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琳《一切经音义》韵类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慧琳《一切经音义》(后文简称《慧琳音义》)是《切韵》音到韵图音的中间阶段,在中古汉语语音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黄淬伯先生、谢美龄先生、金雪莱博士以及其他一些中日学者对其语音进行了研究,取得了很多成果,但是在方法和语音史的探讨上仍有进一步的研究空间。
     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在于:
     1.材料的处理上,建立数据库,对语料进行标注加工。该数据库中,单字共注音34994次,其中反切法注音28256次,直音法注音6738次。
     2.运用系统参照法和概率统计法对《慧琳音义》的韵类系统进行分析。
     3.利用《慧琳音义》的材料探讨语音史上的一些问题,如庚三韵与清韵、尤韵与幽韵、轻唇音以及韵图体制形成等问题。
     本文的结论主要有:
     1.《慧琳音义》的韵类系统大大简化,根据本文的分析探讨,共有42个韵类。
     2.《慧琳音义》中寒桓、真谆、歌戈等韵仍未分化,在这些韵中,唇音字不分开合口。
     3.《慧琳音义》中,重纽两类的区别仍然存在,重纽A类与纯四等韵相混,重纽B类与普通三等韵相混。反切上字和反切下字都是区分重纽两类的重要依据, 99.6%的重纽两类可以按区分原则进行区分。
     4.《慧琳音义》中,舌齿音跟重纽两类仍有着密切的关系,通常是庄组、云母与B类同,精组、以母与A类同。知组、来母总体上来说是属于B类,但有时也与A类接近。章日组总体上来讲属于A类,但有少数字已经演变为B类。
     5.慧琳时期的语音条件还不能完全满足《韵镜》形制的产生。但是最重要的语音条件——重纽韵A类与纯四等韵合流已经产生,纯四等韵产生了[i]介音。
     6.语音演变主要是以词汇扩散的方式在进行,如章日组的变化、庄组的升格等,但是佳韵的演变以及鱼、虞韵的区分很可能是受南音金陵音的影响。
Yiqiejingyinyi by Huilin which is called Huilin Yinyi for short at the following passages is in the period from Qieyun to Yuntu, so it is one of the most valuable materials for us to study the phonetic situation of the Middle Ancient Chinese. Many scholars such as Mr. Huang Cuibo and Xie meiling have made some researches on it. But we can still make progress in the methods and make further study in the field of the Phonetic History.
     This dissertation has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
     First, creating a database to deal with the phonetic data. At last, we collect 28256 Fanqie and 6738 Zhiyin. Second, taking GuangYun as a reference system and using the probability statistics method to judge and analyze the system of Yunmu, This method can eliminate the random error and can provide a precise criterion to judge whether the Yunmu should be merged or not. Third, using the material of Huilin Yinyi to deal with some problems in the phonetic history.
     In the dissertation, we get such conclusions as following.
     1. The system of Yunmu in Huilin Yinyi is much simple than in Qieyun.There are 42 kinds of Yun in time of Huilin.
     2. Han and Huan, Zhen and Zhun, Ge and Ge still belong to the same Yun respectively.
     3. There is Chongniu in Huilin Yinyi. But it has new characters compared with the one in the period of Qieyun.Chongniu A has mixed with the fourth-grade Yun. Chongniu B has mixed with the common third-grad Yun. Fanqie Shangzi and Fanqie Xiazi could be used together to distinguish Chongniu A and Chongniu B.
     4. In Huilin Yinyi, the linguals and the dentals have close relatives with Chongniu A and Chongniu B.
     5. Although Chongniu A has merged into the fourth-grade Yun in Huilin Yinyi ,which is the most important condition for the appearance of Yunjing, the other two conditions has not been found. So we conclude that the prototype of Yunjing did not appear at that time of Huilin.
     6. Many phonetic changes have appeared in the way of Lexical-Diffusion. Such as the changes of Zhang and Ri, the upgrade of Zhuang, and so on.
引文
①慧琳《一切经音义》在文中也简称《慧琳音义》或《一切经音义》。
    
    
    ①见金雪莱:浙江大学博士毕业论文《慧琳〈一切经音义〉语音研究》,2005年,第2页。
    ②姚永铭:《慧琳〈一切经音义〉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5页。
    ③参考汪银峰:《〈慧琳音义〉研究综述》,烟台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第72-73页。
    ①此处参考了文亦武先生的文章,见文亦武:《〈慧琳一切经音义〉成书年代考实及其他》,《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0年第4期,第18页。
    
    
    ①陈垣:《中国佛教史籍概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第66页。
    ②参见姚永铭:《慧琳〈一切经音义〉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9-12页
    ③释行均:《龙龛手镜·心部》(高丽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64页。
    ①陆志韦:《证〈广韵〉五十一声类》。见《陆志韦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页。
    ②金雪莱:浙江大学博士毕业论文《慧琳〈一切经音义〉语音研究》,2005年,第34页。
    ③《广韵》采用的是潘悟云先生在《东方语言学网上》公布的程序,在此深表感谢。使用该程序数据时,本人又进行了校对。
    ①麦耘:《汉语历史音韵研究中的一些方法问题》,《汉语史学刊》第五辑,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48-150页。
    ②麦耘:《汉语历史音韵研究中的一些方法问题》,《汉语史学刊》第五辑,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49页。
    
    ①(耕垦,62,2506)分别表示单字所出的词条、卷数、页码。
    ②麦耘:《汉语历史音韵研究中若干问题之我见》,《古汉语研究》2003年第4期,第18页。
    ①郑林啸:《〈篆隶万象名义〉声系研究》,河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52-159页。
    ②陆志韦:《古音说略》。见《陆志韦语言学著作集》(一),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31页。
    ③麦耘先生在《论重纽及〈切韵〉的介音系统》一文中,N、A、B都只取被音字的数字,没取作反切下字的数字。本文是取两者之和。理论上说,两种做法都是可以的,得出的几遇数估计相差不大,但取两者之和样本较大,统计结果会更可靠。
     ①郑林啸:《〈篆隶万象名义〉声系研究》,河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4页。
    ①罗常培:《〈切韵〉鱼虞的音值及其所据方言考》。见罗常培:《罗常培语言学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28页。
    ②本人认为《慧琳音义》代表当时的洛阳音,见本文第五章第二节第126-129页。
    ③潘悟云:《中古汉语方言中的鱼和虞》,《语文论丛》1983年第2辑,下载于www.eastling.org。
    ④黄淬伯:《慧琳一切经音义反切考》,台湾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第34页。
    ①麦耘:《〈切韵〉元音系统试拟》。见麦耘:《音韵与方言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7-108页。
    
    ①董同龢:《汉语音韵学》,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164页。
    ②周法高:《广韵重纽的研究》,《史语所集刊》第13本1948年版。
    ③李新魁:《汉语音韵学》,北京出版社1986年版,第190页。
    ①谢美龄:《慧琳一切经音义声类新考》,1989年,第168-173页。
    ②金雪莱:浙江大学博士毕业论文《慧琳〈一切经音义〉语音研究》, 2005年,第135页。
    ③李秀芹:《慧琳〈一切经音义〉重纽反切结构特点》,《语言研究》,2008年第4期,第36-42页。
    ④李秀芹:《慧琳〈一切经音义〉重纽反切结构特点》,《语言研究》,2008年第4期,第36-42页。她的数据与本文不一致:重纽A类被切字为654例,重纽三等被切字为893例。
    
    
    ①董同龢:《汉语音韵学》,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164页。
    ②李荣:《切韵音系》,科学出版社1956年版,第76-79页、第140-141页。
    ③李新魁:《汉语音韵学》,北京出版社1986年版,第188页。
    ④邵荣芬:《切韵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70-80页。
    ①谢美龄:《慧琳一切经音义声类新考》,1989年,第176-179页。
    ②麦耘:《论重纽及〈切韵〉的介音系统》。见麦耘:《音韵与方言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2-47页。
    
    ①黄淬伯:《唐代关中方言音系》,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5-18页。
    ②储泰松,《唐五代关中方音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68-170页。
    ①麦耘:《论重纽及〈切韵〉的介音系统》。见麦耘:《音韵与方言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3页。
     ①黄淬伯:《慧琳一切经音义反切考》,台湾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第151页。
    ①麦耘:《从尤、幽韵的关系论到重纽的总体结构及其他》。见麦耘:《音韵与方言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6-37页。
    ①麦耘:《从尤、幽韵的关系论到重纽的总体结构及其他》。见麦耘:《音韵与方言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5-36页。
    ②潘悟云:《汉语历史音韵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44页。
    ①普三C指的是只有唇牙喉音的普通三等韵,相当于李荣先生的子类和邵荣芬先生的三A,普三D指的既有唇牙喉音又有舌齿音的普通三等韵,相当于李荣先生的丑类以及邵荣芬先生的三B。
    ②周法高:《论上古音和切韵音》,《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第3卷第2期,1970年。参见黄笑山:《切韵三等韵的分类问题》,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4期,第80页。
    ③黄笑山:《切韵三等韵的分类问题》,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4期,第83页。
    ④麦耘:《韵图的介音系统及重纽在〈切韵〉后的演变》。见麦耘:《音韵与方言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1页。
    ①麦耘:《汉语语音史上词汇扩散一例——卷舌咝音使i/j消变的过程》,《声韵论丛》第九辑,台湾学生书局2001年版,第377-393页。
    ②邵荣芬:《切韵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85-86页。
    ③沈建民:《〈经典释文〉音切研究》,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86页。
    ④黄笑山:《切韵三等韵的分类问题》,《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4期,第79-82页。
    ①黄笑山:《〈切韵〉和中唐五代音位系统》,文津出版社印行1994年版,第22-30页。
    ②麦耘:《〈切韵〉知、庄、章组及相关诸声母的拟音》。见麦耘:《音韵与方言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3-126页。
    ③《慧琳音义》中有少数几个知组字可与庄章组字混切,(1)知庄组混切4次,如“茁”:竹刮切(檛打,8,282),“哳”:側轄切(哳,43,1698)。(2)章知组混切10次,如“桎”:猪栗切(桎者,59,2388),“壴”:朱樹切(蠃鼓,31,1230)。通常情况下都是知二与庄二混切,知三与章组混切。
    ④麦耘:《论重纽及〈切韵〉的介音系统》。见麦耘:《音韵与方言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6页。
    ①李荣:《切韵音系》,科学出版社年1956版,第78页。
    ②麦耘:从《尤、幽韵的关系论到重纽的总体结构及其他》。见麦耘:《音韵与方言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6-36页。
    ③麦耘:从《尤、幽韵的关系论到重纽的总体结构及其他》。见麦耘:《音韵与方言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页。
    ④麦耘:《韵图的介音系统及重纽在〈切韵〉后的演变》。见麦耘:《音韵与方言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页。
    ①黄笑山:《切韵三等韵的分类问题》,《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4期,第84-85页。
    ②说幽韵唇音是B类,还有个旁证:幽韵“谬”字在汉越语不像一般唇音A类字那样读z,而是像一般B类字那样读m。(见王力:《汉越语研究》。《龙虫并雕斋文集》第二册,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746页)
    ③邵荣芬:《切韵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80页。
    ①黄笑山:《切韵三等韵的分类问题》,《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4期,第84-85页。
    ②见本文第三章第十四节,第71-72页。
    ①周祖谟:《宋代汴洛语音考》,载《问学集》;麦耘:《汉语语音史上“中古时期”内部阶段的划分──兼论早期韵图的性质》。见潘悟云主编:《东方语言与文化》,东方出版中心2002年版,第151-153页。
    ②这一点与其它声母不太一样,如重唇音共出现1142次,它的反切下字情况是:喉音154次,见组152组,帮组777次,端组23次,精组7次,来母29次。重唇音切下字占总数的68%。
    ①李新魁:《汉语音韵学》,北京出版社1986年版,第162-165页。
    ②李新魁:《中古音》,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76页。
    ③见第三章第十四节第71-72页以及本章尤韵与幽韵问题的探讨。
    ①谢美龄:《慧琳一切经音义声类新考》,1989年,第173页。参见冯蒸:《汉语音韵学论文集》,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06页。
    ①麦耘:《韵图的介音系统及重纽在〈切韵〉后的演变》。见麦耘:《音韵与方言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3-75页。
    
    ①王福堂:《汉语方言语音演变的层次和方向》,语文出版社1999年版,第19页。
    ②麦耘:《汉语语音史上的?韵母》。见《音韵论丛》,齐鲁书社2004年版,第19-47页。
    ①黄淬伯:《慧琳一切经音义反切考》,《慧琳一切经音义反切考》,台湾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第4页。
    ②见李新魁:《论近代汉语共同语的标准音》,《李新魁语言学论集》,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146-162页。
    ②陈寅恪:《从史实论切韵》,《岭南学报》第9卷第2期,1949年。
    ①潘悟云先生谓侯思止是河北正定人,不知何据。见潘悟云:《中古汉语方言中的鱼和虞》,《语文论丛》1983年第2辑,下载于www.eastling.org。
    ①储泰松:《唐代的秦音与吴音》,《古汉语研究》,2001年第2期,第12-14页。
    ②麦耘:《汉语语音史上“中古时期”内部阶段的划分——兼论早期韵图的性质》。见潘悟云主编:《东方语言与文化》,东方出版中心2002年版,第150-154页。
    ③金恩柱:《唐代墓志铭用韵研究》,中山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8年。
    ④罗常培:《〈通志·七音略〉研究》。见《罗常培语言学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140页。
    ⑤引杨军:《韵镜校笺》,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8页
    ①魏建功先生提到的《切韵图》只有一个书名,不知道实际上是不是《切韵》音节表。即使真的是《切韵》音节表,也无法考证其型制与《韵镜》是否相类。他似乎是把凡是跟音韵有关的“图”都跟有特定涵义的“等韵图”等同起来了。在此要定义一下:我们所说的“韵图”是指《韵镜》这样形式的《切韵》音节表。
    ②杨军:《韵镜校笺》,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页。
    ③李新魁:《汉语等韵学》,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9-61页。
    ④董同龢:《汉语音韵学》,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112页。
    ⑤董同龢:前引书,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111页。
    ①李新魁:《汉语等韵学》,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64页。
    ②赵荫棠:《等韵源流》,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第60-61页。
    ③葛毅卿:《隋唐音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1-62页。
    ④杨军:《韵镜校笺》,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2页。
    ⑤罗常培:《〈通志·七音略〉研究》。见《罗常培语言学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142-144页。
    ①麦耘:《论韵图的介音系统及重纽在〈切韵〉后的演变》。见麦耘:《音韵与方言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4页。
    ②麦耘:《论韵图的介音系统及重纽在〈切韵〉后的演变》。见麦耘:《音韵与方言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3-76页。
    ③年代考证来自储泰松:《唐五代关中方音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8页。
    ①麦耘:《关于章组声母翘舌化的动因问题》。见麦耘:《音韵与方言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34-143页。
    陈澧撰、罗伟豪点校:《切韵考》,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慧琳:《一切经音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慧琳:《一切经音义》,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电子版((Vol. 54, No. 2128),1998年版。
    李新魁:《韵镜校证》,中华书局2004年版。
    周祖谟:《广韵校本》,中华书局2004年版。
    [法]马伯乐著:《唐代长安方言考》,聂鸿音译,中华书局2005年版。
    [瑞典]高本汉:《中国音韵学研究》,赵元任罗常培李方桂合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陈垣:《中国佛教史籍概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
    储泰松:《唐五代关中文人的用韵特征》,《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
    储泰松:《唐五代关中方音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董同龢:《汉语音韵学》,中华书局2001年版。
    冯蒸:《〈尔雅音图〉音注所反映的宋初三、四等韵合流》,《汉字文化》,1995年第4期。
    冯蒸:《汉语音韵学论文集》,首都师范大学出版1997年版。
    黄淬伯:《慧琳一切经音义反切考》,台湾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
    黄淬伯:《唐代关中方言音系》,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黄笑山:《〈切韵〉三等韵的分类问题》,《郑州大学学报》,1996年第4期。
    黄笑山:《汉语中古音研究述评》,《古汉语研究》,1999年第3期。
    黄笑山:《切韵》和《中唐五代音位系统》,天津出版社印行1994年版。
    黄易青:《〈守温韵学残卷〉反映的晚唐等韵学及西北方音》,《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金雪莱:浙江大学博士毕业论文《慧琳〈一切经音义〉语音研究》(未出版),2005年。
    李荣:《切韵音系》,科学出版社1956年版。
    李新魁:《汉语等韵学》,中华书局1983年版。
    李新魁:《汉语音韵学》,北京出版社1986年版。
    李新魁:《中古音》,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李秀芹:浙江大学博士毕业论文《中古重纽类型分析》(未出版),2006年。
    陆志韦:《陆志韦语言学著作集》,中华书局1985年版。
    罗常培:《罗常培语言学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刘广和:《试论唐代长安音重纽──不空译音的讨论》,《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87年第3期。
    马重奇:《1998-2003年汉语音韵研究综述》(下),《福建论坛》,2004年第12期。
    麦耘:《音韵与方言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麦耘:《汉语语音史上“中古时期”内部阶段的划分,──兼论早期韵图的性质》。见潘悟云
    主编:《东方语言与文化》,东方出版中心2002年版。
    麦耘:《关于“益”、“石”分合的涵义和〈切韵〉的重纽——与张光宇先生商榷》,《语言研究》, 2003年第1期。
    麦耘:《汉语历史音韵研究中若干问题之我见》,《古汉语研究》2003年第4期。
    麦耘:《汉语声介系统的历史演变》。见《乐在其中——王士元教授七十华诞庆祝文集》,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麦耘:《汉语语音史上的?韵母》。见《音韵论丛》,齐鲁书社2004年版。
    麦耘:《汉语历史音韵研究中的一些方法问题》。见《汉语史学刊》第5辑,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麦耘:《汉语史研究中的假设与证明——试论一个学术观念问题》,《语言研究》,2005年第2期。
    麦耘:《论对中古音“等”的一致性构拟》。见《语言研究集刊》[5],上海辞书出版,2008年版。
    聂鸿音:《慧琳译音研究》,《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5年第1期
    潘悟云:《汉语历史音韵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邵荣芬:《切韵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邵荣芬:《邵荣芬音韵学论集》,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沈建民:《〈经典释文〉音切研究》,中华书局2007年版。
    施向东:《玄奘译音中的梵汉对音和唐初中原方音》,《语言研究》,1983年第1期。
    宋亚云、张蓉:《切韵系韵书重纽研究综述》,《古汉语研究》,2001年第2期。
    万献初:《〈经典释文〉音切类目研究》,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王福堂:《汉语方言语音的演变和层次》,语文出版社,1999年版。
    王洪君:《文白异读与叠置式音变》,《语言学论丛》第17辑,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王力:《汉语语音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尉迟治平:《论中古的四等韵》,《语言研究》,2002年第4期。
    谢美龄:《慧琳一切经音义声类新考》,硕士毕业论文,1989年。
    徐时仪:《慧琳音义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
    徐时仪:《玄应〈众经音义〉研究》,中华书局2005年版。
    薛凤生:《试论切韵音系的元音音位与“重纽、重韵”等现象》,《语言研究》,1996年第1期。
    杨军:《七音略校注》,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
    杨军:《韵镜校笺》,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姚永铭:《慧琳一切经音义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余遒永:《释重纽》,《语言研究》,1995年第2期。
    曾晓渝:《语音历史探索——曾晓渝自选集》,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张维佳:《演化与竞争:关中方言音韵结构的变迁》,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张渭毅:《中古音论》,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郑林啸:《篆隶万象名义》声义研究,河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郑张尚芳:《上古音系》,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周法高:《广韵重纽的研究》,《史语所集刊》第13本1948年版。
    周法高:《三等韵重唇音反切上字研究》,《史语所集刊》第23本1952年版。
    周祖谟:《问学集》,中华书局1966年版。
    周祖谟:《周祖谟语言学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朱晓农:《唇音齿龈化与重纽四等》,《语言研究》,2004年第3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