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高校学生管理纠纷的司法介入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法治进程的加快和公民权利意识的增强,全国各地出现了不少学生状告母校的高校学生管理纠纷案件。但是,因为缺少明确的成文法规范,全国各法院就如何审理此类纠纷的做法不尽一致,出现了在一国司法空间内对学生诉权保护极不平衡的局面。司法实践中对于高校学生管理纠纷不尽一致的处理方法实质上反映了理论对于下列问题的不同见解:(1)高校能否成为行政诉讼的适格被告;(2)司法介入高校学生管理纠纷的范围;(3)司法对高校学生管理纠纷介入的程序规则和审查方式。
     本文认为,一些法院将高校视为“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这类行政被告的现行做法,面临着不少理论障碍和现实困境,其只是一种用政治上的正当性代替法律上的合法性的权宜之计。本文主张引入“非政府公共组织”这一理论模型,将包括公立和民办高等学校在内的所有行使公共管理职能的非政府组织纳入行政主体和行政被告范畴。在审理过程中,应当遵循“重要性理论”这一宏观原则,以学生的合法权益是否受到根本损害为标准,合理界定可诉事项。同时鉴于此类纠纷的特殊性,应当从程序和实体两方面确立高校学生管理纠纷案件的特别审理规则。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s Modernization in law and the rights awareness of the people, the disputes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to students by university has been emerged. However, because of the lack of rules on such disputes, different courts heard them in different ways. As a matter of fact, this phenomena reflect the argument in these three main issues: (1) the defendant qualification of university in Administrative Litigation ; (2)the proper field of judicial power to intervene in the Administrative Litigation concerning such disputes;(3)the judicial special rules on such disputes.
     In the author's opinion, it is only an expedient to refer university as "the organization authorized by law", which has contradictories in theory and practice. However, on the basis of the theory of "Non-Governmental Public Organization", all the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that undertake the duty of public management, including universities owned by public and private, should have the qualification as defendant in Administrative Litigation. It is appropriate for judicial power to intervene in the Administrative Litigation concerning universities with help of the "importance theory". In addition, the judicial special rules on such disputes should be built up from proceeding and substance aspects.
引文
① 秦惠民:《高校管理法治化趋向中的观念碰撞和权利冲突》,载劳凯声主编:《中国教育法制评论第一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50页。
    ② “田永诉北京科技大学案”的基本案情是:北京科技大学学生田永因考试作弊被学校作退学处理,并在毕业时没有取得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和派遣证。田永以其在考试作弊后一直正常参加学校学习,校方没有正式通知为由,将北京科技大学告上法庭。经北京两级法院审理,终审判决北京科技大学为田永颁发毕业证书和办理派遣手续,并组织学位评定委员会对田永的学位资格进行审核。
    ③ 在缺少全国范围统计资料的情况下,就笔者掌握的资料而言,第一例确立学校在行政诉讼中被告地位的案件是河南省平顶山市湛河区人民法院于1995年7月16日受理的刘国聚、王云、张芳、马超诉河南省平顶山煤矿技术学校责令退学、注销学籍案。
    ④ 由最高院行政审判庭编辑的《行政执法与行政审判》在2004年第4集和2006年第1集中分别刊发了天津市高院和上海市高院关于教育行政诉讼问题的调研报告。如此高密度地刊发就同一问题撰写的调研报告是不多见的。
    ① 参见天津市高院行政审判庭:《关于审理教育行政案件的调查报告》,载《行政执法与行政审判》2004年4集,第131页;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关于上海市高校教育行政案件的调查研究》,载《行政执法与行政审判》2006年第1集,第103页。
    ① 陈华:《博士生状告北大》,载1999年11月26日《青年参考》。
    ② 参见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行政判决书(1998)海行初字第142号。
    ① 参见[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邓正来、姬敬武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24页。这里借用博登海默对社会正义复杂性的形容,意指相同的法律规则在不同解释者运用不同法律解释方法时会演化出不尽相同的结论。
    ② 沈岿:《制度变迁与法官的规则选择——立足刘燕文案的初步探索》,载《北大法律评论》2000年第3卷第2辑。
    ③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行政判决书(1999)海行初字第104号。
    ①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行政判决书(1998)海行初字第142号。
    ② 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行政判决书(1999)一中行终字第73号。
    ① 湛中乐主编:《高等教育与行政诉讼》,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页。
    ② 罗豪才主编:《行政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页。
    ① 如有学者认为,学业证书和学位证书颁发权不具有公共属性,不是行政权。参见袁明圣:《解读高等学校的“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资格》,载《行政法学研究》2006年第2期,第3页。
    ① 袁明圣:《解读高等学校的“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资格》,载《行政法学研究》2006年第2期,第6页.
    ② 参见马怀德:《学校、公务法人和行政诉讼》,载《行政法论丛》第3卷,第428页。
    ③ 马怀德:《学校、公务法人和行政诉讼》,载《行政法论丛》第3卷,第425页。
    ① 杨小军:《行政被告资格辨析》,载《法商研究》2003年第6期,第57页。
    ① 参见申素平:《论我国公立高等学校的公法人的地位》,载劳凯声主编《中国教育法制评论》(第2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11月第1版,第27—28页。
    ② 参见申素平:《论我国公立高等学校的公法人的地位》,载劳凯声主编《中国教育法制评论》(第2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11月第1版,第27—28页。
    ③ 颜厥安:《公立大学不是营造物》,载《人本教育札记》,1995年第1期,第25页。
    ① 参见申素平:《论我国公立高等学校的公法人的地位》,载劳凯声主编《中国教育法制评论》(第2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11月第1版,第27—28页。
    ② 参见吴庚:《行政法之理论与实用》,三民书局2000年版,第173—174页。
    ③ 参见马怀德:《学校、公务法人和行政诉讼》,载《行政法论丛》第3卷,第428页。
    ① 参见王名:《中国的非政府公共部门》(上),载《中国行政管理》,2001年第5期,第33页。
    ① 参见许安标、刘松山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释义及实用指南》,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3年版,第151页。
    ① 刘连泰:《行政审判的能动性管窥:一个实证的分析》,载《行政法学研究》2001年第3期,第62页。
    ① 罗豪才主编:《行政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80页。
    ① 湛中乐主编:《高等教育与行政诉讼》,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88页。
    ① See Lammy Betten, The Protection of Fundamental Social Rights in the European Union,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 1996, p. 15-p. 22
    ① [挪威]埃德:《人权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要求》,载刘海年主编:《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第14页。
    ① 蔡震荣:《行政法理论与基本人权的保障》,五南图书公司1994年版,第8—9页。
    ① 参见吴万得:《德日两国特别权力关系理论之探讨》,载《政法论坛》2001年第5期,第131—136页。
    ① 吴万得:《德日两国特别权力关系理论之探讨》,载《政法论坛》2001年第5期,第135页。
    ② 参见[日]室井力:《日本现代行政法》,吴微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40页。
    ③ 参见吴庚:《行政法之理论与实用》,三民书局1996年版,第205页。
    ① 参见天津市高院行政审判庭:《关于审理教育行政案件的调查报告》,载《行政执法与行政审判》2004年第4集,第137页。
    ① 胡肖华:《论学校纪律处分的司法审查》,载《法商研究》2001年第6期,第51页。
    ① 参见别敦荣:《学术管理、学术权力等概念释义》,载《清华教育研究》2000年第2期,第44—45页。
    ① 沈岿:《析论高校惩戒学生行为的司法审查》,载《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第32页。
    ② 参见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关于上海市高校教育行政案件的调查研究》,载《行政执法与行政审判》2006年第1集,第104页。
    ① 姜明安:《软法与软法研究的若干问题》,载《中国法学》2006年第2期,第25页。
    ② 参见程燕雷:《高等教育法制建设亟待加强》,载2000年2月16日《法制日报》。
    ③ 湛中乐主编:《高等教育与行政诉讼》,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37页。
    1.罗豪才主编:《行政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罗豪才主编:《中国司法审查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3.姜明安主编:《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4.王明扬:《法国行政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5.于安编著:《德国行政法》,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翁岳生主编:《行政法》,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
    7.曾繁正等编译:《西方主要国家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红旗出版社1998年版。
    8.马怀德主编:《行政诉讼原理》,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9.唐德华、李慧琦主编:《行政案件法律适用与审判》,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0.马怀德主编:《司法改革与行政诉讼制度的完善》,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1.杨海坤、章志远:《中国行政法基本理论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2.杨伟东:《行政行为司法审查强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3.江必新主编:《中国行政诉讼制度的完善》,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14.许安标、刘松山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释义及实用指南》,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3年版;
    15.石佑启:《论公共行政与行政法学范式转换》,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6.湛中乐主编:《高等教育与行政诉讼》,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7.龚向和:《受教育权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8.张弛、韩强:《学校法律治理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9.劳凯声主编:《中国教育法制评论》(第1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20.劳凯声主编:《中国教育法制评论》(第2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21.劳凯声主编:《中国教育法制评论》(第3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22.劳凯声主编:《变革社会中的教育权与受教育权》,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23.劳凯声主编:《高等教育法规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4.祝铭山主编:《文化教育类行政诉讼(案例系列)》,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
    25.郝维谦等主编:《各国教育法制比较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26.秦惠民:《走入教育法制的深处——论教育权的演变》,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7.史秋衡等:《港澳台高等教育法规与政策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8.李连宁:《依法治教的探索》,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29.孙霄兵:《受教育权的法理学——一种历史哲学的范式》,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30.郝维谦、李连宁主编:《各国教育法制比较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1.姚云:《美国高等教育法治研究》,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32.张维平、马立武:《美国教育法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
    33.邵金荣:《中国民办教育立法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34.胡卫、丁笑炯主编:《聚焦民办教育立法》,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35.马和民、高旭平:《教育社会学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36.金一鸣主编:《教育社会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37.王建芹:《第三种力量——中国后市场经济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8.何勤华、李秀清:《外国法与中国法——20世纪中国移植外国法反思》,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9.[英]威廉·韦德:《行政法》,徐炳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
    40.[德]哈特穆特·毛雷尔:《行政法学总论》,高家伟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41.[德]平纳特:《德国普通行政法》,朱林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2.[日]盐野宏:《行政法》,杨建顺译,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43.[日]室井力主编:《日本现代行政法》,吴微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5年版;
    44.[美]罗伯特·C·埃里克森:《无需法律的秩序——邻人如何解决纠纷》,苏 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5.[美]约翰·哈特·伊利:《民主与不信任》,朱中一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1.《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
    6.《德国联邦行政法院法》
    7.《日本行政案件诉讼法》
    1.王名:《中国的非政府公共部门》(上),载《中国行政管理》2001年第5期;
    2.刘连泰.:《行政审判的能动性管窥:一个实证的分析》,载《行政法学研究》2001年第3期;
    3.左然:《当代国际公共行政的发展与改革》,载《中国行政管理》1997年第9、10期;
    4.郭济:《中国行政改革的现状和趋势》,载《中国行政管理》2000年第9期;
    5.金太军:《公共行政的民主和责任取向析论》,载《天津社会科学》2000年第5期;
    6.郭道晖:《权力的多元化与社会化》,载《法学研究》2001年第1期;
    7.沈岿:《重构行政主体范式的尝试》,载《法律科学》2000年第6期;
    8.沈岿:《析论高校惩戒学生行为的司法审查》,载《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9.张树义:《行政主体研究》,载《中国法学》2000年第2期;
    10.马怀德:《行政诉讼范围研究》,载樊崇义主编:《诉讼法学研究》(第一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版;
    11.钟会兵:《法律的误用与事实的偏差》,载《河北法学》2004年第8期;
    12.程雁雷:《高等教育领域行政法问题研究之回顾与前瞻》,载《行政法学研究》2006年第1期;
    13.程雁雷:《高校学生管理纠纷与司法介入之范围》,载《法学》2004年第12期;
    14.程雁雷:《论司法审查对大学自治的有限介入》,载《行政法学研究》2000年第2期;
    15.林莉红:《教育行政案件类型及诉讼性质研究》,载《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6期;
    16.刘俊:《教育行政诉讼和国家赔偿》,载《江苏教育》1998年第10期;
    17.尹力:《论公民受教育权利的程序法保护》,载《教育研究》2002年第1期;
    18.秦惠民:《论教育纠纷案件的法律适用及其法治推进作用》,载《法律适用》2005年第10期;
    19.秦惠民:《司法应谨慎介入学术纠纷》,载《中国高教研究》2005年第11期;
    20.秦惠民:《高等学校法律纠纷若干问题的思考》,载《法学家》2001年第5期;
    21.尹力:《试论学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22.温辉:《受教育权的司法保护》,载《行政法学研究》2003年第1期;
    23.苏力:《法律活动专门化的法律社会学思考》,载《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第6期;
    24.胡肖华:《论学校纪律处分的司法审查》,载《法商研究》2001年第6期;
    25.吴万得:《德日两国特别权力关系理论之探讨》,载《政法论坛》2001年第5期;
    26.姬永福、刘晓序:《从教育行政案件看行政诉讼法的修订与完善》.http://www.0515148.com/fd/newsxp2.0;
    27.天津市高级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关于审理教育行政案件的调查报告》,载《行政执法与行政审判》(第12集),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28.别敦荣:《我国高等学校的自主办学与西方的大学自治》,载《高等教育研究》1999年第5期;
    29.姚启和:《自主办学:高等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要求》,载《高等教育研究》1999年第5期;
    30 王振清:《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与纠纷解决资源》,载《法律适用》2005年第2期;
    31.袁明圣:《解读高等学校的“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资格》,载《行政法学研究》2005年第2期;
    32.王青斌:《论高教法治与大学自治》,载《行政法学研究》2006年第2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