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建筑形体生成中的可持续策略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公共建筑的数量和规模越来越大,随之而来的能耗问题也日益突出。办公建筑作为主要的公共建筑类型之一,由于需求量较大,还有本身功能的复杂性和设计的多样性,使其对能源和环境的影响较大。因此,对办公建筑的可持续设计方法进行探索性的研究具有战略性的意义。
     本文从研究环境问题和办公建筑能耗出发,分析当前办公建筑设计特点,发现可持续办公建筑已经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试点并逐渐普及,同时也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是,国内可持续办公建筑设计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可持续的技术策略上,忽略了建筑设计本身的可持续策略研究。因此,本文将办公建筑形体生成中的可持续策略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如何能够在建筑设计的初始阶段为办公建筑的可持续效果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出于这样的考虑,本文首先从研究办公建筑的特点入手,分析了办公空间室内环境的特点,在此基础上通过数据分析研究这类建筑的能耗规律。进而针对这些规律研究办公建筑形体生成中进行可持续设计的策略。本文从总平面布置、体型设计、空间设计三方面针对办公建筑的环境特点阐述了具体的可持续设计策略。在研究和阐述了办公建筑形体生成中的可持续策略之后,本文的最后通过对天津泰达现代服务产业区MSD拓展区方案的设计,研究如何将这些策略运用到实践之中,并对设计的方案进行了模拟分析。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conomy, the number of public buildings and its scale is getting larger and larger. Follow come to is energy consumption problem which becoming increasingly prominent. Office buildings, as the main types of public buildings, are in great request. Moreover, their functions and design is complex. So they have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energy and environment. Consequently, it is strategic significance for the exploratory research of sustainable design in the office buildings.
     The paper started with the study of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nd office building energy consumption, and then analyzed the characteristics in office buildings design. We can find that the popularization of sustainable office buildings has achieved great results in China. However, the research of sustainable design in office buildings are mostly concentrated in technologies, neglected the study in the building design itself. Therefore, the sustainable strategies in the form generation of office buildings are take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analysis how to lay a good foundation in design of sustainable office buildings at the preliminary design stage.
     For such considerati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ffice indoor environment were analyzed, which followed b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ffice buildings themselves. Then, the energy consumption laws of office buildings could be analyzed by the result. The sustainable strategies in the form generation of office buildings were made out through these laws at last. These strategies would be described in site plan design, shape design and space design concretely. Finally, how the strategies could be used to practice were studied by the design of Tianjin TEDA MSD developing zone urban.
引文
1资料来源:http://baike.baidu.com/view/758611.htm
    2?资料来源:http://baike.baidu.com/view/146638.htm?
    3? 2009年11月2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文件?
    
    1资料来源:http://baike.baidu.com/view/3299196.htm
    2冯建桥,现代办公建筑综合节能实践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天津大学,2007
    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JGJ?67‐2006,办公建筑设计规范,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7‐05‐01
    1李振翔,办公建筑节能设计方法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杭州:浙江大学,2004
    1徐尧,高舒适低能耗办公建筑的设计与技术应用研究:[硕士论文],南京:东南大学
    1?杨昌鸣,庄惟敏,建筑设计与经济,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3?
    1?刘雅凝,办公建筑的天然采光与能耗研究:[硕士论文],天津:天津大学,2008?
    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JGJ?67‐2006,办公建筑设计规范,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7‐05‐01?
    1? (美)阿尔温德·克里尚、尼克·贝克、西莫斯·扬纳斯,刘加平、张继良、谭良斌译,建筑节能设计手册:气候与建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1? (英)布莱恩·爱德华兹著,周玉鹏、宋晔皓,可持续性建筑(第二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1?黄俊鹏,李峥嵘,现有办公建筑节能潜力评价,2004年全国空调模拟分析学组学术交流会论文集,38?
    1?李华东,高技术生态建筑,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
    1? (美)桑德拉·门德勒、威廉·奥德尔著,董军、周丰富、林宁译,HOK可持续设计指南,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
    1?李华东,高技术生态建筑,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
    1?杨国雄、高霖、孟繁军,科技部节能示范楼,建筑节能,2008,12:79~80?
    1?夏云、夏葵、施燕,生态与可持续建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1?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照明术语标准,JGJ/T?119‐98,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06‐01?
    1?《建筑设计资料集》编委会,建筑设计资料集(第二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2?峡谷效应也就是狭管效应。地形的狭管作用,当气流由开阔地带流入地形构成的峡谷时,由于空气质量不能大量堆积,于是加速流过峡谷,风速增大。当流出峡谷时,空气流速又会减缓。这种地形峡谷对气流的影响;称为“狭管效应”。由狭管效应而增大的风,称为峡谷风或穿堂风。?
    1?《建筑设计资料集》编委会,建筑设计资料集(第二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2?徐尧,高舒适低能耗办公建筑的设计与技术应用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南京:东南大学,2006?
    1?陈飞,建筑与气候:[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同济大学,2007?
    1?陈飞,建筑与气候:[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同济大学,?
    1? (英)布莱恩·爱德华兹著,周玉鹏、宋晔皓,可持续性建筑(第二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1?曹思萌,泉水街20号,建筑细部,2008,02:36?
    1?王立雄,建筑节能,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2?曹毅然、陆善后、范宏武等,建筑体形系数与节能关系的探讨[j],住宅科技,2005‐04:26~28?
    3?朱燃,寒地区域办公建筑太阳能技术应用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
    1?李华东,高技术生态建筑,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
    1?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绿色建筑研究中心编,绿色建筑,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9?
    1? (美)G·Z·布朗、马克·德凯著,常志刚、刘毅军、朱宏涛译,太阳辐射·风·自然光,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1? (美)G·Z·布朗、马克·德凯著,常志刚、刘毅军、朱宏涛译,太阳辐射·风·自然光,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1? (美)G·Z·布朗、马克·德凯著,常志刚、刘毅军、朱宏涛译,太阳辐射·风·自然光,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1?汪芳,查尔斯·柯里亚,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15‐17?
    1?夏正伟、夏海山,绿色办公建筑的模式语言,中外建筑,2007‐09:53~57?
    1?李敏,杨祖贵,生态建筑中的自然通风设计探讨,四川建筑,2006‐08:29~30?
    2? 1726年,伯努利通过无数次实验,发现了“边界层表面效应”:流体速度加快时,物体与流体接触的界面上的压力会减小,反之压力会增加。为纪念这位科学家的贡献,这一发现被称为“伯努利效应”。伯努利效应适用于包括气体在内的一切流体,是流体作稳定流动时的基本现象之一,反映出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流速与压强的关系:流体的流速越大,压强越小;流体的流速越小,压强越大。?
    [1]杨国雄、高霖、孟繁军,科技部节能示范楼,建筑节能,2008,12:79~80
    [2]曹思萌,泉水街20号,建筑细部,2008,02:36
    [3]曹毅然、陆善后、范宏武等,建筑体形系数与节能关系的探讨,住宅科技,2005,04:26~28
    [4]夏正伟、夏海山,绿色办公建筑的模式语言,中外建筑,2007,09:53~57
    [5]李敏,杨祖贵,生态建筑中的自然通风设计探讨,四川建筑,2006,08:29~30
    [6]黄俊鹏,李峥嵘,现有办公建筑节能潜力评价,2004年全国空调模拟分析学组学术交流会论文集,38
    [7]杨经文,郝洛西译,生态设计方法,时代建筑,1999,01:8~9
    [8]杨经文,绿色设计,建筑学报,2006,09:11~13
    [9]丁瑜、徐斌、冷嘉伟,办公建筑的生态设计观,城市建筑,2008,08:15~17
    [10]杨维菊、徐尧、吴薇,办公建筑的生态节能设计,建筑节能,2006,190(2):27~31
    [11]宋德萱、程光,办公建筑节能设计思考,城市建筑,2009,08:20~22
    [12]夏海山、夏正伟、白潇潇,办公建筑整体转型的绿色维度,新建筑,2008,02:20~25
    [13]邹春来、周波、樊晓刚,被动建筑的节能设计方法及其可行性,工业建筑,2007,05:45~47
    [14]鲁永飞、夏海山,被动式太阳能建筑一体化设计策略,建设科技,2009,24:97~99
    [15]王崇杰、赵学义,论太阳能建筑一体化设计,建筑学报,2002,07:28~29
    [16]杨文斌、韩立新、张晓亮,方案阶段建筑节能之我见,煤炭工程,2006,07:79~80
    [17]汪任平、蔡镇珏,活性体系——引导办公建筑生态转型的整体观,城市建筑,2008,08:9~11
    [18]王其恒,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的探索与应用,安徽建筑,2009,03:45~48
    [19]宋虎存,浅谈生态节能与可持续发展建筑,山西建筑,2007,02:247~248
    [21]张宏儒,上海生态办公示范楼建筑设计,新建筑,2006,04:48~53
    [22]胡绍学、黄柯、宋海林,生态办公建筑的有效实践——清华大学设计中心楼综合评价,建筑学报,2004,03:36~40
    [23]吕超、张晶晶,办公建筑设计研究,建筑科学,2006,05:101~102
    [24]夏云、夏葵、施燕,生态与可持续建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5]李华东,高技术生态建筑,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
    [26]王立雄,建筑节能,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27]刘加平,建筑物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28]《建筑设计资料集》编委会,建筑设计资料集(第二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29]杨昌鸣,庄惟敏,建筑设计与经济,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3
    [30]汪芳,查尔斯·柯里亚,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31]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绿色建筑研究中心编,绿色建筑,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9
    [32]薛志峰,公共建筑节能,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33]邬峻,办公建筑,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8
    [34]史立刚、刘德明,大空间公共建筑生态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35]焦铭起,办公建筑设计图说,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36]刘晨澍,办公空间设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7]窦以德,诺曼·福斯特,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38]大师系列丛书编辑部,伦佐·皮亚诺的作品与思想,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
    [39]王崇杰、薛一冰,太阳能建筑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40]喜文华、王恒一,被动式太阳房的设计与建造,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41](日)藤江澄夫著,王军译,办公楼,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42](美)阿尔温德·克里尚、尼克·贝克、西莫斯·扬纳斯,刘加平、张继良、谭良斌译,建筑节能设计手册:气候与建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43](英)布莱恩·爱德华兹著,周玉鹏、宋晔皓,可持续性建筑(第二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44](美)桑德拉·门德勒、威廉·奥德尔著,董军、周丰富、林宁译,HOK可持续设计指南,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
    [45](美)G·Z·布朗、马克·德凯著,常志刚、刘毅军、朱宏涛译,太阳辐射·风·自然光,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46](英)斯泰里奥斯·普莱尼奥斯、纪雁,可持续建筑设计实践,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47](德)托马斯·阿诺尔德、赖纳·哈德尔、西蒙·杰希卡,办公大楼设计手册,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48](日)彰国社编,任子明、庞玮、马俊译,国外建筑设计详图图集13被动式太阳能建筑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49](英)布莱恩·爱德华兹著,朱玲、郑志宇译,绿色建筑,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50](英)Bill Dunster著,史岚岚、郑晓燕译,走向零能耗,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51](美)丹尼尔·D·希拉著,薛一冰译,太阳能建筑:被动式采暖和降温,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52]李振翔,办公建筑节能设计方法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杭州;浙江大学,2004
    [53]徐尧,高舒适低能耗办公建筑的设计与技术应用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南京;东南大学
    [54]刘雅凝,办公建筑的天然采光与能耗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天津大学,2008
    [55]朱燃,寒地区域办公建筑太阳能技术应用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
    [56]张方,办公建筑节能设计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天津;河北工业大学,2007
    [57]李亚楠,The Sustainable Design Technology of Architectures based on the Whole Life Cycle and Optimum Choice of Design Plans:[硕士学位论文],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5
    [58]王瑞萍,办公建筑中庭的空间形态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7
    [59]韩卫萍,绿色办公建筑设计中生态技术应用方法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济南;山东建筑大学,2006
    [60]史洪,生态低技术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硕士学位论文],无锡;江南大学,2007
    [61]周小丽,适应夏热冬冷地区气候的办公建筑设计研究:[硕士学位论文]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6
    [62]梁源,建筑设计中的自然光设计手法初探:[硕士学位论文],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
    [63]陈飞,建筑与气候:[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同济大学,2007
    [64]陈红兵,办公建筑的天然采光与能耗分析:[博士学位论文],天津;天津大学,2004
    [65]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JGJ 67-2006,办公建筑设计规范,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7-05-01
    [66]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JGJ/T 119-98,建筑照明术语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06-0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