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狭邪小说的上海书写与想象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这篇论文旨在展示晚清狭邪小说所表现的近代上海城市生活,并揭示其在表现近代上海现代化进程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
     绪论部分首先提出论文所讨论的两个主要问题:近代上海市民日常生活的变迁和近代大众传媒对市民生活的影响。而我们对这两个问题的考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借助于晚清狭邪小说对近代上海的书写和想象。这一部分还对前人的研究成果,尤其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
     全文围绕绪论部分提出的两个主要问题展开,分为三章。
     第一章重点探讨晚清狭邪小说所构建的上海整体形象。文章认为,晚清狭邪小说所建构的“夜上海”形象呈现的不仅是都市的繁华、享乐消靡的生活方式,而且成为欲望的代言词,彰显着现代意识的觉醒;另一方面,异质文明冲击下的市民日常生活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西器洋货的流行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被洋灯拉长的时间则显示出近代上海依然存在的森严的等级关系;城市公共空间的改善与拓展流露出“理性”、“严谨”等现代城市生活的理念。
     第二章关注的焦点是晚清狭邪小说的主要叙事空间——妓院。文章从与中国古代青楼传统的比较中,指出近代上海妓院高度商业化的特点消解了传统文人有关青楼的浪漫想象,它所体现出的文人地位的衰微从根本上动摇了传统社会的结构和尊卑观念;但妓院仍为世人所重视,因为其独特的运作模式不仅为人们的社交活动提供了场所,而且被视为成年男子走向社会必经的一步。文章第三节通过对小说中几位从良梦破灭的妓女的分析,认为小说体现着近代上海的群体情感:没有过去,没有未来,只有当下的愉悦。
     第三章讲述作为近代大众传媒主要形式的报刊与晚清狭邪小说文本、市民文化之间的互动。文章指出,兼具报人、小说家的双重身份,晚清狭邪小说作者们在创作中显示出更强烈的时代意识和商业意识;报纸上的信息为狭邪小说的创作提供了素材;而报纸的“被看”、“被评价”、“被暴露”在更大程度上是小说家们自我推销,培养潜在“受众”的方式。
     晚清狭邪小说所能提供的独特视角可以为理解近代上海社会的变迁以及群体情感的演变作出重要贡献。虽然这篇论文的三章之间并没有形成严密的线性逻辑关系,但它们可以相互补充,相互说明,使我们更加理性地思考晚清狭邪小说独特的史料价值。
This paper aims at showing the modern Shanghai city life of late Qing courtesan novel, and reveals the valu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 about modern Shanghai.
     Introduction part of the paper firstly proposed the two main issues, and those are changes of the daily life of modern Shanghai and the impact on people's lives by modern mass media. The solutions of these two problems have to base on writing and imagination of the late Qing courtesan novel about modern Shanghai. This section also combed the previous research results, especially researches since the eightie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The paper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chapters, according to the two main issues in the introduction part.
     The first chapter focuses on the late Qing courtesan novel shaped by the overall image of Shanghai. "Night Shanghai "highlighted by the late Qing courtesan novel is not only presented the image of the bustling city and pleasure-seeking consumer extravagant lifestyle, but also a description of desire, which reveals the modern consciousness. On the other hand, the daily life of people has undergone tremendous changes under the impact of foreign civilization. Using West's popular foreign goods affects all aspects of people's lives. That the time is elongated by the foreign amp still shows the strict hierarchical relationship in Modern Shanghai. The improvement and expansion of urban public space show "rational", "rigorous" and other ideas of modern city life.
     The second chapter focuses on the main narrative fiction space-brothels. From comparison with the ancient Chinese traditional brothel, the study reveals that the highly commercialized brothel in modern Shanghai digests the romantic literary imagination about brothels. The decline of the status of the literati reflecting from it looses the fundamental social structure and traditional Concept of hierarchy. However, brothels are still valued by the public, because its unique mode of operation is not only provided a venue for social activities, but also regarded as a necessary step that the adult men enter into society. This chapter through analyzing the good dreams of several prostitutes shattered reveals that the novel embodies the feelings of the public in modern Shanghai. There is only a moment's pleasure without past and future.
     The third chapter describes the interaction among newspapers which regarded as the main form of modern mass media, late Qing courtesan novel and the cultures of the public. The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creations of courtesan novel authors, who have dual identity as journalists and novelists, reflect a more realistic sense of the times and a strong business sense. Information from the newspaper provided materials to their creations. And "be seen", "being evaluated", "exposed" of the newspaper to a greater extent is the self-promotion of the novelist and develop the potential approach of "audience".
     A unique perspective provided by late Qing courtesan novel makes important contributions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social changes and the evolution of emotion among the public in modern Shanghai. Although the three chapters of this paper have not formed the strict linear logic, they can be complemented and explained by each other, which can help us be more rational when considering the unique historical value of late Qing courtesan novel.
引文
①[美]玛莎·努斯鲍姆:《诗性正义:文学想象与公共生活》,丁晓东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一版,第16页。
    ①《中国近代小说大系》的选题策划于1985年,1987年开始选编、校勘与编辑工作,1988年10月出版了第一辑。其后,历时十年,共完成了六辑80卷的选编、校勘、编辑出版任务。除第八十卷为《中国近代小说目录》外,前79卷共收近代小说405部。
    ①这本专著最初由斯坦福大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1998年王德威另外一本论文集《想象中国的方法》传入国内,书中《被压抑的现代性:没有晚清,何来五四》一文对国内近现代研究产生了极大的冲击。然而,直到2005年《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一书才被翻译介绍到国内,由此在国内掀起了晚清小说研究的热潮。
    ①阿英:《晚清小说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新一版,第1页。
    ①《陈平原:报刊成文学研究热点》,《文汇报》2008年6月30日。
    ①王赛时:《唐代的夜生活》,《东岳论丛》2000年7月第4期。
    ①孙家振:《海上繁华梦》,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一版,第372-373页。
    ②葛元煦:《沪游杂记》,郑祖安标点,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第186-195页。
    ①卢汉超:《霓虹灯外:20世纪初日常生活中的上海》,段炼、吴敏、子羽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第12-13页。
    ②[德]叶凯蒂:《上海:“世界游戏场”——晚清妓女生意经上海租界与上海妓女》,载张仲礼主编《中国近代城市企业·社会·空间》,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年第一版,第306页。
    ③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香港:大华出版社1971年6月第一版,第31页。
    ①孙家振:《海上繁华梦》,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一版,第375页。
    ①孙家振:《海上繁华梦》,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一版,第376页。
    ②韩邦庆:《海上花列传》,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第一版,第108页。张小村这段话的意思是在上海这个地方,只要名气大就好了。你看场面上的几个人,好像很阔绰,其实和我也差不多,不过是名气大一点。要是没有名气,怎么好做什么生意呢?就算你家底殷实,也没有用。你看吴松桥,不也是个光身体?
    ③陈国恩、吴矛:《市民世态,历史文化,欲望叙事——20世纪90年代城市小说的三种表述》,《福建论坛》2006年第五期。
    ④王韬:《瀛壖杂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一版,第100页。
    ①韩邦庆:《海上花列传》,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第一版,第44页。
    ②孙家振:《海上繁华梦》,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一版,第40页。
    ③韩邦庆:《海上花列传》,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第一版,第311页。
    ①孙家振:《海上繁华梦》,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一版,第637页。
    ②池志澂:《沪游梦影》,胡珠生标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一版,第160页。
    ③孙家振:《海上繁华梦》,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一版,第79页。
    ①韩邦庆:《海上花列传》,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第一版,第183页。
    ①罗苏文:《近代上海:都市社会与生活》,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一版,第5页。
    ②孙家振:《海上繁华梦》,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一版,第833页。
    ③孙家振:《海上繁华梦》,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一版,第661页。
    ①韩邦庆:《海上花列传》,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第一版,第276-277页。
    ②韩邦庆:《海上花列传》,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第一版,第549-550页。
    ③孙家振:《海上繁华梦》,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一版,第383页。
    ④孙家振:《海上繁华梦》,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一版,第10页。
    ⑤孙家振:《海上繁华梦》,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一版,第448页。
    ①孙家振:《海上繁华梦》,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一版,第1155页。
    ②孙家振:《海上繁华梦》,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一版,第920页。
    ③在这里,有必要对“空间”进行一下说明。我们这里用的“空间”是社会文化层面的。自1853年上海爆发小刀会起义后,上海附近的难民潮水般的涌入租界区,从而改变了之前“华洋分居”的格局。尽管在租界区内华人从数量上大大超过外国人,但是占据少数的外国人不管在各种方面都享有特权。这种特权也使外国人在上海拥有更多社会层面上的空间。而华人对外国人的态度,在经历了起初的畏惧后开始对外国人的特权进行怀疑和反思,这意味着近代上海的华人争夺空间意识的萌芽。
    ④孙家振:《海上繁华梦》,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一版,第829页。
    ⑤罗苏文:《晚清上海租界公共娱乐区的兴起(1860—1872)》,《档案与史学》2002年第一期。
    ①孙家振:《海上繁华梦》,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一版,第69-70页。
    ②孙家振:《海上繁华梦》,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一版,第80页。
    ①熊月之:《晚清上海私园开放与公共空间的拓展》,《学术月刊》1998年第8期。
    ②孙家振:《海上繁华梦》,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一版,第209页。
    ③熊月之:《晚清上海私园开放与公共空间的拓展》,《学术月刊》1998年第8期。
    ④韩邦庆:《海上花列传》,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第一版,第68页。
    ①王书奴:《中国娼妓史》,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第一版,第84页。
    ②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第一版,第225页。
    ①陶慕宁:《青楼文学与中国文化》,北京:东方出版社1993年7月第一版,第66页。
    ②王书奴:《中国娼妓史》,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第一版,第193页。
    ③陶慕宁:《青楼文学与中国文化》,北京:东方出版社1993年7月第一版,第139页。
    ④王鸿泰:《青楼名妓与情艺生活——明清间的妓女与文人》,载许纪霖主编《公共空间中的知识分子》,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第一版,第312页。
    ①王鸿泰:《青楼名妓与情艺生活——明清间的妓女与文人》,载许纪霖主编《公共空间中的知识分子》,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第一版,第316页。
    ②陶慕宁:《青楼文学与中国文化》,北京:东方出版社1993年7月第一版,第182页。
    ③林语堂:《有不为斋文集》,上海: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3年第一版,第181页。
    ①韩邦庆:《海上花列传》,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第一版,第1页。
    ②忧时子:《论妓》,《上海新报》1872年7月13日。
    ③《论女堂烟馆亟宜禁止事,上海阖邑绅商公启》,《申报》1873年2月4日。
    ④王书奴:《中国娼妓史》,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第一版,第298页。
    ⑤王书奴:《中国娼妓史》,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第一版,第301页。
    ⑥韩邦庆:《海上花列传》,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第一版,第10页。意思是他们都叫的是长三书寓,你去叫幺二,那多没有面子!
    ①韩邦庆:《海上花列传》,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第一版,第10页。意思是也怪不得你,头一次到上海,哪里晓得在外面玩儿有多花钱。我看这样,不要说什么长三书寓了,就是幺二你也不去的为好。她们看惯了大场面,你拿着三四十洋钱去给她们用,她们才不放在眼里。况且陆秀宝是个清倌人,你哪里有几百洋钱给她开宝?就是省着点也需要一百开外,你也犯不着呢。你要是想出去玩,还是到老老实实的地方去,倒也没有什么。
    ②韩邦庆:《海上花列传》,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第一版,第259页。由于资料有限,对袁三宝由“亚白哥”联想到《送亲演礼》这出戏的原因,暂时还无法解释。但从文中的情境来看,袁三宝的联想可能带有戏谑的味道。对于袁三宝的笑,高亚白先是“不理会”,然后“俄延片刻”,两人即起身告别。可见袁三宝不经意的一笑引起了高亚白极大的反感。
    ③韩邦庆:《海上花列传》,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第一版,第259页。
    ①韩邦庆:《海上花列传》,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第一版,第260页。
    ②韩邦庆:《海上花列传》,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第一版,第261页。
    ③韩邦庆:《海上花列传》,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第一版,第272页。
    ④韩邦庆:《海上花列传》,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第一版,第287页。
    ⑤根据吕文翠《现代性与情色乌托邦:韩邦庆<海上花列传>研究》这篇论文,高亚白“初到上海还未找到中意的妓女,遭痴鸳调侃‘可惜我勿作倌人,我作仔倌人,定归要亚白生仔相思病,死来里上海。’高亚白则以一阕仿自张船山诗的词作《百字令》回敬痴鸳的嘲弄,词中以幽默文句妙喻鸳鸯颠倒的同性恋情。
    ⑥[德]叶凯蒂:《文化记忆的负担——晚清上海文人对晚明理想的建构》,载陈平原、王德威、商伟编《晚明与晚清——历史传承与文化创新》,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第53-63页。
    ①韩邦庆:《海上花列传》,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第一版,第323页。
    ②韩邦庆:《海上花列传》,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第一版,第321页。
    ③韩邦庆:《海上花列传》,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第一版,第401页。
    ①孙家振:《海上繁华梦》,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一版,第43页。
    ②孙家振:《海上繁华梦》,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一版,第910页。
    ①值得注意的是,稍后出版的晚清狭邪小说《海上繁华梦》、《九尾龟》绝少出现管家,取而代之的是“小厮”、“车夫”、“马夫”这样一群人物,他们暂时充当着管家的角色。当上海周围的城镇依然保持着传统伦理纲常规定下的主仆关系时,近代上海已经出现的嫖客与管家之间这种临时性的雇佣关系就显得独特起来。
    ②[美]贺萧:《危险的愉悦:20世纪上海的娼妓问题与现代性》,韩敏中、盛宁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第69页。
    ③[德]叶凯蒂:《上海:“世界游戏场”——晚清妓女生意经上海租界与上海妓女》,载张仲礼主编《中国近代城市企业·社会·空间》,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年第一版,第301页。
    ①韩邦庆:《海上花列传》,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第一版,第480页。
    ②[美]贺萧:《危险的愉悦:20世纪上海的娼妓问题与现代性》,韩敏中、盛宁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第69页。
    ③孙家振:《海上繁华梦》,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一版,第704-705页。
    ①韩邦庆:《海上花列传》,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第一版,第149页。
    ②韩邦庆:《海上花列传》,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第一版,第149页。
    ③[法]安克强:《上海妓女——19-20世纪中国的卖淫与性》,袁燮铭、夏俊霞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第251页。
    ④韩邦庆:《海上花列传》,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第一版,第421页。
    ⑤韩邦庆:《海上花列传》,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第一版,第422页。
    ⑥[法]安克强:《上海妓女——19-20世纪中国的卖淫与性》,袁燮铭、夏俊霞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第58页。
    ⑦孙家振:《海上繁华梦》,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一版,第341页。
    ①[美]贺萧:《危险的愉悦:20世纪上海的娼妓问题与现代性》,韩敏中、盛宁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第87页。
    ②孙家振:《海上繁华梦》,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一版,第340页。
    ③孙家振:《海上繁华梦》,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一版,第349页。
    ④孙家振:《海上繁华梦》,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一版,第350页。
    ①安克强:《上海妓女——19-20世纪中国的卖淫与性》,袁燮铭、夏俊霞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第60页。
    ②安克强:《上海妓女——19-20世纪中国的卖淫与性》,袁燮铭、夏俊霞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第60页。
    ③汪灏等编著:《广群芳谱》,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5年第一版,第42页。
    ④汪灏等编著:《广群芳谱》,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5年第一版,第42页。
    ①安克强:《上海妓女——19-20世纪中国的卖淫与性》,袁燮铭、夏俊霞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第65页。
    ②韩邦庆:《海上花列传》,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第一版,第147页。林素芬这段话的意思是:我看现在这几个时髦倌人也没有什么好结果,你在时髦的时候,拣一个靠得住点儿的客人嫁了才算好吧,但她们才不想嫁人;等到年纪大一点了,生意一清淡,那就不好了。
    ③韩邦庆:《海上花列传》,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第一版,第142页。
    ①陈平原曾将清末民初的报刊划分为商业报刊、机关报刊、同人杂志三类。但近些年来,相对于以上三类主流报刊,处于边缘地位的上海小报日益受到研究者的青睐。李楠在《晚清民国时期的上海小报》一书中对小报、上海小报等概念等进行了梳理和界定。洪煜《近代上海小报与市民文化研究》则将小报研究与都市文化研究结合起来,从小报所表现的内容探讨上海都市化进程。他在分析小报产生的原因时,指出上海繁荣的娱乐业推动了上海文化的发展,近代上海小报的诞生与繁荣的娼妓业有着密切的联系,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近代上海妓业的繁荣发展促成了小报的诞生。
    ②熊月之、张敏:《上海通史·第六卷·晚清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第62页。
    ①孙家振:《退醒庐笔记》,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年第一版,第65页。
    ②戴均衡:《桐乡书院四议》,载盛康编《皇朝经世文编续编》卷六十五《礼政五·学校下》,台湾:文海出版社1972年版(影印本),第4575页。
    ①颠公:《懒窝随笔》,见《海上花列传》附录《<海上花列传>作者作品资料》,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第一版,第615页。
    ②海上漱石生:《报海前尘录》,《新夜报》民国23年5月6日。
    ③据史料记载,小报还未出现时,在大报上刊登小说“并不为当时的报人们所认可”,“孙玉声当时在《新闻报》任职,意欲把所著《海上繁华梦》刊入报中,但为股东所阻,未果,后孙玉声自办小报,始获自由登载其小说。这些任职于报刊的小说家为近代报刊、小说繁荣局面的形成所产生的重要作用可见一斑。
    ①孙家振:《海上繁华梦》,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一版,第347页。
    ②韩邦庆:《海上花列传》,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第一版,第380页。
    ③根据新闻的内容,可以推断这份新闻纸应该是面向大众,以娱乐消遣为主要目的的小报。
    ④孙家振:《海上繁华梦》,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一版,第188页。
    ①陈无我:《老上海三十年见闻录》,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年第一版,第193页。
    ①陈玉申:《晚清报业史》,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第49页。
    ②孙家振:《海上繁华梦》,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一版,第7页。
    ③[美]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吴叡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第26页。
    ④郭浩帆:《清末民初小说与报刊业之关系探略》,《文史哲》2004年第三期。
    ①李楠:《晚清民国时期的小报研究》,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第21-22页。
    ①孙家振:《海上繁华梦》,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一版,第218页。
    ②孙家振:《海上繁华梦》,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一版,第1055页。
    ③孙家振:《退醒庐笔记》,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年第一版,第73页。
    [1]韩邦庆:《海上花列传》,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第一版。
    [2]孙家振:《海上繁华梦》,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一版。
    [3]张春帆:《九尾龟》,唐世明标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一版。
    [1]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北京:作家出版社1957年第一版。
    [2]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香港:大华出版社1971年第一版。
    [3]盛康编:《皇朝经世文编续编》(影印本),台北:文海出版社1972年第一版。
    [4]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第一版。
    [5]阿英:《晚清小说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新一版。
    [6]汪灏等编著:《广群芳谱》,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5年第一版。
    [7]池志澂:《沪游梦影》,胡珠生标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一版。
    [8]王书奴:《中国娼妓史》,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第一版。
    [9]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一版。
    [10]王韬:《瀛壖杂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一版。
    [11]陈平原:《20世纪中国小说史第一卷(1897—1916)》,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一版。
    [12][捷克]米列娜编:《从传统到现代:19至20世纪转型时期的中国小说》,伍晓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一版。
    [13]关爱和:《悲壮的沉落》,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一版。
    [14]林语堂:《有不为斋文集》,上海: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3年第一版。
    [15]陶慕宁:《青楼文学与中国文化》,北京:东方出版社1993年第一版。
    [16]陈平原:《小说史:理论与实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一版。
    [17]孙家振:《退醒庐笔记》,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年第一版。
    [18]陈无我:《老上海三十年见闻录》,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年第一版。
    [19]张仲礼主编:《中国近代城市企业·社会·空间》,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年第一版。
    [20]熊月之、张敏:《上海通史·第六卷·晚清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
    [21]庄仁杰:《晚清文人的风月陷溺与自觉:<品花宝鉴>和<海上花列传>》,台北:秀威资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第一版。
    [22]范伯群:《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
    [23]陈子展:《中国近代文学之变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
    [24][美]李欧梵:《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毛尖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
    [25]谭邦和:《明清小说史》,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
    [26]李长莉:《晚清上海社会的变迁:生活与伦理的近代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
    [27]陈平原、王德威、商伟编:《晚明与晚清——历史传承与文化创新》,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
    [28]陈玉申:《晚清报业史》,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
    [29]陈平原:《大众传媒与现代文学》,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
    [30][美]王德威:《想象中国的方法:历史·小说·叙事》,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第一版。
    [31][美]贺萧:《危险的愉悦:20世纪上海的娼妓问题与现代性》,韩敏中、盛宁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
    [32][美]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吴叡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
    [33][美]韩南:《中国近代小说的兴起》,徐侠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
    [34][法]安克强:《上海妓女:19—20世纪中国的卖淫与性》,袁燮铭、夏俊霞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
    [35]卢汉超:《霓虹灯外:20世纪初日常生活中的上海》,段炼、吴敏、子羽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
    [36]陈平原:《文学的周边》,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
    [37][美]王德威:《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宋伟杰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
    [38]侯运华:《晚清狭邪小说新论》,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
    [39][美]李欧梵:《未完成的现代性》,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
    [40]葛元煦:《沪游杂记》,郑祖安标点,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
    [41]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
    [42]罗苏文:《近代上海:都市社会与生活》,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一版。
    [43]李楠:《晚清民国时期的小报研究》,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
    [44]许纪霖主编:《公共空间中的知识分子》,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一版。
    [45][美]玛莎·努斯鲍姆:《诗性正义:文学想象与公共生活》,丁晓东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一版。
    [1]吕文翠:《现代性与情色乌托邦:韩邦庆<海上花列传>研究》,台湾辅仁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
    [2]郝凯利:《海派狭邪小说:都市文本与小说文本的互动》,上海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
    [3]胡安定:《游移于传统与现代间的“狭邪”小说》,西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
    [4]朱国昌:《晚清狭邪小说与都市叙述》,上海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
    [5]仇防:《近代狭邪小说艺术史论》,扬州大学博士论文,2008年。
    [6]马利亚:《<海上花列传>中的女性空间》,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7]潘良枝:《试论晚清小说中文人与妓女传统写作模式的破碎》,中南民族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1]陈惠琴:《狭邪小说简论》,《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一期。
    [2]熊月之:《晚清上海私园开放与公共空间的拓展》,《学术月刊》1998年第八期。
    [3]王赛时:《唐代的夜生活》,《东岳论丛》2000年第四期。
    [4]罗苏文:《晚清上海租界公共娱乐区的兴起(1860—1872)》,《档案与史学》2002年第一期。
    [5]罗岗:《性别移动与上海流动空间的建构:从<海上花列传>中的“马车”谈开去》,《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一期。
    [6]汤哲声:《海派狭邪小说:中国清末小说的终结者》,《明清小说研究》2003年第四期。
    [7]姚玳玫:《<海上花列传>叙事的近代转型》,《学术研究》2003年第十二期。
    [8]樊祥鹏:《近代上海狭邪小说与都市性》,《上海大学学报》2004年第一期。
    [9]郭浩帆:《清末民初小说与报刊业之关系探略》,《文史哲》2004年第三期。
    [10]陈国恩、吴矛:《市民世态,历史文化,欲望叙事——20世纪90年代城市小说 的三种表述》,《福建论坛》2006年第五期。
    [11]栾梅健:《溢恶型狭邪小说的历史价值及文学的现代性起源》,《文学评论》2007年第二期。
    [12]高群:《论<海上花列传>文学形式的选择》,《明清小说研究》2007年第二期。
    [13]袁进:《都市叙述的发端:试论韩邦庆的小说叙述理论与实践》,《社会科学》2007年第五期。
    [14]许建中:《叙述·仪式·功能:谪仙结构与晚清溢美型狭邪小说》,《北方论丛》2007年第五期。
    [15]陈万华:《韩子云家世新考》,《明清小说研究》2009年第二期。
    [16]何宏玲:《<海上奇书>与<海上花列传>:小说的报刊化写作》,《明清小说研究》2009年第四期。
    [17]何宏玲:《近代上海狭邪小说的报刊化写作与小说变革》,《江苏社会科学》2009年第六期。
    [1]忧时子:《论妓》,《上海新报》1872年7月13日。
    [2]《论女堂烟馆亟宜禁止事,上海阖邑绅商公启》,《申报》1873年2月4日。
    [3]海上漱石生:《报海前尘录》,《新夜报》民国23年5月6日。
    [4]《陈平原:报刊成文学研究热点》,《文汇报》2008年6月30日。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