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域变动与地方社会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以政区沿革变迁过程的复原为基础,考析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域政区变动与地方政治、经济、文化、族群等社会要素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已是现今学界对历史政区地理研究的关注方向。相对而言,对甘、宁、青黄河上游地区政区变动与区域人文要素互动的过程,学界尚缺乏全面深入的系统性研究。该文主要以明清民国时期黄河上游农牧交错地区的一系列行政区划沿革过程为线索,将政区变动置于区域社会发展变迁的整体历史脉络中加以把握,采取“宏观视野下”的个案研究方法,通过分别选取不同地域的“政区事件”进行深入细致的考察,藉以探讨黄河上游农牧交错带这一特殊“区域”,界域变动与地方社会之间互动与表达的相互关系。
     该文中涉及的界域概念,是指历史政区地理中之“界域”,即称政区界域,此概念主要涵盖了政区要素的两个方面——边界与幅员,界域变动指政区边界或疆域的变动与调整。
     政区作为地域社会重要的组成要素,它是联结国家制度与地方社会的“纽结”。故而,政区可作为深入地方社会研究的一把钥匙。“小区域(社会)、大历史”,该文选取政区界域变动为线索和切入点,就地理环境、政治过程与地方社会的互动关系作有益的探讨,以探究这一特殊区域历史发展的特点,进而对明清民国时期黄河上游农牧交错带地方社会作出整体性的考察。通过对政区演变过程的考察,可以使我们在传统社会末期西北边疆历史演变的宏大叙事框架中去深入思考地方社会建构的过程,反之理解地方社会发展演变的历史轨迹又是如何蕴含在政区界域变动之中表达出米的。
     政区界域变动不仅是一种有意识的国家行为,而且是地方社会历史发展演变的真切表达与反映。明清民国时期黄河上游农牧交错地区界域的变动反映出传统西北边疆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历史轨迹。在这个历史轨迹之中,界域变动表达出西北边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变迁的诸多方面,诸如政治上内边疆的腹地化,经济上农牧经济的互动消长,文化上的民族认同的不断加强,以及族群格局的变动与成型等等。
     政区界域的动态调整到静态成型,经历了一个纵向承继、横向变动的时空交织的过程,是蕴涵着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具体到明清民国时期黄河上游农牧交错地区界域变动的背后,包含了环境变迁、行政运作、地方开发、宗教因素、族群关系的演变、文化认同的加强等诸多因素交互的作用,同时也展现了国家制度与区域社会关系变化,体现出国家与地方、地方与地方之间上下互动与平行互动的关系,由于影响区域社会政区变动的主导因素存在差异,致使研究区政区变动呈现出多种发展面向,这需要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加深对整个研究区政区变动机制的认识。
     以政区界域变动介入区域社会研究的理念,是一种有益的尝试与探索。该文希望通过对黄河上游农牧交错带界域变动与地方社会之间关系的研究,能使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明清民国时期黄河上游农牧交错带政治结构演变与区域社会变迁的整体发展脉络,并且希望能够进一步丰富历史政治地理研究的视野和内涵。
Restoration the changes in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evolution as base, the research on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anges of those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in different periods and regions, and politics, economy, culture, ethnic groups and other social elements of local regions, has aroused concern among the academic circles. Comparatively speaking, it is still want of a comprehensive and thorough academic research on interactive process between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changes and regional humanism factors of the upstream area of the Yellow River in Gan-Ning-Qing region. This paper takes the process of serial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evolution in the upstream area of the Yellow River farming-pastoral zone during Ming and Qing Dynasty, and Republican Period as the main clue, to grasp the whole historcal vein of changes under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society. Taking the macroscopic vision case study method, and focusing on the "problems", respectively selecting various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events make a deep and detailed investigation so as to discuss about the mutual relations of interaction and expression between boundary region changes and local communities in the special area of Upper Yellow River agriculture and pasture interlaced region.
     The concept of "Jieyu" involved in this paper, refers to the one related to historical administrative geography, and covers boundary and territory those two aspects of administrative regions. Boundary region changes mean the changes and adjustments in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boundary or territory.
     As far as people are concerned, being 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elements of regional society,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is the knot between the national system and local societies. Therefore, it can be taken as a key to further research on local societies."Microscopic region or society, and macroscopic history", this paper will start with changes of boundary region, do thoroughly historical surveys on the farming-pastoral zone of the Upper Yellow River in Ming and Qing Dynasty, and Republican Period in order to inquiry the special histor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region's development, and explore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 between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political process, and local community. On the whole, through the study on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can help people to think about social construction of local communities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Northwest Frontier's historical evolution in the end of traditional societies, and vice versa.
     The change of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is not only a sort of conscious act of state, but also the true expression and reflection of local communities' developing process.The changes of agriculture-pasture transition zone of the upstream of the Yellow River in Ming and Qing Dynasty, and Republican Period embodies the historical trajectory from the traditional society to the modern one of Northwest Frontier. In the above-mentioned historical trajectory, changes of boundaries show evolution of Northwest Frontier from many aspects about politics, economy, culture, such as the hinterland of the inter-frontier from politics, the growth and decline, and interaction of farming-pastoral zone from economy, the strengthening cognition between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from culture, the change and formation of population structure, and so on.
     From dynamic adjustment to static state of administrative regions, it has went through a succession of longitudinal inherit and horizontal varying development, a process of changes including time and space, which is look as a result from comprehensive action of politics, economy, culture, and other elements. To be more specific, changes of farming-pastoral zone of the Upper Yellow River in Ming and Qing Dynasty, and Republican Period including the interactive influences between environmental changes, administrative operations, district development, religious factors, ethnic groups relationship changes, cultural identity reinforcement and other ones, and show perpendicular and parallel interactive relations between states and local areas, and local areas themselves. However, because the dominant factors leading to administrative regions'changes are different, the researches on administrative regions'changes are various, which requires us to be fact-specific to enhance and enrich the knowledge of the research on the whole administrative regions'change mechanisms.
     It is a meaningful attempt and exploration to do research on regional societies while beginning with changes of administrative regions and boundaries. All in all, the paper is designed to help people better understand the brief historical changes of the agriculture-pasture transition zone of the upstream of the Yellow River in Ming and Qing Dynasty, and Republican Period, and further enrich the vision and content of historical political geography.
引文
①本研究所指的“黄河上游(地区)”已是学界已有共识的概念,在行政区划上包括今甘肃、宁夏、青海三省区,与严格自然地理(流域)意义上的黄河上游地区有所不同。历史上的甘、宁、青在地理、政治、经济、人文等诸方面联系紧密,构成了一个相对独特的有机整体。我们选取“黄河上游农牧交错带”作为研究的“空间范围”,自然难以真正的对其作出一个线条式的勾勒,本研究所指的“黄河上游农牧交错带”概念,即大体以黄河上游三省区为“地理空间范围”,基于具体研究时段自然人文因素的考虑,以及参照现在农牧交错带空间范围的界定。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编者注:文中的“中央研究院”均应加引号。
    ①(挪威)弗里德里克·巴斯著,高祟译:《族群与边界》,《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第16——27页。
    ②徐杰舜主编:《人类学教程》,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年,第98——106页。
    ①(晋)崔豹著:《古今注》卷上《都邑》,收入《丛书集成初编》,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②(清)顾炎武著,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卷10“州县界域”条,长沙:岳麓书社,1994年。
    ①相关论著参见杜瑜、朱玲玲编:《中国历史地理学论著索引(1900——1980)》,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年。华林甫编:《中国历史地理学五十年(19491999)》,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年。林烦编著:《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黄盛璋等:《近年来我国历史地理研究的进展》,《中国史研究动态》,1979年第3期。邹逸麟:《回顾建国以来我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复旦学报》,1984年第5期。葛剑雄、华林甫:《二十世纪的中国国历史地理研究》,《历史研究》,2002年第3期。侯甬坚:《1978——2008:历史地理学研究的学术评论》,《史学月刊》,2009年第4期。
    ②周振鹤:《中国历史政治地理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白沙历史地理学报》,2007年第3期,第11页。
    ①中华文化通志编委会编,周振鹤撰:《地方行政制度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②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③周振鹤:《体国经野之道中国行政区划沿革》,上海: 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
    ④周振鹤主编:《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先秦卷》总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
    ⑤刘君德等:《中国政区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年。邹逸麟主编:《中国历史人文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年。
    ⑥靳润成:《明朝总督巡抚辖区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年;李晓杰:《东汉政区地理》,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胡阿祥:《六朝的疆域与政区》,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2001年,等等。
    ⑦牛平汉主编:《清代政区沿革综表》,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0年:牛平汉主编:《明代政区沿革综表》,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7年。
    ①谭其骧:《浙江省历代行政区域——兼论浙江各地区的开发过程》,《长水集》(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404页。
    ②谭其骧:《浙江各地区的开发过程与省界、地区界的形成》,载《历史地理研究》第1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2页。
    ③孟凡松:《郡县的历程——明清武陵山区地方行政管理体制研究》,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博士学位论文。
    ④周振鹤:《建构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学的设想》,《历史地理》 第15辑,1999年,第19页。
    ①许鹏:《清代政区治所迁徙的初步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从》2006年第2辑,第130页。
    ②陕西师范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西北大学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编:《人类社会经济行为对环境的影响和作用》,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年,第119142页。 张伟然:《归属、表达、训整:小尺度区域的政治命运——以“南湾事件”为例》,《历史地理》第21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72——193页。
    ①谢湜:《清代江南苏松常三府的分县和并县研究》,《历史地理》第22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11——139页。
    ②冯贤亮:《明清江南地区的环境变动与社会控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74——75页。
    ①参见冯贤亮:《明清江南地区的环境变动与社会控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20121页。冯贤亮:《明代江南的争田问题——以嘉兴府嘉、秀、善三县为中心》,《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0年第4期,第24页。
    ②冯贤亮:《疆界错壤:清代“苏南”地方的行政地理及其整合》,《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第216页。
    ③邓庆平:《卫所制度变迁与基层社会的资源配置——以明清蔚州为中心的考察》,《求是学刊》,2007年第6期,第155页。另参见其博士论文《州县与卫所:政区演变‘北边地的社会变迁——以明清蔚州为中心》,北京师范大学2006年博士学位论文。
    ④李大海:《政区变动与地方社会构建关系研究——以明清民国时期陕西地区为中心》,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博士学位论文。
    ⑤侯甬坚:《魏蜀间分界线的地理学分析》,《历史地理》第12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93—201页。周振鹤:《犬牙相入还是山川形便?——历史上行政区域划界的两大原则(上)》,《中国方域》,1996年第5期。周振鹤:《犬牙相入还是山川形便?——历史上行政区域划界的两大原则(下)》,《中国方域》,1996年6期。韩光辉:《清雍正年间的政区勘界》,载《中国方域——行政区划与地名》,1997年第4期。靳尔刚、苏华著《职方边地——中国勘界报告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满志敏:《行政区划:范围和界线》,《江汉论坛》,2006年第1期。侯甬坚:《从习惯线到法定线:我国政区界线性质的变迁》,《江汉论坛》,2006年第1期。郝志成:《清代杭、阿两旗的临界问题》,《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7年第1期。郭声波,王开队:《由虚到实:唐宋以来川云贵交界区犬牙相入政区格局的形成》,《江汉论坛》,2008年第1期。
    ①唐晓峰:《人文疆界》,收入氏著《人文地理随笔》,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第296—303页。
    ②张淑利:《“禁留地”的开垦及晋、陕、宁、绥间的边界纠纷》,《阴山学刊》,2005年2期。
    ③胡英泽:《河道变动与界的表达——以清代至民国的山、陕滩案为中心》,载常建华主编《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七卷),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218页。
    ④冯贤亮:《明清中国地方政府的疆界管理——以苏南、浙西地域社会的讨论为中心》,《历史地理》第21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93页。
    ①黄国信:《区与界:清代湘粤赣界邻地区食盐专卖研究》,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
    ②徐建平:《互动:政府意志与民众意愿——以民国时期婺源回皖运动为例》,《中国历史地理论从》,2007年第1辑。
    ③徐建平:《从界限到界线:湖滩开发与省界成型——以丹阳湖为例》,《史林》2008年第3期。徐建平:《湖滩争夺与省界成型——以皖北青冢湖为例》,《中国历史地理论从》,2008年第3辑。
    ①辛德勇:《<孙吴政区地理研究>序》,载陈健梅著《孙吴政区地理研究》,长沙:岳麓书社,2008年,《序》第3页。
    ②周振鹤:《中国历史政治地理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白沙历史地理学报》,2007年第3期。周振鹤:《建构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学的设想》,《历史地理》第15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①李嘎:《雍正十一年王士俊巡东与山东政区改革》,《历史地理》第22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98110页。
    ②杨伟兵:《清代前中期云贵地区政治地理与社会环境》,《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③徐建平:《政治地理视角下的省界变迁——以民国时期安徽省为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
    ④马敏:《商会史研究与新史学的范式转换》,《新史学:多学科对话的图景(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第488页。赵世瑜:《再论社会史的概念问题》,《历史研究》1999年第2期,第910页。
    ⑤参见王铭铭:《明清时期的区位、行政与地域崇拜——来自闽南的个案研究》,杨念群:《空间·记忆·社会转型“新社会史”研究论文精选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79130页。
    ①主要引用的理论有克利福德·吉尔茨(Clifford Geertz)的“内卷化理论”、哈贝马斯(Habermas)的“公共领域理论”,“市民社会理论”、黄宗智的“第三领域理论”、施坚雅(C. WilliamSkinner)的“中心——边缘理论”、杜赞奇(PrasenjitDuara)的“文化权力理论”等;国内学者部分借鉴了西方学者的有关理论,主要从国家权力与基层社会、宗族社会、市民社会(公共领域)、士绅阶层、民间信仰和传说、民间社团等六个具体研究领域入手,探讨国家、地方、民众三者的相互关系。参见徐松如,潘同,徐宁:《关十国家、地方、民众相互关系的理论与研究概述》,《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6期,第67——72页。
    ①(挪威)弗里德里克·巴斯著, 高崇,周大鸣,李远龙译:《族群与边界》,《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期。Fredrik Barth, Ethnic Groups and Boundaries: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 Culture Difference Boston:little Brown and company,1969.9-38.
    ②参见丁宏主编:《回族、东乡族、撒拉族、保安族民族关系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9页。庄孔韶主编:《人类学通论》,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342356页。
    ③ Michael Bantton, Racialand Ethnic Competition, 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1983.12.
    ①王明珂: 《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序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16页。
    ②(法)J.勒高夫等主编,姚蒙译:《新史学》,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
    ①赵世瑜,邓庆平:《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回顾与思考》,《历史研究》,2001年第6期,第169页。赵世瑜著:《小历史与大历史——区域社会史的理念、方法与实践》,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第337页。
    ②陈春声:《走向历史现场》,《读书》,2006年第9期,第25页。
    ①温春来:《从“异域”到“旧疆”:宋至清贵州西北部地区的制度、开发与认同》,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第5页。
    ①吴于廑: 《世界历史上的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 《哲学社会科学近期学术论文选》,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4年,第11——12页。
    ①萧正洪:《环境与技术选择——清代中国西部地区农业技术地理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23页。
    ①方修琦,章文波,张兰生:《全新世暖期我国十地利用的格局及其意义》,自然资源学报,1998年第1期,第17页。
    ②史念海: 《历史时期黄河中游的森林》, 《河山集(第二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1年第246247页。案:据史念海考察战国后期的秦长城,由现在甘肃岷县起,顺洮河西下,到临洮后折向东北行,经渭源、陇西、静宁诸县,再经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隆德、固原诸县,又经甘肃的环县,东北入陕西省境后,沿横山山脉东行,又经榆林、神木诸县,而至于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黄河右岸的十二连城。参见氏著《黄河中游战国及秦时诸长城遗迹的探索》, 《河山集(第二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1年。
    ③张波: 《西北农牧史》,西安:陕西科技出版社,1989年。
    ④樊志民: 《秦农业历史研究》,西安:三秦出版社,1997年,第36页。
    ⑤(汉)司马迁: 《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⑥(南朝宋)范哗: 《后汉书》卷23《窦融传》,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①朱宏斌: 《古代西北地区农牧边缘地带的社会经济与文化》, 《中国农史》,1999年第4期,第46页。
    ②谭其骧: 《何以黄河在东汉以后会出现一个长期安流的局面》, 《长水集(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225页。
    ①赵永复:《历史时期河西走廊的农牧业变迁》, 《历史地理》第4辑,第7982页。
    ②李并成: 《唐代前期河西走廊的农业开发》, 《中国农史》,1990年第1期,第19页。
    ③(唐)沈亚之: 《对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策》, (清)董浩等纂修《全唐文》卷734,北京:中华书局,影印嘉庆刻本,1983年。
    ④吕卓民:《明清时期西北农牧业生产的发展与演变》,《中国历史地理论从》,2007年第2期,第101页。
    ⑤(明)张炼: 《屯田议》, 《关中两朝文钞》卷7,道光十二年刻本。
    ①(明)陈诚,李暹: 《西域番国志》,杨建新主编:《古西行记选注》,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91页。
    ②(清)升允修,安维峻纂: 《甘肃新通志》卷11《舆地志》,收入《中国西北文献从书第一辑(23)》,兰州:兰州古籍书店影印,1990年。
    ③(清)梁份: 《秦边纪略》卷2《凉州卫》,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④(清)王学伊修,锡麟纂: 《固原直隶州志》卷2《贡赋志》,台北: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70年。
    ⑤(清)陈士桢修,涂鸿仪纂:《兰州府志》卷4《祠祀志》,台北: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76年。
    ①李清凌主编:《甘肃经济史》,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30页。
    ②崔永红、张得祖、杜常顺主编:《青海通史》,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654页。
    ①参见王恩涌等编著:《政治地理学时空中的政治格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周振鹤:《中国历史政治地理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白沙历史地理学报》,2007年第3期。周振鹤:《中国历史上两种基本政治地理格局的分析》,《历史地理》第20辑,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①(英)哈·麦金德:《历史的地理枢纽》,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5455页。
    ②李孝聪: 《中国区域历史地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导言”,第5页。
    ①参见周振鹤: 《中国历史上两种基本政治地理格局的分析》,《历史地理》第20辑,2004年,第3页。
    ②徐新建:《从边疆到腹地:中国多元民族的不同类型——兼论“多元一体”格局》,《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6期,第9页。
    ③(美)拉铁摩尔著,唐晓峰译: 《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4145页。
    ①(美)拉铁摩尔著,唐晓峰译: 《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518页。
    ②(民国)郭维屏: 《西北文化问题研究》,秦孝仪主编: 《中华民国史料从编》第二辑《西北问题论从》,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藏本,1976年,第18页。
    ③AKe Hultkrantz, Genneral Ethnological Concepts, Copenhagen:Rosenkilde and Bagger,1960, pp.181——182.参见徐杰舜,周建新主编: 《人类学与当代中国社会》,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418页。
    ①李剑鸣:《文化的边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年。
    ②童恩正: 《试论我国从东北至西南的边地半月形文化传播带》, 《南方文明》(童恩正文集·学术系列),重庆:重庆出版社,1998年,第558——603页。
    ①贾敬颜: 《历史上少数民族中的“汉人成分”》,费孝通等: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年,第166页。
    ①余同元: 《明代长城文化带的形成与演变》,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3期,第42——50页。
    ②(澳)费克光:《论嘉靖时期(1522——1567)的明蒙关系》,《民族译丛》,1990年第6期。
    ③余同元: 《论中国历史上农牧民族的二元一体化》,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期,第71——77页。
    ①(民国)刘郁芬监修,杨思、慕少堂、张维编纂: 《甘肃通志稿》卷27《甘肃民族志》,收入《中国西北文献从书第一辑(27)》,兰州:兰州古籍书店影印,1990年。
    ②杨建新: 《中国西北少数民族史》,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7页,第189页。
    ③周星: 《民族学新论》,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233——244页。
    ①(北宋)宋祁、欧阳修等:《新唐书》卷43《地理志下》,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①(明)宋濂等撰:《元史》卷60《地理志》,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
    ②(清)吴广成:《西夏书事》卷12,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③杨建新主编,刘夏蓓著:《中国西北少数民族通史》《明代卷》,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年,“绪论”,第7页。
    ①周星: 《民族学新论》,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233页。
    ①施坚雅从地方社会经济辐射与联系的角度认为时至19世纪,“农业中国”可以划分为八个地方大区(如包括新增满洲在内而不包括内蒙古等其他牧区的话,则成为9个);其可以被称为中国的农业区(或“农区中国”)。根据古代各地区生产力和主要民族的分布状况,并参照现代农牧区界线,秦统一后中国大体上可分为六个区域社会:内地农耕社会;蒙古高原牧业社会;天山以南农耕社会;青藏高原牧业社会;东北狩猎、农耕社会;云贵高原农耕社会。在这六个区域社会中内地、东北和云贵高原三个区域社会大致位于东部季风区内;蒙古高原和天山以南两个区域社会属于蒙新高原区;青藏高原牧区社会则为青藏高原唯一的区域社会,表现出与自然地理环境的耦合性。参见:吴松弟: 《无所不在的伟力——地理环境与中国政治》,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1516页。
    ②石硕主编:《藏彝走廊:历史与文化》,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98——104页。
    ①(清)黄文炜编撰:《重修肃州新志》《河西总叙》,酒泉:甘肃省酒泉县博物馆翻印(内部资料),1984年。
    ②(清)穆彰阿:《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4年。
    ③(清)黄文炜编撰:《重修肃州新志》《柳沟卫》,酒泉:甘肃省酒泉县博物馆翻印(内部资料),1984年。
    ①(清)张廷玉等修:《明史》卷330《西域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②据明宪宗帝实录卷194成化十五年九月甲子条判断,苦峪卫的设置时间早十罕东左卫。
    ③(清)黄文炜编撰:《重修肃州新志》《靖逆卫》,酒泉:甘肃省酒泉县博物馆翻印(内部资料),1984年。
    ①(清)顾炎武撰:《天下郡国利病书》,《西域十地人物略》,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年。
    ②(清)张廷玉等修:《明史》卷330《西域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③(明)许进:《平番始末》卷上,收入中国西北文献从书第三辑(102),兰州:兰州古籍书店影印,1990年。
    ①(明)王士性:《广志绎》卷3《江北四省·陕西》,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②(清)黄文炜编撰:《重修肃州新志》《柳沟卫》,酒泉:甘肃省酒泉县博物馆翻印(内部资料),1984年。
    ③(民国)赵尔巽:《清史稿》卷522《藩部五·青海厄鲁特条》,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
    ①(清)梁份:《秦边纪略》卷6《嘎尔旦传》,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②(清)官修:《清圣祖实录》卷187康熙三十七年正月辛巳条,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
    ③(清)官修:《清圣祖实录》卷267康熙五十五年正月辛西条,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
    ④(清)徐珂编撰:《清稗类钞》第17册《农商工艺》,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①(清)常钧:《敦煌随笔》卷下《积粮》,收入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第一辑(23),兰州:兰州古籍书店影印,1990年。
    ②(清)黄文炜编撰:《重修肃州新志》《靖逆卫·屯田》,酒泉:甘肃省酒泉县博物馆翻印(内部资料),1984年。
    ③(清)官修:《清圣祖实录》卷270康熙五十五年十月丁酉条,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
    ④(清)官修:《清圣祖实录》卷269康熙五十五年十月丁亥条,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
    ⑤(清)官修:《清圣祖实录》卷277康熙五十七年二月戊子条,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
    ⑥(清)官修:《清圣祖实录》卷277康熙五十七年二月己丑条,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
    ①(清)蒋泂:《(雍正十年二月)为奏敬陈愚恭请圣裁事》,《军机处录付奏折》(民族类)76胶片2226号,北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②(清)官修:《清世宗实录》卷17雍正二年三月丙申条,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①(清)官修:《清圣祖实录》卷297康熙六十一年四月戊午条,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
    ②(清)黄文炜编撰:《重修肃州新志》《沙州卫》,酒泉:甘肃省酒泉县博物馆翻印(内部资料),1984年。
    ①(清)官修:《清圣祖实录》卷277康熙五十七年二月乙丑条,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
    ②(清)常钧:《敦煌杂钞》卷上《安西卫》,收入中国西北文献从书第一辑(23),兰州:兰州古籍书店影印,1990年。
    ①参见王希隆:《清代关西五卫述论》,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03期,第102页。
    ②(清)官修:《清高宗实录》卷348乾隆十四年九月丙午条,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③(清)官修:《清世宗实录》卷17雍正二年三月丙申条,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①(清)官修:《清世宗实录》卷17雍正二年三月丙申条,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②(清)官修:《清世宗实录》卷60雍正五年八月壬子条,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①(民国)赵仁卿等修纂:《金塔县志》卷10《金石·屯田论》,兰州:甘肃省图书馆藏。
    ②(清)黄文炜编撰:《重修肃州新志》《靖逆卫·屯田》,酒泉:甘肃省酒泉县博物馆翻印(内部资料),1984年。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代奏折汇编——农业·环境》,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
    ①(民国)慕寿祺:《甘宁青史略》正编卷17,收入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第三辑(97),兰州:兰州古籍书店影印,1990年。
    ①参见(清)常钧:《敦煌随笔》卷下《户口田亩总数》,收入中国西北文献从书第一辑(23),兰州:兰州古籍书店影印,1990年。(清)黄文炜编撰:《重修肃州新志》《安西卫·屯田》,酒泉:甘肃省酒泉县博物馆翻印(内部资料),1984年。
    ②(民国)《敦煌县各项调查表》,《敦煌县民族调查表》,甘肃省图书馆藏书。另参见《重修敦煌县志》。
    ③(清)官修: 《清朝文献通考》卷10《田赋考》,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
    ④(清)官修: 《清高宗实录》卷134乾隆六年正月甲戍条,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⑤(清)官修:《清高宗实录》卷531屹隆二十二年正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①(清)黄文炜编撰:《重修肃州新志》序言,酒泉:甘肃省酒泉县博物馆翻印(内部资料),1984年。
    ②(清)黄文炜编撰:《重修肃州新志》《安西》,酒泉:甘肃省酒泉县博物馆翻印(内部资料),1984年。
    ①(清)官修:《清高宗实录》卷494乾隆二十年八月庚戊条,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王澈编选):《雍乾时期地方改制史料》,《历史档案》,1992年第3期,第16页。
    ③(清)官修:《清高宗实录》卷622乾隆25年十月丁丑条,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①(明)官修: 《明太祖实录》卷71洪武五年春正月庚午条,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②(明)马文升: 《防边患疏》收入《名臣奏议》卷6,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③(清)张廷玉等撰: 《明史》卷330《西域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④关于陕西行都司卫所的建置沿革,郭红、靳润成《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明代卷》有专门论述,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相关问题作进一步考述,以期对河西走廊卫所发展脉络有更清晰的认识。
    ①《明太祖实录》卷79,洪武五年十一月壬子条。乾隆《甘州府志》卷2《世纪下》亦载此年置甘肃卫。
    ②(明)官修: 《明太祖实录》卷217洪武二十五年四月辛未条,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③关于甘肃卫裁撤及前、后二卫设置时间,史书记载不一。《明太祖实录》卷79载甘肃卫废于洪武二十三年十二月,但据《大明一统志》卷37甘州左卫条,《太祖实录》卷217等所载甘肃卫分卫的情形来看,该为裁撤时间应在洪武二十五年四月之后。又嘉靖《陕西通志》卷9《建置沿革》和《明太祖实录》载“核实甘州各卫”的情况,及顺治《肃镇志·沿革》记载判断,前、后二卫应设置于洪武二十五年, 《明史·地理志》言2卫建于洪武二十九年,乃误。
    ④(明)官修: 《明太祖实录》卷93洪武七年十月甲辰条,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⑤(明)官修: 《明太祖实录》卷110洪武九年十月戊寅条,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⑥(明)刘硕: 《旗纛庙碑记》收入《甘州府志》卷13《艺文上》,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年。
    ⑦明廷此时复置甘州左卫,可见该卫于洪武二十七年改为肃州卫时,业已迁出甘州卫城。《明太祖实录》卷239,洪武二十八年六月乙酉条。
    ①二志均载洪武三十二年甘州中中卫也被裁撤,疑误。据前文,洪武二十八年六月甘州中中卫业已改为甘肃左卫指挥使司,因此不存在裁撤的问题。
    ②(明)官修:《明太宗实录》卷22永乐元年八月庚午条,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③(明)李应魁撰,高启安、台惠莉校注:《肃镇华夷志》卷1《沿革》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6年。
    ④(明)赵廷瑞修,马理、吕楠纂: 《(嘉靖)陕西通志》卷9《建置沿革》,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年。
    ⑤(明)张雨:《边政考》卷4《地舆图》,收入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编辑委员会编:《西北史地文献》第3卷,兰州:兰州古籍书店,1990年。
    ①(明)赵廷瑞修,马理、吕楠纂: 《(嘉靖)陕西通志》卷6《辖区》,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年。
    ②(明)谈迁: 《国榷》卷5太祖洪武五年,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
    ③(清)张廷玉等撰: 《明史》卷2《太祖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①(清)张廷玉等撰: 《明史》卷3《太祖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②(明)官修: 《明英宗实录》卷250景泰六年二月戊戌条,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英宗“敕甘肃总兵官都督佥事雷通、参赞军务左副都御史宋杰,并镇守凉州副总兵署都指挥同知萧敬等人,得尔等奏,虏寇自去年九月以来互相仇杀,多有漫散,逃至亦集乃地方潜住,(尔)等已选调人马约于今年二月分投出境追杀,此系尔等职分,当为况计,此时兵已出境”。
    ③(清)穆彰阿,潘锡恩等纂修:《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卷266《甘州府·关隘》,《边墙》,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4年。
    ④(清)穆彰阿,潘锡恩等纂修:《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卷267《凉州府·关隘》,《边墙》,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4年。
    ①(意)利玛窦、 (比)金尼阁著,何高济等译: 《利玛窦中国札记》,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7页。
    ①康熙四十三年(1704),额济纳蒙古于在首领阿拉珠尔率领下内附后,清廷划定色尔腾(今甘肃省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境内)一带为其游牧范围,后该部于雍正九年(1731)回迁额济纳河一带,乾隆十八年(1753),清廷设额济纳旗,该旗在阿拉善旗之西,位于甘州府及肃州边外,南部除于甘肃毛目县接壤外,南舆东北、西北皆大戈壁,南部旗界相对稳定,故不作为本节讨论的重点。
    ②(清)祁韵士:《皇朝藩部要略》卷9《厄鲁特要略》,台北:文海出版社,1965年。
    ③(清)官修:《清圣祖实录》卷69康熙十六年十月甲寅条,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
    ④(清)官修:《清圣祖实录》卷70康熙十六年十二月辛未条,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
    ⑤(清)官修:《清圣祖实录》卷185康熙三十六年十月丁巳条,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
    ①(清)官修:《清圣祖实录》卷104康熙二十一年八月乙酉条,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
    ②(清)张穆撰;张正明,宋举成点校:《蒙古游牧记》卷11《阿拉善额鲁特蒙古游牧所在》,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
    ③(清)穆彰阿,潘锡恩等纂修:《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卷266《甘州府》,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4年。
    ④(清)官修:《清圣祖实录》卷104康熙二十一年八月乙酉条,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
    ⑤(清)张穆撰:张正明,宋举成点校:《蒙古游牧记》卷11《阿拉善额鲁特蒙古游牧所在》,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
    ⑥(清)祁韵士:《皇朝藩部要略》卷9《厄鲁特要略》,台北:文海出版社,1965年。
    ①(清)官修:《清圣祖实录》卷122康熙二十四年一月壬子条,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
    ②(清)官修:《清圣祖实录》卷128康熙二十五年十一月癸巳条,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阿拉善左旗档案馆:乾隆五十二年公文第3号,档号:01——3——45,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左旗档案馆藏。
    ③(清)祁韵士著,包文汉整理:《钦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卷79《阿拉善厄鲁特部总传》,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8年。
    ④(清)官修:《清世宗实录》卷25雍正二年十月乙未条,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⑤(清)张穆撰;张正明,宋举成点校:《蒙古游牧记》卷11《阿拉善额鲁特蒙古游牧所在》,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
    ①(清)张之浚,张玿美修:《五凉考治六德集全志》(清)张之浚,张玿美修:《五凉考治六德集全志》,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年《镇番县志·艺文志》,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年。
    ②阿拉善左旗档案馆:乾隆五十二年公文第3号,档号:01——3——45,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左旗档案馆藏。
    ③阿拉善左旗档案馆:乾隆四十五年公文第3号,档号:01——3——37,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左旗档案馆藏。(清)李登瀛、南济汉纂修:《永昌县志(乾隆五十年修)》卷9《杂志·蒙古》,永昌:永昌县人民政府重印,1983年。
    ①(清)黄璟等纂:《山丹县志》卷1《世纪》,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
    ②(清)张之浚,张玿美修:《五凉考治六德集全志》卷3《永昌县志·地理志》,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年。
    ①(清)梁份著,赵盛世等校注:《秦边纪略》卷2《凉州北边近疆》,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②(清)张之浚,张玿美修: 《五凉考治六德集全志》卷2《镇番县志·山川》,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年。
    ①参见(清)张之浚,张玿美修:《五凉考治六德集全志》卷3《永昌县志·户口》,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年; (清)李登瀛、南济汉纂修: 《永昌县志(乾隆五十年修)》卷1《地理志·户口》,永昌:永昌县人民政府重印,1983年。
    ②参见(清)张之浚,张玿美修: 《五凉考治六德集全志》卷3《永昌县志·田亩》,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年; (清)李登瀛、南济汉纂修:《永昌县志(乾隆五十年修)》卷1《地理志·田赋》,永昌:永昌县人民政府重印,1983年。
    ③(清)许协修:《镇番县志》卷3《田赋考·物产·附》,收入中国西北文献从书编辑委员会编:《西北稀见方志文献第48卷》,兰州:兰州古籍书店,1990年。
    ①(清)张之浚,张玿美修: 《五凉考治六德集全志》卷2《镇番县志·疆域图说》,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年。
    ②阿拉善左旗档案馆:乾隆五十二年公文第3号,档号:01——3——45,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左旗档案馆藏。
    ①阿拉善左旗档案馆:乾隆五十二年公文第3号,档号:01——3——45,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左旗档案馆藏。
    ①(清)张之浚,张玿美修: 《五凉考治六德集全志》卷2《镇番县志》《艺文志·蒙汉界址记》,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年。
    ②阿拉善左旗档案馆:乾隆五十二年公文第3号,档号:01--345,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左旗档案馆藏。
    ③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乾隆朝上谕档》第一册,北京:档案出版社,1991年。
    ①阿拉善左旗档案馆:乾降五十二年公文第3号,档号:01——3——45,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左旗档案馆藏。
    ①张荣铮等编: 《钦定理藩部则例》卷53《违禁》,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年。
    ②参见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委员会办公室编: 《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盟阿拉善旗清代单行法规及民刑案件判例摘译》,北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委员会办公室,1958年。
    ①案:据《五凉全志》仁集《镇番县志·文艺志》《蒙汉界址记》记载,甘凉兵备道富巽于乾隆五十五年勘界时曾绘有汉蒙交界图,但该志未有收录,疑缺失。
    ②(清)钟赓起:《甘州府志》卷首《舆图》,台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
    ③(清)张之浚,张玿美修:《五凉考治六德集全志》卷3《永昌县志》《地理志·县属北境汉蒙疆界图说》,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年。
    ④(民国)博振伦:《中国方志学通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35年,第11页。
    ①(清)张之浚,张玿美修:《五凉考治六德集全志》卷2《镇番县志》《艺文志·蒙汉界址记》,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年。
    ②(清)张之浚,张玿美修: 《五凉考治六德集全志》卷3《永昌县志》《地理志·县属北境汉蒙疆界图说》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年。
    ①(清)张之浚,张玿美修: 《五凉考治六德集全志》卷3《永昌县志》《地理志·县属北境汉蒙疆界图说》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年。
    ②(清)黄璟、朱逊志: 《山丹县志》卷4,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年。
    ③(清)升允、长庚: 《甘肃新通志》 卷3《嘉庆五年上谕内阁那彦成奏会哨事宜请专责成一折》,收入中国西北文献从书第一辑(23),兰州:兰州古籍书店影印,1990年。
    ①(清)昆冈等纂:《大清会典》卷64《理藩院》,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76年。
    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委员会办公室编: 《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盟阿拉善旗清代单行法规及民刑案件判例摘译》,北京: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委员会办公室,1958年。
    ①当地人自称为“华热哇”,据笔者访谈得知,藏语“华热”(亦称华锐或华端)意为英雄的地区或部落。
    ②东永寿,苏得华编译:《华锐历史文献选编》,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94年,第3——4页。
    ①(明)巴卧·祖拉陈哇: 《贤者喜宴》上册,北京:民族出版社,1986年,第189190页。该书亦称《洛扎佛教史》,成书于嘉靖四十三年(1564)
    ②(后晋)刘昫等撰: 《旧唐书》卷196《吐蕃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③东本·乔高才让: 《天祝藏区史考略(初稿)》(内部资料),1986年,第22页。
    ①(清)智观巴·贡却乎丹巴绕吉著,吴均等译: 《安多政教史》,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89年,第85——87页。
    ②(元)脱脱: 《宋史》卷492《吐蕃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③(清)松巴·益希班觉著,谢健、谢伟译:《青海史》(二),《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第1期,1984年,第46页。
    ①据藏族学者松巴·益西班觉考证,斑达霍尔也称巴达霍尔,即所谓汉地(肃州一带)霍尔黄账部落,也就是历史上的撒里畏兀尔(即今裕固族之先民)。格勒著:《论藏族文化的起源形成与周边民族的关系》,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479页。
    ②乔高才让、李成森、洲塔:《华热藏族史略》,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98年,第1页。
    ③见乔高才让、李成森、洲塔:《华热藏族史略》,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98年,第6页。翟建红:《十六至十八世纪蒙古族势力在华热藏区的活动——以藏传佛教为中心》,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①(元)脱脱: 《宋史》卷7《真宗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①(明)王之采纂: 《庄浪汇记》(明万历四十四年八卷刊本),永登:永登县档案馆藏。
    ②(明)官修:《明孝宗实录》卷15弘治十二年十二月丙申条,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1年。
    ③(明)官修: 《明孝宗实录》卷76正德六年六月甲辰条,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1年。
    ①(清)梁份著:《秦边纪略》卷2《凉州卫》,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22页。
    ②(清)梁份著:《秦边纪略》卷1《庄浪卫》,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92页。
    ③(清)梁份著:《秦边纪略》卷2《凉州卫》,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27,130页。
    ④(清)年羹尧撰,季永海,李盘胜等翻译点校:《年羹尧满汉奏折译编》 《附奏凉州,庄浪番族悖逆片》(无年月),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3573,58页。
    ①(清)那彦成: 《平番奏议》上《绛堂尚书论番事书》,中国西北文献从书编辑委员会编:《中国西北文献从书·西北史地文献》第28卷,兰州:兰州古籍书店,1990年。
    ②(清)官修: 《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568《兵部·土司》,台北:文海出版社,1992年。
    ③(清)官修: 《清世宗实录》卷20雍正二年五月甲辰条,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①(清)张之浚,张玿美修: 《五凉考治六德集全志》卷5《平番县志·兵防志》,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年。
    ②(清)张之浚,张玿美修: 《五凉考治六德集全志》卷5《平番县志·风俗志》,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年。
    ①(清)张之浚,张玿美修: 《五凉考治六德集全志》卷5《平番县志·地理志》,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年。
    ②三十六族即东山八族(撒尔族、佘夷族、阿谢族、阿盖族、阿罗族、加丁族、且保族、马且族)、红番五族(扎提族、阿罗族、夹登族、尕维族、杂马族)、石门四族(加丁族、马加族、加东族、录仓族)、南山四族(旦马族、沙马族、录述族、赫尔托巴族)、哈溪五族(尔马族、常冒族、那述族、扎提族、茶岗族)、安远六族(欧措族、加东族、旦马族、且扎族、尕什族、阿罗族)、前山莫科族、后山莫科族、西坪山东本族、华藏族;十四寺院为天堂寺、祝贡寺、达隆寺、南冲寺、尕什寺、极乐寺、白土坡寺、上大水寺、下大水寺、上延禧寺、下延禧寺、毛藏寺、石门寺、华藏寺,皆为三十六族所建。参见甘肃省图书馆:《永登之番民种族及其分布区域》油印本。《甘肃永登番民调查》,《开发西北》,1935年4卷1-2期。
    ③民国十九年说乃误,此据民国甘肃省民政厅档案。甘肃省档案馆:甘肃省政府为将该县县长职务撤销具报训令(1943年5月10日),民国甘肃省民政厅档案,档号:15——永久——009——34,兰州:甘肃省档案馆藏。
    ①新甘肃月刊资料室: 《甘肃之藏族》, 《新甘肃》,1947年1卷2期。甘肃省图书馆书目参考部编: 《西北民族宗教史料文摘 (甘肃分册)》,兰州:甘肃省图书馆出版,1985年, 第43页。
    ②(民国)赵尔巽: 《清史稿》卷64《地理志》,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
    ③相关研究仅覃影:《边缘地带的“双城记”——清代叙永厅治的双城形态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年11期。
    ④赵澄泉: 《清代地理沿革表》,北京:开明书局,1941年:牛平汉编著: 《清代政区沿革综表》,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0年:林消: 《清代行政区划变迁研究》,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
    ①《雍正二年年十月二十六日朱批朱轼题奏》,参见牛平汉编著: 《清代政区沿革综表》,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0年,第457页。
    ②(清)许容、李迪修纂: 《甘肃通志》卷8《公署》,收入《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地理类》,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年。
    ③甘肃省档案馆:甘肃省政府复永登县天祝乡民肯将该乡免划分古浪、武威受辖一案俟报府后在核办的咨(1946年3月16日)民国甘肃省民政厅档案,档号:14——永久——001——557,兰州:甘肃省档案馆藏。
    ①一块为《庄浪属署题名碑记》,另一块是《重修庄浪茶马厅衙署碑记》。两碑1987年9月出土于永登县水电局院内施工工地,现藏永登县文化馆辖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海德寺内(位于永登县城正北原新仓巷),每块宽110.5 cm,厚13.6 cm,为卧式,单面刻文,估计原嵌十茶马厅的墙壁上。
    ②(清)官修: 《清朝文献通考》卷30《征榷考五》《榷茶》,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
    ③(清)刘于义、沈青崖等修纂: 《(雍正)陕西通志》卷42《茶马》,收入《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地理类》,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年。
    ①(清)官修: 《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568《兵部·土司》土司授职一,台北:文海出版社,1992年。
    ②(清)裕文: 《庄浪属署题名碑记》,现藏永登县海德寺内。
    ③(清)官修:《皇清职贡图》卷5,收入《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地理类》,台北:商务印2书馆,1983年。
    ④(清)裕文: 《庄浪属署题名碑记》,现藏永登县海德寺内。
    ⑤(民国)赵尔巽:《清史稿》卷64《地理志》,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
    ①(清)曾钧: 《凉州疆域总图说》,(清)张之浚,张玿美修: 《五凉考治六德集全志》,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年。
    ②(清)张之浚,张玿美修: 《五凉考治六德集全志》卷5《平番县志·地理志》,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年。
    ③(清)官修: 《清高宗实录》卷734乾隆三十年四月戊申条,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④(清)官修: 《清高宗实录》卷962乾隆三十九年七月壬戊条,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①(清)平番县閤邑南北渠、本城关、东西乡众姓:《平番县民状批示告示碑》,收入薛仰敬主编: 《兰州古今碑刻》,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86页。
    ②甘肃省档案馆:民国二年(1913)凉州总兵官等会衔布告,民国甘肃省民政厅档案,档号:15——永久——010376,兰州:甘肃省档案馆藏。
    ③(清)张之浚,张玿美修: 《五凉考治六德集全志》卷5《平番县志·兵防志》,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年。
    ④甘肃省档案馆:《清末甘肃奏折·遵札查勘南山林木并提讯香汉头目各情形酌拟办法折》,兰州:甘肃省档案馆藏。
    ⑤(民国)慕寿祺:《甘宁青史略》副编卷2,收入中国西北文献从书第三辑(97),兰州:兰州古籍书店影印,1990年。
    ①(民国)章金泷:《永登县番族状况暨改进意见书》(手抄本),兰州:甘肃省图书馆,1943年。
    ②(清)官修: 《清高宗实录》卷175,乾隆七年九月乙酉条,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①永登县档案馆: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至乾降五十六年(1791)平番县十地执照、告示,永登:永登县档案馆藏。
    ①甘肃省档案馆:六区行政专员公署复孟楼生等呈控龚淑堂等一案请鉴核示遵呈文(1942年11月2日)民国甘肃省民政厅档案,档号:15——永久——00934,兰州:甘肃省档案馆藏。
    ②参见(清)牛运震:《查覆封闭山林事宜状》,收入《清经世文编》卷38《户政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
    ①甘肃省档案馆:民国二年(1913)凉州总兵官等会衔布告,民国甘肃省民政厅档案,档号:15——永久——010——376,兰州:甘肃省档案馆藏。
    ①甘肃省档案馆:六区行政专员公署为呈复会勘永武番区(插花飞地)各种计划图表请鉴核呈文,(1943年2月22日),民国甘肃省民政厅档案,档号:15——永久——009——34,兰州:甘肃省档案馆藏。
    ①甘肃省档案馆:六区行政专员公署据武威县黄渠民众代表谢子玉等为呈请划分县界等情核示饬送呈文(1942年12月3日),民国甘肃省民政厅档案,档号:15——永久——009——34,兰州:甘肃省档案馆藏。
    ①甘肃省档案馆:六区行政专员公署为呈复会勘水武番区(插花飞地)各种计划图表请鉴核呈文(1943年2月22日),民国甘肃省民政厅档案,档号:15——永久——009——34,兰州:甘肃省档案馆藏。
    ①甘肃省档案馆:六区行政专员公署为哈溪滩划界案请遵明令执行呈文(1944年4月20日),民国甘肃省民政厅档案,档号:15——永久——009——34,兰州:甘肃省档案馆藏。
    ①甘肃省档案馆:民政厅第一科永登天祝乡红番五族地区划拨案拟请仍由钧府派员勘划以结悬案签呈(1944年8月15日),民国甘肃省民政厅档案,档号:15——永久——009——34,兰州:甘肃省档案馆藏。
    ②甘肃省档案馆:参议员潘珩为请省政府准予解决哈溪滩问题保护水源的提案(1946年1月17日),民国甘肃省民政厅档案,档号:14——永久——002——356,兰州:甘肃省档案馆藏。
    ③甘肃省档案馆:甘肃省参议会达本会贾参议员等提关于划界问题一案(附请愿书)(1947年6月18日),民国甘肃省民政厅档案,档号:1510——376,兰州:甘肃省档案馆藏。
    ①甘肃省档案馆:甘肃省政府复永登县天祝乡民肯将该乡免划分古浪、武威受辖一案俟报府后在核办的咨(1946年3月16日),民国甘肃省民政厅档案,档号:14——永久——002——385,兰州:甘肃省档案藏。
    ②甘肃省档案馆:永登县参议会请转省府免划本县天祝乡为古浪、武威所辖快邮代电(1946年8月30日),档号:14——水久——002——385,兰州:甘肃省档案馆藏。
    ①甘肃省档案馆:甘肃省政府复贾参议员等提请划界各案办理情形请查照代电(1947年7月4日),民国甘肃省民政厅档案,档号:15——10——376,兰州:甘肃省档案馆藏。
    ②周振鹤、游汝杰:《方言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59——66页。
    ①(元)脱脱等撰:《宋史》卷40《地理志》,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
    ②乾隆五十七年(1792),循化厅境域“东南至老鸦关120里河州界;东至积石关60里河北碾伯县界,河南河州界,积石关内亦有厅属鸿化、灵藏2族,在河之北,中隔河州、碾伯县地;南至下则盖寨、多儿替寨350里洮州厅界;西南至贺尔寨320里蒙古界;西至清水河190里西宁府贵德厅界;西北至掌教坊(今积石镇乙麻目村)河口15里,过河西宁府巴燕戎格厅界;北至黄河不及里,过河小积石山巴燕戎格厅界;厅境东西相距300里,南北相距350里。”见(清)龚景翰:《循化志》卷1疆域,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③(清)龚景翰:《(乾隆)循化志》卷4《族寨工屯》,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①(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216《吐蕃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②(宋)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卷216《唐纪》,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
    ③帏巴·嘉祥智华等:《文都大寺吉祥法轮洲法嗣志》,西宁:青海民族出版社,1991年。
    ④(清)智贡巴·贡却乎丹巴绕杰著,吴钧等译:《安多政教史》,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89年,第515页。
    ⑤杨红伟:《循化藏区权利运作机制的文化考察》,兰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第31页。
    ①(清)龚景翰:《(乾隆)循化志》卷4《族寨工屯》,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②(清)龚景翰:《(乾隆)循化志》卷4《族寨工屯》,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③(清)那彦成:《平番奏议》卷2收入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编辑委员会编:《西北史地文献》第28卷,兰州:兰州古籍书店,1990年。
    ①(明)宋濂等撰:《元史》卷87《百官志三》,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
    ②(明)陈邦瞻:《元史纪事本未》卷18《佛教之崇》,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③(清)龚景翰:《(乾隆)循化志》卷4《族寨工屯》,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④(清)龚景翰:《(乾隆)循化志》卷5《土司》,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①(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60陕西九,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
    ②(清)龚景翰:《(乾隆)循化志》卷1《形胜》,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③(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邓愈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清)龚景翰:《(乾隆)循化志》卷5《土司》,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④(明)官修:《明太祖实录》卷60洪武四年正月辛卯条,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①(清)龚景翰:《(乾隆)循化志》卷5《土司》,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①青海省编辑组:《青海省藏族蒙古族社会历史调查》,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7页。(清)龚景翰:《循化志》卷5《土司》,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②(明)官修:《明太祖实录》卷226洪武二十六年三月丙寅条,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③(清)龚景翰:《(乾隆)循化志》卷5《土司》,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④(清)龚景瀚,李本源:《(道光)循化厅志》卷4《族寨工屯》,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年。
    ①(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327《鞑靼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②(明)刘敏宽,龙膺纂修,王继光辑注:《西宁卫志》卷2《兵防志·海虏》,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③(清)张延玉等撰:《明史》卷330《西域二·西番诸卫》,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④(清)龚景瀚,李本源:《(道光)循化厅志》卷2《山川》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年。
    ①(清)杨应琚:《西宁府新志》卷20《武备·青海》,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
    ②(清)梁份著:《秦边纪略》卷1《河州卫》,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③(清)松巴·益西班觉尔著,蒲文成、才让译:《如意宝树史》,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90年,第791页。
    ④(清)苏铣:《西宁志·艺文》,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⑤(清)阿芒·贡却群派著、贡巴才让译:《汉蒙藏史略》,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41页。
    ⑥(清)官修:《清世祖实录》卷15顺治二年三月丁卯条,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⑦(清)官修:《清世宗实录》卷20,雍正二年五月戊寅条,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①(清)岳钟琪:《雍正七年陕西总督岳钟琪奏折》,见(清)龚景翰:《(乾隆)循化志》卷1《建置沿革》,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②(清)陶保廉:《辛卯待行记》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41页。
    ①(清)王全臣:《河州志》卷6《艺文·土司条议》,收入张羽新主编:《中国西藏及甘青川滇藏区方志汇编》第30册,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年。
    ②(清)龚景翰:《(乾隆)循化志》卷4《族寨工屯》,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③(清)龚景翰:《(乾隆)循化志》卷1《建置沿革》,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①(清)岳钟琪:《雍正三年十月二十七日川陕总督岳钟琪奏折》,见(清)龚景翰:《(乾隆)循化志》卷1《建置沿革》,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①(清)龚景瀚,李本源:《(道光)循化厅志》卷4《族寨工屯》,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年。
    ①注:《循化厅志》卷5《土司》记载,当时南番21寨共有6826户,而《循化厅志》卷4《族寨工屯》记为共4214户,前后数据不一。笔者据纂修者龚景瀚称“按户数(6826户)与前不同,此或以实户言也”判断,4214户应为当时清政府查定田赋的户口数,6826户为总户口数。
    ①(清)龚景翰:《(乾隆)循化志》卷4《族寨工屯》,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②(清)杨应琚:《西宁府新志》卷24《官师志》,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
    ①(清)龚景瀚,李本源:《(道光)循化厅志》卷8《夷情》,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年。
    ②崔永红,张生寅著:《明代以来黄河上游地区生态环境与社会变迁史研究》,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53——256页。
    ③(清)龚景翰:《(乾隆)循化志》卷1《建置沿革》,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①(清)龚景翰:《(乾隆)循化志》卷1《建置沿革》,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②(清)龚景翰:《(乾隆)循化志》卷1《建置沿革》,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③按:雍正十三年,河州协改镇,驻总兵,西宁镇不再统辖。
    ④(清)龚景翰:《(乾隆)循化志》卷5《官师》,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①(清)杨应琚:《乾隆二十六年总督杨应琚奏折》,见(清)龚景瀚,李本源:《(道光)循化厅志》卷1《建制沿革》,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年。
    ②青海省档案馆:《循化厅境内四至八到山川路径寺院营汛市镇古迹及汉回番撒民户折》,档案号:7——永久-4080,西宁:青海省档案馆藏。
    ③芈一之:《撒拉族史》,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4年,第144——150页。
    ①(清)官修:《清仁宗实录》卷122嘉庆八年十月丁亥条,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②青海省档案馆:《西宁办事大臣阔为夏令时节防番偷渡行抢给循化厅营的札》《西宁兵备道为冬令时节防番匪纠众偷渡行抢给循化厅营的移》,档案号:7—永久—3063,西宁:青海省档案馆藏。
    ③(清)那彦成著,宋挺生校注:《那彦成青海奏议》《十一月二十四日奏为清厘河南番族,编查户口,明定(章程)并河北贼番情形,恭折具奏,仰析圣鉴事》,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59页。
    ④哲仓·才让:《清代青海蒙古族档案史料辑编》,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1、124、133贝。
    ⑤(清)龚景瀚,李本源:《(道光)循化厅志》卷8《夷情》,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年。
    ①哲仓·才让:《清代青海蒙古族档案史料辑编》,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516页。
    ②(清)文孚著,魏明章标注:《青海事宜节略》,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4页。
    ①哲仓·才让:《清代青海蒙古族档案史料辑编》,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819页。
    ②(清)文孚著,魏明章标注:《青海事宜节略》,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417页。
    ①青海省档案馆:《西番加咱族歇役马瑞为奉查官受、贺尔与多哇械斗情形的察》,档案号:7——永久——2694,西宁:青海省档案馆藏。
    ②青海省档案馆:《委员、循化厅等为查办多哇番案复镇宪沈的察》,档案号:7——永久——2694,西宁:青海省档案馆藏。
    ③青海省档案馆:《河南蒙古郡王台吉札希端供称被多哇抢杀情形》,档案号:7——永久——2702,西宁:青海省档案馆藏。
    ④(清)官修:《清仁宗实录》卷179嘉庆十二年五月甲寅条,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⑤(清)文孚著,魏明章标注:《青海事宜节略》,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3页。
    ⑥哲仓·才让:《清代青海蒙古族档案史料辑编》,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65页。
    ⑦(清)升允等修,安维峻等纂:《甘肃新通志》卷42,收入中国西北文献从书编辑委员会编:《西北稀见方志文献》第24卷,兰州:兰州古籍书店,1990年。
    ⑧(清)那彦成:《平番奏议》卷2《青海酌安卡隘严拿汉奸情形折》,收入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编辑委员会编:《西北史地文献》第28卷,兰州:兰州古籍书店,1990年。
    ①哲仓·才让:《清代青海蒙古族档案史料辑编》,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82页。
    ②王昱主编:《青海方志资料类编》,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633页。
    ③(清)那彦成著,宋挺生校注:《那彦成青海奏议》《三月二十七日奏为酌拟赏给野番各族千户、百户、百总并防河蒙、番青裸,以示奖励而专贵成,恭折具奏,仰乞圣鉴事》,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216页。
    ④(清)那彦成著,宋挺生校注:《那彦成青海奏议》《十一月二十四日奏为清厘河南番族,编查户口,明定(章程》并河北贼番情形,恭折具奏,仰析圣鉴事》,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60页。
    ⑤王昱主编:《青海方志资料类编》,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634页。
    ⑥(清)那彦成著,宋挺生校注:《那彦成青海奏议》《十二月十八日奏为占踞河北番族及察汉诺们罕一旗全数渡河回巢,河北肃清,恭折奏闻,仰祈圣鉴》,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84页。
    ①(清)邓承伟修,张阶卿、来维礼纂:《西宁府续志》卷9《艺文志》,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
    ②(清)那彦成:《道光三年二月初二日朱批陕甘总督那彦成奏折》,牛平汉:《明代政区沿革综表》,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7年。
    ①(民国)顾执中,陆诒著:《到青海去》,北京:商务印书馆,1934年,第79页。
    ②(民国)顾执中,陆诒著:《到青海去》,北京:商务印书馆,1934年,第79——80页。
    ③甘肃省博物馆藏:《(民国十五年)甘边藏民泣诉国人书》,兰州:甘肃省博物馆。
    ①(民国)刘郁芬:《(民国十六年)解决拉卜楞案件刘郁芬给黄位中的电报——附解决拉卜楞案件条件》,夏河:甘肃夏河县档案馆。
    ②(民国)张文郁:《拉卜楞视察记》收入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编辑委员会编:《西北民俗文献》第8卷,兰州:兰州古籍书店,1990年。
    ③(民国)明驼:《拉卜楞巡礼记》,《新中华》,1936年第4卷,14、15期,收入甘肃省图书馆书目参考部:《西北民族宗教史料文摘(甘肃分册)》兰州:甘肃省图书馆,1987年,第357页。
    ①青海省图书馆藏:《(民国十七年)甘肃省政府第二千零九十二号训令》,西宁:青海省图书馆。
    ②(民国)张丁阳:《拉卜楞设治记》收入中国西北文献从书编辑委员会编:《西北史地文献》第24卷,兰州:兰州古籍书店,1990年。
    ①参见周振鹤:《体国经野之道——新角度下的中国行政区划沿革史》,香港:中华书局,1990年,第151页。
    ①(明)官修:《明世宗实录》卷478嘉靖三十八年十一月己卯条,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②(清)邵陸纂修,耿光文续纂修:《(乾隆)庄浪志略》卷3《疆域》,兰州:甘肃省图书馆藏,1930年。
    ①注:《庄浪县志(康熙六年影印本)》卷1《地理门·沿革》所记秦之铉写此疏文的时间为顺治五年(1648)十一月,乃误。《庄浪县志(乾隆三十四年抄本)》卷3《疆域》明确注明该文写于顺治四年十一月十七日,顺治五年十一月为陕西布政使司批拟准许庄浪改隶的时间。
    ②(清)王钟鸣修,卢必培纂:《庄浪县志(康熙六年影印本)》卷1《地理门·沿革》,收入《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第一辑(43)》,兰州:兰州古籍书店影印,1990年。
    ③(清)邵陆纂修:《庄浪县志(乾隆三十四年抄本)》卷3《疆域》,台北:成文出版有限公司印行,1970年。
    ①(清)顾炎武著,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卷10“州县界域”条,长沙:岳麓书社,1994年。
    ①(清)邵陸纂修,耿光文续纂修:《(乾隆)庄浪志略》卷2《星野》,兰州:甘肃省图书馆藏,1930年。
    ②(清)王钟鸣修,卢必培纂《庄浪县志(康熙六年影印本)》卷1《地理门·沿革》,收入《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第一辑(43)》,兰州:兰州古籍书店影印,1990年。
    ①(清)王钟鸣修,卢必培纂: 《庄浪县志(康熙六年影印本)》卷1《地理门·沿革》,收入《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第一辑(43)》,兰州:兰州古籍书店影印,1990年。
    ②(清)觉罗石麟等纂修: 《(雍正)山西通志》卷71《科目》收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本,1983年。
    ③(清)邵陸纂修,耿光文续纂修:《(乾隆)庄浪志略》卷3《疆域》,兰州:甘肃省图书馆藏,1930年。
    ④(清)王钟鸣修,卢必培纂:《庄浪县志(康熙六年影印本)》卷1《地理门·沿革》,收入《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第一辑(43)》,兰州:兰州古籍书店影印,1990年。
    ①(清)王钟鸣修,卢必培纂: 《庄浪县志(康熙六年影印本)》卷1《地理门·沿革》,收入《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第一辑(43)》,兰州:兰州古籍书店影印,1990年。
    ①(清)王钟鸣修,卢必培纂: 《庄浪县志(康熙六年影印本)》卷1《地理门·沿革》,收入《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第一辑(43)》,兰州:兰州古籍书店影印,1990年。
    ①(清)王钟鸣修,卢必培纂: 《庄浪县志(康熙六年影印本)》卷1《地理门·沿革》,收入《中国西北文献从书第一辑(43)》,兰州:兰州古籍书店影印,1990年。
    ①(民国)杨渠统等修,王朝俊等纂:《重修灵台县志》卷1《沿革》(民国二十四年铅印本),台北: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76年。
    ②募夫为清朝递运所的差役,明朝称作牛夫。
    ③(清)顾炎武:《亭林文集》卷1《郡县论七》,收入中华书局编:《四部备要》(第84册),北京:中华书 局,1989年。
    ①(明)孙传庭著:《孙传庭疏牍》,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
    ②(清)黄居中:《顺治灵台县志》卷3《利弊》,收入《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第一辑(42)》,兰州:兰州古籍书店影印,1990年。
    ③(明)孙传庭著:《孙传庭疏牍》,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
    ①(清)黄徽胤: 《为良乡驿站协济银拖欠过半事揭帖》, 《清代档案史料从编》(第七辑),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页。
    ①(清)黄居中:《顺治灵台县志》卷3《利弊》,收入《中国西北文献从书第一辑(42)》,兰州:兰州古籍书店影印,1990年。
    ①(清)黄居中:《顺治灵台县志》卷3《利弊》,收入《中国西北文献从书第一辑(42)》,兰州:兰州古籍书店影印,1990年。
    ①(清)黄居中:《顺治灵台县志》卷3《利弊》,收入《中国西北文献从书第一辑(42)》,兰州:兰州古籍书店影印,1990年。
    ①(清)左宗棠著: 《左宗棠全集》《奏稿5》,长沙:岳麓书社,1991年。
    ②秦永章: 《甘宁青地区多民族格局形成史研究》,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第223页。
    ①(民国)郑震谷等修: 《华亭县志》第七编《大事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
    ②(清)官修:《清穆宗实录》卷304同治十年二月壬戌条,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①丁国勇主编: 《宁夏回族》,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94页。
    ②左宗棠:《奏为筹备新设化平厅各项事宜事》(同治十年十一月十八日),《军机处录副奏折·光绪宣统朝》,档号:03——5090——002,北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转引自赵维玺:《湘军与晚清西北建置的整合———以甘宁青地区为考察中心》, 《求索》,2009年第9期,第219页。
    ③(清)官修:《清穆宗实录》卷304同治十年二月壬戌条,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④注:我们认为化平川直隶厅的设置时间,应以批准时月为准,即同治十年二月壬戌(1871年3月22日)。化平地方久属荒废,一切迁移、安抚、修筑均需从头做起。时甘肃军务尚未告竣,新疆形势又日益严重,清廷对于化平设置未能及时措办,一年后才正式批给职缺,故有些学者都以为同治十一年置厅。但《清实录》对于批准置厅和定缺都分别作了记载,并未相混。
    ①(清)升允,安维峻修纂: 《甘肃新通志》卷4《舆地志·沿革表》《附总督左宗棠奏勘明分拨华平厅辖境疏》,收入《中国西北文献从书第一辑(23)》,兰州:兰州古籍书店影印,1990年。
    ②(清)官修:《清穆宗实录》卷331司治十一年四月辛酉条,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③(清)左寿昆:《呈请划拨钱粮细数变通办理察》,参见(民国)盖世儒修,张逢泰纂:《化闰县志》卷4《艺文志》,收入《中国西北文献从书第一辑(54)》,兰州:兰州古籍书店影印,1990年。
    ④(清)升允,安维峻修纂: 《甘肃新通志》卷4《舆地志·沿革表》《附总督左宗棠奏勘明分拨华平厅辖境,拟定该通判、都司缺次,拟添该文武所属员弁及应行筹办各事宜恭折》,收入《中国西北文献从书第一辑(23)》,兰州:兰州古籍书店影印,1990年。
    ①(清)左宗棠:《奏为盐茶固原接壤地址辽阔政令难行拟分别升裁添设县治疏》,《左宗棠全集》《奏稿5》,长沙:岳麓书社,1991年。
    ①(清)左宗棠:《盐茶固原新设州县筹办各事宜疏》,《左宗棠全集》《奏稿5》,长沙:岳麓书社,1991年。
    ②参见(清)左宗棠:《奏为盐茶固原接壤地址辽阔政令难行拟分别升裁添设县治疏》,《左宗棠全集》《奏稿5》,长沙:岳麓书社,1991年。
    ①(清)左宗棠:《同治十二年奏请升州设县疏》,载(清)王学伊:《(宣统)固原州志》卷8《艺文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另参见《甘肃新通志》卷4《舆地志》。
    ①(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44咸平二年六月戊午载,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②(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327《列传·鞑靼》,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①(明)胡汝砺、管律等修,陈明猷校勘:《(嘉靖)宁夏新志》卷1《边防》,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2年。
    ②(清)黄图安:《条议宁夏积弊疏》载(清)张金城修,杨浣雨纂:《(乾隆)宁夏府志》卷18《艺文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年。
    ③(清)官修:《清世宗实录》卷41雍正元年四月乙亥条,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①插汉拖辉(又名察罕托灰、察汗托护),是由地理特点产生的蒙古语地名。笔者访谈得知,蒙古语的“察汗”是“白色”或“白颜色”之意,“托护”是“象肘臂一样弯曲的地方”之意。“察汗托护”即取“白颜色的河弯(天然牧场)”之意。
    ①(清)官修: 《清圣祖实录》卷256康熙五十二年八月丁丑条,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②(清)官修: 《(乾隆)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140理藩院,收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624)》,台北: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年。
    ①(清)官修: 《清圣祖实录》卷256康熙五十二年八月丁丑条,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②(清)官修: 《清世宗实录》卷41雍正元年四月乙亥条,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③(清)官修: 《清朝文献通考》卷6《田赋六》,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
    ①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 《乾隆朝上谕档》第18册,北京:档案出版社,1991年。
    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 《乾隆朝上谕档》第18册,北京:档案出版社,1991年。
    ③据《(乾隆)宁夏府志》卷5《城池》载,堡寨:宁夏县所属二十一:……通宁堡、通朔堡、通贵堡、通昶堡、通吉堡。以上五堡皆雍正一年新设,属新渠县,后县废归并宁夏县。……平罗县所属堡寨六十二通义堡、通成堡、通伏堡、清水堡、六中堡、五香堡、沿河堡、渠中堡、简泉堡、L宝闸、下宝闸、西河堡、南长渠、北长渠、惠北堡、万宝屯、万宝池、西宝池、通润堡、通丰堡、东永固、西永固、水固池、宝马屯、聚宝屯、市口堡、尾闸堡、上省嵬、下省嵬、沿堤堡、永屏堡、庙台堡、内红岗、外红岗、东永惠、西永惠、六羊堡、东通平、西通平、渠阳堡、灵沙堡、东永润、西永润、通惠堡、渠口堡、交济堡、内外正闸、内外双渠。以上皆新户里名,多末筑堡。新渠、宝丰二县废,地入平罗者日“新户”。
    ①(唐)李吉甫撰: 《元和郡县图志(上)》卷4《关内道》,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②(清)吴广成撰: 《西夏书事》卷7宋真宗咸平五年,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③(清)吴广成撰: 《西夏书事》卷20宋仁宗嘉佑六年,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①(民国)赵尔巽: 《清史稿》卷520《鄂尔多斯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
    ②(清)张穆撰,张正明、宋举成点校:《蒙古游牧记》卷6《内蒙古伊克昭盟游牧所在·鄂尔多斯》,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
    ③(清)官修: 《清高宗实录》卷1217乾隆四十九年十月己亥条,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①(清)张穆撰,张正明、宋举成点校: 《蒙古游牧记》卷6《内蒙古伊克昭盟游牧所在·鄂尔多斯》,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
    ①陶乐镇档案馆:《中共陶乐县委1952——1959年》第9卷,平罗:陶乐镇档案馆。
    ①(清)官修:《清仁宗实录》卷181康熙三十六年三月乙亥条,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②(民国)潘复:《调查河套报告书》《调查记录·垦务》,北京:京华书局,1923年,第219页。
    ③邢亦尘辑:《清季蒙古实录》(下辑),呼和浩特:内蒙古社会科学院蒙古史研究所编印,1981年,第451页。
    ①李文治: 《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中国近代经济史参考资料从刊第三种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1辑1840-1911》,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第841页。
    ①(民国)周颂尧:《鄂托克富源调查记》,绥远垦务总局印,1928年,第62页。
    ②注:雷光平为平罗县知县,民国三十二年被民国政府任命为鄂旗分局会办,兼办垦务。
    ③内蒙古自治区档案馆编:《清末内蒙古垦务档案汇编绥远、察哈尔部分》,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年。
    ①(民国)周颂尧:《鄂托克富源调查记》,绥远垦务总局印,1928年,第62——63页。
    ②(民国)周颂尧: 《鄂托克富源调查记》,绥远垦务总局印,1928年,第63页。
    ③(民国)周颂尧: 《鄂托克富源调查记》,绥远垦务总局印,1928年,第64页。
    ①内蒙古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总编室编:《内蒙古史志资料选编第一辑(下册)》,呼和浩特:内蒙古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总编室编印,第130——131页。
    ②(民国)周颂尧: 《鄂托克富源调查记》,绥远垦务总局印,1928年,第64页。
    ③注:此处统计数据由梁冰所引(日)古屋素五郎编:《前绥远垦务总局资材》(手抄本)所计光绪29年7月 至33年12月底鄂托克旗开垦地亩,加上光绪34年8月,平罗县丈放地亩计算得来。(日)古屋素五郎编:《前绥远垦务总局资材》(手抄本)第147页,转引自梁冰:《伊克昭盟的土地开垦》,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93页。
    ①(民国)周颂尧: 《鄂托克富源调查记》,绥远垦务总局印,1928年,第64页。
    ①(民国)绥远通志馆编纂: 《绥远通志稿》卷2《省县旗疆域现状》(第一册),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27228页。
    ②(民国)绥远通志馆编纂: 《绥远通志稿》卷2《省县旗疆域现状》(第一册),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28页。
    ①(民国)绥远通志馆编纂: 《绥远通志稿》卷2《省县旗疆域现状》(第一册),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29页。
    ①(民国)交通部产通公报处: 《令本部直辖各机关为准内政部咨奉令宁夏省东陶乐湖滩西旗阿拉善及极西额济纳等地方准予增设陶乐紫湖居延三设治局仰知照由》, 《交通公报》1929年第93期,第6页。
    ②(民国)叶祖灏编著:《宁夏纪要》第2章《两蒙旗地带》,收入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编辑委员会编:《西北史地文献》第25卷,兰州:兰州古籍书店,1990年。
    ③(民国)陈赓雅著,甄暾点校:《西北视察记》,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69页。
    ④(民国)绥远通志馆编纂:《绥远通志稿》卷2《省县旗疆域现状》(第一册),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27页。
    ①(民国)内政部年鉴编篡委员会编:《内政年鉴(三)》第27目《绥远省》,1936年,第100页。
    ②(民国)绥远通志馆编纂:《绥远通志稿》卷2《省县旗疆域现状》(第一册),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26页。
    ①(民国)绥远通志馆编纂:《绥远通志稿》卷2《省县旗疆域现状》(第一册),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27页。
    ②(民国)陈赓雅著,甄暾点校:《西北视察记》,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69页。
    ①(民国)翦敦道主纂,宁夏省政府编:《十年来宁夏省政述要》第2册《民政篇》,宁夏省政府秘书处,1942年。
    ①(法)阿·德芒戎著,葛以德译:《人文地理学问题》,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10——11页。
    阿拉善左旗档案馆.乾隆四十五年公文,档号:01——3——37[Z].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左旗档案馆藏.
    阿拉善左旗档案馆.乾隆五十一年公文,档号: 01——3——45[Z].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左旗档案馆藏.
    阿拉善左旗档案馆.(清代)单行法规、谕令、批复[Z].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左旗档案馆藏.甘肃省档案馆.清末甘肃奏折[Z].兰州:甘肃省档案馆藏.
    甘肃省档案馆.民国甘肃省民政厅档案,档号:14——永久——001——557[Z].兰州:甘肃省档案馆藏.
    甘肃省档案馆.民国甘肃省民政厅档案,档号:14——永久——002——356[Z].兰州:甘肃省档案馆藏。
    甘肃省档案馆.民国甘肃省民政厅档案,档号:14——永久——002——385[Z].兰州:甘肃省档案藏.
    甘肃省档案馆.民国甘肃省民政厅档案,档号:15——永久——009——34[Z].兰州:甘肃省档案馆藏.
    甘肃省档案馆.民国甘肃省民政厅档案,档号:15——永久——010——376[Z].兰州:甘肃省档案馆藏.
    甘肃省档案馆.民国甘肃省民政厅档案,档号:26——永久——003——330[Z].兰州:甘肃省档案馆藏.
    青海省档案馆.清代循化厅档案,档号:7——永久——2694[Z].西宁:青海省档案馆藏.
    青海省档案馆.清代循化厅档案,档号:7——永久——2702[Z].西宁:青海省档案馆藏.
    青海省档案馆.清代循化厅档案,档号:7——永久——3063[Z].西宁:青海省档案馆藏.
    青海省档案馆.清代循化厅档案,档号:7——永久——4080[Z].西宁:青海省档案馆藏.
    内蒙古自治区档案馆编.清末内蒙古垦务档案汇编绥远、察哈尔部分[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
    永登县档案馆.清乾隆年间平番县土地执照、告示[Z].永登:永登县档案馆藏.
    哲仓·才让.清代青海蒙古族档案史料辑编[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王澈编选).雍乾时期地方改制史料[J].历史档案,1992,(3).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7辑)[M].北京:中华书局,198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代奏折汇编——农业·环境[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乾隆朝上谕档(第18册)[Z].北京:档案出版社,1991.
    (清)张廷玉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民国)赵尔巽.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7.
    (明)官修.明实录[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1.
    (清)官修.清历朝实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5-1987.
    (明)巴卧·祖拉陈哇.贤者喜宴[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6.
    (明)陈子龙编.明经世文编[M].北京:中华书局,1962.
    (明)李贤等撰.大明一统志[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0.
    (明)李应魁撰,高启安、台惠莉校注.肃镇华夷志[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6.
    (明)王之采纂.(万历)庄浪汇记[M].永登:永登县档案馆藏.
    (明)孙传庭著.孙传庭疏牍[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
    (明)赵廷瑞修,马理、吕楠纂.(嘉靖)陕西通志[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
    (明)张雨.边政考,收入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第三辑(78)[M].兰州:兰州古籍书店影印,1990.
    (清)傅恒等撰.平定准噶尔方略,收入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第三辑(82-85)[M].兰州:兰州古籍书店影印,1990.
    (清)官修.清会典[M].北京:中华书局,1991.
    (清)官修.清朝通典[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
    (清)官修.清文献通考[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
    (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M].济南:齐鲁书社,1996.
    (清)顾炎武著,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卷10“州县界域”条,长沙:岳麓书社,1994年。
    (清)顾祖禹撰,贺次君、施和金点校.读史方舆纪要[M].北京:中华书局,2005.
    (清)理藩院修,杨选第,金峰校注.理藩院则例[M].海拉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8.
    (清)穆彰阿.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4.
    (清)年羹尧撰,季永海等翻译点校.年羹尧满汉奏折译编[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5.
    (清)那彦成.那文毅公奏议,收入中国西北文献丛书二编第二辑(12)[Z].兰州:兰州古籍书店影印,1990.(宋廷生校注.那彦成青海奏议[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7.)
    (清)贺长龄,魏源等编.清经世文编(全3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2.
    (清)黄文炜编撰.重修肃州新志[M].酒泉:甘肃省酒泉县博物馆翻印(内部资料),1984.
    (清)李登瀛、南济汉纂修.永昌县志(乾隆五十年修)[M].永昌:永昌县人民政府重印,1983.
    (清)梁份著,赵盛世等校注.秦边纪略[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
    (清)祁韵士.皇朝藩部要略[M].台北:文海出版社,1965.
    (清)邵陸纂修,耿光文续纂修.(乾隆)庄浪志略[M].兰州:甘肃省图书馆藏,1930.
    (清)升允修,安维峻纂.甘肃新通志,收入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第一辑(23)[M].兰州:兰州古籍书店影印,1990.
    (清)陶保廉.辛卯待行记[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
    (清)文孚著,魏明章标注.青海事宜节略[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1.
    (清)王全臣.河州志,收入中国西藏及甘青川滇藏区方志汇编[Z].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
    (清)魏源撰,韩锡铎、孙文良点校.圣武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4.
    (清)杨应琚.西宁府新志[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
    (清)智观巴·贡却乎丹巴绕吉著,吴均等译.安多政教史[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89.
    (清)张穆撰;张正明,宋举成点校.蒙古游牧记[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
    (清)左宗棠著.左宗棠全集[M].长沙:岳麓书社,1991.
    (民国)陈赓雅著,甄暾点校.西北视察记[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
    (民国)顾执中,陆诒著.到青海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4.
    (民国)翦敦道主纂,宁夏省政府编.十年来宁夏省政述要[Z].宁夏省政府秘书处,1942.
    (民国)慕寿祺.甘宁青史略,收入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第三辑(97)[M].兰州:兰州古籍书店影印,1990.
    (民国)刘郁芬监修,杨思、慕少堂、张维编纂.甘肃通志稿,收入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第一辑(27)[M].兰州:兰州古籍书店影印,1990.
    (民国)绥远通志馆编纂.绥远通志稿[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
    (民国)叶祖灏编著.宁夏纪要,收入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第一辑(25)[M].兰州:兰州古籍书店,1990.
    (民国)章金泷.永登县番族状况暨改进意见书(手抄本)[Z].兰州:甘肃省图书馆,1943.
    (民国)周颂尧.鄂托克富源调查记[M].绥远垦务总局印,1928.
    包文汉.清朝藩部要略稿本[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7.
    王钟翰点校.清史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7.
    成文出版社辑.中国方志丛书(华北地方甘肃省,西部地方青海省,塞北地方宁夏省蒙古地方)[Z].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1976.
    凤凰出版社编.中国地方志集成·甘肃府县志辑(全49册)[Z].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
    凤凰出版社编选.中国地方志集成·宁夏府县志辑(全9册)[Z].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
    凤凰出版社编选.中国地方志集成·青海府县志辑(全5册)[Z].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
    (法)阿.德芒戎著,葛以德译.人文地理学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安介生.历史民族地理[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
    (英)阿兰·R.H.贝克著,阙维民译.地理学与历史学——跨越楚河汉界[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陈庆英主编.中国藏族部落[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3.
    崔永红、张得祖、杜常顺.青海通史[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
    崔永红,张生寅著.明代以来黄河上游地区生态环境与社会变迁史研究[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8.
    陈育宁.宁夏通史(古代卷)[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3.
    David Newman and Anssi Paasi. Fences and neighbours in the postmoderns word:boundary narratives in political geography,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22 (2),1998, pp.186-207.
    丁宏主编.回族、东乡族、撒拉族、保安族民族关系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达力扎布.蒙古史纲要[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东永寿,苏得华编译.华锐历史文献选编[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杜,1994.
    Fredrik Barth. Ethnic Groups and Boundaries: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 Culture Difference, Boston:little Brown and company,1969.
    (法)费尔南·布罗代尔著,唐家龙、曾培耿等译,吴模信校.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冯贤亮.明清江南地区的环境变动与社会控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修订本)[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
    谷苞主编.西北通史[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5.
    顾颉刚、史念海.中国疆域沿革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葛剑雄.中国移民史(六卷本)[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
    关凯.族群政治[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
    高士荣.西北土司制度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
    甘肃省图书馆书目参考部.西北民族宗教史料文摘[M].兰州:甘肃省图书馆出版,1985.
    黄国信.区与界:清代湘粤赣界邻地区食盐专卖研究[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郝苏民.甘青特有民族文化形态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
    黄志繁.“贼”“民”之间:12—18世纪赣南地域社会[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靳尔刚、苏华.职方边地——中国勘界报告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美)克利福德·格尔兹(Clifford Geertz)著,纳日碧力戈等译.文化的解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瞿同祖.清代地方政府[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梁冰.伊克昭盟的土地开垦[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1.
    李并成.河西走廊历史地理[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5.
    梁丽霞.阿拉善蒙古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李清凌.元明清治理甘青少数民族地区的思想和实践[M].北京: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2008.
    鲁人勇等.宁夏历史地理考[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3.
    (美)拉铁摩尔(OwenLattimore)著,唐晓峰译.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李孝聪.中国区域历史地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林頫编.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刘君德.中国行政区划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刘君德、靳润成、周克瑜.中国政区地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马大正.边疆与民族——历史断面研考[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3.
    马曼丽.中国西北边疆发展史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
    马戎、周星.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与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马汝珩、马大正.清代的边疆政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芈一之.青海蒙古族历史简编[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
    芈一之.撒拉族史[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4.
    Nicola di Cosmo and Don J. Wyatt. Political Frontiers, Ethnic Boundaries and Human Geographies in Chinese History, London:Routledge Curzon,2003.
    牛平汉.明代政区沿革综表[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7.
    牛平汉.清代政区沿革综表[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0.
    (英)R.J.约翰斯顿著,唐晓峰、李平等译,唐晓峰校:地理学与地理学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秦永章.甘宁青地区多民族格局形成史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史念海.河出集(第二集)[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1.
    石硕主编.藏彝走廊:历史与文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
    谭其骧.长水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唐立宗.在“盗区”与“政区”之间——明代闽粤赣湘交界的秩序变动与地方行政演化[M].台北:国立台湾大学出版委员会,2002.
    田澍、何玉红.西北边疆社会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日)田出茂著,潘世宪译.清代蒙古社会制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唐晓峰.人文地理随笔[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温春来.从“异域”到“旧疆”——宋至清贵州西北部地区的制度、开发与认同[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王辅仁、陈庆英.蒙藏民族关系史略[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王明珂.羌在汉藏之间——川西羌族的历史人类学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8.
    王明珂.游牧者的抉择:面对汉帝国的北亚游牧部族[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王致中、魏丽英.中国西北社会经济史研究[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2.
    王希隆主编.西北少数民族史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徐建平.政治地理视角下的省界变迁——以民国时期安徽省为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行龙、杨念群.区域社会史比较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邢亦尘辑.清季蒙古实录[M].呼和浩特:内蒙古社会科学院蒙古史研究所编印,1981.
    萧止洪.环境与技术选择——清代中国西部地区农业技术地理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杨建新主编.中国西北少数民族通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杨建新、马曼丽.西北民族关系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0.
    杨绍猷、莫俊卿.明代民族史[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6.
    阎天灵.汉族移民与近代内蒙古社会变迁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杨学琛.清代民族史[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6.
    张波.西北农牧史[M].西安:陕西科技出版社,1989.
    中共中卫县委员会,中卫县人民委员会编.宁夏回族自治区与阿拉善旗区界历史资料[Z].兰州:甘肃省图书馆,1959.
    张力仁.文化交流与空间整合河西走廊文化地理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张萍.地域环境与市场空间——明清陕西区域市场的历史地理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周清澍主编.内蒙古历史地理[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4.
    周星.民族学新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
    郑晓云.文化认同与文化变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赵世瑜.小历史与大历史——区域社会史的理念、方法与实践[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张永江.清代藩部研究——以政治变迁为中心[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
    赵云田.中国边疆民族管理机构沿革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邹逸麟主编.中国历史人文地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赵珍.清代西北生态环境变迁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周振鹤主编,郭红、靳润成.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明代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周振鹤主编,傅林祥、郑宝恒.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中华民国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邓庆平.州县与卫所:政区演变与华北边地的社会变迁——以明清蔚州为中心[D].北京师范大学,2006.
    屈华.从榆林卫到榆林府——明代卫所制度在清代变革的个案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
    李大海.政区变动与地方社会构建关系研究——以明清民国时期陕西地区为中心[D].陕西师范大学,2009.
    林涓.清代行政区划变迁研究[D].复旦大学,2004.
    孟凡松.郡县的历程——明清武陵山区地方行政管理体制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
    杨红伟.循化藏区权利运作机制的文化考察[D].兰州大学,2008.
    翟建红.十六至十八世纪蒙古族势力在华热藏区的活动——以藏传佛教为中心[D].西北师范大学,2009.
    陈春声.走进历史现场,“历史·田野丛书”总序[J].读书,2006,(05)
    邓庆平.卫所制度变迁与基层社会的资源配置——以明清蔚州为中心的考察[J].求是学刊,2007,(06)
    冯贤亮.疆界错壤:清代“苏南”地方的行政地理及其整合[J].江苏社会科学,2005,(04)
    冯贤亮.明清中国地方政府的疆界管理——以苏南、浙西地域社会的讨论为中心[J].历史地理(第21辑),2006.
    顾诚.卫所制度在清代的变革[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02)
    侯甬坚.历史地理学的学科特性及其若干研究动向述评[J].白沙历史地理学报,2007,(3)
    胡英泽.河道变动与界的表达——以清代至民国的山、陕滩案为中心[A].常建华主编.中国社
    会历史评论(第7卷)[C].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
    吕卓民.明清时期西北农牧业生产的发展与演变[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7,(2).
    满志敏.行政区划:范围和界线[J].江汉论坛,2006,(01)
    谭其骧.浙江各地区的开发过程与省界、地区界的形成[J].历史地理研究(第1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
    温春来.行政成本、汉夷风俗与改土归流——明代贵州贵阳府与新贵县设置始末[J].中山大学 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5)
    王社教.作为研究方法的历史地理学[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6).
    王希隆.清代关西五卫述论[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03).
    汪一鸣.历史时期黄河银川平原段河道变迁[J].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4,(2)
    徐建平.湖滩争夺与省界成型——以皖北青冢湖为例[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8,(03)
    谢湜.清代江南苏松常三府的分县和并县研究[J].历史地理(第22辑),2007.
    谢湜、潘弘斐.区中之“界”与界上之“区”:对区域研究前提的一种反思[J].中国图书评论,2007,(07)
    徐新建.从边疆到腹地:中国多元民族的不同类型——兼论“多元一体”格局[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1,(6).
    萧正洪.阿兰·贝克谈中国历史地理研究[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6,(04).
    萧正洪.历史时期关中地区农田灌溉中的水权问题[J].中国经济史研究,1999,(01).
    杨伟兵.清代前中期云贵地区政治地理与社会环境[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
    杨伟兵.制度变迁与地域社会:清代云贵地区改土归流和民族生态变迁新探[J].历史地理(第21辑),2006.
    朱宏斌.古代西北地区农牧边缘地带的社会经济与文化[J].中国农史,1999,(04)
    张淑利.“禁留地”的开垦及晋、陕、宁、绥间的边界纠纷[J].阴山学刊,2005,(01)
    张珊珊.行政区划调整与省级核心区——以清代湖北为例[J].历史地理(第21辑),2006.
    张伟然.归属、表达、调整:小尺度区域的政治命运——以“南湾事件”为例[J].历史地理(第21辑),2006.
    赵维玺.湘军与晚清西北建置的整合——以甘宁青地区为考察中心[J].求索,2009,(9).
    周振鹤.建构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学的设想[J].历史地理(第15辑),1999.
    周振鹤.行政区划史研究的基本概念与学术用语刍议[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3).
    周振鹤.中国历史上两种基本政治地理格局的分析[J].历史地理(第20辑),2004.
    周振鹤.中国历史政治地理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白沙历史地理学报,2007,(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