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高等教育专业结构改革的历史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高等教育专业结构是基于学科的发展和社会职业分工,而形成的高等教育不同学科门类及其内部各专业之间的组合方式及比例关系。专业结构因国别不同和时期不同而呈现出差异性。(现阶段我国的高教专业结构依据大的学科门类可划分为工科、农科、林科、医科、师范、文科、理科、财经、政法、管理、体育和艺术共12科,而在每一科中又进一步分为许多具体的专业)高等教育专业结构是关乎高等教育系统全局性的,又带有根本性的基本建设工程。因为,从高教系统内部关系考察,高等教育实施专业教育,即按专业类别培养人才的特点,决定了高教专业结构合理性关乎高教系统的兴衰;从高教系统与外部环境的关系考察,高教专业结构的合理与否直接决定了高教系统能否为社会(劳动力市场)输送一定比例的各类优秀专业人才,以确保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鉴于专业结构合理与否主要体现在专业设置上,即在高等学校中设置哪些从事高深专门知识教与学活动的基本单位,因此,根据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发展水平等因素之特点,积极调整改革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使其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整体需求,这就成为诸多高教研究者、决策者们面临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回顾新中国建国以来50余年高教专业结构(高校专业设置)改革历程,其中固然有不少成绩与经验,然而由于其指导方针的偏颇、决策的失误,以及忽视专业结构自身调整改革机制的建设与完善等原因,而对高教事业发展所造成的重大损失也历历在目。鉴于此,对建国以来高等教育专业结构改革历程作一回顾与反思,总结其经验和教训,将为当前高教专业结构改革的理性重建提供借鉴。
     本文内容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概述。首先,对研究所涉及的一些基本概念范畴给以一定的界说,尤其是一些至今尚无完全定论的概念,从与本论文研究问题的一致性前提出发给以界定。其次,以系统科学理论的基本原理建构出高教专业结构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框架,以作为本论文开展分析研究的理论基础之一。
     第二部分:历史回顾。运用历史研究法再现出新中国建国以来高等教育专业结构调整改革的历程。对不同历史阶段专业结构改革资料做系统梳理,并对每一阶段所呈现的成绩与问题给予评价。
     第三部分:理性反思。在对专业结构改革作历史回顾的基础上,跳出思维的常模,以一种理性的眼光来透视我国高等教育专业结构改革问题,即具体从专业
    
    结构改革的指导思想、实施模式、运行机制三个层面展开分析,以揭示出作用于
    新中国专业结构改革历程的深层次的原因与机理。
     第四部分:比较借鉴。基于以上研究,并吸收高教专业结构改革国际比较研
    究的成果,为未来中国高教专业结构改革愈益趋于理性之路提供国内外的有益经
    验。
The major structure of higher education, determined by the academic development and the professional structure of the society, is the constitutions and ratios of different kinds of higher educational majors as well as that of different kind of "sub-majors" within one major. Major structure of higher education is not the same when it appeared in different countries or on different time periods. At present, the major structure of our nation contains twelve major groups: engineering, agriculture, forestry, medical, teacher education, liberal arts, science, economy and finance, politics, management, physical education, arts; and each major group has several "sub-majors" within itself. Major structure of higher education has a general as well as a fundamental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igher education systems, since from the inside perspective, we say, the education, which is the determinant of the rule that the rationality of the major structure of the higher education plays a crucial role on
     the smooth growth of the high education cause; and from the outside perspective, the rationality on higher major structure in one country would influence greatly on that of country's professional personnel structure, which in turn plays a important role on that country's economy as well as the development of other aspects. Since the rationality of higher major structure determined mainly by the curriculum installment of the universities and institutes, it is a long-termed and arduous responsibility for researchers and policy-makers on higher education field to adjust the major structure by changing the curriculum install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continuously 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hole society. Looking back the reform courses of higher education major structure on our country in the past 50 years, one can find frailties in its leading principles, its policies, as well as its inside reform and adaptation mechanisms, which has already impaired the smooth progress of our nation's
    higher education cause in the past. Thus a rethink of that reform process of the past would give help to our contemporary higher education major structure reform. This article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the introductory. It gives explanation to some basic definitions and categories that are relevant to this thesis. It also use basic principles in systematic science to construct the correlationship of major structure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its outer environment, which can be used as one of the fundamental theoretical basis in this thesis.
    The second part is the history as well as evaluation of the higher education major structure reform in China froml949untill now.
    The third part is a rational rethinking of the major structure reform process, which deal mainly with the rationality of the guiding line, the practicing pattern, as well as the working mechanisms of the reform..
    The fourth part is a comparative research on that issue. It bases on the above research result and absorbs the international research fruit of the major structure's reform to give help to that of the contemporary practices.
引文
[1] 瞿保奎,《中国教育研究新进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
    [2] 阎光才,《识读大学:组织文化的视角》,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12月。
    [3] 齐亮祖,刘敬发,《高等教育结构学》,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6年3月。
    [4] 赵文华,《高等教育系统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2月。
    [5] 沈禄赓,《系统科学概要》,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1月。
    [6] 潘懋元,《新编高等教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3月。
    [7] 卢晓中,《当代世界高等教育理念及对中国的影响》,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10月。
    [8] 田建国,《高等教育学》,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5月。
    [9] 贺国庆,华筑信,《国外高等学校课程改革的动向和趋势》,河北大学出版社,1999年11月。
    [10] 闵维方,《高等教育运行机制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6月。
    [11] 陈学飞,《高等教育国际化:跨世纪的大趋势》,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年11月.。
    [12] 房剑森,《高等教育发展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月。
    [13] 叶立群,《高等教育》学,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9月。
    [14] 方晓东,李玉非,毕诚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纲》,海南出版社,2002年3月。
    [15] 郝维谦,龙正中,《高等教育史》,海南出版社,2000年7月。
    [16] 姚启和,《高等教育管理史》,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
    [17] 熊志翔等,《高等教育制度创新论》,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8月。
    [18] 陈列,《市场经济与高等教育—一个世界性的课》题,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3月。
    [19] 潘懋元,《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9月。
    [20] 薛天祥,《高等教育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4月。
    [21] 袁振国,《教育政策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1月。
    [22] 高奇,《中国高等教育思想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11月。
    [23] 张瑞潘,王承绪,《中外教育比较史纲(近代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8月。
    [24] 张瑞潘,王承绪,《中外教育比较史纲(现代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8
    
    
    [25] 谢安邦,《比较高等教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
    [26] 唐玉光,房剑森,《高等教育改革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
    [27] 郝克明,《当代中国教育结构体系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12月。
    [28] 顾明远,《中国教育大系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教育(下)》,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7月。
    [29] 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新中国教育行政管理五十年》,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9月。
    [30] 杨汉清,韩骅,《比较高等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10月。
    [31] 陈学飞,汪永铨,《中国高等教育研究50年(1949-1999)》,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10。
    [32] 胡建华,现代中国大学制度的原点,50年代初期的大学改革,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
    [33] 国家教育委员会高等教育司编,《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大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6月。
    [34] 何东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82),海南出版社,1988年月。
    [35] 张健主编,《中国教育年鉴》(1982-1984),湖南教育出版社,1986年12月。
    [36] 李键主编,《中国教育年鉴1989年》,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8月。
    [37] 朱育理主编,《中国教育年鉴1990年》,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10月。
    [38] 李键主编,《中国教育年鉴1991年》,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10月。
    [39] 李键主编,《中国教育年鉴1992年》,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11月。
    [40] 张保庆主编,《中国教育年鉴1993年》,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8月。
    [41] 张保庆主编,《中国教育年鉴1993年》,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8月。
    [42] 张保庆主编,《中国教育年鉴》(1994),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1月。
    [43] 张保庆主编,《中国教育年鉴1995~,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6月。
    [44] 张保庆主编,《中国教育年鉴1996年》,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8月。
    [45] 郑树山主编,《中国教育年鉴1997年》,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8月。
    [46] 郑树山主编,《中国教育年鉴1998年》,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1月。
    [47] 郑树山主编,《中国教育年鉴》(1999),人民教育出版社,199年12月。
    [48] 郑树山主编,《中国教育年鉴2000年》,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11月。
    [49] 张健主编,《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年9月。
    
    
    [1] “专业结构调整”课题组,对煤炭高等学校专业结构调整的思考,煤炭高等教育,1995,3,84-88。
    [2] 王忠良,戴洪生,陈忠辉,主动适应农村经济 合理高速专业结构,职教论坛,1995,9,18-19。
    [3] 岑建君,英国高校校内管理机制改革动态,中国高等教育,1996,5,47-48。
    [4] 胡楚银,适应市场经济加快专业调整,机械职业教育,1996,4,14。
    [5] 赵居礼,改革专业结构适应市场需求,机械职业教育,1996,10,9-10。
    [6] 龚竹青,蒋建湘,积极探索理工科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新路子,中国高等教育,1996.Z1.51-52。
    [7] 黄国勋,俞曙霞,地方综合大学专业结构优化的理论探索,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6.27-32。
    [8] 许慈如,黎清林,关于优化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开放教育研究,1997,3,35-38。
    [9] 张国祥,任永利等,高等教育结构适应产业结构变化,广西高教研究,1998,3,27-29。
    [10] 卢小珠,对专业结构优化的几点认识,文本高教研究,1998,3,30-32。
    [11] 姚玉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研究,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哲社版),1999,4.78-81。
    [12] 朱丹,试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高等教育改革,四川三峡学院学报,1999,5,63-65。
    [13] 傅佐琴,信息时代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变革,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1999,6,29-30。
    [14] 杨建梅,优化专业结构主动适应新世纪经济的发展,高等农业教育,2000,12,73-74。
    [15] 曹力,高等学校中目标定位与专业结构高速研究主报告,广西高教研究,2000,5,2-11。
    [16] 曹方,高等学校办学目标定位的内涵与专业结构优化之意义,广西高教研究,2000,5,12-16。
    [17] 徐建平,梁金城,广西高校办学目标定位与专业结构现状的调查与分析,广西高教研究,2000,5,25-36。
    [18] 易敏,高校扩招与专业结构改革刍议,广州大学学报,2000,10,16-19。
    [19] 东永宏,崔德贵,程顺之,论谈高等师范院校生存的危机与出路,黑龙江高校研
    
    究,2000,1,47-49。
    [20] 张文修,王琳,高等学校学科结构调整的目标与方法,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56-58。
    [21] 赵庆平,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探析,煤炭高等教育,2001,6,15-17。
    [22] 王明伦,高等职业教育结构及其优化,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1,3,17-19。
    [23] 丁黎光,调整机制专业结构的探索与实践,广西高教研究,2002,3,79-81。
    [24] 刘拓,陈秀平,拓宽专业口径,优化专业结构,培养社会有用人才,交通高教研究,2002,1,27-30。
    [25] 黎明,高校扩招后毕业生就业工作之若干思考,教育导刊,2002,7(上半月),40-41。
    [26] 张文剑,陈复华等,教育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的关联分析,教育与经济,2002,1,36-40。
    [27] 王顶柱,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构建新的多元人才培养模式,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6,1-4。
    [28] 封小超,加强专业结构调整,促进高校跨越式发展,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9,83-86。
    [29] 刘振天,杨雅文,进一步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深化学科专业管理体制改革,现代大学教育,2002,5,45-48。
    [30] 郭必裕,试析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高校结构调整之基本动因,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2,2,88-92。
    [31] 王恩华,俄罗斯现行高等教育结构研究,现代教育科学,2003,4,76-78。
    [32] 袁旭,学科专业立体结构调整模式及运行机制初探,中国高等教育,2003,11,43。
    [33] 方丽,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调整,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6,5-9。
    [34] 童占荣,安莉,谈学科专业的改革与调整,安教育学院学报,2002,2,11-12。
    [35] 佘惠先,哈佛大学扩展通才教育学位课置设置研究,外国教育研究,2000,6,51-52。
    [36] 袁韶莹,21世纪初叶世界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基本趋势,外国教育研究,2000,8,54-58。
    [37] 詹鑫,八、九十年代英国高等教育的市场化与大众化改革,外国教育研究2000,8,59-63。
    [38] 黄日强,许惠清,能力本位职业教育的特征,外国教育研究,2000,10,56-58。
    
    
    [39] 方彤,美国校企联合面面观,外国教育研究2000,10,59-64。
    [40] 黄建如,适时调整高等教育结构以应社会发展之需要——东南亚国家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经验,外国教育研究,2002,7,44-46。
    [41] 日本大学与产业界的合作途径,袁韵莹,任君庆,外国教育研究,2002,8,50-52。
    [42] 侯威,许明,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机制的国际比较,外国教育研究,2002,10,43-47。
    [43] 徐朔,郭扬,战略调整规范化企业参与: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发展改革的三大特点,教育发展研究,2002,2,56-58。
    [44] 龚怡祖,大学专业设置模式探悉 教育发展研究2001、11,72-73。
    [45] 王冰,孙绍荣,浅议高等学校专业设置的宏观调控原则,机械工业高教研究,2000,3,73-76。
    [46] 吴怡祖,大学专业设置模式探悉 教育发展研究2001、11,72-73。
    [46] 吴忠魁 论知识经济与九十年代日本大学的科研,比较教育研究1999.5第7页。
    [1] (美)德里克·博克著,徐小洲,陈军译《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12月。
    [2] (加)约翰·范德格拉夫等编著,王承绪,徐辉等译,《学术权力——七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比较》,浙江教育出版社,1989年6月。
    [3] (美)约翰·S·布鲁贝克,著,王承绪,郑继伟等,译,《高等教育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年7月。
    [4] (美)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著,徐辉,陈晓菲,著,《现代大学论——英美德大学研究》,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12月。
    [5] (美)伯顿·克拉克,主编,王承绪,徐辉,郑继伟,张维平,张民选,译,《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浙江教育出版社。
    [6] (英)迈克尔·夏托克编,王义端译,高等教育的结构和管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6月。
    [7] (美)菲利普·G·阿特巴赫,《比较高等教育》符娟明,陈树清译,文化教育出版社出版,1985年5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