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曾巩的文化品格与诗文创作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曾巩文化品格的形成与宋代文人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曾巩对儒家“内圣之学”的开拓,影响了他的政治观、人生观,及其诗文创作。本文力图从儒道与人生、儒道与文学的关系入手,对曾巩的为人、为文作具体细致的分析。全文包括以下二部分:
     上编“文化品格”分为三章。第一章分析宋代士人的社会关怀和文化心态,曾巩文化品格的形成与北宋中期的儒学复古主义运动的关系。第二章阐述曾巩对“道”的理解和“道”对曾巩的影响。作为一名醇儒,曾巩对道的理解有着独特之处,曾巩的道偏重于心性修养,他认为一个人只要能“尽性”就能达到“诚”的境界,就可以同流于天地,因此他特别注重心性涵养,做到去就语默都不悖于理。由于他强调修身为本,他的政治思想以教化为主。第三章阐明曾巩的人生思考和处世方式,曾巩在现实生活中常以对道的持守来超越现实困境。
     下编“诗文创作”共六章。第一章分析曾巩的文道观,并与欧阳修、王安石、苏轼等古文家的文道观进行比较,他的文道观与他的哲学思想密切相关,由于他的政治思想重在教化,因此他很看重文学的社会政治功用。第二章对他的文章体式进行分析,包括九种文体。第三章着重从情感态度、文章结构、语言运用三个方面探讨其散文的艺术特点。第四章分析曾巩散文的语言特点。第五章阐述曾巩古文对宋代朱熹、明代唐宋派、清代桐城派的影响。第六章分析曾巩的诗歌主张及诗歌创作。对曾巩诗歌内容进行分析;对曾巩诗歌进行前后分期;对诗歌的语言运用、意境营造、情感态度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对曾巩诗歌的特点与缺点进行探讨,曾巩在诗歌创作上虽然谈不上是名家,但他以自己的创作实绩对宋调的形成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Zonggong' s cultural character dated back to literati society of Song Dynasty, Zenggong focused on temperament training of Confuciannism. This influenced his standpoint of politics、view of life and his Poetry and Prose works.This essay discuss Zenggong's life style、Poetry and Prose works which base on the relationship of Confuciannism and life、Confuciannism and liturature.
     Part one is concerned with Zenggong' s cultural character. It is made up of three chapters. Chapter one is about sociel care and cultural psychology of Song Dynasty' literati. that is, Zonggong' s cultural character dated back to the mid-Song Dynasty when the society under a great change ,which had a deep influence on sociel culture. The formation of his cultural character is based on his thinking of Confuciannism and contemporary atmosphere. Chapter two is about Zonggong' s view on "dao" and "dao" influence his thoughts. As a pure Confucian literati, Zenggong shows his distinctive view on "dao" .Zenggong thought that a person could attain sincerity if he payed attention to temperament training, and this person would change as universe. Due to emphasizing temperament training,his political thoughts stressed enlightening people by education. Chapter three is about Zenggong' s life thinking and life style. he exceeded reality difficulty by lofty spirit which came from his persisting "dao" .
     The second part focus on Zenggong' s poetry and prose works, including six chapters. Chapter one is about Zenggong' s "wen dao doctrine" , his "wen dao doctrine" is linked with his philosiphy thoughts, because he stressed enlightening people by education,he focused on literature' s politicle and social function. Chapter two disscusses Zenggong literary works' form, including nine form of literary works. Chapter three is about Zenggong' s prose style and the foundation' cause from his feelings、structure and language. Chapter four is about Zenggong' s prose language which includs Zenggong' s thingking on language and his prose language feature. Chapter five is about Zenggong' literature thoughts which influence upon Zhuxi of Song Dynasty, Tangsong group of Ming Dynasty and Tongcheng group of Qing Dynasty. Chapter five discusses the poetic content, the poetic periods and the poetic artistic manifestation, which contains three sections:language、the special expression and feelings. at last, focusing on feature and shortcoming of Zenggong' poems. Zenggong' poems are not excellent,but his working makes a stormy sea stormier to Song accent' starting.
引文
[1]陈晓芬《传统与个性——唐宋六大家与儒佛道》,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31页。
    [2]刘埙《隐居通议》卷14,《丛书集成初编》,商务印书馆1937年,150页。
    [3]宁瑞鲤《重刻南丰先生文集序》,《曾巩集》附录二,中华书局1998年,819页。
    [4]康熙《御选古文渊鉴》卷53,《文渊阁四库全书》1418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534页。
    [1]陈圣《论曾巩的哲学思想》,江西省江西文学艺术研究所编《曾巩研究论文集》,江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
    [2]王水照《曾巩散文的评价问题》,江西文学艺术研究所编《曾巩研究论文集》,江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
    [3]朱安群《从鼎鼎大名到世罕见之》,《文艺理论家》1998,第1期。
    [4]苏辙《挽词》,《曾巩集·附录二》,中华书局1998年,806页。
    [5]秦观《哀词》,《曾巩集·附录二》,中华书局1998年,805页。
    [6]王震《南丰先生文集序》,《曾巩集·附录二》中华书局1998年,810页。
    [1]朱熹《楚辞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年,300页.
    [2]王国维《宋代之金石学》,《王国维遗书》第五册《静安文集续编》,上海书店 1983年,70页。
    [3]陈寅恪《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金明馆丛稿二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年,245页。
    [4]邵博《邵氏闻见录》卷1,中华书局 2006年,2页.
    [5]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9端拱元年,中华书局 1979年,649页.
    [6]周煇《清波杂志》卷1“祖宗家法”,刘永翔《清波杂志校注》,中华书局 1994年,15-18页。
    [7]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卷1,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年,3页.
    [8]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8太平兴国二年,中华书局 1979年,394页。
    [9]叶梦得《石林燕语》卷5,中华书局 1997年,72页。
    [10]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卷1,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年,24页。
    [11]引自赵翼《廿二史札记》卷25“宋恩赏之厚”,中国书店 1990年,333页。
    [1]脱脱《宋史·文苑传》卷439,中华书局 1977年,12997页。
    [2]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7乾德四年,中华书局 1979年,171页。
    [3]冯琦《宋史纪事本末》卷17太宗致治,上海商务印书馆 1936年,83页。
    [4]文莹《湘山野录》卷中,中华书局 1984年,23页。
    [5]刘攽《中山诗话》,何文焕《历代诗话》上册,中华书局 2004年,284页。
    [6]脱脱《宋史》卷293,中华书局 1977年,9793页。
    [7]陈植锷《北宋文化史述论》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2,2-3页。
    [8]赵翼《廿二史札记》卷25“宋制禄之厚”,中国书店 1990年,330页。
    [9]叶梦得《石林燕语》卷5,中华书局 1997年,72页。
    [10]钱穆《国史大纲》,商务印书馆 1997年,164页。
    [1]范仲淹《岳阳楼记》,曾枣庄《全宋文》第9册卷386,巴蜀书社 1994年,775页。
    [2]《大学》,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 2005年,4页。
    [3]《论语·坐仁》,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 2005年,71页。
    [4]《论语·泰伯》,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 2005年,104页。
    [5]《论语·述而》,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 2005年,94页。
    [6]《孟子·梁惠王上》,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 2005年,211页。
    [7]《中庸》,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 2005年,17页。
    [8]余英时《中国知识分子论》,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7年,164页。
    [1]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二卷第1编,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年,226页。
    [2]石介《怪说》,《徂徕石先生文集》卷5,中华书局 1984年,60页。
    [3]欧阳修《徂徕石先生墓志铭》,《徂徕石先生文集》附录二,中华书局 1984年,260页。
    [4]欧阳修《与张秀才棐第二书》,《欧阳修全集·居士外集》卷67,中华书局 2001年,978页。
    [5]王安石《奉酬永叔见赠》,《王文公文集》卷55,上海人民出版社,620页。
    [6]徐复观《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台湾商务印馆 1969年,21-22页。
    [7]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二卷第3编,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年,390页。
    [8]司马光《涑水纪闻》卷2,中华书局 1997年,33页。
    [1]冯琦《宋史纪事本末》卷25郭后之废,商务印书馆 1937年,49页。
    [2]韩琦《欧阳修墓志铭》,《欧阳修全集》附录卷二,中华书局 2001年,2702页。
    [3]欧阳修《论杜衍范仲淹等罢政事状》,《欧阳修全集·奏议》卷170,中华书局 2001年,1626页。
    [4]孙复《春秋尊王发微》桓公三年条,引自《宋元学案》卷二《泰山学案》,中华书局 2001年,45页。
    [5]冯琦《宋史纪事本末》卷17太宗致治,商务印书馆 1937年,84页。
    [6]冯琦《宋史纪事本末》卷2天圣灾议,商务印书馆 1937年,53页。
    [7]苏舜钦《诣匦疏》,《全宋文》第1册卷874,巴蜀书社 1994年,5页。
    [8]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二卷第二编,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年,194页。
    [9]欧阳修《镇阳读书》,《欧阳修全集·居士集》第一册卷2,中华书局 2001年,35页。
    [10]郭豫衡《北宋文章的两个特征》,《历代散文研究》,山西人民出版社 1986年,244页。
    [11]欧阳修《徂徕先生墓志铭》,《徂徕石先生文集》附录二,中华书局 1984年,260页。
    [12]引自《徂徕石先生文集》附录二,中华书局 1984年,263-264页。
    [13]石介《原乱》,《徂徕石先生文集》卷5,中华书局 1984年,64页。
    [1]《春秋公羊传注疏》卷18,《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 1980年,2297页。
    [2]佐藤一郎《中国散文史》,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年,50页。
    [3]欧阳修《尹师鲁墓志铭》,《欧阳修全集·居士集》第2册卷28,中华书局 2001年,432页。
    [4]苏洵《上枢密韩太尉书》,《唐宋八大家全集·苏洵》卷5,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1997年,91页。
    [5]苏洵《六国论》,《唐宋八大家全集·苏洵》卷3,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1997年,14页。
    [6]赵汝愚《皇朝名臣奏议·自序》,引自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卷76,《文渊阁四库全书》614册,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3年,1000页。
    [7]王禹偁《待漏院记》,《全宋文》第4册卷152,巴蜀书社 1994年,463页。
    [1]欧阳修《论军中选将劄子》,《欧阳修全集》第六册卷99,中华书局 2001年,1520页。
    [2]李春青《宋学与宋代文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142页。
    [3]脱脱《宋史·忠义传序》卷446,中华书局 1977年,13149页。
    [4]欧阳修《论包拯除三司使上书》,《欧阳修全集·奏议》卷112,1693页。
    [5]欧阳修《与高司谏书》,《欧阳修全集·居士外集》卷68,988页
    [6]欧阳修《上范司谏书》,《《欧阳修全集·居士外集》卷67,973页。
    [7]黄宗羲《宋元学案·安定学案》,中华书局 2001年,24页。
    [8]黄宗羲《泰山学案·宋元学案》,中华书局 2001年,110页。
    [9]黄宗羲《泰山学案·宋元学案》,中华书局 2001年,101页。
    [10]脱脱《宋史·范仲淹传》卷314,中华书局 1977年,10267页。
    [11]黄宗羲《高平学案·宋元学案》,中华书局 2001年,137页。
    [1]欧阳修《答祖择之书》,《欧阳修全集·居士外集》卷70,中华书局 2001年,1009页。
    [2]欧阳修《朋党论》,《欧阳修全集·居士集》卷17,中华书局 2001年,297页。
    [3]引自邵博《邵氏闻见后录》卷15,中华书局 2006年版,120页。
    [4]欧阳修《相州昼景堂记》,《欧阳修全集·居士集》卷40,中华书局 2001年,586页。
    [5]苏轼《<六一居士集>序》,《东坡全集》卷34,《文渊阁四库全书》1107册,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3年,488页。
    [6]王铚《默记》卷下,中华书局,1981年版,39页。
    [7]欧阳修《世人作肥字说》,《欧阳修全集·笔说》卷129,中华书局 2001年,1970页。
    [8]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六引《钟山语录》,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年,37页。
    [1]吴乔《围炉诗话》卷4,郭绍虞《清诗话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年,580页。
    [2]李觏《答李观书》,《直讲李先生文集》卷28,中华书局 1981年,321页。
    [3]韩愈《与李翱书》,《韩愈全集·文集》卷3,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年,181页。
    [4]司马光《颜乐亭颂》,曾枣庄《全宋文》28册卷1224,巴蜀书社 1994年,593页。
    [5]钱锺书《谈艺录》卷16,中华书局 1999年,63页。
    [6]苏轼《韩愈论》,《东坡全集》卷42,《文渊阁四库全书》1107册,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3年,603页。
    [7]王禹偁《朋党论》,曾枣庄《全宋文》第四册卷151,巴蜀书社 1994年,440页。
    [8]欧阳修《朋党论》,《欧阳修全集·居士集》卷17,中华书局 2001年,297页。
    [9]沈松勤《北宋文人与党争——中国士大夫群体研究之一》,人民出版社 1998年,48-55页。
    [10]程杰《北宋诗文革新研究》,内蒙教育出版社 2000年,460页。
    [1]吉川幸次郎《宋元明诗概说》,中州古籍出版社1979年,中华书局2001年,22页。
    [2]范仲淹《和葛闳侍丞接花歌》,《全宋诗》卷165,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1869页。
    [3]欧阳修《游鲦亭记》,《欧阳修全集·居士外集》卷64,中华书局2001年,939页。
    [4]欧阳修的《与尹师鲁第一书》,《欧阳修全集·居士外集》卷69,中华书局2001年,997页。
    [5]苏辙《诗病五事》,《栾城集·栾城三集》中华书局2004年,1229页.
    [6]《易经·系辞传上》,周振甫《周易译注》,中华书局2005年,246页。
    [7]范仲淹《与知郡职方三》,《全宋文》79册卷165,巴蜀书社1994年,1869页。
    [1]欧阳修《送秘书丞宋君归太学序》,《欧阳修全集·居士集》卷44,中华书局2001年,630页。
    [2]欧阳修《送杨辟秀才》,《欧阳修全集·居士集》卷2,中华书局2001年,23页。
    [3]欧阳修《读书》,《欧阳修全集·居士集》卷9,中华书局2001年,139页。
    [4]韩琦《欧阳修墓志铭》,引自《欧阳修全集》附录卷3,中华书局2001年,2704页。
    [1]何焯《义门读书记》卷41,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747页。
    [2]《周易·系辞上》,周振甫译注,中华书局2005年,234页、249页。
    [3]《老子》第20章,魏源《老子本义》,《诸子集成》,上海书店1996年,19页。
    [4]《老子》第71章,魏源《老子道德经》,《诸子集成》,上海书店1996年,12页。
    [5]《庄子·大宗师》,郭庆藩《庄子集释》,《诸子集成》,上海书店1996年,112页。
    [6]《论语·里仁》,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2005年,72页。
    [7]《孟子·离娄上》,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2005年,287页。
    [1]韩愈《原道》,《韩愈全集·文集》卷1,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120页。
    [2]韩愈《读墨子》,《韩愈全集·文集》卷1,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129页。
    [3]韩愈《读鹖冠子》,《韩愈全集·文集》卷1,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128页。
    [4]柳宗元《送僧浩粗》,《柳宗元全集》卷25,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210页。
    [5]柳宗元《送文畅上人登五台遂游和朔序》,《柳宗元全集》卷25,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209页。
    [6]欧阳修《与张秀才棐第二书》,《欧阳修全集·居士外集》卷67,中华书局2001年,977页。
    [7]欧阳修《答李翊第二书》,《欧阳修全集·居士集》卷47,中华书局2001年,668页。
    [8]欧阳修《崇文总目叙释》,《欧阳修全集·崇文总目叙释》卷124,中华书局2001年,1891_1894页。
    [9]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东坡全集》,《文渊阁四库全书》1107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19页。
    [10]苏轼《祭龙井辩才文》,《东坡全集》卷91,《文渊阁四库全书》1108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469页。
    [11]苏轼《王安石赠太傅制》,《东坡全集》卷160,《文渊阁四库全书》1108册,商务印书馆1983年,670页。
    [1]王安石《洪范传》,《王文公文集》上册25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280页。
    [2]曾巩《与章学士书》,《曾巩集》,中华书局1998年。下文有关曾巩诗文均出自此书,不再一一标出。
    [3]朱熹《朱子语类》130,中华书局1986年,3117页。
    [1]朱熹《朱子语类》卷137,中华书局1986年,3272页。
    [2]欧阳修《与张棐秀才第二书》,《欧阳修全集·居士外集》卷67,中华书局2001年,977页。
    [3]欧阳修《答李翊第二书》,《欧阳修全集·居士外集》卷47,中华书局2001年,668页。
    [4]欧阳修《问进士策三酋》,《欧阳修全集·居士集》卷48,中华书局2001年,673页。
    [5]欧阳修《又答宋咸书》,《欧阳修全集·居士外集》卷70,中华书局2001年,1015页。
    [6]欧阳修《笔说》“物有常理”条,《欧阳修全集》卷129,中华书局2001年,1970页.
    [1]苏轼《孟子论》,《东坡全集》卷42,《文渊阁四库全书》1107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593页。
    [2]《中庸》,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2005年,31页。
    [3]《孟子·离娄上》,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2005年,282页。
    [4]张伯行《唐宋八大家文钞》卷14,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297页。
    [5]《孟子·尽心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2005年,349页。
    [6]《孟子·公孙丑上》,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2005年,239页。
    [1]《论语·子罕》,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2005年,21页。
    [2]《论语·公冶长》,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2005年,79页.
    [3]刘勰的《文心雕龙·原道》卷1,《文渊阁四库全书》1478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6页。
    [1]姜洪《重刊元丰类稿序》,《曾巩集》附录二,中华书局1998年,811页。
    [2]张载《张子语录上》,《张载集》,中华书局1978年,312页。
    [3]朱熹《朱文公文集》卷14,《四部丛刊》,204页。
    [4]《孟子·离娄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2005年,292页。
    [1]《庄子·人间世》,郭庆藩《庄子集释》,《诸子集成》,上海书店1996年,112页、67页。
    [2]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年,62_63页。
    [3]《论语·卫灵公》,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2005年,167页。
    [4]《孟子·尽心上》,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2005年,350页。
    [5]欧阳修《六一居士传》,《欧阳修全集·居士集》卷44,中华书局2001年,634页。
    [1]《论语·为政》,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2005年,57页.
    [2]《孟子·告子上》,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2005年,335页。
    [1]黄震《黄氏日抄》卷63,《文渊阁四库全书》708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556页。
    [2]欧阳修《送吴生南归》,《欧阳修全集·居士集》卷7,中华书局2001年,107页。
    [1]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三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9页.
    [2]《大学》,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2005年,3页。
    [3]《中庸》,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2005年,17页。
    [4]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引,《文渊阁四库全书》1384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229页.
    [1]《论语·雍也》,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2005年,91页。
    [2]《论语·宪问》,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2005年,159页。
    [1]林希《曾巩墓志》,《曾巩集》附录一,中华书局1998年,799页。
    [2]曾肇《曾巩行状》,《曾巩集》附录一,中华书局1998年,793页。
    [3]张伯行《唐宋八大家文钞》,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373页。
    [1]脱脱《宋史·王安石传》卷327,中华书局1977年,10546页。
    [2]脱脱《宋史·曾巩传》卷319,中华书局1977年,10390页。
    [3]蔡上翔《王荆公年谱考略》,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53页。
    [4]王令《答王介甫书》,《广陵集》卷27,《文渊阁四库全书》1106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541页。
    [1]王焕镳《曾南丰先生年谱》,商务印书馆1943年,19页。
    [2]曾肇《曾巩行状》,《曾巩集》附录一,中华书局1998年,793页。
    [3]朱熹《大学章句序》,《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2005年,2页。
    [4]《孟子·离娄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2005年,292页。
    [1]《论语·为政》,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2005年,54页。
    [2]《论语·雍也》,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2005年,124页。
    [3]《论语·述而》,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2005年,97页。
    [4]韩愈《原道》,《韩愈全集·文集》卷1,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120页。
    [1]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文渊阁四库全书》1384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268页。
    [2]韩愈《论佛骨表》,《韩愈全集·文集》卷1,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119页。
    [3]石介《怪说上》,《徂徕石先生文集》卷5,中华书局1984年,60页。
    [4]欧阳修《原弊》,《欧阳修全集·居士外集》卷60,中华书局2001年,869页。
    [5]欧阳修《御书阁记》,《欧阳修全集·居士集》卷39,中华书局2001年,567页。
    [6]欧阳修《唐司刑寺大脚迹敕》《欧阳修全集·集古录跋尾》卷139,中华书局2001年,2207页。
    [7]欧阳修《本论中》,《欧阳修全集·居士集》卷17,中华书局2001年,291页。
    [8]李涂《文章精义》,《文渊阁四库全书》1481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809页。
    [1]朱熹《朱子语类》卷126,中华书局1986年,3015页。
    [2]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引,《文渊阁四库全书》1384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229页。
    [3]康熙《御选古文渊鉴》卷52,《文渊阁四库全书》1481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514页。
    [1]曾肇《曾巩行状》,《曾巩集》附录一,中华书局1998年,793页.
    [1]《论语·颜渊》,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2005年,133页。
    [2]《孟子·尽心上》,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2005年,349页。
    [3]林希《曾巩墓志》,《曾巩集》附录一,中华书局1998年,799页。
    [4]曾肇《曾巩行状》,《曾巩集》附录一,中华书局1998年,792页。
    [1]参陈晓芬《传统与个性——唐宋六大家与儒佛道》,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51页。
    [2]司马迁《老子韩非子列传》,《史记》卷60,中华书局2007年,2140页。
    [1]王焕镳《曾南丰先生年谱》,商务印书馆1943年,53页。
    [2]《论语·先进》,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2005年,130页。
    [3]《周易·系辞上》,周振甫《周易译注》,中华书局2005年,238页。
    [4]《孟子·尽心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2005年,351页。
    [5]皇甫谧《高士传》,《续修四库全书》145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47页.
    [1]乾隆《御选唐宋文醇》卷55,《文渊阁四库全书》1447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913页。
    [1]余靖《曾太傅临川十二诗序》,《武溪集》卷3,曾枣庄《全宋文》14册卷567,巴蜀书社1994年,19页.
    [2]李清臣《曾博士易占神道碑》,《琬琰集删存》卷2,上海古籍1990,266_277页。
    [1]《神宗实录·欧阳修传》,引自《欧阳修全集》附录卷二,中华书局2001,2656页。
    [1]刘宗贤《儒家伦理——秩序与活力》,济南齐鲁书社2002年,101页。
    [2]王安石《行述》,《王文公文集·杂著》第六册卷28,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330页。
    [3]欧阳修《仲氏文集序》,《欧阳修全集·居士集》卷43,中华书局2001年,616页。
    [1]黄震《黄氏日抄》卷63,《文渊阁四库全书》708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557页。
    [2]陈晓芬《传统与个性》,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61页。
    [3]朱熹《朱子语类》卷130,中华书局1986年,3106页。
    [4]黄宗羲《宋元学案·庐陵学案》,中华书局1986年,212页。
    [5]林希《曾巩墓志》,《曾巩集》附录一,中华书局1998年,801页。
    [1]曾肇《曾巩行状》,《曾巩集》附录一,中华书局1998年,795页。
    [2]脱脱《宋史·王安石传》卷327,中华书局1977年,10543页。
    [3]吴充《欧阳修行状》,引自《欧阳修全集》附录卷3,中华书局2001年,2693页。
    [1]茅坤《南丰文钞引》,引自高海夫主编《唐宋八大家文钞校注集评》,三秦出版社2004年,3627页。
    [2]林希《曾巩墓志》,《曾巩集》附录一,中华书局1998年,798页。
    [3]孙琮《山晓阁曾南丰先生文选》卷1,引自高海夫主编《唐宋八大家文钞校注集评·南丰文钞》,三秦出版社2004年,3883页。
    [1]曾肇《曾巩行状》,《曾巩集》附录一,中华书局1998年,791页。
    [2]王安石《太常博士曾公墓志铭》,《王文公文集》卷87,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924页。
    [1]欧阳修《答吴充秀才书》,《欧阳修全集·居士集》卷47,中华书局2001年,663页。
    [1]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文渊阁四库全书》1384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223页。
    [2]欧阳修《代人上王枢密求先集序书》,《欧阳修全集·居上外集》卷68,中华书局2001年,984页。
    [1]司马光《答孔文仲司户书》,曾枣庄《全宋文》28册卷1211,巴蜀书社1994年,369页。
    [2]王安石《与祖择之书》,《王文公文集》卷5,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62页。
    [3]张伯行《唐宋八大家文钞》卷15,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311页。
    [4]楼昉《崇古文诀》,《文渊阁四库全书》1354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215页。
    [5]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引,《文渊阁四库全书》1384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279页。
    [6]何焯《义门读书记》卷42,中华书局2006年,789页。
    [1]朱熹《朱子语类》卷137,中华书局1986年,3255页。
    [2]欧阳修《答祖择之书》,《欧阳修全集·居士外集》卷69,中华书局2001年,1009页。
    [3]欧阳修《纵囚论》,《欧阳修全集·居士集》卷17,中华书局2001年,287页。
    [1]欧阳修《答吴充秀才书》,《欧阳修全集·居士集》卷47,中华书局2001年,663页。
    [2]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欧阳修全集·居士集》卷43,中华书局2001年,612页.
    [3]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19《周官新义》,《文渊阁四库全书》1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140页。
    [4]王安石《上人书》,《王文公文集》上册卷2,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44页。
    [1]邵博《邵氏闻见后录》卷14,中华书局2006年,111页。
    [2]朱熹《朱子语类》卷130,中华书局1986年,3109页。
    [3]脱脱《宋史·苏轼传》卷338,中华书局1977年,10814页.
    [4]永瑢《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1,《文渊阁四库全书》1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66页。
    [5]苏轼《范文正公文集序》,《东坡全集》卷34,《文渊阁四库全书》1107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476页.
    [6]苏轼《南行前集序》,《东坡全集》卷34,《文渊阁四库全书》1107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478页。
    [7]苏轼《答谢民师推官书》,《东坡全集》卷75,《文渊阁四库全书》1108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216页.
    [8]袁枚《答友人论文二书》,《小仓山房集》卷19,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319页。
    [9]刘熙载《艺概·文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13_33页。
    [1]吴讷《文章辨体序说》,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41页。
    [1]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文渊阁四库全书》1384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205页。
    [1]张伯行《唐宋八大家文钞》,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254页。
    [2]浦起龙《古文眉诠》卷71,引自高海夫主编《唐宋八大家文钞校注集评》,三秦出版社2004年,3744页。
    [1]吴讷《文章辨体序说》,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41页。
    [2]陈师道《后山诗话》,何文焕《历代诗话》,中华书局2004年,309页。
    [3]王若虚《文辨·韩白优劣论》,《滹南遗老集》卷36,辽海出版社2006年,415页。
    [1]宁瑞鲤《重刻曾南丰先生文集序》,《曾巩集》附录二,中华书局1998年,818页。
    [2]袁瑾洋《略论曾巩题记文的思想内容》,《曾巩研究论文集》,江西文学艺术研究所编,147_153页。
    [3]黄震《黄氏日抄》卷63,《文渊阁四库全书》708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559页。
    [1]朱熹《朱子语类》卷139,中华书局1986年,3314页。
    [1]沈德潜《评注唐宋八大家文读本》卷28,日本吉田利行评注,福冈书铺林磊落堂刻本。
    [2]张伯行《唐宋八大家文钞》卷15,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302页.
    [3]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文渊阁四库全书》1384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286页。
    [4]康熙《御选古文渊鉴》卷53,《文渊阁四库全书》1418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520页。
    [5]吴讷《文章辨体序说》,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42页.
    [6]吴孟复《唐宋古文八家概述》,安徽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145页。
    [7]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327页。
    [1]曾肇《曾巩行状》《曾巩集》附录一,中华书局1998年,795页。
    [2]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文渊阁四库全书》1384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279页。
    [3]沈德潜《评注唐宋八家文读本》卷27,日本吉田利行评注,福冈书铺林磊落堂刻本。
    [1]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145页。
    [2]郭绍虞《宋诗话辑佚》(下)“曾子固文三则”条,中华书局1980年,600页。
    [1]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文渊阁四库全书》1384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234页。
    [2]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引,《文渊阁四库全书》1384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234页。
    [1]张伯行《唐宋八大家文钞》卷14,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276页。
    [2]王焕镳《曾南丰先生年谱》,商务印书馆1943年,87页。
    [3]邵廉《序刻南丰先生文集》,《曾巩集》附录二,中华书局1998年,818页。
    [4]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文渊阁四库全书》1384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245页。
    [1]高步瀛《唐宋文举要》中册甲篇卷7引,中华书局1965年,829页.
    [2]何焯《义门读书记》卷41,中华书局2006年,756页。
    [3]高步瀛《唐宋文举要》甲篇卷7引,中华书局1965年,822页。
    [4]高步瀛《唐宋文举要》甲篇卷7引,中华书局1965年,817页。
    [1]欧阳修《送杨寘序》,《欧阳修全集·居士集》卷44,中华书局2001年,628页。
    [2]欧阳修《苏氏文集序》,《欧阳修全集·居士集》卷43,中华书局2001年,615页。
    [3][5]高步瀛《唐宋文举要》甲编卷六引,中华书局1965年,679页、683页。
    [4]欧阳修《江邻几文集序》,《欧阳修全集·居士集》卷34,中华书局2001年,500页。
    [6]朱熹《朱子语类》卷139,中华书局1986年,3312页。
    [7]欧阳修《六一诗话》,何文焕《历代诗话》,中华书局2004年,267页。
    [8]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文渊阁四库全书》1384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234页。
    [9]高步瀛《唐宋文举要》甲编卷7引,中华书局1965年,816页.
    [1]朱熹《朱子语类》卷139,中华书局1986年,3314页。
    [2]吕祖谦《古文关键》卷63,《文渊阁四库全书》1351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790页。
    [3]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引,《文渊阁四库全书》1384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229页。
    [1]何焯《义门读书记》中册卷41,中华书局2006年,745页。
    [2]刘勰《文心雕龙·论说》,《文渊阁四库全书》1478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27页。
    [3]曾肇《曾巩行状》,《曾巩集》附录一,中华书局1998年,793页。
    [4]张伯行《唐宋八大件文钞》卷17,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347页。
    [5]何焯《义门读书记》中册卷41,中华书局2006年,739页。
    [1]欧阳修《与曾舍人四通四》,《欧阳修全集·书简》卷7,中华书局2001年,2470页。
    [2]王水照《宋代散文风格》,《王水照自选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425页。
    [3]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论例》,高海夫主编《唐宋八大家文钞校注集评》,三秦出版社2004年,7页。
    [1]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文渊阁四库全书》1384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296页.
    [2]康熙《御选古文渊鉴》卷53,《文渊阁四库全书》1418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528页。
    [1]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123页。
    [2]曾肇《曾巩行状》,《曾巩集》附录一,中华书局1998年,793页。
    [1]刘勰《文心雕龙·议对》,《文渊阁四库全书》1478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133页。
    [2]罗大经《鹤林玉露》乙编卷1“奏疏贵简”条,中华书局1997年,133页.
    [3]朱熹《朱子语类》卷136,中华书局1986年,3248页。
    [1]张伯行《唐宋八大家文钞》卷11,上海古籍2007年,232页。
    [2]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123页。
    [3]韩维《曾巩神道碑》,《曾巩集》附录一,中华书局1998年,803页。
    [1]何焯《义门读书记》卷43,中华书局2006年,804页。
    [1]张伯行编《唐宋八大家文钞》卷11,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223页.
    [2]欧阳修《论贾昌朝除枢密使札子》,《欧阳修集·奏议集》卷170,1667页。
    [3]欧阳修《论台谏官言事未蒙听允书》,《欧阳修集·奏议集》卷180,1634页。
    [4]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115页。
    [5]吴讷《文章辨体序说》引,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35页。
    [1]欧阳修《<内制集>序》,《欧阳修全集·居士集》卷41,中华书局2001年,597页。
    [2]脱脱《宋史·曾巩传》卷319,中华书局1977年,10390页。
    [3]曾肇《曾巩行状》,《曾巩集》附录一,中华书局1998年,793页。
    [4]康熙《御选古文渊鉴》卷53,《文渊阁四库全书》1418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534页。
    [5][6]康熙《御选古文渊鉴》卷53,《文渊阁四库全书》1418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490,493页。
    [1]康熙《御选古文渊鉴》卷53,《文渊阁四库全书》1418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491页。
    [1]陈师道《后山诗话》,何文焕《历代诗话》上,中华书局2004年,310页.
    [1]康熙《御选古文渊鉴》卷53,《文渊阁四库全书》1418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493页。
    [2]黄震《黄氏日抄》,《文渊阁四库全书》708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557页。
    [1]苏辙《曾巩挽词》,《曾巩集》附录一,中华书局1998年,806页。
    [1]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148页。
    [2]欧阳修《与章伯镇书》,《欧阳修全集·书简》卷147,中华书局2001年,2405页。
    [3]欧阳修《湖州长史苏君墓志铭》,《欧阳修全集·居士集》卷30,中华书局2001年,454页.
    [1]欧阳修《翰林侍读学士给事中梅公墓志铭》,《欧阳修全集·居士集》卷27,中华书局2001年,413页。
    [2]何焯《义门读书记》中册卷39,中华书局2006年,704页.
    [3]方苞《与程若韩书》,《方苞集》卷6,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181页。
    [4]吴讷《文章辨体序说》,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53页。
    [5]欧阳修《论尹师鲁墓志》,《欧阳修全集·居士外集》卷71,中华书局2001年,1045页。
    [1]高步瀛《唐宋文举要》甲编卷6引,中华书局1965年,761页.
    [2]班固《汉书·司马迁传》卷62,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827页。
    [3]刘勰《文心雕龙·诔碑》卷3,《文渊阁四库全书》1418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18页。
    [4]欧阳修《上王枢秘求先集序》,《欧阳修全集·居士外集》卷68,中华书局2001年,984页。
    [1]欧阳修《石曼卿墓表》,《欧阳修全集·居士集》卷24,中华书局2001年,373页。
    [2]包忠荣《曾巩墓志铭之特色及其价值》,《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1]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庐陵文钞引》,高海夫《唐宋八大家文钞校注集评》,三秦出版社2004年,1479页。
    [1]欧阳修《尚书都官员外郎欧阳公墓志铭》,《欧阳修全集·居士集》卷27,中华书局2001年,421页。
    [2]欧阳修的《石曼卿墓表》,《欧阳修全集·居士集》卷24,中华书局2001年,373页。
    [3]欧阳修《大理寺丞狄君墓志铭》,《欧阳修全集·居士集》卷28,中华书局2001年,428页。
    [4]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130页。
    [1]何焯《义门读书记》卷44,中华书局2006年,845页。
    [1]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136页。
    [1]参杨庆存《宋代散文裁样式的开拓和创新》,中国社会科学1995年,第6期.
    [2]曾肇《曾巩行状》,《曾巩集》附录一,中华书局1998年,796页.
    [1]茅坤《复陈五岳方伯书》,《茅鹿门先生文集》,《续修四库全书》134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577页.
    [2]袁枚《书茅氏八家文选》,《小仓山房集》卷30,江苏古籍1997年,536页。
    [3]曾肇《曾巩行状》,《曾巩集》附录一,中华书局1998年,759页。
    [4]欧阳修《送曾巩秀才序》,《欧阳修全集·居士集》卷44,中华书局2001年,625页。
    [1]引自夏汉宁《曾巩》,中华书局1993年,7页。
    [2]脱脱《宋史·曾巩传》卷319,中华书局1977年,10390页。
    [3]康熙《御选古文渊鉴》卷53引,《文渊阁四库全书》1418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512页。
    [4]郭豫衡《曾巩为人和为文的特征》,《历代散文丛谈》,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326页。
    [5]李涂《文章精义》,《文渊阁四库全书》1481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808页。
    [6]欧阳修《与高司谏书》,《欧阳修全集·居士外集》卷68,中华书局2001年,988页。
    [1]曾肇《曾巩行状》,《曾巩集》附录一,中华书局1998年,796页。
    [1]欧阳修《祭尹师鲁文》,《欧阳修全集·居士集》卷49,中华书局2001年,694页。
    [2]王安石《祭欧阳文忠公文》,《欧阳修全集》附录卷5,中华书局2001年,2687页。
    [1]参陈晓芬《传统与个性——唐宋六大家与儒佛道》,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56_159页。
    [2]韩愈《兰田县丞厅壁记》,《韩愈全集·文集》卷2,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147页。
    [1]吕留良《晚村先生八家古文精选》,引自高海夫《唐宋八大家文钞校注集评》,三秦出版社2004年,3969页.
    [2]朱熹《朱子语类》卷139,中华书局1986年,3312页.
    [3]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论例》.高海大《唐宋八大家文钞校注集评》,三秦出版社2004年,6_8页。
    [1]朱熹《朱子语类》卷139,中华书局1986年,3320页。
    [2]刘勰《文心雕龙·附会》,《文渊阁四库全书》1478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60页。
    [1]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引,《文渊阁四库全书》1384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275页。
    [2]楼昉《崇古文诀》卷27,《文渊阁四库全书》1354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216页。
    [3]高嵣《唐宋八大家》卷8,引自高海夫《唐宋八大家文钞校注集评》卷81,三秦出版社2004年,3862页。
    [4]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中),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197页。
    [5]刘熙载《艺概·文概》卷1,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31页。
    [6]郭绍虞《宋诗话辑佚》(下)“曾子固文三则”条,中华书局1980年,600页.
    [1]刘熙载《艺概·文概》卷1,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31页。
    [2]沈德潜《评注唐宋八家文读本》卷27,日本吉田利行评注,福冈书铺林磊落堂刻本。
    [3]张伯行《唐宋八大家文钞》卷11,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224页。
    [4]康熙《康熙御选古文渊鉴》引,《文渊阁四库全书》1418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495页。
    [5]方东树《昭昧詹言》卷11,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233页。
    [1]欧阳修《释秘演诗集序》,《欧阳修全集·居士外集》卷67,中华书局2001年,978页。
    [2]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王文公文集》上册卷8,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96页。
    [3]高步瀛《唐宋文举要》(中册)甲篇卷七引,中华书局1963年,913页。
    [4]王安石《游褒禅山记》,《王文公文集》上册卷35,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418页。
    [5]王安石《读孟尝君传》,《王文公文集》上册卷33,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395页.
    [6]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文渊阁四库全书》1384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249页。
    [1]朱熹《朱子语类》卷139,中华书局1986年,3310页。
    [2]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文渊阁四库全书》1384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296页。
    [1]黄振林《曾巩的儒学心态初步描述》,《抚州师专学报》1988年,第4期。
    [2]楼昉《崇古文诀》,《文渊阁四库全书》354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218页。
    [3]朱熹《朱子语类》卷139,中华书局1986年,3313页。
    [4]欧阳修《论尹师鲁墓志》,《欧阳修全集·居士外集》卷72,中华书局2001年,978页。
    [1][2]朱熹《朱子语类》卷139,中华书局1986年,3320页、3321页。
    [3]乾隆《御选唐宋文醇》,《文渊阁四库全书》1447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929页。
    [4]何焯《义门读书记》卷41,中华书局2006年,717页。
    [5]张伯行《唐宋八大家文钞》卷17,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355页。
    [6]张伯行《唐宋八大家文钞》卷13,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260页。
    [7]王安石在《王深父墓志铭》,《王文公文集》92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961页。
    [1]欧阳修《论尹师鲁墓志》,《欧阳修全集·居士外集》卷72,中华书局2001年,978页。
    [2]沈德潜《评注唐宋八家文读本》卷27,日本吉田利行评注,福冈书铺林磊落堂刻本。
    [3]脱脱《宋史·曾巩传》卷319,中华书局1977年,10390页。
    [4]刘师培《论文章之音节》,《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128页。
    [5]刘大强《论文偶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6页。
    [1]范温《潜溪诗眼》,郭绍虞《宋诗话辑佚》(上册),中华书局1980年,372 375页。
    [2]吴盂复(《唐宋古文八家概述》,安徽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10页。
    [3]佐藤一郎《中国散文史》,《中国文章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27页。
    [4]宋懋澄《辨文章五声》,王利器校录《九籥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181页。
    [5]参王力《汉语语音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407 413页;唐作藩《上古语音手册》,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年。
    [1]吴讷《文章辨体叙说》,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54页。
    [1]徐艳《试析袁宏道小品的语体解放及其与五四白话散文的关系》,《复旦学报》2002年,第3期。
    [2]《论语·雍也》,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2005年,89页。
    [1]王安石《度支副使厅壁记》,《王文公文集》卷34,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409页。
    [1]参段曹林《略论唐宋散文的句法修辞特点》,《长江学术》2007年,第1期。
    [2]欧阳修《与陈之方书》,《欧阳修全集·居士外集》卷70,中华书局2001年,1013页。
    [3]欧阳修《论尹师鲁墓志铭》,《欧阳修全集·居士外集》卷72,中华书局2001年,1045页。
    [4]朱熹《朱子语类》卷139,中华书局1986年,3309页、3308页。
    [5]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思想史》第3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10页。
    [1]《中庸》,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2005年,39页。
    [2]范温《潜溪诗眼》,郭绍虞辑《宋诗话辑佚》,中华书局1980年,373页。
    [1]刘熙载《艺概·文概》卷1,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31页。
    [2]王震《南丰先生文集序》,曾巩《曾巩集》附录二,陈杏珍、晁继周校点,中华书局1984年,810页。
    [3]欧阳修《送吴生南归》,《欧阳修全集·居士集》卷7,中华书局2001年,107页。
    [1]《论语·雍也》,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2005年,91页。
    [2]康熙《御选古文渊鉴》卷52,《文渊阁四库全书》1418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507页。
    [3]欧阳修《答祖择之书》,《欧阳修全集·居士外集》卷69,中华书局2001年,1009页。
    [4]朱熹《朱子语类》卷139,中华书局1986年,3309页。
    [1]曾国藩《曾文正公全集》,《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538页。
    [1]魏征《隋书·李谔传》卷66,中华书局1973年,1037页。
    [2]欧阳修《送徐无党南归序》,《欧阳修全集·居士集》卷44,中华书局2001年,631页。
    [1]王一夔《元丰类稿序》,《曾巩集》附录二,中华书局1998年,
    [2]脱脱《宋史·曾巩传》卷319,中华书局1977年,10390页。
    [3]《论语·雍也》,《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2005年,
    [4]欧阳修《答曾舍人书》,《欧阳修全集·居士外集》卷,中华书局2001年,978页。
    [5]朱熹《朱子语类》卷139,中华书局1986年,3313页。
    [6]楼眆《崇古文诀》《文渊阁四库全书》1354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217页。
    [7]李涂《文章精义》《文渊阁四库全书》1481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805页。
    [8]何焯《义门读书记》卷43,中华书局2006年,804页。
    [9]袁枚《书茅氏八家文选》,《小仓山房集》卷30,江苏古籍1997,319页。
    [10]茅坤《复陈方岳方伯书》,《续修四库全书》1344册卷8,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576页。
    [11]朱熹《朱子语类》卷133,中华书局1986年,3313页。
    [1]朱熹《朱子语类》卷139,中华书局1986年,3309页、3317页。
    [2]朱熹《朱子语类》卷139,中华书局1986年,3317页。
    [3]张伯行《唐宋八大家文钞》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287页。
    [1]王水照《欧阳修学古文于尹洙辨》,《王水照目选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462页。
    [1]欧阳修《驷不及舌说》,《欧阳修全集·笔说》卷67,中华书局2001年,1967页。
    [2]周裕锴《宋诗学通论》(丙篇),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332页。
    [3]高步瀛《唐宋文举要》甲篇卷7引,中华书局1965年,822页。
    [4]方苞《古文约选序例》,《方苞集》卷4,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612页。
    [1]《诗经·采薇》,姜亮夫等撰《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年,331页。
    [2]张伯行《唐宋八大家文钞·曾文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3页。
    [3]刘勰《文心雕龙·体性》,《文渊阁四库全书》1478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135页。
    [4]康熙《御选古文渊鉴》卷52引,《文渊阁四库全书》1418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501页。
    [5]吴孟复《唐宋古文八家概述》,安徽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220页。
    [1]王安石《祭丁元珍学士文》,《王文公文集》卷81,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877页。
    [2]何焯《义门读书记》卷41,中华书局2006年,749页。
    [3]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文渊阁四库全书》1384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211页。
    [1]何焯《义门读书记》卷42,中华书局2006年,770页。
    [2]王震《南丰先生文集序》,《曾巩集》附录二,中华书局1998年,810页。
    [3]刘熙载《艺概·文概》卷1,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31页。
    [4]高步瀛《唐宋文举要》中册甲篇卷七引,中华书局1963年,822页。
    [5]佐藤一郎《中国文章论·总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26页。
    [6]朱熹《朱子语类》卷139,中华书局1986年,3309页。
    [7]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文渊阁四库全书》1384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249页。
    [8]何焯《义门读书记》卷41,中华书局2006年,737页。
    [1]罗大经《鹤林玉露》甲篇卷5,中华书局1997年,93页。
    [2]王若虚《文辨·韩白优劣论》引,《滹南遗老集》卷36,辽海出版社2006年,415页。
    [1]沈德潜《评注唐宋八大家文读本》卷28,日本吉田利行评注,福冈书铺林磊落堂刻本。
    [2]何焯《义门读书记》卷,中华书局2006年,737页。
    [3]归有光《文章指南·仁集》,引自高海夫《唐宋八大家文钞校注集评》,三秦出版社2004年,3791页。
    [4]脱脱《宋史·欧阳修传》卷319,中华书局1977年,10375页。
    [5]袁枚《书茅氏八家文选》,《小仓山房集》,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536页。
    [1]王水照《曾巩的历史命运——代序》,《抚州师专学报》1988年,第4期。
    [2]朱熹《朱子语类》卷130,中华书局1986年,3113页。
    [3]朱熹《朱子语类》卷139,中华书局1986年,3311页。
    [4]朱熹《朱子语类》卷130,中华书局1986年,3117页。
    [5]刘埙《隐居通议》卷14《年谱序》,《丛书集成初编》,商务印书馆1937年,150页。
    [6]朱熹《朱子语类》卷139,中华书局1986年,3314页。
    [7]朱熹《大学章句序》,《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2005年,2页。
    [1]朱熹《朱子语类》卷137,中华书局1986年,3276页。
    [2]朱熹《朱子语类》卷137,中华书局1986年,3275页。
    [3]朱熹《朱子语类》卷137,中华书局1986年,3260页。
    [4]朱熹《朱子语类》卷130,中华书局1986年,3113页。
    [5]朱熹《跋曾南丰帖》,《朱子文集》卷14,丛书集成初编,505页。
    [6]朱熹《朱子语类》卷139,中华书局1986年,3305页。
    [7]朱熹《朱子语类》卷139,中华书局1986年,3319页。
    [1]朱熹《读唐志》,《朱子文集》卷12,丛书集成初编,446页。
    [2]朱熹《朱子语类》卷137,中华书局1986年,3255页。
    [3]朱熹《朱子语类》卷139,中华书局1986年,3319页。
    [4]朱熹《朱子语类》卷137,中华书局1986年,3276页。
    [5]朱熹《朱子语类》卷139,中华书局1986年,3309页。
    [6]朱熹《朱子语类》卷139,中华书局1986年,3314页。
    [7]朱熹《朱子语类》卷139,中华书局1986年,3314页。
    [8]朱熹《朱子语类》卷139,中华书局1986年,3309页。
    [1]朱熹《朱子语类》卷139,中华书局1986年,3319页。
    [2]朱熹《朱子语类》卷139,中华书局1986年,3313页。
    [3]朱熹《朱子语类》卷139,中华书局1986年,3318页。
    [4]朱熹《朱子语类》卷139,中华书局1986年,3320页。
    [5][6]朱熹《朱子语类》卷139,中华书局1986年,3309页、3308页。
    [7]朱熹《朱子语类》卷139,中华书局1986年,3308页。
    [8][10][11][12]朱熹《朱子语类》卷139,中华书局1986年,3314页、3314页、3314页、3314页。
    [9]茅坤《复陈五岳方伯书》,《茅鹿门先生文集》,《续修四库全书》134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577页。
    [13]朱熹《朱子语类》卷139,中华书局1986年,3320页。
    [14]朱熹《朱子语类》卷139,中华书局1986年,3321页。
    [1]朱熹《朱子语类》卷139,中华书局1986年,3323页。
    [2]朱熹《朱子语类》卷139,中华书局1986年,3310页。
    [3]朱熹《朱子语类》卷139,中华书局1986年,3321页。
    [4]朱熹《答王近思》,《朱子文集》卷39,丛书集成初编本,27页。
    [5]朱熹《朱子语类》卷139,中华书局1986年,3303页。
    [6]朱熹《朱子语类》卷139,中华书局1986年,3313页。
    [7]朱熹《朱子语类》卷139,中华书局1986年,3322页。
    [8]朱熹《朱子语类》卷139,中华书局1986年,3320页。
    [9]刘熙载《艺概·文概》卷1,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35页。
    [10]康熙《御选古文渊鉴》卷53,《文渊阁四库全书》1418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534页。
    [11]朱熹《朱子语类》卷139,中华书局1986年,3314页。
    [1]高步瀛《店宋文举要》中册甲篇卷7引,中华书局1965年,845页。
    [2]朱熹《牧斋记》,《朱子文集》卷10,394-395页。
    [3]朱熹《送张仲隆序》,《朱子文集》卷11,431-432页。
    [1]钱穆(《朱子学提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198页。
    [2]朱熹《朱子语类》卷139,中华书局1986年,3314页。
    [3]朱熹《朱子语类》卷139,中华书局1986年,3306页。
    [4]方东树《昭味詹言》卷1,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16页。
    [5]赵琬在《重刊元丰类稿跋》,《曾巩集》附录二,813页。
    [6]邵濂在《南丰先生文集》,《曾巩集》附录二,818页。
    [7]王一夔《元丰类稿序》,《曾巩集》附录二,815页。
    [8]参邓韶玉《论曾巩散文对明代唐宋派的影响》,《许昌师专学报》1989年,第4期。
    [9]张廷玉《明史·李梦阳传》卷286,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7348页。
    [1]唐顺之《与茅鹿门主事书》,《荆川集》卷4,《文渊阁四库全书》1276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273页。
    [2]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程千帆、曹虹导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30页。
    [3]郭豫衡《中国散文史》(中),上海古籍1993年,512页。
    [4]张廷玉《明史·王慎中传》卷287,中华书局1974年版,7368页。
    [5]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引,《文渊阁四库全书》1384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195页。
    [6]茅坤《复唐荆川司谏书》,《茅鹿门先生文集》,《续修四库全书》134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461页。
    [1]茅坤《南丰文钞引》,高海夫《唐宋八大家文钞校注集评》,三秦出版社2004年,3627页。
    [2]王慎中《曾南丰文粹序》,《尊岩集》卷9,《文渊阁四库全书》1276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191页。
    [3]唐顺之《答廖东雩提学》,《荆川集》卷5,《文渊阁四库全书》1276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282页。
    [4]茅坤《复荆川司谏书》,《茅鹿门先生集》卷1,《续修四库全书》134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461页。
    [5]王锡爵《明太仆寺臣归公墓志铭》,《震川先生文集》附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98页。
    [6]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原叙》,高海夫《唐宋八大家文钞校注集评》,三秦出版社2004年,1页。
    [7]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文渊阁四库全书》1384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238页。
    [8]参李泽平《试论唐宋派的师法特点》,《南京师大学报》1986年,第2期。
    [1]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论例》,高海夫《唐宋八大家文钞校注集评》,三秦出版社2004年,7页。
    [2]王慎中《曾南丰文粹序》,《遵岩集》卷9,《文渊阁四库全书》1276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191页。
    [3]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引唐顺之语,《文渊阁四库全书》1384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272页。
    [4]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引唐顺之语,《文渊阁四库全书》1384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275页。
    [5]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文渊阁四库全书》1384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230页。
    [6]茅坤《店宋八大家文钞》引店顺之语,《文渊阁四库全书》1384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233页。
    [7]茅坤《店宋八大家文钞》引王慎中语,《文渊阁四库全书》1384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239页。
    [8]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引唐顺之语,《文渊阁四库全书》1384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239页。
    [9]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引唐顺之语,《文渊阁四库全书》1384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198页。
    [10]茅坤《复陈五岳方伯书》,《茅鹿门先生文集》,《续修四库全书》134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577页。
    [11]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文渊阁四库全书》1384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213页。
    [12]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文渊阁四库全书》1384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234页。
    [13]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文渊阁四库全书》1384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235页。
    [1]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文渊阁四库全书》1384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225页。
    [2]钱谦益《震川先生归有光》,《列朝诗集》丁集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559页。
    [3]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论例》,高海夫《唐宋八大家文钞校注集评》,三秦出版社2004年,7页。
    [4]王慎中《送程龙峰郡博致仕序》,《文渊阁四库全书》1274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278页。
    [5]张伯行《唐宋八大家文钞》卷12,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252页。
    [6]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文渊阁四库全书》1384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276页。
    [1]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文渊阁四库全书》1384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209页。
    [2]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引,《文渊阁四库全书》1384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211页。
    [3]唐顺之《任光禄竹溪记》,《荆川集》卷8,《文渊阁四库全书》1384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211页。
    [4]唐顺之《送第上人谒大士序》,《荆川集》卷7,《文渊阁四库全书》1384册,商务印书馆1983年,211页。
    [5]钱谦益《震川先生归有光》,《列朝诗集》丁集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559页。
    [6]方苞《书归震川文集后》,《方苞集》卷5,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117页。
    [7]郭豫衡《曾巩为人和为文的特征》,《历代散文丛谈》,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325页。
    [1]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806-851页。
    [2]鲁迅《无声的中国》,《三闲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10页。
    [3]乾隆《御选唐宋文醇》卷55,《文渊阁四库全书》1447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913页。
    [4]佐藤一郎《中国文章论》,上海古籍出版1996年,138-139页。
    [5]方苞《两朝圣恩恭记》,《方苞集》卷18,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515页。
    [1]郭豫衡《曾巩为人和为文的特征》,《历代散文丛谈》,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325页。
    [2]方苞《古文约选序例》,《方苞集·集外文》卷4,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612页。
    [3]方苞《书时文稿岁寒章四义后》,《方苞集》卷2,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65页。
    [4]方苞《答申谦居书》,《方苞集》卷4,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164页。
    [5]佐藤一郎《中国文章论》,上海古籍出版1996年,p57 58页。
    [6]方苞《与某书》,《方苞集》卷6,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170页。
    [7]姚鼐《复鲁絜非书》,《惜抱轩文集》卷6,《续修四库全书》145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47页。
    [8]赵尔巽《清史稿》卷485,中华书局1976年,13396页。
    [9]刘大櫆《徐昆山文集序》,《海峰文集》卷4,《续修四库全书》42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378页。
    [1]高步瀛《唐宋文举要》(中册)甲编卷7引,中华书局1965年,845页。
    [2]姚鼐《复鲁絜非书》,《惜抱轩文集》卷6,《续修四库全书》145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47页。
    [3]王琦珍《论曾巩的影响和评价》,《抚州师专学报》1990年第3期。
    [4]张朴民《唐宋八大家评传》,台北学生书局1974年,143 150页。
    [5]方苞《<古文约选>序例》,《方苞集》卷5,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613页.。
    [6]方苞《又书货殖列传后》,《方苞集》卷3,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58页。
    [1]刘大櫆《论文偶记》,舒芜校点,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6页。
    [2]姚鼐《古文辞类纂·序》,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18页。
    [3]姚鼐《答翁学士书》,《惜抱轩文集》卷6,《续修四库全书》145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43页。
    [4]姚鼐《复汪进士辉祖书》,《惜抱轩文集》卷6,《续修四库全书》145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45页。
    [1]成复旺《“明道说”的深化,“义法论”的先导》,江西省文学艺术研究所编《曾巩研究论文集》,江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83页。
    [2][3]朱熹《朱子语类》卷139,中华书局1986年,3303页、3322页。
    [4]刘熙载《艺概·文概》卷1,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30页。
    [5]高步瀛《唐宋文举要》甲篇卷7引,中华书局1965年,848页。
    [6]方苞《古文约选序例》,《方苞集》卷4,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612-613页。
    [1]方苞《辕马说》,《方苞集》卷3,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79页。
    [2]方苞《狱中杂记》,《方苞集》卷6,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709页。
    [3]姚鼐《复鲁絜非书》,《惜抱轩文集》卷6,《续修四库全书》145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52页。
    [4]高步瀛《唐宋文举要》甲篇卷7引,中华书局1965年,822页。
    [5]高步瀛《唐宋文举要》甲篇卷7引,中华书局1965年,845页。
    [6]高步瀛《唐宋文举要》甲篇卷7引,中华书局1965年,817页。
    [7]方苞《书孝妇魏氏传后》,《方苞集》卷5,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127页。
    [1]方苞《严镇曹氏女妇贞烈传序》,《方苞集》卷4,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105页。
    [2]方苞《送刘函三序》,《方苞集》卷7,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185页。
    [3]姚鼐《复张君书》,《惜抱轩文集》卷6,《续修四库全书》145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43页。
    [4]郭豫衡《桐城派的理论和实践》,《历代散文丛谈》,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393-411页。
    [5]刘弇《上曾子固龙图书》,《龙云集》卷15,《文渊阁四库全书》1119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182页。
    [1]张秀玉《论唐宋时期文学教化思潮的三个特点》,《中国古代文学研究》2006年,第3期。
    [2]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论例》,高海夫《唐宋八大家文钞校注集评》,三秦出版社2004年,8页。
    [3]张国俊 张瑞年《论唐宋艺术散文的特征及不足》,《西北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
    [1]钱锺书《宋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46页。
    [2]冯琦《宋史记事本末》卷29“庆历党议”条,商务印书馆1936年,78页。
    [3]欧阳修《与高司谏书》,《欧阳修全集·居士外集》卷68,中华书局2001年,988页。
    [4]何焯《义门读书记》,卷43,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804页。
    [5]何焯《义门读书记》,卷43,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812页。
    [1]《礼记·经解》,《十三经注疏》卷50,中华书局1979年,1609页。
    [1]孙觌《与曾端伯书》,《鸿庆居士集》卷12,《文渊阁四库全书》1135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125页。
    [2]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37,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251页。
    [3]韩愈《送权秀才序》,《韩愈全集·文集》卷4,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205页。
    [4]刘勰《文心雕龙·物色》,《文渊阁四库全书》1478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64页。
    [1]《论语》,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2005年,178页。
    [2]韩愈《送孟东野序》,《韩愈全集·文集》卷1,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201页。
    [3]韩愈《荆潭唱和诗序》,《韩愈全集·文集》卷1,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201页。
    [4]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欧阳修全集·居士集》卷43,中华书局2001年,612页。
    [1]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卷1,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16页。
    [2]欧阳修的《边户》,《欧阳修全集·居士集》卷5,中华书局2001年,87页。
    [3]王安石《河北民》,《王文公文集》卷51,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579页。
    [1]王安石《上仁宗皇帝万言书》,《王文公文集》1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1页。
    [1]孟东野《孟东野诗集》卷4,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101页。
    [1]何焯《义门读书记》卷43,中华书局2006年,726页。
    [1]《论语·先进》,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2005年,130页。
    [2]程杰《北宋诗文革新研究》,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0年,346页。
    [3]欧阳修《山中之乐》,《欧阳修全集·居士集》卷15,中华书局2001年,261页。
    [1]贺裳《载酒园诗话》,郭绍虞《清诗话续编》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424页。
    [2]贺裳《载酒园诗话》,郭绍虞《清诗话续编》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220页。
    [1]《论语·雍也》,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2005年,124页。
    [2]王安石《明妃曲》,《王文公文集》上册卷40,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472页。
    [1]乔亿《剑豀说诗》,郭绍虞《清诗话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1101页。
    [1]朱熹《朱子语类》卷139,中华书局1986年,3308页。
    [1]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中华书局1984年,276页。
    [2]《诗经·鸿雁》,姜亮夫等撰《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年,366页。
    [1]李重华《真一斋诗说》,王夫之《清诗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930页。
    [2]脱脱《宋史·曾巩传》卷319,中华书局1977年,10390页。
    [3]何焯《义门读书记》卷40,中华书局2006年,723页。
    [1]欧阳修《送杨辟秀才》,《欧阳修全集·居士集》卷2,中华书局2001年,22页。
    [2]欧阳修《送曾巩秀才序》,《欧阳修全集·居士集》卷44,中华书局2001年,625页。
    [1]王安石《与段逢书》,《王文公文集》上册卷8,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101页。
    [2]王安石《赠曾子固》,《王文公文集》卷43,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507页。
    [1]佐藤一郎《中国文章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134页。
    [2]陈杰《北宋诗文革新研究》,内蒙教育出版社2000年,294页。
    [1]方回《瀛奎律髓》卷16,李庆甲《瀛奎律髓橐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620页。
    [2]符遂《曾南丰先生诗注序》,引自王焕镳《曾南丰先生年谱》,商务印书馆1943年,15页。
    [3]潘德舆《养一斋诗话》卷4,郭绍虞《清诗话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2068页。
    [4]倪慧颖《论曾巩前后期诗风转变》,宁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页。
    [5]李震《曾巩年谱·前言》,苏州大学出版社1997年,2页。
    [6]曾巩《曾巩集·前言》,晁继周、陈杏珍校点,中华书局1998年,9页。
    [1]王安石《太常博士曾公墓志铭》,《王文公文集》下册卷87,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924页。
    [1]倪惠颖《论曾巩前后期诗风演变》,宁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5页。
    [1]刘勰《文心雕龙·论说》,《文渊阁四库全书》1478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64页。
    [1][4]何焯《义门读书记》卷41,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722、723页。
    [2]何焯《义门读书记》卷41,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720页。
    [3]葛兆光《汉字的魔方》,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57页。
    [1]欧阳修《镇阳读书》,《欧阳修全集·居士集》卷2,中华书局2001年,35页。
    [1]叶梦得《石林诗话》卷中,何文焕《历代诗话》,中华书局2004年,219页。
    [2]《冷斋诗话 风月堂诗话 环溪诗话》,陈新点校,中华书局1988年版,16页。
    [1]欧阳修《六一诗话》,何文焕《历代诗话》上,中华书局2004年,267页。
    [2]欧阳修《依韵答杜相公宠示之作》,《欧阳修全集·居士集》卷12,中华书局2001年,96页。
    [3]欧阳修《读书》,《欧阳修全集·居士集》卷9,中华书局2001年,35页。
    [1]张毅《宋代文学思想史》,中华书局2004年,71页。
    [2]方回《瀛奎律髓》,李庆甲《瀛奎律髓橐评》中,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620页。
    [1]何焯《义门读书记》卷41,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727页。
    [2]何焯《义门读书记》卷41,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727页。
    [3]陈师道《后山诗话》,何文焕《历代诗话》,中华书局2004年,312页。
    [4]秦观《东坡题跋》卷3,津逮秘本。引自夏汉宁《曾巩》中华书局1998年,110页。
    [5]王士稹《带经堂诗话》卷1,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45页。
    [6]贺裳《载酒堂诗话》,郭绍虞《清诗话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424页。
    [7]胡应麟《诗薮》杂编卷4,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314页。
    [1]郭豫衡《曾巩为人和为文的特征》,《历代散文丛谈》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326页。
    [2]欧阳修《六一诗话》,何文焕《历代诗话》,中华书局2004年,272页。
    [3]王安石《杜甫画像》,《王文公文集》卷50,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560页。
    [4]苏辙《苏辙集·栾城三集》卷8,中华书局2004年,1229页。
    [5]欧阳修《与徐无党书》,《欧阳修全集·居士集》卷70.中华书局2001年,1023页。
    [6]欧阳修《与陈之方书》,《欧阳修全集·居士外集》卷70,中华书局2001年,1013页。
    [1]刘葊《上通运判王司封书》,《龙云集》卷18,《文渊阁四库全书》1119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213页。
    [2]何焯《义门读书记》卷40,中华书局2006年,729页。
    [3]刘扬忠《关于曾巩诗歌的评价问题》,《曾巩研究论文集》,江西文学艺术研究所编江西人民出版1986年。
    [1]王安石《明妃曲》,《工文公文集》卷40,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472页。
    [2]欧阳修《明妃曲》,《欧阳修全集·居士集》卷8,中华书局2001年,132页。
    [3]方东树《昭昧詹言》,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16页。
    [1]赵翼《瓯北诗话》,郭绍虞《清诗话续编》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1199页。
    [2]乔亿《剑豀说诗》,郭绍虞《清诗话续编》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1100页。
    [3]周裕锴《宋代诗学通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61页。
    [1]严羽《沧浪诗话》,何文焕《历代诗话》下,中华书局2004年,688页。
    [2]叶燮《原诗·外篇》,王夫之《清诗话》,上海古籀出版社1999年,607页。
    [3]潘德舆《养一斋诗话》卷1,郭绍虞《清诗话续编》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2007页。
    [4]魏泰《临汉隐居诗话》,何文焕《历代诗话》下,中华书局2004年,323页。
    [5]钱锺书《宋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27页。
    [1]赵翼《瓯北诗话》卷3,郭绍虞《清诗话续编》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1168页。
    [1]欧阳修《戏答圣俞》,《欧阳修全集·居士集》卷6,中华书局2001年,102页。
    [2]王安石《明妃曲》,《王文公文集》卷40,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472页。
    [3]王安石《读史》,《王文公文集》卷73,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780页。
    [4]叶燮《原诗·外篇》,王夫之《清诗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607页。
    [1]沈德潜《说诗晬语》,王夫之《清诗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553页。
    [1]韩愈《荐士》,钱仲联《韩昌黎诗系年集释》上册卷5,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527页。
    [1]韩愈《赠崔立之评事》,钱仲联《韩昌黎诗系年集释》上册卷5,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569页。
    [2]欧阳修《六一诗话》,何文焕《历代诗话》下,中华书局2004年,267页。
    [3]欧阳修《系辞说》,《欧阳修全集·试笔》卷130,中华书局2001年,1985页。
    [4]《冷斋诗话 风月堂诗话 环溪诗话》,陈新点校,中华书局1988年版,16页。
    [5]方回《瀛奎律髓》,李庆甲《瀛奎律髓橐评》中,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619页。
    [1]周裕锴《宋代诗学通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504-508页。
    [1]方东树《昭昧詹言》卷1,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16页。
    [2]方东树《昭昧詹言》卷6,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166页。
    [3]钱锺书《宋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46页。
    [4]叶梦得《石林诗话》卷上,何文焕《历代诗话》,中华书局2004年,406页。
    [1]周裕锴《宋代诗学通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504-508页。
    [2]胡应麟《诗薮》杂编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314页。
    [3]潘德舆《养一斋诗话》,《清诗话续编》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2068页。
    [1]方南堂《方南堂先生辍锻录》,郭绍虞《清诗话续编》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1937页。
    [1]谢灵运《酬从弟惠连五章》,《宋诗》卷3,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中华书局1998年,1175页。
    [1]王安石《上人书》,《王文公文集》上册卷3,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44页。
    [2]苏轼《凫绎先生诗集序》,《东坡全集》卷34,《文渊阁四库全书》1107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482页。
    [3]欧阳修《答杨辟喜雨长句》,《欧阳修全集·居士外集》卷51,中华书局2001年,717页。
    [4]欧阳修《原弊》,《欧阳修全集·居士外集》卷60,中华书局2001年,869页。
    [5]欧阳修《奉答韩子华学士安抚江南见寄之作》,《欧阳修全集·居士集》卷5,中华书局2001年,78页。
    [1]欧阳修《讨论蛮贼任人不一札子》,《欧阳修全集·奏议集》卷160,中华书局2001年,1596页。
    [2]欧阳修《论湖南蛮贼可招不可杀札子》,《欧阳修全集·奏议集》卷160,中华书局2001年,1597页。
    [3]白居易《策林序》,《白居易集》卷45,中华书局1979年,974页。
    [4]欧阳修《赠杜墨》,《欧阳修全集·居士集》卷,中华书局2001年,14页。
    [1]何焯《义门读书记》卷40,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717页。
    [1]钱锺书《宋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24页。
    [2]葛立方《韵语阳秋》,何文焕《历代诗话》,中华书局2004年,322页。
    [3]刘埙《隐居通议》卷7,丛书集成初编本,商务印书馆1937年,74页。
    [4]何焯《义门读书记》卷41,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719页。
    [5]何焯《义门读书记》卷41,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722页。
    [6]何焯《义门读书记》卷41,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730页。
    [7]吴乔《围炉诗话》卷5,郭绍虞《清诗话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618页。
    [1]何焯《义门读书记》卷41,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715页。
    [2]葛立方《韵语阳秋》,何文焕《历代诗话》,中华书局2004年,322页。
    [3]参郭鹏《“以文为诗”辨——关于唐宋诗变中的一个文学观念的检讨》,《北京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
    [4]吴乔《围炉诗话》卷1,郭绍虞《清诗话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483页。
    [5]吴乔《围炉诗话》卷5,郭绍虞《清诗话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624页。
    [1]贺裳《载酒园诗话》卷1,郭绍虞《清诗话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411页。
    [2]欧阳修《六一诗话》,何文焕《历代诗话》上,中华书局2004年,267页。
    [1]沈德潜《说诗啐语》,王夫之《清诗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523页。
    [2]何焯《义门读书记》卷41,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723页。
    [3]何焯《义门读书记》卷41,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720页。
    [4]田同之《西圃诗说》,郭绍虞《清诗话续编》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754页。
    [5]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欧阳修全集·居士集》卷43,中华书局2001年,612页。
    [1]方东树《昭昧詹言》卷12,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276页。
    [2]方东树《昭昧詹言》卷1,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16页。
    [3]方东树《昭昧詹言》卷6,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167页。
    [4]苏辙《杂说九首·诗病五事》,《栾城集·三集》,中华书局2004年,1229页。
    [5]苏辙《杂说九首·诗病五事》,《栾城集·三集》,中华书局2004年,1229页。
    [6]方东树《昭昧詹言》卷11,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233-276页。
    [1]方东树《昭味詹言》卷12,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278页。
    [2]赵翼《鸥北诗话》卷12,郭绍虞《清诗话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1101页。
    [3]何焯《义门读书记》,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724页。
    曾巩《曾巩集》中华书局1998年
    朱凤起选注《曾巩文》商务印书馆1930年
    王焕镳《曾南丰先生年谱》商务印书馆 1943年
    夏汉宁《曾巩》中华书局1993年
    祝尚书《曾巩论文选译》巴蜀书社1990年
    宋友贤《曾巩卷》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
    夏春豪《曾巩散文精品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
    曾巩《曾巩散文全集》今日中国出版社1996年
    包敬第 陈文华《曾巩散文选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年
    高克勤《曾巩散文选集》百花文艺出版社1997年
    李震《曾巩年谱》苏州大学出版社1997年
    高海夫主编《唐宋八大家文钞校注集评·南丰文钞》三秦出版社2004年
    徐柏容《曾巩散文选集》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
    韩愈《韩愈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年
    柳宗元《柳宗元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年
    孟郊《孟东野诗集》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4年
    石介《徂徕石先生文集》中华书局 1984年
    李觏《直讲李先生文集》中华书局 1981年
    欧阳修《欧阳修全集》中华书局2001年
    王安石《王文公文集》(上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4年
    李清臣《琬琰集删存》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年
    刘弇《龙云集》 《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3年
    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 《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茅坤《茅鹿门先生文集》 《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年
    归有光《震川先生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唐顺之《荆川集》 《文渊阁四库全书》 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3年
    王慎中 《遵岩集》 《文渊阁四库全书》 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3年
    吴楚材 吴调侯《古文观止》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年
    康熙《御选古文渊鉴》 《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张伯行《唐宋八大家文钞》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乾隆《御选唐宋文醇》 《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方苞《方苞集》(上下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姚鼐《惜抱轩文集》 《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年
    刘大櫆《海峰文集》 《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年
    袁枚《小仓山房集》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7年
    曾国藩《曾文正公全集》 《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傅璇琮编《全宋诗》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年
    曾枣庄编《全宋文》 巴蜀书社 1994年
    余冠英主编《唐宋八大家全集》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1997年
    高海夫主编《唐宋八大家文钞校注集评·庐陵文钞》三秦出版社2004年
    高海夫主编《唐宋八大家文钞校注集评·昌黎文钞》三秦出版社2004年
    高海夫主编《唐宋八大家文钞校注集评·东坡文钞》三秦出版社2004年
    高海夫主编《唐宋八大家文钞校注集评·临川文钞》三秦出版社2004年
    高海夫主编《唐宋八大家文钞校注集评·颍滨文钞》三秦出版社2004年
    皇甫谧《高士传》 《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魏徵《隋书》 中华书局1973年
    张载《张载集》中华书局1978年
    朱熹《朱子语类》中华书局1986年
    朱熹《朱子文集》丛书集成初编本商务印书馆 1937年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2005年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中华书局 1979年
    冯琦《宋史纪事本末》丛书集成初编本 商务印书馆 1937年
    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年
    脱脱《宋史》 中华书局 1977年
    黄宗羲《宋元学案》中华书局 1986年
    赵尔巽《清史稿》中华书局 1976年
    永瑢《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3年
    郭庆藩《庄子集释》 《诸子集成》上海书店 1996年
    魏源《老子本义》 《诸子集成》上海书店1996年
    周振甫《周易译注》中华书局2005年
    司马光《涑水纪闻》中华书局1997年
    吕祖谦《古文关键》 《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3年
    楼昉《崇古文诀》 《文渊阁四库全书》 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3年
    罗大经《鹤林玉露》中华书局 1997年
    周煇著 刘永翔校注《清波杂志校注》 中华书局 1994年
    邵博《邵氏闻见录》中华书局2006年
    邵博《邵氏闻见后录》中华书局2006年
    文莹《湘山野录》 中华书局 1984年
    黄震《黄氏日抄》 《文渊阁四库全书》 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吴曾 《能改斋漫录》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年
    王铚《默记》中华书局1981年
    王若虚《滹南遗老集》辽海出版社2006年
    刘埙《隐居通议》 《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2年
    吴讷《文章辨体序说》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
    袁枚《随园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0年
    高步瀛《唐宋文举要》 中华书局(上、中、下册)1963年
    刘熙载《艺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李涂《文章精义》 《文渊阁四库全书》 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3年
    刘大櫆《论文偶记》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年
    蔡世远《古文雅正》 《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3年
    何焯《义门读书记》中华书局2006年
    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
    刘攽《中山诗话》 《历代诗话》中华书局 2004年
    叶梦得《石林诗话》 《历代诗话》 中华书局2004年
    叶梦得《石林燕语》 中华书局 1997年
    叶燮《原诗》 《历代诗话》中华书局2004年
    严羽《沧浪诗话》 《历代诗话》中华书局2004年
    欧阳修《六一诗话》 《历代诗话》 中华书局2004年
    陈师道《后山诗话》 《历代诗话》 中华书局 2004年
    葛立方《韵语阳秋》 《历代诗话》 中华书局2004年版
    魏泰《临汉隐居诗话》 《历代诗话本》 中华书局2004年
    阮阅《诗话总龟》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年
    范温《潜溪诗眼》 《宋诗话辑佚》中华书局 1980年
    胡应麟《诗薮》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年
    钱谦益《列朝诗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年
    方回《瀛奎律髓》李庆甲《瀛奎律髓橐评》中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厉鹗《宋诗纪事》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8年
    沈德潜《说诗啐语》 《清诗话》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年
    贺裳《载酒园诗话》 《清诗话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年
    贺贻孙《诗筏》 《清诗话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年
    赵翼《鸥北诗话》 《清诗话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年
    吴乔《围炉诗话》 《清诗话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田同之《西圃诗话》 《清诗话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年
    乔亿《剑豀说诗》 《清诗话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年
    方南堂《方南堂先生辍锻录》,《清诗话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潘德舆《养一斋诗话》 《清诗话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年
    方东树《昭昧詹言》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
    蔡上翔《王荆公年谱考略》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
    王国维《王国维遗书》第五册《静安文集续编》上海书店 1983年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年
    陈植锷《北宋文化史述论》中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钱穆《朱子新学案》巴蜀书社1986年
    钱穆《国史大纲》商务印书馆1997年
    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人文书店1934年
    刘大杰《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华书局 1947年
    朱东润《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商务印书馆 1934年
    钱锺书《谈艺录》中华书局 1999年
    钱锺书《宋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
    张朴民《唐宋八大家评传》 台北学生书局 1974年
    [日]吉川幸次郎《宋元明诗概说》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9年
    郭豫衡《历代散文丛谈》山西人民出版社 1986年
    郭豫衡《中国散文史》中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3年
    朱光潜《谈美》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
    朱光潜《诗论》北京出版社2005年
    张岱年《中国哲学史大纲》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
    唐作藩《上古语音手册》江苏人民出版社 1982年
    王水照《唐宋文学论集》齐鲁书社出版社 1984年
    王水照《王水照自选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
    王力《汉语语音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
    吴孟复《桐城文派述论》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
    刘国盈《唐代古文运动论稿》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4年
    孙昌武《唐代古文运动通论》百花文艺出版社 1984年
    龙榆生《词曲概论》北京出版社2004年
    江西文学艺术研究所编《曾巩研究论文集》江西人民出版社 1986年
    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中华书局 1984年
    王琦珍《曾巩评传》江西高校出版社1990年
    曾子鲁《韩欧文探胜》中国文学出版社 1993年
    林继中《文化建构文学史纲》海峡文艺出版社 1993年版
    朱刚《唐宋四大家的道论与文学》东方出版社 1997年
    陈来《宋明经学史》 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
    沈松勤《北宋文人与党争——中国士大夫群体研究之一》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8年
    马茂军《北宋儒学与文学》暨南大学出版社 1998年
    章权才《宋明经学史》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9年
    柴毅龙《尊道与贵德》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9年
    郁沅 张明高《魏晋南北朝文论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
    陈杰《北宋诗文革新研究》内蒙教育出版社2000年
    莫砺锋《朱熹文学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李春青《宋学与宋代文学观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美]包弼德《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
    陈晓芬《传统与个性——唐宋六大家与儒佛道》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杨庆存《宋代散文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
    吕肖奂《宋诗体派论》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年
    [美]田浩编《宋代思想史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郭鹏《诗心与文道》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3年
    张毅《宋代文学思想史》中华书局2004年
    陈飞《中国古代散文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二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曾枣庄《宋代文学与宋代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刘方《文化视域中的宋代文论》学林出版社2006年
    李煌明 《宋明理学中的“孔颜之乐”问题》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
    高克勤《王安石与北宋文学研究》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
    熊礼汇《唐宋八大家文章精华》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
    周裕锴《宋代诗学通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熊海英《北宋文人集会与诗歌》中华书局2008年
    万陆《曾巩散文理论和散文创作的特色》 《江西大学学报》1983年第4期
    李泽平《试论唐宋派的师法特点》 《南京师大学报》1986年第2期
    刘扬忠《关于曾巩诗歌的评价问题》江西省江西文学艺术研究所编《曾巩研究论文集》江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
    成复旺《“明道说”的深化,“义法论”的先导》江西省江西文学艺术研究所编《曾巩研究论文集》江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
    陈圣《论曾巩的哲学思想》江西省江西文学艺术研究所编《曾巩研究论文集》江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
    熊礼汇《论曾巩散文的艺术特色及其成因》 《武汉大学学报》1988年第2期
    黄振林《曾巩的儒学心态初步描述》 《抚州师专学报》 1988年第4期
    王水照《曾巩的历史命运——代序》 《抚州师专学报》 1988年第4期
    丘模楷《曾巩与王安石》 《抚州师专学报》1989年第1期
    邓韶玉《论曾巩散文对明代唐宋派的影响》 《许昌师专学报》 1989年第4期
    王琦珍《论曾巩的影响和评价》 《抚州师专学报》1990年第1期
    梁静《曾巩散文艺术特征论略》 《中州学刊》1992年第6期
    朱尚贤《曾巩、韩愈“不平之鸣”比较》 《吴中学刊》1994年第1期
    周楚汉《曾巩文章论》 《中国文学研究》1994年第4期
    朱尚贤《设辞明理敷述昭情》 《吴中学刊》1994年第4期
    高国藩《论曾巩诗及其民本思想》 《抚州师专学报》 1995年第3期
    高克勤《曾巩及其散文述论》 《宁波大学学报》1995年第4期
    洪本健《曾巩、王安石散文之比较》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1995年第6期
    杨庆存《宋代散文体裁样式的开拓与创新》 《中国社会科学》 1995年第6期
    朱尚贤《越拘挛之见破常行之法》 《吴中学刊》1996年第l期
    高国藩《论曾巩的诗歌创作》 《抚州师专学报》 1996年第2期
    郑力戎《治乱之龟鉴政论之典范——论陆贽的骈体奏议》 《浙江学刊》1996年第3期
    朱尚贤《怀扶衰救缺之心献强国济民之策》 《吴中学刊》1996年第4期
    寇养厚《欧阳修古文理论中的“道”》 《烟台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
    毕庶春《试论曾巩散文的中和之美》 《社会科学战线》 1997年第5期
    朱安群《从鼎鼎大名到世罕见知——论曾巩文学地位的变迁》《文艺理论家》1998年第1期邹自振《从元明清评论看曾巩散文的历史地位》1998年第4期
    郭鹏 《“以文为诗”辨——关于唐宋诗交中的一个文学观念的检讨》 《北京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
    王河《曾巩佚著<南丰杂识>辑考》 《江西社会科学》1999年第7期
    俞樟华《欧阳修、曾巩论墓志铭》 《浙江师大学报》2000年第2期
    张国俊 张瑞年《论唐宋艺术散文的特征及不足》 《西北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
    毕庶春 《<曾巩集>志疑》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王正兵《试论曾巩杂记文的特色》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杨铸《<曾巩集>校改二误》 《文学遗产》2002年第3期
    黄毓任《取法经典儒雅深醇》 《名作欣赏》2002年第8期
    范立舟 徐志刚《曾巩思想的理学特质》 《江西社会科学》2002年第8期
    徐艳《试析袁宏道小品的语体解放及其与五四白话散文的关系》 《复旦学报》2002年第3期
    刘石泉《论宋初散文创作的嬗变》 《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邹陈惠仪《曾巩诗文版本概况与辑佚》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3年第2期
    高洁《陆贽和他的骈体公文》 《古今公文评析》2003年第8期
    李胜《<曾巩传>史实系年疏漏拾零》 《社会科学家》2005年第2期
    包忠荣《曾巩墓志铭之特色及其价值》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闫树立《曾巩“道统”思想的价值内涵》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倪惠颖《论曾巩对韩愈诗歌的接受》 《中国韵文学刊》2006年第2期
    张秀玉《论唐宋时期文学教化思潮的三个特点》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2006年第3期
    李天保《曾巩文学思想与其散文创作实践》 《社科纵横》2006年第4期
    倪惠颖《论曾巩前后期诗风演变》宁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