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罗布嘛呢括罗:藏族观音信仰文化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早在上世纪中期,有关观音菩萨的研究,在国内及包括港澳台在内都未能得到广范的关注。然而在上世纪末的二十年,以及第二个千禧年的头十年,在国内的改革开放及宗教政策的落实,观音菩萨或作为一个信仰体系的观音信仰,已成为宗教人士或学者的研究对象。国内对于观音菩萨及观音信仰的宏观和微观的宗教研究或学术研究,都以惊人的速度蓬勃起来,得到一批批的学术成果:同样国外就这方面的研究,也随着佛教向欧美的西传及兴盛后,也获得广泛注意和发展。然而从目前的学术研究成果来看,对藏族观音信仰文化的研究,仍可加强关注。
     本论文期望可以为藏学界对藏族观音信仰文化研究,作一个较系统而全面的探索报告,包括了理论、实践和造像等宗教元素,以及相关的宗教文化内容。此外,对于一本流传于藏地,包括了藏地观音信仰的广泛内容的“伏藏”文献《嘛呢全集》,在一个世纪前海外已有学者开始进行部份的研究;在汉地亦于近年开始受到部份学者的注意。本文亦希望引起学界对《嘛呢全集》的注意,而不让国外学者在这方面的专美,将《嘛呢全集》加以整理归类,分类研究,让更多学者对此有更大的兴趣进而深入的认识。
     作者通过藏族观音信仰的研究,了解观音信仰在藏民族广范发展的历史进程、赖以成功的因素及条件。除这种信仰文化的自身的宗教价值外,它对该民族发展的意义、价值和影响,如何肩负社会、民族和政治的任务,这也是本文所期望了解的。此外,更要揭示出一种通过交融、吸收、结合而成的,富有鲜明的高原色彩和浓烈的民族风格。
     从本土化的发展过程的探索,可以认识藏民族的精神文明的发展和民族固有的智慧和睿智,这种智慧就是以特有的民族气质、风俗习惯、思想观念来统驭或运用佛教,给予藏传佛教的观音信仰留下民族的烙印。
     通过这份研究,说明藏地观音信仰既保持了自己民族的特点,又得到其他民族的借鉴,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点来丰富自己、壮大自己,使自己提高到新的高度。更说明了藏族是善于吸收其他民族文化之长以补自己之短的民族,是一个向上的、朝气蓬勃的民族。
     本文是以流传于藏地上的观音信仰文化作为研究主体,通过文献探索作为依据,包括藏文文献、汉文文献、外文文献、伏藏《嘛呢全集》、历辈的达赖喇嘛传记,及历史著作为开始。作者参考国内研究汉地及藏地观音信仰的不同成果,及国外同样的研究成果,作为借鉴及研究的基础,以了解这个信仰文化的各个主要方面。
     论文分为上下两篇。
     上篇首先对国内外的观音信仰和藏地观音信仰作一个回顾,特别是后者的研究状况,作为一个研究的起点。论文首先探讨藏族伏藏文献的出现及其研究价值。然后将《嘛呢全集》中的内容从四个方面进行了了解,包括:观音二十一显经密续的翻译及内容介绍、《嘛呢全集》中藏族起源与观音菩萨的关系、《嘛呢全集》提出松赞干布是观音菩萨化身藏地教化众生、《嘛呢全集》提倡的(六字大明咒)功德和《嘛呢全集》的密宗修持法。这样也是作为藏地观音信仰的宗教文化方面的元素的认识。
     论文下篇的主题是观音信仰在藏地本土化的历史发展。首先了解了历史上的少数民族有关观音崇拜的状况。下篇的内容有五世达赖对观音信仰的推动工作及相关的影响,这包括对宗教价值、历史意义以及现实的政治利益和民族发展的利益的影响。藏族起源与观音菩萨的关系,观音菩萨如何从一个外来的神祗可以变身为藏族的始祖和保护神灵。接着探讨观音菩萨如何从神坛中化身演变成西藏的政治权威。随着观音信仰进入了民间社会,发展成本土化的度母崇拜,了解观音并未有像汉地观音信仰演变成女性化的神灵。观音造像的图像发展以及作为观音道场的布达拉宫也是研究的对像。布达拉宫凝结着藏族劳动人民智慧又渗透着汉藏文化的交流。文中探讨了布达拉宫的历史发展及其在藏传佛教圣地的地位。
     结论部份,说明藏地观音信仰文化一种通过交融、吸收、结合而成的,富有鲜明的高原色彩和浓烈的民族风格和留着民族烙印的宗教文化和历史文化。
The researches of the cult of Avalokitesvara did not attract much public attention until the middle of the last century. When the Chinese government adopted an open policy and encouraged pluralistic views in religions, that helped to pave way for the popular research in the cult of Avalokitesvara, either studying it as a religion or an academic discipline. The study of the cult of Avalokitesvara in the Han culture has proved to be valuable in the past years. Overseas studies regarding the cult proliferated. It's importance the study of the cult has gained significant recognition and made itself an equal with the researches in Buddhism in the western countries. The enormous achievements in the respective academic research confirm that the cultural studies of Avalokitesvara in Tibet should be fostered and increased.
     This paper aims at examining the cult of Avalokitesvara in Tibetan Buddhism from a comprehensive and systematic perspective. It seeks to unfold the developments in the Tibetan ancient culture and the favorable conditions for its growth. This paper also reveals the facts why the cult of Avalokitesvara should not be just considered as a local belief but also a cult observed nationwide. Besides its roles as a religion institution, the impacts of the cult extend to the development of Tibet as a unique ethnic entity on the political, social and ethical fronts.
     It includes the study of the religious theories and practices of the cult, supported by an exclusive book of hidden treasures named Mani bkav vbum. It was believed that the author was the great Tibetan king Songtsan Gampo. Through a broad exploration of the localization of Indian cult of Avalokitesvara metamorphosed to a Tibetan one, it gives an understanding of how the Tibetan ethnic wisdom was inherited from its national identity, customs and traditions. It evidences that Tibet is an energetic ethnic tribe, open and eager to learn to enrich its culture. The Tibetans learn from the other ethnic groups discriminately to their own advantage, and such wisdom has been manifested in its distinguishe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The well known literature Mani bkav vbum covers a wide range of studies in the cult of Avalokitesvara which has preserved its academic value since a century ago. Overseas scholars have been studying Mani bkav vbum for more than one hundred years. It attracted a large number of academic followers. Now it is not only popular in the western countries, it also starts gaining attention among the academia in Mainland China. It is hoped that this paper will serve as a means to draw the attention of the local scholars' to the traditional Tibetan literature.
     This academic paper constitutes two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a review of the studies carried out locally as well as overseas regarding the Han and Tibetan religious cultures, with special emphasis on the latter. This paper begins by examining the emergence of the literature of the hidden treasures and its values. Furthermore, it investigates Mani bkav vbum from five perspectives, namely the "translation and introduction of twenty-one exoteric and esoteric scripture of Avalokitesvara","Origin of Mani bkav vbum and its connection with Avalokitesvara","Incarnation of Songtsan Gampo according to Mani bkav vbum' and "Merits of chanting of The Six-Syllable Charm" as well as "Practice of Avalokitesvara's esoteric sect of Mani bkav vbum ". These are the essential elements of the cult of Avalokitesvara.
     The second part is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he localization of Avalokitesvara by the Tibetan. It seeks to understand the worship of Avalokitesvara among the other ethnical groups. This part also addresses issues like the Fifth Dalai Lama's promotion of the cult of Avalokitesvara and his influences upon religious values,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political interest, and the national development. This research paper also includes the Tibetan origin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Avalokitesvara, and how Avalokitesvara was once considered as a foreign god but eventually worshipped as a Tibetan ancestral god which bestowed the Tibetans with protection. Furthermore, it examines the dynamic changes of Avalokitesvara, how she developed from a religious figure to a political authority. As Avalokitesvara entered civil society, it was treated as a local god and became a worship of Tara. It explains why Avalokitesvara was not received as a female worship figure in times like the Han society. On top of this, the images of Avalokitesvara and Potalaka Palace, a well known Avalokitesvara temple, will be explored. The paper also examines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he Tibetan Buddhist shrine and the status of the Potalaka Palace, which epitomizes the wisdom of the labour class in the Tibetan culture.
     In conclusion, through integration, collaboration and evolution, the Tibetans did not only manage to preserve its national an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but at the same time, had cultivated a cult with renewed transformation and a strong sense of nationalism:the Tibetan cult of the Avalokitesvara
引文
1海瑟.噶尔美着,熊文彬译:《早期汉藏艺术》(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5月),第2-3页。
    2阙成平:<西藏选择佛教文化的历史必然性),《文化研究2007年,》第13期,第49页。
    3下文中将依据文意称为观世音,或观音。
    1徐静波:<观世音菩萨考述>,《观世音菩萨全书》,1987年,第229页。
    2孙琩武:《中国文学中的维摩与观音》,第93页。
    3王尧:《法藏敦煌藏文文献解题目录》已载有与观音有关的「赞」(第5页)、「陀罗尼」(第17页)、「发愿文」(第5页)及藏文的法华经(第7页)及藏文音写的「法华经」(第166页)及其「普门品」(第169页)。
    4 Nandana Chutiwongs,1984第27-28页认为最早形成于于西北印度的犍陀罗和靠近西北印度的秣菟罗地区。印顺法师则认为观音信仰源于东方。参见印顺法师1994年出版的《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第483-490页。
    5西上青曜着1998第50页。
    6徐静波:<观世音菩萨考述>,《观音菩萨全书》,(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年),第229 -230页。
    1[日]后藤大用著,黄佳馨译:《观世音菩萨本事》(台北:天华出版事业公司,1982年),第244页。
    2张曼涛主编于1978至1980年出版的现代佛教学术丛刊共一百册,是当时一套颇负盛名的佛学巨著,然而对于以观音信仰为主题的研究却未见有专辑,确实可以反映这个主题未被重视。
    1陈麟书、陈霞:《宗教学原理》(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第74页。
    2吕大吉:《宗教学通论新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年),第76页。
    3李利安:《观音信仰的渊源与传播》(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第2页。
    4李利安:<中国观音文化基本结构解析),《哲学研究》2000年第4期,第44-51、79-80页。
    5杨燕:(管窥中国的观世音信仰),《湖南科技学院学报》第廿七卷第三期(2006年3月),第114-116页。
    6孙修身、孙晓岗:<从观音造型谈佛教的中国化),《敦煌研究》1995年第1期,第7-15页。
    7段友文:<观音信仰成因论>,《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第廿五卷第二期(1998年4月),第14-18页。
    8郑筱筠:(观音信仰原因考>,《学术探索》2001年5月号,第124-127页。
    9贝逸文:<普陀紫竹观音及其东传考略),《浙江海洋学院学报》第十九卷第一期(2002年3月),第15-17页。
    10贝逸文:(论普陀山南海观音之形成),《淅江海洋学院学报》第廿卷第三期(2003年9月),第26-31、76页。
    11黄年红:<浅析观世音菩萨女性化的依据),《社科纵横》第廿二卷第六期(2007年6月),第198-199页。
    1郑志明:(台湾观音信仰的现象分析),《宗教哲学》第二卷第一期(1996年1月),第132-145页。
    2徐静波:(观世音菩萨考述>,《观音菩萨全书》(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年),第229-239页。
    3段友文:(观音信仰成因论),《山西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第14-18页。
    4郑筱筠:(观音信仰原因考>,《学术探索》2001年5月,第124-127页。
    5王连胜:<普陀观音道场之形成与观音文化东传),《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第48-52、56页。
    6孙丽:(中国人的观音信仰),《中国宗教》2004年第5期,第28-30页。
    7徐宏图:<谈普陀观音信仰的历史影响>《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第15-19、21页。
    8陈星桥:(观世音菩萨在中国>,《法音》1996年第12期,第5-9页。。
    9张小东:<中国化的观音的性别以女为主的原因初探),《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第116-120页。
    10刘长久:(从观音信仰说起——兼及遂宁市对观音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中华文化论坛》2004年第2期,第43-48页。
    11朱子彦:<论观音变性与儒释文化的融合>,《上海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第24-29页。
    12贝逸文:<普陀山送子观音与儒家孝德观念的对话>,《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第29-32、86页。
    13法尊:<浅谈伪经与观音信仰的中国化>,《世界宗教文化》2004年第3期,第30-31页。
    14郑祯诚:《中国观音——妙善公主的故乡在遂宁》(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4年)。
    1李利安:《观音信仰的渊源与传播》(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
    2同上第46页
    3同上,第47页。
    4同上,第48页。
    5李利安:(观音文化基本结构解析),《哲学研究》2000年第4期,第45页。
    1吴棠:<白族信仰中的「观音」形象>,《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三期,第63-66、84页。
    2傅光宇:<试论白族地方性开辟神话的民族特色),《思想战线》1983年第3期,第42-48页。
    3田悦阳:(大理白族历史上的阿咤力教),《中国宗教》2003年第2期,第44-45页。
    4杨政业:(从洱海地区的观音信仰看外域文化的影响>,《云南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报》第24卷第3期(1992年6月),第78-85页。
    5张楠:<云南观音考释>,《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4期,第60-63页。
    6郭愉:(重返民间的「阿嵯耶观音」>,《今日民族》2003年第2期,第51-52页。
    7李东红:<大理地区男性观音造像的演变——兼论佛教密宗的白族化过程>,《思想战线》1992年第6期,第58-63页。
    8何贵荣:<大理国佛教崇拜的社会化现象>,《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7年第1期,第50-54页。
    9侯冲:(云南阿咤力教辨识),《世界宗教研究》1995年第4期,第74-81页。
    10若谷:(广西的观音崇拜>,《文史春秋》1995年第5期,第60-61页。
    11刘松柏:<库车古代佛教的观世音菩萨),《敦煌研究》1993年第3期,第3546页。
    12邢康:<尊白衣观音为家神——谈辽朝初期的宗教信仰>,《内蒙古民族师范学院学报》1989 年第3期,第80-85页。
    1刘玉权:<本所藏图解本西夏文《观音经》版画初探>,《敦煌研究》1985年第3期,第41-48页。
    2陈炳应:<图解本西夏文《观音经》译释),《敦煌研究》1985年第3期,第49-58页。
    3杨学富:(回鹘观音信仰考),《第五届中华国际佛学会议中文论文集:观世音菩萨与现代社会》(台北:法鼓文化,2008年),第253-276页。
    4李天赐:<观音信仰在东南亚华侨华人中传播的原因及其作用>,《佛学研究》2000年号,第226-231页。
    5华思文:(简论泰国观世音崇拜的兴起),《思想战线》1997年第2期,第84-88页。
    6巴宙:(观音菩萨与亚洲佛教>,《中华佛学学报》1987年第1期,第59-79页。
    7寇甲、赵晓星:(吐蕃统治时期敦煌的密教与其他信仰之关系——吐蕃统治敦煌时期的密教研究),《敦煌研究》2008年第1期,第47-55页。
    8陈庆英:(五世达赖喇嘛与印度文化),《西藏大学学报》第14卷第1期(1999年2月),第1-6页。
    9次仁曲杰、达瓦次仁:(新发现的西藏普兰观音碑文初考>,《雪域文化》1994年春季号,第43-48页。
    10闫振中:(普兰观音碑考察记),《西藏民族》1997年第4期,第54-57页。
    11云公保太、杨爱菊:(谈谈藏传佛教中的度母形象),《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93年第3期,第60-63页。
    12德吉卓玛:(藏族创世神话与宗教>,《中国藏学》1995年第2期,第52-56页。
    13阙成平:<西藏选择佛教文化的历史必然性>,《文化研究》2007年第13期,第49-50页。
    14张清涛:(试论早期吐蕃的观音信仰及与周边地区的关系>,《敦煌研究》2005年第6期,第84-87页。
    1南怀瑾:《观音菩萨与观音法门》(台北:老古文化事业公司,1993年)。
    2邢莉:《观音——神圣与世俗》(北京:学苑出版社,1995年)。
    3孙昌武:《中国文学中的维摩与观音》(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
    4丹珠昂奔:《藏族文化发展史》(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1年)。
    5张总:《说不尽的观世音》(上海:上海词书出版社,2002年)。
    6李利安:《印度古代观音信仰研究》(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
    7李利安:《观音信仰的渊源与传播》(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
    8释圣严主编:《观世音普萨与现代社会》(台北:法鼓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
    9德吉卓玛:《圣殿中的莲花:度母信仰解析》(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8年)。
    10周秋良:《观音故事与观音信仰研究——以俗文学为中心》(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
    11谈锡永:《观世音与大悲咒》(台北:全佛文化出版社,1998年)。
    12弘学:《千手千眼观世音陀罗尼经疏注》(成都:巴蜀书社,2005年)。
    13洪启嵩:《如观自在:千手观音与大悲咒的实修心要》(台北:全佛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6年)。
    1王惠民:<敦煌千手千眼观音像),《敦煌学辑刊》1994年第1期,第63-79页。
    2冯汉镛:(千手千眼观音圣像源流考>,《文史杂志》1996年第2期,第3840页。
    3沙武田:<《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与观音经变图像>,《法音》2001年第3期,第47-54页。
    4阚延龙:(千手千眼观音的艺术特色),《艺术百家》2003年第2期,第115-116页。
    5李彩霞:(馆藏唐卡观音菩萨类赏析),《东南文化》2004年第5期,第82-83页。
    6李云晋:(云南大理的阿磋耶观音造像),《文博》2005年第1期,第32-35页。
    7李翎:<擦擦观音像研究>,《西藏研究》2005年第1期,第29-36页。
    8刘彦军:(十一面观音),《文物春秋》2005年第3期,第75页。
    9徐建融:《观音宝相》(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
    10全佛编辑部编:《观音宝典》(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11李翎:《藏密观音造像》(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
    12李翎:《图像与佛典——藏传佛教流行的供养像式研究》(台北:空庭书苑,2007年)。
    13李翎:《观音造像仪轨》(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
    14姜忠信:《观音尊像图谱》(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
    1郑军、苏晓:《中国历代观音造型艺术》(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年)。
    2李翎:<十一面观音像式研究——以汉藏造像对比研究为中心),《敦煌学刊》2004年第2期,第77-84页。
    3李翎:(擦擦观音像研究),《西藏研究》2005年第1期,第29-36页。
    1李翎:<擦擦观音像研究),《西藏研究》2005年第1期,第29-36页。
    2李翎:<水月观音与藏传佛教观音之间的关系>,《美术》2002年第11期,第50-53页。
    3李翎:<六字观音图像样式分析——兼论六字观音与阿弥陀佛的关系>,《美术研究》2003年第3期,第79-82页。
    4李翎:<十一面观音像式研究——以汉藏造像对比研究为中心>,《敦煌学辑刊》2004年第2期,第77-88页。
    5李翎:<藏密救六道观音像的辨识——兼谈水月观音像的产生>,《佛学研究》2004年,第271-284页。
    6李翎:<引路菩萨与莲花手:汉藏持莲花观音像比较>,《佛学研究》2006年8月,第59-62页。
    7李翎:<六字观音图像样式分析——兼论六字观音与阿弥陀佛的关系>,《美术研究》2003年第3期,第79-82页。
    1李翎:<六字观音图像样式分析——兼论六字观音与阿弥陀佛的关系>,第82页。
    2谢继胜:<川青藏交界地区藏传摩崖石刻造像与题记分析——兼论吐蕃时期大日如来与八大菩萨造像渊源),《中国藏学》2009年第1期,第123-141页。
    3霍巍:(吉隆文物古迹与蕃尼古道上古代中尼文化交流的几个问题),《西藏研究》2000年第1期,第65-77页。
    4格桑益西:<佛教密乘事部三怙主>,《西藏人文地理》2006年第3期,第145-149页。
    5故宫博物院和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四川石渠洛须「照阿拉姆J摩崖石刻>,《四川文物》 2006年第3期,第26-30、70、100-101页。
    1次仁曲杰、达瓦次仁:(新发现的西藏普兰观音碑文初考>,《雪域文化》1994年春季号,第43-48页。
    2闫振中:<普兰观音碑考察记),《西藏民族》1997年第4期,第54-57页。
    3陈庆英、孙国璋着:《中国藏传佛教金铜造像艺术(上、下)》(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年)。
    4五世达赖喇嘛阿旺洛桑嘉措著,陈庆英、马连龙、马林译:《五世达赖喇嘛传》(上、下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
    1松赞干布(?):《嘛呢全集》(西宁:青海民族出版社,1991年)。
    2孙林:《藏族史学发展史纲要》(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
    3马学良:《藏族文学史》(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4年修订版)。
    4 Vostrikov, Andrei Ivanovich, Tibetskaia istoricheskaia literatura, Moskva: Izd-vo vostochnoi lit-ry,1962.该书原于1962年俄文出版,1970被翻译成英文Tibetan Historical literature发行;最新英文版于2006年Routledge Curzon Press出版。
    5(藏文)Jo bo Ya ti shas gter nas bdon pa, Smon lam rgya mtshos zhu dga byas, bKa'chems ka khol ma, Lan jou:kan su'i mi rigs dpe skrun khang gis bskrun,1989(汉文)觉沃阿底峡掘藏、毛兰木嘉措校订:《柱下史》(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89年)。
    6觉沃阿底峡掘藏、卢亚军译注:《西藏的观音》(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1年)。
    1参考王尧《法藏敦煌藏文文献解题目录》,在这批文献中已载有与观音有关的「赞」(解题目录的第5页,下同)、「陀罗尼」(第17页)、「发愿文」(第5页)及藏文的法华经(第7页)及藏文拼音写的「法华经」(第166页)及其「普门品」(第169页)。
    2泰勒在他的《发现西藏》一书写道:对于一位仅仅学过三年藏文的人来说,这种成功令人震惊。见泰勒着,耿升翻译:《发现西藏》(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5年),第54页。
    3 Ippolito Desideri, An Account of Tibet: the travels of Ippolito Desideri of Pistola, S.J.,1712-1727, tr. by Filippo de Filippi, London: George Routledg,1932, p.3.
    4 Ippolito Desideri, An Account of Tibet: the travels of Ippolito Desideri of Pistola, S.J.,1712-1727, p.xvi.
    1 Ippolito Desideri, An Account of Tibet: the travels of Ippolito Desideri of Pistola, S.J.,1712-1727.
    2 Ippolito Desideri, An Account of Tibet: the travels of Ippolito Desideri of Pistola, p.119.
    3 Ippolito Desideri, An Account of Tibet: the travels of Ippolito Desideri of Pistola, p.205-206.
    4 Ippolito Desideri, An Account of Tibet: the travels of Ippolito Desideri of Pistola, p.295.在第 295页写着Athanasius Kircher神父,以为藏人敬拜一位神灵叫「吗尼巴」,所以把六字咒译成「噢!吗尼巴神,拯救我」。而德利德斯对另一位叫作Antonia de Andrade的神父的六字咒的解释,有另一番解释亦加以纠正。
    5 Ippolito Desideri, An Account of Tibet: the travls of Ipplito Desideri of Pistola, p.294-295
    6 Ippolito Desideri, An Account of Tibet: the travels of Ippolito Desideri of Pistola, p.422该书的注释者Filippo指出德斯德利并没有说明滚筒里的经文及转动的意义:转动一次等于念诵了一段咒语或一卷佛经。
    7 William Rubruck, The Mission of Friar William of Rubruck:His journey to the court of the Great Khan Mongke 1253-1255, tr. by Peter Jackson, London: The Hakluyt Society,1990, p.154这书是写给当时法国国王路易九世的游记。
    8 William Rubruck, The Mission of Friar William of Rubruck:His journey to the court of the Great Khan Mongke 1253-1255, tr. by Peter Jackson, p.154. Rubruck是从翻译人员口中得知这咒语内容是「神!你知我的。」(God, you know.)。
    9 Ippolito Desideri, An Account of Tibet: the travels of Ippolito Desideri of Pistola, p.302-306即该书的第三卷第12篇。
    1 William Woodville Rockhill, The Land of the Lamas:notes of a journey through China, Mongolia and Tibet, London: Longmans, Green,1891其中一次重印于2004年印度德里。
    2 Andrei Ivanovich Vostrikov, Tibetan Historical Literature, tr by Harish C. Gupta, Oxon: RoutledgeCurson,2000, p.5. P. S.Pallas, St.Petersburg,1801.
    3 A. Csoma de Koros,'Enumeration of Historical and Grammatical works to be met with in Tibet', JASB, vol. vii,1838, p.148.
    4 Emil. Schlagintweit, Buddhism in Tibet: illustrated by literary documents and objects of religious worship:with an account of the Buddhist systems preceding it in India, Leipzig: Brockhaus,1863.
    5 L.A. Waddell, The Buddhism of Tibet, or, Lamaism: with its mystic cults, symbolism and mythology, and in its relation to Indian Buddhism, New Delhi:Asian Educational Services,1991.
    6 F. W. Thomas,'Note on the Tibetan Collections of the India Office Library', JASB, vol. xviii,1922, p.10.
    1 A. I.Vostrikov, Tibetan Historical Literature, tr by Harish C. Gupta, Oxon: RoutledgeCurson,2000, p.53.
    2沃斯特里科夫的这些内容给予了国内的学者研究《嘛呢全集》一个重要参考,这可从现有的资料不难发现的。
    3 A. I. Vostrikov, Tibetan Historical Literature, p.55.
    4 M. T. Kapstein,'Remarks on the Mani bKa'-'bum and the Cult of Avalokitesvara in Tibet', Tibetan Buddhism: reason and Revelation, Alba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92. Tibetan Buddhism: reason and Revelation一书是北美藏学会赞助的会议论文集于1992年第一次发行。
    5 M. T. Kapstein'The Imaginal Persistence of the Empire', The Tibetan Assimilation of Buddhism: conversion, contestation and memory,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p143-144.
    6 M. T. Kapstein,'Remarks on the Mani bKa'-'bum and the Cult of Avalokitesvara in Tibet', Tibetan Buddhism: reason and Revelation, p.92,169.
    1 Anne-Marie Blondeau,'Le decouvreur du Mani bka' bum etait-il bon-po?', Tibetan and Buddhist Studies Commemorating the 200th Anniversary of the Birth of Alexander Csoma De Koros, ed by Louis Ligeti, Budapest, Hungary:Akademiai Kiado,1984, p77-124该文汉译本<《玛尼宝训集》的掘藏师是苯教徒吗?>,见于《国外藏学研究译文集》第九辑(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69-138页。
    1 Sam J. Van Schaik, The Tibetan Avalokitesvara Cult in the Tenth Century:evidence from the Dunhuang manuscripts', Tibetan Buddhist Literature and Praxis: studies in its formative period 900-1400, Boston: Bill,2006, p.55-72.
    2 Sam J. Van Schaik, The Tibetan Avalokitesvara Cult in the Tenth Century:evidence from the Dunhuang manuscripts', p68-69.
    3 Alexander Studholme, The Origins of Om Mani padme Hum: a study of the Karandavyuha Sutra, Alba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2002.
    1 L.A. Waddell,'The Indian Buddhist Cult of Avalokita and His Consort Tara "The Saviouress". Illustrated from the Remains in Magadha', The Journal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vol.1, April,1894, p.51-89.
    2 L.A. Waddell,'The Indian Buddhist Cult of Avalokita and His Consort Tara "The Saviouress", Illustrated from the Remains in Magadha', p.61-62.
    3 Eva K Dargyay,'Srong-Btsan Sgam-po of Tibet Bodhisattva and King'. The History of Tibet. Vol.1, London: Routledge Curzon 2003, p364-378.
    4 Ishihama Yumiko,'On the Dissemination of the Belief in the Dalai Lama as a Manifestation of the Bodhisattva Avalokitesvara', Acta Asiatica, Vol.64,1993, p.38-56。
    5 John Clifford Holt, Buddha in the Crown: Avalokitesvara in the Buddhist Traditions of Sri Lanka,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
    1 H. E. Kalu Rinpoche, Gently Whispered, oral teaching by the very Venerable Kalu Ricnpche, New York: Station Hill Press,1994中译本为卡卢仁波切着,陈琴富译:《大手印暨观世音仪轨修法》(台北:橡树林文化,2008年)。
    2 Thubten Chodron, Cultivating A Compassionate Heart: The Yoga Method of Chenrezig, New York: Snow Lion Publication,2005中译本为图丹.却准着,杨书婷、郭淑清译:《培养慈悲心观世音菩萨相应法》(台北:橡树林文化,2008年)。
    3堪布慈囊仁波切:《观世音菩萨妙明教示:大手印、大圆满双运修持心要》(台北:橡树林文化,2009年)。
    4 Yu Chun-fang, Kuan-yin, the Chinese Transformation of Avalokitesvara,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01中译本《观音:菩萨中国化的演变》(台北:法鼓文化出版社,2009年)。
    1 Alice Getty, The gods of Northern Buddhism:their history, iconography and progressive evolution through the Northern Buddhist countries, London: Clarendon Press,1914.
    2 Benoytosh Bhattacharyya, The Indian Buddhist iconography:mainly based on the Sadhanamala and other cognate tantric texts of rituals,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24.
    3 Benoytosh Bhattacharyya edited, Sadhanalmala, Baroda: CentralLlibrary,1935.
    4 Tucci. Giuseppe, Indo-tibetica, Roma:Reale accademia D'Italia,1932中文译本为魏正中及萨尔吉编译:《梵天佛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5 Tucci. Giuseppe, Tibetana painted scrolls, Roma: La Libreria Dello Stato,1949.
    6 Lokesh Chandra, Buddhist Iconography, New Delhi: 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Indian Culture and Aditya Prakashan,2006.
    1 Marylin M.Rhie & Robert.A.F Thurman, Wisdom and Compassion: The Sacred Art of Tibet, New York: Tibet House New York in association with Harry N. Abrams, Inc.,1996.
    2 Ulrich Von Schroeder, Indo-Tibetan Bronzes, Hong Kong: Visual Dharma Publications,1981.
    3 Nandana Chutiwongs, The Iconography of Avalokitesvara in Mainland South East Asia, New Delhi: Indra Gandhi National Centre for the Arts add and Aryan Books International,2002.
    1 Ian Alsop,'Phagpa Lokes'vara of the Potala', Orientations, April 1990中译:李翎译:(布达拉的圣观音>,《国外藏学研究译文集》第十八集(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08-222页。
    2西上青曜著:《观音图典》(大阪市:朱鹭书房,1992年)。中文译本为朱静宜:《观世音菩萨图像宝典1、2》(台北:台湾唵阿吽出版社,1997-1998年)。
    1《吗呢全集》有不同的版本,本研究会使用台湾佛陀教育基会翻印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玛呢全集》作为研究的依据。
    1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十册No.279《大方广佛华严经》第366页.
    1《大正藏》第3册,《悲华经》卷3,第186页。
    2《大正藏》第12册,《观世音菩萨授记经》,第353页下。
    3《大正藏》第10册,《大方广佛华严经》(唐代四十卷本),第732页下。
    4《大正新修大藏经》第51册,《大唐西域记》卷十,No.2087,第932页。
    1印顺:《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台北:正闻出版社,1981年),第484-487页。
    2《大正藏》第1册,第16页中-下。
    3印顺:《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台北:正闻出版社,1981年),第488页。
    4李利安:《印度占代观音信仰研究》(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
    1《大正藏》第12册,《佛说观无量寿经》,第343页。
    2《大正藏》第10册,《大方广佛华严经》(唐代般若译本),第732页下。
    3《大正藏》第20册,《佛说十一面观世音神咒经》,第29页。
    1(美)邓尼丝·拉德纳·卡莫迪着,徐钧尧,宋立道译:《妇女与世界宗教》(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46页。
    1龙树著:鸠摩罗什译,《大智度论》卷27,《大正藏》第25册,第256页下。
    2《大正藏》第20册,《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咒经》,第35页上
    3《大正藏》第20册,《佛说圣观自在菩萨不空王秘密心陀罗尼经》,第444页中。
    4 Bu-ston. The history of buddhism in India and Tibet, translated by E.Obermiller, Delhi:Sri Satguru Publications,1932.p182-p183.
    1达仓宗巴.班觉桑布著,陈庆英译:《汉藏史集》(拉萨:西藏人民出版,1986年),第75页。
    2扎巴孟兰洛卓著,王尧、陈践译:<奈巴教法史……古谭花鬓>,《中国藏学》1990年第1期。第114页。
    3王尧:《吐蕃文化》(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04页。
    1石硕:《吐蕃政教关系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82页。
    2石硕:《吐蕃政教关系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13页。
    3五世达赖喇嘛著,刘立千译:《西藏王臣记》(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2月),第100页。
    4五世达赖喇嘛著,刘立千译:《西藏王臣记》(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2月),第33页。
    5五世达赖喇嘛著,刘立千译:《西藏王臣记》(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2月),第35页。
    6王尧,陈践:《敦煌吐蕃历史文书(增订本)》(北京:民族出版社,1992年),第166页。
    7王尧,黄维忠《藏族与长江文化》(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188页。
    1王尧:《西藏文史考信集》(台北:佛光出版社,1992年),第412页。
    2达仓宗巴.班觉桑布著,陈庆英译:《汉藏史集》(拉萨:西藏人民出版,1986年)第100-101页。
    3王尧:《西藏文史考信集》(台北:佛光出版社,1992年),第158页。
    4王尧:(藏文古代历史文献述略>,《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0年第二期,第11页。
    1王尧:《西藏文史考信集》(台北:佛光出版社,1992年),第413页。
    2王森:《西藏佛教发展史略》(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第4页。
    3王森:《西藏佛教发展史略》(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第3页。
    4东噶·洛桑赤列:《东噶佛学大辞典》(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2年4月),第404页。
    5东噶·洛桑赤列:《东噶佛学大辞典》,中国藏学出版社,2002年4月,第1764页。
    1布顿大师著,郭和卿翻译:《佛教史大宝藏论》(北京:民族出版社,1986年3月,第304页)。
    2布顿大师著,郭和卿翻译:《佛教史大宝藏论》(北京:民族出版社,1986年3月,第304页)。
    3布顿大师著,郭和卿翻译:《佛教史大宝藏论》(北京:民族出版社,1986年3月,第417页)。
    4渥德尔着,王世安译:《印度佛教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第475页。
    1孙林:<伏藏著作在藏族史学发展史上的史学价值与地位>,《西藏研究》,2003年,第3期,第19页。
    2同上,第19页。
    3刘立千注译:桑杰喇嘛是前弘末期约赤德松赞至赤热巴坚时出来的第一个掘藏大师。
    4刘立千注译:德钦林巴公元十五世时宁玛派的一位掘藏大师。
    1土观·罗桑却季尼玛著,刘立千译:《土观宗派源流》(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37-38页。
    2土观·罗桑却季尼玛著,刘立千译:《土观宗派源流》(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37页。
    3贾学锋:<藏传佛教伏藏初探)《西藏研究》2002年第3期,第70页及唯色的<伏藏与伏藏师>都因为土观的「天竺已有」说就认为古印度已有这种活动,或有牵强的说法。
    4拔塞囊著,佟锦华、黄布凡译注:《拔协》(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0年10月)第26页。有学者认为《拔协》是伏藏之作,是《桑耶寺大事记》的别名,见马学良:《藏族文学史》(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年版),第204页。
    5有关莲花生入藏以至与赤松德赞会面的年期至今没有一个确实记录。近人许德存在其著作《西藏密教史》第167页至168页做过综合的说明,并将有关的事件排列及这些事件记载的日期比较,最后亦无法作出一个历史的时间排序。
    6洛珠加措著,俄东瓦拉译:《莲花生大师本生传》(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莲花生大师本生传》是在14世纪出现的伏藏大师尔金林巴所发掘出来的长篇史诗,名为《贝玛噶塘》,汉译称为《莲花生大师本生传》。
    7洛珠加措著,俄东瓦拉译:《莲花生大师本生传》(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395页。
    1拔塞囊著,佟锦华、黄布凡译注:《拔协》第25页。
    2拔塞囊著,佟锦华、黄布凡译注:《拔协》第25页。
    3拔塞囊著,佟锦华、黄布凡译注:《拔协》第26页。
    4王森:《西藏佛教发展史略》(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第18页。
    5孙林:《藏族史学发展史纲要》(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第138页。
    6孙林:<伏藏著作在藏族史学发展史上的史学价值与地位),《西藏研究》,2003年第3期,第19页。
    1洛珠加措著,俄东瓦拉译:《莲花生大师本生传》(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544-579页)。
    2洛珠加措:<《莲花生大师传》一部不容忽视的史诗>,《法音》,1992年12月,第22页。
    3孙林: <伏藏著作在藏族史学发展史上的史学价值与地位),《西藏研究》,2003年第3期,第20页。
    4洛珠加措著,俄东瓦拉译:《莲花生大师本生传》(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334页。
    5王森:《西藏佛教发展史略》(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第47页。
    1谢佐认为「尽管伏藏本的署名作者并不可靠,但由于写作的时间距今已有数百年,它的保存价值是不容忽视的。」《青海社会科学》1989年第6期,第92页。
    2谢佐:(我国藏传佛教的形成与藏族文化的关系>《青海社会科学》1989年第6期,第92页。及孙林:<伏藏著作在藏族史学发展史上的史学价值与地位)第20页。
    31986年开始西藏民族学报出版黄颢译注的《贤者喜宴》,1990年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由佟锦华及黄布凡合译并注的《拔协》,2001年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卢亚军译的《西藏的观音》等都是。
    4谢佐:<我国藏传佛教的形成与藏族文化的关系),《青海社会科学》,1989年第6期,第92页。
    5道安法师在公元四世纪时就已开始为“伪经”这个问题提出讨论。他说:外国僧法学,皆跪而口受,同师所受,若十、二十转,以授后学。若有一字异者,相推校,得便摈之。僧法无纵也。经至晋土其年未远,而熹事者以沙标金,斌斌如也,而无括正,何以别真伪乎。农者禾草俱在,后稷为之叹息,金匮玉石同缄,卞和为之怀耻。安敢预学次见泾渭杂流龙蛇并进,岂不耻之。今列意谓非佛经者如左,以示将来学士。(《大正新修大正藏》卷55,第38b页)。
    6《大正新修大正藏》卷55,第477a页。
    1《大正新修大正藏》卷55,第672a页。
    2 Antonino Forte, "The Relativity of the Concept of Qrthodoxy in Chinese Buddhism: Chih-sheng's Indictment of Shih-li and the Proscription of the Dharma Mirror Sutra." Chinese Buddhist Apocrypha. p.243.
    3 Michel Strickmann, " The Consecration Sutra: A Buddhist Book of Spells" Chinese Buddhist Apocrypha, p.79.
    4 Ronald M. Davids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andards of Scriptural Authenticity in Indian Buddhism. "Chinese Buddhist Apocryphal, p.294,316.
    1 Michel Strickmann, " The Consecration Sutra: A Buddhist Book of Spells" Chinese Buddhist Apocrypha, p.79.
    2 Tulkn Thondup Rinpoche, Hidden Teachings of Tibet: An Explanation of the Terma Tradition of the Nyingma School of Buddhism, edited by Harold Talbott (London: Wisdom Publications,1986), p.13.
    3牧田谛亮:《疑经研究》(京都: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1976年),第40页。
    4牧田谛亮:《疑经研究》(京都: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1976年),第104页。
    1孙昌武:《中国文学中的维摩与观音》(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86页。
    2王尧、陈庆英:《西藏历史文化词典》(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6月),第87页。
    1巴卧·祖拉隙哇:《置者喜宴》译注(十八),《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5年第四期,第35页。
    2洛珠加措著,俄束瓦拉译:《蓬花生大师本生傅》(西事:青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555页)。
    1堪珠·贡觉丹增仁波切著,克珠群佩译:《宁玛派源流》(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第458页。
    2洛珠加措著,俄东瓦拉译:《莲花生大师本生传》(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557页。
    3安娜·玛丽·布隆多著,耿升译:<《玛尼宝训集》的掘藏师是苯教徒吗?》),《国外藏学研究译文集》第九辑(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79页。
    1《玛呢全集》(西宁:青海民族出版社,1991年7月)。
    1王尧、陈庆英:《西藏历史文化词典》(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6月),第212页。
    2马学良:《藏族文学史》(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4年),第329至330页。
    3这是汉文版的名称,《西藏的观音》系全国民族古籍整理出版“八五”规划重点项目的一个藏译汉出版物,由西北民族学院虑亚军副教授翻译。该书的出现俾汉文学者可以对《嘛呢全集》作部份的认识。
    1孙林:(伏藏著作在藏族史学发展史上的史学价值与地位>《西藏研究》,2003年,第3期,第22页。
    1五世达赖喇嘛:《西藏王臣记》(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2月),第51页。
    1石硕:<达磨灭佛对佛教在藏区传播趋势的影响>,《中国藏学》1996年第2期,第38、43页。
    2王尧:《吐蕃文化》(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71页。
    1王尧:《吐蕃文化》(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126页。
    2丹珠昂奔:《藏族文化发展史》(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1年4月),第699页。
    3噶玛降村:《藏族万年大事记》(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第97页。
    4噶玛降村:《藏族万年大事记》(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第100页。
    5萨迦索南坚赞著,刘立千译:《西藏王统记》(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9月),第230页。
    6噶玛降村:《藏族万年大事记》(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第143页。
    7噶玛降村:《藏族万年大事记》(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第234页。
    1参考《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松赞干布年幼即赞普位,平定父族、母系、象雄、苏毗、达布、工布、娘布等部落和地区的叛乱,以及王室与奴隶主贵族如琼保氏、尚囊氏等之间的矛盾,建立吐蕃王朝。
    2“三大法王”又称“三怙主”。松赞干布之后,经过赤松德赞和赤热巴巾等几代国王的努力,佛教在藏地逐步由皇室走进民间,占据统治地位。吐蕃国力也得到大大加强,一跃成为称雄中亚的强国。“三大法王”更比付为三大菩萨:即观世音、文殊菩萨和金刚手菩萨的化身。
    1萨迦索南坚赞著,刘立千译:《西藏王统记》(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9月),第45页。
    2五世达赖喇嘛著,刘立千译:《西藏王臣记》(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年2月),第16页。
    3贵·循努白著,郭和卿译:《青史》(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3年7月),第24页。
    4这是指拉妥妥日年赞为当时首先进入西藏的佛经、宝塔等物品所命名的总名称。
    5麦阿葱即是吐蕃王朝第三十七代王赤德祖赞的别名
    6贵·循努白著,郭和卿译:《青史》(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3年7月),第24页。
    1巴卧·祖拉陈哇著、黄颢摘译:<《贤者喜宴》择译二>,《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1年第1期,第4-5页。
    2东噶·洛桑赤列:《东噶·洛桑赤列文集第五卷》(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年),127页。
    1 《Ma ni bka''bum》(嘛呢全集)1translated by Trisin tsering Rinpoche 2007 p.19、 269、465、557。
    2 巴卧·祖拉陈哇著,黄颢、周润年译注:《贤者喜宴-----吐蕃史译注》(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0年8月),第254-255页。
    1巴卧·祖拉陈哇著,黄颢、周润年译注:《贤者喜宴-----吐蕃史译注》(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0年8月),第259页。
    2榊亮三郎:《梵藏汉和四译对校(翻译名义大集)》(京都:真言宗京都大学出版,大正五年(1916年)五月)。
    1束噶·洛桑赤列:《束噶·洛桑赤列文集第5卷》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年),127页。
    1《玛尼全集·千佛大史》(藏文)(西宁:青海民族出版社,1991年7月)第65页。《Ma ni bka''bum》 translated by Trisin tsering Rinpoche 2007. p156.
    2《玛尼全集·千佛大史》(藏文)(西宁:青海民族出版社,1991年7月),第66页。《(Ma ni bka''bum》 translated by Trisin tsering Rinpoche 2007.p157.
    3《玛尼全集·千佛大史》(藏文)(西宁:青海民族出版社,1991年7月),第66页。《a ni bka''bum》 translated by Trisin tsering Rinpoche 2007,p157.
    4《玛尼全集·千佛大史》(藏文)(西宁:青海民族出版社,1991年7月),第67页。《a ni bka''bum》 translated by Trisin tsering Rinpoche 2007.p158.
    1《玛尼全集·千佛大史》(藏文)(西宁:青海民族出版社,1991年7月),第67页。《Ma ni bka''bum》 translated by Trisin tsering Rinpoche 2007.p158.
    2《玛尼全集·千佛大史》(藏文)(西宁:青海民族出版社,1991年7月),第66页。《Ma ni bka''bum》 translated by Trisin tsering Rinpoche 2007. p159.
    3《玛尼全集·千佛大史》(藏文)(西宁:青海民族出版社,1991年7月),第67页。《Ma ni bka''bum》 translated by Trisin tsering Rinpoche 2007. p160
    4《玛尼全集·千佛大史》(藏文)(西宁:青海民族出版社,1991年7月),第67页。《Ma ni bka''bum》 translated by Trisin tsering Rinpoche 2007. p160
    1《玛尼全集·千佛大史》(藏文)(西宁:青海民族出版社,1991年7月),第68页。《Ma ni bka''bum》 translated by Trisin tsering Rinpoche 2007. p161
    2《玛尼全集·千佛大史》(藏文)(西宁:青海民族出版社,1991年7月),第68页。《Ma ni bka''bum》 translated by Trisin tsering Rinpoche 2007. p161.
    3《玛尼全集·千佛大史》(藏文)(西宁:青海民族出版社,1991年7月),第68页。《Ma ni bka''bum》 translated by Trisin tsering Rinpoche 2007. p162.
    4《玛尼全集·千佛大史》(藏文)(西宁:青海民族出版社,1991年7月),第68页。《Ma ni bka''bum》 translated by Trisin tsering Rinpoche 2007. p162.
    1《玛尼全集·千佛大史》(藏文)(西宁:青海民族出版社,1991年7月),第68页。《Ma ni bka''bum》 translated by Trisin tsering Rinpoche 2007. p163.
    2《玛尼全集·千佛大史》(藏文)(西宁:青海民族出版社,1991年7月),第69页。《Ma ni bka''bum》 translated by Trisin tsering Rinpoche 2007.p163.
    3《玛尼全集·千佛大史》(藏文)(西宁:青海民族出版社,1991年7月),第70页。《Ma ni bka''bum》 translated by Trisin tsering Rinpoche 2007. p168
    1《玛尼全集·千佛大史》(藏文)(西宁:青海民族出版社,1991年7月),第70页。《Ma ni bka''buM》 translated by Trisin tsering Rinpoche 2007. p168.
    2《玛尼全集·千佛大史》(藏文)(西宁:青海民族出版社,1991年7月),第73页。《Ma ni bka''bum》 translated by Trisin tsering Rinpoche 2007, p 170.
    3《玛尼全集·千佛大史》(藏文)(西宁:青海民族出版社,1991年7月),第74页。Ma ni bka''bum》 translated by Trisin tsering Rinpoche 2007. p170.
    4《玛尼全集·千佛大史》(藏文)(西宁:青海民族出版社,1991年7月),第74页。《Ma ni bka''bum》 translated by Trisin tsering Rinpoche 2007.172.
    5《玛尼全集·千佛大史》(藏文)(西宁:青海民族出版社,1991年7月),第70页。《Ma ni bka''bum)》 translated by Trisin tsering Rinpoche 2007. p173.
    1李利安:《观音信仰的渊源与传播》(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6月),第47-48页。
    2拔塞囊著,佟锦华、黄布凡译注:《拔协》(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0年10月),第2页。
    1 《玛尼全集·千佛大史》(藏文)(西宁:青海民族出版社,1991年7月),第59-63页。《Ma ni bka''bum》translated by Trisin tsering Rinpoche 2007.p143-154.
    2《玛尼全集·法王松赞干布传》(藏文)(西宁:青海民族出版社,1991年7月),第187-251页。
    1《玛尼全集·千佛大史》(藏文)(西宁:青海民族出版社,1991年7月),第20-24页。《Ma ni bka''bum》translated by Trisin tsering Rinpoche 2007. P51-57.
    2 《Ma ni bka''bum》 translated by Trisin tsering Rinpoche 2007.p640-642.
    3 《Ma ni bka''bum》 translated by Trisin tsering Rinpoche 2007.p641.
    1 《Ma ni bka''bum》 translated by Trisin tsering Rinpoche 2007.p694.
    2《Ma ni bka''bum》 translated by Trisin tsering Rinpoche 2007.p.695.
    3《Ma ni bka''bum》 translated by Trisin tsering Rinpoche 2007.p695.
    4《Ma ni bka''bum》 translated by Trisin tsering Rinpoche 2007.p695.
    1 《Ma ni bka''bum》 translated by Trisin tsering Rinpoche 2007.p695-696.
    2 《Ma ni bka''bum》 translated by Trisin tsering Rinpoche 2007.p696.
    3 《Ma ni bka''bum》 translated by Trisin tsering Rinpoche 2007.p696.
    1《Ma ni bka''bum》 translated by Trisin tsering Rinpoche 2007.p690-691.
    1《玛尼全集·大悲如意宝珠六字观音修法》(藏文)(西宁:青海民族出版社,1991年7月),第292-310页。《Ma ni bka''bum》 translated by Trisin tsering Rinpoche 2007. P647-686.
    2《玛尼全集·大悲如意珠修法三部》(藏文)(西宁:青海民族出版社,1991年7月),第312-315页.,《Ma ni bka''bum》 translated by Trisin tsering Rinpoche 2007. P687-707.
    《Ma ni bka''bum》 translated by Trisin tsering Rinpoche 2007. p665-670.
    1土观·罗桑却季尼玛著,刘立千译:<土观宗教源流>(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42-43页。
    1五世达赖喇嘛阿旺洛桑嘉措著,陈庆英、马连龙、马林译:《五世达赖喇嘛自传》上册(拉萨:西藏人民出版,1989年),第41页、43-44页。
    2陈庆英:<五世达赖喇嘛与印度文化>,《西藏大学学报》第14卷,第一期(1999年2月),第2页。
    3五世达赖喇嘛阿旺洛桑嘉措著,陈庆英、马连龙、马林译:《五世达赖喇嘛自传》上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第20-30页。五世达赖喇嘛着,刘立千译:《西藏王臣记》(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年,第163-166页)。
    4大司徒·绛曲坚赞,赞拉阿旺著、畲万志汉译本:《朗氏家族史》(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238、104-105、249-250页。
    5陈庆英:<五世达赖喇嘛与印度文化>,《西藏大学学报》,第14卷,第一期(1999年2月), 第2页。
    1五世达赖喇嘛阿旺洛桑嘉措著,陈庆英、马连龙、马林译:《五世达赖喇嘛传》上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第136页。
    2五世达赖喇嘛阿旺洛桑嘉措著,陈庆英、马连龙、马林译:《五世达赖喇嘛传》上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第136页。
    1五世达赖喇嘛阿旺洛桑嘉措著,陈庆英、马连龙、马林译:《五世达赖喇嘛传》上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第137页。
    2五世达赖喇嘛阿旺洛桑嘉措著,陈庆英、马连龙、马林译:《五世达赖喇嘛传》上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第136页。
    3五世达赖喇嘛阿旺洛桑嘉措著,陈庆英、马连龙、马林译:《五世达赖喇嘛传》上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第137页。
    1五世达赖喇嘛著,刘立千译:《西藏王臣记》(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年),第74页。
    2五世达赖喇嘛著,刘立千译:《西藏王臣记》(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年),第78页。
    1土观·罗桑却季尼玛著,刘立千译:《土观宗教源流》(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42-43页。
    1郭卫平: (从布达拉宫看西藏地方与祖国的关系),《西藏研究》,1988年,第四期,第16页。
    1该书原件流落在海外,现藏于巴黎Musee Guimet博物馆,后由Samten Gyaltsen Kannay,进行英文注释,于1988年由伦敦Serindia Publications出版,英文书名为Secret visions of the Fifth Dalai Lama:the Gold manuscript in the Fournier Collection, Musee Guimet, Paris.
    2 The Fifth Dalai Lama. Secret visions of the Fifth Dalai Lama:the Gold manuscript in the Fournier Collection, Musee Guimet, Paris. ed. by Samten Gyaltsen Kannay, Londen: Serindia Publications1988.p8.
    3 The Fifth Dalai Lama. Secret visions of the Fifth Dalai Lama:the Gold manuscript in the Fournier Collection, Musee Guimet, Paris. ed. by Samten Gyaltsen Karmay, Londen: Serindia Publications 1988.p29.
    4 The Fifth Dalai Lama. Secret visions of the Fifth Dalai Lama: the Gold manuscript in the Fournier Collection, Musee Guimet, Paris. ed. by Samten Gyaltsen Karmay, Londen: Serindia Publications 1988.p24-24,32-36.
    1根据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可以翻查的数据可以上溯至1915年。
    2在作者进行数据搜集,一般学者的研究都以白族的观音信仰为多,正反映了白族观音信仰较具研究的吸引力,间接反映了该族的风行程度。
    3荆莉:2001年153页。
    4杨政业:<从洱海地区的观音信仰看外域文化的影响>,《云南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报》,第24卷第3期,1992年6月,第78页。
    1尤中:《僰古通记浅述校注·附录》(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80页。
    2查尔斯·巴克斯,林超民译:《南诏国与唐代的西南边疆》(昆明:云南人民出社,1988年),第256至257页。
    3蓝吉富等:《云南大理佛教论文集》(高雄县大树乡:佛光出版社,1991年),第441页。
    4蓝吉富等:《云南大理佛教论文集》(高雄县大树乡:佛光出版社,1991年),第107页。
    5澹生堂本倪辂撰《南诏野史》。
    6陈兆复:《剑川石窟》(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59页。
    7张锡禄,蓝吉富:<古代白族大姓之阿叱力>,《云南大理佛教论文集》(高雄县大树乡:佛光出版社,1991),第172页。
    8公元648年有唐梁建方率兵征讨松外诸蛮;公元651年唐高宗及后的中宗睿宗挥军洱海;公元751年及754年剑南节度使与南诏再战;公元1253年,元世祖忽必烈兵破大理。公元1381年明 太祖令30余万大军入云南平定滇西。以上数据均见于杨政业:<从洱海地区的观音信仰看外域文化的影响)《云南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报》1996年6月第84页。
    1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民间故事]编辑组编:《白族民间故事》(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89版。
    2汪宁生,蓝吉富:<大理白族历史与佛教文化>,《云南大理佛教论文集》(高雄县大树乡:佛光出版社,1991年),第7页。
    3吴棠:<白族信仰中的「观音J形象),《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云南:1990年第三期,第66页。
    1吴棠:<白族信仰中的「观音J形象>,《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三期,第66页。
    2李东红:<大理地区男性观音造像的演变----兼论佛教密宗的白族化过程>,《思想战线》,1992年第6期,第60页。
    3吴棠:<白族信仰中的「观音」形象>,《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三期,第63-66、84、60页。
    1吴棠:<白族信仰中的「观音」形象>,《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三期,第66页。
    2傅光宇:<试论白族地方性开辟神话的民族特色>,《思想战线》,1983年第3期,第42-43页。
    3以上两个传说是转引自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龙神话传说》。
    4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主编,李星华记录整理:《白族民间故事传说集》(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2年),第76-81页。
    1上述文章,田悦阳:<大理白族历史上的阿咤力教>《中国宗教》,2003年第2期,第44页至45页,当中或有缺字。
    1若谷:<广西的观音崇拜),《文史春秋》,1995年第5期,第60-61页
    1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广西壮族社会历史调查》(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7年),第432页。
    2马天芳、徐晓军:<土家族女神崇拜现象探微>,《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7月。
    3黄震云:<契丹的由来和辽代的建元(上)(下)>,《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卷1月及3月。
    4邢康:<尊白衣观音为家神---谈辽朝初期的宗教信仰>,《内蒙古民族师范学院学报》,1989年第3期,第80页。
    5邢康:<尊白衣观音为家神---谈辽朝初期的宗教信仰>,《内蒙古民族师范学院学报》,1989年第3期,第83页。
    1《辽史》卷49。
    2《辽史》卷3。
    1孙昌武:《中国文学中的维摩与观音》(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287页。
    1徐梵澄译:<歌者奥义Ⅲ,19,1-2>,《五十奥义书》(北京:中国社科出版社,1984年),第148页。
    2《三五历记》又作《三五历》,为三国时代吴国人徐整所著,内容皆论三皇已来之事,为最早记载盘古开天传说的一部著作,此书已佚,仅部分段落存于后来的类书如《太平御览》、《艺文类聚》之中。
    3张云: 《丝路文化·吐蕃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7页。
    1大司徒·绛求坚赞着,赞拉·阿旺、畲万治译,陈庆英校:《朗氏家族史》(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4页。
    2桑木丹·噶尔美著,耿升译:<“黑头矮人”出世>,《国外藏学研究译文集》第五辑(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240、241页)。
    3徐梵澄译:<歌者奥义Ⅲ,19,1-2>,《五十奥义书》(北京:中国社科出版社,1984年),第148页。
    4恰白先生在其所著《西藏通史—松石宝串》一书中写道,11世纪以后“写成的百份之九十多的藏文史籍中不仅有藏族人是父猕猴与母罗刹女结合衍生的说法,而且部分史书还叙述了猴子变人的大概经过。”参见《西藏通史—松石宝串》,第8页.
    1五世达赖喇嘛著,刘立千译注:《西藏王臣记》(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8页。
    2南喀诺布著,才让太译:<论藏族古代史的几个问题>,《中国藏学》,1988年,第2期第51页。
    1《玛尼全集·千佛大史》(藏文)(西宁:青海民族出版社,1991年7月),第59-63页。,《Ma ni bka''bum》 translated by Trisin tsering Rinpoche 2007. P143-153.
    2《玛尼全集·千佛大史》(藏文)(西宁:青海民族出版社,1991年7月),第59-63页。,Ma ni bka''bum》 translated by Trisin tsering Rinpoche 2007. p150-151.
    3拔塞囊著,佟锦华、黄布凡译注:《拔协增补本》(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0年10月),第2页。
    1王尧、陈践译注:《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增订本)(北京:民族出版社,1992年),第173-174页。
    2王尧:《吐蕃金石彔》(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年),第43页。
    3王尧:《吐蕃金石彔》(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年),第133页。
    4王尧:《吐蕃金石彔》(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年),第148页。
    5石硕:<聂赤赞普“天神之子入主人间”说考>,《民族研究》,1998年第3期,第84-93页。
    1石硕:<达磨灭佛对佛教在藏区传播趋势的影响>,《中国藏学》,1996年第2期,第34-43页。
    2《五部遗教·王者遗教》(北京:民族出版社,1986年,藏文版),第178页。
    1马学良:《藏族文学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334页。
    2《五部遗教·王者遗教》(北京:民族出版社,1986年,藏文版),第178页。
    3张云:《丝路文化·吐蕃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7页。
    1马学良:《藏族文学史》(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9年),第20页。
    2恰白·次旦平措、诺章吴坚、平措次仁著,陈庆英、格桑益西、何宗英等译:《西藏通史一松石宝串》(拉萨:西藏社会科学院、中国西藏杂志社、西藏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96年1月),第34页。
    1当增扎西: 《吐蕃金石彔》(中央民族大学:博土论文,2010年),第121-122页。
    1《Ma ni bka''bum》 translated by Trisin tsering Rinpoche 2007. p17-20, p143-153.
    2《玛尼全集·法王松赞干布传》(藏文)(西宁:青海民族出版社,1991年7月)第187-251页。,《Ma ni bka''bum》 translated by Trisin tsering Rinpoche 2007. p377-386
    3《玛尼全集·法王松赞干布传》(藏文)(西宁:青海民族出版社,1991年7月)第187251页。, 《Ma ni bka''bum》 translated by Trisin tsering Rinpoche 2007. p377-386.
    1五世达赖喇嘛著,刘立千译注:《西藏王臣记》(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年),第8-9页。
    1王尧、陈践译注:《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增订本)(北京:民族出版社,1992年),第173-174页。
    2王尧、陈践译注:《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北京:民族出版社,1980年),第97页。
    3石硕:《聂赤赞普“天神之子入主人间”说考》,《民族研究》,1998年,第3期。
    1五世达赖喇嘛著,刘立千译注:《西藏王臣记》(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年),第9-10页。
    2王尧、陈庆英:《西藏历史文化词典》(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及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355页。
    1五世达赖喇嘛著,刘立千译注:《西藏王臣记》(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年),第14页。
    2五世达赖喇嘛著,刘立千译注:《西藏王臣记》(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年),第15页。
    3五世达赖喇嘛著,刘立千译注:《西藏王臣记》(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年),第35页。
    1五世达赖喇嘛著,刘立千译注:《西藏王臣记》(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年),第47页。
    2五世达赖喇嘛著,刘立千译注:《西藏王臣记》(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年,第49页)。
    3五世达赖喇嘛著,刘立千译注:《西藏王臣记》(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年,第51页)。
    1益希孜莫著,陈庆英、马连龙译:《一世达赖喇嘛传》(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第5页。
    1益希孜莫著,陈庆英、马连龙译:《一世一四世达赖喇嘛传》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第6页。
    2五世达赖喇嘛阿旺洛桑嘉措著,陈庆英、马连龙、马林译:《五世达赖喇嘛传(上)》(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第155页。
    3五世达赖喇嘛阿旺洛桑嘉措著,陈庆英、马连龙、马林译:《五世达赖喇嘛传(上)》(北京: 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第177页。
    1五世达赖喇嘛阿旺洛桑嘉措著,陈庆英、马连龙、马林译:《五世达赖喇嘛传(上)》(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第192页。
    2《噶当书》,噶当派著名典籍《祖师问道录》和《弟子问道录》之总名。阿底峡门下师徒秘密传授的教法,由仲敦巴·甲哇回乃请问者为《祖师问道录》,由鄂译师勒巴喜饶和库译师尊珠雍仲请问者为《弟子问道录》。
    3五世达赖喇嘛阿旺洛桑嘉措著,陈庆英、马连龙、马林译:《四世达赖喇嘛传》(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第130页。
    1这里指供在拉萨大昭寺中的释迦牟尼佛像和供在小昭寺内的释迦佛不动金刚像。
    2五世达赖喇嘛阿旺洛桑嘉措著,陈庆英、马连龙、马林译:《四世达赖喇嘛传》(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第258页。
    1“多罗菩萨”即藏族信徒的“度母”。
    1《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二十册 No.1101。
    2 《Ma ni bka''bum》translated by Trisin tsering Rinpoche 2007.p407.
    3《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二十册 No.1101。
    1 Arenes,Pierre. La Deesse sGrol-ma (Tara):Recherhes sur la nature et le statut dune divinite du bouddhisme tibetain. Louvain:Uitgeverij Peeters and Departement Orientalistiek, 1996.p145-152,154-155.
    2 Mullin, Glenn H., tran. Six Texts Related to the Tara Tantra by Gyalwa Gendun Drub, the First Dalai Lama (1391-1471). New Delhi: Tibet House,1980这里参考Mullin翻译的Six Texts,第10-11页;及参考《一世达赖喇嘛传》第5-6页.
    3 Waddell, L. Austine. The Indian Buddhist Cult of Avalokita and His Consort Tara the Savioress, Illustrated from the Remains in Magadha. Journal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1894),p64.
    4 Willson, Martin. In Praise of Tara: Songs to the Saviouress. London: Wisdom,1986., p33-35.
    1 Willson, Martin. In Praise of Tara: Songs to the Saviouress. London: Wisdom,1986.p33-35.and Taranatha. Origin of the Tara Tantra. Trans. David Templeman. Dharamsala:Library of Tibetan Works and Archives,1981. p11-14.
    2 Beyer, Stepha. The Cult of Tara: Magic and Ritual in Tibet.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3.p6-8.
    3参见《大唐西域记校注》,第650页,中华书局,1985年。
    1参见《大唐西域记校注》,第761页,中华书局,1985年。
    2 Arenes,Pierre. La Deesse sGrol-ma (Tara): Recherhes sur la nature et le statut dune divinite du bouddhisme tibetain. Louvain:Uitgeverij Peeters and Departement Orientalistiek,1996.p34-36,46-47, 58-61.
    3 Arenes,Pierre. La Deesse sGrol-ma (Tara): Recherhes sur la nature et le statut dune divinite du bouddhisme tibetain Louvain:Uitgeverij Peeters and Departement Orientalistiek,1996.p48,50及201.
    1 Pal, Pratapaditya. The Art of Tibet. New York:Asia Society,1969.p129.
    2 Waddell, L. Austine. The Indian Buddhist Cult of Avalokita and His Consort Tara the Savioress, Illustrated from the Remains in Magadha. Journal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1894):p58,64,66-67.
    3 Arenes,Pierre. La Deesse sGrol-ma (Tara):Recherhes sur la nature et le statut dune divinite du bouddhisme tibetain. Louvain:Uitgeverij Peeters and Departement Orientalistiek,1996.p100.
    4 Beyer, Stepha. The Cult of Tara: Magic and Ritual in Tibet.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3.p3.
    1 Day, Terence P. The Twenty-one Taras: Features of a Goddess-Pantheon in Mahayana Buddhism. In Goddesses in Religions and Modern Debate, ed. Larry Hurtado, Atlanta:Scholars Press,1990.p83,85.
    2阿底峡尊者著,卢亚军译: 《西藏的观世音》(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41页。
    3海瑟.噶尔梅著,熊文彬译:《早期汉藏艺术》(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第31页。
    1参考A.Chattopadhyaya, Atisa and Tibet,页380-381,417-418.达仓宗巴.班觉桑布,陈庆英译:《汉藏史集》(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17页。
    2廓诺·迅鲁伯著,郭和卿译:《青史》(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61-217页。
    3巴卧·祖拉陈哇:<《贤者喜宴》译注十七>,《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5年,第1期,第93页。
    1《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二十册No.1101。
    1丁汉儒、温华、唐景福:<关于喇嘛形成的特点问题>,《中国藏学论文集》(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第323页。
    2《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二十册,《佛说大方广曼殊室利经》。
    1 《大唐西域记》(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650页。
    2唐玄奘三藏法师:《大唐西域记》(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761页。
    3 H·W托马斯著,李有义、王青山译:《东北藏古代民间文学》(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6年),第104页。
    4张云:<论藏族妇女的地位),《西藏研究》,1992年,第2期,第114页。
    1 Willson, Martin In Praise of Tara:Songs to the Saviouress. London:Wisdom,1986.p33-35.
    1《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八册, No.224。
    2《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五十二册, No.2103。
    3《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十册, No.305。
    1《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十六册No.694。
    2索南坚赞著,刘立千译注:《西藏工统记》(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年),第183页。
    3恰白·次旦平措、诺章吴坚、平措次仁著,陈庆英、格桑益西、何宗英等译:《西藏通史—松石宝串》(拉萨:西藏社会科学院、西藏古籍出版社、北京:《中国西藏》杂志社联合出版,1996年1月),第147页。
    1伊恩·爱尔索普著、李翎译:<布达拉的圣观音>《国外藏学研究译文集》(第十八集)(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7年5月),第208页。
    1李翎:<三叶冠观音像考>,《中国历史文物》,2003年,第6期,第62-66页.
    2李翎:<三叶冠观音像考>,《中国历史文物》,2003年,第6期,第63-64页。
    3索南坚赞著,刘立千译注: 《西藏王统记》(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年),第52页。
    1五世达赖喇嘛阿旺洛桑嘉措著,陈庆英、马连龙、马林译:《五世达赖喇嘛传》上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第160-161页。
    2次仁曲杰、达瓦次仁:<新发现的西藏普兰观音碑文初考>,《雪域文化》,1994年春季号,第43-48页。
    1闫振中:<普兰观音碑考察记>,《西藏文艺》,2003年第3期。
    1王尧·陈庆英主编:《西藏历史文化词典》(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第213页。
    2霍巍:<吉隆文物古迹与蕃尼道上古代中尼文化交流的若干问题>,《西藏研究》,2000年,第1期,第73-74页。
    3故宫博物院,四川身文物考古研究院:<四川石渠县洛须“照阿拉姆”摩崖石刻>,《四川文物》.2006年第3期第28页.
    4故宫博物院,四川身文物考古研究院:<四川石渠县洛须“照阿拉姆”摩崖石刻>,《四川文物》,2006年,第3期,第29页。
    1谢继胜:<川青藏交界地区藏传摩崖石刻造像与题记分析—论吐蕃时期大日如来与八大菩萨造像渊源>,《中国藏学》,2009年,第1期,第129页。
    2谢继胜:《川青藏交界地区藏传摩崖石刻造像与题记分析—论吐蕃时期大日如来与八大菩萨造像渊源》,《中国藏学》,2009年,第1期,第131页。
    1谢继胜:《川青藏交界地区藏传摩崖石刻造像与题记分析—论吐蕃时期大日如来与八大菩萨造像渊源》,《中国藏学》,2009年,第1期,第127页。
    2李翎: 《观音造像仪轨》(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12月),第42页。
    3李翎:《观音造像仪轨》(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12月),第50页。
    4李翎:《观音造像仪轨》(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12月),第82页。
    5李翎:《观音造像仪轨》(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12月),第308页。
    1 《Ma ni bka''bum》(嘛呢全集)translated by Trisin tsering Rinpoche 2007 p.690-691.
    1 《Ma ni bka''bum》(嘛呢全集)translated by Trisin tsering Rinpoche 2007 p.711-712.
    2 《Ma ni bka''bum》(嘛呢全集translated by Trisin tsering Rinpoche 2007 p.287-376.
    1马学良:《藏族文学史》(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年),第554页。
    1 《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十册,《大方广佛华严经》第366页。
    2《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五十一册,《大唐西域记》卷十第932页。
    1慧锷法师三次入唐求法,第一次是公元841年而第三次是公元862年;至于公元916年应是“张氏宅址建‘不肯去观音院’的一年”.《重修南海普陀山志》卷6把请像到山的事和建院一事混为一起而出现年份的不同.
    2以上数据参考普陀山管理局编《普陀山揽胜》一书。
    1普陀山管理局:《普陀山揽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199页。
    1 《Ma ni bka''bum》(嘛呢全集translated by Trisin tsering Rinpoche 2007 p.419-420.
    2索南坚赞著,刘立千译注:《西藏王统记》(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年),第58-59页。
    1索南坚赞著,刘立千译注:《西藏王统记》(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年),第52页。
    1五世达赖喇嘛阿旺洛桑嘉措著,陈庆英、马连龙、马林译:《五世达赖喇嘛传》上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第160-161页。
    2五世达赖喇嘛阿旺洛桑嘉措著,陈庆英、马连龙、马林译:《五世达赖喇嘛传》上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第160-161页。
    1五世达赖喇嘛阿旺洛桑嘉措著,陈庆英、马连龙、马林译:《五世达赖喇嘛传》上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第160-161页。
    1王尧、陈践译注:《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增订本),第173-174页。
    2王尧:《吐蕃金石录》(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年),第43页。
    3同上,第101页。
    4同上,第133页。
    5蔡巴·贡噶多吉著,东嘎·洛桑赤列校注,陈庆英、周润年泽:《红史》(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30页。
    1石硕:<藏地山崖式建筑的起源及苯教文化内涵>,《中国藏学》,2011年第3期(总第98期),第148-149页。
    2杨嘉铭、赵心愚、杨环:《西藏建筑的历史文化》(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5页:周晶、李天:<西藏宗堡建筑探源>,《西藏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第57页。
    3石硕:<藏地山崖式建筑的起源及苯教文化内涵>,《中国藏学》,2011年第3期(总第98期),第153页。
    4同上。
    1江道元:<世界屋脊的明珠—布达拉宫>,《西藏研究》,1983年,第2期。
    2五世达赖喇嘛阿旺洛桑嘉措著,陈庆英、马连龙、马林译:《五世达赖喇嘛传》上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第151页。
    1五世达赖喇嘛阿旺洛桑嘉措著,陈庆英、马连龙、马林译:《五世达赖喇嘛传》上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第146页。
    2五世达赖喇嘛阿旺洛桑嘉措著,陈庆英、马连龙、马林译:《五世达赖喇嘛传》上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第146-147页。
    1五世达赖喇嘛阿旺洛桑嘉措著,陈庆英、马连龙、马林译:《五世达赖喇嘛传》上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第147页。
    2五世达赖喇嘛阿旺洛桑嘉措著,陈庆英、马连龙、马林译:《五世达赖喇嘛传》上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第54页。
    3五世达赖喇嘛阿旺洛桑嘉措著,陈庆英、马连龙、马林译:《五世达赖喇嘛传》上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第160页。
    1索南坚赞著,刘立千译注:《西藏王统记》(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年),第58页。
    1五世达赖喇嘛阿旺洛桑嘉措著,陈庆英、马连龙、马林译:《五世达赖喇嘛传》上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第160页。
    2五世达赖喇嘛阿旺洛桑嘉措著,陈庆英、马连龙、马林译:《五世达赖喇嘛传》上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第160-161页。
    1史宗:《20世纪西方宗教人类学文选》(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第99页。
    2杨宜音:<略论宗教崇拜的心理功能>,《世界宗教研究》,1996年,第二期。
    1陈麟书、陈霞: 《宗教学原理》(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1月),第108页。
    2杜爾克姆著,芮传明、赵学元译:《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1页。
    3乔根锁:<论藏民族在宗教影响下的传统价值观>,《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95年,第二期。
    4杨宜音:<略论宗教崇拜的心理功能>,《世界宗教研究》,1996年,第二期。
    1陈麟书、陈霞:《宗教学原理》(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1月),第113页。
    1 于小冬:《藏传佛教绘画史》(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6年)。
    2 大司徒·绛求坚赞,赞拉·阿旺、畲万治译,陈庆英校:《朗氏家族史》(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4页)。
    3 丁守璞、杨恩洪:《蒙藏关系史大系·文化卷》(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年)。
    4 久米德庆:《汤东杰布传》(西藏:西藏人民出版社,2002年)。
    5 才旺脑乳、才让:《藏族春秋》上(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6 才旺脑乳、才让:《藏族春秋》下,(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7 门拉顿珠、杜玛·丹增彭措:《西藏佛教彩绘彩塑艺术》(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5年)。
    8 马学良:《藏族文学史》(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年)。
    9 久美却吉多杰:《藏传佛教神明大全》(西宁:青海民族出版社)。
    10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民间故事]编辑组编:《白族民间故事》(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89版。
    ¨五世达赖喇嘛:《西藏王臣记》(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2月)。
    12五世达赖喇嘛阿旺洛桑嘉措,陈庆英、马连龙等译:《一世一四世达赖喇嘛传》(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
    13五世达赖喇嘛阿旺洛桑嘉措:《五世达赖喇嘛传(上)》(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
    14五世达赖喇嘛阿旺洛桑嘉措:《五世达赖喇嘛传(下)》(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
    15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上卷)》(北京:中国人文大学出版社,2002年)。
    16木仕华:《活着的茶马古道重镇丽江大研古城—茶马古道与丽江古城历史文化研讨会论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
    17王尧、黄维忠:《藏族与长江文化》(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
    18王尧、陈践:《敦煌吐蕃历史文书(增订本)》(北京:民族出版社,1992年)。
    19王尧、陈践:《敦煌吐蕃文献选》(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3年)。
    20王尧:《吐蕃文化》(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年)。
    21王尧:《西藏文史考信集》(高雄:佛光出版社,1992年)。
    22王尧:《西藏文史探微集》(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5年)。 。
    23王尧:《国外藏学研究译文集》第一辑(西藏:西藏人民出版社,1985年)。
    24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主编,李星华记录整理:《白族民间故事传说集》(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2年,第76-81页)。
    25巴卧·祖拉陈哇,黄颢、周润年译注:《贤者喜宴-----吐蕃史译注》(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0年8月)。
    26王森:《西藏佛教发展史略》(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
    27王献军:《西藏政教合一制研究》(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
    28王璞:《藏族史学思想论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
    29卡卢仁波切:《大手印暨观世仪轨修法》(台北:橡树林出版社,2008年)。
    30冉光荣:《中国藏传佛教寺院》(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
    31圣严法师:《印度佛教史》(福建:福建莆田广化寺,1991年)。
    32白玛措:《藏传佛教的莲花生信仰》(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8年)。
    33弘学:《千手千眼观世音陀罗尼经疏注》(四川四川出版集团书社2005年)。
    34甘肃省藏学研究所:《安多研究》第一辑(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5年)。
    35布顿·仁钦珠,蒲文成译:《布顿佛教史》(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07年)。
    36石泰安,耿升译:《西藏的文明》(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5年)。
    37石硕:《吐蕃政教关系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
    38石硕:《青藏高原的历史与文明》(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年)。
    39 H·W托马斯着,李有义、王青山译:《东北藏古代民间文学》(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6年,第104页)。
    40吕大吉:《宗教学通论新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41西上青曜: 《观世音菩萨图像宝典1》(台北:唵啊吽出版社,1998年)。
    42西上青曜:《观世音菩萨图像宝典2》(台北:唵啊吽出版社,1998年)。
    43刘文千:《藏传佛教各派教文及密宗漫谈》(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年)。
    44刘立千:《藏密漫谈》(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
    45刘立千:《印度佛教史》(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年)。
    46刘亚丁:《佛教灵验记研究—以晋唐为中心》(成都:巴蜀书社,2006年)。
    47全佛编辑部: 《观音宝典》(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48尕藏加:《吐蕃佛教—宁玛派前史与宗传承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
    49次旺俊美:《西藏宗教与社会发展关系研究》(西藏:西藏人民出版社,2001年)。
    50孙昌武:《中国文学中的维摩与观音》(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
    51孙林:《藏族史学发展史纲要》(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
    52吕建福:《中国密教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
    53米歇尔·泰勒着,耿升译:《发现西藏》(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
    54后滕大用着,黄佳馨译:《观世音菩萨本事》(台北:天华出版社,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
    55许德存:《藏传佛教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
    56约翰·布洛菲尔德着,耿升译:《西藏佛教密宗》(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5年)。
    57尕藏:《藏传佛画度量经》(修订再版)(青海:青海民族出版社,1996年)。
    58达力札布:《蒙古史纲要》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
    59李方桂、柯蔚南着,王启龙译:《古代西藏碑文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
    60达仓宗巴·班觉桑布着、陈庆英译:《汉藏史集》(拉萨:西藏人民出版,1986年)。
    61贡布嘉措:《汉区佛教源流》(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5年)。
    62伯希和着,耿升译:《伯希和敦煌石窟笔记》(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7年)。
    63李利安:《印度古代观音信仰研究》(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
    64李利安:《观音信仰的澜源与传播》(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
    65肖武男:《观世音菩萨经典》(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年)。
    66李丽:《王辅仁与藏学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
    67杨明芬:《唐代西方净土礼忏法研究—以敦煌莫高窟西方净土信仰为中心》(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
    68何剑平:《中国中古维摩诘信仰研究》(成都:四川出版集团2009年)。
    69克珠群佩:《西藏佛教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年)。
    70李翎:《藏密观音造像》(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
    71李翎:《图像与佛典—藏传佛教流行的供养像式研究》(台北:空庭书苑有限公司,2007年)。
    72李翎:《观音造像仪轨》(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
    73邢莉:《观音—神圣与世俗》(北京:学苑出版社,1995年)。
    74杨铭:《吐蕃统治敦煌与吐蕃文书研究》(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8年)。
    75贡赛宁波活佛:《象藏文明初探》(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年)。
    76松巴堪钦·益西班觉:《如意保树史》(青海:甘肃民族出版社,1994年)。
    77罗文华:《龙袍与袈裟—清宫藏传佛教文化考察(上)》(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5年)
    78罗文华:《龙袍与袈裟—清宫藏传佛教文化考察(下)》(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5年)。
    79图丹.却准:《培养慈悲心:观世音菩萨相应法》(台北:橡树林出版社,2008年)。
    80张云:《上古西藏与波斯文明》(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5年)。
    81图齐:《西藏宗教之旅》(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5年)。
    82图齐:《梵天佛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83张亚莎:《西藏美术史》(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
    84陈兆复:《剑川石窟》(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59页)。
    85陈庆英:《历辈达赖喇嘛生平形象历史》(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
    86陈庆英:《藏族历史宗教研究》(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6年)。
    87罗伯特·比尔着,向红茄译:《藏传佛教象征符号与器物图解》(台北:时报文化出版社,企业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
    88阿底峡尊者着,卢亚军译:《西藏的观世音》(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1年)。
    89阿旺洛追扎巴:《觉囊派教法史》(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99年)。
    90阿旺贡噶索南:《萨迦世系史》(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2年)。
    91周秋良:《观音故事与观音信仰研究—以俗文学为中心》(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
    92林冠群:《唐代吐蕃历史与文化论集》(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年)。
    93林冠群:《唐代吐蕃史论集》(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
    94张总:《说不尽的观世音》(北京: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
    95林继富:《灵性高原—西藏民间信仰源流》(西藏: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96法尊法师:《法尊法师论文集》(台北:大千出版社,1991年)。
    97陈践、王尧: 《吐蕃文献选读》(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3年)。
    98拔塞囊着,佟锦华、黄布凡译注:《拔协》(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0年10月)。
    99周毓华、彭陟焱、王玉玲:《简明藏族史教程》(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
    100陈麟书、陈霞:《宗教学原理(新版修订本)》(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
    101恰白次旦平措:《西藏通史—松石宝串》第8页。
    102郑军、苏晓:《中国历史观音造型艺术》(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年)。
    103首都博物馆:《佛教慈悲女神:中国古代观音菩萨与蒙古族文化》(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年)。
    104南怀瑾:《观音菩萨与观音法间》(内蒙古:远方出版社,1998年)。
    105洪启嵩:《如观自在—千手观音与大悲咒的实修心要》(台北:全佛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6年)。
    106姜忠信:《观音尊像图谱》(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
    107故宫博物院:《图像与风格:故宫藏传佛教造像》(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2年)。
    108费迪南德D·菜辛着,向红笳译:《雍和宫—北京藏传佛教寺院文化探究》(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8年)。
    109洛珠加措着,俄东瓦拉翻译:《莲花生大师本生传》(青海青海人民出版社,544至579年)。
    110洛珠加措着,俄东瓦拉译:《莲花生大师本生传》(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111郑祯诚:《中国观音—妙善公主的故乡在遂宁》(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4年)。
    112格伦威德尔着,赵崇民、巫新华译:《新疆古佛寺,1905-1907年考察成果》(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113贾庆逸、祁小山:《印度到中国新疆的佛教艺术》(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年)。
    114徐建融:《观音宝相》(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
    115班班多杰:《拈花微笑—藏传佛教哲学境界》(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116班班多杰:《藏传佛教思想史纲》(上海:上海发行所,1992年)。
    117格勒、张江华:《李有义与藏学研究:李有义教授九十诞辰纪念文集》(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3年)。
    118格勒:《藏族早期历史与文化》(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
    119海瑟·噶尔美:《早期汉藏艺术》(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120谈锡永:《观世音与大悲咒》(台北:全佛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8年)。
    121康·格桑益希:《藏族美术史》(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5年)。
    122第穆,图丹晋美嘉措着,王维强译:《九世达赖喇嘛传》(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
    123堪布慈囊仁波切:《观世音菩萨妙明教示:大手印、大圆满双运修持心要》台北:橡树林文化出版社,2009年)。
    124释圣严:《观世音普萨与现代社会》(台北:法鼓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
    125黄奋生:《藏族史略》(北京:民族出版社,1985年,第45页)。
    126普陀山管理局编:《普陀山揽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127释迦仁钦德:《雅隆尊者教法史》(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2年)。
    128堪珠·贡觉丹增仁波切着,克珠群佩译:《宁玛派源流》(北京市: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
    129谢继胜、沈卫荣、廖旸:《汉藏佛教艺术研究:第二届西藏考古艺术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
    130谢继胜:《西夏藏传绘画:墨水城出土西夏唐卡研究》(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131奥雷尔·斯坦因着,姜波,秦立彦译:《发现藏经洞》(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132董志翘:《观世音应验记三种》(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
    133萨迦索南坚赞着,刘立千译:《西藏王统记》(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9月,第45页)。
    134察仓·尕藏才旦:《西藏本教》(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6年)。
    135熊文彬:《中世纪藏传佛教艺术—白居寺壁画艺术研究》(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6年)。
    136蓝吉富等:《云南大理佛教论文集》(高雄县大树乡:佛光出版社,1991年)。
    137德吉卓玛:《圣殿中的莲花·度母信仰解析》(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年)。
    138澹生堂本倪辂撰:《南诏野史》
    139噶玛降村:《藏族万年大事记》(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
    140藏学研究论丛编委会:《藏学研究论丛》第六辑(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94年)。
    141藏族简史编写组:《藏族简史》(西藏:西藏人民出版社,2000年)。
    142魏道儒:《普贤与文化》(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1 才让太:<佛教传入吐蕃的年代可以推前>,《中国藏学》2007年第3期,第3-8页。
    2 云公保太、杨爱菊:<谈谈藏传佛教中的度母形象>,《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93年第3期,第60-63页。
    3 扎巴孟兰洛卓著,王尧、陈践译:<奈巴教法史:古谭花鬘>,《中国藏学》1990年第1期。
    4 王尧: <藏文古代历史文献述略>,《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0年第2期,第11-37页。
    5 王尧: <藏译本《大唐西域记》的翻译、译者和大乘上座部等几个问题述记>, 《季羡林与二十世纪中国学术:纪念季羡林教授九十寿辰》(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308-313页。
    6 巴卧·祖拉陈哇着:<《贤者喜宴》择译二>,《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1年第1期,第1-29页。
    7 王青: <观世音信仰与相关神话的起源与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信仰与神话》(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2001年)。
    8 王连胜: <普陀观音道场之形成与观音文化东传>,《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第48-52、56页。
    9 王惠民: <敦煌千手千眼观音像>, 《敦煌学辑刊》1994年第1期,第63-79页。
    10贝逸文:<普陀山送子观音与儒家孝德观念的对话>,《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第29-32、86页。
    11贝逸文: <普陀紫竹观音及其东传考略>,《淅江海洋学院学报》第19卷第1期,2002年3月,第15-17页。
    12贝逸文:<论普陀山南海观音之形成>,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第20卷第3期,2003年9月,第26-31、76页。
    13王璞:<藏地上古史事考>,《云南社会大学》2003年第4期,第88-93页。
    14冯汉铺:<千手千眼观音圣像源流考>,《文史杂志》1996年第2期,第38-40页。
    15田悦阳:<大理白族历史上的阿咤力教>,《中国宗教》2003年第二期,第44-45页。
    16石硕: <达磨灭佛对佛教在藏区传播趋势的影响>, 《中国藏学》1996年第2期,第34-43页。
    17石硕:<聂赤赞普“天神之子入主人间”说考>,《民族研究》1998年第3期,第84-93页。
    18朱子彦:<论观音变性与儒释文化的融合>,《上海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第24-29页。
    19次仁曲杰、达瓦次仁: <新发现的西藏普兰观音碑文初考>,《雪域文化》1994年春季号,第43-48页。
    20刘玉权: <本所藏图解本西夏文《观音经》版画初探>, 《敦煌研究》1985年第3期,第41-48页。
    21刘长久:<从观音信仰说起一兼及遂宁市对观音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中华文化论坛》2004年第2期,第43-48页。
    22刘松柏:<库车古代佛教的观世音菩萨>, 《敦煌研究》1993年第3期,第35-46页。
    23孙林: <伏藏著作在藏族史学发展史上的史学价值与地位>,《西藏研究》2003年第3期,第19-29页。
    24刘彦军: <十一面观音>, 《文物春秋》2005年第3期,第75页。
    25华思文: <简论泰国观世音崇拜的兴起>, 《思想战线》1997年第2期,第84-88页。
    26孙丽: <中国人的观音信仰>, 《中国宗教》2004年第5期,第28-30页。
    27任继愈: <佛教信仰在民间的流行>, 《中国佛教史》(第三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28刘继汉: <从阎立本的杨枝观音谈观音画像的演变及其他>,《正法研究》创刊号,1999年12月。
    29安娜·玛丽·布隆多着,耿升译: <《玛尼宝训集》的掘藏师是苯教徒吗?》),《国外藏学研究译文集》第九辑(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92)。
    30闰振中: <普兰观音碑考察记>, 《西藏民族》1997年第4期,第54-57页。
    31刘惠卿:<佛经文学与六朝小说感应征验母题—以《观世音经》的盛行为考察中心>, 《湛江师范学报》2007年4月第28卷第2期,第27-30页。
    32何云: <佛教在中国民俗化初探>,《湘潭大学学报》1989年第2期,第66-70页。
    33李云晋:<云南大理的阿磋耶观音造像>, 《文博》2005年第1期,第32-35页。
    34李风珍: <试析五世达赖喇嘛与西藏政教一制>,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第12-17页。
    35李天赐: <观音信仰在东南亚华侨华人中传播的原因及其作用>, 《佛学研究》2000年,第226-231页。
    36李东红: <大理地区男性观音造像的演变——兼论佛教密宗的白族化过程>,《思想战线》1992年第6期,第58-63页。
    37李利安:<中印佛教观音身世信仰的主要内容和区别>,《中华文化论坛》 1996年第4期,第82至85页。
    38李利安: <中印佛教观音身世信仰的主要内容和区别>,《中华文化论坛》1996年第4期,第82至85页。
    39李利安: <中国汉传佛教的观音信仰体系>,《宗教哲学》1998年第1期。
    40李利安: <中国观音文化基本结构解析>, 《哲学研究》2000年第4期,第44-51,79-80页。
    41李利安: <中国观音文化基本结构解析>, 《哲学研究》2000年第4期,第44-51页。
    42李利安: <从中国民间观音信仰看中国道教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的对话>《人文杂志》2004年第1期,第16-20页。
    43李利安: <观音文化基本结构解析>,《哲学研究》2000年第4期,第40-51页。
    44李利安: <观音法门略释>, 《五台山研究》1997年第3期,第3-6、47页。
    45李利安: <观音信仰的中国化>,《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第62-68页。
    46李利安: 《观音信仰的渊源与传播》2008年6月。
    47李利安:<观音思想的组成架构与主要特点>, 《宗教哲学》1997年第1期。
    48李利安: <试论古代观音信仰的四种形态>,《南海菩萨》总第176期。
    49沙武田: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与观音经变图像>,《法音》2001年第3期,第47-54页。
    50杨学富: <回鹘观音信仰考>, 《第五届中华国际佛学会议中文论文集:《观世音菩萨与现代社会》2008年,第253-276页。
    51何贵荣: <大理国佛教崇拜的社会化现象>, 《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7年第1期,第50-54页。
    52达亮: <无限慈悲的观音菩萨>, 《人海灯》2007年2月,第37-40页。
    53杨政业: <从洱海地区的观音信仰看外域文化的影响>, 《云南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报》第24卷第3期,1992年6月,第78-85页。
    54李彩霞:<馆藏唐卡观音菩萨类赏析>,《东南文化》2004年第5期,第82-83页。
    55李翎: <十一面观音像式研究-以汉藏造像对比研究为中心>, 《敦煌学辑刊》2004年第2期,第77-88页。
    56李翎: <三叶冠观音像考>, 《中国历史文物》2003年06期,第62-66页。
    57李翎: <六字观音图像样式分析-兼论六字观音与阿弥陀佛的关系>,《美术研究》2003年第3期,第79-82页。
    58李翎: <引路菩萨与莲花手:汉藏持莲花观音像比较>,《佛学研究》2006年8月,第59-62页。
    59李翎: <水月观音与藏传佛教观音之间的关系>, 《美术》2002年第11期,第50-53页。
    60李翎: <藏密救六道观音像的辨识一一兼谈水月观音像的产生>, 《佛学研究》2004年,第271-284页。
    61李翎: <十一面观音像式研究—以汉藏造像对比研究为中心>《敦煌学轩刊》2004年第2期,总第46期,第77-84页。
    62邢康的: <尊白衣观音为家神---谈朝初期的宗教信仰>, 《内蒙古民族师范学院学报》1989年第3期,第80-85页。
    63吴棠:<白族信仰中的「观音」形象>,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三期,第63-66、84页。
    64杨燕: <管窥中国的观世音信仰>,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3月,第27卷第3期,第114-116页。
    65张小东: <中国化的观音的性别以女为主的原因初探>,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第116-120页。
    66张云: <论藏族妇女的地位>, 《西藏研究》1992年第2期, 第114页。
    67罗华庆: <敦煌艺术中的(观音普门品变)和(观音经变)>, 《敦煌研究》1987年第3期,第49-63页。
    68陈庆英: <五世达赖喇嘛与印度文化>, 《西藏大学学报》第14卷第1期,1999年2月,第上6页。
    69陈星桥:<观世音菩萨在中国>, 《法音》1996年第12期,第5-9页。
    70陈炳应:<图解本西夏文《观音经》译释),《敦煌研究》1985年第3期,第49-58页。
    71孙修身、孙晓岗:<从观音造型谈佛教的中国化),《敦煌研究》1995年第1期,第7-15页。
    72张铁山: <回鹘文《妙法莲华经·普门品》校勘与研究>, 《喀什师范学院学报》1990年第3期,第56-68页。
    73法尊: <浅谈伪经与观音信仰的中国化>, 《世界宗教文化》2004年第3期,第30-31页。
    74张鸿勋: <敦煌本《观音证验赋》与敦煌观音信仰>, 《敦煌文献论集》第290-308页。
    75张清涛: 《试论早吐蕃的观音信仰及与周边地区的关系》《敦煌研究》2005年第6期,第84-87页。
    76张楠: <云南观音考释>,《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4期,第60-63页。
    77张锡禄,蓝吉富等编: <古代白族大姓之阿叱力>,《云南大理佛教论文集》1991年,第172页。
    78段友文:<观音成因论>,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5卷第2期,。1998年4月,第14-18页。
    79侯冲:<云南阿咤力教辨识>,《世界宗教研究》1995年第4期,第74-81页。
    80若谷:<广西的观音崇拜>,《文史春秋》1995年第5期,第60-61页。
    81郑志明:<台湾观音信仰的现象分析>,《宗教哲学》第2卷第1期,1996年1月,第132-145页。
    82郑秉谦:<东方维纳斯的诞生:《观音变》初探),《东方丛刊》1998年第1期。
    83故宫博物院和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四川石渠洛须「照阿拉姆」摩崖石刻>, 《四川文物》2006年第3期,第26-30、70、100-101页。
    84南喀诺布,才让太译:<论藏族古代史的几个问题>,《中国藏学》1988年第2期,第51-63页。
    85郑筱筠:<观音信仰原因考>, 《学术探索》2001年5月,第124-127页。
    86段友文:<观音成因论>,《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5卷第2期,1998年4月,第14-18页。
    87侯冲:<云南阿咤力教辨识>, 《世界宗教研究》1995年第4期,第74-81页。
    88若谷: <广西的观音崇拜>, 《文史春秋》1995年第5期,第60-61页。
    89郑志明:<台湾观音信仰的现象分析>,《宗教哲学》第2卷第1期,1996年1月,第132-145页。
    90郑秉谦:<东方维纳斯的诞生:《观音变》初探),《东方丛刊》1998年第1期。
    91故宫博物院和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四川石渠洛须「照阿拉姆」摩崖石刻>,《四川文物》2006年第3期,第26-30、70、100-101页。
    92南喀诺布,才让太译:<论藏族古代史的几个问题), 《中国藏学》1988年第2期,第51-63页。
    93郑筱筠: <观音信仰原因考>, 《学术探索》2001年5月,第124-127页。
    94寇甲、赵晓星:<吐蕃统治时期敦煌的密教与其他信仰之关系—吐蕃统治敦煌时期的密教研究), 《敦煌研究》2008年第1期,第47-55页。
    95敖特根: <(莫高窟六字真言碣)研究), 《敦煌研究2005年第6期,第77-83页。
    96郭愉:<重返民间的「阿嵯耶观音」),《今日民族》2003年第2期,第5上52页。
    97黄年红:<浅析观世音菩萨女性化的依据>, 《社科纵横》2007年6月,总第22卷第6期,第198-199页。
    98傅光宇:<试论白族地方性开辟神话的民族特色>,《思想战线》1983年第3期,第42-48页。
    99谢佐:<我国藏传佛教的形成与藏族文化的关系>,《青海社会科学》1989年第6期,第89-94、101页。
    100黄国清:<<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偈颂的解读—汉梵本对读所见的问题>,《圆光佛学学报》第5期,第14上152页。
    101谢继胜:<川青藏交界地区藏传摩崖石刻造像与题记分析—论吐蕃时期大日如来与八大菩萨造像渊源>,《中国藏学》2009年第1期,第123至142页。
    102阙成平:<西藏选择佛教文化的历史必然性>,《文化研究》2007年第13期,第49-50页。
    103德吉卓玛:<藏族创世神话与宗教>,《中国藏学》1995年第2期,第52-56页。
    104阚延龙:<千手千眼观音的艺术特色>,《艺术百家》2003年第2期,第115-116页。
    105霍巍:<从考古材料看吐蕃与中亚、西亚的古代交通—兼论西藏西部在佛教传入吐蕃过程中的历史地位>,《中国藏学》1995年第4期,第48-63页。
    106霍巍:<关于佛教初传吐蕃传说的一个新版本—兼论藏传佛教在西域的传播>,《2世界宗教研究》2000年第4期,第37-46页。
    107霍巍:<吉隆文物古迹与蕃尼古道上古代中尼文化交流的几个问题>,《西藏研究》2000年第1期,第65-77页。
    108霍巍:<吉隆文物古迹与蕃尼道上古代中尼文化交流的若干问题)>,《西藏研究》2000年第1期,第65-77页。
    1 A.I. Vostrikov, Tibetan Historiscal Literature, Oxon: RoutledgeCurzon Press,2006.
    2 A.K Warder,Indian Buddhism, Delhi: Motilal Banarsidass Publishers, 2000.
    3 A.K. Bhattacharyya, Indian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Far Eastern Buddhist Iconography, Kolkata : K P Bagcchi Company, 2002.
    4 arenes, Pierre, La Deesse sGroi-ma (Tara): Recherhes sur la nature et le statut dune divinite du bouddhisme tibetain Louvain : Uitgeverij Peeters and Departement Orierntalistiek,1996.
    5 Benoytish Bhattacharyya,The Indian Buddhjst Iconography, New Delhi: Asian Educational Services, 1993.
    6 Beyer, Stepha, The Cult of Tara: Magic and Ritual in Tibet,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3.
    7 Bu-ston, The history of buddhism in India and Tibet, translated by E.Obermiller, Delhi:Sri Satguru Publications, 1932.
    8 Chandra Lokesh, Buddhjst Iconography (compact edition), New Delhi: 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Indian Culture and Aditya Prakashan,2006.
    9 Chun Fang Yu, Kuan-yin, NY: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01.
    10 Chutiwongs Nandana, The Iconography of Avalokitesvara in Mainland South East Asia. New Delhi: Indira Gandhi National Centre for the Arts, 2002
    11 David Gordon White, Tantra In Practice, Delhi: Montilal Banarsidass Publishers Private Limited, 2001.
    12 Day, Terence P, 'The Twenty-one Taras: Features of a Goddess-Pantheon in Mahayana Buddhism'. In Goddesses in Religions and Modern Debated, Larry Hurtado, 83-121.Atlanta:Scholars Press, 1990.
    13 Desideri, Ippolito, An Account of Tibel: the travels of lppolito Desideri of PiStola, S.J., 1712 - 1727 (London:George Routledge,1932).
    14 Donalds. Lopez, Jr. Religions of Tibet In Practice, New Delhi: Munshiram Manoharlal Publishers Pvt. Ltd, 1998.
    15 Filippo De Filippi,An accout Of Tibel, London: George Routledge & Sons, Ltd.
    16 Henk Blezer, Alerk Mcjkay, Charles Ramble Rcligion And Secular Culture In Tibet Netherlands: Brill Academic Publishers, 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 and VSP,2002.
    17 Hu Tan Theses On Tibetology In China Beijing: China Tibetology Publishing House,1991.
    18 Kelli M. Williams The Origins Of Om Manipadme Hum New York: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Albany, 2002.
    19 L. austine Waddell Tibetan Buddhism NY:Dover Publications, Inc., 1972.
    20 L. austine Waddell The Buddhism Of Tibet Or Lamaism England: W. heffer And Sons Limited,1971.
    21 Louis De La Vallee Poussin Catalogue Of The Tibetan Manuscripts From Tun-Huang In The India Office Library 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2.
    22 Matthew T. Kapstein The Tibetan Assimilation of Buddhism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23 Mullin, Glenn H., tran. Six Texts Related to the Tara Tantra by Gyalwa Gendun Drub, the First Dalai Lama (1391-1471). New Delhi:Tibet House,1980.
    24 Pal, Pratapaditya. The Art of Tibet. New York:Asia Society,1969.
    25 Ronald M. Davidson And Christian K. Wedemeyer Tribetan Buddhist Literature And Praxis - Studies in its formative period,900-1400 Netherlands:Brill Academic Publishers, 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 and VSP,2006.
    26 Samten Gyaltsen Karmay Secret Visions Of The Fifth Dalai Lama London:Serindia Publications,1998.
    27 Stephan Beyer Magic & Ritual In Tibet Delhi: Montilal Banarsidass Publishers Private Limited,2001.
    28 Steven D. Goodman, Ronald M. Davidson Tribetan Buddhism Reason and Revelation Delhi:Sri Satguru Publications,1993.
    29 Taranatha. Origin of the Tara Tantra. Trans. David Templeman. Dharamsala:Library of Tibetan Works and Archives,1981.
    30 Tove E. Neville Eleven Headed Avalokitesvara New Delhi:Munshiram Manoharrlial Publisher Pvt. Ltd.
    31 Vishwanath Prasad Varma Early Buddhism and its Origins India: Munshiram Manoharlal Publishers Pvt. Ltd,1973.
    32 Waddell, L. Austine. The Indian Buddhist Cult of Avalokita and His Consort Tara the Savioress, Illustrated from the Remains in Magadha. Journal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1894):p51-89.
    33 William Rubruck The Mission of Friar William of Rubruck His journey to the court of the Great Khan Mongke 1253-1255 tr. by Peter Jackson London:The Hakluyt Society,1990.
    34 William Woodville Rockhill The Land of the Lamas: notes of a journey through China, Mongolia and Tibet Delhi:Sri Satguru Publications, 2004.
    35 Willson, Martin. In Praise of Tara:Songs to the Saviouress. London:Wisdom,1986.
    1.铃木大拙编、大谷大学图书馆监修《北京版西藏大藏经》第8卷,东京:西藏大藏经研究会,1955-1962。
    2.铃木大拙编、大谷大学图书馆监修《北京版西藏大藏经》第30卷,东京:西藏大藏经研究会,1955-1962。
    1. 大谷大学图书馆藏《西藏大藏经甘殊尔勘同目录》京都:大谷大学图书馆,1930-1932。
    2. 大谷大学、西藏大藏经研究会编《北京版西藏大藏经总目录》东京:铃木学术财团,昭和37年(1962)。
    3. 王沂暖:《佛学词典》青海:青海民族出版社1992
    4. 丹珠昂奔、周润年、莫福山、李双剑:《藏族大辞典》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
    5. 王尧、陈庆英:《西藏历史文化辞典》西藏:西藏人民出版社、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6. 王尧:《法藏敦煌藏文文献题解目录》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
    7. 永青巴姆:《中国藏学论文数据索引1996-2004》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
    8. 任继愈:《佛教大辞典》江苏:江苏古藉出版社,2002。
    9. 民族图书馆编:《藏文典籍目录》第1-3册,北京:民族出版社,1984-1997。
    10.安世兴:《古藏文词典》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11.安世兴:《梵藏汉对照词典》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12.西北民族学院藏文教研组编:《藏汉词典》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04。
    13.宇井伯寿、铃木宗忠等编:《德格版·西藏大藏经总目录》台北:华宇出版社,1985。
    14.吴汝钧:《佛教大辞典》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1995。
    15.佛陀教育基金会:《藏文字典》台北,财团法人佛陀教育基金会,2004。
    16.东嘎·洛桑赤列:《论西藏政教合一制度·藏文文献目录学》陈庆英译,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1。
    17.东嘎·洛桑赤列编:《东嘎藏学大辞典》(藏文),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2。
    18.金雅声、郭恩:《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藏文文献》第一至九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19.林光明、林怡馨编:《梵汉大辞典》台北:嘉丰出版社,2005。
    20.星云法师:《佛光大辞典》高雄:佛光出版社,1988。
    21.马学仁:《汉藏对照佛学词典》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07。
    22.索朗降村:《藏文辞典》西藏:西藏人民出版社,2008。
    23.张怡荪:《藏汉大辞典》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24.陈观胜、李培茱:《中英佛教词典》北京:外文出版社,2005。
    25.黄显铭:《藏汉对照西藏大藏经总目录》西宁:青海民族出版社,1993。
    26.新编藏文字典编写组:《新编藏文字典》青海青海民族出版社,2006。
    27.刘洪记、孙雨志:《中国藏学论文数据索引1872-1995》北京,中国藏学出版 社,1999。
    28.觉顿·仁钦札西:《丁香帐:藏文古今词语辨析》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
    29.藏汉大词典编写组:《藏汉佛学词典》四川:四川民族出版社,1993。
    30.榊亮三郎:《梵藏汉和四译对校<翻译名义大集>》京都:真言宗京都大学出版,大正五年(1916年)五月
    31. Melvyn C. Goldstein English-Tibetan Dictionary of Modern Tibetan Dharamsala:Library of Tibetan Works and Archives,1999.
    32. Melvyn C. Goldstein The New Tibetan English Dictionary of Modern Tibetan New Delhi:Munshiram Manoharlal Publishers,2001.
    33. H. A. Jaschke A Tibetan-English Dictionary(Compact Edition)Kyoto:Rinsen Book Co.2008.
    34. Sarat Chandra Das A Tibetan-English Dictionary Delhi:Sri Satguru Publications,2001.
    35. Helmut Eimer The Early Mustang Kanjur CtatlogueWien:Arbeitskreis fur Tibetische und Buddhistische Studien Universitat Wien,1999.
    36. Louis de la Vallee Poussin Catalogue of the Tibetan Manuscripts from Tun-Huang in the India Office Library with an Appendix on the Chinese Manuscripts by Kazuo Enoki,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for the Commonwealth Relations Office,1962.
    37. Jacob Dalton & Sam van Schaik Tibetan Tantric Manuscripts from Dunhuang:A Descriptive Catalogue of the Stein Collection at the British Library Leiden:Brill,200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