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商标反向假冒行为法律规制的完善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我国2001年新《商标法》正式将反向假冒行为定为侵权,这为司法实践提供了统一的尺度,但是对于这一规定,理论界仍然有不少争议。同时我国关于商标反向假冒行为的法律规制也存在不少问题,法律存在问题也给司法实践操作带来困难,尤其是随着实践发展,其他形式的反向假冒行为也需要进一步进行调整。为此,完善我国商标反向假冒行为法律规制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首先通过几个商标反向假冒的侵权案例以及案例争论的焦点问题来初步了解商标反向假冒行为。接着对商标反向假冒理论进行了综述,这也是本文进行探讨的理论基础。为此文章界定了商标反向假冒行为概念,分析了商标反向假冒行为的法律特征及构成要件表现形式等。随后文章分析了商标反向假冒行为的法律规制的发展演变。在此基础上,文章分析了我国商标反向假冒行为司法实践状况,探讨了我国现行法律对商标反向假冒行为的规制存在的问题。最后根据商标反向假冒行为有关理论,结合我国法律规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商标反向假冒行为法律规制措施,这也是本文最终想要说明的问题。
     本人认为完善我国商标反向假冒行为法律规制,有利于更好地保护商标权人的利益及商业信誉、有利于制止商业竞争活动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更有利于我国实施名牌战略,将有助于我国更多的名牌商品打入国际市场。
     本文主要的特点是提出典型案例,介绍商标反向假冒概念,分析我国法律规定状况,指出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法律规制的措施。
     本文创新主要是:结合案例进行论述;根据法律规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完善规制措施。
The new“Trademark Law”passed in 2001 defined the reversed fake as an infringing act, which provided an unified standard for judicial practice, but there are still a number of disputes in the theoretical community about the definition. Meanwhile, there also exist many problems on China's reverse counterfeit trademarks on the legal regulations, which brought operational difficulties to the judicial practice, especiall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practice, other forms of fake reverse acts need further adjustments. To this end, the perfection of the legal regulation system of trademark counterfeiting shows great significance.
     The article first explains the concept of the reverse trademark counterfeiting through several trademark infringement cases and issues of counterfeiting cases, then explores the theories of the reverse trademark counterfeiting as the theoretical basis. This article defines the concept of the reverse trademark counterfeiting and its legal characteristics and performance elements. Subsequently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the legal regulation of the reverse trademark counterfeiting.
     On this basis,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judicial practice of reverse trademark counterfeiting and discuss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China's laws on regulations of the reverse trademark counterfeiting.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reverse trademark counterfeiting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legal regulation, the thesis proposes some measurements to improve China's legal acts of reverse trademark counterfeiting regulation, which is also the key of the paper.
     The author holds that the perfection of the legal regulations on reverse trademark counterfeiting will help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trademark owners and the commercial credibility, to stop unfair activities in the competition, to promote China’s brand strategy, and to produce more and more of China's brand-name goods into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s.
     The main characteristic of this article is the provision of the typical cases, the concepts of reverse trademark counterfeiting, the analysis of our country’s condition of legal regulation, the existence of the problems, and the proposition of the measure to perfect law rules.
     The main innovation of the thesis are the discussion combining the cases and the proposition of the measures to perfect law rule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oblems on law and regulations.
引文
1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2005)沪二中民五(知)初字第 332 号民事判决书。
    2童怀:“吞食几片‘枫叶’,‘鳄鱼’惹上官司”,1994 年 8 月 2 日《光明日报》“‘枫叶’状告‘鳄鱼’是非众人评说”,1994 年 8 月 3 日《光明日报》。
    3郑成思主编,《知识产权研究》,第 1 卷,中国方正出版社 1995 年版。
    4郑成思著,《知识产权论》,法律出版社,1998 年版,第 218 页。
    5郑成思:“浅议《反不正当竞争法》与《商标法》的交叉与重叠”,《知识产权》,1998 年第 4 期,第 7页。
    6 黄勤南/段广平:“反向假冒商标行为法律研究” 《政法论坛》(中国政法大学学报)1999 年第 1 期,第23 页。
    7 《giving credit where credit is duerevisiting the doctrine of reverse passing off in trade marklaw》,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schoole of law, vol. 72: 709,1997)。
    8孟庆法等:《美国专利及商标保护》,专利文献出版社,1992 年版,第 552 页。
    9谢璐遥:“商标反向假冒行为及其法律规制”,《中国律师》2003 年第 7 期,第 67 页。
    
    10勒内?达维德著:《当代主要法律体系》,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 年版,第 4 页。
    11郑成思:《知识产权法》,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206~208 页。
    12 ins, 248u.s. at 247—248(holmes, j, concurring)。
     13郑成思:《知识产权法》,法律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208 页。
    15闫桂贞:“商标领域的反向假冒行为”,《经济与法》,1999 年第 7 期,第 10 页。
    16柯湘:“反向假冒商标行为及其法律规制”,《中华商标》2000 年第 5 期,第 30 页。
    17孙吴亮、郑艳馨:“论新《商标法》修正案中的商标反向假冒问题”,《当代法学》,2002 年第 8 期,第 80页。
    18 中国民商法律网 http://www.civillaw.com.cn/article/default.asp?id=34028 转?最高人民法院公报?。
     19许其勇:“商标反向假冒行为的犯罪化”,《中国知识产权报》2004 年 6 月 6 日,第 3 版。
     20 刘春田主编:《知识产权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第 1 版,第 5 页。
    21王慧君:“浅谈商标的反向假冒行为”产权律师网http://www.iprlawyers.com/ipr_Html/03_02/2007-1/28/20070128190613643.html。
    22 王利明 杨立新 编著:《侵权行为法》法律出版社 2001 年版 第 1 页。
    23 蒋志培:“谈 TRIPS 协议第 45 条肯定的知识产权侵权赔偿的归责原则 ”,中国民商法律网http://www.civillaw.com.cn/Article/default.asp?id=8018。
    24郎贵梅:“论知识产权侵权行为认定和责任确定的制度设计” 《法律适用》,国家法官学院主办,2004 年1 月刊,第 32 页。
    25黄晖:“驰名商标和著名商标的法律保护”,法律出版社,2001 年,第 248 页。
    26 张玉敏 王法强:“论商标反向假冒的性质”,《知识产权》第 2004 年第 1 期,第 33 页。
    27高佩德,李金声:《新刑法与知识产权犯罪》,西苑出版社,1998 年版第 80 页。
     28栾栾:“反向假冒的经济分析及立法建议”,《当代法学》,2003 年第 6 期第 66 页。
    29张晋静:“反向假冒中的举证困境”,《中华商标》,2005 年第 2 期,第 48 页。
    30张俊浩主编:《民法学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458 页。
    31谢璐遥:“商标反向假冒行为及其法律规制”,《中国律师》2003 年第 7 期,第 68 页。
    32高山行、范陈泽:“反向假冒行为的经济分析”,《预测》,2004 年第 7 期,第 29 页。
    33 [美]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年版第 257-261 页。
    34周枏:《罗马法原论》(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年版第 886 页。
     35 [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 年版第 199 页。
    [1] [美]阿瑟·R·米勒,迈克尔·H·戴维斯著:周林等译,《知识产权法概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 年版。
    [2] 程永顺主编:《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5 年版。
    [3] 陈瑞华著:《刑事审判原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版。
    [4] 高佩德,李金声著:《新刑法与知识产权犯罪》,西苑出版社 1998 年版。
    [5] 顾培东、王崇文、郭明忠著:《经济诉讼理论与实践》,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版。
    [6] 黄晖著:《驰名商标和著名商标的法律保护》,法律出版社 2001 年版。
    [7] 孔祥俊著:《反不正当竞争法的适用与完善》,法律出版社 1998 年版。
    [8] 刘春田主编:《知识产权法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
    [9] [美]罗尔斯著:《正义论》,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 年版。
    [10][美]曼昆:《经济学原理》,梁小民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第 1 版。
    [11] 孟庆法等著:《美国专利及商标保护》.专利文献出版社 1992 年版。
    [12] 孟庆法等著:《美国专利及商标保护》.专利文献出版社 1992 年版。
    [13] 彭万林主编:《民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14][意]彼德罗·彭梵得著:黄凤译《罗马法教科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2 年版。
    [15] 史尚宽著:《物权法论》,台湾荣泰印书馆 1979 年版。
    [16] 唐德华、孙秀君主编:《商标法及配套规定新释新解》,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3 年第 1 版。
    [17] 唐广良、董炳和著《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2 年版。
    [18] 吴汉东主编:《知识产权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
    [19] 王利明、杨立新 编著:《侵权行为法》法律出版社 2001 年版 。
    [20] 王连峰著:《商标法》,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第 1 版。
    [21] 王强义著:《民事诉讼特别程序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3 年版。
    [22] [希腊]亚里士多德著:《政治学》,商务印书馆 1965 年版。
    [23] 赵国玲著:《知识产权犯罪调查与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3 年版。
    [24] 曾陈明汝著:《商标法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第 1 版。
    [25] 郑成思著:《知识产权论》,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第 3 版。
    [26] 郑成思著:《知识产权法》,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27] 种明钊主编:《竞争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年第 1 版。
    [28] 张卫平著:《诉讼构架与程式》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0 年 6 月版。
    [29] 周枏著:《罗马法原论》,下册,商务印书馆 1994 年版。
    [30] H.H.PERRITT , LAW AND THE INFORMATION SUPPERHIGHWAY ,WILEYLAWPUBLICATIONS,1996。
    [31]《GIVING CREDIT WHERE CREDIT IS DUE REVISITING THE DOCTRINE OF REVERSEPASSING OFF IN TRADE MARK LAW》,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SCHOOL OF LAW,VOL. 72:709,1997。
    [1] 蔡虹、梁远:“也论行政公益诉讼”,《法学评论》2002 年第 3 期。
    [2] 黄勤南 段广平:“反向假冒商标行为法律研究”《政法论坛》(中国政法大学学报)1999 年 01 期。
    [3] 金多才:“反向假冒注册商标行为及其法律规制”,《中州学刊》2002 年5 月第 3 期
    [4] 蒋国艳:“商标反向假冒的法律探讨”,《桂海论丛》2005 年第 4 期。
    [5] 柯湘:“论反向假冒商标行为以及法律规制”,《商标研究与交流》2001年第 2 期。
    [6] 刘瑜:“透视商标“反向”侵权案”,《中国知识产权报》2003 年 5 月 6日,第 4 版。
    [7]李静、于宏伟:“关于新<商标法>反向假冒规定的扩张解释”,《电子知识产权》2003 年第 7 期。
    [8] 林华:“再论商标反向假冒”,《中华商标》2002 年第 7 期。
    [9] 刘晓军:“商标淡化的侵害对象研究”,《知识产权》2002 年第 3 期。
    [10] 刘春田:“商标与商标权辨析”,《知识产权》1998 年第 1 期。
    [11] 郎贵梅:“论知识产权侵权行为认定和责任确定的制度设计”,《法律适用》,国家法官学院主办,2004 年 1 月刊。
    [12] 青锋:“犯罪的社会危害性新论”,《法学季刊》1991 年第(3)期。
    [13] 闰桂贞:“试论商标的反向假冒”,《律师世界》2003 年第 8 期。
    [14] 栾娈:“反向假冒的经济分析和立法建议”,《当代法学》2003 年第 6期。
    [15] 孙仲、吴旭莉:“侵权行为法中的因果关系理论及其实证分析”,张新宝主编((侵权法评论),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4 年第 1 辑。
    [16] 韦之、白洪娟:“反向假冒质疑”,《知识产权》第 14 卷总第 79 期。
    [17] 谢璐遥:“商标反向假冒行为及其法律规制”,《中国律师》2003 年第 7期。
    [18] 许其勇:“商标反向假冒行为的犯罪化”,《中国知识产权报》2004 年 6月 6 日第 3 版。
    [19] 袁晓东、李晓桃:“商标反向假冒理论与我国商标法”,《当代法学》2002年第 2 期,第 76-78 页。
    [20] 袁碧华:“有关商标逆假冒现象的法律分析”《法学杂志》2001年第二期。
    [21] 张天虹、赵立群:“试论商标反向假冒行为的性质及法律规制”,《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 年第 3 期。
    [22] 郑成思:“浅议《反不正当竞争法》与《商标法》的交叉与重叠”,《知识产权》1998 年第 4 期。
    [23] 张炳生:“论反向假冒”,《浙江学刊》1999 年第 4 期。
    [24] 郑友德、刘平:“试论假冒与不正当竞争”,《知识产权》1998 年第 1期。 三、其他类
    [1]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民事判决书(1994)京中经知初第 566 号。
    [2]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释义》,中国工商出版社,2003 年第 1 版。
    [3] 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民事判决书(2005)沪二中民五(知)初字第332 号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