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绥远地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立足于矿产资源(主要指煤、盐碱)开发这个中间环节上,对民国绥远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形进行初步研究,试图探寻政府和民间行为驱动下的经济活动所带来的环境变化,进而探讨政策因素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政策导向及商业利润刺激下的资源开发究竟对该区的环境变化有无影响,政府和民间行为是否在影响该区环境的人文因素中起主要作用,将在文中逐一体现。
     本文主要分三部分进行研究:
     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本文选题的缘由、时空界定及研究意义,并对本学科的研究史及相关研究成果述评进行梳理,同时阐明本文的主要内容、重点与难点、研究方法与理论基础以及目前存在的基本问题。
     第二部分包括第一章到第三章,是本文的主体部分。首先介绍研究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状况及资源开发的时代背景等各方面情况,这是矿产开发与环境变化研究的基础;第二章针对民国时期矿产资源的调查情况、时空分布状况等作一分析,并对其分布特点的内在原因进行探讨;第三章主要从民国以前及民国以来该区推行的矿政及实施情况、政府对矿产资源的管理、开采利用及产销状况等方面进行详细的阐述,总结出绥远矿业发展迟缓的原因及存在的问题,从中可以窥探政府及民间行为在绥远矿业发展中的影响力度。
     第三部分包括第四章和结语,为文章的结论部分。这是本文的难点及重点,在探讨资源开发对当地环境的影响及开发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兼及关注各阶层人士对此的认知态度的同时,将对资源开发过程中的政府与民间行为对环境变化所起的作用作出评估。并对本文的研究进行总结,得出结论。
     从严格意义上讲,绥远矿业是近代以来的产物,发展一直比较缓慢,清末新政一度有所起色。至民国,特别是30年代以来,在开发西北政策影响下,绥远矿业开发再度掀起高潮。但由于时局不稳,社会动荡,政策多变,资金技术等主客观原因,再加上该区本身所存在的一些问题,致使这一时期的矿业发展维艰,过程起伏跌宕,总体趋于缓慢、停滞不前的状态,并没有持续呈现繁荣的商业景象。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对矿业发展所引起的环境问题也有一定的缓解作用,间接起到了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绥远矿产开发环境效应的特殊之处,在于生态环境脆弱。绥远地处西北边陲,自然条件特殊,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一旦破坏便难以恢复。由于缺乏资料,民国绥远矿业开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力度及破坏性程度难以估计,但其现象是肯定存在的。这一时期绥远矿业基本还是处于简单的手工土法作业,再加上资金技术的不足与缺乏,极大限制了生产的规模,使得大多数矿产无能或未能开采,故总体开发力度还不是很大。抗战时期,日本“大青山煤炭株式会社”在石拐沟进行了近代化的大规模掠夺式开采,这也只是短期内的小区域规模性开发,并不能代表全局。故而,此时期绥远矿业开发所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在当时应该不是很突出,短期内未能全面体现,但问题是潜在的,这为今世之环境问题埋下了伏笔。
     总之,在类似内蒙西部这样自然生态系统薄弱、再生能力差的地区,在开发矿藏的过程中,尤其应该更为注意自然条件的特殊性,更为强调经济价值与生态价值的统一,寻找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This text is based on this intermediate link of development of resourcesof mineral products, carry on preliminary research to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theSuiyuan regional mineral resources in 1912-1949, attempt to pursue the environmentalchange that the government and folk behavior urge the economic behaviour under tobring, and then probe into the relation question between policy factor and environment.Policy guidance and commercial profit stimulate the development of resources under tomake contribution to the environmental change of this area on earth, whether thegovernment and folk behavior play a main role in influencing the humane factor of thisregional environment, will chase an organic whole in the article now.
     This text mainly divides three parts and carries on research:
     Part one, it is the introduction, define and study the meaning in cause, space-timeof introducing the question of this Selected Works mainly, and comb study history andrelevant research results review of this discipline, expound the main content herein atthe same time, with difficult point, research approach, theoretical foundation and basicproblem existing at present especially
     Part two including chapter one reaches chapter three, is a subject part herein, atfirst ,Introduce situations of various fields such as the natural and humane state and thetimes for development of resources of studying the area background, this is mineralproducts to develop the foundation of studying with the environmental change; Chaptertwo does a analysis to state of the investigation situation of the mineral resources,distribution of space-time, etc, in 1912-1949, and carry on the discussion to itscharacteristic of distribution's inherent reason; Mainly should study ore policy andperformance pursued in area since 1912 in chapter three, respects such as management,exploitation utilizing and state of production and marketing of the mineral resources ofthe government, etc, carry on detailed exposition, summarize the peaceful far miningindustry and develop the slow reason and existing problem, can spy upon thegovernment and influence efforts in the suiyuan mining industry develop of folkbehavior from it.
     Part three including chapter four and the conclusion part of the article. This is difficult point herein and focal point, Problem existing in probing into the impact onlocal environment of development of resources and development course, when andconcurrently and pays close attention to the attitude of cognition of this of the personageof different levels, until development of resources government behavior with folkbehavior of course use make assessment to whom environmental change blow correctly.Summarize research contents herein, draw the conclusion.
     Strictly speaking, Suiyuan mining industry is a result since modern times, beendeveloping.all the time slower. Improvement to some extent for a time of new policiesof latter stage of Qing Dynasty. Since the thirties; under the circumstances that thepolicy of developing northwestly influences, the Suiyuan mining industry develops andraises the climax of developing~ once again. But unstable because of the current politicalsituation, social turbulence, the policy is changeable, main odjective causes such as fundtechnology, etc.. It is difficul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ining industry of this period tolink, the course rises and falls and frees and easies, prone to the slowly, state ofstagnating overallly, the prosperous commercial scene appears continuously. Say, thisenvironmental problem caused to development of mining industry has certain functionof relieving too in a sense, get up to the purpose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indirectly.
     Located in the northwest border area peacefully far, natural conditions are special,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very fragile, once it is difficult to resume to destroy.Because of lacking the materials, Suiyuan mining industry develops efforts of impact onsurrounding environment and destructive intensity and has no way of knowing, but itsphenomenon certainly exists. Suiyuan mining industry basically starts from the simplecraft indigenous method homework in this period, combine with deficiency andshortage of fund technology, the great scale of restraining production from, make mostmineral products incapability or fail, exploit, so overall to develop efforts no very muchloud also. Though in period of war of resistance, there were some areas on a large scalerobbing types were exploited, this is only scale development of the small area shortlytoo, can not represent the overall situation. So Suiyuan mining industry developecological environment led to the fact in should no very much conspicuous at that timethis periods, fail to reflect in an all-round way shortly, but the question is potential, thisburies hint foreshadowing for environmental problem of this life.
     In a word, in similar to Inner Mongol western region so natural ecosystem weak,regenerated ability poor district, during the process of developing mineral deposit, should especially give greater attention to the particularity of the natural environmentcondition, emphasize the economic worth and unity of ecological value, find a road of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ven more.
引文
① 侯甬坚:《历史地理学探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6月版,第398—399页。
    ② 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编:《人类社会经济行为对环境的影响和作用》,三秦出版社,2007年4月版。
    ① 侯甬坚:《环境营造:中国历史上人类活动对全球变化的贡献》,《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19卷第4期,2004年12月,第5—16页。
    ① “生态环境”概念的提出有一定的时代背景,详见侯甬坚《“生态环境”用语产生的特殊时代背景》,《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7年第1期,第116-123页。
    ② 高赓恩纂修《绥远全志》,光绪34年刊本;《五原厅志》,明手抄本;托明纂修《和林格尔厅志》,咸丰二年刊本;《蒙古律例》纂修人及年代不详;《土默特志》光绪间刊本;阿克达春·文秀等纂修《清水河厅志》,据光绪九年刊抄本;夏日琖校、姚明辉辑《蒙古志》,据光绪33年刊本;贻谷撰《绥远旗志》光绪34年刊;张鹏一《河套图志》,1917年在山草堂铅印本等;王文墀撰《临河县志》,据民国20年铅印本影印:郑裕孚纂、郑植昌修《归绥县志》,据民国24年铅印本影印;杨葆初编纂《集宁县志》,民国13年抄本;韩昭祖、望月念修《萨拉齐县志》,萨拉齐县志馆铅印;廖兆骏《绥远志略》,台北南天书局,1987年影印本;黄奋生《蒙藏新志》,中华书局,1938年版;《绥远通志稿》绥远通志馆修纂,1941年;《东胜市志》编纂委员会编《东胜市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年;伊克昭盟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伊克昭盟志》,现代出版社,1994年。
    ① 梁建章《察哈尔省通志》,1935年铅印本;郑居中《府谷县志》,乾隆48年刊本;王致云《神木县志》,道光21年抄本;马蕃庶《保德州志》,康熙49年刻本;金福增《河曲县志》,同治11年刻本。
    ② 绥远省民众教育馆《绥远分县调查概要》,1934年;南京国民政府铁道部财务司调查科《包宁线包临段经济调查报告书》,1932年;朴学斋《后套实业调查记》,中华西北协会发行,1923年;蒙藏院总务厅统计科编印《蒙藏院调查内蒙沿边统计报告书》,1919年;蒙藏委员会调查室编《乌兰察布盟调查概况》(1935年)、《伊盟右翼四旗调查报告书》(1939年)、《伊盟左翼三旗调查报告书》(1941年);周晋熙《绥远河套治要》,1924年;杜延年《绥远省实业视察记》,万同道德会,1933年;卓宏谋《绥远的富藏》。北京养和书屋,1949年;平绥铁路车务处编《平绥铁路沿线特产调查》,1934年;绥远省政府编《绥远概况》,1933年铅印本。
    ③ 谢再善《伊克昭盟七旗志略》,载《西北论衡》第10卷第1~7期;周颂尧《鄂托克富源调查记》,载《绥远建设季刊》第1~4期,1929~1930年;《伊盟鄂托克旗盐碱之实况》,载《蒙藏周报》第35期,1930年;《乌盟各旗现状之调查》,载《蒙藏周报》第36、38期,1930年;《绥远全省物产概况》,载《蒙藏周报》第79期,1931年;王永寿《绥远矿产概要》;《绥远矿产调查彙辑》,载《开发西北》第1卷第2期,1934年;黄伯达《绥远矿产志略》,载《开发西北》第3卷第1、2期合刊,1935年。
    ① 陈赓雅《西北视察记》,上海申报馆,1936年;郑振铎、谢冰心《西行书简平绥沿线旅行记》,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重版:周颂先《京绥游记》,铅印本,1923年;马鹤天《内外蒙古考察日记》,南京新亚细亚学会,1932年;高良佐《西北随轺记》,南京建国月刊社,1936年;顾执中《西行记》,上海力行社,1932年;陈兴亚《晋察绥游记》,京城印刷局,1936年;陆邦彦《内蒙纪行》、郑国翰《四字王府游记》,见《古今游记丛钞》第11册,上海中华书局印行,1924年;吴国栋《绥远游记》,南京公孚印刷所,1926年;林兢《西北丛编》,上海神州国光社,1931年。
    ② 叶秋《国防前线的绥远》、丁君陶《今日之绥远》,上海生活书店,1937年;崔济猛、梁仁南《理想之新绥远》,疾呼旬刊社,1932年;贺扬灵《察绥蒙民经济的解剖》,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华企云《中国边疆》,南京新亚细亚学会,1932年;张振之《西北之实况与其开发》,上海新亚细亚学会,1930年。
    ① 《蒙古族简史》编写组《蒙古族简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年;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历史所《蒙古族通史》,民族出版社,2001年;札奇斯钦《蒙古史论丛》,台湾学海出版社,1980年。
    ② 余元庵《内蒙古历史概要》,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年;郝维民《内蒙古近代简史》,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0年;周清澍等《内蒙古历史地理》,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3年。
    ③ 卢明辉《清代北部边疆民族经济发展史》,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4年;阿岩、乌思《蒙古族经济发展史》远方出版,1999年;沈斌华《内蒙古经济发展史札记》,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年:牛敬忠《近代绥远地 区的社会变迁》,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1年;黄时鉴《论清末清政府对内蒙古地“移民实边”政策》,《内蒙古大学学报》 1964年第2期:汪炳明《清末新政与北部边疆开发》,马汝珩、马大正主编《清代边疆开发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陈育宁《近代内蒙古地区的“移民实边”及其影响》,《西北史地》1988年第3期;祁美琴《伊克昭盟的蒙地开垦》,《内蒙古近代史论丛》,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1年:李克仁《清代乌兰察布盟垦务初探》,刘海源主编《内蒙古垦务研究》,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0年。
    ① 肖瑞玲、曹永年等《明清内蒙古西部地区开发与土地沙化》,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肖瑞玲《清末放垦与鄂尔多斯东南缘土地沙化问题》,《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社),2004年第1期;赵之恒《清代前期的封禁政策与内蒙古西部的土地资源环境》,《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社),2004年第1期;于永《明清内蒙古西部土地开发与沙化的历史借鉴》,《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社),2004年第1期;李艳洁《明代呼和浩特地区的社会状况及生态环境》,《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社),2004年1期;温都苏等《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的甘草资源及速生繁殖》,《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993年3、4期连载;卫斯《试论清代与民国时期我国对内蒙古西部地区甘草资源的开发》,《中国农史》,1995年第1期;冷疏影《人类活动对鄂尔多斯环境退化的影响》,《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994年第1期;周之良《清代鄂尔多斯高原东部地区经济开发与环境变迁关系研究》、郝文军《畜牧业生产的环境效应分析——以清至民国时期的鄂尔多斯高原为例》、王俊斌《“走西口”与近代内蒙古中西部社会生态的恶化》(硕士论文)。
    ② 代宝玺等《漠南矿业有限公司的兴衰》,《包头文史资料选编》第5辑,1984年:刘金虎等《石拐区的“漠南公司”》,《固阳县文史资料选编》第1辑,1986年;韩怀信《大量石拐煤炭被掠夺》,《包头文史资料选编》第10辑,1988年;张静文《归绥煤炭行业的演变》,《呼和浩特文史资料》第7辑,1989年;李继民《杭锦旗盐海子发展史》,《伊克昭文史资料》第9辑,1996年;王占魁《关于四个盐湖的历史沿革》、张心斋《我所知道的巴彦淖碱湖的开采史》、刘治邦《察汉淖碱矿的发展简史》,《鄂托克前旗文史资料》第1辑1989年。
    ③ 袁森坡《康雍乾经营与开发北疆》,中国杜会科学出版杜,1991年。
    ④ 邢亦尘《清代后期内蒙古矿政》,《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1995年第4期;《清代内蒙古的盐政》,《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1994年第6期。
    ① 《中国大百科全书》(简明版),第11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第6473a页。
    ② 贾芝锡:《矿产资源经济学》,北京地震出版社,1992年,第4页。
    ③ 《自然资源的特性》,人民教育出版社网http://www.pep.com.cn\200406\ca459899.htm。
    ④ 叶秋:《国防前线的绥远》,生活书店,1937年,第9-11页;牛敬忠:《近代绥远地区的社会变迁》,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1年,前言第3页。
    ① 口外五厅是指最初隶属于归绥道的归化城、萨拉齐、托克托、清水河和林格尔五厅。七厅是指在五厅的基础上再加上曾分别隶于大同府、朔平府的丰镇厅和宁远厅。
    ② 牛敬忠:《近代绥远地区的社会变迁》,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4页。
    ③ 内蒙古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内蒙古大事记》,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67页。
    ④ 傅增湘:《绥远通志稿》第一册卷一、上,省疆域沿革。绥远通志馆修纂。
    ⑤ 1913年,宁远厅改为凉城县。
    ① 1928年9月17日,中央政府下达改省令。1929年1月1日绥远省政府成立后,绥东五县(丰镇、兴和、凉城、陶林及1921年设的集宁县)又划归绥远省。故仍把此五县归属绥远地区。见《绥远通志稿》卷1。
    ① 叶秋:《国防前线的绥远》,上海:生活书店,1937年,第1—2页。
    ① 《绥远通志稿》卷2《省县旗疆域现状·广袤》。
    ① 赵济主编:《中国自然地理》,高等教育出版社,1980年8月版,第269—278页。
    ② 伊克昭盟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伊克昭盟志》(第一册),现代出版社,1994年,第6—7页。
    ③ 赵济主编:《中国自然地理》,高等教育出版社,1980年8月版,第172页。
    ① 秦孝仪主编:《革命文献》第88辑,《西北建设》(一),台湾中华印刷厂 1981年版,第20页。
    ② 秦孝仪主编:《革命文献》第88辑,《西北建设》(一),台湾中华印刷厂 1981年版,第91页。
    ③ 秦孝仪主编:《革命文献》第88辑,《西北建设》(一),台湾中华印刷厂 1981年版,第103页。
    ④ 《绥远的交通卫生》,载《开发西北》第2卷第3期,1934年9月15日,第108页。
    ⑤ 《绥远的交通卫生》,载《开发西北》第2卷第3期,1934年9月15日,第107页。
    ① 国民党审查委员会经济审查组《西北国防经济之建设案》,《革命文献》第89辑,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1年40页。转引自王荣华《国民政府时期的西北考察活动与西北开发》,《宁夏大学学报》(社科版)第27卷第5期,2005年,第11—16页。
    ② 《究该如何认识绥远》,载《开发西北》第2卷第3期,1934年9月15日,第107页。
    ③ 相关内容已有人做过研究。详参考王荣华《国民政府时期的西北考察活动与西北开发》,《宁夏大学学报》(社科版)第27卷2005年第5期:王荣华《国民政府要员与“西北开发”热潮的兴起》,《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16卷2003年第3期:沈社荣《国民政府与“开发西北”》,《固原师专学报》 1994年第3期;李云峰、曹敏《抗战时期的国民政府与西北开发》,《抗日战争研究》 2003年第3期。
    ④ 《一月来之西北》,载《开发西北》第4卷第5期,1935年11月30日。
    ⑤ 文萱编《两月来之西北》,载《开发西北》第4卷第1、2期合刊,1935年8月31日,第142页。
    ⑥ 《内蒙政委会之使命》,载《开发西北》第1卷第5期,1934年5月15日,第97页。
    ① 《创刊词》,载《开发西北》第1卷第1期,1934年1月15日,第1页。
    ② 马鹤天《开发西北的几个先决问题》,载《开发西北》第1卷第1期,1934年1月15日,第14—15页。
    ③ 《开发西北应延长平绥路》,载《开发西北》第3卷第5期,1935年5月31日,第96页。
    ① 新亚西亚月刊社编《新亚西亚》第2卷第4期,1931年7月1日,第39—40页。
    ② 《西北矿业计划》,载《开发西北》第2卷第3期,1934年9月15日,第24—25页。
    ③ 马鹤天《察绥之现在与将来》,载《开发西北》第3卷第1、2合刊,1935年1月15日,第3—4页。
    ④ 《开发西北实业计划大纲》,载《绥远建设季刊》第10期,1932年,第84页。
    ⑤ 樸学齐:《后套实业调查记》,中华西北协会发行,1923年10月,第6页。
    ⑥ 张静文《归绥煤炭行业的演变》,《呼和浩特文史资料》第7辑,1989年,第105页。
    ⑦ (民国)郑裕孚纂、郑植昌修《归绥县志》,据民国24年铅印本影印,第331—337页。
    ① 张静文《归绥煤炭行业的演变》,《呼和浩特文史资料》第7辑,1989年,第105—107页。
    ② 崔济猛等:《理想之新绥远》,疾呼旬刊社,民国21年11月版,第181—187页。
    ① 李云峰、曹敏《抗战时期的国民政府与西北开发》,《抗日战争研究》2003年第3期,第51—78页。
    ② 主要有西北科学考察团(又名中瑞联合考察团,1927年);西北学术考察团(1930年);西北考察团(1932年);西北工业考察团(1942年):西北建设考察团(1943年)等等。
    ③ 顾国权:《绥远散记》,华东人民出版社,1953年,第2页。
    ④ 冯鹏龄《绥远大青山之煤矿》,载《绥远建设季刊》第1期,1929年,矿政垦务第3页。
    ⑤ 卓宏谋:《绥远的富藏》,(北京)养和书屋1949年再版,第3页;《绥远矿产调查彙辑》,载《开发西北》第1卷第2期,1934年2月15日,第73页。
    ① 崔济猛等:《理想之新绥远》,疾呼旬刊社,民国21年11月版,第182—187页。
    ② 《绥远全省物产概况》,载《蒙藏周报》第79期,1931年,第16页。
    ③ 卓宏谋:《绥远的富藏》,(北京)养和书屋,1949年再版,第7页。
    ④ 崔济猛等:《理想之新绥远》,疾呼旬刊社,民国21年11月版,第187页。
    ⑤ 《乌盟各旗现状之调查》,载《蒙藏周报》第36期,1930年8月18日,第10页。
    ⑥ 《乌盟各旗现状之调查》(续三),载《蒙藏周报》第38期,1930年9月1日,第17页。
    ⑦ 卓宏谋:《绥远的富藏》,(北京)养和书屋,1949年再版,第10-11页。
    ⑧ 参照王文墀撰《临河县志》卷下《杂记·矿产门》,据民国20年铅印本影印,第255-258页;《伊盟右翼四旗调查报告书》,《伊克昭文史资料》第5辑,1991年,第129-132页。
    ① 《乌盟各旗现状之调查》,载《蒙藏周报》第36、38期,1930年8月18日/9月1日,第10、16页。
    ② 《察绥两省之矿藏》,载《开发西北》第4卷第3、4期合刊,1935年10月31日,第81页。
    ③ 丁道衡《绥远白云鄂博铁矿报告》,载《地质彙报》第23号,1933年12月,第56-57页。
    ④ 《绥远矿产调查彙辑》,载《开发西北》第1卷第2期,1934年2月15日,第78页。
    ⑤ 卓宏谋:《绥远的富藏》,(北京)养和书屋,1949年再版,第13页:《绥省开采煨炭石棉之近况》,载《蒙藏周报》第39期,1930年9月8日,第10页。
    ⑥ 崔济猛《理想之新绥远》,疾呼旬刊社,1932年11月版,第18页;王文墀撰《临河县志》卷下《杂记·矿产门》,据民国20年铅印本影印,第254页;《绥省大青山发现石棉矿》,载《蒙藏周报》第56期,1931年1月19日,第8页;《土默特右旗发现石棉矿》,载《蒙藏周报》第62期,1931年2月28日,第12页。
    ① [清]夏日琖校、姚明辉辑《蒙古志》卷3《矿物类》,据光绪33年刊本,第46页。
    ② [清]夏日琖校、姚明辉辑《蒙古志》卷3《制造类》,据光绪33年刊本,第48页。
    ③ [清]阿克达春·文秀等纂修《清水河厅志》卷19《物产·货之属》,据光绪九年刊抄本,第356页。
    ④ 佚名著《土默特志》卷8《食货》,据清光绪间刊本影印,第147页。
    ⑤ 郑裕孚纂、郑植昌修《归绥县志》之《产业志·矿业》,据民国24年铅印本影印,第339-345页。
    ① 赵济主编:《中国自然地理》,高等教育出版社,1980年8月版,第167—169页。
    ① 清代矿政分期有不同观点。一种为两个时期即前期为清自立国至道光初年,后期为道光中叶之后,见王凯旋《清代矿政述论》,《辽宁大学学报》(哲社版)28卷1期,2000年,第1—3页;一种为清前期分三阶段即康熙年间(以禁为主,禁中有开)、雍正(强调禁闭)、乾隆(以开为主,开中有禁),见韦庆远、鲁素《清代前期矿业政策的演变》(上),《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3年4期,第1—17页。
    ② 乾隆朝内府抄本《理藩院则例》“开采”,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编《清代理藩院资料辑录》,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中心 1987年版。
    ① 卢明辉;《清代北部边疆民族经济发展史》,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285页。
    ② 《清史稿》卷124,志99,食货五矿政,第3665页。
    ③ 张静文《归绥煤炭行业的演变》,《呼和浩特文史资料》第7辑,1989年,第103页。
    ④ 《清史稿》卷124《食货志·矿政》第3667页。
    ⑤ 《清实录·文宗》第131、159、167、169、171、178、184、216等卷;《清史稿》卷124《食货志·矿政》;邢亦尘《清季蒙古实录》(上辑),内蒙古杜会科学院蒙古史研究所,1981年,第429、442页。
    ⑥ 《清文宗实录》卷184。
    ⑦ 详见《清季蒙古实录》(上)第140、429、430、441页;(下)第356、361、362、393、398、434页。
    ⑧ 汪敬虞《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科学出版社,1957年,第一辑下册第1171—1173页、第二辑下册第668、1137—1141页;《清史稿》第124卷《食货志·矿政》。
    ① 邢亦尘《清代后期内蒙古矿政》,《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1995年第4期,第45—49页。
    ② 《东方杂志》第三年第二期《实业·各省矿务汇志》、第四年第12期《实业》,1906、1907年。
    ③ 于永发《土默特旗大事年表(清代部分)》,《土默特史料》第15集,1984年。
    ④ 义都合西格主编:《蒙古民族通史》(第五卷)上,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50页。
    ⑤ 邢亦尘《清代后期内蒙古矿政》,《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1995年第4期,第45—49页。
    ① 卢明辉;《清代北部边疆民族经济发展史》,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286—287页;邢亦尘《清代内蒙古的盐政》,《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1994年第6期,第65—70页。
    ② 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卷123,《食货志·盐法》,中华书局出版,1976年,第3604、3635页。
    ③ 卢明辉:《清代北部边疆民族经济发展史》,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288页。
    ④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清朝都察院折,嘉庆五年五月二十一日》,转引自卢明辉《清代北部边疆民族经济发展史》,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289页。
    ⑤ 邢亦尘《清代内蒙古的盐政》,《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1994年第6期,第65—70页。
    ⑥ 邢亦尘《清代后期内蒙古矿政》,《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1995年第4期,第45—49页。
    ① 李洪超《张謇与民国初年的矿业政策》,《聊城大学学报》(哲社版) 2002年第4期,第48—50页。
    ② 《中华民国法令大全·农商》,上海商务印书馆,1915年,第9-10页。
    ①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3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91—94页。
    ② 黄奋生:《蒙藏新志》,中华书局印,1938年,第306—314页。
    ③ 黄奋生:《蒙藏新志》,中华书局印,1938年,第941页。
    ④ 崔济猛等:《理想之新绥远》,疾呼旬刊社,1932年11月版,第112页。
    ① 《绥省开采煨炭石棉之近况》,载《蒙藏周报》第39期,1930年9月8日。
    ② 均来自《绥远建设季刊》第13期,“议案”第40—45页。
    ③ 《绥远建设季刊》第4—9期连载。
    ④ 《绥远建设季刊》第3期。
    ⑤ 李云峰、曹敏《抗日时期的国民政府与西北开发》,《抗日战争研究》2003年第3期,第51—78页。
    ⑥ 王龙耿《伪蒙疆时期1937—1945经济的殖民地化》,《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1988年第2期,第53—56页。
    ①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1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53—61页。
    ① 王同春(1851—1925年),河北省邢台人,12岁时随父避乱到后套,后因开渠经营田产,成为当地著名商人和地主。杜其松《王同春事略》记述,他的“隆兴长”商号,经营手段多样,其中之一就是从包头运销石拐沟大炭厂的煤炭,供给河套手工业生产之用。参见《王同春与河套水利》一书,《内蒙古文史资料》第36辑,1989年,第28页。
    ② 转引自代宝玺、李春峰《漠南矿业有限公司的兴衰》,《包头文史资料选编》第5辑,1984年,第64页。
    ① 王永寿《整理矿政在清理土默特矿案》,载《绥远建设季刊》第1期,第1—2页。
    ① 周颂尧《绥远硷业计划书》(续5期),载《绥远建设季刊》第6期,计划第1页。
    ② 《提议在萨县与达拉特旗境内由公家开采煨炭案》,载《绥远建设季刊》第13期,议案第40页。
    ③ 《绥远建设季刊》第13期,议案第40—45页。
    ④ 《绥远建设季刊》第10期,农矿第43页。
    ⑤ 《绥远建设季刊》第10期,农矿第42—43页。
    ① 创办时间说法不一。一为1913年,见代宝玺、李春峰《漠南矿业有限公司的兴衰》,《包头文史资料选编》第5辑,1984年及《开发石拐煤矿的孔庚》,《河东文史》第7辑,1990年;一为1919年,见刘金虎口述、崔山佳整理《石拐区的“漠南公司”》,《固阳县文史资料选编》1辑,1986年。本文比较之后,取前者。
    ② 代宝玺、李春峰《漠南矿业有限公司的兴衰》,《包头文史资料选编》第5辑,1984年,第67页。
    ① 代宝玺、李春峰《漠南矿业有限公司的兴衰》,《包头文史资料选编》第5辑,1984年,第64页。
    ② 维持召庙收入的土地称为膳召地,在膳召地上居住的蒙汉各族人民,被称为“黑徒”,他们无偿地供召庙驱使,作各种杂役。
    ③ 《开发石拐煤矿的孔庚》,《河东文史》第7辑,1990年,第140页。
    ④ 代宝玺、李春峰《漠南矿业有限公司的兴衰》,《包头文史资料选编》第5辑,1984年,第68页。
    ① 代宝玺、李春峰《漠南矿业有限公司的兴衰》,《包头文史资料选编》第5辑,1984年。第69—72页。
    ① 《绥远大青山之煤矿》,载《绥远建设季刊》第1期,矿政垦务第6页;《绥省矿业不发达原因》,载《蒙藏周报》第78期,1931年,第10页。
    ② 代宝玺、李春峰《漠南矿业有限公司的兴衰》,《包头文史资料选编》第5辑,1984年,第74页。
    ③ 《绥省矿业不发达原因》,载《蒙藏周报》第78期,1931年,第10页;《绥远大青山之煤矿》,载《绥远建设季刊》第1期,矿政垦务第6页。
    ④ 代宝玺、李春峰《漠南矿业有限公司的兴衰》,《包头文史资料选编》第5辑,1984年,第75页。
    ① 代宝玺、李春峰《漠南矿业有限公司的兴衰》,《包头文史资料选编》第5辑,1984年,第77页。
    ① 代宝玺、李春峰《漠南矿业有限公司的兴衰》,《包头文史资料选编》第5辑,1984年,第79—80页。
    ① 1923年京绥铁路通车到包头,1928年改为平绥铁路,解放后改为京包铁路。
    ② 《绥远建设季刊》第3期,1929年,报告第2页;卓宏谋《包宁铁路建设与计划》1933年,第139页。
    ③ 刘金虎口述、崔山佳整理《石拐区的漠南公司》,《固阳县文史资料选编》第1辑,1986年,第204页。
    ④ 代宝玺、李春峰《漠南矿业有限公司的兴衰》,《包头文史资料选编》第5辑,1984年,第78页。
    ① 代宝玺、李春峰《漠南矿业有限公司的兴衰》,《包头文史资料选编》第5辑,1984年,第81页。
    ② 韩怀信《大量石拐煤炭被掠夺》,《包头文史资料选编》第10辑,1988年,第139页。
    ① 韩怀信《大量石拐煤炭被掠夺》,《包头文史资料选编》第10辑,1988年,第141页。
    ① 《西北矿业计划》,载《开发西北》第2卷第3期,1934年9月15日,第25页。
    ② 黄伯达《绥远矿产志略》,载《开发西北》第3卷第1、2期合刊,1935年1月15日,第94页。
    ① 黄伯达《绥远矿产志略》,载《开发西北》第3卷第1、2期合刊,1935年1月15日,第96页。
    ② 张静文《归绥煤炭行业的演变》,《呼和浩特文史资料》第7辑,1989年,第116—117页。
    ① 李继民《杭锦旗盐海子发展史》,《伊克昭文史资料》第9辑,1996年,第130页。
    ① 王占魁、张巴《关于四个盐湖的历史沿革》,《鄂托克前旗文史资料》第1辑,1989年,第58页。
    ① 李继民《杭锦旗盐海子发展史》,《伊克昭文史资料》第9辑,1996年,第130—131页。
    ① 《绥省矿业不发达原因》,载《蒙藏周报》第78期,1931年,第9—10页。
    ② 《蒙藏院调查内蒙及沿边各旗统计报告》,《内蒙史志》(第7册),第106—115、119—127页。
    ③ 《绥运杂讯四则》,载《蒙藏周报》第74期,1931年,第10页。
    ① 伊克昭盟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伊克昭盟志》(第一册),现代出版社,1994年版,第408页。
    ② 模学齐:《后套实业调查记》,中华西北协会发行,民国12年10月,第26页。
    ③ 模学齐:《后套实业调查记》,中华西北协会发行,民国12年10月,第6页。
    ④ 《绥西宁东一带蒙民生活状况》,载《开发西北》第1卷第4期,1934年4月15日,第104页。
    ① 黄伯达《绥远矿产志略》,载《开发西北》第3卷第1、2期合刊,第95页。
    ① 刘吕红、阙敏《清代资源型城市概念阐释》,《文史杂志》2005年第5期。
    ② 刘金虎口述、崔山佳整理《石拐区的“漠南公司”》,《固阳县文史资料选编》第1辑,1986年,第202页。
    ③ 王卫东《鄂尔多斯地区近代移民研究》,《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第10卷第4期,2000年,第75页。
    ① 《内蒙古包头石拐区地质灾害调查》,载《内蒙古晨报》,http://news.sina.com.cn/c/2005-05-19/08376685155.shtml
    ② 参见卓宏谋《绥远的富藏》,北京养和书屋,1949年;绥远省民众教育馆编《绥远分县调查概要》,1934年。
    ① 《土默特右旗请禁强采金矿》,载《蒙藏周报》第36期,1930年8月18日,第7页。
    [1] 赵尔巽 《清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
    [2] 《清实录》,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3] 乾隆朝内府抄本 《理藩院则例》,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编 《清代理藩院资料辑录》,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中心,1987年版。
    [4] (清)夏日琖校、姚明辉辑 《蒙古志》,据光绪33年刊本。
    [5] (清)阿克达春·文秀等纂修 《清水河厅志》,据光绪九年刊抄本。
    [6] (民国)傅增湘 《绥远通志稿》,绥远通志馆修纂,1941年。
    [7] (民国)郑裕孚纂、郑植昌修 《归绥县志》,据民国24年铅印本影印。
    [8] (民国)王文墀撰 《临河县志》,台湾成文出版社,据民国20年铅印本影印。
    [9] 伊克昭盟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伊克昭盟志》,现代出版社,1994年。
    [10] 卓宏谋 《绥远的富藏》,北京:养和书屋,1949年再版。
    [11] 绥远省民众教育馆编 《绥远分县调查概要》,绥远省教育馆出版,1934年。
    [12] 杜延年 《绥远省实业视察记》,万同道德会,1933年。
    [13] 崔济猛、梁仁南 《理想之新绥远》,疾呼旬刊社,1932年11月初版。
    [14] 樸学齐 《后套实业调查记》,中华西北协会发行,1923年10月。
    [15] 卓宏谋 《包宁铁路建设与计划》,1933年10月初版。
    [16] 蒙藏院总务厅统计科编印 《蒙藏院调查内蒙及沿边各旗统计报告》,1919年。
    [17] 黄奋生 《蒙藏新志》,中华书局,1938年版。
    [18] 叶秋 《国防前线的绥远》,上海:生活书店,1937年。
    [19] 顾国权 《绥远散记》,华东人民出版社,1953年。
    [20] 侯甬坚 《历史地理学探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6月版。
    [21] 牛敬忠 《近代绥远地区的社会变迁》,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版。
    [22] 卢明辉 《清代北部边疆民族经济发展史》,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4年。
    [23] 邢亦尘编 《清季蒙古实录》,内蒙古杜会科学院蒙古史研究所,1981年。
    [24] 义都合西格主编 《蒙古民族通史》(第五卷),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2年。
    [25] 赵济主编 《中国自然地理》,高等教育出版社,1980年8月版。
    [26] 贾芝锡 《矿产资源经济学》,北京地震出版社,1992年。
    [27] 内蒙古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内蒙古大事记》,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年。
    [28] 汪敬虞 《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科学出版社,1957年。
    [29] 秦孝仪主编 《革命文献》第88辑,台湾中华印刷厂,1981年。
    [30] 国民党审查委员会经济审查组《西北国防经济之建设案》,《革命文献》第89辑,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1年。
    [31]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 《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
    [32] 张静文 《归绥煤炭行业的演变》,《呼和浩特文史资料》第7辑,1989年。
    [33] 蒙藏委员会调查室编 《伊盟右翼四旗调查报告》,《伊克昭文史资料》第5辑,1991年。
    [34] 蒙藏委员会调查室编 《伊盟左翼三旗调查报告》,《伊克昭文史资料》第3辑,1988年。
    [35] 于永发 《土默特旗大事年表(清代部分)》,《土默特史料》第15集,1984年。
    [36] 《开发石拐煤矿的孔庚》,《河东文史》第7辑,1990年。
    [37] 代宝玺、李春峰 《漠南矿业有限公司的兴衰》,《包头文史资料选编》第5辑,1984年。
    [38] 刘金虎口述、崔山佳整理 《石拐区的“漠南公司”》,《固阳县文史资料选编》 第1辑,1986年。
    [39] 韩怀信 《大量石拐煤炭被掠夺》,《包头文史资料选编》 第10辑,1988年。
    [40] 李继民 《杭锦旗盐海子发展史》,《伊克昭文史资料》 第9辑,1996年。
    [41] 王占魁、张巴 《关于四个盐湖的历史沿革》,《鄂托克前旗文史资料》第1辑,1989年。
    [42] 《创刊词》,载《开发西北》第1卷第1期,1934年。
    [43] 马鹤天 《开发西北的几个先决问题》,载《开发西北》 第1卷1期,1934年。
    [44] 《绥远矿产调查夤辑》,载《开发西北》 第1卷第2期,1934年。
    [45] 《绥西宁东一带蒙民生活状况》,载《开发西北》 第1卷第4期,1934年。
    [46] 《内蒙政委会之使命》,载《开发西北》 第1卷第5期,1934年。
    [47] 《西北矿业计划》,载《开发西北》第2卷第3期,1934年。
    [48] 《究该如何认识绥远》,载《开发西北》第2卷第3期,1934年。
    [49] 《绥远的交通卫生》,载《开发西北》第2卷第3期,1934年。
    [50] 黄伯达《绥远矿产志略》,载《开发西北》第3卷第1、2期合刊,1935年。
    [51] 马鹤天《察绥之现在与将来》,载《开发西北》第3卷1、2期合刊,1935年。
    [52] 侯汉卿《察绥工商业概况及其危机》,载《开发西北》3卷1、2期1935年。
    [53] 《开发西北应延长平绥路》,载《开发西北》第3卷第5期,1935年。
    [54] 文萱编《两月来之西北》,载《开发西北》第4卷第1、2期合刊,1935年。
    [55] 《察绥两省之矿藏》,载《开发西北》第4卷第3、4期合刊,1935年。
    [56] 《一月来之西北》,载《开发西北》第4卷第5期,1935年。
    [57] 冯鹏龄《绥远大青山之煤矿》,载《绥远建设季刊》第1期,1929年。
    [58] 《整理矿政在清理土默特矿案》,载《绥远建设季刊》第1期,1929年。
    [59] 《绥远大青山之煤矿》,载《绥远建设季刊》第l期,1929年。
    [60] 王永寿《查勘大青山石拐至白狐子沟一带煤田报告》,载《绥远建设季刊》第3期,1929年。
    [61] 王永寿《开采蒙旗地内之碱湖计划》,载《绥远建设季刊》第3期,1929年。
    [62] 周颂尧《绥远碱业计划书》,载《绥远建设季刊》第4—9期,1930-1931年。
    [63] 《绥远建设厅改订矿商矿区亩数税额表》,载《绥远建设季刊》8期,1931年。
    [64] 《开发西北实业计划大纲》,载《绥远建设季刊》第10期,1932年。
    [65] 《计开矿法罚则》、《绥远建设厅禁止私采陶林县黄花圪洞水晶等矿布告文》,载《绥远建设季刊》第10期,1932年。
    [66] 《开采黄花圪洞宝石案》、《请将永兴煤矿开采权收归公有案》、《土盐应由公家采办案》、《整顿实合少等处炭窑案》、《提议产煤各县建设局扶助矿商增加产量案》、《提议在萨县与达拉特旗境内由公家开采煨炭案》,均载《绥远建设季刊》第13期,1933年。
    [67] 《土默特右旗请禁强采金矿》,载《蒙藏周报》第36期,1930年。
    [68] 《乌盟各旗现状之调查》,载《蒙藏周报》第36、38期,1930年。
    [69] 《绥省开采煨炭石棉之近况》,载《蒙藏周报》第39期,1930年。
    [70] 《绥省大青山发现石棉矿》,载《蒙藏周报》第56期,1931年。
    [71] 《土默特右旗发现石棉矿》,载《蒙藏周报》第62期,1931年。
    [72] 《绥运杂讯四则》,载《蒙藏周报》第74期,1931年。
    [73] 《绥省矿业不发达原因》,载《蒙藏周报》第78期,1931年。
    [74] 《绥远全省物产概况》,载《蒙藏周报》第79期,1931年。
    [75] 新亚细亚月刊社编《新亚西亚》第2卷第4期,1931年7月1日。
    [76] 丁道衡《绥远白云鄂博铁矿报告》,载《地质彙报》第23号,1933年。
    [77] 《实业·各省矿务汇志》,载《东方杂志》第三年第2期,1906年;《实业》, 载第四年第12期,1907年。
    [78] 侯甬坚 《环境营造:中国历史上人类活动对全球变化的贡献》,《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4年第19卷第4期。
    [79] 王荣华 《国民政府时期的西北考察活动与西北开发》,《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第27卷第5期。
    [80] 王荣华 《国民政府要员与“西北开发”热潮的兴起》,《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16卷第3期。
    [81] 沈社荣 《国民政府与“开发西北”》,《固原师专学报》,1994年第3期。
    [82] 李云峰、曹敏 《抗战时期的国民政府与西北开发》,《抗日战争研究》,2003年第3期。
    [83] 王龙耿 《伪蒙疆时期1937—1945经济的殖民地化》,《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1988年第2期。
    [84] 王凯旋 《清代矿政述论》,《辽宁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年28卷1期。
    [85] 韦庆远、鲁素 《清代前期矿业政策的演变》(上),《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3年第4期。
    [86] 邢亦尘 《清代后期内蒙古矿政》,《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1995年4期。
    [87] 邢亦尘 《清代内蒙古的盐政》,《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1994年6期。
    [88] 孟晋 《论民国初年北京政府的经济政策》,《许昌师专学报》,2002年4期。
    [89] 李洪超 《张謇与民国初年的矿业政策》,《聊城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90] 刘吕红、阙敏 《清代资源型城市概念阐释》,《文史杂志》,2005年第5期。
    [91] 王卫东 《鄂尔多斯地区近代移民研究》,《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0年第10卷第4期。
    [92] 《中国大百科全书》(简明版),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第11卷。
    [93] 《中华民国法令大全·农商》,上海:商务印书馆,1915年。
    [94] 《内蒙古包头石拐区地质灾害调查》,载《内蒙古晨报》,http://news.sina.com.cn/c/2005-05-19/08376685155.shtml
    [95] 《自然资源的特性》,http://www.pep.com.cn/200406/ca459899.htm。
    [96] 民国绥远地图_北京地形图_国内最大的地图分享网,http://www.gtour.cn/wiki_map/city3/26289/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