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汉代画像与画像墓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中国西南地区是汉代南方唯一盛行画像墓的地区。本文研究对象,即以四川盆地为主,并包括四川、重庆、贵州北部和云南北部等地区百余年来所发现的汉代画像和画像墓(包括少量蜀汉和西晋的)。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第一部分:笔者在对这一地区现存画像实物进行全面实地考察、摹绘,以及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本地区历年发现的有关资料,按照画像坟丘(砖、石室)墓、画像崖墓、画像石棺、画像石阙等不同类型,以墓葬为单位进行整理,同时对这些画像内容重新进行逐一考证。
     第二部分:对本地区汉代画像与画像墓进行整体地综合研究。研究涉及:画像内容分类、画像的内容组合与主题、画像的制作与画面构成、画像的艺术特点与成就、画像所反映的区域文化特征、画像与神仙方术、画像与早期道教和早期佛教、画像墓的分布与分区、画像墓的年代与分期、画像墓的渊源与兴衰原因、画像墓的墓制与葬俗、画像墓的使用集团与阶层等。
     无论是逐一考证还是整体研究,本文都始终是把画像作为画像墓的一个组成部分和一种丧葬文化现象来把握,并充分考虑到画像在墓葬中出现的基本含义和功能,以及它与墓葬其他部分的相互关系。因此,本文的重点是以画像为主要对象,把画像墓作为一个完整的单位来进行综合性研究。在研究中既注意到西南地区与其他地区的画像和画像墓的关系,又注意到西南地区汉代文化的区域性特征,以及本地区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稻作文化背景。
     汉文化的区域性研究,是汉代考古学的重要课题之一,而目前对这方面的研究尚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本研究即是在这方面所做的一种尝试,同时也希望能引起人们对这一领域的更加关注。
In Chinese history, to decorate the tombs with pictures is most prevalent in Han dynasty. Southwest China is the only area in southern China that the decorated tombs prevailed. The main study object in this book is Han dynasty's pictures and decorated tombs that were discovered mainly in Sichuan Basin in the past hundred years, which include findings in Sichuan Province, Chongqing City, northern Guizhou Province and northern Yunnan Province. The time of some tombs are late to Shuhan and West Jin periods. The tombs bears vivid lo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re are different types include decorated brick tomb, stone relief tomb, pictured cliff tomb, pictured sarcophause and pictured stone watchtower etc.
    Basically, there are two parts in this book.
    In the first part, the author firstly did field survey and copied the pictures that still remain in southwest area. Then, having based on the study of the formers, sum up the data of the pictures and decorated tombs systemically, while divided them into different types as decorated cemetery tomb, decorated cliff tomb, pictured sarcophause, decorated watchtower and studied every tomb as single unit. The author also did textual research.
    In the second part, the author studied Han dynasty's pictures and decorated tombs holistically and synthetically. The study includes types of the pictures, the theme and combination of the pictures, the methods of how to made the pictures, the forms of the pictures, the art characters and achievements of the pictures, sorcery and the pictures, early Daoism and Buddhism and the pictures, the district and distribution of the decorated tombs, the date and the time of the decorated tombs, the origin of the decorated tombs, the rise and the
    
    
    downfall of the decorated tombs, the shape and the bury customs of the decorated tombs, the owner and which class they belongs to of the decorated tombs.
    No matter the textual research or the holistically study, the pictures are always treated as one part of the decorated tombs and a phenomenon of the bury customs. The author adequately understands the basic meaning and the function of the pictures in the tombs and studied the pictures with other part of the tombs. Therefore, in the book the pictures are the main study role and the decorated tombs are studied as a whole. The author not only pays attention to the connections of the pictures and decorated tombs in southwest area and other places all over China, but also understands the local characteristics of Han culture in southwest area well, as well as the background of the long history tradition and rice planting culture of this area. To study area archaeological cultures in Han dynasty in different area, which is also called area culture of Han culture,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tasks of Han dynasty's archaeology, even though it is not regarded adequately. The study in this book is an attempt in this field,
    and the author intent to arouse the attention of others.
引文
考古专集报告、图录
    闻宥:《四川汉代画像选集》,群联出版社,1955年。
    南京博物院、山东省文物管理处编:《沂南古画像石墓发掘报告》,文化部文物管理局,1956年。
    重庆市博物馆编:《重庆市博物馆藏四川汉代画像选集》,文物出版社,1957年。
    迅冰:《四川汉代雕塑艺术》,中国古典艺术出版社,1959年。
    刘志远:《四川汉代画像砖艺术》。
    洛阳区考古发掘队:《洛阳烧沟汉墓》,科学出版社,1959年。
    四川省博物馆:《四川船棺葬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60年。
    湖南省博物馆:《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文物出版社,1973年。
    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编著:《和林格尔汉墓壁画》文物出版社,1978年。
    南充地区文化局、重庆市博物馆编:《嘉陵江南充地区河段考古调查纪实》,1979年。
    高文编:《四川汉代画像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高文编:《四川汉代画像石》,巴蜀书社,1987年。
    常任侠主编:《中国美术全集·绘画编·画像石画像砖》第18册,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年。
    高文、高成刚编:《四川历代碑刻》,四川大学出版社,1990年。
    南京博物院编:《四川彭山汉代崖墓》文物出版社,1991年。
    重庆市文化局、重庆市博物馆徐文彬、谭遥、龚廷万、王新南编著:《四川汉代石阙》,文物出版社,1992年。
    高文、高成刚编著:《中国画像石棺艺术》,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
    高文编:《四川汉代石棺画像集》,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
    考古报告、简报
    郭沫若:《关于发现汉墓的经过》,《说文月刊》三卷4期,1941年。
    任乃强:《芦山新出土汉石图考》,《康导月刊》第四卷6、7期,1942年。
    芩家梧:《四川蛮洞发掘记》,《民族学研究集刊》第六集,1948年。
    沈仲常:《重庆江北相国寺的东汉砖墓》,《文物参考资料》1955年3期。
    石光明等:《四川彰明常山村崖墓清理简报》,《考古通讯》1955年5期。
    于豪亮:《记成都扬子山一号墓》,《文物参考资料》1955年9期。
    徐鹏章:《成都站东乡汉墓清理记》,《考古通讯》1956年1期。
    李复华、曹丹《乐山汉代崖墓石刻》,《文物参考资料》1956年5期。
    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四川新繁清白乡东汉画像砖墓清理简报》,《文物参考资料》1956年6期。
    四川省文管会:《在四川德阳县收集的汉画像砖》,《文物参考资料》1956年7期。
    
    
    沈仲常:《成都扬子山的晋代砖墓》,《文物参考资料》1957年7期。
    陶鸣宽、曹恒钧:《芦山县的东汉石刻》,《文物参考资料》1957年10期。
    刘志远:《成都天回山崖墓清理记》,《考古学报》1958年1期。
    沈伸常:《四川昭化宝轮院南北朝时期的崖墓》,《考古学报》1959年2期。
    郭立中:《四川焦山、魏家冲发现汉代墓葬》,《考古》1959年8期。
    甘博文:《甘肃武威雷台东汉墓清理简报》 ,《文物》1972年2期。
    云南省博物馆:《云南江川李家山古墓群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2年2期。
    湖南省博物馆:《新发现的长沙战国楚墓帛画》,《文物》1973年7期。
    内蒙古文物工作队、内蒙古博物馆:《和林格尔发现一座重要的东汉壁画墓》,《文物》1974年1期。
    谢雁翔:《四川郫县犀浦出土的东汉残碑》,《文物》1974年4期。
    山东省博物馆、苍山县文化馆:《山东苍山元嘉元年画像石墓》,《考古》1975年2期。
    李复华、郭子游:《郫县出土东汉画像石棺图象略说》,《文物》1975年8期。
    重庆市博物馆、合川县文化馆:《合川东汉画像石墓》,《文物》1977年2期。
    洛阳博物馆:《洛阳西汉卜千秋壁画墓发掘简报》,《文物》1977年6期。
    四川省博物馆、郫县文化馆:《四川郫县东汉砖墓的石棺画像》,《考古》1979年6期。
    丁祖春:《大邑马王坟汉墓》,《考古》1980年1期。
    四川省博物馆:《四川新都县发现一批画像砖》,《文物》1980年2期。
    重庆市博物馆陈丽琼:《四川武胜匡家坝汉代砖窑试掘记》,《考古与文物》1980年2期。
    成都市文物管理处:《四川成都曾家包东汉画像砖石墓》,《文物》1981年10期。
    荥经古墓发掘小组:《四川荥经古城坪秦汉墓葬》,《文物资料丛刊》第四辑,文物出版社,1981年。
    四川省博物馆,青川县文化馆:《青川县出土秦更修田律木牍四川青川县战国墓发掘简报》,《文物》1982年1期。
    兰峰:《四川宜宾县崖墓画像石棺》,《文物》1982年7期。
    四川省文管会:《四川彭县义和公社出土汉代画像砖简介》,《考古》1983年10期。
    梁文骏:《四川郫县东汉墓门石刻》,《文物》1983年5期。
    刘志远遗作:《成都昭觉寺汉画像砖墓》,《考古》1984年1期。
    四川大学考古实习队等:《四川宜宾黄伞崖墓调查及清理简报》,《考古与文物》1984年6期。
    四川省文管会、雅安地区文化馆、荥经县文化馆:《四川荥经县曾家沟战国墓群第一、二次发掘》,《考古》1984年12期。
    敖天照:《广汉县出土一批汉画像砖》,《四川文物》1985年4期。
    四川大学考古专业七八级实习队、长宁县文化馆:《四川长宁“七个洞”东汉纪年画像崖墓》,《考古与文物》1985年5期。
    四川省文管会:《四川忠县涂井蜀汉崖墓》,《文物》1985年7期。
    四川省博物馆、新都县文管所:《新都县马家山崖墓发掘简报》,《文物资料丛刊》第九集,文物出版社,1985年。
    黄泗亭:《贵州习水县发现的蜀汉岩墓和摩崖题记及岩画》,《四川文物》1986年1期。
    
    
    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涪陵地区文化局:《四川涪陵三堆子东汉墓》,《文物资料丛刊》第10辑,文物出版社,1987年。
    李中华:《新津县东汉崖墓的画像石棺》,《成都文物》1988年1期。
    张德全:《新都县发现汉代纪年砖画像砖墓》,《四川文物》1988年4期。
    崔陈:《江安县黄龙乡魏晋石室墓》,《四川文物》1989年1期。
    彭山县文管所帅希彭:《四川彭山出土的汉代画像砖》,《考古与文物》1989年3期。
    薛登:《汤家河崖墓初识》,《成都文物》1989年3期。
    王启鹏、王孔智:《中江县玉桂乡东汉崖墓清理简报》,《四川:生物》1989年5期。
    乐山市文化局:《四川乐山麻浩一号崖墓》,《考古》1990年2期。
    尔太:《我市发现三国时期画像砖墓》,《成都文物》1990年2期;
    四川省文管会等:《四川武隆县江口镇汉墓清理简报》,《考古与文物》1990年6期。
    成都市博物馆考古队:《成都市1990年田野考古工作纪要》,《成都文物》1991年1期。
    帅希彭:《彭山近年出上的汉代画像砖》,《四川文物》1991年2期。
    绵阳博物馆何志国:《四川绵阳何家山2号崖墓清理简报》,《文物》1991年3期。
    凉山州博物馆:《四川凉山西昌发现东汉蜀汉墓》,《考古》1991年5期。
    马幸辛:《达县市曹家梁东汉墓清理简报》,《四川文物》1991年6期。
    成都市博物馆刘雨茂:《成都凤凰山发现一座汉代砖室墓》,《文物》1992年1期。
    乐山市崖墓博物馆:《四川乐山市沱沟嘴东汉崖墓清理简报》,《文物》1993年1期。
    郭凤武、唐国富:《芦山芦阳镇汉墓清理简报》,《四川文物》1993年4期。
    郑伟:《汉代画像石棺墓清理记》,《成都文物》1994年2期。
    黄中幼、张荣华:《江津沙河发现东汉纪年崖墓》,《四川文物》1994年4期。
    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一九九四年成都市田野考古工作概况》,《成都文物》1995年2期。
    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丰都县文物管理所:《丰都县汇南两汉六朝墓发掘简报》,《四川考古研究论文集》(《四川文物》增刊),1996年。
    四川大学考古专业82级研究生实习小组:《四川乐山纪年崖墓调查报告》(待发表)。
    专著
    郑德坤:《四川古代文化史》,华西大学博物馆,1946年。
    闻一多:《闻一多全集》甲集,开明书店,1948年。
    王状弘:《增补校碑随笔》,上海书画出版社,1981年。
    李发林著:《山东汉画像石研究》,齐鲁书社,1982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新中国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文物出版社,1983年。
    刘志远、余德章、刘文杰著:《四川汉代画像砖与汉代社会》,文物出版社,1983年。
    吴曾德:《汉代画像石》,文物出版社,1984年。
    陈履生:《汉画主神研究》,紫禁城出版社,1987年。
    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
    罗开玉:《四川通史》(第二册),四川大学出版社,1993年。
    周到、王晓:《汉画——河南汉代画像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
    
    
    信立祥:《中国汉代画像石研究》,文物出版社,2000年。
    李凇:《论汉代艺术中的西王母图像》,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
    论文
    商承祚:《四川新津等地汉崖墓砖墓考略》,《金陵学报》第十卷1、2期,1940年。
    常任侠:《重庆附近发现之汉代崖墓与石阙研究》,《说文月刊》二卷2期,1940年。
    常任侠:《重庆附近之汉代三种墓葬》,《说文月刊》三卷4期,1941年。
    杨枝高:《四川崖墓考略》,《华文月刊》1卷第6期,1942年。
    卫大法师(卫聚贤):《重庆的汉墓》,《旅行杂志》第十九卷1期,1945年。
    于豪亮:《几块画像砖的说明》,《考古通讯》1957年4期。
    罗福颐:《芗他君石料祠堂题字解释》,《故宫博物院院刊》总二期,1960年。
    冯汉骥:《四川的画像砖墓及画像砖》,《文物》1961年11期。
    陈明达:《汉代的石阙》,《文物》1961年12期。
    蒙文通:《略论<山海经>的写作时代及其产生地域》,《中华文史论丛》第一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62年。
    刘志远:《汉代市井考——说东汉市井画象砖》,《文物》1973年3期。
    俞伟超、李家浩:《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漆器制地诸问题——从成都市府作坊到蜀郡工官作坊的历史变化》,《考古》1975年6期。
    石钟健:《四川悬棺葬》,《凉山彝族奴隶制研究》1979年1期。
    沈仲常:《“告贷图”画象砖释疑》,《考古》1979年6期。
    林向:《中国悬棺葬学术讨论会纪要》,《文物》1981年8期。
    罗二虎:《四川崖墓开凿技术试探》,《四川文物》1987年2期。
    袁曙光:《王孝渊墓碑画像石及其历史地位》,《汉代画像石研究》,文物出版社,1987年。
    罗二虎:《四川崖墓的初步研究》,《考古学报》1988年2期。
    罗二虎:《三台郪江崖墓初探》,《四川文物》1988年4期。
    赵殿增、袁曙光:《“天门考”兼论四川汉画像砖(石)的组合与主题》,《四川文物》1990年6期。
    罗伟先:《“社稷亭”画像砖试探》,《成都汉代画像砖(石)资料选集》,成都市博物馆编,1990年;
    张肖马:《四川汉代石阙与“阙”画像砖浅论》,《成都汉代画像砖(石)资料选集》,成都市博物馆编,1990年。
    燕生东、刘智敏:《苏鲁豫皖交界区西汉石椁墓及其画像石的分期》,《中原文物》1995年1期。
    冯修齐:《“桑间野合”画像砖考释》,《四川文物》1995年3期。
    王仁湘:《汉画芝草小识——从四川出土的画像砖画像石谈起》,《四川考古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96年。
    重庆巫山县文物管理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三峡工作队:《重庆巫山县东汉鎏金铜牌饰的发现与研究》,《考古》1998年12期。
    罗二虎:《中国初期佛教与西南地域文化圈》,《世界文化与佛教——山田明尔教授还历
    
    纪念论文集》(山田明尔编),日本永田文昌堂,2000年。
    罗二虎:《汉代画像石棺研究》,《考古学报》2000年1期。
    罗二虎:《四川汉代砖石室墓的初步研究》,《考古学报》2001年4期。
    古代文献
    《山海经》(袁珂:《山海经校注》,巴蜀书社,1993年。)。
    《诗经》(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影印),中华书局,1980年。)。
    《尚书》(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影印),中华书局,1980年。)。
    《礼记》(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影印),中华书局,1980年。)。
    《荀子》(《诸子集成》第二册,世界书局版,中华书局,1954年。)。
    《周礼》(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影印),中华书局,1980年。)。
    《易》(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影印),中华书局,1980年。)。
    《列子》(《诸子集成》第三册,世界书局版,中华书局,1954年。)。
    《庄子》(《诸子集成》第三册,世界书局版,中华书局,1954年。)。
    司马迁:《史记》(标点本,中华书局,1959年。)。
    《淮南子》(《诸子集成》第七册,中华书局,1954年。)。
    贾谊:《惜誓》(《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汉文》,中华书局,1958年。)。
    《蜀王本纪》(清·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汉文》卷五三,中华书局,1958年。)。
    王褒:《僮约》(严可均校集:《全上古三代秦汉六朝文》卷四十二,中华书局,1958年。)。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
    班固:《汉书》(标点本,中华书局,1962年)。
    王充:《论衡》(《诸子集成》第七册,世界书局版,中华书局,1954年。)。
    王延寿:《鲁灵王殿赋》(《文选》卷十一)。
    《白虎通德论》(《四部丛刊》初编第74册,商务印书馆1926年版,上海书店重印,1989年。)。
    《易林》(《文渊阁四库全书》(景印)子部一一四,数术类,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葛洪:《西京杂记》(《古小说丛刊》,中华书局,1985年)。
    葛洪:《抱朴子》(《诸子集成》第八册,世界书局版,中华书局重印,1954年。)。
    《玄中记》(《文渊阁四库全书》(景印)子部二0七,类书类,901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汉官六种·汉官仪》(《四库备要》史部,中华书局,1936年。)。
    《盐铁论》(《诸子集成》第七册,世界书局版,中华书局,1954年。)。
    《孝经》(安居香山、中村璋八辑:《纬书集成》,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
    《太平经》(王明:《太平经合校》,中华书局,1960年。)
    张衡:《西京赋》(见《文选》,《文渊阁四库全书》(景印)集部二六八,总集类,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
    《广雅》(《文渊阁四库全书》(景印)经部二一五,小学类,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陈寿:《三国志》(标点本,中华书局,1959年。)。
    《神异经》(《说库》,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
    《诗含神雾》(安居香山、中村彰八辑:《纬书集成》,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
    应邵:《风俗通义》(王利器:《风俗通义校注》,中华书局,1981年。)
    王嘉:《拾遗记》(《文渊阁四库全书》(景印)子部三四八,小说家类,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世本·作篇》(茆泮林辑本,见王云五主编:《丛书集成初编》3700册,商务印书馆,1937年。)。
    张华:《博物志》(范宁:《博物志校证》,中华书局,1980年。)。
    郭义恭:《广志》(《说郛》宛委山堂本。见陶宗仪等编:《说郛三种》第六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常璩:《华阳国志》(刘琳:《华阳国志校注》,巴蜀书社,1984年。)。
    范晔:《后汉书》(标点本,中华书局,1965年。)
    郦道元:《水经注》(王国维校:《水经注校》,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
    沈约:《宋书》(标点本,中华书局,1974年。)。
    干宝:《搜神记》(唐代句道兴本,见《四经堪丛书初集》。)。
    洪适:《隶释》(《四部丛刊三编》30册,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上海书店重印,1985年。)。
    洪兴祖《楚辞补注》(中华书局,1983年。)。
    《嘉定府志》(清同治三年修)。
    《新繁县志》(1946年修)。
    国外文献
    [法国]色伽兰著、冯承均译:《中国西部考古记》(尚志学会丛书),商务印书馆出版,1930年(其正式报告《汉代墓葬艺术》1935年在巴黎出版(Victor Segalen,L'art funeraire e L'epoque des Han,Paris,1935.)。
    Michael Loewe,Ways to Paradise:The Chinese Quest Immortality,London:Ggerge Allen and Unwin, 1979.
    Wu Hong, The Wu Liang Shrine:The Ideolgy of Early Chinese Pictorial Art, Stanfoed University Press,Stanoed, California, 1989.
    Jean M. James, An Iconographic Study of Xiwangrnu During the Han Dynasty, Atibus Asiae Voi. LV. 1/2,1995.
    梅原末治:《支那汉代纪年铭漆器图说》,京都大学考古学丛刊第二册,桑名文星堂,1943年。
    林巳奈夫:《汉代鬼神的世界》,《东方学报》第46册,1974年。
    小南一郎:《西王母与七夕文化传承》,《东方学报》第46册,京都大学,1974年。
    曾布川宽:《昆仑山与升仙图》,《东方学报》第51册,1979年。
    冈村秀典:《西王母的初期图像》,《高井悌三郎喜寿纪念论集——历史学与考古学》,日本福冈,1988年。
    
    
    曾布川宽:《汉代画像石中的升仙图系谱》,《东方学报》第65册,1993年。
    西林昭一:《许阿瞿画像石题记》,《大东文化大学创立六十周年纪念中国学论集》(抽印本)。
    小南一郎著、孙昌武译《西王母与七夕文化传承》,《中国的神话起源与古小说》中华书局,1993年。
    山田明尔:《尖顶帽胡人与佛教》(论文要旨)龙谷大学,佛教初传南方之路研讨会,日本京都,1993年。
    入泽崇:《摇钱树佛像考》,《密教图像》第十二号,1993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