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贵州地区森林分布变迁浅析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清代是贵州开发史上的最重要的一个转折时期。有清一代,中央政府耗费了大量的时间,通过军事上征服、文化上同化等一系列的活动在贵州的广大腹地扩大了影响并建立和巩固了统治。进一步推行的改土归流和清查土地等政策,使得贵州地区从此开始了被快速开发的过程。人口的激增,新作物的引入,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在这一时期使得贵州境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贵州境内的森林,作为当地人类生产生活资料依靠的主要来源,也在这一时期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文选取贵州地区清代的森林变化为对象,拟通过文献分析和研究,复原清代贵州森林的分布及变迁过程、森林物种构成的变化及优势物种、特产物种的消长情况等,并考察发生这些变化的驱动力,以及森林变迁的结果。
     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回顾了学术史并对文中出现的主要名词进行了界定,同时对引用资料的一些情况进行了介绍。第二部分,分区对贵州地区清代的森林分布情况进行了初步复原。第三部分,对清代贵州森林分布变迁情况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通过研究我们认为,分布面积不断减少且分布区向山区萎缩是整个清代贵州省境内森林变化的主要趋势。但是贵州地区由于面积广阔,加之各地自然条件与社会发展程度并不一致,所以各地的森林分布变迁情况在具体方面也都不尽相同且各具特色。黔中地区的垦殖农业、黔西北地区的工矿业、黔东南地区的木材贸易、以及各地人口的生活消耗,是造成清代贵州地区森林分布发生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The Qing dynasty is the most important turning point in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in Guizhou province. The government spent plenty of time in military conquest and culture assimilation during the Qing dynasty, which expanded the influence of the central government and consolidated its domination in the hinterland of Guizhou province. The development of Guizhou was pushed by policies such as the bureaucratization of native officers, the investigation of land and so on. With the population explosion, the import of new crops and the change of land use, the environment of Guizhou was changed sharply during this period. The forest in Guizhou, as the main living source of the local people, changed greatly as well. This thesis takes the change of forest in Guizhou province in the Qing dynasty as the object of study, plans to rebuild the changes of distribution of forest, plant species composition and superior and native species. And then the paper studies the driving force and results of these changes.
     This thesis consists of three parts. Part one gives an introduction of the significance and methods of the study, reviews related research and defines main words in the thesis. Besides, this part also introduces the situation of materials quoted. Part three studies the reasons why the distribution of forest changed in Guizhou in the Qing dynasty.
     It is considered that in the Qing dynasty the area of forest got constantly decreasing and the distribution got shrunk in mountain areas in Guizhou. Because of different physical conditions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the massive land of Guizhou province, the distribution of forest in different areas turned on a variety of characteristics. Farming, mining, timber trade and living consumption were main driving forces of the change of forest in Guizhou in the Qing dynasty.
引文
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理图集·第八册·清时期》,中国地图出版社,第50-51页。
    2薛建辉主编:《森林生态学》第二版,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第18页。
    3[明]陈全之:《蓬窗日录》:“贵州军饷仰给于四川、湖南各十有八万余”。
    4(清)黄宅中修,邹汉勋纂:道光《大定府志》,卷42。
    5文焕然、何业恒:《中国森林资源分布的历史概况》;《资源科学》1979年02期。
    凌大燮:《我国森林资源的变迁》,《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8年01期。
    史念海:《历史时期森林变迁的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8年01期。
    8蓝勇:《历史时期三峡地区森林资源分布变迁》,《中国农史》,1993年04期。蓝勇:《燃料换代历史与森林分布变迁一以近两千年长江上游为时空背景》,《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7年02期。蓝勇:《历史时期西南经济开发与生态变迁》;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2。
    9文焕然,文榕生:《两广南部及海南的森林变迁》;《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年01期。文焕然,文榕生:《中国历史时期植物与动物变迁研究》;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
    10林鸿荣:《四川古代森林的变迁》,《农业考古》,1985年01期。林鸿荣:《历史时期四川森林的变迁(续)》,《农业考古》,1985年02期。
    11朱志诚:《陕北黄土高原森林变迁与当前林业建设》,《陕西林业科技》,1990年04期。周云庵:《秦岭森林的历史变迁及其反思》,《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3年01期。
    12翟旺:《山西森林变迁史略》,《山西林业科技》,1982年04期。翟旺:《五台山森林变迁史略》,《山西林业科技》,1987年03期。翟旺:《恒山森林变迁史略》,《山西林业科技》,1988年03期。翟旺;《太原森林变迁史略》;《山西林业科技》,1989年02期。
    13周宏伟:《长江流域森林变迁的历史考察》,《中国农史》,1999年04期。周宏伟:《历史时期长江流域的森林变迁和水土流失问题研究》,《湖南社会科学》,2002年05期。
    14万良华,黄权生:《从重庆地名看当地的森林变迁》,《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15《贵州省林业区划》编写组.《贵州省林业区划》.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第1-12页。
    16黄威廉,屠玉麟,杨龙编著:《贵州植被》,贵州人民出版社,贵阳,1988年,第33页。
    17陈起伟、熊康宁、蓝安军:《基于“3S'’的贵州喀斯特石漠化现状及变化趋势分析》,《中国岩溶》,2007年26(1),第37页。
    18陈起伟、熊康宁、蓝安军:《基于“3S”的贵州喀斯特石漠化现状及变化趋势分析》,《中国岩溶》,2007年26(1),第37-42页。
    19李孝聪,《中国区域历史地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第84页。
    20(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第176。
    21(明)陆应阳:《广舆记》,卷22。
    22韩昭庆:《雍正王朝在贵州的开发对贵州石漠化的影响》,《复旦学报》,2006年第2期。
    23从地名角度研究森林变迁的方式的代表有万良华、黄权生所著的《从重庆地名看当地森林变迁》一文,《三峡文化》,2005年第4期。
    24韩昭庆:《清初贵州政区的改制及影响(1644-1735年)》,《历史地理》第23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12月
    25《贵州省林业区划》编写组:《贵州省林业区划》,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年。
    26黄威廉,屠玉麟,杨龙编著:《贵州植被》,贵州人民出版社,贵阳,1988年。
    7《贵州省林业区划编写组》:《贵州省林业区划》,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年。
    28黄威廉,屠玉麟,杨龙编著:《贵州植被》,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
    29《贵州省林业区划编写组》:《贵州省林业区划》,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97页。
    30《贵州省林业区划编写组》:《贵州省林业区划》,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02页。
    31黄威廉,屠玉麟,杨龙编著:《贵州植被》,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355页。
    32黄威廉,屠玉麟,杨龙编著:《贵州植被》,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357-358页。
    33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八册·清时期》,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年,第50-51页。
    34贵州地形图,《中华人民共和国分省地图册》,中国地图出版社,1990年,第147页。
    35(清)陈熙晋:光绪《仁怀直隶厅志》,卷三·营建志。
    36《贵州省林业区划》编写组:《贵州省林业区划》,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08-109页。
    37陈熙晋:光绪《仁怀直隶厅志》,卷三·营建志。
    38杨拱:《仁怀厅县志稿序》,《仁怀直隶厅志》,卷十九·文征·序。
    39(清)陈熙晋:《官舍书怀》,载于光绪《仁怀直隶厅志》,卷二十·艺文。
    40(清)陈熙晋:光绪《仁怀直隶厅志》,卷十五·物产·兽属。
    41王力编:《王力古汉语字典》,中华书局,2000年,第880页。
    42见于韩昭庆《雍正王朝对贵州的开发对贵州石漠化的影响》,《复旦学报(社科版)》,2006年02期。
    43(清)陈熙晋:光绪《仁怀直隶厅志》,卷二,《地理志·山水》。
    44王力编:《王力古汉语字典》,中华书局,2000年,第70页。
    45贵州巡抚舒应龙、巡按毛载《大木疏》中有相关记载,载于万历《贵州通志》卷十九·经略志上·舆利类。在陈熙晋:《仁怀直隶厅志》,卷十·政绩中也有记载。
    46。由于本区有着便利的水运条件,故多种植于水路边便于运送。
    47(清)陈熙晋:光绪《仁怀直隶厅志》卷二十·艺文志。
    48本文将清代以雍正朝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部分,下文提到的清代前分期皆以此例。分界原因为雍正朝是贵州地区开发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具体参见韩昭庆:《雍正王朝在贵州的开发对贵州石漠化的影响》的论述,《复旦学报》,2006年第2期。
    49(清)陈熙晋:光绪《仁怀直隶厅志》卷二·山水。
    50(清)陈熙晋:《乌桕说》,光绪《仁怀直隶厅志》卷十五·物产。
    51无题诗,作者不详,见光绪《仁怀直隶厅志》卷二十·艺文。
    52无题诗,作者不详,见光绪《仁怀直隶厅志》卷二十·艺文。
    53贵州地形图,《中华人民共和国分省地图册》,中国地图出版社,1990年,第147页。
    54《贵州省林业区划》编写组:《贵州省林业区划》,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20页。
    55(清)赵宜彬修,游玉堂纂:嘉庆《正安州志》,卷二·田赋。(清)彭焯修,杨德明纂:光绪《续修正安州志》,卷五·田赋。
    56(清)朱百谷等纂修:咸丰《正安新志》,卷一·形胜。
    57(清)蔡宗建修,龚传坤等纂:乾隆《镇远府志》,卷七·气候。
    58(清)蔡宗建修,龚传坤等纂:乾隆《镇远府志》,卷七·气候。
    59(清)朱百谷等纂修:咸丰《正安新志》,卷一,《天文志·气候》。
    60(清)赵宜彬修,游玉堂纂:嘉庆《正安州志》,卷二,《地理志·坛庙》。
    61(清)朱百谷等纂修:咸丰《正安新志》,卷一,地理志·山川。
    62(清)爱必达,张凤孙等修撰:《黔南识略》,卷十六。
    63(清)鄂尔泰等修,靖道谟、杜诠纂:乾隆《贵州通志》,卷五·山川。
    64(清)夏修恕,周作楫修,萧琯,何廷熙纂:道光《思南府续志》,卷二·山川。
    65(清)夏修恕,周作楫修,萧琯,何廷熙纂:道光《思南府续志》,卷二·山川。
    66(清)夏修恕,周作楫修,萧琯,何廷熙纂:道光《思南府续志》,卷二·山川。
    67(清)夏修恕,周作楫修,萧琯,何廷熙纂:道光《思南府续志》,卷二·山川。
    68(清)夏修恕,周作楫修,萧琯,何廷熙纂:道光《思南府续志》,卷二·山川。
    69(清)夏修恕,周作楫修,萧琯,何廷熙纂:道光《思南府续志》,卷二·山川。
    70(清)鄂尔泰等修,靖道谟、杜诠纂:乾隆《贵州通志》,卷五·山川。
    71(清)鄂尔泰等修,靖道谟、杜诠纂:乾隆《贵州通志》,卷五·山川。
    72(清)徐鋐修,萧琯纂:道光《松桃厅志》,卷四·山川。
    3(清)禺坡纂:嘉庆《怀仁县草志》,物产·毛类。
    74(清)夏修恕,周作楫修,萧琯,何廷熙纂:道光《思南府续志》,卷三·土产。
    75(清)赵沁修,田榕纂:乾隆《玉屏县志》,卷五,物产·毛属。
    76(清)赵宜彬修,游玉堂纂:嘉庆《正安州志》,卷二,物产·兽之属。
    (清)蒋深纂:康熙《思州府志》,卷四,物产·毛属。
    78(清)鄂尔泰等修,靖道谟、杜诠纂:乾隆《贵州通志》,卷五·山川。
    79(清)夏修恕、周作楫修,萧琯、何廷熙纂:道光《思南府续志》,卷二·山川。
    80(清)赵宜彬修,游玉堂纂:嘉庆《正安州志》,卷三·物产。
    81(清)赵宜彬修,游玉堂纂:嘉庆《正安州志》,卷三·风俗。
    82(清)赵宜彬修,游玉堂纂:嘉庆《正安州志》,卷三·物产。
    83(清)爱必达,张凤孙等修撰:《黔南识略》,卷十六。
    84(清)爱必达,张凤孙等修撰:《黔南识略》,卷三十一。
    85(清)爱必达,张凤孙等修撰:《黔南识略》,卷三十一。
    86(清)徐鋐修,萧琯纂:道光《松桃厅志》,卷一·气候。
    87(清)爱必达,张凤孙等修撰:《黔南识略》,卷二十。
    88(清)爱必达,张凤孙等修撰:《黔南识略》,卷十八。
    89(清)爱必达,张凤孙等修撰:《黔南识略》,卷十九。
    90(清)鄂尔泰等修,靖道谟、杜诠纂:乾隆《贵州通志》,卷十五·食货·物产。
    91(清)夏修恕、周作楫修,萧琯、何廷熙纂:道光《思南府续志》,卷三·土产。
    92(清)爱必达,张凤孙等修撰:《黔南识略》,卷十六。
    93(清)爱必达,张凤孙等修撰:《黔南识略》,卷十六。
    94(清)张澍撰:嘉庆《续黔书》,卷之六。
    95(清)赵宜彬修,游玉堂篡:嘉庆《正安州志》。
    96(清)鄂尔泰等修,靖道谟杜诠纂:乾隆《贵州通志》,卷十五,食货·物产。
    7道光《思南府续志》卷二·山川目下与道光《松桃厅志》卷四·山川下有祥细记载。
    98(清)邹汉勋纂:道光《大定府志》,卷四十二·食货志。
    99《贵州省林业区划》编写组:《贵州省林业区划》,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35页。
    100(清)鄂尔泰等修,靖道谟、杜诠纂:乾隆《贵州通志》,卷五·山川。
    101(清)爱必达,张凤孙等修撰:《黔南识略》,卷二十四。
    102(清)爱必达,张凤孙等修撰:《黔南识略》,卷二十五。
    103(清)鄂尔泰等修,靖道谟、杜诠纂:乾隆《贵州通志》,卷五·山川。
    104(清)董朱英修,路元升纂:乾隆《毕节县志》,卷一·山川。
    105(清)爱必达,张凤孙等修撰:《黔南识略》,卷二十五。
    106(清)爱必达,张凤孙等修撰:《黔南识略》,卷二十四。
    7(清)爱必达,张凤孙等修撰:《黔南识略》,卷二十九。
    108(清)鄂尔泰等修,靖道谟、杜诠纂:乾隆《贵州通志》,卷五·山川。
    109(清)鄂尔泰等修,靖道谟、杜诠纂:乾隆《贵州通志》,卷五·山川。
    110(清)爱必达,张凤孙等修撰:《黔南识略》,卷二十八。
    (清)鄂尔泰等修,靖道谟、杜诠纂:乾隆《贵州通志》,卷五·山川。
    112(清)邹汉勋纂:道光《大定府志》,卷四十二·食货志。
    113(清)邹汉勋纂:道光《大定府志》,卷十六·山水副记第五。
    114(清)邹汉勋纂:道光《大定府志》,卷十六·山水副记第五。
    115(清)邹汉勋纂:道光《大定府志》,卷十六·山水副记第五。
    116(清)邹汉勋纂:道光《大定府志》,卷十六·山水副记第五。
    117(清)曹昌祺修,覃梦榕,李燕颐纂:光绪《普安直隶厅志》,卷三,《地理志·山水》。
    118(清)邹汉勋纂:道光《大定府志》,卷四十二·食货志。
    119具体内容为“……又念大定一郡土宜所植如松、柏、杉、漆、桃、李、杏、棃、桂、竹、槐、椿、枫、楠、扬、柳、桑、榆、桐、槲、以及柑橘、石榴、枇杷、核桃、花红、冬青、黄杨、白果、香樟诸木,山边屋角种植易生,结果成林足资民用,且种谷之利十倍而种树之利百倍,各图生计,人人皆知固无烦官为劝导也。·劝谕六里居民,切宜随时树艺,为此示仰各村乡老各寨土目互相传谕,因地时栽,邻里乡党守望相助,如有牛羊践履,樵牧损伤,甚或乘隙偷伐,越界强砍者,轻则公同禁约,重则禀官究惩。务期广为种植,嘉卉成林,勿负长官敦劝之心,实为闾阎久长之计,刊为印纸徧谕遵行特示。”载于(清)邹汉勋纂:道光《大定府志》,卷四十二·食货志。
    120(清)邹汉勋修,朱奉甲纂:咸丰《兴义府志》,卷五,气候·地理。
    121《贵州省林业区划》编写组:《贵州省林业区划》,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50页。
    122(清)郎葆辰:《黔中杂咏十首》,载于道光《贵阳府志》余编十八·文征十八。
    123(清)吴宗周修,欧阳曙纂: 光绪《湄潭县志》,卷一,《天文志·气候》。
    124蓝勇:《历史时期西南经济开发与生态变迁》,云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64页。
    125(清)鄂尔泰等修,靖道谟、杜诠纂:乾隆《贵州通志》,卷五·山川。
    126(清)爱必达,张凤孙等修撰:《黔南识略》卷一。
    127(清)鄂尔泰等修,靖道谟、杜诠纂:乾隆《贵州通志》,卷五·山川。
    128(清)鄂尔泰等修,靖道谟、杜诠纂:乾隆《贵州通志》,卷五·山川。
    129(清)鄂尔泰等修,靖道谟、杜诠纂:乾隆《贵州通志》,卷五·山川。
    130(清张澍撰:《续黔书》,卷六。
    131(清)鄂尔泰等修,靖道谟、杜诠纂:乾隆《贵州通志》,卷五·山川。
    132(清)鄂尔泰等修,靖道谟、杜诠纂:乾隆《贵州通志》,卷五·山川。
    133(清)郑珍修:咸丰《荔波县志稿》,卷一,《天文志·气候》。
    134(清)刘岱修,艾茂等纂: 乾隆《独山州志》,卷二,《天文志·气候》。
    135(清)杨玉柱纂修:康熙《湄潭县志》卷二。
    136““乾隆七年春,知府陈玉壂始以山东槲茧蚕于遵义。玉壁,山东歴城人,乾隆三年来守遵义,日夕思所以利民事。郡故多槲树,以不中屋材薪炭,而外无所于取。玉壂循行往来见之曰:“北青莱间树也,吾得以富吾民矣。”四年冬,遣人回歴城售山蚕种兼以蚕师来,至沅江间蛹出不克。六年冬,复遣归售种且以织师来,期歲前到,蛹得不出,明年布种于郡治侧西小邱上,春茧大获,遂谕村里教以放养缫织之法,令转相教告,授以种,给以工作之资,经纬之具,民争趋若取异寳。八年秋会报民间所获茧至八百万,自是郡善养蚕。迄今几百年矣,纺织之声相闻,槲林之阴迷道路,邻叟村妪相遇惟絮话春丝几何,秋丝几何,子弟养织之善否?而土著裨贩走都会,十十五五骈坒,而立眙尊绸之名竞与吴绫蜀锦争价于中州。远徼界绝不邻之区,秦晋之商,闽粤之贾,又时以茧成来,堞鬻稇载以去。使遵视全黔为独饶,皆玉壂力也。””(清)吴宗周修,欧阳曙纂:光绪《湄潭县志》,卷二,《地理志·农候》。
    137(清)陈熙晋:光绪《仁怀直隶厅志》,卷十·政绩。
    138(清)爱必达,张凤孙等修撰:《黔南识略》,卷十二
    139(清)佚名:《种蚕养茧赋》,载于道光《大定府志》卷五十六,《文征·赋第十八》。
    140《贵州省林业区划》编写组:《贵州省林业区划》,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68页。
    141(清)俞渭修,陈瑜纂:光绪《黎平府志》,卷一,《天文志·气候》。
    142(清)佚名修:光绪《续修天柱县志》,卷三,《食货志·土产》。
    143(清)王复宗纂:康熙《天柱县志》,上卷·山川。
    144(清)鄂尔泰等修,靖道谟、杜诠纂:乾隆《贵州通志》卷五·山川。
    145(清)鄂尔泰等修,靖道谟、杜诠纂:乾隆《贵州通志》卷五·山川。
    146(清)爱必达,张凤孙等修撰:《黔南识略》,卷二十三。
    147(清)鄂尔泰等修,靖道谟、杜诠纂:乾隆《贵州通志》卷五·山川。
    148(清)爱必达,张凤孙等修撰:《黔南识略》,卷二十三。
    149(清)鄂尔泰等修,靖道谟、杜诠纂:乾隆《贵州通志》卷五·山川。
    150(清)鄂尔泰等修,靖道谟、杜诠纂:乾隆《贵州通志》卷五·山川。
    151(清)林溥撰:嘉庆《古州杂记》,二。
    152(清)爱必达,张凤孙等修撰:《黔南识略》,卷九。
    153(清)俞渭修,陈瑜纂:光绪《黎平府志》,卷三·物产。
    154(清)佚名修:光绪《续修天柱县志》,卷三·土产。
    155(清)爱必达,张凤孙等修撰:《黔南识略》,卷九。
    156(清)爱必达,张凤孙等修撰:《黔南识略》,卷十三。
    157(清)俞渭修,陈瑜纂:光绪《黎平府志》,卷三·物产。
    158(清)爱必达,张凤孙等修撰:《黔南识略》,卷十三。
    159(清)爱必达,张凤孙等修撰:《黔南识略》,卷二十三。
    160(清)俞渭修,陈瑜纂:光绪《黎平府志》,卷三·物产。
    161(清)俞渭修,陈瑜纂:光绪《黎平府志》,卷三·物产。
    162(清)爱必达,张凤孙等修撰:《黔南识略》卷二十-
    163见于嘉庆《古州杂记》,光绪《续修天柱县志》,乾隆《清江志》中对当地物产的记载。
    164详细可以参见前文曾探讨过的仁怀厅的官荒问题中政府变现出的态度
    165韩昭庆在《雍正王朝在贵州的开发对贵州石漠化的影响》一文中有详细论述,《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166(清)陈熙晋:道光《仁怀厅志》,卷四。
    167此研究方法见于徐桂香《贵州森林植被变迁及其后果初探》载于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以及胥思省的硕士学位论文《清代贵州开发及其影响初探》,西南大学2010.
    168(清)邹汉勋纂:咸丰《安顺府志》,卷十四·气候。
    1(清)蔡宗建修,龚传坤等纂:乾隆《镇远府志》,卷七·气候。
    170张迪祥:《春秋、战国时期以来长江流域人口活动对植被变迁的影响》,《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2000年第9期。
    171(清)王粤麟:《普安直隶厅志》,卷二十四·物产志。
    2(清)陈熙晋:光绪《仁怀直隶厅志》,卷二·山水。
    173韩昭庆: 《雍正开发贵州的决策过程、原因及其影响》,《历史地理》2010年4月,上海人民出版社。
    174(清)爱必达,张凤孙等修撰:《黔南识略》,卷十六。
    5燃料需求以制炭为主,较大的树木主干不易被制作成炭,多被遗弃。
    176袁轨峰:《清前期黔西北的矿业开发与生态环境变迁》,《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5期。
    177(清)邹汉勋修,朱奉甲纂: 咸丰《兴义府志》,卷四十三·物产。
    178袁轨峰:《清前期黔西北的矿业开发与生态环境变迁》,《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5期,第68页。
    179杨煜达:《清代中期(公元1726-1855年)滇东北铜业开发与环境变迁》,《中国史研究》,2004年3期。
    180蓝勇、黄权生:《燃料换代历史与森林分布变迁——以近两千年长江上游为时空背景》,《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7年2期。
    181袁轨峰:《清前期黔西北的矿业开发与生态环境变迁》,《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5期,第68页。
    182万历《贵州通志》卷十九·经略志上·舆利类·贵州巡抚舒应龙、巡按毛载《大木疏》
    183参见蓝勇《历史时期中国楠木地理分布变迁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5年04期。
    184【清】张德地,《报遵义属地方楠木疏》,道光《仁怀直隶厅志》,卷17,奏疏。
    185(清)郑珍,莫友芝纂:道光《遵义府志》·木政。
    186转引自(清)俞渭修,陈瑜纂:光绪《黎平府志》·卷三·物产。
    187(清)周作楫修,萧琯等纂:道光《贵阳府志》,卷四十七,略八·食货略第五·土贡·土物。
    188(清)俞渭修,陈瑜纂:光绪《黎平府志》,卷三·物产。
    189(清)徐家干撰:同治《苗疆闻见录》二十二。
    190(清)俞渭修,陈瑜纂:光绪《黎平府志》,卷三,物产·释木。
    191(清)俞渭修,陈瑜纂:光绪《黎平府志》,卷三,物产·释货。
    192光绪《黎平府志》,卷三·物产中有“木料无税”以及“巨贾亦无关税”的记载。
    193(清)俞渭修,陈瑜纂:光绪《黎平府志》,卷三,物产·释木
    194(清)俞渭修,陈瑜纂:光绪《黎平府志》,卷三,物产·释木
    195(清)俞渭修,陈瑜纂:光绪《黎平府志》,卷三,物产·释货
    196(清)爱必达,张凤孙等修撰:《黔南识略》,卷十三·清江通判。
    197(清)爱必达,张凤孙等修撰:《黔南识略》,卷二十一·黎平府。
    198(清)俞渭修,陈瑜纂:光绪《黎平府志》,卷三·物产·农桑。
    199(清)鄂尔泰等修,靖道谟、杜诠纂:乾隆《贵州通志》,卷七·苗蛮志。
    200《平远风土记》见于(清)邹汉勋纂道光《大定府志》卷五十四·风土志。
    201详细论述可见于陆丽雯《明代贵州田野景观的分析——以交通路线为中心展开》复旦大学2010硕士学位论文,第9页。
    202(清)陈鼎 《滇黔游纪》上卷
    203(清)鄂尔泰等修;(清)靖道谟,(清)杜诠纂《(乾隆)贵州通志》卷一·祥异
    1.【清】佚名.(宣统)贵州地理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县志辑01.成都:巴蜀书社,2006.
    2.【清】犹法贤.(嘉庆)黔史[M].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县志辑01.成都:巴蜀书社,2006.
    3.【清】田雯.(康熙)黔书[M].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县志辑02.成都:巴蜀书社,2006.
    4.【清】张澍.(嘉庆)续黔书[M].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县志辑02.成都:巴蜀书社,2006.
    5.【清】鄂尔泰等修,靖道谟,杜诠纂.(乾隆)贵州通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县志辑04-05.成都:巴蜀书社,2006.
    6.【清】爱必达,张凤孙等修撰.(乾隆)黔南识略[M].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县志辑05.成都:巴蜀书社,2006.
    7.【清】李宗昉撰:(嘉庆)黔记[M].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县志辑05.成都:巴蜀书社,2006.
    8.【清】周作楫修,萧管等纂:(道光)贵阳府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县志辑12-14.成都:巴蜀书社,2006.
    9.【清】曹昌祺修,覃梦榕,李燕颐纂.(光绪)普安直隶厅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县志辑14.成都:巴蜀书社,2006.
    10.【清】王粤麟修,曹维祺,曹达纂.(乾隆)普安州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县志辑15.成都:巴蜀书社,2006.
    11.【清】蒋深纂.(康熙)思州府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县志辑15.成都:巴蜀书社,2006.
    12.【清】蔡宗建修,龚传坤等纂,(乾隆)镇远府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县志辑16.成都:巴蜀书社,2006.
    13.【清】俞渭修,陈瑜纂.(光绪)黎平府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县志辑17-18.成都:巴蜀书社,2006.
    14.【清】林溥撰.(嘉庆)古州杂记[M].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县志辑18.成都:巴蜀书社,2006.
    15.【清】郝大成修,王师泰等纂.(乾隆)开泰县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县志辑19.成都:巴蜀书社,2006.
    16.【清】余泽春修,余嵩庆等纂.(光绪)古州厅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县志辑19.成都:巴蜀书社,2006.
    17.【清】徐家干撰.(同治)苗疆闻见录[M].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县志辑19.成都:巴蜀书社,2006.
    18.【清】李台修,王孚镛纂.(嘉庆)黄平州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县志辑20.成都:巴蜀书社,2006.
    19.【清】王复宗纂.(康熙)天柱县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县志辑22.成都:巴蜀书社,2006.
    20.【清】林佩纶等修,杨树琪等纂.(光绪)续修天柱县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县志辑22.成都:巴蜀书社,2006.
    21.【清】胡章纂修.(乾隆)清江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县志辑22.成都:巴蜀书社,2006.
    22.【清】朱黼纂修.(康熙)清浪卫志略[M].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县志辑22.成都:巴蜀书社,2006.
    23.【清】刘岱修,艾茂,谢庭熏纂.(乾隆)独山州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县志辑24.成都:巴蜀书社,2006.
    24.【清】郑珍撰,(咸丰)荔波县志稿[M].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县志辑24.成都:巴蜀书社,2006.
    25.【清】苏忠廷修,李肇同,董成烈纂.(光绪)荔波县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县志辑24.成都:巴蜀书社,2006.
    26.【清】傅玉书撰.(嘉庆)桑梓述闻[M].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县志辑24.成都:巴蜀书社,2006.
    27.【清】瞿鸿锡修,贺绪蕃纂.(光绪)平越直隶州[M].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县志辑26.成都:巴蜀书社,2006.
    28.【清】年法尧修,夏文炳纂.(康熙)定番州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县志辑27.成都:巴蜀书社,2006.
    29.【清】金台修,但明伦纂.(道光)广顺州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县志辑27.成都:巴蜀书社,2006.
    30.【清】李其昌纂修.(乾隆)南笼府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县志辑27.成都:巴蜀书社,2006.
    31.【清】张锳修,邹汉勋,朱逢甲纂.(咸丰)兴义府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县志辑28-29.成都:巴蜀书社,2006.
    32.【清】余厚墉辑.(光绪)兴义府志续编[M].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县志辑29.成都:巴蜀书社,2006.
    33.【清】何天衢修,郭士信等纂.(雍正)安南县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县志辑30.成都:巴蜀书社,2006.
    34.【清】易辅上编辑.(光绪)安南县乡土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县志辑30.成都:巴蜀书社,2006.
    35.【清】平翰等修,郑珍,莫友芝纂.(道光)遵义府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县志辑32-33.成都:巴蜀书社,2006.
    36.【清】汤鉴盘增补.(光绪)余庆县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县志辑33.成都:巴蜀书社,2006.
    37.【清】杨宗瀛纂辑.(光绪)都濡备乘[M].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县志辑33.成都:巴蜀书社,2006.
    38.【清】杨玉柱纂修.(康熙)湄潭县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县志辑33.成都:巴蜀书社,2006.
    39.【清】陈世盛修,傅维澍等撰.(乾隆)绥阳县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县志辑36.成都:巴蜀书社,2006.
    40.【清】禺坡纂辑.(嘉庆)仁怀县草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县志辑38.成都:巴蜀书社,2006.
    41.【清】崇俊修,王椿纂,王培森校补.(光绪)增修仁怀厅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县志辑38.成都:巴蜀书社,2006.
    42.【清】张其文纂修.(康熙)龙泉县志草[M].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县志辑38.成都:巴蜀书社,2006.
    43.【清】陈熙晋纂修.(道光)仁怀直隶厅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县志辑39.成都:巴蜀书社,2006.
    44.【清】吴宗周修,欧阳曙纂.(光绪)湄潭县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县志辑39.成都:巴蜀书社,2006.
    45.【清】赵宜彬修,游玉堂纂.(嘉庆)正安州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县志辑40.成都:巴蜀书社,2006.
    46.【清】朱百谷等纂修.(咸丰)正安新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县志辑40.成都:巴蜀书社,2006.
    47.【清】彭焯修,杨德明等纂.(光绪)续修正安州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县志辑40.成都:巴蜀书社,2006.
    48.【清】黄培杰纂修.(道光)永宁州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县志辑40.成都:巴蜀书社,2006.
    49.【清】修武谟补辑.(咸丰)永宁州志补遗[M].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县志辑40.成都:巴蜀书社,2006.
    50.【清】常恩修,邹汉勋,吴寅邦纂.(咸丰)安顺府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县志辑41-42.成都:巴蜀书社,2006.
    51.【清】刘祖宪修,何思贵等纂.(道光)安平县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县志辑44.成都:巴蜀书社,2006.
    52.【清】李昶元,彭钰等修纂.(光绪)镇宁州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县志辑44.成都:巴蜀书社,2006.
    53.【清】敬文等修,徐如澍纂.(道光)铜仁府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县志辑45.成都:巴蜀书社,2006.
    54.【清】夏修恕,周作楫修,萧管,何廷熙纂.(道光)思南府续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县志辑46.成都:巴蜀书社,2006.
    55.【清】徐鋐修,萧管纂.(道光)松桃厅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县志辑46.成都:巴蜀书社,2006.
    56.【清】赵沁修,田榕纂.(乾隆)玉屏县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县志辑47.成都:巴蜀书社,2006.
    57.【清】郑逢元纂.(康熙)平溪卫志书[M].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县志辑47.成都:巴蜀书社,2006.
    58.【清】黄宅中修,邹汉勋纂.(道光)大定府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县志辑48-49.成都:巴蜀书社,2006.
    59.【清】)董朱英修,路元升等纂.(乾隆)毕节县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县志辑49.成都:巴蜀书社,2006.
    60.【清】王正玺等修,周范纂.(同治)毕节县志稿[M].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县志辑49.成都:巴蜀书社,2006.
    61.【清】李云龙修,刘再向等纂.(乾隆)平远州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县志辑49.成都:巴蜀书社,2006.
    62.【清】冯光宿纂修.(乾隆)黔西州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县志辑50.成都:巴蜀书社,2006.
    63.【清】刘永安修,徐文璧等纂.(嘉庆)黔西州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县志辑50.成都:巴蜀书社,2006.
    64.【清】白建望修,谌焕模,刘德铨纂.(光绪)黔西州续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县志辑50.成都:巴蜀书社,2006.
    65.【清】徐丰玉,周溶修,谌厚光撰.(道光)平远州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县志辑50.成都:巴蜀书社,2006.
    66.【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M].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
    67.【清】陈鼎.滇黔纪游[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山东:齐鲁书社,2009.
    68.【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
    69.【清】顾炎武.肇域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70.【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M].贺次君、施和金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5.
    71.【清】罗绕典辑.黔南职方纪略[M].台北:文海出版社,1970.
    72.【清】许瓒曾.滇行纪程[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山东:齐鲁书社,2009.
    1.贵州通史编委会.贵州通史[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3.
    2.贵州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贵州省志·地理志[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
    3.熊大桐主编.中国林业科学技术史[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
    4.薛建辉主编.森林生态学第二版[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
    4.李孝聪.中国区域历史地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贵州省林业区划编写组.贵州省林业区划[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年.
    6.黄威廉,屠玉麟,杨龙编著.贵州植被[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贵阳.1988年.
    7.梁方仲编著.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M].北京:中华书局.2008.
    8.蓝勇.历史时期西南经济开发与生态变迁[M].云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2.
    9.文焕然,文榕生.中国历史时期植物与动物变迁研究[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
    10.张锦林.贵州古树名木[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04.
    11.周春元,王燕玉,张祥光,胡克敏.贵州古代史[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2年.
    12.杨伟兵.云贵高原的土地利用与生态变迁(1659—1912)[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13.温春来.从异域到旧疆:宋至清贵州西北部的制度、开发于认同[M].北京:三联书店.2008.
    1.文焕然,何业恒.中国森林资源分布的历史概况[J].资源科学,1979.02.
    2.凌大燮.我国森林资源的变迁[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8.01.
    3.史念海.历史时期森林变迁的研究[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8.01.
    4.蓝勇.历史时期三峡地区森林资源分布变迁[J].中国农史,1993.04.
    5.蓝勇.燃料换代历史与森林分布变迁一以近两千年长江上游为时空背景[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7.02.
    6.文焕然,文榕生.两广南部及海南的森林变迁[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01.
    7.林鸿荣.四川古代森林的变迁[J].农业考古.1985.01.
    8.林鸿荣.历史时期四川森林的变迁(续)[J].农业考古.1985.02.
    9.朱志诚.陕北黄土高原森林变迁与当前林业建设[J].陕西林业科技.1990.04.
    10.周云庵.秦岭森林的历史变迁及其反思[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3.01.
    11.翟旺.山西森林变迁史略[J].山西林业科技,1982.04.
    12.翟旺.五台山森林变迁史略[J].山西林业科技,1987.03.
    13.翟旺.恒山森林变迁史略[J].山西林业科技,1988.03.
    14.翟旺.太原森林变迁史略[J].山西林业科技,1989.02.
    15.周宏伟.长江流域森林变迁的历史考察[J].中国农史,1999.04.
    16.周宏伟.历史时期长江流域的森林变迁和水土流失问题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02.05.
    17.万良华,黄权生:从重庆地名看当地的森林变迁[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5.04.
    18.韩昭庆.雍正王朝在贵州的开发对贵州石漠化的影响[J]复旦学报,2006.02.
    19.王孜昌,王宏艳.贵州省气候特点与植被分布规律简介[J].贵州林业科技,2002.12.
    20.严奇岩.从林木种类变化看明代以来贵阳森林资源的变迁[J].农业考古,2008.04.
    21.陈国生.清代贵州农作物的地域分布[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4.01.
    22.张芳.明清时期南方山区的垦殖及其影响[J].古今农业,1995.04.
    23.张祥光.明清贵州人口的发展对社会经济的影响[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03.
    24.袁佚峰.清时期贵州生态环境的变化与虎患[J].农业考古,2009.06.
    25.杨伟兵.清代黔东南地区农林经济开发及其生态—生产结构分析[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4.03.
    26.袁轨峰.清前期黔西北的矿业开发与生态环境变迁[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5.
    27.蓝勇.历史时期中国楠木地理分布变迁研究[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5.04.
    28.杨伟兵.长江三峡地区野生动物的历史分布与变迁[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01.
    29.张迪祥.春秋战国以来长江流域人口活动对植被变迁的影响[J].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2000.9.
    30.章绍尧,姚继衡.浙江森林的变迁[J].浙江林业科技.1988.05.
    31.李璇,冯金朝.西部生态环境的历史变迁于植被现状[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0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