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春秋》学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春秋》,孔子据鲁史《春秋》修作而成,始自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共十二公,二百四十二年。其后解经的五家之传形成,流传最广的是三传:《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并最终取得经典地位。从《春秋》学整个发展史看,宋代研究《春秋》的著作数量众多,而对宋代《春秋》学,尤其是北宋《春秋》学与理学思潮的萌芽、发展关系的系统、专门探讨却很薄弱。这方面的研究存在诸如“着重于经学意义的梳理,疏于社会学的考察”、“重个案研究,轻系统论述”等问题。有鉴于此,本文以北宋《春秋》学发展为主题,试图揭示其与理学的互动关系,以期小益于拓展宋代学术的研究视野。
     政治危机、儒学困境以及政府与学人共同做出的努力是北宋学人研究《春秋》的前提条件,三者之间紧密联系。政治危机实质是追寻理想的政治宪纲,而《春秋》本身具有历史批判、政治批判的功能,蕴含“大中之道”。所以,政治危机为北宋儒者研究《春秋》提供了现实土壤。儒学面临自身困境,而外部佛道二教的成长、壮大有力地挑战儒学权威。因此,儒学需要做出更新。《春秋》整体上既有被树立的资源,也有被批判的资源,其所含有的王道主题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应对佛老。因此,儒学困境为北宋学人研究《春秋》准备了学术动力。为解决现实问题,北宋政府及学者所做出的积极反应,为北宋《春秋》学的产生、成长指明了研究方向。
     北宋《春秋》学研究主要包括理学的解经与一般儒学的解经两种模式。宋初疑经惑古思潮下的《春秋》研究,主要是一般儒学的阐释,其中蕴含理学解经的萌芽。范仲淹、欧阳修、“宋初三先生”、刘敞等以回向儒家之道为学术宗旨,或怀疑、批判汉唐训诂式的《春秋》注疏,以至对经本身产生怀疑、作出修改,或重视、重申《春秋》中相关的伦理道德规范,这为理学的崛起扫清了障碍。熙宁新法前后,《春秋》学者既承接了前期学人一般儒学的解经方式,又开始或有意或无意探索到新的解读视角,即理学的研究。王安石与《春秋》的关系一方面对《春秋》学发展有一定的阻碍作用,另一方面间接开启了《春秋》学发展的新方向:苏辙《春秋集解》主张以“道”“势”解读《春秋》,直接推进了“道”与《春秋》的关系,同时对《春秋》研究中的一般问题也有涉猎;孙觉承宋初学人胡瑗、孙复等人的“尊王”思想,明确《春秋》的“王道”主题,又受当时学术环境的影响而使得《春秋经解》带有“理”的味道,这一时期的《春秋》学有承上启下之功。之后到两宋之际,《春秋》学两条路径的进程更加明朗化。一是义理化的《春秋》,《春秋》完全从属于“理”,同时又为“理”的实现准备了文化载体。周敦颐、邵雍、张载等构建形上范畴“理”,《春秋》在此过程中只是起到辅助性作用。二程尤其是程颐对《春秋》的认识全面而理性,“理”成为阐释《春秋》的唯一、最高依据,并形成“理”与《春秋》的道与器、形上与形下之势。胡安国《春秋传》吸收程氏《春秋》观的“天理”依据,又加入现实政治的元素,塑造出体用相合的学术风格,《春秋》学至此在最高层面上施展其济世功能。另一路径是一般儒学的《春秋》研究,这一时期在《春秋》的研究方法上有新的突破,崔子方、萧楚、叶梦得三人各有所得。两条路径的发展并非独立平行,而是相互有交叉点。
     从北宋《春秋》学的历史发展来看,学人们在研究方法的总体导向上存在一变化过程,即由依据制度化、伦理化的儒家之道解经转向依形上意义之“理”解经。这种转变是合乎逻辑、合情合理的,具体表现为对《春秋》经、传、史关系的不同认识。
     北宋学人在解读《春秋》思想的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致用性、与理学的互动关系等特点。可以说,北宋《春秋》学丰富了宋代学术的繁荣,为理学的兴起、发展提供了实践资源,而其中所表现出的现实关怀更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北宋学人对《春秋》的研究于宋代学术不无功劳与贡献。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is modified by Confucius,which original material is the history about Lu states.This book contains twelve monarchs from Lu Yin to Lu Ai,and the total time is 242 years.Then five commentaries are formed,three of them are famous and spread here,that is "Zuozhuan Gongyangzhuan Guliangzhuan".From the history of development about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point of view,there are many works or papers on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in the Song dynasty.But it's a little that study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and Neo-Confucianism.Until this day,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about this subject.In view of this condition,the author decides to reveal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and Neo-Confucianism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in this article,and broaden the Academic vision about Song Dynasty.
     In order to state some viewpoints,the author considers that:
     First,there are three premises that scholars study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such as the crisis of politics providing realistic condition for understanding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the difficult position of Confucianism which includes its own trouble and external Buddhism and Taoism challenge,the active efforts of government and learned man that specifying the developmental direction of studying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Second,this monographic study is divided into two types,one is the Neo-Confucian understanding,and the other is the general Confucian comprehending.It has three successive phases.The first stage shows suspecting and criticizing the exegesis on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of Han-Tang dynast,even suspecting and revising Confucian scripture,for example Fan Zhong-yan,Ou Yang-xiu,"three scholars" in early Song Dynasty,Liu chang and so on.Later,the scholars not only carried on the formers explaining pattern,but creates new studying type,that is through metaphysical reason to understand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such as Wang An-shi,Su zhe,Sun jue.So we think that this period above forms a connecting link between what comes before and what goes after.Finally,between Northern and Southern Song Dynasties,two types of research are more and more obvious,just like the above-mentioned.On the one hand,the metaphysical reason is the determining and unique basis to study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On the other hand,the general Confucian comprehending indicates different studying means.Moreover,two types of research doesn't completely separate.In fact,they are interrelated each other.
     Third,the studying methods have a change process,that is to say,the research basis is from physical Confucian way to metaphysical reason.We consider that this changing is fair and reasonable.
     The Systematic Learning about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has some characteristics,such as practice,connection with the Neo-Confucianism and so on.Besides,it provides practical resources for the growing of the Neo-Confucianism. So,the studying on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makes contribution to the academic of Song Dynasty.
引文
[1][汉]班固撰,颜师古注《汉书》卷30,《艺文志》,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360页。
    [2][清]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卷29,《经部·春秋类四》,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34页。
    [3]马宗霍《中国经学史》,《民国丛书》第2编,上海书店,1989年版,第121页。
    [4]张尚英,舒大刚《宋代<春秋>学文献与宋代<春秋>学》,《求索》,2007年第7期,第199页。
    [5]陈战峰《宋代<诗经>学与理学》,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6页。
    [1][清]皮锡瑞著,周予同注释《经学历史》,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79页。
    [2]陈廷杰《经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30年版,第117-118页。
    [3]马宗霍《中国经学史》,《民国丛书》第2编,上海书店,1989年版,第119-121页。
    [4]周予同《群经概论》,载朱维铮编《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53-270页。
    [5]蒋伯潜《十三经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19页。
    [6]章权才《宋明经学史》,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51-182页。
    [7]姜广辉主编《中国经学思想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宋明卷、清代卷还没有出版,暂不做议论。)
    [1]沈玉成、刘宁《春秋左传学史稿》,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202-220页。
    [2]戴维《春秋学史》,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310-352页。
    [3]赵伯雄《春秋学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419-484页。
    [4]杨向奎《宋代理学家的<春秋>学》,《史学史研究》,1989年第1期,第22-28页。
    [5]吴德义《论孙复思想的贡献及其时代价值》,《晋阳学刊》,1990年第4期,第81-87页。
    [6]徐洪兴《思想的转型—理学发生过程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43,331页。
    [7]何泽恒《欧阳修之经史学》,国立台湾大学出版委员会,中华民国69年版,第77-95页。
    [8]葛焕礼《论苏辙<春秋>学的特点》,《孔子研究》,2005年第6期;《崔子方的<春秋>学》,《山东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9]侯外庐,邱汉生,张岂之主编《宋明理学史》(上),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10]张岂之主编《中国思想学说史》(宋元卷上),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蔡方鹿《程颢、程颐与中国文化》,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2]牟润孙《论两宋<春秋>学之主流》,载《注史斋丛稿》,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40-161页。
    [3]江湄《北宋诸家<春秋>学的“王道”论述及其论辩关系》,《哲学研究》,2007年第7期。
    [4]张志强《从思想史到政治哲学》,《哲学动态》,2006年第11期。
    [5]张尚英,舒大刚《宋代<春秋>学文献与宋代<春秋>学》,《求索》,2007年第7期。
    [6]李建军《宋代<春秋>学与宋型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7]张高评《台湾<春秋>经传研究之师承与论著》,《江海学刊》,2004年第4期。
    [8]池田秀三著,石立善译《日本京都大学的<春秋>学研究之传统》,http://www.zisi.net/htm/xzwj/slswj/slswj/2006-12-20-35390.htm。
    [1]注:参看范文澜《群经概论》(载《民国丛书》第2编,上海书店1989年版);周予同《群经概论》(载朱维铮编《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沈玉成、刘宁《春秋左传学史稿》(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等著论。
    [2][宋]朱熹《孟子集注》,载《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95页。
    [3]注:有学着反对是孔子修订《春秋》,如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前言》中所论。
    [4]赵伯雄《春秋学史·自序》,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4页。
    [5]注:邓广铭《略谈宋学》(载《邓广铭治史丛稿》,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张岂之主编《中国思想学说史·宋元卷》(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周予同《“汉学”与“宋学”》(载朱维铮编《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陈来《宋明理学》(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陈植锷《北宋文化史述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漆侠《宋学的发展和演变》(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姜广辉《“宋学”、“理学”与“理学化经学”》(《哲学研究》,2007年第9期);徐洪兴《思想的转型—理学发生过程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等相关论著。
    [1]张岂之《序》,载张岂之主编,王宇信等撰述《中国近代史学学术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页。
    [2]张岂之《五十年中国古代思想史研究》,《中国史研究》,1999年第4期。
    [1][宋]范祖禹《范太史集》卷22《转对条上四事状》,《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2][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61,《四库全书<文渊阍>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3]郭正忠《中国古代官僚机构的膨胀规律及根源》,《晋阳学刊》,1987年第3期。
    [4][宋]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卷130,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3095页。
    [1][元]脱脱等《宋史》卷282,《李沆传》,中华书局,1985年版。
    [2]张其凡《吕瑞与宋初的黄老思想》,载《宋史研究论文集》,河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3][宋]欧阳修《欧阳文忠公集》卷17,《本论》,《四部丛刊》本。
    [4]张岂之主编《中国思想史》,西北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3页。
    [5]马宗霍《中国经学史》,《民国丛书》第2编,上海书店,1989年版,第103页。
    [1][清]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卷26,《经部·春秋类一》,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13页。
    [2][元]脱脱等《宋史》卷431,《儒林传·李觉》,中华书局,1985年版。
    [3][元]脱脱等《宋史》卷431,《儒林传·邢昺》,中华书局,1985年版。
    [4]注:《宋史·王旦传》(卷282),马端临《文献通考》卷30,《选举考》(《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均有载入。
    [5][清]皮锡瑞著,周予同注释《经学历史》,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56页。
    [6][宋]范仲淹《范文正公集·别集》卷4,《十六罗汉因果识见颂序》,《四部丛刊》本。
    [1][宋]欧阳修《欧阳文忠公集》卷140,《唐徐浩玄隐塔铭》,《四部丛刊》本。
    [2][宋]张载著,章锡琛点校《张载集》,《正蒙·乾称篇第十七》,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64页。
    [3]注:陈植锷《北宋文化史述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78-120页中有详论。
    [4]转引自陈植锷《北宋文化史述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02页。
    [5]注:可参见陈植锷《北宋文化史述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95-114页。
    [1][元]脱脱等《宋史》卷155,《选举志一》,中华书局,1985年版。
    [1][宋]孙复《孙明复小集·儒辱》,《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2][宋]欧阳修《欧阳文忠公集》卷17,《本论下》,《四部丛刊》本。
    [3][宋]李觏著,王国轩校点《李觏集》卷24,《修梓山寺殿记》,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67页。
    [4][宋]李觏著,王国轩校点《李觏集》卷22,《孝原》,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46页。
    [5]注:参看陈植锷《北宋文化史述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90-218页);杨新勋《宋代疑经研究》(中华书局,2007年版);叶国良《宋人疑经改经考》(国立台湾大学文学院,民国69年版)等著论。
    [1][宋]司马光《温国文正公文集》卷6,《论风俗劄子》,《四部丛刊》本。
    [2]注:参看金春峰《汉代思想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周桂钿《董学探微》(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范学辉《董仲舒<春秋繁露>与经学开山》(《孔子研究》2006年第5期)等相关论著。
    [3]唐君毅《中国哲学原论·原教篇》,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7页。
    [1]马宗霍《中国经学史》,《民国丛书》第2编,上海书店,1989年版,第121页。
    [1][清]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陈金生,梁运华点校《宋元学案》卷3,《高平学案》,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37页。
    [2][宋]范仲淹《范文正公集》,《言行拾遗录》卷1,《四部丛刊》本。
    [1][清]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陈金生,梁运华点校《宋元学案》卷2,《泰山学案》,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01页。
    [2][宋]范仲淹《范文正公集》卷6,《说春秋序》,《四部丛刊》本。
    [3][宋]范仲淹《范文正公集》卷5,《近名论》,《四部丛刊》本。
    [4][宋]范仲淹《范文正公集》卷7,《南京书院题名记》,《四部丛刊》本。
    [5][宋]范仲淹《范文正公集》卷9,《上时相议制举书》,《四部丛刊》本。
    [6][宋]范仲淹《范文正公集》卷9,《与周骙推官书》,《四部丛刊》本。
    [7][宋]范仲淹《范文正公集》卷14,《太府少卿知处州事孙公墓志表》,《四部丛刊》本。
    [1][宋]范仲淹《范文正公集》卷19,《进故朱寀所撰春秋文字及乞推与弟实状》,《四部丛刊》本。
    [2][宋]王应麟著,孙海通校点《困学纪闻》卷8,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90页。
    [1][宋]欧阳修《欧阳文忠公集》卷18,《春秋论上》,《四部丛刊》本。
    [2][宋]欧阳修《欧阳文忠公集》卷18,《春秋或问》,《四部丛刊》本。
    [3][宋]欧阳修《欧阳文忠公集》卷17,《春秋论中》,《四部丛刊》本。
    [4]同上
    [1][宋]叶适著《习学记言序目》卷47,《五言古诗》,中华书局,1977年版。
    [2][宋]欧阳修《欧阳文忠公集》卷60,《石鹢论》,《四部丛刊》本。
    [3][宋]欧阳修撰,徐无党注《新五代史》卷58,《司天考第一》,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671页。
    [4][宋]欧阳修撰,徐无党注《新五代史》卷58,《司天考第二》,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705-706页。
    [1][宋]欧阳修《欧阳文忠公集》卷60,《石鹢论》,《四部丛刊》本。
    [2][宋]欧阳修《欧阳文忠公集》卷60,《辨左氏》,《四部丛刊》本。
    [3]梁启超著,夏晓红点校《清代学术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52页。
    [4]注:参见梁启超《新史学·论正统》(载梁启超著,夏晓红点校《清代学术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52-260页);饶宗颐《中国史学上之正统论》(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版);内藤虎次郎著,苏振申译《支那史学史·宋代史学的发展》(载《宋史研究集》第6辑,国立编译馆中华丛书编审委员会,民国66年);金鑫,曹家齐《说欧阳修的正统论思想》(《史学史研究》2005年第2期);江湄《从“大一统”到“正统”》(载瞿林东主编《文明演进源流的思考:中国古代史学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53-269页)等相关论著。
    [1][宋]欧阳修《欧阳文忠公集》卷16,卷末题注说明,《四部丛刊》本。
    [2][宋]欧阳修《欧阳文忠公集》卷59,《原正统论》,《四部丛刊》本。
    [3][宋]欧阳修《欧阳文忠公集》卷16,《或问》,《四部丛刊》本。
    [4][宋]尹洙《河南先生文集》卷3,《河南府请解投贽南北正统论》,《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1][宋]欧阳修《欧阳文忠公集》卷16,《正统论上》,《四部丛刊》本。
    [2]马通伯:《韩昌黎文集校注》,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7-11页。
    [3][宋]欧阳修《欧阳文忠公集》卷73,《记旧本韩文后》,《四部丛刊》本。
    [4][宋]欧阳修《欧阳文忠公集》卷16,《正统论上》,《四部丛刊》本。
    [5][汉]何休《春秋公羊解诂·隐公元年》,《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1]饶宗颐《中国史学上之正统论·通论》,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版。
    [2][清]赵翼著,王树民校证《廿二史札记校证》卷21,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459-460页。
    [3][宋]欧阳修《欧阳文忠公集》卷17,《本论下》,《四部丛刊》本。
    [1][宋]欧阳修《欧阳文忠公集》卷17,《本论下》,《四部丛刊》本。
    [1][清]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陈金生,梁运华点校《宋元学案》卷2,《泰山学案》,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73页。
    [2][清]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陈金生,梁运华点校《宋元学案》卷1,《安定学案》,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4页。
    [3][清]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陈金生,梁运华点校《宋元学案》卷1,《安定学案》,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5页。
    [1]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五),东大图书有限公司,中华民国67年,第4页。
    [2]徐洪兴《思想的转型—理学发生过程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22-325页。
    [3][清]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陈金生,梁运华点校《宋元学案》卷1,《安定学案》,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7-28页。
    [4][宋]苏辙《春秋集解》卷2,《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5][宋]程颢,程颐著,王孝鱼点校《二程集》,《河南程氏经说》卷4,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104页。
    [1]注:如侯外庐,邱汉生,张岂之主编《宋明理学史》(上)(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9-45页);张岂之主编《中国思想学说史》(宋元卷上)(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39-342页);潘富恩,徐余庆《论石介》(《文史哲》,1989年第1期);徐洪兴《思想的转型—理学发生过程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50-369页)等相关著论。
    [2][清]朱彝尊《经义考》卷181,朱长文《春秋通志自序》,《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3][宋]吴兴,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1,《易类》,《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4]徐洪兴《思想的转型—理学发生过程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57页。
    [1][宋]石介著,陈植锷点校《徂徕石先生文集》卷7,《录蠹书鱼辞》,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81页。
    [2][宋]石介著,陈植锷点校《徂徕石先生文集》卷14,《与张洞进士书》,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64页。
    [3][宋]石介著,陈植锷点校《徂徕石先生文集》卷20,《移府学诸生》,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44页。
    [4][宋]石介著,陈植锷点校《徂徕石先生文集》卷19,《宋城县夫子庙记》,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21页。
    [1]侯外庐,邱汉生,张岂之主编《宋明理学史》(上),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2页。
    [2][清]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陈金生,梁运华点校《宋元学案》卷2,《泰山学案》,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12页。
    [3][宋]石介著,陈植锷点校《徂徕石先生文集》卷20,《移府学诸生》,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45页.
    [4][宋]石介著,陈植锷点校《徂徕石先生文集》卷19,《宋城县夫子庙记》,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21页。
    [5][宋]石介著,陈植锷点校《徂徕石先生文集》卷17,《上徐州扈谏议书》,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03页。
    [6][宋]石介著,陈植锷点校《徂徕石先生文集》卷6,《二大典》,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77页.
    [7][宋]石介著,陈植锷点校《徂徕石先生文集》卷7,《读原道》,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78页。
    [8][清]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陈金生,梁运华点校《宋元学案》卷2,《泰山学案》,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05-106页。
    [1][宋]石介著,陈植锷点校《徂徕石先生文集》卷9,《明隐》,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95页。
    [2][元]脱脱等《宋史》卷432,《儒林二》,中华书局,1985年版。
    [3][清]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陈金生,梁运华点校《宋元学案》卷2,《泰山学案》,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73页。
    [1][宋]石介著,陈植锷点校《徂徕石先生文集》卷19,《泰山书院记》,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23页。
    [2][宋]程颢,程颐著,王孝鱼点校《二程集》,《河南程氏文集》卷7,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568页。
    [3][清]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卷26,《经部·春秋类一》,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14页。
    [4]注:孙复作《春秋尊王发微》的时间,据蒲卫忠考为庆历二年(1042年)前。参见蒲卫忠《孙复与宋代春秋学研究》,载《经学今诠初编》,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485-486页。
    [5][宋]孙复《孙明复小集》,《寄范天章书二》,《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6][宋]孙复《孙明复小集》,《寄范天章书二》,《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1][宋]孙复《孙明复小集》,《上孔给事书》,《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2][宋]孙复《孙明复小集》,《儒辱》,《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3][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中华书局,1980年,第189-190页。
    [4][宋]孙复《孙明复小集》,《上孔给事书》,《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5]马通伯:《韩昌黎文集校注》,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7-11页。
    [1]张岂之主编《中国思想学说史》(宋元卷上),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37页。
    [2][宋]孙复《孙明复小集》,《充州邹县建孟庙记》,《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3][宋]孙复《孙明复小集》,《儒辱》,《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4][宋]孙复《孙明复小集》,《明隐》,《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5]注:参见高亨《周易大传今注》,齐鲁书社,1998年版,第14页。
    [1][宋]孙复《春秋尊王发微》卷1,《隐公》,《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以下简称《发微》。
    [2][宋]孙复《春秋尊王发微》卷1,《隐公》,《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3][宋]孙复《春秋尊王发微》卷9,《襄公》,《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1][宋]孙复《春秋尊王发微》卷3,《庄公》,《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2][宋]孙复《春秋尊王发微》卷8,《成公》,《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3][宋]孙复《春秋尊王发微》卷3,《庄公》,《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4][宋]孙复《春秋尊王发微》卷1,《隐公》,《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5][宋]孙复《春秋尊王发微》卷2,《桓公》,《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6][宋]孙复《春秋尊王发微》卷9,《襄公》,《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1][宋]孙复《春秋尊王发微》卷1,《隐公》,《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2][宋]孙复《春秋尊王发微》卷2,《桓公》,《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3][宋]孙复《春秋尊王发微》卷5,《僖公》,《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1][宋]孙复《春秋尊王发微》卷10,《昭公》,《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2]杨向奎《宋代理学家的<春秋>学》,《史学史研究》,1989年第1期。
    [3][宋]孙复《春秋尊王发微》卷12,《哀公》,《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4][宋]孙复《春秋尊王发微》卷2,《桓公》,《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1]漆侠《宋学的发展和演变》,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28页。
    [2][宋]欧阳修《欧阳文忠公集》卷27,《孙明复先生墓志铭》,《四部丛刊》本。
    [3]侯外庐,邱汉生,张岂之主编《宋明理学史》(上),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8页。
    [4][宋]欧阳修《欧阳文忠公集》卷27,《孙明复先生墓志铭》,《四部丛刊》本。
    [1][清]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卷26,《经部·春秋类一》,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14页。
    [2]徐洪兴《思想的转型—理学发生过程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33页。
    [3][宋]程颢,程颐著,王孝鱼点校《二程集》,《河南程氏外书》卷9,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104页。
    [4][清]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陈金生,梁运华点校《宋元学案》卷2,《泰山学案》,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01页。
    [5]侯外庐,邱汉生,张岂之主编《宋明理学史》(上),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7页。
    [1][宋]欧阳修《欧阳文忠公集》卷35,《集贤院学士刘公墓志铭》,《四部丛刊》本。
    [2][元]脱脱等《宋史》卷319,《刘敞传》,中华书局,1985年版。
    [3][宋]刘敞《公是先生七经小传》卷上,《四部丛刊》本。
    [1][宋]刘敞《公是先生七经小传》卷中,《四部丛刊》本。
    [2][宋]王应麟撰,孙海通校点《困学纪闻》卷8,《经说》,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90页。
    [3][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2.《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4]牟润孙《论两宋<春秋>学之主流》,载《注史斋丛稿》,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58-159页。
    [5][清]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卷33,《经部》33,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14页。
    [6][宋]刘敞《公是弟子记》提要,《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1][宋]刘敞《七经小传》提要,《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2]杨新勋《宋代疑经研究》,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98页。
    [3][元]脱脱等《宋史》卷319,《刘敞传》,中华书局,1985年版。
    [4][清]皮锡瑞著,周予同注释《经学历史》,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79页。
    [5][宋]刘敞《七经小传》提要,《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6]注:赵伯雄《春秋学史》中有一种推测:《七经小传》可能成书在前先,《春秋传》等五书可能成书在后;这里笔者做另一种推测,仅供参考。
    [7][宋]刘敞《公是集》卷51,《先祖磨勘府君家状》,《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1][清]朱彝尊《经义考》卷180,刘敞《春秋传》,《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2][清]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卷26,《经部·春秋类一》,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15页。
    [1][宋]刘敞《春秋意林》卷上,《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2][清]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卷26,《经部·春秋类一》,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15页。
    [3][清]朱彝尊《经义考》卷180,刘敞《春秋意林》,《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4][清]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卷26,《经部·春秋类一》,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15-216页。
    [5][清]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卷26,《经部·春秋类一》,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16页。
    [6][宋]刘敞《春秋意林》卷上,《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1][宋]吴兴,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3,《春秋类》,《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2][清]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卷26,《经部·春秋类一》,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16页。
    [3][宋]刘敞《春秋说例》,《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4][宋]刘敞《春秋权衡》卷3,《闵公》,《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5][宋]刘敞《春秋权衡》卷4,《僖公》,《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6][宋]刘敞《春秋权衡》卷1,《隐公》,《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1][宋]刘敞《春秋权衡》卷4,《僖公》,《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2][宋]刘敞《春秋权衡》卷1,《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吉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3][宋]刘敞《春秋权衡》卷2,《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4][宋]刘敞《春秋权衡》卷4,《僖公》,《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5][宋]刘敞《春秋权衡》卷3,《庄公》,《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6][宋]刘敞《春秋权衡》卷6,《襄公》,《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7][宋]刘敞《春秋权衡》卷1,《隐公》,《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8][宋]刘敞《春秋权衡》卷2,《桓公》,《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1][宋]刘敞《春秋权衡》卷9,《桓公》,《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2][宋]刘敞《春秋权衡》卷17,《昭公》,《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3][宋]刘敞《春秋权衡》卷7,《昭公》《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4][宋]刘敞《公是弟子记》提要,《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5][宋]刘敞《公是弟子记》卷2,《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1][宋]刘敞《春秋权衡》卷8,《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2][宋]刘敞《春秋权衡》卷15,《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3][宋]刘敞《春秋权衡》卷4,《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4][宋]刘敞《春秋权衡》卷11,《僖公》,《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5][宋]刘敞《春秋刘氏传》卷1,《隐公》,《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6][宋]刘敞《春秋刘氏传》卷2,《桓公》,《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7][宋]刘敞《春秋刘氏传》卷1,《隐公》,《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8][宋]刘敞《春秋权衡》卷4,《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1][宋]刘敞《春秋意林》卷下,《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2][宋]刘敞《春秋意林》卷上,《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3][宋]刘敞《公是集》卷46,《论治》,《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4][宋]刘敞《春秋刘氏传》卷8,《宣公》,《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5][宋]刘敞《眷秋刘氏传》卷7,《文公》,《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6][宋]刘敞《春秋刘氏传》卷8,《宣公》,《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7][宋]刘敞《春秋刘氏传》卷11,《襄公》,《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8][宋]刘敞《春秋刘氏传》卷7,《文公》,《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1][宋]刘敞《春秋意林》卷上,《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2][宋]刘敞《春秋刘氏传》卷7,《文公》,《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3][宋]刘敞《春秋刘氏传》卷9,《成公》,《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4][宋]刘敞《春秋刘氏传》卷12,《昭公》,《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5][宋]刘敞《春秋刘氏传》卷14,《定公》,《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6][宋]刘敞《春秋权衡》卷5,《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7][宋]刘敞《春秋刘氏传》卷10,《襄公》,《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8][宋]刘敞《春秋权衡》卷13,《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9][宋]刘敞《春秋刘氏传》卷7,《文公》,《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10][宋]刘敞《春秋权衡》卷11,《僖公》,《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1][宋]刘敞《春秋权衡》卷13,《昭公》,《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2][宋]刘敞《春秋刘氏传》卷9,《成公》,《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3][宋]刘敞《春秋刘氏传》卷3,《庄公》,《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4][宋]刘敞《春秋刘氏传》卷7,《文公》,《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5]葛焕礼《八世纪中叶至十二世纪初的“新春秋学”》,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5页。
    [6][宋]刘敞《春秋意林》卷上,《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7][宋]刘敞《公是集》提要,《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1][清]朱彝尊《经义考》卷180,《春秋》13.《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古藉出版社1987年影印。
    [1][明]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卷9,《学校科举之制》,《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2][清]蔡上翔《王荆公年谱考略》卷11,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174-177页。
    [3]注:陆佃《春秋后传》20卷,龚原《春秋解》,均已佚。参见侯外庐主编《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448页。
    [4][宋]苏辙《春秋集解》自序,《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5][宋]胡寅著,容肇祖点校《斐然集》卷25,《先公行状》,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552页。
    [1][宋]周麟之《海陵集》卷22,《跋先君讲春秋序后》,《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2]周淑萍《王安石“不列<春秋>于学官”释疑》,《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4年1期。
    [3][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20,熙宁四年二月,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4][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47,熙宁六年九月,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5][清]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陈金生,梁运华点校《宋元学案》卷98,《荆公新学略》,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251页。
    [1][宋]杨时《龟山集》卷25,《孙先生春秋传序》,《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2][宋]李明复《春秋集义纲领》卷上,《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3][清]蔡上翔《王荆公年谱考略》卷11,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175-176页。
    [1][清]蔡上翔《王荆公年谱考略》卷11,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171页。
    [2][清]蔡上翔《王荆公年谱考略》卷11,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172页。
    [3]周予同《“经”、“经学”、“经学史”》,载朱维铮编《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650页。
    [1][宋]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卷73,《答曾子固书》,《四部丛刊》本。
    [2][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33,熙宁五年五月,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3][宋]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卷73,《答曾子固书》,《四部丛刊》本。
    [4][宋]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卷84,《周礼义序》,《四部丛刊》本。
    [5][宋]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卷82,《虔州学记》,《四部丛刊》本。
    [6][宋]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卷71,《书洪范传后》,《四部丛刊》本。
    [1][宋]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卷68,《庄周二》,《四部丛刊》本。
    [2][宋]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卷57,《除左仆射谢表》,《四部丛刊》本。
    [3][明]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卷9,《学校科举之制》,《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4][元]脱脱等《宋史》卷155,《选举志一》,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604页。
    [5][宋]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卷49,《范镇加修撰制》,《四部丛刊》本。
    [6][宋]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卷72,《答韩求仁书》,《四部丛刊》本。
    [7][宋]李明复《春秋集义纲领》卷上,《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1][宋]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卷93,《大理寺丞杨君墓志铭》,《四部丛刊》本。
    [2][宋]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卷96,《亡兄王常甫墓志铭》,《四部丛刊》本。
    [3][宋]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卷70,《复仇解》,《四部丛刊》本。
    [4][宋]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卷71,《读江南录》,《四部丛刊》本。
    [5][清]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卷26,《经部·春秋类一》,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10页。(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也录有《左氏解》一卷,但否认是王安石的著作。)
    [6][宋]陆佃《陶山集》卷12,《答崔子方秀才书》,《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7]注:参见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卷84所录三序,侯外庐主编《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448页)有具体分析。
    [8]注:王安石著有《易义》,已佚,且自谦于《易》“未之有得”。二程推崇王安石的《易》学,认为研究《易》,参考王弼、胡瑗、王安石等三家即可。
    [9][宋]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卷72,《答韩求仁书》,《四部丛刊》本。
    [1][宋]陆佃《陶山集》卷12,《答崔子方秀才书》,《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2][宋]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卷57,《辞左仆射表》,《四部丛刊》本。
    [1][明]杨士奇,黄淮等编《历代名臣奏议》卷266,《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2][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52,熙宁七年四月,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3]注:可参见侯外庐主编《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449-462页);张岂之主编《中国思想学说史》(宋元卷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97-406页);邓广铭《邓广铭治史丛稿》(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77-182页);漆侠《宋学的发展和演变》(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15-340页)等相关论著。
    [4]注:参见侯外庐主编《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456页。
    [5]注:参见侯外庐主编《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431-432页。
    [6][宋]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卷65,《洪范传》,《四部丛刊》本。
    [7][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36,熙宁五年闰七月,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1][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52,熙宁七年夏四月,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2][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69,熙宁八年冬十月,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3][清]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陈金生,梁运华点校《宋元学案》卷98,《荆公新学略》,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249页。
    [1][宋]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卷82,《虔州学记》,《四部丛刊》本。
    [2]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225-226页。
    [3][宋]叶梦得《石林燕语》卷7,《虔州学记》,《四部丛刊》本。
    [4][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33,熙宁五年五月,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5][宋]邵伯温《闻见录》卷12,《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6][宋]朱熹《孟子集注·公孙丑章句下》,载《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43页。
    [7]注:《宋元学案》卷7《涑水学案》列有“温公疑孟”(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82页)。
    [1]注:经学大师皮锡瑞见解独到,认为“断烂朝报”论可追寻至杜预、孔颖达,“专信左氏家经承旧史之说,一年之中寥寥数事,信手抄录,并无义例,则是朝报而已;不信公谷家一字褒贬之义,日月名氏爵号有不具者,皆为阙文。万六千余字而阙文百数十条,则是朝报之断烂者而已。如杜预、孔颖达之说《春秋》,实是断烂朝报并不为诬。如不谓然,则当罪杜、孔,不当罪宋人矣。”(皮锡瑞《经学通论》,中华书局,1954年版,第70页)
    [2][宋]赵秉文《滏水集》卷1,《性道教说》,《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1]本节苏辙以“道”“势”解《春秋》部分,受卢国龙《宋儒微言》(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一书 中对苏氏兄弟政治哲学阐释的启发,笔者进一步将其中的“推阐理势”思想具体运用到苏辙《春秋》学研究中。
    [2][宋]苏辙《春秋集解》,《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以下简称《集解》。
    [3]注:参见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中对王安石的《毛诗义》、《尚书义》及《易义》的解题都提及“颁于学官”、“用以取士”。
    [4][元]脱脱等《宋史》卷339,《苏辙传》,中华书局,1985年版。
    [1][宋]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卷39,《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四部丛刊》本。
    [2][宋]苏辙《栾城应诏集》卷6,《进策·君术第一道》,《四部丛刊》本。
    [1][宋]苏洵《嘉佑集》卷1,《辩奸论》,《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2][清]黄宗羲原著,全祖望朴修,陈金生,梁运华点校《宋元学案》卷99,《苏氏蜀学略》,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278页。
    [3][元]脱脱等《宋史》卷338,《苏轼传》,中华书局,1985年版。
    [1]注:参见侯外庐主编《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584-594页):张岂之主编《中国思想学说史》(宋元卷上)(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24-426页);漆侠《宋学的发展和演变》(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35-448页)等相关著作。
    [2][宋]苏轼《东坡易传》卷7,《系辞传上》,《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3]同上。
    [4]侯外庐主编《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588页。
    [5][宋]苏轼《东坡易传》卷3,《无妄》,《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6][清]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卷2,《经部·易类二》,中华书局,1965年版。
    [1][清]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卷11,《经部·书类一》,中华书局,1965年版。
    [2][宋]苏辙《栾城应诏集》卷8,《进策·臣事第四道》,《四部丛刊》本。
    [3][宋]苏辙《老子解》卷下,第39,《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4][宋]苏辙《老子解》卷上,第32,《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5][宋]苏辙《老子解》卷下,第62,《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6][宋]苏辙《老子解》卷下,第41,《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7][宋]苏辙《老子解》卷下,第51,《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8][宋]苏辙《老子解》卷上,第29,《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9][宋]苏辙《老子解》卷上,第23,《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10][宋]苏辙《老子解》卷下,第81,《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1][宋]苏辙《栾城应诏集》卷6,《进策·君术第三道》,《四部丛刊》本。
    [2][清]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卷26,《经部·春秋类一》,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16页。
    [3][宋]苏辙《古史》自序,《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4][宋]苏籀《栾城遗言》,《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1][元]脱脱等《宋史》卷339,《苏辙传》,中华书局,1985年版。
    [2][宋]苏辙《栾城后集》卷13,《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3][宋]苏辙《老子解》后跋,《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4][宋]苏籀《栾城遗言》,《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5][宋]苏辙《栾城后集》卷13,《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6][宋]苏辙《老子解》,《题老子道德经后》《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7][宋]苏籀《栾城遗言》,《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1][宋]苏辙《栾城集》卷22,《上两制诸公书》,《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2][宋]刘敞《春秋权衡》卷5,《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1][宋]苏辙《栾城后集》卷12,《颖滨遗老传上》,《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1][清]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陈金生,梁运华点校《宋元学案》卷99,《苏氏蜀学略》,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278页。
    [2][宋]苏轼《苏轼文集》卷2,《礼以养人为本论》,《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3][宋]苏洵《嘉佑集》卷9,《史论》,《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1][宋]孙复《春秋尊王发微》卷12,《哀公》,《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2][宋]刘敞《春秋刘氏传》卷15,《哀公》,《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1]舒大刚,李冬梅《苏辙佚文两篇:<诗说>、<春秋说>辑考》,《文学遗产》,2004年第1期。
    [2][宋]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卷83,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2147页。
    [1][宋]苏轼《东坡全集》卷44,《正统论三首》,《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1][清]朱彝尊《经义考》卷182,《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2][宋]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卷83,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2152页。
    [3][宋]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卷55,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1319页。
    [4][宋]苏辙《春秋集解》引言,《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1][元]脱脱等《宋史》卷339,《苏辙传》,中华书局,1985年版。
    [2][清]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陈金生,梁运华点校《宋元学案》卷99,《苏氏蜀学略》,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301页。
    [3][宋]吴兴,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3,《春秋类》,《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4][宋]张大亨《春秋通训》,《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5]注:二人对“道”的理解不同,王安石强调“道”最高范畴的独立性、权威性,苏辙认同“道”形上之体的存在,但认为在认识“道”的过程中有“势”的参与,“道”并非必然决定之理。
    [6][宋]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卷130,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3118页。
    [1][宋]孙觉《春秋经解》,《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以下简称《经解》。
    [2][清]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卷26,《经部·春秋类一》,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16页。
    [1][宋]苏辙《春秋集解》卷12,《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1]注:可参考《春秋经解》四库本所书提要。
    [2]注:可参考葛焕礼《孙觉<春秋经解>四库本讹误考析》(《史学月刊》,2005年第7期),刘德明《孙觉<春秋经解>解经方法探究》,文后所列《经解》各版本,由于客观条件有限,此文只能在网上看到论文提要、目录及其参考书目(http://thesis.lib.ncu.edu.tw/ETD-search-c/view-etd?URN=84141001.)
    [1]赵伯雄《春秋学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257页。
    [2]沈玉成,刘宁《春秋左传学史稿》,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207页。
    [1]牟润孙《论两宋<春秋>学之主流》,载《注史斋丛稿》,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50页。
    [2][清]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卷26,《经部·春秋类一》,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10页。
    [1][清]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陈金生,梁运华点校《宋元学案》卷11,《濂溪学案》,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82页。
    [2]同上,第494页。
    [3]张岂之主编《中国思想学说史》(宋元卷上),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51页。
    [4][清]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陈金生,梁运华点校《宋元学案》卷11,《濂溪学案》,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94页。
    [5]同上,第493页。
    [6][宋]吴兴,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9,《儒家类》,《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1]侯外庐,邱汉生,张岂之主编《宋明理学史》(上),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82页。
    [2][宋]邵雍《皇极经世书》卷12,《观物篇》57,《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3][宋]邵雍《皇极经世书》卷13,《观物外篇》上,《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1][宋]邵雍《皇极经世书》卷13,《观物外篇》上,《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2][宋]邵雍《皇极经世书》卷14,《观物外篇》下,《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3]侯外庐,邱汉生,张岂之主编《宋明理学史》(上),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93页。
    [4][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1(下),《春秋类》,《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5][宋]张载著,章锡琛点校《张载集》,《正蒙·玉稀篇第十七》,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62页。
    [6][宋]张载著,章锡琛点校《张载集》,《横渠易说·系辞上》,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176页。
    [1][宋]张载著,章锡琛点校《张载集》,《经学礼窟·礼乐》,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264页。
    [2][宋]张载著,章锡琛点校《张载集》,《经学礼窟·诗书》,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255页。
    [3][宋]张载著,章锡琛点校《张载集》,《经学礼窟·义理》,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273页。
    [4][宋]张载著,章锡琛点校《张载集》,《经学礼窟·义理》,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278页。
    [5][宋]张载著,章锡琛点校《张载集》,《近思录拾遗》,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377页。
    [1]张岂之主编《中国思想史》,西北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339页。
    [2]姜广辉《论宋明理学与经学的关系》,《湖南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1][宋]程颢,程颐著,王孝鱼点校《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卷1,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2页。
    [2][宋]程颢,程颐著,王孝鱼点校《二程集》,《河南程氏文集·遗文》,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671页。
    [3][宋]程颢,程颐著,王孝鱼点校《二程集》,《河南程氏粹言》卷1,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186页。
    [4][宋]程颢,程颐著,王孝鱼点校《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卷6,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95页。
    [5][宋]程颢,程颐著,王孝鱼点校《二程集》,《河南程氏文集·遗文》,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671页。
    [6][宋]程颢,程颐著,王孝鱼点校《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卷15,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64页。
    [7][宋]程颢,程颐著,王孝鱼点校《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卷1,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2页。
    [8][宋]程颢,程颐著,王孝鱼点校《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卷22,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296页。
    [9][宋]程颢,程颐著,王孝鱼点校《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卷18,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205页。
    [10][宋]程颢,程颐著,王孝鱼点校《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卷25,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32页。
    [11][宋]程颢,程颐著,王孝鱼点校《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卷18,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221页。
    [1][宋]程颢,程颐著,王孝鱼点校《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卷18,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232页。
    [2][宋]程颢,程颐著,王孝鱼点校《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卷4,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71页。
    [3][宋]程颢,程颐著,王孝鱼点校《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卷18,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87页。
    [4][宋]程颢,程颐著,王孝鱼点校《二程集》,《河南程氏外书》卷12,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432页。
    [5][清]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陈金生,梁运华点校《宋元学案》卷30,《刘李诸儒学案》,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065-1066页。
    [6][宋]吴兴,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3,《春秋类》,《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1][宋]程颢,程颐著,王孝鱼点校《二程集》,《河南程氏外书》卷12,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436页。
    [2][元]脱脱等《宋史》卷427,《道学传一·程颐》,中华书局,1985年版。
    [3][宋]陈亮《龙川集》,卷16,《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4][宋]程颢,程颐著,王孝鱼点校《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卷15,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57页。
    [5][宋]程颢,程颐著,王孝鱼点校《二程集》,《河南程氏粹言》卷1,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200页。
    [1][宋]程颢,程颐著,王孝鱼点校《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卷3,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62页。
    [2][宋]程颢,程颐著,王孝鱼点校《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卷15,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71页。
    [3][宋]朱熹《论语集注》卷8,载《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64页。
    [4][宋]程颢,程颐著,王孝鱼点校《二程集》,《河南程氏粹言》卷1,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219页。
    [5][宋]程颢,程颐著,王孝鱼点校《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卷18,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245页。
    [1][宋]程颢,程颐著,王孝鱼点校《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卷22,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283页。
    [2][宋]程颢,程颐著,王孝鱼点校《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卷23,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305页。
    [3][宋]程颢,程颐著,王孝鱼点校《二程集》,《河南程氏经说》卷1,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028页。
    [4][宋]程颢,程颐著,王孝鱼点校《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卷15,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64页。
    [5][宋]程颢,程颐著,王孝鱼点校《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卷2,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9页。
    [6][宋]程颢,程颐著,王孝鱼点校《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卷15,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64页。
    [1][宋]程颢,程颐著,王孝鱼点校《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卷2,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9页。
    [2][宋]程颢,程颐著,王孝鱼点校《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卷15,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64页。
    [3][宋]程颢,程颐著,王孝鱼点校《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卷20,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266页。
    [4][宋]程颢,程颐著,王孝鱼点校《二程集》,《河南程氏外书》卷11,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419页。
    [5][清]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卷26,《经部·春秋类一》,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10页。
    [6]杨伯峻《<左传>成书年代论述》,载《杨伯峻学术论文集》,岳麓书社,1984年版,第229页。
    [7][宋]程颢,程颐著,王孝鱼点校《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卷22,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281页。
    [1][宋]程颢,程颐著,王孝鱼点校《二程集》,《河南程氏文集》卷2,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466页。
    [2][宋]程颢,程颐著,王孝鱼点校《二程集》,《河南程氏粹言》卷1,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200页
    [3][宋]程颢,程颐著.王孝鱼点校《二程集》,《河南程氏外书》卷9,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402页。
    [1][宋]程颢,程颐著,王孝鱼点校《二程集》,《河南程氏文集》卷8,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583页。
    [2][宋]程颢,程颐著,王孝鱼点校《二程集》,《河南程氏文集》卷1,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450页。
    [1][宋]程颢,程颐著,王孝鱼点校《二程集》,《河南程氏经说》卷4,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086-1124页。
    [2][宋]程颢,程颐著,王孝鱼点校《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卷4,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71页。
    [1][宋]程颢,程颐著,王孝鱼点校《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卷4,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73-77页。
    [2]蔡方鹿《程颢、程颐与中国文化》,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02页。
    [1][宋]程颢,程颐著,王孝鱼点校《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卷22,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304页。
    [2][宋]程颢,程颐著,王孝鱼点校《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卷15,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59页。
    [3][宋]程颢,程颐著,王孝鱼点校《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卷17,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74页。
    [4][宋]程颢,程颐著,王孝鱼点校《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卷22.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300页。
    [1]注:关于程颐对礼的重视,由二苏对程颐的戏谑可知。程颐主办司马光的丧事,严格恪守“庆吊不同日”之礼,二苏称其为“鏖糟陂裹叔孙通也”,碍眼其山野,“自是时时谑伊川”。(《河南程氏遗书》卷11,第426页)
    [1][清]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陈金生,梁运华点校《宋元学案》卷34,《武夷学案》,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170-1171页。
    [2][宋]胡寅著,容肇祖点校《斐然集》,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554-555页。
    [3][宋]胡寅著,容肇祖点校《斐然集》,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558页。
    [4][宋]胡寅著,容肇祖点校《斐然集》,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519页。
    [5]注:参见卢钟锋《论胡安国及其<春秋传>》(《中国史研究》,1982年第3期):董立新《胡安国与程门弟子》(《湘潭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等。
    [1][宋]胡寅著,容肇祖点校《斐然集》,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556-557页。
    [2][宋]胡寅著,容肇祖点校《斐然集》,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557页。
    [3][宋]胡寅著,容肇祖点校《斐然集》,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547页。
    [4][清]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陈金生,梁运华点校《宋元学案》卷24,《上蔡学案》,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929页。
    [5][宋]胡寅著,容肇祖点校《斐然集》,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556页。
    [1][宋]胡寅著,容肇祖点校《斐然集》,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552页。
    [2][清]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陈金生,梁运华点校《宋元学案》卷34,《武夷学案》,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178页。
    [3][宋]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卷101,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2580页。
    [4][清]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宋元学案》卷24,《上蔡学案》,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929页。
    [5][宋]胡寅著,容肇祖点校《斐然集》,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558页。
    [6][清]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陈金生,梁运华点校《宋元学案》卷25,《龟山学案》,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956页。
    [7][宋]罗从彦《豫章文集》卷16,《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1][宋]胡安国《春秋胡氏传·序》,《四部丛刊》本。以下简称胡传或《春秋传》。
    [2][宋]胡寅著,容肇祖点校《斐然集》,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552页。
    [1][宋]张载著,章锡琛点校《张载集》,《经学礼窟·义理》,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273页。
    [2][宋]朱熹《中庸章句》,载《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7页。
    [3][宋]程颢,程颐著,王孝鱼点校《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卷11,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26页。
    [4][宋]程颢,程颐著,王孝鱼点校《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卷24,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312页。
    [1][宋]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卷83,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2151页。
    [2][宋]胡安国《春秋胡氏传·述纲领》,《四部丛刊》本。
    [3]章权才《胡安国<春秋传>研究》,《学术研究》,1995年,第2期。
    [4][宋]胡安国《春秋胡氏传·叙传授》,《四部丛刊》本。
    [1][宋]程颢,程颐著,王孝鱼点校《二程集》,《河南程氏经说》卷4.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125页。
    [2][宋]胡安国《春秋胡氏传·叙传授》,《四部丛刊》本。
    [1][宋]胡安国《春秋胡氏传·叙传授》,《四部丛刊》本。
    [2][元]脱脱等《宋史》卷435,《胡安国传》,中华书局,1985年版。
    [3][清]黄宗莪原著,全祖望补修,陈金生,梁运华点校《宋元学案》卷34,《武夷学案》,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177页。
    [4][宋]王应麟《玉海》卷40,《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5][宋]胡寅著,容肇祖点校《斐然集》,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553页。
    [1][清]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卷26,《经部·春秋类二》,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19页。
    [2][清]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陈金生,梁运华点校《宋元学案》卷34,《武夷学案》,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182页。
    [3][宋]胡寅著,容肇祖点校《斐然集》,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552页。
    [1]转引自王雷松《胡安国政治哲学简析》,《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第2页。
    [2][宋]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卷95,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2157页。
    [1][清]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陈金生,梁运华点校《宋元学案》卷24,《上蔡学案》,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929页。
    [1][宋]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卷83,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2157页。
    [1]侯外庐,邱汉生,张岂之主编《宋明理学史》(上),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40页。
    [1][宋]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卷95,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2458页。
    [2][宋]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卷83,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2152页。
    [3][清]皮锡瑞著,周予同注释《经学历史》,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79页。
    [4][宋]胡安国《春秋胡氏传·明类例》,《四部丛刊》本。
    [5]姜广辉《“宋学”、“理学”与“理学化经学”》,《哲学研究》,2007年第9期。
    [1][清]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卷26,《经部·春秋类二》,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19页。
    [2]牟润孙《论两宋<春秋>学之主流》,载《注史斋丛稿》,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41页。
    [3]侯外庐,邱汉生,张岂之主编《宋明理学史》(上),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41页。
    [4]注:参见赵伯雄《春秋学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513-520页。
    [5][宋]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卷83,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2155页。
    [6]以上所引自朱彝尊《经义考》卷185,胡安国《春秋传》,《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7][清]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卷28,《经部·春秋类三》,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30页。
    [1][清]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卷29,《经部·春秋类四》,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35页。
    [2][清]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卷28,《经部·春秋类二》,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17页。
    [1][宋]崔子方《春秋经解·自序》,《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以下简称《经解》。
    [2][清]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卷28,《经部·春秋类二》,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17页。
    [1][宋]崔子方《春秋经解·附录》,《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2][宋]崔子方《春秋本例序》,《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3][宋]崔子方《春秋经解·自序》,《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4][宋]崔子方《春秋经解》卷1,《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1][宋]崔子方《春秋经解·后序》,《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2][宋]崔子方《春秋经解》卷2,《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3][宋]崔子方《春秋本例》卷6,《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4][宋]崔子方《春秋本例》卷19,《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5][宋]崔子方《春秋经解》卷6,《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1][宋]崔子方《春秋本例》卷14,《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2][宋]崔子方《春秋经解》卷2,《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3][宋]崔子方《春秋经解》卷3,《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4]葛焕礼《崔子方的<春秋>学》,《山东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5][宋]崔子方《春秋本例》卷3,《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1][清]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卷27,《经部·春秋类二》,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17页。
    [2][清]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陈金生,梁运华点校《宋元学案》卷45,《范许诸儒学案》,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446页。
    [3][清]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卷27,《经部·春秋类二》,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17页。
    [1][宋]萧楚《春秋辨疑》卷1,《春秋鲁史旧章辨》,《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以下简称《辨疑》。
    [2][宋]萧楚《春秋辨疑》卷1,《春秋鲁史旧章辨》,《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3][宋]萧楚《春秋辨疑》卷4,《地名不系所属之国辨》,《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1][宋]萧楚《春秋辨疑》卷3,《大夫伐沈救郑辨》《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2][宋]萧楚《春秋辨疑》卷1,《盟会侵伐统辨》,《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3][宋]萧楚《春秋辨疑》卷1,《春秋鲁史旧章辨》,《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4][清]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卷27,《经部·春秋类二》,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17页。
    [1]注:可参见潘殊闲《叶梦得<春秋>类著述考论》,《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2][宋]叶梦得《春秋考·原序》,《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3][汉]班固撰,颜师古注《汉书》卷30,《艺文志》,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06页。
    [4][唐]柳宗元《柳河东集》卷4,《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5][宋]朱弁《曲洧旧闻》卷10,《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6][宋]叶梦得《春秋考·原序》,《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7][宋]叶梦得《春秋左传谳》卷1,《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1][宋]叶梦得《春秋公羊传谳》卷1,《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2][清]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卷27,《经部·春秋类二》,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19页。
    [3][宋]叶梦得《春秋考·原序》,《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1][清]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卷27,《经部·春秋类二》,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19页。
    [2][宋]叶梦得《春秋传序》,《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1][宋]叶梦得《春秋考》卷4,《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2][宋]叶梦得《春秋考》卷1,《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3][清]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卷26,《经部·春秋类一》,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15页。
    [1][德]加达默尔著,洪汉鼎译《真理与方法——哲学诠释学的基本特征》,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第469页。
    [2]张茂泽、郑熊《孔孟学述》,三秦出版社,2003年版,第403-406页。
    [1][宋]欧阳修《欧阳文忠公集》卷18,《春秋论上》,《四部丛刊》本。
    [1][宋]程颢,程颐著,王孝鱼点校《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卷15,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64页。
    [2][宋]叶梦得《春秋考》卷1,《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1]注:有学者研究指出:“‘内圣'与‘外王'在理学家的构想中,自始即是一不可分的整体。而且,‘内圣'领域的开拓正是为了保证‘外王'的实现。”“理世界必归结于人间秩序确是宋代理学家共同信仰”(余英时《余英时文集》第10卷,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4页。)
    [1]注:可参考章权才《宋代退五经尊四书的过程与本质》(《学术研究》,1996年第2期);束景南,王晓华《四书升格运动与宋代四书学的兴起》(《历史研究》,2007年第5期):徐洪兴《思想的转型—理学发生过程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等相关论著。
    [2][宋]程颢,程颐著,王孝鱼点校《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卷15,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64页。
    [1]冯晓庭《五代十国的经学》,载彭林《经学研究论文选》,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第1-31页。
    [2]注:宋学三大阵地指“《易》学”、“《春秋》学”、“孟学”。
    [3]陈寅恪《宋史职官志考证序》,《金明馆丛稿二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277页。
    范学辉.董仲舒《春秋繁露》与经学开山[J].孔子研究,2006(5)
    高亨.周易大传今注[M].济南:齐鲁书社,1998
    葛焕礼.八世纪中叶至十二世纪初的“新春秋学”[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
    葛焕礼.崔子方的《春秋》学[J].山东大学学报,2006(4)
    葛焕礼.论苏辙《春秋》学的特点[J].孔子研究,2005(6)
    葛焕礼.孙觉《春秋经解》四库本讹误考析[J].史学月刊,2005(7)
    郭正忠.中国古代官僚机构的膨胀规律及根源[J].晋阳学刊,1987(3)
    [汉]何休.春秋公羊解诂[M].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宋]胡安国.春秋胡氏传[M].四部丛刊本
    [宋]胡寅著,容肇祖点校.斐然集[M].北京:中华书局,1993
    [清]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陈金生,梁运华点校.宋元学案[M].北京:中华书局,1986
    何兆武.宋代理学和宋初三先生[J].史学集刊,1989(3)
    何泽恒.欧阳修之经史学[M].台湾:国立台湾大学出版委员会,1980
    何忠礼.科举制度与宋代文化[J].历史研究,1990(5)
    侯外庐主编.中国思想通史[M]第四卷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侯外庐,邱汉生,张岂之主编.宋明理学史[M]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贾贵荣.《春秋》经与北宋史学[J].中国史研究,1989(3)
    蒋伯潜,十三经概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姜广辉主编.中国经学思想史[M]第一,二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姜广辉.论宋明理学与经学的关系[J].湖南大学学报,2004(5)
    姜广辉.“宋学”、“理学”与“理学化经学”[J].哲学研究,2007(9)
    江湄.北宋诸家《春秋》学的“王道”论述及其论辩关系[J].中国哲学,2007(7)
    江湄.从“大一统”到“正统”[A].瞿林东.文明演进源流的思考[C].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德]伽达默尔著,洪汉鼎译.真理与方法—哲学诠释学的基本特征[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金鑫.曹家齐.说欧阳修的正统论思想[J].史学史研究,2005(2)
    [唐]柳宗元.柳河东集[M].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宋]李觏著,王国轩校点.李觏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1
    [宋]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M].北京:中华书局,1994
    [宋]李明复.春秋集义纲领[M].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M].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宋]刘敞.公是先生七经小传[M].四部丛刊本
    [宋]刘敞.公是弟子记[M].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宋]刘敞.公是集[M].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宋]刘敞.春秋意林[M].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宋]刘敞.春秋说例[M].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宋]刘敞.春秋权衡[M].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宋]刘敞.春秋刘氏传[M].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宋]陆佃.陶山集[M].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宋]罗从彦.豫章文集[M].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李建军.宋代《春秋》学与宋型文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李祥俊.王安石学术思想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梁启超著,夏晓红点校.清代学术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刘连开.再论欧阳修的正统论[J].史学史研究,2001(4)
    刘泽亮.从《五经》到《四书》:儒学典据嬗变及其意义[J].东南学术,2002(6)
    [美]刘子健著,赵冬梅译.中国转向内向—两宋之际的文化内向[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
    卢国龙.宋儒微言[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卢钟峰.论胡安国及其《春秋传》[J].中国史研究,1982(3)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M].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马宗霍.中国经学史[A].民国丛书[C]第二编.上海:上海书店,1989
    马通伯.韩昌黎文集校注[M].北京: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牟润孙.注史斋丛稿[M].北京:中华书局,1987
    内藤虎次郎著,苏振申译.支那史学史·宋代史学的发展[A].宋史研究集[C]第6辑.台湾:国立编译馆中华丛书编审委员会,1977
    [宋]欧阳修.欧阳文忠公集[M].四部丛刊本
    [宋]欧阳修.新五代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清]皮锡瑞著,周予同注释.经学历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4
    潘殊闲.叶梦得《春秋》类著述考论[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6)
    彭林.经学研究论文集[M].上海:上海书店,2001
    蒲卫忠.孙复与宋代春秋学研究[A].经学今诠初编[C].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
    漆侠.宋学的发展和演变[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
    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M]五.台湾:东大图书有限公司,1978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0
    饶宗颐.中国史学上之正统论[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
    [宋]邵伯温.闻见录[M].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宋]邵雍.皇极经世书[M].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宋]石介著,陈植锷点校.徂徕石先生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4
    [宋]司马光.温国文正公文集[M].四部丛刊本
    [宋]苏洵.嘉佑集[M].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宋]苏轼.东坡易传[M].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宋]苏轼.苏轼文集[M].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宋]苏轼.东坡全集[M].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宋]苏辙.春秋集解[M].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宋]苏辙.老子解[M].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宋]苏辙,栾城集[M].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宋]苏辙.栾城应诏集[M].四部丛刊本
    [宋]苏辙.栾城后集[M].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宋]苏籀.栾城遗言[M].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宋]孙复.孙明复小集[M].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宋]孙复.春秋尊王发微[M].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宋]孙觉.春秋经解[M].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沈玉成,刘宁.春秋左传学史稿[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
    舒大刚,李冬梅.苏辙佚文两篇:《诗说》、《春秋说》辑考[J].文学遗产,2004(1)
    束景南,王晓华.四书升格运动与宋代四书学的兴起[J].历史研究,2007(5)
    [元]脱脱等.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5
    唐君毅.中国哲学原论·原教篇[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宋]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M].四部丛刊本
    [宋]王应麟.玉海[M].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宋]王应麟著,孙海通校点.困学纪闻[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宋]吴兴,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M].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宋]吴曾.能改斋漫录[M].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吴德义.论孙复思想的贡献及其时代价值[J].晋阳学刊,1990(4)
    [宋]萧楚.春秋辨疑[M].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肖永明.北宋新学与理学[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
    徐洪兴.思想的转型—理学发生过程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宋]杨时.龟山集[M].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宋]叶梦得.春秋考[M].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宋]叶梦得.春秋谳[M].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宋]叶梦得.石林燕语[M].四部丛刊本
    [宋]叶适著.习学记言序目[M].北京:中华书局,1977
    [宋]尹洙.河南先生文集[M].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明]杨士奇,黄淮等编.历代名臣奏议[M].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M].北京:中华书局,1965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1
    杨向奎.宋代理学家的春秋学[J].史学史研究,1989(1)
    姚瀛艇主编.宋代文化史[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
    余英时.余英时文集[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宋]张大亨.春秋通训[M].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宋]张载著,章锡琛点校.张载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8
    [宋]赵秉文.滏水集[M].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清]赵翼著,王树民校证.廿二史札记校证[M].北京:中华书局。1984
    [宋]周麟之.海陵集[M].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宋]朱弁.曲洧旧闻[M].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清]朱彝尊.经义考[M].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张高评.台湾《春秋》经传研究之师承与论著[J].江海学刊,2004(4)
    张岂之主编.中国思想史[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89
    张岂之主编.中国思想学说史[M]宋元卷上.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张岂之主编,王宇信等撰述.中国近代史学学术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张岂之.五十年来中国古代思想史研究[J].中国史研究,1999(4)
    张茂泽,郑熊.孔孟学述[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
    章权才.宋明经学史[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
    章权才.宋代退五经尊四书的过程与本质[J].学术研究,1996(2)
    章权才.胡安国《春秋传》研究[J].学术研究,1995(2)
    章权才.宋初经学的守旧与开新[J].广东社会科学,1998(5)
    张尚英,舒大刚.宋代《春秋》学文献与宋代《春秋》学[J].求索,2007(7)
    张志强.从思想史到政治哲学[J].哲学动态,2006(11)
    赵伯雄.春秋学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周予同.群经概论[A].民国丛书[C]第二编.上海:上海书店,1989
    朱维铮编.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