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日本企业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分析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运用路径依赖理论与历史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日本企业制度形成的初始条件和历史事件,及其对日本现代企业制度安排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较为具体而深入的分析,并试图在这方面给出某些新的解说与阐释。本文从路径依赖的角度,阐述了战后日本企业制度形成和演变的路径,说明了日本企业制度改革之所以举步维艰,在于日本企业制度长期所固有的一种路径依赖性,正是这种路径依赖性导致了日本近年来在企业改革方面,存在着来自历史的、制度的、政治的等方面的制约和阻力。
     为此,本文第一部分首先阐明了路径依赖的含义,并指出技术范畴和制度范畴的重要差别,从而引出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的深层因素实际上是利益因素。指出这一差异,对于认识日本企业制度的形成路径和历史背景具有重要作用,为我们运用路径依赖理论对日本企业制度变迁过程进行分析给出了依据。之后,本文运用历史分析方法,从历史的角度审视了现代日本企业制度的形成和演变,指出了自明治维新之后的企业制度,就始终带有利益相关者相互持股的特点。明治维新之后的日本企业制度一开始就不同于英美式的企业制度,由于初始条件的差异(明治维新之前的日本是一个封闭落后的封建国家)和变革的主体是政府,日本形成的企业制度产生了变异,并形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财阀。这种具有日本特色的垄断资本集团对日本经济、政治制度的选择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深刻而持久的影响,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日本的长期制度变迁轨迹。在战时统制经济时期,财阀的实力并没有被削弱,相反,却由于与军阀的勾结而得到进一步增强。日本战败后,美国在日本推行民主改革。尽管美国占领当局制定了详细的、面面俱到的民主改革计划,但由于日本国内既得利益集团的反对和美国政策的转向等诸多因素,日本的企业制度并没有按照美国所希望的成为20世纪20—40年代美国企业制度的翻版,却继续循着其原来的路径发展,形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以企业之间法人相互交叉持股和企业系列之间长期稳定交易为特征的企业制度,并保留了与二战前的企业制度极为相似的许多特征。通过上述分析,本文试图表明,现代日本企业制度的变迁具有极强的路径依赖性。之后,本文进一步论证:正是由于这种路径依赖性质,在经济全球化等外部环境的冲击下,日本企业制度的弊端日渐显露,成为其经济增长的桎梏。而且,正是这种路径依赖的特性,才造成了上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企业制度改革的举步维艰。
     作为结论,笔者认为,日本企业制度的改革仍将具有自然演进的特点,仍会受到路径依赖的约束。尽管日本目前所进行的改革是市场功能增进的,但其不会演变成为一种美国式的企业制度,而会根据其国情特点,循着其历史路径逐渐演化成一种日本式的新企业模式。
引文
奥村宏(中译本1990):《法人资本主义》,李建国等译,上海,三联书店。
    奥村宏(1990):《企业收买》,岩波书店。
    都留重人(中译本1995):《日本的资本主义——以战败为契机的战后经济发展》,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高桥龟吉(中译本1984):《战后日本经济跃进的根本原因》,宋绍英等译,沈阳,辽宁出版社,1984年。
    宫崎义一(中译本1990):《日本经济的结构和演变——战后40年日本经济发展的轨迹》,孙汉超等译,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
    桥本寿朗 长谷川信 宫岛英昭 (中译本2001):《现代日本经济》,戴晓芙译,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青木昌彦(中译本1994):《日本经济中的信息、激励与谈判》,朱泱 汪同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青木昌彦 奥野正宽编著(中译本1999):《经济体制的比较制度分析》,魏家宁等译,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青木昌彦(中译本2001):《比较制度分析》,周黎安译,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
    青木昌彦 奥野正宽 冈崎哲二编著(中译本2002):《市场的作用,国家的作用》,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青木昌彦(2001):《超越官僚制多元主义》,日本经济产业研究所,http://www.rieti.go.jp/cn/index.html,(2001/05/15)。
    青木昌彦(2002):《推进日本制度的大转变》,原文登载于2002年1月9日的《日经新闻》,http://www.rieti.go.jp/cn/index.html。
    日本和平经济计划会议垄断白皮书委员会编(中译本1984):《日本垄断企业集团》,孙执中 胡企林 郭士信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实户寿雄(中译本1979):《日本经济的发展》(摘译),载于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日本经济的发展》,辽宁人民出版社。
    内野达郎(中译本1982):《战后日本经济史》,新华出版社。
    道格拉斯·C·诺斯(中译本1990):《制度、制度变迁和经济绩效》,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道格拉斯·C·诺斯(1994):《历时经济绩效》,《经济译文》,1994年第6期。
    布莱恩·阿瑟(中译本1992):《技术竞争:一股性的观点》,载《技术进步与经济理沦》,G·多西等编,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林直道(中译本1995):《现代日本经济》,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诺曼·杰·奥恩斯坦等(中译本1981):《利益集团、院外活动和政策制订》,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冯昭奎(1998):《日本经济》,高等教育出版社。
    池元吉 张贤淳(1989):《日本经济》,人民出版社。
    色文(1990):《现代日本经济的发展与对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鹤光太郎(2001a):《转轨中的日本公司治理结构》,《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1年第4期。
    鹤光太郎(2001b):《日本的改革为何没有进展?》,(2001/12/11),日本经济产业研究所,http://www.rieti.go.jp/cn/index.html。
    榊原英资(2002):《日本为何难以推进结构性改革》.《国际经济评论》.2002.3-4。
    奥野正宽(1999):《现代日本的国家体制与制度改革》,(日)《经济研究》第7期。
    
    
    田春生(1997):《美日德三种经济模式的调整与改革》,《世界经济》,1997年第12期。
    田春生(2001):《市场化改革的全球化趋势》,载《经济活页文选》2001年第6期,总第56期,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张宇燕(1994),《利益集团与制度非中性》,《改革》1994年第2期。
    袁跃东(2003):《日本银行业的不良资产为何难以解决》,《世界经济》,2003年第3期。
    莽景石(2002):《政府的比较优势变化与日本经济的长期萧条》,《世界经济》.2002年第8期。
    高秀屏 周卫(2000):《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的“人为低利率政策”及其影响》,《国际金融研究》,2000年第4期。
    王键(2000):《日本企业集团21世纪走向》.(日本问题研究》,2000年第3期。
    江瑞平(2000):《日本的反垄断政策与垄断法人化——关于日本式经济体制形成背景的一种探讨》,《日本学刊》.2000年第1期。
    王东(2002):《美国日本企业的历史比较制度分析》,《经济评论》,2002年第2期。
    信勇(1999):《以萧条为契机的日本企业制度创新》,《日本研究》,1999年第1期。
    孙世春(2002a):《当前日本公司治理中的企业经营体系与创新》,《日本问题研究》,2002年第1期。
    孙世春(2002b):《日本的公司制度与结构调整》,《日本研究》,2002年第2期。
    贾根良 王晓蓉(2000):《日本经济体制的危机与变化趋势》,《南开学报:哲社版》,2000年第1期。
    《什么是有效的经济制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诺思教授与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张军博士的对话》,http://www.bupt.edu.cn/news/jiayuan/content/j05/j05-2/j05-2-19.htm。
    Arthur, W. Brian. 1988, self-Reinforcing Mechanisms, Economies, In the Economy as an Evolving Complex System, Redwood City, CA: Addison-Wesley。
    David, P. A. 1985, Clio andtheeconomics of QWERTY, American EconomicReview, 75: 332—337。
    David, P. A. 1986, Understanding the economics of QWERTY: The necessity of history, In Parker, Economic History and the Modern Economist, 30—49。
    David, P. A. 1988, Path-dependence: Putting the Past into the Future of Economics, Institute for Mathematical Studies in the Social Science,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Technical Report no. 533(November)。
    David, P. A. 1998, Path dependence learning, and the evolution of beliefs and behaviors, in The Evolution of Economic Diversity, Ugo Pagano and Antonio Nieita, eds., London: Routledge。
    David, P. A. 2000, Path dependence and varieties of learning in the evolution of technological practice, In Zima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s an Evolutionary Process, 118-133。
    Liebowitz, S. J. andMargolis, StephenE. 1995, Path Dependence, Lock-in and History, Joumal of Law, Economies and Organization, 11(1), April 1995: pp. 205-226。
    Margolis, Stephen E. and Liebowitz, S. J. 1997, An Overview of Path Dependence, prepared for presentation at March 31。
    Mark Roe, 1996, Chaos and Evolution in Law and Economics, Harvard Law Review. 109: 641—68。
    North, D..N. 1996, Economics andCognitiveScience, Washington University, St. Louis。
    Winter, S. G. 1988, On Coase, Competence, and theCorporation, Journal of Law, Economics, and Organization 4(1): 163-180。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