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时期圣母圣心会在内蒙古地区传教活动研究(1865-1911)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晚清、民国时期比利时圣母圣心会(拉丁文名称为Conggregation Immaculate Cordis Mariae,英文名称为Congregation of the Immaculate Heart of Mary,缩写为CICM)在中国华北、西北广袤的土地上进行了80多年的传教活动,对当地社会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其中在内蒙古地区的传教时间最长,效果也最明显,且独具特色,教会拥有土地之广,教民比例之高,传教士所扮演的角色之多样,新旧教发展之悬殊,教会在地方社会近代化历程中所起的作用,都是别的地区难以比拟的。深入研究圣母圣心会在华传教活动,对于推动中国基督教史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由于内蒙古地区为边疆、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滞后,地方文献匮乏,研究的难度极大。在很长的时间里,学界对圣母圣心会在内蒙古的传教活动虽有一些研究,但非常薄弱。
     本文对晚清时期圣母圣心会在内蒙古地区的传教活动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本文首先介绍了晚清时期内蒙古地区的政治、社会形势,简要回顾了法国遣使会在内蒙古的活动情况。然后按照时间顺序,对圣母圣心会在内蒙古展开的传教活动,该修会的传教策略,传教过程中的蒙、民、教冲突,庚子年的反洋教运动,庚子年后的赔教,该修会的事业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其中圣母圣心会的传教策略,蒙、民、教冲突,庚子年后的赔教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国外学者对该修会的传教策略虽有介绍,但不够全面,本文对传教策略的成因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学界对庚子年之前内蒙古地区的蒙、民、教冲突的研究较为薄弱,本文利用较大的篇幅对内蒙古发生的蒙、民、教冲突逐一进行了研究,得出了自己的结论,并对狄德满提出的模式进行了完善。学界对庚子年后内蒙古的赔教情况虽有关注,但不够准确。本文依照当时清政府在内蒙古实施的二元体制对赔教过程进行了全景式的介绍,并得出了自己的结论。此外,本文还对天主教会与基督教会在内蒙古的发展情况进行了比较研究。在此基础上,本文对晚清圣母圣心会在内蒙古地区的传教活动进行了整体性的评价:就传教层面而言,该修会把天主教深入传播到内蒙古的许多地区,建立了较为完整的教会组织,这是该修会的一大贡献;该修会在传教过程中进行的各项事业,是有一定积极意义;该修会在传教过程中与汉族移民、蒙古王公、蒙古牧民发生的利益冲突,引发了反洋教运动的风暴,导致了大量的赔款、赔地,最终加深了内蒙古地区的半殖民化程度。
The CICM carried on for more than 80 years to do missionary work in North and West China during the later Qing Dynasty and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e activity of CICM has had profound influence to the local society. Does missionary work the time long in Inner Mongolian , effect also most obvious, also is characteristic, the church has the land broadly, believers proportion high, the missionary acts the role diverse, the new old teachings Catholicism development is disparate, church role which plays in the place society modernize course, all is other local hard to compare. Thoroughly studies the activity of CICM in China can impel the research of the Chinese Christianity history . As a result of Inner Mongolian area for border area, multi-national area, economical, cultural development lag, place literature deficient, the research difficulty is enormous.
    The article thoroughly research the activity of CICM in Inner Mongolian area during the later Qing Dynasty. The article first introduce politics and social situation in Inne Mongolia area during the later Qing Dynasty, briefly reviewed the activity of CM. in Inner Mongolia. then according to the time order, can launch to CICM in Inne Mongolia does missionary work the activity, the mission strategy, the conflict among the Mongols 、the Hans、the belivers, The Anti-Catholic Movement in 1900,the compensation after 1900., the mission strategy the conflict among the Mongols 、the Hans 、the belivers, the compensation after 1900.are the key point which is this article studies.In this foundation,the article could do integrity appraisal to the activity of CICM in Inner Mongolian during the later Qing Dynasty.
引文
1 我们应当注意的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内蒙古地区的范围是不同的。清代内蒙古地区的范围与今日内蒙古自治区的范围差别很大。在清代许多属于内蒙古的地区今天都已经划入了相邻的各省。总体而言,随着蒙古民族游牧区域的减少、汉民族农耕范围的扩大,内蒙古的范围在逐渐缩小。
    2 新华出版社1980年版。
    3 平绥铁路管理局1936年3月发行。
    4 兰州古籍书店1990年版。
    5 甘肃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6 《塞上行》,第125页。
    7 关于七苏木购地案的详情,见本文第四章。
    8 上述两文收入古伟瀛主编《塞外传教史》,(台北)光启出版社2002年版。《塞外传教史》一书是在鲁汶大学南怀仁文化中心主任韩德力神父的大力推动下,收集了一些研究圣母圣心会在华传教活动的文章,在台湾翻译、出版,在国内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9 该书译肯为傅明渊,上智编详馆1950年出版。
    10 译者为胡儒汉、王学明,内蒙古天主教爱国会1964年刻印本。内蒙民委油印本(藏内蒙古图书馆)将作者写为王守礼,译者为高培贤。
    11 法文名为 Les Missions ghes les Mongols, Imprimerie des Lazaristes,petang.Peiping 1949.
    12 上述著述收入古伟瀛主编《塞外传教史》,(台北)光启出版社2002年版。
    13 原名Han-Mongol encounters and Missionary endeavors A history of Scheut in Ordos(Hetao)1874-1911 , Brussels ,Leuven University Press, 2004.
    14 原名The religious case fengzhen district reclamation and missionary activities in Caqar during the late Qing Dynasty.
    15 原名The most unfruitful Mission in the worm CICM father Frans and Jozef Hooges in Xinjiang 1895-1922.
    16 原名Virgins in Central Mongolia.
    17 原名 The spread of the CICM Mission in the Apostolic Vicariate of central Mongolia (1865-1911) A general overview.
    18 上述著收入W.F.Vande Walle, The history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low country and China in the Qing Era 1644-1911, Brussels ,Leuven University Press, 2003)。
    19 伪蒙古联合自治政府刊行,1939年。
    20 《自然与文化》,第2期,1951年。
    21 蛰公译,《内蒙古地方志通讯》1983年第2期。
    22 白子明、周泮池译,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第11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
    23 《内陆亚细亚》第1辑,1941年。
    24 参见张水江著《论清代漠南蒙古地区的二元管理体制》,《清史研究》1998年第2期。
    25 参见伊克昭(鄂尔多斯市)《蒙古民族通史》编委会编撰《蒙古民族通史》第4卷,第243-246页的内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6 杨选第、金峰校注《理藩院则例》,卷53“违禁”,第364页,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8年版。
    27 参见《蒙古民族通史》第4卷,第327-334页的内容。
    28 《理藩院则例》,卷12“征赋”,第151页。
    29 《理藩院则例》,卷46“疏脱”,第349-350页。
    30 《理藩院则例》,卷34“边禁”,第297页。
    31 详细情况见《蒙古民族通史》第4卷,第334-344页的叙述。
    32 《理藩院则例》,通例上,第4页。
    33 (日)田山茂著,潘世宪译《清代蒙古社会制度》,第121页,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34 《清代蒙古社会制度》,第101页。
    35 光绪《大清会典事例》,卷976《理藩院》。
    36 《清高宗实录》,乾降十四年九月丁未。
    37 分别见《大清会典事例》,卷979《理藩院》;《清宣宗实录》,道光四年二月丙午。
    38 参见薛志平著《清代内蒙古地区设治述评》,刘海源主编《内蒙古垦务研究》(第1辑),第57-80页,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39 参见《蒙古民族通史》第5卷,第33-61页的内容。
    40 参见(美)费正清编,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编译室译《剑桥中国晚清史》(上),第383-384页的内容,中国社会科学院1985年版。
    41 胡朴安著《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篇卷9“蒙古”,第49页,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42 见傅增湘主编《绥远通志稿》,卷73“民族志·蒙族”,《内蒙古史志资料选编》第3辑,第268页,内蒙古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总编室编印。《土默特旗志》(清光绪三十四年刻本),丁世良 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第751页,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年版。张伯英纂《黑龙江志稿》(民国二十二年铅印本),卷16物产志,戴鞍钢、黄苇主编《中国地方志经济资料汇编》,第207页,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9年版。
    43 《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篇卷9“蒙古”,第49页。
    44 《清稗类钞》称:“有牛羊者,往往自炫其富,互相竞胜,牧产几何,商本几何,问之必告。隐匿者,人辄非笑之,且亦不屑自为隐匿。盖银钱秘藏,禾畜显露,人之德性,视所操之业而异也。殷实之户,动曰有牛若干群,羊若干群。”见徐珂编《清稗类钞》,第5册,第2276页,中华书局1984年版。
    45 《最新蒙古鉴》(民国八年铅印本)称:“礼聘其,马二匹、牛二头、羊二十头,为最普通。”《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第727页。
    46 (清)姚明煇辑《蒙古志》(光绪三十三年刊本),卷3物产。
    47 罗布桑却丹著、赵景阳译《蒙古风俗鉴》,第147页,辽宁民族出版社1988年版。
    48 《蒙古风俗鉴》,第148页。
    49 见《清稗类钞》第5册,第2272页:“蒙古土民不讲耕作,既播种,四出游牧,及秋乃归。听其自生自长,俗云靠天田。”
    50 王守礼著、傅明渊译《边疆公教社会事业》,第13页,上智编译馆1950年版。
    51 陈庚雅著《西北视察记》,第54页,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52 (俄)阿·马·波兹德涅耶夫著,刘汉明等译《蒙古及蒙古人》(第2卷),第401页,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53 《归绥县志》(民国二十三年铅印本),《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第759页。
    54 《蒙古及蒙古人》(第2卷),第157-158页。
    55 贻谷:蒙垦陈诉供状,为陈诉历办蒙垦情形垦请人部察核代奏俾明心迹事 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式资料》第1辑,第836页,(北京)三联书店1958年版。
    56 汪国钧著,马希、徐世明校注《蒙古纪闻》,“喀拉沁王府之财政”篇,第44-45负,《赤峰市文史资料选辑》第7辑,赤峰市政协编。
    57 《归绥县志》(民国二十三年铅印本),《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第759页。
    58 王树枬修《奉天通志》,卷115实业,民国二十三年年铅印本。
    59 《奉天通志》,卷115实业。
    60 廖兆骏编《绥远志略》(民国二十六年铅印本),第7章绥远之县邑,《中国地方志经济资料汇编》,第770页。
    61 《清稗类钞》,第5册,第2338页。
    62 (法)古伯察著,耿昇译《鞑靼西藏旅行记》,第162页,中国藏学出版社1991年版。
    63 《绥远通志稿》,卷73“民族志·蒙族”,《内蒙古史志资料选编》第3辑,第252页。《伊盟右翼四旗调查报告》(民国二十八年铅印本),《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第765页。
    64 《阜新县志》(民国二十三年铅印本),《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东北卷),第182页,183页。
    65 《张北县志》(民国二十四年铅印本),《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第165页。
    66 《朝阳县志》(民国十九年铅印本),《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东北卷),第245页。
    67 《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篇卷9“蒙古”,第53页。
    68 《蒙旗概观》(民国二十六年石印本),《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第728页。
    69 《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篇卷9“蒙古”,第45页。
    70 许崇灏编《内蒙古地理》(民国二十六年铅印本),附录“内蒙古风俗”,《中国地方志经济资料汇编》,第1149页。
    71 1930年12月热河省公署档(林西县),辽宁档案馆选编《续修地方志档案选编》,第401页,辽沈书社1983年版。
    72 《蒙古及蒙古人》(第2卷),第419页。
    73 参见《蒙古民族通史》第4卷第4章,第351-356页。
    74 仅以黑龙江省为例,“蒙古人不耐耕作,每播种下地,天雨自生,草谷并出。亦不知耕锄,一经荒芜,则移而之他。江省初辟时,尝倚蒙古糜田,以资日食,民垦既兴,转有运售蒙古各部者矣。”见(清)徐宗亮纂《黑龙江略略》(光绪中刻本),卷6从录,《中国地方志经济资料汇编》,第1151页。
    75 如在卓索图盟喀拉沁右旗,蒙、汉民族间因丈量土地、加增土地租税而陷于长久的紧张之中。见汪国钧著,马希、徐世明校注《蒙古纪闻》,“喀拉沁王府之财政”篇,第44-45页,《赤峰市文史资料选辑》第7辑,赤峰市政协编。
    76 如1891年的热河金丹道起义、1912年的昭乌达盟扎鲁特左旗事变。分别参见王玉海著《清代内蒙古东部农业发展过程中的蒙汉民族矛盾》,《内蒙古大学学报》第31卷第4期,1999年7月;忒莫勒著《民国元年昭乌达盟扎鲁特左旗事变研究》,《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4年第4期。
    77 蒙古人对汉族人的不信任见黄奋生著《蒙藏新志》(民国二十七年铅印本)第135页“蒙人虽秉性忠厚,而其心多疑,每与人共,不能披肝沥胆,辄恐受人之愚用,此或亦历史诸般事实所造成之心理,而至今未能完全洗净者也。”
    78 关于蒙古人的民族性格可参见彭嵩寿著,胡儒汉、王学明译《闵玉清传》(内蒙古天主教爱国会刻印本,1964年)第3-4页的描述:“蒙古人外貌看去是果断的,然而无勇。是富有情感,易于流泪的,但是印象不深,犹如小孩,事过扔掉,改变性非常大,迷信深,易于感受,甚至令人可笑。性情天真,但二心不定,有抵抗性,吃饭有节,狂饮无度,饮酒花费很大。他们的正义概念归于一个,就是“我的”,不多关心他人的事。没有规律劳动的习惯,只能间断的劳动,不耐乏,不善于耕种,性格喜爱各地游逛,往往无目的的骑马出外乱窜,几个星期,几个月,甚至几年不回家。最爱自由,无拘无束的生活。”
    79 可参见《中华全国风俗志》的描述:“蒙古专事游牧,不知教育为何物,以为养人有禽兽,养牲有刍薪,日用无匮乏,人足以自给矣。奚事教育焉。是故无论男女老幼皆委身于畜牧,无设学校育子弟之观念。由是人智未开,教化不行,举止动作,悉太古草昧之风,沉沉焉、昏昏焉,不知世界竞争日剧,将成天然淘汰莫之能救也。”见《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篇卷9“蒙古”,第44页。
    80 可参见近代卓索图盟蒙古人罗布桑却丹的描述,见《蒙古风俗鉴》,第115页。
    81 《蒙古风俗鉴》,第79页。
    82 《蒙古风俗鉴》,第82页。
    83 依据李文海等著《中国近代灾荒纪年》(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史研究室编《清代海河滦河洪涝档案史料》(中华书局1981年版)的记述编制。
    84 文秀等纂《新修清水河厅志》,卷17祥异,光绪九年刊本。
    85 许闻诗纂《张北县志》,卷8艺文志灾异,第1039-1040页,1935年铅印本。
    86 《益闻录》第1271号,光绪十九年四月二十四日。转引自李文治、章有义等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 第1册,第742-743页,三联书店1958年版。
    87 《蒙古及蒙古人》(第2卷),第43页。
    88 《益闻录》第1298号,光绪十几年七月十九日。转引自《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1册,第743页。
    89 邢亦尘编《清季蒙古实录》(下),第241-242贝,内蒙古社会科学院蒙古史研究所1981年印。
    90 徐润著《徐愚斋自叙年谱》,第142页,台湾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91 《张北县志》,卷5户籍志土地,第525页。
    92 光绪四年 查明和托两厅遗粮无法招佃请予豁除疏,《曾忠襄公全集》,卷10奏议。转引自李文治、章有义等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1册,第936页。
    93 《张北县志》,卷5户籍志农业,第554-555页。
    94 光绪四年 查明和托两厅遗粮无法招佃予豁除疏,《曾忠襄公全集》,卷10奏议。转引自李文治、章有义等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1册,第936页。
    95 《新修清水河厅志》,卷14户口。
    96 光绪四年 申明栽种罂粟旧禁疏,《曾忠襄公全集》,卷8奏议。转引自李文治、章有义等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1册,第462页
    97 见《新修清水河厅志》,卷20艺文志,第359-391页。
    98 《农学报》,光绪二十四年九月下,“晋省鸦片”。转引自李文治、章有义等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1册,第463页。
    99 《张北县志》,卷3建置志仓库,第277页。
    100 《新修清水河厅志》,卷9仓储,第216页。
    101 郑植昌修《归绥县志》,经政志周恤篇,第226页,1935年铅印本。
    102 《新修清水河厅志》,卷9仓储,第216页。
    103 见《新修清水河厅志》,卷17祥异,第323页。
    104 《张北县志》,卷7人物志乡贤,第912-913页。
    105 《归绥县志》,经政志周恤篇,第250页。
    106 参见牛敬忠著《近代绥远地区的社会变迁》,第190页,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07 《归绥县志》,经政志周恤篇,第227-228页。
    108 光绪四年 查明和托两厅遗粮无法招佃请予豁除疏,《曾忠襄公全集》,卷10奏议。转引自《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1册,第936页。
    109 参见《近代绥远地区的社会变迁》,第190页。
    110 《徐愚斋白叙年谱》,第142页。
    111 光绪二十四年十二月十六日 总署收法国公使毕盛函 吕实强主编《教务教案档》第6辑,第109页,档案号138,(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印,1974-1981年。
    112 沈鸣诗撰《朝阳县志》,卷33“纪事”,1930年铅印本。
    113 《新修清水河厅志》,卷14户口。
    114 《归绥县志》,建置志灌渠篇,第166-167页。
    115 彭继先、白葆庄修《临河县志》,卷中,第130-131页,1931年铅印本。
    116 见耶稣会传教士殷弘绪神父致本会杜赫德神父的信 1726年7月26日于北京 ((法)杜赫德编,郑德弟等译《耶稣会士中国书简集》第3卷,第203页,大象出版社2001年版)“今年复活节,长城的某个关口外的一个传教区的首领来看我……这位新老信徒很胖,又忙于耕种他向一个满洲人佃种的土地,但他仍热衷于传播教理。由于他的努力,他的兄弟、姻亲,他村庄里所有的村民,除了两人,共有一百多人都进了教。”
    117 隆德理著《西湾子圣教源流》,第12-13页,该文收入古伟瀛主编《塞外传教史》,(台北)光启出版社2002年版。
    118 《边疆公教社会事业》,第39页。
    119 常非著《天主教绥远教区传教简史》(稿本),“圣味增爵会士此方传教之概况篇”,藏内蒙古大学图书馆。
    120 《边疆公教社会事业》,第39页。
    121 同治元年闰八月八日 总署收哥士耆函 附山西教民认种地段清单《教务教案档》第1辑,第700页,档号770。
    122 《鞑靼西藏旅行记》,第28页,第1卷第1章附录3,“蒙古土地的拓殖”。苦柳图村和毛山东村相距6公里,见徐世明主编《昭乌达风情》,第270页,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年版。
    123 《鞑靼西藏旅行记》,第35页,第1卷第1章附录3“黑水川和别咧沟”。
    124 乔占英、冯云中、徐贵宗著《东山天主教堂》,第152-153页,《赤峰市郊区文史资料》第1辑,赤峰市政协编。
    125 文平著《围场的天主教》,周金生、张爱萍主编《承德文史文库》,中国文史出版社1998年版,第567页。
    126 朝阳市史志办公室编《朝阳市志》,第21编第3章社会宗教,第502-505页,沈阳出版社2004年版。
    127 河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河北省志第68卷·宗教志》,259页,中国书籍出版社1995年版。
    128 《西湾子圣教源流》第17-27页。
    129 咸丰三年六月二十九日 察哈尔副都统盛桂奏报拿获习天主教旗人泰保等照例定拟摺 朱金甫主编《清末教案》第1册,第151页,档案号122,中华书局1998年版。
    130 《西湾子圣教源流》第29-31页。
    131 《西湾子圣教源流》第37-46页。
    132 详细情况见《鞑靼和西藏旅行记》一书中的叙述。
    133 《天主教绥远教区传教简史》(稿本),“圣味增爵会士此方传教之概况篇”。
    134 Sara Lieves, The spread of the CICM Mission in the Apostolic Vicariate of central Mongolia (1865-1911) A general overview , p.304. W.EVande Walle , The history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low country and China in the Qing Era 1644-1911, Leuven University Press , 2003。
    135 盂振生主教致教廷传新部枢密处的书简,1846年5月25日。转引自(法)雅克玲·泰夫奈著,耿昇译,《西来的喇嘛》,第264页,山东书画出版社2003年版。
    136 《西来的喇嘛》,第55页。
    137 《西湾子圣教源流》,第165-169页。
    138 《昭乌达风情》,第273页。
    139 《西湾子圣教源流》,第32页。
    140 道光三十年十月初二日 热河都统惟勤奏报提讯巴林郡王盘获之法教士并已解交直督等情摺《清末教案》第1册,第81页,档案号60。
    141 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第97页,三联书店1957年版。
    142 《中外旧1约章汇编》(第1册),107页。
    143 《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147页。
    144 Daniel Verhelst著《向中国传教的比利时》,古伟瀛主编《塞外传教史》,第127-133页,(台北)光启出版社2002年版。
    145 Patrick Taveime,The religious case fengzhen district reclamation and missionary activities in Caqar during the late Qing Dynasty,p193.
    146 Patrick Taveirne,The religious case fengzhen district reclamation and missionary activities in Caqar during the late Qing Dynasty,p191-193.关于中比两国关系也可参见学白羽著《近代中国与比利时条约关系的建立》,《学术研究》2002年第2期。
    147 贝文典著《圣母圣心会在华简史》,古伟瀛主编《塞外传教史》,第287页,(台北)光启出版社2002年版。
    148 《向中国传教的比利时》,第131-151页。Patric kTaveirne,The religious case fengzhen district reclamation and missionary activities in Caqar during the late Qing Dynasty,p216-217.
    149 《向中国传教的比利时》,第152-155页。
    150 《向中国传教的比利时》,第159-160页。
    151 同治元年闰八月八日 总署收哥士耆函 附山说教民认种地段清单《教务教案档》第1辑,第700页,档案号769:同治十年十月十二日 总署收山西巡抚何璟文 《教务教案档》第3辑,第434页,档案号376。
    152 咸丰十一年四月十九日 总署收法使美理登函 附段振会原呈《教务教案档》第1辑,第692页;同治十年十月十二日 总署收山西巡抚何璟文 《教务教案档》第3辑,第434页,档案号376。
    153 咸丰十一年四月十九日 总署收法使美理登函 附段振会原呈《教务教案档》第1辑,第692页,档案号752。
    154 同治元年闰八月八日 总署收哥士耆函 附山西教民认种地段清单《教务教案档》第1辑,第700页,档案号769。同治十年十二月十二日 总署收山西巡抚何璟文 《教务教案档》第3辑,第434页,档案号376。
    155 咸丰十一年九月十二日 总署收美理登函《教务教案档》第1辑,第694页,档案号759。
    156 咸丰十一年九月二十日 总署行山西巡抚文《教务教案档》第1辑,第694页,档案号762。
    157 该讼案始于咸丰七年,由户部负责审理,于咸丰十一年审结,承启胜诉。
    158 同治元年二月三日 总署收山西巡抚英桂文 《教务教案档》第1辑,第699页,档案号768。
    159 Patrick Taveirne, The religious case fengzhen district reclamation and missionary activities in Caqar during the late Qing Dynasty, pp377-378.
    160 同治二年四月二十—日 总署收山西巡抚英桂文 《教务教案档》第1辑,第703页,档案号774。
    161 同治三年七月初日 总署收山西巡抚沈桂芬文 《教务教案档》第1辑,第710页,档案号781。
    162 同治三年七月初八日 总署行察哈尔都统文《教务教案档》第1辑,第711页,档案号782。
    163 Patrick Taveirne, The religious case fengzhen district reclamation and missionary activities in Caqar during the late Qing Dynasty, p389.
    164 同治八年八月九日 总署收法使罗淑亚函 附司教士禀《教务教案档》第2辑,第446页,档案号462。
    165 南壕堑教堂距离黄榆洼村很近。
    166 Annals of the Work of the Belgian Mission in China (1868-1887), (p7) 转引自Patrick Taveirne, The religious case fengzhen district reclamation and missionary activities in Caqar during the late Qing Dynasty, p.392.
    167 同治八年八月九日 总署收法使罗淑亚函 《教务教案档》第2辑,第446页,档案号462。
    168 同治九年正月二十六日 总署收山西巡抚李宗羲文 附奏稿《教务教案档》第2辑,第456页,档案号476。
    169 光绪三年正月二十八日 总署收山西巡抚鲍源深文 《教务教案档》第3辑,第500页,档案号428。
    170 同治十年九月二十一日 总署收山西巡抚何璟函 附大同府禀《教务教案档》第3辑,第429页,档案号374。同治十年七月二十二日 总署收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文 附宣化府禀《教务教案档》第3辑,第182 页,档案号192。
    171 同治十年七月二十二日 总署收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文 附宣化府禀《教务教案档》第3辑,第182页,档案号192。
    172 参与会审的宣化知府李培祜写给直隶总督李鸿章的案情汇报(宣化府禀)谈到了这一点:“无奈事属隔省,有关官员受贿情弊,且系前此奏结之案,难于翻改,并于当初各委员诸有不便之处,卑府未便十分争执,不能不从权办理也。”见同治十年七月二十二日 总署收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文 附宣化府禀《教务教案档》第3辑,第182页,档案号192。
    173 同治十年九月二十一日 总署收山西巡抚何璟函 附大同府禀《教务教案档》第3辑,第429页,档案号374。
    174 同治十一年四月十四日 总署收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文《教务教案档》第3辑,第248页,档案号241。
    175 同治十一年四月二十四日 总署收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文《教务教案档》第3辑,第251页,档案号245。
    176 Patrick Taveirne, The religious case fengzhen district reclamation and missionary activities in Caqar during the late Qing Dynasty, p401.
    177 同治十一年四月二十四日 总署收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文《教务教案档》第3辑,第253页,档案号246。
    178 同治十一年四月二十四日 总署收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文《教务教案档》第3辑,第251页,档案号245。
    179 同治十一年六月初一日 总署收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文 《教务教案档》第3辑,第265页,档案号250。
    180 同治十年七月二十二日 总署收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文 附宣化府禀 《教务教案档》第3辑,第182页。又,教民向达佐领支付的银两似乎是传教士提供的,下文还有叙述。
    181 同治十年三月二十六日 总署收山西巡抚何璟函 附清摺《教务教案档》第3辑,第420页,档案号366。
    182 同治十年正月初九日 总署收法使罗淑亚函 《教务教案档》第3辑,第407页,档案号355。又,道光二十六年正月,道光帝发布上谕,宣布:所有康熙年间各省旧建之天主堂,除改为庙宇民居者,毋庸查办外,其原旧房尚存者,如勘明确实,准其给还该处奉教之人。《中法北京条约》(法文本)第六款规定:按道光二十六年正月二十五日上谕,将前谋害天主教者之时所立之天主堂、慈善堂等件应赔还,交法国驻京师之钦差大臣转交该处奉教之人。中文本第六款的规定也大致相同。这些上谕、条款成为成为传教士索要土地的法律依据。分别转引自顾长声《传教土与近代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57页;《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第147页。
    183 Patrick Taveirne, The religious case fengzhen district reclamation and missionary activities in Caqar during the late Qing Dynasty, p395.
    184 段振举的说法似不可信,从《教务教案档》的相关内容看,教民赴京告状只有一次,即咸丰十一年段振会具状赴京至法国使馆控呈承启、卢太。其余都是传教士与法国使节间的相互往来。这笔银两似乎是为购买榆树洼、三保沟土地、接待地方官员等项的支出。
    185 同治十年七月二十二日 总署收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文 附宣化府禀《教务教案档》第3辑,第182页,档案号192;同治十年十一月初六日 总署收山西巡抚何璟函 附照录清摺《教务教案档》第3辑,第443页。同治十一年正月十四日 总署收山西巡抚鲍源深函《教务教案档》第3辑,第454页,档案号475。 又,关于费尔林敦向地方官员称,教民向教堂借款,并把土地献给教堂的时间,在这三份档案中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说是在同治九年五月(见附宣化府禀),一说是在同治十年六月(附照录清摺)。似应以后说为准。
    186 在程豫等地方官员拒绝把黄榆洼村的土地全部移交给教堂后,段振举兄弟就就不再愿意和传教士们合作,从而受到蒙古教区代权司铎韩默理(Hamer Ferdinand)停领圣事(under interdict)的处罚。传教士在南壕堑教堂公布这一处罚的时候,选择了一些愿意合作的教民。见Annals of the Work of the Belgian Mission in China (1868-1887),(p9),Patrick Taveime,The religious case fengzhen district reclamation and missionary activities in Caqar during the late Qing Dynasty,p395.
    187 同治十年十月十二日 总署收山西巡抚何璟文 《教务教案档》第3辑,第434页,档案号376。
    188 同治十年十月初六日 总署收(法国翻译官)林椿面递节略《教务教案档》第3辑,第432页,档案号375。
    189 同治十年十月十九日 总署致罗淑亚节略《教务教案档》第3辑,第439页,档案号377。
    190 同治十一年正月十四日 总署收山西巡抚鲍源深文《教务教案档》第3辑,第450页,档案号382。Patrick Taveirne,The religiotm case fengzhen district reclamation and missionary activities in Caqar during the late Qing Dynasty,p405.
    191 乌兰著《从察哈尔放垦章程看察哈尔垦务》,刘海源主编《内蒙古垦务研究》(第1辑),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93-194页。
    192 清政府在口外蒙古实施“蒙汉分治”政策,由蒙旗官员管理本旗的蒙古人。同时又在汉族农民较多的地区设立厅县(行政上隶属于山西、直隶等省),由厅县官员负责管理他们。在蒙、汉之间发生纠纷时,由蒙旗官员与厅县官员共同审理。
    193 同治十年十一月初六日 总署收山西巡抚何璟文 附照录清摺《教务教案档》第3辑,第443页,档案号381。
    194 官荒黑地即私自垦种、没有到厅县交纳押荒钱、办理地照、交纳升科赋税的土地。
    195 同治十年十一月初六日 总署收山西巡抚何璟文 附照录清摺《教务教案档》第3辑,第443页,档案号381。
    196 清政府在漠南蒙古实施的封禁政策不仅针对公共游牧土地,也针对王公贵族的私有土地。
    197 见司教士禀稿(同治八年八月九日 总署收法使罗淑亚函 附司教士禀《教务教案档》第2辑,第446页,档案号462):“但丰镇厅文山倚势威吓呼诓骗教民三人手指押印假结销案,后又投呈于丰镇厅给地升科。回批升科不能独尔等先行办理,遵守法纪,毋得勾引法国人等盘踞种地,致滋事端。”
    198 同治十一年五月十八日 总署收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文 《教务教案档》第3辑,第258页,档案号248。又,段振举等教民与万与张等村村民因为土地发生冲突,也和他们所处的地理位置(山西、直隶两省分界)、地形有关,“连山络绎,细勘壕堑,俱系岗陇横分,似非划界之所,易起争端。且山地石多,难以深挖。塞外飚风时作,沙石飞扬,士性轻松,水流即塞。”见同治十一年五月十八日 总署收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文《教务教案档》第3辑,第258页,档案号248。
    199 《边疆公教社会事业》,第2页。
    200 王学明著《天主教在内蒙古地区传教简史》,内蒙古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内蒙古文史资料》第22辑,第144页,1987年。
    201 (俄)普尔热瓦尔斯基著,王嘎、张友华译《荒原的召唤》,第94页,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02 Patrick Taveirne, The religious case fengzhen district reclamation and missionary activities in Caqar during the late Qing Dynasty, p 406.
    203 Patrick Taveirne, The religious case fengzhen district reclamation and missionary activities in Caqar during the late Qing Dynasty, pp406-407.
    204 从费尔林敦对程豫的陈述看,段振举在为教民利益奔走的过程中,存在着多列开支,为自己牟取私利的现象。见前文所述。
    205 可参见Patrick Taveirne,The religious csse fengzhen district reclamation and missionary activities in Caqar during the lat eQing Dynasty,(p411)表达的观点:“显然,一些缺乏道德观念的教民轻而易举地利用了经验不足又匮乏背景知识的他们(指传教士)。”
    206 同治十年七月二十二日 总署收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文 附宣化府禀《教务教案档》第3辑,第182页,档案号192。
    207 同治十年九月初一日 总署收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函 附与庆都护往来函稿《教务教案档》第3辑,第423页,档案号373。
    208 同治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 总署收察哈尔都统额勒布和函稿《教务教案档》第3辑,第456页,档案号386。
    209 同治十一年四月十四日 总署收山西巡抚鲍源深文《教务教案档》第3辑,第460页,档案号391。
    210 见同治二年四月二十一日 总署收山西巡抚英桂文《教务教案档》第1辑,第704页,档案号774。
    211 桑达钦巴为青海人,于1840年左右由秦噶哔神父施洗入教,在圣母圣心会传教士到达西湾子时,他居住在西湾子,并与一位汉族教民结婚。1871年俄国探险家普尔热瓦尔斯基到内蒙古考察时,在二十三号地见到过他。后来他居住在鄂尔多斯巴哈巴勒哈逊(Borrobalgassen),1900年去世。见《鞑靼西藏旅行记》新版本序言第8页,正文594-596页。又,巴哈巴勒哈逊似应为城川(Boro Balyasun)。
    212 Han-Mongol encounters and Missionary endeavors A history of Scheut in Ordos(Hetao)1874-1911, p 223.
    213 Sara Lieves, The spread of the CICM Mission in the Apostolic Vicariate of central Mongolia (1865-1911) A general overview , p.307.
    214 Han-Mongol encounters and Missionary endeavors A history of Scheut in Ordos(Hetao)1874-1911, p 223.
    215 Patnck Taveirne, The religious case fengzhen district reclamation and missionary activities in Caqar during the late Qing Dynasty, p406。
    216 《荒原的召唤》,第94页。
    217 Han-Mongol encounters and Missionary endeavors A history of Scheut in Ordos(Hetao)1874-1911, p 230。
    218 《圣母圣心会在华简史》,第291页。
    219 《蒙古及蒙古人》,第189—190页。
    220 Han-Mongol encounters and Missionary endeavors A history of Scheut in Ordos(Hetao)1874-1911, p 231.
    221 Sara Lieves, The spread of the CICM Mission in the Apostolic Vicariate of central Mongolia (1865-1911) A general overview , p.405.
    222 桑达钦巴在伴随古们察、秦噶哔两位神父到西藏后,把他在青海的家人搬到鄂尔多斯居住,他们也信奉了天主教。见《鞑靼西藏旅行记》第2卷第1章注释12,第352页。
    223 Han-Mongol encounters and Missionary endeavors A history of Scheut in Ordos(Hetao)1874-1911, p p 231.
    224 《闵平清传》第4-5页。
    225 定远营为阿拉善亲王府所在地,也称为巴彦浩特,今天为阿拉善左旗人民政府所存地。
    226 在19世纪60年代西北回民起义军对内蒙古进行军事行动时,年幼的察克都尔札布逃往阿拉善旗避难。回民起义被镇压后才返回鄂托克旗
    227 Han-Mongol encounters and Missionary endeavors A history of Scheut in Ordos(Hetao)1874-1911, pp 234-235。
    228 《向中国传教的比利时》,第162-163页。
    229 Han-Mongol encounters and Missionary endeavors A history of Scheut in Ordos(Hetao)1874-1911, p 246-247。《闵玉清传》,第11-15页。
    230 Han-Mongol encounters and Missionary endeavors A history of Scheut in Ordos(Hetao)1874-1911, p 233.
    231 光绪五年十月初十日 总署收理藩院文《教务教案档》第4辑,第308页,档案号296。
    232 光绪六年十一月二十三日 总署收理藩院文《教务教案档》第4辑,第310页,档案号298。Han-Mongol encounters and Missionary endeavors A history of Scheut in Ordos(Hetao)1874-1911,p p 238-239。
    233 光绪四年十月二十七日 总署收法国公使白罗尼函《教务教案档》第3辑,第514页,档案号438。
    234 光绪四年十一月初二日 总署给理藩院文(同日行陕甘总督、绥远城将军、山西巡抚) 《教务教案档》第3辑,第515页,档案号439。
    235 光绪五年十一月初十日 总署收理藩院文《教务教案档》第4辑,第308页,档案号296。
    236 光绪六年十一月二十三日 总署收理藩院文《教务教案档》第4辑,第310页,档案号298。
    237 Han-Mongol encounters and Missionary endeavors A history of Scheut in Ordos(Hetao)1874-1911, p 233。
    238 《天主教在内蒙古地区传教简史》,第147页。
    239 Han-Mongol encounters and Missionary endeavors A history of Scheut in Ordos(Hetao )1874-1911, p 236。
    240 Han-Mongol encounters and Missionary endeavors A history of Scheut in Ordos(Hetao)1874-1911, p 371。
    241 Han-Mongol encounters and Missionary endeavors A history of Scheut in Ordos(Hetao)1874-1911, p 256。
    242 见《闵玉清传》,第15页,《荒原的召唤》,第52-55页。《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篇卷9“蒙古”,第28-36页。
    243 《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篇卷9“蒙古”,第29页。
    244 《蒙古风俗鉴》,第82页。
    245 《荒原的召唤》,第52页。
    246 《理藩院则例》,卷46“疏脱”,第349-350页。
    247 汪国钧著,马希、徐世明校注《蒙古纪闻》,赤峰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赤峰市文史资料选辑》第7辑,1994年,(八)“蒙古口碑传说先兆”,第88页。
    248 Han-Mongol encounters and Missionary endeavors A history of Scheut in Ordos(Hetao)1874-1911, p 235。
    249 光绪二十七年八月初十日 绥远将军信恪为照抄鄂托克等旗办结教案摺单等事咨军机处文 附件三 合符和约及条规清摺《清末教案》第3册,第113页,档案号1423。
    250 可参见《闵玉清传》,第3-4页的描述。
    251 内蒙古自治区档案馆馆藏:《准格尔旗札萨克衙门档案》,卷48,第94页。转引自苏德著《陕甘回民起义期间的内蒙古伊克昭盟》,《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5期。
    252 傅增湘主编《绥远通志稿》(稿本),卷29灾异篇,藏内蒙古图书馆。
    253 刘映元著《天主教在内蒙西南地区》(稿本),第36-42页,藏内蒙古图书馆。
    254 《闵下清传》,第7-8页。
    255 《天主教绥远教区传教简史》(稿本)之“三合村传教简史”篇。
    256 《天主教绥远教区传教简史》之“归化城传教简史”篇。
    257 林辅臣为比利时人,1865年随传教士来华。南怀义死后,他受德国使团雇佣担任警卫。1872年,他到张家口和德国商人阿瑟格雷瑟开设了一家从事驼毛生意的贸易公司。1873年他和一位女婴孩赵凯瑟琳(Catherine Zhao)结婚。之后他从张家口搬到归化城经商。尽管离开了圣母圣心会,但他仍然和几位传教士保持着联系。见Han-Mongol encounters and Missionary endeavors A history of Scheut in Ordos(Hetao)1874-1911,pp227。
    258 同治十二年九月十二日 总署收德国署公使和立本照会《教务教案档》第3辑,第463页,档案号394。
    259 同治十二年十月十八日 总署收绥远城将军定安文《教务教案档》第3辑,第470页,档案号400。
    260 同治十二年九月二十三日 总署收山西巡抚鲍源深文 《教务教案档》第3辑,第464页,档案号396。
    261 同治十二年九月十二日 总署收德围署公使和立本照会 《教务教案档》第3辑,第463页,档案号394。同治十二年九月十五日 总署收法国公使热福理照会《教务教案档》第3辑,第463页,档案号395。
    262 同治十二年九月十五日 总署给法国公使热福理照会《教务教案档》第3辑,第467页,档案号397。
    263 同治十二年十月十七日 总署行山西巡抚鲍源深文(同日行绥远城将军定安) 《教务教案档》第3辑,第468页,档案号398。
    264 Han-Mongol encounters and Missionary endeavors A history of Scheut in Ordos(Hetao)1874-1911, pp228-229。
    265 《归绥县志》,职官志,第356页。
    266 高赓恩纂《归绥道志》,卷4职官表,第196页,光绪三十四年刊本。
    267《天主教在内蒙古地区传教简史》,第157-158页。
    268 《蒙古及蒙古人》,第125页。
    269 《天主教在内蒙古地区传教简史》,第159页。
    270 Han-Mongol encounters and Missionary endeavors A history of Scheut in Ordos(Hetao)1874-1911, p340。
    271 Han-Mongol encounters and Missionary endeavors A history of Scheut in Ordos(Hetao)1874-1911, pp391-392。
    272 Han-Mongol encounters and Missionary endeavors A history of Scheut in Ordos(Hetao)1874-1911, p 237。
    273 Han-Mongol encounters and Missionary endeavors A history of Scheut in Ordos(Hetao)1874-1911, p 255。
    274 《天主教在内蒙西南地区》,第30-31页。
    375 天主教民在宁条梁一带的存在可以追溯到1750年。在1858年,当地的教民会长冯世耀把他位于柳贵湾附近的农场冯家伙场作为教民集会的地方,并邀请陕西方济各会的传教士来下会。见Han-Mongol encounters and Missionary endeavors A history of Scheut in Ordos(Hetno)1874-1911,p 255。
    276 《天主教在内蒙西南地区》(稿本),第49-50页。
    277 《荒原的召唤》,第113-114页。
    278 《蒙古及蒙古人》(第2卷),137页。
    279 今天在陕西靖边县境内。
    280 见白翰章纂《靖边县志稿》,卷3人物志“殉难绅民上编”、“殉难绅民下编”,第248-262页,光绪二十五年刊印本。
    281 《靖边县志稿》,卷1田赋志,第109页。
    282 《靖边县志稿》,卷4杂志,第315页。
    283 《靖边县志稿》,卷4杂志,第317页。
    284 《靖边县志稿》,卷4艺文志,“拟逐蚂蚁神并禀请本府设法严禁由”,第333-336页。
    285 《靖边县志稿》,卷1田赋忐,第109页。
    286 《靖边县志稿》,卷4艺文志,“兴镇靖城中集市告示”,第373页。
    287 Han-Mongol encounters and Missionary endeavors A history of Scheut in Ordos(Hetao)1874-1911, p 345。
    288 《靖边县志稿》,卷4艺文志,“详报查勘蒙地并绘图帖说由”,第350-352页。又,当地一垧土地,大约相当于4-5亩。推种实际上就是转租。
    289 据《靖边县志稿》,卷1田赋志,第107页。在光绪二十二年前,靖边县每亩地每年的租赋是4分7厘,光绪二十二年后的租赋调整到4分9厘8毫。本义据此推算。
    290 《靖边县志稿》,卷4艺文志,“偕同委员大挑知县朱钟濬查办垦荒由”,第369页。
    291 宿心慰著《天主教传入磴口地区述略》,磴口县政协义史资料委员会编《磴口县文史资料辑》第6辑,1989年,第13页。
    292 《荒原的召唤》,第160页。
    293 Han-Mongol encounters and Missionary endeavors A history of Scheut in Ordos(Hetao)1874-1911, p 340。
    294 《荒原的召唤》,第148页。
    295 Han-Mongol encounters and Missionary endeavors A history of Scheut in Ordos(Hetao)1874-1911,~ p 240。
    296 Han-Mongol encounters and Missionary endeavors A history of Scheut in Ordos(Hetao)1874-1911, p 241。
    297 《天主教传入磴口地区述略》,第16页。
    298 光绪四年六月十一日 总署收陕甘总督左宗棠文《教务教案档》第3辑,第1899页,档案号1366。
    299 《闵下清传》,第16页。
    300 Han-Mongol encounters and Missionary endeavors A history of Scheut in Ordos(Hetao)1874-1911, PP 344-345。
    301 《天主教在内蒙古地区传教简史》,第178页。
    302 《天主教在内蒙古地区传教简史》,第147页。
    303 《塞外传教史》,第292页。
    304 《边疆公教社会事业》,第14页。
    305 李杕著《拳匪祸教记》(增补本),上海土山湾印书馆1932年版,第318页。
    306 《天主教绥远教区传教简史》,“天主教绥远教区之概况篇”。该书大概完成于1938年左右。绥远教区大约相当于原西南蒙古教区东部、中蒙古教区西部。
    307 《张北县志》,卷5礼俗志宗教,第686页。又,此《张北县志》中,张北县的范围与晚清时张家口厅的范闱大致相当。
    308 在1945年,全国的天主教徒人数约为310万,以全国总人口4亿计,天主教堂所占比例不到1%。见顾卫民著《基督教与近代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509页。
    309 雷洁琼著《平绥沿线之天主教会》,第22页,平绥铁路管理局1936年发行。
    310 《闵玉清传》,第9页,第43-44页,第94页。
    311 《绥远通志稿》(稿本),卷81天主教及耶稣教篇。
    312 Han-Mongol encounters and Missionary endeavors A history of Scheut in Ordos(Hetao)1874-1911, p 372。
    313 闵玉清传》,第93页。
    314 《天主教在内蒙古地区传教简史》,第145页。
    315 《闵玉清传》,第97-98页。
    316 参见张水江著《论清代的藩部与行省》,《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1年第2期。
    317 朱启钤著《东三省蒙务公牍汇编》卷5附片《前给事中左绍佐奏两北边备重要拟请设立行省折》,转引自闫天灵著《汉族移民与近代内蒙古社会变迁研究》,民族研究出版社2004年版,192页。
    318 光绪三十四年四月十六日 达拉特旗以土地抵赔款合同 该合同载于南京史料整理处编《天主教堂霸占民田》,《》第32号,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202页。
    319 《绥远通志稿》(稿本),卷81天主教及耶稣教篇。
    320 《中外旧约章汇编》(第一册),第227页。
    321 光绪十七年正月二十二日 察哈尔都统奎斌等奏报查明正黄旗民教私垦牧地—案情形片《清末教案》第2册,第477页,档案号934。
    322 光绪二十二年三月二十八日 恭亲王奕訢等奏覆御史陈其璋所奏教案章程应毋庸议摺 《清末教案》第2册,第641页,档案号1071。
    323 《绥远通志稿》(稿本),卷83教案。
    324 同治十一年五月十八日 总署收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文《教务教案档》第3辑,第258页,档案号248。
    325 同治十二年九月十五日 总署收法国公使热福理照会 《教务教案档》第3辑,第463页,档案号395。
    326 1897年12月17日法国驻北京临时代办吕班致外交部长阿诺托《清末教案》第4册,第7页,第55号。
    327 光绪二十九年三月五日 吴廷斌为抄送议结教案合同事致外务部文 附件六 山西省口外六厅教案善后合同 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义和团档案史料续编》第1715页,档案号1302,中华书局1959年版
    328 例如在光绪晚年,大地商崔维贤为对抗督办垦务大臣贻谷在察哈尔推行的放垦,竟然加入教会以寻求保护。他还通过比国翻译林阿德向清政府递交禀呈。见光绪二十九年闰五月十三日察哈尔都统李顺等为查得崔维贤呈控西羊群荒地为垦务委员得贿强占案实情事咨覆外务部文《清末教案》第3册,第635页,档案号1769。
    329 《宁夏纪要》,1947年铅印本,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西北卷),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年,第245-246页。
    330 Han-Mongol encounters and Missionary endeavors A history of Scheut in Ordos(Hetao)1874-1911, p 367。又,也可参见《向中国传教的比利时》第208页的叙述:“传教士们抱怨他们没有什么工作可做,因为他们必须留在教友一贫如洗的小传教站,这些教友只想租一小块地向已。所以只有那些没有饭吃的人才肯领洗进教,有钱人多不愿奉教。传教士们觉得自己犹如田地农作物的管理人,跟精神领袖风马牛不相及。”
    331 Han-Mongol encounters and Missionary endeavors A history of Scheut in Ordos(Hetao)1874-1911, p 359。
    332 《闵玉清传》,第97页。
    333 Han-Mongol encounters and Missionary endeavors A history of Scheut in Ordos(Hetao)1874-1911, p 374。
    334 Sara Lieves, The spread of the CICM Mission in the Apostolic Vicariate of central Mongolia (1865-1911) A general overview , p.309.
    335 《西湾子圣教源流》第59-61页。Han-Mongol encounters and Missionary endeavors A history of Scheut in Ordos(Hetao)1874-1911, p 252。
    336 Sara Lieves, The spread of the CICM Mission in the Apostolic Vicariate of central Mongolia (1865-1911) A general overview , p.311.
    337 《边疆公爵公教社会事业》,第14页。
    338 《西湾子圣教源流》第61-62页。
    339 光绪二十四年五月八日 总署收山西巡抚胡聘之文《教务教案档》第6辑,第712页,档案号590。
    340 《边疆公教社会事业》,第40页。
    341 Sara Lieves, The spread of the CICM Mission in the Apostolic Vicariate of central Mongolia (1865-1911) A general overview , p.315.
    342 《天主教在内蒙西南地区》,第57-58页。
    343 光绪二十二年正月二十二日 护理陕西巡抚张文《教务教案档》第6辑,第1181页。
    344 光绪二十七年八月初十日 绥远将军信恪为照抄鄂托克等旗办结教案摺单等事咨军机处文 附件二 赔款数目清摺《清末教案》第3册,第107页,档案号1423。
    345 赵钟贤著《磴口地区天主教堂分布状况及设施》,磴口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磴口县文史资料辑》第6辑,1989年,第52-55页。
    346 《天主教绥远教区传教简史》(稿本),“萨县二十四顷地传教简史篇”。
    347 《向中国传教的比利时》,第147-148页。
    348 一说建于1883年。见《昭乌达风情》,第269页。
    349 苦柳图教章建于1880年,为哥特式建筑,总占地约15亩,共有房屋80多间。由大堂、神父住屋、男学院、女婴院、仓库等组成。苦柳图教堂至今犹存,是赤峰地区建成最早、保存最完整的教堂之一。见《昭乌达风情》,第269-270页。
    350 《向中国传教的比利时》,第165-166页。
    351 《向中国传教的比利时》,第168页称,1877年时负责在下庙儿沟传教的神父足杨广道(Jansen Andries),并称杨广道神父于1879年10月13日患病去世。但据贝文典神父整理的《圣母圣心会塞外传教来华神父名册》记载,1879年10月14日在下庙儿沟去世的传教士为宋德满(Janssen van Son Hendrik),而杨广道神父死于1913年。显然《向中国传教的比利时》的作者是把宋德满(Janssen van Son Hendrik)和杨广道(Jansen Andries)弄混了,应以宋德满为是。
    352 《向中国传教的比利时》,第166-168页。
    353 朝阳市史志办公室编《朝阳市志》,第21编第3章社会宗教,第502-505页,沈阳出版社2004年版。
    354 参见(法)卫青心著,黄庆华译《法国对华传教政策》(下),第7章注释256,第682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355 《传信年鉴》来自教廷的传教士梅纳尔致外方传教会神学院阿尔布朗书简的摘录 转引自《清末教案》第4册,第73-94页;参见咸丰七年十二月初十日 热河都统英隆等奏为遵旨查明法教士在朝阳建堂传教一案情形摺《清末教案》第1册,第171页,档案号139。
    356 《朝阳县志》,卷8“寺观”。
    357 《向中国传教的比利时》,第168页。
    358 《向中国传教的比利时》,第168-169页。
    359 《向中国传教的比利时》,第189-191页。
    360 包成福著《民主村天主教堂》,阜新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阜新文史资料》第2辑,1987年,第261页。
    361 光绪十七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李鸿章奏明朝阳等县失事各员据实参处折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12辑,第341页,中华书局1987年版。光绪十九年五月二十六日 总署收热河都统李斌文《教务教案档》第5辑,第382页,档案号489。
    362 光绪二十年六月十七日 总署收法国公使施阿兰照会《教务教案档》第5辑,第387贞,档案号493。光绪二十年十月初四日 总署收法国公使施阿兰照会《教务教案档》第5辑,第399页,档案号509。
    363 光绪二十年十月初九日 总署给法国公使施阿兰照会《教务教案档》第5辑,第400页,档案号510。
    364 《朝阳县志》,卷33纪事。
    365 Gorissen The most unfruiful Mission in the world CICM father Frans and Jozef Hooges in Xinjiang 1895-1922, p p 329-330.
    366 《向中国传教的比利时》,第192-194页。《边疆公教社会事业》,第59页。
    367 七苏木红今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前旗境内。
    368 光绪二十二年二月十一日 总团收察哈尔都统德铭等文 附二、察哈尔总管等会详都统等文《教务教案档》第6辑,第505页,档案号477。
    369 《向中国传教的比利时》,第209页。
    370 光绪二十二年二月十一日 总署收察哈尔都统德铭等文 附二、察哈尔总管等会详都统等文 教民张文焕供词《教务教案档》第6辑,第511页,档案号477。
    371 光绪二十二年二月十一日 总署收察哈尔都统德铭等文 附二、察哈尔总管等会详都统等文 韩大成供词《教务教案档》第6辑,第512-513页,档案号477。
    372 光绪二十二年二月十一日总署收察哈尔都统德铭等文 附二、察哈尔总管等会详都统等文 昂晦供词《教务教案档》第6辑,第513-514页,档案号477。
    373 据昂晦供词制做。
    374 原文如此,似应为参领巴图德勒格尔,在蒙古兵丁到花桃勒盖驱赶教民前后,他正署理正黄旗总管一职。见光绪二十二年二月十一日 总署收察哈尔都统德铭等文 附二、察哈尔总管等会详都统等文 《教务教案档》第6辑,第509页,档案号477。
    375 光绪二十二年二月十一日 总署收察哈尔都统德铭等文 附二、察哈尔总管等会详都统等文 达尔玛济尔弟供词《教务教案档》第6辑,第512页,档案0477。
    376 光绪二十二年二月十一日 总署收察哈尔都统德铭等文 附二、察哈尔总管等会详都统等文《教务教案档》第6辑,第516-517页,档案号477。
    377 光绪十七年五月十六日 总署收察哈尔都统李斌文《教务教案档》第5辑,第638页,档案号860。
    378 《历史研究》1960年第6期。
    379 此类著作有赵坤生著《近代外国天主教会在内蒙古侵占土地情况及其影响》,《内蒙古社会科学》1985年第3期。张力、刘鉴唐著《中国教案史》,第360-361页,四川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蔡志纯等编著《中因少数民族革命史(1840—1949)》,第20页,广西民族出版社2000版。《蒙古民族通史》(第5卷),第170页。
    380 光绪二十一年十二月十八日 总署收法国公使施阿兰函《教务教案档》第5辑,第662页,档案号880。
    381 光绪二十二年正月初六日 总署行山西巡抚文(同日行察哈尔都统)《教务教案档》第6辑,第503页,档案号474。
    382 光绪二十二年二月十七日 总署收察哈尔都统义《教务教案档》第6辑,第518负,档案号478。
    383 光绪二十年二月二十二日 总署行察哈尔都统义《教务教案档》第6辑,第531页,档案号479。
    384 光绪二十二年五月初二日 总署收察哈尔都统文 附韩大成等甘结《教务教案档》第6辑,第539页,档案号482。
    385 光绪二十二年五月初十日 总署行察哈尔都统文《教务教案档》第6辑,第547页,档案号485。
    386 光绪二十二年五月初二日 总署收法国公使施阿兰函 《教务教案档》第6辑,第543页,档案号483。
    387 光绪二十二年五月初日 总署给法国公使施阿兰照会《教务教案档》第6辑,第549页,档案号486。
    388 光绪二十二年六月初一日 总署收山西巡抚胡聘之文《教务教案档》第6辑,第557页,档案号490。
    389 光绪二十二年六月二十九日 总署收法国公使施阿兰照会 附法教士致法使禀《教务教案档》第6辑,第564页,档案号492。又,刘拯灵禀稿中的“安徽”即“昂晦”,“花尔桃尔盖”即“花桃勒盖”。
    390 光绪二十二年七月初八日 总署行察哈尔都统文(同日行山西巡抚) 《教务教案档》第6辑,第566页,档案号493。
    391 光绪二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总署收山西巡抚文《教务教案档》第6辑,第573页,档案号499。
    392 光绪二在三年三月十四日 总署收察哈尔都统祥麟文 附法教士禀《教务教案档》第6辑,第582-583页,档案号502。
    393 光绪二十三年三月十五日 署收法国公使施阿兰照会《教务教案档》第6辑,第584页,档案号503。
    394 光绪二十三年三月.二十一日 总署行察哈尔都统文(同日行山西巡抚) 《教务教案档》第6辑,第587页,档案号507。
    395 光绪二十三年九月十三日 总署收山西巡抚胡聘之文 杨世旺供词《教务教案档》第6辑,第632页,档案号532。
    396 光绪二十三年九月十三日 总署收山西 抚胡聘之文 乌尔图纳逊等人供词《教务教案档》第6辑,第632页,档案号532。又“奇伦温果察”即“其伦温古茶”。
    397 光绪二十三年九月十三日 总署收山西巡抚胡聘之文 杨世旺供词《教务教案档》第6辑,第632页,档案号532。
    398 光绪二十三年九月十三日 总署收山西巡抚胡聘之文 乌尔图纳逊等人供词《教务教案档》第6辑,第632-633页,档案号532。
    399 光绪二十三年九月十三日 总署收山西巡抚胡聘之文 杨世旺供词《教务教案档》第6辑,第632页,档案号532。
    400 光绪二十三年九月十三日 总署收山西巡抚胡聘之文 乌尔图纳逊等人供词 《教务教案档》第6辑,第632-633贝,档案号532。
    401 光绪二十三年九月十三日 总署收山西巡抚胡聘之文 乌尔图纳逊等人供词 《教务教案档》第6辑,第632-633负,档案号532。
    402 光绪二十三年七月六日 总署收察哈尔都统祥麟文 附法教士禀《教务教案档》第6辑,第622戊,档案号523。
    403 光绪二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 总署收法国署公使吕班函《教务教案档》第6辑,第648页,档案号542。
    404 光绪二十三1二刀十三日 左都御史裕德等奏报直隶文生控告教士联结官府霸夺民地摺 《清末教案》第2册,第704页,档案号1122。
    405 光绪二十三年十一月十五月 总署收军机处交出裕德等抄摺 附孟仕仁呈《教务教案档》第6辑,第642-643页,档案号539。
    406 光绪二十三年十一月十五l I总署收军机处交出裕德等抄摺 附孟仕仁呈 《教务教案档》第6辑,第644-645贝,档案号539。
    407 光绪二十三十一月十五日 总署收军机处交出裕德等抄摺 附孟仕仁呈《教务教案档》第6辑,第645贝,档案号539。
    408 光绪二十三年七月六日 总署收察哈尔都统祥麟文 附法教士禀《教务教案档》第6辑,第622页,档案号 523。又,“芦草卜子”即日后的集宁教区主教府所在地——攻瑰营子的前身。参见赵琛著《玫瑰营天 主教》,乌盟政协编《乌兰察布盟文史资料》第2辑,第249页。
    409 光绪二十三年十二月十一日 总署收法国署公使吕班函《教务教案档》第6辑,第649页,档案号543。
    410 光绪二十四年二月初十日 总署收法国署公使吕班照会《教务教案档》第6辑,第662页,档案号 555。
    411 光绪二十三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总署行察哈尔都统文(同日行山西巡抚) 《教务教案档》第6辑,第646页,档案号540。
    412 光绪二十四年三月初二日 总署收山西巡抚胡聘之文《教务教案档》第6辑,第668页,档案号564。
    413 光绪二十四年五月初三日 总署收北洋大臣王文韶文 孟仕仁供词《教务教案档》第6辑,第705页,档案号588。
    414 光绪二十四年五月初三日 署若收北洋大臣王文韶文 杨世旺供词《教务教案档》第6辑,第706页档案号588。
    415 光绪二十四年五月初三日 总署收北洋大臣王文韶文 金莫特多尔济供词《教务教案档》第6辑,第705页,档案号588。
    416 “察拉温格其”即“其伦温古茶”。
    417 光绪二十四年闰三月初七日 总署收察哈尔都统祥麟文 乔旺等禀《教务教案档》第6辑,第87页,档案号121。
    418 光绪二十四年闰三月二十一日 总署行山西巡抚文《教务教案档》第6辑,第693页,档案号580。
    419 光绪二十四年闰三月二十五日 总署收察哈尔都统祥麟文 法教士函 《教务教案档》第6辑,第694页,档案号581。
    420 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二十日 总署收山西巡抚胡聘之文 照录钞禀 《教务教案档》第6辑,第699页,档案号585。
    421 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二十四日 总署收察哈尔都统祥麟文《教务教案档》第6辑,第703页,档案号587。
    422 光绪二十四年五月初四日 总署收察哈尔都统祥麟文 法教士函《教务教案档》第6辑,第709页,档案号589。
    423 光绪二十四年六月十五日 总署收察哈尔都统祥麟文 法教士函《教务教案档》第6辑,第723页,档案号592。
    424 参见邢亦尘著《清末察哈尔垦务探述》,刘海源主编《内蒙古垦务研究》(第1辑),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79-192页。丰宁荒务局实际上是清政府为与蒙古官兵争夺土地租、放利益而设立的机构。
    425 光绪二十四年六月十五日 总署收察哈尔都统祥麟文 法教士函《教务教案档》第6辑,第723页,档案号592。
    426 可参见《蒙古及蒙古人》(第2卷),第55-56页的描述:“他们摸清当地蒙古人牧场的情况,选中一片合适的土地之后,就提出申请,说是某某官员因想致力于某某地方的开发,使政府能从如今这片荒地上得到地租,特此请求将某某地段若干亩从蒙古人游牧区的管辖范围内划分出来。申请者愿为每亩地付出若干代价,此外每年还为每亩地缴纳地租若干。申请提出之后,通常是一级级地呈报上去,直到北京。为使这项申请在每级政府机关都能通过,提出申请的官员必须使用种种手段。倘能结果能如愿以偿,这一地段被允许划分出来,那么这个官员就成了这一地段的“黍人”。他首先是向公家付出分得此地段应付的钱,然后把得到的地段分成三四亩大小的地块,并在全县或全州内召租。来承租的都是些小农户,按照黍人的规定,他们为取得十地耕种权,应付出一笔钱;然后,每年还必须向他缴地租。”
    427 见孟仕仁在京控呈文内容:“窃缘山西丰宁二厅边外垦熟官荒万顷,或买之商人,或佃之蒙古,未有凭虚而得者。但有司利归中饱,不与查办,升科垦航者多受侵扰,或教民势霸,或官吏夺佃另卖,民不聊生。”
    428 光绪二十四年三月初三日 总署收山西巡抚胡聘之文《教务教案档》第6辑,第668页,档案号564。
    429 梁建章纂《察哈尔通志》,1935年铅印本,户籍编之五,康保县乡贤。关于孟仕仁到七苏木的活动时间,《察哈尔通志》和《教务教案档》不同,比较而言,《教务教案档》要更准确一些。但《察哈尔通志》却为我们全面认识地商的历史形象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430 宋国强著《断清祚于斯时 拯黎庶于水火》,《锦州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第2期。
    431 佐藤公彦著 白子明、周泮池译《1891年热河会丹道起义》,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第11辑,第124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
    432 《徐愚斋自叙年谱》,第126页。光绪十八年正月二十一日李鸿章等奏口外滋事教首杨悦备等业经审明惩办折(杨悦春供词)《清代档案史料从编》第12辑,第345页。
    433 光绪十八年十二月初三日 裕禄等奏拿获潜谋滋事并曾协帮朝阳教徒之沈国永等折(沈国永供词) 《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12辑,第379页。
    434 光绪九年七月十三日 在理教请免查办折《李鸿章全集》第3册,第1817页,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并参考濮文起著《羊宰论》(《世界宗教研究》2001第1期)。
    435 《徐愚斋自叙年谱》,第126页。
    436 《朝阳县志》,卷33“纪事”。
    437 《徐愚斋自叙年谱》,第127页。
    438 光绪十七年十一月十五日 安定等奏官军在黑城子大幛子等处剿捕获胜折(潘岳林供词) 《清代档案史料从编》第12辑,第291页。
    439 光绪十七年十二月初二日 安定等奏查讯齐保山等教首片(齐保山供词)《清代档案史料从编》第12辑,第322页。
    440 光绪十九年七月十三日 沙克都林扎布奏扶审朝阳教首焦志并为出力员弁请奖折(焦志供词) 《清代档案史料从编》第12辑,第394页。
    441 光绪二十三年三月十三日 延茂奏获审朝阳案内逃逸教徒郭广海郭柏令折(郭广海供词) 《清代档案史料从编》第12辑,第402页。
    442 光绪十七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李鸿章奏查明朝阳等县史事各员据实参处折《清代档案史料从编》第12辑,第341页。光绪十七年十二月初二日 叶志超奏官军擒获教首杨悦春折《清代档案史料从编》第12辑,第316页。
    443 《徐愚斋自叙年谱》,第126页。
    444 光绪十九年三月二十八日 李鸿章奏查王府庄头无谋逆之事并获在逃教徒折《清代档案史料从编》第12辑,第385页。光绪十八年正月二十一日 李鸿章等奏口外滋事教首杨悦春等业经审明惩办折(杨悦春供词)《清代档案史料从编》第12辑,第345页。
    445 《朝阳县志》,卷33“纪事”。
    446 《徐愚斋自叙年谱》,第126页。
    447 《徐愚斋自叙年谱》,第127页。
    448 汪国钧著.马希、徐世明校注《蒙古纪闻》(十)“光绪十七年红巾贼之变”,第127页,《赤峰市文史资料选辑》第7辑,赤峰市政协编。
    449 光绪十八年正月二十一日 李鸿章等奏口外滋事教首杨悦春等业经审明惩办折(杨悦春供词) 《清代档案史料从编》第12辑,第345页。
    450 《制阳县志》,卷33“纪事”。
    451 光绪十七年十一月初十日 安定等奏击散图谋奉省北路之朝阳教徒暨援剿各队接仗折《清代档案史料从编》第12辑,第277页。
    452 《蒙古纪闻》(十)“光绪十七年红巾贼之变”,第128页。
    453 《蒙古纪闻》(十)“光绪十七年红巾贼之变”,第126页。
    454 光绪十七年十二月初二日 叶志超代奏敖汉等旗扰害已极并与教徒接仗情形折《清代档案史料从编》第12辑,第311页。
    455 光绪十七年十一月初十日 裕禄奏东土默特旗遭教徒巨扰并请安抚体恤片《清代档案史料从编》第12辑,第279页
    456 光绪十七年十二月十八日 裕禄代敖放汉奈曼被难残重恳恩赈恤片 《清代档案史料从编》第12辑,第338页。
    457 《蒙古纪闻》(十)“光绪十七年红巾贼之变”,第129页。
    458 《蒙古纪闻》(十)“光绪十七年红巾贼之变”,第134页。
    459 《徐愚斋自叙年谱》,第123负。
    460 《蒙古纪闻》(十)“光绪十七年红巾贼之变”,第129页。
    461 光绪十七年十一月初四日 叶志超奏进剿五官营子等处教徒屡获胜仗折《清代档案史料从编》第12辑,第261页。
    462 光绪十七年十一月二十日 叶志超奏攻下长皋并迎击赴援教徒折《清代档案史料从编》第12辑,第297页。
    463 光绪十七年十二月初三日 叶志超奏官车剿办获胜留兵弹压抚绥折《清代档案史料从编》第12辑,第323页。
    464 如以奉天军队为例,总共只有16名官兵阵亡。见光绪十八年三门二十日安定等奏遵保援剿朝阳教徒出力之奉天员弁折(附单一) 《清代档案史料从编》第12辑,第361页。也可参见1892年1月5日 田贝至布莱恩函第1453号《清末教案》第5册,第312页。
    465 光绪十八年十一月十二日奎斌奏请奖协剿教徒出力之各旗蒙员折《清代档案史料从编》第12辑,第376页。
    466 光绪十八年三门二十日 安定等奏遵保援剿朝阳教徒出力之奉天员弁折《清代档案史料从编》第12辑,第359页。
    467 光绪十九年八月二十九日 庆裕奏戴小尔氏捐资助饷请予褒奖片 《清代档案史料从编》第12辑,第338页。
    468 《朝阳县志》,卷33“纪事”。
    469 《蒙古纪闻》(十)“光绪十七年红巾贼之变”,第132-133页。
    470 《蒙古纪闻》(十)“光绪十七年红巾贼之变”,第135页。
    471 《蒙古纪闻》(十)“光绪十七年红巾贼之变”,第133页。
    472 《蒙古纪闻》(十)“光绪十七年红巾贼之变”,第135页。
    473 《清实录》卷304,第9-10页,光绪十七年十一月乙酉 转引自《清季蒙古实录》(下),第226页。
    474 光绪十七年十二月初九日 奎斌奏陈热河致乱根由择要先筹办理折《清代档案史料从编》第12辑,第328页。
    475 光绪十八年三月十八日 李鸿章奏叶志超捐银助埋热河积尸请从优议叙片《清代档案史料从编》第12辑,第358页。
    476 《蒙古纪闻》(十)“光绪十七年红巾贼之变”,第137页。
    477 刘斌背负旗子的来由是这样:喀拉沁右旗郡王旺都特那木济勒家世代信奉一神。该神所附体的喇嘛经常手持一旗,该旗“长八八余,朱漆木柄,旗顶三股铁叉,涂以黑漆;叉之尖顶,嵌以火焰,形以金漆之顶,下垂红丝长缨,周裹金匝,下为五彩锦缎、蟒缎飘带,尖旗。”在喀拉沁右旗蒙古兵出征金丹道时,该喇嘛将旗授予蒙兵首领达章京,并称背负该旗子,将获得神的保佑,“遇敌无伤”。后达章京以该旗子太重,交给刘斌背负。见到的汉族人都颇感惊奇。见《蒙古纪闻》(十)“光绪十七年红巾贼之变”,第137-138页。
    478 光绪十七年十二月初二日 叶志超奏官军擒获教首杨悦春折《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12辑,第316页。
    479 光绪十八年十二月初七日 李鸿章等奏请报销热河赈务所用部帑拨银折《清代档案史料从编》第12辑,第382页。
    480 《蒙古纪闻》(十)“光绪十七年红巾贼之变”,第138-139页。也可参见徐润在光绪十八年到热河赈济难民时的所见所闻,见《徐愚斋自叙年谱》,第125-135页。
    481 王玉海著《清代内蒙古东部农业发展过程中的蒙汉民族矛盾》,《内蒙古大学学报》第31卷第4期,1999年7月。
    482 如喀拉沁右旗郡王旺都特那木济勒对待在王府当差的蒙古人极为暴虐,有被刺瞎双眼者,有被用香火烧死者,有被拷打致死者,但这些蒙古人都“以当差为天生义务,命中造定,以王爷为福高命大,神圣不可侵犯故。但得不死,虽赴汤蹈火,皮肉尽脱,所不敢群也。更有年迈之人,互相戒曰:前生报应此生受,此生苦难来生荣,一切烦恼皆由生前造定,有何言哉等语。苟虐至于极处,不过悲凄而己,惟心中敢怒不敢言也。”见《蒙古纪闻》(一)“喀拉沁王旗待遇从前蒙古之习惯”,第10-13页。
    483 《蒙古纪闻》(十)“光绪十七年红巾贼之变”,第124-125页。
    484 《内蒙古纪要》(民国五年铅印本)称:“惟其衣服,一经新着,沈濯、修缮均不经意,至污垢褴褛不堪时,始弃而新制。或食后指污,或食器之秽,无不拂之以袖或衣服之一端,加以日饲家畜,跨马走沙漠中无间于风雨,农服之难以保存清洁,非偶然也。”丁世良 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第731页,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年版。
    485 《蒙古纪闻》,“蒙古口碑传说占知先兆”篇,第79-80页
    486 《鞑靼西藏旅行记》,第65页。
    487 《鞑靼西藏旅行记》,第20页。
    488 关于蒙古人游牧民族特质可参见近代卓索图盟蒙古人罗布桑却丹的描述:“蒙古人的生活之所以如此凑合着过,是因为经营牧业。因经营畜牧业的人一般都是随着天时四季放牧,没有太累的活儿,牛羊群随便流动,又走不太远,日落时牛羊各回自己的住地,而马群要过十几天后,才由牧民互相打听马群去的方向,去把马群找回来。这样自在的生活着的人,怎能知道做买卖的道理。在放牧生活中,认为野兽乃胎生之物,只有畜群是可用之物,畜群的繁殖也不是很费力的,买东西时只要有可心的商品,多花几头牛羊也不可惜。因此,汉商们说蒙古人有福、福大,蒙古人听了这种讥讽的话,还信以为真而得以。把土地和牲畜看得很轻,以有福为傲,花掉财产不心痛,向往得到爵位和幸福。其根源就在于此。”罗布桑却丹著、赵景阳译《蒙 古风俗鉴》,第115页,辽宁民族出版社,1988年版。
    489 王树柳修《奉天通志》,卷115实业,民国二十三年铅印本。又,奉天紧邻卓、昭二盟。
    490 光绪二十八年十二月十八日 整顿卓索图昭乌达二盟旗务片《锡良遗稿(奏稿)》(第一册)第281页,档案号278,中华书局1959年版。
    491 《鞑靼西藏旅行记》,第20贞。关于汉族人的形象,也可参见《奉天通志》,卷115实业的描述:“蒙人不知懋迁,器用布帛皆内地小贩转运向来。其初至也,以车载杂货,周游蒙境,蒙人谓之货郎。岁一再至,交易有无,伺其习尚好恶,应迎机而钓饵之。以布易牛,其利最巨,每一匹约值银一两二钱,易犊一头,初将不去,仍留原主牧养,比三四年,牛已壮大,然后驱入内地,可售银四五十两。汉民往来既久,渐与蒙人稔习,乃乞隙地支窝棚,久而不去,并赊了货物,权子母,或虑王公驱逐,则纳例款,以求容。”
    492 《朝阳县志》,卷26“种族”。
    493 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第4册,第3100页,中华书局1958年版。
    494 《徐愚斋自叙年谱》,第142页。
    495 光绪十七年十一月初六日 恩溥奏承德知府启绍横征暴敛讳灾激变拟请查办折《清代档案史料从编》第12辑,第269页。
    496 《朝阳县非难》,卷33“纪事”。
    497 光绪十七年十一月初六日 恩溥奏乐德知府启绍横征暴敛讳灾激变拟请查办折《清代档案史料从编》第12辑,第269页。
    498 《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篇卷9“热河”,第2页。
    499 第一历史档案馆在编辑“朝阳金丹道教起义史料”时的“编者按”,《清代档案史料从编》第12辑,第235页。
    500 光绪十七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李鸿章奏明朝阳等县失事各员据实参处折《清代档案史料从编》第12辑,第341页。光绪十几年五月二十六日 总署收热河都统奎斌文《教务教案档》第5辑,第382页,档案号489。
    501 《向中国传教的比利时》,第192页。
    502 光绪十七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李鸿章奏明朝阳I等县失事各员据实参处折《清代档案史料从编》第12辑,第341页。
    503 1892年2月1日 田贝至布莱恩函第1470号附件《字林西报》刊载“蒙古叛乱”《清末教案》第5册,第315-316页。又,“胡允”似为“徐荣”的误译。
    504 如宋国强著《断清祚于斯时 拯黎庶于水火》,《锦州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第2期。
    505 光绪二十三年四月初九日 总署收山西巡抚胡聘之文《教务教案档》第6辑,第595页,档案号510。
    506 光绪二十三年六月初七日 总署收法国公使施阿兰函《教务教案档》第6辑,第609页,档案号614。光绪二十三年九月初十日 总署收法国署公使吕班函《教务教案档》第6辑,第630页,档案号531。
    507 光绪二十三年八月十七日 总署收法国署公使吕班函《教务教案档》第6辑,第625页,档案号527。
    508 光绪二十三年九月十八日 总署行绥远城将军永德文(同日行山西巡抚)《教务教案档》第6辑,第638页,档案号535。
    509 光绪二十三年十二月十八日 总署收山西巡抚胡聘之文《教务教案档》第6辑,第653页,档案号548。
    510 光绪二十四年二月十一日 总署收法国岩公使吕班照会《教务教案档》第6辑,第662页,档案号556。
    511 光绪二十四年十一月十一日 总署收绥远城将永德文《教务教案档》第6辑,第735页,档案号600。
    512 从韩振中所著《近代包头天主教》(包头市地方志史编修办公室、包头市档案馆编《包头史料荟要》第4 辑,1984年)所引用的史料看,民教双方都使用了暴力。
    513 参见《近代绥远地区的社会变迁》,第38-40页。
    514 古伟瀛著《怀仁秉德》(该文收入古伟瀛主编《塞外传教史》,(台北)光启出版社2002年版),第313页称,温(文)神父即文士j惠(Lievens Alfons)。
    515 光绪二十三年四月初九日 总署收山西巡抚胡聘之文《教务教案档》第6辑,第589页,档案号509。
    516 光绪二十三年四月初九日 总署收山西巡抚胡聘之文《教务教案档》第6辑,第534页,档案号481。
    517 光绪二十三年四月初九日 总署收山西巡抚胡聘之文《教务教案档》第6辑,第589页,档案号509。
    518 光绪二十三年三月十二日 总署收法国公使施阿兰照会《教务教案档》第6辑,第577页,档案号501。
    519 光绪二十三年三月十九日 总署行绥远城将军永德文《教务教案档》第6辑,第585页,档案号505。
    520 光绪二十三年十二月初四日 总署行山西巡抚胡聘之文《教务教案档》第6辑,第647页,档案号541。
    521 光绪二十四年二月十一日 总署收法国署公使吕班照会《教务教案档》第6辑,第662页,档案号556。
    522 光绪二十四年二月十七日 总署行绥远城将军永德文(同日行山西巡抚)《教务教案档》第6辑,第663页,档案号558。
    533 光绪二十四年六月二十七日 总署收山西巡抚胡聘之文《教务教案档》第6辑,第726页,档案号593。
    524 《绥远通志稿》(稿本),卷83教案篇。牛敬忠在其《近代绥远地区的民教冲突》(《内蒙古大学学报》第33卷第4期)一文中也持相同的观点。
    525 光绪二十六年七月十二日 山西巡抚毓贤摺《义和团档案史料》,第437页。光绪二十八年十月初六日 护理山西巡抚赵尔巽为托克托厅教案及录呈交城等处教案清摺事咨呈外务部文《清末教案》第3册,第515页,档案号1680。
    526 韩振中著《近代包头天主教》,包头市地方志史编修办公室、包头市档案馆编《包头史料荟要》第4辑,1984年。土默特右旗地方志办公室编《土默特右旗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4编人物,第1116-1117页。
    527 《清史研究》2001年第6期。
    528 这两名传教士究竟是谁,谭永亮并未交代。据《土默特右旗志》,第24编人物,第1117页,这两名传教士是贾名远(Stragier Ivo)和吴兴国(De Wolf Juul)。
    529 505页
    530 王守礼著,高培贤译《闵玉清传》,第100页,内蒙民委油印本,藏内蒙古图书馆。
    531 光绪二十五年二月初二日 总署收绥远城将军永德文《教务教案档》第6辑,第737页,档案号601。
    532 光绪二十八年十月十四日 陕西巡抚升允奏报筹办小石砭蒙洋争地案情形摺《清末教案》第3册,第521页,档案号1682。
    533 光绪十一年十月十三日 总署收热河都统谦禧文《教务教案档》第4辑,第243页,档案号232。
    534 光绪十一年七月二十六日 总署收法国公使巴特纳函 《教务教案档》第4辑,第239负,档案号224。
    535 光绪十一年十月十三日 总署收热河都统谦禧文《教务教案档》第4辑,第243页,档案号232。
    536 可参见《蒙古及蒙古人》(第2卷),276-279页对滦平县的描述。
    537 《樊困樑等函椟》之“樊固樑致热河道函”,第6页,《近代史资料》第32号,中华书局1964年版。又,老虎沟教堂传教士通过樊国樑向清政府传递信息是因为滦平县距离北京较近,距主教府松树嘴子较远,信息传递远不如通过樊国樑方便。
    538 光绪二十四年九月初一日 总署收法国公使毕盛函 《教务教案档》第6辑,第104页,档案号133。
    539 光绪二十四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总署收热河都统色楞额文《教务教案档》第6辑,第105页,档案号135。
    540 光绪二十四年十二月十六日 总署收法国公使毕盛函《教务教案档》第6辑,第109页,档案号138。
    541 光绪二十五年三月初八日 总署收热河都统色楞额文《教务教案档》第6辑,第111页,档案号140。
    542 同治十年二月二十二日 总署收山西巡抚何璟函 《教务教案档》第3辑,第410页,档案号362。
    543 《拳匪祸教记》)(增补本),第307页。
    544 光绪十一年十月十三日 总署收热河都统谦禧文 附翁牛特王旗梅伦萨炳阿章京晓尔甘结《教务教案档》第4辑,第243页,档案号232。
    545 《拳匪祸教记》第307页、309页。
    546 此为著名蒙古史专家、日本学者田山茂的论断。见《清代蒙古社会制度》,第222页。
    547 如段振举等教民与承启家人卢太等订立的23张土地约据,虽有四至,但都没有写明土地亩数。见同治元年间八月八日 总署收哥士耆函 附山西教民认种地段清单《教务教案档》第1辑,第700页,档案号770。三一教堂起初在其伦温古茶购买的土地连四至都不很清楚,只是笼统的说十里长十里宽。
    548 见光绪二十年四月二十四日 总署收察哈尔都统祥麟等文《教务教案档》第6辑,第703页,档案号587。
    549 光绪二十四年闰三月初七日 总署收察哈尔都统祥麟等文《教务教案档》第6辑,第87页,档案号121。
    550 如在丰镇厅段振举地亩案中,德玉明神父骑马带枪到地里驱赶四村村民,高呼“奉教者出租种地,不奉者不能耕地”,并且与村民吕明撕打在一起,直到把四村村民从他们的家园彻底赶走为止。
    551 口北道李斌语,见同治十一年四月二十四日 总署收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文《教务教案档》第3辑,第253页,档案号246。
    552 《绥远通志稿》(稿本),卷81天主教及耶稣教篇。
    553 孙质中著《天主教在包头地区传教始末》,《包头宗教史料》,第192页,包头市民委编。
    554 同治十二年九月二十三日 总署收山西巡抚鲍源深文《教务教案档》第3辑,页464,档案号396。
    555 光绪二十五年二月初日 总署收绥远城将军永德文《教务教案档》第6辑,第737页,档案号601。
    556 如在七苏木购地案中,大片牧地被圈入教会地界内,给附近五苏木牧民的放牧带来很大不便,他们多次要求教会从所占土地退出。见光绪二十四年六月十五日 总署收察哈尔都统祥麟文《教务教案档》1第6辑,第723页,档案号592。
    557 《拳匪祸教记》(增补本),第304页。
    558 《天主教在包头地区传教始末》,《包头宗教史料》,第193页。
    559 光绪二十八年二月二十一日 绥远将军信恪等为办理蒙旗教案及呈缮清单事咨呈外务部文 附件蒙旗教案 清单《清末教案》第3册,第242页,档案号1498。
    560 光绪三十四年四月十六日 达拉特旗以土地抵赔合同 《近代史资料》第32号,第202页。
    561 光绪二十六年七月十二日 山西巡抚毓贤摺《义和团档案史料》,第437页;并参见傅增湘主编《绥远通志稿》卷83教案篇。《拳匪祸教记》第321-322页。
    562 光绪28年2月19日山西巡抚岑春煊为请将教案善后章程第十一条内容照知各使事咨外务部文 附件 拟 山西教案善后章程粘单《清末教案》第3册,第234页,档案号1495。
    563 吕实强著《中国官绅反教的原因》(1860 1874),第200页.(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66年出版。
    564 《历史研究》2002年第5期。
    565 张维华《王同春生平事迹访问记》(载《禹贡半月刊》第6卷第5期,1936年),转引自《汉族移民与近代内蒙古社会变迁研究》,第196页。
    566 光绪二十九年闰五月十三日 察哈尔都统奎顺等为查得崔维贤呈控西羊群荒地为垦务公司得贿强占案实情事咨覆外务部文《清末教案》第3册,第635页,档案号1769。可参见邢亦尘著《清末察哈尔垦务探述》,刘海源主编《内蒙古垦务研究》(第1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91页。
    567 参见王玉海著《清代内蒙古东部阶级矛盾的多方位考察》,《蒙古学信息》1999年第4期。
    568 《蒙古及蒙古人》(第2卷),第292页。
    569 妙观察斋主人著《塞北漠南汗漫录》(载《地学杂志》第11卷第9-10合期,1921年),转引自《汉族移民与近代内蒙古社会变迁研究》,第219页。
    570 绥远省民众教育馆修纂《绥远省分县调查概要》,萨拉齐县篇,1934年铅印本。
    571 傅增淞著《承德府调查记》(载《地学杂志》第1卷第1期,1910年),转引自《汉族移民与近代内蒙古社会变迁研究》,第219页。
    572 宗智著《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第96页,中华书局2000年版。
    573 光绪二十八年六月十一日 兵部左侍郎贻谷等奏请将口外各旗除划留外尽数及早开放片《清末教案》第3册,第409页,档案号1603。
    574 J.Twdry SJ,Luzhou(Anhui),16 Dec.1898,Letters de Jersey 18.1(Jun.1899).p.30,转引自狄德满《义和团民与天主教徒在华北的武装冲突》,载《历史研究》2002年第5期。。
    575 《闵王清传》,第47页。
    576 《圣母圣心会在华简史》,第288-289页。
    577 Han-Mongol encounters and Missionary endeavors A history of Scheut in Ordos(Hetao)1874-1911, p 567.
    578 桂丰撰《张家口庚子年拳匪日记》,中国史学会主编《义和团》第1册,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27页。
    579 [德]狄德满《义和团民与天主教徒在华北的武装冲突》,载《历史研究》2002年第5期。《拳匪祸教记》,第300页,304页。
    580 《张北县志》卷三建置志城池围堡,223页。
    581 光绪二十六年六月二十四日 察哈尔都统芬车等摺《义和团档案史料》,第352页。
    582 光绪二十六年闰八月十四日总署收直隶宣化知府李肇南禀 附与前任镇台等往返函稿《教务教案档》第7辑,第107页,档案号116。
    583 光绪二十六年七月初四日 察哈尔都统芬车等摺《义和团档案史料》,第407页。
    584 光绪二卜六年六月二十四日 察哈尔都统芬车等摺《义和团档案史料》,第354页。
    585 《张家口庚子年拳匪日记》,第527-528页。
    586 《拳匪祸教记》,第300-301页。
    587 《张家口庚子年拳匪日记》,第528-529页。
    588 [德]狄德满著《义和团民与天主教徒在华北的武装冲突》,《历史研究》2002年第5期。
    589 《绥远通志稿》(稿本),卷83教案篇。
    590 《绥远通志稿》(稿本),卷83教案篇。
    591 《绥远通志稿》(稿本),卷83教案篇。
    592 《天主教绥远教区传教简史》,“萨县苏波罗盖传教简史篇”。
    593 光绪二十六年七月十二日 山西巡抚毓贤摺《义和团档案史料》,第437页。
    594 《天土教绥远教区传教简史》,“西南蒙古传教区教务进展之概况篇”。
    595 《拳匪祸教记》,第330页。
    596 《天主教绥远教区传教简史》,“程奎海子与将军窑子传教简史篇”。
    597 光绪二十六年七月十二日 山西巡抚毓贤摺《义和团档案史料》,第437页。
    598 《天主教绥远教区传教简史》,“萨县二十四顷地传教简史篇”。
    599 《拳匪祸教记》,第322页。
    600 《拳匪祸教记》,第323页。
    601 《拳匪祸教记》,第302页。
    602 《绥远通志稿》(稿本),卷83教案篇。
    603 《天主教绥远教区传教简史》,“西南蒙古传教区教务进展之概况篇”附记轶闻随录。
    604 《天主教绥远教区传教简史》,“西南蒙古传教区教务进展之概况篇”附记轶闻随录。
    605 《绥远通志稿》(稿本),卷83教案篇。参见光绪二十六年七月十二日 山西巡抚毓贤摺《义和团档案史料》,第437页。牛敬忠在其《近代绥远地区的民教冲突》(《内蒙古大学学报》第33卷第4期)一文中也持相同的观点。
    606 《天主教绥远教区传教简史》,“萨县二十四顷地传教简史篇”。
    607 《天主教绥远教区传教简史》,“萨县何家库伦传教简史篇”。
    608 《天主教绥远教区传教简史》,“萨县缸房营子传教简史篇”。
    609 《天主教绥远教区传教简史》,“西南蒙古传教区教务进展之概况篇”。
    610 《天主教绥远教区传教简史》,“萨县二十四顷地传教简史篇”。
    611 《天主教绥远教区传教简史》,“程李海子与将军窑子传教简史篇”。
    612 《天主教绥远教区传教简史》,“萨县任三窑子传教简史篇”。
    613 光绪二十六年七月十二日 山西巡抚毓贤摺《义和团档案史料》,第437页。
    614 王俊神父整理《天主教集宁教区凉城(岱海)传教简史》,未刊本,2003年。
    615 《拳匪祸教记》,第296-300页。
    616 永德等奏请饬下晋抚查明宁远厅官有无贿纵情形片《义和团档案史料续编》,第671页-672页,档案号718。
    617 光绪二十六年闰八月初六日 绥远城将军水德等摺《义和团档案史料》,第659页。
    618 光绪二十六年八月十四日 护山西巡抚李廷萧摺《义和团档案史料》,第563页。
    619 《拳匪祸教记》,第312页。
    620 《绥远通志稿》(稿本),卷83教案篇。
    621 《拳址祸教记》,第301页。
    622 光绪二十六年七月初六日 永德等奏为分队扼要布防并先行借款发饷事摺《义和团档案史料续编》,第659页,档案号750。
    623 《绥远通志稿》(稿本),卷83教案篇。
    624 《绥远通志稿》(稿本),卷81天主教及耶稣教篇。阎毅先修《武川县志略》,第5项社会概况之宗教,1940年铅印本。
    625 光绪二十六年七月十八日 绥远城将军永德等摺《义和团档案史料》,第476页。
    626 光绪二十六年闰八月初六日 绥远城将军永德等摺《义和团档案史料》,第659页-660页。《绥远通志稿》(稿本),卷83教案篇。
    627 《绥远通志稿》(稿本),卷83教案篇。
    628 光绪二十六年七月二十六日 军机处寄绥远城将军永德等上谕《义和团档案史料》,第489页。
    629 光绪二十九年三月五日 吴廷斌为抄送议结教案合同事致外务部文 附件二 山西省美国宣道会教案善后合同 《义和团档案史料续编》,第1721页,档案号1302。也愚辑《庚子教会华人流血史》,近代中国史料从刊三编第18辑,台湾文海出版社印行,第200页。
    630 《拳匪祸教记》,第313-314页。
    631 《拳匪祸教记》,第312-313页。
    632 《拳匪祸教记》,第314-315页。
    633 《绥远通志稿》(稿本),卷83教案篇。
    634 《闵玉清传》,第62页。《拳匪祸教记》,第324页称,意大利神父来自山西,人数是6名。
    635 《天主教在内蒙西南地区》,第70页。
    636 《闵玉清传》,第62-71页。《天主教在内蒙西南地区》,第70-79页。光绪二十七年八月初十日 绥远将军信恪为照抄鄂托克等旗办结教案摺单等事咨军机处文《清末教案》第3册,第105页,档案号1423。又,也有资料称,蒙兵撤围的时间是在闰八月初三,由此围困小桥畔的时间是48天。见光绪二十七年四月初三日 总署收署绥远城将军李顺文《教务教案档》第7辑,第413页,档案号414。
    637 莎茹拉、苏德在《1900年内蒙古西部的蒙旗教案》(《历史档案》2002年第4期)一文中认为,从小淖尔出逃的神父是洋教士。从《拳匪祸教记》第323页、《闵玉清传》第61页的内容看,应为陆殿英。莎茹拉、苏德一文有误。
    638 内蒙古自治区档案馆《准格尔旗札萨克衙门档案》卷82,第168-307页。转引自莎茹拉、苏德在《1900年内蒙古西部的蒙旗教案》(《历史档案》2002年第4期)。从蒙文档案的内容看,扎那噶尔迪似有两面讨好之嫌。从1870年代起,他和传教士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在义和团民围攻二十四顷地教堂时,他曾派人送信给教堂称,“事机己变,危难将临。本王虽欲保护而力不从心,请贵堂自卫可也。但此地必不能保,请贵主教往三道河子为妥。”见《拳匪祸教记》第318页。《闵玉清传》第57的内容也大致相同。
    639 《绥远通志稿》(稿本),卷83教案篇。莎茹拉、苏德在《1900年内蒙古西部的蒙旗教案》(《历史档案》2002年第4期)一文中认为,达拉特蒙兵在乌兰卜尔、扒了补隆等地杀死洋教士5人,教民150多人。这个数据不是很准确。洋教上应为新教牧师,包括家属,共有9人被杀。
    640 《拳匪祸教记》第324页。
    641 《闵玉清传》,第72页。
    642 光绪二十七年五月十八日 总署收陕甘总督崧文 附清摺《教务教案档》第7辑,第1105负,档案号928。也可参见宿心慰著《天主教传入磴口地区述略》,磴口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磴口县文史资料辑》第6辑,1989年,第19-20页的叙述。
    643 光绪二十七年五月十八日 总署收陕甘总督崧文 附清摺《教务教案档》第7辑,第1105页,档案号928。光绪二十七年六月二十日 外务部收陕甘总督崧文《教务教案档》第7辑,第1113页,档案号931。
    644 536《闵玉清传》,第72页的内容也大致相同。
    645 光绪二十八年四月初九日 理藩院为抄送乌兰察布盟呈报庚子全案事咨呈外务部文 附乌兰察布盟长·四子部落郡王勒旺诺尔布呈报绥远城将军文《义和团档案史料续编》,第1417页-1422页,档案号1183。
    646 《拳匪祸教记》第309-310页。
    647 《蒙古纪闻》(十一)“喀喇沁剿灭拳匪纪略”,第160页。
    648 光绪二十六年五月二十八日 热河都统色楞额摺《义和团档案史料》第183页。
    649 《蒙古纪闻》(十一)“喀喇沁剿灭拳匪纪略”,第160页。
    650 光绪二十六年六月初八日 热河都统色楞额摺《义和团档案史料》第234页。光绪二十六年七月初五日 热河都统色楞额摺《义和团档案史料》第412页。
    651 光绪二十七年二月初五日 热河都统为查复朝阳耶稣教案经过情形事咨呈奕劻等文 《义和团档案史料续编》,第968页,档案号932。
    652 《拳匪祸教记》第276页称,有900名官兵担任后应。这是不准确的。应该是董文诰临时招募的练勇。其中有一些做过马贼。见光绪二十七年七月二十七日 色楞额奏报查明上年朝阳县街失守情形摺《义和团档案史料续编》,第1161页,档案号1032。
    653 狄德满《义和团民与天主教徒在华北的武装冲突》,载《历史研究》2002年第5期。
    654 B Gorissen The most unfruitful Mission in the worm CICM father Frans and Jozef Hooges in Xinjiang 1895-1922, p p 332.
    655 光绪二十七年七月二十七日 色楞额奏报查明上年朝阳县县街失守情形摺《义和团档案史料续编》,第1161页,档案号1032。又,据光绪二十九年十一月初五日 热河都统松寿奏报热河教案用款收支数目摺《清末教案》,第692页,档案号1804,实际支付了49914两。
    656 《朝阳县志》,卷33纪事。
    657 《朝阳县志》,卷23忠义。光绪二十八年三月初五日 热河都统色楞额为议定朝阳教案合同及护解赔银事咨外务部文《清末教案》第3册,第269页,档案号1513。《朝阳县志》称,进攻铧子沟的教民有8000多人。当时整个东蒙古教区教民才9000人。《朝阳县志》不免有些夸大。从《清末教案》、《教务教案档》的相关内容看,铧子沟一带的许多村民确实参加了围攻松树嘴子的行动。
    658 《拳匪祸教记》,第278页。
    659 蔡宗翰曾传唤教民会长马魁、童万才等背教,但被马魁等拒绝。
    660 雪峰著《庚子教案》,围场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围场文史资料》第4辑,1990年,第86页-99页。《拳匪祸教记》第284-289页。又,《庚子教案》称,团民围困佟家营村将近一月。因《庚子教案》是在90年后以后人追忆而成的资料,本文以《拳匪祸教记》为准。
    661 光绪二十七年二月十三日 总署收热河都统色文《教务教案档》第7辑,第139页,档案号125。又,《庚子教案》称,王福祥在佟家营村之围解除时即被教民俘虏。教民要用锛子将王福祥从脚开始一块块锛死,被德步天制止。但在押送官府途中,教民还是将王福祥杀死。本文以《教务教案档》为准。
    662 《蒙古纪闻》(十一)“喀喇沁剿灭拳匪纪略”,第160-162页。
    663 古伟瀛编《国籍神父名册》,第451页,有武岗神父,1876年晋铎,历任老虎沟、苦柳图本堂。武某似应为武岗。
    664 光绪二十六年七月初五日 热河都统色楞额摺《义和团档案史料》第412页。《拳匪祸教记》第281-283页。
    665 光绪二十七年五月二十六日 总署收法国公使鲍渥照会《教务教案档》第7辑,第150页,档案号134。
    666 《历史研究》1960年第6期。
    667 《内蒙古大学学报》第33卷第4期。
    668 晚清民国时期的绥远地区大致与今天的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相当。
    669 关于塞外地区爆发反洋教运动的原因,可参见《绥远通志稿》卷83教案篇的观点:“教民恃教堂为护符,陵铄乡里,鱼肉良善,乡民横受欺压,黠者相率入教,藉图自全,懦者申诉官厅,辄以袒庇教民,理难得直。驯直积怨日深,群思报复。正苦无机可乘。乃于庚子年忽有仇教之义和拳出而首发其雉,且为官厅所不禁。愚民无知,靡然从风,鼓煽激荡,其祸遂蔓延民蒙各地,而不可扑灭矣。”
    670 光绪二十六年九月二十四日 筹办晋省娠抚情形摺《锡良遗稿(奏稿)》(第一册)第44页,档案号50, 中华书局1959年版。
    671 《绥远通志稿》(稿本),卷83教案篇。
    672 光绪二十七年五月二十六日 总署收法国公使鲍渥照会《教务教案档》第7辑,第159页,档案号142。从这份照会内容看,鲍渥要求惩办的主要是朝阳县、围场厅的乡约和农民,蒙古人则只有喀拉沁左旗蒙官许占春,官员为署朝阳县知县徐体善、滦平县知县文星。
    673 《拳匪祸教记》第278、297页、300页、304页。
    674 《拳匪祸教记》第316页。
    675 《拳匪祸教记》第316-317页。
    676 光绪二十六年八月二十四日 上谕《义和团档案史料》第598页。
    677 光绪二十九年三月初五日 护理山西巡抚吴迁斌为送呈晋省口外七厅议结教案合同事致外务部文 附件山西口外七厅教案合同《清末教案》第3册,第604页,档案号1746。
    678 《西湾子圣教源流》,第66页-67页。
    679 光绪二十七年二月十一日 总署收察哈尔都统李顺等文 《教务教案档》第7辑,第132页,档案号123。
    680 《龙关县新志》(1933年铅印本)卷20“大事记”,转引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组编《义和团史料》(下),第935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681 陈守谦著《燕晋弭兵记》,载阿英编《近代外祸史》(下)第75-80页,潮锋出版社1951年版。
    682 光绪二十七年五月初四日 总署收察哈尔都统奎顺等文《教务教案档》第7辑,第154页,档案号139。
    683 《燕晋弭兵记》,第80-81页。
    684 《绥远通志稿》(稿本),卷83教案篇。参见光绪二十七年八月初六日 恩铭为陈述筹办口外七厅教案情形事致俞廉三函《义和团档案史料续编》第1165页,档案号1036。又《拳匪祸教记》称“或谓其病殁,或谓其自尽,不知确实”。见李杕著《擎匪祸教记》(增补本),第303页。
    685 光绪二十七年正月十六日 著各将军都统督抚通饬严拿杀毙洋人之郑文钦上谕《清末教案》第3册,第4页,档案号1341。
    686 《绥远通志稿》,卷83教案篇。参见光绪二十七年八月初六日 恩铭为陈述筹办口外七厅教案情形事致俞廉三函《义和团档案史料续编》第1165页,档案号1036。
    687 光绪二十七年三月十一日 著将酿成教案事端之山西归绥道郑文钦等分别斩决斥革事上谕《清末教案》第3册,第51页,档案号1376。又“宁远州”应为“宁远厅”。
    688 《德宗实录》卷486光绪二十七年八月丙申 转引自《清季蒙古实录》(下),第337页。
    689 《绥远通忐稿》,卷83教案篇。参见光绪二十七年五月初四日 总署收山西分巡归绥兵备道恩铭禀 附清摺《教务教案档》第7辑,第453页,档案号453。
    690 《绥远通志稿》,卷83教案篇。
    691 光绪二十七年五月初四日 总署收山西分巡归绥兵备道恩铭禀 附清摺《教务教案档》第7辑,第453页,档案号453。
    692 光绪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七日 总署收山西巡抚锡良文《教务教案档》第7辑,第372页,档案号363。
    693 光绪二十七年正月二十七日 总署收暂护绥远城将军奎文《教务教案档》第7辑,第375页,档案号369。
    694 光绪二十七年八月初六日 恩铭为陈述筹办口外七厅教案情形事敛俞廉三函《义和团档案史料续编》第1165页,档案号1036。
    695 《绥远通志稿》,卷83教案篇。
    696 光绪二十七年二月十九日 总署收山西巡抚锡良文 《教务教案档》第7辑,第384页,档案号382。
    697 光绪二十七年五月初四日 总署收山西分巡归绥兵备道恩铭禀 附清摺《教务教案档》第7辑,第453页,档案号453。
    698 光绪二十八年四月二十日 山西巡抚春煊为将各处追回教中妇幼确数造册等事咨呈外务部文《清末教案》第3册,第323页,档案号1546。
    699 光绪二十七年八月初六日 恩铭为陈述筹办口外七厅教案情形事致俞廉三函 《义和团档案史料续编》第1165页,档案号1036。
    700 光绪二十七年八月初六日 恩铭为陈述筹办口外七厅教案情形事致俞廉三函 《义和团档案史料续编》第1165页,档案号1036。参见光绪二十七年五月初四日 总署收山西分巡归绥兵备道恩铭禀 附清摺《教务教案档》第7辑,第453页,档案号453。
    701 光绪二十七年八月初六日 恩铭为陈述筹办口外七厅教案情形事致俞廉三函《义和团档案史料续编》第1165页,档案号1036。参见陈守谦著《燕晋弭兵记》,第81页。
    702 《绥远通志稿》,卷83教案篇。
    703 《绥远通志稿》,卷83教案篇。
    704 光绪二十七年五月初九日 总署收署绥远城将军奎文 附清摺《教务教案档》第7辑,第465页,档案号442。
    705 光绪二十八年三月初一日 绥远将军信恪为抄呈归化厅二十八年正月民教案件清摺咨呈外务部文《清末教案》第3册,第261页,档案号1509。
    706 光绪二十八年十月二十八日 护理山西巡抚赵尔巽为请法义公使转饬教士交出犯罪教民事咨呈外务部文《清末教案》第3册,第525页,档案号1687。
    707 光绪二十八年十月初六日 护理山西巡抚赵尔巽为托克托厅教案及录呈交城等处教案清摺事咨呈外务部文《清末教案》第3册,第515页,档案号1680。
    708 光绪二十七年十一月十八日 山西巡抚岑春煊奏为教民枪毙民人请照会法使交凶事咨呈外务部文 附件员县丞禀文《清末教案》第3册,第133页,档案号1434。
    709 光绪二十八年十月初六日 护理山西巡抚赵尔巽为托克托厅教案及录呈交城等处教案清摺事咨呈外务部文《清末教案》第3册,第515页,档案号1680。
    710 光绪二十八年十一月 外务部庶务司代拟为咨行晋抚托克托厅属教民殴死平民案法使已允持平办理事呈堂稿《清末教案》第3册,第557页,档案号1711。
    711 《绥远通志稿》,卷83教案篇。
    712 《绥远通忠稿》,卷83教案篇。
    713 周尼思为英国人,光绪二十六年六月十九日在归化城被绥远城将军永德以不服盘查为由处死。见光绪二十七年八月初六日 恩铭为陈述筹办口外七厅教案情形事致俞廉三函《义和团档案史料续编》第1165页,档案号1036。
    714 光绪二十七年八月初六日 恩铭为陈述筹办口外七厅教案情形事致俞廉三函 《义和团档案史料续编》第1165页,档案号1036。参见《燕晋弭兵记》,第81页。
    715 光绪二十七年八月初六日 恩铭为陈述筹办口外七厅教案情形事致俞廉三函 《义和团档案史料续编》第1165页,档案号1036。参见《燕晋弭兵记》,第81页。
    716 光绪二十七年五月初五日 总署收署绥远城将军奎文《教务教案档》第7辑,第460页,档案号439。
    717 光绪二十八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护理山西巡抚赵尔巽奏报伞晋教案一律议结摺《清末教案》第3册,第546页,档案号1705。
    718 光绪二十九年四月二十一日 护理山西巡抚吴廷斌奏请教案用款照案开单报销 《清末教案》第3册,第622页,档案号1758。
    719 光绪二十八年五月初十日 山西巡抚岑春煊奏请暂留道员沈敦和商办教案事宜摺《清末教案》第3册,第359页,档案号1565。
    720 光绪二十七年八月初六日 恩铭为陈述筹办口外七厅教案情形事致俞廉三函《义和团档案史料续编》第1165页,档案号1036。
    721 光绪二十七年五月二十四日 山西巡抚岑春煊奏为预筹晋省教案赔款情形奏请立案摺《清末教案》第3册,第78页,档案号1401。
    722 《约章成案汇览》乙编卷35传教门-恤款类,线装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723 光绪二十八年五月初十日 山西巡抚岑春煊奏请暂留道员沈敦和商办教案事宜摺《清末教案》第3册,第359页,档案号1565。
    724 光绪二十八年正月十四日 山西巡抚岑春煊为口外七厅赔款派郑守再赴京磋商事咨呈外务部文 《清末教案》第3册,第181页,档案号1466。
    725 光绪二十九年三月初五日 护理山西巡抚吴廷斌为送呈晋省口外七厅议结教案合同事致外务部文 附件山西口外七厅教案合同《清末教案》第3册,第604页,档案号1746。
    726 光绪二十八年二月初十日 山西巡抚岑春煊为归化城一带教案已结未便再与比国林辅臣商办等事咨外务部文《清末教案》第3册,第219页,档案号1484。又,赔教期间,比国舆论认为法国对保护圣母圣心会在华利益不力,对法国多有不满。甚至有人提出由比国政府直接出面保护教会在华利益。但比国外交部长拒绝了这一提议,仍由法国政府实施对教会的保教权。但同时,比国外交官也部分的参与对教会的保护。见Han-Mongol encounters and Missmnary endeavors A history of Scheut in Ordos(Hetao)1874-1911,p p555-556.
    727 光绪二十八年二月初十日 山西巡抚岑春煊为归化城一带教案己结未便再与比国林辅臣商办等事咨外务部文《清末教案》第3册,第219页,档案号1484。
    728 光绪二十八年二月十三日 山西巡抚岑春煊为归化城一带教案己结实难于比国林辅臣商办等事咨外务部文 《清末教案》第3册,第222页,档案号1489。
    729 光绪二十八年五月初七日 法使鲍渥为派端贵前赴归化办理教案事致奕劻照会商办中蒙古未结教案《清末教案》第3册,第348页,档案号1562。
    730 光绪二十八年七月初日 山西巡抚岑春煊奏为筹拟口外教案再加善后恤款片《清末教案》第3册,第439页,档案号1621。
    731 光绪二十八年七月二十三日 法署使贾思讷为请速电晋抚口外教案从公赔偿事致奕劻照会《清末教案》第3册,第446页,档案号1628。
    732 光绪二十八年八月初八日 山西布政使赵尔巽为口外教案赔款索数过巨难以议结请示办法事禀外务部文《清末教案》第3册,第460页,档案号1638。
    733 光绪二十九年三月初五 护理山西巡抚吴廷斌为送呈晋省口外七厅议结教案合同事致外务部文 附件山西口外七厅教案合同 《清末教案》第3册,第604页,档案号1746。
    734 光绪二十九年三月五日 吴廷斌为抄送议结教案合同事致外务部文 附件六 山西省口外六厅教案善后合同《义和团档案史料续编》第1715页,档案号1302。
    735 《绥远通志稿》,卷83教案篇。
    736 光绪二十九年三月五日 吴廷斌为抄送议结教案合同事致外务部文 附件二 山西省美国宣道会教案善后合同《义和团档案史料续编》,第1719页-1721页,档案号1302。
    737 《归绥县志》,神教志,第300页。
    738 李希圣在《庚子国变记》中称:“诸教堂赔款,及存恤教民之费,京师银二百万两,直隶二百余万两,山西二百二十余万,山东八十万,四川八十万,江西七十万,湖南三十六万,浙江二十余万两,湖北最少,犹二万金,大半皆赋于民,而房税亩税,及其他苛敛始行矣。”见中国史学会主编《义和团》第1册,第40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739 光绪二十七年五月初五日 宗室昆冈等奏闻四子王旗等处民教情形摺《清末教案》第3册,第75页,档案号1398。
    740 光绪二十七年五月十七日 总署收山西巡抚岑文《教务教案档》第7辑,第469页,档案号445。
    741 光绪二十七年六月初十日 宗室昆冈等奏覆札饬乌兰察布依克昭各盟长约束兵民摺《清末教案》第3册,第86页,档案号1404。
    742 光绪二十八年正月十一日 绥远将军信恪等为请转咨理藩院核办四子王旗教案事咨呈外务部文《清末教案》第3册,第178页,档案号1464。
    743 光绪二十八年正月十三日 绥远将军信恪等为抄录比过委员速追四子王旗教案事咨呈外务部文 附件二比国委员所开四子王旗拳民衔名及住所清单《清末教案》第3册,第180页,档案号1465。
    744 光绪二十八年四月初九日 理藩院为抄送乌兰察布盟呈报庚了全案事咨呈外务部文 附乌兰察布盟长·四子部落郡王勒旺诺尔布呈报绥远城将军文《义和团档案史料续编》,第1417页-1422页,档案号1183。
    745 光绪二十八年正月十一日 绥远将军信恪等为请转咨理藩院核办四子王旗教案事咨呈外务部文《清末教案》第3册,第178页,档案号1464。
    746 光绪二十八年四月初九日 理藩院为抄送乌兰察布盟呈报庚子全案事咨呈外务部文 附乌兰察布盟长·四子部落郡王勒旺诺尔布呈报绥远城将军文《义和团档案史料续编》,第1417页-1422页,档案号1183。
    747 光绪二十八年正月十一日 绥远将军信恪等为请转咨理藩院核办四子王旗教案事咨呈外务部文《清末教案》第3册,第178页,档案号1464。
    748 光绪二十八年四月初九日 理藩院为抄送乌兰察布盟呈报庚子全案事咨呈外务部文 附乌兰察布盟长·四子部落郡王勒旺诺尔布呈报绥远城将军文《义和团档案史料续编》,第1417页-1422页,档案号1183。
    749 光绪二十八年三月初五日 绥远将军信恪奏报四子郡王不遵礼调妥议该旗教案请旨惩处摺 《清末教案》第3册,第267页,档案号1511。
    750 光绪二十八年三月十一日 著将乌兰察布盟四子郡王交光绪二十八年三月三十日先行议处事上谕《清末教案》第3册,第275页,档案号1516。
    751 光绪二十八年六月十九日 署理绥远将军文瑞为办理四子郡王旗教案及抄录合同事咨呈外务部文《清末教案》第3册,第410页,档案号1605。
    752 光绪二十八年六月十九日 署理绥远将军文瑞为办理四子郡王旗教案及抄录合同事咨呈外务部文 附件四子郡王旗教案合同《清末教案》第3册,第411-412页,档案号1605。
    753 光绪二十八年七月初六日 归化城副都统文瑞奏报四子郡王旗教案办结情形摺《清末教案》第3册,第437页,档案号1620。
    754 光绪二十八年十月十五日 绥远将军钟泰等为四子王旗教案赔款一万两己交教士收讫事咨呈外务部文《清末教案》第3册,第522页,档案号1683。
    755 光绪二十九年十二月初九日 绥远将军贻谷等为抄录四子王旗教案赔款迄未清偿原摺便所奉朱批事咨呈外务部文 附件抄摺 《清末教案》第3册,第705页,档案号1812。
    756 光绪二十九年八月初七日 护理绥远将军文瑞为办理四子王旗教案赔款事咨呈外务部文《清末教案》第3册,第665页,档案号1683。
    757 光绪二十九年九月十九日 理藩院为己札乌兰察布盟长等速办教案赔款事咨呈外务部文 《清末教案》第3册,第680页,档案号1795。
    758 光绪二十九年十一月二十二日 绥远将军贻谷奏报四子旗郡王玩抗朝命请饬理藩院严办片 《清末教案》第3册,第697页,档案号1808。参见李克仁著《清代乌兰察布盟垦务探述》,该文载刘海源主编《内蒙古垦务研究》(第1辑),第128-140页,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759 光绪二十九年十二月初九日 绥远将军贻谷等为抄录四子王旗教案赔款迄未清偿原摺便所奉朱批事咨呈外务部文 附件抄摺 《清末教案》第3册,第705页,档案号1812。
    760 光绪三十年八月十九日 奏为四子郡王旗教案赔款地亩抵银一律交清谨陈前后办理情形摺 贻谷著《绥远奏议》稿本,藏内蒙古大学图书馆。又,戴学稷在《1900年内蒙古西部地区蒙汉各族人民的反帝斗争》(《历史研究》1960年第6期)一文中认为教会所得的赔款地是3600多顷,误。
    761 参见张永江著《论清代的藩部与行省》,《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第10卷第2期,2001年6月。
    762 光绪二十七年十一月十六日 绥远将军信恪为抄录塔拉特旗教案草约原奏事咨理藩院文 《清末教案》第3册,第123页,档案号1430。
    763 光绪二十八年二月二十一日 绥远将军信恪等为办理蒙旗教案及呈缮清单事咨外务部文 附件蒙旗教案清单《清末教案》第3册,第241页,档案号1498。
    764 光绪二十八年三月十六日 山西巡抚岑春煊为达拉特旗教案赔应咨绥远城将军核办等事咨呈外务部文《清末教案》第3册,第278页,档案号1519。
    765 光绪二十八年九月二十九日 绥远将军钟泰等为塔拉特旗教案赔款尚巨不敷再添交地亩事咨呈外务部文《清末教案》第3册,第507页,档案号1671。
    766 光绪二十九年十二月初七日 绥远城将军贻谷奏报筹赎达拉特旗赔教地亩陆续放垦办理情形摺《清末教案》第3册,第702页,档案号1811。光绪三十年七月十八日 绥远城将军贻谷奏报达拉特旗教案完结赔款一律交清摺《清末教案》第3册,第728页,档案号1842。光绪三十年九月十二日 绥远将军贻谷奏报办理筹赎达拉特旗赔地情形并酌保出力数员摺《清末教案》第3册,第739页,档案号1849。《绥远通志稿》,卷83教案篇。
    767 “达拉特旗赔款合同”、“达拉特旗以土地抵赔合同” 《近代史资料》第32号,第198-204页。并参见光绪三十年九月初九日 绥远将军贻谷奏报绥属全蒙各旗教案完结并将出力各员分别请奖摺《清末教案》第3册,第735页,档案号1848。
    768 《西湾子圣教源流》第66页。
    769 可参见牛敬忠在《近代绥远地区的社会变迁》第51-53页的论述。
    770 光绪三十一年七月 理藩院旗籍司代拟为绥远教民张保秀子强占蒙地等事咨呈外务部呈堂稿《清末教案》第3册,第778页,档案号1882。《绥远通志稿》,卷83教案篇。
    771 光绪三十二年六月初二日 绥远将军贻谷为达拉特旗教案了结并抄录合同事致理藩院咨文 附件达拉特旗教案议订合同《清末教案》第3册,第898页,档案号1983。
    772 光绪二十七年六月初六日 总署收护理陕西巡抚升允文 附延安知府刘守原禀《教务教案档》第7辑,第1080页,档案号907。汉族人究竟赔了多少,清朝档案并来交代。据《天主教在内蒙西南地区》第83页,汉族人只赔了15000两,十多位参加义和团的当地人被处死。
    773 光绪二十七年四月二十七日 总署收护理陕西巡抚升允文 附清摺《教务教案档》第7辑,第1072页,档案号905。
    774 光绪二十七年八月初十日 绥远将军信恪为照抄鄂托克等旗办结教案摺单等事咨军机处文 《清末教案》第3册,第105页,档案号1423。
    775 《绥远通忐稿》,卷83教案篇。光绪二十八年二月二十一日 绥远将军信恪为办理蒙旗教案及呈缮清清单事咨呈外务部文《清末教案》第3册,第238页,档案号1498。又,绥远城将军信恪就札萨克旗赔教存在着相互矛盾的说法。在同年三月呈外务部的文档中信恪称,乌审旗、札萨克旗向教堂赔付59000两,以大淖尔碱池作抵。见光绪二十八年三月十一日 绥远将军信恪为乌审札萨克旗教案赔款事咨呈外务部文《清末教案》第3册,第275页,档案号1517。据鄂托克前旗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鄂托克前旗志》(评审稿,1993年6月),第334页,这片土地的面积是248平方公里,约合24800顷。但宝玉在《赔教地始末》(刘海源主编《内蒙古垦务研究》(第1辑),第26-35页,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一文中称,这片土地的面积是2600多顷。赵坤生在《近代外国天主教会在内蒙古侵占土地情况及其影响》(《内蒙古社会科学》1985年第3期)一文中却认为鄂托克旗赔教地的面积是26000多顷。本文以《鄂托克前旗志》为准。
    776 光绪二十八年三月二十日 理藩院为神木司员呈控归化城委员违例擅应教堂事咨呈外务部文 附件呈文《清末教案》第3册,第281页,档案号1521。光绪二十八年四月十二日 陕西巡抚升允奏报蒙洋议和情形并请旨撤回神木部员摺《清末教案》第3册,第313页,档案号1537。关于扎拉丰阿与教会的关系可参见《樊国操等函椟》之“荐扎拉丰阿函”,第66页,《近代史资料》第32号。
    777 光绪二十八年二月二十三日 陕西巡抚升允为鄂托克札萨克乌审三旗教案结案事咨呈外务部文《清末教案》第3册,第244页,档案号1499。
    778 光绪二十八年四月十二日 陕西巡抚升允奏报蒙洋议和情形并请旨撤回神木部员摺 《清末教案》第3册,第313页,档案号1537。
    779 光绪二十八年十月十四日 陕西巡抚升允奏报筹办小石砭蒙洋争地案情形摺 《清末教案》第3册,第521页,档案号1682。
    780 《天主教在内蒙西南地区》,第83页。
    781 司福音与蒙官发生冲突是在光绪二年。烧毁拉泥河房屋案发生在光绪四年,撕扯戴天禄衣服案最近,发生在光绪二十四年。
    782 《天主教在内蒙西南地区》,第79页。
    783 光绪二十七年正月十八日 总署收比国公使姚士登函 《教务教案档》第7辑,第1097页,档案号921。光绪二十七年正月二十二日 总署收理藩院文 《教务教案档》第7辑,第1097页,档案号922。
    784 光绪二十七年三月初五日 总署收北洋大臣李鸿章文 《教务教案档》第7辑,第1101页,档案号925。
    785 光绪二十七年六月二十日 外务部收陕甘总督崧 文 附告示《教务教案档》第7辑,第1110页,档案号930。
    786786 光绪二十七年五月十八日 总署收陕甘总督崧 文 《教务教案档》第7辑,第1105页,档案号928。
    787787 光绪二十七年五月十八日 总署收陕甘总督崧 文《教务教案档》第7辑,第1105页,档案号928。
    788 光绪二十七年六月二十四日 外务部收山西巡抚岑春煊文 《教务教案档》第7辑,第494页,档案号472。
    789 光绪二十七年七月初五日 外务部收陕甘总督崧 文 附告示 《教务教案档》第7辑,第1116页,档案号933。
    790 光绪二十七年六月二十日 外务部收陕甘总督崧 文 《教务教案档》第7辑,第1115页,档案号932。
    791 光绪二十八年十一月十八日 陕甘总督崧蕃为查三道河子教案勒索过多事咨呈外务部文 《清末教案》第3册,第540页,档案号1699。
    792 宣统三年八月二十八日 陕甘总督长庚为为请饬度支部等借拨银两赎回蒙地片 《清末教案》第3册,第1012页,档案号2049。又,据居正著《简述庚子教案中庚子赔款在阿拉善旗磴口情况》,11处土地共计94顷,磴口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磴口县文史资料辑》第6辑,1989年。
    793 《闵玉清传》,,第81页。
    794 光绪三十年九月初九日 绥远将军贻谷奏报绥属全蒙各旗教案完结并将出力各员分别请奖摺 《清末教案》第3册,第735页,档案号1848。《绥远通志稿》,卷83教案篇。
    795 光绪二十七年三月十四日 总署收法国公使毕盛函 《教务教案档》第7辑,第400页,档案号405。
    796 光绪二十八年五月初九日 山西巡抚岑春煊为察哈尔抵赔教堂土地并抄送此案文牍事咨呈外务部文 附件五 咨察哈尔都统文 《清末教案》第3册,第356-358页,档案号1563。又,1号地约为500亩。
    797 光绪二十八年五月 步军统领衙门为山西丰镇厅民蒋协众京控教民恃教害众事咨外务部文 《清末教案》 第3册,第387页,档案号1589。
    798 光绪二十八年六月初九日 贻谷札饬香火地拨地赔教俟办结后派员清丈由 《清末内蒙古垦务档案汇编》(绥远、察哈尔部分)第1792页,内蒙古自治区档案馆编,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799 光绪二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三日 护理山西巡抚赵尔巽为已勘拨可可乌素赔款地亩事咨呈外务部文 《清末教案》第3册,572页,档案号1721。这种现象并非孤立存在,在和林格尔、托克托等地的天主教会在反洋教运动平息后,也乘机强占了相邻村序的土地、水渠。见1930年7月4日 蒙藏委员会转报教堂侵占土地呈 《近代史资料》第32号,第205-206页
    800 光绪二十九年十一月初五日 热河都统松寿奏报热河教案用款收支数目摺 《清末教案》第3册,第692页,档案号1804。
    801 光绪二十八年七月十三日 热河都统色楞额为朝阳铧子沟等处教案赔款议结事咨呈外务部文 《清末教案》第3册,第443页,档案号1624。
    802 光绪二十七年六月十一日 祸从全案议结折 《李鸿章全集》第5集,第2992页。光绪二十八年二月十七日 兵部为起解滦平教案革员文星事咨外务部文 《清末教案》第3册,第228页,档案号1494。
    803 光绪二十八年五月十九日 热河都统色楞额为滦平教案各犯应如何定拟事咨庆亲王文 《清末教案》第3册,第375页,档案号1576。
    804 光绪二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三日 热河都统锡良为按照滦州教案合同建盖碑亭事咨呈外务部文 《清末教案》第3册,第571页,档案号1720。
    805 光绪二十七年十月初七日 热河都统色楞额为朝阳教案抚恤偿银依限交清事咨钦差大臣文 《清末教案》第3册,第117页,档案号1425。
    806 《朝阳县志》,卷33纪事。
    807 光绪二十八年正月初二日 热河都统色楞额奏陈前后筹办朝阳教案情形摺 《清末教案》第3册,第171页,档案号1460。
    808 光绪二十八年六月十九日 直隶提督马玉昆为将朝阳教案赔款提前给付事咨呈外务部文 附件—马玉昆原奏 《清末教案》第3册,第413页,档案号1606。
    809 光绪二十八年三月初五日 热河都统色楞额为议定朝阳教案合同及护解赔银事咨呈外务部文 《清末教案》第3册,第269页,档案号1513。
    810 光绪二十八年六月十九日 直隶提督马玉昆为将朝阳教案赔款提前给付事咨呈外务部文 附件二邓莱峰具甘结 附件五生员孙贻谋等保呈 附件六前河南临颍知县孙宝璋等公禀 附件七前河南临颍知县孙宝璋等公禀 《清末教案》第3册,第413页,档案号1606。
    811 光绪二十八年五月初四日 法使鲍渥为蒙古珍旗及围场场教案赔款立即付清等事致奕劻照会 《清末教案》第3册,第335页,档案号1558。
    812 光绪二十八年七月初七日 法署使贾思讷为释放教妇等三事行知马军门事致奕劻照会 《清末教案》第3册,第440页,档案号1622。
    813 光绪二十八年九月初六日 直隶提督马玉昆为抄呈前赴朝阳启程日期及酌拟办理情形摺事咨呈外务部文附件抄摺 《清末教案》第3册,第482页,档案号1659。
    814 光绪二十八年十一月初一日 直隶提督马玉昆为抄呈攻克朝阳花子沟惩办要犯等奏摺事咨呈外务部文 附件直隶提督马玉昆抄摺 《清末教案》第3册,第530页,档案号1693。
    815 光绪二十八年十一月十六日 直隶提督马玉昆为录呈朝阳教案善后就绪拟起程回京奏摺事咨呈外务部文附件直隶提督马玉昆奏报朝阳教案善后就绪拟起程返京摺 《清末教案》第3册,第538页,档案号1698。
    816 光绪二十八年六月十九日 直隶提督马玉昆为将朝阳教案赔款提前给付事咨呈外务部文 附件七前河南临颍知县孙宝璋等公禀 《清末教案》第3册,第413页,档案号1606。
    817 《朝阳县志》,卷33纪事。
    818 Han-Mongol encounters and Missionary endeavors A history of Scheut in Ordos(Hetao)1874-1911, p563-564.
    819 依据本章第一至第三节所引资料所制。
    820 依据本章第一至第三节所引资料所制。
    821 宝玉著《赔教地始末》,该文载《内蒙古垦务研究》(第1辑),第26-35页,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90年版。
    822 《绥远通志稿》,卷83教案篇。
    823 黄奋生著《蒙藏新志》,第十三章训政时代之宗教,第728页,1938年铅印本。
    824 见“绥远鄂尔多斯右翼中旗报告交涉收回教产呈文(1937年1月7日)”、“察哈尔右翼各旗政府呈(1948年1月21日)”、“察哈尔右翼镶红旗、镶蓝旗政府呈(1948年3月”《近代史资料》第32号,第212-214页。
    825 《绥远通志稿》,卷83教案篇。
    826 依据《西湾子圣教源流》、《向中国传教的比利时》、The spread of the CICM Mission in the Apostolic Vicariate of central Mongolia (1865-1911) A general overview。又,1895年传教士数字有误。
    827 依据《西湾子圣教源流》;《拳匪祸教记》;《天主教绥远教区传教简史》;《天主教集宁教区凉城(岱海)传教简史》;《教务教案档》第3辑第414页,第6辑第740页;田俊山、安世英、徐斌整理《光绪二十六年份山西教案识略》,载于《近代史资料》第75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绥远通志稿》,卷81天主教及耶稣教篇;绥远省政府编《绥远概况》第13篇社会概况第3章宗教,1933年铅印本,藏内蒙古图书馆:《张北县志》,卷5礼俗志宗教:《武川县志略》,第5项社会概括之宗教。又,1895年传教士数字有误。
    828 见《新修清水河厅志》,卷2疆域,第78页。
    829 The spread of the CICM Mission in the Apostolic Vicariate of central Mongolia (1865-1911) A general overview.
    830 《张北县志》,卷5礼俗志宗教,第681-684页。
    831 《天主教在内蒙西南地区》,第85页。
    832 《天主教在内蒙两南地区》,第87页。
    833 《闵玉清传》,第88-89页。
    834 光绪三十二年绥远将军贻谷为鄂托克旗矿山典质教堂事咨呈外务部文 《清末教案》第3册,第946页,档案号2003。《闵玉清传》,第91-94页。
    835 《闵玉清传》,第97-101页。
    836 依据《天主教绥远教区传教简史》、《天主教传入磴口地区史略》、《天主教在内蒙西南地区》,并参阅马占军博士学位论文《晚清时期圣母圣心会在西北的传教(1873-1911)》的相关内容。
    837 依据 Han-Mongol Encounters and Missionary endeavors A history of Scheut in Ordos(Hetao)1874-1911, pp637-638制作。
    838 冯允中著《天主教赤峰教区沿革》,第4页,赤峰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赤峰文史资料选辑》1984年第2辑。
    839 建昌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建昌县志》,第663页,辽宁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840 文平著《围场的天主教》,第140-156页,围场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围场文史资料》第4辑,1990年。
    841 《民主村天主教堂》,第268页。
    842 《拳匪祸教记》,第275页。
    843 冯允中著《天主教赤峰教区沿革》,第18页,赤峰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赤峰文史资料选辑》1984年第2辑。
    844 依照光绪十九年五月二十六日 总署收热河都统李斌文《教务教案档》第5辑,第382页,档案号489制作。因所搜集到的关于东蒙古教区的资料匮乏,只能以此表替代。
    845 中华续行委员会调查特委编,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蔡咏春、文庸、杨周怀、段绮译《中华归主——中国基督教事业统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539-542页。
    846 《绥远通志稿》(稿本),卷81天主教及耶稣教。
    847 《绥远通志稿》(稿本),卷81天主教及耶稣教。
    848 光绪二十九年三月五日 吴廷斌为抄送议结教案合同事致外务部文 附件二 山西省美国宣道会教案善后合同《义和团档案史料续编》,第1719页-1721页,档案号1302。
    849 [日]前岛重男著,斯林格译 《基督教内蒙古—以厚和为中心的概况》,(原文刊载于《内陆亚洲》第1辑,蒙古善邻协会编,1941年版) 内蒙古大学中共内蒙古地区党史研究所、内蒙古近现代史研究所编《内蒙古近代史译从》第二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30页。
    850 据“光绪三十一年七月 理藩院旗籍司代拟为绥远教民张保秀子强占蒙地等事咨呈外务部呈堂稿”(《清末教案》第3册,第778页,档案号1882),传教士租种达拉特旗的土地有400顷。
    851 《绥远通志稿》(稿本),卷81天主教及耶稣教。
    852 《绥远通志稿》,卷83教案篇。
    853 “绥蒙外教传教情况及租用土地情形”,《近代史资料》第32号,第198-204页。
    854 “绥蒙外教传教情况及租用土地情彤”,《近代史资料》第32号,第208页。
    855 日本驻赤峰领事馆著《赤峰事情》,第546-551页,载内蒙古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总编室编印《内蒙古史志资料》第5辑。
    856 《张北县志》,卷5礼俗志宗教,第686页。
    857 《边疆公教社会事业》,第35页。
    858 《边疆公教社会事业》,第18页。
    859 《边疆公教社会事业》,第23-29页,第88页。又,关于传教士在三道河子一带兴修水利、植树造林的情况,朱永丰《磴口县天主教堂的农林水牧》(磴口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磴口县文史资料辑》第6辑,1989年)一文中有详细的介绍,兹不赘述。
    860 《边疆公教社会事业》,第80-81页。
    861 《边疆公教社会事业》,第101页。
    862 《边疆公教社会事业》,第100页。并参见《近代绥远地区的社会变迁》,第二章,第66页。
    863 《边疆公教社会事业》,第98页。
    864 Han-Mongol encounters and Missionary endeavors A history of Scheut in Ordos(Hetao)1874-1911, pp 401-402.
    865 《边疆公教社会事业》,第91页。
    866 《边疆公教社会事业》,第74页。
    867 《边疆公教社会事业》,第91-92页。
    868 《天主教绥远教区传教简史》(稿本),“萨县大喇嘛窑子传教简史篇”。
    869 《边疆公教社会事业》,第93-94页。
    870 《天主教绥远教区传教简史》(稿本),“天主教绥远教区之概况篇”。
    871 [日]下永宪次著、蛰公译《天主教在察哈尔东部之状况及影响》,《内蒙古地方志通讯》1983年第2期。
    872 见《近代绥远地区的社会变迁》,第131-154页。
    873 Han-Mongol encounters and Missionary endeavors A history of Scheut in Ordos(Hetao)1874-1911, pp 376-377.《边疆公教社会事业》,第110-112页。1936年雷洁琼到萨拉齐县小巴拉盖村考察时发现,该村的许多土地都被用来种植鸦片,但吸食者不多。见《平绥沿线之天主教会》,第21页。
    874 《绥远因禁烟戕沙教士》,载长沙《大公报》1924年1月15日。马模贞主编《中国禁毒史资料》,第990页,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转引自《近代绥远地区的社会变迁》,第152页。
    875 《边疆公教社会事业》,第91-92页。
    876 《边疆公教社会事业》,第127-128页。
    877 《两湾子圣教源流》,第69页。
    878 《边疆公教社会事业》,第129-132页。
    879 《边疆公教社会事业》,第132页。
    880 见南鸿雁著《内蒙古中、西部天主教音乐的历史和现状》,《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881 《边疆公教社会事业》,第119页。
    882 《张北县志》,卷6政治志官制,第747页。
    883 《张北县志》,卷7人物志毕业生调查表,第933页。
    884 《张北县志》,卷7人物志职官,第894页,896页。
    885 《张北县志》,卷7人物志毕业生调查表,第933-936页。
    886 易人整理《磴口县天主教堂办学史略》,第70页,磴口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磴口县文史资料辑》第6辑,1989年。
    887 《平绥沿线之天主教会》,第22页行。
    888 [日]下永宪次著、蛰公译《天主教在察哈尔东部之状况及影响》,《内蒙古地方志通讯》1983年第2期。
    889 王立新著《“文化侵略”与“文化帝国主义”:美国传教士在华活动两种评价范式辨析》,《历史研究》2002年第3期。
    890 可参见范长江的描述:“天主教堂在村的中心。而红村的社会经济、文化,乃至政治、军事的中心,亦皆在天主堂。天主教在边省的发展,是有惊人成绩的。以绥东而论,真正支配社会的力量,不是政府,而是教会。教会的教区,比县治的政冶区域来得有效。教会之发展,不是重要的以宗教思想来说服人,而是以教会和教士的力量,站在一般无依无靠的穷苦人民前面,替他们办理生产、教育、自卫、医药、养老、畜幼等人生必须的工作。在中国一般政治习惯,只顾官而不顾民的情形下,此种教会成为人民之保姆。故教会之发展,能得人们之拥护,特别是塞外开荒工作,十九为教会所领导。教会之如此发展,相反方面显现出政治之不健全。”《塞上行》,125页。
    891 《边疆公教社会事业》,第47-48页,第111页。
    892 戴学稷著《1900年内蒙古西部地区各族人民的反帝斗争》,《历史研究》1960年第6期。
    893 贝文典神父在其所著的《塞外的基督教信仰》(下),(《鼎》1982年第10期,香港圣神研究中心出版)也提到了这一点。
    894 同治十一年五月十八日 总署收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文 《教务教案档》第3辑,第258页,档案号248。
    895 《圣母圣心会在华简史》,第303页。笔者在走访内蒙古地区的神父、教民时,他们的回答也多是如此:只有入教,才能得到教会的帮助。
    896 例如在七苏木购地案中,在七苏木护军校达尔玛私卖牧地给教会的罪行败露后,教会与达尔玛暗中达成交易,即教会为达尔玛遮掩私卖牧地的行为,达尔玛则请求办案官员驱逐与教会发生冲突的孟仕仁及其地户,最终使教会获得了2000多顷土地,远远多于教会所付出的代价。(见本文第四章的叙述)对于这段不光彩的历史,王守礼主教在《边疆公教社会事业》(第39-40页)一书中闭口不谈。
    吕实强主编 《教务教案档》(1-7辑),(台北)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印,1974-1981年。
    朱金甫主编 《清末教案》,中华书局1998年版。
    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 《义和团档案史料》,中华书局1959年版。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辑部编 《义和团档案史料续编》, 中华书局1990年版。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12辑,中华书局1987年版。
    内蒙古自治区档案馆编《清末内蒙古垦务档案汇编》(绥远、察哈尔部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史研究室编《清代海河滦河洪涝档案史料》,中华书局1981年版。
    西北垦务调查局编《西北垦务调查汇册》,宣统二年石印本。
    南京史料整理处编《天主教堂霸占民田》,《近代史资料》第32号,中华书局1964年版。
    邢亦尘编《清季蒙古实录》,内蒙古社会科学院蒙古史研究所1981年印。
    贻谷著《绥远奏议》,稿本,藏内蒙古大学图书馆。
    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中华书局1958年版。
    《清史稿》,中华书局标点本,1976年。
    《清实录》,中华书局标点本,1984年。
    (光绪)《大清会典事例》,中华书局影印本。
    (光绪)《大清会典》,中华书局影印本。
    中国史学会主编《义和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杨选第、金峰校注《理藩院则例》,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8年版。
    《李鸿章全集》,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锡良遗稿(奏稿)》(全二册),中华书局1959年版。
    徐珂编《清稗类钞》(全十三册),中华书局1984年版。
    徐润著《徐愚斋自叙年谱》,台湾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陈守谦著《燕晋弭兵记》,载阿英编《近代外祸史》(下),潮锋出版社1951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组编《义和团史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田俊山、安世英、徐斌整理《光绪二十六年份山西教案识略》,《近代史资料》第75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张集馨著《道咸宦海见闻录》,中华书局1981年版。
    李杕著 《拳匪祸教记》(增补本),上海土山湾印书馆1932年版。
    王守礼著,傅明渊译 《边疆公教社会事业》,上智编译馆1950年版。
    王守礼著,高培贤译《闵玉清传》,内蒙民委油印本,藏内蒙古图书馆。
    彭嵩寿著,胡儒汉、王学明译《闵玉清传》,内蒙古天主教爱国会刻印本,1964年。
    常非著 《天主教绥远教区传教简史》,稿本,藏内蒙古大学图书馆。
    王俊神父整理《天主教集宁教区凉城(岱海)传教简史》,未刊本,2003年。
    隆德理著《张雅各伯司铎行传》
    隆德理著《西湾子圣教源流》
    贝文典著《圣母圣心会在华简史》
    Daniel Verhlst著《向中国传教的比利时》
    奥班著《19及20世纪圣母圣心会传教区中国神父的一些回响》
    贝文典依据贺歌南神父遗留资料整理《圣母圣心会来华神父名册》
    以上6篇文章均收入古伟瀛主编《塞外传教史》,(台北)光启出版社2002年版。
    王树枬修《奉天通志》,1934年铅印本。
    康清源撰《热河省经棚县志》,1929年誊印本。
    徐致轩纂《林西县志》,1931年铅印本。
    宁城县政府纂《热河省宁城县志》,1935年铅印本。
    赤峰县公署修《赤峰县事情》,1936年油印本。
    周铁铮修《朝阳县志》,1930年铅印本。
    张遇春修《阜新县志》,1935年铅印本。
    梁建章纂《察哈尔通志》,1935年铅印本。
    许闻诗纂《张北县志》,1935年铅印本。
    海忠纂《承德府志》,道光十一年刻本。
    文秀等纂《新修清水河厅志》,光绪九年刊本。
    高庚恩等纂《归绥道志》,光绪三十四年刊本。
    傅增湘主编《绥远通志稿》,稿本,藏内蒙古图书馆。
    德溥撰《丰镇厅新志》,光绪朝印本,藏中山图书馆。
    单晋禾撰《丰镇县志书》,1916年印本。
    绥远省政府编《绥远概况》,1933年铅印本。
    黄奋生撰《蒙藏新志》,1938年铅印本。
    阎毅先修《武川县志略》,1940年铅印本。
    郑植昌修《归绥县志》,1935年铅印本。
    绥远省民众教育馆修《绥远省分县调查概要》,1934年铅印本。
    《神木县乡土志》(作者不详),燕京大学图书馆1937年印本。
    刘济南修《横山县志》,1929年石印本。
    白翰章纂《靖边县志稿》,光绪二十五年刊本。
    彭继先、白葆庄修《临河县志》,1931年铅印本。
    韩绍祖,望月稔修,张树培总纂《萨拉齐县志》,1943年铅印本,藏内蒙古图书馆。
    包头市修志委员会修,孙斌纂《包头市志》,1943年稿本,藏内蒙古图书馆。
    周晋熙撰《鄂托克富源调查记》,1928年铅印本,藏内蒙古图书馆。
    蒙藏委员会调查室编《伊盟右翼四旗调查报告书》,1939年铅印本,藏南京第二历史档案馆。
    蒙藏委员会调查室编《伊盟左翼三旗调查报告书》,1941年铅印本,藏南京第二 历史档案馆。
    周晋熙撰《绥远河套治要》,1924年铅印本,藏内蒙古图书馆。
    韩梅圃撰《绥远省河套调查记》,1934年铅印本,藏内蒙古图书馆。
    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东北卷),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年版。
    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西北卷),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年版。
    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年版。
    戴鞍钢、黄苇主编《中国地方志经济资料汇编》,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9年版。
    河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河北省志第68卷·宗教志》,中国书籍出版社1995年版。
    翁牛特旗志编纂委员会编《翁牛特旗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朝阳市史志办公室编《朝阳市志》,沈阳出版社2004年版。
    朝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朝阳县志》,辽宁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
    建昌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建昌县志》,辽宁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赤峰市史志办公室编《赤峰市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尚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尚义县志》,方志出版社1999年版。
    土默特右旗地方志办公室编《土默特右旗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鄂托克前旗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鄂托克前旗志》(评审稿),1993年6月。
    冯允中著《天主教赤峰教区沿革》,赤峰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赤峰文史资料选辑》第2辑,1984年。
    乔占英、冯云中、徐贵宗著《东山天主教堂》,赤峰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赤峰市郊区文史资料》第1辑。
    汪国钧著,马希、徐世明校注《蒙古纪闻》,赤峰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赤峰市文史资料选辑》第7辑,1994年。
    雪峰著《庚子教案》,围场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围场文史资料》第4辑,1990年。
    文平著《围场的天主教》,围场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围场文史资料》第4辑,1990年。
    包成福著《民主村天主教堂》,阜新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阜新文史资料》第2辑,1987年。
    刘宪国著《“学好道”教作乱始末》,阜新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阜新文史资料》第6辑,1991年。
    桑久灵著《苦力吐天主教堂》,翁牛特旗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翁牛特旗文史资料》第1辑,1989年。
    丹参著《金丹道在翁牛特旗的活动》,翁牛特旗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翁牛特旗文史资料》第1辑,1989年。
    《张家口文史资料》第16辑,张家口政协编。
    秦芳著《丰镇天主教介绍》,丰镇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丰镇文史资料》第4辑。
    赵琛著《玫瑰营天主教》,乌盟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乌兰察布盟文史资料》 第2辑。
    王二口述、吕经耀整理《“三一堂”简介》,乌盟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乌兰察布盟文史资料》第2辑。
    赵琛著《天主教集宁教区的附设组织机构》,乌盟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乌兰察布盟文史资料》第3辑。
    樊守信著《我所知道的舍必崖天主教的几件事》,乌盟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乌兰察布盟文史资料》第3辑。
    田丽亚著《“三一堂”第一任中国本掌神甫潘少卿》,尚义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尚义文史资料》第2辑,1988年。
    刘世功忆述、任文清整理《四子王旗天主教概况》,四子王旗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四子王旗文史资料》第1辑,1990年。
    崔冲著《忆基督教在康保县的奠基人——任俊贤牧师》,康保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康保文史资料》第9辑,1990年。
    吴艳红著《平定堡六大家族之一“王七掌柜”》,沽源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沽源文史资料》第1辑,1985年。
    王学明著《绥远教区概况》,呼和浩特地方志编《呼和浩特史料》第5辑。
    王学明著《天主教在内蒙古地区传教简史》,内蒙古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内蒙古文史资料》第22辑。
    曹毅之著《内蒙西部地区基督教之沿革》,内蒙古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内蒙古文史资料》第23辑。
    孙质中著《天主教在包头地区传教始末》,包头市民委编《包头宗教史料》。
    张辉敬著《归绥市天主教哲学院》,呼和浩特地方志编《呼和浩特史料》第5集。
    王学明著《归绥公教医院》,呼和浩特地方志编《呼和浩特史料》第3集。
    刘毅政著《庚子归绥道七厅“仇教”运动》,呼和浩特地方志编《呼和浩特史料》第7集。
    宿心慰著《天主教传入磴口地区述略》,磴口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磴口县文史资料辑》第6辑,1989年。
    赵钟贤著《磴口地区天主教章分布状况及设施》,磴口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磴口县文史资料辑》第6辑,1989年。
    易人整理《磴口县天主教堂办学史略》,磴口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磴口县文史资料辑》第6辑,1989年。
    朱永丰著《磴口县天主教堂的农林水牧》,磴口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磴口县文史资料辑》第6辑,1989年。
    居正著《简述庚子教案中庚子赔款在阿拉善旗磴口情况》,磴口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磴口县文史资料辑》第6辑,1989年。
    韩振中著《近代包头天主教》,包头市地方志史编修办公室、包头市档案馆编《包头史料荟要》第4辑,1984年。
    波都勒口述、曹德巴整理《天主教传入鄂旗的情况》,鄂托克前旗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鄂托克前旗文史资料》第1辑,1989年。
    邹国华著《解放前后天主教在河套地区活动点滴》,巴彦淖尔盟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巴彦淖尔文史资料》第6辑,1985年。
    刘景冲著《天主教会在后套的历史简述》,巴彦淖尔盟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巴彦淖尔文史资料》第6辑,1985年。
    郝威著《三盛公天主教堂历任主教情况》,巴彦淖尔盟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巴 彦淖尔文史资料》第6辑,1985年。
    刘映元著《天主教在内蒙西南地区》,稿本,藏内蒙古图书馆,1976年。
    刘映元著《史料忆述》第1辑,内蒙古自治区文史研究馆编,1986年。
    周金生、张爱萍主编《承德文史文库》,中国文史出版社1998年版。
    段德荣著《建国前河套区天主教史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文史资料委员会《文史资料选辑》编辑部编《文史资料选辑》第20辑,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年版。
    中国义和团运动史研究会编《义和团运动与近代中国社会》,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
    中国义和团研究会编《义和团运动与近代中国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齐鲁书社1992年版。
    苏位智、刘天路主编《义和团运动一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下册),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胡朴安著《中华全国风俗志》,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马西沙、韩秉方著《中国民间宗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邵雍著《中国会道门》,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范长江著《塞上行》,新华出版社1980年版。
    牛敬忠著《近代绥远地区的社会变迁》,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忒莫勒著《建国前内蒙古地方志考述》,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周清澍主编《内蒙古历史地理》,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刘海源主编《内蒙古垦务研究》(第1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李文治、章有义等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三联书店1958年版。
    郝维民主编《内蒙古革命史》,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蔡志纯等编著《中国少数民族革命史(1840—1949)》,广西民族出版社2000版。
    吉林师范大学历史系等编《近代东北人民革命史》,吉林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戴学稷著《呼和浩特简史》,中华书局1981年版。
    戴学稷、徐如著《热血为中华》,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戴学稷、徐如著《近代中国的抗争》,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1987年版。
    徐世明主编《昭乌达风情》,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年版。
    前国民政府司法行政部编印《民商事习惯调查报告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林竞《西北丛编》,兰州古籍书店1990年版。
    陈庚雅著《西北视察记》,甘肃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卢明辉著《清代蒙古史》,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赵云田著《清代蒙古政教制度》,中华书局1989年版。
    伊克昭(鄂尔多斯市)《蒙古民族通史》编委会编撰《蒙古民族通史》(共5卷),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辽宁省档案馆选编《续修地方志档案选编》,辽沈书社1983年版。
    《内蒙古自治区地名志》(乌兰察布盟分册),内蒙古自治区地名委员会1988年出版。
    李文海等著《中国近代灾荒纪年》,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李文海、程啸等著《中国近代十大灾荒》,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罗布桑却丹著、赵景阳译《蒙古风俗鉴》,辽宁民族出版社1988年版。
    《蒙古史论文选集》第3辑,呼和浩特市蒙古语文历史学会1983年编印。
    王玉海著《发展与变革——清代内蒙古东部由牧向农的转型》,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闫天灵著《汉族移民与近代内蒙古社会变迁研究》,民族研究出版社2004年版。
    黎仁凯、姜文英著《直隶义和团运动与社会心态》,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杨大春著《晚清政府基督教政策初探》,金城出版社2004年版。
    《约章成案汇览》乙编,线装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三册),三联书店1957年版。
    张力、刘鉴唐著《中国教案史》,四川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
    秦家懿、孔汉思著,吴华译《中国宗教与基督教》,三联书店1997年版。
    雷洁琼著《平绥沿线之天主教会》,平绥铁路管理局1936年发行。
    顾长声著《传教士与近代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顾卫民著《基督教与近代中国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卓新平主编《基督教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年版。
    马模贞主编《中国禁毒史资料》,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中华续行委员会调查特委编,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蔡咏春、文庸、杨周怀、段绮译《中华归主——中国基督教事业统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梁家麟著《广东基督教教育》,建道神学院出版,1993年。
    吕实强著《中国官绅反教的原因1860-1874》,(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66年版。
    陈银昆著《清季民教冲突的量化分析1860~1898》,台湾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主编《中国近代现代史论集》,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戴玄之著《中国秘密宗教与秘密社会》,台湾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札奇斯钦著《蒙古文化与社会》,台湾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黄宗智著《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2000年版。
    王栋译《蒙古事件》,《近代史资料》第82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孙尚扬、(比)钟鸣旦著《1840年前的中国基督教》,学苑出版社2004年版。
    (比)J.东特著,南京大学外文系法文翻译组译《比利时史》,江苏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
    (美)杜赞奇著,王福明译《文化、权力与国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美)周锡瑞著,张俊义等译《义和团运动的起源》,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美)柯文著,杜继东译《历史三调》,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美)拉铁摩尔著,唐晓峰译《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美)费正清编,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编译室译《剑桥中国晚清史》,中国社会科学院1985年版。
    (美)马士、宓亨利著《远东国际关系史》,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
    (美)马士著《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三联书店1953年版。
    (日)田山茂著,潘世宪译《清代蒙古社会制度》,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日)后藤十三雄著,布林译《蒙古游牧社会》,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经济史研究会1987年版。
    (法)古伯察著,耿昇译《鞑靼西藏旅行记》,中国藏学出版社1991年版。
    (法)卫青心著,黄庆华译《法国对华传教政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法)杜赫德编,郑德弟等译《耶稣会士中国书简集》(3卷),大象出版社2001年版。
    (法)雅克玲·泰夫奈著,耿昇译《西来的喇嘛》,山东书画出版社2003年版。
    (法)沙百里著,耿昇、郑德弟译《中国基督徒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法)莫里斯·布罗尔著,郑克鲁、金志平译《荷兰史》,商务印书馆1974年版。
    (俄)普尔热瓦尔斯基著,王嘎、张友华译《荒原的召唤》,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俄)阿·马·波兹德涅耶夫著,刘汉明等译《蒙古及蒙古人》(第2卷),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瑞典)斯文·赫定著,孙仲宽译《我的探险生涯》,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瑞典)斯文·赫定著,徐十周等译《亚洲腹地探险八年》,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戴学稷著《1900年内蒙古西部地区各族人民的反帝斗争》,《历史研究》1960年第6期。
    戴学稷著《西方殖民者在河套 鄂尔多斯等地的罪恶活动》,《历史研究》1964年第5、6期。
    刘毅政著《近代外国教会在内蒙古的侵略扩张》,《内蒙古师院学报》1982年3期。
    刘毅政著《近代蒙古族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蒙古史研究通讯》第7辑。
    赵坤生著《近代外国天主教会在内蒙古侵占土地情况及其影响》,《内蒙古社会科学》1985年第3期。
    邢亦尘著《试论基督教在蒙古民族中的传播》,《内蒙古社会科学》1990年第6期。
    陈育宁著《近代鄂尔多斯地区各族人民反对教会侵略的斗争》,《内蒙古社会科学》1982年第4期。
    陈育宁著《田清波及其鄂尔多斯历史研究》,《西北民族研究》1994年第1期。
    额尔敦孟克著《田清波与鄂尔多斯方言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2期。
    牛敬忠著《近代绥远地区的民教冲突》,《内蒙古大学学报》第33卷第4期,2001年7月。
    牛敬忠著《近代绥远地区的灾荒》,《内蒙古大学学报》第32卷第3期,2000年5月。
    牛敬忠著《《蒙古纪闻》与蒙古族民俗的嬗变》,《民俗研究》2000年第2期。
    郭红著《段振举地亩案与天主教在内蒙古传教方式的改变》,《九州学林》2004年2卷2期,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2004年版。
    王卫东、郭红著《移民、土地与绥远地区天主教的传播》,《上海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房建昌著《内蒙古基督教史》,《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1989年第1期。
    汤开建、马占军著《晚清天主教在陕西三边的传播》,《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汤开建、马占军著《晚清圣母圣心会宁夏传教述论》(上、下),《西北民族研究》 2004年第1,2期。
    汤开建、马占军著《清末民初圣母圣心会甘肃传教述论》,《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汤开建、马占军著《清末民初圣母圣心会新疆传教考述》,《西域研究》2005年第2期。
    王玉海著《清代内蒙古东部农村的地东》,《内蒙古大学学报》第31卷第1期,1999年1月。
    王玉海著《清代内蒙古东部阶级矛盾的多方位考察》,《蒙古学信息》1999年第4期。
    王玉海著《清代内蒙古东部农业发展过程中的蒙汉民族矛盾》,《内蒙古大学学报》第31卷第4期,1999年7月。
    薄艳华著《韩默理与二十四顷地教堂》,《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第31卷第2期,2002年4月。
    薄艳华著《清末绥远地区教案处理情况新探》,《内蒙古社会科学》第24卷第5期,2003年9月。
    薄艳华著《1900年绥远地区教案经过》,《内蒙古大学学报》第35卷第6期,2003年11月。
    梁殿福著《内蒙古地区的义和团运动新探》,《内蒙古大学学报》第32卷第3期,2000年5月。
    顾奎相著《清末金丹道教起义初探》,《辽宁大学学报》1980年第2期。
    李国荣著《光绪十七年热河金丹道教起义》,《历史档案》1988年第4期。
    杨翕著《会丹道教起义原因初探》,《锦州师范学院学报》1995年第4期。
    王世丽著《清末热河东部地区的“金丹道教”起义》,《内蒙古社会科学》1995年第4期。
    崔向东著《关于邓莱峰反洋教的几个问题》,《锦州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第2期。
    宋国强著《断清祚于斯时 拯黎庶于水火》,《锦州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第2期。
    米辰峰著《从二十四顷地教案日期的分歧看教会史料的分歧》,《清史研究》2001年第6期。
    南鸿雁著《内蒙古中、西部天主教音乐的历史和现状》,《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赵志著《概述清代金丹道教的源流及发展》,《内蒙古大学学报》第32卷增刊,2000年6月。
    濮文起著《羊宰论》,《世界宗教研究》2001第1期。
    秦和平著《清代中叶四川天主教传播方式之认识》,《世界宗教研究》2002第1期。
    王守恩、刘安荣著《17~19世纪西教在山西的传播》,《晋阳学刊》2003年第3期。
    赵英霞著《乡土信仰与异域文化之纠葛》,《清史研究》2002年第2期。
    赵英霞著《近代山西鸦片问题考述》,《山西大学学报》第23卷第1期,2002年2月。
    边翠丽著《义和团运动后期的直隶地方官》,《河北大学学报》第24卷第1期,1999年3月。
    王毅著《义和团运动蒙昧性的文化探源》,《社会科学论坛》2003年第8期。
    张鸣著《义和团仪式的文化象征与政治隐喻》,《开放时代》2000年第9期。
    庄虔友著《清代内蒙古移民概述》,《蒙古学信息》1999年第2期。
    特克寒著《清代热河庄头概述》,《承德民族师专学报》第20卷第1期,2000年2 月。
    张永江著《论清代漠南蒙古地区的二元管理体制》,《清史研究》1998年第2期。
    张永江著《论清代的藩部与行省》,《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第10卷第2期,2001年6月。
    乌云格日勒《略论清代内蒙古的厅》,《清史研究》1999年第3期。
    颜廷真、陈喜波、韩光辉著《清代热河地区盟旗和府厅州县交错格局的形成》,《北京大学学报》第39卷第6期,2002年11月。
    颜廷真、韩光辉著《清代以来西辽河流域人地关系的演变》,《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19卷第1辑,2004年3月。
    王建革著《农牧交错与结构变迁:清代内蒙古地区的农业与社会》,《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17卷第3辑,2002年9月。
    王建革著《定居与近代蒙古族农业的变迁》,《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0年2月。
    王建革著《近代内蒙古农业制度体系的形成及其适应》,《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16卷第4辑,2001年12月。
    王建革著《近代蒙古族的半农半牧及生态文化类型》,《古今农业》2003年第4期。
    王建革著《清代蒙地的占有权、耕种权与蒙汉关系》,《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3年第3期。
    王建革著《农业渗透与近代蒙古草原游牧业的变化》,《中国经济史研究》2002年第2期。
    安介生著《清代归化土默特地区的移民文化特征》,《复旦学报》1999年第5期。
    闫天灵著《塞外蒙汉杂居格局的形成与蒙汉双向文化吸收》,《中南民族大学学报》第24卷第1期,2004年1月。
    闫天灵著《论汉族移民影响下的近代蒙旗经济生活变迁》,《内蒙古社会科学》第25卷第3期,2004年5月。
    闫天灵著《清代及民国时期塞外蒙汉关系论》,《民族研究》2004年第5期。
    李辅斌著《清代山西直隶口外地区农垦述略》,《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4年第1期。
    忒莫勒著《民国元年昭乌达盟扎鲁特左旗事变研究》,《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4年第4期。
    于志勇著《清代内蒙古西部地区的荒政初探》,《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第32卷第1期,2004年1月。
    学白羽著《近代中国与比利时条约关系的建立》,《学术研究》2002年第2期。
    苏德毕力格著《陕甘回民起义期间的内蒙古伊克昭盟》,《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5期。
    苏德毕力格著《试论晚清边疆、内地一体化政策》,《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第10卷第3期,2001年9月。
    莎茹拉、苏德著《1900年内蒙古西部的蒙旗教案》,《历史档案》2002年第4期。
    池子华、李红英著《灾荒、社会变迁与流民》,《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第4卷第1期,2004年3月。
    池子华、李红英著《晚清直隶灾荒及减灾措施的探讨》,《清史研究》2001年第2期。
    王中茂著《近代西方教会在华购置地产的法律依据及特点》,《史林》2004年第3期。
    王立新著《后殖民理论与基督教在华传教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2003年第1 期。
    王立新著《“文化侵略”与“文化帝国主义”:美国传教士在华活动两种评价范式辨析》,《历史研究》2002年第3期。
    尹建平著《瑞典传教士在中国(1847-1949)》,《世界历史》2000年第5期。
    保衡著《西北旅行杂记》,《东方杂志》,24卷3号,1927年2月。
    南怀义研究中心译《圣母圣心会在中国传教士对戴学稷所写有关天主传教士在绥蒙地区活动之文章的答辩》。
    [比]贝文典著,李国仁译《塞外的基督教信仰》(上),《鼎》1981年第4期,香港圣神研究中心出版。
    [比]贝文典著,李国仁译《塞外的基督教信仰》(中),《鼎》1981年第5期,香港圣神研究中心出版。
    [比]贝文典著,李国仁译《塞外的基督教信仰》(下),《鼎》1982年第10期,香港圣神研究中心出版。
    [德]狄德满著《义和团民与天主教徒在华北的武装冲突》,《历史研究》2002年第5期。
    [法]巴斯蒂著《义和团运动时期直隶省的天主教教民》,《历史研究》2001年第1期。
    [美]柯文著《义和团、基督徒和神》,《历史研究》2001年第1期。
    [日]下永宪次著、蛰公译《天主教在察哈尔东部之状况及影响》,《内蒙古地方志通讯》1983年第2期。
    [日]佐藤公彦著,白子明、周泮池译《1891年热河金丹道起义》,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第11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
    申万里著《清末内蒙古地区的天主教会(1900年以前)》,内蒙古大学蒙古学研究院硕士学位论文。
    林海萍著《关于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内蒙古地区基督宗教传播史若干问题的探讨》,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硕士学位论文。
    马占军著《晚清时期圣母圣心会在西北的传教(1873—1911)》,暨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Sara Lieves, The spread of the CICM Mission in the Apostolic Vicariate of central Mongolia (1865-1911) A general overview , W.F. Vande Walle , The history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low country and China in the Qing Era 1644-1911, Leuven University Press, 2003。
    Patrick Taveirne, "The religious case fengzhen district reclamation and missionary activities in Caqar during the late Qing Dynasty," in W. F. Vande Walle (ed.) , The history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low country and China in the Qing Era 1644-1911Brussels ,Leuven University Press, 2003.
    Patrick Taveirne, Han-Mongol encounters and Missionary endeavors A history of Scheut in Ordos(Hetao)1874-1911 Brussels ,Leuven University Press, 2004.
    Wim Holderbeke and Patrick Taveirne Scheut missionaries'(CICM)contribution to catecnesis in northern China and inner Mongolia (1865--1949)。
    Dries Vanysacker The Personal Initiatives of CICM Father Joseph Rutten in The Field of Hearlth Care in North China (1901-42)。
    B Gorissen The most unfruitful Mission in the world CICM father Frans and Jozef Hooges in Xinjiang 1895-1922, The history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low country and China in the Qing Era 1644-1911 (Leuven University Press , 2003 )
    R Renson Virgins in Central Mongolia W.F.Vande Walle , The history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low country and China in the Qing Era 1644-1911 (Leuven University Press, 2003 )
    W F Vande Walle Belgian Treaties with China and Japan under King Leopold I, W.F.Vande Walle , The history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low country and China in the Qing Era 1644-1911 (Leuven University Press, 2003 )
    热河会编《热河·蒙古宣教史》,未来社刊(日文),1967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