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鄱阳湖流域农业环境变迁与生态农业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紧紧围绕鄱阳湖流域农业开发与生态环境互动关系这一核心,主要采用历史研究为主,结合生态学、农学和经济学等跨学科研究的方法,探索农业开发与鄱阳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互动规律,总结经验教训并借鉴传统生态农业思想、模式和技术,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提供对策。
     考诸鄱阳湖流域农业开发和生态环境变迁史,可以发现历史上鄱阳湖流域农业开发经历了一个由开发不足、到开发适度再到开发过度和环境治理的阶段。相应的,其生态环境也经历了一个由封闭到平衡,再到开始失衡、逐步恶化,再到逐步改善的变迁过程。其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在古代突出地表现为由于垦殖过度所致水土流失所带来的频繁的水旱灾害;到现代,除了上述历史时期存在的自然灾害以外,还有受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影响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其农业环境变迁史可以概括为:远古至秦汉时期,是生态环境由荒凉向开化发展的阶段;隋唐五代时期,是生态环境平衡发展阶段;宋元时期,是生态环境开始失衡阶段;明清时期,是生态环境逐渐破坏恶化的阶段;近代以来,生态环境呈现进一步恶化的趋势;建国以来生态环境经历了一个恶化——治理——改善的过程。在此,我们可以得出历史的经验教训:农业开发必须适应复杂的自然生态环境条件,只有全面地把握自然生态环境的总体,才能使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充分地持续地发挥作用,经济社会才能保持可持续发展。相反,如果不顾自然生态环境的复杂性,掠夺性开发资源,就必然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
     处理好农业开发与环境治理之间的关系,必须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我国传统生态农业中“三才论”、“三宜说”、精耕细作、培肥地力、基塘农业、用养结合等农业思想、模式和技术,值得继承和发扬。自宋至清,鄱阳湖流域传统农业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许多符合生态农业原理的技术和模式。建国以来鄱阳湖流域生态农业发展历程经历了自发型生态农业阶段、资源型生态农业阶段、高产型生态农业阶段、优质型生态农业阶段和持续型生态农业阶段等5个阶段,创造的“猪—沼—果”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成为我国南方唯一重点推广的生态农业模式,标志着鄱阳湖流域生态农业发展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鄱阳湖流域现代生态农业的成效是显著的,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许多问题。
     发展生态产业是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经济基础,建设高效生态农业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生态产业的优势所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效生态农业可区划为3个不同的区域;其高效生态农业模式可设计为4大类、18小类;其高效生态农业技术体系构成包括生态结构合理化技术体系及农业系统功能强化(集约化)技术体系。
     发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效生态农业离不开建立与健全政府扶持政策与实施体系,此外,还要突出围绕高效生态农业建设的主要目标与主要障碍因素,对主要组织与制度(政策)安排进行研究、设计与创新。
This paper closely around the core of interactions betwee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Eco-environment in Poyan-Lake Watershed, mainly taking the research methods that combined with History, Ecology and Agronomy and Economics methods, to explore the interaction laws betwee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to eco-environment in Poyan-Lake Watershed, On the basis of summarizing the experiences and lessons and to learn from traditional eco-agriculture ideas, and models and technologies, this paper brings forward the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aiming at high-efficiency eco-agriculture development in the Poyang-Lake Eco-Economic Region.
     Throug(?) Examining change history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the eco-environment in Poyang Lake Watershed, you can find it has experienced underexploitation, developing appropriate and then to over-exploitation, and to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phase. Accordingly, the eco-environment has also gone the process of change from a close to balance, then to imbalance and then to the gradual deterioration and then to gradually improve. The change history of the eco-environment can be summarized as follows:in remote antiquity to the Qin and Han Dynasty, is from the wild to the civilized stage; in Sui and Tang to the Five Dynasties, is balanced development stage; in Song and Yuan dynasties, is the beginning of imbalance stage;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is the gradual destruction and deterioration phase; since modem times, the eco-environment showed the trend of further deterioration;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PRC, the eco-environment has experienced the process from deterioration to governance, and to improve. At this point, we can draw the lessons of history: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must adapt to the complex natural eco-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only a comprehensive grasp of the overall eco-environment, natural resources and natural conditions in order to continue to play its role fully, economy and society will be able to maintai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n the contrary, if regardless of the complex nature of the eco-environment, but wishful thinking plunder the resources of nature, the people will surely be punished.
     Dealing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we must vigorously develop eco-agriculture. China's traditional ecological agriculture essence such as the "three-element" theory, "three should" doctrine, intensive cultivation, soil fertility, base pond agriculture, combined with using and cultivating soil and other agricultural ideas, models and technologies, should be inherit and carry forward. Since the Song Dynasty to the Qing, there were many fine traditions of tecological agricultural techniques and patterns in the Poyang Lake Watershed.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PRC, the course of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in Poyang Lake Watershed has experienced 5 stages such as spontaneous stage, resource-based stage, high-yield stage, high-quality stag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age, the "pig-marsh-fruit "model be created and has taken a good ecological, economic and social benefits, and has become the sole focus to promote in the South China, marks ecological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in Poyang Lake Watershed has been in a leading position in China. The effectiveness of modern ecological agriculture is significant in Poyang Lake Watershed, but there are also many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It is the economic foundation to develop eco-industry in building the Poyang Lake Eco-Economic Zone, to build highly efficient eco-agriculture is the advantages of its' eco-industry. Poyang-Lake Eco-Economic Region in high-efficiency ecological agriculture could be zoned three different regions; its models can be designed for the four categories,18 Classes; its technology system comprised of the rationalization of ecological structure and function strengthen (intensive) of agricultural systems.
     it is inseparable from the establish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sound policies and government support syst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fficiency eco-agriculture in Poyang-Lake Eco-Economic Region. in addition, it is necessary to study, design and innovation for key organizations and systems (policy) arrangements surrounding the main objectives and obstacles of high-efficiency eco-agriculture.
引文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0页.
    [2]白志礼:《黄土高原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再认识》[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卷第1期,第9页.
    [3]崔玲:《渭河水系廊道与古都西安城址变迁的关系研究》[J],华中建筑2009年第27卷第2期,第248页.
    [4]参见谢丽:《绿洲农业开发与楼兰古国生态环境的变迁》[J],中国农史2001年第1期.
    [1]杨通进、高予远:《现代文明的生态转向》[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年版,第2-3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19页.
    [3]Clapp, B. W., An Environmental History of Britain since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Longman Publishing, New York,1994. p43.
    [4]Vogel, D., National styles of regulation, environmental policy in Great Britain and the United States, Ithaca and London,1986. p38.
    [5]张从主编:《环境保护知识干部读本》[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年版,第12页.
    [1]宋健:《向环境污染宣战》[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54-59页.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9年2月26日,http://www.stats.gov.cn/tjgb/ndtjgb/qgndtjgb/t20090226_402540710.htm.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9年2月26日,http://www.stats.gov.cn/tjgb/ndtjgb/qgndtjgb/t20090226_402540710.htm.
    [3]赵其国:《净土洁食问题》[N],科学时报,2003年9月19日.
    [4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2008中国环境状况公报》,2009年6月4日,http://www.zhb.gov.cn/news/xz/wdxz/200906/P020090609397520028674.pdf.
    [5]中国网china. com. en:《中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达263.62万平方公里》[N], http://www. china. com. cn/environment/2008-01/25/content_9585134. htm.
    [1]张维理等:《中国农业面源污染形势估计及控制对策》[J],中国农业科学,2004年第37卷第7期,第1008-1017页.
    [2]杨正礼:《我国粮食安全的基础在于藏粮于田》[J],科技导报,2004年第第9期,第14-17页.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9年2月26日,http://www.stats.gov.cn/tjgb/ndtjgb/qgndtjgb/t20090226_402540710.htm.
    [4]方杰:《农业循环经济:建设农业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4卷第6期,第123页.
    [5]张维理等:《中国农业面源污染形势估计及控制对策》[J],中国农业科学,2004年第37卷第7期,第1008-1017页.
    [6]李茂松等:《中国畜禽废弃物的产出量、污染现状与危害》[C],全国农业面源污染与综合防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2004年版,第111-114、147页.
    [7]江长胜等:《稻田甲烷排放影响因素及其研究进展》[J],土壤通报,2004年第35卷第5期,第663-668页.
    [8]刘志伟等:《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田溶解态氮流失量的估算——以江苏省靖江市柏木乡为例》[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4年第4期,第119-121页.
    [9]王艳萍,高吉喜.有机农业生产在农业自身污染防治中的作用[A],首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长沙:2005年版.
    [10]方淑荣,刘正库.论农业面源污染及其防治对策[J].农业科技管理,2006(3):第22-23页.
    [1]李贵宝等:我国农村水环境状况及其恶化成因[EB/OL].[2001-11-23].http://www.hwcc.com.cn.
    [2][宋]张孝祥:《于湖居士文集》卷七[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1版.
    [3]陈荣华,余伯流,邹耕生,施由民等:《江西经济史》[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页.
    [4]陈荣华,余伯流,邹耕生,施由民等:《江西经济史》[M],第337页.
    [5]陈荣华,余伯流,邹耕生,施由民等:《江西经济史》[M],第426页.
    [6]赵尔巽等撰:《清史稿》第十三册,中华书局1976年第1版,第3566页.
    [7]转引自陈支平:《清代江西的粮食运销》[J],江西社会科学1983(3):第118页.
    [8][清]卞宝第:《闽峤輶轩录》卷二.清光绪刻本.
    [1]参见陈支平:《清代江西的粮食运销》[J],《江西社会科学》1983年第3期,第116-120页.
    [2]江西省统计局编:江西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3]中国江西新闻网:江西5年净增粮食百亿斤,2009-1-18(http://www.jxcn.cn/525/2009-1-18/30107@469001.htm).
    [4]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江西鄱阳湖流域生态林业发展规划(2008-2020)),2008年8月,第9页.
    [1]石庆华,潘晓华等.江西农业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年版,第9页.
    [2]江西省统计局编:江西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年.
    [3]国家统计局:《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9年2月26日,http://www.stats.gov.cn/tjgb/ndtjgb/qgndtjgb/t20090226_402540710.htm.
    [4]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5]中国江西新闻网:《江西发布2008年全省环境状况公报》,2009年6月6日,http://www.jxcn.cn/525/2009-6-6/30107@525519.htm
    [6][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十一,户口,中华书局1986年影印版.
    [7]据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M].甲表78、82,编制,中国统计出版社1980年版,第258、262页.
    [1]江西省水利厅:《江西历代水旱灾害辑录》[M],1988年版:大涝,指大水入城,舟行于市,舟行树梢,水高齐檐,水高数丈,四郊一壑,夏淫雨弥月等.大早,指赤地数千里,赤壤连境,赤气横境,早地尽赤,江水断流,井泉皆涸,野无青草,禾稻尽槁等.
    [2]许怀林等:鄱阳湖流域生态环境的历史考察[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版,第2页.
    [1]Donald Worstered. The Ends of the Earth,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8, p.289.
    [1]William Cronon, "Modes of Prophecy and Production" The Journal of American History, Vol.76,1990, Issue 4, pp.1122-1131.
    [2]沃斯特:《研究环境史》,沃斯特编:《地球末日:现代环境史的视野》,第290-292页(Donald Worster," Doing Environ-mental History",Donald.Worster,ed.,The Ends of the Earth:Perspectives on Modern Environmental Histor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8).
    [3]侯文蕙:《尘暴》及其对环境史研究的贡献[J],史学月刊,2004(5):7-10.
    [4]William Cronon, Nature's Metropolis, W.W.Norton & Company,1991, xxiii.
    [5]沃斯特:《地球的转型:对历史的农业生态史分析》和《超越文化的审视》,《美国历史杂志》,第1087-1106,1142-1147页(Donald Worster, "Transformations of the Earth:An Agroecological Perspective on History", and, "Seeing beyond Culture",Journal of American History, Vol.76,No.4,1990).
    [1]莫茜特:《生态革命:新英格兰的自然、性别和科学》(Carolyn Merchant,Ecological Revolutions:Nature, Gender, and Science in New England,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1989);莫茜特:《性别和环境史》《美国历史杂志》(Carolyn Merchant, "Gender and Environmental History".Journal of American History,Vol.76,No.4,1990).
    [2]罗森和塔尔:《城市维度在环境史中的重要性》,《城市史杂志》(Christine M. Rosen & Joel A. Tarr,"The Importance of Urban perspective in Environmental History",Journal of Urban History,Vol.20,No.3,1994);凯耶肆:《城市环境史应有的位置》,《城市史杂志》(Jonathan J. Keyes, "A Place of its Own:Urban Environmental History",Journal of Ur-ban History, Vol.26,No.3,2000);夫拉纳佳:《城市里的环境正义:城市环境史的一个主题》,《环境史》(Maureen A. Flanagan,"Environmental Justice in the City:A Theme for Urban EnvironmentalHistory",EnvironmentalHistory,Vol. 5,No.2,2000).
    [3]Ted Steinberg, Down to Earth:Nature's Role in American History,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
    [4]包茂宏:《德国的环境变迁与环境史研究——访德国环境史学家亚克西姆·纳向考教授》[J],史学月刊,2004(10):91-95.
    [1]包茂宏:《英国的环境史研究》[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5:20(2):135-137.
    [2]包茂宏:《热纳维耶芙·马萨-吉波教授谈法国环境史研究》[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4:19(2):120-129.
    [3]包茂宏:《环境史:历史、理论和方法》[J],史学理论研究,2000(4):70-83.
    [4]王子今:《中国生态史学的进步及其意义——以秦汉生态史研究为中心的考察》[J],历史研究,2003(1):98-109.
    [5]景爱:《环境史:定义、内容与方法》[J],史学月刊,2004(3):5-7.
    [1]梅雪芹:《马克思主义环境史学论纲》[J],史学月刊,2004(3):10-15.
    [2]包茂宏:《唐纳德沃斯特和美国的环境史研究》[J],史学理论研究,2004(4):148-159.
    [3]景爱:《环境史:定义、内容与方法》[J],史学月刊,2004(3):5-7;侯文蕙:《<尘暴>及其对环境史研究的贡献》[J],史学月刊,2004(3):7-10.
    [4]行龙:《开展中国人口、资源、环境史研究》[J],山西大学学报,2001(6):1-4.
    [5]余新忠:《疫病社会史研究:现实与史学发展的共同要求》[J],史学理论研究,2003(4):4-7.
    [6]王铮等:《历史气候变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兼论人地关系》[J],地理学报,1996(4):329-339.
    [7]吴承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0(2):3-7.
    [8]李根蟠:《“天人合一”与“三才”理论——为什么要讨论中国经济史上的“天人关系”》[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0(3):3-13.
    [91鲁西奇:《人地关系理论与历史地理研究》[J],史学理论研究,2001(2):36-46.
    [10]覃明兴:《人类中心主义研究综述》[J],哲学动态,1997(6):18-20.杨淑华:《人类中心主义问题研究综述》[J],教学与研究,1999(6):74-76.陈伟华、杨曦:《世界观的转变:从人类中心主义到生态中心主义》[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1(4):15-19.
    [1]竺可祯:《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J],考古学报,1972(1):2-23.
    [2]汪一鸣:《宁夏平原自然生态系统的改造——历史上人类活动对宁夏平原生态环境的影响初探》[J],中国农史,1983(4):10-22.
    [3]汪一鸣:《宁夏平原自然生态系统的改造——历史上人类活动对宁夏平原生态环境的影响初探》[J],中国农史,1983(4):10-22.
    [4]倪根金:《试论气候变迁对我国古代北方农业经济的影响》[J],农业考古,1988(1):292-299.
    [5]史念海:《论两周时期农牧业地区的分界线》[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7(1):39-57.
    [1]梁四宝:《明代“九边”屯田引起的水土流失问题》[J].山西大学学报,1992,(3):63-65.
    [2]蓝勇:《历史时期西南经济开发与生态变迁》[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2.
    [3]陈家其:《太湖农业区的形成历史与地理因素分析》[J],中国农史,1994(1):58-65.
    [4]赵冈:《生态变迁的统计分析》[J],中国农史,1994(4):22-30.
    [5]张国雄.《明清时期两湖开发与环境变迁初议》[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4,(5):127-143.
    [6]王广智:《晋陕蒙接壤区生态环境变迁初探》[J].中国农史,1995(4):78-86.
    [7]王建革:《小农与环境——以生态系统的观点透视传统农业生产的历史过程》[J].中国农史,1995(3):83-93.
    [8]王守春.《历史上塔里木河下游的地区环境变迁和政治经济地位的变化》[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6,(3):65.
    [9]吴敌.《清代长江流域的农业开发与环境问题》[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6,(6):34-39.
    [10]萧正洪:《环境与技术选择——清代西部地区农业技术地理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1998.
    [11]吴滔:《关于明清生态环境变化和农业灾荒发生的初步研究》[J],《农业考古》,1999(3):285-289.
    [1]邹逸麟.《明清流民与川陕豫交界地区的环境问题》[J].复旦大学学报,1998,(4):62-70;钞晓鸿.《清至民国时期陕西南部的环境保护》[J].中国农史,2002,(2):3-15;张建民.《明清秦巴山区生态环境变迁论略》[A].中国经济史上的天人关系[C].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葛庆华.《试论清初中期川陕交界地区的开发与环境问题》[J].西北史地,1999,(1):37-42.
    [2]李令福:《历史时期关中农业发展与地理环境之相互关系初探》[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0年1期:87-100.
    [3]谢丽:《绿洲农业开发与古楼兰古国生态环境的变迁》[J],《中国农史》,2001年1期:16-26.
    [4]吴璞:《明代以来江南农业的生态适应性——以吴江县为例》[J],《中国农史》,2001年2期:23-2.
    [5]孟晋:《清代陕西的农业开发与生态环境的破坏》[J],《史学月刊》,2002年1期:37-40.
    [6]姚兆余:《明清时期西北地区农业开发的技术路线与生态效应》[J],《中国农史》,2003年4期:102-111.
    [7]张芳:《太湖地区古代圩田的发展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2003年广州中国生物学史暨农史学术讨论会交流论文.
    [8]封玲:《历史时期中国绿洲的农业开发与生态环境变迁》[J],中国农史,2004(3):124-129.
    [9]王建革:《技术与圩田土壤环境史:以嘉湖平原为中心》[J],中国农史,2006(1):99-110.
    [1]谭其骧、张修桂:《鄱阳湖演变的历史过程》[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2):42-51.
    [2]《鄱阳湖研究》编委会:《鄱阳湖区自然和社会经济历史资料选》[M],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版.
    [3]《鄱阳湖研究》编委会:《鄱阳湖研究》[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年8月第1版.
    [4]魏篙山、肖华忠:《鄱阳湖流域开发探源》[M],江西教育出版社,1995.
    [5]陈荣华,余伯流,邹耕生,施由民等:《江西经济史》[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10.
    [6]许怀林等:《鄱阳湖流域生态环境的历史考察》[M],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
    [7]许怀林:《江西历史人口状况初探》[J],(江西社会科学,1984(2):125-132.
    [8]马巨贤等:《中国人口·江西分册》[MJ,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9年.
    [9]曹树基:《明清时期的流民和赣南山区的开发》[J],中国农史,1985(4):19-40;《明清时期的流民和赣北山区的开发》[J],中国农史,1986(2):12-37.
    [10]谢宏维:《清代棚民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J],历史教学,2004(3):30-34.
    [1]施民;《明清时期赣南客家与山区经济的发展》[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92(4):66-71.
    [2]昌庆钟、刘义程:《明代江西人口外移原因探析》[J],江西社会科学,1998(1):12-15.
    [3]温锐、游海华:《劳动力的流动与农村社会变迁一20世纪赣闽粤三边地区实证研究》[M1,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11月第1版:44-50.
    [4]李晓方:《明清时期闽粤客家的倒迁与赣南生态环境的变迁述论》[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5):47-51.
    [5]吴艳宏:《鄱阳湖地区4500年来环境变迁》[J],湖泊科学,1999(1):40-44.
    [6]林英、廖祯:《江西森林的历史变迁》[J],南昌大学学报,1982(1):56-60.
    [7]江西森林编委会主编:《江西森林》[M],中国林业出版社、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8]陈柏泉:《江西地区历史时期的森林》[J],农业考古,1985(2):204-214.
    [1]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s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FAO)/World Health Organisation(WHO).Guidelines for the production, processing,labeling and marketing of organically produced foods(GL32-1999/2001).Codex Alimentarius,2001:5-11.ftp://ftp.fao.org/codex/standard/organic/gl99_32e.pdf.
    [2]IFOAM(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Organic Agriculture Movements)and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s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FAO).Conference conclusions,IFOAM Conference on organic guarantee systems-international harmonization and equivalence on organic agriculture,17-19 February 2002,Nuremberg,Germany,11-18.
    [31马世铭等:世界有机农业发展的历史回顾与发展动态[J].《中国农业科学》,2004.37(10):14-15.
    [4]Herrmann G,Plakolm GOekologischer Landbau,Grundwissen fuer die Praxis.Wien, Verlagsunion Agrar,1991:27-32.
    [5]Kahnt GBiologischer Pflanzenbau:Moeglichkeiten und Grenzen biologischer Anbausysteme Stuttgart:Ulmer,1986: 19-36.
    [6]Niggli U,Lockeretz W.Development of research in organic agriculture.In:Stergaard T.Proceedings of the 11th IFOAM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Conference on Fundamentals of Organic Agriculture,1996:1,11-15.
    [1]Gliessman S R.Agroecology:Researching the ecological basis for sustainable agriculture.1990:3-10.
    [2]Rigby D,Young T,Burton M.The development and prospects for organic farming in the UK.Food Policy,2001,26: 599-613.
    [3]杜相革、王慧敏:有机农业概论[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1.
    [4]Soil Association.The Organic Food and Farming Report 2000,Soil Association Publications,2001.
    [5]Organic agriculture worldwide 2001/statistics and future prospects,Stiftung Oekologie&Landbau(SOEL),February 2002.
    [6]沈德中,谢经荣,张青文.《日本的自然农法》[J].世界农业,1995,195(7):9-11.
    [7]于洪飞,戴俊英.《现代农业思潮的类型(上)》[J].世界农业,1995,200(4)::9-11.
    [1]Coleman D C. Agro-ecosystems and sustainable agriculture.Ecology,1989,70(6):15-90.
    [2]Mchinion J.M.et al. Application of the Gossym/comax System to Cotea Crop Mangnagement. Agricultural Systems 1989:31:55-65.
    [3]Yussefi M,Willer H.The World of Organic Agriculture—Statistics and Future Prospects,2003.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Organic Agriculture Movements(IFOAM),2003. www.soel.de/inhalte/publikation/s/s_74.pdf.
    [4]Niggli U,Lockeretz W.Development of research in organic agriculture.In:Stergaard T.Proceedings of the 11th IFOAM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Conference on Fundamentals of Organic Agriculture,1996:1,11-15.
    [5]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s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FAO).Organic agriculture,environment and food security.Environment and Natural Resources,2002:6-48.
    [6]Greene C R.U.S.Organic farming emerges in the 90s:Adoption of certified systems.Agriculture Information Bulletin,2001:770.
    [7]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USDA).Report and Recommendations on Organic Farming. U.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US Government Priting Office,Washington, DC,1980:94.
    [8]Graf S,Willer H.Organic Agriculture in Europe-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Prospects of Organic Farming in Twenty-five European Countries. Stiftung? kologie&Landbau(SOEL),2001:8-21.
    [1]International Trade Centre (ITC).Organic food and beverages:World supply and major European markets.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Organic Agriculture Movements(IFOAM),1999:46-71.
    [2]Greene C R.U.S.Organic fanming emerges in the 90s:Adoption of certified systems. Agriculture Information Bulletin,2001:770.
    [3]IFOAM(Intemational Federation of Organic Agriculture Movements) and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s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FAO) Conference conclusions,IFOAM Conference on organic guarantee systems-international harmonization and equivalence on organic agriculture,17-19 February 2002,Nuremberg,Germany,11-18.
    [4]Niggli U,Lockeretz W. Development of research in organic agriculture.In:Stergaard T.Proceedings of the 11th IFOAM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Conference on Fundamentals of Organic Agriculture,1996:1,11-15.
    [5]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s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FAO)/World Health Organisation(WHO).Guidelines for the production, processing,labeling and marketing of organically produced foods(GL 32-1999/2001).Codex Alimentarius,2001:5-11.ftp://ftp.fao.org/codex/standard/organic/gl99_32e.pdf.
    [1]1Richard K.Olson:Integrating sustainable agriculture,ecology,and environmental policy.New York:Food Products Press,1992.
    [2]William R.Edwards & Gergory McIsaac:Sustainable agriculture in the American Midwest:lessons from the past,prospects for the future.1994.
    [3] John Vandermeer:The Ecological Basis of Alternativer Agriculture, Annual Review of Ecology and Systenmatic,1995,26:201-224.
    [4]D.Rigby&D.Caceresr:Organic farming and the sustainability of agricultural sysems. Agricultural Systems,2001,68(1):21-40.
    [5] Jeffrey A.Mcneely & Sara J.Scherr:Ecoagriculture:strategies to feed the world and save wild biodiversity.Island Press,2003.
    [1]C.Arden-Clarke:The environmental effects of conventional and organic/biological farming systems.Oxford(34 Cowley Rd, Oxford Ox41HZ)Political Ecology Research Group,1988.
    [2]A M.Diop:Sustainable Agriculture:New Paradigms and Old Practices? Increased Producion with Mangagement of Organic Inputs in Senegal. Environment,Development and Sustainability 1,1999(3/4):284-298.
    [3]Cheryl A.Palm, et al:Organic inputs for soil fertility management in tropical agroecosystems:application of an organic resource database.Agriculture,Ecosystems & Environment.2001,83:27-42.
    [4]Wes Jackson:Natural systems agriculture:a truly radical alternative. Agriculture,Ecosystems&Environment,2002, 88(2)111-117.
    [5]Ragnar Eltun, et al:A comparison of environmental,soil fertility,yield,and economical effects in six corpping systems based on an 8-year experiment in Norway. Agriculture Ecosystems & Enviornment,2002,90(2)155-168.
    [6]Per Schjonning, et al:Soil quality aspects of humid sandy loams as influenced by organic and conventional long-term management. Agriculture Ecosystems & Enviornment,2002,88(3)195-214.
    [7]D.D.Poudel, et al:Comparison of soil N availablility and Leaching potential, crop yields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n organic and coventional farms Applied soil Ecology,2002,19(2)147-160.
    [8]Per Schjonning, et al:Soil quality aspects of humid sandy loams as influenced by organic and conventional long-term management. Agriculture Ecosystems & Enviornment,2002,88(3)195-214.
    [1]http://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06/03/060306214303.htm.
    [2]S.w.Fisher& J.D.Briggs:Environmental and ecological problems in the introduction of alien microorganisms in the soil.Agriculture Ecosystems & Enviornment,1988,24:325-335.
    [3]J.Park & S.H.Cousins:Soil biological health and agro-ecological change.Agriculture.Ecosystems & Environment, 1995,56:137-148.
    [4]Lozon Joseph & MacIsaac Hugh:Biological invasions:are they dependent on disturbance?Environmental Reviews, 1997(2):131-144.
    [5]Wanda W. Collins et al:Biodiversity in agroecosysems. English. Boca Raton:CRC Press,1999.
    [6]Thrupp Lori Ann:Linking agricultural biodiversity and food security:the valuable role of agrobiodiversity for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International Affairs,2000,76(2):283-299.
    [1] Jhon W.Doran et al:Soil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managing the biotic component of soil quality. Applied Soil Ecology,2000,15(1):3-11.
    [2]Jhon W.Doran:Soil health and global sustainability:translating science into practice. Agriculture Ecosystems & Enviornment,2002,88(2):109-110
    [3]Ecoagriculture:Promoting science,practice and policy for land use systems that jointly increase food production, reduce rural poverty, and conserver bildiversity and ecosystem services. http://www.eco-agriculture.org. updated january 5,2004.
    [4]Didier Le Coeur et al:Why and how we should study field boundary biodiversity in an agrarian landscape context. Agriculture Ecosystems & Enviornment,2002,89(1-2):23-40.
    [5]E. J. P. Marshall:Farming to feed hungry need not hurt nature-expert.Introducing field margin ecology in Europe.Agriculture Ecosystems & Enviornment,2002,89(1):1-4.
    [6]Tilman D, Reich P B, Knops J M. Biodiversity and ecosystem stability in a decade—long grassland experiment [J]. Nature,2006,441(7093):629-632.
    [1]Doak DF, D Bigger, EK Harding, et al. The statistical inevitability of stability—diversity relationships in community ecology [J]. American Naturalist,1998,151:264-276.
    [2]Yachi S and M Loreau,1999. Biodiversity an d ecosystem productivity in a fluctuating environment:the insurance hypothesis[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USA,96:1463-1468.
    [3]卞有生、金冬霞、邵迎晖编著:《国内外生态农业对比——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环境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222-232.
    [4]李文华.《生态农业—中国可持续农业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18-63.
    [1]王宏广:《中国农业——问题、潜力、道路、效益》[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3:73-76.
    [2]马世骏:《从持久发展谈当代农业的动向》[J],科技导报,1986第4期:76-78.
    [3]叶谦吉:《生态农业发展的战略问题》[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1987年第1期:1-8.
    [4]赵银卯:《谈谈生态生产力和生态农业建设》[J],农业现代化研究.1994年第1期:39-42.
    [5]石元亮、王晶:《持续农业的理论与研究动态》[J],吉林农业科学,1998年第2期:83-87.
    [6]程序:《可持续农业的几个理论问题》[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1999年第1期:14-18.
    [7]刘力、于爱敏《世界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比较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001年第1期:42-46.
    [8]李文华《中国生态农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4年第1期:1-3.
    [9]王东阳,程广燕:《中国生态农业发展前景展望》[J],农业展望,2006年01期:-7.
    [10]叶谦吉:《生态农业发展的战略问题》[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1987年第1期:1-8.
    [11]马世骏:《从持久发展谈当代农业的动向》[J],科技导报,1986第4期:76-78.
    [1]王兆骞:《论粮食生产稳定增长与生志农业关系》[M].农业现代化研究,1987,8(1)::18-20.
    [2]梁树春.《对石油农业与生态农业的再认识—兼沧我国理代化农业模式的选择》[J].农业理代化研究.1988,9(3)::14.
    [3]孙鸿良等:《论中国生态农业的特点原理及其主要技术》[J].农业现代化研究,1993,1(3)::3-8.
    [4]厉以宁:《论生志效益型的经济盅展道路》[J].科技导报.1991(7):22.
    [5]刘书楷:《论我国生卷农业今后十年发展方向和任务》.[J]农业现代化研究,1991,12(4)::20-22,32.
    [6]赵银卯.《谈谈生态生产力和生志农业建设》[J]农业现代化研究.1994,15(1)::394.
    [7]钟晓青.《也探生态农业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几个理论问露——和刘巽浩先生商榷》[J].农业现代化研究.1996,17(1):33.
    [8]石元亮,王晶.《持续农业的理论与研究动态》[J].吉林农业辩学,1998(2:83-87.
    [9]程序:《可持续农业的几个理论阃题》[J].生态农业研究,1999,7(1):14-18.
    [10]苏春华,曹志强:《可持续的生态农业是我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的选择》[J].农业现代化研究,1999,20(91):325-328.
    [11]刘力、于爱敏:《世界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比较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001年第1期::42-46.
    [1]李文华:《中国生态农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4年第1期:2-3.
    [2]王东阳,程广燕:《中国生态农业发展前景展望》[J],农业展望,2006年01期:4-7.
    [3]章家恩、骆世明:《现阶段中国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实践和理论问题探讨》[J],生态学杂志,2005,2(11):1365-1370.
    [4]郭书田:《有关生态农业建设的若干问题》[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1994年01期:6-8.
    [5]王建武,吴文良:《世界农业发展的新趋势与中国生态农业》[J],开发研究,1995年06期:39-42.
    [6]张法瑞,靳乐山:《关于可持续农业及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思考》[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7年07期:33-37.
    [1]汪卫民:《中国生态农业的若干理论问题》[J],广西农学报,1998年03期:1-5.
    [2]卢永根,骆世明:《中国农业发展的生态合理化方向》[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1999年02期:1-4.
    [3]王松良,林文雄:《中国生态农业与世界可持续农业殊途同归》[J],农业现代化研究,1999年02期:81-84.
    [4]温军:《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述评》[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汉文):,2001年03期:6-1R.
    [5]刘彦随,吴传钧:《国内外可持续发展的典型模式与途径》[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2期:1]9-124.
    [6]王小利:《替代农业研究综述》[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2期:94-98.
    [7]张壬午,高怀友:《现阶段中国生态农业的展望》[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4年02期:23-25.
    [8]颜景辰、雷海章:《世界生态农业的发展趋势和启示》[J],世界农业,2005年01期:7-10.
    [1]李季.《生态农业:一种思想体系传播的实证分析》[J].生态学杂志,1993,(3):63-67.
    [2]李新平.《中国生态农业的理论基础和研究动态》[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0,(6):343-344.
    [3]伍世良等.《论中国生态农业建设的五个基本问题》[J].自然资源学报,2001,(4):320-322.
    [4]谭智英、谭华:《生态农业的微观组织—生态农庄模式》[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8):42-44.
    [5]张壬午.《生态农业产业化探析》[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4,(1):14-15.
    [6]杨正礼.《当代中国生态农业发展中几个重大科学问题的讨论》[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4,(3):1-4.
    [7]李文华.《中国生态农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4,(1):2-3.
    [8]贺峰、雷海章《论生态农业与中国农业现代化》,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年2期:23-26.
    [9]]杨健.《浅论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J].上海农业科技,2006,(3):5-6.
    [10]刘铁军.《生态农业建设障碍的宏观环境探析》[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6,(2):11-13.
    [11]姜达炳,彭明秀.《论生态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的关系》[J].农业环境保护,1998,(3):136-138.
    [12]李树.《关于我国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问题的思考》[J].理论月刊,2000(8):43-44.
    [13]吴树波,郑卫星.《试论生态农业产业化》[J].经济与管理,2003(3):15-17.
    [1]孙艳华.《论生态农业产业化》[J].零陵学院学报,2004(4):101·103.
    [2]张伟东.《农业产业化是集约化农业向生态农业转变的基础——以沈阳市为例》[J].生态经济,2006(S2):101-103.
    [3]丁毓良,武春友.《生态农业产业化内涵与发展模式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4):24-29.
    [4]何江华等.《赤红壤水土流失区发展生态农业的存在问题与对策》[J].热带亚热带土壤科学:1994,3(4):253-259.
    [5]王宁等.《宁夏盐池县缓坡丘陵区草地生态农业模式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1994,1(1):29-32.
    [6]王关区.《河套平原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探讨》[J].生态经济:1995(1):35-39.
    [7]韩文健.《海南热带生态农业模式及其发展前景》[J].甘肃农业:1998(09):11-13.
    [8]阎淑琴.《试论松嫩平原西部半干旱地区生态农业的发展》[J].农业环境与发展:1997(1):25-27.
    [9]刘社代.《干旱半干旱区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初步构想》明.甘肃农业:1998(9):20-21.
    [10]高怀友等.《中国西南地区生态农业发展模式》[J].农业环境与发展:1998(3):34-36.
    [11]代亚丽等.《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建设对策》[J].农业环境与发展:1999(4):39-41·
    [12]陈长发.《秦巴山区生态农业类型及效益》[J].生态学杂志:1999,18(5):74-76.
    [13]齐永化等.《黄淮海平原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1(3):19-21.
    [1]王顺克.《三峡库区山地高效生态农业复合产业群的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1,23(2):190-192.
    [2]李瑾等.《天津都市型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03(5):57-60.
    [3]马松尧等.《西北地区生态农业体系建设途径探讨》[J].中国沙漠:2004,24(2):191-195.
    [4]程炯等.《珠江三角洲地区农业环境问题与生态农业建设》[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4,25(2):116-120.
    [5]薜玉中.《若干生态农业的模式及其应用》[J].上海环境科学:1999(12):38-41.
    [6]卞有生、金冬霞、邵迎晖编著:《国内外生态农业对比——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环境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240-261.
    [1]卞有生:《中国农业生态工程的主要技术类型》[J].中国工程科学,1999(2):83-87.
    [2]郑军、史建民:《我国生态农业研究述评》[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91-97.
    [3]翟勇:《中国生态农业理论与模式创新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年版,23-24.
    [1]黎东升、罗远洲:《生态农业组合技术理论及效益评价原理浅析》[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0(2):89-92.
    [2]吴文良:《论我国生态农业的技术创新与保障体系建设》[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1(5):13-16.
    [3]严力蛟、杨京平、朱有为:《浙江省生态农业建设现状与对策》[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3(4):170-172.
    [4]杨正礼:《当代中国生态农业发展中几个重大科学问题的讨》[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4(3):1-4.
    [5]蒋家慧、王洪娴:《论我国生态农业的建设》[J],当代生态农业,2004(1):9-12.
    [6]邱成、王益谦:《当前我国生态农业的研究热点》[J],四川农业科技,2006(3):5-6.
    [7]刘晖:《信息技术在福建生态农业领域中的应用探讨》[J].农业网络信息,2007(11):55-58.
    [8]张仿:《物理技术是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手段》[J].安徽农学通报,2008(9):88-89.
    [9]王小金:《试析生态农业及其在我国推广过程中的技术创新》[J].现代农业科学,2008(7):81-82.
    [10]吴建军:《生态农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权重》[J].应用生态学报,1992,3(1):42-47.
    [1]孙鸿良:《生态农业的理论与方法》[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2]卞有生:《大中型农场生态经济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J].农村生态环境,1994,10(2):10-14.
    [3]全国生态农业县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编:《中国生态农业》[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4]颜春起:《生态农业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J].自然资源研究,1987,(3):24-31.
    [5]齐鑫山:《系列综合-专家咨询:生态农业综合排序评价法的应用》[J].农村生态环境,1994,10(2):33-37.
    [6]吴佐礼:《农业生态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权重》[J].生态农业研究,1996,4(2):28-31.
    [7]刘建慧:《立体农业综合评价的分层协调方法》[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1996,12(1):1-3.
    [8]孙桂兰:《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法在生态农业评价中的应用》[J].农业生态环境,1993,9(1):54-57.
    [9]陈会英:《综合评分法的改进与应用》[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1996,12(1):37-41.
    [1]张斌:《物元模型及其在农业中的应用》[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1997,14(4):295-298.
    [2]曹志平:《农业生态系统循环功能的综合评价方法》[J].农村生态环境,1997,13(3):6-10.
    [3]潘大丰:《神经网络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研究》[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1999,15(2):105-107.
    [4]陈飞星、张增杰:《生态农业评价综述》[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1,9(4):104-106.
    [5]卞有生、金冬霞、邵迎晖编著:《国内外生态农业对比——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环境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269-271.
    [1]Johnson R R and Lowe C H. On the development of riparian ecology. In:R. R. Johnson.et al. Tech. coors.Ri-parian Ecosystems and Their Management:Reconciling conficting Uses. USDA Forest Service General Technical Report RM-120,1985,112-116.
    [2]中野秀章著(李云森译):《森杯水文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3.
    [3]马雪华.《亚热带衫木、马尾松人工林水文功能的研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6.
    [4]Welch,P.S. Limnology. N ew Y ork:M cGraw-Hill.1935.
    [1]祝延成等:《生态系统浅说》[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
    [2]王礼先:《流域管理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9.
    [3]马世骏、王如松.《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理论》[J].生态学报1984:4(1):1-9.
    [4]王礼先等.《流域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
    [1]饶正富.《流域生态环境规划的系统生态学方法》[J].武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1):85-92.
    [2]参见邓红兵:《流域生态学--理论构建及其实例研究》[C],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博士学位论文,1999:41.
    [3]Minshall, GW. etal. 《Development in s treame cosystemt heory》 [J]. Canada Journal of Fisheries and Aquatic Science.1985 (42):1045-1055.
    [4]Cushing,C.E.etal. 《Relation shipsamong chemical, p hysical, and biological in dices along ri ver comana based on multivariate analyses》 [J]. Archive Hydrobiologic,1983.(89):343-352.
    [1]具有某种方式的自相似性的图形或集合称为分形,这里某种方式的自相似性不只局限于严格的几何自相似性,也可以是通过大量的统计而呈现出的不很严格的自相似性.由于局部中又有其局部,而且它们都是相似的,这样整体与局部都具有无穷尽的、相似的内部结构,在每一小局部中所包含的细节并不比整体所包含的少.
    [2]O'N eill,R.V.e tal.《A hierarchical concept of ecosystems)) [M]. PrincetonU niv. Press,1986. P66.
    [3]Grene.M. (Hi erarchy:o ne word, how many concepts?In:L.L. W hyte etal. (eds.). Hierarchical structures》. Elsevier.NewYork 1969.
    [4]部建国.《耗散结构、等级系统理论与生态系统》.应用生态学报1991.2(2):181-186
    [1]尹澄清:《内陆水—陆交错带的生态功能及其保护与开发前景》[J].生态学报.1995.15(3):331-334
    [2]马克平.《试论生物多样性的概念》[J].生物多样性.1993(1):20-22.
    [3]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原理与方法》[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4]王祖望,蒋志刚.《我国生物资源现状及持续利用对策》[C],走向21世纪的中国生态学(中国生态学会第五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宜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95.
    [5]蔡庆华,吴刚,刘建康.《流域生态学:水生态系统多样性研究和保护的一个新途径》[J].科技导报1997(5):24-26
    [1]邓红兵.《流域生态学——理论构建及其实例研究》[C].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博士学位论文1999.:52.
    [2]方子云.《流域开发生态建设发展战略》[J].生态学杂志1990.9(4):4144.
    [1]邓红兵.《流域生态学——理论构建及其实例研究》[C].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博士学位论文1999:58-60.
    [1]李元主编.《农业环境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1]孔志峰:《中国生态农业运行模式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页.
    [2]马世骏:《从持久发展谈当代农业的动向》[J],科技导报,1986第4期:76-78.
    [3]卞有生、金冬霞、邵迎晖编著:《国内外生态农业对比——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环境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39-46.
    [1]易宜曲:《江西省经济地理》[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0年版,第120页.
    [1]黄第藩等:《长江下游三大淡水湖的湖泊地质及其形成与发展》[J],海洋与湖泊,1965,7(4):84.
    [2]谭其骧、张修桂:《鄱阳湖演变的历史过程》[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2):42-51.
    [3]魏嵩山、肖华忠:《鄱阳湖流域开发探源》[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5:第3页.
    [l]《山海经·海内东经》:“赣水出聂都东山,东北注江”:“庐江出三天子都,入江”.晋郭璞注俱称在“彭泽西”.袁珂:《山海经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2]《鄱阳湖研究》编委会:《鄱阳湖研究》[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年版:68-69.
    [1]周振华:《 鄡阳城址初步考察》[J],江西历史文物,1983(1):32-35.
    [2]竺可祯:《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J],考古学报,1972(1):2-23.
    [3]韦庄:《韦庄集笺注》[M],卷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4][唐]独孤及:《登庐山东峰观九江合彭蠡》诗,见清康熙《江西通志·艺文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5][唐]司马贞:《索引》云:今豫章北二百里,接鄱阳县界,地名白沙,有小水入大湖,名沙坑,东南八十里有武阳亭,亭东南三十里地名武林,此折沙、武林,今当闽越入京道.见1959年中华书局重新标点排印的《史记》.
    [6][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M],中华书局2008版.
    [1][清]道光《进贤县志》卷一《舆地志·山川》,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1][东汉]班固:《汉书》[M],卷二十八上《地理志上》.中华书局2007年版.
    [2][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一百十二《郡国志四》并注引雷次宗《豫章记》;参阅许怀林《汉代江西的农业》,《农业考古》1987年第2期:53-59.
    [3][宋]张孝祥:《于湖居士文集》卷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1版.
    [1]《江西万年仙人洞洞穴遗址试掘》[J],《考古学报1963年第1期;《江西万年仙人洞洞穴遗址第二次发掘报告》[J],《文物》1976年第12期.
    [2]严文明、彭适凡:《仙人洞与吊桶环——华南史前考古的重大突破》,《中国文物报》2000年7月5日.赵志军:《吊桶环遗址稻属植硅石研究》,《农业考古》2000年第3期.张弛:《江西万年早期陶器和稻属植硅石遗存》,见严文明、安田喜宪主编《稻作陶器和都市的起源》,文物出版社2000年.
    [1]凌大燮:《我国森林资源的变迁》[J],《中国农史》,1983年第2期:26-36.
    [1]吴小平:《关于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几个问题》[J],《文博》1998年第3期:42-45.
    [1]《山海经》卷一八;《太平寰宇记》卷一○八,《赣县》下引顾野王“舆地志”.
    [2]《周礼·职方氏》载:王畿之外周围每五百里为一级,依次为“侯服”、“甸服”、“男服”、“采服”、“卫服”,至第6层次的区域为“蛮服”.
    [1]陈文华、胡义慈:《新干县发现战国粮仓遗址》[J],《江西文物》1976年第2期:1-2.
    [2]彭适凡:《江西古代文明史概述》[J],《江西文物》1989年第2期:12-24.
    [1]余秉全:《从气候角度看中华文明大迁移》[J],《气象知识》2002年第3期:22-24.
    [2][南朝宋]范哗:《后汉书》卷一百十二《郡国志四》并注引雷次宗《豫章记》;参阅许怀林《汉代江西的农业》,《农业考古》1987年第2期:53-59.
    [3]许怀林:《江西史稿》[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57-58页,
    [1][唐]独孤及:《毗陵集》[M],卷十七《江州刺史厅壁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2]陈荣华,余伯流,邹耕生,施由民等:《江西经济史》[M],第127页.
    [3]《大余二塘南朝墓葬调查》[J],《江西历史文物》1980年第3期.
    [4]陈荣华,余伯流,邹耕生,施由民等:《江西经济史》[M],第128页.
    [5][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三十九《赣水注》.重庆出版社2008版.
    [6]陈荣华,余伯流,邹耕生,施由民等:《江西经济史》[M],第131页.
    [7][清]光绪《江西通志》卷十五《水利》,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1][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三十《平准书》裴睧《集解》引.中华书局1982年版.
    [2]以上参阅陈文华:《论农业考古》[M],江西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刘磐修:《“火耕”新解》[J]《中国经济史研究》1993年第2期;黄展岳:《汉代南方牛耕与火耕水耨》[M],《中国考古学论丛》,科学出版社1993年5月版;许怀林:《汉代南方牛耕与火耕水耨》[J],《农业考古》1987年第2期.
    [3]《陶渊明集》卷二,中华书局1979年版.
    [1]详见文士丹主编《江西古代科学技术史》[J],《农业考古》1992年第1期专号.
    [2][北宋]李昉:《太平御览》卷八百二十一引《豫章记》.中华书局1963年版.
    [3][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二十九,《货殖列传》,中华书局1982年版.
    [1][北宋]李防:《太平御览》卷四八《地部一三·上洛山》,中华书局1963年版.
    [2]万幼楠:《赣南“赣巨人“、“木客”识考》[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5年第3期.
    [3]施由民:《东汉至清代江西农业自然灾害探析》[J],《中南农史》,2009(19)1:第16页.
    [4]李伯重:《唐代江南农业的发展》[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0年版第2页,
    [5]许怀林:《江西历史人口状况初探》[J],江西社会科学,1984年第2期第126页,
    [1][清]光绪《江西通志》卷六十三《水利一》,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2][清]董皓等编:《全唐文》[M],卷八百五,杜牧:《江西观察使武阳公书公遗爱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3]《全唐文》卷八百五,柏虔冉《新创千金陂记》.
    [1]《全唐文》卷七百九十三《大赦庵记》.
    [2][北宋]王钦若等编纂《册府元龟》[M],卷六百九十四《武功》.凤凰出版社2006年版.
    [3]《全唐诗》[M],卷七百四十八.黄钧等校注,岳麓书社1998年版.
    [4][北宋]李防等编纂《太平广记》卷三百七十四《胡氏子》.中华书局1966年版.
    [5]《全唐诗》[M],卷七百十二.黄钧等校注,岳麓书社1998年版.
    [6]《全唐诗》[M],卷二百七十四.黄钧等校注,岳麓书社1998年版.
    [7]《全唐文》卷六百四《答饶州元使君书》.
    [8]余也非:《中国历代粮食平均亩产量考略》[J],《重庆师院学报》1980年第3期.
    [1]《全唐诗》卷七百三十九.
    [2][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七.中华书局1956年版.
    [3]《全唐诗》卷四百九十六,姚合:《送饶州张使君》
    [4]《全唐诗》卷一百七十三,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5]《册府元龟》卷六百九十四《武功》.
    [6]《唐大诏令集》卷七十二《乾符二年南郊赦》.
    [7][明]正德《建昌府志》卷四《贡赋》,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1][元]马端临:《文献通考》[M],中华书局2006版.
    [2]《江城旧事》卷四《韩朝宗·梅煎贡》.
    [3]《全唐史补》卷下.
    [4]《通典》《元和郡县图志》《新唐书》等文献都载有江西各州的贡物.
    [5]陈柏泉:《江西历史时期的森林》[J],《农业考古》1985年第2期,第209页.
    f61许怀林:《江西历史上经济开发与生态环境的互动变迁》[J],《农业考古》2000年第3期,第113-114页.
    [1]《全唐诗》卷一百七十三,李白:《夏日山中》
    [2]《自居易集》[M],中华书局1979年版.
    [3]《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版.
    [4][唐]张九龄:《曲江集》[M],刘斯翰校注,广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5][清]孙洙编:《唐诗三百首》[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6][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M],卷一○九,中华书局2008版.
    [7][清]王肇渭等修:同治《龙泉县志》[M],民国(1912-1949):重印本.
    [8][清]光绪《江西通志》卷九九,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9][清]光绪《江西通志》卷一百二,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10][清]光绪《江西通志》卷一百六,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1][北宋]方勺:《泊宅编》[M],卷三,中华书局1983年版.
    [2][唐]姚思廉:《陈书》[M],卷一高祖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3][宋]庄绰:《鸡肋编》(下)[M],上海书店1990版.
    [4][清]李肇:《唐国史补》[M],卷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57年版.
    [5][清]李肇《唐国史补》卷下,
    [6]《江西内河航运史(古、近代部分》[M],第27页.
    [7][唐]司马承祯《天地宫府图》[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8][清]徐松:《宋会要辑稿》[M],食货七之四十六.中华书局2001版.
    [1]施由民:《东汉至清代江西农业自然灾害探析》[J],《中南农史》,2009(19)1:16-17.
    [2][清]光绪《江西通志》卷九八《前事略二·祥异》,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3][清]光绪《江西通志》卷九八《前事略二·祥异》,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4][清]同治《都昌县志》卷十四《祥异》,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1]陈荣华,余伯流,邹耕生,施由民等:《江西经济史》[M],第227页.
    [2]陈荣华,余伯流,邹耕生,施由民等:《江西经济史》[M],第227-228页.
    [1][北宋]曾安止:《禾谱》序,见清光绪《匡原曾氏重修族谱》.参见曹树基《(禾谱>校释》]《中国农史》1985年第3期.
    [2][元]马端临:《文献通考》[M],中华书局2006版.
    [3][宋]乐史:《太平寰宇记》[M],中华书局2008版卷一百六-一百一一.[宋]王存:《元丰九域志》[M],中华书局1984版卷六.
    [1][南宋]范成大:《骖鸾录》.见《历代日记丛谈》[M],上海画报出版社2004年版.
    [2][南宋]杨万里:《诚斋集》卷十三《西归集》.《四库全书》本.
    [3][元]脱脱等:《宋史》卷四百二十六《程师孟传》.中华书局1977年版.
    [4][清]光绪《江西通志》卷六十四《水利二》,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5][北宋]曾安止:《禾谱》序,见清光绪《匡原曾氏重修族谱》.参见曹树基:《<禾谱>校释》[J],《中国农史》1985年第3期.
    [1][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百五十九,胡三省注“木绵”.中华书局1956年版.
    [2][北宋]李觏:《李觏集》[M1,中华书局1981年版.
    [3][南宋]吴泳:《鹤林集》[M],卷二十九.民国商务印书馆影印故宫博物院文渊阁本1936年版.
    [4][宋]庄绰:《鸡肋编》(上)[M],上海书店1990版.
    [5][南宋]黄震:《慈溪黄氏日抄分类古今纪要》[M],卷七十八《咸淳七年中秋劝种麦文》.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年版.
    [6][南宋]陆九渊:《象山先生全集》卷三十四《语录》上.宣统庚戌年江左书林校印.
    [7][南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九十九《南康军劝农文》.朱杰人等编:《朱子全书》[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1][南宋]吴泳:《鹤林集》卷二十九《隆兴府劝农文》.民国商务印书馆影印故宫博物院文渊阁本1936年版.
    [2][北宋]沈括:《梦溪笔谈》[M],卷二十.重庆出版社2007年版.
    [3][元]脱脱等:《宋史》[M],志第一百二十百,食货上三:布帛和籴漕运.中华书局于1977年版.
    [4][南宋]吴曾:《能改斋漫录》[M],卷十三《唐宋运漕米数》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5][明]宋濂等:《元史》[M]卷二十二《武宗纪》一.中华书局2005年版.
    [1]陈荣华,余伯流,邹耕生,施由民等:《江西经济史》[M],第255页.
    [2]刘洪升.《唐宋以来海河流域水灾频繁原因分析》[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25.
    [1][清]光绪《江西通志》卷一一八《胜迹略》,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2]施由民:《东汉至清代江西农业自然灾害探析》[J],《中南农史》,2009(19):1:第16页.
    [3][清]光绪《江西通志》卷九八《前事略二·祥异》.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4]江西省水利厅:《江西历代水旱灾害辑录》[M],1988年,第6页.
    [5]江西省水利厅:《江西历代水旱灾害辑录》[M],第7页.
    [6]江西省水利厅:《江西历代水旱灾害辑录》[M],第6页.
    [7]江西省水利厅:《江西历代水旱灾害辑录》[M],第8页.
    [8][清]同治《南昌府志》卷五六《祥异》.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9][清]光绪《江西通志》卷九八《前事略二·祥异》.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10][清]光绪《江西通志》卷九八《前事略二·祥异》.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11][清]光绪《江西通志》卷九八《前事略二·祥异》.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1][清]光绪《江西通志》卷九八《前事略二·祥异》.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2][清]光绪《江西通志》卷九八《前事略二·祥异》.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3]江西省水利厅:《江西历代水旱灾害辑录》[M],第17-18页.
    [4]江西省水利厅:《江西历代水旱灾害辑录》[M],第23页.
    [5]施由民:《东汉至清代江西农业自然灾害探析》[J],《中南农史》,2009(19):1:第17页.
    [6][清]同治《南昌府志》卷56《祥异》.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7][清]《雍正殊批谕旨》何天培,雍正四年七月二十四日.
    [8]参见李文治编:《巾国近代农业史资料》[M],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1957版,第136页.
    [1]转引自陈支平:《清代江西的粮食运销》[J],江西社会科学1983(3):第118页.
    [2][清]卞宝第:《闽峤輶轩录》卷二.清光绪刻本.
    [3]曾雄生:《宋代江西水稻品种的变化——试论占城稻对江西稻作之影响》[J],《中国农史》,1989(3):48-49.
    [4][明]正德《建昌府志》卷三《物产》,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5][清]何德刚:《抚郡农产考略》,光绪二十九年抚郡学堂校刊.
    [6][明]正德《建昌府志》卷三《物产》,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7][清]同治《赣州府志》卷二十一《物产》,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8][清]同治《赣州府志》卷二十一《物产》,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9]《江西地方志农产资料汇编》[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63-72页.
    [10][清]同治《赣州府志》卷二十一《物产》,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11][清]乾隆《袁州府志》卷七《物产》,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1][清]乾隆《萍乡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2][清]同治《建昌府志》卷十之三《祥异》.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3]参见曾雄生:《(天工开物>水稻生产技术的调查研究》[J],《中国农史》,1987年第1期,第334-341页.
    [4][清]道光《宜黄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5][明]宋应星:《天工开物·乃粒》[M],广东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
    [6][清]同治《九江府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7][清]乾隆《安远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8][清]道光《雩都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9][清]光绪《瑞金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10][清]道光《宁都直隶州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1]][明]正德《建昌府志·物产》,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1][明]正德《袁州府志·物产》,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2][清]乾隆《石城县志·风俗》,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3]陈荣华,余伯流,邹耕生,施由民等:《江西经济史》[M],第338页.
    [4]转引自郭文韬《试论康乾时期南方的耕作改制》[J],《中国农史》1990年第1期,第64页.
    [5][清]乾隆《南城县志·物产》,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6][清]乾隆《瑞金县志·物产》,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7][清]乾隆《袁州府志·物产》,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8][清]同治《广信府志》卷四《物产》,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9][清]乾隆《南城县志·物产》;乾隆《瑞金县志·物产》,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10][清]乾隆《袁州府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11][清]同治《广信府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12][清]同治《九江府志》卷九《物产》,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13][清]同治《赣州府志》卷二十一《物产》,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14][清]同治《赣州府志》卷二十一《物产》,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1][清]乾隆《安远县志·物产》,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2][清]道光《义宁州志》卷八《土产》.乾隆《广信府志》卷七《物产》.乾隆《袁州府志》.同治《玉山县志》乾隆《瑞金县志》.同治《广信府志》卷一《物产》.乾隆《广信府志》卷二《风俗》,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3]陈荣华,余伯流,邹耕生,施由民等:《江西经济史》[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p341-347.
    [4]竺可祯:《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J],《考古学报》1972(1):12.
    [1]闵骞:《鄱阳湖历史冰情的考证》[J],《湖泊科学》1996(8):3,p219.
    [2][清]同治《分宜县志》卷一○《杂类·祥异》.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3][清]同治《武宁县志》卷四三《祥异》.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1][清]同治《湖口县志》卷一○《杂汇·祥异》.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2][清]同治《丰城县志》卷三八《祥异》.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3][清]同泊《奉新县志》卷三六《杂志.祥异》.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4][清]同治《星子县志》卷一四《杂志·祥异》.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5][清]同治《乐平县志》卷一○《杂类·祥异》.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6][民国]《宜春县志》卷三四《杂志-祥异》.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7][清]同治《宜黄县志》卷四九《杂类.祥异》.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8][清]同治《安义县志》卷一《杂志-祥异》.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9][清]同治《贵溪县志》卷一○之三《杂类·祥异》.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10][清]同治《安仁县志》卷三四《杂类-祥异》.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1][清]光绪《江西通志》卷九八《前事略二·祥异》.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2][清]同治《建昌府志》卷一○之三《祥异》.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f3][清]光绪《江西通志》卷九八《前事略二·祥异》.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4][清]同治《广信府志》卷一之一《地理·祥异》.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5][清]同治《赣州府志》卷二二《祥异》.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6][清]同治《饶州府志》卷三一《杂类志·祥异》.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7][清]光绪《江西通志》卷九八《前事略二·祥异》.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1][清]光绪《江西通志》卷九八《前事略二·祥异》.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2][清]同治《赣州府志》卷二《祥异》.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3][清]同治《赣州府志》卷二《祥异》.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4]施由民:《东汉至清代江西农业自然灾害探析》[J],《中南农史》,2009(19):1:第18页.
    [5][清]同治《金溪县志》卷一一《杂志·祥异》.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6][清]光绪《江西通志》卷九八《前事略二·祥异》.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7][清]光绪《江西通志》卷九八《前事略二·祥异》.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8][清]光绪《江西通志》卷九八《前事略二·祥异》.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9][清]同治《广信府志》卷一之一《地理·祥异》.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10][清]光绪《江西通志》卷九八((前事略二·祥异》.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1]][清]同治《袁州府志》卷一之一《地理·祥异》.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12][清]光绪《江西通志》卷九八《前事略二·祥异》.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1][清]光绪《江西通志》卷九八《前事略二·祥异》.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2][清]同治《九江府志》卷五三《祥异》.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3][清]同治《抚州府志》卷八四《杂类·祥异》.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4][清]道光《宁都直隶州志》卷二七《祥异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5][清]同治《万年县志》卷九《艺文志》,明·陈金:《请建万年县疏》.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6][清]同治《广信府志》卷一《物产》,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7][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卷八二,《江西四》,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8]曹树基:《明清时期的流民和赣北山区的开发》[J],《中国农史》,1986年第2期.第12页.
    [9][清]同治《赣州府志》卷六《艺文》,明·杨士奇:《送张玉鸣序》,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1][明]周用:《乞专官分守地方书》,康熙《西江志》卷一四○,《艺文》.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2]曹树基:《明清时期的流民与赣南山区的开发》[J],中国农史,1985年第3期.
    [3]饶伟新:《明代赣南的移民运动及其分布特征》[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0年第3期.
    [4][清]康熙《续修赣州府志》,卷六《食货》.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5][清]康熙《兴国县志》卷一《土产》,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6][清]同治《会昌县志》卷一一《风俗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7][清]乾隆《会昌县志》卷一六《土物》,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1][清]乾隆《石城县志》卷一《舆地志·物产》,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2][清]陈宏谋:《请开广信封禁山并玉山铅矿疏》(乾隆九年).见(清)贺长龄辑《皇朝经世文编》卷三四,清道光年间刻本.
    [3][清]同治《广信府志》卷一《地理志·物产》.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4][清]同治《弋阳县志》卷一《地理志·山川》.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5][清]同治《铅山县志》卷三《地理志·山川》.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6][清]何葡:《禁采铁矿详文》,乾隆《定南厅志》,卷八《艺文志记》,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7][清]乾隆《广信府志》卷二《地理志·物产》.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8][清]道光《玉山县志》卷十二《土产》.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9][清]道光《玉山县志》卷十二《土产》.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10][清]同治《玉山县志》卷一《地理志·物产》.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11][清]胡宝琅:《勘封禁山奏请永禁疏》,同治《广丰县志》,《艺文疏》.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1][清]伍诺玺:《请罢驰封禁山议详》,同治《上饶县志》卷五,阪塞.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2][清]王恩溥:《察请铜塘山驰禁稿》,同治《上饶县志》卷五,阪塞.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3][清]同治《广信府志》卷一《地理·山川》.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4][清]同治《广信府志》卷一《地理·山川》.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5][清]乾隆《浮梁县志》卷五《陶政》.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6]梁森泰:《明清景德镇城市经济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47页.
    [7]梁森泰:《明清景德镇城市经济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49页.
    [8][明]嘉靖《江西省大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9][明]嘉靖《江西省大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1][清]乾隆《广信府志》《风俗》.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2][清]康熙《铅山县志》卷八《杂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3][明]万历《江西省大志》卷八《楮书》.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4][明]万历《江西省大志》卷八《褚书·解运·御用》.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5][明]万历《江西省大志》卷八《褚书·解运·本省》.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f6][清]同治《广信府志》卷一之二《物产》.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7][明]万历《江西省大志》卷八《褚书·解运·御用》.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8]舒惠国主编:《江西竹业》,江西省林业厅企业经济杂志,1996年,第75页.
    [9]舒惠国主编:《江西竹业》,江西省林业厅企业经济杂志,1996年,第43页.
    [1][清]同治《袁州府志》《艺文》《前井蛙行》.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2][民国]《万载县志》卷一《食货·屯田》.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3][清]雍正《江西通志》卷八《地理志·山川》.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4][清]同治《重修上高县志》卷九《祥异》.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5][清]同治《义宁州志》卷三九《杂类志·样异》.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6][清]同治《永新县志》卷二六《杂类志·祥异》.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7][清]同治《德化县志》卷五三《杂类·样异》.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8][清]同治《安义县志》卷一六《杂类志·祥异》.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9][清]同治《新昌县志》卷四《地舆志·纪异》.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10][民国]《宜春县志》卷二四《杂记·祥异》.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11][清]道光《武宁县志》卷十一.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12][清]乾隆《武宁县志》卷十.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1][清]同治《宜黄县志》卷四十六《杂类·祥异》.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2]赵尔巽:《清史稿》[M]卷一百二十,《食货》,中华书局出版1977版
    [3][清]同治《安福县志》卷二《舆地志·山川》.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4][清]同治《安福县志》卷二《天文志·祥瑞灾异》.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5[清]同治《安福县志》卷二《天文志·祥瑞灾异》.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6][清]同治《安远县志》卷十《杂类·祥异》.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7][清]道光《宁都直隶州志》卷六《水利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8][清]乾隆《南安府大庾县志》卷三《地舆志·山川》.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1][清]道光《宁都直隶州志》卷十二《土产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2][清]道光《宁都直隶州志》卷六《山川》.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3][清]同治《赣州府志》卷二十《风俗》.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4][清]道光《宁都直隶州志》卷六《山川》.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5][清]光绪《崇义县志》卷一《祥异》.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6]黄志繁:《清代赣南的生态与生计—兼析山区商品生产发展之限制》,中国农史,2003第3期.
    [7][清]朱一谦:《筑城浚河记》,道光《宁都直隶州志》卷三十一之三《艺文》.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8][清]同治《广信府志》卷十二《杂记》.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9][清]同治《上饶县志》卷十《土产》.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1][清]同治《贵溪县志》卷十三《杂类·祥异》.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2][清]同治《上饶县志》卷二十四《祥异》.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3][清]同治《弋阳县志》卷十四《杂类·祥异》.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4][清]同治《玉山县志》卷十《杂类·祥异》.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5][清]同治《铅山县志》卷三十《杂类·样异》.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6][清]同治《兴安县志》卷十六《杂类·祥异》.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7][清]同治《南康府志》卷四,《关于白土讼案始末》.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1][清]同治《安福县志》卷二《舆地志·山川》.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2][民国]《宜春县志》卷三《地理志·水利》.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3]《鄱阳湖研究》编委会:《鄱阳湖研究》[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年版:17.
    [4]朱海虹,张本等:《鄱阳湖—水文、生物、沉积、湿地、开发整治》[M],台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7版:265.
    [1]朱海虹,张本等:《鄱阳湖—水文、生物、沉积、湿地、开发整治》[M],265.
    [2]项亮:《鄱阳湖历史时期水面扩张和人类活动的环境指标判识》[J],湖泊科学,1999(11):4:292.
    [3]项亮:《鄱阳湖历史时期水面扩张和人类活动的环境指标判识》[J],湖泊科学,1999(11):4:293.
    [4][清]张廷玉:《明史》[M]卷一,太祖本纪.中华书局1974年版.
    [5]《鄱阳湖研究》编委会:《鄱阳湖研究》[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年8月第1版:66.
    [6][清]同治《南昌府志》卷3《府城·水利》.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7][清]曹绳柱:《三河草洲图记》,乾隆《南昌府志》卷八《水利》.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1][清]俞均:《黄白湖田则碑记》,同治《新建县志》卷七十五.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2]《清高宗实录》卷一百九十三、卷四百四,新文丰出版社.
    [3]项亮:《鄱阳湖历史时期水面扩张和人类活动的环境指标判识》[J],湖泊科学,1999(11):4:294.
    [4][清]胡天佑:《培补圩堤以防水害书》,同治《余干县志》卷十七《艺文》,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5][清]同治《余干县志》卷四,《圩渠》,第255页,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6][清]康熙《余干县志》卷九,《笃行》,第627页,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7][清]同治《进贤县志》卷五,《建置》,第290页,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8][清]同治《余干县志》卷四,《圩渠》,第256-257页,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9][清]道光《余干县志》卷十九,李光元《直指田公捐金筑堤碑记》,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1][清]同治《余干县志》卷四,《圩渠》,第257页,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2][清]同治《鄱阳县志》卷四,《建置二》,第283页,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3][清]同治《鄱阳县志》卷四,《水利》,第284、286、287页,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4][清]同治《鄱阳县志》卷四,《水利》,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5][清]同治《南昌县志》卷四,《水利》,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6][清]邓以濽:《救荒议》,光绪《南昌县志》卷六,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1][清]同治《南昌县志》卷四,《水利》,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2][清]光绪《南昌县志》卷一,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3][清]同治、《新建县志》卷十二,《水利》,第589页,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4][清]同治《新建县志》卷十二,《水利》,第590-595页,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5][清]同治《进贤县志》卷五,《建置》,第293页,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6][明]万历《新修南昌府志》卷六《水利》,第18页,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7][清]康熙《进贤县志》卷五《建置志四·水利》,第10页,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8][清]道光《进贤县志》卷五《建置·水利》,第8-10页,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9][清]道光《进贤县志》卷五《建置·水利》,第10页,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10][清]光绪《南昌县志》卷五,《河渠中》,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1][清]道光《进贤县志》卷五《建置·水利》,第11页,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2][清]光绪《南昌县志》卷五,《河渠中》,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3][明]万恭:《修牛尾闸记》,同治《南昌县志》卷三,《建置志下》,第430页,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4][清]张建翎:《三洞抒石闸记》,同治《南昌县志》卷三,《建置志下》,第455页,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5][清]涂兰玉:《水灾记》,同治《新建县志》卷七九,《艺文记》,第4193页,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1]民国26年江西省政府委员会编《江西经济问题》,第5-6页.
    [2]《时报》宣统3年正月28日.
    [3]傅春官:《江西农工商矿纪略》,《义宁州商务》,光绪三十四年(1908):石印本.
    [4]《农学报》第四期,光绪二十三年五月下.
    [5]英文本《一八八七年海关报告》,第116-117页.
    [6]《益闻录》第1276页,光绪十九年五月初一日.
    [7]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2卷第483页.
    [8]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M],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2卷第483页.
    [1][清]道光《江西通志》卷首,道光四年十月上谕.
    [2][清]同治《南昌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3][清]《皇清道威同光奏议》,第1436页.
    [4]陈荣华:《江西近代贸易史资料》,江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02-104页
    [5]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M],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2卷第165页.
    [6]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三辑)》[M],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696页.
    [1]同治十一年版《余干县志》,第16-17页.
    [1]薛暮桥:《旧中国的农村经济》[M],农业出版社1980年版,第46页.
    [2]1936年《江西年鉴》,第745页.
    [1][清]何德刚:《抚郡农产考略》卷下,第22页,光绪二十九年抚郡学堂校刊.
    [2][清]何德刚:《抚郡农产考略》卷上,第28页,光绪二十九年抚郡学堂校刊.
    [1]江西省政府经济委员会:《江西经济问题》[M],台湾学生书局1971年版,第80页.
    [2]郑大华:《民国乡村建设运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49页.
    [3]陈文华,陈荣华主编:《江西通史》,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906页.
    [4]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M],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598页.
    [5]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M],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598页.
    [6]经济部江西省农村服务区管理处编印《江西农村社会调查》,第102页.
    [1]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M],农业出版社1985年版,第172页.
    [2]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M],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624页.
    [3]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M],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755-760页.
    [4][清]刘坤一: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本《刘忠诚公遗集》[M],台湾文海出版社,第401-402页.
    [5]陈文华,陈荣华主编:《江西通史》,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906页.
    [1]《中央治安考察第三组(江西方面)报告书》,1948年12月8日.转引自《江西通史》第919页,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转引自:《江西生态(第三卷)》[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79页.
    [3]杨子江主编:《江西省林业志》[M].合肥:黄山书社1999版,第156页.
    [4]杨子江主编:《江西省林业志》[M].合肥:黄山书社1999版,第143页.
    [5]遂川县志办:《遂川县志·萧家璧传》[M].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版,第932页.
    [1]杨子江主编:《江西省林业志》[M].合肥:黄山书社1999版,第143页.
    [2]江西省人民代表大会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编:《江西生态·第二卷历史卷》[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版,第271页.
    [1]江西省水利厅1988年编制的《江西历代水旱灾害辑录》第177页.
    [1]余干县县志编纂委员会:《余干县志》[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1年版,第144、163页.
    [1]《江西生态(第二卷)》[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72页.
    [1]黄国勤:《江西生态安全研究》[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版,第123页.
    [2]胡瑞林主编:《江西省志(17江西省冶金工业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9年版,第67页.
    [3]黄国勤:《江西生态安全研究》[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版,第123页.
    [4]《中国农业全书(江西卷)》[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年版,第29页.
    [5]黄国勤:《江西生态安全研究》[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版,第125页.
    [1]黄国勤等:《江西省生态安全面临的问题和生态建设对策》[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6(6):2,第69页.
    [2]《江西生态(第二卷)》[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73页.
    [3]江西省统计局:《江西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0、2000,2009年版.
    [4]福建省统计局:《福建统计年鉴2009》[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年版.
    [5]《江西生态(第二卷)》[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24页.
    [6]《江西生态(第三卷)》[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80页.
    [1]《中国农业全书(江西卷)》[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年版,第31页.
    [2]左长清等:《江西省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与分析》[J],水土保持通报,2006(26):6,第56页.
    [3]左长清等:《江西省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与分析》[J],水土保持通报,2006(26):6,第56页.
    [4]《江西生态(第二卷)》[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90页.
    [1]左长清等:《江西省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与分析》[J],水土保持通报,2006(26):6,第58页.
    [2]左长清等:《江西省水土流失对生态安全的影响》[J],亚热带水土保持,2007(19):3,第20页.
    [3]《江西生态(第三卷)》[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67页.
    [4]《江西生态(第三卷)》[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66页.
    [5]刘宜柏、王晓鸿、黄国勤:《生态经济与生态江西》[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年版,第146页·
    [6]左长清等:《江西省水土流失对生态安全的影响》[J],亚热带水土保持,2007(19):3,第20页.
    [1]黄国勤等:《江西省生态安全面临的问题和生态建设对策》[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6(6):2,第69页.
    [2]左长清等:《江西省水土流失对生态安全的影响》[J],亚热带水土保持,2007(19):3,第20页.
    [3]黄国勤:《江西生态安全研究》[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版,第127页.
    [4]马巨贤、石渊主编:《中国人口(江西分册)》[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6年版,第41、57页.
    [5]马巨贤、石渊主编:《中国人口(江西分册)》[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6年版,第61页.
    [6]江西省统计局:《江西统计年鉴2009》[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年版,第2章.
    [1]黄国勤:《江西生态安全研究》[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版,第127页.
    [2]《江西生态(第三卷)》[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621页.
    [3]《江西生态(第三卷)》[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533页.
    [4]黄国勤:《江西生态安全研究》[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版,第127页.
    [1]《中国农业全书(江西卷)》[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年版,第31页.
    [1]李祖章等:《江西省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污染的状况及防治策略》[J],江西农业学报,2004,16(1):50-51.
    [2]戴梅芳等:《江西省土壤污染分析和防治》[J],江西能源,2007(4):,第125页.
    [3]李祖章等:《江西省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污染的状况及防治策略》[J],江西农业学报,2004,16(1):51.
    [1]《江西生态(第三卷)》[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634页.
    [2]《江西生态(第三卷)》[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635页.
    [3]江西省人代会环保委编:《江西生态(第二卷)》[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47页.
    [1]江西省人代会环保委编:《江西生态(第二卷)》[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91页.
    [1]黄国勤等:《江西省生态安全面临的问题和生态建设对策》[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6(6):2,第70页.
    [2]江西省统计局:《江西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2006年版.
    [1]何纪力,龙刚,黄云;《江西省酸雨时空分布规律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63-376页.
    [1]黄国勤:《论江西省洪涝灾害》[J],灾害学,2000.15(6):,第61-62页.
    [2]江西省水利厅编:《江西水旱灾害》[M],1995年5月.
    [3]江西省水利厅编:《江西水旱灾害》[M],1995年5月.
    [4]朱宏富,金锋,李荣昉编:《鄱阳湖调蓄功能与防灾综合治理研究》[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2版,23-24页.
    [1]黄国勤:《江西干旱灾害研究》[J],灾害学,2001.16(1):,第68页.
    [2]刘福茂等:《江西干旱指数分析》[J],江西水利科技,2004.30(1):,第13页.
    [3]江南都市报:江西旱灾139万人饮水难,专家称50年一遇,2007年08月04日11:50(http://news.qq.com/a/20070804/001405.htm):
    [4]江西省人代会环保委编:《江西生态(第三卷)》[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797页.
    [1]江西省人代会环保委编:《江西生态(第三卷)》[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837-838页.
    [1]江西省人代会环保委编:《江西生态(第三卷)》[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842-843页.
    [2]江西省减灾委员会编:《历年江西省自然灾害公报》.
    [1]凌大燮:《我国森林资源的变迁》[J],《中国农史》,1983年第2期.
    [2]余秉全:《从气候角度看中华文明大迁移》fJl,《气象知识》2002年第3期.
    [3]《山海经》卷十八;《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八,《赣县》下引顾野王“舆地志”.
    [1]江西省统计局编:江西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2]中国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1]江西省统计局编:江西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2]江西省统计局编:江西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3]江西省统计局编:江西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4]中国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5]江西省环境保护局:江西省环境状况公报,2008.
    [1]江西省环境保护局:江西省环境状况公报,2003.
    [2]《江西生态》编委会编:《江西生态(第一卷)》[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73-80页.
    [3]江西省环境保护局:江西省环境状况公报,2007.
    [1][英]E.F.舒马赫:《小的是美好的》[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年版,第28页.
    [2][苏]M.A孟什克娃:《美国农业发展道路及其国际意义》[J].世界农业,1981年第6期,
    [1]郭文韬:《中国农业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中国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86年版,第99页.
    [2]杨通进、高予远:《现代文明的生态转向》[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年版,第2-3页.
    [3]郭文韬:《中国传统农业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1年版,第368页.
    [4]郭文韬:《中国传统农业思想研究》[M].第376页.
    [5][秦]吕不韦:《吕氏春秋》[M].高诱《诸子集成本》.中华书局1954年版.
    [1]《淮南子.主术训》,《淮南子集释》[M],中华书局出版1998版,第898页.
    [2]万国鼎辑释:《汜胜之书辑释》[M],中华书局出版1957版.
    [3][唐]房玄龄等:《晋书》[M].岳麓出版社1997年版.
    [4][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校释》[M],农业出版社1982年版.
    [5][宋]陈(?)撰,缪启愉选译:《陈(?)农书选读》[M],农业出版社1981年版.
    [6][元]王祯著,王毓瑚校:《王祯农书》[M],农业出版社1981年版.
    [7][明]马一龙:《农说》[M],齐鲁书社1997年版.
    [8][清]张标:《农丹》,缪荃孙编《藕香零拾》[M],中国书局1999年版.
    [9][清]王晋之:《山居琐言》,清光绪29年(1903):石印本.
    [1]郭文韬:《中国农业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中国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86年版,第98页.
    [2][战国]荀況:《荀子》[M],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3][战国]孟轲:《孟子》[M],鲁国尧注评,凤凰出版社2006年版.
    [4][秦]吕不韦:《吕氏春秋》[M].高诱《诸子集成本》.中华书局1954年版.
    [5]郭文韬:《中国农业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中国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86年版,第106页.
    [6]郭文韬:《中国农业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中国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86年版,第100-102页.
    [7]郭文韬:《中国农业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中国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86年版,第105-106页.
    [1]郭文韬:《中国农业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中国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86年版,第99页.
    [2]阂宗殿编著:《中国农业技术发展简史》[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3年版,第33-34页.
    [3]《荀子·富国》.
    [4]万国鼎辑释:《汜胜之书辑释》[M],中华书局出版1957版.
    [5]《齐民要术·卷首杂说》.
    [6][明]沈氏,[清]张履祥辑补:《沈氏农书》[M].中华书局1956年版.
    [7][清]杨屾《修齐直指》,
    [1][战国]孟轲:《孟子》[M],鲁国尧注评,凤凰出版社2006年版.
    [2][战国]荀況:《荀子》[M],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3][秦]吕不韦:《吕氏春秋》[M].高诱《诸子集成本》.中华书局1954年版.
    [4][东汉]王充:《论衡》[M].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5][元]王祯著,王毓瑚校:《王祯农书》[M],农业出版社1981年版.
    [6][清]杨屾《知本提纲》,见王毓瑚辑《秦晋农言》[M].中华书局1957年版.
    [1][清]《高明县志》卷二.
    [2][清]《高明县志》卷二.
    [3][明]李诩:《戒庵老人漫笔·谈参传》.
    [4]闵宗殿:《明清时期的人工生态农业》[J].古今农业,2000(4):,第10页.
    [5][清]屈大均:《广东新语》.
    [1][战国]孟轲:《孟子》[M],鲁国尧注评,凤凰出版社2006年版.
    [2][战国]荀況:《荀子》[M],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3][秦]吕不韦:《吕氏春秋》[M].高诱《诸子集成本》.中华书局1954年版.
    [4][春秋]管仲著,孙波注释:《管子》[M].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5][汉]刘安:《淮南子·主术训》
    [1][南宋]黄震:《慈溪黄氏日抄分类古今纪要》[M],卷七十八《咸淳七年中秋劝种麦文》.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年版.
    [2][明]宋应星:《天工开物》,《乃粒·稻工》
    [3]f明]宋应星:《天工开物》,《乃粒·麦工》
    [4][明]宋应星:《天工开物》,《乃粒·稻工》.
    [1][明]宋应星:《天工开物-乃粒》.
    [2][清]同治《九江府志》.
    [3][明]宋应星:《天工开物-乃粒》.
    [4][清]乾隆《安远县志》
    [5][清]道光《雩都县志》
    [6][清]光绪《瑞金县志》
    [7][清]道光《宁都直隶州志》.
    [1]《江西生态》编委会编:《江西生态(第二卷)》[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98页.
    [1]《江西生态》编委会编:《江西生态(第二卷)》[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98页.
    [2]《江西生态》编委会编:《江西生态(第二卷)》[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98页.
    [1]《江西生态》编委会编:《江西生态(第二卷)》[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98页.
    [2]黄国勤:《江西农业》[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504-533.
    [1]江西日报,2001年1月25日.
    [1]《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发展绿色食品领导小组关于推进全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发展意见的通知》[J],《江西政报》2006(21):,p36.
    [1]张志勇:《江西省绿色食品基地总数冠全国》大江网-江西日报,2006年9月4日.
    [2]李霏:《构建农业标准化,加快江西现代农业发展》[J],《理论导报》2009(2):,第26页.
    [3]《生态家园富农家》大江网-江西日报,2005年4月21日.
    [1]《农业部: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50%》人民网-《人民日报》2009年01月06日13:43,来源:http://nc.people.com.cn/GB/8631043.html.
    [2]王启现等:《我国农业科技进步与科研投资分析》[J],《科学管理研究》2007,25(4):,第114页.
    [1]江西省统计局:《江西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2009年版.
    [2]江西省统计局:《江西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2009年版.
    [3]江西省统计局:《江西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2007年版.
    [1]张壬午,卢兵友:《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内涵》[J].经济研究参考,2003(55):第26-27页.
    [1]金自学:《高效生态农业研究》[J].甘肃高师学报,2000.2(5):第56页.
    [2]顾益康等:《浙江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战略与思路》[J],浙江农业科学,2008(2):第125页.
    [1]王学萌,聂宏声,郭常莲等:《山西省生态农业区域划分的研究》[J],生态学报,1994,14(1):第16-23页.
    [2]刘秀英、黄国勤:《江西省生态农业区划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7,23(12):第347-355页.
    [1]孔志峰:《中国生态农业运行模式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17页.
    [l]江西省统计局:《江西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年版.
    [2]中国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年版.
    [3]江西省统计局:《江西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年版.
    [1]戴天放:《试论鄱阳湖湿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创新》[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5):669.
    [1]赵霞、吴方卫:《上海建立农业生态补偿机制的探讨》[J],上海农村经济,2008(7):第27页.
    [2]王欧、宋洪远:《建立农业生态补偿机制的探讨》[J],农业经济问题(月刊):,2005(6):第28页.
    [l]白跃世:《中国农业现代化路径选择分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76-102页。
    [2]姜南:《试析欧盟共同农业政策的改革》[J],世界历史,2002(4):第22-25页。
    [1]黄祖辉等:《中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制度安排》[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第15-20页。
    [1][春秋]管仲著,孙波注释:《管子》[M].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2][战国]孟轲:《孟子》[M],鲁国尧注评,凤凰出版社2006年版。
    [3][战国]荀沉:《荀子》[M],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4][秦]《吕氏春秋》[M],高诱《诸子集成本》,中华书局1954年版。
    [5][西汉]司马迁:《史记》[M],中华书局1982年版。
    [6][东汉]班固:《汉书》[M],中华书局2007年版。
    [7][东汉]王充:《论衡》[M].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8][东晋]陶渊明:《陶渊明集》[M],中华书局1979年版。
    [9][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校释》[M],农业出版社1982年版。
    [10][唐]房玄龄等:《晋书》[M].岳麓出版社1997年版。
    [11][唐]姚思廉:《陈书》[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12][唐]独孤及:《毗陵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13]][唐]韦庄:《韦庄集笺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14][唐]司马承祯《天地宫府图》[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15][唐]张九龄:《曲江集》[M],刘斯翰校注,广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6][唐]《自居易集》[M],中华书局1979年版。
    [17][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M],中华书局1956年版。
    [18][北宋]李觏:《李觏集》[M],中华书局1981年版。
    [19][北宋]方勺:《泊宅编》[M],中华书局1983年版。
    [20][北宋]沈括:《梦溪笔谈》[M],重庆出版社2007年版。
    [21][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M],中华书局2008版。
    [22][北宋]王钦若等编纂《册府元龟》[M],凤凰出版社2006年版。
    [23][北宋]庄绰:《鸡肋编》[M],上海书店1990版。
    [24][北宋]李昉:《太平御览》[M],中华书局1963年版。
    [25][北宋]宋敏求编:《唐大诏令集》[M],中华书局2008年版。
    [26][南宋]范成大:《骖鸾录》,见《历代日记丛谈》[M],上海画报出版社2004年版。
    [27][南宋]杨万里:《诚斋集》,《四库全书》本。
    [28][南宋]吴泳:《鹤林集》[M],民国商务印书馆影印故宫博物院文渊阁本1936年版。
    [29][南宋]黄震:《慈溪黄氏日抄分类古今纪要》[M],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年版。
    [30][南宋]陆九渊:《象山先生全集》。宣统庚戌年江左书林校印。
    [31][南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朱杰人等编:《朱子全书》[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32][南宋]吴曾:《能改斋漫录》[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33][宋]张孝祥:《于湖居士文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1版。
    [34][宋]陈(?)撰,缪启愉选译:《陈(?)农书选读》[M],农业出版社1981年版。
    [35][元]王祯著,王毓瑚校:《王祯农书》[M],农业出版社1981年版。
    [36][元]马端临:《文献通考》[M],中华书局2006版。
    [37][元]脱脱等:《宋史》[M],中华书局于1977年出版的标点、校勘版。
    [38][明]宋应星:《天工开物》[M],广东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
    [39][明]李诩:《戒庵老人漫笔》[M],魏连科点校,中华书局1997年版。。
    [40][明]宋濂等:《元史》[M],中华书局2005年版。
    [41][明]马一龙:《农说》[M],齐鲁书社1997年版。
    [42][明]沈氏,[清]张履祥辑补:《沈氏农书》[M].中华书局1956年版
    [43][清]张廷玉:《明史》[M],中华书局1974年版。
    [44][清]李肇:《唐国史补》[M],上海古籍出版社1957年版。
    [45][清]朱栾:《江城旧事》,清道光25年刻本。
    [46][清]董皓等编:《全唐文》[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47][清]何德刚:《抚郡农产考略》,光绪二十九年抚郡学堂校刊。
    [48][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卷82,《江西四》,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9][清]何德刚:《抚郡农产考略》,光绪二十九年抚郡学堂校刊。
    [50][清]刘坤一:《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本《刘忠诚公遗集》[M],台湾文海出版社。
    [51][清]孙洙编:《唐诗三百首》[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52][清]徐松:《宋会要辑稿》[M],中华书局2001版。
    [53][清]屈大均:《广东新语》[M],中华书局1997版。
    [54][清]杨屾《知本提纲》,见王毓瑚辑《秦晋农言》[M].中华书局1957年版。
    [55][清]张标:《农丹》,缪荃孙编《藕香零拾》[M],中国书局1999年版。
    [56][清]王晋之:《山居琐言》,清光绪29年(1903)石印本。
    [57]赵尔巽:《清史稿》[M],中华书局出版1977版。
    [58]万国鼎辑释:《汜胜之书辑释》[M],中华书局出版1957版。
    [59]袁珂:《山海经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60]何宁:《淮南子集释》[M],中华书局出版1998版。
    [61]《全唐诗》[M],黄钧等校注,岳麓书社1998年版。
    [14][清]乾隆《南昌府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15][清]乾隆《袁州府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16][清]乾隆《石城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17][清]乾隆《南城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18][清]乾隆《瑞金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19][清]乾隆《安远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20][清]乾隆《萍乡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21][清]乾隆《会昌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22][清]乾隆《石城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23][清]乾隆《定南厅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24][清]乾隆《浮梁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25][清]乾隆《武宁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26][清]乾隆《南安府大庾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27][清]道光《宁都直隶州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28][清]道光《义宁州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29][清]道光《武宁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30][清]道光《余干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31][清]道光《雩都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32][清]道光《宜黄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33][清]道光《玉山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34][清]道光《进贤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35][清]同治《抚州府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36][清]同治《赣州府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37][清]同治《袁州府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38][清]同治《饶州府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39][清]同治《建昌府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40][清]同治《九江府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41][清]同治《南昌府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42][清]同治《广信府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43][清]同治《南康府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44][清]同治《义宁州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45][清]同治《玉山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46][清]同治《分宜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47][清]同治《武宁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48][清]同治《湖口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49][清]同治《丰城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50][清]同治《奉新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51][清]同治《星子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52][清]同治《乐平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53][清]同治《宜黄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54][清]同治《安义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55][清]同治《贵溪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56][清]同治《安仁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57][清]同治《金溪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58][清]同治《万年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59][清]同治《会昌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60][清]同治《弋阳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61][清]同治《铅山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62][清]同治《广丰县志》,《艺文疏》,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63][清]同治《上饶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64][清]同治《重修上高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65][清]同治《永新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66][清]同治《德化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67][清]同治《安义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68][清]同治《新昌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69][清]同治《安福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70][清]同治《安远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71][清]同治《贵溪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72][清]同治《兴安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73][清]同治《新建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74][清]同治《余干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75][清]同治《进贤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76][清]同治《鄱阳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77][清]同治《都昌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78][清]王肇渭等修:同治《龙泉县志》[M],民国(1912-1949)重印本。
    [79][清]光绪《江西通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80][清]光绪《瑞金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81][清]光绪《江西通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82][清]光绪《崇义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83][清]光绪《南昌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84][民国]《宜春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85][民国]《万载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86]余干县县志编纂委员会:《余干县志》[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1年版。
    [87]《遂川县志·萧家璧传》[M].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版。
    [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江西省统计局:《江西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3]福建省统计局:《福建统计年鉴2009》[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1]江西日报,2001年1月25日。
    [2]赵其国:《净土洁食问题》[N],科学时报,2003年9月19日。
    [3]中国江西新闻网:《江西发布2008年全省环境状况公报》,2009年6月6日,http://www.jxcn.cn/525/2009-6-6/30107@525519.htm
    [4]江西省环境保护局:江西省环境状况公报,2008。
    [5]江西省环境保护局:江西省环境状况公报,,2003。
    [6]江西省环境保护局:江西省环境状况公报,2007。
    [7]中国新能源信息网:http://newenergy.nengyuan.net/2008/0417/181.html。
    [8]江西省发改委办公室:http://www.jxdpc.gov.cn/hpyhszjjq/20080326/101626.htm.2008年3月26日,
    [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9年2月26日,http://www.stats.gov.cn/tjgb/ndtjgb/qgndtjgb/t20090226_402540710.htm。
    [10]中国江西新闻网:江西5年净增粮食百亿斤,2009-1-18.(http://www.jxcn.cn/525/2009-1-18/30107@469001.htm)。
    [11]李贵宝等:我国农村水环境状况及其恶化成因[EB/OL].[2001-11-23].http://www.hwcc.com.cn。
    [1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9年2月26日,http://www.stats.gov.cn/tjgb/ndtjgb/qgndtjgb/t20090226_402540710.htm。
    [1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2008中国环境状况公报》,2009年6月4日,http://www.zhb.gov.cn/news/xz/wdxz/200906/P020090609397520028674.pdf。
    [14]中国网china.com.cn:《中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达263.62万平方公里》[N],http://www.china.com.cn/environment/2008-01/25/content_9585134.htm。
    [1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9年2月26日,http://www.stats.gov.cn/tjgb/ndtjgb/qgndtjgb/t20090226_402540710.htm。
    [1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9年2月26日,http://www.stats.gov.cn/tjgb/ndtjgb/qgndtjgb/t20090226_402540710.htm。
    [17]江南都市报:江西旱灾139万人饮水难,专家称50年一遇,2007年08月04日11:50 (http://news.qq.com/a/20070804/001405.htm)。
    [18]张志勇:《江西省绿色食品基地总数冠全国》大江网-江西日报,2006年9月4日。
    [19]《生态家园富农家》大江网-江西日报,2005年4月21日。
    [20]《农业部: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50%》人民网-《人民日报》2009年01月06日13:43,来源:http://nc.people.com.cn/GB/8631043.html。
    [21]江西省减灾委员会编:《历年江西省自然灾害公报》。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3]陈荣华,余伯流,邹耕生,施由民等:《江西经济史》[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4]梁淼泰:《明清景德镇城市经济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5]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M],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
    [6]马巨贤等:《中国人口·江西分册》[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9年。
    [7]《鄱阳湖研究》编委会:《鄱阳湖区自然和社会经济历史资料选》[M],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版。
    [8]《鄱阳湖研究》编委会:《鄱阳湖研究》[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年8月第1版。
    [9]魏嵩山、肖华忠:《郡阳湖流域开发探源》[M],江西教育出版社,1995。
    [10]《江西地方志农产资料汇编》[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
    [11]胡瑞林主编:《江西省志—江西省冶金工业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9年版。
    [12]石庆华,潘晓华等.江西农业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年版。
    [13]宋健:《向环境污染宣战》[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14]许怀林等:《鄱阳湖流域生态环境的历史考察》[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版。
    [15]温锐、游海华:《劳动力的流动与农村社会变迁—20世纪赣闽粤三边地区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11月第1版。
    [16]杜相革、王慧敏:有机农业概论[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7]萧正洪:《环境与技术选择——清代西部地区农业技术地理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1998.
    [18]杨通进、高予远:《现代文明的生态转向》[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年版。
    [19]张从主编:《环境保护知识干部读本》[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年版。
    [20]卞有生、金冬霞、邵迎晖编著:《国内外生态农业对比——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环境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21]李文华.《生态农业—中国可持续农业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
    [22]王宏广:《中国农业——问题、潜力、道路、效益》[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3年版.
    [23]王兆骞:《论粮食生产稳定增长与生志农业关系》[M].农业现代化研究,1987年版.
    [24]翟勇:《中国生态农业理论与模式创新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年版.
    [25]孙鸿良:《生态农业的理论与方法》[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版.
    [26]全国生态农业县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编:《中国生态农业》[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年版.
    [27]中野秀章著(李云森译):《森杯水文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3年版.
    [28]马雪华.《亚热带衫木、马尾松人工林水文功能的研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6年版.
    [29]江西森林编委会主编:《江西森林》[M],中国林业出版社、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
    [30]祝延成等:《生态系统浅说》[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31]王礼先:《流域管理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9年版.
    [32]王礼先等.《流域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年版.
    [33]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原理与方法》[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版。
    [34]李元主编.《农业环境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年版。
    [35]易宜曲:《江西省经济地理》[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0年版。
    [36]魏嵩山、肖华忠:《鄱阳湖流域开发探源》[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37]《鄱阳湖研究》编委会:《鄱阳湖研究》[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年版。
    [38]许怀林:《江西史稿》[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3年版。
    [39]陈文华:《论农业考古》[M],江西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40]黄展岳:《汉代南方牛耕与火耕水耨》[M],《中国考古学论丛》,科学出版社1993年5月版。
    [41]李伯重:《唐代江南农业的发展》[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0年版。
    [42]《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版。
    [43]江西内河航运史编审委员会:《江西内河航运史(古、近代部分》[M],人民交通出版社1991年版。
    [44]蓝勇:《历史时期西南经济开发与生态变迁》[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45]江西省水利厅:《江西历代水旱灾害辑录》[M],1988年。
    [46]李文治编:《巾国近代农业史资料》[M],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1957版。
    [47]朱海虹,张本等:《鄱阳湖——水文、生物、沉积、湿地、开发整治》[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7版。
    [48]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M],三联书店1957年版。
    [49]陈荣华:《江西近代贸易史资料》[M],江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50]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三辑)》[M],三联书店1957年版。
    [51]薛暮桥:《旧中国的农村经济》[M],农业出版社1980年版。
    [52]江西省政府经济委员会:《江西经济问题》[M],台湾学生书局1971年版。
    [53]郑大华:《民国乡村建设运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54]陈文华,陈荣华主编:《江西通史》[M],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55]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M],三联书店1957年版。
    [56]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M],农业出版社1985年版。
    [57]杨子江主编:《江西省林业志》[M].合肥:黄山书社1999版。
    [58]《中国农业全书(江西卷)》[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年版。
    [59]黄国勤:《江西生态安全研究》[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版。
    [60]刘宜柏、王晓鸿、黄国勤:《生态经济与生态江西》[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年版。
    [61]马巨贤、石渊主编:《中国人口(江西分册)》[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6年版。
    [62]江西省人代会环保委编:《江西生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63]何纪力,龙刚,黄云:《江西省酸雨时空分布规律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64]江西省水利厅编:《江西水旱灾害》,1995年5月。
    [65]朱宏富,金锋,李荣昉编:《鄱阳湖调蓄功能与防灾综合治理研究》[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2版。
    [66儿英]E.F.舒马赫:《小的是美好的》[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年版。
    [67]郭文韬:《中国农业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中国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M].北 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86年版。
    [68]郭文韬:《中国传统农业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1年版。
    [69]郭文韬:《中国农业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中国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86年版。
    [70]闵宗殿编著:《中国农业技术发展简史》[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3年版。
    [71]黄国勤:《江西农业》[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
    [72]孔志峰:《中国生态农业运行模式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73]白跃世:《中国农业现代化路径选择分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1]邓红兵:《流域生态学——理论构建及其实例研究》[C].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博士学位论文1999.
    [2]王祖望,蒋志刚.《我国生物资源现状及持续利用对策》[C],走向21世纪的中国生态学(中国生态学会第五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95.
    [3]李茂松等:《中国畜禽废弃物的产出量、污染现状与危害》[C],全国农业面源污染与综合防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2004年版。
    [4]王艳萍,高吉喜.有机农业生产在农业自身污染防治中的作用[C],首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长沙:[s.n].2005。
    [5]崔玲:《渭河水系廊道与古都西安城址变迁的关系研究》[J],华中建筑2009年第27卷第2期。
    [6]谢丽:《绿洲农业开发与楼兰古国生态环境的变迁》[J],中国农史2001年第1期。
    [7]许怀林:《汉代南方牛耕与火耕水耨》[J],《农业考古》1987年第2期。
    [8]白志礼:《黄土高原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再认识》[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卷第1期。
    [9]张维理等:《中国农业面源污染形势估计及控制对策》[J],中国农业科学,2004年第37卷第7期。
    [10]杨正礼:《我国粮食安全的基础在于藏粮于田》[J],科技导报,2004年第第9期。
    [11]方杰:《农业循环经济:建设农业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4卷第6期。
    [12]张维理等:《中国农业面源污染形势估计及控制对策》[J],中国农业科学,2004年第37卷第7期。
    [13]江长胜等:《稻田甲烷排放影响因素及其研究进展》[J],土壤通报,2004年第35卷第5期。
    [14]刘志伟等:《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田溶解态氮流失量的估算——以江苏省靖江市柏木乡为例》[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4年第4期。
    [15]方淑荣,刘正库.论农业面源污染及其防治对策[J].农业科技管理,2006(3)。
    [16]陈支平:《清代江西的粮食运销》[J],《江西社会科学》1983年第3期。
    [17]施由民:《东汉至清代江西农业自然灾害探析》[J],《中南农史》,2009(19)1。
    [18]曹树基:《明清时期的流民和赣北山区的开发》[J],《中国农史》,1986年第2期。
    [19]包茂宏:《德国的环境变迁与环境史研究——访德国环境史学家亚克西姆·纳向 考教授》[J],史学月刊,2004(10).
    [20]包茂宏:《英国的环境史研究》[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5:20(2).
    [21]包茂宏:《热纳维耶芙·马萨-吉波教授谈法国环境史研究》[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4:19(2).
    [22]包茂宏:《环境史:历史、理论和方法》[J],史学理论研究,2000(4).
    [23]王子今:《中国生态史学的进步及其意义——以秦汉生态史研究为中心的考察》[J],历史研究,2003(1)。
    [24]景爱:《环境史:定义、内容与方法》[J],史学月刊,2004(3).
    [25]梅雪芹:《马克思主义环境史学论纲》[J],史学月刊,2004(3):10-15.
    [26]包茂宏:《唐纳德沃斯特和美国的环境史研究》[J],史学理论研究,2004(4).
    [27]景爱:《环境史:定义、内容与方法》[J],史学月刊,2004(3)。
    [28]侯文蕙:《<尘暴>及其对环境史研究的贡献》[J],史学月刊,2004(3)。
    [29]行龙:《开展中国人口、资源、环境史研究》[J],山西大学学报,2001(6).
    [30]余新忠:《疫病社会史研究:现实与史学发展的共同要求》[J],史学理论研究,2003(4).
    [31]王铮等:《历史气候变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兼论人地关系》[J],地理学报,1997(4).
    [32]吴承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0(2).
    [33]李根蟠:《“天人合一”与“三才”理论——为什么要讨论中国经济史上的“天人关系”》[34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0(3).
    [35]鲁西奇:《人地关系理论与历史地理研究》[J],史学理论研究,2001(2).
    [36]覃明兴:《人类中心主义研究综述》[J],哲学动态,1997(6).
    [37]杨淑华:《人类中心主义问题研究综述》[J],教学与研究,1999(6).
    [38]陈伟华、杨曦:《世界观的转变:从人类中心主义到生态中心主义》[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1(4).
    [39]竺可祯:《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J],考古学报,1972(1)。
    [40]汪一鸣:《宁夏平原自然生态系统的改造——历史上人类活动对宁夏平原生态环境的影响初探》[J],中国农史,1983(4)。
    [41]汪一鸣:《宁夏平原自然生态系统的改造——历史上人类活动对宁夏平原生态环境的影响初探》[J],中国农史,1983(4).
    [42]倪根金:《试论气候变迁对我国古代北方农业经济的影响》[J],农业考古,1988(1)。
    [43]史念海:《论两周时期农牧业地区的分界线》[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7(1)。
    [44]梁四宝:《明代“九边”屯田引起的水土流失问题》[J].山西大学学报1992,(3)。
    [45]陈家其:《太湖农业区的形成历史与地理因素分析》[J],中国农史,1994(1)。
    [46]赵冈:《生态变迁的统计分析》[J],中国农史,1994(4)。
    [47]张国雄.明清时期两湖开发与环境变迁初议[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4,(5)。
    [48]王广智:《晋陕蒙接壤区生态环境变迁初探》[J].中国农史,1995(4)。
    [49]王建革:《小农与环境——以生态系统的观点透视传统农业生产的历史过程》[J].《中国农史》1995年3期。
    [50]王守春.《历史上塔里木河下游的地区环境变迁和政治经济地位的变化》[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6,(3)。
    [51]吴敌.清代长江流域的农业开发与环境问题[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6,(6).
    [52]吴滔:《关于明清生态环境变化和农业灾荒发生的初步研究》[J],《农业考古》,1999年3期.
    [53]邹逸麟.明清流民与川陕豫交界地区的环境问题[J].复旦大学学报,1998,(4)。
    [54]钞晓鸿.清至民国时期陕西南部的环境保护[J].中国农史,2002,(2)。
    [55]张建民.明清秦巴山区生态环境变迁论略[A].中国经济史上的天人关系[C].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56]葛庆华.试论清初中期川陕交界地区的开发与环境问题[J].西北史地,1999(1)。
    [57]李令福:《历史时期关中农业发展与地理环境之相互关系初探》[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0年1期。
    [58]谢丽:《绿洲农业开发与古楼兰古国生态环境的变迁》[J],《中国农史》,2001年1期。
    [59]吴璞:《明代以来江南农业的生态适应性——以吴江县为例》[J],《中国农史》,2001年2期。
    [60]孟晋:《清代陕西的农业开发与生态环境的破坏》[J],《史学月刊》,2002年1期。
    [61]姚兆余:《明清时期西北地区农业开发的技术路线与生态效应》[J],《中国农史》,2003年4期。
    [62]张芳:《太湖地区古代圩田的发展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2003年广州中国生物学史暨农史学术讨论会交流论文。
    [63]封玲:《历史时期中国绿洲的农业开发与生态环境变迁》[J],中国农史,2004(3)。
    [64]王建革:《技术与圩田土壤环境史:以嘉湖平原为中心》[J],中国农史,2006(1)。
    [65]许怀林:《江西历史人口状况初探》[J],(江西社会科学,1984(2)。
    [66]曹树基:《明清时期的流民和赣南山区的开发》[J],中国农史,1985(4)。
    [67]曹树基:《明清时期的流民和赣北山区的开发》[J],中国农史,1986(2)。
    [68]谢宏维:《清代棚民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J],历史教学,2004(3)。
    [69]施民:《明清时期赣南客家与山区经济的发展》[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92(4)。
    [70]昌庆钟、刘义程:《明代江西人口外移原因探析》[J],江西社会科学,1998(1)。
    [71]李晓方:《明清时期闽粤客家的倒迁与赣南生态环境的变迁述论》[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5)。
    [72]吴艳宏:《郡阳湖湖C1地区4500年来环境变迁》[J],湖泊科学,1999(1)。
    [73]林英、廖祯:《江西森林的历史变迁》[J],南昌大学学报,1982(1)。
    [74]陈柏泉:《江西地区历史时期的森林》[J],农业考古,1985(2)。
    [75]谭其骧、张修桂:《鄱阳湖的历史过程》[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2)。
    [76]龚胜生:《清代两湖地区人口压力下生态环境恶化及其对策》[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3(1)。
    [77]张国雄:《明清时期两湖开发与环境变迁初议》[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4(2)。
    [78]吴金娣:《唐宋鄱阳湖地区的经济开发》[J],上海师范大学校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1)。
    [79]王福昌:《唐代南昌的生态环境》[J],古今农业,2001(3):15—21.
    [80]马世铭等:世界有机农业发展的历史回顾与发展动态[J].《中国农业科学》,2004.37(10)。
    [81]沈德中,谢经荣,张青文.《日本的自然农法》[J].世界农业,1995,195(7)。
    [82]于洪飞,戴俊英.《现代农业思潮的类型(上)》[J].世界农业,1995,200(4)。
    [83]马世骏:《从持久发展谈当代农业的动向》[J],科技导报,1986第4期.
    [84]叶谦吉:《生态农业发展的战略问题》[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1987年第1期.
    [85]赵银卯:《谈谈生态生产力和生态农业建设》[J],农业现代化研究.1994年第1期.
    [86]石元亮、王晶:《持续农业的理论与研究动态》[J],吉林农业科学,1998年第2期.
    [87]程序:《可持续农业的几个理论问题》[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1999年第1期.
    [88]刘力、于爱敏《世界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比较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001年第1期.
    [89]李文华《中国生态农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4年第1期.
    [90]王东阳,程广燕:《中国生态农业发展前景展望》[J],农业展望,2006年01期.
    [91]马世骏:《从持久发展谈当代农业的动向》[J],科技导报,1986第4期.
    [92]梁树春.《对石油农业与生态农业的再认识—兼沧我国理代化农业模式的选择》[J].农业理代化研究.1988,9(3)。
    [93]孙鸿良等:《论中国生态农业的特点原理及其主要技术》[J].农业现代化研究,1993,1(3)。
    [94]厉以宁:《论生志效益型的经济盅展道路》[J].科技导报.1991(7):22.
    [95]刘书楷:《论我国生卷农业今后十年发展方向和任务》.[J]农业现代化研究,1991,12(4)。
    [96]赵银卯.《谈谈生态生产力和生志农业建设》[J]农业现代化研究.1994,15(1)。
    [97]钟晓青.《也探生态农业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几个理论问露——和刘巽浩先生商榷》[J].农业现代化研究.1996,17(1)。
    [98]苏春华,曹志强:《可持续的生态农业是我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的选择》[J].农业现代化研究,1999,20(91)。
    [99]刘力、于爱敏:《世界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比较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001年第1期.
    [100]李文华:《中国生态农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4年第1期.
    [101]章家恩、骆世明:《现阶段中国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实践和理论问题探讨》[J],生态学杂志,2005,24(11)。
    [102]郭书田:《有关生态农业建设的若干问题》[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1994年01期。
    [103]王建武,吴文良:《世界农业发展的新趋势与中国生态农业》[J],开发研究,1995年06期.
    [104]张法瑞,靳乐山:《关于可持续农业及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思考》[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7年07期.
    [105]汪卫民:《中国生态农业的若干理论问题》[J],广西农学报,1998年03期.
    [106]卢永根,骆世明:《中国农业发展的生态合理化方向》[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1999年02期。
    [107]王松良,林文雄:《中国生态农业与世界可持续农业殊途同归》[J],农业现代化研究,1999年02期。
    [108]温军:《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述评》[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 科学版.汉文),2001年03期。
    [109]刘彦随,吴传钧:《国内外可持续发展的典型模式与途径》[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2期。
    [110]王小利:《替代农业研究综述》[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2期。
    [111]张壬午,高怀友:《现阶段中国生态农业的展望》[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4年02期。
    [112]颜景辰、雷海章:《世界生态农业的发展趋势和启示》[J],世界农业,2005年01期.
    [113]李季.《生态农业:一种思想体系传播的实证分析》[J].生态学杂志,1993(3)。
    [114]李新平.《中国生态农业的理论基础和研究动态》[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0(6)。
    [115]伍世良等.《论中国生态农业建设的五个基本问题》[J].自然资源学报,2001(4)。
    [116]谭智英、谭华:《生态农业的微观组织—生态农庄模式》[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8)。
    [117]张壬午.《生态农业产业化探析》[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4,(1):14-15.
    [118]杨正礼.《当代中国生态农业发展中几个重大科学问题的讨论》[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4,(3)。
    [119]贺峰、雷海章《论生态农业与中国农业现代化》,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年2期.
    [120]杨健.《浅论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J].上海农业科技,2006,(3)。
    [121]刘铁军.《生态农业建设障碍的宏观环境探析》[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6,(2)。
    [122]姜达炳,彭明秀.《论生态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的关系》[J].农业环境保护,1998,(3)。
    [123]李树.《关于我国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问题的思考》[J].理论月刊,2000(8)。
    [124]吴树波,郑卫星.《试论生态农业产业化》[J].经济与管理,2003(3)。
    [125]孙艳华.《论生态农业产业化》[J].零陵学院学报,2004(4)。
    [126]张伟东.《农业产业化是集约化农业向生态农业转变的基础——以沈阳市为例》[J].生态经济,2006(S2)。
    [127]丁毓良,武春友.《生态农业产业化内涵与发展模式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4)。
    [128]何江华等.《赤红壤水土流失区发展生态农业的存在问题与对策》[J].热带亚热带土壤科学:1994,3(4)。
    [129]王宁等.《宁夏盐池县缓坡丘陵区草地生态农业模式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1994,1(1)。
    [130]王关区.《河套平原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探讨》[J].生态经济:1995(1)。
    [131]韩文健.《海南热带生态农业模式及其发展前景》[J].甘肃农业:1998(09)。
    [132]阎淑琴.《试论松嫩平原西部半干旱地区生态农业的发展》[J].农业环境与发展:1997(1)。
    [133]刘社代.《干旱半干旱区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初步构想》[J].甘肃农业:1998(9)。
    [134]高怀友等.《中国西南地区生态农业发展模式》[J].农业环境与发展:1998(3)。
    [135]代亚丽等.《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建设对策》[J].农业环境与发展:1999(4)。
    [136]陈长发.《秦巴山区生态农业类型及效益》[J].生态学杂志:1999,18(5)。
    [137]齐永化等.《黄淮海平原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1(3)。
    [138]王顺克.《三峡库区山地高效生态农业复合产业群的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1,23(2)。
    [139]李瑾等.《天津都市型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03 (5)。
    [140]马松尧等.《西北地区生态农业体系建设途径探讨》[J].中国沙漠:2004,24(2)。
    [141]程炯等.《珠江三角洲地区农业环境问题与生态农业建设》[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4,25(2)。
    [142]薜玉中.《若干生态农业的模式及其应用》[J].上海环境科学:1999(12)。
    [143]陈艳萍,祁真:《生态农业旅游的内涵及开发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144]卞有生:《中国农业生态工程的主要技术类型》[J].中国工程科学,1999(2)。
    [145]郑军、史建民:《我国生态农业研究述评》[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
    [146]黎东升、罗远洲:《生态农业组合技术理论及效益评价原理浅析》[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0(2)。
    [147]吴文良:《论我国生态农业的技术创新与保障体系建设》[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1(5)。
    [148]严力蛟、杨京平、朱有为:《浙江省生态农业建设现状与对策》[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3(4)。
    [149]杨正礼:《当代中国生态农业发展中几个重大科学问题的讨》[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4(3)。
    [150]蒋家慧、王洪娴:《论我国生态农业的建设》[J],当代生态农业,2004(1)。
    [151]邱成、王益谦:《当前我国生态农业的研究热点》[J],四川农业科技,2006(3)。
    [152]刘晖:《信息技术在福建生态农业领域中的应用探讨》[J].农业网络信息,2007(11)。
    [153]张仿:《物理技术是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手段》[J].安徽农学通报,2008(9)。
    [154]王小金:《试析生态农业及其在我国推广过程中的技术创新》[J].现代农业科学,2008(7)。
    [155]吴建军:《生态农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权重》[J].应用生态学报,1992,3(1)。
    [156]卞有生:《大中型农场生态经济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J].农村生态环境,1994,10(2)。
    [157]颜春起:《生态农业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J].自然资源研究,1987,(3)。
    [158]齐鑫山:《系列综合—专家咨询:生态农业综合排序评价法的应用》[J].农村生态环境,1994,10(2)。
    [159]吴佐礼:《农业生态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权重》[J].生态农业研究,1996,4(2)。
    [160]刘建慧:《立体农业综合评价的分层协调方法》[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1996,12(1)。
    [161]孙桂兰:《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法在生态农业评价中的应用》[J].农业生态环境, 1993,9(1)。
    [162]陈会英:《综合评分法的改进与应用》[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1996,12(1)。
    [163]张斌:《物元模型及其在农业中的应用》[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1997,14(4)。
    [164]曹志平:《农业生态系统循环功能的综合评价方法》[J].农村生态环境,1997,13(3)。
    [165]潘大丰:《神经网络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研究》[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1999,15(2)。
    [166]陈飞星、张增杰:《生态农业评价综述》[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1,9(4)。
    [167]马世骏、王如松.《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理论》[J].生态学报1984:4(1)。
    [168]饶正富.《流域生态环境规划的系统生态学方法》[J].武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1)。
    [169]部建国.《耗散结构、等级系统理论与生态系统》.应用生态学报1991.2(2)。
    [170]尹澄清:《内陆水—陆交错带的生态功能及其保护与开发前景》[J].生态学报。1995.15(3)。
    [171]马克平.《试论生物多样性的概念》[J].生物多样性.1993(1)。
    [172]蔡庆华,吴刚,刘建康.《流域生态学:水生态系统多样性研究和保护的一个新途径》[J].科技导报1997(5)。
    [173]蔡庆华,吴刚,刘建康.《流域生态学:水生态系统多样性研究和保护的一个新途径》[J].科技导报1997(5)。
    [174]方子云.《流域开发生态建设发展战略》[J].生态学杂志1990.9(4)。
    [175]马世骏:《从持久发展谈当代农业的动向》[J],科技导报,1986第4期.
    [176]黄第藩等:《长江下游三大淡水湖的湖泊地质及其形成与发展》[J],海洋与湖泊,1965,7(4)。
    [177]谭其骧、张修桂:《鄱阳湖的历史过程》[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2)。
    [178]周振华:《鄡阳城址初步考察》[J],江西历史文物,1983(1)。
    [179]竺可祯:《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J],考古学报,1972(1)。
    [180]《江西万年仙人洞洞穴遗址试掘》[J],《考古学报1963年第1期.
    [181]《江西万年仙人洞洞穴遗址第二次发掘报告》[J],《文物》1976年第12期。
    [182]严文明、彭适凡:《仙人洞与吊桶环——华南史前考古的重大突破》[J],《中国文物报》2000年7月5日。
    [183]赵志军:《吊桶环遗址稻属植硅石研究》[J],《农业考古》2000年第3期。
    [184]张弛:《江西万年早期陶器和稻属植硅石遗存》[J],见严文明、安田喜宪主编《稻作陶器和都市的起源》[J],文物出版社2000年。
    [185]凌大燮:《我国森林资源的变迁》[J],《中国农史》,1983年第2期.
    [186]吴小平:《关于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几个问题》[J],《文博》1998年第3期。
    [187]余秉全:《从气候角度看中华文明大迁移》[J],《气象知识》2002年第3期。
    [188]陈文华、胡义慈:《新干县发现战国粮仓遗址》[J],《江西文物》1976年第2期。
    [189]彭适凡:《江西古代文明史概述》[J],《江西文物》1989年第2期。
    [190]《大余二塘南朝墓葬调查》[J],《江西历史文物》1980年第3期。
    [191]刘磐修:《“火耕”新解》[J],《中国经济史研究》1993年第2期;
    [192]详见文士丹主编《江西古代科学技术史》[J],《农业考古》1992年第1期专号。
    [193]万幼楠:《赣南“赣巨人“、“木客”识考》[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5年第3期。
    [194]施由民:《东汉至清代江西农业自然灾害探析》[J],《中南农史》,2009(19)1。
    [195]许怀林:《江西历史人口状况初探》[J],江西社会科学,1984年第2期第126页,
    [196]余也非:《中国历代粮食平均亩产量考略》[J],《重庆师院学报》1980年第3期。
    [197]陈柏泉:《江西历史时期的森林》[J],《农业考古》1985年第2期。
    [198]许怀林:《江西历史上经济开发与生态环境的互动变迁》[J],《农业考古》2000年第3期。
    [199]施由民:《东汉至清代江西农业自然灾害探析》[J],《中南农史》,2009(19)1。
    [200]刘洪升.《唐宋以来海河流域水灾频繁原因分析》[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
    [201]施由民:《东汉至清代江西农业自然灾害探析》[J],《中南农史》,2009(19)1。
    [202]陈支平:《清代江西的粮食运销》[J],江西社会科学1983(3)。
    [203]曾雄生:《宋代江西水稻品种的变化——试论占城稻对江西稻作之影响》[J],《中国农史》,1989(3)。
    [204]曾雄生:《<天工开物)水稻生产技术的调查研究》[J],《中国农史》,1987年第1期。
    [205]郭文韬:《试论康乾时期南方的耕作改制》[J],《中国农史》1990年第1期。
    [206]闵骞:《鄱阳湖历史冰情的考证》[J],《湖泊科学》1996(8)3。
    [207]曹树基:《明清时期的流民与赣南山区的开发》[J],中国农史,1985年第3期。
    [208]饶伟新:《明代赣南的移民运动及其分布特征》[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0年第3期。
    [209]舒惠国主编:《江西竹业》,江西省林业厅企业经济杂志,1996年。
    [210]黄志繁:《清代赣南的生态与生计—兼析山区商品生产发展之限制》[J],中国农史,2003第3期。
    [211]项亮:《鄱阳湖历史时期水面扩张和人类活动的环境指标判识》[J],湖泊科学,1999(11)4。
    [212]左长清等:《江西省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与分析》[J],水土保持通报,2006(26):6。
    [213]左长清等:《江西省水土流失对生态安全的影响》[J],亚热带水土保持,2007(19):3。
    [214]李祖章等:《江西省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污染的状况及防治策略》[J],江西农业学报,2004,16(1)。
    [215]戴梅芳等:《江西省土壤污染分析和防治》[J],江西能源,2007(4)。
    [216]黄国勤等:《江西省生态安全面临的问题和生态建设对策》[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6(6):2。
    [217]黄国勤:《江西干旱灾害研究》[J],灾害学,2001.16(1)。
    [218]刘福茂等:《江西干旱指数分析》[J],江西水利科技,2004.30(1)。
    [219]黄国勤:《论江西省洪涝灾害》[J],灾害学,2000.15(6)。
    [220]黄国勤等:《江西省生态安全面临的问题和生态建设对策》[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6(6):2。
    [221]凌大燮:《我国森林资源的变迁》[J],《中国农史》,1983年第2期。
    [222]余秉全:《从气候角度看中华文明大迁移》[J],《气象知识》2002年第3期。
    [223][苏]M.A孟什克娃:《美国农业发展道路及其国际意义》[J].世界农业,1981年第6期。
    [224]闵宗殿:《明清时期的人工生态农业》[J].古今农业,2000(4)。
    [225]《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发展绿色食品领导小组关于推进全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发展意见的通知》[J],《江西政报》2006(21)。
    [226]李霏:《构建农业标准化,加快江西现代农业发展》[J],《理论导报》2009(2)。
    [227]王启现等:《我国农业科技进步与科研投资分析》[J],《科学管理研究》2007,25(4)。
    [228]张壬午,卢兵友:《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内涵》[J].经济研究参考,2003(55)。
    [229]金自学:《高效生态农业研究》[J].甘肃高师学报,2000.2(5)。
    [230]顾益康等:《浙江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战略与思路》[J],浙江农业科学,2008(2)。
    [231]王学萌、聂宏声、郭常莲等:《山西省生态农业区域划分的研究》[J],生态学报,1994,14(1)。
    [232]刘秀英、黄国勤:《江西省生态农业区划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74,23(12)。
    [233]戴天放:《试论鄱阳湖湿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创新》[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5)。
    [234]赵霞、吴方卫:《上海建立农业生态补偿机制的探讨》[J],上海农村经济,2008(7)。
    [235]王欧、宋洪远:《建立农业生态补偿机制的探讨》[J],农业经济问题(月刊),2005(6)。
    [236]姜南:《试析欧盟共同农业政策的改革》[J],世界历史,2002(4)。
    [237]黄祖辉等:《中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制度安排》[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1]Clapp B.W. An Environmental History of Britain since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Longman Publishing,New York,1994.
    [2]Vogel D. National styles of regulation,environmental policy in Great Britain and the United States, Ithaca and London,1986.
    [3]O'N eill, R.V.e tal. A hierarchical concept of ecosystems. PrincetonU niv. Press,1986.
    [4]Cummins K.W.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stream cosystems. BioScience,1974 (24).
    [5]Minshall, G.W. etal. Development in streame cosystemt heory. Canada Journal of Fisheries and Aquatic Science.1985 (42)
    [6]Cushing,C.E.etal. Relation shipsamong chemical,p hysical,and biological in dices along river comana based on multivariate analyses. Archive Hydrobiologic, 1983.(89).
    [7]Didier Le Coeur et al. Why and how we should study field boundary biodiversity in an agrarian landscape context. Agriculture Ecosystems & Enviornment,2002,89(1-2).
    [8]Tilman D, Reich P B, Knops J M. Biodiversity and ecosystem stability in a decade—— long grassland experiment. Nature,2006,441(7093).
    [9]C.Arden-Clarke. The environmental effects of conventional and organic/biological farming systems.Oxford(34 Cowley Rd, Oxford Ox41HZ) Political Ecology Research Group,1988.
    [10]Cheryl A.Palm, et al. Organic inputs for soil fertility management in tropical agroecosystems:application of an organic resource database.Agriculture,Ecosystems & Environment,2001,83.
    [11]Wes Jackson. Natural systems agriculture:a truly radical alternative. Agriculture, Ecosystems & Environment,2002,88 (2).
    [12]Ragnar Eltun, et al. A comparison of environmental,soil fertility,yield,and economical effects in six corpping systems based on an 8-year experiment in Norway. Agriculture Ecosystems & Enviornment,2002,90(2).
    [13]Per Schjonning, et al. Soil quality aspects of humid sandy loams as influenced by organic and conventional long-term management. Agriculture Ecosystems & Enviornment,2002,88(3).
    [14]D.D.Poudel, et al. Comparison of soil N availablility and Leaching potential, crop yields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n organic and coventional farmsApplied soil Ecology, 2002,19(2).
    [15]Per Schjonning, et al. Soil quality aspects of humid sandy loams as influenced by organic and conventional long-term management. Agriculture Ecosystems & Enviornment,2002,88(3).
    [16]S.w.Fisher&J.D.Briggs. Environmental and ecological problems in the introduction of alien microorganisms in the soil. Agriculture Ecosystems & Enviornment,1988,24.
    [17]J.Park &S.H.Cousins. Soil biological health and agro-ecological change. Agriculture, Ecosystems & Environment,1995,56.
    [18]Lozon Joseph & Maclsaac Hugh. Biological invasions:are they dependent on disturbance? Environmental Reviews,1997(2).
    [19]Wanda W. Collins et al. Biodiversity in agroecosysems. English. Boca Raton:CRC Press,1999.
    [20]Thrupp Lori Ann. Linking agricultural biodiversity and food security:the valuable role of agrobiodiversity for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International Affairs,2000,76(2).
    [21]Jhon W.Doran et al. Soil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managing the biotic component of soil quality. Applied Soil Ecology,2000,15(1).
    [22]Coleman D C.Agro-ecosystems and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Ecology,1989,70(6).
    [23]Niggli U,Lockeretz W.Development of research in organic agriculture.In:Stergaard T.Proceedings of the 11th IFOAM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Conference on Fundamentals of Organic Agriculture,1996:1.
    [24]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s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FAO).Organic agriculture, environment and food security.Environment and Natural Resources,2002.
    [25]Greene C R.U.S.Organic farming emerges in the 90s:Adoption of certified systems. Agriculture Information Bulletin,2001.
    [26]Graf S,Willer H.Organic Agriculture in Europe-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Prospects of Organic Farming in Twenty-five European Countries. Stiftung? Kologie & Landbau(SOEL),2001.
    [27]International Trade Centre(ITC). Organic food and beverages:World supply and major European markets.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Organic Agriculture Movements (IFOAM),1999:46-71.
    [28]Greene C R.U.S.Organic farming emerges in the 90s:Adoption of certified systems-Agriculture Information Bulletin,2001.
    [29]Richard K.Olson. Integrating sustainable agriculture,ecology,and environmental policy.New York:Food Products Press,1992.
    [30]William R.Edwards & Gergory McIsaac.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in the American Midwest:lessons from the past,prospects for the future.1994.
    [31]John Vandermeer. The Ecological Basis of Alternativer Agriculture, Annual Review of Ecology and Systenmatic,1995,26.
    [32]D.Rigby&D.Caceresr. Organic farming and the sustainability of agricultural sysems. Agricultural Systems,2001,68(1).
    [33]Jeffrey A.Mcneely & Sara J.Scherr. Ecoagriculture:strategies to feed the world and save wild biodiversity.Island Press,2003.
    [34]Niggli U, Lockeretz W. Development of research in organic agriculture. In:Stergaard T.Proceedings of the 11th IFOAM.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Conference on Fundamentals of Organic Agriculture,1996:1.
    [35]Gliessman S R.Agroecology:Researching the ecological basis for sustainable agriculture.1990.
    [36]Rigby D,Young T,Burton M.The development and prospects for organic farming in the UK.Food Policy,2001,26.
    [37]Soil Association. The Organic Food and Farming Report 2000, Soil Association Publications,2001.
    [38]Organic agriculture worldwide 2001/statistics and future prospects, Stiftung Oekologie & Landbau(SOEL), February 2002.
    [39]William Cronon. Nature's Metropolis, W.W.Norton & Company,1991.
    [40]William Cronon. Modes of Prophecy and Production. The Journal of American History,Vol.76,1990, Issue 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