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女性主义视野下的中国高师音乐教育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是我国国民音乐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内容。20世纪初,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教育方针下建立的高师音乐教育,奠定了我国当代高等师范音乐教育的基础,进而辐射到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基础音乐教育和学前音乐教育。在百年的历程中,它积极有效地推动了我国20世纪学校音乐教育向着规范化、标准化、体系化和制度化的方向发展。
     已有的研究成果表明,当代高师音乐教育与早期相比,越来越显现出重技术轻文化、重理性轻感性、重塑造轻养育、重西方轻东方等特点,也越来越表现出以专业性、唯理性、主流性、竞争性、宏大性等为特征的“男性气质”。本文把这种建立在西方现代性哲学基础上的音乐教育隐喻为男性音乐教育模式,把建立在西方后现代性哲学基础上的富有宽容、责任、情感、关怀、多元意蕴的音乐教育隐喻为女性主义音乐教育范式。
     20世纪70年代以来,后现代哲学思潮在教育领域的运用导致了西方教育思想的后现代转向。在这种理论氛围中的音乐教育领域,从新的理论视角——女性主义来研究中国高师音乐教育及其改革的时机已经到来。女性主义音乐教育理论在其母体——后现代主义哲学的话语支撑下,针对不同国家、民族和地域中的具体问题,结合具体文化和社会背景提出参考策略。女性主义主张在和谐音乐教育世界中运用“圣杯式”的思维概念。“圣杯”概念所强调的开放性、包容性、对话性和差异性等,可以弥补音乐教育中存在的等级观念和科层制度的男性“剑”式思维的缺陷。一方面它诟病现实中以男性为中心的音乐知识框架,揭示那看似合理其实是在父权制度笼罩下的不合理的音乐教育现象;另一方面它又以全新的理论构架意图建立起生态的崭新的女性主义音乐教育范式。
     将女性主义的“圣杯文化”引入高师音乐教育领域,可以带来全新的伙伴关系模式。这是一种以性别差异为基础的生态、合作的模式,它并不排斥男性音乐教育模式,而意图与其平等共存、和谐共生。女性音乐教育模式能化解音乐课堂中竞争、冲突、权力的男性统治话语,在消解“欧洲音乐男性中心论”在音乐教育中垄断倾向的同时,推进温暖、关爱、慰藉的女性文化话语。女性主义音乐教育范式提倡母语化,珍视我国传统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倡导生活化,为音乐教育的课堂提供温暖与关怀;提倡对话性,与世界不同文明“他者”音乐文化交流沟通;强调情感性,对音乐价值及文化进行全面理解。如果能在高师音乐教育中融入女性主义音乐教育范式,将结束西方现代性音乐教育作为音乐教育唯一模式的局面,同时也可拓展中国音乐教育研究的空间与视野,对中国高师音乐教育模式提供更加多元化的可能性。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当下,女性主义音乐教育理论可为高师音乐教育领域勾勒一个更为平等、和谐的未来图景。
Music education in normal universities and teachers'colleges in China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overall music education of this country. At the beginning of the20th century, foundation of China's modern higher music education was laid following the guideline regarding "Chinese traditions as basis, western techniques as tools." This foundation continues to influence other aspects of music education concerning different levels ranging from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elementary schools and kindergartens. Over one hundreds years this principle has helped pushing forward China's20th century music education to normalization, standardization, systemization, and institutionalization.
     The results of other scholars demonstrate that compared with what it was in its early stage, today's music education in normal universities aimed at turning out music teachers gradually appears to be more technique-driven than culture-driven, more reason-orientated than emotion-orientated, more shaping than nurturing, more western than eastern. At the same time a kind of "masculinity" is indicated in this tendency which features professionalism, rationalism, domination, competitiveness, and expansion. Metaphorically, in this research the music education based on modern western philosophy is a kind of masculine one. whereas the model based on post-modern western philosophy, which features tolerance, responsibility, emotion, concern, and pluralism, is a feminine one.
     Since the1970s, a post-modernism turn took place in western education thought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post-modernism in western philosophy. Supported by its mother-strong post-modernist philosophy, the feminist music education theory puts forward its own strategies regarding the specific countries, nations, regions, cultures, and social backgrounds. The notion of "Holy Grail" is used by the feminists in the harmonious music education. This feminist holy grail, as the origin of life, stresses openness, inclusiveness, dialogs and individualism, which are complementary to those hierarchical features caused by the sword-style masculine thought. On the one hand, this conception makes people aware of the drawbacks and unreasonable aspects of the masculinity-centered musical education system; on the other hand it offers a brand-new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the novel feminist music education paradigm.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feminist "Holy Grail" culture to music education in China's normal universities will bring a new partnership which is a kind of cooperation based on gender differences, and will co-exist peacefully with the masculine music education model. This feminist model will weaken or neutralize the masculine domination in music education in form of competition, conflict, power, and Europe-centeredness, and will infuse warmth, love, and kindness to music education. The feminist music education paradigm advocates "mother", i.e., the music traditions in one's motherland, and life, i.e., music teaching close to life with warmth and kindness. It also emphasizes "dialog", communication with excellent musical genres and traditions in other parts of the world, and emotion, which is the core of the value of essence of music. The incorporation of the feminist music education paradigm means the end of the dominance of western modern music education in China, and it will lead Chinese music educators into a new world of pluralism.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in China, feminism heralds a more equal and harmonious future for music education in China's normal universities.
引文
① 管建华著,《后现代音乐教育学》,西安:陕两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20。
    ② 电影《音乐之声》又名《仙乐飘飘处处闻》,改编自玛丽亚·冯·崔普的著作《崔普家庭演唱团》的戏剧作品。该影片获得第38届奥斯卡的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音响、最佳音乐、最佳剪辑五项大奖。
    ① [美]理安·艾勒斯著,程志民译,《圣杯与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6。
    ② [美]理安·艾勒斯著,程志民译,《圣杯与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7。
    ① [美]理安·艾勒斯著,程志民译,《圣杯与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166。
    ② [美]理安·艾勒斯著,程志民译,《圣杯与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7。
    ③ [美]理安·艾勒斯著,程志民译,《圣杯与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7。
    ④ [美]理安·艾勒斯著,程志民译,《圣杯与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166。
    ⑤ [美]理安·艾勒斯著,程志民译,《圣杯与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167。
    ⑥ 高宣扬著,《后现代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345。
    ① Robert Walker, music faith:acoustics, myth and educational psychology perspective, Published by Teachers College Press 1990:21.
    ② 王治河、樊美筠著,《第二次启蒙》,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57。
    ③ 高宣扬著,《后现代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346。
    ④ 王治河、樊美筠著,《第二次启蒙》,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3。
    ⑤ 王治河、樊美筠著,《第二次启蒙》,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27。
    ① 王治河、樊美筠著,《第二次启蒙》,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23。
    ② 高宣扬著,《后现代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343。
    ③ 高宣扬著,《后现代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343。
    ④ 杜二敏著,《女性主义关照下和谐共生教育世界的建构》,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106。
    ① 汤亚汀,社会性别与音乐,载《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3.2。
    ② 珍妮·鲍尔斯,金平译,女性主义的学术成就及其在音乐学中的情况(上、下),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7.2、3。
    ③ 郑苏,近十年EML在两方的新发展与女性主义研究,载《中国音乐》,1999.4。
    ④ 孙国忠,当代西方音乐学的学术走向,载《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3.3。
    ⑤ 宋方方,女性主义音乐批评在中国大陆的境遇与启示,载《人民音乐》,2011.8。
    ⑥ 罗九红,“音乐之外”的女性主义音乐批评,载《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6。
    ⑦ 罗丽,中国女性艺术启示录,载《美术观察》,1999.3。
    ⑧ 林红、管建华,埃里奥特音乐教育思想后现代转向的文化分析,载《中国音乐》,2011.3。
    ① 郭小利,音乐教育中的“阴性”因素分析,载《中国音乐》,2008.3。
    ② 李娟,民族音乐学中的社会性别研究,载《中国音乐学》2006.1。
    ③ 屈雅红,将女性主义引入高校艺术教育的探索,载《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0.3。
    ④ 方建军,婚礼歌曲研究的新视野——简·舒格曼(著性别化的歌曲:普莱斯帕地区阿尔巴尼亚人婚礼中的歌唱与主体性)评介,载《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2.4。
    ⑤ 周凯模,民间仪式中的女性角色、音乐行为及其象征意义,载《音乐艺术》,2005.1。
    ⑥ 余霞,由文化事象深入到女性心理,载《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4.3。
    ⑦ 吴凡,乐班中的女性及其社会性别建构,载《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7.3。
    ⑧ 张益琴,女性在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中的角色定位与价值——以甘肃文县白马藏族为例,载《艺术探索》,2010.3。
    ⑨ 程琴,试析“花儿”中女性演唱内容的性别体现,载《音乐天地》2005.5。
    ⑩ 李建群,从诺克林到波洛克,载《文化研究》,2003.2。
    11 宋方方,欧洲19世纪女性作曲家的艰难处境——以范妮·门德尔松和克拉拉·舒曼为例,载《交响(两安音乐学院学报)》,2007.3。
    12 朱宏波,从    13 李艺娟,女作曲家在音乐历史中之位置,载《艺术研究》,2004.4。
    ① 刘颖,性别主义视角下克拉拉·舒曼的艺术成就,载《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8.2。
    ② 陈琳,试论魏晋南北朝时期女性音乐歌舞的盛行,载《江西社会科学》,2005.6。
    ③ 李建群,性别关注——西方女性主义艺术史研究的新阶段,2004.3。
    ④ 马晔,性别视角下我国高等师范音乐教育现状之研究,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⑤ 马晔,性别差异在高师音乐教育中的体现与影响,载《艺术教育》,2008.4。
    ⑥ 詹桥玲,中国新歌剧中的女性意识,载《中国音乐学》,2003.4。
    ⑦ 李祥林,男权语境中的女权意识——戏曲中女扮男装题材透视,载《四川戏剧》,1997.3。
    ⑧ 霍橡楠,近年来国外关于音乐才能相关性因素的研究,载《乐府新声》,2006.4。
    ⑨ [美]玛格丽特·米德著,《三个原始部落的性别与气质》,美国纽约威廉·莫罗公司出版,1935。
    ⑩ [美]艾伦·洛马克斯著,章珍芳译, 《歌唱测定体系》,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1986。
    11 Ellen Koskoff, women and music in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87.
    ① [美]苏珊·麦克拉蕊著,张馨涛译,《阴性终止:音乐学的女性主义批评》,台湾:商周出版社,2003。
    ② Lucy Green, Music, Gender, Educa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② [美]露丝·索利编著,谢钟浩译,洛秦校,《音乐学与差异:音乐研究中的社会性别和性》,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1。
    ③ 参见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网站,http://iom.ccom.edu.cn/article_view.asp?article id=3198。
    ④ 郑苏,重新认识“阴”与“阳”:中国音乐中性别主义政治的转化,载《听得见的痕迹—性别主义、身份认同与音乐》,瑞士苏黎上卡奇奥佛里出版社,1999。
    ① 李建群著,《西方女性艺术研究》,山东美术出版社,2006:2。
    ② Betty Friedan, The Feminine Mystique, W.W.Norton&Company,2001:2.
    ③ Olympe de Gouges, Declaration des droits de la femme et de la citoyenne,序言.
    ② “女性主义”一词在“五四”时期传入我国时最初被翻译为“女权主义”。因为在西方女性主义运动最初是为了让女性争取获得与男性一样的选举权等权力。可是,最终争取到平等选举权之后的女性们发现,在人们的观念和社会的其它领域中依旧存在男女不平等的现象。她们逐渐开始意识到,不仅仅要追求权力的获得,更重要的是让所有人都意识到权力之中性别意识和关系。所以,只要求“女权”是不完整的,还需要对性别关系进行深度分析。此外,还有学者指出,“女权主义”这一译法似乎更加包含政治色彩。“女性主义”和“女权主义”没有本质区别,只是人们认识的逐渐加深。本文统一使用“女性主义”一词。
    ⑤ 杜二敏著,《女性主义关照下和谐共生教育世界的建构》,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1。
    ⑥ [美]阿莉森·贾格尔著,孟鑫译,《女性主义政治与人的本质》,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6。
    ⑦ 王冶河著,《后现代主义词典》,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473。
    ⑧ 王冶河著,《后现代主义词典》,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473。
    ① Margaret Fuller, Woman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Dover Publisher,1999.
    ② 徐颖果、殷茵,两方女权主义的多元发展,载《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1。
    ③ 董晓璐,中两方女性主义的比较分析及对我国高校性别教育的启示,载《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7。
    ④ [美]朱丽叶·米切尔著,《妇女:最漫长的革命》,北京:三联书店,1997:7。
    ① [法]两蒙·德·波伏娃著,《第二性》,北京:两苑出版社,2007:3。
    ② Margaret Walters著,朱刚、麻晓蓉译,《女权主义简史》,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261。
    ③ [美]贝蒂·弗里丹著,程锡麟等译,《女性的奥秘》,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26。
    ④ 戴雪红著,《女性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立场、观点和方法》,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17
    ⑤ 戴雪红著.《女性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立场、观点和方法》,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18。
    ① Margaret Walters著,朱刚、麻晓蓉译,《女权主义简史》,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265。
    ② [美]凯特·米利特著,宋文伟译,《性政治》,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
    ① [英]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著,《女权辩护》,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② 杜二敏著,《女性主义关照下和谐共生教育世界的建构》,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55。
    ③ Amanda Coffey.Sara Delamont. Feminism and the ClassroomTeacher[M]. Routledge Falmer,2000.
    ④ 肖巍著,《女性主义教育观及其实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08。
    ⑤ [美]内尔·诺丁斯著, 《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① [清]李汝珍著,《镜花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l。
    ① 梁启超,变法通议·论女学,摘自《饮冰室合集》,1896。
    ② 谭嗣同著,《谭嗣同全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304。
    ③ 粱启超,《倡设女学堂启》,1897年,参见http://www.guoxue.com/master/liangqichao/w-acsn.htm。
    ① 梁启超,变法通议·论女学,摘自张静蔚编,《中国近现代音乐文论选编》,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3。
    ② [清]经元善,又上总署北南洋各督抚宪夹单禀》载《经元善集》,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213。
    ③ 高平叔著,《蔡元培年谱长编》,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299。
    ④ 朱有墉著,《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2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649。
    ① 郑若玲,新中国女子高等教育的成就,载《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6。
    ① 孙国忠,当代西方音乐学的学术走向,载《音乐艺术》,2003.3。
    ② 孙国忠,当代两方音乐学的学术走向,载《音乐艺术》,2003.3。
    ③ 孙国忠,当代西方音乐学的学术走向,载《音乐艺术》,2003.3。
    ④ [美]约瑟夫·科尔曼著,朱丹丹、汤亚汀译,《沉思音乐:挑战音乐学》,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
    ① Ellen Koskoff, Women and Music in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 Greenwood,1987:19.
    ② [美]萨义德著,彭淮栋译,《音乐的极境:萨义德音乐随笔》,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2:67。
    ③ [美]诺克林著,李建群译,《失落与寻回:为什么没有伟大的女艺术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3。
    ① 珍妮·鲍尔斯著,金平译,《女性主义的学术成就及其在音乐学中的情况(上)》,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7.2。
    ② [美]露丝·索利编著,谢钟浩译,洛秦校,《音乐学与差异:音乐研究中的社会性别和性》,上海:上海音
    ① [美]苏珊·麦克拉蕊著,张馨涛译,《阴性终止:音乐学的女性主义批评》,台湾:商周出版社,2003:44。
    ② [美]苏珊·麦克拉蕊著,张馨涛译,《阴性终止:音乐学的女性主义批评》,台湾:商周出版社,2003:52。
    ③ [美]苏珊·麦克拉蕊著,张馨涛译,《阴性终止:音乐学的女性主义批评》,台湾:商周出版社,2003:55。
    ① [美]苏珊·麦克拉蕊著,张馨涛译,《阴性终止:音乐学的女性主义批评》,台湾:商周出版社,2003:45。
    ② [美]苏珊·麦克拉蕊著,张馨涛译,《阴性终止:音乐学的女性主义批评》,台湾:商周出版社,2003:101。
    ③ [美]苏珊·麦克拉蕊著,张馨涛译,《阴性终止:音乐学的女性主义批评》,台湾:商周出版社,2003:88。
    ① [美]苏珊·麦克拉蕊著,张馨涛译,《阴性终止:音乐学的女性主义批评》,台湾:商周出版社,2003:90。
    ② [美]苏珊·麦克拉蕊著,张馨涛译,《阴性终止:音乐学的女性主义批评》,台湾:商周出版社,2003:91。
    ③ [美]苏珊·麦克拉蕊著,张馨涛译,《阴性终止:音乐学的女性主义批评》,台湾:商周出版社,2003:102。
    ① [美]苏珊·麦克拉蕊著,张馨涛译,《阴性终止:音乐学的女性主义批评》,台湾:商周出版社,2003:120。
    ② [美]苏珊·麦克拉蕊著,张馨涛译,《阴性终止:音乐学的女性主义批评》,台湾:商周出版社,2003:135。
    ③ [美]苏珊·麦克拉蕊著,张馨涛译,《阴性终止:音乐学的女性主义批评》,台湾:商周出版社,2003:135。
    ④ [美]苏珊·麦克拉蕊著,张馨涛译,《阴性终止:音乐学的女性主义批评》,台湾:商周出版社,2003:143。
    ① [美]苏珊·麦克拉蕊著,张馨涛译,《阴性终止:音乐学的女性主义批评》,台湾:商周出版社,2003:203。
    ② [美]苏珊·麦克拉蕊著,张馨涛译,《阴性终止:音乐学的女性主义批评》,台湾:商周出版社,2003:213。
    ③ [美]苏珊·麦克拉蕊著,张馨涛译,《阴性终止:音乐学的女性主义批评》,台湾:商周出版社,2003:237。
    ① 宋方方,欧洲19世纪女性作曲家的艰难处境——以范妮·门德尔松和舒曼·克拉拉为例,载《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7.1。
    ② [美]珍妮·鲍尔斯,金平译,女性主义的学术成就及其在音乐学中的情况(上),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① 宋方方著,《对美国20世纪末两方音乐研究中女性主义批评的审视》,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② 李艺娟,女性作曲家在音乐史中之地位,载《艺术研究》,2004.4。
    ③ [美]珍妮·鲍尔斯,金平译,女性主义的学术成就及其在音乐学中的情况(上),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7.2。
    ④ 宋方方著,《对美国20世纪末两方音乐研究中女性主义批评的审视》,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⑤ 宋方方,欧洲19世纪女性作曲家的艰难处境——以范妮·门德尔松和舒曼·克拉拉为例》载《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7.1。
    ① [美]唐纳德·杰·格劳特、克劳德·帕里斯卡著,注启璋等译《西方音乐史》,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1。
    ① 修海林著,《中国古代音乐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1。
    ② 马晔著,《性别视角下的我国高等师范音乐教育现状之研究》,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1。
    ③ 马达,20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发展概况——清末时期的学校音乐教育(1900-1911),载《中国音乐教育》,2000.1。
    ④ 肖明著,《学堂乐歌里的女子世界》,http://www.zgyysxw.com/templates/zgyy/second.aspx?nodeid=53&page=ContentPage&contentid=269
    ⑤ 陈晶,中国近代女性音乐教育的先锋——上海中西女塾音乐教育研究(1917-1930),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0.4。
    ① 肖明著,《学堂乐歌里的女子世界》,http://www.zgyy sxw.com/templates/zgyy/second.aspx?nodeid=53&page=ContentPage&contentid=269
    ② 梁启超,饮冰室诗话,摘自张静蔚编,《中国近现代音乐文论选编》,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3。
    ③ 梁启超,饮冰室诗话,摘自张静蔚编,《中国近现代音乐文论选编》,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10。
    ④ 肖明著,《学堂乐歌里的女子世界》,http://www.zgyysxw.com/templates/zgyy/second.aspx?nodeid=53&page=ContentPage&contentid=269
    ⑤ 肖明著,《学堂乐歌里的女子世界》,http://www.zgyysxw.com/templates/zgyy/second.aspx?nodeid=53&page=ContentPage&contentid=269
    ① 陈晶,金陵女子大学音乐系教学研究,载《艺术教育》,2011.3。
    ② [美]米雪兰达·弗里克,詹妮弗·霍恩斯比编,肖巍等译,《女性主义哲学指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60。
    ③ 金一虹著,《吴贻芳的教育思想与实践》,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29。
    ① 廖辅叔,近代中国第一个合唱女指挥周淑安》载《人民音乐》,1982.4。
    ② 廖辅叔,近代中国第一个合唱女指挥周淑安,载《人民音乐》,1982.4。
    ① 汪毓和,瞿希贤及其音乐创作,载《音乐研究》,1994.3。
    ② 瞿希贤著,《飞来的花瓣——瞿希贤合唱作品选》,北京:中国音乐家协会出版社,2003。
    ①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598。
    ②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598。
    ① 管建华,中国音乐教育的后殖民批评与转向的文化分析,《中国音乐》,2011.1。
    ② 盛国荣著,《两方技术思想研究——一种基于西方哲学史的思考路径》,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4。
    ③ 盛国荣著,《西方技术思想研究——一种基于西方哲学史的思考路径》,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1。
    ① 李方元,现行民族音乐课程能给我们提供什么——现行民族音乐课程批判, 《中国音乐学》,2000.3。
    ② 李方元,现行民族音乐课程能给我们提供什么—现行民族音乐课程批判, 《中国音乐学》,2000.3。
    ① 管建华著,《后现代音乐教育学》,陕西:陕两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23。
    ② 管建华,中国音乐教育的后殖民批评与转向的文化分析,载《中国音乐》,2011.1。
    ① [美]雷默,21世纪音乐教育使命的扩展,汤琼、刘红柱译,载《云南艺术学院学报(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专辑)》,1998年增刊。
    ① [美]克利福德·吉尔兹著,王海龙、张家瑄译,《地方性知识》,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86。
    ② [德]胡塞尔著,王炳文译,《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15。
    ① [德]马克思、恩格斯著,《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129。
    ② [德]马克思、恩格斯著,《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129。
    ③ [德]胡塞尔著,王炳文译,《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16。
    ④ 艾四林著,《哈贝马斯》,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36。
    ① [美]斯坦利.罗森,张陀译,悲哀的理性,摘自,哈佛燕京学社编,《启蒙的反思》,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200。
    ② 曾屹丹、辛治洋,哈贝马斯后现代理论对现代教育的批判与建设,载《外国教育研究》,2005.1。
    ③ 朱玉江著,《交往视野下的音乐教育》,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65。
    ① 陈其射,论音乐教育审美的唯理性与非理性,载《中国音乐》,2008.3。
    ② 陈其射,论音乐教育审美的唯理性与非理性,载《中国音乐》,2008.3。
    ① 南京师范大学教务处编,《南京师范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2011版(下)》,2011:198。
    ① 南京师范大学教务处编,《南京师范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2011版(下)》,2011:202。
    ② 南京师范大学教务处编,《南京师范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2011版(下)》,2011。
    ① 陈其射,论音乐教育审美的唯理性与非理性,载《中国音乐》,2008.3。
    ① 赵宋光、金湘、乔建中、谢嘉幸,新世纪中华乐派四人谈,载《人民音乐》,2003年第8期。
    ② 汪毓和著,《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28。
    ③ 汪毓和著,《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41。
    ④ 修海林著,《中国古代音乐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230。
    ⑤ 修海林著,《中国古代音乐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230。
    ① 匪石,中国音乐改良说,摘自,俞玉滋、张援编,《中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文选》,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4。
    ① 王耀华,20世纪中国高等院校传统音乐教学的回顾及其展望,载《中国音乐》,2000.10。
    ② 贺绿汀,有关音乐教育的一封信,载《人民音乐》,1979.3。
    ③ 冯文慈主编,《中外音乐文化交流史》,开封:河南教育出版社,1998:313。
    ① 陈其射,论音乐教育审美的唯理性与非理性,载《中国音乐》,2008.3。
    ② Education:Intellectual, Moral and Physical,1929:84.
    ① [美]小威廉姆·E·多尔著,王红宇译,《后现代课程观》,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2。
    ① 管建华,中国传统音乐在高校存在方式的反思,载《中国音乐》,2012.1。
    ② [美]小威廉姆.E.多尔著,王红宇译,《后现代课程观》,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2
    ① 辜鸿铭著,《东方智慧:辜鸿铭随笔》,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26。
    ② 林红、管建华,埃利奥特音乐教育思想后现代转向的文化分析,载《中国音乐》,2011.2。
    ① [美]佐亚.科库尔,梁硕恩著,王春辰等译,《1985年以来的当代艺术概论》,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226。
    ① [美]伊曼纽尔·沃勒斯坦著,刘启岩、叶萌芽译,《否思社会科学——19世纪范式的局限》,北京:三联书店,2008:282。
    ① 洛秦著、罗艺峰导读,《音乐中的文化与文化中的音乐》,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141。
    ② 王光祈著,《王光祈文集(第三卷)》,成都:四川巴蜀集团巴蜀书社,2010:402。
    ① 管建华著,《后现代音乐教育学》,两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04。
    ② [法]让·弗郎索瓦·利奥塔德著,王岳川、尚水译,《后现代状态:关于知识的报道》,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26。
    ③ Terry Eagleton.After Theory.London:Penguin Books,2004:51.
    ④ 柴焰,“后理论时代”关于宏大叙事问题的探索:伊格尔顿“生命的意义”论析,载《理论学刊》,2011.12。
    ① 管建华,音乐文化哲学与音乐教育哲学思想,载《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2.3。
    ① 许江著,《在桥上,一个旅人(代序)》,摘自,河清著,《现代,太现代了!中国》,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
    ②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参见http://baike.baidu.com/view/2975040.htm。
    ③ 洛秦著、罗艺峰导读,《音乐中的文化与文化中的音乐》,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2。
    ④ 洛秦著、罗艺峰导读,《音乐中的文化与文化中的音乐》,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2。
    ① Richard Rorty, Philosophy and theMirror of Nature,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0:360.
    ① [美]理查德·罗蒂著,李幼蒸译,《哲学和自然之镜》,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56。
    ② [美]理查德·罗蒂著,黄勇译,《后哲学文化》,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3。
    ① [法]让·弗郎索瓦·利奥塔德著,《后现代的知识状况》,摘自,王岳川、尚水编,《后现代主义文化与美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26。’
    ② [法]让·弗郎索瓦·利奥塔德著,《后现代的知识状况》,摘自,王岳川、尚水编,《后现代主义文化与美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 992:26。
    ① 衣俊卿、丁立群,走进罗蒂—与罗蒂先生关于分析哲学、后现代主义和文化哲学的对话,载《求是学刊》,2004.9。
    ② 衣俊卿、丁立群,走进罗蒂——与罗蒂先生关于分析哲学、后现代主义和文化哲学的对话,载《求是学刊》,2004.9。
    ③ [美]陶玛,文化变迁中音乐的纯洁性,摘自,管建华主编,《音乐人类学的视界》,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61。
    ① [美]理安·艾斯勒著,程志民译,《圣杯与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7。
    ② [美]理安·艾斯勒著,程志民译,《圣杯与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6。
    ③ 杜亚雄,为建立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体系而奋斗,《人民音乐》,1998.11。
    ① 王耀华,20世纪中国高等院校传统音乐教学的回顾及其展望,载《中国音乐》,2000.1。
    ① 高宣扬著,《后现代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3。
    ② [匈]柯达伊著,《论匈牙利民间音乐》,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5:3。
    ① 韦希,回归生活世界的印度传统音乐文化,载《艺术评论》,2010.10。
    ① 管建华著,《世纪之交:中国音乐教育与世界音乐教育》,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0。
    ② 管建华著,《音乐人类学导引》,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8。
    ③ 杜亚雄,为建立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体系而奋斗,载《人民音乐》,1998.11。
    ① 张振涛著,《笙管音位的乐律学研究》,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2:3。
    ② [美]本耐特·雷默,林军译,21世纪音乐教育面临的挑战(在1998年沈阳国民音乐教育研讨会上的讲话),载《云南艺术学院学报》,1998年多元文化的音乐教育专辑。
    ③ [美]本耐特·雷默,林军译,21世纪音乐教育面临的挑战(在1998年沈阳国民音乐教育研讨会上的讲话),载《云南艺术学院学报》,1998年多元文化的音乐教育专辑。
    ① 辜鸿铭著,《东方智慧:辜鸿铭随笔》,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48。
    ② 何艺,檀传宝,诺丁斯的关怀伦理学及关怀教育思想,载《伦理学研究》,2004.1。
    ① 王亚琳,母亲的声音——试述诺丁斯关怀教育理论及对我国道德教育的影响,载《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1。
    ② 何艺,檀传宝著,《诺丁斯的关怀伦理学及关怀教育思想》,伦理学研究,2004.1。
    ③ Nel. Noddings,Caring: a feminine approach to ethics and moral education,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4:3.
    ① 肖巍著,《女性主义关怀伦理学》,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132。
    ② 王攀峰著,《走向生活世界的课堂教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3。
    ③ 柴永柏编著,《但昭义钢琴艺术人生》,上海:上海音乐出本社,2011:386。
    ① 杨静,但昭义钢琴教育的音乐教育学研究,载《中国音乐》,2012.3。
    ② 黄瑂莹,周广仁——我最敬爱的老师》载《钢琴艺术》,2006.10。
    ③ [美]本耐特·雷默,林军译,21世纪音乐教育面临的挑战(在1998年沈阳国民音乐教育研讨会.上的讲话), 载《云南艺术学院学报》,1998年多元文化的音乐教育专辑。
    ① 肖巍著,《女性主义关怀伦理学》,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131。
    ① 杜二敏著,《女性主义关照下和谐共生教育世界的建构》,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280。
    ② [美]内尔·诺丁斯著,于天龙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3。
    ③ 于硕,文明对话需要精神空间》,摘自《全球化与文明对话》,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215。
    ① “他者”是文化人类学的概念。在“跨文化对话(intereultural dialogue)"中,对话双方互为自我,各自有与自己相对的“他者”。发话的一方从自我出发设定一个对话的对象即“他者”,假如受话的一方做出反应,也必定会反过来从自我出发把发话的一方设定为“他者”。两个自我,两个他者,背景不同,视界不一,如何对话,这是一个较难的过程。本文把世界上其它各国优秀的音乐文化设定为“他者”,把我国的本土音乐文化设定为“我者”,试图用这样一种对话的形式,阐述高师音乐教育应具有全球性眼光的浅见。参见,[德]卜松山著,刘慧儒、张国刚译:《与中国作跨文化对话》,中华书局2000:255。
    ① 韦希,第四阶段:重新评价和变迁的时代,摘自,管建华主编,《国际音乐教育会学(ISME)的发展阶段》,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47。
    ② 管建华著,《世纪之交:中国音乐教育与世界音乐教育》,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76。
    ① 管建华著,《后现代音乐教育学》,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
    ② 管建华,全球性音乐教育时代的来临,摘自《管建华文集》,安徽文艺出版社,2012:103。
    ③ 刘沛译,《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内部学习资料,1997:35。
    ① [美]M.卡斯特主编,周凯译,《网络社会:跨文化的视角》,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72。
    ② 管建华,全球性音乐教育时代的来临,摘自《管建华文集》,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2:102。
    ② 《辞海》第六版缩印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2269。
    ① 王攀峰著,《走向生活世界的课堂教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3。
    ① [美]苏珊·朗格著,刘大基等译,《情感与形式》,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5.1。
    ② [美]苏珊·朗格著,刘大基等译,《情感与形式》,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36。
    ③ [美]苏珊·朗格著,刘大基等译,《情感与形式》,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466。
    ② 李莹,母亲音乐教育的人本主义倾向,载《艺术教育》,2011.9。
    ③ [美]杰夫·托德·提顿主编,周刊、郎丽旋译,《世界音乐》,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3。
    ① 马达,戴维·埃利奥特和他的实践音乐教育观,载《人民音乐》,2009.5。
    ① 陈嘉明著,《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18。
    ② 王治河著,《后现代哲学思潮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
    ① 王岳川主编,《中国后现代话语》,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7。
    ② 陈嘉明著,《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36。
    ① 冯俊著,《后现代主义哲学讲演录》,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58。
    ② [美]马泰·卡内林斯库著,顾爱彬等译,《现代性的五副面孔》,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49。
    ③ 陈嘉明著,《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6。
    ① 陈铭道,音乐民族志写作——以<苏雅人为什么歌唱>为例,载《音乐研究》,2009.4。
    ② [美]安东尼·西格尔,张伯瑜、王先艳译,苏雅人为何歌唱——中央音乐学院讲演录,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7.4。
    ③ [法]皮埃尔·布尔迪厄著,刘晖译,《帕斯卡尔式的沉思》,北京:三联书店,2009:101。
    ① 王治河著,《后现代哲学思潮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9。
    ① 管建华著,《后现代音乐教育学》,两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5。
    ① [美]本耐特·雷默,汤琼、刘红柱译,21世纪音乐教育使命的扩展,载《云南艺术学院学报》,1998年多元文化的音乐教育专辑。
    ① [法]让·弗朗索瓦·利奥塔著,岛子译,《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6:46。
    ② 高宣扬著,《后现代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377。
    ③ Spinak G C.Death of a Discipline[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03:19。
    ① 粱燕城著,《破晓年代——后现代中国哲学的重构》,东方出版中心,1999:8。
    ② 王治河、樊美筠著,《第二次启蒙》,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7。
    ① 郑苏,赵晓楠整理,近十年EML在西方的新发展与女性主义研究,载《中国音乐》,1994.4。
    ② 郑苏,赵晓楠整理,近十年EML在西方的新发展与女性主义研究,载《中国音乐》,1994.4。
    ① [美]约瑟夫·科尔曼著,朱丹丹、汤亚汀译,《沉思音乐——挑战音乐学》,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2。
    ② 管建华著,《后现代音乐教育学》,两安:陕两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48。
    ① 管建华著,《后现代音乐教育学》,西安:陕两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48。
    ② 匡惠,文化人类学的基本观点对欧洲现代音乐教育文化的发展的重要贡献,载《中国音乐》,2001.4。
    ③ [加]马克斯·范梅南著,李树英译,《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39。
    ④ 《辞海》(第六版)缩印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913。
    ① [加]马克斯·范梅南著.李树英译,《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39。
    ②《辞海》(第六版)缩印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914。
    ③[加]马克斯·范梅南著,宋广文等译,《生活体验研究——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教育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4。
    ④ 李树英,教育现象学:一门新型的教育学——访教育现象学大师马克斯·范梅南教授,《开放教育研究》,2005.3。
    ⑤ [加]马克斯·范梅南著,宋广文等译,《生活体验研究——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教育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4。
    ① 管建华著,《后现代音乐教育学》,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47。
    ② [加]马克斯·范梅南著,李树英译,《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44。
    ① [加]马克斯·范梅南著,李树英译,《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44。
    ② [加]马克斯·范梅南著,李树英译,《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43。
    ① [加]马克斯·范梅南著,李树英译,《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6。
    ② 曹理等著,《音乐学科教育学》,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82。
    ③ 曹理等著,《音乐学科教育学》,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82。
    ① 蔡远鸿,高师音乐教育的反思与发展,载《人民音乐》,2002.5。
    ① 管建华著,《后现代音乐教育学》,两安:陕两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
    ① 徐敦广,后现代语境中审美现代性的思想批判,载《外国教育研究》,2009.6。
    ② 覃江梅著,《当代音乐教育哲学研究:审美与实践之维》,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2:175。
    ③ 郭小利,美国审美音乐教育哲学思想的历史演变,载《中国音乐学》,2008.2。
    ④ 郭小利,美国审美音乐教育哲学思想的历史演变,载《中国音乐学》,2008.2。
    ① 徐敦广,后现代语境中审美现代性的思想批判,载《外国教育研究》,2009.6。
    ② 洛秦著、罗艺峰导读,《音乐中的文化与文化中的音乐》,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1。
    ③ 洛秦著、罗艺峰导读,《音乐中的文化与文化中的音乐》,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141。
    ④ 李飞飞、尹爱青,音乐教育哲学:转向与反思,载《人民音乐》,2011.6。
    ① 林红、管建华,埃里奥特音乐教育思想后现代转向的文化分析,载《中国音乐》,2011.3。
    ② 林红、管建华,埃里奥特音乐教育思想后现代转向的文化分析,载《中国音乐》,2011.3。
    ③ 林红、管建华,埃里奥特音乐教育思想后现代转向的文化分析,载《中国音乐》,2011.3。
    ④ [美]理安·艾勒斯著,程志民译,《圣杯与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7。
    ① [美]理安·艾勒斯著,程志民译,《圣杯与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165。
    ② [美]理安·艾勒斯著,程志民译,《圣杯与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166。
    ① [美]理安·艾勒斯著,程志民译,《圣杯与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283。
    ② [美]D·L·卡迪莫著,《妇女和世界宗教》,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14。
    ③ Woolf. Virginia.A Room of One's Own.San Diego: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1957:107.
    ③ 杜二敏著,《女性主义关照下和谐共生教育世界的建构》,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98。
    ① [苏]巴赫金著,白春仁、顾亚铃等译,《诗学与访谈》,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340。
    ② [苏]巴赫金著,白春仁、晓河等译,《文本、对话与人文》,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398。
    ① [德]伽达默尔著,洪汉鼎译,《真理与方法》,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1。
    ② [德]伽达默尔著,洪汉鼎译,《真理与方法》,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396。
    ③ 王治河著,《后现代哲学辞典》,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339。
    ④ 滕守尧著,《对话理论》,台北:扬智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5:37。
    ⑤ 王治河著,《后现代哲学辞典》,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339。
    ① 王治河著,《后现代哲学辞典》,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339。
    ② 张宗兰,从女性地位的变迁中探寻两性的和谐共处,载《枣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10。
    ① 肖巍著,《女性主义关怀伦理学》,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4。
    ② 肖巍著,《女性主义关怀伦理学》,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4。
    ③ 肖巍著,《女性主义关怀伦理学》,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5。
    ④ 肖巍著,《女性主义关怀伦理学》,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5。
    ⑤ [德]E·M·温德尔著,刁文俊译,《女性主义神学景观》,北京:三联书店,1995:64。
    1. The Garland Encyclopedia Of Worl d Music Volume5:South Asia (New York and London 2000)
    2. 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siciansMacmillan (publisher limited2001).
    3. Susan McClary, Feminism Ending:Music, Gender and Sexuality,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91.
    4. Jann Pasler, Some thoughts on Susan McClary's Feminine Endings, Perspectives of New Music,30:2 (Summer,1992)
    5. Claire Detels, Reviewed work:Feminine Endings:Music, Gender, and Sexuality by Susan McClary,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Vol.50, No.4 (Autumn,1992)
    6. Robert Carl, Reviewed work:Feminine Endings:Music, Gender, and Sexuality by Susan McClary, Notes, Second Series, Vol.48, No.4(Jun.,1992).
    7. Susan C. Cook, Musicology and the undoing of women, American Quarterly, Vol.44, No.1 (Mar.,1992).
    8. Ellen Koskoff, women and music in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 New York:Greenwood Press, 1987.
    9. Pirkko Moisala, Music and gender, Urbana: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2000.
    10. Zheng Su, Female Heroes and Moonish Lovers:Women's Paradoxical Identities in Modern Chinese Songs, Journal of Women's History 8,4--Winter,1996.
    11. Zheng Su, Redefining Yin and Yang:Transformation of Gender/Sexual Politics in Chinese Music, Gender, Identity and Music, Edited by Elaine Barkin & Lydia Hamessley,Carciofoli Verlagshaus, Zurich, Switzerland,1998.
    12. Siu Leung Li, cross-dressing in chinese opera,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2003.
    13. Elizabeth Gouldr, Feminist theory in music education esearch:grrl——illa games as nomadic practice, University of Toronto, Canada.
    14. Noddings, Nel. The Challenge to Care in Schools.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1992.
    15. Noddings, Nel. Educating Moral People. New Yor k:Teachers College Press.2002.
    16. Bruno Nettl:Excusionsin World Music, university of Chicago,2004.
    17. David J.Elliott, Music Matters:A New Philosophy of Music Education,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18. David J.Elliott, Praxial Music Education:Reflection and Dialogues,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5.
    19. Robert Walker, music faith:acoustics, myth and educational psychology perspective, Published by Teachers College Press,1990.
    20. Lucy Green, Music, Gender, Educa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21.[美]理安·艾勒斯著,程志民译,《圣杯与剑——我们的历史,我们的未来》,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22.[美]理安·艾勒斯著,高铦、汐汐译,《国家的真正财富——创建关怀经济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23.[法]波伏娃著,陶铁柱译,《第二性》,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5。
    24.[美]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著,谭洁、黄晓红译,《女权辩》,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5。
    25.[美]苏珊·麦克拉蕊,张馨涛译,《阴性终止:音乐学的女性主义批评》,台北市:商周出版社,2003年。
    26.[美]贝内特·雷默著,熊蕾译,《音乐教育的哲学》,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27.[英]约翰·布莱金著,马英珺译,《人的音乐性》,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
    28.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关世杰等译,《世界文化报告2000:文化的多样性、冲突与多元共存》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9.肖巍著,《女性主义伦理学》,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30.肖巍著,《女性主义教育观及其实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1.罗慧兰著,《女性学》,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本社,2002。
    32.刘霓著,《西方女性学:起源、内涵与发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33.袁曦临著:《潘多拉的匣子:女性意识的觉醒》,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34.王政、杜琴芳著,《和会性别研究选择》,北京:三联书店,1998。
    35.李银河著,《两性关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6.李银河著:《性的问题·福柯与性》,北京:文化音乐出版社,2003。
    37.李银河主编:《妇女:最漫长的革命,当代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精选》,北京:三联书店,1997。
    38.孙中欣、张莉莉主编,《女性主义研究方法》,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39.鲍晓兰主编,《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评介》,北京:三联书店,1995。
    40.李小江著,《女性审美意识探微》,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
    41.李小江著,《文化、教育与性别:本土经验与学科建设》,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42.李小江著,《女性主义——文化冲突与身份认同》,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
    43.李小江著,《女性性别的学术问题》,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44.郭夏娟著,《为女性而辩——女性主义与罗尔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45.吴宏岳、王世豪、席春玲著,《我国女校存在与发展价值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出版社,2010。
    46.史静寰主编,《走进教学与教材的性别世界》,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47.杜学元著,《社会女性观与中国女子高等教育》,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48.杜二敏著,《女性主义关照下和谐共生教育世界的构建》,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
    49.顾明远、孟繁华主编,《国际教育新理念》,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50.[英]罗伯特·莱顿著,蒙养山人译,《他者的眼光——人类学理论入门》,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51.[法]皮埃尔·布尔迪厄著,刘晖译,《帕斯卡尔式的沉思》,北京:三联书店,2009。
    52.马达、陈雅先主编,《当代音乐教育哲学论稿》,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0。
    53.萧耳著,《女艺术家镜像》,北京:东方出版社,2009。
    54.郑新蓉著,《性别与教育》,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55.石中英著,《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6.石中英著,《教育哲学导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7.滕守尧著,《艺术社会学描述》,南京:南京出版社,2006。
    58.[美]诺克林等著,李建群译,《失落与寻回:为什么没有伟大的女艺术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9.[美]诺克林等著,游惠贞译,《女性、艺术与权力》,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60.[法]爱德华·W·萨义德著,王宇根译,《东方学》,北京:三联书店,1999。
    61.[美]罗伯特·麦克艾文,王祖哲译,《夏娃的种子:重读两性对抗的历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62.王岳川著,《发现东方》,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63.王岳川主编,《文化输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64.张广利,杨明光著,《后现代女权理论与女性发展》,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65.耿幼壮著,《女性主义》,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
    66.袁玲红著,《生态女性主义伦理形态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67.[美]凯瑟琳、钱德里卡著,裔昭印、张凯译,《世界妇女史(上、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68.袁晓峰著,《女人的力量:中国女性的历史命运》,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69.夏光著,《后结构主义思潮与后现代社会理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70.陈嘉明著,《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十五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71.赵敦华著,《现代西方哲学新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72.[英]怀特·孚卡著,王丽译,《后女性主义》,北京:文化音乐出版社,2003。
    73.[美]詹妮特·A·克莱妮等编著,李燕译校,《女性主义哲学——问题,理论和应用》,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
    74.郑必俊、陶洁主编,《中国女性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75.高宣扬著,《后现代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76.戴雪红著,《女性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立场、观念和方法》,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
    77.林树明著,《多维视野中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78.梁巧娜著,《性别意识与女性形象》,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
    79.[英]伊丽莎白·赖特著,王文华译,《拉康与后女性主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80.张凤阳著,《现代性的谱系》,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
    81.盛荣国著,《西方技术思想研究——一种基于西方哲学史的思考路径》,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82.李佃来著,《公共领域与生活世界—哈贝马斯市民社会理论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83.朱易安、柏桦著,《女性与社会性别》,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84.王宾著,《后现代在当代中国的命运——主体性的困惑》,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
    85.王丽华主编:《全球化语境中的异音:女性主义批判》,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86.王治河著,《后现代主义辞典》,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87.王治河著,《后现代哲学思潮研究(增补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88.王治河、樊美筠著,《第二次启蒙》,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89.张岱年著,《文化与哲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90.周宪著,《审美现代性批判》,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91.[美]露丝·索莉编著,谢钟浩译,洛秦校,《音乐学与差异——音乐研究中的社会性别和性》,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1。
    92.宋瑾著,《国外后现代音乐》,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3。
    93.宋瑾著,《西方音乐:从现代到后现代》,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94.[美]约瑟夫·科尔曼著,朱丹丹、汤亚汀译,《沉思音乐——挑战音乐学》,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
    95.[德]埃德蒙德·胡塞尔著,王炳文译,《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96.梁茂春、项筱刚、李岩等著, 《中国音乐论辩》,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7。
    97.张旭东著,《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西方普遍主义话语的历史批判》,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98.[美]小威廉姆.E.多尔著,王红宇译,《后现代课程观》,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99.[美]马克斯·范梅南著,李树英译,《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100.[美]马克斯·范梅南著,宋广文等译,《生活体验研究——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教育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2001。
    101.[加]大卫·杰弗里·史密斯著,郭洋生译,《全球化与后现代教育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102.[美]小威廉姆、E.多尔著,张文军、张华、余杰、王红宇译,《课程愿景》,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
    103.[美]佐亚·科库尔、梁硕恩著,王春辰等译,《1985年以来的当代艺术概论》,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
    104.[美]伊曼纽尔·沃勒斯坦著,刘启岩、叶萌芽译,《否思社会科学——19世纪范式的局限》,北京:三联书店,2008。
    105.[法]让·弗郎索瓦·利奥塔德著,王岳川、尚水译, 《后现代主义文化与美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106.[美]克利福德·格尔茨著,韩莉译,《文化的解释》,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
    107.[美]克利福德·吉尔兹著,王海龙、张家瑄译,《地方性知识》,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108.辜鸿铭著,《东方智慧:辜鸿铭随笔》,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109.王光祈著,《王光祈文集(第三卷)》,成都:四川巴蜀集团巴蜀书社,2009。
    110.梁漱溟著,《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111.谭嗣同著,《谭嗣同全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
    112.[清]李汝珍著,《镜花缘》,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113.梁启超著,《变法通议·论女学》,摘自《饮冰室合集》,1896。
    114.李幼蒸著,《仁学解释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15.李建群著:《西方女性艺术研究》,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6。
    116.李建群著:《拉美·英伦·女性主义》,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17.张振涛著,《笙管音位的乐律学研究》,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2。
    118.[美]爱德华·萨义德著,彭淮栋译,《音乐的极境:萨义德音乐随笔》,江苏文艺出版社,2012。
    119.柯达伊著,《论匈牙利民间音乐》,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5。
    120.[美]内尔·诺丁斯著,于天龙译, 《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121.[美]珍妮特·米勒著,王红宇著,吴梅译,《打破沉默之声——女性、自传与课程》,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122.梁燕城著, 《破晓年代:后现代中国哲学的重构》,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9。
    123.王攀峰著, 《走向生活世界的课堂教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124.[美]杰夫·托德·提顿主编,周刊、朗丽旋译,《世界音乐》,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25.[美]帕特丽夏·希汉·坎贝尔、威廉·M-安德森编,曹水清等译,《音乐教育的多元文化视野》,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26.[美]特里斯·M·沃尔克著,田林译,《音乐教育与多元文化——基础与原理》,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127.腾矢初审订,《世界音乐》,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
    128.王耀华、王州编著,《世界民族音乐》,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年。
    129.柴永柏编著,《但昭义钢琴艺术人生》,上海:上海音乐出本社,2011。
    130.洛秦著、罗艺峰导读,《音乐中的文化与文化中的音乐》,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
    131.管建华著,《后现代音乐教育学》,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32.管建华著,《世纪之交:中国音乐教育与世界音乐教育》,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33.管建华著,《音乐人类学导引》,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134.管建华著,《中国音乐审美的文化视野》,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35.管建华主编,《国际音乐教育研究》,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36.管建华主编,张应华、尚建科副主编,《音乐课程与教学研究(1979-2009)》,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137.覃江梅著,《当代音乐教育哲学研究:审美与实践之维》,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2。
    138.《JVC世界音乐与舞蹈录像集锦》,日本维克多利亚公司出版,1 989年英文版。
    139.[法]弗雷德里克·马特尔著,《主流:谁将打赢全球文化战争》,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140.[美]哈罗德·艾伯利斯、查理斯·霍弗、罗伯特·克劳特曼著,刘沛、任恺译,《音乐教育原理》,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
    141.上官子木著,《教育的国际视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42.[美]珍妮·鲍尔斯著,金平译:《女性主义的学术成就及其在音乐学中的情况(上)》,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7年第2期。
    143.[美]珍妮·鲍尔斯著,金平译:《女性主义的学术成就及其在音乐学中的情况(下)》,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7年第3期。
    144.[澳]杨沐著: 《后现代理论与音乐研究(上)》,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145.[澳]杨沐著: 《后现代理论与音乐研究(下)》,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146.[澳]杨沐著: 《跨进21世纪的音乐人类学:国际潮流与中国实践》,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147.孙国忠著,《当代西方音乐学的学术走向》,载《音乐艺术》,2003年第3期。
    148.贾抒冰著,《20世纪80年代以来英美“新音乐学”发展综论》,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149.孟维平著,《北京历史上的学校音乐教育》,人民音乐,2010年第11期。
    150.郭晓庆、林美卿著,《从西方女权主义思潮看中国当代的女性教育问题》,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9期。
    151.谭再琼、唐祺著,《对话与思考:西方教育领域中的“女性主义”本土化探析》,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年第7期。
    152.谭再琼著,《论西方教育领域中的“女性主义”在中国的存在方式》,浙江学刊,2002年第2期。
    153.万华著,《发展与参与:女性高等教育中的问题》,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年第7期。
    154.李应华著,《妇女在音乐中》,人民音乐,2001年第2期。
    155.刘洪梅著,《公平与效率:关于中国女性高等教育的思考》,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1期。
    156.甘永涛、王新华著,《后现代女性主义教育学的来龙去脉》,比较教育研究,2008年第3期。
    157.张文军著,《后现代女性主义教育学述评》,比较教育研究,2000年第2期。
    158.段平泰著,《怀念我国音乐界的前辈萧淑娴先生》,人民音乐,1992年第5期。
    159.廖辅叔著,《近代中国第一个合唱女指挥周淑安》,人民音乐,1982年第6期。
    160.任秀蕾著,《周淑安的历史地位》,中国音乐学,2009年第3期。
    161.彭俐著,《乐坛女杰雷蕾》,人民音乐,1991年第2期。
    162.汪毓和著,《瞿希贤及其音乐创作》,1994年第3期。
    163.秦西炫著,《我认识的瞿希贤》,黄钟,2008年第3期。
    164.王宝龙著,《她把美妙歌声留在了人间——作曲家瞿希贤音乐创作纵横谈》,音乐创作,2012年第3期。
    165.金兆均著,《绿叶对根的情谊——写在谷建芬作品音乐会之后》,人民音乐,2001年第12期。
    166.干康平著,《女性主义对主流教育的批判与重构综述》,教育探索,2010年第2期。
    167.王雪峰、高畅著,《女性主义教育思潮与教育研究的性别意识》,妇女研究论丛,2003年第11期。
    168.胡莉芳著,《女性主义教育思潮与我国女性教育发展的新思路》,教育探索,2005年第4期。
    169.苗学杰著,《女性主义教育研究范式的发展与走向》,外国教育研究,2008年第3期。
    170.魏开琼著,《女性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发展》,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171.金莉著,《十九世纪美国女性高等教育的发展轨迹及性别定位》,美国研究,1999年第4期。
    172.李一丁著,《世界女作曲家的盛会——汉城2003“今日女性在音乐中”国际音乐节述评》,人民音乐,2003年第10期。
    173.徐辉著,《试析西方教育理论中的女性主义思潮》,比较教育研究,2000年第2期。
    174.徐颖果、殷茵著,《西方女权主义理论的多元发展》,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175.施旻著,《西方女权主义思想在中国的变异》,理论学刊,2003年3月。
    176.强海燕著,《西方女性主义教育述评》,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177.许瑞芳著,《西方女性主义思潮略论》,当代教育论坛,2005年第7期。
    178.李丽华、钟婉娟著,《西方女性主义教育学及其在中国的实践》,江西教育科研,2005年第6期。
    179.吴琳著,《西方生态女性主义探源》,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180.戴桂玉著,《西方生态女性主义身份建构理论研究》,学术研究,2011年第12期。
    181.史静寰著,《现代西方女性主义的教育理论与实践》,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
    182.祝平燕著,《中国妇女学学科建设中的两次飞跃及启示》,妇女研究论丛,2003年第3期。
    183.董晓璐著,《中西方女性主义的比较分析及对我国高校性别教育的启示》,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年第7期。
    184.郭小利著,《美国审美音乐教育哲学思想的历史演变》,中国音乐学,2008年第2期。
    185.[美]安东尼·西格尔,张伯瑜、王先艳译,《苏雅人为何歌唱——中央音乐学院讲演录》,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186.陈铭道,《音乐民族志写作——以(苏雅人为什么歌唱>为例》,音乐研究,2009年第11期
    187.王耀华著,《20世纪中国高等院校传统音乐教学的回顾及其展望》,中国音乐,2000年第1期。
    188.韦希著,《回归生活世界的印度传统音乐文化》,艺术评论,2010年第10期。
    189.杜亚雄著,《为建立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体系而奋斗》,《人民音乐》,1998年第11期。
    190.何艺,檀传宝著,《诺丁斯的关怀伦理学及关怀教育思想》,伦理学研究,2004年第1期。
    191.李霞著,《传统女性主义的局限与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的超越》,载《江汉论坛》,2001年第2期。
    192.李晓光著,《从女性主义到后女性主义——西方女性主义的理论转型》,载《思想战线》,2005年第2期。
    193.孙茂华、董晓波著,《西方教育思想“后现代主义转向”的解读》,载《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年第7期。
    194.朱玉江、李伟著,《从“技术”转向“文化”——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刍议》,载《艺术百家》,2006年第4期。
    195.许晖著,《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新课程方案的思考》,载《中国音乐》,2003年第3期。
    196.宋方方著,《女性主义对陷落于父权社会中女性作曲家的反思》,载《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
    197.宋方方著,《女性主义音乐批评在中国大陆的境遇与启示》,载《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1年第8期。
    198.褚灏著,《高师音乐课程改革的哲学思想基础》,载《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199.杜亚雄著,《忘“本”的中国国民音乐教育》,
    200.易秀华著,《1994-2006年高师音乐教育课程建设文献综述》,载《黄钟》,2006年增刊。
    201.马达著,《高师音乐教育五十年之回顾与思考》,载《音乐研究》,1999年第4期。
    202.管建华著,《东西方音乐的帕斯卡尔式的历史沉思》,载《音乐艺术》,2012年第1期。
    203.冯长春、冯春玲著,《中国近代科学主义音乐思潮探析》,载《黄钟》,2009年第3期。
    204.宋方方著,《对美国20世纪末西方音乐研究中女性主义批评的审视》,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博士学位论文。
    205.覃江梅著,《音乐教育哲学的审美范式与实践范式》,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博士学位论文。
    206.朱玉江著,《交往视野下的音乐教育》,南京师范大学2010年博士学位论文。
    207.朱宏波著,《性别与才华—西方女性音乐家“失语”的历史考察》,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