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师院校转型中专业设置的问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二十世纪末,广西高师院校顺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要,实行转型,改变专业设置,在原有的师范专业的基础上设置了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密切联系的非师范专业,为地方基础教育和产业发展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专业应用型人才。然而在转型中,师范专业与非师范专业、本科与高职高专业同时并存,社会对专业人才需求不断变化,又受到自己办学条件限制,增加了专业设置的难度。尤其表现在把职业教育当成普通教育、本科与高职高专培养目标相差无几等专业芜杂、层次错乱的问题,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也制约着地方高师院校的生存与发展。因而,研究地方高师院校转型中专业设置的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本研究选取了广西一所地方高师院校——M师范学院为研究个案。改变专业设置需要校内行政、教学改革及时跟进。笔者是M师范学院的一名教师,曾先后从事学生管理和教务工作,亲身经历了一些学系的转型过程,掌握了丰富的案例。在将此问题确定为学位论文的题目之后,笔者查阅M师范学院近年来具有“战略调整”意义的众多会议文件、记录、院系政策、教学管理档案;并借助M师范学院“升本”之际学校所作的若干问卷调查分析,咨询了规划学校发展的有关领导3人、系部专业设置与建设的负责人5人,对多名教师和学生进行了访谈。本论文力图用档案分析、案例陈述、访谈咨询等多种调查方法,相互验证,以提高研究的信度与效度。
     本文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部分,主要介绍研究的背景、研究的内容和目标、核心概念的界定,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二、三、四、五章是论文的主体部分。第二章通过档案研究和访谈的方法梳理M师范学院重组专业方向的动因、办学定位、专业调整和建设特色专业的思路,以及专业设置的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在此基础上,第三章结合设置本科专业与高职高专设置依据的不同原则,分析了M师范学院在转型中存在的专业特色不凸显、专业口径设置过宽、本科专业方向设置不合理、基础理论课程过多、实践环节专业针对性不强等问题。第四章从M师范学院办学的历史、内部管理制度、组织机构、自身办学条件、“产学研”结合的情况,结合外部的政策、人才需求的特点,分析了M师范学院专业设置和建设问题的原因。第五章针对成因,依据既有的办学定位,对M师范学院优化专业设置提出建议。笔者希望本研究能够帮助个案学校及同类地方高师院校的决策改进有些许参考价值。
At the end of 20th century, 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 of the popular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loc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normal universities in Guangxi made some changes in specialty setting during their transition and established some non-teacher-training majors in addition to original normal programs to cultivate practical talents for local elementary education and industry development. However, the reform of specialty setting has been getting harder because of the coexistence of teacher-training and non-teacher-training majors as well as undergraduate and higher vocational programs, the constant changes of the demands for special talents in the society and the limitation of school running conditions, which easily leads to the confusion between professional and normal education as well as undergraduate and higher vocational programs, and to negative influence on the educational quality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local normal universities. Therefore, the issues of specialty setting in the transition of local normal universities are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is research is a case study of M Normal University, a local university in Guangxi. The transition of specialty setting requires the supportive measures from administration to teaching management. As a teacher engaging student and teaching management for years and experiencing the transition in M Normal University, the author collected sufficient case data, including many strategic documents of meeting minutes, records, all-level administration and teaching management policies in recent years, and over 10 interview records of 3 university leaders in charge of development planning, 5 deans of department engaging specialty setting and construction and several teachers and students on the base of the questionnaires for the application of associate-to-bachelor program. The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is research are guaranteed by the multiple testifications of archives analysis, case investigation and qualitative interviews.
     This paper is in two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content and objectives, the definition of key concepts and the study system and methodology. The second part is the main part of this paper, covering ChapterⅡ,Ⅲ,ⅣandⅤ. In ChapterⅡ,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impetus of the specialty setting reform in M Normal University, the thoughts of orientation, major reform and specialty construction and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or development by the methods of document studies and interviews. Based on the discussion above and the differences of characteristics in undergraduate and higher vocational programs, in ChapterⅢthe author analyzes the problems of inappropriate special majors development, major orientation, undergraduate program offer, basic theoretical course arrangement and practical teaching in the transition of M Normal University. In ChapterⅣ, the author discusses the causes of problems above in the specialty setting and development of M Normal University in the comprehensive consideration of its history, management policies, administrative system, operation conditions, integration of market and campus, education-related policies and social demands. In ChapterⅤ, based on the discussion above and the school orientation, the author proposes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specialty setting reform of M Normal University. This study is expected to offer some beneficial references to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ase university and the other local normal universities.
引文
1顾明远.师范教育的传统与变迁[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3(3).
    1梁虹、罗天群.结合学校办学定位,促进地方高师院校专业协调发展[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2丁先明、宋广辉.不合理的路,怎么走出来的——我国部分高校专业设置问题透视[N].中国青年报2009年3月31日.
    3马啸风.中国师范教育史(1897—2000)[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4):365.
    1[加]许美德.中国大学1895-1995年一个文化冲突的世纪[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2):212.
    2马啸风.中国师范教育史(1897—2000)[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4):356.
    3李友芝主编.《中外师范教育辞典》[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2):187.
    4马啸风.中国师范史(1897—2000)[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4):64.
    1唐华生、叶怀凡.对转型时期地方师范院校改革与发展的思考[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
    2曹杰旺.地方师范院校专业结构调整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10(3).
    3袁贵仁.我国师范院校改革发展当前面临的问题[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5).
    4郑岁华、李文炜、朱柳敏.师范院校转型中非师范理工专业“培养目标和模式”的自适应调整[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3).
    1何莉娜、马飙.我国高师院校非师范专业发展的再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9).
    2魏成武.转型期高师院校人才培养师范性的缺失与重建[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10).
    3杨烨.“非师范”的师范化:地方高师院校专业转型中的问题与应对[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6).
    4刘力.地方本科院校创办优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12):161.
    5郭军、彭晓华.关十地方性多科性本科院校非师范专业建设的思考rJl.娄底师专学报,2002(10).
    6谢维和.论师范院校改革与发展的三重目标[J].中国高等教育,2003(8).
    7张斌贤.论高等师范院校的转型[J].教育研究,2007(5).
    1钟晨音.师范院校转型中课程建设的困境与突破[J].教师教育研究,2003年(6).
    2刘锋.高等师范教育的转型与高师院校的战略选择[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3).
    1周险峰,钟毅平.论地方师范院校转型中的办学策略选择[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1).
    1王庆辉.地市高师升格转型与教师教育创新[D].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4).
    2阎光才.美国教师教育机构转型的历史经验及其启示[J].教师教育研究,2003(6).
    3夏征农.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9):3194.
    4阳荣威.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调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十学位论文,2006(4).
    1赖爱春.民办高校专业设置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9).
    2龚丽.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9).
    3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7):227-228.
    1顾冠华.论通才与专才[J].上海高教研究,1997(11).
    1李喆.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的转型与发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8):120.
    2李益众.学术或应用?一所新建本科院校的定位转型之困[N].中国教育报,2010年5月20日.
    1曲家惠、程秀莲.特色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创新[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10(3).
    1根据《广西北部湾经济区2008—2015年人才发展规划》整理
    1张小俊、程群、刘晓莉.助推泛北部湾经贸合作向纵深发展[N].左江日报,2010年8月15日.
    2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副厅长杨伟嘉.改革创新,求真务实,努力推进我区教师工作新发展——在2010年全区教师教育及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A].南宁,2010年5月11日.
    1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副厅长杨伟嘉.改革创新,求真务实,努力推进我区教师工作新发展——在2010年全区教师教育及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A].南宁,2010年5月11日.
    1传播学论坛http://www.chuanboxue.net/list.asp?Unid=6837(2010年5月10日阅)
    2龚怡祖.大学专业设置模式探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1(11).
    1麦可思研究院编著.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6):196-197.
    1金常德.秘书专业分层次教育势在必行[J].秘书之友,2008(11).
    2王兴华.本科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及途径探讨[J].天津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2003(6).
    1王俊雄.浅谈高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J].中国商界,2009(12).
    1张志亚.地方师范院校转型后教师教育面临的问题探析[J].台州学院学报,2009(2).
    1金忠明、葛大汇、唐安国.衡山夜话——50教育问题纵横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9):223.
    1刘锋.高等师范教育的转型与高师院校的战略选择[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3).
    1刘健、王春、李奎山.应用型人才的层次及其实践环节的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8).
    1[美]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4):205-206.
    2[加]许美德著查强译.师范教育与大学:比较分析及其对香港的启示[[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2).
    1薛家宝.师范院校竞争战略研究[D].河海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6).
    1侯定凯.高等教育社会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121.
    2[美]弗雷德里克·E.博德斯顿著、王春春、赵炬明译.管理今日大学——为了活力、变革与卓越之战略[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6):66-67.
    1[美]伯顿·克拉克著、王承绪译.建立创业型大学:组织上转型的途径.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0):173.
    2陈瑞.关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几点意见[J].职业技能培训教学,1999(5).
    1袁东.高等学校人力资源配置机制与优化[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3):74-75.
    2张辛卯.地方师范院校学科建设的定位与发展思路[J].中国成人教育,2007(10).
    1王凤玉.美国师范教育机构的转型:历史视野及个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4).
    2谢安邦、刘莉莉.市场的逻辑与大学的变革[J].现代大学教育,2001(3).
    1徐东、王志瑛.高职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求调查与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09(11).
    1[美]伯顿·克拉克著、王承绪译.建立创业型大学:组织上转型的途径[M].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2003(10):171.
    1顾书明.地方高师院校当前变革重心论析[J].教育探索,2006(11).
    1魏丹.地方师范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两题[J].咸宁学院学报,2007(5).
    2[美]伯顿·克拉克、王承绪译.大学的持续变革——创业型大学新案例和新概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12):105.
    3[美]温德尔·弗伦奇、小塞西尔H·贝尔、罗伯特A·扎瓦茨基编、阎海峰秦一琼等译.组织发展与转型—有效的变革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5):163-164.
    1麦可思研究院编著.2010年中国大学生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6):129.
    2张丽.伯顿·克拉克的高等教育思想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243.
    3龙鹏.地方师范院校学科专业定位探讨——以保山师专为例[J].保山师专学报,2007(1).
    4郭必裕.对“学科”与“专业”建设两张皮问题的对策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3).
    1张丽.伯顿·克拉克的高等教育思想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244.
    1王孙禺主编、袁本涛、黄明东、副主编.高等教育组织与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9):117.
    2夏鲁惠.我国高等教育区域化发展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学院出版社,2009(2):197.
    1赵炬明.精英主义与单位制度—对中国大学组织与管理的案例研究[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1).
    2伯顿·克拉克著.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4):230.
    1.顾明远.师范教育的传统与变迁[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3(3)
    2.魏丹.地方师范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两题[J].咸宁学院学报,2007(5).
    3.何莉娜、马飙.我国高师院校非师范专业发展的再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9).
    4.梁虹,罗天群.结合学校办学定位,促进地方高师院校专业协调发展[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5.周险峰,钟毅平.论地方师范院校转型中的办学策略选择[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年(1).
    6.郭必裕.对“学科”与“专业”建设两张皮问题的对策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3).
    7.阎光才.美国教师教育机构转型的历史经验及其启示[J].教师教育研究,2003(6).
    8.钟晨音.师范院校转型中课程建设的困境与突破[J].教师教育研究,2003年(6).
    9.徐东、王志瑛.高职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求调查与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09(11).
    10.曹杰旺.地方师范院校专业结构调整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10(3).
    11.龚怡祖.大学专业设置探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1(11).
    12.唐华生,叶怀凡.对转型时期地方师范院校改革与发展的思考[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
    13.陈德经,张义明.地方师范院校面临的困境与出路[J].汉中师范学院学报,
    14.张斌贤.论高等师范院校的转型[J].教育研究,2007(5).
    15.何莉娜.师范性、综合性整合与高师院校发展对策[J].现代教育管理,2009(4).
    16.顾书明.地方高师院校当前变革重心论析[J].教育探索,2006(11)
    17.袁贵仁.我国师范院校改革发展当前面临的问题[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5).
    18.张志亚.地方师范院校转型后教师教育面临的问题探析[J].台州学院学报,2009年(1).
    19.刘健、王春、李奎山.应用型人才的层次及其实践环节的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8).
    20.杨烨.“非师范”的师范化:地方高师院校专业转型中的问题与应对[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6).
    21.赵炬明.精英主义与单位制度—对中国大学组织与管理的案例研究[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1).
    22.伍新德.广西高等师范专科学校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及调整思路[J].教育与职业,2009年(11).
    23.谢维和.论师范院校改革与发展的三重目标[J].中国高等教育2003年(8)
    24.顾冠华.论通才与专才[J].上海高教研究,1997(11).
    25.柯春明:论高等教育大众化视野下地方师范院校特色建设[J].世纪桥2007(7).
    26.郑岁华、李文炜、朱柳敏.师范院校转型中非师范理工专业“培养目标和模式”的自适应调整[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3).
    27.徐秀音.地方师范院校转型的必然性和渐进性[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6).
    28.朱效娟,徐安兴.本科院校专业设置预测探析[J].当代教育论坛,2007年(6).
    29.许美德著、查强译.师范教育与大学:比较分析及其对香港的启示[[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2).
    30.王兴华.本科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及途径探讨[J].天津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2003(6).
    31.张辛卯.地方师范院校学科建设的定位与发展思路[J].中国成人教育,2007(10).
    32.陈瑞.关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几点意见[J].职业技能培训教学,1999(5).
    33.金常德.秘书专业分层次教育势在必行[J].秘书之友,2008(11).
    34.王俊雄.浅谈高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J].中国商界,2009(12).
    35.曲家惠、程秀莲.特色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创新[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10(3).
    36.龚丽.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9).
    37.龙鹏.地方师范院校学科专业定位探讨——以保山师专为例[J].保山师专学报,2007(1).
    38.易红郡.非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的综合优势、发展模式及质量保障探讨[J].教师教育研究,2005年(3).
    39.薛家宝.师范院校竞争战略研究[D].河海大学博士论文,2005(6).
    40.刘焕云.北部湾经济发展对广西高等教育专业结构影响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4).41.谢安邦、刘莉莉.市场的逻辑与大学的变革[J].现代大学教育,2001(3).
    42.魏成武.转型期高师院校人才培养师范性后缺失与重建[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10).
    43.张宝歌.教师教育转型期地方高师院校师范性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5).
    44.赖爱春.民办高校专业设置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9).
    45.王凤玉.美国师范教育机构的转型:历史视野及个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4).
    46.刘锋.高等师范教育的转型与高师院校的战略选择[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3).
    47.阳荣威.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调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4).
    48.王庆辉.地市高师升格转型与教师教育创新[D].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4).
    1.[加]许美德.中国大学1895-1995一个文化冲突的世纪[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2).
    2.李友芝.中外师范教育辞典[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2).
    3.马啸风.中国师范教育史(1897—2000)[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4).
    4.夏征农.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9).
    5.王孙禺主编、袁本、黄明东副主编.高等教育组织与管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9).
    6.刘力.地方本科院校创办优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12).
    7.[美]丹尼乐·若雷、郝伯特·谢乐曼著、周艳、赵炬明译.从战略到变革—高校战略规划实施[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6).
    8.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7).
    9.侯定凯.高等教育社会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
    10.金忠明、葛大汇、唐安国.衡山夜话——50教育问题纵横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9).
    11.[美]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4).
    12.[美]伯顿·克拉克著、王承绪译.建立创业型大学:组织上转型的途径[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10).
    13.[美]弗雷德里克·E.博德斯顿著、王春春、赵炬明译.管理今日大学—为了活力、变革与卓越之战略[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6).
    14.[美]伯顿·克拉克、王承绪译.大学的持续变革——创业型大学新案例和新概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12).
    15.温德尔·弗伦奇、小塞西尔H·贝尔罗伯特A·扎瓦茨基编、阎海峰、秦一琼等译[M].组织发展与转型——有效的变革管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5).
    16.张丽.伯顿·克拉克的高等教育思想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
    17.麦可思研究院编著.2010年中国大学生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6).
    18.李喆.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的转型与发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8).
    19.袁东.高等学校人力资源配置机制与优化[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3).
    20.夏鲁惠.我国高等教育区域化发展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学院出版社,2009(2).
    1.教育部网站: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l8/level3.jsp?tablename=1529&infoi d=12125624713665842009年8月~2010年7月
    2.教育部网站: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l8/level3.jsp?tablename=603&infoid =110472009年8月~2010年7月
    3.渤海大学旅游学院网站:http://www.bhu.edu.cn/page/depart/lyxy/zysz-1.asp2010年6月
    4.乐山师范学院网站:http://210.41.160.139/lvyxy/ShowArticle.asp?ArticleID=124952010年6月
    1.丁先明、宋广辉.不合理的路,怎么走出来的——我国部分高校专业设置问题透视[N].中国青年报,2009年3月31日.
    2.李益众.学术或应用?一所新建本科院校的定位转型之困[N].中国教育报,2010年5月20日.
    3.张小俊、程群、刘晓莉.助推泛北部湾经贸合作向纵深发展[N].左江日报,2010年8月15日.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