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在限制中寻求自由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论语派是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散文流派,它生成于1930年代的上海,以提倡和写作幽默、性灵小品文为主要特征。作为自由主义文学在三十年代的发展,论语派以文学自主和思想自由为诉求,这种自我定位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及主流文学之间有着极大的不相容性,论语派也因此受到来自各方的种种限制。在这样的情形中,论语派的阵营却得到了壮大,论语派文学也获得极大发展,以至形成了影响深远的幽默闲适小品文思潮。本文所要探讨的,就是论语派与各种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论语派所受到的限制,以及论语派的应对策略,由此寻绎论语派的文学史意义,并为今天的文学生产提供有益的启示。
     特定流派的文学选择一方面以自身的文学好尚为依据,另一方面也受时代环境的影响,一个时代的政治形势、经济状况、文化氛围、文学风习等因素都会给流派打上深深的印痕。这些因素在社会结构中所处的位置不同,对特定流派的影响方式和影响强度也不一样。为了全方位考察论语派所受的限制和应对限制的策略,论文借鉴了布迪厄的文学场理论,以“文学场”来指称三十年代的文学形态,以“权力场”来指称三十年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处于更高社会层级的形态,将论语派的生成过程和文学活动置于由权力场和文学场所组成的网状结构中,分析论语派所遭遇的困境和突破困境的方式,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和所表现的局限。
     绪论部分阐述了选题的意义、论题的研究历史、本论文的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和创新之处。
     第一章主要围绕论语派的生成过程展开论述。本章将论语派的生成看成一个动态的过程,指出论语派与二十年代的各种自由主义文学资源的深层联系,并分析自由主义作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聚合原因和聚合方式。本章试图说明,三十年代对于自由主义文学来说并非适宜的时代,然而,由于林语堂等人充分利用场域提供的条件出版期刊、凝聚作家,论语派得以发展壮大,成为三十年代文学场中不可忽视的力量。
     第二章主要分析权力场对论语派造成的限制和论语派突破限制的方式。本章围绕论语派如何超越政治权力的监控、避免商品经济的渗透、拒绝主流文化的规训展开论述,认为论语派借助于幽默话语进行政治批评,避免了政治权力的过度控制,同时,借助于超政治的写作方式保持了文学的独立性;利用半同人性半商业性的期刊经营方式成功介入出版业,摆脱了经济资本的掌控;以启蒙文化对抗专制文化并建构近情、宽容的现代文化,促进了文化的多元发展。
     第三章分析论语派确立文学合法性的方式和过程。本章围绕论语派文学理论的建构展开论述,认为论语派的言志、性灵等文学理论都是指向自由的,这种文学理论与同时代的工具化文学理论格格不入,并且也不同于其他自由主义流派的观念,而论语派为了参与文学场的竞争,在表述这些理论时采取了标新立异的方式,如此一来,论语派不可避免地遭到了各种力量的批评,为了摆脱由批评造成的合法性危机,论语派与左翼阵营展开论争,通过论争确立了言志文学的合法性。
     第四章围绕论语派的小品文创作展开论述,分析论语派的文学成就和文学场的占位过程。认为论语派通过广泛摄取和借鉴散文资源,确立了小品文的文体规范,论语派作家的创作就是这种规范的体现。论语派小品文题材丰富、形式自由,这类作品契合了读者的阅读期待,因而被读者广泛接受和模仿。在致力于创作的同时,论语派成功地实现了小品文的经典化,由此完成了文学场的占位。
     结语总结论语派文学活动的意义,指出其寻求自由的过程对文学发展和思想进步所作出的贡献,同时也指出论语派在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上的局限,认为这一切对今天的文学生产能够产生有益的启示。
Being prose school of great importance in history of modern literature, Lunyu School is formed in Shanghai in the1930s and it is characterized by writing humorous spiritual essays As liberal literature in the1930s, Lunyu School advocates literary autonomy and free-thinking which is very incompatible with politics, economy, culture and mainstream literature at that time, therefore, Lunyu School is subject to all sides. However, in that situation, the camp of Lunyu School grows rapidly and Lunyu School literature develops greatly, forming far-reaching thought of humorous and leisurely essays. In this thesis, the author intends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unyu School and various factors, the limitation to Lunyu School, the counter-measures that Lunyu School adopts and to explore literary significance of the Lunyu School,which is very helpful to today's literary creation.
     On one hand, the literary selection of particular schools is based on its literary tendency; on the other hand, it is influenced by this social environment of the times as well. The various factors of an era such as politics, economy, culture, literature all have deep impression on Schools. Being in the different places in the social structure, the factors have different influence in ways and strength on particular schools. To explore the limitation to Lunyu School and its counter-measures, the paper adopts the theory from Bourdieu's literary field, referring to literary form in the1930s as literary field and politics, economy, culture which are at a higher social level as power field, places the process of being formed and literary activities in the web consisted of literary form and power field and analyses its dilemma, breakthrough ways, achievement and limitation during the process.
     The Introduction discusses significance, researching history, breakthrough, innovation, researching methods and researching mentality of the topic.
     The first chapter centers on explaining the process of being formed of Lunyu School. The author regards Lunyu school forming as a dynamic process, analyses the underlying connection between Lunyu School and various kinds of liberalism literature resource and Liberalism writers' combination methods and reasons in new historical requirement. This chapter attempts to explore that, even though liberalism literature is out of turn in the30s, Lunyu School can rapidly develop and strengthen and become a force to be reckoned with in the literary field in the30s because Lin Yutang etc. publish journals, Unite writers by means of the conditions provided by the field.
     The second chapter analyses the Lunyu School's limitation from power field and the way of breaking through the limitation. The chapter discusses how Lunyu School surpasses the monitoring from political power, avoids the infiltration from commodity economy and refuses the discipline from mainstream culture, holding that Lunyu School used humorous remarks for political criticism to avoid overcontrol of political power, to remain the independence of literature with the help of the extrapoliticial writing, to succeed in getting involved in publishing with the help of semi humanity semi commercial periodical management, to get rid of the control of economic capital and to construct reasonable tolerant modern culture and promote the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of culture by enlightenment culture against the despotic culture.
     The third chapter explores the way and process of the establishment on Lunyu School's literature legitimacy. The paper concentrate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Lunyu School's literature theory and thinks the literature theory on Lunyu School's ambitions and spirituality pointing to freedom is against contemporary instrumental literary theory and different from the ideas of other liberal school. To enter for the competition in the literary field, Lunyu School adopts novel way stating the theories so that it is inevitably criticized by various forces. Lunyu School competes essays with leftists for escaping lawful crisis from criticism and established the legitimacy of ambition literature.
     The fourth chapter deals with the creation on the essays of Lunyu School and analyses its achievement in literature. The writer thinks that Lunyu School establishes stylistic form of essays after absorbing the resources on prose widely and the creation from the writers of Lunyu School represented the form. With rich subjects and free form, the essays of Lunyu School corresponds to readers' expectation, which is widely accepted and imitated by readers and then succeeds in entering for literary field. In the same time, Lunyu School successfully achieves the classicizing of essay, thereby occupying position in the literary field.
     The conclusion makes a summary of the significance on literary activities from Lunyu School, states the contribution to literary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ive ideas in seeking its freedom and the limitation of Lunyu School in ideas and behavior. The paper holds all this can provide beneficial inspiration for today'literary creation.
引文
① 林贤治:《五十年,散文与自由的一种观察》,《书屋》2000年第3期。
    ② 陈独秀:《答曾毅书》,《独秀文存》卷三,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681页。
    ① 《编辑后言》,《新月》第2卷第1号,1929年3月10日。
    ① 刘川鄂:《中国自由主义文学论稿》,武汉:武汉出版社,2000年,第21页。
    ② 林贤治:《五十年,散文与自由的一种观察》,《书屋》2000年第3期。
    ① 朱光潜:《我对于本刊的希望》,《文学杂志》第1期,1937年5月1日。
    ② 胡风:《林语堂论》,《文学》第4卷第1号,1935年1月1日。
    ③ 昌切:《简论中国现代“自由作家”的产生、分化与消亡》,《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1年第4期。
    ① 《编辑后记》,《论语》第3期,1932年10月16日。
    ② 多数文学史著作将左翼看成三十年代唯一的文学主潮,论语派被看成边缘文学现象,持不同意见的仅见倪伟著作《民族想象与国家统制》,该书认为,民族主义文学与左翼文学、“幽默文学”共同构成了三十年代中期的文学主潮(见该书第3页)。本论文同意倪伟的观点。无论从创作成绩还是从影响力来看,三十年代论语派的文学实力与左翼旗鼓相当,当时不少站在中间立场的批评家和文学史家都将论语派看成文学主潮之一,甚至将其看成唯一的文坛中心,如李长之总结1934年的文学现象,将左翼文艺、第三种人、民族文艺、幽默文学列为四种并列的文学主潮。(《一年来的中国文艺》,《民族》3卷1期,1935年1月1日。)常燕生也于1936年撰文指出:“中国现代的新文坛,自普罗文学的呼声沉寂以后,代表个人主义思想的性灵派的文学就乘机而起,形成了现代中国文坛的中心。”(《对于现代中国个人主义文学潮流的抗议》,《国论》第1卷第7期,1936年1月20口。)三十年代的文坛主潮有过几次变迁,最初的主潮是革命文学,民族主义文学兴起之后,二者同为主潮,论语派出现之后,民族主义文学逐渐衰退,左翼文学发展势头稍稍减缓,三者同享主潮地位。
    ① 何家干:《从讽刺到幽默》,《申报·自由谈》1933年3月7日。
    ② 桃椎:《帮闲法发隐》,《申报·自由谈》1933年9月5日。
    ③ 越山:《<天生蛮性>》,《太白》第2卷第3期,1935年4月20日。
    ④ 野容:《人间何世》,《申报·自由谈》1934年4月14日。
    ⑤ 阿英:《林语堂小品序》,阿英编校:《无花的蔷薇——现代十六家小品》,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51页。
    ⑥ 沈从文:《谈谈上海的刊物》,沈从文著,刘洪涛编:《沈从文批评文集》,珠海:珠海出版社,1998年,第26-28页。
    ⑦ 朱光潜:《一封公开信——给<天地人>编辑者徐先生》,《天地人》第1期,1936年3月1日。
    ① 朱自清:《中国新文学研究纲要》,《文艺论丛》第14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第9页,第12页。
    ② 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47页。
    ③ 陈金淦:《评“论语派”》,《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年第3期。
    ④施建伟:《论语派及(论语>的矛盾性和复杂性——<现代文学流派初探)之一章》,《中国 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4年第3期。
    ⑤ 苏雪林:《<语丝>与<论语>》,苏雪林著,沈晖编:《苏雪林文集》第三卷,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6年,第383页。
    ① 庄钟庆:《论语派与幽默文学》,《新文学史料》1989年第3期。
    ② 黄建国:《关于“论语派”和左翼文艺阵营批判“论语派”的历史估价问题》,《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2期。
    ③ 施建伟:《“左联”与论语派》,《社会科学》1991年第3期。
    ④ 王本朝:《闲适与尚力:中国现代审美价值的裂变——20世纪30年代论语派与左翼文学论争的美学意义》,《贵州社会科学》2009年第12期。
    ① 陈学勇:《老舍、郁达夫与论语派》,《书屋》1998年第1期。
    ② 徐型:《貌合神离——丰子恺与“论语派”》,《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9月第21卷第3期。
    ③ 陈平原:《林语堂的审美观与东西文化》,《文艺研究》1986年第3期。
    ④ 王兆胜:《林语堂的文化情怀》,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⑤ [美]周质平:《林语堂与小品文》,《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6年第1期。
    ⑥ 施萍:《幽默何以成小品——以林语堂小品为例》,《文学评论》2006年第1期。
    ① 郭晓鸿:《现代市民话语的文化形态——<论语>杂志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1年。
    ② 李英姿:《传统与现代的变奏——<论语>半月刊及其眼中的民国》,首都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
    ③ 田焱:《<论语>杂志研究》,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④ 姬绪进:《<论语>半月刊》研究》,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⑤ 初清华:《关于期刊<人间世>的几点思考》,《新文学史料》2003年第2期。
    ⑥ 王鹏飞:《<西风>与西洋杂志文的兴起》,《新文学史料》2010年第2期。
    ⑦ 陈琳琳:《论三十年代林语堂及以其为代表的论语派》,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1年。
    ⑧ 吕若涵:《“论语派”论》,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
    ⑨ 杨剑龙:《论语派的文化情致与小品文创作》,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8年。
    ① 杨剑龙:《论语派的文化情致与小品文创作》,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8年,第5页。
    ① [法]皮埃尔·布迪厄、[美]华康德著,李猛、李康译:《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第133-134页。
    ② [法]皮埃尔·布迪厄著,刘晖译:《艺术的法则:文学场的生成和结构》,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第263-265页。
    ③ [法]皮埃尔·布迪厄、[美]华康德著,李猛、李康译:《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第147页。
    ① [法]皮埃尔·布迪厄、[美]华康德著,李猛、李康译:《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第133页。
    ① 参见胡风:《林语堂论》,《文学》第4卷第1号,1935年1月1日;陈琳琳:《论三十年代林语堂及以其为代表的论语派》,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1年,第27-31页。
    ② [法]皮埃尔·布迪厄著,刘晖译:《艺术的法则:文学场的生成和结构》,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第262页。
    ③ 同上,第263页。
    ① 必须说明的是,文学场和权力场都有着复杂的内部结构,为了使研究对象得到充分凸显,本论文在论述过程中对其构成因素作了一定程度的简化,在讨论文学场内部各要素对论语派的影响时,主要选取与论语派关系密切的左翼、右翼、新月派、京派和海派加以分析,在讨论权力场对文学场和论语派的限制时,主要选取对文学场构成直接压力的政治、经济、文化加以分析。
    ② 张静庐:《在出版界二十年》,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86页。
    ③ 岂明:《答伏园论“语丝的文体”》,《语丝》第54期,1925年11月23日。
    ① 沈从文:《新的文学运动与新的文学观》,沈从文著,刘洪涛编:《沈从文批评文集》,珠海:珠海出版社,1998年,第60页。
    ② 仿吾:《打发他们去》,《文化批判》第2期,1928年2月15日。
    ③ [法]皮埃尔·布尔迪厄著,包亚明译:《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尔迪厄访谈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61页。
    ① [美]费正清、费惟恺编,刘敬坤等译:《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第157-158页。
    ② 鲁迅:《致李小峰》,《鲁迅全集》第十二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34页。
    ③ [法]阿尔都塞:《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研究笔记)》,阿尔都塞著,陈越编:《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370-372页。
    ① 《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关于省市党部宣传工作实施方案》,《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1编文化分册1,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13-14页。
    ② 《改进宣传方略案》,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第5-6页。
    ③ 冯雪峰:《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新任务》,《雪峰文集》第二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第325-331页。
    ① 杨迎平:《施蛰存关于<魔道>的一封信》,《新文学史料》2011年第2期。
    ② 何凝:《<鲁迅杂感选集>序言》,鲁迅著,何凝编:《鲁迅杂感选集》,上海:青光书局,1933年,第15页。
    ③ 郁达夫:《光慈的晚年》,《现代》第3卷第1期,1933年5月1日。
    ① 周作人:《闭户读书论》,周作人著,钟叔河编:《周作人文类编·中国气味》,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679-680页。
    ② 林语堂:《<剪拂集>序》,《林语堂名著全集》第十三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4页。
    ③ 刘半农:《五年以来》,《刘半农散文经典》,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2001年,第351页。
    ④ 杨洪承:《文学社群文化形态论》,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182页。
    ① [法]吕西安·戈德曼:《人文科学中的主体与客体》,吕西安·戈德曼著,段毅、刘宏宝译:《文学社会学方法论》,北京:工人出版社,1989年,第46页。
    ② 鲁迅:《<自选集>自序》,《鲁迅全集》第四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456页。
    ③ 林贤治:《鲁迅的最后10年》,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140页。
    ④ 语堂:《言志篇》,《论语》第42期,1934年6月1日。
    ① 鲁迅:《我和“语丝”的始终》,《萌芽》1930年第1卷第2期,1930年2月1日。
    ② 《缘起》,《论语》第1期,1932年9月16日。
    ③ 《缘起》,《论语》第1期,1932年9月16日。
    ④ 周劭:《前言》,柯灵主编,冯金牛编选:《午夜高楼——<宇宙风>萃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2页。
    ⑤ 陈子善:《林语堂与胡适日记中的平社》,《新文学史料》2012年第2期。
    ① 姚颖:《我与(论语)》,《论语》第49期,1934年9月16日。
    ② 周黎庵:《忆林语堂——<怀人集>之二》,《大众》1943年3月号,1943年3月1日。
    ① [法]皮埃尔·布迪厄著,刘晖译:《艺术的法则:文学场的生成和结构》,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第273页。
    ② 蒋光慈:《现代中国社会与革命文学》,《蒋光慈文集》第四卷,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第151-153页。
    ③ 仿吾:《完成我们的文学革命》,《洪水》第3卷第25期,1927年1月16日。
    ④ 成仿吾:《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创造月刊》第1卷第9期,1928年2月1日。
    ① 冯乃超口述,蒋锡金笔录:《革命文学论争·鲁迅·左翼作家联盟——我的一些回忆》,《新文学史料》1986年第3期。
    ② 鲁迅:《革命时代的文学》,《鲁迅全集》第三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418页。
    ③ 鲁迅:《序言》,《鲁迅全集》第四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6页。
    ① 周作人:《文学的贵族性》,周作人著,钟叔河编:《周作人文类编·本色》,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111-114页。
    ② 周作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年,第13页。
    ③ 《<新月>的态度》,《新月》第1卷第1号,1928年3月10日。
    ④ 鲁迅:《上海文艺之一瞥》,《鲁迅全集》第四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297-298页。
    ⑤ 见《现代》第2卷第5期封三广告所引钱杏邮评穆时英《南北极》的话。
    ⑥ 施蛰存:《我们经营过三个书店》,《新文学史料》1985年第1期。
    ① 《停刊宣言》,《太阳月刊》第7期,1928年7月1日。
    ② 章克标:《<论语>半月刊》,《文学界》(专辑版)2009年第12期。
    ③ 林语堂:《冰莹<从军日记>序》,《林语堂名著全集》第十三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244页。
    ① 郁达夫:《回忆鲁迅》,《星洲日报》第24期,1939年6月15日。
    ② 程中原:《左联第四次全体大会史料考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3年第2期。
    ③ 郁达夫:《断篇日记十》,郁达夫著,吴秀明主编:《郁达夫全集·第五卷·日记》,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42页。
    ④ 叶公超演讲、周锦笔记:《关于新月》,林语堂等著,程新编:《港台·国外谈中国现代文学作家》,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年,第161-166页。
    ① 周作人:《致施蛰存》,周作人著,陈子善、张铁荣编:《周作人集外文》下集,海口: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5年,第429页。
    ② 杨纤如:《北方左翼作家联盟杂忆》,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左联回忆录》编辑组编:《左联回忆录》,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第413页。
    ③ 冰莹:《“从军日记”的自我批判》,《从军日记》,上海:光明书局,1933年,第138页。
    ① 海戈:《两年与论语》,《论语》第166期,1948年12月1日。
    ② 徐訏:《论语周年话白卷》,《论语》第142期,1947年12月1日。
    ③ 陈文新:《中国文学流派意识的发生和发展——中国古代文学流派研究导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41页。
    ④ 同上,第13页。
    ① 余娜:《论林语堂早期语言学研究与新文化运动》,《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
    ① 杨义:《流派研究的方法论及其当代价值》,《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
    ① [法]皮埃尔·布尔迪厄著,包亚明译:《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尔迪厄访谈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91页。
    ① 据海戈回忆,三十年代,林语堂曾写信向老舍索稿,老舍复函戏称其为“语帅”,大家为此“轩渠不置”,即此可见林语堂在流派中的盟主地位。在同一篇文章中,海戈还提及三十年代盛传的“论语八仙说”,赞林语堂“君诚幸运帅群仙”。(见海戈:《怀语堂》,《蒙尘集》,上海:时代书局,1948年,第154页。)
    ② 王建辉:《“五四”和新出版》,《中国编辑研究》编辑委员会编:《中国编辑研究(2000)》,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455页。
    ① 《国民党中宣部宣传品审查条例》,宋原放主编,陈江辑注:《中国出版史料(现代部分)》第一卷下册,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578页。
    ② 《全国宣传会议第三日》,《中央日报》1929年6月6日。
    ① 刘心皇:《现代中国文学史话》,台北:正中书局,1971年,第596页。
    ② 林语堂:《临别赠言》,《宇宙风》第25期,1936年9月16日。
    ① 周黎庵:《宇宙风与我》,《宇宙风》第100期,1940年6月1日。
    ② 陈文新:《中国文学流派意识的发生和发展——中国古代文学流派研究导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09页。
    ① 林语堂:《且说本刊》,《宇宙风》第1期,1935年9月16日。
    ② 沈从文:《谈谈上海的刊物》,沈从文著,刘洪涛编:《沈从文批评文集》,珠海:珠海出版社,1998年,第27页。
    ① 陈平原:《文学的周边》,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年,第138页。
    ② 语堂:《且说本刊》,《宇宙风》第1期,1935年9月16日。
    ③ 《编辑后记——论语的格调》,《论语》第6期,1932年12月1日。
    ④ 语堂:《关于京话》,《宇宙风》第22期,1936年8月1日。
    ⑤ 徐舒:《追思林语堂先生》,子通主编:《林语堂评说70年》,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3年,第140页。
    ① 兰:《所谓“杂志年”》,《文学》第3卷第2号,1934年8月1日。
    ② 同上。
    ③ 拜金:《寄林语堂》,《中央日报·中央公园》,1934年4月23日。
    ① 朱光潜:《一封公开信——给<天地人>编辑者徐先生》,《天地人》第1期,1936年3月1日。
    ② 施蛰存:《创刊宣言》,《现代》第1卷第1期,1932年5月1日。
    ③ 周作人:《自己的园地》,周作人著,钟叔河编:《周作人文类编·本色》,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63页。
    ④ 语堂:《山居日记》,《论语》第47期,1934年8月16日。
    ① 语堂:《言志篇》,《论语》第42期,1934年6月1日。
    ② 刘半农:《半农杂文集自序》,《人间世》第5期,1934年6月5日。
    ③ 俞平伯:《代拟吾庐约言草稿》,俞平伯著,乐齐、郁华选编:《俞平伯散文》,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第211页。
    ④ 刘小清:《郁达夫缘何被左联开除》,《世纪》2004年第5期。
    ⑤ 周作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年,第2页。
    ⑥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林语堂名著全集》第二十一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339页。
    ⑦ 邵洵美:《书信的艺术》,《不能说谎的职业》,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8年,第105页。
    ① 周黎庵:《宇宙风与我》,《宇宙风》第100期,1940年6月1日。
    ② 长庚:《隐士》,《太白》第1卷第11期,1935年2月20日。
    ① 兰:《所谓“杂志年”》,《文学》第3卷第2号,1934年8月1日。
    ① 朱国华:《文学与权力——文学合法性的批判性考察》,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07页。
    ① 鲁迅:《致李小峰》,《鲁迅全集》第十二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34页。
    ② 周作人:《<草木虫鱼>小引》,周作人著,钟叔河编:《周作人文类编·人与虫》,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7页。
    ① 余虹:《革命·审美·解构——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92页。
    ② 瞿秋白:《文艺的自由和文学家的不自由》,吉明学、孙露茜编:《三十年代“文艺自由论辩”资料》,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第137页。
    ③ 语堂:《且说本刊》,《宇宙风》第1期,1935年9月16日。
    ① 朱晓进:《政治文化与中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文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52页。
    ② 林语堂:《希特勒与魏忠贤》,《林语堂名著全集》第十八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346页。
    ③ 林语堂:《谈言论自由》,《论语》第13期,1933年3月16日。
    ④ 邵洵美:《流行症》,《论语》第86期,1936年4月16日。
    ⑤ 邵询美:《编辑随笔》,《论语》第107期,1937年3月1日。
    ⑥ 周作人:《苦茶庵笑话选序》,周作人著,止庵校订:《苦雨斋序跋文》,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97页。
    ① 长庚:《隐士》,《太白》1935年第1卷第11期。
    ② 刘百川:《建设民族文化》,《汗血月刊》1934年第2卷第5号。
    ③ 林语堂:《论现代批评的职务》,《林语堂名著全集》第十三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123页。
    ④ 简又文:《我的朋友林语堂》,《逸经》第11期,1936年8月5日。
    ① 林语堂:《林语堂自传》,《林语堂名著全集》第十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30页。
    ② 《编辑后记——论语的格调》,《论语》第6期,1932年12月1日。
    ③ 钱仁康:《论幽默的效果(下)》,《论语》第46期,1934年8月1日。
    ④ 吕若涵:《“论语派”论》,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第218页。
    ⑤ 姚颖:《京话》,《论语》第25期,1933年9月16日。
    ⑥ 童锡祜:《卖国救国方策》,《论语》第2期,1932年10月1日。
    ⑦ [美]李欧梵:《“批评空间”的开创——从<申报>“自由谈”谈起》,《现代性的追求》,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第267页。
    ① 林语堂:《林语堂自传》,《林语堂名著全集》第十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30页。
    ② 朱晓进:《政治文化心理与三十年代文学》,《文学评论》2000年第1期。
    ③ [美]刘易斯·科塞著,郭方等译:《理念人——一项社会学的考察》,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第84页。
    ④ [苏联]巴赫金著,李兆林、夏忠宪等译:《拉伯雷研究》,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08页。
    ① 语堂:《且说本刊》,《宇宙风》第1期,1935年9月16日。
    ②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林语堂名著全集》第二十一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340页。
    ③ 周作人:《后记》,周作人著,止庵校订:《苦竹杂记》,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20页。
    ④ 邵洵美:《文学与政治》,《不能说谎的职业》,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8年,第70-71页。
    ⑤ 《论语社同人戒条》,《论语》第1期,1932年9月16日。
    ① 林语堂著,王海、何洪亮主译:《中国新闻舆论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36页。
    ② 语:《蒋介石亦论语派中人》,《论语》第2期,1932年10月1日。
    ③ 语堂:《且说本刊》,《宇宙风》第1期,1935年9月16日。
    ④ 同上。
    ⑤ 林语堂:《<猫与文学>小引》,《宇宙风》第22期,1936年8月1日。
    ① 朱国华:《文学与权力——文学合法性的批判性考察》,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04页。
    ② 沈从文:《论中国现代创作小说》,沈从文著,刘洪涛编:《沈从文批评文集》,珠海:珠海出版社,1998年,第91页。
    ① 储安平:《告别辞》,《文学时代》第6期,1936年4月10日。
    ② 《告别的话》,《文学季刊》第2卷第4期,1935年12月16日。
    ③ 苏汶:《文人在上海》,《现代》第4卷第2期,1933年12月1日。
    ① 朱国华:《文学与权力——文学合法性的批判性考察》,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34页。
    ② 叶圣陶:《文艺谈》,叶圣陶著,叶至善等编:《叶圣陶集》第九卷,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65页。
    ③ 萧乾:《悼<文学季刊>》,《大公报·文艺》1936年2月9日。
    ① 叶公超演讲、周锦笔记:《关于新月》,林语堂等著,程新编:《港台·国外谈中国现代文学作家》,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年,第161-166页。
    ② 丁玲:《一个真实人的一生—记胡也频》,丁玲著,张炯主编:《丁玲全集》第九卷,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67页。
    ③ 黑婴:《叶紫与<无名文艺>》,《新文学史料》1979年第4期。
    ① 罗隆基:《致胡适》,《胡适来往书信选》中册,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68页。
    ② 施蛰存:《<现代>杂忆》,《沙上的脚迹》,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29页。
    ③ 周作人:《致施蛰存》,周作人著,陈子善、张铁荣编:《周作人集外文》下集,海口: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5年,第429-431页。
    ① 亢德:《本刊一年》,《宇宙风》第25期,1936年9月16日。
    ② 周劭:《前言》,柯灵主编,冯金牛编选:《午夜高楼——<宇宙风>萃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5页。
    ③ 见《论语》第36期,1934年3月1日。
    ④ 许钦文:《宇宙之风》,《宇宙风》第100期,1940年6月1日。
    ⑤ 亢德:《本刊一年》,《宇宙风》第25期,1936年9月16日。
    ⑥ 黎庵:《编后赘语》,《谈风》第1期,1936年10月25日。
    ① 语堂:《论语三周年》,《论语》第73期,1935年10月1日。
    ② 朱光潜:《一封公开信——给<天地人>编辑者徐先生》,《天地人》第1期,1936年3月1日。
    ③ 朱国华:《文学与权力——文学合法性的批判性考察》,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30-135页:“大众媒介为了满足追求利润的需要,必然根据自己的叙事模式,对拒绝接受外部强制特别是经济权力支配的严肃文学进行合法排斥”。
    ④ 陈思和:《试论现代出版与知识分子的人文精神》,《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3期。
    ⑤ 编者:《今后的西风》,《西风》第7期,1937年3月1日。
    ① 《编辑后记》,《宇宙风》第1期,1935年9月16日。
    ② 亢德:《本刊一年》,《宇宙风》第25期,1936年9月16日。
    ③ 简又文:《逸经文史半月刊发刊启事》,《逸经》第1期,1936年3月5日。
    ④ 朱国华:《文学与权力——文学合法性的批判性考察》,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30-150页。
    ⑤ 陈平原:《20世纪中国小说史》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85页。
    ① 《上海市党部文艺宣传工作报告》,陈瘦竹主编:《左翼文艺运动史料》,南京:南京大学学报编辑部,1980年,第319-320页。
    ① 元晋秋:《从文化到意识形态——文化的意识形态化》,《学术论坛》2012年第9期。
    ② 胡风:《过去的幽灵》,《申报·自由谈》1934年4月16日。
    ③ 越山:《<天生蛮性>》,《太白》第2卷第3期,1935年4月20日。
    ④ 低吟:《再寄林语堂》,《中央日报·中央公园》1934年5月4日。
    ① 文公直:《亡国文化的肃清与文化统制的建设》,《汗血月刊》1934年第2卷第4号。
    ② 周作人:《谈韩文》,周作人著,钟叔河编:《周作人文类编·本色》,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406页。
    ③ 周作人:《诗的效用》,周作人著,钟叔河编:《周作人文类编·本色》,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700页。
    ④ 林语堂:《方巾气研究》(二),《申报·自由谈》1934年4月30日。
    ① 语堂:《今文八弊》(中),《人间世》第28期,1935年5月20日。
    ② 语堂:《且说本刊》,《宇宙风》第1期,1935年9月16日。
    ③ 岂明:《论八股文》,《骆驼草》第2期,1930年5月19日。
    ④ 周作人:《谈韩文》,周作人著,钟叔河编:《周作人文类编·本色》,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406页。
    ① 语堂:《且说本刊》,《宇宙风》第1期,1935年9月16日。
    ② 语堂:《今文八弊》(上),《人间世》第27期,1935年5月5日。
    ③ 语堂:《且说本刊》,《宇宙风》第1期,1935年9月16日。
    ④ 林语堂:《<有不为斋丛书>序》,《林语堂名著全集》第十七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216页。
    ⑤ 语堂:《今文八弊》(上),《人间世》第27期,1935年5月5日。
    ⑥ 《编辑后记——论语的格调》,《论语》第6期,1932年12月1日。
    ① 林语堂:《论现代批评的职务》,《林语堂名著全集》第十三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123页。
    ② 语堂:《且说本刊》,《宇宙风》第1期,1935年9月16日。
    ③ 周作人:《常识》,周作人著,钟叔河编:《周作人文类编·中国气味》,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738页。
    ④ 樱姊;《开房间》,《论语》第43期,1934年6月16日。
    ⑤ 语堂:《节育问题常识》,《宇宙风》第13期,1936年3月16日。
    ① 亢德:《纪念刘半农先生》,《论语》第46期,1934年8月1日。
    ① 邓晓芒:《文学与文化三论》,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87页。
    ② 舒芜:《两个鬼的文章——周作人的散文艺术》,《周作人的是非功过》,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第265页。
    ③ 周作人:《伟大的捕风》,周作人著,钟叔河编:《周作人文类编·中国气味》,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692页。
    ④ 董健、王彬彬、张光芒:《略论启蒙及其与文学的关系》,《当代作家评论》2008年第5期。
    ① [法]皮埃尔·布迪厄著,刘晖译:《艺术的法则:文学场的生成和结构》,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第196页。
    ② [法]皮埃尔·布迪厄、[美]华康德著,李猛、李康译:《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第137-138页。
    ③ 林语堂:《方巾气研究》(二),《申报·自由谈》1934年4月30日。
    ① 周作人:《<杂拌儿之二>序》,周作人著,钟叔河编:《周作人文类编·本色》,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641页。
    ② 周作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年,第13页。
    ③ 岂明:《冰雪小品选序》,《骆驼草》第21期,1930年9月29日。
    ④ 周作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年,第57页。
    ① 语堂:《且说本刊》,《宇宙风》第1期,1935年9月16日。
    ① 林语堂:《论幽默》,《林语堂名著全集》第十四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4-17页。
    ② 同上,第6页。
    ③ 钱仁康:《论幽默的效果》(下),《论语》第46期,1934年8月1日。
    ④ 林语堂:《幽默杂话》,林语堂著,万平近编:《林语堂选集》上册,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88年,第534页。
    ① 林语堂:《<新的文评>序言》,《林语堂名著全集》第十三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234-235页。
    ② 林语堂:《记性灵》,《宇宙风》第11期,1936年2月16日。
    ③ 同上。
    ④ 语堂:《论文》(下),《论语》第28期,1933年11月1日。
    ⑤ 同上。
    ⑥ 语堂:《论文》(上),《论语》第15期,1933年4月1日。
    ⑦ 语堂:《记性灵》,《宇宙风》第11期,1936年2月16日。
    ⑧ 语堂:《论文》(上),《论语》第15期,1933年4月1日。
    ⑨ 语堂:《孤崖一枝花》,《宇宙风》第1期,1935年9月16日。
    ① 语堂:《论文》(上),《论语》第15期,1933年4月1日。
    ② 语堂:《今文八弊》(中),《人间世》第28期,1935年5月20日。
    ③ 语堂:《论文》(下),《论语》第28期,1933年11月1日。
    ④ 周作人:《自己的文章》,《青年界》第10卷第3期,1936年10月。
    ⑤ 语堂:《且说本刊》,《宇宙风》第1期,1935年9月16日。
    ⑥ 语堂:《再与陶亢德书》,《论语》第38期,1934年4月1日。
    ① 《发刊词》,《人间世》第1期,1934年4月5日。
    ② 语堂:《小品文之遗绪》,《人间世》第22期,1935年2月20日。
    ③ 语堂:《论谈话》,《人间世》第2期,1934年4月20日。
    ④ 语堂:《论小品文笔调》,《人间世》第6期,1934年6月20日。
    ⑤ 周作人:《自己的文章》,《青年界》第10卷第3期,1936年10月。
    ① 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胡适:《胡适文存》第二集,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212页。
    ② 陈独秀:《现代欧洲文艺史谭》,《青年杂志》第1卷第3号,1915年11月15日。
    ③ 傅斯年:《怎样做白话文》,赵家璧主编,胡适编选《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年,第244页。
    ④ 胡适著,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编:《胡适的日记》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424页。
    ① 朱自清:《<背影>序》,《朱自清序跋书评集》,北京:三联书店,1983年,第5页。
    ② 鲁迅:《小品文的危机》,《现代》第3卷第6期,1933年10月1日。
    ③ 南帆:《文类与散文》,《文学评论》1997年第4期。
    ④ 周作人:《<近代散文抄>序》,周作人著,钟叔河编:《周作人文类编·本色》,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389页。
    ⑤ 俞平伯:《<近代散文抄>跋》,《俞平伯散文杂论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324页。
    ① 吕若涵:《“论语派”论》,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第83页。
    ② 玄晏:《山人辩》,《文饭小品》第1期,1935年2月5日。
    ③ 林语堂:《论文》(下),《论语》第28期,1933年11月1日。
    ① 侍桁:《论“第三种人”》,《创化季刊》第1卷第1期,1933年3月1日。
    ② 王平陵先生遗著编辑委员会编:《王平陵先生纪念集》,台北:正中书局,1975年。转引自周云鹏:《关于30年代“民族主义文学”研究的几个点》,《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① 《民族主义文艺运动宣言》,《前锋月刊》1930年第1期。
    ② 周云鹏:《关于30年代“民族主义文学”研究的几个点》,《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③ 钱振纲:《论三民主义文艺政策与民族主义文艺运动的矛盾及其政治原因》,《江西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
    ④ 《开端》,《开展》第1期,1930年8月8日。
    ⑤ 真珍:《大共鸣的发端》,《民国日报·觉悟》1930年5月14日。
    ① 倪伟:《民族想象与国家统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17页。
    ② 萧作霖:《文化统制与文艺自由》,《前途》第2卷第8期,1934年8月1日。
    ③ 勇仁:《论自由创作动向》,《民族文艺月刊》第1号,1937年1月15日。
    ④ 漠野:《论小品文杂志》,《华北月刊》第2卷第3期,1934年10月。
    ⑤ 周作人:《<草木虫鱼>小引》,周作人著,钟叔河编:《周作人文类编·人与虫》,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8页。
    ① 梁实秋:《偏见集·序言》,《梁实秋文集》第六卷,鹭江出版社,2002年,第308页。
    ② 梁实秋:《论思想统一》,《梁实秋文集》第六卷,厦门:鹭江出版社2002年,第436页。
    ③ 沈从文:《论冯文炳》,沈从文著,刘洪涛编:《沈从文批评文集》,珠海:珠海出版社,1998年,第204页。
    ④ 沈从文:《一封信》,《大公报·文艺》1937年2月21日。
    ⑤ 语堂:《时代与人》,《人间世》第8期,1934年7月20日。
    ⑥ 语堂:《今文八弊》(中),《人间世》第28期,1935年5月20日。
    ⑦ 梁实秋:《文学与革命》,《新月》第1卷第4号,1928年6月10日。
    ⑧ 梁实秋:《文学的纪律》,《新月》第1卷第1号,1928年3月10日。
    ⑨ 沈从文:《作家间需要一种新运动》,沈从文著,刘洪涛编:《沈从文批评文集》,珠海:珠海出版社,1998年,第31-32页。
    ⑩ 朱光潜:《我对于本刊的希望》,《文学杂志》第1期,1937年5月1日。
    ① 林语堂:《言志篇》,《论语》第42期,1934年6月1日。
    ① 郑伯奇:《幽默小论》,《现代》第4卷第1期,1933年11月1日。
    ② 野容:《人间何世》,《申报·自由谈》1934年4月14日。
    ③ 大野:《关于小孩》,《申报·自由谈》1934年4月26日。
    ④ 崇巽:《小品文的生机》,《申报·自由谈》1934年4月30日。
    ⑤ 曼雪:《一思而行》,《申报·自由谈》1934年5月17日。
    ② 唐人:《小品文在民族主义文学中的地位》,《黄钟》第7卷第3期,1935年8月16日。
    ③ 索之:《问人间何世》,《华北月刊》第2卷第2期,1934年9月1日。
    ④ 拜金:《寄林语堂》,《中央日报·中央公园》1934年4月23日。
    ⑤ 选:《幽默有价》,《社会新闻》第7卷第20期,1934年5月。
    ⑥ 石岳松:《拟幽默大师墓志铭》,《中央日报·中央公园》1934年4月17日。
    ⑦ 幽槐:《讨林语堂檄,有序》,《中央日报·中央公园》1934年4月15日。
    ⑧ 由上海市党部主持的微风文艺社就呈请党政当局制裁林语堂,《中央日报》1934年7月26日曾转载此消息。
    ⑨ 沈从文:《谈谈上海的刊物》,沈从文著,刘洪涛编:《沈从文批评文集》,珠海:珠海出版社,1998年,第26页。
    ① 朱光潜:《一封公开信——给<天地人>编辑者徐先生》,《天地人》第1期,1936年3月1日。
    ② 常风:《张天翼:<反攻>》,常风:《逝水集》,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122页。
    ③ 常风:《回忆朱光潜先生》,常风:《逝水集》,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74页。
    ④ 沈从文:《新的文学运动与新的文学观》,沈从文著,刘洪涛编:《沈从文批评文集》,珠海:珠海出版社,1998年,第61页。
    ⑤ 大马:《林语堂的攻击者》,《新垒》第3卷第6期,1934年6月15日。
    ⑥ 曼雪:《一思而行》,《申报·自由谈》1934年5月17日。
    ⑦ 林语堂:《写中西文之别》,《宇宙风》第6期,1936年12月1日。
    ① 大马:《林语堂的攻击者》,《新垒》第3卷第6期,1934年6月15日。
    ② 野容:《人间何世》,《申报·自由谈》1934年4月14日。
    ③ 林语堂:《论以白眼看苍蝇之辈》,《申报·自由谈》1934年4月16日。
    ④ 林语堂:《周作人诗读法》,《申报·自由谈》1934年4月26日。
    ① 崇巽:《小品文的生机》,《申报·自由谈》1934年4月30日。
    ② 岂明:《苦茶庵小文》,《人间世》第4期,1934年5月20日。
    ③ 刘半农:《<半农杂文>自序》,《人间世》第5期,1934年6月5日。
    ④ 邵洵美:《小品文》,《不能说谎的职业》,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8年,第109-110页。
    ⑤ 陈望道:《关于鲁迅先生的片断回忆》,《文艺论丛》第1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第223-224页。
    ① 周作人:《长之文学论文集跋》,周作人著、止庵校订:《苦茶随笔》,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68页。
    ② 周作人:《关于写文章》,周作人著,钟叔河编:《周作人文类编·本色》,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233页。
    ③ 周作人:《<蛙>的教训》,周作人著,钟叔河编:《周作人文类编·本色》,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135页。
    ④ 难知:《十竹斋的小摆设》,《文饭小品》第5期,1935年6月25日。
    ⑤ 康嗣群:《创刊释名》,《文饭小品》第1期,1935年2月5日。
    ⑥ 雕菰:《疑问号》,《文饭小品》第1期,1935年2月5日。
    ⑦ 施蛰存:《服尔泰》,《文饭小品》第3期,1935年4月5日。
    ① 见施建伟:《“左联”与论语派》,《社会科学》1991年第3期;黄建国:《关于“论语派”和左翼文艺阵营批判“论语派”的历史估价问题》,《天津师大学报》1991年第2期;陈琳琳《关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幽默、小品文论争的再思考》,《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
    ② 章克标:《林语堂两则》,《文苑草木》,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第91页。
    ③ 胡风:《林语堂论》,《文学》第4卷第1号,1935年1月1日。
    ① [法]皮埃尔·布迪厄著,刘晖译:《艺术的法则:文学场的生成和结构》,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第265页。
    ② 鲁迅:《小品文的危机》,《现代》第3卷第6期,1933年10月1日。
    ③ 旅隼:《杂谈小品文》,《时事新报》1935年12月7日。
    ④ 胡风:《林语堂论》,《文学》第4卷第1号,1935年1月1日。
    ⑤ 语堂:《今文八弊》(中),《人间世》第28期,1935年5月20日。
    ⑥ 林语堂:《方巾气研究》(一),《申报·自由谈》1934年4月28日。
    ⑦ 周作人:《遵命文学》,周作人著,钟叔河编:《周作人文类编·本色》,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140页。
    ① 林语堂:《米老鼠》,《林语堂名著全集》第十五卷,长春:东北师大出版社,1994年,第74页。
    ② 周作人:《文学的未来》,周作人著,钟叔河编:《周作人文类编·本色》,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137页。
    ③ 舒舍予:《文学概论讲义》,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年,第40页。
    ④ 邵洵美:《文字狱》,《不能说谎的职业》,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8年,第102-103页。
    ⑤ 周作人:《遵命文学》,周作人著,钟叔河编:《周作人文类编·本色》,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140页。
    ⑥ 岂明:《论八股文》,《骆驼草》第2期,1930年5月19日。
    ⑦ 语堂:《论小品文笔调》,《人间世》第6期,1934年6月20日。
    ⑧ 语堂:《还是讲小品文之遗绪》,《人间世》第24期,1935年3月20日。
    ⑨ 语堂;《论小品文笔调》,《人间世》第6期,1934年6月20日。
    ⑩ 语堂:《且说本刊》,《宇宙风》第1期,1935年9月16日。
    ① 唐弢:《影印本<申报·自由谈>序》,《唐弢文集》第九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年,第257页。
    ② 曹聚仁:《周作人先生的自寿诗》,《申报·自由谈》1934年4月24日。
    ③ 林默:《人间世论战经过》,《作品》1934年第1期。
    ④ 陶亢德:《知堂与鼎堂》,《古今》第20-21期合刊,1943年4月16日。
    ① 郭沫若:《<铁轮>序》,《郭沫若学刊》2009年第3期。
    ② 谢六逸:《小品文之弊》,陈望道编:《小品文和漫画》,上海:上海书店据生活书店1935年版复印,1981年,第218页。
    ③ 陈独秀:《答胡适之》,《独秀文存》卷三,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636页。
    ④ 聂绀弩:《我对于小品文的意见》,陈望道编:《小品文和漫画》,上海:上海书店据生活书店1935年版复印,1981年,第157-159页。
    ① 周作人:《自己所能做的》,周作人著,钟叔河编:《周作人文类编·本色》,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145页。
    ② 周作人:《本色》,周作人著,钟叔河编:《周作人文类编·本色》,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254页。
    ③ 周作人:《<现代散文选>序》,周作人著,钟叔河编:《周作人文类编·本色》,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661页。
    ④ 语堂:《做文与做人》,《论语》第57期,1935年1月16日。
    ⑤ 语堂:《临别赠言》,《宇宙风》第25期,1936年9月16日。
    ① 曹聚仁:《<太白>社与陈望道》,《我与我的世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第456页。
    ② 《芒种将停刊》,《文艺战线》第3卷第47-48期,1935年。
    ① 斯诺整理,安危译:《鲁迅同斯诺谈话整理稿》,《新文学史料》1987年第3期。
    ② 唐弢:《读余书杂十二篇》,《唐弢文集》第一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年,第285页。
    ③ 巴人:《救亡时期的文学问题》,《巴人文艺论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第94页。
    ④ 沈从文:《谈谈上海的刊物》,沈从文著,刘洪涛编:《沈从文批评文集》,珠海:珠海出版社,1998年,第28页。
    ⑤ 王本朝:《中国现代文学制度研究》,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67页。
    ① 俞平伯:《<近代散文钞>跋》,《俞平伯散文杂论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322-323页。
    ① 语堂:《论小品文笔调》,《人间世》第6期,1934年6月20日。
    ② 梁遇春:《译者序》,梁遇春译注:《英国小品文选》,上海:开明书店,1944年,第1页。
    ③ 鲁迅:《小品文的危机》,《现代》第3卷第6期,1933年10月1日。
    ① 语堂:《论小品文笔调》,《人间世》第6期,1934年6月20日。
    ② 胡风:《林语堂论》,《文学》第4卷第1号,1935年1月1日。
    ③ 周作人:《<燕知草>跋》,周作人著,钟叔河编:《周作人文类编·本色》,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645页。
    ④ 周作人:《导言》,赵家鐾主编,周作人编选:《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一集》,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年,第10页。
    ① 林玉堂、钱玄同:《通信:论汉字索引制及西洋文学》,《新青年》第4卷第4号,1918年4月15日。
    ② 周作人:《与俞平伯君书三十五通》,周作人著,止庵校订:《周作人书信》,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86页。
    ③ 周作人:《陶庵梦忆序》,周作人著,止庵校订:《苦雨斋序跋文》,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15页。
    ④ 周作人:《与俞平伯君书三十五通》,周作人著,止庵校订:《周作人书信》,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86页。
    ① 周作人:《风雨谈七·陶筠厂论竟陵派》,《宇宙风》第14期,1936年4月1日。
    ② 周作人:《谈桐城派与随园》,《宇宙风》第6期,1935年12月1日。
    ③ 周作人:《<燕知草>跋》,周作人著,钟叔河编:《周作人文类编·本色》,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644-645页。
    ① 周作人:《<杂拌儿>跋》,周作人著,钟叔河编:《周作人文类编·本色》,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638页。
    ② 语堂:《小品文之遗绪》,《人间世》第22期,1935年2月20日。
    ③ 同上。
    ① 语堂:《小品文之遗绪》,《人间世》第22期,1935年2月20日。
    ② 语堂:《再谈小品文之遗绪》,《人间世》第24期,1935年3月20日。
    ③ 语堂:《小品文之遗绪》,《人间世》第22期,1935年2月20日。
    ④ 林语堂:《论幽默》,《林语堂名著全集》第十四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17页。
    ① [日]厨川白村著、鲁迅译:《出了象牙之塔》,《鲁迅全集》第十三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第164-165页。
    ② 林语堂:《<西风>发刊词》,《宇宙风》第24期,1936年9月1日。
    ① 郁达夫:《导言》,赵家璧主编,郁达夫编选:《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年,第5页。
    ② 语堂:《小品文之遗绪》,《人间世》第22期,1935年2月20日。
    ③ 同上。
    ① 语堂:《引言》,戴维斯著,黄嘉德译:《流浪者自传》,《宇宙风》第1期,1935年9月16日。
    ② 周作人:《<燕知草>跋》,周作人著,钟叔河编:《周作人文类编·本色》,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644页。
    ③ 胡伟希、高瑞泉、张利民:《十字街头与塔——中国近代自由思潮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55页。
    ④ 朱自清:《<背影>序》,《朱自清序跋书评集》,北京:三联书店,1983年,第5页。
    ① [英]卜立德:《英国随笔与中国现代散文》,《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9年第3期。
    ② 周作人:《导言》,赵家璧主编,周作人编选:《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一集》,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年,第5页。
    ③ 林语堂:《文章无法》,《林语堂名著全集》第十四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184页。
    ① 林语堂为彭望荃书评《弗勒虚》写的编者按,见《人间世》第2期,1934年4月20日。
    ② 陈炼青:《论个人笔调的小品文》,《人间世》第20期,1935年1月20日。
    ③ 刘半农:《<半农杂文>自序》,《人间世》第5期,1934年6月5日。
    ① 陈叔华:《娓语体小品文释例》(上),《人间世》第28期,1935年5月20日。
    ② 简又文:《我的朋友林语堂》,《逸经》第11期,1936年8月5日。
    ③ 语堂:《再谈小品文之遗绪》,《人间世》第24期,1935年3月20日。
    ④ 同上。
    ① 语堂:《论小品文笔调》,《人间世》第6期,1934年6月20日。
    ② 语堂:《小品文之遗绪》,《人间世》第22期,1935年2月20日。
    ③ 语堂:《论小品文笔调》,《人间世》第6期,1934年6月20日。
    ④ 许钦文:《小品文与闲谈》,《通俗文化》第2卷第1期,1935年7月12日。
    ① 语堂:《论小品文笔调》,《人间世》第6期,1934年6月20日。
    ② 语堂:《小品文之遗绪》,《人间世》第22期,1935年2月20日。
    ③ 同上。
    ④ 语堂:《说自我》,《人间世》第7期,1934年7月5日。
    ⑤ 语堂:《论小品文笔调》,《人间世》第6期,1934年6月20日。
    ⑥ 简又文:《我的朋友林语堂》,《逸经》第11期,1936年8月5日。
    ① 语堂:《关于京话》,《宇宙风》第22期,1936年8月1日。
    ② 姚颖:《京话序》,《宇宙风》第22期,1936年8月1日。
    ① 谢六逸:《小品文之弊》,陈望道编:《小品文和漫画》,上海:上海书店据生活书店1935年版复印,1981年,第218页。
    ① 陈平原:《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中》,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7年,第49页。
    ② 沈永宝:《论林语堂笔调改革的主张》,《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1期。
    ③ 陈剑晖:《论现代散文的文体选择与创造》,《文学评论》2007年第5期。
    ① 周作人:《导言》,赵家璧主编,周作人编选:《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一集》,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年,第2页。
    ② 鲁迅:《小品文的危机》,《现代》第3卷第6期,1933年10月1日。
    ③ 瞿秋白:《普洛大众文艺的现实问题》,《瞿秋白文集》中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年,第859-860页。
    ④ 陈子展:《大众语与诗歌》,《社会月报》第1卷第3期,1934年8月15日。
    ① 周作人:《国文》,周作人著,钟叔河编:《周作人文类编·本色》,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193页。
    ② 林语堂:《论语录体之用》,《论语》第26期,1933年10月1日。
    ③ 周作人:《国语改造的意见》,周作人著,钟叔河编:《周作人文类编·夜读的境界》,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773页。
    ④ 周作人:《理想的国语》,周作人著,钟叔河编:《周作人文类编·夜读的境界》,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779-780页。
    ⑤ 语堂:《今文八弊》(中),《人间世》第28期,1935年5月20日;林语堂:《且说本刊》,《宇宙风》1935年第1期,1935年9月16日。
    ⑥ 林语堂:《释雅健》,《林语堂名著全集》第十六卷,长春:东北师大出版社,1994年,第227页。
    ⑦ 林语堂:《烟屑(四)》,《林语堂名著全集》第十八卷,长春:东北师大出版社,1994年,第203页。
    ⑧ 林语堂:《论语录体之用》,《论语》第26期,1933年10月1日。
    ⑨ 林语堂:《语录体举例》,《林语堂名著全集》第十四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201-202页。
    ① 林语堂:《与徐君论白话文言书》,《论语》第63期,1935年4月16日。
    ② 老舍:《文学遗产应怎样接受》,《老舍全集》第十七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第70页。
    ③ 老舍:《我的“话”》,《老舍全集》第十六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第726页。
    ④ 俞平伯:《<古槐梦遇>拾零》(七十),俞平伯著,乐齐、郁华选编:《俞平伯散文》,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第214页。
    ① 周作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年,第62页。
    ② 老舍:《关于文学的语言问题》,《老舍全集》第十六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第349页。
    ③ 同上,第354页。
    ④ 老舍:《小动物们(鸽)》(续),《人间世》第26期,1935年4月20日。
    ① 老舍:《无题(因为没有故事)》,《谈风》第16期,1937年6月10日。
    ② 老舍:《五月的青岛》,《宇宙风》第43期,1937年6月16日。
    ③ 丁晓原:《语言三维视角下的中国散文现代转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1年第6期。
    ④ 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397页。
    ⑤ [法]皮埃尔·布迪厄著,刘晖译:《艺术的法则:文学场的生成和结构》,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第276页。
    ① [美]哈罗德·布鲁姆著,江宁康译:《西方正典——伟大作家和不朽作品》,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年,第33页。
    ② [加]斯蒂文·托托西讲演,马瑞琦译:《文学研究的合法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44页。
    ③ [法]皮埃尔·布迪厄著,刘晖译:《艺术的法则:文学场的生成和结构》,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第180-181页。
    ④ 鲁迅:《导言》,赵家璧主编,鲁迅编选:《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年,第1页。
    ① 朱国华:《文学“经典化”的可能性》,《文艺理论研究》2006年第2期。
    ① 语堂:《论语文选序(兼作论语丛书小引)》,《论语》第39期,1934年4月16日。
    ② 陈叔华:《二十四年我的爱读书》,《宇宙风》第8期,1936年1月1日。
    ③ 陶亢德:《二十四年我的爱读书》,《宇宙风》第8期,1936年1月1日。
    ① [美]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著,刘象愚等译:《文学理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33页。
    ① 郁达夫:《导言》,赵家璧主编,郁达夫编选:《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年,第5-12页。
    ① 朱光潜:《一封公开信——给<天地人>编辑者徐先生》,《天地人》第1期,1936年3月1日。
    ② 李长之:《一年来的中国文艺》,《民族杂志》第3卷第1期,1935年1月1日。
    ③ 朱光潜:《一封公开信——给<天地人>编辑者徐先生》,《天地人》第1期,1936年3月1日。
    ④ 沈从文:《谈谈上海的刊物》,沈从文著,刘洪涛编:《沈从文批评文集》,珠海:珠海出版社,1998年,第28页。
    ⑤ 常燕生:《论语与我》,《论语》第54期,1934年12月1日。
    ⑥ 朱光潜:《一封公开信——给<天地人>编辑者徐先生》,《天地人》第1期,1936年3月1日。
    ① 平凡:《我读论语》,《论语》第35期,1934年2月16日。
    ② 同上。
    ③ 柳存仁:《我所看到的<宇宙风>》,《宇宙风》第100期,1940年6月1日。
    ④ 朱立元:《接受美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239页。
    ⑤ 朱光潜:《一封公开信——给<天地人>编辑者徐先生》,《天地人》第1期,1936年3月1日。
    ① [法]萨特:《什么是文学?》,萨特著,施康强等译:《萨特文学论文集》,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77页。
    ② 参见朱晓进等:《非文学的世纪》,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① 如周作人将政治化文学称为“遵命文学”,并指出,“遵命文学害处之在己者是做惯了之后头脑就麻痹了,再不会想自己的意思,写自己的文章。害处之在人者是压迫异己,使人家的思想文章不得自由表现”。(见周作人:《遵命文学》,周作人著,钟叔河编:《周作人文类编·本色》,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140页。)
    ① 朱国华:《文学与权力——文学合法性的批判性考察》,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0-21页。
    ② 朱晓进:《政治化思维与三十年代中国文学论争》,《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
    [1]陈望道主编:《太白》,1934年9月20日创刊,生活书店出版发行。
    [2]废名主编:《骆驼草》,1930年5月12日创刊。
    [3]黄嘉音、黄嘉德主编:《西风》,1936年9月1日创刊,西风月刊社出版。
    [4]简又文主编:《逸经》,1936年3月5日创刊,人间书屋经售。
    [5]林语堂、陶亢德等主编:《论语》,1932年9月16日创刊,时代图书公司出版。
    [6]林语堂、陶亢德等主编:《宇宙风》,1935年9月16日创刊,宇宙风社出版。
    [7]林语堂主编:《人间世》,1934年4月5日创刊,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出版。
    [8]施蛰存、康嗣群主编:《文饭小品》,1935年2月5日创刊,上海杂志公司出版。
    [9]徐舒主编:《天地人》,1936年3月1日创刊,独立出版社出版。
    [10]徐志摩等主编:《新月》,1928年3月10日创刊,新月书店出版。
    [11]周黎庵、海戈、何浑介主编:《谈风》,1936年10月25日创刊,宇宙风社出版。
    [12]周作人、鲁迅等主编:《语丝》,1924年11月17日创刊,语丝社出版。
    [1][德]哈贝马斯著,曹卫东等译:《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2][德]尤尔根·哈贝马斯著,刘北成、曹卫东译:《合法化危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3][法]皮埃尔·布迪厄、[美]华康德著,李猛、李康译,邓正来校:《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4][法]皮埃尔·布迪厄著,刘晖译:《艺术的法则:文学场的生成和结构》,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5][法]皮埃尔·布尔迪厄著,包亚明译:《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尔迪厄访谈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6][美]爱德华·萨义德著,单德兴译:《知识分子论》,北京:三联书店2013年版。
    [7][美]戴维·斯沃茨著,陶东风译:《文化与权力:布尔迪厄的社会学:thesociology of Pierre Bourdieu)),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
    [8][美]费正清等主编,杨品泉、刘敬坤等译:《剑桥中华民国史》上、下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9][美]李欧梵:《上海摩登——一种新的都市文化在中国》,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0][美]李欧梵:《现代性的追求》,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版。
    [11][美]刘易斯·科塞著,郭方等译:《理念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12][苏联]巴赫金著,李兆林、夏忠宪等译:《拉伯雷研究》,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3]阿英编校:《无花的蔷薇——现代十六家小品》,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4]蔡江珍:《中国散文理论的现代性想象》,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15]曹聚仁:《文坛五十年》,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7年版。
    [16]陈平原、山口守:《大众传媒与现代文学》,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3年版。
    [17]陈平原:《20世纪中国小说史》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18]陈平原:《文学的周边》,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年版。
    [19]陈望道编:《小品文和漫画》,上海:上海书店1981年6月影印。
    [20]陈文新:《中国文学流派意识的发生和发展:中国古代文学流派研究导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1]程光炜编:《周作人评说八十年》,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0年版。
    [22]丁帆:《重回“五四”起跑线》,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
    [23]范培松:《中国现代散文史》,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24]高恒文:《京派文人:学院派的风采》,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5]海戈:《蒙尘集》,上海:上海时代书局1948年版。
    [26]何言宏:《介入的写作》,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版。
    [27]洪九来:《宽容与理性:<东方杂志>的公共舆论研究:1904-1932》,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8]胡伟希、高瑞泉、张利民:《十字街头与塔——中国近代自由思潮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9]旷新年:《1928:革命文学》,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30]林语堂:《林语堂名著全集》,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31]林语堂著,万平近编:《林语堂选集》,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32]林语堂著,王海、何洪亮主译:《中国新闻舆论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 版社2008年版。
    [33]刘半农:《半农杂文二集》,上海:上海书店1983年版。
    [34]刘川鄂:《中国自由主义文学论稿》,武汉:武汉出版社2000年版。
    [35]刘复:《半农杂文》第一册,上海:上海书店1983年版。
    [36]刘炎生:《中国现代文学论争史》,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7]鲁湘元:《稿酬怎样搅动文坛——市场经济与中国近现代文学》,北京:红旗出版社1998年版。
    [38]鲁迅:《鲁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39]吕若涵:《“论语派”论》,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
    [40]倪邦文:《自由者梦寻:“现代评论派”综论》,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41]倪伟:《民族想象与国家统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42]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43]钱理群:《周作人传》,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44]秦艳华:《现代出版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文学》,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45]邵燕君:《倾斜的文学场——当代文学生产机制的市场化转型》,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
    [46]沈从文著,刘洪涛编:《沈从文批评文集》,珠海:珠海出版社1998年版。
    [47]施建伟:《林语堂传》,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48]施萍:《林语堂:文化转型的人格符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9]舒芜:《周作人的是非功过》,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0]司马长风:《中国新文学史》,香港:昭明出版社有限公司1982年版。
    [51]谭桂林:《本土语境与西方资源:现代中西诗学关系研究》,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
    [52]万平近:《林语堂论》,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53]汪晖:《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版。
    [54]王本朝:《中国现代文学制度研究》,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5]王晓明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7年版。
    [56]王晓明主编:《批评空间的开创: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版。
    [57]王兆胜:《林语堂的文化情怀》,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58]王兆胜:《真诚与自由——20世纪中国散文精神》,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3年版。
    [59]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60]谢冕主编:《百年中国文学总系》,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2006年版。
    [61]谢兴尧:《堪隐斋随笔》,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62]许道明:《海派文学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3]许道明:《京派文学的世界》,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64]严家炎:《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
    [65]杨洪承:《文学社群文化形态论:现代中国文学社团流派文化研究》,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66]杨剑龙:《论语派的文化情致与小品文创作》,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8年版。
    [67]杨联芬等:《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期刊与思潮(一八九七—一九四九)》,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68]杨义:《京派海派综论》(图志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69]杨义:《京派与海派比较研究》,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70]姚颖:《京话》,上海:人间书屋普及丛书之二,1936年版。
    [71]余虹:《革命·审美·解构: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72]俞平伯:《俞平伯散文杂论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73]郁达夫著,杨世伟编:《郁达夫散文选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
    [74]张静庐辑注:《中国现代出版史料》,北京:中华书局1954-1957年版。
    [75]章克标:《文苑草木》,上海:上海书店1996年版。
    [76]赵海彦:《中国现代趣味主义文学思潮》,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77]赵家璧主编,郁达夫编选:《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上海:上海良友图书公司1935年版,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影印。
    [78]赵家璧主编,周作人编选:《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一集》,上海:上海良友图书公司1935年版,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影印。
    [79]周海波:《传媒时代的文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
    [80]周燕芬:《执守·反拨·超越:七月派史论》,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
    [81]周作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
    [82]周作人著,陈子善、张铁荣编:《周作人集外文》,海口: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5年版。
    [83]周作人著,钟叔河编:《周作人文类编》,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84]朱国华:《文学与权力——文学合法性的批判性考察》,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85]朱晓进:《“山药蛋派”与三晋文化》,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86]朱晓进:《找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独特视角》,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年版。
    [87]朱晓进:《政治文化与中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文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88]朱晓进等:《非文学的世纪:20世纪中国文学与政治文化关系史论》,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1][荷兰]贺麦晓:《二十年代中国“文学场”》,《学人》第13辑,江苏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2][美]周质平:《林语堂与小品文》,《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6年第1期。
    [3]包利荣:《从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矛盾性论林语堂早期的小品文创作》,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4]陈剑晖:《论现代散文的文体选择与创造》,《文学评论》2007年第5期。
    [5]陈金淦:《评“论语派”》,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年第3期。
    [6]陈琳琳:《论三十年代林语堂及以其为代表的论语派》,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1年。
    [7]陈平原:《林语堂的审美观与东西文化》,《文艺研究》1986年第3期。
    [8]陈欣欣:《论林语堂的白话文语言观与文学观》,《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2年第5期。
    [9]陈学勇:《老舍、郁达夫与论语派》,《书屋》1998年第1期。
    [10]初清华:《关于期刊<人间世>的几点思考》,《新文学史料》2003年第2期。
    [11]丁晓原:《语言三维视角下的中国散文现代转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1年第6期。
    [12]郭晓鸿:《现代市民话语的文化形态——<论语>杂志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1年。
    [13]韩爱萍:《邵洵美与<论语>杂志关系之探析》,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14]黄建国:《关于“论语派”和左翼文艺阵营批判“论语派”的历史估价问题》,《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2期。
    [15]黄曼君:《中国现代文学流派论》,《海南师院学报》1995年第4期。
    [16]姬绪进:《<论语>半月刊》研究》,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17]姜艳:《论现代散文的文体发展及其意义》,《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3年第2期。
    [18]蒋成瑀:《略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散文流派》,《浙江社会科学》1986年第1期。
    [19]李英姿:《传统与现代的变奏——<论语>半月刊及其眼中的民国》,首都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
    [20]施建伟:《“左联”与论语派》,《社会科学》1991年第3期。
    [21]施建伟:《论语派及<论语>的矛盾性和复杂性——<现代文学流派初探>之一章》,《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4年第3期。
    [22]田焱:《<论语>杂志研究》,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23]王本朝:《闲适与尚力:中国现代审美价值的裂变——20世纪30年代论语派与左翼文学论争的美学意义》,《贵州社会科学》2009年第12期。
    [24]王鹏飞:《<西风>与西洋杂志文的兴起》,《新文学史料》2010年第2期。
    [25]王欣:《中古文学场域研究——以帝王文学活动为中心》,苏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
    [26]吴周文、张王飞、林道立:《关于林语堂及“论语派”审美思潮的价值思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2年第4期。
    [27]薛雯:《从“直觉说”到“性灵说”——林语堂与克罗齐美学思想的比较》,《文学评论》2011年第3期。
    [28]杨洪承:《“公共空间”与文学社群关系——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社团流派研究的再思考》,《文学评论》2011年第6期。
    [29]杨义:《流派研究的方法论及其当代价值》,《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
    [30]张重岗:《“言志”论与现代诗学的转向》,《文学评论》2009年第2期。
    [31]朱德发:《新文学流派研究的社会学方法》,《文学评论》1996年第4期。
    [32]朱晓江:《论周作人散文的“反抗性”特征及其思想内涵》,《文学评论》2011年第4期。
    [33]朱晓进:《论三十年代文学杂志》,《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期。
    [34]朱晓进:《政治化思维与三十年代中国文学论争》,《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