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代”电影:后现代性分析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围绕着中国“第六代”电影从来就有着许多争论,有关“代”的分期和如何界定就是一个引人争议的问题。虽然“第六代”没有像“第五代”那样形成了共同的美学旗帜或艺术风格,但是他们有着共同的影像核心——都市普通/底层人物。在九十年代他们是中国影坛的新生力量,拍摄出了一批艺术风格前卫的作品,在国际上赢得了一定的声誉。本文围绕着中国“第六代”电影的诸多争论提出了自己的“后现代式”分析。本文所讨论的“第六代”是活跃在九十年代的一批年轻的电影人,他们在电影艺术上进行大胆地先锋探索和试验,并从当下的社会现实出发,通过电影语言来阐释他们的生命体验和人性关怀。他们的电影作品散发出一种青春的激情,并以其直而现实的冷峻构筑其镜像风格。本文试从后现代主义视角,结合中国九十年代的社会文化语境——全球化/后现代/后殖民交织,对中国“第六代”电影进行文化解读和阐释。借助后现代的理论框架对“第六代”电影个案《苏州河》进行文本解读,从而对第六代电影作品从整体进行后现代性分析并进一步阐释中国90年代的社会文化结构和中国电影的未来走向。
"The sixth-generation" of Chinese cinema has caused quite a lot of controversies ever since its birth. The issue of how to define "the sixth generation" is still unsettled. Unlike the fifth-generation, the sixth-generation do not share the same viewpoint on esthetics and arts, but they all focus on ordinary people, especially those who live at the bottom of society. In the 1990s they replaced the fifth-generation of Chinese cinema and became the rising group in Chinese film production. This thesis is intended to approach the filmic texts of the sixth-generation from the postmodern within a broad social and cultural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and postcolonialism. Through the filmic text analysis of The Suzhou River the thesis will focus on the postmodernity of the sixth-generation in general, and then demonstrate Chinese social and cultural structure of 1990s in an attempt to point out the possible future trend of Chinese cinema.
引文
1.约翰·菲斯克著 杨全强译:《解读大众文化》,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蒂费纳·萨莫瓦约著,邵炜译:《互文性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马克·波斯特著,范静哗译:《第二媒介时代》,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王宁编:《全球化与文化:西方与中国》,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苗棣 周靖波主编:《拓展中的影像空间》,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
    6.王宁著:《比较文学与当代文化批评》(1,2),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7.程青松:《我的摄影机不撒谎》,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2年版。
    8.安吉拉·默克罗比著 田晓菲译:《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9.戴锦华著:《雾中风景—中国电影文化1978-1998》,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5月版。
    10.王岳川著:《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11.弗雷德里克·詹姆逊著 王逢振等译:《快感:文化与政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12.王宁 薛晓源主编:《全球化与后殖民批评》,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1月版。
    13.张京媛主编:《后殖民理论与文化批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月版。尹鸿:《世纪转折时期的中国影视文化》,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
    14.解玺章:《他们能否承担中国电影的未来——“青年电影作品研讨会”谋划明日战略布局》,载《电影·电视艺术研究》(《人大书报资料中心》),2000年第1期。
    15.汪方华:《“第六代”导演的走向》,载《影视艺术》(《人大书报资料中心》),2001年第2期。
    16.李奕明:《从第五代到第六代——90年代前期中国大陆电影的演变》,载《电影艺术》,1998年第1期。
    17.王群:《而对现代文明的思考:新时期都市电影创作探讨》,载《当代电影》,1999年第五期。
    18.陈亦俊:《第六代电影的文化走向》,载《当代文坛》,1997年第1期。
    19.陈晓明:《神奇的他者:意指代码在中国电影叙事中的美学功能》,载《当代电影》,1998年第1期。
    20.特利·伊格尔顿著,戴永沪 宋伟杰译:《资本主义、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载《当代电影》,1994年第2期。
    21.尹鸿 萧志伟:《好莱坞的全球化策略与中国电影的发展》,载《当代电影》,2001年第4期。
    22.罗艺军:《中国电影理论研究:20世纪回眸》,载《文艺研究》,1999年第3期。
    23.王群:《面对现代文明的思考:新时期都市电影创作探讨》,载《当代电影》,1999年第五期。
    24.王小帅:《<房子>:关于将来电影的情况》,载《电影艺术》,1999年第4期。
    25.路学长:《写在<光天化日>之前》,载《电影艺术》,1999年第4期。
    26.施润玖:《<美丽新世界>启示录》,载《北京电影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
    27.汪方华:《“第六代”:一个遮蔽的话题》,载《电影文学》,1999年第9期。
    28.顾峥:《回望青年实验电影小组》,载《天涯》,2000年第1期。
    
    
    29.左舒拉:《新世纪电影前途何在?》,载《中国电影市场》,2000年第1期。
    30.张昱 张扬:《拍我喜欢的电影:张扬访谈》,载《当代电影》,2000年第1期
    31.黎胜:《谁是“第六代”》,载《北京电影学院学报》,1995年1月。
    32.朱礼庆:《谁是“第六代”》,载《电影评介》,1997年1月。
    33.高力:《飘泊与皈依:“第六代”的主题变奏》,载《影视艺术》(《人大书报资料中心》),2001年第5期。
    34.吕晓明:《90年代中国电影景观之一:“第六代”及其质疑》,载《电影·电视艺术研究》(《人大书报资料中心》),1999年第4期。
    35.童康:《第六代电影的美学走向》,载《电影·电视艺术研究》(《人大书报资料中心》),1996年第3期。
    36.朱光 张工:《话说第六代电影导演》,载《电影·电视艺术研究》(《人大书报资料中心》),1997年第6期。
    37.戴锦华:《月蚀——触发中国电影尖锐话题的新锐之作》,载《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第31页)
    38.何建平:《试论九十年代中国电影的后现代特征》,载《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39.王德胜:《文化经验·文化语境·电影文化:90年代中国电影文化批评》,载《天津社会科学》,1996年第6期。
    40.颜纯均:《电影的商业性与商业电影》,载《当代电影》,1998年第2期。
    41.张颐武:《共同的想象与共同的追寻——90年代小说与电影的互动》,载《当代电影》,1997年第4期。
    42.刘冰鉴:《第一次做导演的感想》,载《当代电影》,1997年第1期。
    43.尹鸿:《国际化语境中的当前电影》,载《当代电影》,1996年第6期。
    44.王一川:《面对生存的语言性——谈谈秋菊式的错觉》,载《当代电影》,1993年第3期。
    45.颜纯均:《经验复合与多元取向兼论“后殖民语境”问题》,载《当代电影》,1995年第5期。
    46. Jean-Francois Lyotard, The Postmodern Condition: A Report on Knowledge. trans. Geoff Bennington and Brian Massumi,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84.
    47. Xudong Zhang, Chinese Modernism in the Era of Reforms, Durham, NC: Duke University Press, 1997.
    48. Rey Chow, Primitive Passions: Visuality, Sextuality, Ethnography,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Cinema, New York: Columbia, UP, 1995.
    49. Gerald Mast and Marshall Cohen, Film Theory and Criticis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5.
    50. Arif Dirlik & Xudong Zhang, eds. Postmodernism and China, Durham & London: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00.
    51. Rachel O.Moore, Savage Theory: Cinema As Modern Magic, Durham & London: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00.
    52. Sheldon Hsiao-peng Lu, ed. Transnational Chinese Cinemas: Identity, Nationhood, Gender,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 i Press, 1997.
    53. Sheldon Lu, Chnia, Transnational Visuality, Global Postmodernity,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