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胡乐入华及审美问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唐代胡乐入华是中国音乐史上的重要事件,外来音乐传入中原在唐代进入高峰时期,从全面接受到融为一体,外来音乐传入所带来的影响为后世音乐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而这一文化特征的形成是以前代地理交通、民族迁徙和地区文化交流三方面为前提的。首先,丝绸之路的打通为胡乐的东传提供了通道,同时也为中原文化的输出提供了途径,由此唐以前向西“播被”的中原文明在唐代得以“回授”;其次,五胡乱华以来的民族迁徙使中国北方地区具备了广泛的胡文化基础,这种文化以阳刚、朝气蓬勃的精神作为核心,隋唐音乐就是孕育在这样的土壤之中;再次,外来的胡乐在到达中原之前已经在遥远的西亚、中亚及南亚北部经过了上千年的融合,是这些地区文化交流的宝贵结晶,体现了世界性多元文化内在美,与之相对应的是东方长安对多元文化的包容,包容性的都市吸引着世界性的音乐,而世界性的音乐反过来影响着长安城里的人们,由此唐人审美胡乐,将获得的审美感受内化为审美观,这种审美观表现为开放和敞开的国际化视野。
     当审美观进一步内化为理性的自我意识时,唐人复杂而多元的世界观便自然形成,而当自我意识再次外化为艺术形式时,唐人弹琵琶、耍犯调、听霓裳、舞浑脱的文化生活得到进一步丰富。
     一,琵琶成为了唐代社会雅俗共赏的乐器。文人对琵琶的喜爱使琵琶的世俗性特征不再明显,琵琶不仅出现在日常的家宴小曲中,同样在宫廷燕乐大曲中成为主奏乐器。随着仪式化燕乐在郊庙、祭祀中的使用,琵琶也参与其中。二,隋唐燕乐二十八调的形成是中国音乐史的重大事件。乐调是音乐的根本,而燕乐二十八调是后世俗乐得以繁荣发展的源头,成于隋唐的二十八调也具有世界性特征,其核心是来自于受西亚、中亚和印度影响的龟兹五旦七调,它的形成则是以融合了苏祗婆五旦七调的中原文化思想作为基础的。今天这种特殊的乐调在陕西音乐依然可以听到,以苦音音阶的广泛存在为代表。三,今天的长安古乐谱依然存有乐曲《婆罗门引》,这首乐谱的存在与遥远的《霓裳羽衣曲》相呼应。长安古乐被公认为唐代燕乐的活化石,在乐曲结构、乐调、演奏方式等方而与唐乐相呼应,而古乐谱的存在为研究唐代音乐而貌提供了实体参照。文献与乐谱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更容易接近历史的原貌,这种接近虽然不可能使人获得唐代的音响,但是可以使我们在仰望古人的同时从感官上理解他们对美的感受。四,泼寒胡戏来自于昭武九姓康国,它的源头实际上可以追溯到雅利安人的原始信仰苏摩祭祀活动。艺术来源于宗教,原始信仰中的苏摩仪式通过宗教(祆教)得以延续千年,但是在苏摩仪式自西向东传入中原的过程中,这种宗教行为开始向世俗化艺术形式转变,以“泼寒胡戏”的戏弄形式在日常礼俗、节日和佛教行像仪式中使用,但是它的宗教意义已经消失。
     以上四方面是隋唐胡乐入华的微观表现,体现了唐代社会解除、解脱、破解的精神需求,这种精神需求内在表现为三元的精神结构,同时感性的审美和理性思想世界还构成了精神世界的双层结构。审美是精神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审美,唐代社会的精神需求可以得到充分满足。因此,唐人的审美以“解”为途径,表现为外来胡乐在日常生活方方面面的渗透。从民间的唐诗到官方的礼乐志都可以感受到外来文化对隋唐艺术的深刻影响,由此唐人复杂而立体的精神结构通过胡乐的“解”呈现出超脱自我的自由之美。
From Sui to Tang, the influx of Huyue is a significant event in the history of Central Plains. During the peak period of Huyue spreading, the foreign music and cultural values were accepted as the basi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later dynasties'music. Furthermore, this acceptance is based on three factors:the geographic traffic of the previous dynasty, ethnic migration, and regional and cultural exchanges. First of all, the Silk Road is a way for the orient-spread of Huyue, and also provides a way for the efflux of the Central Plains culture. Then, Chinese Civilization "broadcasts" to the west in the earlier dynasty and "feedbacks" in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 Secondly, the ethnic migration provides a basis for Hu culture in Northern China, the core of which includes the masculine, vibrant spirit. And the music in Sui and Tang dynasties grows up in such soil. Thirdly, before arriving in the Central Plains, Huyue had been intergraded for thousands of years in the West Asia, Central Asia and northern region of South Asia. Huyue is a valuable crystallization of cultural exchange, and reflects the inner beauty of a collection of worldwide multi-culture. Corresponding to this feature, Chang'an was a multicultural inclusion city, which has attracted the international music. And the intertional music influences people's life in the city of Chang'an. When people hear music, they can feel aesthetic ideas, which is expressed as an open and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When the aesthetic ideas internalized rational self-consciousness, the complex and multifaceted view of the world in the Tang Dynasty was naturally formed. When self-consciousness externalizes into the art form once again, the colorful cultural life was further enriched. First, Pipa is the popular tastes of the musical instruments of the Tang Dynasty. Confucians were in favor of the Pipa music, and then the feature of this instrument in people's mind had been changed. Pipa did not only appear in the daily family party, but also in the court Yanyue as the main musical instrument. With the ceremony of Yanyue being used in the worship, the pipa was also used in this special circumstance. Second, the formation of Yanyue twenty-eight tone is a major event in Chinese music history. The melody is fundamental to the music, and Yanyue twenty-eight tone can be the source of the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 upon secular music. Yanyue twenty-eight tone has worldwide characteristics. Its core comes from the Qiuci seven tone affected by the culture of West Asia, Central Asia and India, and its formation is based on the Central Plains culture thinking which has absorbed Qiuci seven tone. Today, this particular melody can still be heard in Shaanxi music. Third, there is still a score named Brahman in the scores of Chang'an ancient music, which has been recognized as the living fossil of Yanyue. Brahman is an echo of Yanyue Nishangyuyi, as music structure, tones, and instruments. The ancient music scores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study of Tang Dynasty music. The combination of literature and music research makes it easier to close to the original history. Although it is impossible to get the sound of the Tang Dynasty, we can understand the ancients'feelings from the senses. Fourth, Huntuo is the dance of Pohanhu in Tang Dynasty, which was from "Kang". The origins of Pohanhu can actually be traced back to the primitive belief of the Aryan nation. The art comes from religion, and soma ceremony from the original beliefs continues to be thousand years through religion (Zoroastrianism). However, when Sumozhe spread from west to east, the religious behavior began to change the secular art form, which was used as Pohanhu in daily rituals, and festivals, but it's the significance of religion have disappeared.
     The above four aspects are the micro-performance of the influx of Huyue, which reflect the spiritual needs of the Tang Dynasty. The inherent feature of the spiritual needs is a three-aspect-two-tier structure. The aesthetic and rational thinking constitute the double structure of the spiritual world. Aesthetic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mental activity, and the spiritual needs of the Tang Dynasty are fully met. Therefore, by means of "Jie", the aesthetic of Tang dynasties was expressed as the penetration of Huyue in all aspects of daily life. From poem to official records, there is a profound impact from the alien culture of the Sui and Tang art. Generally, the complex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 spirit of Tang people shows a free beauty by Huyue and its feature "Jie".
引文
①孔德:《外族音乐流传中国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
    ②罗艺峰:《中国西部音乐论——生成与前景》,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③杜亚雄周吉:《丝绸之路的音乐文化》,北京:民族出版社,1997年。
    ④宋博年李强:《丝绸之路音乐研究》,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2009年。
    ⑤金秋:《丝绸之路乐舞艺术研究》,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年。
    ⑥周菁葆:《丝绸之路上的音乐文化》,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4年。
    ⑦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⑧常任侠:《丝绸之路与西域艺术》,上海文艺出版社,1951年。
    ⑨谷苞:《古代新疆的音乐舞蹈与古代社会》,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6年。
    ⑩赵世骞:《丝绸之路乐舞大观》,乌鲁木齐: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2001年。
    ①周吉:《龟兹遗韵》,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
    ②[日]田边尚雄陈清泉译:《中国音乐史》,台北:商务出版社,1965年。
    ③[日]岸边成雄梁在平等译:《唐代音乐史的研究》,台北:中华书局,1973年。
    ④[日]岸边成雄工耀华译:《古代丝绸之路的音乐》,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8年。
    ⑤[日]林谦三:《东亚乐器考》,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年。
    ⑥阴法鲁:《从敦煌壁画论唐代的音乐和舞蹈》,《文物》,1951年第4期。
    ⑦中国音乐研究所:《中国音乐史参考图片》,北京:音乐出版社,1955年。
    ①姜伯勤:《中国祆教艺术史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
    ②易存国:《敦煌艺术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③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
    ④王昆吾何建平:《汉文佛经中的音乐史料》,成都:巴蜀书社,2002年。
    ⑤孙晓辉:《两唐书乐志研究》,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年。
    ⑥杨旻玮:《唐代音乐文化之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
    ⑦中国舞蹈艺术研究会舞蹈史研究组:《全唐诗中的乐舞资料》,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年。
    ⑧李天民余国芳:《中国舞蹈史》,台北:大卷文化,2000年。
    ①[清]凌廷堪:《燕乐考原》,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
    ②王维真:《汉唐大曲研究》,台北:学艺出版社,1988年。
    ③陈应时:《燕乐二十八调再论》,《音乐艺术》,2008年第1期。
    ④叶栋:《唐乐古谱译读》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
    ⑤丘琼荪:《燕乐探微》,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⑥[日]林谦三郭洙若译:《隋唐燕乐调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
    ⑦赵为民:《唐代二十八调理论体系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
    ⑧李玫:《“中立音”音律现象的研究》,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年。
    ①[英]劳伦斯·毕铿(Laurence Picken):《来自唐朝的音乐》(The Music from The Tang'Court),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5.
    ②[德]盖格(Heinrich Geiger):《越超国界:唐代音乐文化,兼论晚清、民国及1978年以后中国音乐文化》,《汉唐音乐史首届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1年。
    ③[德]军特·克莱宁(Gunter Kleinen):《丝绸之路上的音乐交流》,《汉唐音乐史首届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1年。
    ④文化观念指在任何文化基本形式背后的根本观念,不同的文化系统有不同的文化观念,文化的各种外显的态度和行为,常常是文化观念在驱动和决定。参见覃光广冯利陈朴主编:《文化学辞典》,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8年,第127页。
    ①程天健李宝杰编:《长安古乐研究论文选集》,西安地图出版社,2000年。
    ①[美]列奥·特莱特勒杨燕迪译:《关于音乐意义的论辩》,《音乐艺术》,1997年第1期,第34页。
    ②[美]列奥·特莱特勒杨燕迪译:《关于音乐意义的论辩》,《音乐艺术》,1997年第1期,第34页。
    ③乐学相当于现代的音乐基础理论和作曲技术理论。
    ④律学大体相当于现代音乐声学中侧近于生律法与律制方面的研究。
    ①修海林:《对古谱译解与音响再现学理层而上的认识》,《音乐艺术》,2002年第3期,第17页。
    ②格尔兹:《文化的解释》,上海:译林出版社,1999年,13-15页。
    ③格尔兹:《文化的解释》,上海:译林出版社,1999年,第6页。
    ①[西汉]司马迁:《史记·匈奴传》卷一百十,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883页。
    ②[汉]班固:《汉书·匈奴传》卷九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3780页。
    ③葛承雍:《汉帝国宏观历史下“胡风渐入”的微观变化》,《汉帝国的制度与社会秩序学术会议》,2010年。
    ①[清]王夫之著王孝鱼点校:《庄子解》,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第103页。
    ②[晋]郭璞注:《穆天子传》卷三,[清]孙星衍辑《平津馆丛书》第9集,北京:凤凰出版社,2010年,第1-2页。
    ③罗艺峰:《中国西部音乐论》,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49页。
    ①此说法由牛龙菲教授口述,笔者记录于2011年7月。
    ②[日]岸边成雄著工耀华译:《丝绸之路的音乐》,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8年。
    ③[日]岸边成雄著王耀华译:《丝绸之路的音乐》,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8年,第14页。
    ④[唐]玄奘辩机著季羡林等校注:《大唐西域记校注》卷一,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54页。
    ①[唐]魏征撰:《隋书·裴矩传》卷六七,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578-1579页。
    ①[唐]魏征撰:《隋书·裴矩传》卷六七,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579页。
    ②此处丝绸之路三道的具体界定详见余太山:《裴矩<西域图记>所见敦煌至西海的“三道”》,《西域研究》,2005年第4期,第18-23页。
    ③孔德:《外族音乐流传中国史》,台湾:商务印书馆,1934年,第2页。
    ④[唐]杜佑撰:《通典》卷一四六,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3725页。
    ⑤[后晋]刘煦等撰:《旧唐书》卷二九,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071页。
    ⑥[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二,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310页。
    ①许序雅:《8—10世纪中亚通往中国之路》,黄时鉴《东西交流论谭》,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5页。
    ①[宋]陈旸撰:《乐书》卷一五九,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9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76页。
    ②[唐]玄奘辩机著,季羡林等校注:《大唐西域记》,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③许序雅:《8——-10世纪中亚通往中国之路》,黄实鉴《东西交流论谭》,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6页。
    ④[法]魏义天(Etienne de la Vaissiere):《粟特商人史》(Sogdian Traders), Brill Academic Pub,2005年,第1页。
    ①[清]曹寅彭定求等编纂:《全唐诗》卷七零八,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8141页。
    ②[清]曹寅彭定求等编纂:《全唐诗》卷七六八,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8721页。
    ③[美]爱德华·谢弗著吴玉贵译:《唐代的外来文明》,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82页。
    ④[清]皮锡瑞撰盛冬铃陈抗点校:《今文尚书考证》卷三,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134页。
    ⑤刘復:《敦煌掇琐》卷七五,台北:新文丰出版,1985年,第3350页。
    ①[唐]崔令钦撰任半塘笺订:《教坊记笺订》,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82页。
    ②此段话由笔者翻译自:劳伦斯·毕铿(Laurence Picken):《来自唐朝的音乐》(The music from the Tang'court),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5年,第47页。
    ③[唐]李延寿:《北史》卷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526页。
    ①[清]曹寅彭定求等编纂《全唐诗》卷四四九,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5060-5061页。
    ②[清]曹寅彭定求等编纂《全唐诗》卷四百八,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5465页。
    ③[唐]段安节:《乐府杂录》,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八,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994页。
    ④[清]曹寅彭定求等编纂《全唐诗》卷一三三,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1354页。
    ⑤[美]爱德华·谢弗(Edwaed Schafer)著吴玉贵译:《唐代的外来文明》(The Golden Peaches of Samarkand:A Study of T'ang Exotics),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82页。
    ⑥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7页。
    ⑦[美]爱德华·谢弗(Edwaed Schafer)著吴玉贵译:《唐代的外来文明》(The Golden Peaches of Samarkand:A Study of T'ang Exotics),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82页。
    ①严耀中:《论佛教戒律对唐代司法的影响》,荣新江主编《唐代宗教信仰与社会》,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8月,第152页。
    ②[唐]段成式:《西阳杂俎》卷四,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67页。
    ①葛兆光:《最终的屈服——关于开元天宝时期的道教》,荣新江主编《唐代宗教信仰与社会》,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第21页。
    ②罗艺峰:《守成与开放:唐人音乐生活面面观》,《在少林寺听讲座》,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年7月,第138页。
    ③[法]雷奈·格鲁塞常任侠译:《东方文明》,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524页。
    ④[法]雷奈·格鲁塞常任侠译:《东方文明》,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524页。
    ⑤[法]雷奈·格鲁塞常任侠译:《东方文明》,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528页。
    ⑥陈弱水:《唐代文士与中国思想的转型》,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66页。
    ①陈弱水:《唐代文士与中国思想的转型》,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00页。
    ②[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五行志》卷三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879页。
    ③[后晋]刘昫撰:《旧唐书·音乐志》卷二九,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069页。
    ④[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礼乐志》卷二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76页。
    ①[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礼乐志》卷二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76页。
    ②乐律:乐音体系中各音的绝对准确高度及其相互关系称为音律。在长期的音乐实践发展中形成。音律有多类,而人们熟知的主要音律有“纯律”、“五度相生律”和“十二平均律”三种。其中“十二平均律“口前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用。
    ③[德]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卷一,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4页。
    ④[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礼乐志》卷二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59页。
    ①葛承雍:《唐韵胡音与外来文明》,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5月,第15-24页。
    ②[奥地利]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精神现象学》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15页。
    ③[德]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卷一,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40页。
    ①[德]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卷一,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40页。
    ①霍然:《唐代美学思潮》,长春出版社,2008年,第23页。
    ①霍然:《唐代美学思潮》,长春出版社,2008年,第23页。
    ①[后晋]刘峋撰:《旧唐书》卷一八九,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953页。
    ②邹昌林:《中国礼文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18页。
    ①丁福保编纂:《说文解字诂林》卷一,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1034页。
    ②[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貌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2页。
    ③[清]刘宝楠撰高流水点校:《论语正义》阳货第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697页。
    ④孙饴让撰王文锦陈玉霞点校:《周礼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⑤[宋]王溥撰:《唐会要》卷三十三,京都:中文出版社,1978年,第599页。
    ⑥黄翔鹏:《雅乐不是中国音乐传统的主流》,《人民音乐》,1982年第12期,第12页。
    ①[唐]段安节:《乐府杂录》,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八,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989页。
    ①[宋]王溥撰:《唐会要》卷三十三,京都:中文出版社,1978年,第593页。
    ②[宋]薛居正等撰:《旧五代史·乐志》卷一四五,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1940页。
    ①[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礼乐志》卷二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64.-466页。
    ②[清]董诰等编:《伞唐文》卷八六零,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9025页。
    ③[宋]薛居正等撰:《旧五代史·乐志》卷一四五,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1940页。
    ①[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礼乐志》卷二十,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64-466页。
    ①[唐]中敕撰:《大唐开元礼》卷二,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年,第20页。
    ②[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仪卫志》卷二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508页。
    ①[日]岸边成雄著梁在平黄志炯译:《唐代音乐史的研究》,台湾:中华书局,1973年,第2页。
    ②黄翔鹏:《雅乐不是中国音乐传统的主流》,《人民音乐》,1982年第12期,第11页。
    ①[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二八,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040页。
    ②黄翔鹏《雅乐不是中国音乐传统的主流》,《人民音乐》,1982年第12期,第12页。
    ③[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二八,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041页。
    ④[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二八,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049页。
    ①项阳:《礼乐·雅乐·鼓吹乐之辨析》,《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第11页。
    ②[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仪卫志》卷二二,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77页。
    ③王维真:《唐代大曲研究》,台北:学艺出版社,1998年,第57页。
    ①项阳:《礼乐·雅乐·鼓吹乐之辨析》,《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第9页。
    ①王维真:《唐代大曲研究》,台北:学艺出版社,1998年,第57页。
    ②[日]岸边成雄著梁再平等译:《唐代音乐史的研究》,台北:中华书局,1973年,第661页。
    ①[唐]玄奘辩机著季羡林等校注:《大唐西域记校注》卷一,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54页。
    ②[后晋]刘煦等撰:《旧唐书·音乐志》卷二九,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068页。
    ③杨荫浏:《中国音乐史纲》,上海:万叶书店,1952年,第109页。
    ①[后晋]刘煦等撰:《旧唐书·音乐志》卷二九,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070页。
    ②[后晋]刘煦等撰:《旧唐书·音乐志》卷二九,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071页。
    ③[唐]魏征撰:《隋书》卷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379-380页。
    ④[唐]段安节:《乐府杂录》,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八,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990页。
    ⑤王维真:《汉唐大曲研究》,台北:学艺出版社,1988年,第186页。
    ①[后晋]刘煦等撰:《旧唐书·音乐志》卷二九,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069页。
    ②[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二九,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060页。
    ③谱例2-1摘自[英]劳伦斯·毕铿(Laurence Picken):《来自唐朝的音乐》(The music from the Tang'court)卷一,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5年,第40页。
    ①谱例2-2摘自[英]劳伦斯·毕铿(Laurence Picken):《来自唐朝的音乐》(The music from the Tang'court)卷一,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5年,第43页。
    ①谱例2-3摘自[英]劳伦斯·毕铿(Laurence Picken):《来自唐朝的音乐》(The music from the Tang'court)卷一,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5年,第65页。
    ①[唐]段安节:《乐府杂录》,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八,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989页。
    ②[汉]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一八,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6993页。
    ①[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百官志》卷四八,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244页。
    ②[宋]脱脱等撰:《宋史》卷一四二,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3347页。
    ③[唐]崔令钦撰仟半塘 笺订:《教坊记笺订》,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68页。
    ④[英]劳伦斯·毕铿(Laurence Picken):《来自唐朝的音乐》(The music from the Tang'court)卷二,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5年,第45页。
    ⑤[唐]崔令钦撰任半塘笺订:《教坊记笺订》,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82页。
    ①谱例2-4为叶栋先生根据《仁智要录》筝谱所译。(参见叶栋:《唐传十三弦筝曲二十八首(上)(选自日抄本<仁智要录>古谱)——叶栋解译并填配同名唐声诗》,《交响》,1987年第2期,第23页。)
    ①谱例2-5摘自[英]劳伦斯·毕铿(Laurence Picken):《来自唐朝的音乐》(The music from the Tang'court),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5年,第53页。
    ①[清]曹寅彭定求等编纂《全唐诗》卷四五四,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5838页。
    ②[唐]崔令钦撰任半墉笺订:《教坊记笺订》,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68页。
    ③[唐]苏敬等撰尚志钧辑校:《新修本草》,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年,第321页。
    ④[唐]崔令钦撰任半塘笺订:《教坊记笺订》,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16页。
    ①谱例2-6摘自叶栋译谱:《唐乐古谱译读》,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第372页。
    ①长安古乐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公认为唐宋燕乐文化遗存。长安古乐也称为西安鼓乐,最早由杨荫浏先生提出。
    ②[宋]王溥:《唐会要》卷三三,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第611页。
    ③[宋]王溥:《唐会要》卷三三,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第611页。
    ④[宋]王溥:《唐会要》卷三三,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第611页。
    ⑤[宋]沈括:《元刊梦溪笔谈》卷五,北京:文物出版社,1975年,第21页。
    ①谱例2-7摘自[英]劳伦斯·毕铿(Laurence Picken):《来自唐朝的音乐》(The music from the Tang'court)卷四,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5年,第98页。
    ①[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四,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1049页。
    ②[英]劳伦斯·毕铿(Laurence Picken):《来自唐朝的音乐》(The music from the Tang'court)卷四,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5年,第101页。
    ③[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二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76页。
    ④[唐]崔令钦撰任半塘笺订:《教坊记笺订》,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7月,第147页。
    ①图2-1为公元前2世纪《旃陀罗药叉女》,巴尔胡特出土,藏于加尔各答印度博物馆。(参见王镛:《印度美术史话》,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年,第33页。)
    ②图2-2为药叉女雕塑,藏于民族学博物馆,参照[德]勒克科著赵祟民巫新华译:《中亚艺术与文化史图鉴》,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55页。
    ③王镛:《印度美术史话》,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年,第34页,
    ①图2-3摘自王镛:《印度美术史话》,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年,第135页。
    ②图2-4摘自王镛:《印度美术史话》,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年,第1146页。
    ①图2-5为河南安阳修定寺塔浮雕。(参见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编:《安阳修定寺塔》,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年,第60页。)
    ②图2-6为作者拍摄于西安慈恩寺雁塔题名碑。
    ①[清]曹寅彭定求等编纂:《全唐诗》卷四五四,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5840页。
    ②[清]曹寅彭定求等编纂:《全唐诗》卷四⑤四,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5142页。
    ③[唐]魏征等:《隋书》卷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379-380页。
    ④[唐]李林甫撰陈仲夫点校:《唐六典》卷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405页。
    ①刘洋:《唐代宫廷乐器组合研究》,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论文,2008,年,第113-138页。
    ②[口]岸边成雄著粱在平黄志炯译:《唐代音乐史的研究》,台北:中华书局,1973年,第535页。
    ③图2-7摘自[宋]陈旸撰:《乐书》卷一二七,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9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9页。
    ④图2-8摘自[宋]陈旸撰:《乐书》卷二七,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9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10页。
    ①图2-9为九世纪新疆柏孜克里克(Bezek1ik)石窟33窟壁画残片,藏于东京国立博物馆.(参见螺田英诚:《世界美术大全集》东洋篇卷十五,东京:小学馆,1999年3月,第270页。)
    ②[唐]段安节:《乐府杂录》,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八,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996页。
    ③[宋]陈旸撰:《乐书》卷一三零,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9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2页。
    ④[唐]杜佑:《通典》卷一四四,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12月,第3683页。
    ①[宋]陈肠撰:《乐书》卷一三零,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9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2页。
    ②[清]曹寅彭定求等编纂《全唐诗》卷一三三,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1354页。
    ①图2-10参见姜伯勤:《中国祆教艺术史研究》,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第86页,图6-9。
    ②李泽厚:《孔子再评价》,《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第2期,第77页。
    ①柱制即相品的设置。
    ②林谦三著钱稻孙译:《东亚乐器考》,1999年,第258贞。
    ③苏祗婆的龟绂五旦七调为唐代燕乐奠定了乐律基础,而五旦七调正是在琵琶上演奏的。
    ④[日]外村中著李霏译:《唐代琵琶杂考——正仓院的“秦汉”琵琶》,《音乐研究》,2010年第2期,第60页。
    ⑤[日]岸边成雄著王耀华:《古代丝路上的音乐》,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8年,第100页。
    ①[唐]郑处诲撰田延柱点校:《明皇杂录》,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第51页。
    ②[日]岸边成雄著 王耀华:《古代丝路上的音乐》,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8年,第30页。
    ③[唐]魏征撰:《隋书》卷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345页。
    ④李金华:《“秦琵琶”与“胡琵琶”——中国古代琵琶考辨》,《交响》,1994年第2期,第8页。
    ⑤图3-1摘自嘉峪关市文物清理小组:《嘉峪关汉画像砖墓》,《文物》,1972年第12期,图38、图7。
    ①图3-2右图摘自河南省博物馆:《河南安阳北齐范粹墓发掘简报》,《文物》,1972年第1期,图版七。
    ②[宋]李防:《太平御览》卷五八四,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2631页。
    ③[唐]杜佑:《通典》卷一四四,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3679页。
    ④[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一二五,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5691页。
    ①于亮:《琵琶“声”况“情”况与“意”况研究》,上海音乐学院硕士论文,2008年,第6页。
    ②[清]曹寅彭定求等编纂:《全唐诗》卷一,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18页。
    ①[清]曹寅彭定求等编纂:《全唐诗》卷四三五,北京:叶华书局,1960年,第4821页。
    ②[清]曹寅彭定求等编纂:《全唐诗》卷四二一,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4629页。
    ③[清]曹寅彭定求等编纂:《全唐诗》卷四三五,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4821页。
    ④[清]曹寅彭定求等编纂:《全唐诗》卷四一九,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4616页。
    ⑤[清]曹寅彭定求等编纂:《全唐诗》卷四二六,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4697页。
    ⑥[清]曹寅彭定求等编纂:《全唐诗》卷四三五,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4822页。
    ⑦[唐]段安节:《乐府杂录》,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八,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994页。
    ①[清]曹寅彭定求等编纂:《全唐诗》卷四三五,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4821页。
    ②[清]曹寅彭定求等编纂:《全唐诗》卷八六八,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9832页。
    ③[清]曹寅彭定求等编纂:《全唐诗》卷四四二,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4948页。
    ④[清]曹寅彭定求等编纂:《全唐诗》卷四四四,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4969页。
    ⑤[清]曹寅彭定求等编纂:《全唐诗》卷七七六,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8794页。
    ⑥[清]曹寅彭定求等编纂:《全唐诗》卷七八五,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8860页。
    ⑦[清]曹寅彭定求等编纂:《全唐诗》卷四三五,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4822页。
    ⑧[清]曹寅彭定求等编纂:《全唐诗》卷五一一,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5844页。
    ①[清]曹寅彭定求等编纂:《全唐诗》卷七七六,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8794页。
    ②[清]曹寅彭定求等编纂:《全唐诗》卷四三九,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4895页。
    ③[清]曹寅彭定求等编纂:《全唐诗》卷四四零,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4909页。
    ④[清]曹寅彭定求等编纂:《全唐诗》卷四四九,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5060页。
    ⑤[清]曹寅彭定求等编纂:《全唐诗》卷一三三,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1355页。
    ①图3-3摘自王克芬:《天上人间舞蹁跹》,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07页。
    ①图3-4摘自王克芬:《天上人间舞蹁跹》,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06页。
    ②牛龙菲:《敦煌壁画乐史资料总录与研究》,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1991年,第336页。
    ③图3-5参见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A4OTUyNjM2.html
    ④火不思为今天盛行于新疆地区的弹拨乐器。
    ⑤袁炳昌:《考姆兹》,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9年,第339页。
    ①牛龙菲:《敦煌壁画乐史资料总录与研究》,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1991年,第338页。
    ②[唐]段安节:《乐府杂录》,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八,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994页。
    ③罗艺峰:《钟与琵琶的文化比较》,《音乐研究》,1990年第4期,第42页。
    ④[唐]魏征撰:《隋书·音乐志》卷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378页。
    ①罗艺峰:《钟与琵琶的文化比较》,《音乐研究》,1990年第4期,第48页。
    ②[清]曹寅彭定求等编纂:《全唐诗》卷一三三,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1348页。
    ③[清]曹寅彭定求等编纂:《全唐诗》卷二三零,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2511页。
    ④[清]曹寅彭定求等编纂:《全唐诗》卷二四,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329页。
    ⑤[清]曹寅彭定求等编纂:《全唐诗》卷五六八,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6584页。
    ⑥[清]曹寅彭定求等编纂:《全唐诗》卷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201页。
    ①此观点参见罗艺峰:《琵琶与钟的文化比较》,《音乐研究》,1990年第4期,第48页。
    ②罗艺峰:《琵琶与钟的文化比较》,《音乐研究》,1990年第4期,第48页。
    ①赵维平:《丝绸之路上的琵琶乐器史》,《中国音乐学》,2003年第4期,第37页。
    ②[日]田边尚雄:《中国音乐史》,台北:商务印书出版社,1937年,第147页。
    ③图3-6摘自赵维平:《丝绸之路L的琵琶乐器史》,《中国音乐学》,2003年第4期,第38页。
    ④赵维平:《丝绸之路上的琵琶乐器史》,《中国音乐学》,2003年第4期,第37页。
    ①赵维平:《丝绸之路上的琵琶乐器史》,《中国音乐学》,2003年第4期,第37页。
    ②罗艺峰:《琵琶与钟的文化比较》,《音乐研究》,1990年第4期,第49页。
    ③[日]石川荣吉主编周星等译:《现代文化人类学》,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公司出版社,1988年,第83页。
    ④罗艺峰:《琵琶与钟的文化比较》,《音乐研究》,1990年第4期,第49页。
    ⑤[清]曹寅彭定求等编纂:《全唐诗》卷一五六,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1605页。
    ①[清]曹寅彭定求等编纂:《全唐诗》卷三九二,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4416页。
    ②[清]曹寅彭定求等编纂:《全唐诗》卷八零六,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9065页。
    ③[清]曹寅彭定求等编纂:《全唐诗》卷四三五,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4821页。
    ①[清]曹寅彭定求等编纂:《全唐诗》卷四四五,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4986页。
    ②葛承雍:《胡人岁献葡萄酒》,故宫博物院院刊,2008年第6期,第84页。
    ③[清]曹寅彭定求等编纂:《全唐诗》卷二四,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321页。
    ④[清]曹寅彭定求等编纂:《全唐诗》卷三五六,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3995页。
    ⑤[清]曹寅彭定求等编纂:《全唐诗》卷一三零,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1324页。
    ⑥[清]曹寅彭定求等编纂:《全唐诗》卷三九零,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4400页。
    ⑦[清]曹寅彭定求等编纂:《全唐诗》卷六七一,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7667页。
    ⑧[清]曹寅彭定求等编纂:《全唐诗》卷七七六,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8794页。
    ①原意识是指人类通过遗传而得到的那部分意识。原意识不仅是个体人出生前拥有的全部意识,它还包含了个体人日后生长发育阶段所萌发的部分意识,这些意识是个体人不需要经过任何社会意识引导就可以获得的全部本原意识,故称之为“原意识”
    ②罗艺峰:《琵琶与钟的文化比较》,《青乐研究》,1990年第4期,第48页。
    ③[后晋]刘煦等撰:《旧唐书》卷二九,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076页。
    ①牛龙菲:《古乐发隐》,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28页。
    ②牛龙菲:《敦煌壁画乐史资料总录与研究》,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1991年,第299页。
    ③牛龙菲:《敦煌壁画乐史资料总录与研究》,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1991年,第299页。
    ④[梁]沈约撰:《宋书》卷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556页。
    ⑤[唐]杜佑撰:《通典》卷一四四,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3679页。
    ①[唐]杜佑撰:《通典》卷一四四,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3679页。
    ②图3-7右图为螺钿紫檀唐阮威背面,藏于日本奈良正仓院。(参见韩异:《正仓院》,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6页。)
    ①[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礼乐志》卷二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71页。
    ②[日]岸边成雄著王耀华:《古代丝绸之路的音乐》,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8年,第100页。
    ③[清]曹寅彭定求等编纂:《全唐诗》卷五一一,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5848页。
    ④[清]曹寅彭定求等编纂:《全唐诗》卷一九五,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2005页。
    ①韩淑德张之年:《中国琵琶史稿》,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14页。
    ②图3-8参见赵维平:《丝绸之路上的琵琶乐器史》,《中国音乐学》,2003年第4期,第42页。
    ①图3-9为螺钿紫檀唐五弦琵琶,藏于日本奈良正仓院。(参见韩异:《正仓院》,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0页。)
    ②[后晋]刘煦等撰:《旧唐书》卷二九,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5月,第1076页。
    ③[唐]魏征撰:《隋书·音乐志》卷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378页。
    ④岳冰:《唐代琵琶的律制》,《中国音乐》,1991年第3期,第45页。
    ①图3-10为螺钿紫檀唐曲项琵琶,藏于日本奈良正仓院。(参见韩省:《正仓院》,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5页。)
    ②[清]曹寅彭定求等编纂:《全唐诗》卷八,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73页。
    ①图3-11为长安县南里王村韦氏墓室西壁第三幅。(参见《长安县南里王村唐壁画墓》,《文博》,1989年第4期,图版贰。)
    ②图3-12唐白玉带銙乐舞人物纹(曲项),大唐西市博物馆藏,笔者拍摄。
    ①图3-13参见http://blog.big5.voc.com.cn/blog_showone_type_blog_id_140933_p_1.html
    ②[唐]段安节:《乐府杂录》,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八,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994页。
    ③[唐]魏征撰:《隋书》卷四八,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849页。
    ①图3-14为隋开皇九年粟特人墓葬石刻,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收藏。笔者拍摄。
    ①图3-15参见葛承雍:《隋安备墓新出石刻图像的粟特艺术》,中山大学艺术史研究中心编,《艺术史研究》第十二辑,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0年,彩版三。
    ①图3-16唐李寿墓墓室椁壁北壁东部线刻石刻。(参见陕西省博物馆文管会:《唐李寿墓发掘简报》,《文物》,1974年第9期,第86页。)
    ②图3-17唐李寿墓墓室椁壁北壁东部线刻石刻线描图。(参见秦序:《唐李寿墓石刻壁画与坐、立部伎的出现年代》,《中国音乐学》,1991年第2期,第10页。)
    ①表3-18格式参照《琵琶类乐器在中国发展关系表》,王维真《唐代大曲研究》,台北:学艺出版社,1998年,第79页。具体流传衍化过程为笔者绘制。
    ①[德]阿尔伯特·冯·勒克科著;赵崇民巫新华译:《中亚艺术与文化史图鉴》,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0页。
    ②牛龙菲:《胡人半解弹琵琶》,罗艺峰主编《首届汉唐国际音乐史会议论文集》,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年,第138页。
    ③牛龙菲:《古乐发隐》,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50页。
    ④牛龙菲:《古乐发隐》,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50页。
    ⑤牛龙菲:《古乐发隐》,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50页。
    ①图3-19乐人像浮雕,2-3世纪,藏于乌兹别克斯坦Sankt-Peterburg博物馆。(参见[日]嶋田英诚:《世界美术大全集》东洋篇卷十五,东京:小学馆,1999年,第120页。
    ②牛龙菲:《胡人半解弹琵琶》,罗艺峰主编《首届汉唐国际音乐史会议论文集》,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年,第158页。
    ③[清]曹寅彭定求等编纂:《全唐诗》卷一九九,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2055页。
    ①牛龙菲:《敦煌壁画乐史资料总录与研究》,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1991年,第326页。
    ②牛龙菲:《敦煌壁画乐史资料总录与研究》,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1991年,第326页。
    ③[后晋]刘煦等撰:《旧唐书》卷二九,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076页。
    ④[后晋]刘煦等撰:《旧唐书》卷二九,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076页。
    ⑤牛龙菲:《胡人半解弹琵琶》,罗艺峰主编《首届汉唐乐史会议论文集》,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年,第166页。
    ⑥李健正:《陕北曲项琵琶》,《音乐研究》,1987年第1期,第106页。
    ⑦中隔:牛龙菲《胡人半解弹琵琶》一文提出曲项琵琶四个品柱是采用了阮咸琵琶十二个品柱的中隔四品柱。阮咸琵琶有十二品柱,分上隔、中隔和下隔。
    ①李金华:《“秦琵琶”与“胡琵琶”——中国古代琵琶考辨》,《交响》,1994年第2期,第8页。
    ②图3-20北周佛座装饰画。(参见王子云:《中国古代石刻画选集》,北京:中国古典艺术出版社,1957年,图一五。)
    ①图3-21摘自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西安北周安伽墓》,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年,图版四零。
    ②图3-22摘自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西安北周安伽墓》,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年,图版四七。
    ①图3-23为唐中国风俗图线描图,参见宿白:《西安地区唐墓壁画的布局和内容》,《考古学报》,1982年第2期,第143页。
    ①牛龙菲:《古乐发隐》,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23页。
    ②李健正:《陕北曲项琵琶》,《音乐研究》,1987年第1期,第106页。
    ③李健正:《陕北曲项琵琶》,《音乐研究》,1987年第1期,第106页。
    ①童忠良:《中国传统乐学》,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年10月,第273页。
    ②罗艺峰:《中国西部音乐论——生成与前景》,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7月,第114页。
    ①[日]田边尚雄:《中国音乐史》,台北:商务印书出版社,1937年,第155页。
    ②[日]田边尚雄:《中国音乐史》,台北:商务印书出版社,1937年,第155页。
    ③[唐]魏征撰:《隋书》卷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345页。
    ④ Lokesh Chandra:Cultural Horizons of India vol.7 Sanskrit Rhythms in East Asia, Delhi: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Indian Culture and Aditya Prakashan,1998,P21.
    ①[唐]魏征撰:《隋书》卷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346页。
    ②[唐]魏征撰:《隋书》卷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345页。
    ①黄翔鹏:《“八音之乐”索隐》上篇,《音乐艺术》第4期,1982年,第2-3页。
    ②郑祖襄:《“开皇乐议”中的是是非非及其他》,《中国音乐学》,2001年第4期,第105-121页。
    ①杨晓霭李玫:《音乐文献整理的文献学方法及其规范——以“燕乐二十八调”的研究为例》,《文艺研究》,2008年11期,第100页。
    ①库几米亚马来碑的七调是指位于南印度普都可台州库几米亚马来发现的石碑。该碑于1904年发现,石碑上所刻的匕调成为研究印度音乐与中原音乐的重要文献材料。
    ②[日]岸边成雄:《西域七调及其起源》,《交响》,1986年第2期,第49页。
    ③关也维:《唐代音乐史》,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74页。
    ④周吉:《龟兹遗韵》,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
    ①[日]林谦三著:《隋唐燕乐调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33页。
    ②[日]田边尚雄陈清泉译:《中国音乐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147页。
    ③王光祈:《中国音乐史》,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72页。
    ④何昌林:《中国俗字谱与拜占庭乐谱》,《交响》,1985年第3期。
    ⑤赵为民:《唐代二十八调理论体系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9页。
    ⑥陈应时:《燕乐二十八调再论》,《音乐艺术》,2004年第1期,第60页。
    ⑦陈应时:《燕乐二十八调再论》,《音乐艺术》,2004年第1期,第66页。
    ⑧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第263页。
    ①李玫:《燕乐二十八调调名与律吕名错位的原因》,《中国音乐学》,2010年第l期,第12页。
    ②缪天瑞:《律学》,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年,第161页。
    ③向达:《龟兹苏祗婆琵琶七调考原》,《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263页。
    ④阴法鲁:《丝路管弦铦古今——读<丝绸之路的音乐文化>》,《阴法鲁学术论文集》,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234页。
    ①孔德:《外族音乐流传中国史》,台湾:商务印书馆,1934年,第41页。
    ②[唐]魏征撰:《隋书·音乐志》卷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345页。
    ①[德]阿尔伯特·冯·勒柯克著陈海涛译:《新疆的地下文化宝藏》,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6页。
    ①谱例4-1参见《上古时代的音乐: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和古印度的音乐文化》,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年,第118-119页。原谱刊载于福克斯斯特兰韦斯《印度斯坦音乐》,1914年牛津版,第254页。
    ①[日]岸边成雄:《西域七调及其起源》(上),《交响》,1986年第2期,第53页。
    ②邱紫华:《印度古典美学》,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76页。
    ③古印度的音阶称为Sadiagrama和Madhyamagrama是以Sa-Ri-Ga-Ma-Pa-Dha-Ni七声为基础的音阶。
    ①申波:《审美意识和音乐文化》,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版,第45页。
    ②[日]岸边成雄:《西域七调及其起源》,《交响》,1986年第2期,第50页。
    ③[日]林谦三著:《隋唐燕乐调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33页。
    ④陈露茜:《印度记谱法》,《音乐爱好者》,1981年3期,第24页。
    ①[日]岸边成雄:《西域七调及其起源》,《交响》,1986年第2期,第52页。
    ②丘琼荪:《燕乐探微》,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29页。
    ③周菁葆:《龟兹琵琶七调与印度匕调碑之比较研究》,《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10年第4期,第33页。
    ①罗艺峰:《中国西部音乐论——生成与前景》,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19页。
    ②黄翔鹏:《中国古代音乐歌舞伎乐时期的有关新材料、新问题》,《文艺研究》,1999年第4期,第105页。
    ③牛龙菲:《敦煌壁画乐舞资料总录及研究》,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1991年,第317页。
    ①李玫:《燕乐二十八调调名与律吕名错位的原因》,《中国音乐学》,2010年第1期,第12页。
    ②赵宋光:《燕乐二十八调》,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9年,第777页。
    ①[日]岸边成雄:《西域七调及其起源》,《交响》,1986年第2期,第65页。
    ②[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礼乐志》卷二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62页。
    ③调头是指调式主音的高度。
    ④李玫:《燕乐二十八调调名与律吕名错位的原因》,《中国音乐学》,2010年第1期,第12页。
    ⑤[元]脱脱撰:《宋史》卷一二六,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2948页。
    ①[清]孙希旦撰沈啸寰王星贤点校:《礼记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976页。
    ②陈弱水:《唐代文士与中国思想的转型》,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67页。
    ③[宋]陈旸:《乐书》卷一六四.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9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7页。
    ①[宋]陈肠,《乐书》卷一零七,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9年,第6页。
    ②[日]岸边成雄:《西域七调及其起源》,《交响》,1986年第2期,第56页。
    ①叶栋:《唐乐古谱译读》,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第33页。
    ②缪天瑞:《律学》,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年,第141页。
    ③王光祈:《中国音乐史》,北京:团结出版社,2007年,第68页。
    ④冯文慈:《西域音乐在唐代宫廷繁盛的原因——兼论西北高原汉族民歌近似色彩区的历史渊源》,《交响》,1993年第2期,第6页。
    ⑤苦音:中国西北及陕西省关中地区戏曲和民间音乐中普遍应用的音乐术语。
    ⑥吕冰:《关于苦音音阶形成的探索》,《音乐研究》,1985年第2期,第117页。
    ⑦黄翔鹏:《中国古代音乐歌舞伎乐时期的有关新材料、新问题》,《文艺研究》,1999年第4期,第106页。
    ①缪天瑞:《律学》,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年,第163页。
    ②李玫:《“中立音”音律现象的研究》,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年,第73页。
    ①李玫:《“中立音”音律现象的研究》,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年,第262页。
    ②张启祥:《民族音乐交流的先驱者苏袛婆》,《中国民族》,1982年第11期,第45页。
    ①冯亚兰:《长安古乐解读》,雷家駪主编《长安古乐谱》,西安:三秦出版社,1991年,第1页。
    ①大乐(dai yue)指古代指典雅庄重的音乐,用于帝王祭祀、朝贺、燕享等典礼。
    ②雷家駪主编:《长安古乐谱》,西安:三秦出版社,1991年,第5页。
    ①[英]劳伦斯·毕铿(Laurence Picken):《来自唐朝的音乐》(The music from the Tang'court),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5年,第127-128页。
    ②本文关于“解曲”的研究将在第七章进行详细论述。
    ③[英]劳伦斯·毕铿(Laurence Picken):《来自唐朝的音乐》(The music from the Tang'court),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5年,第127-128页。
    ④琵琶是燕乐的领奏乐器。唐代燕乐使用的俗字谱(琵琶弦索谱)与敦煌琵琶谱一致。
    ⑤[日]林谦三:《东亚乐器考》,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62年,第261页。
    ⑥余铸:《长安古乐谱的韵曲》,《交响》,1991年第1期,第6页。其中谱字wu和yi参照中冯亚兰教授记谱写法,详见雷家駪主编《长安古乐谱》,西安:三秦出版社,1991年,第4页。
    ①罗艺峰:《中国西部音乐论——生成与前景》,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51-354页。
    ②李武华:《长安古乐音律溯源》,程天建李宝杰编《长安古乐研究论文选集》,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2000年,第245-246页。
    ③罗艺峰:《中国西部音乐论——生成与前景》,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51-354页。
    ④[清]曹寅、彭定求编:《全唐诗》卷四二六,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4691页。
    ①李明忠:《西安俗派鼓乐与隋唐燕乐大曲》,程天建李宝杰编《长安古乐研究论文选集》,西安地图出版社,2000年,第399页。
    ②[宋]王灼:《碧鸡漫志》,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八,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71页。
    ①[清]曹寅彭定求等编纂《全唐诗》卷四四四,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4970页。
    ①谱例5-1摘自冯亚兰:《婆罗门词曲考》,《中国音乐》,1981年第1期,第13-14页。
    ①谱例5-2参见叶栋:《唐乐古谱译读》,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第310页。
    ①叶栋:《唐传筝曲和唐声诗曲解译》,《音乐艺术》,1986年第3期,第1页。
    ①叶栋:《唐传筝曲和唐声诗曲解译》,《音乐艺术》,1986年第3期,第2页。
    ①[清]曹寅彭定求编:《全唐诗》卷三五六,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3999页。
    ②[清]曹寅彭定求编:《全唐诗》卷四一九,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4617页。
    ③[清]曹寅彭定求编:《全唐诗》卷四二一,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4629页。
    ④[清]曹寅彭定求编:《全唐诗》卷四三五,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4818页。
    ⑤[清]曹寅彭定求编:《全唐诗》卷四四七,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5024页。
    ⑥[清]曹寅彭定求编:《全唐诗》卷四八五,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5504页。
    ⑦[清]曹寅彭定求编:《全唐诗》卷五四二,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6260页。
    ⑧[清]曹寅彭定求编:《全唐诗》卷七五六,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8605页。
    ⑨[清]曹寅彭定求编:《全唐诗》卷四四四,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4970页。
    ①[清]曹寅彭定求编:《全唐诗》卷四四四,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4970页。
    ②[北宋]王溥撰:《唐会要》卷三三,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第617页。
    ③[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卷五六,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816页。
    ①[宋]李上交撰:《近事会元》卷四,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十,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282页。
    ②任半塘:《唐声诗》下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440页。
    ③中国古代十二律顺序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
    ①冯亚兰:《婆罗门词曲考》,《中国音乐》,1981年第1期,第11页。
    ②仟二北:《敦煌曲初探》,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1954年,第31页。
    ③汤君:《敦煌燕乐歌舞考略》,《文艺研究》,2002年第3期,第98页。
    ④[宋]王灼:《碧鸡漫志》卷一,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八,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52页。
    ①糖圭璋:《历代词学研究述略》,王小盾杨栋编《词曲研究》,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208页。
    ②林攻仪:《敦煌曲在词学研究上之价值》,王小盾杨栋编《词曲研究》,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277页。
    ③[宋]工灼:《碧鸡漫志》,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八,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56页。
    ④[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李益传》卷二零三,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5784页。
    ⑤丘琼荪:《燕乐探微》,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56页。
    ①俞人豪、陈自明:《东方音乐文化》,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年,第164页。
    ②[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五行志》卷三四,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878页。
    ①图5-3参见韩昇:《正仓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43页。
    ②[宋]洪兴祖:《楚辞补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67页。
    ③贺西林: 《汉代艺术中的羽人及其象征意义》, 《文物》,2010年第7期,第46页。
    ①图5-4参见湖北省荆州博物馆编著:《荆州天星观二号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年9月,第184页,彩版四三。
    ①王重民:《敦煌曲子词集》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56年,第21页。
    ②冯亚兰:《婆罗门词曲考》,《中国音乐》,1981年第1期,第11页。
    ①[唐]崔令钦撰任二北笺订:《教坊记笺订》,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1页。
    ②鱼讯主编:《陕西省戏剧志·榆林地区卷》,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年,第51页。
    ③[宋]王灼:《碧鸡漫志》,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八,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58页。
    ①图5-5摘自雷家駪主编《长安古乐谱》,西安:三秦出版社,1991年,鼓乐谱第四十八页。
    ①李石根:《西安鼓乐命书》第一卷,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年,第6页。
    ②李健正:《长安古乐研究》,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0页。
    ①冯光钰:《长安古乐的传承保护及生态还原》,《交响》,2006年第2期,第7页。
    ①[元]:脱脱:《宋史》卷四九零,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14111页。
    ②[元]:脱脱:《宋史》卷四九零,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14111页。
    ③[清]张德瀛撰:《词徵》卷一,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4092页。
    ④欧阳予倩主编:《唐代舞蹈》,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第151页。
    ⑤[德]汉斯希克曼[伊拉克]拉辛德[美]考夫曼著:《上古时代的音乐: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和古印度的音乐文化》,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年,第109页。
    ①[唐]般若译:《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一,《大正藏》卷八,第867页。
    ②岑仲勉:《唐代戏乐之波斯语》,《东方杂志》第四十卷十七号,上海:商务印书馆,1944年,第48-49页。
    ③荣新江:《从撒马尔干到长安——中古粟特人的迁徙与入居》,荣新江 张志清主编《从撒马尔干到长安:粟特人在中国的文化遗迹》,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第3-5页。
    ④荣新江:《萨保与萨薄:北朝隋唐胡人聚落首领问题的争论与辨析》,叶奕良编《伊朗学在中国论文集》第三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28-143页。
    ①葛承雍:《唐元时代景教歌咏音乐考述》,《中华文史论从》,2007年第3期,第168页。
    ①姜伯勤:《天水隋石屏风墓胡人“酒如绳”袄祭画像石图像研究》,《敦煌研究》,2003年第1期,第14页。
    ②姜伯勤:《中国袄教艺术史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第157页。
    ③姜伯勤:《天水隋石屏风墓胡人“酒如绳”袄祭画像石图像研究》,《敦煌研究》,2003年第1期,第17页。
    ④张鸿年编:《波斯古代诗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第7页。
    ⑤姜伯勤:《天水隋石屏风墓胡人“酒如绳”袄祭画像石图像研究》,《敦煌研究》,2003年第1期,第15页。
    ⑥李昌集:《“苏幕遮”的乐与辞——苏摩遮入华的个案研究与唐代曲子辞的声词关系探讨》,《中国文化研究》,2004年第2期,第23页。
    ⑦[唐]令狐德棻撰《周书·宣帝记》卷七,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122页。
    ①[古印度]龙树著鸠摩罗什译:《大智度论》卷四十八,《大正藏》第25册,第408页中。
    ②[古印度]龙树著鸠摩罗什译:《大智度论》卷四十八,《大正藏》第25册,第409页上。
    ③饶宗颐:《塞种与Soma——不死药的来探索》,《中国学术》,2002年第4期,第3页。
    ②杨军凯:《西安北周史君墓石椁图像初探》,荣新江张志清主编《从撒马尔于到长安:粟特人在中 国的文化遗迹》,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4月,第7页。
    ①图6-1参见杨军凯等:《西安北周凉州萨保史君墓发掘简报》,《文物》,2005年第3期,第29页。
    ②[唐]张鷟:《朝野佥载》,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64-65页。
    ③毕波: 《信仰空间的万花筒——粟特人的东渐与宗教信仰的转换》,荣新江张志清主编《从撒马尔干到长安:粟特人在中国的文化遗迹》,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第49-56页。
    ①[唐]杜佑:《通典》卷一四六,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3725页。
    ②李昌集:《“苏幕遮”的乐与辞——苏摩遮入华的个案研究与唐代曲子辞的声词关系探讨》,《中国文化研究》,2004年第2期,第25页。
    ③[唐]般若译:《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一,《大正藏》卷八,第867页。
    ①图6-2为龟兹昭怙厘寺舍利盒乐舞图,出上于新疆库车苏巴什佛寺遗址。(参见霍旭初:《龟兹舍利盒乐舞图》,《龟兹艺术研究》,乌鲁水齐:新疆人民出版社是,1994年,第241页。)
    ②扬之水:《龟兹舍利盒乐舞图新议》,《文物》,2010年9期,第71页。
    ①[元]:脱脱:《宋史》卷四九零,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14112页。
    ②鱼讯主编:《陕西省戏剧志·榆林地区卷》,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年,第50页。
    ③鱼讯主编:《陕西省戏剧志·榆林地区卷》,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年,第50页。
    ①[清]刘熙载撰袁津琥校注:《艺概注稿》卷六,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840页。
    ①谱例6-1参见冯亚兰:《长安白道峪兴安禅寺教衍和尚藏抄谱选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年,第70页。
    ①谱例6-2参见冯亚兰:《长安白道峪兴安禅寺教衍和尚藏抄谱选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年,第90页。
    ①谱例6-3参见叶栋:《唐传十三弦筝曲二十八首》(下),《交响》,1987年第3期,第25页。
    ①伍国栋:《中国民族音乐》,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08页。
    ②[德]汉斯希克曼[伊拉克]拉辛德[美]考夫曼著:《上古时代的音乐: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和古印度的音乐文化》,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年,第117页。
    ③[德]汉斯希克曼[伊拉克]拉辛德[美]考夫曼著:《上古时代的音乐: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和古印度的音乐文化》,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年,第117页。
    ①[清]曹寅彭定求等编纂:《全唐诗》卷八九,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982页。
    ②[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一一八,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277页。
    ③[清]曹寅彭定求等编纂:《全唐诗》卷二二二,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2356页。
    ④[清]曹寅彭定求等编纂:《全唐诗》卷六三三,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6268页。
    ⑤[宋]陈肠撰:《乐书》卷一六四.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9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7页。
    ①姜伯勤:《敦煌悉磨遮为苏摩遮乐舞考》,《敦煌研究》,1996年第3期,第3页。
    ②[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一四八,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294页。
    ③[宋]陈旸撰:《乐书》卷一五八.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9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5页。
    ①[德]汉斯希克曼[伊拉克]拉辛德[美]考夫曼著:《上古时代的音乐: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和古印度的音乐文化》,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年,第110页。
    ②[德]汉斯希克曼[伊拉克]拉辛德[美]考夫曼著:《上古时代的音乐: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和古印度的音乐文化》,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年,第117页。
    ①王小盾陈应时:《唐传古乐谱和与之相关的音乐文学问题》,《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5期,第174页。
    ②谱例6-4参照叶栋:《唐乐古谱译读》,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第335-337页。
    ①任半塘:《敦煌歌辞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644-645页。
    ②王小盾陈应时:《唐传古乐谱和与之相关的音乐文学问题》,《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5期,第171页。
    ③谱例6-5中《感皇恩》曲参见冯亚兰辑译:《长安白道峪兴安禅寺教衍和尚藏抄谱选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年,第70-71页。词参见任半塘:《敦煌歌辞总编》(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682-683页。
    ①李昌集:《“苏幕遮”的乐与辞——苏摩遮入华的个案研究与唐代曲子辞的声词关系探讨》,《中国文化研究》,2004年第2期,第27页。
    ①[清]曹寅彭定求等编纂:《全唐诗》卷二八,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415页。
    ②[德]汉斯希克曼[伊拉克]拉辛德[美]考夫曼著:《上古时代的音乐.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和古印度的音乐》,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年,第109-110页。
    ①图6-3唐三彩胡人抱酒皮袋俑,藏于美国西雅图艺术馆。(参见自葛承雍:《“胡人岁献葡萄酒”的艺术考古与文物印证》,《故宫博物院院刊》,2008年第6期,第91页。)
    ② R. G. Wasson:Mushroom, Russia and History, New York:Pantheon Books,1957.
    ③图6-4为16世纪墨西哥人所绘,此图描绘了一个男人在吃蘑菇,他身后的上帝通过蘑菇和他说话,暗示了这种特殊的植物可以使人在精神上与神灵相通。(参见http://www.imaginaria.org/wasson/life.htm)
    ①姜伯勤:《天水隋石屏风墓“胡人”酒如绳祆祭画像石图像研究》,《敦煌研究》,2003年第1期,第15页。
    ②姜伯勤:《天水隋石屏风墓“胡人”酒如绳祆祭画像石图像研究》,《敦煌研究》,2003年第1期,第16页。
    ③葛承雍:《唐韵胡音与外来文明》,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65页。
    ④图6-5为北齐石刻,参见自葛承雍:《“胡人岁献葡萄酒”的艺术考古与文物印证》,《故宫博物院院刊》,2008年第6期,第84页。
    ①图6-6为北周史君墓石堂北壁浮雕及线描图,参见杨君凯等:《西安北周凉州萨保史君墓发掘简报》,《文物》,2005年第3期,第25页。
    ①[美]爱德华·谢弗:《唐代的外来文明》,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95页
    ②谱例6-6《粟特胡饮酒》曲谱参见劳伦斯·毕铿(Laurence Picken):《来自唐朝的音乐》(The music from the Tang'court)卷四,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5年,第4-7页。
    ①谱例6-7大曲《饮酒乐》曲谱参见劳伦斯·毕铿(Laurence Picken):《来自唐朝的音乐》(The music from the Tang'court)卷四,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5年,第98-99页。
    ①谱例6-8大曲《酒胡子》曲谱参见劳伦斯·毕铿(Laurence Picken):《来自唐朝的音乐》(The music from the Tang'court)卷四,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5年,第90-91页。
    ①元文琪:《二元神论———古波斯宗教神话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158页。
    ②[唐]魏征撰:《隋书·音乐志》卷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379页。
    ③[后晋]刘煦等撰:《旧唐书·音乐志》卷二九,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071页。
    ④[元]脱脱:《宋史·乐志》卷一四二,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3350页。
    ⑤[清]曹寅、彭定求编:《全唐诗》卷八九,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982页。
    ⑥图6-7参见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西安北周安伽墓》,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年,图版六五。
    ⑦图6-8参见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西安北周安伽墓》,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年,图版四三。
    ①[清]曹寅、彭定求编:《全唐诗》卷二八四,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3238页。
    ①[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一四八,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294页。
    ②吴真:《从泼寒胡戏到苏民祭》,《南方都市报》,2010年3月2日版。
    ①[美]N·沃尔特斯托夫著沈建平等译:《艺术与宗教》,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年,第68页。
    ①葛承雍:《唐韵胡音与外来文明》,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64页。
    ①葛承雍:《趟韵胡音与外来文明》,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65页。
    ①[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四零五,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4520页。
    ①韩锺恩:《文化多元与音乐感知结构的完形合一》,《福建艺术》,2000年第6期,第12页。
    ②[唐]魏徵:《隋书·音乐志》卷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379页。
    ③[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礼乐志》卷二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76页。
    ①韩锺恩:《文化多元与音乐感知结构的完形合一》,《福建艺术》,2000年第6期,第13页。
    ②“正声”包括宫、商、角、徵、羽五音。
    ③姚春鹏译注:《黄帝内经·素问》,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40-42页。
    ①华乐指中国传统音乐包括先王之乐和前代所遗留的俗乐。
    ②[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四一九,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4616页。
    ①《唐戏弄》,任半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316页。
    ②《唐戏弄》,任半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309页。
    ③[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四四六,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5006页。
    ④[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五一一,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5827页。
    ①杨旻纬:《唐代音乐文化之研究》,台北:文史出版社,1994年,第90页。
    ②[清]董诰 编:《全唐文》卷八,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97页。
    ①[清]董浩编:《全唐文》卷六,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70页。
    ②[后晋]刘响等:《旧唐书》卷二八,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041页。
    ③[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二八,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041页。
    ④顾学颉校点:《白居易集》卷六五,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1364页。
    ①顾学颉校点:《白居易集》卷六五,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1364页。
    ②[清]曹寅彭定求等编纂:《全唐诗》卷四二六,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4697页。
    ③[清]董浩编:《全唐文》卷六七一,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6848页。
    ④[清]曹寅彭定求等编纂:《全唐诗》卷四二四,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4656页。
    ⑤[清]曹寅彭定求等编纂:《全唐诗》卷四四三,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4958页。
    ⑥杨旻纬:《唐代音乐文化之研究》,台北:文史出版社,1994年,第118页。
    ①[清]曹寅彭定求等编纂:《全唐诗》卷四二六,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4690页。
    ②[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儒林传》卷一九八,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5637页。
    ③这里的重和轻是指唐人对待礼和乐的重视程度。
    ①[明]胡震亨:《唐音癸鉴》卷十四《散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158页。
    ②[明]胡震亨:《唐音癸鉴》卷十四《散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158页。
    ③[宋]陈旸:《乐书》卷一五八,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9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5页。
    ④[清]曹寅彭定求等编纂:《全唐诗》卷八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982页。
    ①[北宋]王溥撰:《唐会要》卷三四,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第2510页。
    ②[北宋]王溥撰:《唐会要》卷三四,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第626页。
    ③葛承雍:《唐韵胡音与外来文明》,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257页。
    ①[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四二六,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4692页。
    ②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第116页。
    ①罗艺峰:《守成与开放:唐人音乐生活面面观》,《在少林寺听讲座》,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年7月,第138页。
    ①[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186页。
    ②[宋]陈肠撰:《乐书》卷一六四《解曲》,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9册,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6年,第76页。
    ①这里所说的“胡乐”系指广义的“西域音乐”。
    ②本文“解曲”为隋唐解,是出自龟兹、疏勒、安国等西域少数民族地区的音乐,与汉魏时期专指乐曲结构单位的“解”意义不同。汉魏“解”源于中原,相当于分节歌的“段”,取分割之义,同“遍”、“章”,在实际唱奏中并无实在的音乐功能或音乐内容。
    ③[唐]魏徵:《隋书·音乐志》卷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379页。
    ④[清]曹寅彭定求等编纂:《全唐诗》卷四六八,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5323页。
    ①王德埙:《论解曲组合与解曲扩展补正》,《星海音乐学院学刊》,1987年第3期,第37页。
    ②吕洪静:《隋唐解曲浅说——西安鼓吹乐源流考之三》,《交响》,1986年第4期,第15页。
    ③[宋]李防等:《太平御览》卷五六八,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2566页。
    ④[唐]南卓《羯鼓录》:“琬曰:‘曲下意尽乎?’工曰:‘尽。’琬曰:‘意尽即曲尽,又何索尾焉?工曰:‘奈声不尽何?’琬曰:‘可言矣夫,曲有不尽者,须以他曲解之,方可尽其声也。《耶婆色鸡》当用《柘》急遍解之。’工如所教,果相谐协,声意皆尽。工泣而谢之即言於寺卿。”(参见[唐]南阜:《羯鼓录》,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八,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984页。)
    ⑤[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礼乐志》卷二二,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76页。
    ①[宋]陈旸撰:《乐书》卷一六四《解曲》,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9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75页。
    ②王耘:《唐代美学范畴》,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年,第173页。
    ③王次炤:《音乐形式的构成及其存在方式》,《音乐研究》,1990年第1期,第62页。
    ④程天健李宝杰编:《长安古乐研究论文选集》,西安地图出版社,2000年,第6页。
    ⑤吕洪静:《隋唐解曲浅说——西安鼓吹乐源流考之三》,《交响》,1986年第4期,第15页。
    ⑥吕洪静:《隋唐解曲浅说——西安鼓吹乐源流考之三》,《交响》,1986年第4期,第17页。
    ⑦李石根:《西安鼓乐全书》第二卷,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年,第7页。
    ①马西平译著:《西安鼓乐:西安鼓乐古曲谱集——四调八拍坐乐全套》,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年。
    ②雷家駪主编:《长安古乐谱》,西安:三秦出版社,1991年,第76页。
    ③谱例7-1和7-2译谱Encore版来自于冯亚兰教授提供资料。
    ①谱例7-3参见李石根藏谱。《银纽丝》原谱为简谱。(参见李时根:《西安鼓乐全书》第二卷,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年,第446页。)
    ②谱例7-4参见李石根藏谱。《一江风》原谱为简谱。(参见李时根:《西安鼓乐全书》第二卷,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年,第480页。)
    ①刘源:《对音乐速度差别感受阈限的研究》,《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第4期,第128页。
    ①“移调”是指在调性音乐中将音乐整体从原来的调移高或移低到另一个新调,该旋律所有的音程、和弦、标记等内容都保持不动。
    ②[德]汉斯·希克曼(Hans·Hickman);工昭仁金经言译:《上古时代的音乐: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和古印度的音乐文化》,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年,第116页。
    ③“情”指以被感官摄取或者激动和反激动认识的过程;“理”指伴随这个过程通过提炼、抽象为知识或理性思维的过程。
    ①[唐]南卓:《羯鼓录》,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八,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982页。
    ② A Dictionary of Buddhis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 http://glossary.buddhistdoor.com/word/5127/vimukti,%20vimutti
    ③ Buddhanusmrti-A Glossary of Buddhist Terms. http://glossary.buddhistdoor.com/word/5127/vimukti,%20vimutti
    ④王耘:《唐代美学范畴》,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年,第170页。
    ①[日]岸边成雄著梁在平黄志炯译:《唐代音乐史的研究》,台湾:中华书局,1973年,第2页。
    ①沈冬:《唐代乐舞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43页。
    ②沈冬:《唐代乐舞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43页。
    ③陈弱水:《唐代文士与中国思想的转型》,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67页。
    ④陈弱水:《唐代文士与中国思想的转型》,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67页。
    ⑤牛龙菲:《敦煌壁画乐史资料总录与研究》,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1991年,第553页。
    ⑥[清]孙希旦撰沈啸寰王星贤点校:《礼记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1012页。
    ⑦彭素琴:《中国古代文人音乐文化心理结构之考察——以雅、俗音乐文化观为视角》,《音乐研究》,2009年第4期,第94页。
    ⑧[日]田边尚雄著陈清泉译:《中国音乐史》,台湾:商务印书馆,1965年,184页。
    ①彭素琴:《中国古代文人音乐文化心理结构之考察——以雅、俗音乐文化观为视角》,《音乐研究》,2009年第4期,第94页。
    ②此观点参考韩锺恩:《文化多元与音乐感知结构的完形合一》,《福建艺术》,2000年第6期,第13页。
    ①[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527页。
    ①[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九七,北京:京华出版社,2002年,第1544页。
    ②[宋]欧阳修 宋祁撰:《新唐书》卷二二一,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6244页。
    1.《史记》,[汉]司马迁,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
    2.《汉书》,[汉]班固,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3.《说文解字注》,[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4.《后汉书》,[南朝宋]范晔,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
    5.《晋书》,[唐]房玄龄等,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6.《隋书》,[唐]魏征等,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
    7.《旧唐书》,[后晋]刘晌,北京:中华书局校点本,1975年。
    8.《大唐开元礼》,[唐]中敕,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年。
    9.《北齐书》,[唐]李百药,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
    10.《北史》,[唐]李延寿,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11.《魏书》,[唐]魏收撰,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12.《周书》,[唐]令狐德菜,北京:中华书局,1971年。
    13.《乐府杂录》,[唐]段安节,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14.《羯鼓录》,[唐]南卓,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15.《碧鸡漫志》,[唐]王灼,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
    16.《教坊记》,[唐]崔令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17.《通典》,[唐]杜佑,北京:中华书局校点本,1988年。
    18.《周书》,[唐]令狐德菜撰,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
    19.《明皇杂录》,[唐]郑处诲撰,田廷柱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
    20.《朝野佥载》,[唐]张篱,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21.《大唐西域记》,[唐]玄奘辩机著,季羡林等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22.《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唐]圆仁,顾承甫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23.《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北京:京华出版社,2002年。
    24.《新唐书》,[宋]欧阳修,北京:中华书局校点本,1975年。
    25.《唐会要》,[宋]王溥撰,京都:中文出版社,1978年。
    26.《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撰,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
    27.《乐书》,[宋]陈旸,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9年。
    28.《太平广记》,[宋]李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29.《太平御览》,[宋]李昉,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
    30.《楚辞补注》,[宋]洪兴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31.《乐府诗集》,[宋]郭茂倩,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32.《近事会元》,[宋]李上交撰,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十,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33.《宋书》,[梁]沈约撰,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34.《高僧传》,[梁]释慧皎撰,汤用彤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
    35.《文献通考》,[元]马端临撰,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36.《宋史》,[元]脱脱,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
    37.《唐音癸鉴》,[明]胡震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38.《全唐诗》,[清]曹寅彭定求等编纂,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
    39.《全唐文》,[清]董诰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40.《庄子解》,[清]王夫之著,王孝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
    41.《今文尚书考证》,[清]皮锡瑞撰,盛冬铃陈抗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
    42.《论语正义》,[清]刘宝楠撰,高流水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
    43.《周礼正义》,[清]孙饴让撰,王文锦陈玉霞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44.《礼记集解》,[清]孙希旦撰,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
    45.《词徵》,[清]张德瀛撰,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46.《十三经注疏》,[清]阮元校刻,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47.《艺概注稿》,[清]刘熙载撰,袁津琥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
    48.《梦溪笔谈校正》,[宋]沈括著,胡道静校,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
    1.《汉唐西域与中国文明》,林梅村,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
    2.《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向达,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3.《元西域人华化考》,陈寅恪,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4.《隋唐史》,岑仲勉,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5.《魏晋南北朝与西域关系史研究》,余太山,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
    6.《佛教与中印文化交流》,季羡林,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
    7.《北朝胡姓考》,姚薇元,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8.《于阗史丛考》,张广达、荣新江,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08年。
    9.《中国思想通史》,侯外庐,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
    10.《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陈寅恪,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11.《隋唐五代史》,吕思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12.《唐代审美文化史》,陈炎,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0年。
    13.《西域地名考录》,钟兴麟,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8年。
    14.《唐韵胡音与外来文明》,葛承雍,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15.《西域通史》,余太山,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
    16.《文书、典籍与西域史地》,张达,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17.《西域考古历史论集》,王炳华,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
    18.《早期丝绸之路文献研究》,余太山,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
    19.《通典中的西域文献》,李锦绣、余太山,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20.《汉唐之间文化艺术的互动与交融》,巫鸿主编,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年。
    21.《向达先生纪念论文集》,向达,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6年
    22.《隋唐长安与中亚文明》,韩香,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23.《敦煌掇琐》,刘復,台北:新文丰出版,1985年。
    24.《唐代美学思潮》,霍然,长春出版社,2008年。
    25.《中国礼文化》,邹昌林,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26.《中古中国与外来文明》,荣新江,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
    27.《黄帝内经·素问》,姚春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
    28.《唐韵胡音与外来文明》,葛承雍,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29.《唐代美学范畴》,王耘,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年。
    30.《从撒马尔干到长安:粟特人在中国的文化遗迹》,荣新江、张志清主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
    31.《西域南海史地考证译丛》,冯承钧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年。
    32.《伊朗学在中国论文集》第三集,叶奕良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33.《燕乐考原》,[清]凌廷堪,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
    34.《教坊记笺订》,任半塘,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35.《唐声诗》,任半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36.《唐戏弄》,任半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37.《敦煌曲初探》,任半塘,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1954年。
    38.《敦煌曲校录》,任半塘,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1955年。
    39.《敦煌歌辞总编》,任半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40.《敦煌曲子词集》,王重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0年。
    41.《燕乐探微》,丘琼荪,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42.《历代乐志律志校释》,丘琼孙,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年。
    43.《唐代大曲研究》,王维真,台北:学艺出版社,1998年。
    44.《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9年。
    45.《外族音乐流传叶国史》,孔德,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
    46.《中外音乐交流史》,冯文慈,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
    47.《中国音乐古代史稿》,杨荫浏,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
    48.《中国古代音乐史》,金文达,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年。
    49.《中国音乐史论述稿》,张世彬,香港:友联出版社有限公司,1971年。
    50.《汉唐大曲研究》,王维真,台北:学艺出版社,1988年。
    51.《丝绸之路与西域文化艺术》,常任侠,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51年。
    52.《古乐的沉浮》,修海林,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89年。
    53.《东方音乐文化》,俞人豪、陈自明,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年。
    54.《中国音乐史》,王光祈,北京:团结出版社,2007年。
    55.《唐代音乐史》,关也维,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
    56.《胡乐新声一丝绸之路上的音乐》,陈凌、陈奕玲,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年。
    57.《丝绸之路的音乐文化》,杜亚雄、周吉,北京:民族出版社,1997年。
    58.《中国西部音乐论——生成与前景》,罗艺峰,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59.《丝绸之路乐舞大观》,赵世骞,乌鲁木齐: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2001年。
    60.《唐代乐人考述》,毛水清,上海:东方出版社,2006年。
    61.《古丝绸之路乐舞文化交流史》,金秋,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年。
    62.《丝绸之路乐舞艺术研究》,金秋,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年。
    63.《唐代乐舞新论》,沈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64.《全唐诗中的乐舞资料》,中国舞蹈艺术研究会舞蹈史研究组,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年。
    65.《丝绸之路艺术研究》,周菁葆,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4年。
    66.《龟兹遗韵》,周吉,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
    67.《古代新疆的音乐舞蹈与古代社会》,谷苞,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6年。
    68.《中外音乐交流史》,冯文慈,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8年。
    69.《丝绸之路音乐研究》,宋博年李强,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2009年。
    70.《唐代音乐文化之研究》,杨旻玮,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
    71.《两唐书乐志研究》,孙晓辉,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年。
    72.《敦煌壁画乐史资料总录与研究》,牛龙菲,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1996年第2版。
    73.《古乐发隐》,牛龙菲,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年。
    74.《中国传统乐学》,童忠良,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年。
    75.《律学》,缪天瑞,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年。
    76.《东西方乐律学研究及发展历程》,李玫,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
    77.《“中立音”音律现象的研究》,李玫,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年。
    78.《唐代二十八调理论体系研究》,赵为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
    79.《唐代舞蹈》,欧阳予倩主编,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
    80.《中国舞蹈史(隋唐五代部分)》,王克芬,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
    81.《天上人间舞蹁跹》,王克芬,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82.《古丝绸之路暨敦煌舞谱研究》,席臻贯,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1992年。
    83.《中国舞蹈史》,李天民、余国芳,台北:大卷文化,2000年。
    84.《西安鼓乐全书》,李石根,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年。
    85.《西安鼓乐:西安鼓乐古曲谱集——四调八拍坐乐全套》,马西平译著,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年。
    86.《长安古乐研究》,李健正,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10年。
    87.《长安古乐谱》,雷家駪主编,西安:三秦出版社,1991年。
    88.《长安白道峪兴安禅寺教衍和尚藏抄谱选辑》,冯亚兰,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年。
    89.《唐乐古谱译读》,叶栋,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
    90.《中国音乐结构分析概论》,李吉提,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
    91.《中国传统音乐乐谱学》,王耀华,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年。
    92.《陕西省戏剧志·榆林地区卷》,鱼讯主编,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年。
    93.《净土天音》,田青,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2年。
    94.《宗教音乐卷》,田青,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年。
    95.《汉文佛经中的音乐史料》,王昆吾、何建平,成都:巴蜀书社,2002年。
    96.《隋唐五代燕乐杂言歌辞研究》,王昆吾,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
    97.《汉唐音乐文化论集》,王昆吾,台北:学艺出版社,1991年。
    98.《词曲研究》,王昆吾、杨栋编,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
    99.《敦煌艺术宗教与礼乐文明》,姜伯勤,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100.《中国音乐文献学》,方宝璋、郑俊晖,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年。
    101.《正仓院》,韩异,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102.《唐代酒令艺术:关于敦煌舞谱、早期文人词及其文化背景的研究》,王昆吾,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5年。
    103.《敦煌石窟音乐》,庄壮,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年。
    104.《中国琵琶史稿》,韩淑德、张之年,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
    105.《中国历代乐器说明》,民族音乐研究所,北京:中央音乐学院,1956年。
    106.《龟兹乐舞壁画》,冯裴,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4年。
    107.《中国少数民族乐器志》,中央民族学院少数民族文学艺术研究所编,北京:新世界出版社,1986年。
    108.《中国乐器图志》,刘东升、胡传藩、胡彦久编著,北京:轻工业出版社,1987年。
    109.《中国音乐史图鉴》,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8年。
    110.《审美意识和音乐文化》,申波,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版。
    111.《中国民族音乐》,伍国栋,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112.《阴法鲁论文集》,阴法鲁,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
    113.《龟兹艺术研究》,霍旭初,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是,1994年。
    114.《敦煌艺术美学》,易存国,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115.《长安古乐研究论文选集》,程天建、李宝杰编,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2000年。
    116.《汉唐音乐史首届国际研讨会论文集》,罗艺峰主编,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年。
    117.《隋安备墓新出石刻图像的粟特艺术》,葛承雍,中山大学艺术史研究中心编,《艺术史研究》第十二辑,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0年。
    118.《中国袄教艺术史研究》,姜伯勤,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
    119.《变文讲唱与华梵宗教艺术》,李小荣,上海:三联出版社,2002年。
    120.《西北佛教历史文化地理研究》,介永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121.《音乐考古》,王子初,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年。
    122.《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林梅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123.《古道西风:考古新发现与中西文化交流》,林梅村,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
    124.《唐代墓室壁画研究》,李星明,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
    125.《中国古代石刻画选集》,王子云,北京:中国古典艺术出版社,1957年。
    126.《西安北周安伽墓》,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年。
    127.《荆州天星观二号楚墓》,湖北省荆州博物馆编著,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年。
    128.《二元神论——古波斯宗教神话研究》,元文琪,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
    1.《唐代琵琶杂考——正仓院的“秦汉琵琶”》,[日]外村中著,李霏译,《音乐研究》,2010年第2期。
    2.《西域七调及其起源》,[日]岸边成雄,《交响》,1986年第2期。
    3.《古代丝绸之路的音乐》,[日]岸边成雄,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8年。
    4.《唐代音乐史的研究》,[日]岸边成雄,梁在平等译,台北:中华书局,1973年。
    5.《敦煌琵琶谱的解读研究》,[日]林谦三,上海音乐出版社,1957年。
    6.《隋唐燕乐调研究》,[日]林谦三,郭沫若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
    7.《东亚乐器考》,[日]林谦三,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年。
    8.《中国音乐史》,[日]田边尚雄,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
    9.《丝绸之路史研究》,[日]长泽古俊,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
    10.《图片音乐史》,[日]属启成,陈文甲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年。
    11.《中国文化史》,[日]高桑驹吉,北京:商务印书馆,1926年。
    12.《西域文明史概论》,[日]羽田亨,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
    13.《西域之佛教》,[日]羽溪了谛,北京:商务印书馆,1933年。
    14.《现代文化人类学》,[日]石川荣吉主编周星等译,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公司出版社,1988年。
    15.《上古时代的音乐: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和古印度的音乐文化》,[德]汉斯·希克曼,王昭仁、金经言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年。
    16.《新疆的地下文化宝藏》,[德]阿尔伯特·冯·勒柯克著,陈海涛译,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年。
    17.《中亚艺术与文化史图鉴》,[德]阿尔伯特·冯·勒克克著,赵崇民、巫新华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18.《阿拉伯波斯突厥人东方文献辑注》,[法]费琅编,耿异、穆根来译,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
    19.《伯希和敦煌石窟笔记》,[法]伯希和,耿升译,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7 年。
    20.《伯希和西域探险记》,[法]伯希和,耿升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
    21.《西域的历史与文明》,[法]鲁保罗,耿升译,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
    22.《中亚文明史》,[法]阿德尔编,蓝琪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年。
    23.《文化的解释》,[美]克利福德·格尔茨,韩莉译,上海:译林出版社,1999年。
    24.《艺术与宗教》,[美]N·沃尔特斯托夫著,沈建平等译,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年。
    25.《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美]本杰明·史华兹,程刚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
    26.《剑桥中国隋唐史》,[英]崔瑞德编,北京:中国社会研究院历史研究所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1990年。
    27.《中亚绘画》,[意]马里奥·布萨格里著,许建英、何汉民编译,乌鲁木齐:新报美术摄影出版社,1992年
    28.《鞑靼征服中国史》,[西班]帕莱福著,何高济译,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
    29.《唐代的外来文明》,[美]爱德华·谢弗著,吴玉贵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30.《来自唐朝的音乐》(The music from the Tang'court), by Laurence Picke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5.
    31.《唐朝的观念》(Perspectives on the T'ang), by Arthur F. Wright, Yale University Press,1973.
    32.《粟特商人史》(Sogdian Traders),[法]魏义天(Etienne de la Vaissiere), by Brill Academic Pub,2005.
    33.《世界美术大全集》东洋篇卷十五,[日]嵨田英诚,东京:小学馆,1999年。
    34.《印度文化视域》第七卷(Cultural Horizons of India vol.7 Sanskrit Rhythms in East Asia), by Lokesh Chandra, Delhi: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Indian Culture and Aditya Prakashan,1998.
    35.《丝路与宗教:6-12世纪物质生活和思想的探索》(Silk and Religion:A n Exploration of Material Life and the Thought of People A.D.600-1200), by Xinru Liu, Delhi: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
    36.《隋唐长安:中古中国城市史研究》(Sui-Tang Chang'an:A Study in the Urban History of Medieval China), by Victor Cunrui Xiong, Ann Arbor: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2000.
    37.《唐代道教:中国盛世时期的宗教与王权》(Taoism under the Tang:Religion & Empire during the Golden Age of Chinese History), by T. H.Barrett, London:The Wellsweep Press,1996.
    38.《唐代官修史》(The Writing of Official History under the Tang), by Denis Twitchett,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2.
    1.《唐代戏乐之波斯语》,岑仲勉,《东方杂志》第四十卷十七号,上海:商务印书馆,1944年。
    2.《钟与琵琶的文化比较》,罗艺峰,《音乐研究》,1990年第4期。
    3.《丝绸之路上的琵琶乐器史》,赵维平,《中国音乐学》,2003年第4期。
    4.《中国古代佛教寺院的音乐活动》,阴法鲁,《文史知识》,1986年第10期。
    5.《论佛教对丝路音乐的影响》,霍旭初,《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6.《佛教音乐的传入及其对中国音乐的影响》,金文达,《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1年第2期。
    7.《苏抵婆与龟兹音乐的东传》,王嵘,《西域研究》,1996年第4期。
    8.《唐代壁画中的龟兹音乐》,赵超,《文物天地》,1996年第6期。
    9.《从教坊记曲目考察词调中的西域音乐因子》,高人雄,《西域研究》,2005年第2卷。
    10.《中国古代音乐文献目录概要》,冯文慈,《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
    11.《论敦煌乐谱中的西域古曲》,陈应时,《文化艺术研究》,2008年第1期。
    12.《<四库全书>视域下音乐文献考略》,陈艳,《交响》,2009年第2期。
    13.《原始佛教音乐及其在中国的影响》,王昆吾,《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2期。
    14.《龟兹壁画中的乐舞形象》,霍旭初、王小云,《新疆艺术》,1982年第2期。
    15.《龙门石窟的音乐资科》,李文生,《中原文物》,1982年第3期。
    16.《敦煌壁画中的五弦琵琶及其唐乐》,叶栋,《音乐艺术》,1984年第1期。
    17.《唐传十三弦筝曲二十八首》,叶栋,《交响》,1987年第3期。
    18.《克孜尔千佛洞的天宫伎乐图》,霍旭初,《新疆艺术》,1986年第1期。
    19.《“秦琵琶”与“胡琵琶”——中国古代琵琶考辨》,李金华,《交响》,1994年第2期。
    20.《敦煌壁画乐器研究》,郑汝中,《敦煌研究》,1988年第2期。
    21.《唐代琵琶的律制》,岳冰,《中国音乐》,1991年第3期。
    22.《对古谱译解与音响再现学理层面上的认识》,修海林,《音乐艺术》,2002年第3期。
    23.《音乐文献整理的文献学方法及其规范——以“燕乐二十八调”的研究为例》,杨晓霭、李玫,《文艺研究》,2008年第11期。
    24.《印度记谱法》,陈露茜,《音乐爱好者》,1981年3期。
    25.《燕乐二十八调调名与律吕名错位的原因》,李玫,《中国音乐学》,2010年第1期。
    26.《西域音乐在唐代宫延繁盛的原因——兼论西北高原汉族民歌近似色彩区的历史渊源》,冯文慈,《交响》,1993年第2期。
    27.《从敦煌壁画论唐代的音乐和舞蹈》,阴法鲁,《文物》,1951年第4期。
    28.《关于苦音音阶形成的探索》,吕冰,《音乐研究》,1985年第2期。
    29.《论解曲组合与解曲扩展补正》,王德埙,《星海音乐学院学刊》,1987年第3期。
    30.《隋唐解曲浅说——西安鼓吹乐源流考之三》,吕洪静,《交响》,1986年第4期。
    31.《音乐形式的构成及其存在方式》,王次炤, 《音乐研究》,1990年第1期。
    32.《婆罗门词曲考》,冯亚兰,《中国音乐》,1981年第1期。
    33.《长安古乐谱的韵曲》,余铸,《交响》,1991年第1期。
    34.《中国古代文人音乐文化心理结构之考察——以雅、俗音乐文化观为视角》,彭素琴,《音乐研究》,2009年第4期。
    35.《雅乐不是中国音乐传统的主流》,黄翔鹏,《人民音乐》,1982年第12期。
    36.《“开皇乐议”中的是是非非及其他》,郑祖襄,《中国音乐学》,2001年第4期。
    37.《陕北曲项琵琶》,李健正,《音乐研究》,1987年第1期。
    38.《塞种与Soma——不死药的来源探索》,饶宗颐,《中国学术》,2002年第4期。
    39.《敦煌燕乐歌舞考略》,汤君,《文艺研究》,2002年第3期。
    40.《文化多元与音乐感知结构的完形合—》,《福建艺术》,韩锺恩,2000年第6期。
    41.《唐传古乐谱和与之相关的音乐文学问题》,王小盾、陈应时,《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5期。
    42.《中国古代音乐歌舞伎乐时期的有关新材料、新问题》,黄翔鹏,《文艺研究》,1999年第4期。
    43.《“苏幕遮”的乐与辞——苏摩遮入华的个案研究与唐代曲子辞的声词关系探讨》,李昌集,《中国文化研究》,2004年第2期。
    44.《龟兹舍利盒乐舞图新议》,扬之水,《文物》,2010年9期。
    45.《胡人岁献葡萄酒》,葛承雍,《故宫博物院院刊》,2008年第6期。
    46.《天水隋石屏风墓胡人“酒如绳”祆祭画像石图像研究》,姜伯勤,《敦煌研究》,2003年第1期。
    47.《敦煌悉磨遮为苏摩遮乐舞考》,姜伯勤,《敦煌研究》,1996年第3期。
    48.《汉代艺术中的羽人及其象征意义》,贺西林,《文物》,2010年第7期。
    49.《嘉峪关汉画像砖墓》,嘉峪关市文物清理小组,《文物》,1972年第12期。
    50.《河南安阳北齐范粹墓发掘简报》,河南省博物馆,《文物》,1972年第1期。
    51.《唐李寿墓发掘简报》,陕西省博物馆文管会,《文物》,1974年第9期。
    52.《西安北周凉州萨保史君墓发掘简报》,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文物》,2005年第3期。
    53.《唐代宫廷乐器组合研究》,刘洋,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年博士学位论文。
    54.《<乐府杂录>研究》,亓娟丽,西北大学2008年博士学位论文。
    55.《唐代宫廷音乐文艺研究》,柏红秀,扬州大学2004年博士学位论文。
    56.《新疆出土箜篌的音乐考古学研究》,贺志凌,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
    57.《古代乐官与古代戏剧》,黎国韬,中上大学2003年博士学位论文。
    58.《唐代寺院教育与文学》,戴军,中国社会科学院2003年博士学位论文。
    59.《唐代文献所记中亚史地考辨》,许序雅,浙江大学1998年博士学位论文。
    60.《西域古代民族宗教研究》,高永久,兰州大学1995年博士学位论文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