ②周向军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精选与导读》[M],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版,第40页。
    ①郝立新:《中国模式的哲学意蕴》[J],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1期。
    ②张军:《价值与存在——价值话语的形上之思》[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43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4页。
    ①《江泽民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93页。
    ②贾高建:《社会发展理论与社会发展战略:建构一种逻辑体系的研究纲要》[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年版,第263-264页。
    ③《江泽民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95页。
    ④贾高建:《社会发展理论与社会发展战略:建构一种逻辑体系的研究纲要》[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年版,第95-96页。
    ⑤郝立新:《中国模式的哲学意蕴》[J],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1期。
    ⑥王锐生:《论人的两种全面发展》[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①本书编写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37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5卷[M],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387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50页。
    ②陈艳飞等,《论科学发展观价值目标和途径的一致性》[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4期,第24页。
    ③彭国甫:《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经典著作导读》[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版,第39-4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6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443页。
    ①《列宁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19页。
    ①《列宁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3页。
    ①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R],人民日报,2012年11月9日第2版。。
    ①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R],人民日报,2012年11月9日第2版。
    ①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R],人民日报,2012年11月9日第2版。
    ①王忠武:《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现代化》[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240页。
    ①董继斌:《能源社会学》[M],书海出版社2005年版,第206页。
    ②王忠武:《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现代化》[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39页。
    ③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R],人民日报,2012年11月9日第2版。
    ①王忠武:《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现代化》[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10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第33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第108页。
    ③(美)阿历克斯·英克尔斯:《人的现代化》[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7、8页。
    ④(美)阿历克斯·英克尔斯:《人的现代化》[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7、8页。
    ①《邓小平论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26页。
    ②《邓小平论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62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61-162页。
    ①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来源于人民日报,人民网,2010年10月30日。
    ①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R],人民日报,2012年11月9日第1版。
    ②《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得决定》,《中共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M],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6页。
    ①严书翰:《中国和平发展过程中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重大转型》[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年版,第91页。
    ②刘坚:《新阶段扶贫开发的成就与挑战》[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5-7页。
    ③严书翰:《中国和平发展过程中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重大转型》[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年版,第96页。
    ④严书翰:《中国和平发展过程中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重大转型》[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年版,第82页。
    ⑤刘坚:《新阶段扶贫开发的成就与挑战》[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50-55页。
    ①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R],人民日报,2012年11月9日第1版。
    ①严书翰:《中国和平发展过程中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重大转型》[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年版,第80页。
    ①王忠武:《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现代化》[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102页。
    ①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R],人民日报,2012年11月9日第3版。
    ②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R],人民日报,2012年11月9日第3版。
    ③陈红媛等:《形势与政策》[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版,第86页。
    ①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R],人民日报,2012年11月9日第3版。
    ②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R],人民日报,2012年11月9日第3版。
    ③同上。
    ①《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598页。
    ①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R],人民日报,2012年11月9日。
    ①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R],人民日报,2012年11月9日第2版。
    ①王忠武:《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现代化》[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第112-113页。
    ①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R],人民日报,2012年11月9日第3版。
    ①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R],人民日报,2012年11月9日第3版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15页。
    ②同上,第120-121页。
    ③《江泽民文选》第2卷[M],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07-308页。
    ①《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711-712页。
    ①本书编写组:《十六大报告辅导读本》[M],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14页。
    ①赵小芒:《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创新成果》[M],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24页。
    ①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R],人民日报,2012年11月9日第3版。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列宁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毛泽东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4、《毛泽东著作选读》上、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5、《邓小平文选》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6、《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7、《江泽民文选》第1—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8、胡锦涛:《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2005年12月15日),求实2006年第1期。
    9、胡锦涛:《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2006年1月9日),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0、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R],人民日报,2007年10月16日第1版。
    11、胡锦涛:《在学习<江泽民文选>报告会上的讲话》(2006年8月15日),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2、胡锦涛:《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2006年10月11日),求是2007年第1期。
    13、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R],人民日报,2012年11月9日,第2、3版。
    14、《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下,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15、《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人民出版社1996—1999年版。
    16、《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人民出版社2000—2003年版。
    17、《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2006年版。
    18、《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9、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组织编写:《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学习出版社2006年版。
    20、弗朗索瓦·佩鲁:《新发展观》,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21、阿历克斯·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22、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23、丹尼斯·米都斯:《增长的极限》,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4、陈先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5、陈昌曙:《哲学视野中的可持续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26、王伟光:《利益论》,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7、庞元正主编:《当代中国科学发展观》,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年版。
    28、冯之浚主编:《循环经济导论》,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9、胡鞍钢:《中国:新发展观》,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30、李君如主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31、魏礼群:《科学发展观和现代化建设》,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32、王伟光:《科学发展观的研究与实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
    33、李崇富等主编:《科学发展观与历史唯物主义》,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4、李恒瑞等:《当代中国科学发展观论纲》,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5、丰子义:《发展的反思与探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6、郑必坚:《论中国和平崛起发展新道路》,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年出版。
    37、肖前等主编:《辩证唯物主义原理》,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8、肖前等主编:《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9、袁贵仁:《价值学引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40、李连科:《哲学价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41、郁建兴等:《社会主义价值学导论》,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42、陈中立等:《思维方式与社会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43、薛德震:《人的哲学论纲》,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44、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45、张岱年:《文化与价值》,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
    46、L.R.布朗:《建设一个持续发展的社会》,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4年版。
    47、景天魁:《中国社会发展与发展社会学》,学习出版社2000年版。
    48、杨信礼,《科学发展观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版第18页。
    49、彭国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经典著作导读》,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7月第2版。
    50、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展的新战略》,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0年版。
    51、赵小芒:《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创新成果》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版。
    52、艾伦·杜宁:《多少算够——消费社会与地球的未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53、芭芭拉·沃德、勒内·杜博斯:《只有一个地球》,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54、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55、巴里·康芒纳:《封闭的循环》,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56、阿玛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7、严书翰:《中国和平发展过程中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重大转型》[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 年版,第80页。
    58、李学林:《社会转型与中国社会弱势群体》,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60、周建民:《社会政策:欧洲的启示与中国的挑战》,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61、本书编写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修订版。
    63、赵可铭主编:《邓小平理论发展史论纲》,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64、邱少全:《人及其世界》,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65、中央编译局等编:《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人民出版社1999年7月第1版。
    66、庞元正等:《发展理论论纲》,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年版。
    67、傅志平:《和谐社会导论》,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68、塞缪尔.亨廷顿著:《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探讨》,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年版。
    69、迈克尔.P.托大罗:《经济发展与第三世界》,中国经济出版社1992年版。
    70、本书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修订版。
    71、林剑:《论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人学理论的深刻革命》,哲学研究,2006年第9期。
    72、林剑:《论人与自然、社会、历史的统一》,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4年第2期。
    73、林剑:《马克思自由观的再解读》,天津社会科学,2003年6期。
    74、《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求是》2004年第18期。
    77、《科学的发展观与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求是》2004年第8期。
    78、《统筹发展:衡量领导能力的重要标志》,《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79、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新华日报》2006年第2期。
    80、王文权、于成文:《改革开放以来理论界关于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研究综述》,《政治学研究》,2010年第2期。
    81、冯振萍:《改善民生:科学发展观的价值诉求》,广西社会科学,2010年第7期。
    82、于成文:《论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层次性》,中国社会发展战略,2007年4期。
    83、刘福森:《发展合理性的追寻》,《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84、栾亚丽:《中国社会主义民主价值诉求探究》,《广西社会科学》,2011年第2期
    85、薛德震:《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新华文摘》2004年第9期。
    86、《生产力的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半月谈内部版》2005年第3期。
    87、袁贵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求是》2005年第22期。
    88、高放:《准确把握:“以人为本”的深刻内涵》,《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5年第10期。
    89、《论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新发展》,《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年第11期。
    90、常艳:《科学发展观关于社会发展的价值目标论析》,《兰州学刊》,2008年第7期
    91、刘军:《论科学发展观的价值诉求》,《理论导刊》,2006年第7期
    92、徐令彦:《论人的全面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实践诉求和价值目标》,《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0 年第5期
    93、简定宇:《社会主义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博爱》,《今日中国论坛》,2008年第1期
    94、李勇强:《未来社会的核心命题与科学发展观的价值诉求》,《社科纵横》,2010年第1期
    95、李宏伟:《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价值诉求》,《理论界》,2006年第4期
    96、李学亮、许仲举:《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价值诉求》,《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第8期
    97、王文权、于成文:《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最新探索》,《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1年第1期
    98、冯务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山东社会科学》,2010年第12期
    99、史家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价值目标的人民性》,《云南社会科学》,2010年第4期
    100、《马克思的发展理论与新的科学发展观》,《当代经济研究》2004年第11期。
    101、徐长福:《重新理解马克思人论的四个命题—一种反思性的探讨》,《天津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
    102、韩庆祥:《应注重揭示人的全面发展的时代内涵》,《科学社会主义》2002年第2期。
    103、穆光宗:《构建以人为本的人口政策和人口战略》,《学习时报》2006年1月24日。
    104、黄龙保:《科学发展观:当代中国的社会发展理论》,《光明日报》2005年12月22日。
    105、邓万春:《发展价值目标批判及新趋向》,《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学报)2010年4期。
    106、孟凡强:《科学发展观的价值特征》,《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9年第6期
    107、宋希仁:《价值概念的哲学意义》,《党政干部学刊》2010年第3期
    108、高海燕:《新发展观转型中国》,《中国经济周刊》2004年第9期。
    109、张志军:《中国的和平发展与国际社会》,《求是》2006年第6期。
    110、全哲洙:《始终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理论前沿》2005年第2期。
    111、徐卫国:《略论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性与价值性》,《理论前沿》2006年第2期。
    112、李怀义:《统筹区域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理论前沿》2006年第3期。
    113、张宗祥:《树立科学发展观,促进可持续发展》,《理论前沿》2005年第3期。
    114、杨泰波:《正确处理社会矛盾,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理论前沿》2005年第2期。
    115、刘景旺:《从价值特征看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意义》,《中国商界》2009年04月总第172期。
    116、刘思扬、孙承斌、邹声文:《探索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光明日报》2006年1月26日。
    117、杨鲁慧:《论科学发展观对当代国外发展理论成果的合理借鉴》,《社会科学》2004年第11期。
    118、喻新安:《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综合评价体系》,《光明日报》2006年1月6日。
    119、卢肖文:《“三生有幸”: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价值目标》,《政治与法律》2011年第2期。
    120、蒋洪强:《绿色GDP:何时成为干部考核“新指挥棒”》,《半月谈内部版》2005年第3期。
    121、国纪平:《中国和平发展和世界共同繁荣》,《人民日报》2006年3月31日第1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