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已成为社会的第一资源,也成为影响各类组织发展的核心资源,有关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成为热点。作为人才汇集地的高校组织其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问题也越来越成为备受社会关注的重要课题。随着社会开放性不断增强,人才单位所有制的藩篱被打破。高校要形成自身的人才核心竞争力,就要在有效激活内部人力资源的同时,积极整合社会一切可利用人力资源,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积极拓展高校人力资源的构成,丰富高校人力资源的内涵。
     结合高校人力资源的特点,高校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较之企业有其特殊性,比如开发范围更具广泛性、管理对象更具复杂性、运行机制更具灵活性等。这些使得高校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应遵从自身的规律及原则,首先,必须保持其外部一致性,即保持与高校发展战略的一致性以及与其它职能部门工作的一致性;其次,保持其系统内部各工作环节之间的一致性。
     目前,我国高校人力资源配制不合理、流动不规范、管理职能偏位等问题突出。这些问题的存在主要归因于以下四点:一是教育人才市场不完善;二是政府宏观调控不力;三是受高等教育领域内的观念、制度制约;四是高校自身定位不明等。
     我国高校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迫切需要理性指导与法规约束。首要的是进行制度创新,构建现代大学制度,增强高校人事自主权;深化高校内部人事体制及机制改革,包括改革用人制度、创新考评制度、完善分配制度及建立服务制度等。其次,转变观念,创新管理实践。有效实行人本管理、分类管理、职能管理、开发管理及依法管理是解决管理职能偏位等实践操作问题的根本出路。最后,培育与建设教育人才市场,建立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及服务系统;完善社会保障系统;优化政策环境、学术环境以及社会大环境是解决高校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问题的外部保障。
     高校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是一个关系到高校自身以及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相关问题的解决需要政府、社会、高校及高校人力资源自身等多方主体的共同努力,只有通过持续的理念创新、制度创新及实践创新以及外部支持系统的构建与外部环境的优化,才能不断开创高校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工作的新局面。
During the 21st century,a knowledge economy time, human resources have become the first resource of our society and the essential resource which affects the development of various organizations. The study in 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has become a hot spot. The problems of 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also have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the society.
     Along with the social openness, the talents belong to the society. In order to build their own talent core competitiveness, the high institutes must not only develop the interior human resources, but also develop all the valuable exterior human resources. In this way, the connotation of human resources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should be enriched.
     The 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has its speciality compared with that in the enterprises becaus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Due to its wide scope development, complexity of members, mechanism flexibility and so on, the 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should conform to two principles which are the external consistency and the internal consistency based on educational system.
     A series of problems such as unreasonable allocation, disorderly flowing and divergent function of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are founded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in our country. There are many reasons of these problems. First, the educational talent market is imperfect. Second, the strength of the government macro-control is not enough. Third, the practice of 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is restricted by the ideas of management and systems of education. Fourth, the higher education orientation is unreasonable, and so on.
     The 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needs rationality instruction. First, the system innovation is the foundation, including positively constructing the modern university system, enhancing the independent rights of personnel affairs determination; reforming the inner personnel system deeply, reforming the employment system, innovating the appraisal system, improving the distribution system, establishing the service system and so on. Second, the management practice innovation is the key point, including implementing the classification management, humanity management, function management, development management and legalization management effectively. Finally,building the external support system and improving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are guarantee, cultivating and constructing the educational talent market, strengthening the macro-control of the government, reforming social security system and improving the political, academic and social environment.
     The issue of the 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is a very important subject which relat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igher schools and the higher education. The improvement of this practice depends on the joint effort of the government, the society and the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through the unceasing innovation in the fields of ideas, systems and external guarantee.
引文
① 董小龙,周澜. 关于“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论思考”[J].中国行政管理,2003(12):17.
    ② 陈蓉. 论知识经济时代高校人力资源的管理[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5(2):73.
    
    ① 罗丹. 对高教人力资源重要性的探讨[J]. 当代教育论坛.,2005(9):22.
    ② 陈永清、于毓蓝. 试论全球化视野中的高校人事管理[J]. 学海,2003(5):187-190.
    ③ 陈利群,林大静. 高校人力资源优化配置若干问题的探讨[J]. 西北医学教育,2005(8)
    
    ① 徐晓忠,徐小军等. 国外高校教师聘任制的特点及启示[J]. 中国高等教育研究,20049(7):60-61.
    ② 屈琼斐. 美国大学终身聘任后评审制[J]. 比较教育研究,2006(2)52-56.
    ③ 翁舟峰、张兴琳. 美国高校兼职教师的现状[J]. 比较教育研究,2005(7):39.
    ① 发达国家促进高校人才合理流动的主要措施. 中国人事报,2001-5
    ② Mertler,Craig A.. Alternative Classification Scheme for Teaching Performance Incentives Using a Factor Analytic Approach. ERIC-NO:ED447107[EB/OL]. http://www.askeric.org/.
    ③ Plater,William M.(2001) A Profession at Risk: Using Post-tenure Review to Save Tenure and Create an International Future for Academic Community, Change, Vol.33,NO.4:53-57.
    ④ 中国驻芝加哥总领事馆教育组. 从明尼苏达大学和伊利诺伊大学看美国大学教师聘用与考核管理体系[J]. 世界教育信息,2006(5):48-49.
    ① 古青. 浅议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及对策[J]. 江苏高教,2004(5):102.
    ② 蔡晓星. 略论新世纪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J]. 辽宁教育研究,2002(11):27.
    ③ 黄勋敬.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探析[J]. 科学与管理,2001(2):45.
    
    ① 赵曙明. 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M]. 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8:1.
    ② 赵曼主编.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 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2:3.
    ③ 颜春杰主编. 新编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8.
     ① 赵曼主编.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 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2:3-4.
    ① 吴静,斯荣喜. 大学生参与管理的实证研究[J]. 教育发展研究,2005(10):110.
    ② 林贞和,方壮友. 关于校董事会地位与作用问题的探讨——蒹谈汕头大学校董事会在学校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J]. 中国高教研究,2001(10):28-29.
    ③ 颜春杰主编. 新编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0-11.
    
    ① 吴春华、温志强主编.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51.
    ② 吴春华、温志强主编.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63.
    ③ 王相平. 高校人事管理工作的改革与发展新思路[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7):381.
     ① 吴春华、温志强主编.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66~67.
    ① 姜仁良 高校人力资源合理开发与科学管理的对策研究[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5(10):15.
    ② 李宪武,罗先良. 高校人力资源开发浅论[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6):32.
    ③ [美]罗纳德·W ·瑞布著,褚宏启,李铁等主译.教育人力资源管理——一种管理的趋向(第六版)[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3:8.
    ④ 陈南飞.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与对策. http://www.cmo.com.cn/ml/rlzy/200506-1.htm
     ① 颜春杰主编. 新编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26-29.
     ① 转引自刘晓峰.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 安徽:合肥工业大学,2002:12-13.
     ① 赵曼主编.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 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2:20.
     ① 石金涛主编. 现代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40-44
     ① 颜春杰主编. 新编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30-33.
     ① 赵曙明. 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M]. 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8:139.
    
    ① 赵曙明. 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M]. 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8:140.
    ② 赵曙明. 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M]. 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8:142-143.
     ① 赵曙明. 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M]. 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8:144-145.
     ① 肖美良. Z 理论在我国大学管理中的应用[J].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1):33.
    
    ① 钟启泉,金正扬,吴国平主编. 解读中国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② 程六生. 关于高校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一些思考[J]. 中国高教研究. 2005(10):50.
    ③ 朱新称,卓义周. 高校青年教师职业满意度调查:分析与对策[J]. 高等教育研究,2005(5):59.
    ④ 周光礼. 论公立高校与教育职员的关系[J]. 高等教育研究,2005(9):54.
    ⑤ 马强. 高校人事管理革新初探[J]. 江苏高教,2005(5):95.
    
    ① 周巧玲. 高校学术人才流失:从学术人员管理角度思考[J]. 教师教育研究,2004(5):45.
    ② 刘鸿亮,岳秀红. 透析高校师资管理中的人才流失现象[J]. 教育探索,2005(3):55.
     ① 邹琨. 高校师资合理有序流动的机制研究[硕士学位论文]. 江苏:扬州大学,2005:13.
     ① 张维迎. 大学的逻辑[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8.
    
    ① 王相平. 高校人事管理工作的改革与发展新思路[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7):382.
    ② 陆扬琳. 对构建高校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的思考[J].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1):26.
    
    ① 陈发美,卓义周. 论高校人事管理工作的现状及其对策[J]. 政法学刊,2002(2):94.
    ② 陈乃玲. 以科学发展观推进高校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转变[J]. 2005(3):41.
     ① 陈利群,林大静. 高校人力资源优化配置若干问题的探讨[J]. 西北医学教育,2005(8):12.
     ① 赵曙明、龚放、顾建平、常文磊. 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之举——深化我国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政策建议[J]. 高等教育研究,2005(4):20.
    ① 肖国安. 论现代大学制度下高校内部运行机制的构建[J]. 煤炭高等教育,2006(5):6.
    ② 芦文慧.市场经济视野下现代大学制度的重构[J].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113.
    ① 朱伟华,卢波. 聘任制:高校教师学术骨干队伍建设的双刃剑——关于高校完善全员聘任制的若干思考[J]. 教师教育研究,2004(9):43.
    ② 毕宪顺. 高等学校教育职员制度研究. http://www.zaome.com/read/177410
    ③ 山鸣峰,李双.从人事代理到人才派遣——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化[J]. 教育发展研究,2005(11):57.
    
    ① 山鸣峰,李双.从人事代理到人才派遣——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化[J]. 教育发展研究,2005(11):57.
    ② 袁迎菊.关于高校管理者绩效考核体系的若干问题[J].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75.
    ③ 黄修权. 论高校人事制度的创新点[J].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133.
    
    ① 王莉. 高校劳动工资分配制度改革探析[J]. 江苏高教,2005(5):94.
    ② 张建祥. 高校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新机制探索[J]. 高等教育研究,2002(3):61.
    
    ① 王黎. 论高校人事制度改革中的人本精神[J].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11):47.
    ② 傅江平. 高校教师队伍可持续发展新探[J]. 教育评论,2005(5):52.
    ③ 赵欢君. 学校心理契约构建与教师管理[J]. 教育评论,2005(3):22-24.
    
    ① 汪平,彭省临.高校人事管理应转入战略性管理新阶段[J]. 现代大学教育,2002(4):79.
    ② 王蓓颖. 探索高校教师管理的新路径[J]. 教师教育研究,2005(6):48.
    ③ 徐敏,李明. 试论教师队伍的人本化管理[J]. 中国高教研究,2005(10):52.
     ① 转引自唐炜. 树立以人为本理念 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J].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11):46.
     ① 赵曙明、龚放、顾建平、常文磊. 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之举——深化我国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政策建议[J]. 高等教育研究,2005(4):22.
     [1] 赵曙明、龚放、顾建平、常文磊. 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之举——深化我国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政策建议[J]. 高等教育研究,2005(4):21.
    ① 赵曙明、龚放、顾建平、常文磊. 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之举——深化我国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政策建议[J]. 高等教育研究,2005(4):21.
    ① 程六生. 关于高校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一些思考[J]. 中国高教研究. 2005(10):51.
    ① 转引自翁舟峰、张兴琳. 美国高校兼职教师的现状[J]. 比较教育研究,2005(7):39.
    ② 翁舟峰、张兴琳. 美国高校兼职教师的现状[J]. 比较教育研究,2005(7):39.
    ① 贺美英等.对高校校友资源的再认识[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6):78.
    ② 贺美英等.对高校校友资源的再认识[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6):80.
    ③ 顾寅生,宋桂兰. 开发校友资源 促进学校发展[J]. 2002(3):110.
    ④ 周自强,白明.全面认识与合理开发高校校友资源[J].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2):58.
    
    ① 姜全红.关于高校校友资源开发的思考[J]. 江苏高教,2006(5):49.
    ② 刘友霞. 校长的使命与挑战:学校人力资源开发[J]. 教育发展研究,2005(12):92.
     ① [美] 彼得·圣洁. 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M],上海:三联书店,1994.
     ① 陈鹏.高校教师聘任制的法律透视[J].中国高教研究,2005(1):61.
    ① 陈鹏.高校教师聘任制的法律透视[J].中国高教研究,2005(1):63.
    ② 骆腾,陈发美. 教师职务聘任制下的聘用合同管理[J]. 现代教育科学,2006(3):74.
     ① 楼世洲. 试论教师社会保障体制的改革[J].教育科学,2000(3):60.
    ② 转引自刘晓峰.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 安徽:合肥工业大学,2002:55.
    [1] 赵曙明.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M].中国人事出版社,1998.
    [2] 赵曼.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2.
    [3] 黄维德,董临萍. 人力资源管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
    [4] 吴春华,温志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5] 甘阳,李猛.中国大学改革之道[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6] 张维迎.大学的逻辑[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7] [美]罗纳德·W ·瑞布著,褚宏启,李铁等主译.教育人力资源管理——一种管理的趋向(第六版)[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3.
    [8] 陈刚,吴焕明. 人力资源管理方法[M]. 广东: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
    [9] 朱永新. 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0] 连玉明. 学习型组织[M]. 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3.
    [11] [英]罗斯玛丽·哈里森,[荷]约瑟夫·凯塞尔著,周金泉译. 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开发——一个组织的视野[M].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12] 钟启泉,金正扬,吴国平主编. 解读中国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13]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essential perspectives, 2/e, by Robert L. Mathis and John H.
    [1] 乔锦忠. 高校教师工资制度改革研究[J]. 高等教育,2007(3):50-52.
    [2] 刘永芳.美国公立学校优秀教师激励体系及其评价[J]. 外国教育研究,2006(2):52-56.
    [3] 谢志新,高宇列.转型期高校人力资源合理开发与利用浅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6(5):145-147.
    [4] 骆腾,陈发美.教师职务聘任制下的聘用合同管理[J]. 现代教育科学,2006(3):72-74.
    [5] 孙美龙.教育自我管理的方法[J]. 中国教育学刊,2006(4):77-78.
    [6] 屈琼斐.美国大学终身聘任后评审制[J]. 比较教育研究,2006(2):52-56.
    [7] 芦文慧.市场经济视野下现代大学制度的重构[J].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112-115.
    [8] 姜全红.关于高校校友资源开发的思考[J]. 江苏高教,2006(5):47-49.
    [9] 谢笑珍.中美一流大学人力资源结构与遴选标准比较[J]. 比较教育研究,2006(3)
    [10] 冯晶晖. 高校校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 管理科学,2006(4):113.
    [11] 李莹,邢延龄.大学组织行政人员的二元劳动力市场[J].辽宁教育研究,2006(9):42-44.
    [12] 王淑文.高校校友资源发掘与利用思考[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06(4):102-104.
    [13] 谈松华.人力资源开发与人才强国战略 [J].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05(2):3-9.
    [14] 李志锋.论当代高校人力资源与开发管理[J]. 教育论丛 2005(1):137-138.
    [15] 马强.高校人事管理革新初探[J]. 江苏高教,2005(5):95-97.
    [16] 黄修权.论高校人事制度的创新点[J].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5):133-135.
    [17] 陈蓉.论知识经济时代高校人力资源的管理[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73-74;
    [18] 姜仁良.高校人力资源合理开发与科学管理的对策研究[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5(10):15-17;
    [19] 刘笳.高校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机制创新[J].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115-117;
    [20] 罗涛,王赟.创新山东人才资源开发与管理机制[J]. 理论学刊 2005(9):119-121.
    [21] 安双宏. 论印度普通大学内容管理的特色[J]. 比较教育研究,2005(8):13-16.
    [22] 周琴,周亚夫.论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在高校教师队伍管理中的应用[J]. 引进与咨询 2005(10):19-20.
    [23] 罗丹.对高校人力资源重要性的探讨[J]. 当代教育论坛 2005(9).
    [24] 程六生.关于高校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一些思考[J]. 中国高教研究 2005(10):50-51.
    [25] 傅江平. 高校教师队伍可持续发展新探[J]. 教育评论,2005(5):50-53.
    [26] 翁舟峰,张兴琳.美国高校兼职教师的现状[J]. 比较教育研究,2005(7):38-42.
    [27] 王莉.高校劳动工资分配制度改革探析[J]. 江苏高教,2005(5):93-94.
    [28] 洪映君.高校行政管理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及其对策[J]. 世界教育信息,2005(5):36-37.
    [29] 缪丽.对美日教师聘任制度的思考[J]. 世界教育信息,2005(2):18-20.
    [30] 陈鹏.高效教师聘任制的法律透视[J]. 中国高教研究,2005(1):61-63.
    [31] 鲜静林,陈治华.关于高校教师人力资源开发的思考[J]. 中国高教研究,2005(6):45-46.
    [32] 王黎.论高校人事制度改革中的人本精神[J].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11):47-50.
    [33] 山鸣峰,李双.从人事代理到人才派遣——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化[J]. 教育发展研究, 2005(11):57-60.
    [34] 刘友霞.校长的使命与挑战:学校人力资源开发[J]. 教育发展研究,2005(12):92-93.
    [35] 赵曙明,龚放,顾建平,常文磊.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之举——深化我国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政策建议[J].高等教育研究,2005(4):18-24.
    [36] 周自强,白明.全面认识与合理开发高校校友资源[J].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2):56-59.
    [37] 王洪才.现代大学制度的内涵及其规定性[J].教育发展研究,2005(11):41-44.
    [38] 赵欢君.学校心理契约构建与教师管理[J]. 教育评论,2005(3):22-24.
    [39] 贺美英等.对高校校友资源的再认识[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6):78-82.
    [40] 周勇,吴湘萍.教育人力资源开发[J].人才开发,2004(3):38-39.
    [41] 周海涛.体制创新:构建现代大学制度的关键[J].中国高等教育,2004(17):32-34.
    [42] 李先武,罗先良.高校人力资源开发浅论[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6):32-34.
    [43] 赵普光.高校人力资源开发:基于问题的思考[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7):11-13.
    [44] 古青.浅议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及对策[J]. 江苏高教 2004(5):102-104.
    [45] 王相平.高校人事管理工作的改革与发展的新思路[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7):381-384.
    [46] 袁迎梅.关于高校管理者绩效考核体系的若干问题[J].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72-76.
    [47] 高嘉勇.新世纪高校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 承德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1):5-7.
    [48] 刘定山.加快人力资源开发 保障学校持续发展[J].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1):82-84.
    [49] 张顺能.高校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策略[J]. 广西社会科学,2004(5):184-186.
    [50] 徐庆国.高校教师激励机制初探[J].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5):70-72.
    [51] 徐文,赵文华.中美研究型大学管理岗位设置的比较研究[J]. 比较教育研究,2004(7):78-82.
    [52] 苏伟洲,张洪.浅谈高校新型绩效评估模式的构建[J].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56-57.
    [53] 王小兵.高校人力资源激励机制分析[J]. 株洲工学院学报,2004(3):121-122.
    [54] 朱伟华,卢波.聘用制:高校教师学术骨干队伍建设的双刃剑——关于高校完善全员聘用制的若干思考[J].教师教育研究,2004(5):40-43.
    [55] 侯爱民.学校人力资源的开发管理初探[J]. 前沿,2003(6):72-74.
    [56] 陈晶瑛.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强化[J].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76-78.
    [57] 张秀军,冯凡彦.论高校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中的保障机制[J]. 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3(2):65-67.
    [58] 曹阳.高校员工绩效考核的原则与方法[J]. 交通高教研究,2003(3):43-45.
    [59] 陈永请,于毓蓝.试论全球化视野中的高校人事管理[J]. 学海,2003(5):187-190.
    [60] 吴月红,张殿栋.高等院校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体系的构建[J]. 辽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66-67.
    [61] 孙小黎,周青萍.试析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相关问题[J]. 温州大学学报,2002(2):23-25.
    [62] 汪平,彭省临.高校人事管理应转入战略性管理新阶段[J]. 现代大学教育,2002(4):79-81.
    [63] 段根良.对高校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几点认识与思考[J].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73-76.
    [64] 杨晓龙.浅论高校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6):88-89.
    [65] 蔡晓星.略论新世纪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J]. 辽宁教育研究,2002(11):27-28.
    [66] 张建祥.高校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新机制探索[J]. 高等教育研究,2002(3):59-62.
    [67] 齐泽旭.教育人才市场功能初探[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2002(4):57-59.
    [68] 林贞和,方壮友. 关于校董事会地位与作用问题的探讨——蒹谈汕头大学校董事会在学校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J]. 中国高教研究,2001(10):26-30.
    [69] 周学军.21 世纪江西高校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的研究[J]. 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1(2):73-75.
    [70] 黄勋敬.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探析[J]. 科学与管理,2001(2):44-46.
    [71] 陈仑.浅议 21 世纪高校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J]. 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3):30-31.
    [72] 文玉花.新时期高校人力资源的现实思考[J]. 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1(4):14-15.
    [73] 尹碧兰.浅论高校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J]. 中国人才论坛,2001(3):32-33.
    [74] 李建忠.印度高校内部人力资源配置和管理[J]. 比较教育研究,2001(12):6-10.
    [75] 李庆才.美国高校人力资源配置及管理模式培训考察报告[J].辽宁教育研究,2001(8):13-18.
    [76] 熊仲超.高校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问题初探[J]. 经济问题探索,2000(7):124-125.
    [77] 刘世举.高校人力资源开发与使用中的问题与对策[J].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0(3):27-29.
    [78] Mertler,Craig A.. Alternative Classification Scheme for Teaching Performance Incentives Using a Factor Analytic Approach. ERIC-NO:ED447107[EB/OL]. http://www.askeric.org/.
    [79] Plater,William M.(2001) A Profession at Risk: Using Post-tenure Review to Save Tenure and Create an International Future for Academic Community, Change, Vol.33,NO.4:53-57.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