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语境中的大众文化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大众文化的发展和扩张是20世纪以来世界最为瞩目的文化现象之一,它是由于深刻的社会变革而导致文化转向的结果,标志着现代社会中一种新型文化的产生和一种新的文化格局的形成。大众文化改变了传统文化和艺术的本性,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审美观念。大众文化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在现代性语境中生长、发展和扩张的,它是社会现代性和文化现代性的结果及其表征。
     从文化发展上讲,文化并不具备跨越时间和空间的恒定的内容和价值,它实际上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变幻和发展而不断充实、改变着自己的疆域。从文化概念演进的历史来看,文化的内涵从精英走向大众,从高雅走向通俗,从狭隘走向宽泛,从神圣的领地走向日常生活,是文化发展的历史趋势和规律。大众文化成为文化的一部分,也就是文化演进的结果。而从社会发展上讲,大众文化的产生是和具有现代特征的大众的出现密不可分的。大众的出现表明了社会性质以及人们和社会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改变,同时也引起社会结构、价值结构和人性结构的变化。大众文化作为当代社会中最广泛、最丰富和最普及的文化形式,从来没有像其他文化形态那样,表现出与现代社会的经济、政治、生产、技术、都市、媒介、消费、日常生活等等直接而广泛的联系,因此大众文化不仅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而且也是一种经济现象、政治现象、科学技术现象、都市世俗化现象、人们的日常生活现象、消费现象等等。它交融了现代社会中许多重要的因素,因而也成为了各种现代性特征的集中体现。
     任何文化形态的产生及其性质都是与传播方式分不开的,不同的传播方式和媒介正对应着不同的社会历史形态和文化形态。现代大众媒介的产生和发展必然导致相应的文化出现,而大众文化就是以大众传播媒介尤其是电子媒介生产和传播的文化。这种文化在生产方式、存在方式和接受方式上都不同于传统的文化艺术,从而改写了文化艺术的特征。大众媒介凭借着自己的经济实力和科技手段到处扩张,表现了强大的文化聚合力,成为社会所有权力机制中的核心。大众传播的广泛性和大众文化的普及性,也将越来越多的大众都结合进公共领域中来,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大众对于文化的参与性,表明了文化的民主性。而在大众媒介中体现的科学技术对文化艺术的影响和渗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改变传统的文化艺术形式,也改变了人们感知、体验世界的方式和内在的心理经验,塑造了新的审美观念和审美心理。
     现代都市和大众文化都是社会和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即走向现代化的必然产物。如果说现代都市的产生是由于工业化和后工业化导致的现代性在物质和现实层面上展开的话,那么大众文化就是现代性在精神和心理层面上的演绎。都市对于大众文化的重要意义在于,大众文化只有在现代都市中才能滋生和发展。大众文化包含了都市文化的主要特性和秘密,因而就是现代都市文化的衍生形态,是现代都市生活的主要的展开形式。大众文化成为都市大众消遣的主要文化形式,切合了现代都市人心理特点,是都市生活方式、都市心态和都市精神在文化上的反映和表征。决定大众文化发展和扩张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都市文化产业的崛起。都市作为经济发达的地方必然也是文化产业发达的地方,都市为文化产业提供了经济、文化、社会等诸多基础和保障,支撑着文化产业复杂的部门和系统。因此,文化产业必然与都市背景休戚相关,大众文化在本质上是一种都市文化的意义也在于此。后工业化时期的都市远离了大机器的时代和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传统的工业逐步失去在都市产业结构中的主导地位,取而代之的是高科技产业如先进的通讯和信息技术等成为现代都市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文化资本代替了工业资本成为都市强大的经济动力,都市同时成为文化产业的中心。而且消费大众文化是现代都市大众主要的休闲方式。现代休闲很大一部分是围绕着大众文化来进行的,大众文化作为人们休闲的需要,必然是和它的娱乐功能密切相关的。作为大众文化的策源地,都市也是时尚发生和演化的场域。都市不仅在源源不断地生产和制造时尚,而且都市本身就是各种时尚的载体,成为时尚的天然舞台。现代时尚更多地由社会中产阶级和青年所制造和领引,分别表现为中产阶级的趣味和青年流行文化的特征。作为现代社会中的“大众”,中产阶级具有与传统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态度、价值观和文化趣味;而时尚作为都市青年的文化标志和文化语言,始终是与青年人的热情、活力、敏感、反叛、寻求自由、向往独立联系在一起,充满了时代感。大众文化具有了鲜明的青年文化的品格。
     大众文化也是与现代消费社会休戚相关的文化现象。消费社会的重要标志就是大众消费的兴起。在消费社会中,消费渗透进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一切都被改写成消费和被消费的关系。消费不仅体现了人与物品的关系,而且体现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世界的关系,成为现代社会自我表达的重要方式。大众文化就是随着消费社会的形成和成熟而生长和繁荣的,它的生产和流通更是表现出消费文化的特征。大众文化产品都以商品的形式进入生产和消费的过程,不仅表现出一定的文化意义,而且表现出特定的经济学意义。商品性是文化艺术的重要特征,市场经济为大众文化产生和繁荣提供了重要的条件,也是大众文化发展的重要的社会基础。
     现代消费就是由物品向符号转化的过程,或者说是物品符号意义的实现过程。这实际上造成了物品向符号转化,符号向文化扩张,商业活动向文化活动蔓延。消费成为了一种凸现和渲染符号和文化意义的社会文化活动,成为了大众文化的一部分。大众媒介和大众文化对符号和意象的编码和操作,总是围绕着一个核心,就是激发和表现人们的消费欲望。所以对物品符号和意象的消费成为对欲望消费,因而消费叙事也就成为欲望叙事。
The development and expansion of popular culture have been one of the most remarkable cultural phenomena in the world since early in twenty century, which is a result of social and culture change, and indicates a new cultural form and structure in the modern society. Popular culture is chang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ulture and art, and influences people's daily life and aesthetical concepts. The emergence of popular culture is not fortuitous. Popular culture arises, develops and explants in the context of modernity, which is the result and expression of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modernity.The meaning of culture has been changing in pace with the social and historical development. From the cultural history point of view, the meaning of culture changes round from elitist to popular, from narrow to general and from sacred to worldly, which is historical trend of cultural development. Popular culture, as a part of culture, is result of the cultural development. From social history point of view, The emergence of popular culture had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he emergence of the masses. The emergence of masses indicated the change of social characteristics, as well as the change of social structure, value structure and humanity structure. As a most widespread and varied culture, popular culture is related to economic, politic, production, technology, city, media, consumption, daily life and so on. Popular culture is not only a cultural phenomenon, but also a economical, political, technological, consumable and urban phenomenon. It contains many important factors of modern society, so it reflects varied characteristics of modernity.The characteristic of culture is related to its means of communication. Different means of communication and medium corresponds to different social and historical formation and cultural formation.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modern mass media inevitably brings about the relevant cultural formation. Popular culture is produced and transmitted by the mass media especial electronic media. Popular culture is quite different from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art in the way of production and acceptance, It changed the characteristic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art. Depending its economical and technological strength, the mass media boundlessly extends its influence, shows its strong cultural force, and has become the core of social power system. Because of the dissemination of the mass media and popular culture, more and more people are brought into 'the public sphere', and reflects cultural democratization. As result of the influence and infiltr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mass media and popular culture have changed the way of people's life, as well as the way which people perceive the world, and people's psychological experiences, having formed new aesthetical concept and psychology.
     Both city and popular culture are the productions of modernization. Big city means modernity caused by industrialization and post-industrialization showing in reality, and popular culture means modernity showing in people's spirit and psychology. The important significance of city to popular culture is that only in city can popular culture aroused and developed, so popular culture contains main character and secret of urban culture. Popular culture is main cultural form of urban people's diversions, which fits in with th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 of urban people, and is also the reflections and expressions of way of urban life and urban spirit. An important decisive factor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expansion of popular culture is the emergence of culture industry. As a developed area, city is the area where culture industry is flourishing. The city in the time of post-industrialization is out of the time of machines, and the high-tech industry such as advanced communications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as become main source of increasing in economic of city. Cultural capital, instead of industrial capital has become the motive force of urban economic, and city has become the center of culture industry. As the source of popular culture, city is the place where fashion is flourishing, and it is naturally a fashionable arena. Fashion is generally created and led by the middle-class and young people in the modern society, which expresses the middle-class tastes and the character of youth culture. As 'the mass' of the modern society, the middle-class has deferent way and attitute of life, values, tastes from those of traditional society, and as the cultural symbol and language, fashion is always related to enthusiasm, vigor, sensitivity, disobedience, eagerness for freedom and independence, which is full of sense of time. Popular culture has the distinct character of youth culture.
     Popular culture is bound up with the modern consumption society. A important symbol of the consumption society is the emergence of the mass consumption. Now consumption infiltrates every region of the society. The consumption shows not only the relations between people and goods, but also the relations between people and society, as well as people and the world. Popular culture aroused and developed in space with the emergence and maturity of the consumption society, its production and circulation shows the character of consumption, which expresses not only the cultural significance but economical significance, Marketing economic gives the important conditions for the emergence and flourishing of popular culture, which also is the important social foundation of development of popular culture.
     Modern consumption is a process of transforming goods to sign, or the process of realizing the sign meaning of goods, so the consumption becomes social and cultural activity, and a part of popular culture. Mass media and popular culture create the signs and images of goods, and express and stimulate people's consume desire. A large number of signs and images of goods and life have been creating by mass media and popular culture. This phenomenon is not only in the people's consume activities, but is the important character of the modern society.
引文
[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
    [德]康德:《判断力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德]霍克海默、阿多诺:《启蒙辩证法》,佩洪郁等译,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
    [德]霍克海默:《批判理论》,李小兵译,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
    [美]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黄勇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美]马尔库塞:《现代文明与人类困境》,李小兵译,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版
    [德]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张旭东等译,三联书店1989年版
    [德]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王才勇译,浙江摄影出版社1993年版
    [法]罗贝尔·埃斯卡皮:《文学社会学》,王美华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英]约翰·斯道雷:《文化理论与通俗文化理论》,杨竹山等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英]多米尼克·斯特里纳蒂:《通俗文化理论导论》,阎嘉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刘精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年版
    [英]汤林森:《文化帝国主义》,冯建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美]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唐小兵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美]詹姆逊:《文化转向》,胡亚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美]詹明信:《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陈清桥译,三联书店1997年版
    [英]阿兰·斯威伍德:《大众文化的神话》,冯建三译,三联书店2003年版
    [美]斯蒂芬·贝斯特等:《后现代转向》,陈刚等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法]波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等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法]让·博德里亚尔:《完美的罪行》,王为民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美]克利福德·格尔茨:《文化的解释》,韩莉译,译林出版社1999年版
    [英]齐格蒙特·鲍曼:《流动的现代性》,欧阳景根译,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
    [英]齐格蒙·鲍曼:《后现代性及其缺憾》,郇建立等译,学林出版社2002年版
    [英]齐格蒙特·鲍曼:《现代性与矛盾性》,邵迎生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英]史蒂文·康纳:《后现代主义文化》,严忠志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美]道格拉斯·凯尔纳等:《后现代理论》,张志斌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
    [英]尼古拉斯·阿伯克龙比:《电视与社会》,张永喜等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英]伊格尔顿:《文化的观念》,方杰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英]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赵旭东等译,三联书店1998年版
    [英]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译,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英]麦奎尔等:《大众传播模式论》,祝建华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
    [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赵一凡等译,三联书店1989年版
    [法]布尔迪厄:《关于电视》,许钧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加]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何道宽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加]弗兰克·秦格龙编:《麦克卢汉精粹》,何道宽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法]利奥塔:《后现代状况》,车槿山译,三联书店1997年版
    [美]理查德·沃林:《文化批评的观念》,张国清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英]雷蒙德·威廉斯:《文化与社会》,吴松江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美]罗兰·罗伯森:《全球化——社会理论和全球文化》,梁光严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匈]阿诺德·豪泽尔:《艺术社会学》,居延安编译,学林出版社1987年版
    [波]符·塔达基维奇:《西方美学概念史》,褚朔维译,学苑出版社1990年版
    [英]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连树声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英]戴维·钱尼:《文化转向:当代文化史概览》,戴从容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美]约翰·R·霍尔、玛丽·乔·尼兹:《文化:社会学的视野》,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英]马修·阿诺德:《文化与无政府状态——政治与社会批评》,韩敏中译,三联书店2002年版
    [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冯克利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
    [西]奥尔特加·加塞特:《大众的反叛》,刘训练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美]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胡泳等译,海南出版社1996年版
    [美]莱斯特·怀特:《文化的科学》,沈原等译,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美]戴安娜·克兰:《文化生产:媒体与都市艺术》,赵国新译,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
    [美]切特罗姆:《传播媒介与美国人的思想》,曹静生等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年版
    [加]马克·昂热诺:《问题与观点:20世纪文学理论综述》,史忠义等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美]大卫·理斯曼:《孤独的人群》,王岜等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德]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陈晓林译,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美]W.施拉姆等:《传播学概论》,陈亮译,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
    [英]尼古拉斯·阿伯克龙比:《电视与社会》,张永喜等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章艳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英]约翰·汤姆林森:《全球化与文化》,郭英剑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法]杜夫海纳:《审美经验现象学》,韩树站译,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年版
    [英]尼克·史蒂文森:《认识媒介文化》,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英]罗杰·西尔弗斯通:《电视与日常生活》,陶庆梅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美]阿诺德·豪塞尔:《艺术史的哲学》,陈超南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美]劳拉·斯·蒙福德:《午后的爱情与意识形态》,林鹤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
    [德]海德格尔著:《人,诗意地安居》,郜元宝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版
    [英]赫伯特·里德:《现代艺术哲学》,朱伯雄等译,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
    [德]本雅明:《本雅明文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美]马克·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范静哗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匈]贝拉·巴拉兹:《电影美学》,何力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年版
    [美]L·芒福德:《城市发展史》,倪文彦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年版
    [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译,三联书店,1989年版,
    [德]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齐世荣等译,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德]齐奥尔格·西美尔:《时尚的哲学》,费勇等译,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版
    [英]戴维·弗里斯比:《现代性的碎片》,卢临辉等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美]罗伯特·福特纳:《国际传播——全球都市传播的历史、冲突及控制》,刘利群译,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张晓华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美]帕克等:《城市社会学》,宋俊岭等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法]罗歇·苏:《休闲》,姜依群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美]杰弗瑞·戈比:《你生命中的休闲》,康筝译,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法]列菲伏尔·赫勒:《论日常生活》,陈学明等编,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英]乔安妮·恩特维斯特尔著:《时髦的身体》,郜元宝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芬]尤卡·格罗瑙:《趣味社会学》,,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高觉敷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美]赖特·米尔斯:《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杨晓东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英]西莉亚·卢瑞:《消费文化》,张萍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美]凡勃伦:《有闲阶级论》,蔡受百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美]道格拉斯·凯尔纳编:《波德里亚:批判性的读本》,陈维振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美]约翰·菲斯克:《解读大众文化》,杨全强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美]约翰·费斯克:《理解大众文化》,王晓珏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美]泰勒·考恩:《商业文化礼赞》,严忠志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匈]《卢卡契文学论文集》第1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美]埃利希·弗洛姆:《健全的社会》,欧阳廉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7年版
    [法]罗兰·巴特:《神话——大众文化诠释》,许蔷蔷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匈]伊芙特·皮洛:《世俗神话》,君衍崔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91年版,
    [美]道格拉斯·凯尔纳等:《后现代理论——批判性的质疑》,张志斌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英]约翰·B·汤普森:《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高(钅舌)等译,译林出版社2005年版
    [英]安吉拉·默克罗比:《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田晓菲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美]罗杰·菲德勒:《媒介形态的变化》,明安香译,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俄]沃尔斯托夫:《艺术与宗教》,沈建平等译,工人出版社1988年版,
    [美]托夫勒:《第三次浪潮》,朱志焱译,三联书店1988年版
    [英]约翰·多克:《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田晓菲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美]罗杰·菲德勒:《媒介形态的变化》,明安香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美]道格拉斯·凯尔纳:《媒体文化》,丁宁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美]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张峰译,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
    [法]贝尔纳·斯蒂格勒:《技术与时间:爱比米修斯的过失》,裴程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美]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高(钅舌)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周宪:《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周宪:《审美现代性批判》,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周宪:《文化现代性与美学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罗钢、刘象愚编:《文化研究读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谢少波、王逢振编:《文化研究访谈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姜哲军等:《西方马克思主义艺术与美学批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佟立:《西方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于文秀:《文化研究思潮导论》,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庄晓东:《文化传播:历史、理论与现实》,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潘知常等:《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金民卿:《大众文化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
    朱效梅:《大众文化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谭桂林;《转型期中国审美文化批判》,江苏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孟繁华:《众神狂欢》,今日中国出版社1997年版
    戴锦华:《隐形书写——9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盛宁:《人文困惑与反思》,三联书店1997年版
    王岳川:《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陆扬等:《大众文化与传媒》,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
    汪民安等:《后现代性的哲学话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金元浦主编:《文化研究:理论与实践》,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陈晓明主编:《后现代主义》,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韩少功等主编:《失控与无名的文化现实》,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张法:《20世纪西方美学史》,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扈海鹂:《解读大众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汪晖等:《文化与公共性》,三联书店1998年版
    谢少波等:《文化研究访谈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郑乐平:《超越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陈立旭:《都市文化与都市精神》,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张钦楠:《阅读城市》,三联书店2004年版
    陈昕:《救赎与消费》,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李勇:《通俗文化理论》,知识出版社2004年版
    衣俊卿等:《20世纪的文化批判》,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版
    张京媛编:《后殖民理论与文化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
    谢名家等:《文化产业的时代审视》,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萧俊明:《文化转向的由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庄晓东主编:《文化传播:历史、理论与现实》,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转引自周毅:《传播文化的革命》,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10页
    纪晓岚:《论城市本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杨魁、董雅丽:《消费文化—从现代到后现代》,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石元康:《从中国文化到现代性》,三联书店2000年版
    汪民安:《现代性》,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成伯清:《格奥尔格·齐美尔:现代性的诊断》,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陈立旭:《都市文化与都市精神——中外城市文化比较》,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蔡骐、孙有中著:《现代美国大众文化》,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
    罗钢、王中枕主编:《消费文化读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仰海峰:《走向后马克思:从生产之镜到符号之镜》,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
    朱立元主编:《现代西方美学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张来民:《作为商品的艺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张凤阳:《现代性的谱系》,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王文英、叶中强:《城市语境与大众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黄会林主编:《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徐明宏:《休闲城市》,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于德山:《当代媒介文化》,新华出版社2005年版
    高小康:《时尚与形象文化》,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张鸿雁:《城市形象与城市文化资本论》,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张鸿雁主编:《城市空间人际——中外城市社会发展比较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赵勇:《整合与颠覆:大众文化的辩证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邹广文:《社会发展的文化诉求》,河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包亚明:《游荡者的权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任平:《时尚与冲突——城市文化结构与功能新论》,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杨善民等:《文化哲学》,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张意:《文化与符号权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苗棣:《电视艺术哲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
    赵凤翔等:《电视艺术文化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版
    金元浦主编:《文化研究:理论与实践》,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王岳川主编:《媒介哲学》,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陈晓明主编:《后现代主义》,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陈定家主编:《全球化与身份危机》,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陈龙:《在媒介与大众之间——电视文化论》,学林出版社2001年版
    谭桂林:《转型期中国审美文化批判》,江苏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陶东风:《现代与后现代之间》,山东友谊出版社2002年版
    陶东风:《文化研究:西方与中国》,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陶东风:《社会转型与当代知识分子》,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
    陶东风:《社会理论视野中的文学与文化》,暨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周小仪:《唯美主义与消费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陈昕:《救赎与消费——当代中国日常生活中的消费主义》,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胡大平:《崇高的暧昧——作为现代生活方式的休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周晓虹主编:《全球中产阶级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周晓虹主编:《中国中产阶层调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孟繁华:《传媒与文化领导权》,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汪民安:《福柯的界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曹卫东:《权力的他者》,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姜哲军等:《西方马克思主义艺术与美学理论批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孙晓莉:《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与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张巨岩:《权力的声音——美国的媒体和战争》,三联书店2004年版
    漆思:《现代性的命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Jean Baudrillard. Simulacra and Simulation, Trans. Sheila Faria Glaser.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Jean Baudrillard: Selected Writings, ed. by Mark Poster,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Norman Jacobs: Mass Media in Modern Society ,Transaction Pulishers 1992
    T.Adomo : "The Culture Industry " ,London :Routledge 1972
    Ben Agger: Culture Studies as Critical Theory, H K; The Falmer Press,1992
    Alan Swingewood: The Myth of Mass Culture, The Macmilan Press Ltd,1977
    Anthony Giddens: The Consequences of Modernity,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
    Joseph Dominiek: The Dymamics of Mass Communication, New York: McGrawHill,1996
    Cela Lury:Consumer Culture, Cambridge: Polity,1996
    Bernard Rosenberg:,ed., Mass Culture, New York:Free,1964
    John Thompson: The Media and Modernity, Cambridge:Polity,199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