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蒙古人的入边与郑洛的经略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明代的西番诸卫,相当于现今青海省西宁市、甘青两省洮河中下游、湟水下游一带,以及甘肃省临潭、临夏、卓尼、岷县、宕昌、舟曲等县。自唐代以后,该地居住了大量藏族部落,彼此不相统一,加上汉族和其它族群,构成了该区的民族特色。自明朝建国伊始,明太祖便派兵占领西番诸卫,将之纳入版图之中,并透过卫所和土官制度管辖该区。自中叶以后,漠南蒙古人南下,进入河套、青海等地,形成所谓「套虏」和「海虏」的问题。嘉靖年间,蒙古土默特部的俺答汗率兵收服青海的亦卜剌、卜儿孩等部落,并留下部众定居,把青海变成了蒙古人的牧场,直接威胁西番诸卫内的番族。万历十六至十八年,火落赤、真相等份属俺答子孙、子侄辈的蒙古首领,杀死明朝军官,大掠河州、洮州等地,震动明朝,明朝遂于是年派遣郑洛经略七镇。郑洛赴任后,致力吸纳番族归附,利用他们的力量来对抗蒙古入侵势力,成功把火落赤等人驱趕,捍衛了明朝在西番諸衛的管治。自此以后,蒙古人虽然偶尔入边,但是得力于番族的支持,该区局势相对地稳定下来,直至明朝灭亡为止。
There are many Tibetan tribes living in Shannxi,Gansu and Qinghai in the northwest of China.Their history could be referred back to the Tang Dynasty in the 8~(th) century.Although some of the Tibetan leaders founded their short-lived independent political powers during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they were dispersed and were later under the control by the central government.At the beginning of the Ming Dynasty,the Tibetan tribes rapidly appealed to the new reign,and stationed at the frontier areas as defender.This relatively peaceful situation was disrupted by the Mongols in the 15~(th) century.Due to the chaotic situation caused by war,some Mongolian leader escaped to Qinghai and eventually controlled the Tibetan tribes with their strong and experienced military strength.They even had conflicts with the Ming army.In 1590, Zheng-luo,as the highest regional commandant in Shannxi,Gansu and Qinghai,came to Qinghai and expelled the Mongolian from the area together with the Tibetan tribes.And finally the region became stable again until the collapse of the Ming Dynasty.
引文
2 《明史》卷三三○〈西域二·西番诸卫〉,页8539。
    3 四卫的辖境主要据《中国历史地图集》及《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参见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七册:元·明时期》(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6年2印),页59-60;
    戴均良等主编:《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西宁卫」、「河州」、「洮州卫」、「岷州卫」诸条。
    4 黎宗华、李延恺:《安多藏族史略》(西宁:青海民族出版社,1992年),页1-2。
    5 王继光:〈18世纪中国第一部安多藏区史--《明史·西番诸卫传》的现代诠释〉,《中国藏学》2006年4期,页22-33。
    6 气候资料主要据《中国地图册》1994年版及《西北通史》,参见中国地图出版社编:《中国地图册》(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4年8版33印),图31-32,「文字说明」部份:谷苞总主编,刘光华主编:《西北通史--第一卷》(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页20一25。
    7 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原刊于《考古学报》1972年1期,后收入氏著:《竺可桢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年),页486-90。
    8 周翔鹤、米红:〈明清时期中国的气候和粮食生产〉,《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8年4期,页59-64。
    9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西藏气候》(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年),页24-25。
    10 芈一之:〈考古文物工作在青海历史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青海民族研究》(社会科学版)1994年1期,页14-18;
    王吉怀:〈甘肃史前文化及其研究〉,《西北史地》1989年2期,页5-12。
    11 参见谢端琚〈黄河上游的马家窑文化〉及〈黄河上游的齐家文化〉两文,载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页105-125。
    12 甘肃省博物馆:〈甘肃省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载文物编辑委员会编:《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1949-1979》(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年二印),页139-53。
    13 冉光荣,李绍明,周锡银:《羌族史》(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年),页1。
    14 顾颉刚:〈从古籍中探索我国的西部民族--羌族〉,《社会科学战线》1980年1期,页120-23。
    15 刘夏蓓:〈两汉前羌族迁徙论〉,《民族研究》2002年2期,页41-42。
    16 〔刘宋〕范晔著,〔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卷八七(西羌传),页2876-77。
    17 据边章所示,护羌校尉设置的时间当在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而非《后汉书·西羌传》所载的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治所在金城令居塞,即今甘肃中部永登县西北一带,参见边章:〈两汉的护羌校尉〉,《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1期,页21-22。
    18 如东汉永和五年(140年)金城郡、陇西郡的户数便只及西汉元始二年(2年)的十分之一,参见冉光荣,李绍明,周锡银:《羌族史》,页76-82。
    19 周伟州:《吐谷浑史》(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页16-31。
    20 同上注,页45-55。
    21 对于土族的来源,众说纷纭,基本上可分为三类,一是源于吐谷浑,二是源于蒙古,三是源于藏族中的霍尔,而大多数人则倾向于同意土族乃吐谷浑的后裔,参见同上注,页203-12。
    22 黄奋生编著,吴均校订:《藏族史略》(北京:民族出版社,1985年),页54-57。
    23 芈一之:〈八至十世纪甘青藏区社会状况述论〉,《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2期,页13-14。
    24 汤开建:〈对五代宋初河西地区若干民族问题的探讨〉,原刊于《敦煌学刊》创刊号,1983年,后收入氏著:《宋金时期安多吐蕃部落史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页2-8。
    25 芈一之:〈八至十世纪甘青藏区社会状况述论〉,页17-19。
    26 汤开建:〈宋金时期安多吐蕃部落及其地域分布〉,原刊于《中国藏学》1989年4期;
    汤开建:〈宋金时期安多吐蕃人口数据统计〉,二文收入氏著:《宋金时期安多吐蕃部落史研究》,页31-97;98-121。
    27 杜建录:〈宋夏对峙与沿边蕃部〉,《固原师专学报》1990年3期,页65-72。
    28 杨建新、马曼丽主编:《西北民族关系史》(北京:民族出版社,1990年),页327-30,342-49。
    29 张云:〈元代吐蕃等处宣慰司史地考证〉,《西北民族研究》1997年2期,页163-77。
    30 杨建新、马曼丽主编:《西北民族关系史》,页357-59。
    31 李清凌:〈元明清时期甘青地区的土司制〉,《云南社会科学》2003年5期,页87-91。
    32 《明史》卷二〈太祖二〉,页23-24。
    33 《明史》卷三三○〈西域二·西番诸卫〉,页8539-40。
    34 郭红、靳润成:《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明代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页250-51。
    35 顾诚:〈明帝国的疆土管理体制〉,《历史研究》1989年3期,页135-50。
    36 郭红、靳润成:《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明代卷》,页259-63。
    37 周振鹤:《体国经野之道--新角度下的中国行政区划沿革史》(香港:中华书局,1990年),页252,260-63。
    38 《明史》卷四二〈地理三·陕西〉,页1011,1015-16。
    39 黄彰健校勘:《明实录》(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84年据1962年本缩编),第一册,《明太祖实录》卷七八。
    40 以上事例参见《明太祖实录》卷八三「洪武六年七月己已」条、卷一二二「洪武十二年正月甲申」条。
    41 《明宪宗实录》卷一二三「成化九年十二月癸酉」条。
    42 土族源于隋唐时候的吐谷浑,后来与藏族、蒙古族、汉族等融合,成为了今天的土族。土族在明朝时又称为「土达」,乃来自于「鞑靼」一词。另外,当时的西番诸卫,除藏族以外,土族亦是当地主要民族之一,他们深受汉族及藏族文化所影响,例如土族信奉藏传佛教的同时,亦有祭祖、供奉灶神等汉人习俗。参见吕建福:《土族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页369-75;张宏莉:〈藏汉民族对土族宗教信仰的影响〉,《青海民族研究》(社会科学版)2001年3期,页51-53。
    43 参见《明史》卷五四〈食货二·赋役〉,页1907;卷六六〈兵二·卫所〉,页2193-94;卷六八〈兵四·清理军伍〉,页2255。
    44 〔明〕马文升:《马端肃公奏疏》,收入〔明〕陈子龙等选辑:《明经世文编》(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2印),卷一,叶十七上。
    45 〔明〕吴祯著,黄选平审,马志勇校:〔嘉靖〕《河州志校刊》(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4年),卷一〈地理志·沿革〉,页2。
    46 《明史》卷四二〈地理三·陕西〉,页1011。
    47 《明世宗实录》卷四九七「嘉靖四十年闰五月乙已」条。
    48 顾诚:〈明帝国的疆土管理体制〉,页142。
    49 白耀天:〈土官与土司考辩〉,《广西地方志》1999年3期,页27-32。
    50 《明史》卷三一○〈土司·序言〉,页7981。
    51 《明史》卷三一一〈四川土司.序言〉,页8001;卷三一二〈四川土司二·播州宣慰司〉,页8045-49。
    52 如弘治元年(1488年)朝廷增设陕西按察司副使,明孝宗便特别训示履职者要「正己律人,以安边境」,并须注意下属行为,「敢有似前掊克,若害军事骚扰番夷者,听尔指实呈巡抚官参提问罪」,否则「罪不轻宥」。参见《明孝宗实录》卷十六「弘治元年七月甲戍」条。
    53 《明史》卷七六〈职官五·土官〉,页1875-76;卷三一○〈土司·序言〉,页7982。除了上述文职及武职两大类外,王继光认为当时尚有一批僧职身份的土司。此一观点得李文学继承,并将明代的土司分为典型土司、卫所土司及僧纲土司三类。笔者对此则有所保留。明代于西宁、河州设僧纲司,并授僧人诸如禅师、灌顶国师等称号,许其世袭,此事无容置疑。然而他们于明朝时只是负责招谕及管束番部,到清朝时这些僧官才出现如王继光所言「集政教之权于一身」的情况。王继光及李文学所引用的洮州垂巴寺僧纲赵班麻多智、着落寺僧纲杨溯洛等例子,无一不是于清代才领有土地及士兵,而非明代,故本文不采取此说。参见〔清〕张彦笃修,包永昌纂:〔光绪〕《洮州厅志》,收入《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第一辑「西北地区稀见方志文献」第四十九卷(兰州:兰州古籍书店,1990年),卷十六,〈番族·僧纲〉,叶三十上至三三上:王继光:〈安多藏区僧职土司初探〉,《西北民族研究》1994年1期,页259-74,280;李文学:〈明代安多藏区土司制度略论〉,《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5年2期,页26-31。
    54 〔清〕苏铣纂修,王昱、马忠校注:〔顺治〕《西宁志》,(与〔万历〕《西宁卫志》合本)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卷三〈官师志·土司〉,页173-75。
    55 王继光:〈试论甘青土司的形成及其历史背景〉,《甘肃社会科学》1985年4期,页77-84;
    龚荫:《中国土司制度》(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2年),页57-63。
    56 参《明史》卷一五六〈李英传·附从子文〉,页4275-77;卷一七四〈鲁鉴传·附子麟、孙经〉,页4643-45。
    57 〔明〕徐溥等奉敕撰,李东阳等重修:《明会典》,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卷九六,页一上至十下,〈朝贡一〉。
    58 同上书,卷一○八,页三一上至三三上,〈陕西都司〉、〈陕西行都司〉。笔者认为《明会典》这里的「土官」二字涵意,当是指土官政权,因为是卷主要记述明代卫所制度,而不是职官制度,加上「土官」所隶之条目皆称为长官司、招讨司等,显然「土官」当指机关名称而非职衔名称。
    59 〔明〕刘敏宽、龙膺纂修,王继光辑注:〔万历〕《西宁卫志》,卷三〈纲领志〉,页81-86。
    60 王继光:《安多藏区土司家族谱辑录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年),卷一〔顺治〕《李氏世袭宗谱》,页36-38。
    61 同上书,卷二〔乾隆〕《鲁氏家谱》,页115。
    62 《明史》卷七六(职官五·各卫、各所),页1875。
    63 王继光:〈试论甘青土司的形成及其历史背景〉,页81;
    同氏著:〈明代的河州卫--《明史·西番诸卫传》研究之一〉,《西北民族研究》1986年创刊号,页95。
    64 达力扎布:〈北元初期史实略述〉,《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1990年5期,页51-59。
    65 蒙古族简史编写组:《蒙古族简史》(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6年),页132-43。
    66 〔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据广雅书局本影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卷五八〈议复河套〉,页228。
    67 〔明〕徐学聚:《国朝典汇》,据明天启四年徐与参刻本影印,收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台南:庄严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6年),卷一七一,〈兵部三五·河套〉,叶一上至二下。
    68 〔明〕魏焕:《皇明九边考》,据明嘉靖刻本影印,收入《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第三辑「西北史地文献」第四卷(兰州:兰州古籍书店,1990年),卷七〈榆林镇·边夷考〉,叶九上。
    69 〔明〕张雨:《边政考》,据明嘉靖刻本影印,收入《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第三辑「西北史地文献」第三卷(兰州:兰州古籍书店,1990年),卷五,叶四十八上。
    70 《明史》卷三二七〈外国八·鞑靼〉,页8472-73。
    71 陈育宁:〈明代蒙古之入居河套〉,《史学月刊》1984年2期,页40-44。
    72 达力扎布:《明代漠南蒙古历史研究》(海拉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8年),页41-46。
    73 胡凡:<论明代蒙古族之入据河套>,载田澍、李清凌主编:《西北史研究》第三辑(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页100-14。
    74 《皇明九边考》卷一(经略总考),叶九下至十上。
    75(明)姚镆:(巡抚延绥都察院题名记),载(清)李熙龄纂修:(道光)《榆林府志》(台北:学生书局,1968年),卷四四,叶二上至四上。
    76(清)梁份著,趟盛世等校注:《秦边纪略》(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卷六(河套),页381。
    77 《明英宗实录》卷二四「正统元年十一月丙午」条。
    78 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七册:元·明时期》,页56,59-60。
    79 《明英宗实录》卷二七六「天顺元年三月庚辰」条。
    80 《明英宗实录》卷二八八「天顺二年闰二月丁卯」条。
    81 《明史》卷二一五<外国八·鞑靼>,页8471。
    82 《明英宗实录》卷二九五「天顺二年九月丁酉」条、卷二九九「天顺三年正月甲辰」条、卷三一一「天顺四年正月戊子」条。
    83 《明英宗实录》卷三三三「天顺五年十月壬午」条。
    84 《明英宗实录》卷三三一「天顺五年八月己巳」条。
    85 《明宪宗实录》卷一二一「成化九年十月壬申」条。
    86 《明史》卷三三○<西域二·西番诸卫>,页8544。
    87 李文君:<《秦边纪略》所记的明代西海蒙古首领卜儿孩事迹>,载《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4期;
    <明代西海蒙古首领卜儿孩事迹考辨>,载《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5年2期;
    <浅析西海蒙古与明朝的通贡互市>,载《青海民族研究》2005年2期;
    <西海蒙古中的永谢布>,载《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6期;
    <明代活动在西海的蒙古俺答汗后裔>,载《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1期。至目前为止,笔者仍然未有机会拜读李文君的博士论文,故在征引中只能从略。
    88 达延汗的事迹,由于史籍记载不一,所以历来有不少中外学者,致力于探究达延汗的生卒年、即位年、本名、汗号本意等,彼此所得的结论亦有所不同。此处有关达延汗的内容参考了《黄金史纲》一书,而年份及 汗号本意则是根据乌兰及宝音德力根的研究而修订的。参见朱风、贾敬颜译:《汉译蒙古黄金史纲》(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年),页81-87;
    乌兰:<关于达延汗史实方面几个有争论的问题>,《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1983年3期,页36-45;
    乌兰:,《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1期,页10-14;
    宝音德力根:<达延汗生卒年、即位年及本名考辨>,《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6期,页1-9。
    89(俄)符拉基米尔佐夫著,刘荣焌译:《蒙古社会制度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页210-12。
    90(日)冈田英弘著,薄音湖译:<达延汗六万户的起源>,《蒙古学资料与情报》1985年2期,页9-13。
    91 乌兰:<从亦思满被诛到兀鲁思孛罗遇弑--《蒙古源流》选译并注释>,《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2期,页27-45。
    92(清)萨囊徼辰著,道润梯步译校:《新译校注蒙古源流》(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卷六,页304。
    93 乌兰:<“右翼之战”与达延汗统治的最终确立--《蒙古源流》选译并注释>,《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4期,页39-53。
    94 传统认为达延汗在右翼之战以后,重新把六万户分封予诸子,而此一六万户便是除瓦刺以外的全部蒙古。曹永年则指出,六万户不过是全部蒙古的一部分,只是由达延汗的子孙所统领的蒙古部落而已,参见曹永年:《蒙古民族通史》第三卷(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2年),页208-14。
    95 《明武宗实录》卷七六「正德六年六月甲辰」条。
    96(明)严从简著,余思黎点校:《殊域周咨录》(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二印),卷十四(西戎),「安定阿端」条,页469;「罕东」条,页478。
    97(明)叶向高:《四夷考》,据宝颜堂秘笈本排印,收入《丛书集成初编》(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卷七(北虏考),页78。
    98 《明武宗实录》卷一○○「正德八年五月庚午」条。
    99(明)王琼:《北虏事迹》,据嘉靖吴郡袁氏嘉趣堂刻金声玉振集本影印,收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不分卷,叶二十上。
    100 邓锐龄:<明初安定、阿端、曲先、罕东等卫杂考>,载《历史地理》第二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页58-65;
    吴均:<安定、曲先、罕东、必里等卫地望及民族琐谈>,《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3期,页115-28。
    101(明)严从简:《殊域周咨录》,卷十四(西戎),「罕东」条,页475。
    102 杜常顺:<明正德至嘉靖中期在青海活动的蒙古部落>,《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2期,页113-18。
    103 《明世宗实录》卷二七「嘉靖二年五月己酉」条。
    104 《明世宗实录》卷五四「嘉靖四年八月戊子」条。
    105 杨建新:<明代中期“西海”蒙古述略>,《青海社会科学》1982年4期,页96-104。
    106(明)杨一清:《杨石淙文集》,收入《明经世文编》卷一一七,叶十二上至十四上。
    107(明)佚名:《甘肃镇战守图略》,不分卷,<西宁图说>。笔者未有见到此图,然而故宫博物院设有「古地图揽胜」网站,上载了整本《甘肃镇战守图略》,可参考之。参见其网页http://tech2.npm.gov.tw/antiquemaps/zh-tw/default.aspx.
    108(明)张雨:《边政考》,卷四,叶一下至五上。
    109(明)刘敏宽、龙膺纂修,王继光辑注:(万历)《西宁卫志》,卷二(兵防志·峡榨),页59-61。
    110 同上注,页26,62。
    111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志编纂委员会:《大通县志》(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页555。
    112(明)佚名:《甘肃镇战守图略》,不分卷,<永昌图说>。
    113(明)张雨:《边政考》,卷四,叶二三上至三十下。
    114(清)张瑁美修,曾钧等纂:(乾隆)《永昌县志》,辑入《五凉考治六德集全志》卷三,据清乾隆十四年刊本影印(台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不分卷,(兵防志),叶三一上。
    115 崔乃夫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大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三卷,页5561。
    116 武威通志编委会编纂:《武威通志》(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7年),「综合卷」,页193-94。
    117 武威通志编委会编纂:《武威通志》,「凉州卷」,页237。
    118 武威县人民政府编:《甘肃省武威县地名资料汇编》(武威:武威县人民政府,1981年),页201-05。
    119 杨建新:<明代中期“西海”蒙古述略>,页96-104。
    120 此处参考了《蒙古黄金史译注》,而年份则据《蒙古民族通史》1修订,参见札奇斯钦注译:《蒙古黄金史译注》(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9年),页285-87;
    曹永年:《蒙古民族通史》第三卷,页263-64。
    121(清)萨囊彻辰著,道润梯步译校:《新译校注蒙古源流》,卷六,页334-35。
    122 曹永年:《蒙古民族通史》第三卷,页269-82。
    123 薄音湖:<俺答汗征卫郭特和撤拉卫郭尔史实>,《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3、4期,页1-10。
    124 达力扎布:《明代漠南蒙古历史研究》,页52-66。
    125(明)杨一清:<为整理边务以各虏患事>,载《杨石淙文集》,收入《明经世文编》卷一一七,叶二一下至二五上。
    126 达力扎布:《明代漠南蒙古历史研究》,页54-58。
    127 珠荣嘎译注:《阿勒坦汗传》(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0年),页20-22,29。
    128 《明史》卷十七<世宗纪一>,页220。
    129 李文君:<明代西海蒙古首领卜儿孩事迹考辨>,页21-25。
    130(明)王琼:《北虏事迹》,不分卷,叶二二下至二三上。
    131 达力扎布:《明代漠南蒙古历史研究》,页58-59。
    133(明)王琼:《北虏事迹》,不分卷,叶三六下至三七上。
    134 达力扎布:《明代漠南蒙古历史研究》,页59-60。
    135(明)王琼:《北虏事迹》,不分卷,叶三七上。
    135 珠荣嘎译注:《阿勒坦汗传》,页31-32。
    136 《明世宗实录》卷一八三「嘉靖十五年正月丙子」条。
    137 薄音湖:<俺答汗征卫郭特和撒拉卫郭尔史实>,页1-10。
    138 达力扎布:《明代漠南蒙古历史研究》,页60-62。
    139 珠荣嘎译注:《阿勒坦汗传》,页35。
    140 薄音湖:<俺答汗征卫郭特和撤拉卫郭尔史实>,页1-10。
    141 达力扎布:《明代漠南蒙古历史研究》,页61-62。
    142(明)张雨:《边政考》,卷五,叶五六上。
    143(明)佚名:《甘肃镇战守图略》,不分卷,<甘州图说>。
    146 珠荣嘎译注:《阿勒坦汗传》,页43-46;
    薄音湖:<俺答汗征卫郭特和撒拉卫郭尔史实>,页1-10;
    达力扎布:《明代漠南蒙古历史研究》,页62-64。
    145 珠荣嘎译注:《阿勒坦汗传》,页20-21,45。
    146 赵永铣:<成吉思汗祭奠的由来与流传>,《内蒙古社会科学》(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6期,页58-65。
    147 珠荣嘎译注:《阿勒坦汗传》,页56-57。
    148 薄音湖:<俺答汗征卫郭特和撒拉卫郭尔史实>,页1-10。
    149 珠荣嘎译注:《阿勒坦汗传》,页32-33。
    150 达力扎布:《明代漠南蒙古历史研究》,页64-66。
    151(明)魏时亮:《魏敬吾文集》,收入《明经世文编》,卷二<题为摘陈安攘要议以裨睿采疏>,叶四一下至四二上。
    152 赖建诚:《边镇粮饷--明代中后期的边防经费与国家财政危机》(台北:中央研究院、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8年),页276-80。
    153 《明史》卷三三○<西域二·西番诸卫>,页8547。
    154(明)郑晓:《皇明北虏考》,载于《吾学编》第六十九卷,据明隆庆元年郑履淳刻本影印,收入《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年),不分卷,叶三三下至三四上。
    155(明)萧大亨:《北虏世系》,据明万历二十二年自刻本影印,与《夷俗记》合本,收入《四库全书存目 丛书》,不分卷,叶一下、三上、二四下;
    (清)萨囊彻辰著,道润梯步译校:《新译校注蒙古源流》,卷六,页334 - 35;Henry Serruys:C,enealogical Tables of the Desceadants of Dayan-Oan('s-Gravenhage:Mouton & CO,1958),Table Ⅵ,Ⅷ & Ⅹ.
    156(明)郑洛:《郑经略奏疏》,收入《明经世文编》,卷二(敬陈备御海虏事宜以弭后患疏),叶十四下。
    157(日)和田清著,潘世宪译:《明代蒙古史论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页532-33。
    158(明)萧大亨:《北虏世系》,不分卷,叶二五上。
    159(日)和田清著,潘世宪译:《明代蒙古史论集》,页640-42。
    160 贾敬颜:<《陕西四镇图说》所记之甘青蒙古部落>,《西北史地》1989年2期,页1-4。
    161 李文君:<西海蒙古中的永谢布>,页57-61。
    162(明)郑洛:《郑经略奏疏》卷二,<敬陈备御海虏事宜以弭后患疏>,叶十五下至十六上。
    163 五世达赖喇嘛阿旺罗桑嘉措著,陈庆英、马达龙译:《三世达赖喇嘛索南嘉措传》(与《四世达赖喇嘛云丹嘉措传》合本;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2年),页171-72。
    164 《明神宗实录》卷二○五「万历十六年十一月庚申」条。
    165 《明史》卷三三○<西域二·西番诸卫>,页8547。
    166 《明史》卷二二二<郑洛传>,页5851-52。
    167(明)王士琦:《三云筹俎考》,据民国二十六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明万历刻本影印,收入《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卷二(封贡考),叶三五下。
    168(清)萨囊彻辰著,道润梯步译校:《新译校注蒙古源流》,卷六,页303。
    169(明)郑晓:《皇明北虏考》,不分卷,叶三三下。
    170 留金锁:<满官真部及其变迁>,《内蒙古社会科学》1989年2期,页41-44。
    171 晓克:<明代蒙古土默特万户出现的历史过程>,《内蒙古社会科学》1986年5期,页61-64。
    172 乌兰:《蒙古源流研究》(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0年),页345-46,注80。
    173(明)郑晓:《皇明北虏考》,不分卷,叶三三下至三四上。
    174(日)森川哲雄著,薄音湖译:<土默特十二鄂托克考>,载内蒙古社会科学院情报研究所编:《蒙古学译文选·历史专集》(呼和浩特:内蒙古社会科学院情报研究所,1984年?),页95-106。
    175 晓克:<蒙古土默特万户的部落构成及其驻地分布>,《西北民族研究》1988年2期,页249-59。
    176(日)和田清著,潘世宪译:《明代蒙古史论集》,页401-02。
    177(清)萨囊彻辰著,道润梯步译校:《新译校注蒙古源流》,卷六,页334。
    178(明)萧大亨:《北虏世系》,不分卷,叶一下、二六上至二八下。
    179 「火落赤」的蒙古发音为qulaci,是一个较常见的蒙古名称,达延汗的后裔起码有六人称作qulaci。江国真美指出,活跃于西海达五十年之久的火落赤,乃来自土默特的多罗土蛮部,后来成为了当地最具实力的蒙古首领,参见(日)江国真美著,薄音湖译:<青海蒙古史的一个考察>,《蒙古学资料与情报》1986年4期,页1-7。此外,由于蒙古王公有不少人称为「火落赤」,故此明人不时把诸位「火落赤」的事迹混为一谈,例如孟凡云指出,成书于万历四十年(1612年)的《万历武功录》,其中卷九载有<火落赤列传>,主要记载了传主多罗土蛮部火落赤的事迹,然而同时混杂了另外四个同名「火落赤」的活动,参见孟凡云:《<万历武功录>研究--以蒙古人物传记为中心》(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年),页226-36。
    180 《明史》卷二二二<郑洛传>,页5851。
    181(日)江国真美著,薄音湖译:<青海蒙古史的一个考察>,页1-7。
    182 秦裕江:<仰华寺寺址初探>,《青海社会科学》1995年1期,页118-20。
    183 《明神宗实录》卷二二二「万历十八年四月丙戍」条。
    184(明)萧大亨:《北虏世系》,不分卷,叶二七下。
    185 杨建新:<明代中期“西海”蒙古述略>,页96-104。
    186 《明神宗实录》卷二二二「万历十八年四月丙戍」条。
    187 《明神宗实录》卷二二五「万历十八年七月己巳」条。
    188 《明史》卷四二(地理三·陕西),页1009;
    [清]梁份著,赵盛世等校注:《秦边纪略》,卷一(河州),页43-44。
    189 《明神宗实录》卷二二五「万历十八年七月辛丑」条。
    190(明)萧大亨:《北虏世系》,不分卷,叶二八下。
    191 杜常顺:<关于明代西海蒙古的哆哕土蛮部>,《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1期,页105-09。
    192(明)郑洛:《郑经略奏疏》卷二,<敬陈备御海虏事宜以弭后患疏>,叶二五下至二六上。
    193 《明神宗实录》卷二一九「万历十八年正月乙丑」条。
    194 《明史》卷三三○<西域二·西番诸卫>,页8548。
    195(明)瞿九思:《万历武功录》,据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明万历刻本影印,收入《四库禁毁书丛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卷八(中三边二·扯力克列传),叶三五上至三八下。
    195 《明神宗实录》卷二二五「万历十八年七月庚申」条。
    197 同上,「万历十八年七月己巳」条。
    198(明)瞿九思:《万历武功录》,卷八<中三边二·扯力克列传>,叶三四上至下。
    199 李文君:<西海蒙古中的永谢布>,页57-61。
    200 李文君:<明代活动在西海的蒙古俺答汗后裔>,页128-32。
    201(明)萧大亨:《北虏世系》,不分卷,叶十上、十六下。
    202 李文君:<明代活动在西海的蒙古俺答汗后裔>,页128-32。
    203 《明史》卷三三○<西域二·西番诸卫>,页8546。
    204 赭吉思:<仰华寺与蒙藏关系>,《中国藏学》1994年4期,页114-19。
    205 《明神宗实录》卷六十「万历五年三月甲辰」条。
    206 《明神宗实录》卷一一三「万历九年六月甲寅」条。
    207 李文君:<明代活动在西海的蒙古俺答汗后裔>,页128-32。
    208 《明神宗实录》卷一五○「万历十二年六月乙丑」条。
    209 杨建新:<明代中期“西海”蒙古述略>,页96-104。
    210(清)梁份著,赵盛世等校注:《秦边纪略》,卷一(河州),页40。
    211 李文君:<明代活动在西海的蒙古俺答汗后裔>,页128-32。
    212(明)萧大亨:《北虏世系》,不分卷,叶十六下。
    213 《明神宗实录》卷二三二「万历十九年二月戊辰」条。
    214 《明神宗实录》卷二三二「万历十九年二月乙未」条。
    215(明)郑洛:《郑经略奏疏》卷二,<敬陈备御海虏事宜以弭后患疏>,叶二五下。
    216(清)萨囊彻辰著,道润梯步译校:《新译校注蒙古源流》,卷六,页344。
    217 巴图:<十六世纪后期十七世纪初鄂尔多斯万户各鄂托克驻地考>,《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4期,页47-58。按明朝时候的鄂尔多斯万户分为左右二翼,每翼由六个鄂托克组成。「扣克特·锡巴固沁」是由「扣克特」和「锡巴固沁」两个集团所组成的一个鄂托克:「乌喇特·唐古特」的情形亦如是,乃由「乌喇特」和「唐古特」两个集团所组成,参见(日)森川哲雄著,薄音湖译:<鄂尔多斯十二鄂托克考>,《蒙古学资料与情报》1988年3期,页6-12。另外,关于「鄂托克」一词的来源及其引申意义,参见(俄)符拉基米尔佐夫著,刘荣煌译:《蒙古社会制度史》,页204-15。
    218 Henry Serruys:Cenealogical Tables of the Descendants of Dayan-Qan,pp.51-52.
    219 《明史》卷三三○<西域二·西番诸卫>,页8546。
    220(明)萧大亨:《北虏世系》,不分卷,叶三上。
    221 《明史》卷四二<地理三·陕西>,页1015。
    222(清)陈之骥编次:(道光)《靖远县志》,据民国十四年铅字重印本影印(台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卷二(方域),叶一上。
    223 《明穆宗实录》卷十六「隆庆二年正月癸丑」条。
    224(清)陈之骥编次:(道光)《靖远县志》,卷二<城池>,叶十九上至下。
    225 《明神宗实录》卷三七「万历三年四月甲戍」条。
    226 《明神宗实录》卷七四「万历六年四月丁亥」条。
    227 李文君:<西海蒙古中的永谢布>,页57-61。
    228(清)萨囊彻辰著,道润梯步译校:《新译校注蒙古源流》,卷六,页365;
    (明)萧大亨:《北虏世系》,不分卷,叶五上。
    229 《明神宗实录》卷一八七「万历十五年六月丁卯」条。
    230 《明神宗实录》卷二三二「万历十九年二月乙未」条。
    231 《明神宗实录》卷一四四「万历十一年十二月癸丑」条、卷一四五「万历十二年正月己亥」条。
    232(清)萨囊彻辰著,道润梯步译校:《新译校注蒙古源流》,卷六,页365;
    (明)萧大亨:《北虏世系》,不分卷,叶三下至四上。
    233 《明神宗实录》卷一一三「万历九年六月甲寅」条。
    234 《明史》卷二三九<张臣传>,页6207。
    235 杨建新:<明代中期“西海”蒙古述略>,页96-104。
    236 达力扎布:《明代漠南蒙古历史研究》,页67-68。
    237(明)萧大亨:《夷俗记》,据明万历二十二年自刻本影印,与《北虏世系》合本,收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不分卷,<分家>条,叶三下。
    238 《明史》卷三二七<外国八·鞑靼>,页8476。
    289(明)郑晓著,李致忠点校:《今言》(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卷二,页88-89。
    240 《明史》卷三三○<西域二·西番诸卫>,页8544。
    241(明)王世贞:《弇州史料前集》,据明万历四十二年刻本影印,收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卷十八<庚戍始末志>,叶四上。
    242 《明穆宗实录》卷五九「隆庆五年七月戊寅」条。
    243(明)俺答:<北狄顺义王俺答谢表>,据明隆庆间刊本影印,收入《玄览堂丛书》初辑一册,不分卷,叶一下至二上。
    244 曹永年:<嘉靖隆庆间板升自然灾害及其与「俺答封贡」的关系--呼和浩特白塔明代题记探讨之>,《内蒙古社会科学》1986年1期,页63-71。
    245(明)王崇古:《王鉴川集》,收入《明经世文编》,卷二<确议封贡事宜疏>,叶二下。
    246(明)方逢时:《大隐楼集》,据清乾隆四十二年滋元堂刻本影印,收入《四库未收书辑刊》伍辑拾玖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卷十六(云中处降录),叶十九下。把汉那吉降明是明蒙关系的转折点,甚受史家注意。但是由于史料记载互有分歧,其实情至今仍未有一致的论点,参见薄音湖:<把汉那吉的家庭纠纷>,《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3期,页27-31。
    247(明)高拱:《伏戎纪事》,据明刻项得桢《名臣宁攘要编本》影印,收入《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史部杂史类第十一册,不分卷,叶二五上。
    248 《明史》卷二二二<王崇古传>,页5843。
    249(明)萧大亨:《夷俗记》,不分卷,<战阵>条,叶二八上。
    250 《明穆宗实录》卷五四「隆庆五年二月庚子」条。
    251(明)陈仁锡:《陈太史无梦园初集》,据明崇祯六年张一鸣刻本影印,收入《续修四库全书》,漫集二<纪插赏>,叶五下。
    252 《明史》卷二二二<王崇古传>,页5843。
    253 明隆庆间兵部编:《九边图说》,据隆庆三年刊本影印,收入《玄览堂丛书》初辑五册(台北:正中书局,1981年),不分卷,<甘肃镇图说>条,叶一五一下。
    254(嘉靖)《河州志校刊》,卷一<地理志·风俗>,页4。
    255(明)李经:<重修西宁卫兵备宪司记>,载(清)杨应琚著,李文实点校:(乾隆)《西宁府新志》(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卷三五(艺文·记),页921-23。
    256(光绪)《洮州厅志》,卷二<舆地·形胜>,叶五上。
    257(清)汪元纲修,田而穟纂:(康熙)《岷州志》,据清康熙四十一年抄本影印(台北:学生书局,1968年),卷二,<舆地上>,叶一上。
    258(明)冯琦:<郑襄敏公墓志>,载(民国)刘延昌总裁,刘鸿书等纂修:(民国)《徐水县新志》,据民国二十一年铅印本影印(台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卷十二,<艺文记下·墓志>,叶一上至下。
    259(明)冯琦:《郑襄敏公墓志),叶二上至下。
    260 《明史》卷三○八<严嵩传>,页7918-19。
    261(明)冯琦:<郑襄敏公墓志>,叶二下。
    262 《明史》卷三○八<严嵩传附鄢懋卿等传>,页7925。
    263 《明史》卷二二二<郑洛传>,页5850。
    264 《明史》卷八二<食货六·采木>,页1995-96。
    265 《明史》卷一八<世宗纪二>,页244-45。
    266(明)冯琦:<郑襄敏公墓志>,叶二下。
    267 《明史》卷三一一<四川土司一·松潘>,页8030。
    268(明)曹学侩:《蜀中广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三三<边防记第三·川西三·龙安府>,叶一下至二上。
    269(明)冯琦:<郑襄敏公墓志>,叶二下。
    270(清)迈柱等修,夏力恕等纂:(雍正)《湖广通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二八<职官志·明>,叶六七下。
    271 《明史》卷四四<地理五·湖广>,页1076;卷一一五<睿宗传>,页3551-52。
    272(明)冯琦:<郑襄敏公墓志>,叶二下至三上。
    273 《明史》卷一九<穆宗纪>,页254。
    274 《明史》卷二二二<郑洛传>,页5850;(明)冯琦:<郑襄敏公墓志>,叶三上。
    275(明)郑洛:《抚夷纪略》,收入薄音湖、王雄编辑点校:《明代蒙古汉籍史料汇编·第二辑》(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6年2版),页138-39。
    276(清)田文镜等修,孙灏等纂:(雍正)《河南通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三一<职官二·明>,叶二七上。
    277 《明史》卷二二二<郑洛传>,页5850;(明)冯琦:<郑襄敏公墓志>,叶三上。按<墓志>原文说郑洛「以内艰归。三年,需次除越藩」,结合《明史》中「万历二年由浙江左布政使改右佥都御史,巡抚山西」一段,可知郑洛在出任山西巡抚前,曾任浙江左布政使,「越藩」就是浙江的别称。然而笔者曾翻查《浙江通志》,并未发现郑洛出任浙江左布政使的记录,不知是《浙江通志》的缺漏,还是《明史》与<墓志>有失误。于此处笔者据《明史》与<墓志>之记载,参见(清)嵇曾筠等修,沈翼机等纂:(雍正)《浙江通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一一八<职官七·明二>,叶三下至四上。
    278 《明史》卷二二二<郑洛传>,页5850;
    (明)冯琦:<郑襄敏公墓志>,叶三上至下。
    279(明)瞿九思:《万历武功录》,卷九<中三边三·波儿哈都台吉列传>,叶一下至二下、<满五大传>,叶三三上至下。
    280(明)萧大亨:《北虏世系》,不分卷,叶二一上至二三上。
    281 《明史》卷二二二<郑洛传>,页5850、<张正胤传>,页5858;
    (明)瞿九思:《万历武功录》,卷九<中三边三·波儿哈都台吉列传>,叶二下至三上。
    282 于此事上,《明史·郑洛传》和《万历武功录·满五大传》说得比较简单,皆认为满五大因俺答的罚赎而恢复了贡市。然而《万历武功录·波儿哈都台吉列传》的记载则较详尽,在俺答打算向涉事诸人收取罚赎时,满五大说:「第罚治,我自有法,俺答何与焉?」最后俺答只好惩罚其它酋长。笔者认为,满五大当时乃自行处置此事,而并非透过俺答来惩罚滋事者,此亦可窥见在宣府住牧的老把都后人,并不是全部皆以俺答为马首是瞻的。参见《明史》卷二二二<郑洛传>,页5850;
    (明)瞿九思:《万历武功录》,卷九<中三边三·波儿哈都台吉列传>,叶三上至下、<满五大传>,叶三三上至下。
    283[明]诸葛元声:《两朝平攘录(节选)》,收入薄音湖、王雄编辑点校:《明代蒙古汉籍史料汇编·第二辑》,卷一<顺义王附三娘子>,页183;
    (明)吴震元:<三娘子>,收入同上书,页208。按《明史》认为此事发生时,黄台吉已袭封顺义王,误,当为袭封前之事,参见《明史》卷二二二<郑洛传>,页5851。
    284(明)瞿九思:《万历武功录》,卷八<中三边二·黄台吉列传>,叶十二下至十三下。
    285(明)瞿九思:《万历武功录》,卷八<中三边二·扯力克列传>,叶二二下至二三下;
    (明)吴震元:<三娘子>,页209。
    286(明)诸葛元声:《两朝平攘录(节选)》,卷一<顺义王附三娘子>,页183。
    287 《明史》卷二二二<郑洛传>,页5851。
    288(明)瞿九思:《万历武功录》,卷八<中三边二·扯力克列传>,叶叶二四上。
    289(明)诸葛元声:《两朝平攘录(节选)》,卷一<顺义王附三娘子>,页184。
    290 《明史》卷二二二<郑洛传>,页5850-51。
    291 同上注,页5851-52。
    292 《明史》卷三三○<西域二·西番诸卫>,页8549。
    293(明)郑洛:《郑经略奏疏》,卷一<经略西陲解散群虏疏>,叶三一下至三二上。
    294 同上注,卷一<收复番族疏一>,叶七下至八上。
    295 同上注,卷一<收复番族疏三>,叶十六下至十七下。
    296 同上注,卷一<收复番族疏二>,叶十三下。
    297 同上注,卷一<经略西陲解散群虏疏>,叶三六下。
    298 同上注,卷一<严杜流虏借路深奸以慎边防以安全镇疏>,叶二下至四上。
    299 同上注,卷一<边将因循积玩疏>,叶九下至十上。
    300 同上注,卷二<恭报大兵直抵西海徧搜两河疏>,叶九上。
    301 同上注,卷二<议修通海紧关隘口以弭虏患疏>,叶四下至五上。
    302 《明史》卷二三三<张栋传>,页6077。
    303 《明史》卷二二八<魏学曾传>,页5981。
    304(明)郑洛:《郑经略奏疏》,卷一<感激天恩责成委任直陈边计疏>,叶二七上至下。
    305 同上注,卷一<类报四镇虏情疏>,叶二五上。
    306 同上注,卷一<经略西陲解散群虏疏>,叶三五下。
    307 同上注,卷二<举报大兵直抵西海徧搜两河疏>,叶七上。
    308 《明史》卷二二八<魏学曾传>,页5981。
    309(明)李汶、田乐:<海夷被创远遁设法招收番族以孤敌势以保藩篱事>,载(清)杨应琚著,李文实点校:(乾隆)《西宁府新志》,卷三三<艺文·奏议>,页884-87。
    310(明)冯琦:<郑襄敏公墓志>,叶六。
    311 《明史》卷三○九<李自成传>,页7955。
    312 《明史》卷三三○<西域二·西番诸卫>,页8549。
    313(清)吴伟业:《绥寇纪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九<通城擎>,叶四四上至下。
    1.(清)张廷玉等:《明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2.(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广雅书局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3.《明英宗实录》、
    4.《明宪宗实录》、
    5.《明孝宗实录》、
    6.《明武宗实录》、
    7.《明世宗实录》、
    8.《明穆宗实录》、
    9.《明神宗实录》,以上收入黄彰健校勘:《明实录》。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84年据1962年本缩编。
    10.(明)徐溥等撰,李东阳等重修:《明会典》,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11.(明)徐学聚:《国朝典汇》,明天启四年徐与参刻本,《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台南:庄严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6年。
    12.(明)王琼:《北虏事迹》,嘉靖吴郡袁氏嘉趣堂刻金声玉振集本,《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台南:庄严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6年。
    13.(明)萧大亨:《北虏世系》,明万历二十二年自刻本,《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台南:庄严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6年。
    14.(明)萧大亨:《夷俗记》,明万历二十二年自刻本,《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台南:庄严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6年。
    15.(明)魏焕:《皇明九边考》,明嘉靖刻本,《中国西北文献丛书》。兰州:兰州古籍书店,1990年。
    16.(明)张雨:《边政考》,明嘉靖刻本,《中国西北文献丛书》。兰州:兰州古籍书店,1990年。
    17.(明)瞿九思:《万历武功录》,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明万历刻本,《四库禁毁书丛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18.(明)佚名:《甘肃镇战守图略》,网址http://tech2.npm.gov.tw/antiquemaps/zh-tw/default.aspx.
    19.(明)严从简著,余思黎点校:《殊域周咨录》。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二印。
    20.(明)叶向高:《四夷考》,宝颜堂秘笈本,《丛书集成初编》。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
    21.(明)郑晓:《吾学编》,明隆庆元年郑履淳刻本,《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年。
    22.[明]王士琦:《三云筹俎考》,民国二十六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明万历刻本,《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23.(明)王世贞:《弁州史料前集》,明万历四十二年刻本,《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台南:庄严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6年。
    24.(明)杨一清:《杨石淙文集》、
    25.(明]魏时亮:《魏敬吾文集》、
    26.(明)王崇古:《王鉴川集》、
    27.(明)郑洛:《郑经略奏疏》、以上收入(明)陈子龙等选辑:《明经世文编》。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2印。
    28.(明)郑晓著,李致忠点校:《今言》。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29.(明)方逢时:《大隐楼集》,清乾隆四十二年滋元堂刻本,《四库未收书辑刊》。北 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30.(明)高拱:《伏戎纪事》,收入《名臣宁攘要编本》,《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年。
    31.(明)陈仁锡:《陈太史无梦园初集》,明崇祯六年张一鸣刻本,《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32.(明)隆庆间兵部编:《九边图说》,隆庆三年刊本,《玄览堂丛书》。台北:正中书局,1981年。
    33.(明)曹学俭:《蜀中广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34.(明)郑洛:《抚夷纪略》、
    35.(明)诸葛元声:《两朝平攘录》、
    36.(明)吴震元:(三娘子),以上收入薄音湖、王雄编辑点校:《明代蒙古汉籍史料汇编·第二辑》。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6年2版。
    37.(清)吴伟业:《绥寇纪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38.(清)梁份著,赵盛世等校注:《秦边纪略》。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39.(明)俺答:<北狄顺义王俺答谢表>,明隆庆间刊本,《玄览堂丛书》。台北:正中书局,1981年。
    40.(清)萨囊彻辰著,道润梯步译校:《新译校注蒙古源流》。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
    41.乌兰:《蒙古源流研究》。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0年。
    42.朱风、贾敬颜译:《汉译蒙古黄金史纲》。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年。
    43.札奇斯钦注译:《蒙古黄金史译注》。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9年。
    44.珠荣嘎译注:《阿勒坦汗传》。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0年。
    45.五世达赖喇嘛阿旺罗桑嘉措著,陈庆英、马达龙译:《三世达赖喇嘛索南嘉措传》。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2年。
    46.王继光:《安多藏区土司家族谱辑录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年。
    47.(明)吴祯著,黄选平审,马志勇校:(嘉靖)《河州志校刊》。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4年。
    48.(明)刘敏宽、龙膺纂修,王继光辑注:(万历)《西宁卫志》。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49.(清)苏铣纂修,王昱、马忠校注:(顺治)《西宁志》。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50.(清)汪元纲修,田而穟纂:(康熙)《岷州志》,清康熙四十一年抄本。台北:学生书局,1968年。
    51.(清)迈柱等修,夏力恕等纂:[雍正]《湖广通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52.(清)田文镜等修,孙灏等纂:[雍正]《河南通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53.(清)嵇曾筠等修,沈翼机等纂:[雍正]《浙江通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54.(清)杨应琚著,李文实点校:(乾隆)《西宁府新志》。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
    55.(清)张玿美修,曾钧等纂:(乾隆)《永昌县志》,辑入《五凉考治六德集全志》,清乾隆十四年刊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
    56.(清)李熙龄纂修:(道光)《榆林府志》。台北:学生书局,1968年。
    57.(清)陈之骥编次:(道光)《靖远县志》,民国十四年铅字重印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
    58.(清)张彦笃修,包永昌纂:(光绪)《洮州厅志》,《中国西北文献丛书》。兰州:兰 州古籍书店,19-90年。
    59.(民国)刘延昌总裁,刘鸿书等纂修:(民国)《徐水县新志》,民国二十一年铅印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
    60.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志编纂委员会:《大通县志》。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
    61.武威通志编委会编纂:《武威通志》。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7年。
    1.汤师开建:《宋金时期安多吐蕃部落史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2.中国地图出版社编:《中国地图册》。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4年8版33印。
    3.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西藏气候》。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年。
    4.冉光荣,李绍明,周锡银:《羌族史》。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年。
    5.李亚娟:《明代西番诸卫》。兰州:西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6.吕建福:《土族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7.达力扎布:《明代漠南蒙古历史研究》。海拉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8年。
    8.谷苞总主编,刘光华主编:《西北通史--第一卷》。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
    9.孟凡云:《<万历武功录>研究--以蒙古人物传记为中心》。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年。
    10.周伟州:《吐谷浑史》。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11.周振鹤:《体国经野之道--新角度下的中国行政区划沿革史》。香港:中华书局,1990年。
    12.杨建新、马曼丽主编:《西北民族关系史》。北京:民族出版社,1990年。
    13.郭红、靳润成:《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明代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
    14.崔乃夫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大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
    15.黄奋生编著,吴均校订:《藏族史略》。北京:民族出版社,1985年。
    16.龚荫:《中国土司制度》。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2年。
    17.曹永年:《蒙古民族通史》第三卷。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2年。
    18.蒙古族简史编写组:《蒙古族简史》。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6年。
    19.赖建诚:《边镇粮饷--明代中后期的边防经费与国家财政危机》。台北:中央研究院、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8年。
    20.黎宗华、李延恺:《安多藏族史略》。西宁:青海民族出版社,1992年。
    21.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七册:元·明时期》。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6年2印。
    22.戴均良等主编:《中国古今地名大诃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
    23.(日)和田清著,潘世宪译:《明代蒙古史论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
    24.(俄)符拉基米尔佐夫著,刘荣焌译:《蒙古社会制度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
    25.Henry Serruys:Genealogical Tables of the Descendants of Dayan-Qan.'s-Gravenhage,Mouton & CO,1958.
    1.王继光:<试论甘青土司的形成及其历史背景>,《甘肃社会科学》1985年4期。
    2.王继光:<明代的河州卫--《明史·西番诸卫传》研究之一>,《西北民族研究》1986年创刊号。
    3.王继光:<安多藏区僧职土司初探>,《西北民族研究》1994年1期。
    4.王继光:<18世纪中国第一部安多藏区史--《明史·西番诸卫传》的现代诠释>,《中国藏学》2006年4期。
    5.王吉怀:<甘肃史前文化及其研究>,《西北史地》1989年2期。
    6.巴图:<十六世纪后期十七世纪初鄂尔多斯万户各鄂托克驻地考>,《新疆师范大学 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4期。
    7.乌兰:<关于达延汗史实方面几个有争论的问题>,《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1983年3期。
    8.乌兰:<从亦思满被诛到兀鲁思孛罗遇弑--《蒙古源流》选译并注释>,《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2期。
    9.乌兰:<“右翼之战”与达延汗统治的最终确立--《蒙古源流》选译并注释>,《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4期。
    10.乌兰:,《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1期。
    11.邓锐龄:<明初安定、阿端、曲先、罕东等卫杂考>,《历史地理》第二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J982年。
    12.白耀天:(土官与土司考辩),《广西地方志》t999年3期。13.达力扎布:<北元初期史实略述>,《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1990年5期。
    14.甘肃省博物馆:<甘肃省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文物编辑委员会编:《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1949-1979》。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年二印。
    15.边章:<两汉的护羌校尉>,《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1期。
    16.刘夏蓓:<两汉前羌族迁徙论>,《民族研究》2002年2期。
    17.李文学:<明代安多藏区土司制度略论>,《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5年2期。
    18.李文君:<《秦边纪略》所记的明代西海蒙古首领卜儿孩事迹>,《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4期。
    19.李文君:<明代西海蒙古首领卜儿孩事迹考辨>,《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5年2期。
    20.李文君:<浅析西海蒙古与明朝的通贡互市>,《青海民族研究》2005年2期。
    21.李文君:<西海蒙古中的永谢布>,《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6期。
    22.李文君:<明代活动在西海的蒙古俺答汗后裔>,《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 科学版)20-07年1期。
    23.李清凌:<元明清时期甘青地区的土司制>,《云南社会科学》2003年5期。
    24.吴均:<安定、曲先、罕东、必里等卫地望及民族琐谈>,《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3期。
    25.杜常顺:<明正德至嘉靖中期在青海活动的蒙古部落>,《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2期。
    26.杜常顺:<关于明代西海蒙古的哆啰土蛮部>,《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1期。
    27.杜建录:<宋夏对峙与沿边蕃部>,《固原师专学报》1990年3期。
    28.芈一之:<八至十世纪甘青藏区社会状况述论>,《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2期.
    29.芈一之:<考古文物工作在青海历史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青海民族研究》(社会科学版)1994年1期。
    30.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竺可桢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年。
    31.杨建新:<明代中期“西海”蒙古述略>,《青海社会科学》1982年4期。
    32.武威县人民政府编:《甘肃省武威县地名资料汇编》。武威:武威县人民政府,1981年。
    33.陈育宁:<明代蒙古之入居河套>,《史学月刊》1984年2期。
    34.宝音德力根:<达延汗生卒年、即位年及本名考辨>,《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6期。
    35.周翔鹤、米红:<明清时期中国的气候和粮食生产>,《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8年4期。
    36.张云:<元代吐蕃等处宣慰司史地考证>,《西北民族研究》1997年2期。
    37.张宏莉:<藏汉民族对土族宗教信仰的影响>,《青海民族研究》(社会科学版)2001年3期。
    38.胡凡:<论明代蒙古族之入据河套>,载田澍、李清凌主编:《西北史研究》第三辑。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
    39.赵永铣:<成吉思汗祭奠的由来与流传>,《内蒙古社会科学》(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6期。
    40.顾颉刚:<从古籍中探索我国的西部民族--羌族>,《社会科学战线》1980年1期。
    41.顾诚:<明帝国的疆土管理体制>,《历史研究》1989年3期。
    42.晓克:<明代蒙古土默特万户出现的历史过程>,《内蒙古社会科学》1986年5期。
    43.晓克:<蒙古土默特万户的部落构成及其驻地分布>,《西北民族研究》1988年2期。
    44.贾敬颜:<《陕西四镇图说》 所记之甘青蒙古部落>,《西北史地》1989年2期。
    45.留金锁:<满官真部及其变迁>,《内蒙古社会科学》1989年2期。
    46.秦裕江:<仰华寺寺址初探>,《青海社会科学》1995年1期。
    47.曹永年:<嘉靖隆庆间板升自然灾害及其与「俺答封贡」的关系--呼和浩特白塔明代题记探讨之二>,《内蒙古社会科学》1986年1期。
    48.谢端琚:<黄河上游的马家窑文化>,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
    49.谢端琚:<黄河上游的齐家文化>,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
    50.赭吉思:<仰华寺与蒙藏关系>,《中国藏学》1994年4期。
    51.薄音湖:<俺答汗征卫郭特和撒拉卫郭尔史实>,《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3、4期。
    52.薄音湖:<把汉那吉的家庭纠纷>,《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3期。
    53.(日)冈田英弘著,薄音湖译:<达延汗六万户的起源>,《蒙古学资料与情报》1985年2期。
    54.(日)江国真美著,薄音湖译:<青海蒙古史的一个考察>,《蒙古学资料与情报》1986年4期。
    55.(日)森川哲雄著,薄音湖译:<土默特十二鄂托克考>,内蒙古社会科学院情报研究所编:《蒙古学译文选·历史专集》。呼和浩特:内蒙古社会科学院情报研究所,1984年(?)。
    56.(日)森川哲雄著,薄音湖译:<鄂尔多斯十二鄂托克考>,《蒙古学资料与情报》1988年3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