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守法道德养成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法治运行的整个过程,始终离不开道德的保证。守法作为法治运行的重要环节和最终归宿当然也不例外。而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把遵纪守法作为首要的基本道德规范和行为标准,实质上隐藏了一个既定的前提:法是良法。但是即便是良法,是否以自觉自愿自由的道德姿态去遵守又是不可回避的问题,公民应以道德姿态守法,才能保证法治现代化和道德建设成功。然而,中国先天性缺乏现代意义上的法治理念,依靠移植域外法律,又往往导致水土不服问题。建国后,立法中心主义的法制建设模式使法治的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守法问题遭到忽视,被动、消极、功利的守法居多,进而导致守法行为的非连续性、非稳定性。公民守法道德实质上体现出自律、自觉、自愿甚至自由的守法精神,它能够有效促进法治实现,同时也提升了公民的道德境界。
     公民守法道德养成是一个系统工程,既需要理论指导,也需要历史与现实的关照,并在这二者基础上,找到养成之道。
     守法的道德理由之证成,是对守法的伦理根据的追问,因为只有深深扎根于主体的道德基础中,才能带来守法的自觉性甚至自愿性,进而带来守法的普遍性、必然性、持续性与时刻的警惕性。守法道德的养成,亦必须向公民阐释法的现代伦理价值,尤其是法的个体伦理价值,它是个体自由与幸福生活的保障。道德养成研究亦离不开对人性的预设。中国人性善的理论预设往往使道德养成偏重个体自律,西方基于人性恶的理论假设往往偏重法律制度外在规约来提升个体道德境界,公民守法道德养成需要兼顾公民个体的道德自律与良好制度的规约,共同促进守法道德养成。与道德养成的一般过程相似,公民守法道德养成一般经由内化守法道德规范到养成道德德性并外化德行。守法道德养成的过程中,包含着主体、客体、目标及环境等要素系统的相互作用。主体指以私权利身份的公民,客体指守法的主要道德规范,同时根据主体道德水平的高低,制定出合适守法道德养成的目标,还需对外部环境进行系统分析。
     法律文化传统的差异会深深影响着人们的守法道德观,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亦是如此。法的威慑与奴性畏惧服从的臣民心理,“术”、“势”的思想与主体规则意识淡漠,以及熟人社会束缚与现代公共生活中社会责任感缺失,这些都是阻碍守法道德养成因素。而现代法律之善恶标准难统一,公民守法之功利与平庸心理多,现代公民之心理健康状况欠佳,公权力主体守法榜样力量薄弱以及公民守法道德教育的欠缺,又成为守法道德养成的现实障碍。排除历史与现实的障碍,需要从优化公民守法道德养成环境策略、完善和健全守法道德养成的保障机制、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入手,并要着重培养公民批判性思维,纠正法制宣传和教育重心,强化守法主体的公民意识教育,学会善用回归生活世界的道德叙事法。
The entire process of the operation of the law can't do without the guarantee of morality. Abiding by the law as the important link and final destination of the operation of the law is natural neither exception. But in Program for Improving Civic Morality, obeying the law is be taken as the first fundamental code of ethics and behavior standard, and actually a premise having been concealed, that is he law of being obeyed is good law. But even good law, whether people will abide it in voluntarily and free ethical attitude or not is an unavoidable problem. The citizen should abide by the law with morality attitude, the modernization of law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morality can be success. But our country is short of the rule by law on modern significance idea innately and depending on transplanting foreign laws sometimes leads to the problem of that the laws can't be adapt to here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climate. After the new China was boiled up, Legislative centrism legal construction mode makes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he rule of law is out of touch. Non-continuous, non-passive, negative, utilitarian law-abiding majority become more and more, which make law-abiding behavior non-continuous, non-stability. The citizen's morality of abiding by the law have embodied one kind of spirit that the modern citizen are conscious, volunteer and free of abiding by the law. That such spirit can help us step off the difficult position which abides by the law passively, Slavery and material gain and also can help us realize rule by law really and lift morality realm at the same time.
     The cultivation of citizen's morality of abiding by the law is a systematic project, which requires both theoretical guidance, but also need to care of the history and reality, and find the road to develop, both on the basis of.
     That certificate of the morality reason of abiding by the law is cross-examining checking the ethics basis abiding by the law, only when the morality basis taking root in the main body deeply, that can bring about the consciousness and voluntarily of abiding by the law and even then bring about universality, certainty, persistence and the moment vigilance. The cultivation of citizen's morality of abiding by the law must also interpretive law to the citizens of modern ethical values, especially law individual ethical values that is the protection of individual freedom and a happy life. The research on cultivating of morality ideas cannot do without humanity's moral. Based on theory of human nature is good, Chinese always emphasize on cultivating morality by self-discipline, while western always emphasize on the external legal system to improve individual moral realm based on the evil human nature. Cultivating morality of abiding by law of citizens is inseparable from individual self-discipline but also inseparable from the establishment of excellent external systems. Both can bind each other, and promote formation of moral atmosphere and moral realm jointly. Similar to the general process of moral cultivation, the general process of moral cultivation of abiding by law of citizens is developed from internalization of morality of abiding by law to moral virtue, and evolved into external moral behaviors. The process of moral cultivation of abiding by law includes the interaction of elements such as subject, object objectives and environmental systems. The principal refers to the identity of the private rights of citizens; the main object refers to the law-abiding moral standards. According to the main level of moral standards, we need develop a suitable target of the cultivation of citizen's morality of abiding by the law, and need a systematic analysis of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Traditional legal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 will deeply affect people's law-abiding concept, Chinese traditional legal culture is also true. The factors on cultivating morality of abiding by law in tradition law culture are majestic of Law and feudal ruler who fears obeying with servility, the "skill"", the "power" thought and main body regulation consciousness are indifferent, as well as acquaintance society fetters and modern common life are hit by the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hiatus. The realistic obstacles are as follows:good and evil standards of modern law is difficult to unify, utilitarianism and mediocre psychology of most citizens in abiding laws, modern citizens are in poor mental health, law-abiding examples of the public authority is vulnerable as well as lack of education for civil morality of abiding by law. Eliminating the barriers of history and reality, we should optimization environmental strategy of cultivating morality of abiding by law for citizens, develop and improve the protection mechanisms of cultivating morality of abiding by law, excavate traditional cultural resources, and focuses on the educational countermeasures to citizens cultivating morality of abiding by law. We also should focus on cultivating critical thinking of citizens, correct legal publicity and education emphasis strengthen the civic awareness education of law-abiding body, and learning to use the moral narrative method returning to life world.
引文
① 《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991页。
    ① 《卜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24页。
    ②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81-91页。
    ① 范健,张中秋,杨春福:《法理学——法的历史、理论与运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358页。
    ① [美]哈罗德·J·伯尔曼:《法律与宗教》,梁治平译,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43页。
    ① 参见毛兴贵(作者),应奇(编者),刘训练(编者):《政治义务:证成与反驳》,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① R.Dwaorin, Taking Rights Seriously,(Revised Edition),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8, PP195-196
    ② 《潘恩选集》(中译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222页。
    ① 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法律方法》,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238-239页。
    ① [美]E.霍贝尔:《原始人的法》,严存生等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7页。
    ① [美]博西格诺等,《法律之门》(Before the law),邓子滨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3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9页。
    ③ 《列宁全集》第十六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92页。
    ④ [德]伯恩·魏德士:《法理学》,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30页。
    ⑤ 参见[德]伯恩·魏德士:《法理学》,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30页。
    ① [奥]凯尔森:《法与国有的一般理论》,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184页。
    ② 刘泽华:《先秦政治思想史》,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76-77页。
    ③ 郭康松:《“六书”与文字编辑工作》,载《出版科学》,2003年第4期。
    ① 曾宪义:《在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研究》(第一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93页。
    ② 曾宪义:《在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研究》(第一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94页。
    ③ 曾宪义:《在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研究》(第一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04-205页。
    ① 孔庆明:《马克思主义法理学》,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13页。
    ② 刘金国,张贵成:《法理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03页。
    ③ 沈宗灵:《法学基础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422页。
    ① 徐贲:《人以什么理由来记忆》,长春:吉林出版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8年版,第3页。
    ② 徐贲:《人以什么理由来记忆》,长春:吉林出版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8年版,第4页。
    ③ 参见高兆明:《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导读》,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11页。
    ④ 参见高兆明:《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导读》,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82—-84页。
    ① 参见高兆明:《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导读》,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352—353页。
    ② 《礼记·乐记》
    ③ 《礼记·曲礼》
    ④ 《庄子·刻意》
    ⑤ 《韩非子·五蠢》
    ① 梁治平:《梁治平自选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42页。
    ② 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第1535页。
    ① [英]阿兰·沃森:《法律移植论》,贺卫方译,载《比较法研究》,1989年第1期。
    ② 参见曾先义、王明利、赵晓耕编著:《中国近代法制史专题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92页。
    ③ 转引自丁日初:《近代中国》第12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13页。
    ④ [德]诺尔(K.W.Noerr):《法律移植与1930年前中国对德国法的接受》,李立强、李启欣译,载《比较法学》,1988年第2期。
    ⑤ 张晋藩:《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5页。
    ①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6页。
    ② 殷海光:《中国文化的展望》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26页。
    ③ 俞月萍:《中西方文化差异浅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09年第8期。
    ① [美]格林顿:《比较法律传统》,中译本,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6-7页。
    ① 伯尔曼:《法律与宗教》,梁治平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代译序),第3页。
    ② 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1页。
    ③ 蒋立山:《中国法治道路初探上》,载《中外法学》,1998年第3期,第32页。
    ① 资料来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法制工作委员会关于对1978年底以前颁布的法律进行清理情况和意见报告的决定》,http://www.people.coin.cn/item/flfgk/gwyfg/1987/111203198701.html
    ②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6页。
    ① 《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59页。
    ② 《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59页。
    ③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版,第147页。
    ④ http://www.npc.gov.cn/npc/rdgl/rdsh/2004-09/14/content_332660.htm
    ⑤ 《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544页。
    ⑥ 《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重要文献选编》上一,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74页。
    ⑦ 《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重要文献选编》上一,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7页。
    ① 《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重要文献选编》上一,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7页。
    ② 温如军:《最高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2010年已形成》,在《法制晚报》,2011-01-24。
    ③ 胡旭晟:《法学:理想与批判》,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13页。
    ④ 胡旭晟:《法学:理想与批判》,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13页。
    ① 何霭、林静华:《大学生遵纪守法现状调查分析与对策思考》,载《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② 刘正浩、胡克培:《法律伦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61页。
    ① http://www.legaldaily.com.cn/index_article/content/2013-01/09/content_4117314.htm?node=5955
    ② 冯粤:《论积极守法》,载《伦理学研究》,2008年第3期。
    ① [奥]凯尔逊:《纯粹法学》,刘燕谷译,中国文化服务社,1943年版,第9页。
    ② [德]耶林:《作为手段的法》转摘自霍贝尔:《原始人的法》,严存生等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3页。
    ③ [美]霍贝尔:《原始人的法》,严存生等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8页。
    ④ 转摘自要建春:《斯堪的纳维亚法学派述评》,载《政法论丛》,1988年第5期。
    ① [美]富勒:《法律的道德性》,郑戈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3章
    ② 参见高兆明《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导读》,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165—166页。
    ③ 参见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91页。
    ④ 参见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92页。
    ⑤ 参见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93页。
    ⑥ 参见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94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9页。
    ① 张文显主编:《法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55页。
    ① 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448页。
    ②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启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71页。
    ③ 高兆明著:《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导读》,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384页。
    ④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启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71页
    ⑤ [英]奥斯丁:《法理学的范围》,刘星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20页。
    ⑥ [奥]凯尔森:《纯粹法学》,刘艳谷译,北京:中国文化服务社,1943年版,第9页。
    ① [德]耶林:《作为手段的法》,转引自何勤华、严存生《西方法理学史》,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19页。
    ② [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和法律方法》,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64-366页。
    ③ 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448页。
    ④ 何家弘:《法学家茶座》第35缉,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0页。
    ① 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378页。
    ② 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76页。
    ③ 卓泽渊:《法理学》,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336—337页。
    ④ 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378页。
    ⑤ 参见刘同君:《守法伦理的理论逻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版,序第3页。
    ① 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379页。
    ② 转引自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380页。
    ① 转引自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380页。
    ② 转引自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380-381页。
    ③ 转引自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381页。
    ④ 转引自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381页。
    ① 周辅成主编:《西方伦理名著选辑》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210—212页。
    ② 赵汀阳:《论可能生活:一种关于幸福和公正的理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出版社,2004年版,第11页。
    ③ 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384页。
    ① 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384页。
    ② 刘星:《西窗法雨》,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145-146页。
    ③ [荷]斯宾诺莎:《神学政治论:什么是法律》,见《西方法律思想史资料选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72页。
    ① [美]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沈崇灵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55页。
    ② 严存生:《法的价值问题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4页。
    ③ 《商_君书·定分》
    ④ 《商君书·定分》
    ⑤ 《复雠状》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87页。
    ② 德沃金:《认真对待权利》,信春鹰,吴玉章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第2页。
    ③ [美]哈罗德·J·伯尔曼:《法律与宗教》,梁治平译,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43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4页。
    ① 参见《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第1729页。
    ②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第163—164页。
    ③ [法]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重印本,第51页。
    ④ 参见W.T.斯退士:《黑格尔哲学》,鲍训吾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38—-341页。
    ⑤ 转引自李建华《法律伦理学》,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85页。
    ① 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103页。
    ② 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95页。
    ③ 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下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210页。
    ④ 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下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211页。
    ⑤ 穆勒:《功用主义》,刘富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7页。
    ① 高兆明:《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导读》,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70页。
    ① 转引自李建华:《法律伦理学》,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95页。
    ② 何家弘主编著:《法学家茶座》第35缉,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0页。
    ① 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250—251页。
    ② 《孟子·尽心上》
    ③ 《孟子·告子上》
    ① 《孟子·告子上》
    ② 《孟子·公孙丑上》
    ③ 《孟子·尽心上》
    ④ 《荀子·性恶》
    ⑤ 《礼论》
    ① 《荀子·荣辱》
    ② 《荀子·性恶》
    ③ 《荀子·性恶》
    ① 《荀子·荣辱》
    ② 《荀子·劝学》
    ③ 《荀子·儒效》
    ④ 《春秋繁露·深察名号》
    ⑤ 《春秋繁露·深察名号》
    ① 《春秋繁露·实性》
    ② 《春秋繁露·深察名号》
    ③ 《春秋繁露·深察名号》
    ④ 《春秋繁露·深察名号》
    ⑤ 《春秋繁露·实性》
    ⑥ 《春秋繁露·深察名号》
    ⑦ 《春秋繁露·实性》
    ⑧ 《为人者天》
    ⑨ 《春秋繁露·深察名号》
    ① 《韩愈·原性》
    ① 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陈伟功、吴金生译,北京:北京出版社,2010年版,第20页。
    ①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2卷,贺麟、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62页。
    ②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2卷,贺麟、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62页。
    ① 宋希仁主编:《西方伦理思想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3页。
    ② 宋希仁主编:《西方伦理思想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3页。
    ③ 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356-357页。
    ① 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480页。
    ② 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488页。
    ③ 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487页。
    ④ 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488-489页。
    ⑤ [意]尼科洛·马基雅维利:《君主论》,潘汉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37页。
    ⑥ [意]尼科洛·马基雅维利:《君主论》,潘汉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84页。
    ① [英]洛克:《政府论》下篇,叶启芳、瞿菊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7-10页。
    ② [法]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李常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9-10页。
    ③ [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54页。
    ④ 叔本华:《叔本华论说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521页。
    ① 朱小明:《性恶论与性罪论——荀子和保罗的人性论比较》,载《社会科学论坛》,2012年第7期。
    ② M.14. Hansen. The Athenian Democracy in the Age of Demosthenes:Structure, Principles, and Ideology[M]. Oxford, UK:Blackwell,1991.p115.
    ③ [美]斯蒂芬-L.埃尔金等:《新宪政论》,北京: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153页。
    ④ 麦金太尔:《德性之后》,龚群、裁扬毅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46-147页。
    ⑤ 波普:《猜想与反驳》,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第499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2页。
    ① [德]莫里茨·石里克:《伦理学问题》,孙美堂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120页。
    ② [美]威尔·金里卡:《少数的权利——民族主义、多元主义与公民》,刘红风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第340页。
    ③ 麦金泰尔:《德性之后》,龚群、裁扬毅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54页、175页。
    ① 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291页。
    ② 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291页。
    ③ 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291页。
    ④ 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292页。
    ⑤ 参见高兆明著:《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导读》,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294—-295页。
    ① 参见高兆明著:《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导读》,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295页。
    ① 曾广容、易可君等编著:《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与哲学》,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7页。
    ① 《论语·子路》
    ② 《荀子·君道》
    ③ 《荀子·君道》
    ④ [英]威廉·韦德:《行政法》,徐炳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第25页。
    ① [日]川岛武宜:《现代化与法》(中译本),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93页。
    ① 黄竹胜:《对我国守法理论研究的方法论检讨》,载《法律方法》第一卷,第444页。
    ② 德沃金:《认真对待权利》(中译本),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中文版,第246-247页。
    ① 黄竹胜:《对我国守法理论研究的方法论检讨》,载《法律方法》第一卷,第443页。
    ② 参见姚建宗编著:《法理学:一般法律科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342页。
    ③ 参见姚建宗编著:《法理学:一般法律科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265页。
    ① 何家弘主编:《法学家茶座》第35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9页。
    ①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启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67—168页。
    ②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启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67—168页。
    ① 鲁道夫·冯·耶林《为权利而斗争》,胡宝海译,载梁慧星主编《为权利而斗争:梁慧星先生主编之西方法学名著集》,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
    ② [日]川岛武宜:《现代化与法》,王志安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9页。
    ③ [美]罗纳德·德沃金:《认真对待权利》,信春鹰,吴玉章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21页。
    ① [美]伊丽莎白·扬——布鲁尔:《阿伦特为什么重要》,刘北成,刘晓欧译,南京:凤凰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2009年版,第4页。
    ①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1995年版,第230页。
    ① 高兆明:《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导读》,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18页。
    ②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启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序言”第15页。
    ③ 何家弘主编著:《法学家茶座》第35缉,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5页。
    ④ 徐显明:《论“法治”的形式要件》,载《法学研究》,1996年第3期。
    ① 转引白[美]伯尔曼:《法律与宗教》,梁治平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38页。
    ② 参考刘星《西窗法雨》,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5页。
    ① [美]科恩:《民主论》,聂崇信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171页。
    ②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2页。
    ③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48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11页。
    ⑤ 严存生:《法的价值问题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年第1版,第132-133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9页。
    ② 严存生:《民主、法制与商品经济》,载《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1986年第4期。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7页。
    ② 韦伯:《韦伯作品集(Ⅱ)经济与历史支配的类型》,康乐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8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67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7页。
    ② 余潇枫:《哲学人格》,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96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99页。
    ② 马克斯·韦伯:《论经济与社会中的法律》,张乃根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第129页。
    ① 严存生:《法的价值问题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133页。
    ① [美]戈布尔(Goble, F. G.)《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吕明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第26—27页。
    ② [美]戈布尔(Goble, F. G.)《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吕明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第25页。
    ① [美]富勒著:《法律的道德性》,郑戈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8页。
    ② [美]富勒著:《法律的道德性》,郑戈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2页。
    ③ [美]富勒著:《法律的道德性》,郑戈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2-13页。
    ①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70页。
    ② 廖申白:《伦理学概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85页。
    ① 何怀宏:《伦理学是什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36页。
    ① 艾温·辛格:《我们的迷惘》,郜元宝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22页。
    ① 李萍:《现代道德教育论》,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8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34页。
    ③ 侯外庐:《中国古代社会史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2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62页。
    ① 《尚书·召诰》
    ② 《尚书·君爽》
    ③ 《论语·为政》
    ④ 朱贻庭:《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增订本),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84页。
    ① 转引自曾宪义、马小红《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研究》第1卷《礼与法: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总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407页。
    ② 转引自曾宪义、马小红《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研究》第1卷《礼与法: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总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407页。
    ③ 转引白曾宪义、马小红《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研究》第1卷《礼与法: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总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407页。
    ④ 《春秋左传·昭公二十年》
    ① 陈奇猷《韩非子新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011页。
    ② 陈奇猷《韩非子新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012页。
    ③ 陈奇猷《韩非子新校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355贞。
    ④ 陈奇猷《韩非子新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283页。
    ⑤ 《韩非子.难三》,梁启雄《韩子浅解》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64页。
    ⑥ 陈奇猷《韩非子新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542页。
    ⑦ 胡旭晟:《“守法”现代化是法治现代化的一个关键》,载《南京社会科学》,1994年第4期。
    ① 廖申白:《儒家伦理与今日公共生活问题》,载《中州学刊》,2005年第3期。
    ② 《管子·明法解》,颜昌峣《管子校释》,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版,第517页。
    ③ 《韩非子·奸劫弑臣》,张觉著《韩非子校注》,长沙:岳麓书社,2006年版,第131页。
    ① 《西方哲学原著选辑:古希腊罗马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357页。
    ② [美]乔治·霍兰·萨拜因:《政治学说史》(上册),盛奎阳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204-205页。
    ③ 转引自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33页。
    ④ 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40页。
    ① [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2-43页。
    ② 《西方法律思想史编写组》编:《西方法律思想史资料选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43页。
    ③ 转引自张文显:《二十世界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42页
    ④ [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2-43页。
    ① 转引自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41页。
    ① [美]罗纳德·德沃金:《认真对待权利》,信春鹰、吴玉章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第41页。
    ② R.Dworkin, Takding rights Seriously, Revised Editi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8, p186-187.
    ① 梁治平:《法辨中国法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96-197页。
    ② 转引自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36页。
    ③ J.Austin, The Province of Jurisprudence Determined, Weidenfeld & Nicholson, London,1954, p126.
    ③ 霍姆斯:《法律的道路》,汪庆华译,载《北大法律信息网》
    ① 参考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348页。
    ② 梁治平:《法辨 中国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08页。
    ③ P·S阿蒂亚:《法律与现代社会》,1998年版,第155页。
    ① [日]川岛武宜:《现代化与法》,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74页。
    ② [日]川岛武宜:《现代化与法》,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79页。
    ③ 刘扬:《法律正当性观念的历史转变——以近代西方两大法学派为中心的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序第1页。
    ④ 赵汀阳:《知识论之后》,载《读书》1999年第8期,转引自:刘扬:《法律正当性观念的历史转变——以近代西方两大法学派为中心的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序第1页。
    ① 刘扬:《法律正当性观念的历史转变》,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8-39页。
    ① 李步云:《现代法的精神论纲》,载《法学》,1997年第6期。
    ① [美]富勒著:《法律的道德性》,郑戈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46-49页。
    ②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启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6—-8页。
    ③ 高兆明:《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导读》,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44页。
    ④ 参考严存生:《法律价值问题的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778-780页
    ① 2003年3月17日晚上,任职于广州某公司的湖北青年孙志刚在前往网吧的路上,因缺少暂住证,被警察送至广州市“三无”人员收容遣送中转站收容。次日,孙志刚被收容站送往一家收容人员救治站。在这里,孙志刚受到工作人员以及其他收容人员的野蛮殴打,于3月20日死于这家收容人员救治站。这一新闻事件被称为“孙志刚事件”。
    ① 陕西省神木县法官张某2005年入股陈某的煤矿并先后从煤矿获得红利600多万元。2008年4月,张某获悉陈某已将煤矿部分股权转让给他人,认为陈某剥夺了自己受让煤矿的权利,遂诉至陕西省横山县人民法院,要求法院确认其煤矿股权并判令被告赔偿损失。一审法院判决认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以下简称《公务员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法》(以下简称《法官法》)中有关公务员的“禁业义务”是管理性强制规定,并非效力性强制性规定,继而判决张某所持股份继续有效。被告不服,上诉至陕西省榆林市中级人民法院。二审根据张某投资入股煤矿的行为违反了《公务员法》和《法官法》,故而判决撤销一审法院判决,驳回张某的诉讼请求。
    ② 覃波、欧俊:《我国环境违法成本低的原因分析》,载《现代交际》2011年第5期。
    ③ 覃波、欧俊:《我国环境违法成本低的原因分析》,载《现代交际》2011年第5期。
    ① 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25页。
    ② 转引自高兆明:《伦理学——理论与方法》,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37-338页。
    ③ 转引自高兆明:《伦理学——理论与方法》,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40-341页。
    ④ 转引自高兆明:《伦理学——理论与方法》,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41-342页。
    ① 霍尔巴赫著:《自然政治论》,陈太先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10-11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0页。
    ③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修订版,第148页。
    ④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修订版,第150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0页。
    ② 为了加强对城市房屋拆迁的管理,维护拆迁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保障建设项目顺利进行,制定了本条例。条例于2001年6月6日国务院第40次常务会议通过,自2001年11月1日起施行。同时废止1991年2月22日国务院公布的《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共计五章四十条。目前针对在01版执行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国务院又在着手制定新的实施条例。
    ③ 资料来源:http://paper.people.com.cn/mszk/html/2011-03/11/content_766234.htm?div=-1
    ④ 资料来源:http://paper.people.com.cn/mszk/html/2011-03/11/content_766234.htm?div=-1
    ⑤ 资料来源:http://news.sina.com.cn/c/sd/2010-12-12/124621626165.shtml
    ① 蒋明华:《道德功利化新探》,载《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
    ② 康德:《实践理性批判》,北京: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第62页。
    ③ 康德:《实践理性批判》,北京: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第63页。
    ④ 康德:《实践理性批判》,北京: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第158页。
    ① [美]J.L.弗里德曼:《社会心理学》,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1986年版。
    ② [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第42页。
    ① 齐格蒙特·鲍曼:《被围困的社会》,郇建立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16页。
    ② 资料来源:巴伦,伯恩:《社会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93页。
    ③ 资料来源:巴伦,伯恩:《社会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07页。
    ① 鲁洁:《超越性的存在——兼析病态适应的教育》,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第4期。
    ① [美]弗洛姆.自为的人[A].选自《弗洛姆文集》,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年版,第238页。
    ① 金一鸣主编:《教育社会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20页。
    ① 转引自:贾学雁:《旁观者现象的道德思考》,硕士学位论文,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② 高检院公布统计数字查办职务犯罪从数据看力度,http://review.jcrb.com.cn,2004年2月24日。
    ③ 十年内建成法治政府,载于报刊文摘,2004年2月13日。
    ① 曾宪义主编:《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研究》第十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91页。
    ② 资料来源:http://legal.people.com.cn/GB/17163894.html
    ① 蒋超:《三十年来中国法官违法犯罪问题:一个统计分析》,载《宁夏社会科学》,2010年第4期。
    ① 《西方法律思想史资料选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26页。
    ② 1994年1月2日,佘妻张在玉因患精神病走失失踪,张的家人怀疑张在玉被丈夫杀害。同年4月28日,佘祥林因涉嫌杀人被批捕,后被原荆州地区中级人民法院一审被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后因行政区划变更,佘祥林一案移送京山县公安局,经京山县人民法院和荆门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1998年9月22日,佘祥林被判处15年有期徒刑。2005年3月28日,佘妻张在玉突然从山东回到京山。4月13日,京山县人民法院经重新开庭审理,宣判佘祥林无罪。2005年9月2日佘祥林领取70余万元国家赔偿。
    ③ 德沃金:《认真对待权利》(中译本),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中文版序言第21页。
    ① 张文显等著:《中国法理学二十年》,载《法制与社会发展》,1998年第5期。
    ① 参考孙绪兵:《“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的法律信仰培育刍议》,载《中国电力教育》,2012年第5期。
    ② 胡锦光,任瑞平:《宪法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29页。
    ① 王美君:《武汉市大学生法律意识调查报告》,硕士论文,兰州大学,2009,第21页。
    ② 王美君:《武汉市大学生法律意识调查报告》,硕士论文,兰州大学,2009,第24页。
    ③ 刘武军:《政府推进普法的近忧与远虑》,载《检察日报》,2000年6月14日。
    ① 何勤华等:《法治的追求——理念、路径和模式的比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1页
    ② 许章润主编:《清华法学·第十一辑,“普法研究专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90页。
    ③ 赵祥麟、王承绪编译:《杜威教育论著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41页。
    ④ 戚万学:《冲突与整合:20世纪西方道德教育理论》,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384页。
    ① 《列宁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7页。
    ① 舒国滢:《在法律的边缘》,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第79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7页。
    ②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道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0页。
    ① 《列宁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2页。
    ② 《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8页。
    ① 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1-22页。
    ②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修订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91页。
    ③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3页。
    ①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4-146页。
    ②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280页。
    ③ 《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323页。
    ④ 何增科:《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53页。
    ⑤ 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52页。
    ① 参看曹亚琴:《当代中国文化冲突视阈中的心灵和谐研究》,博士论文,中山大学,2009年,第1页。
    ① 《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190页。
    ② 约翰·罗尔斯:《正义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佘.1988年版,第50页。
    ③ 约翰·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258页。
    ④ 高兆明:《制度公正沦》,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166页。
    ① 参考曾小五:《道德赏罚的原则探析》,载《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② 杨文建:《论守法》,学位论文,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③ 刘云林:《公民守法道德养成》,载《中州学刊》,2003年第2期。
    ① [英]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2页。
    ② 麦金太尔:《德性之后》,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46-147页。
    ③ 康德:《实践理性批判》,北京: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第158页。
    ① [德]黑格尔:《历史哲学》,上海:三联书店,1956年版,第206页。
    ② 余英时:《文史传统与文化重建》,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429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85页。
    ④ 《尚书·甘誓》
    ⑤ 《左传·昭公六年》
    ① 张中秋著:《原理及其意义——探索中国法律文化之道》,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序言。
    ② 《西方法律思想史参考资料选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869页。
    ③ 王立民:《中国古代大治时期的法制和谐与社会和谐》,载《法学》,2005年第5期。
    ① 张文显主编:《法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24页。
    ② 《论语·颜渊》
    ③ 朱勇主编:《中国法制史》,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8页。
    ④ 《管子·任法》
    ⑤ 《商君书·赏刑》
    ① 曾宪义主编:《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研究》(第1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76-277页。
    ② 《论语·里仁》
    ③ 《孟子·滕文公下》
    ④ 《孟子·告子上》
    ⑤ 《荀子·荣辱》
    ⑥ 《墨子·经说上》
    ⑦ 《汉书·董仲舒传》
    ⑧ 《二程语录》
    ① 《习学记言》
    ② (《习斋先生言行录》卷(下)
    ③ 《四书正误》
    ④ 吴敬琏:《中国需要这样的思想家》,载《读书》,1995年第5期,第14-15页。
    ① 马小红:《寻找到了传统法律研究与普及的方向》,南京:南京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春季卷),第310页。
    ② 《论语·为政》
    ③ 唐朝吴兢:《贞观政要·君道》
    ① [清]张之洞.劝学篇-守约自注[z]//苑书义、张之洞全集,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21页。
    ② 转引自杨建祥:《中国古代官德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232页。
    ③ 吴则虞:《晏子春秋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56页。
    ④ [南宋]陈襄.州县提纲[z].转引自徐梓《官箴——做官的门道》,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6页。
    ⑤ 薛碹.薛文清公从政录[z].转引自徐梓《官箴——做官的门道》,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84页。
    ① 转引自舒国滢:《在法律的边缘》,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第79页。
    ① 谷振诣、刘壮虎:《批判性思维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页。
    ② 转引自:谷振诣、刘壮虎:《批判性思维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9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九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36页。
    ② 李信:《中西方文化比较概论》,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第171页。
    ③ 波特兰·罗素:《西方的智慧》,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第5页。
    ④ 波特兰·罗素:《西方的智慧》,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第8页。
    ⑤ 波特兰·罗素:《西方的智慧》,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第18页。
    ① 《毛泽东选读》(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09-310页。
    ② 转引白楚渔:《中国人的思维批判》,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47页。
    ③ 楚渔:《中国人的思维批判》,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58页。
    ① 叶启绩,林滨等著:《20世纪西方人生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页。
    ① 赵汀阳:《论可能生活——一种关于幸福和公正的理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4页。
    ②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序言”第10页。
    ③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序言”第13—-14页。
    ④ 资料来源:麦可思中国2008届大学生毕业生求职与工作能力调查,http://www.mycos.com.cn/
    ① http://www.bjnews.com.cn/book/2012/04/14/193815.html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27—-428页。
    ③ 高兆明著:《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导读》,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67页。
    ① 陆庆壬著:《思想政治教育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249页。
    ② 陈秉公著:《思想政治教育学》,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95页。
    ③ 佘双好:《从说理教育到心理疏导法——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发展》,载《思想政治教育导刊》,2011年第7期。
    ④ 闫旭蕾:《“说理”教育:建构公民文化之维》,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年第1期。
    ① 徐贲:《什么是好的公共生活》,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年版,第67页。
    ② http://view.news.qq.com/a/20100607/000018.htm
    ① Matthew Lipman. Critical Thinking:What can it be? Institute for critical thinking resource publication [M]. Series 1 (1988), No.1. Montclair State Coll. Upper Montclair, NJ:Inst. for Critical Thinking.
    ① 《列宁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87页。
    ② 胡锦涛:《在首都各界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公布二十周年大学会上的讲话》,《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68页。
    ③ 《列宁全集》第十二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50页。
    ① [美]凯斯·R桑斯坦(Cass R. Sunstein):《偏颇的宪法》,宋华琳,毕竟悦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页。
    ② [美]潘恩:《潘恩文集》,马清槐等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5页。
    ③ 许章润主编:《清华法学.第十一辑,“普法研究专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5页。
    ④ 许志雄:《宪法与宪法学》,载人大复印资料《台、港、澳及海外法学》,1999年第10期。
    ① 许志雄:《宪法与宪法学》,载人大复印资料《台、港、澳及海外法学》,1999年第10期。
    ② http://www.gov.cn/ldhd/2012-12/04/content_2282522.htm
    ② 许章润主编:《清华法学·第十一辑,“普法研究专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9页。
    ① 曾宪义主编:《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研究》(第六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387页。
    ② 《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330页。
    ③ 《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330页。
    ④ 梁簌铭:《中国文化要义》,学林出版社,1987年版,第80页。
    ① 梅因:《古代法》,沈景一译,商务出版社2009年版,第105页。
    ② 舒国滢:《在法律的边缘》,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第36-38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16页。
    ① [德]鲁道夫·冯·耶林:《为权利而斗争》,胡宝海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第21页。
    ② [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西德尼·维伯:《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徐湘林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550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0页。
    ④ [古希腊]亚里斯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8页。
    ① 古罗马]西塞罗:《论法律》,王焕生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03页。
    ② [古罗马]西塞罗:《论法律》,王焕生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38页。
    ③ [古希腊]亚里斯多德:《政治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3-74页。
    ④ 此处所指的人并非全体意义的人,而仪指公民。
    ⑤ 古罗乌]西摩罗:《论法律》,王焕生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03页。
    ① 万斌、章秀英:《历史镜像中的公民意识》,载《浙江学刊》,2010年第2期。
    ① [捷克]厄恩斯特·盖尔纳:《公民社会的历史背景》,张望译,载《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1992年第3期。
    ② 《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910页。
    ③ 马小泉:《公民自治:一个百年未尽的话题---读康有为<公民自治篇>》,载《学术研究》,2003年第10期。
    ④ 姜涌:中国公民意识问题,载《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
    ⑤ 赵晖:《社会转型与公民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57页。
    ① 蓝维:《公民教育的现代崛起与现时代特征》,载《江西教育科研》,1999年第5期。
    ② [日]川岛武宜:《现代化与法》,王志安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53页。
    ③ 刘瑜:《民主的细节》,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81页。
    ④ [美]J·P.蒂洛:《伦理学理论与实践》,孟庆时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30页。
    ① Livo,N.&Rietz,S.(1986).Storytelling:Proces and practivce.Little-to.CO:Librarics Unlimited.P4.
    ① 秦天堂:《浅谈高校德育领域中道德叙事的缺失、回归与误区》,载《中国林业教育》,2008年第5期。
    ① 万俊人:《重叙美德的故事》,载《读书》,2001年第3期。
    ② 李文阁:《我们该怎样生活——论生活哲学的转向》,载《学术研究》,2010年第1期。
    ① 贺来:《现实生活世界》,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32贞。
    ② 伊·斯·马延科:《德育过程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65页。
    ③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636页。
    ① Schank, R. C. (1990).1HI me a story:A new look at real and artmcialmemory. New York:Charies Scribner's 801is. P149
    ② Tappan, M. B. (1991). Narrative, language and moral experience. 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20, p10.
    ③ 转引自曹亚琴:《道德叙事》,载《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④ 刘铁芳:《守望教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74页。
    ① Johso, M. (1993). Moral imagination:Implications of cognitive sciencefor ethics.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es. P123.
    ② 刘铁芳:《守望教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74页。
    ③ Carol S. Witheren. Narrative and thcmoral realm:tales of caring and justice. 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1991, 20(3):239.
    ① 郑航:《德育教材开发中的叙事素材》,载《课程·教材·教法》,2004年第11期:44-48。
    ② Kilpatrick,W. Why Johnny Can't Tell Right from Wrong:Moral Literacy and the Case for Character Education[M]. New York:Simon& Schuster,1992:167.
    ③ [美]路易斯·拉思斯:《价值与教学》,谭松贤译,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4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刘日明,法哲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3.蒙培元,中国哲学主体思维[M].人民出版社,1993年
    4.楚渔,中国人的思维批判:导致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是传统的思维模式[M].人民出版社2010年
    5.周山主编,中国传统思维方法研究[M].学林出版社,2010年
    6.宋希仁,西方伦理思想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7.强以华,西方伦理十五讲[M].重庆出版社,2008年
    8.崔宜明,朱承,中国伦理十五讲[M].重庆出版社,2008年
    9.张志伟,西方哲学十五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10.张汝伦,现代西方哲学十五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11.高兆明,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导读[M].商务印书馆,2010年
    12.张汝伦,良知与理论[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13.吕世伦,西方法律思想史[M].商务印书馆,2006年
    14.刘国金,张贵成,法理学[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
    15.沈宗灵,法学基础理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16.乔克裕,法理学教程[M].法律出版社,1997年
    17.陈泽环,道德结构与伦理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
    18.倪正茂,比较法学探析[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年
    19.许章润,法律信仰:中国语境及其意义[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20.辛世俊,公民权利意识研究[M].郑州大学出版社,2006年
    21.何怀宏,伦理学是什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22.朱力宇(编者),袁钢(编者)法律伦理教程(导读本)[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23.赵万一,民法的伦理分析[M].法律出版社,2003年
    24.石文龙,法伦理学[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年
    25.张中秋,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第三版)[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
    26.鄂振辉,自然法学[M].法律出版社,2005年
    27.李建华,法律伦理学[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
    28.刘正浩,法律伦理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29.陈长文,罗智强,法律人,你为什么不争气?——法律伦理与理想的重建[M].法律出版社,2007年
    30.唐代兴,宪政建设的伦理基础与道德维度[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
    31.刘爱龙,立法的伦理分析[M].法律出版社,2008年
    32.吴潜涛,论公共伦理与公德[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年
    33.张文显,法理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
    34.宋惠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读本[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
    35.王学俭,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问题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8年
    36.余其营,吴云才,法律伦理学[M].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年
    37.朱贻庭,伦理学大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
    38.范健,张中秋,杨春福,法理学——法的历史、理论与运行[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39.任岳鹏,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学[M].法律出版社,2008年
    40.强世功,法律的现代性剧场:哈特与富勒论战[M].法律出版社,2009年
    41.谌洪果,哈特的法律实证主义—一种思想关系的视角[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42.胡旭晟,法的道德历程:法律史的伦理解释[M].法律出版社,2006年
    43.胡旭晟,法学:理想与批判[M].法律出版社2004年
    44.高兆明,制度公正论[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
    45.蓝维,公民教育:理论、历史与实践探索[M].人民出版社,2007年
    46.陈秀萍,变革时期法律与道德的冲突问题研究[M].中国方正出版社,2008年
    47.王启富,刘金国,法律之治与道德之治—形式法治观的局限[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
    48.李兰芬,当代中国德治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8年
    49.纳麒,吕怀玉,哲学视野:法治与德治新论[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50.姚建宗,法治的生态环境[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
    51.刘福森,博雅丛书系列——西方文明的危机与发展伦理学[M].江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
    52.傅鹤鸣,法律正义论[M].商务印书馆,2009年
    53.张士宝,法学家茶座[M].第1—35辑,山东人民出版社
    54.刘瑜,送你一颗子弹[M].上海三联书店,2010年
    55.林达,扫起落叶好过冬[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
    56.邓联繁,宪法的眼睛[M].湖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
    57.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M].中国法律图书有限公司出版社,2006年
    58.柯卫著,当代中国法治的主体基础——公民法治意识研究[M].法律出版社,2007年
    59.武树臣,中国传统法律文化鸟瞰[M].河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
    60.武飞著,法律解释:服从抑或创造沈明明等著,中国公民意识调查数据报告(2008)[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
    61.刘星著,西窗法雨(第二版)[M].法律出版社,2008年
    62.余定宇著,寻找法律的印迹[M].法律出版社,2010年
    63.梁治平,法辨:中国法的过去、现在与未来[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
    64.梁治平,新波斯人信札(变化中的法观念)[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
    65.范忠信,信法为真[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
    66.冯象,木腿正义[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67.马志冰,中国传统法律意识与和谐理想[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年
    68.张武举,刑法的伦理基础[M].法律出版社,2008年
    69.许斌龙,从血缘走向契约·马克思实践观视野下的经济学、伦理学与法学分[M].法律出版社,2009年
    70.李本森,法律职业伦理(第2版)[M].北京大学出版社,第2版2008年
    71.欧运祥,法律的信任:法理型权威的道德基础[M].法律出版社,2010年
    72.刘同君,守法伦理的理论逻辑[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
    73.毛兴贵(作者),应奇(编者),刘训练(编者)政治义务:证成与反驳[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
    74.孔庆平,改造与适应:中西二元景观中法律的理论之思[M].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
    75.柯卫,朱海波著,社会主义法治意识与人的现代化研究[M].法律出版社,2010年
    76.邓正来,中国法学向何处去:建构“中国法律理想图景”时代的论纲[M].商务印书馆,2006年
    77.李光灿、吕世伦主编,马克思、恩格斯法律思想史[M].法律出版社2001年
    78.刘诚著,现代社会中的国家与公民——共和主义宪法理论为视角[M].法律出版社2006年
    79.杜钢建,抵抗权理论比较研究[M],载宪法比较研究课题组编,宪法比较研究文集[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80.老铁手,我为什么这么恶——韩非子说[M].陕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
    81.舒国滢,在法律的边缘[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
    82.沈敏荣,法律限度[M].法律出版社,2003年
    83.沈敏荣,市民社会与法律精神:人的品格与制度变迁[M].法律出版社,2008年
    84.蔡定剑,民主是一种现代生活[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
    85.李瑜青等,法律社会学导论[M].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年
    86.陈景辉,法律的界限:实证主义命题群之展开(法学方法论丛书)[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
    87.赵明,法意(第一辑)[M].商务印书馆,2008年
    88.徐贲,人以什么理由来记忆[M].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8年
    89.韩大元,感悟宪法的精神[M].法律出版社2008年
    90.马小红,中国古代社会的法律观[M].河南教育出版社,2009年
    91.江国华,宪法与公民教育——公民教育与中国宪政的未来[M].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
    92.欧运祥,法律的信任:法理型权威的道德基础[M].法律出版社,2010年
    93.张中伙,原理及其意义:探索中国法律文化之道[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年
    94.李寿初,法治的局限及其克服(公民不服从问题研究)[M].法律出版社2009年
    9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学习读本[M].人民出版社,2004年
    1.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吴寿彭译,政治学[M].上海:商务印书馆,1983年
    2. [古希腊]柏拉图,严群译,游叙弗伦·苏格拉底的申辩·克里同[M].商务印书馆,1983年
    3. [德]黑格尔著,杨东柱,尹建军,王哲编译,法哲学原理[M].北京出版社2007年
    4. [美]菲尼斯著,董娇娇等译,自然法与自然权利[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
    5.布赖恩·莱特,高中(注释解说词),法律和道德领域的客观性[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
    6. [法]孟德斯鸠著,许明龙译,论法的精神(上下卷)(全二卷)[M].商务印书馆2009年
    7. [加]格伦著,李立红,黄英亮,姚玲译,世界法律传统:法律的持续多样性[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8. [英]拉兹著,朱峰译,法律的权威:法律与道德论文集[M].法律出版社2005年
    9. [美]富勒著,郑戈译,法律的道德性[M].商务印书馆,2005年
    10.[美]H.L.A.哈特,法理学与哲学论文集[M].法律出版社,2005年
    11.[美]罗纳德·德沃金著,周林刚,翟志勇译,身披法袍的正义[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12.[美]罗纳德·德沃金著,法律帝国[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
    13.[美]罗纳德·德沃金,信春鹰吴玉章译,认真对待权利[M].,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
    14.[美]诺尔特·塞尔兹尼克,转变中的法律与社会[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
    15.[英]彼得·斯坦,约翰·香德,西方社会的法律价值[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
    16.[美]杨一布鲁尔著,刘北成,刘小鸥译,阿伦特为什么重要[M].译林出版社,2009年
    17.[英]哈耶克(F. A. Hayek)著,王明毅等译,通往奴役之路[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18.[德]耶林,为权利而斗争[M].载于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2卷,法律出版社,1994年
    19.[英]亨利·萨姆奈·因,高敏,瞿慧虹译,古代法[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
    20.[日本]川岛武宜(著),申政武、渠涛、李旺译,现代化与法[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2004年
    21.[美]伯尔曼,梁治平译,法律与宗教[M].三联书店1991年
    22.[美]伯尔曼著,袁瑜诤,苗文龙译,法律与革命(第二卷)[M].法律出版社,2008年
    23.[美]伯尔曼著,贺卫方等译,法律与革命(第一卷)[M].法律出版社,2008年
    24.[美]昂格尔,吴玉章译,现代社会中的法律[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
    25.[美]史密斯著,陈新峰译,中国人的德行[M].金城出版社,2008年
    26.[美]雅克·蒂洛,基思·克拉斯曼著,程立显,刘建等译,伦理学与生活(第9版)[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年
    27.[美]罗斯科·庞德著,邓正来译,法理学(第一卷)[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
    28.[美]罗斯科·庞德,徐显明(编者),沈宗灵译,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M].商务印书馆,1984年
    29.[美]罗斯科·庞德著,邓正来译,法理学(第一、二卷)[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
    30.[美]E·博登海默,邓正来译者,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
    31.[美]约翰·麦·赞恩(John Maxcy Zane)(作者),姜渭渔(注释解说词),刘昕(译者),胡凝(译者),法律的故事[M].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
    32.[古希腊]色诺芬(作者),吴永泉(译者),回忆苏格拉底[M].商务印书馆,2009年
    33.[英]乔治·奥威尔著,刘绍铭译,1984[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0年
    34.[英]奥威尔著,隗静秋译,动物庄园[M].上海三联出版社,2009年
    35.[美]罗尔斯著,何怀宏等译,正义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2005年重印)
    36.[法]托克威尔,董果良译,论美国的民主)(下)[M].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37.[德]普芬道夫著,张淑芳译,人和公民的义务[M].陕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
    38.[美]汉娜·阿伦特等著,孙传钊编,《耶路撒冷的艾希曼》:伦理的现代困境[M].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年
    39.[英]富里迪著,戴从容译,知识分子都到哪里去了[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
    40.[法]库尔延-德纳米著,高毅,高煜译,黑暗时期三女哲[M].新星出版社,2008年
    41.[美]桑内特著,李继宏译,公共人的衰落[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
    42.[英]彼得·沃森(Watson, P.)著,朱进东等译,20世纪思想史(上、下卷)[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
    43.[以]肖勒姆著,朱刘华译,本雅明——一个友谊的故事[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
    44.[美]鲁本著,戴锐译,律师与正义——一个伦理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M].2010年
    45.[法]勒庞著,陈天群译,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江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
    1.李建华,周灵方:法律伦理学研究的时代使命——国内法律伦理学30年研究综述及展望[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2.肖祥,“伦理”与“道德”之辨析[J].唯实,2006年第7期
    3.刘云林,论公民守法道德的养成[J].中州学刊,2003年第2期
    4.郝大林,论守法道德[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5.孙玉峰,论守法道德教育的必要性[J].网络财富,2009年1月
    6.游劝荣,守法成本及其控制[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6年第10期
    7.高中,孙可可,守法新论[J].新疆社会科学,2008年第3期
    8.翟光艳,论构建和谐社会与法治建设[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9.刘学斌,论法治国家中的公民守法问题[J].法制与经济,2006年第3期
    10.周红,论法治的制度伦理和个人道德[J].武汉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11.杨金颖,论法治的道德支撑[J].道德与文明,2003年第5期
    12.朱文星,论法律意识作用的道德保障[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13.卫守宇,论道德建设与守法意识的形成[J].邢台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14.范进学,论道德法律化与法律道德化[J].法学评论,1998年第2期
    15.冯粤,旺晓,跨越民主建设的三大障碍[J].中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
    16.迪丽娜,关于守法的若干思考[J].前沿,2001年第4期
    17.粟湘福,法治视域中的教育理念研究——教育之于规则的遵守与形成[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8年第11期
    18.黄海昀,胡俊苗,法治建设呼唤公民意识[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19.邵银,法律信仰寻根[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第8期
    20.倪正茂,法律的主体与法律的主人[J].人文杂志,2002年第2期
    21.苏永生,法的自律与自律的法——法律的自我内化机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第4期
    22.苏永生,法的自律性的理论逻辑[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23.龚怀林,道德视域中的法律运行[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24.王希泉,从历史视角看中国公民意识的培育[J].前沿,2004年第11期
    25.胡旭晟,守法现代化是中国法制现代化的一个关键[J].南京社会科学,1994年第4期
    26.胡旭晟,守法论纲——法理学与伦理学的考察[J].比较法研究,1994年第1期
    27.曹翔,范式转换:实现中国法制现代化的关键——重读《德意志意识形态》[J].南京社会科学,1994年第4期
    28.李路娇,“法治——守法”公民道德建设新模式[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29.吴传毅,政党守法认识论探析[J].行政与法,2008年第4期
    30.范忠信,择法固执:我们对法治的贡献[J].政治与法律,1999年第1期
    31.杨汝华,依法治国的伦理诉求[J].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2期
    32.李翔,守法与道德——法律道德化及其理想法治的实现[J].法制与社会,2007年第3期
    33.程颖,守法的道德依据[J].行政与法,2008年第11期
    34.郑广瑞,守法——道德责任的底线[J].政工研究动态,2008年第8期
    35.刘国利,权利是法治的动力[J].云南法学,2000年第3期
    36.张静,培育现代公民与构建和谐社会[J].山东社会科学,2006年第9期
    37.向士明,论守法的道德基础[J].法制与社会,2009(3)下
    38.冯粤,论积极守法[J].伦理学研究,2008年第3期
    39.刘君同,论和谐社会语境下公民守法的道德机制[J].学习与探索,2006年第6期
    40.刘君同,论和谐社会语境下公民的守法主体精神[J].河北法学,2007年第2期
    41.陈大文,何建宗,和谐社会建设与大学生法制教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法制教育部分)修订说明及教学建议[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年第9期
    42.王钢,略论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培养[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4年第2期
    43.王晓烁,论法的形式正义与守法[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44.王晓烁,刘庆顺:守法行为的心理因素分析[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45.曹刚,吴晓蓉,守法的必然和应然:一个道德心理学的视角[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46.储著斌,试论公民守法的道德义务[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47.马宁,浅析大学生缺乏守法与维权意识的原因及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年第22期
    48.崔敏,培养守法观念维护法律尊严——重新学习董老在第二次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49.王晨宇,何志鹏,国际守法文化及近期发展:国际关系司法化[J].当代法学,2010年第6期
    50.杨志坚,刘筠筠,大学生法制观念的跟踪调查和比较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
    51.林振林,马皑,从规则到行为:试论我们为何守法[J].政法学刊,2010年第4期
    52.罗元,论高校大学生法制教育与德育整合[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年第10期
    53.江雄,论康德的守法观——从被迫守法到自律守法[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年第4期
    54.李钰,关于政府机关在环境保护守法中主体角色的探索[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55.姜璟,公民的守法精神与中国法制现代化[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56.姚俊廷,感性选择视域中的守法可能性及其限度[J].唯实,2009年第7期
    57.冯茜,法理学视角下的守法综述[J].法制与社会,2009年1月(下)
    58.何霭,林静华,大学生遵纪守法现状调查分析与对策思考[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59.杨建华,论政法守法意识的内涵[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第5期
    60.颜万发,李国清,论守法状态及其机理[J].九江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61.姚向峰,守法意识培养与和谐社会建设[J].法制与社会,2009年3月(中)
    62.刘贵芹,必须重视对大学生的宪法教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04年11月
    63.周宁宁,大学法制教育的宪政之维[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64.上官丽娜,当代大学生的宪法素质分析[J].理论月刊,2004年第10期
    65.程凌,大学生宪法意识的培养[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66.邓联繁,论宪法教学的育人目标及其实现[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67.郝铁川,论良性违宪[J].法学研究,1996年第4期
    68.周永胜,论公民不服从载[J].法制与社会发展,1999年第5期
    69.黄鹂,民众——法律发展的根本动源[J].商场现代化,2005年第7期
    70.谢晖,法律信仰与法律怀疑精神[J].法律科学,1995年第6期
    71.叶传星,法律信仰的悖论[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72.李步云、赵迅,什么是良法[J].法学研究,2005年第6期
    73.钱福臣,对“守法”价值的辩证认识[J].求是学刊,1995年第1期
    74.钱满素,守法与犯法[J].读书,1995年第6期
    75.周世中,论法的正当性[J].学术论坛,2001年第4期
    76.谢晓尧.守法刍议[J].现代法学,1997第5期
    77-张耀杰,“西方公民不服从的传统”与五四运动[J].社会科学论坛.2003年第7期
    78.梁晓杰,道德、法律与苏格拉底之死[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79.谢维雁,公民不服从的宪政意义及其中国语境明[J].浙江学刊,2007年第4期
    80.江雪莲,西方公民道德研究[J].西方伦理思想史研究,2003年第4期
    81.刘雪梅,公民的道德权利是否可能?——当代政治哲学有关公民不服从的基本问题之争论[J].江苏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
    82.郑春生,公民不服从理论的现实困境——以六十年代美国学生运动为例[J].浙江学刊,2007年第4期
    83.李春成,论作为美德的依法行政与合理服从[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84.艾秀梅,日常生活的沉沦与拯救[J].求是学刊,2003年第9期
    85.刘军宁,中国,你需要一场文艺复兴——写在即将到来的新人文运动前夜[N]《南方周末》2006年12月7日。
    86.郭星华,走向法治化的中国社会——我国城市居民法治意识与法律行为的实证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
    87.冯仕政,《法社会学法律服从与法律正义——关于中国人法律意识的实证研究[J].江海学刊,2003年第4期。
    88.欧阳梦春、杨启敬,良法”与“恶法”之辩[J].湖湘论坛,2004年第1期
    89.刘星,法律“强制力”观念的弱化当代西方法理学的本体论变革[J].外国法译评,1995年第3期
    90.陈金钊,法律思维及其对法治的意义[J].法商研究,2003年第6期
    91.顾肃,宪政原则与公民不服从的法理问题[J].浙江学刊,2007年第4期
    92.郭英华、李彩虹:中国的传统伦理与公民的守法精神[J].云南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
    1. J. Auston, The Pmvince of Jurisprudence Determinend, Weidenfeld & Nicholson, Landon,1954
    2. D. Don Welch, ed., Law and Morality. Philadelphia:Fortress Press.1987
    3. Henry David Thoreau, Walden and Civil Disobedience, Signet Classics, 2004
    4. Hannah Arendt, the Human Condition [M].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58
    5. H.A. Bedau. Meaning of Civil Disobedience, in:Bishop/Hendel(Edited), Basic issues of American Democracy, New York,5th Ed.1961
    6. Levis F. Powell, Jr., A Lawyer Looks at Civil Disobedience [J]. Washington Lee Law Review,1966
    7. lugo Adam Bodau, Eivil Di sobedionce[M]. Now York, PogaSUS,1969
    8. Frances Olsen, Socrates on Le:gal Obigation:Legitimation Theory and Civil disobedience[J]. Georgia Law Review,1984
    9. Hugo Adam Bedau, Civil disobedience:Theory and Practice [M]. 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1985
    10. Sharyn L.RoachAnleu., Law and Social Change [M]. SAGE Publications, 2000
    11. Avi Sagi, Ron Shapira, Civil Disobedience and Conscienious Objection[J]. Israel Law Review,2002
    12. Peter Karsten, Between Law and Custom[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
    13. Richard Nobles and David Schiff(ed.), Introduction to Jurisprudence and Legal Theory:Commentary and Materials, Butterworths,2002
    14. Susan W. Tiefenbrun, Classical Greek Themes in Contemporary Law:On Civil Disobedience, Jurisprudence, Feminism and the Law in the Antigones of Sophodes and Anouilh [J]. Cardozo Studies in Law&Literature,1999, II
    15. P. Hartis, Civil Disobedienco [J]. Lanham:Univorsity Pross of America, 1989
    16. Thomas Morawetz, The Philosophy ofLaw:An Introduction, Macmillan Publishing Co., Inc.1980
    1.徐贲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xubenblog
    2.刘瑜的博客:http://rendaliuyu.blog.163.com/
    3.法学家茶座网站:http://fxjcz.fyfz.cn/
    4.赵汀阳的哲学网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