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叙事中的欲望与意识形态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论文对20世纪30至90年代中国文学中的一些都市叙事文本进行了细致的解读,力图从它们对欲望世界形形色色的描绘中揭示其特性以及与各种意识形态倾向间的复杂纠葛。
     导论部分对“欲望”、“意识形态”等关键词进行了阐述与界定,并对全文所涉及的各个历史时期的作家作品作了提纲挈领式的评述。第—章论述的是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为代表的新感觉派作家,着重分析他们的作品如何以与众不同的方式展示感性欲望。第二章以张爱玲作品中隐含的日常生活哲学为焦点,展示她如何拒斥理想主义和超验价值。第三章转而分析以茅盾为代表的左翼都市叙事文本,揭示它们在叙述重心、欲望主体设置上的特性,并进而论述文本中所潜藏的乌托邦意象和激情。第四章通过对周而复的《上海的早晨》的剖析,展示革命胜利后的新时代都市叙事发生的重大变异,它们如何受到革命的政治意识形态的影响并呈现出崭新的面目。第五章概述了70年代后期以来都市叙事文本中被压抑、排斥的感性欲望如何一步步重新得到表现的曲折历程,并对90年代以后的欲望表现方式(尤其是怀旧)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The dissertation, by means of a series of close readings of a variety of texts of unban narratives from the 30s to the 90s of the 20th century in Chinese literature, tries to reveal their distinctive features and to disclose their complicated relationships with certain ideologies.
    The introductory chapter gives a definition and elaboration of the key words such as desire, ideology, and makes a survey of those literary authors and works in relation to urban narrative over a long period. Chapter I focuses on the so-called New Perceptionist writers such as Liu Naou, Mu Shiying and Shi Zhecun, analysing their unique manifestations of desires. Chapter n concentrates on Eileen Chang's so-called philosophy of ordinary life in her works, showing how she rejects any transcendental ideals and values. Chapter HI turns to an investigation of left-wing texts of urban narrative characterized by Mao Dun's Midnight It touches upon its distinctive narrative center, the placement of subject of desires, and images of Utopia Chapter IV discusses the tremendous changes in urban narrative in the new era after 1949 and inquires how revolutionary ideology influences and remolds the urban narrative in terms of a reading of Zhou Erfu's multi-voiume novel, Morning in Shanghai. The final chapter sketches the out
    line of resurrection of desires in the urban narrative which have been oppressed for a long time. And furthermore, some representations of desires of urban narrative in the 90's, especially prevailing form of "remembering old times", are treated thoroughly.
引文
《刘呐鸥小说全编》,学林出版社1997年12月版。
    《穆时英小说全编》,学林出版社1997年12月版。
    《施蛰存文集·十年创作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3月版。
    施蛰存《沙上的脚迹》,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张爱玲文集》(四卷),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年7月版。
    《张爱玲散文全编》,浙江文艺出版社1992年6月版。
    《周作人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4月版。
    茅盾《子夜》,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1月版。
    茅盾《虹》,收入《茅盾全集》第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丁玲《一九三○年春上海(之一)》,收入《丁玲文集》第二卷,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11月版。
    曹禺《日出》,收入中国现代文学百家《曹禺》卷,华夏出版社1997年1月版。
    王蒙《青春万岁》,收入《王蒙选集》(一),百花文艺出版社1984年11月版。
    《周扬文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周而复《上海的早晨》(四部),第一、二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6月版,第三部1980年2月版,第四部1980年12月版。
    刘心武《钟鼓楼》,收入《刘心武文集》第一卷,华艺出版社1995年版。
    俞天白《大上海沉没》,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8月版。
    贾平凹《废都》,北京出版社1993年6月版。
    王安忆《长恨歌》,作家出版社1999年11月版。
    陈丹燕《上海的风花雪月》,作家出版社1998年9月版。
    《中国文论选》(现代卷),3册,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11月版。
    托·艾略特《四个四重奏》,裘小龙译,漓江出版社1985年9月版。
    波德莱尔《恶之花》,钱春绮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6月版。
    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四卷),高植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10月版。
    左拉《金钱》,金满城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10月版。
    
    
    加缪《反抗者》,吕永真译,收入《加缪全集》(柳鸣九、沈志明主编)第三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版。
    乔治·奥威尔《一九八四》,董乐山译,花城出版社1988年7月版。
    狄更斯《双城记》,罗稷南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3月版。
    李欧梵《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毛尖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年12月版。
    严家炎《新感觉派小说选·前言》,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5月版。
    吴福辉《老中国土地上的新兴神话——海派小说都市主题研究》,收入王晓明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第二卷),东方出版中心1997年11月版。
    陈思和《中国新文学整体观》,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6月版。
    陈思和《共名和无名》,收入论文集《写在子夜》,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9月版。
    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关键词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版。
    陈思和《关于张爱玲现象》,收入论文集《犬耕集》,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2月版。
    郜元宝、袁凌《张爱玲的被腰斩与鲁迅传统之失落》,《书屋》1999年第3期;余斌《张爱玲传》,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版。
    宋炳辉《茅盾:都市子夜的呼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5月版。
    陈建华《“革命”的现代性——中国革命话语考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2月版。
    雅罗斯拉夫·普实克《论茅盾》,顾忠清译,《茅盾研究》第2辑,文化艺术出版社1984年版。
    李今《海派小说与现代都市文化》,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版。
    张新颖《20世纪上半期中国文学的现代意识》,三联书店2001年12月版。
    黄献文《论新感觉派》,武汉出版社2000年3月版。
    彭小妍《性启蒙与自我的解放——“性博士”张竞生与五四的色欲小说》,收入
    王晓明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第二卷),东方出版中心1997年11月版。
    王晓明《惊涛骇浪里的自救之舟——论茅盾的小说创作》,收入王晓明主编《二
    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第二卷),东方出版中心1997年11月版。
    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第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陈思和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版。
    
    
    二十二院校编写组所编写《中国当代文学史》第二卷,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年12月版。
    吴中杰、吴立昌主编《1900—1949:中国现代主义寻踪》,学林出版社1995年12月版。
    钱理群、吴福辉、温儒敏、王超冰编著《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3月版。
    黄修己主编《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中山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许道明《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新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11月版。
    杨鼎川《1967:狂乱的文学年代》(谢冕主编的“百年中国文学总系”之一),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5月版。
    孟繁华《1978:激情岁月》(谢冕主编的“百年中国文学总系”之一),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5月版。
    张志忠《世纪末的喧哗》(谢冕主编的“百年中国文学总系”之一),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5月版。
    江心主编《<废都>之谜》,团结出版社1993年9月版。
    曾小逸主编《走向世界文学——中国现代作家与外国文学》,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7月版。
    范伯群、朱栋霖主编《1898—1949中外文学比较史》,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年9月版。
    龚鹏程《讲史的门庭》,《读书》杂志2002年第12期。
    梁工、赵复兴《凤凰的再生——希腊化时期的犹太文学研究》,商务印书馆2000年1月版。
    夏仲翼《托尔斯泰和长篇艺术的发展》,收入《托尔斯泰研究论文集》,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1月版。
    吴富恒、王誉公主编《美国作家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9月版。
    朱立元主编《现代西方美学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11月版。
    李泽厚《美的历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7月版。
    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1979年7月版。
    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卷),人民出版社1983年10月版。
    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1月版。
    马尔科姆·布雷德伯里《现代主义的城市》,收入马·布雷德伯里和詹·麦克法
    兰编的《现代主义》,胡家峦等译,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年6月版。
    特里·伊格尔顿《历史中的政治、哲学、爱欲》,马海良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1999年8月版。
    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论波德莱尔》,张旭东、魏文生译,三联书店1989年3月版。
    尼采《快乐的科学》,黄明嘉译,漓江出版社2000年1月版。
    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石冲白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11月版。
    黑格尔《美学》(第二卷),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10月版。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贺麟、王玖兴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5月版。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文明及其缺撼》,傅雅芳、郝冬瑾译,安徽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61年4月版。
    恩斯特·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12月版。
    弗里德里克·詹姆逊《政治无意识》,王逢振、陈永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8月版。
    《卢卡契文学论文集》(一),刘半九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7月版。
    巴赫金《拉伯雷研究》,李兆林等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6月版。
    巴赫金《陀思妥也夫斯基诗学问题:复调小说理论》,白春仁等译,三联书店1988年7月版。
    塞·贝克特《普鲁斯特论》,收入译文集《普鲁斯特论》,沈睿、黄伟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1月版。
    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黎鸣、李书崇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9月版。
    卡尔·曼海姆《保守主义》,李朝晖、牟建君译,译林出版社2002年10月版。
    以赛亚·柏林《反潮流:观念史论文集》,冯克利译,译林出版社2002年10月版。
    查尔斯·泰勒《黑格尔》,张国清、朱进东译,译林出版社2002年5月版。
    弗里德里希·哈耶克《科学的反革命:理性滥用之研究》,冯克利译,译林出版
    社2003年2月版。
    弗里德里希·哈耶克《通向奴役之路》,王明毅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8月版。
    弗里德里希·哈耶克《致命的自负——社会主义的谬误》,冯克利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9月版。
    埃利亚斯·卡内蒂《群众与权力》,冯文光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1月版。
    爱德华·W·萨义德《知识分子论》,单德兴译,三联书店2002年4月版。
    
    
    弗兰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远方出版社1998年7月版。
    David Der-wei Wang, Fictional Realism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a: Mao Dun,Lao She, and Shen Congwen,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2.
    Yingjin Zhang, The City in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Film,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