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季同思想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陈季同,是晚清时期我国一位外交官、改革家、中西文化的双向传播者。他开启了“东学西传”与中西文化比较的先河,是近代我国一位著名的爱国人士。
     晚清时期,中华民族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亡国灭种的危险随时都有可能发生。这种危机的局面激励着每一个爱国的仁人志士,为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独立而奋斗不止。陈季同旅居欧洲长达十六年之久,对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均有较为深厚的造诣。在旅居欧洲期间(1876—1892年),陈季同作为驻法、德等使馆的参赞、代理驻法大使,积极地为维护中华民族的利益而不断地奔走呼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努力维护中华民族的利益。陈季同曾经创作了多部作品来宣传和介绍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以此来消除西方人对中国的误解,努力纠正西方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偏见,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西方人对中国的误解,提高了中国及中国人的地位,改善了中国人在西方人眼中的形象。
     陈季同的—生充满着对祖国无限的热爱。这种对祖国的爱,使陈季同时刻维护着祖国的利益,时刻为了祖国的富强与摆脱列强的侵略而奋斗。他是一位紧随着时代步伐、积极向上的、进步的民主政治思想家,同时他也是一位旅欧多年、经验丰富的外交官,是当时我国不可多得的外交人才。身受中西方文化熏陶的陈季同,既表现出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挚爱与忠诚,也表现出了对西方先进文化的向往与追求。他在政治上追求政治民主化,但又割舍不了对清王朝最高统治者的拥护之情,割舍不了对传统文化的固守之情;在文化上,陈季同认识到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落后性,主张文化教育要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另外,陈季同又主张,各个民族文化之间应和平地交流,不断地融合,共同为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而贡献各自的力量;在经济上,陈季同对晚清时期我国的传统商业模式表示出了担忧,商业教育模式的落后性导致了中国经济人才的不兴,经济人才的不兴,导致了中国商业落后于经济的发展。因而,他主张清政府应向西方学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商业模式、文化教育、甚而政治制度等内容,以此来发展我国的经济,使之繁荣与富强;在外交上,陈季同依据我国的国情与国际形势,提出了“不卑不亢”的外交理念。出于爱国心的驱使,陈季同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与外国列强据理力争,在外交上做到了“不卑不亢”。他的一些外交理念和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现代国家之间交往的理念与行为。陈季同亦对当时社会出现的“自大盲目”与“惧外媚外”外交思想和行为,提出了批评;同时,陈季同也是一位和平主义者、一位民族主义者。他反对西方国家通过暴力来侵略其他弱小国家的行为,他希望各个民族之间应该相互和平存在,中西方国家和民族之间应该摒弃战争、消除误会,相互合作,共同努力,利用各个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造福于人类。
     从整体上而言,陈季同的行为和思想既体现出了时代的特点,同时又超出了时代的要求,在他身上体现出了传统与现代的矛盾冲突,换句话说,也即在他身上体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之间碰撞、融合之后的困惑。而这就注定了陈季同是一位孤独的先行者。
Tcheng-Ki-Tong, was a diplomat, a reformer, and the disseminator between the eastern culture and western culture. He started the precedent of "spreading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o west", and the first man of comparing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western culture, he is a famous patriotic man in our country.
     In the late of Qing dynasty, the Chinese nation is in the stormy, and the critical juncture of life or death for our nation could be happened at any time. This crisis situation inspired every patriotic people with ideas of loving country, and struggled to the country's prosperity and independence.Tcheng-Ki-Tong had been living in Europe for16years, with western culture and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re more profound attainments. Living in Europe period (1876-1892), Tcheng-Ki-Tong, as the minister and Germany embassy counsellor, agents, the minister to ambassador, actively for maintenance of the interests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continue to flee callsign, in their own practical action to strive to safeguard the interests of the Chinese nation. Tcheng-Ki-Tong once wrote a number of works to promote and introduce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so as to eliminate the misunderstanding of the western people to China, And to correct the bia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n the West, to some extent, improved to correcte the misunderstandings of the Westerners, to improve the status of China and Chinese people, and to improve the image of Chinese people in the eyes of Westerners.
     Tcheng-Ki-Tong's life was full of infinite love of country. Driven by this love of the motherland, so that Tcheng-Ki-Tong upholded the interests of the motherland at all times, he always fighted for the motherland prosperous and strong and got rid of imperialist aggressions.He was a tight pace with the times, the positive upward progress of democratic political thinker and he was a rich experiences of many years, Europe diplomat, was rare in our country foreign talents.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had a mingling of Tcheng-Ki-Tong, showed both on the national traditional culture of love and loyalty, also showed the advanced western culture to the longing and pursuit. His political was pursuiting of political democratization, but he did not give up the support of supreme ruler of love of the treachery of Qing dynasty. In the cultue, Tcheng-Ki-Tong recognized that the backwardness of China's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education, and he advocated the education of culture to be able to train talents who would be adapted to the social development. In addition,Tcheng-Ki-Tong advocated to peacefully exchange between different national culture and constantly fusion, jointly contribu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world civilization and the respective strengths. In the economy, Tcheng-Ki-Tong expressed concerns about China's traditional business of the late of Qing Dynasty, and backward mode of China's business education that has led to China's economic talents who were not of fashion and these economic talents, led to the backwardness of the Chinese businesses i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So that, he advocated the Qing government should be to study western, studied the western which advanc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business model, the education of culture, even political system. In order to develop our country's economy, so that made it prosperity. On the diplomatic front, according to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and international situations, Tcheng-Ki-Tong puted forward the concept of a " neither humble nor pushy" diplomacy. Driven by the love of country, for the interests of the state and the nation with the foreign powers, he argued the case in diplomacy to achieve a " neither humble nor pushy". Some of his diplomatic ideas and behaviors, to some extent, reflected the ideas and behaviors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modern different states. Tcheng-Ki-Tong also criticized the diplomatic thinkings and behaviors of " Arrogant blind"and "xenophobia capitulation". At the same time, Tcheng-Ki-Tong also was a peace activist, a nationalist. He opposed the behaviors that western countries took violences to aggression the weaker countries, he hoped that mutual peace between the various ethnic groups in Western countries and between nations and it should be abandoned the war. Driven out of patriotism, Tcheng-Ki-Tong talked with foreign powers for the country and national interests, and in foreign he achieved to " be neither humble nor pushy". Some of his diplomatic concepts and behaviors, had been showed the upper exchange between ideas and behaviors among the modern countries. He hoped that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should discard war, eliminate misunderstandings, mutual cooperations, use the fine achievements of various ethnic groups.
     Tcheng-Ki-Tong's behaviors and thoughts not only embodi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and beyonded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Times, on his reflecting the traditional and modern conflicts, also was i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the western modern culture collision and fusion after reflecting confusions. And this was doomed to Tcheng-Ki-Tong was a lonely pioneer.
引文
①日文翻译者是岛田虔次、长部悦弘;中文翻译者是张富强、赵军。
    ①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列传一百九十八》第三九册,中华书局,1977年7月。
    ②康有为著,姜义华、张荣华编校:《康有为全集》第四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第18页。
    ③朱寿朋编纂:《光绪朝东华录》,光绪二十六年十二月,中华书局,1958年12月,总第4601页。
    ④沈云龙主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见于《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辑》第81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74年,第44页。
    ⑤孙中山著,刘明、沈潜评注:《建国方略》,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9月,第105页。
    ⑥王韬著:《弢园文录外编》,卷一,《治中》,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9月,第69页。
    ⑦薛福成著:《出使日记续刻》,“光绪十九年六月十四日记”,节选自朱维铮主编:《郭嵩焘等使西记六种》,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6月,第332页。
    ①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史料编辑室等编:《洋务运动》(六),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232页。
    ②陈天华著、朱钟颐评注:《猛回头·警世钟》,华夏出版社,2002年5月,第72页。
    ③福建通志局纂修:《福建通志·列传三十九》第八函,大通书局,1922年。
    ④此书仅存书名,已遗失。
    ⑤这是陈季同身为清王朝驻欧使馆的人员,在中法战争期间,受李鸿章之命令,秘密探寻法国政要人员的对清、越的态度,并及时地并报给李鸿章等清王朝重要人员,以便有利于清王朝在中法战争中居于有利的地位的一份情报。
    ⑥这份报纸是陈季同和其弟弟陈寿彭在上海合办的报纸,目的是向中国传播西学、介绍新知等内容。
    ①福建通志局纂修:《福建通志·列传三十九》第八函,大通书局,1922年。
    ②左宗棠等撰:《船政奏疏汇编》卷二,光绪十四年刊本,台湾大通书局印行,中华民国五十七年十二月初版,选自李毓澍主编《近代史料丛书汇编》第一辑,第52页。
    ③左宗棠等撰:《船政奏疏汇编》卷二,光绪十四年刊本,台湾大通书局印行,中华民国五十七年十二月初版,选自李毓澍主编《近代史料丛书汇编》第一辑,第68页。
    ④福建通志局纂修:《福建通志·列传三十九》第八函,大通书局,1922年。
    福建通志局纂修:《福建通志·列传三十九》第八函,大通书局,1922年。
    ⑥左宗棠等撰:《船政奏疏汇编》卷十二,光绪十四年刊本,台湾大通书局印行,中华民国五十七年十二月初版,选自李毓澍主编《近代史料丛书汇编》第一辑,第518页。
    ⑦福建通志局纂修:《福建通志·列传三十九》第八函,大通书局,1922年。
    ⑧福建通志局纂修:《福建通志·列传三十九》第八函,大通书局,1922年。
    ⑨福建通志局纂修:《福建通志·列传三十九》第八函,大通书局,1922年。
    ⑩福建通志局纂修:《福建通志·列传三十九》第八函,大通书局,1922年。
    ①可参见李华川著:《晚清一个外交官的文化历程·陈季同编年事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版。另见亨利·比卢瓦:《陈季同将军》,刊于《北华捷报》1891年12月31日,第172页。
    ②福建通志局纂修:《福建通志·列传三十九》第八函,大通书局,1922年。
    ③李鸿章著:“陈季同请开复折”,光绪十八年八月十八日,《李鸿章全集》第五册奏稿卷七十五,时代文艺出版社,1999年7月版,第2757—-2758页。
    ④李凤苞著:《使德日记》光绪四年十月初四(1878年),见于《近代中国史料丛刊》。
    ⑤可参见李华川著:《晚清一个外交官的文化历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版,第36--44页。
    ⑥福建通志局纂修:《福建通志·列传三十九》第八函,大通书局,1922年。
    ⑦《求是报》为陈季同所创,从光绪二十三年九月初五日(1897年9月30日)到光绪二十四年二月十五日(1898年3月7日),总共是12册,每册30页。所分内容大致包括一下几类:内、外两编。内编主要是交涉类编、时事类编、附录;外编主要是西报译编、西律新译、制造类编、格致类编、泰西稗编等五部分。另外,卷首有上谕,卷尾有“路透电音”。内容十分全面,即关注了清朝内部的重大时事,也及时了解了国外的重要新闻。而其侧重点则是主要介绍西学,从整个报刊的篇幅即可看出,西学的内容占了很大的一部分。这就适应了当时人们渴望了解西方、学习西方的心态。
    ①李鸿章著:《李鸿章全集》(三)电镐,“陈季同电”光绪二十一年四月二十九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9年7月。
    ②福建通志局纂修:《福建通志·列传三十九》第八函,大通书局,1922年。
    ③福建通志局纂修:《福建通志·列传三十九》第八函,大通书局,1922年。
    ④见于陈季同著:《学贾吟》,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51--152页。其诗为:忆从海上访仙踪,今隔蓬山几万重。蜃式楼台随水逝,桃源天地看云封。怜他鳌戴偏无力,待到狼吞又取容。两字亢卑浑不解,边氛后此正汹汹。金钱卅兆买辽回,一岛居然付劫灰。强谓弹丸等瓯脱,忍将锁鈅委尘埃。伤心地竟和戎割,太息门因揖盗开。似念兵劳许休息,将台作偃伯灵台。鲸鲵吞噬到鲲身,渔夫蹒跚许问津。莫保河山空守旧,顿忘唇齿藉维新。蓬蒿满目囚同泣,桑梓惊心鬼与邻。寄语赤嵌诸父老,朝秦暮楚亦前因。台阳非复旧衣冠,从此威仪失汉官。壶峤而今成弱水,海天何计挽狂澜。谁云名下无虚士?不信军中有一韩。绝好湖山今已矣,故乡遥望泪阑干。
    ⑤福建通志局纂修:《福建通志·列传三十九》第八函,大通书局,1922年。
    ①陆树藩著:《庚子拳变后京津间之惨状(原名<救济日记>)》,见于左舜生选辑:《中国近百年资料续编》,台湾中华书局印行,中华民国七十二年五月(1983年5月),第445、439、458、449页。
    ②福建通志局纂修:《福建通志·列传三十九》第八函,大通书局,1922年。
    ③可参见虞和平编:《经元善集》中有关女学运动的事宜,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7月。
    ④参见《求是报》第一期刊《戒烟公会叙并章程》内有其名字,1897年9月5日。
    ⑤陈季同著,钱南秀整理:《学贾吟》之“袁翔甫大令以诗稿见赠率成一律以谢之”,世纪出版集团、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0月第一版,第157页。
    ① le cloitre de la Rue d'Ulm,Journal de Rolland a 1'Ecole Normale, Paris:Alb in Michel,1952, PP.276-277.节选自于李华川著:《晚清一个外交官的文化历程》第53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版。
    ②陈季同著,段映虹译:《中国人自画像》,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版,第2页。
    ①陈季同著,韩一宇译:《中国人的快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第136页。
    ②陈季同著,段映虹译:《巴黎印象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第55页。
    ③陈季同著,李华川、凌敏译:《中国人的戏剧》,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第2页。
    ④陈季同著,段映虹译:《中国人自画像·序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版,第8页。
    ⑤陈季同著,段映虹译:《中国人自画像》,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版,第72页。
    ⑥陈季同著,韩一宇译:《中国人的快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第2页。
    ①陈季同著,段映虹译:《中国人自画像》,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版,第2页。
    ②陈季同著,段映虹译:《中国人自画像》,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版,第4页。
    ③陈季同著,李华川译:《吾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第4页。
    ④陈季同著,李华川译:《吾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第3页。
    ⑤陈季同著,李华川译:《吾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第3-4页。
    ⑥陈季同著,李华川译:《吾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第4页。
    ⑦陈季同著,李华川译:《吾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第7页。
    ⑧陈季同著,李华川译:《吾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第162-163页。
    ①陈季同著,李华川译:《吾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第3页。
    ②陈季同著,李华川译:《吾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第130页。
    ③陈季同著,李华川译:《吾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第10页。
    ④陈季同著,段映虹译:《中国人自画像》,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版,第51页。
    ①陈季同著,段映虹译:《中国人自画像》,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版,第53页。
    ②陈季同著,段映虹译:《中国人自画像》,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版,第53页。
    ③陈季同著,李华川译:《吾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第12页。
    ④陈季同著,李华川译:《吾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第13页。
    ①陈季同著,段映虹译:《中国人自画像》,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版,第8-9页。
    ②陈季同著,李华川译:《吾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第13页。
    ③陈季同著,段映虹译:《巴黎印象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第148页。
    ④陈季同著,李华川译:《吾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第113-114页。
    ①陈季同著,段映虹译:《巴黎印象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第149页。
    ②陈季同著,段映虹译:《巴黎印象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第150页。
    ③陈季同著,段映虹译:《巴黎印象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第151-152页。
    ④陈季同著,段映虹译:《巴黎印象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第153页。
    ①陈季同著,段映虹译:《巴黎印象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第153页。
    ②陈季同著,李华川译:《吾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第60--73页。
    ③陈季同著,段映虹译:《中国人自画像》,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版,第43页。
    ①陈季同著,段映虹译:《中国人自画像》,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版,第31页。
    ②陈季同著,段映虹译:《中国人自画像》,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版,第31页。
    ③陈季同著,段映虹译:《中国人自画像》,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版,第31页。
    ④陈季同著,李华川译:《吾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第20页。
    ①陈季同著,段映虹译:《中国人自画像》,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版,第40页。
    ②孟子著,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中华书局,2005年1月第2版,2007年3月第16次印刷,第125页。
    ③陈季同著,李华川译:《吾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第31页。
    ④陈季同著,李华川译:《吾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第31页。
    ⑤陈季同著,段映虹译:《中国人自画像》,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版,第51页。
    ⑥陈季同著,李华川译:《吾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第20页。
    ⑦陈季同著,段映虹译:《中国人自画像》,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版第54页。
    ⑧陈季同著,李华川译:《吾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第53页。
    ①陈季同著,李华川译:《吾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第59页。
    ②陈季同著,李华川译“《吾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第59页。
    ③陈季同著,韩一宇译:《中国人的快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第77页。
    ④陈季同著,段映虹译:《巴黎印象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第175-176页。
    ⑤“蓝袜子”是指具有文学趣味的女才子。——转引自陈季同著,段映虹译:《巴黎印象记》 “注释一”,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第174页。
    ①陈季同著,段映虹译:《巴黎印象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第177页。
    ②陈季同著,李华川译:《吾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第33页。
    ③陈季同著,李华川译:《吾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第50页。
    ④陈季同著,韩一宇译:《中国人的快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第3页。
    ⑤陈季同著,韩一宇译:《中国人的快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第4页。
    ①陈季同著,韩一宇译:《中国人的快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第7页。
    ②陈季同著,韩一宇译:《中国人的快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第130页。
    ③陈季同著,韩一宇译:《中国人的快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第130页。
    ①陈季同著,韩一宇译:《中国人的快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第136页。
    ②陈季同著,韩一宇译:《中国人的快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第136页。
    ③陈季同著,李华川译:《吾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第16页。
    ④陈季同著,韩一宇译:《中国人的快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第1页。
    ⑤陈季同著,韩一宇译:《中国人的快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第46页。
    ①张鸣选注:《宋诗选》之“饮湖上初晴后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5月,第197页。
    ②陈季同著,韩一宇译:《中国人的快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第61页。
    ③陈季同著,韩一宇译:《中国人的快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第97页。
    ④陈季同著,韩一宇译:《中国人的快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第117页。
    ⑤陈季同著,韩一宇译:《中国人的快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第119页。
    ⑥陈季同著,韩一宇译:《中国人的快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第159--167页。
    ⑦陈季同著,韩一宇译:《中国人的快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第167页。
    ①陈季同著,韩一宇译:《中国人的快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第175页。
    ②陈季同著,韩一宇译:《中国人的快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第175页。
    ③陈季同著,韩一宇译:《中国人的快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第177页。
    ④陈季同著,李华川、凌敏译:《中国人的戏剧》,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第3页。
    ⑤陈季同著,段映虹译:《巴黎印象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第1页。
    ⑥陈季同著,段映虹译:《巴黎印象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第1页。
    ①陈季同著,李华川译:《吾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第16页。
    ②陈季同著,段映虹译:《巴黎印象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第26页。
    ③陈季同著,段映虹译:《巴黎印象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第111页。
    ④陈季同著,段映虹译:《巴黎印象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第116页。
    ①陈季同著,段映虹译:《巴黎印象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第94页。
    ②陈季同著,段映虹译:《巴黎印象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第98页。
    ③陈季同著,段映虹译:《巴黎印象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第129页。
    ④陈季同著,段映虹译:《巴黎印象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第165-166页。
    ⑤陈季同著,段映虹译:《巴黎印象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第165-166页。
    ①陈季同著,李华川译:《吾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第112页。
    ②陈季同著,李华川译:《吾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第113页。
    ③郭嵩焘著:《养知书屋文集》卷一一,“致沈幼丹制军”,,见于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十六辑,《养知书屋诗文集》,(台北)文海出版社印行,1966年,第13页。
    ④可参见薛福成著:《出使英法义比四国日记》(节选),见于朱维铮主编:《郭嵩焘等使西记六种》,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6月第1版,第302页。
    ⑤陈季同著,段映虹译:《巴黎印象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第101页。
    ①陈季同著,段映虹译:《巴黎印象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第9页。
    ②陈季同著,段映虹译:《中国人自画像》,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版,第61页。
    ③陈季同著,段映虹译:《巴黎印象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第10页。
    ④陈季同著,段映虹译:《巴黎印象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第11页。
    ⑤陈季同著,段映虹译:《巴黎印象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第11页。
    ⑥陈季同著,段映虹译:《巴黎印象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第11页。
    ⑦陈季同著,段映虹译:《中国人自画像》,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版,第61页。
    ①陈季同著,段映虹译:《巴黎印象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第87页。
    ②陈季同著,段映虹译:《巴黎印象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第91页。
    ③陈季同著,段映虹译:《巴黎印象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第109页。
    ④陈季同著,段映虹译:《巴黎印象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第104页。
    ①陈季同著,李华川译:《吾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第108页。
    ②陈季同著,段映虹译:《巴黎印象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第94页。
    ③陈季同著,李华川译:《吾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第108页。
    ④陈季同著,李华川译:《吾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第168页。
    ⑤陈季同著,段映虹译:《中国人自画像》,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版,第69页。
    ⑥陈季同著,段映虹译:《中国人自画像》,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版,第69页。
    ⑦陈季同著,段映虹译:《中国人自画像》,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版,第70页。
    ⑧陈季同著,段映虹译:《中国人自画像》,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版,第103页。
    ①陈季同著,段映虹译:《巴黎印象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第104页。
    ②韦尔·窦朗特,阿利尔·窦朗特著:《人类文化史》第十四卷,慕尼黑1982年版,转引自丁建弘,李霞著:③《德国文化:普鲁士精神和文化》,上海社会科学出版,2004年3月第2次印刷,第265-266页。
    ①陈季同著,段映虹译:《巴黎印象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第53页。
    ②陈季同著,段映虹译:《巴黎印象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第69页。
    ①陈季同著,段映虹译:《巴黎印象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第39页。
    ②陈季同著,段映虹译:《中国人自画像》,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版,第27页。
    ③陈季同著,钱南秀整理:《学贾吟》,世纪出版集团、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第11页。
    ④李鸿章著:《李文忠公奏稿》卷二十八,“奏闽省学生出洋学习折”,民国景金陵原刻本。
    ⑤李鸿章著:《李文忠公奏稿》卷二十八,“奏闽省学生出洋学习折”,民国景金陵原刻本。
    ①王韬著:《弢园文录外编》,卷七“补尫起废药痼议”,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9月,第297—-298页。
    ②薛福成著:《出使日记续刻》“光绪十八年六月二十七日记”,选自朱维铮主编:《郭嵩焘等使西记六种》,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6月,第314页。
    ①陈季同主编:《求是报》第十一期“大言不惭”(1898年)。
    ②陈季同主编:《求是报》第十一期“大言不惭”(1898年)。
    ③陈季同著,钱南秀整理:《学贾吟》之“见洋人游历有慨”,世纪出版集团、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第104页。
    ④陈季同著,钱南秀整理:《学贾吟》之“见洋人游历有慨”,世纪出版集团、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第104页。
    ⑤陈季同著,钱南秀整理:《学贾吟》之“见洋人游历有慨”,世纪出版集团、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第104页。
    ⑥张之洞著,忠兴评注:《劝学篇》,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9月第1版,第43页。
    ①陈季同著,钱南秀整理:《学贾吟》之“感事”,世纪出版集团、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第40页。
    ②“与曾衡甫太守有约在先,不敢因其死遂萌异议”。见于:陈季同著、钱南秀整理:《学贾吟》之“晃州道上”,世纪出版集团、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第15页。
    ③陈季同著,钱南秀整理:《学贾吟》之“晃州道上”,世纪出版集团、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第15页。
    ④陈季同著,钱南秀整理:《学贾吟》之“夜宿”,世纪出版集团、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第59页。
    ①陈季同著,钱南秀整理:《学贾吟》之“旅夜不寐闻邻家禳鬼直到天明”,世纪出版集团、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第102页。
    ②陈季同把中国以外的国家称之为“鬼国”,而称其人民则为鬼。这是陈季同沿用西南地区民众对外国及外国人的称呼的表达形式。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民众的戒备与嘲弄其他国人民愚昧的心态。陈季同著,钱南秀整理:《学贾吟》之“人鬼吟”,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第100页。
    ③陈季同著,钱南秀整理:《学贾吟》之“鸦片”,世纪出版集团、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第114页。
    ④陈季同著,钱南秀整理:《学贾吟》之“鸦片”,世纪出版集团、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第114页。
    ⑤陈季同著,钱南秀整理:《学贾吟》之“鸦片”,世纪出版集团、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第114页。
    ⑥陈季同著,钱南秀整理:《学贾吟》之“戒鸦片”,世纪出版集团、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第49页。
    ①陈季同著,段映虹译:《中国人自画像》,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版,第68页。
    ②陈季同著,段映虹译:《中国人自画像》,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版,第68页。
    ③冯天瑜先生在《中国文化近代转型管窥》中,把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简约地概括为四点:一是,民众是国家的根本;二是,民意即天意,民心即天心;三是,自民众中选贤举能以用之;四是,安民、重民。笔者认为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虽然施行了一些惠民、安民的措施,但是总脱离不了维护专制统治的藩篱。不管是统治者施行仁政,还是举贤任能,都没有脱掉“尊君”的外衣,是在“道统”的最高追求下,所施行的政策而已。所以,我们看到陈季同的这种政治理想,虽然其政治诉求要求实行西方的民主形式,但是他还是在维护专制君主统治而努力的,“尊君”始终是他的宗旨。这就导致了他的政治思想的矛盾性。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④福建通志局纂修:《福建通志》卷三四,大通书局,1922年。
    ①亨利·比卢瓦著:《陈季同》,刊于《北华捷报》1891年12月31日。转载于李华川:《晚清一个外交官的文化历程·陈季同编年事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第172页。
    ②《求是报》第1期“西律新译”,光绪二十三年九月五日(1897年9月30日)。
    ③陈季同著,钱南秀整理:《学贾吟》之“舟中见君山”,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第4页。
    ①苑书义等编:《张之洞全集》(八)“电牍”之“致台北唐抚台”,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6120页。
    ②可参见施家顺:《台湾民主国的自主与溃散》,现代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92页。
    ③吴德功撰:《让台记》,节选自陈支平主编:《台湾文献汇刊》第六辑第七册,九州出版社、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年。亦见于《万国公报》1895年第78期之“台湾自主文牍”。
    ④见于《万国公报》1895年第78期之“台湾自主文牍”。
    ⑤桑兵:《甲午战后台湾内渡官绅与庚子勤王运动》,刊于《历史研究》,1995年第6期。
    ⑥福建通志局纂修:《福建通志》卷三四,大通书局,1922年。
    ①福建通志局纂修:《福建通志》卷三四,大通书局,1922年。
    ②陈季同著,段映虹译:《中国人自画像》,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版,第68页。
    ③陈季同著,李华川译:《吾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第97页。
    ①陈季同著,段映虹译:《中国人自画像》,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版,第68页。
    ①陈季同著,李华川译:《吾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第97页。
    ②陈季同著,钱南秀整理:《学贾吟》之“即事”,世纪出版集团、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第96页。
    ③吴汝纶编:《李文忠公全集》奏稿卷四十“出洋肄业在事各员奏奖折”,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刻本。
    ①陈季同著,李华川译:《吾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第156页。
    ②顾廷龙,叶亚廉主编:《李鸿章全集》(三),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722-723页。
    ③陈季同著,钱南秀整理:《学贾吟》之“行路难”,世纪出版集团、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第61页。
    ④陈季同著,钱南秀整理:《学贾吟》之“殊砂矿”,世纪出版集团、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第29页。
    ①陈季同著,钱南秀整理:《学贾吟》之“富顺”,世纪出版集团、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第115页。
    ②陈季同著,钱南秀整理:《学贾吟》之“富顺”,世纪出版集团、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第115页。
    ③陈季同著,李华川译:《吾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第119页。
    ④陈季同著,段映虹译:《中国人自画像》,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版,第173页。
    ⑤陈季同著,段映虹译:《中国人自画像》,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版,第173页。
    ⑥薛福成著:《出使日记续刻》“光绪十七年六月初三日”,选自朱维铮主编:《郭嵩焘等使西记六种》,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6月,第301页。
    ①可参见李凤苞著:《使德日记》光绪四年十月十八日,见于王云五主编:《丛书集成初编》之《使德日记及其他二种》,商务印书馆发行,中华民国二十五年十二月(1936年12月)出版,第10页。
    ②陈季同著,钱南秀整理:《学贾吟》之“见洋人游历有慨”,世纪出版集团、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第104页。
    ③陈季同编:《孝悌忠义图说·叙言》,转自于李华川著:《晚清一个外交官的文化历程·陈季同编年事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第235页。
    ④陈季同编:《孝悌忠义图说·叙苦》,转自于李华川著:《晚清一个外交官的文化历程·陈季同编年事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第235页。
    ⑤陈季同编:《国朝事略·序》,转引自李华川著:《晚清一个外交官的文化历程·陈季同编年事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第233页。
    ⑥陈季同编:《国朝事略·序》,转引自李华川著:《晚清一个外交官的文化历程·陈季同编年事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第233页。
    ⑦《新闻报》1897年11月19日,“会议女学堂章程问答”,转引自李华川著:《晚清一个外交官的文化历程·陈季同编年事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第219页。
    ①经元善辑录:《女学集议初编》之《沪南桂墅里池上草堂会议第一集》,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刻本。
    ②经元善辑录:《女学集议初编》之《沪南桂墅里池上草堂会议第一集》,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刻本。
    ③《女学堂章程》,见于陈元晖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戊戌时期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4月第2版,第291页。
    ④《求是报》第1期“告白”,1897年9月30日。
    ⑤《时务报》第69期,“求是报馆告白”,光绪二十四年六月二十一日(1898年)。
    ⑥薛绍徽著:《黛韵楼文集》之“代拟南洋日日官报序例”,见于《黛韵楼遗集》,宣统三年(1911年)刻本,第396—400页。
    ①薛绍徽著:《黛韵楼文集》之“代拟南洋日日官报序例”,见于《黛韵楼遗集》,宣统三年(1911年)刻本,第396-400页。
    ②马建忠著:《适可斋记言记行》之《拟设翻译院章程》,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刻本。
    ③刘梦溪主编:《严复卷》之“论译才之难”,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8月第1版,第571页。
    ④陈寿彭译:《中国江海险要图志·序》,转自于李华川:《晚清一个外交官的文化历程·陈季同编年事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第225页。
    ⑤吴汝纶编:《李文忠公全集》奏稿卷七十五“陈季同请开复折”,清光绪三十年(1904)刻。
    ⑥福建通志局纂修:《福建通志》卷三四,大通书局,1922年。
    ⑦薛绍徽著:《敬如兄公五十寿辰征诗启》,见于《戴韵楼遗集》,宣统三年(1911)刻本,第417-422页。
    ①欧阳哲生编:《胡适文存》第四册之《胡适文存三集》,“曾先生答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617页。
    ②欧阳哲生编:《胡适文存》第四册之《胡适文存三集》,“曾先生答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617页。
    ③有关陈季同的“世界文学”的理念,可参考李华川的《晚晴一个外交官的文化历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第135—141页。
    ①《前海军旧档》军学类编译三三零卷,标注教练二十七号。转引自林崇墉著:《沈葆桢与福州船政》,联经出版公司,1987年。
    ②福建通志局纂修:《福建通志》卷三四,大通书局,1922年。
    ③陈季同著,钱南秀整理:《学贾吟》之“人鬼吟”,世纪出版集团、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第100页。
    ④郭嵩焘著:《养知书屋文集二十八卷》卷三“绥边征实序”, 见于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十六辑,《养知书屋诗文集》,(台北)文海出版社印行,1966年,第127页。
    ①陆树藩著:《庚子拳变后京津之惨状(原名<救济日记>)》,见于左舜生选辑:《中国近百年资料续编》,台湾中华书局,中华民国七十二年五月(1983年5月),第449页。
    ②陆树藩著:《庚子拳变后京津之惨状(原名<救济日记>)》,见于左舜生选辑:《中国近百年资料续编》,台湾中华书局,中华民国七十二年五月(1983年5月),第449页。
    ③陆树藩著:《庚子拳变后京津之惨状(原名<救济日记>)》,见于左舜生选辑:《中国近百年资料续编》,台湾中华书局,中华民国七十二年五月(1983年5月),第449页。
    ④陈季同著,钱南秀整理:《学贾吟》之“感事七叠前韵”,世纪出版集团、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第19页。
    ⑤陈季同著,钱南秀整理:《学贾吟》之“感事七叠前韵”,世纪出版集团、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第19页。
    ⑥汪荣祖著:《走向世界的挫折——郭嵩焘与道咸同光时代》,中华书局,2006年11月,第353页。
    ①陆树藩著:《庚子拳变后京津之惨状(原名<救济日记>)》,见于左舜生选辑:《中国近百年资料续编》,台湾中华书局,中华民国七十二年五月(1983年5月),第448页。
    ②陆树藩著:《庚子拳变后京津之惨状(原名<救济日记>)》,见于左舜生选辑:《中国近百年资料续编》,台湾中华书局,中华民国七十二年五月(1983年5月),第442页。
    ③陆树藩著:《庚子拳变后京津之惨状(原名<救济日记>)》,见于左舜生选辑:《中国近百年资料续编》,台湾中华书局,中华民国七十二年五月(1983年5月),第442页。
    ①薛绍徽著:《敬如兄公五十寿辰征诗启》,见于薛绍徽的《黛韵楼文集》,宣统三年(1911年)刻本。
    ②张振鹍主编:《中法战争》第一册,见于《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续编》,中华书局,1996年3月,第544页。
    ③张振鹍主编:《中法战争》第一册,见于《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续编》,中华书局,1996年3月,第546页。
    ①兴亚会,是十九世纪末期中日民间人士联合挽救危局并进而振兴东亚而成立的联盟,它源于1898年成立的上海亚细亚协会,而上海亚细亚协会是在日本各派对华团体逐渐合流以及中国各种趋新势力谋求联合的背景下,中日双方民间结盟的产物。随着中日关系的日益复杂以及组织与人事脉络的错综联系,使得上海亚细亚协会被称之为“兴亚会”。
    ②陈季同著,钱南秀整理:《学贾吟》之“即席和日本西村时彦”,世纪出版集团、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第153页。
    ①le cloitre de la Rued'Ulm,Journal de Rolland a l'Ecole Normale,Paris:Albin Michel,1952,PP.276-277.节选自李华川著:《晚清一个外交官的文化历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版,第53页。
    ②(德)海因茨·哥尔维策尔:《黄祸论》,商务印书馆,1964年,第122页。
    ③(法)亨利·比卢瓦著:《陈季同》,见于《北华捷报》1891年12月31日,转自于李华川著:《晚清一个外交官的文化历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版,第52页。
    ④李凤苞著:《使德日记》十二月初一,见于王云五主编:《丛书集成初编》之《使德日记及其他二种》,商务印书馆发行,中华民国二十五年十二月(1936年12月)出版。
    ⑤朱寿朋编纂:《光绪朝东华录》光绪十七年十月(1892年),中华书局,1958年12月。
    ⑥考狄著:《中国与西方列强关系史》第3卷“陈季同的解职”,转自于李华川著:《晚清一个外交官的文化历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版,第203页。
    ①王真、陈声暨编:《石遗先生年谱》卷四,清刊本。
    ②陈季同著,钱南秀整理:《学贾吟》之“吊台湾”,世纪出版集团、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第151页。
    ①陈季同著,李华川译:《吾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第127页。
    ②陈季同著,段映虹译:《中国人自画像》,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版,第69页。
    ①陈季同著,段映虹译:《中国人自画像》,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版,第69页。
    ②陈季同著,段映虹译:《中国人自画像》,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版,第72页。
    ③陈季同著,李华川译:《吾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第119页。
    ④陈季同著,李华川译:《吾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第127页。
    ①陈季同著,李华川译:《吾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第127页。
    ②陈季同著,段映虹译:《中国人自画像》,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版,第128页。
    ③陈季同著,钱南秀整理:《学贾吟》之“跳月”,世纪出版集团、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第86页。
    ①陈季同著,李华川译《吾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第16页。
    ①李华川著:《晚清一个外交官的文化历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第149页。
    ②陈季同著,钱南秀整理:《学贾吟》之“见洋人游历有慨”,世纪出版集团、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第104页。
    ①陈季同著,钱南秀整理:《学贾吟》之“和家喆甫观察二首”,世纪出版集团、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第41页。
    ②陈季同著,钱南秀整理:《学贾吟》之“雨后河畔行”,世纪出版集团、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第112页。
    ③陈季同著,钱南秀整理:《学贾吟》之“丙申长至道出渝州偕江苏海经师赖耘芝观察登北楼,明日耘芝招饮行署同赏雪月”,世纪出版集团、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第117页。
    ①薛绍徽著:《敬如兄公五十寿辰征诗启》,见于《戴韵楼遗集》,宣统三年(1911年)刻本,第417-422页。
    ②关于此点,可以参考郑师渠的《近代中国的文化民族主义》,载于《历史研究》1995年第5期。
    ③(美)露丝·布尼迪克特著:《文化模式》,巨流图书公司,1983年版,第22页。
    ①陈季同著,李华川译:《吾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第16页。
    [1]陈季同著,段映虹译:《中国人自画像》[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版。
    [2]陈季同著,韩一宇译:《中国人的快乐》[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
    [3]陈季同著,段映虹译:《巴黎印象记》[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
    [4]陈季同著,李华川、凌敏译:《中国人的戏剧》[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
    [5]陈季同著,李华川译:《吾国》[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
    [6]陈季同著:《巴黎半月密记》[M],载于张振鹃主编《中法战争》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3月。
    [7]陈季同著,李华川译:《黄衫客传奇》[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6月。
    [8]陈季同著,李华川译:《英勇的爱》[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6月。
    [9]陈季同著,黄兴涛译:《中国人自画像》[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5月。
    [10]陈季同著,钱南秀整理:《学贾吟》[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
    [1]中南地区辛亥革命史研究会、武昌辛亥革命研究中心编:《辛亥革命史丛刊》[C]第八辑,1991年。
    [2]龚自珍著,孙钦善选注:《龚自珍诗词选》[M],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8月。
    [3]冯桂芬著,戴扬本评注:《校邠庐抗议》[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9月。
    [4]龚自珍著,王佩诤校:《龚自珍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6月。
    [5]魏源著,陈华等点校注释:《海国图志》[M],长沙:岳麓出版社,1998年11月。
    [6]赵尔巽等撰:《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7月。
    [7]康有为著,姜义华、张荣华编校:《康有为全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
    [8]朱寿朋编纂:《光绪朝东华录》[M],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12月。
    [9]沈云龙主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Z],见于《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辑》第81辑,台北:台北文海出版社,1974年。
    [10]孙中山著,刘明、沈潜评注:《建国方略》[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9月。
    [11]王韬著:《弢园文录外编》[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9月。
    [12]薛福成著:《出使日记续刻》[M],节选自朱维铮主编:《郭嵩焘等使西记六种》,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6月。
    [13]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史料编辑室等编:《洋务运动》[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
    [14]陈天华著,朱钟颐评注:《猛回头·警世钟》[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5月。
    [15]梁启超著:《李鸿章传》[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9年3月。
    [16]福建通志局纂修:《福建通志》[M]第八函,大通书局,1922年。
    [17]左宗棠等撰:《船政奏疏汇编》[M],光绪十四年(1888年)刊本,台湾:大通书局印行,中华民国五十七年十二月初版,选自李毓澍主编《近代史料丛书汇编》第一辑。
    [18]李鸿章著,顾廷龙、叶亚廉主编:《李鸿章全集》[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年。
    [19]李凤苞著:《使德日记》[M],见于王云五主编:《丛书集成初编》之《使德日记及其他二种》,台湾:商务印书馆发行,中华民国二十五年十二月(1936年12月)出版。
    [20]《求是报》[N](1897年9月30日至1898年3月7日,共12期)。
    [21]陆树藩著:《庚子拳变后京津间之惨状(原名<救济日记>)》[M],见于左舜生选辑:《中国近百年资料续编》,台湾:中华书局印行,中华民国七十二年五月(1983年5月)。
    [22]虞和平编:《经元善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7月。
    [23]孟子著,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1月第2 版,2007年3月第16次印刷。
    [24]郭嵩焘著:《养知书屋文集》[M],见于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十六辑,《养知书屋诗文集》,台北:文海出版社印行,1966年。
    [25]薛福成著:《出使英法义比四国日记》(节选)[M],见于朱维铮主编:《郭嵩焘等使西记六种》,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6月第1版。
    [26]李鸿章著:《李文忠公奏稿》[M],民国景金陵原刻本。
    [27]张之洞著,李忠兴评注:《劝学篇》[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9月第1版。
    [28]《北华捷报》[N]1891年。
    [29]苑书义等编:《张之洞全集》[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30]吴德功撰:《让台记》[A],节选自陈支平主编:《台湾文献汇刊》第六辑第七册,北京:九州出版社、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年。
    [31]《万国公报》[N]1895年。
    [32]吴汝纶编:《李文忠公全集》[M],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刻本。
    [33]《新闻报》1897年。
    [34]经元善辑录:《女学集议初编》[C],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刻本。
    [35]陈元晖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戊戌时期教育》[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4月第2版。
    [36]《时务报》[N]1899年。
    [37]薛绍徽著:《黛韵楼文集》[M],见于《黛韵楼遗集》,宣统三年(1911年)刻本。
    [38]马建忠著:《适可斋记言记行》[M],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刻本。
    [39]刘梦溪主编:《严复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8月第1版。
    [40]欧阳哲生编:《胡适文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41]张振鹃主编:《中法战争》[Z]第一册,见于《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3月。
    [42]王真,陈声暨编:《石遗先生年谱》[M],清刊本。
    [43]《清实录》[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87年。
    [44]朱有瓛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
    [45]李鸿章著:《李文忠公全集》[M],光绪乙未(1905)金陵刻本,海口:海南出版社影印,1997年。
    [1]韦尔·窦朗特和阿利尔·窦朗特著:《人类文化史》[M],德国:慕尼黑1982年。
    [2]丁建弘,李霞著:《德国文化:普鲁士精神和文化》[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2004年3月第2次印刷。
    [3]李华川著:《晚清一个外交官的文化历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
    [4]冯天瑜著:《中国文化近代转型管窥》[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
    [5]施家顺著:《台湾民主国的自主与溃散》[M],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6]林崇墉著:《沈葆桢与福州船政》[M],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87年。
    [7]汪荣祖著:《走向世界的挫折——郭嵩焘与道咸同光时代》[M],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11月。
    [8](德)海因茨·哥尔维策尔著:《黄祸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
    [9](美)露丝·布尼迪克特著:《文化模式》[M],北京:巨流图书公司,1983年版。
    [10]郭延礼著:《近代西学与中国文学》[M],上海: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0年。
    [11]林庆元著:《福建船政局史稿》[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
    [12]余英时著:《中国思想传统及其现代变迁》[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13](美)M·G·马森著,杨德山等译:《西方的中华帝国观》[M],北京:时事出版社,1999年。
    [14](美)史景迁著,廖世奇、彭小樵译:《文化类同与文化利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
    [15](英)约·罗伯茨编,蒋重跃、刘林海译:《十九世纪西方人眼中的中国》[M],北京:时事出版社,1999年。
    [16]谢方主编:《中西初识》[A],郑州:大象出版社,2000年第二期。
    [17]张鸣选注:《宋诗选》[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5月。
    [1](法)巴斯蒂:《清末赴欧的留学生们——福州船政局引进近代技术的前前后后》[J](日译者是岛田虔次、长部悦弘;中文翻译是张富强、赵军。),载于日本《东亚》杂志第213号,1985年。
    [2]桑兵:《陈季同述论》[J],载于《近代史研究》,1999年第4期。
    [3]张先清:《陈季同——晚清沟通中西文化的使者》[J],载于谢方主编:《中西初识》,郑州:大象出版社,1999年。
    [4]黄兴涛:《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上不应该被遗忘的人物——陈季同其人其书》[J],载于《中国文化研究》,2000年第2期。
    [5]叶艺兴:《陈季同中西文化交流先驱》[J],载于《政府法制》,2003年第2期。
    [6]邵纯:《给陈季同应有的历史地位》[J],载于《实事求是》,2002年第5期。
    [7]李华川:《严复、曾朴眼中的陈季同》[J],载于《山东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
    [8]李长林:《陈季同对中西文化交流的贡献》[J],载于《求索》,2002年第1期。
    [9]叶兴艺:《陈季同:中西文化交流先驱》[J],载于《21世纪》,2002年第9期。
    [10]桑兵:《甲午战后台湾内渡官绅与庚子勤王运动》[J],刊于《历史研究》,1995年第6期。
    [11]郑师渠:《近代中国的文化民族主义》[J],载于《历史研究》1995年第5期。
    [12]李秋华:《陈季同的困境——清末中西文化碰撞缩影》[D](硕士论文),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13]岳峰:《东学西渐第一人——被遗忘的翻译家陈季同》[J],载于《中国翻译》,2001年第4期。
    [14]林声哲:《船政才子陈季同》[J],载于《引进与咨询》,2006年第2期。
    [15]李扬帆:《陈季同的辩护》[J],载于《世界知识》,2006年第6期。
    [16]一名:《陈季同:晚清中学西传第一人》[J],载于《当代人》,2008年第8期。
    [17]胡雯:《“中学西渐”第一人陈季同》[J],载于《炎黄纵横》,2007年第3期。
    [18]周文渊:《在欧洲塑造中国形象——以陈季同为例》[D](硕士论文),苏州科技学院,2008年。
    [19](德)叶凯蒂:《晚清上海四文人的生活类型》[J],载于《哈弗亚洲学报》,1997年。
    [20]郑丽琦,叶友琛:《陈季同中学西传的实践与观念研究》[J],载于《闽江学院学报》,2012年1月第33卷第1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